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术研究论文

学术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22 13:21: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术研究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术研究论文

第1篇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高校扩招带来的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各种社会不良风气的误导和影响等,这是一般性原因。也有学生专业学习不到位,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研究不充分等一些具体的原因。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却容易被忽视、被遗忘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学生对学术及其相关问题的生疏乃至无知。而这一点,又和我国高校目前在学术品格、学术教育方面的普遍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

现代大学的功能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体现大学传统功能的学术意义和地位,仍然特别重要、不可或缺。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曾谈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1]在《北大一九一八年开学式演说词》中,他进一步强调:“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2]当然,的大学理念并不一定完全适合当今大学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和需要,但大学与学术之间的渊源和联系,却始终是不容割裂的,否则大学将不成其为大学。也就是说,学术和学问即便不是现代大学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也应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绝不应该成为可有可无的装点,或者仅仅当作一种途径和手段。

对于这一具有核心意义的基本办学思想和理念,很多大学并没有给予真正的重视,或者说没有全面充分地贯彻落实到大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当下注重实用、急功近利的总体社会环境背景下,大学课堂重知识轻方法、重技能轻学养、只要结果不做研究、只求是什么不问为什么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在大学教学的各种课程和环节当中,也都或多或少地渗透了学术教育、学术研讨、学术陶冶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显然不够完整系统,不够充分深入。因此学生对学术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是散乱破碎的,是肤浅空泛的,有术而无学,多识而少智,仍然身处学术之外,而没有成为学问中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学术素养普遍下降,学术基础和功底明显薄弱,而这些问题最直接、最突出的影响和体现,就是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从文体性质上看,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具体形式、特殊样式。而毕业论文工作则是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最重要的学术活动和学术任务,毕业论文不仅是对学生大学期间专业学习情况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考查,是学生整体学术素养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而学术素养和水平的提高,无疑是一个长期积累和修炼的过程,因此,忽略大学生的学术教育和学术修养,必然直接导致本科毕业论文水平和质量的明显下降。

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思路和措施:

一是进一步提高对本科生学术素养、学术能力的重视,加强学术教育,强化学术风气。

二是进一步提升专业课程的学术含量,强化学术色彩,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学术引导和学术训练,获得更多的学术陶冶和浸润。

三是结合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开设专门的课程或组织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学术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术研究方法。

四是通过设置名著自读学分或开列必读书目等形式,要求学生有选择地研读一些中外学术名著,增加学术文章的阅读量,开阔学术视野,强化学术积累。

五是编写与毕业论文相关的教材或指导手册,对毕业论文及相应的学术研究工作进行直接的指导和规范。

六是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毕业论文的指导环节,切实提高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学生学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学习积累、综合培养训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针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还应该帮助学生重点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学术的性质和特征

什么是学术?学术是系统的专门的学问。学术研究则是以超越功利的态度,对人类面临的一切疑难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的科学活动。就学术和毕业论文的关系而言,毕业论文是学术研究的总结和成果,学术研究是毕业论文的必要前提和准备,不经过具体的学术研究,就无法进行真正的毕业论文写作。很多学生在接受毕业论文任务的时候,对这些基本概念和常识并不清楚,他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没有一个正确的、明确的方向,盲目性很大,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写什么、究竟在写什么,不知道毕业论文和一般议论文、和其他文章究竟有什么区别。

因此,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关于学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学术的性质和特点,特别要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其一是学术的客观性,学术是从客观的立场和角度出发,研究客观世界、客观现象,追求客观真理;学术研究最反对、最忌讳主观臆断、妄下结论,排斥主观倾向和情感的介入。其二是学术的科学性,学术研究是一种科学研究,需要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探索,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而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实证,一切科学结论都是可以证明的,一切科学结论都应该得到证明,科学研究就是一个求证的过程。只有充分理解和认识学术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学生才能真正把握学术研究与毕业论文的精髓和要义,明确毕业论文写作的根本目的和要求,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其三是创新性,学术研究是创造性的劳动,是人类不断探索未知世界、不断获取新认识、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创新性是学术研究的生命,直接决定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具体地说,学术创新就是要能够发现新的现象、提出新的问题、运用新的方法、建立新的观点、得出新的结论,创造新的理论。当然,在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学术创新方面,我们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甚至也不一定非要有创新,但至少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树立起自觉的创新意识。

二、了解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律、过程和方法

学术研究是一项复杂的高级智能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这些规律,把学生“带上道”“领进门”,避免走弯路、走错路。

首先,学术研究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和准备,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和过程。应该说,做毕业论文之前的所有专业学习活动,实际上都是学术研究的积累和准备过程,但是仅有这些一般性的积累和准备是远远不够的,在确定了具体研究对象和内容之后,还必须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和思考。学校为学生安排的毕业论文写作时间,通常为半年左右,尽管这期间学生还有其他任务和事情,但是如果能够抓紧时间、全力以赴的话,还是可以比较从容地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的。但是有些学生对此没有充分的认识,不懂得学术研究的特点和规律,把写毕业论文当作写作文、搞创作,以为有个三天五天、十天半月就可以突击出来,总是拖到最后才开始动手工作,其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其次,学术研究必须首先有所继承。所谓继承,就是要学习掌握、借鉴运用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把前人的思想认识作为形成自己观点见解的基础;就是先做“研究的研究”,在“接着说”之前首先了解前人都说过什么、怎么说的。因此,没有继承,就无法开始真正的学术研究;没有继承,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并且,对于本科毕业论文而言,继承实际上远比创新更重要。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学生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错误现象和做法:一是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知之甚少,乃至一无所知,完全从自己的感觉和理解出发,凭空杜撰、闭门造车;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完全照搬照抄、剪切拼贴,把抄袭剽窃当作借鉴继承,投机取巧、敷衍了事。

第三,学术研究一定要充分体现专业和专攻。毕业论文在选题方向和内容上有严格的限定,要求学生必须在本专业学科领域范围内,选择相关的问题加以研究探讨,不能选择本专业以外的问题,这就是学术研究的专业性。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但在实际操作和处理过程中,有时候也会表现的比较复杂,特别是在专业领域的边缘和交叉地带,经常会出现一些游离和偏差。而所谓专攻,就是要求在本专业范围内,选择一个具体的研究方向,确定一个具体的问题,展开具体深入的研究探讨,而不应涉及过多过宽,选题不能过大,不能太空泛。一般来说,本科学生学术研究的选题,应该是越具体越小越好,从普遍情况和经验来看,小题目并不一定好做,题目越小,越需要深入剖析挖掘,难度往往更大,当然,理论价值也会更高。

第四,要掌握一定的学术理论研究方法。学术理论研究的方法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即一般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专门研究方法。

哲学是人对世界整体的、本质的把握,对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作用,而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学术研究尤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没有哲学就没有真正的科学理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哲学的学习和思考,重视哲学方法的指引。

一般科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术研究领域,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在研究和思考过程中经常运用的各种思维方法(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想象思维)、逻辑方法(如归纳方法、演绎方法)等都属于一般科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也包括一些常见常用的思想理论方法,如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等。

专门研究方法是隶属于不同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它因学科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就中文学科而言,常见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考证方法、诠释方法和分析方法等。此外还有针对各个不同专业的更具体的研究方法,如古文献研究中的版本对照法,语言学研究中的替换法、分布分析法、变换分析法等。

三、明确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程序和规范

学术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在具体工作程序、写作内容和体制形式等各个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在进入毕业论文工作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并牢记这些程序和规范,做到心中有数、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就程序方面来说,毕业论文写作一般都要经过这么几个步骤,那就是选题、开题、搜集资料、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修改定稿、排版打印。其中选题就是确定研究课题,课题是学术研究的具体内容和对象,是通过研究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确定了课题,才能够展开具体研究,有了研究成果,才能撰写论文。因此,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直接决定论文的价值和论文写作的成败。搜集资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毕业论文写作一般需要三方面的资料:一是原始资料,就是关于研究对象本身的资料,如作品研究中的具体文本,语言研究中的各种语料等。二是研究资料,也叫参考资料,是有关前人研究成果的资料,又分为一般性研究资料和专门性研究资料。三是相关资料,即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思想、理论方法等。课题研究则是毕业论文写作最实质性的工作,要帮助学生明确课题研究的具体思路和方法,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入手,朝哪方面努力。

就规范方面而言,毕业论文有很多具体而严格的要求,必须让学生全面了解,充分掌握,认真遵照执行。如关于引文注释的完整信息的要求、毕业论文结构和篇幅的要求、毕业论文打印格式的要求等。

四、充分理解学术精神,自觉端正学术态度

从事学术活动、学术事业还需要具备一种特殊的精神,这就是学术的精神。学术精神似乎有些抽象甚至空洞,但它对于我们的学术研究和毕业论文工作的意义却是非常深刻而深远的,是无形却又无所不在的。学术精神的核心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热爱真理的精神。热爱真理意味着要把真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因其它任何原因而背叛真理、放弃真理。其二是独立思考的精神。独立思考就是不受任何干扰,不为任何力量所左右,以真正的理性去进行自由的思考。独立思考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因袭他人,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抄袭和剽窃。其三是怀疑一切的精神。真理是相对的、是发展的、是永远不会终结的,因此,在学术探索的视野里没有什么是完全确定的,是绝对正确的。一切都可以怀疑,一切都值得怀疑。正如王诺在《读哈佛》一文中所说:“怀疑精神是独立思想得以形成的一个主要的内在动力。”“怀疑精神的培养,不仅是学生个人思想和学识增进的必需,也是国家和民族能够不断反思过去、质疑现在、求新变法、充满活力的必需。”[3]对于大学生而言,首先要对权威和定论进行大胆的怀疑,其次要对常识保持怀疑,再次就是要对老师不断地怀疑。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怀疑老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不怀疑老师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大学学习。

从事学术活动、学术事业还需要有正确的态度,比如认真求实的态度,脚踏实地的态度,谦虚谨慎的态度,自甘寂寞的态度等。这些内容和一般的学习态度没有很大的区别,不再赘述。

总之,强化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培养良好的学术品格和习惯,不仅对于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具有直接的、现实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为学生未来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各方面的长远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建设性的影响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平叔.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第5页.

第2篇

论文的页码设置罗马应该点击“插入页码”,“样式”选择罗马数字,应用范围选择本页及以后,点击确定。双击目录页的页尾,点删除页码,选择删除本页及之后的页码,点确定。

论文是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三年的研究生即将逝去,在自己研究生三年里因为有过在大学时的前车之鉴,所以在自己研究生学习的期间,自己是将自己以前本科学习中,存在的全部缺点都有改正,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研究生学习体验。

在研究生的学习期间,自己的学习方向更加偏向于学术研究上的学习,这个学习方向是我们研究生学习中,比较困难的一个方向。但是我认为学术研究才可以更好的锻炼我们的学习成果,同时学术研究方向的学习,也可能给我们的社会做出更大的奉献,我也想要在这个期间里,让自己的学术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所以在知道学术道路的艰辛,自己还是毅然决然的踏上了这条不知道是否有结果的道路。

但是自己这种选择好像给了自己一点点回报,在我研究生期间,我在跟着我导师的学习下,完成了很多学术上的实验,并取得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专业研究成果,这也不算辜负自己每天扎身于学术研究的学习上。同时在此期间,我与导师还接了一些企业上的项目,与导师和其他同学一起完成这些项目中的任务。我们在项目中遇到过困难,同时在困难的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珍贵的机遇。接受这些企业的项目,不仅在工作过程中,让自己学术知识上的能力有很大的长进,同时也让自己挣取了更多的外快,缓解了自己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学费、生活费等相关费用的压力。

在我研究生的第二年,我们导师对我在研究生期间表现也还算满意的,不仅对我的学术研究成果上有很大的赞扬,同时也让我接受他手下本科生论文的检查和批阅,这是对我学习知识能力上很大的信任。同时为了不辜负导师对我的这份信任,我在导师的帮助下,将他交给我的这份额外的工作完成的很好,给当时他指导的本科生毕业的论文创作,有过很大的帮助。

我认为导师让我去帮助他,来检查本科生的论文是有特别的用意,就是让我在研究生毕业前,提高我论文的创作水平。这也是我在创作自己的硕士论文时,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我发现自己在硕士论文写作时,一些学术知识点的阐述,以及自己对于自己专业上一些知识联系,变得更加通透和清晰,自己的在创作时的思维能力和过去相比也加强了不少。这也是我在研究生毕业时,自己的硕士论文能被相关学术杂志发表的原因吧。

在研究生就读期间,自己很感谢自己导师对我这三年时间里学习上的帮助,同时也非常感谢自己当初的学习方向的选择。

第4篇

一、“学术“的基本涵义

所谓“学术”,指“较为专门的、有系统的学问”。学,指学习、模枋、学问;术,指手段、策略、方法、技艺、技术。所谓“研究”,指钻研探求,今谓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见“学术”只有研究了,才称其为学术,也才能成为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较为专门的、有系统的学问。

先生曾对“学术”的涵义做了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学为学理,术为应用,主张学术分校,文与理通科。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学为基本,术为支干,两者虽密不可分,但“学应重于术”。“学与术虽关系至为密切,而习之者旨趣不同。文理,学也。虽亦有间接之应用,而治此者以研求真理为目的,终身以之。所兼营者,不过教授著述之业,不出学理范围。法、商、医、农、工,术也。直接应用,治此者虽亦可有永久研究之兴趣,而及一程度,不可服务于社会;转以服务时之所经验,促其术之进步,与治学者之极深研几,不相侔也。”显然,在他看来,“学”和“术”都应该研究,而学理性的理论研究比实践应用研究更为重要。学术研究与大学有关密切关系,学术性是高等教育的立足之本,但由于社会的变迁,高等教育的职能几经变化,使大学的“学术”研究的内涵也发生变化。

二、我国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之怪现象

我国现代大学教育始于1862年成立的,1898年才有综合性的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前身。北京大学在先生“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指导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先生的办学思想,更多的是受洪堡的影响,采纳的是德国模式。且不说此模式经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对大学办学理念的发展和对学术涵义的拓展。单就先生关于“学术”自由及“学”与“术”的关系的观念,我国也没有真正推行开。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战乱和封建专制、十年、80年代初的体脑倒挂,使我国高等教育“学术性”没有充分体现。大学对学术性的关注是90年代的事,但由于急功近利,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学术研究还有一些不正常现象,甚至出现了学术腐败。

1.在对待“学术”在大学中的地位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过分夸大“学术”的作用,把大学的“学术”性当做大学的一切,为了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不切实际地与西方一些大学进行攀比,甚至在国内的一些所谓大学排行榜中,只是单纯地以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作为衡量的惟一指标。把大学的教学职能和服务职能弃之不顾,只是在为科研而科研,为学术而学术。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甚至研究生都很难见到自己的导师,这些现象在一些所谓“研究型”大学中较为常见。二是一些“教学型”院校,不顾自身条件,只顾扩招,教师成了上课的机器。至于上课的水平与效果则不愿过问。在这些高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普遍采用大合堂;没有人对课堂的学术性进行考评。没有学术精神的课堂,只能培养出知识型人才;没有学术精神的课堂,就不能称之为大学课堂。

显然,这两种观念和做法人为地割裂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大学应重视科研,但科研是服务于教育目的的科研,大学也应重视教学,但应是科研型的教学。

2.“学术”研究的目的出现两极分化,并有庸俗化倾向。纵观近几年我国大学学术研究的现状,成果不少,科研队伍也不断壮大,但如果细究学术研究的目的却有两极分化的现象:一种是搞纯学术研究,不考虑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课题从书中来,从文章中来,研究的结果一发表就了事,这在社会学科中较为普遍;另一种是借口学术研究为社会服务,为了取得科研项目和经费,很少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角度出发选题,而是与企业界联姻,为公司盈利搞开发。企业作为投资的条件,要求教师不得在课堂上传播或公开尚未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

3.大学“学术”研究水平和成果与所获经费严重背离,经费短缺是不争的事实。近10年来,我国高校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如高校承担的国家基础研究“攀登计划”课题约占总数的30%;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约占67%,还承担了60%以上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和基金项目。所取得的成果也十分显著。仅1991―1995期间,高校发表学术论文83.6万篇,其中在国外发表7.6万篇;完成专著2.4万部;鉴定技术成果4.3万项,授专利近6000件。5年中,高校共获得自然科学奖88项,约占全国总数的一半;获国家发明奖274项,占1/3;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50项,占总数的1/4。高校教师的论文被SCI、EI和ESTP收录的论文数分别占全国的54%、55%和48%。但是,1995年,全国高校科技总经费只占全国科技总经费的5%。巨大的成就与获得的低经费严重失调。也正因为经费的不足,才使得高校的学术研究日益走向功利化,游离于教育目的和教学活动。

4.“学术”研究评价和奖惩机制不健全。目前高校学术研究的评价主要看成果是否“发表”,发表了就加分,发表的刊物档次高加高分。而对文章本身却很少有人去研读。得分越高,奖励越多,客观上就助长学术研究上的浮躁之风和弄虚作假。

三、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有效途径

大学的“学术”性是它的生命线。它既可以提升自己的办学品位,又是提高自己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因此,不但要重视大学的学术研究,还应正确引导大学的学术研究。

1.应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研究与现代大学发展的关系,并将学术研究与教学统一起来。营造一种学术自由的政治氛围和人际关系,并从政策上予以保证。

2.要认清大学学术研究的特点和应有的研究范围。大学的学术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要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要与教育目的结合起来。因此,要提倡“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3.提倡“真”学术,反对假学术,培养教师的学术人格。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假学术对国家、对下一代、对学校声望的严重危害;从制度上打击,堵绝学术腐败;同时要通过宣传教育,形成教师们在学术研究时追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境界,以“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态度进行科学的“科学研究”,以维护学术尊严。

第5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体裁分析;学术论文

Abstract:Business English major belongs to English for Especial Purpose,which leads to new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English discipline.At present,the academic study of BE has been a focus for ESP.As a result,more and more BE research papers have emerged.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introduction of BE research paper based on Genre Analysis,which may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s for BE academic writing..

Key words: Business English;Genre analysis;academic paper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3

1.引言

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不断深入,对于学术论文写作和交流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学术科研论文写作作为各种科研学术交流的主要形式已经成为学术交流的必备应用能力。学术论文具有高度的“规约性”,其属于赋有特定目的的交际事件类型,因此一般遵循约定俗成的惯例,而引言是学术论文的第一部分,具有可辨认的语步模式。根据Swales的观点,他采取“语步”(move)和“步骤”(step)来研究学术论文的引言,进而创建了CARS模式。CARS即 Create A Research Space,意为建立学术研究空间,这一模式表明学术论文引言作为一类体裁,体现了“建立学术研究空间”的交际目的。

基于体裁分析法的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研究是本文关注的焦点,因为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对于整篇文章的构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通过引言的介绍,整个语篇的宏观结构及典型的交际目的便非常清晰,因此,就学术论文体裁的特征结合商务语言的特定交际目标,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体裁分析对这类文章的语用策略指导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本文基于体裁分析方法讨论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建构,以期能够挖掘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语境的确定,模式的建立和语步分析的结构潜势。

2.相关研究综述

体裁分析理论最早是与文学研究密切相关的,之后由人种学家引入语言学领域(Swales,1990,p34)。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而今,语言学家们就体裁概念的界定而言,有两个主要学派即:以斯维尔斯和巴蒂亚为代表的ESP学派(Swalesian ESP School)和以马丁为代表的澳大利亚学派(Australian School)。 John M.Swales的观点是“体裁是指包括具有共同交际目的的一组交际事件”(Swales,1990,p58);而深受韩礼德影响的澳大利亚学派则认为“体裁是一种有步骤,有目的的活动类型,其数量和社会行为的数量一致”。上世纪末,秦秀白教授对巴蒂亚的定义作过比较详尽的总结,包括以下4个方面:(1)体裁是一种可辨认的交际事件;(2)体裁是不一般的交际事件;(3)在建构语篇时,我们必须遵循某种特定体裁所要求的惯例;(4)尽管体裁有其惯例和制约性,内行人仍可在体裁的框架内传达个人的意图或交际目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学派在定义上存在差异,但本质是一致的:

(1) 体裁是对交际事件的一种分类;

(2) 交际事件的分类标准由语篇的内部结构特征和约定俗称的交际目的两个方面决定;

(3) 体裁具有常规性和制约性,语篇内容和形式需要遵循体裁要求;

(4) 同一体裁下的不同语篇存在差异。

ESP学派的代表人物斯维尔斯和巴蒂亚是把语步(move)和(step)作为语篇分析的出发点,以学术和职业语篇为分析对象,总结归纳出特定体裁的基本语步和步骤。例如:斯维尔斯(1990)总结了学术论文中引言,研究方法,结论各部分的话步和步骤,这就为高级写作和学术英语的教学等实际应用环境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专门用途英语研究方法也都把体裁视为一种社会活动,认为体裁可能随着交际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和发展。而本文所讨论的商务英语学术语篇也正是基于这一学派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与演绎,并借助语料库的思路预期这类型文章引言写作实践的谋篇布局。

3.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集中讨论商务英语学术语篇是否具有可辨认且固定的语步?这对同类型文章的引言写作有何意义?

3.2 研究方法及设计

众所周知,有关商务英语的学术期刊并不很多,事实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所分析的100篇文章主要从来源上分为2个部分:其中60篇选自于《中国ESP研究》,《商务外语研究》和《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3类与商务英语专业密切相关的期刊及会议。目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商务英语研究领域独占鳌头,由其主办的期刊可以被看作是国内这一学科发展最新,最全面且最专业的水平。而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则是在商务英语学科不断发展前进的见证者,因此,选自于以上期刊及会议的60篇文章可以被视作发表于专业类期刊及会议的商务英语学术语篇,其余40篇选自于中国知网最新的以商务英语为题的学术论文。这些文章的选取旨在能够多渠道的采样文本,具备广泛性。本研究依据斯维尔斯的学术语篇引言分析的理论框架对所选取的篇章进行了语步分析及频率统计,并根据数据讨论给出了研究结果分析与说明。

4.结果与讨论

4.1语步分析

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部分的体裁结构特征:

斯维尔斯的体裁理论为体裁分析提供了基本框架,并强调交际目的的关键作用。他首先着重研究了学术研究论文的引言部分,提出了“创建研究空间”分析模式,并对引言部分进行了语步分析:首先,建立研究范围;其次,建立研究地位;再次,占据研究地位。论文引言的语步模式、专业类期刊商英论文引言特征及专业类各语步统计频率分别如表1、表2、表3所示;表4、表5分别给出了非专业类期刊文章语步模式和非专业类各语步统计频率。

表1非常详细的列出了斯维尔斯关于学术论文引言语步的模式建构,共3个Move,每个语步下面细化为具体的步骤层次,但当这个语步分析应用到实际刊发的商务英语学术论文时就发现,这类文章的作者并不是严格按照语步顺序撰写文章,即使出现循环的步骤,只要满足写作需求都可以实行。这一点在下面语步统计的具体数据中得到了证实。表3专业类各语步统计频率中,例如摘自《中国ESP研究》中的文章,论文引言中虽然也出现了3个Move(语步),并且第一个Move中的3个Step与斯维尔斯的完全重合,但是当引言分析进行到第二个Move时,发现传统的学术论文引言中所包涵的4个步骤缩减为2个,第三个Move中的4个Step也只出现了其中2个。由此可见,学术论文的严谨逻辑是3个语步大框架所承载的,丰富的步骤推进会让文章的交际功能获得衔接链条的集约化,但是省略其中的一些具体步骤也并没有影响到语篇所应完成的交际目的,因而,对于专业类期刊中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分析可知,这部分写作的基本架构是3个宏观语步分别是Move 1:确定研究范围;Move 2:提出研究具体问题;Move 3:介绍自己在研究的具体问题上所作出的贡献(研究成果),当这3步确立之后,引言部分的语篇功能已经建立,具体步骤的参与例如表2,表3中的各个步骤实施顺序使得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这类交际事件类型完整而严密。这也说明,学术论文引言这类语言体裁,是有一定的,相对固定的典型的整体建构形式,体裁组织着功能语体,并且这些体裁不仅有语体的共性,还具有各自不同的语言使用特点和语言组织特点。从以上的表4和表5统计的频率可知,这些发表在中国知网非商务英语专业类期刊的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的Move1和Move3也基本符合斯维尔斯的提出的“创建研究空间”语步模式,但Move3中的step4在只有很少一部分文章直接在引言部分指出了文章的结构,这主要是由于各类期刊或文章篇幅的要求不一致,因为非专业类期刊所发表的商务英语学术语篇对文章引言的逻辑安排并不作要求,毕竟这些期刊所刊发的是各学科各门类文章,因而更加注重论文内容的创新及结论的时效性。另外,CARS模式的Move2中的:step1: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质疑(Counter-claiming);step2:指处其不足之处(Indicating a gap)基本都没有出现在引言中,可见我国论文作者对Move2即提出研究的具体问题(Establishing a niche)这一步骤的写作习惯倾向于注重step3和step4的提出问题与继续研究这两个语步。总之在非商务英语专业类型的期刊上所发表的文章中,语步统计频率表基本呈现出了学术论文的引言步骤,但商务英语语篇的学术结合商务专业的特征并不明显,而且并未涉及CARS模式的全部步骤。但是Move1与Move3:确定研究范围(Establishing a territory)和 Move3 的概括研究目的(Occupying the Niche)的各个步骤基本在绝大多数的文章都得到了谋篇布局时的重点陈述。这证明了斯维尔斯的学术论文语步模式是广泛,通用及规约性的,它对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建构是有指导意义的,当然由于文章内容和交际目的的异同,当作者在应对不同的征稿意见及个人特定的写作习惯时,引言中的各个语步有所变动。就这点而言,无论是商务英语专业类抑或是非商务英语专业类期刊中的文章在引言写作中都没有差别。

5.结语

中国的贸易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商务英语的学科建设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但只局限于模仿通用英语的教学与

研究方式是无法与现实的需求接轨的,因此,商务英语必须建立本学科实践特有的并且可循环的认知模式,而这就一定要在理论上得到基础层面的支持。商务英语学术科研的发展从根本上制约着此类人才的培养,商英学术论文正是承担这类科研的载体,本文所讨论的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就是试图以体裁分析的方法探索这类新兴学科的学术论文的结构潜势,体裁的双重性即商务交际性及学术交际性使得这类特定的语篇在引言部分充分体现出了学术体裁的语步建构,全文的分析以期能够通过体裁的分析方式提高商英学术论文引言的框架指导,进而推动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更多的探究与研讨。

参考文献:

[1]Bhatia V K.Worlds of Written Discourse:A Genre-based View[M].London & New York..

[2]Bhatia V K.Analys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 & NY:London & NY:Longman,1993.

[3]Swales J M & Feak C B.English in Todays Research World:A Writing Guide[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0,120 -156.

[4]Swales,J.Genre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陈平.外贸英语写作教学新思路:语篇体裁分析理论及其应用[J].外国语,1999(3):28-30.

[6]韩金龙,秦秀白.体裁分析与体裁教学[J].外语界,2000,(1):11-18.

[7]鞠玉梅.体裁分析与英汉学术论文摘要语篇[J].外语教学,2004(2):32-36.

[8]葛冬梅,杨瑞英.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J].现代外语,2005(2):138-146.

[9]李战子.学术话语中认知型情态的多重人际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53-358.

[10]李宣松.体裁分析与商务语篇[J].外国语,1997(2):26-29.

第6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智能机器人 研究趋势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知识需求量增大,图书馆资源和服务逐渐趋向数字化和智能化。尤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图书馆向纯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转化[1]。未来图书馆的数据资源丰富、结构复杂,需要通过云计算、数据聚类、相关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一站式搜索 [2]。目前,CNKI数字图书馆作为国际上技术领先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为读者提供跨库检索、学术趋势、学术研究热点等功能,实现了资源的高度整合和智能交互,满足了不同人群对知识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目前,智能机器人是国家产业创新发展重点项目和科研热点项目,本文利用CNKI数字图书馆的学术研究热点、学术趋势搜索、指数等检索功能实现“智能机器人”学术热点和学术趋势研究,让读者对其有个整体认识。

一、智能机器人

机器人是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用来完成搬运、安装、焊接、切割等不同任务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3]。 智能机器人则是一个在感知、反应、思维方面全面模拟人的机器系统,融合了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仿生学、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的复杂智能机械,可以代替人从事危险复杂的工作,例如在工业、农业、军事、航天、医疗等多个领域大显身手。目前,各国正加快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如美国再工业化和工业互联网战略、德国工业 4.0 战略、日本机器人新战略、韩国机器人强国战略等,机器人技术引领当今科技和产业发展态势。中国通过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 2025”发展目标、“十三五”规划,,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的优先重点领域[4][5]。

二、 “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控制”主题热点搜索

本文以“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控制”为主题进行“学术研究热点”检索,检索结果显示了按照热度值排序的热点主题相关的主要知识点、主题学科名称、热度值、主要文献数、相关国家课题数、主要研究人员数和主要研究机构数。“智能机器人”相关知识点主要有移动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仿人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机器人导航、远程操作、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等知识点。

智能化是机器人控制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重点。关于“智能控制”的热点知识主要包括模糊控制、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学习控制、自适应控制、变结构控制、预测控制、专家系统、非线性系统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代表着“智能机器人”主要研究方向。

三、“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控制”主题学术趋势和研究发展

CNKI数字图书馆提供“学术趋势”检索功能,为科研工作者了解“智能机器人”发展趋势提供了非常好的工具。本文通过“学术趋势”功能检索“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控制”主题的学术趋势,图中不仅提供学术关注度,还提供热门被引文章供读者深度研究。图2显示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控制方面的从1997年至2015年论文收录量逐年增大,2015年收录量达1343篇。读者可以从图2中及时掌握每年学术热点论文,从中深入学习“智能机器人”的具体研究方法和科研理论,为理论创新寻找突破口。

另外,CNKI数字图书馆还具有“指数”功能,通过对“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控制”主题进行检索,得到以下各项信息:

“学术关注度”和“媒体关注度”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时比较关注的两个方面。通过对关注度的分析发现最近三年科研工作者和媒体对智能机器人的关注度剧增,预示着国家加大了“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投入和研究力度。

“关注文献”和“研究进展”搜索功能为读者提供了当前“智能机器人”领域高被引论文、下载量比较大的论文以及最新相关论文,为科研工作者迅速把握“智能机器人”研究的内容和研究趋势提供帮助。

“学科分布”为读者提供“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控制”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情况和“相关词”的统计情况。通过分析可知,移动机器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路径规划、机器视觉、图像处理、虚拟现实、语音识别、声源定位等是分布在不同学科领域的“智能机器人”相关词,也是“智能机器人”目前重要的学术研究方向;单片机、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智能家居、智能电网、物联网、RFID、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交通等是分布在不同学科领域的“智能控制”的相关词。因此,我们通过它们可以了解到跨学科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动向。

“机构分布”显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多所研究机构是文献的主要提供单位,这为读者认识机器人研究机构提供参考。

结论

CNKI数字图书馆提供的“学术研究热点”、“学术趋势”和“指数”功能为我们展示了“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控制”的研究热点和学术研究方向,为读者科研选题和科学研究提供学术参考。通过对“智能机器人”关键知识点的、经典科研论文和最新科研论文的深度分析,探索和挖掘智能机器人发展的技术空白点,发现最新研究方向。目前大学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和智能搜索功能还比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图书馆智能搜索引擎的构建和其他智能交互平台建设才能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效能。

参考文献:

[1]陈臣. 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个性化智慧服务体系构建[J]. 情报资料工作,2013,06:75-79.

[2]王长全,艾. 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模式创新[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01:48-51.

[3]任福继, 孙晓. 智能机器人的现状及发展[J]. 科技导报, 2015(21).

第7篇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学术性是高校的本质属性之一,对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而言,学术性同样是其本质属性,同时也是高职教育践行教学和社会服务的必然要求。因而,加强高职教育研究平台建设,推动高职学报的专业期刊建设,将其发展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交流平台,对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对学术研究重视不够众所周知,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更为突出,而从政府层面到高职院校内部对科研相对不够重视,使高职院校的学术研究处于弱势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职院校投入不足

1.高职院校经费总体投入不足

我国高职教育发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但一直以来,职业教育是国家财政投入的“冷落区”,其教育经费相对本科而言投入过少。“2008年,普通高等本科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为34074472万元,预算内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为6944298.7万元。高职经费投入仅相当于本科的20.4%,而同期我国高职在校生为普通本科在校生的52%。”[1]此外,2007-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的40%,有将近60%的经费需要高职院校自己寻求解决途径[2]。高职院校经费总体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2.高职院校内部支出不均衡,科研投入薄弱

高职院校总体投入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已成事实,除此以外,高职院校内部的财政支出同样存在不均衡的现象。每年增长的生均经费大都用于教职工的工资奖金、社会保险等人员经费的增长;而在用于改善教学条件的教育经费支出中,受高职教育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传统的办学理念的影响,又常常将投资重点放在校舍、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改进和更新上,对教师培训、教材建设和教学科研方面的投资则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开展。

(二)学术权力相对薄弱

伯顿•克拉克认为,“学术权力是管理学术事务方面的权力类型”[3],每个高校都存在自己的学术权力系统,高职院校也不例外。相对于行政权力,高职院校的学术权力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力量薄弱。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院、系(部)二级管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界限模糊,行政权力存在越位现象。在校级层面,校长是高职院校学术行政的首要负责人,各副校长协助校长分工教学、科研等工作,同时教务处、科研处等各相关职能机构负责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因而它们并不是专职的学术管理机构,也要负责行政管理。在系部层面,校长任命系部主任为主要行政负责人,负责全系的教学、科研及其他方面的工作,因而他们既是学术管理的关键人物又是行政负责人。行政权力在各项事务决策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术权力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这种“双肩挑”的现象违背了学术研究自由、自治的基本原则,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三)学术研究氛围不浓厚

高职院校总体的学术研究氛围不浓厚。其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从事研究的时间较短,很少有时间、有兴趣潜心于学术研究,同时他们的研究水平有限,部分教师虽然对学术研究比较感兴趣,但是不知如何将自己的教学体验及内心的灵感上升到理论高度,转化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在研究创作方面束手无策,这就使得他们很少能承接到高级别的研究课题。此外,针对学生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多侧重于技能实操能力的训练,对于学术研究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不高。

二、高职学术研究平台资源短缺

高职院校投入不足、学术权力的相对薄弱以及学术氛围的不浓厚等都折射出高职院校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学术平台资源的短缺。

(一)学术组织不健全,缺少专职学术研究人员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术组织主要包括学术委员会和相关的研究机构如研究所等,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其学术组织不健全,结构单一,组织成员专门化程度不高。《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等学术事项”。[4]将高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写进高等教育法规中,体现了国家对学术管理的深入认识和高度重视。一般而言,学术委员会主要由学校各职能机构、系部相关负责人以及少数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经民主推荐后)参与、组成,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存在学校管理人员在学术委员会中占较大比例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术委员会对学术研究的评判、指导作用的发挥。同时,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大部分高职院校顺应时代及学校的发展需求,设立了一些专门的研究机构,如高职教育研究所、研究中心等,旨在提高高职教育的学术研究水平,但是成员相对较少,难以高效地、优质地完成学校繁重的学术任务。当前,并不是每一所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学术委员会和专门的研究机构,有些高职院校还没有设立,有些高职院校虽名义上设立了这些机构,但在运行、管理、决策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章程,职责和权力不够明晰。有些高职院校即使制定了章程,但因成立时间较短、行政权力越位等原因,责任依旧没有完全落实到位,难以发挥学术研究的平台作用。

(二)缺少高层次的学术讲座、研讨会,缺乏与学术大家沟通、交流的机会

由于学术研究的相对弱势地位,大多数高职院校历来较少举办高层次的学术讲座。与此同时,一些所谓的学术大家考虑到高职院校的层次定位以及学校影响力等的因素,很少接受高职院校的邀请,他们更热衷于去重点院校、本科院校开展讲座。由于讲座、研讨会等学术平台的短缺,高职院校的教师便缺少了与学术大家沟通、学习的机会,缺少了求知、解惑、提升自身学术研究素养的机会。

三、高职教师队伍学术发展潜力巨大

高职学术平台资源固然短缺,但毋庸置疑,高职教师队伍所蕴藏的学术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之所以这样讲,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一)教师的实践教学要求

高职院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社会转型期,亟需加强学术研究,为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动力。正如前面所讲,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教学经验丰富,他们对实践操作有着直接、深入的认识,但在当前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高职院校对专业建设更为重视,同时对教师的理论、实践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迫切需要将自身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成果转化为理论成果,以更好地指导以后的教学,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这种实践教学的外在要求反映了高职队伍学术发展的巨大潜力。

(二)教师学术发展的周期使然

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前主席、现代美国杰出的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Ernerst•L•Boyer)博士在1990年提出一种新的学术评价体系———“创造性契约”(creativitycontract),将学术分为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四个方面。博耶认为,一位教师从开始走上教学岗位到后期成为教授、学术大家,要经历不同的职业阶段,与此同时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也是随之变化的,它的学术重点因此也就相应地发生变化。依据创造性契约,教师可以在充分认识自身的前提下自行决定在未来几年中的工作重点,可以选择将教学的学术工作作为重点,而将探究的学术工作放在其次,如此几年过后,他们可以选择将应用知识的学术工作作为重点,而学校则根据这份契约所签订的内容对教师进行考核。在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很长时间内处于教学的学术期和应用的学术期,根据博耶的观点,教师的学术重点会随着时间发生转移,多产期也不尽相同,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自身的学术周期内根据教学和发展的需要势必会转移学术重点,转向探究的学术进而可能再转向整合的学术。这种教师自身的潜在的学术发展和转移,恰恰就是高职队伍所蕴藏的学术发展潜力。

四、高职学报资源统筹顶层设计

学报是高职院校对外交流和宣传的窗口,是高职院校学术活动的重要理论载体,加强学报资源的统筹建设,发挥学报的内在功能,走专业化之路,将其打造成学术研究平台,不仅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也有利于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以及办刊质量的提升。对于学报的定位,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制定《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以反映本校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5]由此可见,学报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巨大的学术引导、交流等的作用。

(一)发表科研成果和前沿理论,打造特色栏目,走特色办刊之路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和校企合作以及工学结合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而将这些成绩转化为科研理论成果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因此,在办刊过程中,高职学报应立足当地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充分考虑本校的办学特色及办学重点等因素,密切关注相关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研究进度及结题情况等,挑选有代表性的课题及时、准确地将其转化为理论成果、学术论文,在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交流的目的的同时,让教师明确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提高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同时,高职学报应密切关注学术前沿,跟踪反映某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这是由学报的性质决定的,也是高职学报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发表前沿理论,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地更新知识架构,开阔教师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思路,激发教师的研究灵感,反思相关的教学理论及实践,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长远来看可以推动相关学科建设。需要认清的是,刊发科研成果和前沿理论需要具有选择性,应根据学报自身的定位设立特色、精品栏目,围绕栏目有选择性地刊发文章,使期刊走特色办刊、专业化发展之路。在策划栏目时,应紧扣学科热点话题,通过栏目文章起到指导思想、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教师更大范围内的思考和研究。

(二)规范学术研究,提高编校质量,走质量办刊之路

高职学报不仅要走特色化、专业化之路,也要走质量办刊之路,质量不仅体现在学术规范方面,也体现在编校质量方面,两者结合,才能全面提高学报质量。当前,随着高职教育的扩招,大批年轻教师走上职业岗位,高职教师因而整体呈现年轻化的特点,但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年轻教师接收能力强,学术潜力大,选题新颖,观点鲜明;另一方面,年轻教师在科研写作方面缺乏经验,对学术论文的写作认识不够深入,没有完全掌握学术论文的撰写规范与要求,撰写的文章稚嫩不成熟,存在很多尚需改善的地方。高职学报面对这种情况,应积极发挥学术引领作用,规范教师及研究者的学术论文写作,提高论文撰写质量。此外,编校质量也是影响高职学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编校质量的关键是提高编辑人员的工作水平。首先对编辑自身而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业务能力的学习,具备全面、扎实的专业理论背景,同时加强对外语、教育、法律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在编校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对专业术语、图表、公式等的相关规定,严格按照高校学报编辑规范对文章的参考文献的标注格式进行编校,此外需要经常进行校对练习,以提高校对的敏锐度和质量。从学院的角度出发,应加大对编辑的相关业务培训,使其了解办刊的先进理念和国家的相关出版政策,在更大背景下理解编辑工作的内涵。

第8篇

 

一、法学硕士培养目标的重点

 

(一)明确学术研究的价值

 

研究应该是一系列的活动:研究者设计全面的策略来挑选可能供解答问题的资料。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研究者的任务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去找到相关的资料。只不过同律师或者其他实务工作部门的人相比,学术研究者需要主动去寻找需要研究的问题,而实务中很多问题无论如何必须解决。学术型的研究与其他工作者如律师商人之间的报告本质生只有程度的区别,其实只有侧重点不同。这个程度的区别就在于问题的提出的环节,实务中的问题不找自来,而学术研究需要寻找现实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法律问题。而这也正体现了学术研究的价值,因为学术研究需要立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将其转化为法律问题,这属于识别问题转化问题的过程,然后再尝试搜集资料探讨从不同的路径解决这个问题。即使对于律师来说,高端的律师业务所面临的实务前沿问题也是可以转化为学术研究问题的。①

 

(二)重视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

 

知识体系的构建已经是如今法学院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法律思维方法的培养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具体来说,法律人的思维方式蕴含着十分复杂的概念体系,价值体系,逻辑推理方式,也蕴涵了一系列涉及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分配体系。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是体现法律人专业素养的核心竞争力。实务工作中,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专业人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会产生摩擦碰撞。思维方式犹如“道”,掌握了“道”的层面,在面对错杂复综的问题时就会站在更高的层面理解。王泽鉴老师提出,学习法律的最佳方式是,先读一本简明的教科书,期能通盘初步了解该法律的体系结构及基本概念,然后再以实例作为出发点,研读各家教科书,专题研究,论文及判例评释等,作成解体报告。实例研习的目的在于培养思考方法,去面对处理“未曾遇见”的法律问题。②法律思维方式可以在实例研习过程中形成,下文详述。

 

二、对学术型法学硕士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改革的建议

 

(一)应结合具体课程加入法学理论方法论教学内容

 

方法论类课程在研究生阶段没有受到普遍重视。本科阶段法学方法论类的课程属于选修课,研究生阶段在公共课程中设置了法理学课程,而且是在研究生一年级开设。(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经济法硕士研究生为例)。而对于学生学术研究能力非常重要的课程大多被设置为选修课程。研究生阶段方法论课程不宜单独开设。最好在学生构建了相应的法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在进阶课程如研究生的专业课程中引入方法论的课程,与课程论文相辅。因为课程论文的写作往往是由学生感兴趣的法律问题出发,为解决相应法律问题同学自然会运用相应的法律方法,即使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运用了某一类法律方法。这时有经验的老师对不同同学的法律方法的运用加以评价,并配合相应的专著,效果会比单独开设法学方法论的课程要好。因为这样结合某一部门法的方法论辅导,可以在同学深入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加入方法论的学习,印象深刻。

 

(二)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毋庸赘述,学生已然厌倦了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及教师对学生表现的反馈应该在研究生阶段得到重视。讲师提供了对原材料不同的评价的知识,或者是示范了批判的技能,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本人的批判性技能并没有得到提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1.苏格拉底式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更需要老师的引导。这种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背景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法律规则,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对一个感兴趣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头脑风暴中解放思想,一切围绕解决问题这个中心。问题设计的原则:(1)问题必须能够引出计划学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问题应该尽量开放并且真实有争论价值(3)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探索(4)问题的选择要考虑到教学的具体目标以及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要想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③这个过程可能会占用教师大量时间,远比按照教科书的体系传授知识要耗费精力。在科研任务的压力下很多教师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2.倡导案例学习模式

 

台湾学者王泽鉴认为:实例研习考察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实例多偏重特殊或个别问题,为避免知识体系不健全,实例研习应该与传统法学教育方法密切配合。就现代法学教育而言,实例研习与课堂讲义及研讨会应该鼎足而立,不宜偏颇。④这是大陆法系法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霍姆斯法官说:“一般的命题不能处理具体的案件。“大量判例和事实图案的印记可以改善水平思考(lateral thinking),水平思考是指解决问题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从固定的一个方面思考。”⑤

 

笔者在听过台湾学者王泽鉴的讲座后曾组织过小范围的案例研习活动。但是因为没有教师指引,目标不明确,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所以非常期待老师能够引入案例教学,这种案例教学不是指由老师来分析案例展示给同学们,而是指老师布置作业让同学组成小组讨论而由教师引导。何美欢老师结合法学教育的特点将教育心理学范畴的布卢姆分类学⑥与判例法体系的特征相协调,可以认定判例阅读所需要的特定技能。⑦教师可以参考以上分类层次设计案例研习课程并对学生的案例研习加以评价。如果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引下掌握阅读判决书的技巧并通过阅读判决积累一定的社会常识,再去组织案例研习小组讨论就会事半功倍。但是事实上很多老师似乎并没有这个引导学生阅读判决书的意识,他们的理念还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而我认为老师的作用更应该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引导他们,可以给学生反馈意见使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师重视对作业的设置-教师加强对作业的设计

 

设计作业的方案:为好奇心创造基础

 

(1)重视过程大于重视结果

 

首先教师要做的不是将教师认为重要的问题交给学生去研究。这样就错过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的能力。好的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提出他们自己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难题,注意这里作者用的是“或”,并将“问题”与“难题”并列,这都是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出发的。

 

(2)设计相应的情境-设定有兴趣的读者

 

具有效果的作业会要求学生将私人利益转化为公共利益。我的理解是,这种设计作业的思路也要求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注意到读者的感受,在写作伊始就明确自己的文章的潜在的读者群。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帮助读者明确他们的读者群,激励他们想象特定的读者群。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把班上的同学变成自己的读者群,但是这种做法的前提是学生能够界定出他们感兴趣的难题。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可以方便和班上的同学进行交流。⑧

 

(3)作业设计与学生成绩考核关联

 

研究生阶段老师大多是通过学生提交的论文考核学生的研究能力,但是这和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有些脱节。笔者很不赞同一次考核定成绩的做法。笔者认为应该通过课程进行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多次考核来确定最终的成绩才比较公平。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评判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其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教师可以通过考核反馈了解到学生是否掌握到其希望学生学习的技能。但是这样假设是建立在任课教师对学生能够达到何种水平有所期待的前提下。如果老师上课没有目标,没有计划,只顾着把课上完,那么在学生没有选课自主权的情况下学生们只能通过用脚投票的方法决定是否上课,抑或采取消极对抗的态度上课。

 

(4)作业设计与课程大纲的提前公开

 

研究生是没有指定教材的,有的课会由几名老师共同任教,这样子同学们对每个老师要讲的内容及课程安排在课前并不清楚。建议每门课在第一节课就由一个老师负责将课程设置大纲及课程考核标准公布,并给同学提出对课程安排疑问的机会。这种做法在网易公开课中美国大学的公开课中很常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一门课的重视。如果学生发现老师对课程安排都不明确,就很容易逃课。所以教师对课程的精力投入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态度。

 

5.小组分工与课堂展示

 

笔者修习过的法律英语(下)课堂采用小组工作的形式,老师在开学就明确告知大家每次课都会提前发给大家一单元的英文课文资料,并会在下一次课由指定的小组负责用展示PPT的方法帮助大家理解英文课文。课堂展示的情况是,虽然分了小组,但是课下大家并没有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课堂上也是每位小组成员单独展示,因为老师的评分标准是每个人的个人表现。

 

这种方法需要教师的引导,因为设置的问题非常重要。问题教学模式的一般过程包括1.组织小组2.教师课前布置问题3.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4.老师货学生回答问题5.学生讨论和争论问题6.老师归纳和总结问题7.老师提出扩展性或前瞻性问题 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日后的工作中非常重要。其特点是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老师传授的外在的知识体系如果不能转化并融入学生内在的知识系统,就不会发挥任何作用。笔者非常赞同这种教学方法,因为回顾以往的法学课堂的上课经历。韩龙老师任教的国际经济法课堂就会在每节课将下节课要讲授的内容提纲发给大家,这样子非常方便大家为预习课程做好准备。

 

三、学生自我努力的方向

 

(一)通过讲座获取学术动态

 

有关学术动态的信息大多可以到法学院网站上看到相关讲座通知。如果是自己感兴趣的讲座听讲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笔记尝试总结归纳讲座所传递出的学术动态。一般来说法学院的讲座都会围绕热点话题或者某位学者的专长来展开。去听学术讲座应该事先做好预习,否则动辄两三个小时的讲座时间往往会打水漂,那些抱着一睹名师风采的心态去听讲座的同学大可不必浪费宝贵的自习时间。

 

(二)通过法学核心期刊获取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也可以通过法学核心期刊的目录来获取。尤其推荐的是人大复印资料,其门类覆盖了全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能够代表学科研究前沿状况,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很多老师都推荐同学多阅读复印资料的内容。

 

(三)通过年会主题获取学术动态,消除对年会的误解

 

同时研究生也可以多关注年会信息,年会的主题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学术动态。因为年会都是分不同的部门法依托相应的法学会来举办,所以年会更加适合研究生撰写论文后参会学习,参加年会可以帮助同学们从年会的论文集中发现同龄人所关注的焦点。年会也会吸引一些社会实务人事参加,也会有报告人,认真听他们在年会上的发言也可以挖掘到相应的学术研究点。同时为了年会撰写的学术论文往往会为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加强与实务部门的沟通-从了解商业思维对法律学习帮助的角度出发

 

从学习商法的角度出发,多接触实务可以增进对商业交易流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把商业交易框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这就是法律风险所在,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企业法务及公司法律顾问来说都很重要。

 

实习是接触法律事务的好方法。实习也可以帮助增强法学基本功。笔者在广州实习时发现律师事务所非常重视北大法宝等数据库的使用,法律检索技能在实习期间大大提高。实务中常用的工具有“无讼案例检索”、北大法宝等,随着互联网发展微信上也涌现出很多有实务价值的文章供大家学习,比如“高杉legal”等,都是良好的学习资源。

 

5.正确认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学生往往更侧重阅读而忽略写作。但是研究生阶段的阅读更应该倾向于一种主题阅读。写作活动本身与“构建”法律活动密切相关,构建法律是指描述并归纳适用法律适用法律规则,进行类推区分事实展开法律论证。法律写作是法律推理及分析的培训的中心部分。学术论文有专题研究论文,综述,评论研究简报及学术动态等不同的题材。任何学习过程都是由简单到困难的。遵循这个原理,初学者可以在学习和研究之初先写一些学术动态,研究简报和综述,在此基础上,就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问题。肖老师介绍的这种方法循序渐进,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写专题论文不失一种好的建议。⑨结合本人的学习经历,在论文写作及法学方法论在我校研究生课堂中缺位的现象,学术型硕士应该加强自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多动笔写作,然后主动邀请老师修改。

第9篇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

论文写作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内容要求短、精、完整。

有很多同学都觉得论文写作很难,其实不然,只要我们掌握了其中的写作方法,就能够驾驭各种论文。今天小编要跟大家分享的与论文相关的内容是:学位论文写法指导。

学位论文写法指导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什么是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用以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提出作为考核和评审的文章。学位论文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个等级。

1、学士论文:

学士论文是合格的本科毕业生撰写的论文。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或一个难点,选择题目还应避免过小、过旧和过长。

2、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应能反映出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对所研究的题目有新的独立见解,论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较好的科学价值,对本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3、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是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要求作者在博导的指导下,能够自己选择潜在的研究方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掌握相当渊博的本学科有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具有相当熟练的科学研究能力,对本学科能够提供创造性的见解,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学科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学位论文的总体原则要求是什么?

1、立论客观,具有独创性:

文章的基本观点必须来自具体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认知和看法。

2、论据翔实,富有确证性:

论文能够做到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所用论据自己持何看法,有主证和旁证。论文中所用的材料应做到言必有据,准确可靠,精确无误。

3、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

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全篇论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使判断与推理言之有序, 天衣无缝。

4、体式明确,标注规范:

论文必须以论点的形成构成全文的结构格局,以多方论证的内容组成文章丰满的整体,以较深的理论分析辉映全篇。此外,论文的整体结构和标注要求规范得体。

5、语言准确、表达简明:

论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者能看懂。 因此, 要求文章想的清,说的明,想的深,说的透,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三、毕业的标准格式是什么?

1、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

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学术规范,学术方法,学术失范

 

失范现象在学术界颇为多见,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有意假造科研信息、修改或伪造实验统计数据;等等论文提纲格式。因此学术失范,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不仅是各高校或单位、组织部门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是学术界近几年来讨论的热点话题。2006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便用具体的政策实施来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2009年3月学术失范,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在“高效学术风气建设座谈会”上强调,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学术失范,一查到底,要对学术不端行为“下猛药”,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论文提纲格式。[1]也有相关学者在论文写作中对此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学术失范,如《论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失范与规范》[2]、《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根源及对策》[3]以及《原因和对策:关于研究生学术失范问题的思考》[4]等等。这些文章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相应措施,如创设良好的学术环境、建立学术规范制度、重视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中的作用以及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对规范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决策制定起到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在正式《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前,有的学者认为学术腐败和不端是由于国内没有一部像美国的“芝加哥手册”那样的学术规范,随着教育部已经正式《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学界内外有识之士多年来为之奔走呼号的学术规范终于开花结果。[5]

参考文献”以及从工具书到数据库等内容。上及精神境界,下至操作技巧,陈平原教授逐渐展开关于“学问与人生”的讨论,激发了同学们对学术问题的认真思考和兴趣,对于促进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古人曾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人类的科学研究过程中,是否运用正确而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显得尤为重要。这诚如俄罗斯著名学者巴甫洛夫所说:“初期研究的障碍在于缺乏研究方法,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大事乃是确定研究方法。”研究生在从事研究时,如果首先能够花些时间了解一下自己学科研究的相关问题,必定能在科研上少走弯路、多出成果。因此,掌握科学的学术研究方法,踏踏实实地做好研究工作,才是实现学术规范的前提所在。

本文并不是在否定“规范”的功效,而是认为只强调“规范”,单从“规范”上入手去解决问题,力度远远是不够的。而且在学术成果的价值恒定上,规范往往不能成为衡量的标准。文学理论家的《文学概论》一书是反映民国时期中国文学理论典型形态的著作。一本文学理论教材往往会折射出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的文学思考方式和文学研究模式。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当时正值中国传统文论的余绪尚在、苏联影响尚未完全顺利以及西方和苏联、日本三种影响势均力敌之际。的论著从引证的资料上看无疑是一个艺术性的大拼合,而且没有注明具体出处,按照今天的知识产权标准来评判大有抄袭之嫌疑。但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端阶段的写作,在推进现代性的文化层面上,该书的理论建构意义是不容否认的。当然,这种时代性的“抄袭”,如果再度出现在今天的文学理论著述中,则应该视为铁证如山违反学术规范制作。[3]规范不能函括整个学术活动,因而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术失范的问题。

从理论到具体政策的实施,要解决研究生学术失范的问题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真正的学术成果是能够推动学科乃至社会发展的,得出重要的科研成果不仅要求研究者要踏实、努力地做好研究工作,还要求导师要对研究者进行悉心教导和帮助。另外,还要为研究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把一切不利于学术发展和学术创新的带有功力与形式色彩的考评考核办法出去,允许研究生充分自由地思考与讨论,只有让大家在一种真正舒心、放心的心态中无拘无束地进行思考才能真正把学术研究做好。因此解决研究生的学术失范问题应该首先从基本的学术方法入手,没有科学的学术研究方法作为前提,规范就成了无源之水,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可能造成只讲“规范”而不注重实际的错误思想。因此,只有先培养研究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再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气氛等方面的建设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

注释:

[1]周济.对学术失范“下猛药”.人民网,

culture.people.com.cn/GB/22219/8965192.html.

第11篇

关键词 学术不端 行为学术评价 同行评议 学术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中指出:学术不端行为是“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科学不端行为是指学术领域内的各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从此可见,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是指高校师生在科研工作中出现的伪造文献数据、剽窃和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等违反科学共同体公德的不良行为。

2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的社会风气四处传播,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更多地开始朝向了物质主义。这种功利化的价值导向必然也对高校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高校内的各种学术活动逐渐与学校的经济创收相联系,同时也与教师切身的经济利益和名誉相关联,甚至直接关系到以后高校的发展。正是在高校学术活动与经济利益和名誉密切联系的条件下,就会出现一些为了提高自身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的学术研究者依靠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个人私利。

2.2 法律法规不完善

对于高校内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我国并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和规范。我国的《著作权》和《专利法》虽然对于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定,但是学术不端行为不易被人察觉,即使被人发现也可能因为其通过剽窃、抄袭等手段获得的钱财和权利不够法律的最低限度而无法定罪。即使高校出台了相应的惩治办法,但是由于缺乏根本性的法律支持,这些办法根本无法发挥相应的作用,使得学术不端行为进一步蔓延成灾。

2.3 学术权力的缺失

由于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主要以行政管理为主,所以高校内部的行政权力也随之日益扩大,并逐渐对学术权力进行限制和制约,造成高校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失衡,使得许多学术问题趋向行政化。由于行政权力过多地干涉学术权力的自由,学术权力的行使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同时,行政权力干预学术权力,使得学术事务逐渐由行政权力来制约控制,这样就导致专业性的学术事务由行政权力介入,形成了“外行人领导内行人”的局面。

2.4 科研评价的量化机制单一化

目前我国高校学术考核评价体系主要是量化考评的机制单一。在这种科研评价量化机制中,高校教师比较注重论文的数量,因为这是他们升职晋升的前提条件。而过度追求论文的数量而不注重论文的质量,必然会导致论文缺乏创新性,甚至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所以科研评价量化机制的单一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

2.5 学术研究者自身素质的缺失

学术研究者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扎实的科研创新力,另一方面还应具备摒除一些浮躁和功利化心理。学术研究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学术研究质量的高低。学术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是确保学术研究质量的基础。如果学术研究者的学术研究能力强,不仅不会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还能研究出很多创新性成果。因而,要预防高校学术不端行为,需要加强学术研究能力。另外还应有一定的科研精神和一定水平的道德素质。

3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路径

3.1 法律法规的完善

国家应该尽快把学术不端问题纳入到法律体系中,补充当前学术不端行为相关立法的空白,明确相关法律条文,加强监督,加大惩罚力度,从根本上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3.2 改革高校管理制度,实现学术自由

我们需要借鉴和吸收西方高校管理制度中的优点,使得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两者相互配合,做到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平衡,协调发展:(1)转变观念,将学术权力放在主体地位。提高学术研究者在高校内的地位,为他们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帮助他们开展各种科研活动,也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决策活动中去,促进高校教育发展。(2)区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实现学术自由。我国目前高校的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学术权力受到行政权力的制约比较严重,大学的学术自受到制约。我国高校应该改变这种状况,应以学术活动为主,分清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对于属于学术事务应由专家、学者来进行管理。(3)改革评议机制,完善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一方面对同行评议制度进一步完善,邀请同专业领域人来做评审,选择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都合格的评议人作为评审,完善评价标准,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等。另一方面完善我国高校的学术委员会制度,要给予学术委员会独立的职权、拥有独立的学术判断和处理的权力;建立学术委员会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规章制度,使其运行机制更为完善和合理;完善学术委员会的监督机制,做到防微杜渐。

3.3 加强校风建设,提高学术研究者的素养

校风是一个学校内在的灵魂,是一个学校学术精神和科学理念的表现。良好的校风是抵御学校外界世俗价值观冲击的有力屏障,阻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加强校风建设,一方面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意识到校风建设的重要性,并且以身作则,带动学生,共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另一方面要建立奖惩制度,将校风建设落到实处。

提高学术研究者的自身素养,首先学术研究者要认识到道德素质提高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加强学术研究者对学术道德知识的学习。二是操作层面,即学术研究者把对道德知识的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将学术道德准则作为自己在学术活动中的底线,才能真正维护学术尊严,不发生学术不端行为。

参考文献

[1] 郭建宏.试析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特点及治理[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1).

[2] 王英杰.改进学术环境,扼制研究不端行为——以美国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0(1).

[3] 胡婧坤,刘培一.2000-2009年国内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0(10).

第12篇

这是一套以大学本科生为作者的学科专业毕业论文集。全书是由各名校提供、出版社精选而成的。作为《经济学》分册的主编,我非常感谢出版社同志对我的信任,尤其是感谢给了我一次感受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机会。

我原来不十分主张大学生,甚至包括硕士生阶段的学生,花太多的精力进行学术研究。我觉得这一阶段的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也不是为证明某一学术观点或取得某种学术成果,而是借此训练自己的研究能力。所以,我曾主张,学生的学术研究,哪怕证明的问题毫无意义,比如证明"吃饱不饿"这样无需证明的命题,但只要在方法上严谨、在资料上充实,也就可以了。因为目的不过是一种研究方法及能力上的训练而已。真正的研究,特别是经济学的研究,恐怕还在真正深入社会生活之后。

通读了这部出自新世纪大学毕业生之手的毕业论文集之后,我觉得我以往的观念可能要有所改变。大学生们的学术研究有其特殊的魅力,而并不仅在于学术研究能力上的训练。这或许是由于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特殊历史性质赋予当代大学生特有的灵感和激情,使得我们对他们的著述不能不给以特别的尊重。

因为,他们人虽单纯,但作为群体,他们碰撞并感受着时代的全部生活,同时又是以年轻人极为敏感的心灵在认真体会着历史的变迁,所以,他们所研究的命题极为广泛,又极其贴近生活现实。

因为,他们研究能力或许有限,但作为研究者他们极其真诚,他们不是出自某种利己的特别目的,而是出自内心的感受,他们不是为了屈服什么人的要求,而是直抒己见,所以人们可以说其著述不成熟,但是不能不尊重他们的坦诚。

因为,经济学本是沉闷而又古老的,但他们的毕业论文充满着激情,这种激情透现出他们对经济学的浓厚兴趣,透现出他们对我们社会的强烈关注。所以,人们可以说他们缺少某些经验,但却不能不欣赏并呵护这种难能的激情。

依此可见,这本论文集未尝不能说是当今莘莘学子专业水平与学术思想的综合性展示。受其启发的应该不仅仅是他们的师弟师妹。

我们时代的确给予我们极大的恩赐,为我们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又为我们提供着解决问题的历史根据。我们在感谢历史的恩赐的同时,还要感谢社会为我们提供的时代的宽容,历史进步对理论要求的急切,使得社会对探索中的一切不成熟都给以了极大的原谅和理解,这更是难得的。我们感谢历史的这份宽容,但不能滥用。我们应对得起历史的这份恩赐,承担起我们的责任。

说实话,经济学用作经世济民之学,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事业,其中所含的种种问题,绝不是学者,包括学生,坐在书斋里皓首穷经便可找到答案的,而是要依靠实践的探索。也正是为了明天更好的科学的实践,才需要今天的大学生们系统地接受训练。我们的目标极为宏大、神圣;我们脚下的路相当漫长、艰难。

一届届的大学生离校之际,呈给学校的是一份份的论文作品,以此作为汇报。我们在圈点他们的作品的同时,自然会生成一种希冀,那就是:但愿他们学术水平在学校的发育都能在社会上成熟。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