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9: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回乡偶书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晚上,我抬头望着月亮,想起了家乡的月亮,那个月亮才是最园。忽然,有种莫名的冲动,回家,回家!有个声音在我心中大喊。“我要回家!”我决定了。
第二天,我回到了家乡,我的口音没变,而我却老了不少。这里一大片绿草,那里一大片果树,走的是我家乡的乡间小路。家乡的天,格外蓝,空气,格外新鲜,啊,他乡再怎么富丽堂皇,也比不上我家乡的美丽风光!这时,几个小孩子跑来,见到了我,,却不认识我,他们用乡音问我:“老爷爷,请问您从哪里来?”
听了他们的话,喉咙突然痛了起来,眼眶湿湿的,我哽咽了。我们就是这乡人啊!我自小离家,现在,我老了,我回来了!可孩子都不认识我了。不怪他们,只怪我太晚回来了!我的家乡啊,那田野,那草地,那蓝天,是我多么熟悉的景色啊!
我带着泪水,写下了《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一、诵读为本,体会情感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诗中的情感,都是通过孩子的反复诵读,反复品味,才能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古诗诵读的方法有很多,如学生个人读、教师引读、全班齐读等。让学生在反复中读,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多读,学生就能把握住诗词的节奏,更能入情入境地朗读。这样在读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情感同时受到熏陶。例如,在教学《回乡偶书》这首诗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同桌对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让学生想象诗人贺知章回到家乡后的情景,读着读着,贺知章的失落、伤感之情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在教学《游子吟》一诗时,我让学生先自读,然后指名读,再小组读、齐读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妈妈在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关心你,特别是你出远门时妈妈对你的叮嘱,从而感受到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二、积累为重,丰富底蕴
学习语言是一个循序渐进、永无止境的积聚过程。《劝学篇》指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有些知识本来不理解,但积累多了,诵读多了,自然就能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在教学古诗时,我经常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背诵、积累,并学会了运用。春末夏初,草木茂盛,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祖国到处美不胜收。这时候,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当学生置身大自然,便睹物生情。如:看到粉红的桃花争先开放,鸭子在水中嬉戏,便会随情吟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看到岸边吐出嫩芽的柳树,花中飞舞的蝴蝶,便情不自禁地吟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样,在吟诵中不断积累,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一句句、一首首优美的诗篇,在他们那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拓展为辅,提升素养
从最简单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或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如,教学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然后联系实际说说自己与亲人、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及心情,从而体会到诗人与朋友之间依依不舍的感情。例如,教学贺知章的古诗《咏柳》时,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受诗人兴奋、愉快的心情,然后拓展到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
(一)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如果你是一位旅居国外的华侨,花甲之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的变化,你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在吟诵中让学生再次感受诗人当时那低落、伤感的心情。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让学生继续学习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二)这样由学一首诗拓展到学习诗人的其他古诗,从中感受诗人的不同情感。
总之,古诗词是我们祖国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素材。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重视古诗词教学,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会喜欢古诗词,喜欢祖国的文化,就会主动去寻找它、欣赏它、享受诗中的美感,从而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陈宝真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第三实验小学
一、推敲词语欣赏境界
1.抓住动词
动词往往是古诗的“诗眼”,把动词理解透彻,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既有“生产”又有“升起”的意思。让学生着眼于诗的意境去理解,为什么诗人用“生”而不用“升”呢?“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就散去了,如果用“升”字就不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升腾的这个画面,也不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返景入森林”的“入”字用的极好,它写出了夕阳的光线通过一棵棵树的缝隙照进茂林深处那种轻柔缓进的情形。以动衬静,以光显暗,描绘了一幅十分幽静美丽的山村晚景图,把读者带入一种颇为神奇的境界。
2.抓住表现色彩的形容词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黄、白、翠、青”四个形容词,色彩绚丽,相映成趣,描绘出翠柳袅袅、黄鹂鸣啼,白鹭翩翩,蓝天高远的优美动人的画面。
3.抓住数词
如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千”和“万”,诗人用夸张的数字写山之多,路之密,反衬雪之猛、天之寒,表述了孤寂凄凉的心情,同时也为表现自己不屈的性格埋下了伏笔。
二、神游心醉赏意境
古人的山水诗往往像有声的立体画和如画的交响乐,具有鲜明绚丽的绘画美和悦耳爽心的音乐美,诗、画、乐浑然天成地融为一体。欣赏这类的古诗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录音、录像、出示简笔画,投影片等,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神游胜地,陶醉在美景中,一种爱美、赞美的情感油然而生,让学生畅谈此时的感受,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角色表演赏意境
如贺之章的《回乡偶书》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根据这首诗的内容拍一组电影或电视镜头的话,开始应出现怎样一个画面?接着镜头里出现的又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呢?最后以一个怎样的场面结束?然后请几位同学做诗人和孩子表演想象的情景,这样活生生的场面就再现出来,接近了时空的距离,使学生和诗人的感情产生了强烈共鸣,深刻体会出古诗的意境。
四、联系现实赏意境
如深入理解了《回乡偶书》的诗句后,提问学生:诗中这种离乡多年返回故乡的情景,谁在生活中见到过,请你描述一下?学生便联系台胞回大陆探亲的情景,叙述的栩栩如生,情真意切,热泪盈眶,从而更进一步地体会诗人久别回乡时的无限喜悦和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
五、联想求异赏意境
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引导学生联想:要是在晴朗的日子里,这山中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求异思维,回答出这无数的山岭该有许许多多的鸟儿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数不清的山间小道该有许许多多地行人来来往往,进而与现在群山之中无一鸟,众多小路无一人进行对比,更加体会到作者在这雪猛风紧,天寒地冻的空旷世界里是多么的孤独、寂寞、凄凉。
六、结合背景赏意境
如教学王安石的《梅花》,向学生介绍他写作这首诗时,推行变法受到保守势力阻挠失败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来理解,作者写梅花凌寒独放,并身处墙角依然散发出幽幽清香,实际上是表明自己坚忍不拔,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他赞美特定环境中的梅花,流露出孤芳自赏的心迹。
七、反复诵读赏意境
古诗节奏鲜明,韵律铿锵,朗朗上口,朗读和背诵是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意境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通过教读、分读、自由读、上台读、齐声读等方法,使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领悟,在反复吟诵中欣赏诗中蕴含的意境美。
八、填充故事赏意境
诗歌的语言,跳跃性强。教学中把诗歌的空白部分填充上,叙述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使诗中形象完整、鲜明,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境。如教学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改编成一个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写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这样便使学生能深刻理解隐者悠然自得、无拘无束的特点,体会诗人羡慕隐居生活的思想感情。
2008年高考湖北卷已经做了尝试。我们不妨看一看。
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
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
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三句“无端隔水抛莲子”,主语是采莲女,她把莲子抛给谁呢?通过第二句知道是抛给少年。抛莲子时姑娘应该是面带笑容的,这莲子还可能打在了少年身上,少年呢,面向姑娘发出了会心的微笑。知道了这些,镜头三也就容易写出来了:
镜头三: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他身上,少年会心一笑。
第四句“遥被人知半日羞”,遥,远。“遥被人知”的是什么呢?结合前一句知道,是抛莲的举动。这里的“人”是什么人?是邻船的女伴。看来是姑娘抛莲后回头看见了邻船女伴正在看着自己。原本觉着做得很秘密,现在女伴竟知道了,姑娘自然是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样,镜头四也就写出来了:
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邻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嘻笑声。姑娘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半天都不好意思抬起来。
在2009年的高考中,将古代诗歌改写成剧本,完全可以是另一种形式。如: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任选一首,在诗人所写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之后根据诗意写一供拍摄用的电影剧本,300字左右。所附《观祈雨》示例可参考,但形式不必拘泥。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示例:
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出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镜头特写】太阳挂在中天,光芒万丈。一丝风儿也没有。土地干裂。桑园里的桑树上仅有的几片叶子也被烤炙得无精打采,像要枯焦的样子。一匹枣红色的骏马飞驰而过,扬起烟似的尘土。
【切入】龙王庙前,一群人正在吹吹打打。原来,是乡民在求雨。诗人翻身下马,陷入了沉思。红色油漆的大门内,正在上演流行的歌舞。达官贵人喝着茶,吃着瓜子,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十六日,到我那儿演两场,怎么样?”“行是行,不知天气怎样?如果天阴下雨,我们的乐器受潮就发不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了!”
【画外音】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出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分析示例,可知所写剧本形象而艺术地再现了诗歌《观祈雨》的内容。和《观祈雨》比较,知道所写剧本为了演出的需要,增加了相关细节。这样,《回乡偶书》可以改写为:
回乡偶书
春天来了,小河里的水清澈见底,缓缓地流着。两岸的小草小花在微风中摇摆。小河边有一个村庄。一位老者在书童的陪伴下跟在一头驴子的后面,经过板桥,不紧不慢地向村中走去。
【闪回】60年前,一个少年背着书箧,兴高采烈地经过板桥,离开了村庄。
【画外音】少年壮志当拿云,不获功名誓不回。
科举考试。做官。思乡。(三个画面作为特写映出)
(诗人从对往事的回忆中回到现实)
遇到过板桥去田里劳作的人,诗人去打招呼。农夫感到诧异:“听口音是村里人啊,怎么不认识?”
【镜头特写】诗人斑白的两鬓。
诗人在村中遇到玩耍的儿童,他们正在放风筝。看到来了两个人,还有驴子驮着书,孩子们奶声奶气地问道:“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我们的小朋友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和背诵古诗了。可能许多人没留意,诗歌中塑造了许多可爱的儿童形象呢!
可爱
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这样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全诗仅28个字,却给我们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人久居客地,重返家园,故乡的儿童不认识他,就笑着问他是哪里来的客人。这些儿童稚气活泼,彬彬有礼,十分可爱。
好客
唐代的崔道融在《溪居即事》中这样描写:“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小诗描绘了春日渔村小溪边的趣事。篱外不知谁家的小船,忘了系缆绳,被悠悠的春风吹进了钓鱼湾。正在水边垂钓的小童误以为有客相访,便放下手中的鱼竿,慌忙跑向家中报信,打开柴门相迎。诗人把小童的一系列动作写入诗中,显得平易自然,却又栩栩如生,形象地描绘出了乡村儿童好客的天性。
勤劳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中一首这么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里描写的是夏天农村紧张劳动时的情景。“村庄儿女”是指成年农民,“童孙”是指儿童。农村的儿童虽然还不会耕田织布,但看到大人们白天除草晚上搓麻线,便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起瓜来。
天真
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是写儿童诗的高手,他在《宿新市徐公店》里有这样的描述:“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末夏初的画面,接着从画面里跃出一个“急走追黄蝶”的儿童,那黄蝶被追急了,一下子隐没在菜花里。诗到这里就完了,但我们可以想象那飞奔的儿童怎样一下子站住,又在菜花地里东张西望的神态。
由此可见,古代诗人不仅善于观察,还善于描述平常生活场景中儿童的种种生动真实的细节,塑造了一系列可爱的儿童形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作为特殊体裁的样式,像一股鲜活的池水,让语文课本永远流淌着祖国几千年的文化渊源。古诗的遗词造句精辟意深,具有浓郁的思情画意,它融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形式美、意境美于一炉,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当我们带领学生徜徉其间时,不时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深远意境而感染;也会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友爱之情所感动;更会对“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的哲理有所顿悟。在古诗教学中,我不断地摸索着,总想让学生达到与诗人相叙相融的境界,以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水平。
一、借助插图解诗意
课本中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插图要么再现诗人所处的场景,要么展现诗中所咏之物,要么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古诗深远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文中插图,再现诗中描绘的人或景,使古诗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由此,在古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观察插图,同时加以吟咏,将古诗中的人与事,深刻地感情诗中蕴含的哲理。如《回乡偶书》一诗中,要想让学生理解“儿童相见不相识,笑头号客从何处来”的尴尬场景,最快捷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观插图,图中顽皮幼稚的孩童见着年迈的老朽,自然会疑生出这样的话语,诗人于无奈中有此感叹。《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两句以新清的视角吸引着读者,诗中插图一潭清绿的活水中,亭亭玉立的荷花未开放,留连其间的蜻蜓翻飞着,似乎有意与这即将绽开的花苞逗趣。
古诗中每一幅插图传递不同的意境,有的神形兼备,有的春意盎然,有的峻秀奇美,有的清丽素雅……观图学诗,赏画析句, 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赏画,学会通过画意味理解诗意。
二、借助想象解意境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小学生生活空间极其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古诗中启发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从而领悟诗的意境美。加之古诗语言高度凝炼,不受时空的限制,诗意跳跃性大,给读者增加难度,教学古诗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空间翱翔。
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旱,为了让学生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描绘的意境美,可让学生合目后在教师的描绘中想象到:昔日的友人在繁花如烟的三月辞别而去,诗人在江岸目送友人,一叶孤舟随着江水渐渐远去,只看到那滚滚江水和无边的江面,想着何时才能与友人相见。然后让学生轻声吟涌这首诗,使难以感情的意境让学生触景而生情。《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句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写立脚于船上所感。为了让学生领悟诗中豁达的意境,我抓住“相对出”“日边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诗人,置身于船上,向着日出的东方,两岸险峻的青山向船两侧退去,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诗人感叹道:雄伟除峻的天门山啊,我这乘孤帆终于见着你了。让学生通过想象的同时,再次感情诗中“碧”字所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之急。学生从中顿感到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之中,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呈现明丽光艳,层次分明的意境美。
三、借助吟咏解诗韵
谈到古诗文诵读,南宋朱熹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谈到自己涌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全身心地吟诵,可体会诗中节奏,口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朗读既是加深学生对古诗音韵的一种手段,又是检查学生对诗句理解深浅的一种方法。因此,古诗教学应提倡借助吟诵以理解诗歌的电韵美。
一、科学地选择古诗教学内容
1. 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缺乏,理解能力还不够强,我们可以选择语义浅显、用字自然、感染力强的诗句。如邵康的《一望二三里》:“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内容浅显易懂、合辙上口、节奏自然明快,幼儿容易记诵,自然会兴趣浓厚。
2.蕴涵积极的教育意义
幼儿期正是人生中可塑性最强的阶段,进行良好性格的培养、高尚情操的熏陶就显得格外重要。重拾古诗正是因为它蕴涵着智慧和哲理,教育性因素正是选择古诗的重要参考。如《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至今让人记忆深刻。尤其是在如今衣食无忧的社会,唯有让幼儿体会古诗中的意境,孩子们才会更好地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这些具有哲学启蒙知识的作品,深得幼儿喜爱,使幼儿在快乐愉悦中得到更多生活启迪和为人做事的道理。
3.选择季节相符的古诗
一年有四季,季节特征不一,孩子对此感悟较深。若能根据季节的变化相应选择一些古诗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当秋意正浓的时候,一首杜牧的《山行》,定会把秋天衬托得无比绚烂,孩子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4.结合节日学习古诗
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有很多具有深远意义和纪念价值的节日。若能结合这些节日来学习古诗,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春节来临之际学习王安石的《元日》;清明节学习杜牧的《清明》;重阳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不仅可以让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有更深的印象和了解,更在悄然无声中学会了更多名诗古句。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环境陶冶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让环境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班级环境布置中设置“古诗天地”等栏目;在图书角投放多样性的古典文学丛书,时常更换图文并茂的古诗经典丛书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让幼儿沉浸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一些个人或小组竞赛,如“古诗文接龙”“古诗文擂台”“评选古诗大王”等。这些活动既能帮助幼儿复习巩固古诗文,又培养了孩子合作、竞争意识及集体荣誉感。
2.故事讲解法
故事是幼儿容易理解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根据古诗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告知,孩子们对古诗就有了初步的概念和理解,之后再来学习古诗,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编故事时,要把诗中难理解的词语和意思变成通俗易懂的口头语言,并把诗词之间省略了的意思补充出来,达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的目的。如在学习《回乡偶书》时,我编了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回家乡的故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3.情境表演法
幼儿具有好动爱表演的特征,在古诗教学中,让幼儿运用肢体将诗的意境进行表演,可以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习古诗文变得更加有趣味性。如:在幼儿学习古诗《咏鹅》教学活动中,活动前制作了许多白鹅头饰、红掌等,教学时幼儿扮成一只只大白鹅浮水,拨清波,跟着白鹅妈妈玩游戏,在快乐、有趣的白鹅戏水游戏中学会了咏诵古诗,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4.创作绘画法
当幼儿对一首古诗达到了简单理解的要求后,就开始尝试让幼儿来创作绘画。刚开始时,我发现尽管幼儿对于某一首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当他们创作绘画时,却往往感到无从着手,非常困难。于是我不要求孩子们的作品一定要表达出古诗的内容,而只要求他们在这首古诗里面想表现哪一点就表现哪一点,甚至可以是其中的一句、一词、一字。这样孩子们很容易就画出了其中的某一面,作品千姿百态,无一相同。然后慢慢地,许多孩子觉得不够了,就开始在画面上进行添加,把自己理解的继续画出来,画面越来越丰满,幼儿的绘画能力也进步了。
5.欣赏歌唱法
不同内容的古诗都配有不同旋律的音乐,唱诗是将诗、乐相结合,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幼儿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可以加深并加快幼儿对古诗词的记忆。在音乐活动中,适当巧妙地融入一些古诗文内容来进行歌唱与表演活动等,不仅开发了幼儿的艺术潜能,而且增强了幼儿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孩子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5、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6、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10、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
11、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曹植《赠白马王彪》
1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
1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4、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
16、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17、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杜牧《赠别》
18、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唐〕柳宗元
19、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0、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2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2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2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
26、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唐〕李白
27、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8、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29、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翁照《与友人寻山》
30、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三首》
3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
3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3、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唐〕高适
34、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悲歌》
35、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36、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唐〕白居易
37、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38、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39、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瑕《江楼感怀》
40、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赵瑕《江楼感怀》
41、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
42、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
4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4、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唐〕刘皂
4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4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47、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4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4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
50、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少司命》
5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
5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5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
54、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菩萨蛮》
5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
56、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57、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58、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白居易
59、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60、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61、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62、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司空图《漫书五首》
6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64、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65、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杜甫《徒步归行》
一、分层诵读课文
学习古诗,要注重分层次诵读课文,这样可以做到熟练生巧、事半功倍。
1、初读诗文,了解作者。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
2、精读课文,了解诗意。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3、研读诗文,体会情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让学生对比研读,更能让他们体会不同作者在离别时的不同情感。
二、充分欣赏意境
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顾小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小学生进入意境。
1、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采用了“起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瀑布的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接着引出李白的诗。
2、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我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香炉”就一语双关,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示山极高。“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深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尽”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急剧而下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再想象瀑布从山上直泻而下时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让学生理解体会“飞流”、“直下”的浩大声势。在教学中,通过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古诗“美”之所在。
3、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我采用了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在教《望庐山瀑布》这一课时,采用了部分诗句入画。给“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两句诗配画,后两句夸张、比喻的意境本身也包含在画面之中。
4、想象漫游,深入情境。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加强感性认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带学生到庐山旅游、观赏庐山瀑布,让学生亲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中,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二、注重培养兴趣
那么,古诗究竟该如何吟诵?怎样吟诵才算是好?由于古诗种类较多、思想感情复杂,再加之吟诵者的阅读能力、审美情趣、语文修养、音乐基础等也不尽相同,所以每个人的吟诵一定是自由的、个性化的,强求完全一致是无知的。当然,自由不等于瞎搞,古诗吟诵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是可以供我们参照、遵循的。
一、古诗吟诵的节奏:平长仄短
格律诗词的写作与吟诵,必须符合平仄。何谓平仄?平仄是声调的讲求。古人写诗,依据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绵长而没有升降,上、去、入三声则短促而有升降。因此,所谓平仄,就是古人根据汉语四种声调的特点,将其归纳为“平”“仄”两大类:“平”即平声,“仄”同“侧”,含“不平、倾斜”之意,指的是上、去、入三声。今天,从现代汉语的声调来分,阴平和阳平(第一声和第二声)是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声和第四声)是仄声,中古的入声已分散到了这四声之中。因此,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虽为平声,已不全是古人所谓的平声了,在吟诵时需注意辨别。
下面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为例,说明吟诗节奏的基本规律:
少小离家老大回,
(仄仄―平―平――仄仄―平―――)
乡音无改鬓毛衰。
(平―平――仄仄―仄平――平―――)
儿童相见不相识,
(平―平――仄仄―平―平――仄―)
笑问客从何处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知道,格律诗一般有四种句式:平起、首句入韵,平起、首句不入韵,仄起、首句入韵,仄起、首句不入韵。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单位,第二个字是节奏点,所以古人说不在节奏点上的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节奏点上的二、四、六字,平仄必须严明。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单独为一个节奏单位,如果是平声入韵的,就叫韵脚。吟诗时,一般平声较长,仄声较短,但有区别:同为平声,不在节奏点上的略长,在节奏点上的较长,韵脚最长;同为仄声,不在节奏点上的不延长,在节奏点上的略为延长。
贺知章《回乡偶书》是一首仄起式首句入韵的七言律绝,吟诵节奏上要注意“平长仄短”的基本规律。第一句“家”是平声,又是节奏点,应拉长;“回”是韵脚,更应延长。第二句“音”“毛”为平声,又都是节奏点,应延长;“衰”是韵脚,更应特意拉长。第三句“童”“相”都是平声,是节奏点,应延长;末尾“识”字,按现代汉语是平声,在古代却是入声,属仄声,也不是韵脚,所以不宜拉长。第四句“从”是平声,是节奏点,应拉长;“来”是韵脚,又是全诗的最后一个字,故更宜吟得悠远绵长。
简而言之,古诗吟诵时,一般以两个字为一组,第二个字若是平声就吟得较长,每一句的韵脚就吟得更长;不是这些点上的平、仄声或这些点上的仄声,就吟得短些。当然,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照套,不然就会把“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类诗句读破。
二、古诗吟诵的音高: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
吟诵音高与所吟诗歌的平仄声调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学者研究认为,平时说话时,南方人较普遍地形成了“平低仄高”的规律,而北方人则是“平高仄低”。因此,我们在吟诵中,可以按照自己平时说话语调的习惯,或将仄声字吟得比平声字高,或将平声字吟得比仄声字高,但若声调为“轻声”时,无论平仄声字都应比较低。除了语调的影响外,吟诵的音高还受到感情处理等因素的影响。吟诵时,我们需要对语法、逻辑、修辞上的重音加以强调,更主要的是需要对感情重音进行强调,明显提高其声调。如果是吟诵格律诗词,在音调的高上,有意地让“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更为分明,就能使得音调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营造出“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的音乐美感。
必须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高”或“低”,都只是相对的概念。因为,每个人处理的感情重音是有差异的;虽是“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但不同处的“平”和“仄”,其音高或音低也不会完全相同;即使是同一处的“平”和“仄”,其延续中的音高或音低也是会有变化的。
三、古诗吟诵的音调:平直仄曲
上述“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的吟诵方法也适用于古诗诵读,而“平直仄曲”专指吟诵。因为吟诵是唱出来的,所以它具有诵读所没有的曲调音律;但又因为吟诵是没有乐谱的即兴的自由的哼唱,所以它的音调犹如天籁,自然朴素,总体上呈现为“平直仄曲”的特点。
先说平直。平声的特点就是比仄声来得平而长,因而吟诵时平声处自然应该悠扬平直,不宜升降曲折,予以修饰。这个“直”有时也会变化,在吟诵古诗最后一个平声韵脚的时候,通常会在延长的平直音尾部,呈现音高的自然下滑,或者是先行下滑后再在较低的音上做平直延长,使得吟诵在自然平和中结束。尾音下滑的幅度,一般多为小三度,也有大三度或纯四度等。因此,这个“直”,在句中平声字的吟音上,一般是一个较长的音,而在句末平声字的吟音上,往往会由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音构成。
再说仄曲。仄声本就是不平的、倾斜的,所以吟诵时,对仄声可略加修饰音,使其升降曲折,更为好听。句中仄声字的“曲”,主要表现为向上“倾斜”,即音高的上滑;句末仄声字的“曲”,其典型状态是音高的先降后升地滑进,就像现代汉语上声的标调符号“∨”。尾部上翘是这两种情形的共同特征。因此,这个“曲”,在句中仄声字的吟音上,一般是由上行的两个音构成,而在句末仄声字的吟音上,典型的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构成。
四、古诗吟诵的基本“乐谱”
基于上述“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平直仄曲”的吟诵规律和方法,如果将其组合,就形成了古诗吟诵的乐谱。笔者曾按“平低仄高”的音高处理来吟诵张继的《枫桥夜泊》,其乐谱如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
(仄仄―平―平――仄仄―平―――
高――低――――高――低―――)
江枫渔火对愁眠。
(平―平――仄仄―仄平――平――――
低――――高―――低―――――――)
姑苏城外寒山寺,
(平―平――仄仄―平―平――仄―
低――――高――低――――高―)
夜半钟声到客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
高――低――――高――低――――――)
这个乐谱,揭示了平仄声调与吟诵曲调相结合的三条规律:“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平直仄曲”。不仅如此,乐谱还使格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原理和错落委婉的美学意义得以彰显。据此,我们可以轻松地写出所有格律诗的吟诵谱式。词虽有平仄格律,但因词调的字数和句数不同,所以不能完全如法炮制,古体诗没有平仄规范,自然更是无法套用了,但“平长仄短”“平高仄低”“平直仄曲”这些基本规律和方法在词和古体诗的吟诵中还是可以遵循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音调的抑扬、顿挫,快慢、长短,连贯、回环,尽显诗歌的韵律美。[4]
古诗教学中,读是赏析的基础,诵是初读的加强,吟是诵读的延伸和鉴赏的促进。[5]诗的吟诵是一种近乎天籁的音乐。真要吟诵得出色,需要诗歌、音乐等多方面的素养,需要从不断的吟诵实践中去探索研究。语文教师要积极传承这一国粹,在古诗教学中,多一些体悟式的吟诵,少一些灌输式的讲解。通过吟诵涵泳来怡养性情,建立起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的乐趣,使吟诵这一优秀传统绝学,不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绝迹。[6]
参考文献
[1]郭沫若.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
[2]朱自清.论百读不厌[J].文讯,1947,7(5).
[3]杜草甬,商金林.叶圣陶教育文集[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0.
[4]徐卫东.国学:我们共同对话[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59~61.
[摘 要]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背诵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要想小学生能够背得快、记得牢,教师必须在背诵指导上下工夫。教师运用巧妙的方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能够提高学生学诗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古典诗歌的了解和热爱。
[关键词]古诗 背诵 方法 趣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58
在我国,“诗教”源远流长,许多孩子在牙牙学语时就开始读诗背词。然而进入小学后,诗词背诵却遭遇了尴尬——学生背诵、积累古诗词的积极性低,转眼就忘。这与相对单一乏味的背诵方法不无关系。因此,只有变换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诵读,学生才会诵得有滋有味,记得清清楚楚。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一、看一看,诗画合一助记忆
在小学阶段的很多诗词,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因此,在指导背诵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插画,让学生通过鲜活的画面记住文字,达到诗画合一,这样记忆就会更加牢靠。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对于背诵景物类诗词最为适宜。如白朴的小令《天净沙·秋》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写景曲,在引导学生背诵这首曲时,我先让学生按曲中描写的景物顺序去观察插画。当学生把曲中的美景了然于心时,整首曲也就熟记了。
二、演一演,一招一式涨兴趣
我们身体中不仅是大脑有记忆功能,而且每一个细胞都能存储记忆。在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中都含有很多的动作,这就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古诗一边做动作一边背诵,让身体也参与到记忆活动中。在指导背诵《池上》这首诗时,学生们边吟读边做着划船、采莲、摆手的动作,俨然就是诗中天真无邪的小娃了。这些动作让学生摆脱了“正正经经”的上课坐姿,使身体活动起来,他们兴趣大涨,很快就背诵了下来。
三、填一填,填字游戏记难句
在检查背诵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学生在背一些本来背得很熟的诗时,会突然在某个环节上卡壳了。这时如果提示一下某个字(或词),学生就会很快地接上。抓住这个特征,我经常和学生一起玩“填字游戏”,所填的字一般是关键字或是易错字。如《石灰吟》这首诗,第三句为“粉骨碎身浑不怕”,但是有学生习惯性地背为“粉身碎骨浑不怕”,于是我就专门抓第三句“粉骨碎身”这一词进行填空:“粉( )碎( )浑不怕。”而背到最后一句 “要留清白在人间”时,就会有学生与《墨梅》(王冕)最一后句“只留清气满乾坤”混淆了,我就抓最后一句进行填字:“……要留( )( )在人间。”“……要留清白( )( )( )。”这样,根据学生的错点进行几次变换填字,学生就能够区别诗句,牢牢记住了。
四、猜一猜,益智诗谜得意趣
在浩如云烟的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的诗谜,充分显现了诗人高雅的情趣。平时,我经常说一些诗谜让学生猜。这些诗谜以五言居多,字简意浅又生动有趣,花的时间少又能收到良好的记忆效果。如关于“风”的诗谜:“吹落三秋树,能解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还有关于“雨”的、“琴”的、“松”的诗谜……同样的,也可以是学生说给老师猜、家长猜。这样,谜也猜了,诗也背了,趣也生了,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五、唱一唱,诗乐结合感古韵
诗词是一种音韵的文学,诗和音乐的结合,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根据诗词的这一特点,我将“吟唱”引入课堂。在指导《送元二使安西》的诵读时,我让学生先听《阳关三叠》古乐,在音乐声中感受古诗特有的韵味和感情。之后组织学生以“一唱三叹”的演唱方式来进行吟唱。一声唱,三声叹让学生们入情入境地感受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对古诗的韵律节奏也获得了一定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真正喜欢上了古诗,进而积极地诵读。
六、讲一讲,故事情境入诗情
讲《赠汪伦》时,我和学生讲述“汪伦妙计邀李白”的故事,学生听得兴味盎然,自然也就很好地理解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记住了这首诗。在学习《石灰吟》时,我引入于谦的故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诗人高贵的品格。如此一来,这些人物形象深植于学生心中,诗文也随之烙进了学生脑海中。在艺术节活动中,学生们还排演了故事情景诗《回乡偶书》,将诗人的乡心、乡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令观众拍掌叫绝。
七、串一串,以点带面促积累
在诵完一首诗之后,我常常要求学生找一找与诗歌内容相仿的诗。如诵完《春夜喜雨》后,我要求学生找一找其他描写春天的诗,比较一下写春的不同心情,并运用已学过的方法将它背诵下来。在主题诗交流活动中,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认识到了十几首与春有关的诗歌,有《春游曲》(王涯)、《春雪》(韩愈)、《大林寺桃花》(白居易)等,如此“春意盎然”的情景更激发了他们找诗、背诗的热情。这种以点带面的背诵积累,不仅丰富了同类诗的积累,还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主题内容诗歌的不同之处。
1、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4、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5、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杨万里《竹枝词》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7、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8、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
9、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白朴《阳春曲·题情》
10、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12、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14、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杜牧《赠别》
15、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1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17、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菩萨蛮》
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9、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20、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咏煤炭》
21、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2、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
24、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2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26、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2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8、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9、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30、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31、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32、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3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4、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王若虚《论诗诗》
35、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6、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37、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三首》
38、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二砺》
39、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黄遵宪《杂感》
40、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41、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4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43、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4、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45、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46、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4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4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49、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韩婴
50、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
51、不求好句,只求好意。——欧阳修《吊僧诗》
5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5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
54、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学
55、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广贤文》
5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57、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
5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史记》
59、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6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61、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62、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6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64、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6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66、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旧唐书》
67、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68、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赵翼《论诗》
69、寸寸山河寸寸金。——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70、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7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史记》
72、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
7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74、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
75、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7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
7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8、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79、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度大庾岭》
80、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8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82、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贾岛《戏赠友人》
8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8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8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8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87、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8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8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90、不可同日而语。——《汉书》
9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92、百闻不如一见。——《汉书》
9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94、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李纲《病牛》
95、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96、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97、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
98、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99、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100、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101、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102、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3、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104、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10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10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10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108、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109、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咏田家》
110、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111、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11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1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11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115、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116、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117、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
118、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119、陶陶然乐在其中。——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
120、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
121、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黄仲则《癸已除夕偶成》
12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2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124、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2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126、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袁枚《仿元遗山论诗》
127、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
128、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29、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赵翼《论诗五绝》
130、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论诗十绝》
13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3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133、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瑕《江楼感怀》
134、举大事者,不忌小怨。——《后汉书》
13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36、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137、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138、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139、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40、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杜甫《夏夜叹》
14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142、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
14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144、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145、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司空图《漫书五首》
14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