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赞美教师的诗句

赞美教师的诗句

时间:2023-05-29 17:39: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赞美教师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赞美教师的诗句

第1篇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2、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前苏联]捷尔任斯基

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5、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6、仰之弥高,钻之弥坚。DD《论语?子罕》赞美老师的诗句

7、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8、圣人无常师。——韩愈

9、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经典诗句

10、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11、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DD〖清〗郑燮

1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13、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14、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就,都应该饮水思源,应当记住自己的老师为他的成长播下最初等种子。--居里夫人

15、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16、务学不如务求师。——杨雄

17、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1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乙亥杂诗》

19、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20、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美国]布鲁纳

第2篇

【关键词】吟诵;诗情;素养;运用

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孕育着我国丰富多彩的诗歌,这些讴歌祖国大好河山,赞美勤劳的人民,抒发爱国、爱家乡的丰富情感的古代诗词,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提升民族的素养。下面我结合苏教版的教材第三册的古诗《春雨》谈一谈古诗词课堂教学建构的做法。

一,故事式的人物介绍,诱发对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

《春雨》是唐代诗圣杜甫的律诗《春夜喜雨》的前四句,提纲挈领的介绍诗人,会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

二、吟诵诗文,创设意境

《春雨》是一首浅显易懂的诗歌,读诗、唱诗、吟诗。用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学会怎样读、怎样唱、怎样吟,特别是教师读、唱、吟的示范,对学生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随着对诗句语言的理解,学生读得有板有眼,读出了节奏,读出了语感,读出了韵味。

1.范读领读,扫清阅读障碍。

2.初读古诗,画出节奏,体味韵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吟诵古诗,激趣,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吟唱录音或视频,按照平短仄长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吟诵。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任何教学媒体都无法代替的。教师读、唱、吟的示范,对学生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读出了节奏,读出了语感,读出了韵味。语言的品味是“读”出来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读”出来的。古诗词教学应特别强调:以读带情,以读悟情。

三、理解诗意,领悟诗情

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开始品味诗意,可谓水到渠成。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理解诗意,领悟诗情。师:在朗诵的过程中,你能不能找到表达主题的诗眼?

师:你知道什么样的雨才能称得上“好雨”?生:久旱之后降落的雨,称得上好雨。生:在人们劳碌口渴的雨水,称得上好雨。生:在播种庄稼的时候的雨水,也可以称得上好雨。

在诗人的笔下,春雨富有灵性,深悟人意,难怪人们习惯上把春天叫做“春姑娘”。在春天一到的时候,春雨就悄然而下,这真是一场及时雨。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的关注,内心的愉悦心情,其喜“雨”之情溢于言表。

师:这场春雨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你能从字里行间读出来吗?生:这场雨是跟随着春风一起来的。师:说得真好,不行春风,哪得春雨?生:这场雨是“潜入夜”的。

让学生先用“潜”组词,引领学生理解“潜”,学生会组出“潜伏”、“潜艇”等词,

师:大家说“潜伏”的地下工作者能让别人知道吗?潜艇在海下航行,能让别人知道吗?生:我知道了,“潜”就是悄悄地,一点声音都没有。生:我知道了“潜”就是偷偷地,春雨有点调皮呢!

师:你还从哪些字眼看出了春雨的特点?生:春雨滋润万物,让春天充满生机。生:春雨细小,不会冲坏庄稼。生:春雨一点声音都没有。

齐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现在闭上你的眼睛,想一想诗人为我们描绘的春雨吧。

生:我看到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原野漫步。生:我仿佛看到带雨的花花草草,羞涩地低着头。生:我仿佛看到春花带雨,鲜艳灿烂。生:我似乎听到小草在拔节生长的声音。

师: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即言春雨的“发生”,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

四、学会运用,提升素养

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必须引导学生从诗句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之后,我们设计了一下练习:

1.《春雨》中体现好雨的诗句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写出诗人喜悦心情的词是“好”。写出春雨特点的诗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在久旱的原野,下了一场雨,我们引用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来赞美。我们把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送来的关爱称为“及时雨”;老师耐心地教育我们,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我们运用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五、总结方法,延伸拓展

我们今天学习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雨》,谁能根据板书,说说今后我们如何学习古代诗词?1.了解诗人,熟悉背景;2. 划分节奏,学会吟诵;3.理解诗意,领悟情感;4.展开想象,学会运用。

《春雨》是杜甫的律诗《春夜喜雨》的前四句,请你运用所学的方法,给四句划分节奏,再读给大家听一听,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棒?

出示诗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第3篇

古典诗歌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圣杜甫的话道出了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

吟读古诗,让我们感受到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新、白居易的平易通俗、王维的诗情画意;吟读古诗,如同面对良师益友,让我们可以聆听教诲,受到启发;吟读古诗,如同徜徉在花海,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

过年时,我们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我们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我们吟:明月几时有;思念时,我们吟:每逢佳节倍思亲;送别时,我们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我们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感叹时,我们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激越时,我们吟:凭栏处,潇潇雨歇……下面,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去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它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含英咀华,共同接受一次古典文化洗礼。

【活动内容】

一、分门别类话古诗

(一)自然界的颜色丰富多彩,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色彩,才更加美丽。现在我们就来填一填古诗词中的颜色名称。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下面诗句中含有植物的名称,我们来填一填古诗中的植物名称。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5.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很多同学家里都养过小动物,小动物既可爱又好玩,在古诗中那些动物更是活灵活现。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诗句中写的是哪些动物。

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四)南京、开封、洛阳都是大家熟悉的地名,古诗中也会出现地名。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含有地名的诗句。

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今位于重庆市奉节县)

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三秦,今陕西省一带)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今江苏省苏州)

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二、成语出自古诗

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

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迷离)

3.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

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

6.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桃花)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

三、醉月赏花唱古诗

请你来点歌,男女生各选唱两首,看谁唱得好。

歌曲1:但愿人长久(王菲)

歌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今夕是何年……

歌曲2:相见时难别亦难(徐小凤)

歌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歌曲3:满江红(张明敏)

歌词: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四、灵活巧妙用古诗

下面是一位同学巧用古诗写的作文片段,请结合语境补写诗句。

(1)有幸去杭州,正赶上江南的雨季,阴雨绵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提起了我的兴致,竟决意去冒雨游西湖。

(参考: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今年的中秋节不比往年,我是“_________________”了,古诗云“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一点儿也不错的。

(参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跟踪训练】

一、全班分组,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抽签背诵相关主题,每小组背出相关主题的2首诗,就可获得基本分100分。

1.描写春、夏、秋、冬的诗词。

2.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

3.含(写)月的诗词。

4.描写离别情愁、相思苦的诗词。

5.描写边塞生活的诗词。

二、各组每轮派一人参加抢答诗歌,答题者不能重复,答对得一分,答错不得分。

(一)猜一猜

1.唐朝虞世南有首咏物诗:“的历流光小,飘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请问此诗所写何物?

2.表达不断进取、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诗句,你记得有几首?

(二)悟一悟

3.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读得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顺手,诚如杜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教师节,你和同学去看望小学老师,买了一张贺卡,要在上面写上赞美的话。你可以用哪些诗句来表达你对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呢?

三、默写古诗。

1.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

2.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_________。

3.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_。

4.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_。

5.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

6.苍苍竹林寺,_________________。

7.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

第4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正确读写“碧玉、裁出、剪刀”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认识美

1.教师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吗?你能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或一首诗来描绘春天吗?

2.动画展示春景,定格河边垂柳婆娑的画面:阳春二月,微风拂面,草长莺飞,多美的春天啊!瞧,那河岸的柳树给这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浓浓的春气。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不禁吟咏作诗,想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古诗《咏柳》。(板书:咏柳)

3.读题释意。指名学生读题识字“咏(yong)柳(liu)”。咏柳就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么赞美的呢?

【设计说明】回忆对春天的感受,用词语、语句描述春天,并借助动画展示春景图和春柳图,引起了学生的翩翩联想,丰富了学生对春天的表象感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诗文,感知美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自己轻声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词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读词卡:碧玉、垂柳、丝绦、妆成、裁出、剪刀。

4.重点指导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确。

5.指导书写:咏、裁、剪(老师范写,学生观察笔顺、字形;学生在生字卡片上练写。)

6.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把诗句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7.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8.配乐朗读古诗。

【设计说明】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流利,是古诗教学的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强调难读、易错的字音、字形,突破了教学难点,也为读懂古诗作了较好的铺垫。

三、细读诗文,品味美

(一)学习第一、二句诗

1.课件播放柳树远景图。

①你看到了什么?

②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诗中是怎样描写的?

2.学生读第一、二句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诗句中的字词,说说诗句表达的意思,不懂的和同桌讨论讨论。

3.教学进行适当点拨。

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妆:打扮。一树:满树。

4.指导朗读。

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1)指名读、分组读、自由读、领读。

(2)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一些。)

(3)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设计说明】引导观察、想象、读文,借助图像及文中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能让学生感受到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春意。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师:多美的柳树呀,诗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读句子: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出示柳树近景图,观察柳树叶子的形状。

2.根据观察到的树叶的样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明白了什么?

3.小组交流各自的理解,说说诗句的大意。

4.品读“细叶”,感受春的魅力。

①朗读句子,从句中你感受到早春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②你从“细”字,又感受到什么?

③那我们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它的细致、精美。(指导学生美读诗句,重点指导读好第三句的问话语气。)

5.拓展、想象:难道二月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只剪裁出了美丽的杨柳吗?想想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还会剪出什么?(裁出娇艳的鲜花,裁出绿绿的小草,裁出烂漫的春光,如花的盛世。)

6.可见这两句诗除了赞美柳叶的精致,更主要的是赞美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7.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古诗。(自由读。指名读、互评互议、教师相机指导。齐读)

【设计说明】紧扣“细”字进行品读求异,不仅拓宽了诗之意蕴,还品出了诗人练字的绝妙功底,使学生无不被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为诗人的生花妙笔所折服。再通过拓展思维、放飞想象,由“咏柳”到“咏春”甚至“咏国”,体会大自然之美,盛世如花之美。从而升华了诗文的主题。

四、回旋诵读,表达美

1.(配乐出示画面)在徐徐的春风中放眼望去:那一排排的才展开新叶的柳树婀娜多姿,让诗人感慨万千,不由得吟出――(生齐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漫步于湖畔垂柳间,诗人不禁为这精美的柳叶所赞叹,他情不自禁地颂出――(生齐读:不知/细叶/谁/裁出。)

此时,诗人更加赞叹这迷人的春天竟如此神奇,不由自主地赞道――(生齐读:二月/春风/似/剪刀。)

3.伫立湖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那柔美的柳枝随风舞动,诗人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着――(生齐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杨柳依依,草长莺飞,春光似海,盛世如花,让我们带着喜悦之情背一背这首诗。(学生配乐背诵《咏柳》。)

5.多好的春风呀,它吹绿了柳树,吹出了勃勃生机,你还知道哪些赞美春天的诗,把你搜集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听。

【设计说明】“一切景语皆情语”“读为心声”,通过一赞三叹的回旋诵读,拓展阅读,表达出学生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书写:咏、碧、妆、裁。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春天的景色还有什么特点,试着写一写、画一画。

【总设计说明】

1.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教学本诗时,应紧扣“咏”字,引导学生“披文人情”,解诗题。懂诗意,悟诗境,表诗情,通过“赏柳”――“咏柳”――“品柳”――“诵柳”,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陶冶。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诗中文字浅显,语言凝练,教学时应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自主读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以读为主,入境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语言之中。教学中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教学中,我把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从导入新课的初读感知,到理解诗句,体会意境的细细品读,再到学完全诗后的反复诵读,循序渐进,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第5篇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第6篇

兴趣是学习之母。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钻进去,才会学深学透。语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那么,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以为,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兴艺术。这里我谈谈激兴中定调的艺术。

懂音乐的人都知道唱歌奏曲前要选定调子,调子定得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表演的艺术效果。定调准确,既可引起听众的兴趣,也为后面的表演打好基础,教学也是如此。

(一)联系实际,引发共鸣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数题材与学生有共鸣之处,能使他们触景生情,联系自身实际,对学习产生兴趣。

例如我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首先不说课目,合书讲到:少年时代是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对于人的一生有着长期的、深远的影响。因此,少年时代的许多事情是难以忘怀的,往往几年甚至几十年过后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同学们有没有这方面的体会?经这一问,课堂陡地热闹开了,纷纷回答。学生联系实际回忆儿时的生活情景,引起思维的兴趣,激发了共鸣。我趁机话锋一转,言归正传:正因为每个人都有有趣的童年,所以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1926年以《旧事重提》的总名写了一组回忆少年时代生活的文集,《朝花夕拾》,意即年老时才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这节课要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朝花夕拾》中选的。学生们会意地笑了,明白了我之所以提问的用意,一个个情绪都很高昂,后面的课堂教学一直很顺利。

(二)声东击西,展现意境优美的散文有其独特的诗的意境,并非每个学生都能想象得出,这就需要教师展现意境,启发学生去想象。如我教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首先提问前边所学的朱自清的文章是描写什么的,属哪种体裁?回答为《春》、散文。我就进一步启发他们想象春的意境,复述了几个景致,接着提问学生背诵古诗中描写春天美好景色的诗句,有杜甫的《绝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等。我讲到: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天预示着生机。有明媚的阳光,醉人的浓绿,争妍的鲜花,难怪文人墨客着力描绘它,赞美它,那么冬天呢?冬天有什么?可爱不可爱?学生们叹到:万木凋零,一片荒凉,无可爱之处。我于是引导:既然没有,老舍为何赞美它?请看《济南的冬天》。这样,导语的声东,实质的击西,引入新课过渡巧妙,且学生思维跟得紧,教学效果很好。

第7篇

关键词:图文结合;逻辑关系;阅读指导

一、图文结合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力

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杜牧的一首名诗。全诗描绘出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通红的枫林构成的一幅深秋美景图。要理解诗意,就要明白以下这些问题:“远上、寒山、白云生处”是什么意思?前两句诗写什么景色?“枫林晚”怎样理解?后两句诗写什么景色?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什么感情?回答这几个问题,又要弄清诗人观察景物的立足点,诗人是站在山下路边观察景物的,由远到近。教师可以一边提示,一边指导学生观察挂图或文中插图,把诗所描绘的情景再现在学生眼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仔细琢磨诗句,体会诗人观察、描绘的细致,体会诗中所写的景象与诗人心情的关系,就可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又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是诗人从不同角度取景写出来的,表现出庐山的万千姿态。教学时要准备一张庐山风景画作为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再结合画面领会诗句。

二、寻找诗句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有些古诗,诗句间有严密的因果、推论等逻辑关系,在教学中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北宋诗人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是一首反映社会不公平的现象的诗。借养蚕妇女看到了不公平的现象:那些不养蚕的不劳动的富人及子弟,穿着绫罗绸缎,而养蚕织丝的人,却没有一个人能穿上这种好的丝织物,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极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诗的首句写养蚕的妇女进城,第二句养蚕妇女进城回来后哭得很伤心。第三、第四句交代了她伤心的原因。第一、二句与第三、四句有因果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引导学生思考,理清诗句的这种内在联系,既可受到思想感染,又能得到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又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柳树,表现出春风给大地带来一派生机。诗人先写整棵柳树的形象,突出它的形态美、颜色美,再写柳枝的柔和美。第三句设问,使诗意转折;末句点出原因。末句与第一、二句具有因果关系。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其中贴切的比喻所表现的形象,并把握诗句间的因果关系,能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诗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运用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以二十字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这首诗跳跃性大,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与童子见面后寒暄了些什么?问了些什么?诗中都略去了。因此,可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展开想象的翅膀,从童子回答中推测问语,填补诗中空白,体会诗人急切想见隐者的心情。从分析童子为何不把作者迎到家中作客,可以想象隐者不愿与世俗人来往的性格。从诗的末句“云深不知处”来看,童子和师父久居山林,势必一同采过药,对于山中何处有药草,童子应了如指掌,师父在何处采药,什么时候时候回来,童子也应知道,但童子的回答却是含糊的,故“不知”实是知实情而不说明的意思。徒弟可能是恪守师训,用闪烁其词的方式婉言谢绝,这就暗示了隐者与世不合的孤高性格和作者寻访不遇的怅惘心情。

此外,教材中还有不少诗篇可引导学生想象其含蓄蕴藉的诗意,用生动语言加以描述,使诗情画意浮现眼前,这也是发展思考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方式。

总之,教师对于古诗教学要依据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议,弄懂语言文字,再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这样学生就能从中汲取营养,使智力得到发展。

参考资料:

第8篇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赞美老师的诗句。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写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法国作家培根也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们也说:“教师也像园丁,把一株株‘鲜花’培育得鲜艳动人”

我,也有这样一位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仲老师。

四年级开始我就是仲老师的学生,我从来没见过她发过火,打过人,在我心中仲老师就像我的妈妈,我以前经常生病请假,而且一请假就是几个星期,每次病好了,返回学校是总会欠下好多作业,有的作业还不会,去问同学们么,他们都忘了,只好去问仲老师,她总会抽出时间教我作业。

仲老师还是一个负责任的好老师。我们班有一个顽皮的同学——崔苏畅,同学们和老师们都叫他小崔。小崔给仲老师惹了不少祸,还经常不写作业。记得有一次小崔不肯写作业,仲老师很生气,就把小崔拉倒讲台前,还跟同学借了一把圆规,吓小崔说:“以后你不好好写作业,出去惹祸,我就用这把圆规扎你的手。”当时小崔很害怕就哭了,但庆幸的是从那以后小崔就比以前好多了,成绩从不及格升级到及格。这都是仲老师吓出来的。

仲老师,您为我们操碎了心,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您是一把金钥匙,为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您是一把扫帚,默默无闻地扫去我们心田上的灰尘……这就是我心中的仲老师,一个负责任的好老师。

六年级:潘茜

第9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的语言精练、讲求韵律、感情强烈、节奏鲜明,被选入小学教材的诗歌更是篇幅短小、句式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教师在让学生接触、了解古诗时,可从“读”开始。指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让学生感悟古诗的内涵,品味古诗的韵律美,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那么,教师在日常古诗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读好古诗呢?

一、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把字音读正确,是诵读古诗文的基本要求。小学生的识字量不多,古诗中的生僻字常常会成为他们朗读的拦路虎。因此,在进行初读时,对于学生拿不准吃不透的词语,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扫清障碍,千万不能成为“白字先生”,以免日后形成错误的印象,闹出笑话。古诗文中往往出现一字多义、同音假借、古今异同的现象,尤其是通假字,会影响读音的正确与标准,教师应在第一时间予以讲解、纠正。

古诗具有节奏美。这种节奏美主要是靠朗读的停顿体现出来的。在初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停顿,不读破句。小学古诗文以五言和七言居多。五言诗一般是三拍,其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一”式,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还可划分为“二一二”式,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七言诗是四拍,其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式,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另外还有“二二一二”式,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教师应通过指导,使学生作正确停顿,读出古诗所独有的抑扬顿挫,表现出作品的音律美。

二、解读――掌握诗意,了解修辞

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指导学生读明白。古诗语言精炼,再加上一些文言词语,使得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成了难题。教师在教学生理解诗意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关键字

要理解诗句,有时只需解决一个字,这一句诗便可迎刃而解。如“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中,教师只需让学生明白“于”是“比”的意思,学生便可将整句古诗理解了。

2.赏析插图

写景的诗句,课本上一般配有与之相应的插图。如《江雪》《望天门山》等。让学生先观察图,然后再读诗,学生便可将诗意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要让学生真正读懂诗,了解诗的修辞是必不可少的。如《咏柳》一诗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表面上是在歌咏柳树,实际上包含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再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教师应指导学生理解这里的“三千尺”并非真正的三千尺,而是说瀑布从很高的地方倾泻下来。经过解读之后,学生再读古诗,会读得更顺畅。

三、悟读――悟情明理,寻求共鸣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云:“诗者,根情。”古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的情感熏陶了一代代的读者。在指导学生读出诗的大意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出古诗中作者蕴含的感情。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出开阔、大气之风。再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采用了白描手法,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让慈母真切感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读出共鸣。

有些古诗的重点不在抒情,而在揭示某种道理。教师应指导学生探究,从而有所感悟。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弄清“看问题要全面”的思想;再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要引导学生探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道理。

教师在悟读阶段应适当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指导学生仔细琢磨诗的内涵,走进作者的朝代,走进作者的生活,品味感情。通过控制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可以读出悲、读出喜,读出豪迈、雄壮,读出婉转、细腻。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语速要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语速要慢。

四、拓读――延展积累,润物无声

经过以上三步精心的朗读指导后,教师可适当地让学生读读相关的作品。此举无疑是以点带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研究兴趣。如先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让学生了解“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景色,接着再让学生读读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风光,可以让学生对西湖产生由衷的赞美之情。

第10篇

对一首古诗词进行学习,首先要对诗词的写作背景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要知道诗人在进行这首诗的写作时是什么样的处境和心态,在此基础之上再对诗词进行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想要表达的情感意向,就能够对诗词具有整体的把握。

在对诗圣杜甫的作品《春夜喜雨》进行教学时,教师先要对学生讲述本诗的创作背景,即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时,正逢陕西旱灾严重,因此诗人来到成都定居,已有两年有余,这两年间,诗人亲自耕种,对春雨有力着浓厚的感情。因而,写下了这首赞美春雨的诗篇来表达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通过教师对写作背景的讲述,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就变得容易很多,很轻松的就能对这首诗有整体的把握。

2发挥充分的想象力,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对诗词的大概含义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还要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对诗中的意境和感情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和品味,将自身放在诗词的意境之中,感受诗人在进行创作时的情感,让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在自己的脑海中浮现。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会很大程度地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对诗中情感的体会。

教师在教授学生《锄禾》这首诗时,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进行画面的描绘,“在一个太阳高照,天气炎热的午后,农民伯伯在田地里辛苦地除草,他的汗水淋湿了土地……”学生在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之后,很容易就会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辛苦,进而联想到自己每天吃的米饭都是农民伯伯通过这样辛苦的劳动换来的,这一认识,会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3加深对诗句中重要字、词的讲解,增强学生的理解

每句诗词都是由几个字和词组合而成的,其中必然有重点的字或词,起着重要的联系和突出作用。因此,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对于了解整首诗的意境和情感是重要的步骤,通过对这些重点的字和词的了解,能够加深学生对整首诗的把握和记忆。

在《梅花》一诗中,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暗香”这几个字词的理解,马上就会知道这首诗是作者用来赞扬梅花的。在寒冷的冬季,所有的花都在“冬眠”,只有梅花,不惧怕严寒,仍然开放着,散发着香气。这会使学生感受到梅花不惧严寒,凌寒开放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在《泊船瓜洲》这首诗中,只是以一个简单的“绿”字来带动整首诗。“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个“绿”字将整首诗的意境描绘得有形有色。所以说,加深学生对诗句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4总结

第11篇

笔者所在的学校虽然是乡镇小学,但无论校长还是普通老师,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学校因此编写了校本教材――《杏花春雨》(主要由古诗、词组成)。学校建议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把课本内容与校本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单就古诗一项进行了小的试验。

首先,古诗,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背下来?明白古诗所讲的意思?依我之见,初期让学生可以背下来即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与阅读量的增加,很容易就能明白诗句中的意思。

其次,古诗最能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在课堂上能够使用的时候一定要使用,加深学生对古诗的认识。

再次,就现阶段情况的语文学习而言,一是课堂、二是积累。而古诗的积累又是简单而有效的。

笔者执教五年级语文,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把学生背诵的内容加入课堂中,如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二课《只拣儿童多处行》时,这节课主题是赞美儿童的,同时又是写春天的,因此在常规教学结束后,引导、启发学生在积累的内容中寻找关于描写儿童、描写春天的诗句,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写儿童的: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等。

写春天的: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等等。

通过这些诗句,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够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起到积极的作用。课下问学生:知道诗句是什么意思吗?很多学生说模模糊糊知道,我觉得这就已经可以了。

当然,单纯的一节课与古诗相联系是不够的,如果能够做到所有语文课都使用这样的方法,时间也不用很多,一节课能够做到五分钟左右即可,日积月累下来,学生对于诗词的记忆,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就能够建立起来,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升也就成为必然。

第12篇

【《勒歌》教学设计1】(房秀芳 设计)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出示大草原视频)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 看到这样的大草原,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想不想去看一看?一起读课题。

3. 了解敕勒。① 出示两首诗《夜宿山寺》《敕勒歌》,比较它们的不同。(作者,对仗)② 微课了解《敕勒歌》。(“敕勒”是我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这首《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它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首,还被译成汉语,收录在了《乐府诗集》里。你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心有所想,他们就会唱起歌来跳起舞,唱着他们自己的歌,跳着他们特有的舞蹈。)

【设计意图】一开场就让同学们直观的感受大草原的壮阔、豪迈,进入情境,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更能体会诗歌的魅力。再用一个微课让同学们了解了《敕勒歌》,清楚、明白,又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讲解,可谓是事半功倍。

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出示诗歌。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2. 检查生字。① 带拼音读:似庐笼苍茫② 学习“见”:特殊的读音,同现,出现。

3. 去掉拼音读,并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见”的古今读法,这是需要给学生们讲解清楚的。

三、 品读诗文,虚实结合

1. 课件出示图画,以图引出第一句诗。

① 理解阴山,敕勒川。我们看,在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有一片平原,它的名字就叫作――敕勒川。(师一边说,一边板画阴山,平原)

② 理解穹庐,猜一猜。其实,穹庐就是我们所说的帐篷啊。见过帐篷吗?(生表述)敕勒族人的帐篷,可不是像我们一样临时休息的地方,那是他们的家哦!我们给了它们一个特别的名字,叫――蒙古包。

③ 小小的蒙古包底下,是一个个的敕勒人,那么,在天空这个大大的蒙古包里,又有着什么呢?(师边说边板画天空这个大蒙古包)

④ 朗读指导。

2. 学习第二句诗。

① 你看,天蓝蓝的,敕勒族人说――天苍苍。

② 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就呈现在你的面前,难怪敕勒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野茫茫,那还有什么也是茫茫的?(出示大海,云雾,白雪图片)

③ 这蓝蓝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能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吗?

④ 牛羊长得好,这儿的人们生活得怎么样啊?(体会人们生活幸福)

3. 读全诗。

4. 听《敕勒歌》歌曲。

【设计意图】在设计时,首先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宜太过深入,但也要有一定的沉淀。于是对于“茫茫”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练习,以此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说话练习,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合理的想象,让学生们感受大草原的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

四、 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 出示3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强调“阴、似”的穿插笔画:撇。并重点范写“野”,注意左右大小一样,左边短右边长。

2. 出示2个上下结构的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是上下结构,都是草字头。强调“苍”的撇捺要舒展,重点范写“茫”,注意别写成左右结构。

3. 学生书写诗歌后,老师组织展评交流。

预设:写得怎么样?好的地方打上五角星,不规范的地方帮忙改正。

4. 学生再次书写。

预设:觉得哪个字写得还不够好,可在下面再写一写。

【设计意图】板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设计时,考虑到二年级的情况,简单的勾勒了阴山和敕勒川草原,对于诗歌里的一个难点“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用一条曲线表明这个天,像一个大大的蒙古包,在这个蒙古包下有什么?学生们马上就能明白这句诗的含义,做到了简单明了。又因为是图画,同学们理解起来更加方便,直观。

【《勒歌》教学设计2】(仇高兴设计)

一、 谈话导入,理解课题,感受汉字

1. 课前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刚才老师播放的那首歌,唱的什么内容,你们注意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也是一首赞美草原的歌,一首北朝民歌,创作于1500多年前。(出示课题:敕勒歌)谁会读?课前老师查了资料。敕勒,就是敕勒族,是南北朝时期,生活在中国北方地区(今天的内蒙古中部一带)的一个少数民族。这首诗就是敕勒族人创作的一首民歌。

2. 联系生活,拓展识字。“敕”还有“小取绷街中捶ǎǔ鍪荆。在我们汉字中像这样一个字有多种写法的例子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一找。

【设计意图】课前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可以直观、自然地与本诗民歌体裁相联系;“敕”这个字在外出旅游过程中会遇到,适当拓展,既可以补充汉字知识,增加学生见识,激发识字兴趣,也体现了语文为生活服务的思想。

二、 初读古诗,识字写字,整体感知

了解了题目的意思,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现在借助拼音读几遍课文,要把每句话读顺,把每一个字音读准。现在借助拼音再读一遍课文,争取把每一个字音读准。

1. 指名读课文。

预设:指定2~3个学生读,正音,再齐读。

2. 检查生字。

3. 这么快就把课文读顺了,很了不起。课文里有几个生字,现在老师把它拿出来,你还能认识吗?(出示: 穹庐阴山笼盖四野苍苍茫茫似见)

4. 生字不光要会写,还要写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字怎么写,才能写得漂亮。 “野”,比较一下左右两个部件,(出示两个透明方框,遮住左右两边)观察一下,你发现什么?(出示左右等宽)继续看,(出示上下两条线),你又有什么发现?(出示左短右长)还要注意左边“里”字做偏旁时,最后一横变成提。“苍”字,先比较一下上下两个部件的大小,(出示两个透明方块,遮住上下两个部分)(出示上扁下高)(出示左右两条竖线)现在你有什么发现?(出示撇捺舒展)

【设计意图】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识,即识记字的音形义;二是写,即写规范,写端正,写整洁。本环节遵循先识后写的顺序,先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音,然后⑸字单独拿出来让学生识记,再让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记住字形,最后从三个左右结构和两个上下结构的字中各挑一个进行写字指导,真正将识字教学落到实处。

三、 再读诗文,想象画面,熟读成诵

1. 生字都解决了,现在可以好好地来读一读这首诗了。那怎么才能把诗读好呢?(指名说)

生:要读正确、流利。

师:这是基本要求,但还不够。还有吗?生:要读得有感情。

师:那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呢?(提示:是不是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另外还要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味,如果能配上合适的动作那就更好了)

2. 出示整首诗。轻声读这首诗,想一想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

① 学生说看到大草原。师引导:诗里面的“川”“野”都是大草原的意思。大草原什么样子(重点引导体会“野茫茫”)?还看到了什么?

② 学生说看到阴山。师介绍:阴山就在今天的内蒙古中部。(出示图片)还看到了什么?

③ 学生说看到天空。师引导:嗯,诗里两个地方写到了天空(指屏幕),天空什么样子?先看“天似穹庐”,“穹庐”就是蒙古包(出示图片),作者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空像一个巨大的蒙古包,把整个草原都盖住了。多么雄壮辽阔!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天苍苍”写的是什么样的天空呢?还看到了什么?

④ 学生说看到蒙古包。师引导:诗里面的“穹庐”就是蒙古包的意思。还看到了什么?

⑤ 学生说看到牛羊。师引导:哦,牛羊在哪儿呢?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画面?你是怎么理解这一句的?(引导体会牧草茂盛,牛羊肥壮)想想看,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心情?(我们的草原多么富饶,我们的牛羊多么肥壮,我们的家乡多么美丽,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是啊,草原这么美好,多么值得自豪啊!

3. 这首诗只有短短27个字,就写了这么多内容。现在我们好好读读这首诗。(生读)

4. 读到现在,这首诗应该能背了吧?我们来试试。请大家闭上眼睛,按照老师的提示背诵。现在,我们来到了大草原,欣赏着美丽的草原景色,我们不禁低声吟诵――(学生一起低声吟诵);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看着美丽富饶的家乡,心中无比的自豪,不禁放声高歌――(学生一起放声吟诵)

【设计意图】低年级古诗教学,重在诵读,要读出诗特有的韵味,对诗意大体了解即可。本环节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画面,教师结合图片,用描述性的语言相机解决诗中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如川、穹庐、笼盖、野,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再通过范读指导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最后通过教师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将理解诗意、指导诵读融为一体。

四、 创设情境,点拨方法,迁移仿写

1. 这节课还有些时间,你们敢不敢接受一项更高难度的挑战?下面我们来仿照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样子,写一首自己的“新古诗”,当一回小诗人,好不好?在写之前,老师给大家一些帮助。

(1) 改一改:在原诗上改动部分词语或句子,变成新的诗。

我们从这首诗中挑一句来试试。出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下面来看老师的要求。出示:

A. 大草原上不刮风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呢?请根据你的想象把下面的诗句填写完整。天苍苍,野茫茫,风()草()()牛羊。

① 学生先考虑,然后指名说。

② 接着教师出示范例:天苍苍,野茫茫,风(静)草(高)(无)牛羊。

③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练习,再指名朗读自己写的诗句。

B. 假如大草原上雷电交加、风雨大作,草原上又会怎么样呢?请展开想象把下面的诗句填写完整。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笼罩四野。风(),雨(),()。

① 小朋友们先自己思考,再和同桌讨论讨论。

② 师出示范例:敕勒川,阴山下。天似(黑锅),笼罩四野。风( 呼呼),雨(哗哗), (牛羊全部回了家)。(最后一句还可以写成:雷电交加心不慌,人和牛羊忙躲藏)(师解释改写理由)

③ 进一步提示:不一定写风、雨怎么样,还可以写雷声、闪电等等。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笼罩四野。 (),(), ()。

④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练习,然后指名朗读自己的诗。其他同学点评。

(2) 仿一仿:照着诗的样子创作一首全新的诗。

① 出示要求:学着《敕勒歌》的样子,仿写一首赞美你们家乡德清县的“新古诗”。

② 出示德清县的介绍文字:德清县,位于浙江省湖州市,东望上海、南近杭州,北有太湖,西有天目山。境内有乌牛山、百梁山、乾元山、金鹅山、大家山等好多山。是经济发达、风景优美的全国百强县。

③ 再出示老师的范例:德清县,太湖南。全国百强,名闻四方。天蓝蓝,水清清,山清水秀好风景。

④ 师解释创作思路。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介绍德清县的文字。

⑤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创作。写完交流,组织学生评改。

【设计意图】让低年级小学生仿写古诗,在本节课是一个大胆尝试。本环节在指导学生仿写古诗时,采取由改到创、由易到难、示范引路的训练策略,先从少量词语的替换改写入手,再到整句替换,再到整首诗的模仿创作,通过组织讨论、教师示范,循序渐进地展开训练过程,降低了门槛,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六、 课内总结,课外延伸,鼓励写诗

1. 这节课你觉得有意思吗?你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

2. 总结诵读古诗的方法:读出节奏和韵味,想象画面体会感情,还可以模仿诗的样子创作自己的新古诗。

3. 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可以继续学习仿写古诗的方法,写作自己的“新古诗”,争做小诗人。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回顾学习过程,进一步明晰学习和诵读古诗的方法,巩固诗歌仿写的感受和经验。

【综合点评】

古诗教学贵创新,同课异构重践行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如果也用诗来解读这首民歌的特色的话,那就是:北朝民歌鲜卑族,天野相接景壮阔。水草丰盛牛羊肥,动静色彩形喻说。

浙江省德清县清溪小学房秀芳和江苏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学仇高兴两位老师用清溪小学二年级在读学生,对《勒歌》的同课异构教学,各具特色,给小学古诗教学带来了扎实有效、践行创新的课改新风。

房秀芳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诗的意境的感悟和对诗的想象上,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中感受草原的美,体现出了阅读感悟的浙派古诗教学中清新婉约的别致风采。同时并能把识字写字教学落到实处,做到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感知诗意,把诗人描写草原壮美的“实景”和读者大胆想象的“虚景”结合起来进行范读、引读、品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美中不足的是,分组合作学习中的实效还需进一步强化。如果用诗来概括地点评的话,那就是:识字写字落实处,词语理解不离句。 整体感知明诗意,虚实结合品读悟。想象草原壮阔美,指导朗读示范扶。图文并茂生为本,分组合作应强助。

仇高兴老师则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对古诗的阅读仿写上,彰显出了既教读又教写的苏派古诗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独特神韵。同时采用“随文识字”的教法,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意。美中不足的是,在指导学生改写诗句的练习展评后,对指导学生仿写整首“新古诗”及展评未能来得及放在课中进行,只好留在了课外。如果用诗来概括地点评的话,那就是:别开生面教古诗,学习仿写方法奇。朗读背诵重积累,随文识写生字词。读写结合重语用,深入浅出解诗意。弘扬诗教好传统,开拓创新启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