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名人名言短句

名人名言短句

时间:2023-05-29 17:39: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名人名言短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名人名言短句

第1篇

1、人生不过是午后到黄昏的距离,茶凉言尽,月上柳梢。—— 徐志摩

2、曾经以为,离别是离开不爱的人,有一天,长大了,才发现,有一种离别,是离开你爱的人,有一种离别,是擦着眼泪,不敢回首。——张小娴

3、爱卿骨立,神仙难救。喜你为疾,药石无医。——《玫瑰与鹿》

4、生命之弦,原有它承载的极限和底线,绷得过紧,势必弦断。——丁立梅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技法指津】

作文语言在达到准确流畅这一基本要求后,必须力求生动活泼,精彩引人。主要方法有:

一、运用多觉语言。2016年湖北荆门卷作文《原来春天就在我身边》,考生这样描写家乡茶林:“低头俯瞰,茶影摇曳,碧叶重叠,参参差差,绿玉一般。一阵风吹来,茶林又如碧波荡漾的海浪。流翠欲滴的嫩叶与采茶女的欢声笑语,不断从她们手间一起飞向背篓。我知道,放一片嫩叶在嘴中,定能品出母乳般的醇香,清泉般的甘甜,顿觉沁人心脾。”这段文字以视觉描绘为主,兼有听觉、味觉和嗅觉,使读者如置身于茶林美景之中。

二、C合运用辞格。例如:在这充满活力的岁月里,好想好想在寂寥无人的海边久久伫立,聆听大海深沉的呼吸,让郁闷在豁达里消逝,让胆怯在海水对礁石的不屈冲击中消散;好想好想在蔚蓝的海面乘风破浪,像海鸥一样自由翱翔;好想好想在海边等待,静静地等待大海分娩红日时的壮丽,默默地体味夕阳坠落时的缱绻。(2016年黑龙江齐齐哈尔一考生《放牧青春的风景线》)小作者描绘“大海落日图”“沙漠驼铃图”和“水乡游筏图”演绎“青春放牧”,地域特色鲜明,诗情画意浓郁,上面所引为第一幅图,运用比喻、拟人、反复等辞格,声色兼有,动静俱备,小作者对“放牧青春”的形象化诠释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三、趣引诗文添彩。2016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卷作文《我们班的故事》,考生用“满座寂然,无敢哗者”描写同学们在老师的高压下补课敢怒而不敢言的场面;用“无不‘伸颈、侧目’”形容同学们用来对付偏题怪题的手段;最有趣的是对下课时情景的描写:“好不容易,电铃响起第一声,就闻见有腿‘作作索索’‘几欲先走’,可还没等铃声响完,又迎来了匆匆而至的‘老班’。”这些引自《口技》的语句夸张而不失真实,给作文增添了几抹漫画色彩,令读者忍俊不禁。

四、仿拟名人名言。2016年江苏无锡卷作文《比分数更重要的》,考生记叙了把阅读积累看得比分数更重要的“我”与妈妈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样开头:“‘懒虫,起床了!都8点了!把分数都睡没了!’妈妈狠命地把我推醒。‘昨夜月朗星稀,沉读不知疲倦。试问催我人,却道懒虫一个。知否知否,读书趣味多多。我非懒虫,书虫也!面包会有的,高分会有的。’”小作者仿拟李清照《如梦令》,笔调轻快诙谐,在自我调侃中,让一个利用长假渴求知识、以读书为乐、不以分数为第一追求的初中生形象跃然纸上。

五、善于变化句式。请欣赏2016年中考佳作中的例句:1.倒装句。例如:“泪水从他那明镜般的大眼睛中滚落下来,珍珠样的。”(湖北鄂州一考生《那一幕让我感动》)定语“珍珠样的”后置,突出小孩之可爱。2.短句。例如:“总算,总算,……扫好了,扫好了!”(湖北襄阳一考生《我真的很不错》)两次反复,两三个字一句,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我”用力铲土后气喘吁吁的疲劳模样。3.多停顿句。“我训练更加自觉刻苦。开练:助跑,加快速度,越杆,唉,失败了,没关系,我会going on,相信:成功属于我……”(山东枣庄一考生《修炼“挫商”》)小作者连用短句,不仅渲染了跳高训练的气氛、节奏和乐趣,而且凸显“越挫越勇”的主旨。4.省略句。例如:“因为我明白,只要在一起,只要真情在,何必在乎别人的……”(湖南岳阳一考生《在一起》)小作者用省略号省去了“在乎”的宾语,造成空白,让读者作联想补充,寓意含蓄。

六、移用歌曲、影视或体育术语。2016年温州卷文题以“邻里关系”话题作文,有位考生拟题“邻里好,赛金宝”,其中写到邻里“合作”与“团结”的重要时这样形容:“邻里间有了矛盾,不可‘拳击’对方,要以‘柔道’相处。旁人有‘误判’,要学会善待;对不利于团结的话,要像扔铅球、甩链球那样果断地抛开;对邻里的困难,要像守门员一样接住,不管是‘平接’还是‘鱼跃’。总之,邻里之间‘推人’‘故意手球’‘背后铲人’‘抬脚过高’‘红牌黄牌’要少些再少些。”作文连续移用十处体育竞技术语,新颖别致,寓人际相处之理于生动形象的移用语句之中,精彩绝妙。

第3篇

【关键词】教学语言;生动美;丰富;趣味;情感

生动美是语文课上吸引学生的主要力量。如果教师能充分的将语言的生动美展现出来,那么这堂课将会给人一种享受一种对精神的陶冶。语言艺术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钥匙。讲究教学语言艺术性特别是生动性的老师,在教学中总是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语言的生动性源于多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言生动美来自丰富

1.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包括叙述、说明、描写、议论等。叙述是给学生做客观的陈述,介绍,使学生获得脉络清晰,系统完整的有关知识;描写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描绘,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议论就是用事实或理论来证明论题或论点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抒情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抒发感情,表达情感;说明就是用来解说事物,剖明事理。教师在表达教学语言的过程中,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时而运用叙述,有条不紊,娓娓道来;时而运用描写生动逼真,摹态传神;时而运用抒情,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时而运用说明……各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呈现出一种生动的美。如有一位教师导入《雨中登泰山》:同学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他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溢心头。那具有擎天捧日之姿的泰山,就是这样一座山!历代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它,赞美它!五岳独尊嘛!这位老师的导入语气势雄伟,富有文采。如“奔腾咆哮,一泻千里,千姿百态,气势雄伟,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等形容词使语言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并且渲染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沉醉在祖国的壮丽山河之中。

2.句式段落 从形体来看,有长句和短句;从韵律结构来说,有整句和散句;从语态上来说有主动句和被动句,从语气上来看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从表意功能看,有肯定句和否定句。这些句式各有好处;短句短小精悍,活泼生动;长句缜密严谨,语意连贯;散句自由灵活、舒卷自如、不拘一格;整句结构匀称声韵和谐,富有气势。主动句侧重强调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被动句则侧重强调行为的接受者;陈述句说明事情;疑问句询问信息;祈使句表示请求或命令;感叹句表示强烈的感情。肯定句是从正面表达意思,否定句则是从反面表达意思。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通常是各种句式的综合运用,呈现出一种生动的美。在讲《茶花赋》时,是这样做结课语的:“祖国如此伟大,人民精神如此感人,一朵茶花能容得下吗?能给人启发、深思吗?能,为什么能?这是由于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进行巧妙地艺术构思,不断开拓读者视野,由情入手,而景、而人、而理,水融。从茶花的美姿和饱蕴春色,我们看到祖国的青春健美、欣欣向荣;从茶花的栽培者身上,我们感到创业之艰难,任重而道远;从茶花的含露乍开,形似新生一代的鲜红的脸,使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全段话运用了叙述、疑问、感叹、抒情四种语气,表达了文中的强烈感情。全段运用了整句,使语气加重,短句使语气不断变化,语调起伏不平。整散、长短句式掩映交错,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体现出一种变化的美。

3. 修辞手法 在课堂教学语言中常用的修辞有比喻、引用、夸张、排比、比拟、对比等。

比喻又叫打比方,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是用已知的事物来说明未知事物,把抽象的事物、深奥的道理,讲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把具体的事物描绘的鲜明生动,活灵活现。如有的教师把汉语拼音“n”比喻成一扇门;把“m”比喻成两扇门。引用,即引入名人名言、诗文、典故、成语、谚语来帮助自己阐明观点,解释事物,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感染力。

从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而言,教师首先应该是这方面的专家。对知识把握不深不透,讲课时,干巴巴的几条,提不起学生的胃口;即使学生把它吞下去,也无法消化。只有深入浅出,条理清晰,才可能讲的生动盎然。

二、语言的生动美来自趣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一个会用语言艺术性和语言生动性的老师总是千方百计的提高语言的趣味性,用语言的趣味来“粘”住学生。教师语言的鲜明活泼生动能创造趣味,形成生动美。教师教学语言是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完美结合。书面语温文尔雅、凝重庄严,口语简短活泼,通俗易懂,所以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口语能增加语言的新鲜感,使语言富有活力,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有一位教师在讲“赢粮景从”四个字的意思时解释说“自费造反”。顿时,同学们一片笑声。这位教师的讲解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运用了准确、形象地表情达意的鲜活语词。(1)运用学生喜欢的趣闻、佳话、传说、故事等,它们既能增长学生的见闻,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2)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够打破课堂的沉闷,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到其中蕴含的智能和哲理,以保持学生大脑的兴奋,消除紧张和疲劳,增强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动机,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3)幽默的语言含蓄深刻,轻松自在,给人以温和友善之感,有协调作用,可以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但在实际方面教师决不能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插科打诨,也不是通俗油滑的话,而是在你深刻理解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一种深入浅出的言语策略,是一种对事物矛盾性的机敏反映,是一种普通现象戏剧化的处理方式。它是教师语言修养的重要方面。

第4篇

关键词:作文;语言;文采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43

得作文者,得语文之天下;得语言者,得作文之天下。这句话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是的的确确道出了语言在考场作文中的重要意义。从评卷实践来看,在审题、结构、内容等方面不出现“硬伤”的前提下,语言成为感动“特殊读者”(评卷人)的主要因素。试想,烈日炎炎、挥汗如雨之时,阅卷教师在几十秒内看作文,看到文采飞扬的作文时能不“怦然心动”吗?

“有文采”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层次的语言标准。高考对“有文采”的要求是: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一、如何做到“用词贴切”

用词贴切,就是要求从几个可用的词语中,选用最恰当、最准确、最生动的那一个,把所要表达的意思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因此,对文采的追求,首先表现为对词语的选择和锤炼。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1. 讲究辞藻美,遣词造句生动、活泼,巧妙运用动词、形容词、修饰语、叠字、叠词等。2. 词语丰富,同义词使用准确,富于变化;反义词运用得当而又对比鲜明。3. 用词还要讲究自然、优美,不造作,机智幽默,充满情感。例如:

踮起脚尖,听晨风拂过松林,飒飒作响,那是林海的呼吸;踮起脚尖,感受初阳掠过草地,拾起珠玑,那是天外的暖意;踮起脚尖,看蝶翅轻拍花朵,曼舞飞扬,那是生命的活力。(高考优秀作文《踮起脚尖》)

这段文字用词贴切,作者的炼字功夫可见一斑。“拂过”“掠过”“轻拍”等动词极符合“晨风”“初阳”“蝶翅”的特点;“飒飒作响”和“曼舞飞扬”又形象地描绘出“松林”经受“晨风”吹拂,“花朵”被“蝶翅”轻拍的鲜活灵动的形象,语言优美,极富动态美感。

二、如何使“句式灵活”

不要单纯使用肯定句,不妨也穿插一两句否定句、双重否定句;不要只是使用主动句,不妨也穿插一点被动句;不要总是使用正常语序,不妨也穿插一些倒装句;不要全是使用陈述句,不妨也穿插些许祈使句、感叹句、疑句;不要全盘使用短句,不妨也穿插几句长句。例如: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另外,写文章,当然要以散句为主,但是全用散句就难免单调、散漫,显不出文采。“物相杂故曰文”(《易经・系辞》),因而散句中要杂以整句。整句庄重有力,匀称谐调,能显出一种整饬美,做到整散结合往往会使语言显得既活泼、参差,又严谨、工整,读来有一种洒脱与精致相结合的美。

三、如何做到“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修辞无疑是使语言有文采的重要手段。善用修辞,文章就会显得内容丰赡,气势充沛,辞采华茂,形象富丽。高考佳作几乎都是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的。

四、如何使“文句有表现力”

1. 引用诗词、名言,提高文化蕴涵

灿若群星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名人名言充满了人生的感悟与哲理。“文有诗书气自华”,引诗词、名言入文不仅可以使语言大放异彩,而且也会显示出考生深厚的文学功底。例如:

抽刀断水,是最无奈的神话;举杯消愁,是最动情的悲歌。感慨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玄妙;感叹于“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哀愁;感伤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婉约。顿然领悟,是他们用真心在旁观历史,当我徜徉在这些历史人物的身边,我也就有了可以品味历史常识的眼光。(高考优秀作文《品味历史的常识》)

这段文字引诗入文,辞采丰赡,轻灵飘逸。这些用来装饰词句的诗句揭示了自然的“玄妙”和人事的“哀愁”与“婉约”,展示了这些历史文人们的精神世界。

2. 巧用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写作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高考作文要考查的最重要的方面。巧用联想和想象不仅可以开拓思路,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文采,可谓一举两得。如:

雪夜,该有多少点燃的蜡烛,在倾听着天空飘洒的言语;该有多少诗人升腾着灵感的火焰,澎湃着艺术的激情,吟唱着“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该有多少跃跃欲试的画家无力画出雪洁白的精神;该有多少涌动的琴声用音符描绘着春的到来,再巧的手指又怎能弹出落雪美妙的音韵;该有多少美妙的迎春花藤伸出梦境之外,每一处结开的苞蕾都酝酿着春的经历;该有多少爱雪的人,想象落雪的情景,喜悦如雨,潮湿的心灵,长出新绿的叶片;该有多少情人,借每一片雪花,飘飞着对爱情和人生的祝福。(《落雪》)

这段文字作者用想象写成,写出了雪夜的灵动,写出了雪夜的美。没有想象,不管用细描还是白描,都不会有如此美丽的雪夜展示在读者面前。

3. 善用铺垫、映衬

在写作中,如果仅把要表达的意思直接传出,文句就会显得单调、乏味。其实,如果只有红花而无绿叶陪衬,花也将显得单调。

作文时,我们何不采用铺垫、映衬手法?我们可以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铺垫,然后推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句,就更有韵味和文采了。如,要表达“真诚是友谊的桥梁”这一中心,就可以用这种方式组句: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第5篇

一、开启思路,从“内容”入手

平时上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作者的写作及观察方法。《济南的冬天》就是很好的范文。作者老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细致的观察,写出了济南这个特定地点的冬天的特点;通过课堂上的反复诵读和学法的积极引导,让学生感受了“发现美”和“表现美”之间的关系。在“走进秋天”的写景作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发现美景。我让学生带来了在秋天拍摄的照片,以及秋为主题的明信片、挂历、图片等,我把一盆也带进了教室。这样,就把秋天带到了课堂上,实现了学生与描写、记叙对象的零距离“互动”,进行了一堂精彩的《走进秋天》的作文指导课。学生也写出了很多精彩的文句。让学生贴近生活,也顺应了“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的说法,这“源头”就是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开启思路,从“内容”入手,能有效克服重课内轻课外的弊端。

二、以说促写,抓“材料”储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写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在学生观察、思维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说话,实现了三个目标:一是在说话中,切实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而写出事物的特点,是作文写作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二是学生相互说自己的生活,说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说自己的感受,在无形中储备了材料。你说,我说,他说,从不同的角度说,一个火花点燃另一个火花,学生的思路就在这相互的点燃中燃烧,形成一种良好的集体思维、集体创作的氛围。三是丰富了语言。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与同学的相互比赛中,一个个的好词语,一个个的好句子,一个个的好发现都汇集到课堂中来,这些好词、好句、好创意,成为写作的极好养料。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安排了课前5分钟的演讲,让学生得到充分展示“说”的能力的机会;课堂上尽可能地把“说”的权利还给学生,锻炼他们主动说的意识;在写作指导课上,我用“引导回忆”的办法,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这就有了学生滔滔不绝的关于“爱的故事”的叙说,有了关于“最难忘的人或事”的絮语,有了关于“进入中学以后”的感慨等等。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大量地储备了写作的素材,让学生觉得可以写的东西太多了。这样就避免了写作指导中“重书面,轻口头”的不良做法,使学生写作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三、注重练笔,用“片段”夯基

一般的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平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文辞优美的文章,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

比如说表达方式的片段练习,就是让学生以一种事物为写作对象,分别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表达方式各写一段话,可以各个段落相对独立,也可以连缀成文。此项训练是针对学生对五种表达方式理解不够透彻,写作中表达方式单一的情况设计的,在实践中很有必要。它对于学生综合运用表达方式是一个铺垫的过程。

还有对人物的语言进行片段训练。人物的语言要求精炼和个性化。精炼就是言简意赅,用经济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人物语言个性化,是语文描写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所谓个性化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每个人说的话都符合他的身份、地位、年龄、经历、教养、气质、习惯爱好和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环境,使读者观其言知其人,闻其声便明其性。达到真正认识语言描写的妙处的训练目的。还有仿句练习、写心理活动、写场面等。

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四、改文多法,凭“文采”亮色

俗话说:“文不改不精,玉不琢不美。”好文章有一半工夫在于修改,“改文多法,凭文采亮色”是我一贯的写作指导风格。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改好。”可见,训练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文章,是作文教学的必要环节。我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以下四个原则:(1)妙笔生花,雕琢龙头凤尾。(2)水落石出,突出文章主体。(3)提纲挈领,做到眉清目秀。(4)风行水上,平淡亦是神奇。

具体的做法有教师批改和学生自行修改。教师修改中我注重的是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书面批阅。将文章的主要错误和其他不妥之处用规范的修改符号标出,并加上一定的眉批和总批。但我一般不作具体地修改和批成绩,为的是留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接下来是学生的“自行修改”,形式多样,可以有自己改、小组互改等。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自己修改”是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方法,这是一种自我反馈的教学形式。通过这种检查,可以修正练习中的疏漏、不足与错误,由于学生在练习中疏漏与错误是难免的,所以“自己修改”能力的培养更显出它的必要性。在自行修改中,我先教学生掌握“读、删、增、改”四个步骤去修改作文。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不管多新颖的素材,多深刻的立意,都必须借助语言来表现。我很注重指导学生修改语言,让作文灵动飞扬。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明确修改要求的。

1.精炼用词,鲜活生动

如“燕剪春风、鹰击长空、莺穿柳浪”几个动词写出不同的飞来,让人遐想万千。

2.巧用佳句,灵活多变

灵活运用各种句式,能增加作文的魅力。长句、短句相间,整局、散句交错,多种修辞运用,会让你的作文读来如风行水上。

3.优美意境,横生亮色

语言的形象体现在画面感。善于选择意境优美的画面巧妙组合,会效果不错。

4.巧借诗文,包装思想

恰当地引用名人名言、名诗句、成语,不仅使语言添彩,也巧妙地展示出你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

5.巧用修辞

可比喻、可排比、可拟人等,如朱自清先生的《春》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反复、拟人,很吸引读者眼球。

在学生二次修改后,我会一边对誊清后的作文进行再次批阅,然后批上成绩,作为对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肯定和鼓励。

采取多种修改的方式方法,改出了新意,改出了文采,真正实现了写作指导课“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第6篇

一、指导阅读,培养能力

政治课阅读的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对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的深刻认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

(一)指导课内阅读,用好教材。

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师要成为理解教材“平等中的首席”,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内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教材,让学生形成具有广泛联系的知识网络。主要的做法是,借助现有教材,指导学生精读理解。

1.教师示范,精选阅读。教师精心选择符合学生现有认识能力的教材,让学生读明白,深入理解。一是指导学生读好教材。把教材中的片段认真读懂,做到正确理解原文意思,全面理解原文思想;二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为学生阅读提供相关的阅读资料,如网络文章和其他案例信息。

2.提纲挈领,释疑诱导。技校学生基础差,教师需要降低难点,突出重点,让学生能参与对教材的阅读,通过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加以整理,课前给学生一个重点阅读提示,并设置学生能通过初步阅读理解的一般问题,诱导学生深入阅读。也可在教学活动中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指导学生联系教材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要设置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由简单问题逐步过渡到较深刻的问题。

3.提炼要点,培养思维。教材内容是具有代表意义的范本。可能与现实的变化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需要补充教材的相关资料加以理解。比如,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国家的科学决策?验证改革开放的标准是什么?通过《经济政治与社会》阅读材料“见证改革开放成就的5组数据”,帮助学生概括出改革开放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家庭收入的增长,经济、科技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更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握改革开放的结果。

4.情景设置,学用结合。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如果学生“走马观花”式地阅读,则是没有思想上的收获的。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做到精讲,启发思考。

比如教材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框题内容,生活在农村中的学生,大都感觉大自然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没有资源利用的危机感,如何促进学生达成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共识?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过去的境况,对比现实的环境污染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指导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也要与学习相联系。一是能有效防止学生漫无目的地滥读,浪费时间;二是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激发学习动力,拓宽知识视野,开阔思维。

1.热点阅读,关注社会。社会的热点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既能创设现实情境,又能通过具体事实理解教材,形成哲学就在身边、政治就在身边的意识,也容易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的阅读,把学习知识的目标导向真实的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

2.时事阅读,了解细节。案例和教材细节阅读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形成综合概括能力。《法律常识》教学时常利用新闻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因此,通过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学习目标正确了,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二、哲学阅读,感悟价值

古人云:文以载道。哲学阅读,是对阅读价值的提升,既有对哲学原理的阅读,又有对生活哲学感悟式的阅读,让哲学教学回归生活原点的阅读。政治课程思维的统筹性、哲学的方法指导性特征都很明显,是知识中的知识,“把最有价值的知识”教给学生,更是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重要目标。如《哲学常识》教学就要求学生学习多“悟”,不能仅记住条条框框的句子,而要与现实联系,把哲学道理的真实意义概括出来。哲学故事、哲学寓言、哲学小说,哲理名言,都渗透着生活哲学,更能激发学习思想政治的动力。

(一)挖掘思想,启发思维。

为了让学生能读懂哲学,我们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哲学的启蒙书籍,如《苏菲的世界》、《塞莱斯廷预言》等。从普通的生活事例入手发现学习哲学的乐趣。

(二)联系实际,阐述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一定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除了社会现实外,还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新课程强调学生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让学生通过漫画“杀鸡取卵”的故事,理解经济发展不能急功近利的警示。如教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时,让学生讲诚信故事、阅读诚信故事等,懂得诚信思想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哲学。

(三)古为今用,化繁为简。

名人名言精辟扼要,往往渗透深刻的哲学原理,教材中有很多引用古今名人的描述,有助于加强对教材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好好利用。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些浅显易懂的短句、名句让学生深刻理解,读思结合,并能牢牢记住。

三、趣味阅读,培养兴趣

(一)趣事见闻,联系教材。

在经济学基础、哲学基础教学中,技校学生都感觉知识晦涩难懂,提不起兴趣。教学中必须把哲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说明哲学原理对生活的启发意义。

因此教师要把生活事实与哲学原理结合起来。如人们常用“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说明投资风险与收益机会之间的对立统一。

(二)身边素材,深入思考。

将客观事实上升到哲学原理,这是一个抽象的思维过程,我们必须从身边的素材入手帮助思考:为什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什么付出才有回报?学生就会联系生活中说的“不劳而获”,“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有舍才有得”等典故概括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一哲学原理。

(三)引发讨论,情理交融。

第7篇

关键词:互文性,校训翻译,现存问题,基本对策

1.引言

校训,是一所大学精神的高度提炼,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也是校园文化的浓缩。它凸显大学的精神、育人理念和办学特色,是对教育诉求的一种规约,是对学生在道德、修养和做人品行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渲染和宣传。

2.国内高校校训的特点

校训的拟定与学校的办学历史、传统文化、教育宗旨、时代要求和学校特点等诸要素密切相关,所以,不同类别的大学的校训在其来源、内容以及语言表述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2.1来源特点

在我国,绝大部分大学的校训都可以从古典文献中找到渊源。例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典出《周易》中的乾坤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此来激励莘莘学子们不屈不挠,坚强奋进,宽以待人,善待万物。教育自创或引用名人名言也是我国高校校训来源之一。北京大学现在的“爱国、民主、科学、进步”,是1998年百年校庆时的题词。

2.2语言特点

校训通常要具有一定的感召力,讲究字字典雅精练,词义明快朴实,思想积极向上,内涵丰富生动。因此,校训呈现出陈述规范,言简意赅的特点,表现为四字词语、二言八字、四言八字等结构。中国的校训大多以动词为主,反映了较强的实用理性精神。

2.3修辞特点

汉语讲求工整对仗和押韵,所以校训多采用经典的格言警句,精练的古今佳词。在形式上,对仗均衡,工整美观,节奏鲜明,铿锵有力,读来琅琅上口,记诵过目不忘,如山东大学的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在内容上,凝练集中,慎密流畅,前后相互映补,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和美感。

3.互文性理论

互文性理论是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这一术语最早由当代法国著名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多娃在《符号学:符义解析研究》(1969)一书中提出。

3.1互文性的定义

广义的定义以克里斯多娃和巴尔特为代表,他们认为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狭义的界定以热奈特为代表,他认为互文性指一个文本与可论证存在于此文中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每一个语词(文本)都是其他语词(文本)的镜子,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

在当今解构主义热潮的极大冲击之下,更多的学者倾向于从广义的互文性来看待文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文本总是浸润在该民族的文学、哲学、宗教、传统习俗等构成的文化体系之中,同时又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借鉴和交融。

3.2互文性理论和校训翻译研究

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一个跨时空的交际行为,翻译的文本性与翻译研究的共时和历时层面使互文性进入翻译研究的视域找到了理论的契合。校训是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具有一定的交际功能。中国的大学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校训往往伴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取向。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看,一个文本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呈现出多元的特点,校训的成功翻译离不开对大学历史的研究,对校园文化的解读以及对时代特色的考量。

4.国内高校校训翻译中存在问题

为了弘扬学校文化,让本校的精神文明走出去,让国外的优秀学生走进来,许多高校将校训译成英文。这一做法的确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对外形象,吸引国外学子。然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力度的文字往往既内涵丰富,又古色古香。不少大学的校训文字古朴、洗练,言简意赅,翻译颇具难度。因此,在校训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从互文性缺失的角度来看,校训翻译问题的具体表现为美感不足和中式英语。

4.1美感不足

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原文和译文的关系是平等互补关系。校训一般是带有古汉语色彩的的正式文体,讲究音美、形美和意美,好的译文在美感的表现上应当与原文形成互文,但目前的校训翻译在这方面还有待改进。

例如,哈工大的校训“规格严格,工夫到家”曾被译为“Being Strict in Qualifications;Making Every Endeavor in Education and Research”。通过原文和译文的比较,在形式上,译文明显太过嗦,完全丧失了原文精炼含蓄的风格;在意义上,译文的表达不十分准确,好像将对教师和对学生的标准严格区别开了。相比之下,译为“Strict Standard and Sufficient Effort”更为简洁流畅,意义也更加贴切。

4.2中式英语

如果说美术效果的对等要求的是原文和译文在意义内涵和文体风格上的遥相呼应,属于内互文性的要求,那么与其相对的外互文性,则要求译文符合译语特点,并与译语文化相契合。尽管不同的语言各自有许多借以表达自己特定文化概念的词语,它们的所指只有在本文化中才最明确,但是所有文本都是从社会、文化等因素构成的“大文本”中派生的,它们之间有共同母体,因而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参照。

在校训翻译的实际操作中,有些译者会忽视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外互文性,因此译文呈现出中式英语的痕迹。例如中国科技大学的校训“红砖并进,理实交融”体现了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时代特色和社会发展水平。由于校训的时代特色十分鲜明,当时便有人译为“Red and Expert;Truth and Fact”,虽然形式上与原文极其相似,但采用的都是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的词,根本不符合译语文化读者的认知,尤其是“red”这个词会让外国读者一头雾水,这种翻译也是中式英语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它也没能让读者感受到译文与原文之间本应存在的外互文性。

5.校训翻译的基本对策

我国大学校训不仅多出之有典,而且原文本的释义都高度依赖于原典,如果不按图索骥式地从历史渊源和文本出处去挖掘和体会,即使是国内读者也很难理解其文本蕴含的文化意义。因此,要做好校训的翻译首先要理解原文的真意,即校训的出处及所含的文化背景。此外,英汉是两种差别较大的语言,校训译为英文时,一定要符合译语的语言特点和使用习惯,化隐为显,变含蓄为明示。

鉴于以上特点,我们可以从互文性理论中得到针对校训翻译的启示。克丽斯蒂娃强调互文性既包括文本之间空间上的组合关系,又包括此时的文本与彼时的文本在时间上的聚合关系,它体现空间与时间、历时与共时的统一。一方面,校训与大学的办学历史,甚至时代的发展历程有着密切联系,我们可以从历时的角度来研究校训翻译,进而找到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另一方面,校训英译文的接受群体是处于科学文化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的外国读者,翻译时就必须考虑译文受众所处时代的文化特色,因此从共时的角度来分析校训翻译也十分必要。

下面将以武汉大学的校训英译文“Improve Yourself,Carry Forward Stamina,Seek Truth and Develop Innovation”为例,分别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探讨校训翻译的基本策略。

5.1从历时性角度探寻校训翻译策略

要正确理解一所学校的校训,首先要对校训进行追本溯源,了解学校发展的各个阶段,将校训的整体内涵做一全面透彻的分析,然后再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

武汉大学目前的校训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这一校训是1993年确定的。“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英文词义比较灵活,同义词较多,但同义词之间在语体色彩和情感表达上也存在细微差别,译者一定要明察秋毫,弄清楚所选词在英语的发展变化中其意义的演化过程,力求用最恰当的词把原文的语义充分地表现出来。以“拓新”这一词为例,在英文中表示“新”的词有“new,creative,original,innovative”等,但“innovative”的含义更广,它包含了“new”和“original”,同时还指具有创新精神,带来新观念。为了保持形式上的一致,“拓新”一词中的“新”则被译为名词“Innovation”。

5.2从共时性角度探寻校训翻译策略

在研究任何单个的译本时,我们都能体察到这些“本文”具有某种与其他本文的类似性。既有历史上的承载,又有同时代的观照。任何文本的翻译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和时代,处在不同时空的文本在庞大的文本家族网络中,彼此渗透交融,形成一种互文。这就要求我们从共时的角度来分析原文,从而找到合适的翻译策略。

译文的接受者是西方的知识分子,校训的译文必须符合英语的特点,尽量满足读者的心理预期,也就是说,要从横向上对中西校训进行比较,使校训的英语译文具备西方校训的一些特点。中国的校训大多为四字动宾短语,具有较强的动态感;西方的校训一般为拉丁格言,通常为单个名词、不定式或短句,并且名词占主导地位,体现了更多的思辨色彩。译者要在一动一静之间找到平衡。例如“弘毅”一词的译文”Carry Forward Stamina”,由动词加名词构成的不定式结构就很好地协调了中西校训的不同之处。

通过历时和共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校训的翻译首先要透彻理解原文,然后要字斟句酌,使译文即符合译文的语言特点又能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美感。

6.结语

校训是一种具有文化色彩的应用文体,从互文性的角度探讨校训的英译,可以为译者提供更宽广的视野,从多种角度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结合译入语校训的语用和结构特点,尽可能简洁而地道地传达原文的思想。(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Bassnett,Susan.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Routledge,1991.

[2] Kristeva,Julia.Desire in Language: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M].Oxford:Blackwell,1969.

[3] 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1):72-78.

[4] 范武邱,范头姣.中国大学校训翻译:问题与基本对策[J].上海翻译,2008(2):41-44.

[5] 罗兰・巴特.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 罗婷.论克里斯多娃的互文性理论[J].国外文学,2001(4):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