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9: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27-00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存在缺陷。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需要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而在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些高校的教师没有相关的证件,没有受过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同虚设。当前,还有一些高校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使在一些高校已经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是一种摆设。
3.重视不够。学校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一方面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力度不够。
4.投入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进行硬件设施建设,还需要进行软件建设,如聘请心理健康教师等。但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往往出现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
5.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一些教师心目中,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他们的责任,应该是心理学教师,或者是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的职责,其实不然,每个大学教师都有职责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管理问题。当前,有些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归属于学生处,让学生处进行管理和经营,有些高校将其隶属于学科部门,没有将其设置为独立的教育管理部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第一,思想上重视。学校主管领导、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与老师等都需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工作来抓。第二,经费投入。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硬件方面扩大经费投入,如购置心理咨询中所需要的音乐按摩椅等心理咨询的设备。另一方面,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方面的经费投入,如聘请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师资,同时加大对师资的培训与教育。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计划。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对大多数教学类型的高校来说。那么,在高校教育中需要有计划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刻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2.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一,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当前,很多高校只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选修课程来对待,甚至有些高校还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笔者建议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并设置为几个学分,纳入学科课程设置中来,提高其学科地位。第二,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学习等热门的话题联系起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注大学生当前的学习心理状态,关注大学生比较重视的就业问题,将这些大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与大学生联系起来,既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3.大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理论渗透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能力和应用能力,切实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与能力。
4.与大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其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之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不良的心理情绪。
5.建立大学心理辅导员制度。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大学辅导员要求既是能充当心理咨询师角色,又是能充当职业规划师角色。高校在选聘辅导员过程中,需要充分考核大学生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从事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笔者建议建立大学心理辅导员制度,选聘的心理辅导员既可以是兼职辅导员,也可以是专职辅导员。通过建立心理辅导员制度,让大学生辅导员正确与大学生交往与沟通,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一旦发现问题,便能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维护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大学生做好“护花使者”。
6.建立大学生心理评估制度。第一,在大学生入学时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就对大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程度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大学生的个人心理档案和团体心理档案。第二,入学后,进行心理健康抽查和复查。进入大学后,经过大学教育,特别是经过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是怎么样的?这时候,需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抽查,普查,来复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教育、纠正和治疗。第三,毕业阶段,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处于毕业班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变化较大,所以需要特别关注。这个阶段,教师不能放弃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需要对毕业时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评估。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没有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怎么会有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呢?因此,需要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培训。第二,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加强高校之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发展。第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终身学习,需要进行在职培训。因此,高校需要安排让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轮流去参加继续教育与培训,通过继续教育与培训,从而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结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普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7(4):120-121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物质世界的日益充裕,人们关心的焦点从传统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逐步转向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关注这个更深的层面上来。尤其是对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处于转型和塑造期的大学生来说,个人角色的转换、所处环境的变迁、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也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国家教委近年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2.6万大学生中,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感情脆弱、意志消沉、迷惘困惑、自卑感强、人格丧失、心理承受能力弱、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上。这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群体不仅关系到国民精神风貌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因此,笔者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探究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议。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表现
(一)环境巨变引起心理不适应
现在大学生多出身于独身子女群体,自理能力较差,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旦脱离原来由家长进行全方位照顾的环境进入到大学,一切生活起居皆要开始自行处理。此时,如果不能很快学会自理和适应集体生活,就会产生自卑、困惑、茫然无措、无助等心理障碍。此外,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同学,远离家乡来到喧嚣和繁华的新环境,往往会由于语言、气候、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不适应,产生恐慌、惧怕心理。
此外,就社交环境来说,大学生来自天南海北,大家齐聚一堂,交际圈子变广、变复杂,难免会产生各种摩擦,如果不能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心理会容易受到挫伤,感到孤立无援,而且这张心理创伤对人的影响最大,伴随时间最长,解除的难度也最大。
(二)个性缺陷
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心理教育往往被人忽视,难免会造成学生心理和个性上的多样化。大学阶段,群体生活和交际成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点之一。个性的多样化往往会造成交际和集体生活中的摩擦。有个性孤僻、急躁易怒、斤斤计较、胸怀狭窄、贪恋虚荣等个性缺陷的人在大学生活中比那些个性开朗、内心阳光的人更容易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三)自我逃避
当前教育体制的缺陷使得大学生在学校和专业选择上缺乏自主性,很多学生并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这使得他们由于梦想和现实的矛盾对现在的专业学习产生了懈怠和逃避,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还使得学生在学习上缺乏长远的规划,使得学习和人生失去了方向性和目标性,感情容易变得脆弱,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容易不知所措、自暴自弃,长此以往,会对学习和人生产生一种逃避心理。
(四)求职就业问题
高校的迅猛扩招使得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这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造成的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就业压力的日益加重,使很多大学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进而对自我、对人生产生怀疑,变得消极悲观、怨天尤人。
二、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心理发展阶段
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正处在走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的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逐步塑造成型的时期。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等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得到疏导和解决,长久郁积在心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二)社会转型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转型期,这使得整个社会的意识观念、价值观、利益格局等发生重要转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重要的变化。大学生虽然有自己的判断力和行为准则,但是情感上和心智上毕竟并未完全走向成熟,其日益觉醒的民主、科学、公平等一时在面对社会现实尤其是负面现实时往往会产生心理失衡,变得激进或者与世同浊。此外,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际关系的日益负责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进而滋生负面心理,产生心理障碍。
(三)学校心理教育缺失
应试教育使得学校成为单纯成绩、升学率等数字符号的机构,导致了对学生社会认知、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三观”教育的缺失。这使得一些大学生道德信念缺失、以自我为中心、“三观’’不正、抗挫折能力差等。从大学生群体校园文化塑造来看,当前学校普遍缺乏应对多样化的大学生文化群体的准备,使得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无法通过一个普遍共识的文化平台来加以交流和疏导,从而加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的摩擦。
(四)家庭因素
家庭文化、家庭教育和家庭的和谐、幸福等对学生的心理塑造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以说,在学校心理教育缺失的现状下,家庭因素是形成大学生人格和心理的重要因素。如父母的溺爱导致孩子自理能力的缺失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的形成;家庭的贫困导致学生的高度自卑,家庭不和谐导致学生没有安全感、感情脆弱等,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家庭因素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其主要成因,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它在注重学生思维、智力、知识、技能等系统性的知识认知学习之外,还注重对学生兴趣、情感、信念、决断、价值观等心理认知的培育和塑造,切实追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当前大学生教育要强调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关注学生心理,注重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和心理健康的塑造,切实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倾听学生心理诉求,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夯实牢固的心理基础。
(二)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个体化差异明显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和谐、广泛交流的良好平台,也是在积极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培育和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途径。丰富多彩、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等够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陶冶情操、启迪思想、提升修养,还能减少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中的矛盾和摩擦。因此,当前大学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报、学生社团的文化宣传和塑造的优势,将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三)构造全面、多元的心理预防和援助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频发,2004年云南大学生化学院2000级学生马加爵在宿舍杀害4名同学;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五官科医院耳鼻喉科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被投毒死亡。一系列触目心惊的案件,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的反思。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迫切需要和关注的问题。
1心理健康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智力正常、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有心理自控能力、有健全的个性特征、有自信心、有心理耐受力。
2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面对大学生“成长的烦恼”和种种“心结”“心病”,家长不能视而不见,学校不能无所作为,社会不能漠然置之。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干预教育,使大学生保持快乐、阳光、乐观、向上的心态,是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
3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
根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测算,目前5%左右的中国人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真正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0.32%。对比之下,大学生群体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一般社会群体。因此,极端个案并不能代表全体,大学生群体整体的心理状况健康良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抑郁自卑:随着社会就业及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一部分同学受自卑情绪困扰。据调查,42.5%的同学为自己没有一技之长等能力上的缺陷而引不起老师、同学,尤其是异性的注意而自卑;36.7%的同学渴望拥有优越的家庭环境,因为“家里条件差,没钱,跟别人不在同一个档次”产生心理落差;29.2%的学生觉得自己相貌不好或是身材矮小而不愿和人交往;22.5%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如人而导致自卑;15.8%的学生因性格问题(比如胆怯)而导致自卑。自卑情绪的产生,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生活上消极抑郁,心情烦躁,还会出现心悸、胸闷、尿频、出汗、自怨自艾等症状。
②盲目攀比:17岁少年王某卖肾买苹果手机案、大学生以“奖励”为名要求父母买笔记本电脑、PSP、iPhone等电子产品的新闻报道,无一不反映出当代学生盲目攀比、虚荣心强的心理,折射出大学生价值观的错位。
③功利主义:大学校园受到整个社会唯利是图风气的影响,同学们在利益的驱动与压力下读书,不少人信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种价值观,唯利是图,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有些学生就把同学视为学习或者是感情与未来生活的对手,甚至敌手,为了战胜对方在学校里几乎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连对法制的畏惧都置之脑后。而盯着功利性十足的个人目标,造成一些高学历人才的精神偏陋或心理失常,在原本只属于常识、常规的人际关系或行事挫折面前,缺少包容心与应对能力。
④上网成瘾:网瘾即“互联网成瘾综合征”,英文简称为IAD。基本症状是上网时间失控,欲罢不能。据有的学生自述,一些学生迷恋魔曾、CF等游戏,一玩就是十几个小时;一些学生早上一起床就开始玩游戏,一直到深夜,困了倒头就睡,醒了又继续玩;一些学生一到教室上课就无精打采、迷糊睡觉,一上网就精神抖擞,两眼放光。不少学生为了上网逃课,不参加考试或考试成绩不佳,不仅严重影响学生学业,而且对身心健康都造成极大危害。据专家分析,上网成瘾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存在性格内向、孤僻、意志力薄弱等特征,他们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寻找心理安慰,弥补心理落差。
4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始终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许多高校在大一时均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课时在24学时或是32学时。在高年级开设《咨询心理学》等多门选修课,帮助学生科学认识心理问题,教学方式寓教于乐,主要以活跃的课堂、团体心理游戏、心理健康活动月、户外拓展训练等方式展开,学习考核以撰写学习心得、个人的心理成长报告为主,引导学生具有阳光心态,快乐生活。多数高校都配有多名专职以及数十位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除了日常咨询外,每月都会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开展大型咨询会。学校将人际交往、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咨询分成小组,处理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矛盾。
5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建议
5.1 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倡导多元化和个性化教育。让大学回归教育和学术本位,破除仅仅是就业率、考研率等的学校评价体系,摆脱功利的办学追求;不能以扼杀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为代价,让学生们变为只会应试,却没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书呆子;倡导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具有完善的人格。
5.2 加强生命教育、人格教育的心理教育。人际关系紧张是制造大学生心理问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与人格素养的培养,引导、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同学当竞争对手进行教育,最终异化同学关系,甚至制造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
5.3开展心理自救课程。建议学校开展“心理自救”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多与人交往,教育学生坦率面对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多体验群体生活,多与人交流。
【关键词】和谐校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重要组成部分的必然性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摇篮,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应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课题,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对高校而言,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从根本意义上讲,最基础的目标是造就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就是要使大学生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周围一切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则与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这些教育内容显然与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学校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参与者,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在校进行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针对在校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能为个体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来。
(三)和谐校园提出的时代背景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学校园也不可避免受到侵袭,当代大学生作为思维最为敏锐并且最少保守的青年群体,他们在这个深刻变化的形势中,承受的学业、婚恋、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极易出现心理发展不和谐的情况,更加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二、构建和谐校园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和谐”之分析
面对教育国际化和国内高等教育改革新的发展形势,大学生往往产生无所适从、烦躁、困惑等情绪,造成各种心理问题。要实现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适应,面临着一个新的转型。以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找到“不和谐”的症结,会使我们的认识更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以和谐理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难发现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存在许多不和谐方面。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虽然已开展了20年,也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但不同地区之间、高校之间发展很不和谐。从全国范围看,东部快于西部,沿海快于内地,大中城市、沿海开放地区的高校重视程度高,普及面广;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偏远省份的学校工作比较薄弱。即使在同一地区,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资源配置不均等因素导致各校的发展失衡且没有应有的地位和时间保障。有的地区甚至至今仍有学校未开展这项活动。还有高校之间机构设置、经费投入及工作开展不和谐。有的高校没有建立心理咨询专门机构,没有专门办公场所。有的高校没有经费投入或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有的高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和心理疾病预防、危机干预机制,但还有不少学校尚在起步阶段甚至还没有起步。从课堂教育上看,尽管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但仍有一些高校没有开设任何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只举办了一些讲座,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覆盖面。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与实效的不和谐
心理健康教育在诸多高校的计划中,往往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但事实上却都是形式上的存在。现实中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从业者科学化水平不高,缺乏规范管理。心理科学的评估技术的应用不足,滥用不规范的量表,忽视测试信度和效度,仅凭测试结论来推定学生的心理,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者的培训与监核尚未正规化,尽管国内高校多数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从事心理咨询(治疗)与心理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兼职居多或半路出家,其中大部分是经过短期培训后上岗的,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在机制、经费与人员储备上没有根本保障。各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地位低,任务重,压力大,没有时间深入学生,更没有精力展开理论研究,又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隶属关系不明确,一般挂靠在学生处、德育室、校医务室、心理教育科研部门,甚至有多个部门齐插手或都不过问的情况,故直接导致无人监督、无人管理。而受过心理专业训练的人员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加之职称不明确,工作报酬低,硬软件设施短缺,使得有限的师资流失严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的不和谐
按照教育学的一般规律,教育主客体之间关系融洽,双向交流与沟通,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所以有相当多的高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和研究,建立了大学生心理档案,但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时展的不和谐
至今还没形成适合中国大学生特点的理论基础,且定位不清,主要是还没有搞清楚它与其他心理学教学、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常常把它们割裂或等同起来。因此,其理论研究大大滞后于实践操作,不能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指引。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要求与实际认识的不和谐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从心理咨询活动开始的,是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人手的,所以存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缺乏全面了解的现象。其中有不少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仍放在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上,忽视了对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特别是在学生出现了严重行为问题时就更容易强化这种看法。这种做法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同时还给学生留下了凡是“心理咨询的人都有心理疾病”的错误印象,使一些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时不敢及时咨询,原本可以通过咨询消除的心理不适却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而走上绝路。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咨询,那样只能处在被动的地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取向应当立足于主动教育方式,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少数学生前来求助。
三、构建和谐校园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如何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当中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本文拟对于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谈点想法和建议。
(一)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是保证大学生德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在时空上有了保证,其次使教师、学生双方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得到了加强,再次保证了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大学生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多,学习压力大,尽管如此,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实践证明是利大于弊。课堂教学应强调针对性与实效性,如要考虑对新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增强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当然,各院系的情况不同,需求也有差异,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特色、效果好就可以,譬如有计划地安排专题课、利用周末开设选修课等,都不失为好的途径。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应该体现灵活性、亲和性、指导性、纠缺性,使学生感到实惠。
(二)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现在的大学生都知道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对于自身的重要性,渴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和锻炼的机会,“大学生心理协会”积极作用的发挥,正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这方面的需求。在“大学生心理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强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展示,适应环境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团学组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大有可为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很多相关活动都是通过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和班委、团支部等团队的方式开展起来并产生效果的。譬如河南大学团委长期坚持的周末文化广场活动、一些学院团委组织的以身心健康教育为主旨的专题活动和以班级为单位的系列讲座等。
(四)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从过去的工作中可以看出,哪个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一定是该单位的领导对此项工作认识到位、重视程度高、支持力度大。康定师专基础教育系、政法系、经济管理系、藏文系等都有这方面的实践和丰富经验。
(五)抓好人员培训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一批懂心理、会教育的人。不少综合性大学都有相应的心理学专业,那里有把握着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老中青专家;另外在医学心理学方面也有相应的师资和经验积累,这些都是当今大学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议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利用好这些条件,通过系统的培训,使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干部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可以认为,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好比一条腿走路,掌握了心理学的方法,就能使我们的工作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平衡状态。另外,如果有可能,应考虑在广大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教师的个人问题,也不仅反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状况,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的进程和效率。
我们相信,有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议作指导,有各高校党政的坚强领导,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有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和谐校园中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我们的路会更宽,前景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周青利.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高校和谐人际环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2]吴艳东,王体正.和谐校园构建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3]李文玉.新时期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经济师,2003,(2).
[4]袁贵仁.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9).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一、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教育工作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其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自身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基本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实际配备了专业的教育教学人员和必要的设施设备,能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训练等工作。高校也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学年教学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日益凸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急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一是适应能力问题。特别是大一新生,第一次远离家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首先面临的就是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对生活的规划问题;其次,面临学习的问题。有的学生高中的成绩优势不存在,有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不会规划学习生活,导致学习和生活一团糟等等。二是人际交往困扰问题。比如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不懂得也不敢去主动与他人交流,有的同学感觉与同学、与室友相处不融洽等等,这些问题造成学生的心理不适。三是情感问题困扰。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感情的困扰,比如在校期间是谈还是不谈恋爱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恋爱的问题,如何把握交往分寸的问题等等。四是就业压力问题。面对当今激烈的就业竞争,很多学生在一入校就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以上常见的心理问题需要学校在大学生入校起就通过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认识大学生活,指导大学生合理规划好学业。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矛盾,合理宣泄情绪,主动参与咨询和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为顺利完成学业和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重视程度不够,机制不健全。根据要求,各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般都隶属于学生工作部门,但由于受编制、场地等因素限制,一般专业从业人员较少,工作职责和任务不明确,工作内容与形式单一。另外,一些学校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工作的规划性不强,常常处于为了开展活动而搞活动的情况。由于宣传不到位,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认识不到位,参与咨询和活动的学生积极性不高。
(二)专业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很多学校的专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比较少,一般校级心理健康中心有几位专业教师,而院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一般都是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管人员组成,专职人员较少,基本都是兼职。这些学管人员在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方法方面比较缺乏,仅能宣传一些心理健康常识,对于学生的一些心理困扰、心理矛盾等问题无法解答,专业水平不足。
(三)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师教学随意性较大。根据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覆盖全体学生。而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高校仅仅在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随意性很大,有些高校甚至没有给学生订购教材,课程内容由辅导员下载一些心理学基本知识的课件宣讲,与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要求相差甚远,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教学针对性不强。目前很多高校选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偏重于知识性、理论性的陈述,侧重于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的介绍,更像是针对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教材,老师教授内容枯燥乏味,而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具体心理问题涉及不多,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另外,对于课程的考核一般都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考试,也缺少相应的实践环节。
三、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积极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学校要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成立自上而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要认真研究,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学计划和内容,统一指导授课,加强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要根据不同专业、年级情况对教学内容和安排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要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及时反馈和总结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利弊,通过评教、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对课程结果进行评价,及时改进课程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和大学生凸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点。高校应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以课堂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大学生积极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和环境,遇到问题,积极调整心态,挑战自我,锻炼自我,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
(三)明确课程定位,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作为必修课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坚持从知识层面、技能层面和自我认知层面确立课程目标,通过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视频、图片等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此外,在日常工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渗透到大学生各类教育活动中,与课外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训练、心理健康电影、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赛等相结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专业从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课程的教学指导;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在职学习和培训工作,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团队辅导等多种方式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兰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04)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能够促进大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介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此外,文章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了张望,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将来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开展二十多年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受到师资队伍、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急需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完善。
1、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分析。把握好大学生心理特征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根据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大学生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一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过分的追求物质享受,忽视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一些学生存在着严重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倾向,金钱欲望和享乐欲望强烈,思想道德观念沦丧,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学习,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第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与以前相比,目前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存在着下降趋势。由于现在家庭的独生子女较多,家庭教育又不当,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在学习和生活中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有很大的心理反应。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感情受挫,求职受挫而引起的退学、自残等现象时有发生。第三、心理疾病比较严重。心理疾病的存在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一些大学生存在着焦虑症、自闭症、强迫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不仅影响大学生与他们之间的沟通,对他们今后的就业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一、课堂心理健康教育不足。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应当通过课堂教学,这样有利于与学生之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帮助学生解答疑惑,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目前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严重不足,有些学校的课时较少,有些学校师资力量缺乏,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水平较低。教师水平较低,大多数是非专业的老师,心理咨询医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出于形式,效果较差。第三、辅导员工作能力欠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缺乏,难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
为了应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今后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辅导,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进一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心理症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应该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设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专业化的课程体系是必须的。应该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增强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教学工作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心理疾病的类型,并掌握正确的消除心理疾病的方法。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建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队,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和普及,教育团队建设也在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老师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帮助学生排解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技巧,懂得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专业、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网络将成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渠道,它不仅能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心理教育网络效率高,联系方便,适应性强,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结束语
【关键词】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
当前,艾滋病已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在青少年中的流行态势已引起广泛关注,在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和药物预防时,健康教育是公认的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国主要的健康教育对象为在校学生。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聚集的场所,在预防艾滋病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既是艾滋病健康教育对象,同时也将是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主力军。为此,本研究旨在了解一般大学院校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同时评价传统的讲座方式对学生的干预效果,为探索艾滋病健康教育合理模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2006年4月,对某高校的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在该校以班级为单位从不同层次、不同年级按比例随机抽取研究对象。自编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分两次进行,第1次为基线调查:由教师在教室内发放问卷,内容包括艾滋病知识,对艾滋病的信念、态度与行为,已获得艾滋病知识的来源和途径,现场匿名答卷。第2次为效果调查:由专家实施专题讲座1.5~2.0小时,1周后对相同的学生发放难度相同的问卷进行调查,同样现场匿名答卷。统计分析专题讲座前后的有关数据,评价干预效果。核查问卷后,利用epidata3.0程序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健康教育干预前发放调查问卷420份,收回有效问卷400份,其中男生275人(占68.75%),女生125人(占31.25% );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22岁,年龄中位数19岁。健康教育干预后各发放调查问卷410份,收回有效问卷395份。
2.2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学生对艾滋病的3种传播途径知效率较低,尤其是综合知晓情况仅为35.0%。实施相关知识讲座后其综合知晓情况有了提高(χ2=174.67,P
表1 健康教育前后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略)
艾滋病知晓综合指标为1-7的全部正确回答率。
2.3 艾滋病相关态度 反映学生是否对艾滋病病人存在歧视行为有3个问题,有48.7%同意被感染的同学留在班级或学校,接受家人中有感染者并给予照顾的有46.7%,有50.0%建议学生感染AIDS后学校应给予关心。但从艾滋病相关态度的综合指标(三个态度指标同时不歧视)看,没有歧视的比例只有25.1%;实施讲座进行健康教育后没有歧视的综合指标比例较讲座前提高(χ2=66.250,P
表2 对艾滋病病人态度调查(略)
3 讨论
大学生对艾滋病了解是否深入,对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产生长远的影响,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该大学学生在干预前对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了解甚少,综合指标正确的比例只有34.9%,这与他们接受相关知识的途径和社会或学校开展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力度不够有关。干预后他们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有所提高。表明以讲座的形式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有一定的成效,为探索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一定的依据。建议对各高校学生增开或加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增强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自我保护和控制艾滋病蔓延的意识,同时由他们把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当作常识传授给周围的家人和同学等人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尤其是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知识的匮乏所致。调查结果显示在该大学生中存在着很高的歧视比例(74.9%)。这种歧视的存在,将会阻碍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与社会的公开接触,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其结果必然会增加群体的易感性 [2]。有关调查资料表明: 由于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艾滋病患者有25%以上的人有过或曾经有过报复他人的想法;其中11%的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有了具体的行动准备[3],这对社会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危险。通过艾滋病知识讲座,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比例下降到46.4%,表明讲座起到一定的作用。总之,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知识讲座可能为较有效、适用的健康教育方式;建议各校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不断开展多元化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促进社会公众对艾滋病的了解、关注,消除歧视,努力营造一个关注艾滋病问题、关怀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陈永金.临沂市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2):100-101.
关键词: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测量;SCL-90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241-04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这既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对农村的繁荣和稳定也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在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不能跟随在父母身边接受照顾,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代为监护,年龄在6—16岁之间的儿童[1][2]。据2009年5月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统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5 800万人。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3]。
值得关注的是,第一代留守儿童已经成年,其中相当一部分进入到了大学校园。同时,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类学生还将陆续长期存在于大学校园。我们可称之为“留守大学生”或者“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应该看到,一方面,能够进入大学校园的这部分留守大学生是同龄留守儿童中的佼佼者,其特殊的心理成长经历值得探索;另一方面,幼年时父母关爱的缺失可能会给他们的心理留下创伤和不良影响,在面对大学这一新的环境时,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一旦应对方式不当,以前隐藏的心理问题就会被激活出来,严重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产生极端的后果。
因此,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高校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家庭的稳定和祖国的未来。新时期下,加强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视角。
目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多集中于留守儿童[4] [5],对留守大学生的研究,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鲜有提及。本文拟通过对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希望对提高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随机抽取某高校400名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其中,留守大学生200名,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普通在校大学生200名,收回有效问卷194份,有效回收率为97%。
(二)方法
1 .一般情况调查
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所在院系、专业、年级及家庭情况,如父母是否曾外出打工,父母外出打工是一方还是双方,父母打工时间,父母打工时自己的年龄,父母打工的地点等。
2.主要研究工具
90项症状清单(SCL-90),又名症状自评量表。由L.R.Derogaitis于1975年编制而成的。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测验的10个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主要反映睡眠和饮食情况)。此量表使用简便,测查角度全面。它对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用于测查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中文版)进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留守大学生与非留守大学生心理状况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留守大学生和非留守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处于正常范围之内,总体情况良好;但在强迫、人际关系和敌对这三个因子上,留守大学生与非留守大学生差异显著(P<0.05)。分析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留守大学生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正常的亲子交和亲情关怀,缺乏和谐的家庭生活氛围,容易造成留守大学生性格内向,人际交往能力差,加之进入大学校园后,其入学前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与大学有很大的差别,从而对大学环境适应不良,遇到问题又往往闷在心里,造成性格孤僻、人际关系敏感甚至敌对;另一方面,留守大学生来自农村,父母和家人对他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对自身也是要求严格和追求完美,因而更容易出现强迫的问题。由此可见,早期的留守经历对留守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不同类型留守大学生心理状况比较
1.不同性别留守大学生心理状况比较
留守大学生中,女生和男生在各个因子上有一定的差别,其中强迫、抑郁、敌对和偏执四项的得分男生要高于女生,而人际关系、恐惧、精神病性和其他这四项的得分女生则要高于男生,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躯体化和焦虑因子得分几乎没有差别。有文献报道,女生的心理问题比男生更为突出[6],而本研究中这一现象并不明显,推测可能与女生的其他背景值(如留守时间、留守年龄等)相关,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论证。
2.不同年级留守大学生心理状况比较
由表3可以看到,不同年级的留守大学生心理状况各不相同,但总体趋势是一、二年级学生的各项因子得分要高于三、四年级的学生。不同年级的留守大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恐惧、偏执因子上差异极为显著(P<0.01),在躯体化、焦虑、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差异显著(P<0.05)。低年级学生受留守经历的影响更大,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本身要经历新生适应期[7]。所以,对低年级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尤为关注。
三、建议与对策
(一)了解和掌握留守大学生的基本情况
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学院和学校两级的留守大学生心理成长档案。基本内容可包括留守大学生的姓名、性别、年级、专业、家庭地址等情况,以及其详细的心理状况记载。同时,对留守大学生实行动态跟踪,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随时更新档案资料,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
(二)加强对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关注和心理辅导
首先,高度重视心理知识的宣传、学习和教育工作。一是通过网络、广播、报刊、杂志、展板、专栏、横幅等多种形式和年级大会、班会、党团组织生活等渠道广泛宣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常识,使广大留守大学生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二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建设工作。建议尚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校可将此门课程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已经开设此门课程的高校应做好相关课程的建设和规划,并重点关注留守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教学工作,使留守大学生能够学会自我调节心理情绪的合理方法。三是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开展心理咨询。一方面,高校应从物质、人员配备等保障心理咨询机构的构建;另一方面,要引导和鼓励有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的留守大学生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对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如面对面的预约咨询、“心理热线”电话咨询、心理信箱、网上咨询等等。同时,可采用个人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并辅以朋辈咨询。四是及时妥善处理心理异常的留守大学生。一旦发现此类问题的学生,应立即转介到专业诊断和治疗机构,并积极配合相关机构的工作。
其次,构建和完善班级、学院、学校层层管理、层层负责、层层上报的制度。做好对学生骨干、班主任、辅导员等基层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指导和培训,畅通信息渠道,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向作用、调试作用和凝聚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是促进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高校可根据本校留守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实留守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使留守大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展示自己,培养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从各种活动的交流和沟通中寻找温暖和友谊。如校园心理话剧、心理游戏、心理讲座、亲情信、文艺表演、球类比赛、先进人物报告会、寒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等。
(四)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环境
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积极向上、团结奋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的健康教育氛围,对于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无疑是有利的推动。从宏观环境而言,就是要形成良好的室风、班风和校风。从微观环境而言,首先,引导同学以平等友爱的态度对待留守大学生,形成公平竞争,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其次,保障广大留守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对侵犯留守大学生权益的事件要及时处理,及时化解矛盾。第三,树立先进典型,对表现优异的留守大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
(五)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首先,每位高校学生工作者应树立民主平等、关爱尊重、信任宽容的思想,要公正地对待每位留守大学生,尊重留守大学生,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他们的隐私和秘密。即使学生出现失误或者过错,也要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其次,要关心学生,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给予帮助,尽全力解决他们的困难,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情绪和状态。再次,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他们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和他人,找准人生目标的定位点,明确奋斗方向,并坚定不移地朝着奋斗目标做不懈的努力。最后,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教育管理体系
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人格健全发展和心理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家长的作用以及与高校的配合工作十分关键。首先,要提高家长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教育行为,对待孩子既要爱护,又不能够娇生惯养。其次,家长应多与孩子交流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物质需求外,更多的是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和所感。第三,高校应定期不定期通过电话、信件、E-mail等多种途径与留守大学生的家长联系交流,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
此外,全社会也要加强对于留守大学生的关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共同管理的局面。
(七)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
目前,对于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仅见于少量的报道。在今后的工作中,各高校应高度重视这一特殊群体,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开展更多的工作。一方面,拓展留守大学生的研究范围。留守大学生的研究对象不仅仅包括农民工的子女,还有外出经商人员子女、部分异地求学大学生、出国人员的子女等等,涵盖各个阶层背景的人员。另一方面,加大对于留守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证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高校可设立专项课题,更加深入地探讨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力求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研究内容的突破。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关键时期。留守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重点对象。每一位高校学生工作者都应加强对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身心健康、信念坚定、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宝中,闭文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9):32-34.
[2] 周艳波,曹培忠.论留守儿童人权保障的缺失及法律救助[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3):27-29.
[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53.
[4] 朱俊卿.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趋势[J].教育探索,2009,(7):133-134.
[5] 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2(3):15-25.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思政理论课教学部,安徽合肥,230041)
[摘要] 根据调查,高职大学生易受日常的不良刺激,出现心理健康障碍的人数较多;在遇到心理压力时表现出求救人群顺序的差异;经常被自卑、自制力差、情感等问题困扰,有的甚至还出现过自杀念头。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高等职业院校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素质:通过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培养其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强其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管理艺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校园环境。
[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128?02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数据采集
本课题组分别从大学生心理压力分类、心理健康自我认知程度、压力求救和心理困扰等方面设计了问卷,问卷取自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等4 所院校的1200 名学生。本次调研发放问卷1200 份,回收问卷1156 份,有效问卷1070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5%。本次取得数据采用spss 社会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二)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是指考查问卷调查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一般多以内部的一致性来表示测验信度的高低。信度系数愈高即表示测验的结果愈一致、稳定与可靠。本文采用最常用的Cronbach α 系数法分析调查问卷数据,结果为α=0.800>0.6(见表1),说明本次问卷调查信度较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日常不良的心理刺激常带来心理压力
根据表2 大学生日常心理压力分类统计数据来看,68.3%大学生认为学业成绩排名会给自己带来影响,43.5%大学生认为继续升学压力大,10.1%大学生认为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人际沟通有很大障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受挫而感到烦恼、焦虑,甚至产生心理障碍。27.1%大学生认为父母期望较高,给自己带来很大压力。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经常受到一些不良的心理刺激,不能较好地处理与外界事物的关系,需要学校和家庭形成心理疏导教育合力,使大学生面对日常生活的压力时能够摆正心态,理性思考。
(二)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障碍的比例增多
根据表3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认知程度问卷的统计数据来看,仅28.7%大学生认为自己心理非常健康,54.0%大学生表示心理偶尔有一些问题,8.5%大学生表示心理经常会出现异常问题,这说明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障碍的人数较多,这要求心理健康工作者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发现并化解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滞后,有的院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缓慢,规范性建设有待加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较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规性教学很难保证,学校大多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深度辅导不够,这些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大学生遇到心理压力求助人群的顺序差异
根据表4 大学生遇到心理压力求助顺序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遇到心理压力时最先求救的是自己的知心朋友和家人,求助老师的方式位居求助顺序最后,这要求辅导员和授课教师要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力争做大学生的知心朋友,敏锐观察到大学生在遇到压力时心理出现的异常情况,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大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困扰的事情类别差异
根据表5,受访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困扰的事情表现为自制力差,近1/3 大学生表现出自卑情绪。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大学生了解自我的能力较弱,他们对自己的优势与弱点认识不足,对自己没有信心。”[1]31.6%大学生表示有情感问题,6.6%大学生还有过自杀的念头。这需要高等职业院校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重视大学生情感方式的引导教育,帮助大学生不断树立自信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高等职业院校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素质。
(一)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培养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应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软件普测和日常学生行为状态观察,初步筛查出一些心理异常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力争及时发现心理问题,适时采取措施干预。应根据大学生成长的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基本特点,锻炼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不断增强自我的心理调试能力,自觉的维护心理健康,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通过适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和心理健康主题教育讲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育,帮助大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如何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高职大学生学习特点、心理发展规律相吻合,进而激发大学生生命张力。
(三)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成长一般较为顺利,对挫折估计不足,可能导致处理困难的心理承受力相对不足。然而,社会实践给大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在不断参与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求大学生勤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强抗压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实施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题实践活动,例如新生适应训练、自信心培养、职业规划比赛、就业心理调试、参演大学生心理情景剧、各种社团等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在相互交流中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
(四)增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管理艺术
辅导员是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骨干力量。大学生接触最密切的老师就是辅导员,辅导员在大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直接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辅导员队伍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辅导员有必要每年接受心理健康前沿知识培训,增强自身心理素质,提升管理艺术。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校园环境
“文化具有凝聚、激励、约束、导向、纽带、辐射、渗透等功能。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2]首先改善校园设施,优化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的软件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学术讲座,用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潜移默化地积极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最后,加强管理与服务。学校各部门支持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服务,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观、学习观。
参考文献:
[1] 潘敏.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及提升策略[J].教育科学,2009(02):86.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lated factors of sub health status of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A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385 college students from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The data were processed by SPSS20.0 software. The incidence of sub-health was 25.39%. The male was 36.09% and the female was 19.68% (P=0.000). The awareness rate of sub-health was 45.81%. The main risk factors of sub health of medical students are sex, interest in learning, eating less, hate party. The incidence of sub-health among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s relatively low, it is suggested to strengthen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and sub health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Keywords college; medical students; sub-health status
??健康状态是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亦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当今社会,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这种亚健康状态在现代人中广泛出现,普遍存在于各职业、各年龄人群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多研究表明,大学生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相当一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为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现状,探索相关影响因素,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亚健康干预提供参考,本研究在河北医科大学学生中进行了亚健康状态调查,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河北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
(2)研究方法。参照相关文献中关于亚健康状态的各种表现,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亚健康状态评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如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等)和相关症状两个部分。采用现况研究方法,由被调查对象独立自填问卷方式填写问卷,当场完成并收回。
(3)统计分析。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统计方法采用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有385名学生接受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82份,有效应答率99.22%。其中男生133人(34.82%),女生249人(65.18%);来自农村、乡镇、城市的学生分别是189人(49.48%)、83人(21.73%)、110人(28.80%);独生子女110人(28.80%),非独生子女272人(71.20%)。
2.2 医学生总体亚健康状况
调查382人中,亚健康者97人,占总人数的25.39%。
2.3 不同群体医学生亚健康比较
(1)不同性别间比较。男生亚健康发生率为36.09%(48人),女生亚健康发生率为19.68%(49人),男生亚健康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生,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25,P=0.000)。
(2)不同生源地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的医学生亚健康发生率分别是农村25.93%(49人),乡镇25.30%(21人),城市24.55%(27人)。来自农村的医学生亚健康发生率稍高于来自乡镇和城市的学生,但不同生源地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0,P=0.965)。
(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医学生中独生子女亚健康发生率更高,占27.27%(67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88,P=0.591)。
2.4 医学生对亚健康的认识情况
结果显示,知道亚健康的医学生比例为45.81%(175人)、知道不多者占52.62%(201人)、不知道的占1.57%(6人)。
2.5 亚健康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将医学生的一般情况及相关症状等因素作为自变量,因变量健康赋值0,亚健康赋值1,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向后逐步法,a入=0.05,a出=0.10,逐步筛选出较优方程,结果进入方程的有4项(见表1),卡方检验,x2=24.727,P=0.000,故Logistic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方程为:
3 讨论
亚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虽然不会使人马上致病,但具有发展成多种疾病的潜在危险性。因此,无论从临床医学角度还是从预防医学角度认识亚健康状态都具有积极意义,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河北医科大学学生亚健康发生率为25.39%,?c姚霖等的研究结果27.87%相近,但低于杨晓林的研究显示医学生的亚健康的发生率将近38%,并且也大大低于周旭等的75.1%。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研究对象不同,判断标准不统一有关,此外地域差异也可能是导致结果差异的原因之一。本研究显示不同性别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亚健康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生,结果与姚霖等的不同;不同生源地间及是否独生子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发现,医学生亚健康概念知晓率为45.81%,了解程度相对较高,这也和医学专业学习有关,但是医学生实行的是五年学制,课程多,学习压力大,因此对于亚健康的保护作用可能有限。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最终进入方程的4个危险因素分别是性别(X1)、学习兴趣(X6)、进餐少(X14)及讨厌聚会(X16),其中X16的回归系数为正值,OR值大于1,并且有统计学意义,说明X16会增加亚健康发病的机会;而X1、X6、X14为保护因素。
医大学生的亚健康状况比预期要好很多,这与学校的重视密不可分,比如学校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定期开放针对学生的心理咨询诊室早期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另外,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的开展也增加了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等等。但是医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将来所要面临的工作环境与压力以及所担负的重责,都要求他们要有健康的身心,故而防治亚健康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4 建议
(1)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建立一支医学生参与的亚健康宣传、监督队伍。学校应加强健康教育,这是对大学生进行一切亚健康干预的首要任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校园网等多种形式宣传亚健康的危害性,提高对亚健康的认识。由于医学生的专业背景以及对于亚健康的认识较好,建议建立一支医学生参与的亚健康宣传、监督队伍。大学生之间年龄相近,更了解同龄人,利于校内及校际间交流学习,也能更好地寻找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改善大学生整体亚健康状况。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正确面对压力。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相关的讲座,定时开放心理健康咨询诊室,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正确面对压力。
论文摘要:为了探析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与身心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心理量表测评、体质测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与健康知识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健康知识结构愈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我评价愈高。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害同学事件…一件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E身心健康水平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和凿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为此,一些高校为增进、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了相应的教学与教研活动。目前,高校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对大学,fi的身心健康进行分块教育],没有注重发挥各种形式和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综合作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也多采取个别心理咨询的方法j。所以,现行的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没有形成合力,教育效果不尽人意。有鉴于此,本文从调查和测试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质和健康知识结构人手,深入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深化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湖北经济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T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宜昌三峡学院等5所高校的5O个体育教学班级,共1842人作为心理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对象,其中有效回答fl,理问卷并参加伞部体质指标测试的学#为1715人,其中男生792人,女生923人。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量表测评法
选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I一90),测定大学牛的心理健康水平。据问卷统计结果,将调查对象区分为正常绀、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近年来,SCI90最表在内心理卫生问题调查以及临床诊断中应用十分广泛,具有较好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
1.2.2体质测试法
基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内容,测试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立定跳远和握力等6项数据,并通过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中的在线体质测试与评估指导导航栏对测试的原始数据进行在线评分,据此将测试对象划分为体质优秀组、良好组、及格组和不及格组。
1.2.3身体自尊量表
《大学牛身体自尊量表》(PSPP),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用来测量个体对自我身体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程度的标准化工具。基于本研究的目的,笔者利用本量表的调查结果来分析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对其体质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4数理统计法
将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得分和体质测试评分的数据录入计算机,运用Excel和SPSS11.0软件对2项评分进行描述统计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总体情况分析
SCL一90总分是9O个单项分相加之和,说明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I一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高]。参照李虹报道中的类似标准规定:SCL一90总分兰18O为心理障碍,其中18OSCL一90总分
2.2大学生体质状况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依据大学生体质测试的等级标准,将体质总体评价、肺活量体重指数分数、握力体重指数分数、台阶试验分数和立定跳远成绩划分为4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将身高体重等级划分为体重正常、较低体重、肥胖和营养不良4个级别;为便于比较,本研究将体重正常者归为优秀组,将较低体重者归为良好组,将肥胖和营养不良者归为不及格组。将所测得的6项原始成绩经过在线评分后,得到6项指标的评分和等级,按体质等级统计得到如表4的结果。从体质总体评价等级来看,96.97%的大学生体质等级达到及格及以上水平,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整体较好;然而,从另外5项指标的具体分布情况来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有些指标整体偏低,如立定跳远和肺活昔体重指数不及格的比例分别高达44.O2%和24.9O%。由此说明,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已势在必行。
大学生体质健康总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身高标准体晕、台阶试验、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握力体重指数在总评分巾所占的权分别为0.15、0.20、0.15、0.30和0.20。为检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6项体质指标间是否存在差异件,现分别以各项体质指标得分和心理健康水平为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同时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各项体质指标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经整理得到如表2所示的结果。由表2可知,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除在身高标准体重指标上没有差异外(Sig~0.05),其余5项体质指标的得分均存在差异性(Sig
2.3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2.3.1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健康知识结构是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活动和健康自我监控的心理基础,有关资料把青少年的健康知识结构分为3个方面:1)本体性知识,即青少年对整个健康学的理解与掌握;2)条件性知识,即青少年所具有的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知识;3)实践性知识,指青少年在健康促进的实践情景时所具有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为考察青少年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其健康评价的关系,杨剑博士运用访谈法和健康知识评价法,对青少年的3方面的知识水平进行了5级评定,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健康评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从相关系数高低排序看,本体性知识与健康关系密切程度较高,其次为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都达到显著性水平。笔者在与调查对象的访谈中也发现,对健康自我评价较高的大学生掌握的健康知识比较全面,而那些对健康知识知之甚少的大学生则对自己的健康评价不高,由此说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健康自我评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即健康知识结构越高,健康自我评价就越高。因此,今后有必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
2.3.2大学生身体认知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对自我身体的认知是基于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之的。为分析身体认知结构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情况,笔者利用PSPP中的调查数据,从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等5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据该量表的评分规定,除运动能力分量表的评分是越低表示对自我运动能力认知越高外,其余4个分量表则是评分越高,表示认知水平越高。由表4、5可知,随着体质状况或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除在运动能力认知方面的评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外,其余4个方面的评分则逐渐下降。另外,体质不及格组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中的标准差和其它3个方面的有显著性差异;心理重度障碍组要5方面评分中的标准差与其它各组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由此说明,大学生对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我评价愈高。有学者研究发现,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健康的良好感觉紧密相连,且健康主观感受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其身心实际健康状况的感觉;所以,在今后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有必要增强健康知识传授力度,改善大学生的自我身体认知结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在调查和测试的对象中,有24.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O.1,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体质之间有同向变化的趋势,即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大学生的体质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3)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健康知识结构愈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3.2建议
1)建立和谐的健康知识教育系统,全方位地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首先,把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做好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统筹规划工作;其次,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的相对学科优势,有重点地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再次,通过专题报告、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校园网及校刊等多条途径,宣传普及身心健康知识。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方法
独立学院是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从独立学院招生对象和在校生的实际状况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比较复杂性和艰巨。因此,准确而全面掌握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态势,洞悉学生不正常心理及其形成原因,对做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原因剖析
1.1学习障碍
独立学院中的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总体较差,其高考分数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具有明显差距,差距背后暴露的是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意识淡漠,学习的自觉性低,学习毅力匮乏。淡漠的学习意识容易导致学生遇到困难常常采用逃避和抱怨的态度,容易产生厌学、弃学的消极情绪;因为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同于普通一本、二本等高校录取的学生,由此产生了“低人一等”的感觉,产生自卑心理。
1.2人际交往障碍
独立学院大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及与人交往的经验与技巧。许多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面对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地方、不同经济条件以及个性各异的新同学,渴望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既不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也不善于接近他人,从而容易产生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自闭、偏执以及社交恐怖症等心理问题。
1.3生活情感障碍
①生活自控力不足,部分独立学院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生活不讲规律,对学校的日常管理和行为规范存在抵触心理,特别是面对吃喝玩乐、学校周围的网吧等诱惑缺乏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②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基本成熟和性心理趋向成熟的阶段,美好的爱情是每个大学生所憧憬的,不少谈恋爱的大学生没能处理好爱情与学业、友情的关系。
2、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途径
2.1更新观念,认识和领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地开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学校领导和相关干部深刻认识领会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保证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卓有成效地开展。一方面,学校必须成立专门的机构落实此事,专人负责规划、将此项工作提到独立学院全面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另外一方面,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课编入教学计划,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组织开展好日常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对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应该建立心理档案,及时跟踪和反馈。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指导他们有效地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学、这样才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2.2建立和健全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规范化
学校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制订心理健康教育长远规划,充分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并在岗位设置、工作条件、人员编制、生活待遇上予以落实确定专职心理辅导人员。通过心理咨询中心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性质、内涵及作用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中硬件设施的配备,如设置办公室、测量室、心理咨询室、等专门场所,配备电脑、测量仪、录音机等相关设备,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备的条件。这样,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才有保障。通过独立学院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实时开展心理教育,这对于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提升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2.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许多独立学院大都是辅导员和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没有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配备的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收不到其预期的效果。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各独立学院必须要严格按师生比配备
高素质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全面实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执证上岗制度。确保学生能接受规范、系统、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促进独立学院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此外,要制定心理健康教师的定期培训计划,并将其纳入独立学院师资培训的整体规划中,分期分批对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技能。
2.4丰富和完善多样的心理疏导方式,开展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全面推进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各独立学院要本着促进个人成长的理念,支持学生发挥潜能、开展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独立学院可以利用网络、校报、报告会、橱窗、文化节等形式,普及有关心理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同时,强化各种心理摸拟训练,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心理宣传、心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网络心理咨询、心理征文等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丰富而有趣的活动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讨论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对有价值问题的探讨,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社团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拓展学生校际交往的途径,也可以邀请兄弟院校在某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为他们的人际交往提供锻炼的空间,促进健全品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