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1 12:46: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美术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37-01
情境教学是一种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环境、利用教学手段、设置教学情境、增强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通过在美术教学中设置教学情境,能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学习快乐,感受美的熏陶,提高美术学习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然而受情境教学诸多优点的吸引,在小学美术情境教学实践中,出现了逢教学必情境的现象,进而产生了盲目、片面、错误设置情境等问题,导致情境创设不仅无法引起学生感情共鸣,还阻碍了学生知识、技能、方法的获取,以及健康身心的塑造,因此,必须在正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保证小学美术情境教学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1 小学美术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感知能力,盲目、片面甚至错误的创设情境,进而影响情境教学功效的发挥。
首先,盲目设置情境。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逢教学必情境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这种盲目地设置情境教学,往往只会适得其反。情境教学的创设应考虑其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并不是所有的美术教学过程都要设置情境,当学生对教师所要设置情境对象比较熟悉、易于理解时,可忽略此情境,进而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的情境中,从而保证所设置的情境连贯、有效,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帮助。
其次,片面设置情境。在情境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的片面理解,导致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将“情境”等同于“现实生活”,将“自然状态下的生活”等同于“优化的情境”。而有效的情境教学应该是既要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又能承栽美术教学任务,恰到好处地兼顾到学生特点及美术教学特征,让教学走向有效、生动、深刻。因此,若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设计,甚至是教师一个人的教学,那就是片面性的情境设置。这样的情境教学,学生没有真正摆脱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状态。在创设有效的情境教学时,让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参与者。
最后,错误设置情境。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上教师对情境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入,往往创设的教学情境不合要求,甚至走向错误道路,无法真正发挥情境教学的启发、引导思维的作用,自然也就不可能提高美术情境教学效率了。这就要求教师加深对情境教学的认识,补充情境教学相关专业知识,借鉴情境教学先经验,以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对学生的耐心和爱心,开展和实施小学美术情境教学。
2 小学美术情境教学方法
针对上述小学美术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了使情境教学生动有效、更有趣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可采取以下具体方法。
2.1追求新颖与新鲜
当情景在学生眼前展现时,无形之中成为学生感知事物的刺激物,呆板、机械、常见的东西,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应尽量创设形式新颖的情境,或者通过新鲜事物,引发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观察情境及学习兴趣。例如,小学美术教学可通过多媒体、画作、音乐、实物演示、师生扮演角色等教学手段,再现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把学生带入相关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但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需要设置情境及设置什么样的情境,又是以什么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都必须以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为依据。形式新颖,是为了打破传统美术教学的沉闷、单调的格局,而并非是华丽形式的堆砌。
2.2凸显视觉与感受
感知能力培养是小学美术情境教学中关注的重点内容,可利用美术作品本身强烈的视觉感来实现这一目标。在培养学生感知能力之前,需强化学生的视觉性。学生通过生活情境的视觉冲击获得真切的感受,从而激起艺术构思,产生兴奋和创作欲望。例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如果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所带来苦难的人很难理解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战争痛苦和无助。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5・12汶川大地震”的图片、视频让学生感知灾难给人类带来的恐惧、痛苦和无助,然后再将学生的这种情感和体验迁移到《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上,进而找到“汶川大地震”与“格尔尼卡”画面的相同点,更为直接、有效的让学生感知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主题。
2.3着眼兴趣与创造
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在美术课程学习过程中,兴趣的好坏决定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在美术情境教学中要尽可能地通过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掌握美术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挥自身的美术创造性能力。虽然美术创造力不同于一般的创造力,但通过美术的创造活动可以培养人的一般创造力。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性的鼓励和培养,必然会形成一种创造意识,一旦这种创造意识形成心理定式,就会自动地渗透和泛化到他们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使它们追求创造和革新,通过创新推动国家社会的迅速发展。
2.4贯穿实践与探究
美术创作活动需要一定的技术作支撑,而掌握有关技法需要一个实践探究的过程,实践的次数越多,实践时间越长,探究的机会就越多,掌握技法的能力就越强,因此,应结合美术教学相关内容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些实践情境。例如,在剪纸课程教学中,除了要了解剪纸艺术的特点、分类及发展等相关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更多地学习各种折纸法、纹样处理、具体剪法刀法、操作流程等有关技法,然后通过反复实践和自我探究才能剪出好的作品,才能更好地理解剪纸艺术。通过反复实践探究获得相关技能后,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美术的语言、形式法则、构成原理等知识和方法,对美术素养的形成起到核心支撑作用,这种支撑作用才能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美术作品及美术文化。
关键词:愉快教学 兴趣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33-01
新时期小学生的美术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和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的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力、想像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愉快教学”,让学生乐于学习、快乐学习、愉快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进行“愉快教学”也成为老师们探索的重要课题。
在我国,愉快教学得到了国家教委的充分肯定,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1 什么是愉快教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于1854年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学习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他的理论完全符合心理科学,因此,根据他的理论创造的各种课堂快乐教学法得到了英国教育界师生的欢迎。
在笔者的理解中,愉快教学是个大概念,凡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技能的教育教学方法,都属于愉快教学。更深入的理解即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课堂教学和愉快教学法两重性质。
2 小学阶段进行愉快教学的重要性
愉快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方法,更注重发挥情感的作用,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对知识的理解力不强,采用愉快教学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愉快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如何开展小学美术愉快教学
愉快教学的方法各式各样,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都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愉快教学:
3.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教多年,不难发现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如果一个学生不喜欢这名老师,老师即便是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也不一定会认真听课;反之,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的教学在同等情况下更容易收到学生喜欢,也更容易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愉快教学的前提。
3.2设立形式新颖、内容有趣的教学活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美术课上创设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愉快地主动获取知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更喜欢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在听、想、说、玩、画等“多元化”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感悟知识,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它是在观察与想象之后的灵感状态。小学阶段是学生想象力最为丰富的阶段,正是因为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创作出了千姿百态、形象色彩各异、充满稚气和美好愿望的作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感受力和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最好不要给学生所谓的“示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创造力的机会,鼓励他们敞开心扉,按照他们的想法和认识来完成自己的画作。
3.4正确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更重视让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忽视对学生习作评价方法的优化。教师的评价,是学生学习方向的风向标,老师表扬哪幅作品,哪幅作品就变成了学生心中学习的范本。因此,表扬要侧重于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方面,不应用“像”与“不像”来简单评价作品。
【关键词】小学美术 多媒体 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241-01
一、应用现代科技,践行动态教学
传统的美术教学在趣味性上和灵活性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所以小学美术教师要想提升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质量,就要对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改变,对课堂的教学氛围进行活化,调动起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使得美术课堂教学向着动态化的方向发展。而所谓的动态教学就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并在课堂上将自己对作品的感悟阐述出来。实践证明,这种美术学习方式,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美术欣赏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切身实地地感受艺术的魅力。
动态化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并且在多媒体的支持下,美术欣赏的途径也被有效拓展开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施,将美术作品展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更加直观具体地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例,应用两种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进行作品的赏析,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就传统美术教学模式而言,教师只是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图片进行观看,然后再机械性地问答,让学生回答一下对画作的看法或者画作表达的感情等,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一般很难充分地进行独立思考,因此给出的答案也比较刻板,缺乏创新性。而在动态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借助大屏幕播放《蒙娜丽莎》的图片,并且还可以播放一些与作品有关的纪录片,让学生更加了解画作背后的故事。在观赏完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些学生回答说蒙娜丽莎的微笑不仅具有神秘感,并且还带着一种婉约的气质,让人看了觉得亲切舒服。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觉得,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虽然很漂亮,但是和现代的“骨感美”有所不同。这些个性化的发言在传统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听到的,只有让学生主动思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开来,对美术作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美术欣赏能力。
二、注重个性发展,提升动手能力
美术教学是一个综合性发展的学科,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会运用到多个方面的能力。例如,对美术知识进行学习、完成绘画作品、表达内心感情等。所以在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不应局限于单一的角度,仅带领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观看,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其他能力进行调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方式,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对实际生活中的日出进行观察,再在课上与莫奈的《日出》进行对比,并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不少学生认为莫奈的日出虽然与自然中的日出有所不同,但是却同样可以让人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为了加深学生对印象派画作的印象,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日出》进行临摹,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对日出的印象加入其中。这样既可以保障美术欣赏课的授课质量,也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除了上述方式外,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给予重视,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增强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例如,上面我们提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临摹莫奈的《日出》,在进行讲评的过程中,美术教师就应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不再用好坏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评论,而是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鼓励,告诉学生其画作的优点,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三、给予学生尊重,鼓励学生发言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关键词:小学美术 临摹 桥梁 作品
经验的获得途径一般可归结为两种:其一是由自己的生活实践积累的经验;其二是通过一些书本或者利用其他的途径去学习他人积累的经验。临摹,顾名思义就是对着已有书画进行模仿,是学习绘画的最为直接的一种方法。我国的不少画家就是从临摹入手学习和创作的。究其原因,临摹可以教给学习之人绘画的技法,只有绘画的技法熟悉了,才可以对熟悉的东西进行描绘。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同样离不开临摹。这是因为小学生还处于幼年阶段,无论是在认识事物的上还是在表现事物上,都是不太清晰。即使他们对某些事物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但他们表现出来的却常常流于一般,甚至无法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准确地表现出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临摹,学生可以增长美术方面的技能,培养绘画语言,提高美术技法,是学生学习绘画的关键一步。它的形式很广,临法很多:可以临摹名家大师的作品,也可以临摹那些名不见经传的绘画作品;可以临摹那些作品中的构图、作品运用的色彩,也可以临摹绘画作品所使用的技法及其用笔。如果运用得当,必然会大大提升学生的绘画技能。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学生能够十分完美地用手中的蜡笔绘画出美丽的花朵,但是因为不懂得技法,画出来的花朵毫无生机;学生也能够用蜡笔将星星十分漂亮地描绘出,但因为技法的问题,星星却被画成了五角星。究其原因,主要是临摹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作主动性,学生在创作中完完全全去临摹,反而阻碍了他们自身潜力的发挥。所以,一味地进行临摹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毫无益处的,但小学生,很难快速掌握绘画技法。在这种限制之下,学生就无法将他们眼中的美好世界完完全全地勾画出来。相反,假如教师能够让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同时提高,情形又会大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自己的美术课堂上必须适当地安排一定的临摹练习,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创作。一般而言,经过一两年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之后,学生的绘画作品线条将变得自然流畅,下笔将变得大胆,有的甚至流露出让人惊讶的自信。
那么,如何才能发挥临摹的正面作用,还美术教育之正位呢?我认为美术教师只有自然而然地发掘出学生的创造性,因人而异对他们认识世界予以指导,并且启发他们除了会画我们眼中的美丽世界,还要学会画我们心中的纯净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好的美术作品。
众多的教学实践表明,儿童绘画时,只有让他们随自己的天性率性而画,才是绘画所应追求的真谛所在,也就是说儿童所独具的纯洁、善良是绝对不能被扼杀的。所以,在临摹教学中,一旦学生不能照着例画临摹,或者想象不出来,教师可先让其观察例画后再进行默画,并鼓励他们可以在原先例画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创作。这样,在经过大脑的消化、加工之后,学生就会形成自己独具的绘画语言,从而提升绘画技能。
此外,为了让临摹真正发挥实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其与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创造与技法同时兼具。假如教师一味地去启发学生想象,或者只讲解绘画技法,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所画作品题材十分枯燥,失去童真;其二,能够大胆联想、想象,但具体内容却画不出来。只有将绘画技法与学生想象合理地结合起来,所创作的绘画作品才会更有生命力。
当然,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科学把握时间,做到精讲多练、多辅导,充分发挥临摹在学生绘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比如,在讲解完一些基础的美术知识后,教师可在临摹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观察这幅作品好在哪里,为什么它能够吸引人。之后,再让学生动笔。
总之,作为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方法,临摹的作用在学画中的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临摹,一个初学者可以学习到用笔、用墨、构图等一整套的技术能力,之后再经过个人长期大量的重复训练,形成自身的绘画风格和能力。可以说,临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其作用不仅是技术的锤炼,更是形式语言的积累。而当前美术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不仅有美术技法,还要能够大胆创造。所以,在临摹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正确认识临摹,让其成为学生绘画的基石,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架桥铺路。
参考文献:
[1]闫同林.美术教育与创造能力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3).
[2]李d,李文馥,杨玉芳.儿童绘画与语言关系的发展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3).
[3]张晓韬.对临摹教学的认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9).
关键词:小学美术;兴趣;快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029-01
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于有趣、自己喜欢的东西尤为感兴趣。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快乐教学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好奇心,给他们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
一、以趣促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快乐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学习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所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所参与的教学活动必须具备趣味性,才能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比如:教师在给学生上《会变的颜色》一课时,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这一变化,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们自己动手,调出了不同颜色混后出现的新颜色,最后学生自己发现了规律,知道了红加黄变为橙,红加蓝变为紫,黄加蓝变为绿,而橙绿紫三种色又叫三间色,学生们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二、情景教学,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限制,直观的教学手法能够快速的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人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创造激情的过程进行审美教育,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望越强烈,渗透审美教育越能见效。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教态和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看电视、录像、范画、故事、游戏、 音乐等)。以创造者的身份和学生一同进入教学情境中去。在这有声的环境氛围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无形中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感受美,认识美的兴趣。例如,教学《中国画-观赏鱼》一课时,在我的引导下,指导学生仔细观看各种鱼的图片,并说出这些鱼的可爱之处。惊喜之余,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金鱼的颜色艳丽,比目鱼的眼睛出奇,鲤鱼的鳞漂亮,鲫鱼的形状美丽等等,而且也感受到了颜色的美。但对小学教师来讲,并不等于就可以降低自己的专业技能,相反,还更应在拓宽专业知识面的情况下,注重技能的学习,正确理解这个“矛盾”的内涵。教师,只有具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和广阔的知识,才能在未来的教学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在教学实际中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三、多媒体教学制造的艺术效果
多媒体已经在全国各个地方学校普及,教师合理、正确的运用多媒体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WINDOWS附件里的画图里有许多绘画工具,油画棒、蜡笔、毛笔、水彩笔、钢笔、色粉笔、炭笔、喷枪等,每一种工具都有各自不同的笔触效果,调色板上的色彩种类之多更是商店里所买不到的,每一个色系里都有许多深浅不同的颜色可供选用。当熟练掌握这些绘画工具时,就可以体味运用各种材料任意涂抹的乐趣了。在这里,学生们可以抛开携带各种复杂绘画材料的烦恼,体验各种电脑绘画工具所带来的特殊艺术效果,在使用毛笔、喷笔时,可以感受国画水墨的渲染效果;在使用油画笔时,可以体验笔触的厚重畅快;在使用炭笔时,可以感觉线条的粗旷奔放等等,这些对于一切都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来说,会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热情,让他们扔掉“像与不像”的烦恼,真正畅游于神奇的美术乐园里。
四、让学生实践,体验实践的快乐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凡是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故宜随时减轻学生之依赖性。“如在教第三册的《纸盒家具》一课时,在一个班,我让学生一步步跟着我做,由于纸盒折叠较复杂,所以尽管我不停地示范、讲解,仍有近半数学生不会做;在另一个班,我给每一桌学生发一个做好的纸盒家具模型,要求学生拆开,边拆边记,然后再按纸盒原样组装折叠。反复几次,学生不仅能做出这种纸盒家具,而且能根据书中的示意图,组装出新的家具,甚至设计并制作出书中没有的一些家具模型。“实践出真知。”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但掌握了折叠家具组合的基本技能,而且学会了一种寻求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实践和创作能力,比一点一画的模仿技能更有价值。学生自己动手,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更加的能让学生喜爱上美术课堂,让美术课堂更加的实现其有效性。
总之,实施快乐教育是新课改的重要课题,要让我们美术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娱学习的场所,努力挖掘美术教学中的快乐因素,让学生喜欢美术老师,喜欢上美术课。在乐中学,使学生由“被动厌学”转变为“主动乐学”,我们的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美术 探索现状 策划方案
当今的孩子接触的信息比较多,比较全面,对美术老师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只会画画这么简单,如何为他们构建一个符合21世纪的生存要求的学习环境,是全球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而这些也是我们国家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前沿课题。现代的美术教学已不单是教给学生画的技巧,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进行课堂的教学改革。信息技术的提高,成为了教学的有力助手,同时学生的课堂教学也丰富多彩。
一、教学状况不容乐观
现在的小学,为了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大部分开设有美术课,然而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学不容乐观,很多老师是徒有摆设,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的老师在教小孩子时,都是按照课本按部就班,领着小朋友玩了一节课,思想意识上觉得学了美术没有什么用,省初中时不考美术让很多老师不重视这门课。
城市中的小学情况乐观点,很多父母给自己的孩子报有美术班,在学校可以学,放假后也可以学。可是有些孩子学习的兴趣却不高,对于美术这门课有一种压力,失去了最初学习美术时的乐趣。这种压力来自于家庭,孩子学习美术如果是因为兴趣的话会学的很快,而孩子在受到父母强制学习美术后,来到学校之后开始有种厌学的倾向。这时就需要老师来给学生疏导心理,让学生提起美术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兴趣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喜欢了才会主动去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万古不变的至理名言,不管学习什么科目,都是要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就给孩子灌输课本上的理念,他们可能不理解,而且还会觉得枯燥,那么这时就要转化一下方式去让他们解读。
比如在《小鸟找家》这一课,老师可以先打开录音机播放小鸟的叫声,可以告诉学生小鸟受伤了,问学生想知道为什么小鸟受伤吗?单纯的孩子们会回答“想”,老师就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学生在快乐的同时可以吧话题引到书本。再往下讲课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学生会很乐意听。
三、教学互动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能让授课效果提高,还会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个性发展的主体。再说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多让学生资助发言,美术这门课没有什么限定,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自己联想动手画出来,然后请每个学生讲解自己的作品。美术和别的科目不同,它是一门艺术,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性也是教学目的之一。同时,也可以带着学生去参加一些博物馆,作品展览之类的活动。
四、作品欣赏,开阔视野
美术教材的作品很多,老师可以选一些作品让学生欣赏,培养他们的审美观。比如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裴尔的《椅中圣母》、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都是中外著名画家,可以让每个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家,和喜欢的作品。让每位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们的阅历少,只能通过别人的人生来反思自己的人生,通过他人的作品来激发个人创作欲望。学生的眼界开阔了之后才能把自己所想所思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同时要强调自己创作不能一味模仿,失去自我的价值。
五、对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老师在上美术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做课间,放一些动画,或者是特殊意义的画,来启迪学生们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多媒体教学已经是主流它可以让学生更方便更全面的理解是个社会,理解美术作品。多媒体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有直观性,表现力丰富,提高了学生的认知力。
不过美术课同时也是一门技术性相对较高的科目,基本功还是需要动手去画的,老师也不例外。所以传统教学要和多媒体教学相互结合,美术还是需要老师们动手“画起来”,学生们也要定期动手画画才能提高的更快,不能一直以来科技发达的做媒体,互联网也不一定能够解决所有的事情。
总之,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最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学习。老师对学生的鼓励也尤为重要,创造开放的课堂,才能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空间,课堂才会因此而多彩并充满活力。注意鼓励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美术老师要顺应时代的变迁,让学生既能个性发展,又能有自我价值认知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美术教育;综合素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52-02
美术,这门学科在很多人眼中只不过是一门艺术课程,更有甚者认为让孩子学习美术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在他们的眼里,只有考大学才是唯一的发展途径。一个学生考不进理想的大学,他的人生未必就是不完美的,社会上的人也不会因为学历的不同,而将人们分成三六九等。所以,我们应该认清在新世纪、新社会中,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我们的孩子未来需要如何培养。一味地敦促学生去学习文化知识,未必就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只有做到了劳逸结合,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我国小学生的美术教育遇到了短板,这也是由我们长期受片面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造成的。所以,我们应该打破传统观念,让学生增加一项基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这很有可能会成为他们将来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
很多学校对学生学习艺术都不重视,他们认为艺术这条路能够走通的很少。确实,从近期我国的社会发展看,社会对艺术生的需求量确实是不够多,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将来这仍然是一个低迷的专业。学生到毕业的时候除了会背诵几本书,没有一点兴趣爱好和专业技能,这让他们如何去立足社会呢?我们曾经走访过很多学校,在这些学校中,特长生的数量只占到了学生总数的3%不到,这就证明了我们对特长生培养的能力的不足,也正说明了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没有做到合理的引导。[1]在我走访的这些学校中,很多学校对美术课都不重视,每学期安排的课时数很少,但是这不代表着学生对美术不感兴趣,其实他们还是希望能够画出自己的理想的,只是在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下,他们往往选择放弃自己喜欢的方向,让自己坐在教室中,苦学课本知识。有些学校甚至已经成为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的阻力,他们极力压缩这些艺术类课程的授课时间,这些问题尤其体现在一些农村地区,尤其是高考大省。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的考生具有更大的升学压力,他们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够进入自己理想的学府。在小学阶段,他们开设的课程可能只跟升学考试有关,到了中学这种问题就更加严重了。我去过一些农村,在那里别说是美术,音乐和体育都被忽视了。这些课程在师生看来就是浪费时间,所以他们根本就不会在意这些课程。有些学生在美术课上偷偷做其他科目的作业,这也是很多教师反映的问题。这是一个很苦恼的问题,不仅仅困恼教师,更是学生的无奈和烦恼。在巨大的作业压力下,他们没有多余的课外时间去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所以他们只能见缝插针,只要是他们认为的“闲暇时间”,就会抓紧时间去完成可能根本就无法完成的作业任务。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确实形成了威胁,让他们开始产生了侥幸心理。例如,有些学生认为哪个教师严厉,他们就认真完成哪个教师的作业。所以,有些学生把写作业时间安排在了别的课堂时间上,这样就得不偿失了。[2,3]
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问题
我们知道,在新课改之后,我们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多变化。学生已经逐渐成为了教学工作的主体,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变成了客体,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这样就可以忽略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一个好的教师,可以感化和吸引学生,让学生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个不称职的教师会导致学生对学习艺术失去兴趣,这就足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角色的重要性。[4]例如,一个好的教师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技巧,帮助学生在视觉、听觉以及触觉方面提高感知能力,让他们自己去想象一幅画的场景,这些都是非常有益于提高学生绘画水平的。从教学氛围的制造方面,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也是可以安排很好的。美术教学和其他学科教育是一样的,离不开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而教学能力和素质低的教师,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在教学能力方面,有些专业技能素质平平的教师,他们在给学生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够将理论讲解的很清楚,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学习美术不能学到更多的有关美的知识。而另一个方面讲,教师的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素质低的教师,他的专业技能再好,也不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师方面,我们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让他们更加健康的学习和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小学美术教师队伍建设在我国还是不够壮大,在一些地区的小学没有美术教师这个岗位,或者是岗位如同虚设。很多农村的学生,走进大学后会发现自己和城市的孩子的综合素质差很多,这里不是说的学习成绩,而是指在一些艺术特长和组织能力方面。因为农村孩子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如何让自己上大学方面,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发展自己别的兴趣爱好,这就成了很多人的遗憾。很多成年人都感慨,自己没有童年,因为他们的童年都是在教室中度过的,他们的思想必然会受到禁锢,在一些思想领域不能够做到顺其自然。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艺术技能方面的培养工作。[5]
三、提高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
现在我们在美术教学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对美术教学的不重视,以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所以改善这一现状是提高美术教学的关键步骤。这里,我们从三个方面讲如何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吸引力兴趣。在学校方面,我们应该给予学校一些压力,让他们意识到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很多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使是具有再多的专业技能,如果他的身心不健康,那也是不能够胜任任何工作的。在当今社会,“大学生”这个词被一些人认为是一个贬义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绝大部分高中生都可以走进大学的殿堂。在这群学生中,他们的素质可谓是良莠不齐。很多毕业生走进社会,才发现自己存在很多问题,不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有些学生自信满满,感觉自己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也未必就能够胜任一个好工作,这是因为他们性格上的缺陷。他们只知道学习上的及格,而从来没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在集体活动中的思维和行为。当他们走进工作岗位之后,发现周围的人都不喜欢和自己打交道。其实,他们是没有反思,问题到底出在谁身上呢?自己不主动找别人沟通,而是等着别人来找自己,到一个地方,就想让别人无偿照顾自己,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而美术教学恰恰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因为美术学习是一个集体活动,是大家一起共同参与进来的。而且在美术课程中,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只有不同的作品,不同的审美意见而已。这样就大大拓展了学生自由思考的思维形式。他们在完成美术课程之后,就会发现自己和同学之间沟通起来并不苦恼了,而且美术教师一般都是非常活泼开朗的,这也就是学习美术的另一种作用。美术不仅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气质,还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所以加强美术学习对学生而言,有百益而无一害。
四、综合素质的体现
我们时常会发现,当我们欣赏到一幅幅艺术作品的时候,感觉更多的是无奈。因为很多人在幼年的时候,没有很好的教育条件,所以只是接受了学校教育,而没有从综合素质角度考虑过自己如何发展。只有走出校园,才发现自己的那点专业知识显得多么的单薄。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它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学会了如何画画,更教会了一个人如何提升自我的修养和气质。例如,在构思方面,一个学习美术的人,他的立体思维就显得非常强。这主要是因为长期的锻炼,他们对美有了一定的轮廓,所以当我们谈及一件事物的时候,他的心里会因为思维定式,而形成对这个事物的一个整体轮廓的描述。这在无形中已经超越了很多人。而且美术有时候会成为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学生将来想学习建筑专业,他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从每年的高考招生说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点:很多高校的专业都有标明,需要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学生。还有很多专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都需要自学一些美术知识,这也是为了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工作。所以,美术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基础技巧。如果我们掌握了这门技术也许感觉不到什么,但是如果我们用到了,就会发现它的重要性。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它的重要意义不仅仅体现在这里。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科学的思维形式,为学生将来的学业和工作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知识没有重不重要之分,只有我们有没有兴趣之别。热爱美术、学习美术,对美术产生兴趣,是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前提之一。所以,加紧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杨玄平.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中学),2009,(01).
[2]周克修.对中学美术课色彩风景画教学的若干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0,(03).
[3]赵明.论中学美术课的色彩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5,(01).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是静态的再现艺术。它的美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在二度空间范围内以动人的造型,来再现现实,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而儿童绘画则是人类幼稚阶段的一种天性的自然流露,是孩子纯真思想感情的倾诉,也是人潜意识的一种外溢。
小学美术课的内容包括绘画、手工制作、剪贴画、记忆画、想象画、美术欣赏等几个部分。为了顺应儿童爱美的天性,培养学生欣赏美术、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儿童审美的能力,促使其有美化环境、美化生活的智能;发展儿童关于美的发现能力和创造,指导儿童对于我国固有艺术的认识和欣赏,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一些新的教学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让“想象”插上翅膀
美术教育是一种智力活动的教育,将美术视为一种认知活动。重视在经验的层次中,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训练学生在现象世界中发现异同现象的能力,并依次对现象世界进行分类,从而上升到一般化的概括。同时,通过美术教育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以助益一般智力发展。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我们过多地强调基本功的训练,以临摹为主。老师依据教材或自己的认识在黑板上或纸上画好范图,然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学生学得被动、消极、机械乏味,阻碍了学生个性和想象的发展。由于孩子年龄小,认知有局限,往往图画的局部与整体两方面难以一一顾及,即便是竭尽全力也往往是事倍功半,难尽如人意。
我在讲解形体结构、色彩、物体的大小和构图等知识的时候,不把基础知识当成“紧箍咒”,而是采用引导启发的现代化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把隐藏的潜能发挥出来。在记忆画、想象画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对那些稚拙、纯朴、生动的儿童画,不要认为技法表现不好而否定,让孩子画其所知,而不是画其所见,儿童画没有对错之分,只要表达了自己纯真的感受都是真实的,就是好作品,鼓励学生勇于想象,善于想象,让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学习,寻找更生动有趣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绘画变得更有趣,内容更丰富,作品更充满活力。
二、造就“巧手”美化生活
美术在特质上是一种动手的实际操作活动,必须培养学生一定的描摹和制作能力,以适应未来广泛的职业需要。美术的生命在于创造,美术活动既遵循逻辑思维,更重视反常的、逆向的和发散的思维。美术具有超时空的重组性表现特色,适合发挥想象和思维的自由性,容易突破人的思维定势和对事物习以为常的观念,产生新的认识和发现。因此,在手工制作、剪贴画的教学中,我重视训练学生的能力,通过工艺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美化生活和手工制作的能力。
书本世界是现象的世界,而手工制作则让抽象世界的美变得更具体、更现实。我让学生在立体构成、纸版、正面多面体造型、线材构成、面材构成、块材构成等训练中,既了解了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掌握了各种造型的构成方法,又提高了对各种设计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提高了设计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孩子们用满腔热情融入多姿多彩的生活中、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中、鲜活有趣的奇妙想象中,亲手打造出各种作品,装点、美化生活,从中获得创造并取得成功的乐趣。
三、多媒体教学培养兴趣
孩子的创造成果,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肯定。过去,当学生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时,教师一般都是拿着学生的作品点评,让学生欣赏,如果这时能用上投影仪展示作品,对学生就会有更大的激励。当孩子创作的作品通过投影仪出现在屏幕上时,孩子们都欢呼雀跃,兴奋不己。这时学生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课堂气氛也达到,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较为持久的创作欲望。
利用幻灯和投影这两种教学手段就能够改变传统美术课的生硬枯燥。鲜亮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就能有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我们把知识和美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的心间。有助于培养儿童观察事物的能力。
四、遨游艺术的海洋
美术教育要注意汲取各种有价值的知识,优化教学内容。传统教学由于时间的限制,欣赏的环节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结果导致有些孩子“眼高手低”,最终对美术失去兴趣。适当的欣赏可以使学生提高艺术品位,吸取前人的优秀技法,扩大其生活阅历。例如:欣赏齐白石、徐悲鸿、张择端等艺术巨匠的旷世杰作,以及达・芬奇、毕加索等世界艺术大师的名著,让学生遨游艺术的海洋,从中汲取前人的艺术精髓。
五、重视作品的评价
1 创设有趣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是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产生,轻松、愉悦的环境会使人产生良好的心情,好的心情就会带来绘画的灵感,必然就会画出优秀的作品。比如在教学《自漫像》一课时,教师可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在音乐声中,通过一系列画面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展现给学生,让他们置身于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氛围中,当学生被形态各异的表情深深吸引住时,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多么有趣的表情啊!”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了,然后教师转入正题:“你能把看到的表情画下来吗?”通过多媒体的形、光、色、声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内在的兴奋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尽情发挥,大胆绘制,呈现最佳学习状态。
2 让学生感受到颜色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
2.1 在生活中感受:教师整顿学生的发言,揭示课题(课题的展示要体现颜色的对比与协调)。提问:颜色规律中的对比与协调在生活中有吗?与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带领学生先在教室内找一找(教室环境布置,学生服装等方面的颜色搭配),再让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中找一找(学习、生活用品等),由学生自己说一说找到的颜色对比与协调。学生欣赏一组生活中的图片(多媒体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在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运用对比色与协调色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品味,获得颜色搭配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同时,也可引导学生明确生活中颜色对比与协调的辨证关系。
2.2 在音乐中感受:接下来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一段乐曲,如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边听边领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让学生随着恬静精美音乐进入平静凝思,然后在丰盛内心体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交换自己的奇特感受,教师提醒:节奏舒缓、旋律精美流利的音乐涌现的是一幅协调色的画面。第二遍听赏的过程中伴随图片、配音解说一起进行,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去领悟音乐与协调色的关系。再欣赏第二段乐曲,如民乐合奏曲《金蛇狂舞》,着重让学生感受乐曲中激越的锣鼓声所渲染的热闹欢腾气氛。教师用言语、身体语言促使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动起来,学生体验着乐曲的旋律昴扬,热情洋溢,感受着此时的颜色搭配所体现的强烈对比。(此过程扩大了音乐文化的视野,体验艺术的通感,获得美的享受,发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背诵古诗中领悟颜色:伴随着乐曲《金蛇狂舞》,教师发出“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感慨,过渡到出示古诗让学生读,如古诗“接天莲叶无限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领导读出诗句的音律。提问:读诗时联想到怎样的画面?你能感觉到哪些颜色?学生感知出绿的莲叶、青的碧水,红的荷花互相映衬对比。分小组交换其它古诗中从时间和空间方面写景,富于诗情画意。领悟诗人用饱蘸生活的彩笔,发明出多姿多色的诗篇,刻画出多彩的神韵,由栩栩如生的形象传达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3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是学生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乐趣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在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基础上,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学习的民主,美术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标志》这一课时,在学生认识标志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小队为单位选出一名代表开展竞赛,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画出尽可能多的标志;也可让学生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标志做成头饰,让学生编成小品故事自编自演,边表演动作边向其他同学介绍名称。课堂上,通过画、讲、演、竞赛等形式,“全感参与”最大限度地创设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生理空间,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参与,充分展示自我、释放豪情、显露潜能,每个学生都获得参与的快乐感和满足感。课后,教师还可建议同学们把自己设计的标志做成面具,开展“标志头饰大杂烩”活动,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从在课堂上延续到课外,不但点缀了他们的课余生活,而且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学习欣赏课或每课的随堂欣赏时,有的欣赏作品选的是同学年龄差不多的小朋友的作品。同学们都觉得他们太厉害了,他们的作品真是高不可攀。我发现这个问题后,就教育他们,作品被选中说明他们画的好,我们应该学习。但我让他们意识到同学们的周围也有很多好作品,我校各班都有同学参加全国的比赛中获奖呢,比美术书上选的作品还要好!同时,我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耐心启发,及时表扬。只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及时给予充分地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明白只要能积极认真地参与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肯定会成功的。通过老师的鼓励,激发了同学的上进心并帮助他们树立了自信心。我认为自信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美术课是闭塞的泥潭,豪无生气的。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在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时,还要给学生提供一片绘画的蓝天,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力求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课正行,趣亦浓;课已止,趣犹存”,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才能使学生有所得、有所获。当然在引导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去创新,去发现。
新课程改革以来,美术教育受到越来越多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对美术课程是这样评价的:“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推进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学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锻炼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不断优化小学美术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究美术的欲望,全面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巧妙引题――故事导入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往往课堂上老师讲十分钟了,学生们还沉浸在下课时的欢笑中,没有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因此美术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要巧妙地设计引题,故事导入法就是常用的方法。故事导入法就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新课的主题。小学生都有爱听故事的喜好,每当有故事可听的时候,就会静静地竖着两个小耳朵仔细听讲,这样就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十二生肖”的内容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是属什么生肖的吗?”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生肖。老师再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十二生肖故事的由来么?”学生可能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老师可以讲一下十二生肖的故事,成功地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然后引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激发兴趣――游戏教学法
近几年来,游戏教学法也深受广大教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广为运用。学生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新知识,接触到新事物,课堂氛围轻松活跃,也能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美术活动的乐趣,这样既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教师在带领大家学习“水墨游戏”的内容时,就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与本节课内容的题目相同,游戏的名字就叫“水墨游戏”:首先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在白纸上任意地泼洒墨水,这样就会形成一些形态各异的水迹,学生们再随意晃动手里的白纸,让墨水恣意地流淌。坐在第一排的学生做完以后,就交给第二排的学生,换清水后再照着原先的做法进行。经过两次作画以后,再把它交给第一排的同学,然后大家一起观察白纸上的变化,感受水墨画的乐趣,之后教师再教大家用毛笔作画。学生们对游戏教学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锻炼了学生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获知感悟――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也是美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美术就是把身边的事物、景物用画笔在纸板上表现出来,因此只有细心观察了身边的事物、景色后,画出的作品才会具备灵性和情感。情境教学法就是将课本的内容,放到一个真实的或者虚拟的环境中,增强同学们的理解与感悟。例如,在学习“走进春天”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下学校的校园,通过观察校园,感受春天的变化:花朵变红了、树木变绿了、鸟儿变多了、天空更加澄澈了,等等。回到教室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在纸上画出来。再如学习“写意动物”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达到情景再现的效果,让学生通过视频,观察动物的样貌特征或者生活习性,等等,然后再让学生们通过水墨作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各种姿态,通过观察动物的形态,学生的脑子里就会展现出一些动物活动的图像,在作画的时候,内容也就会丰富起来,画出的动物也会非常的逼真。
四、作品点评――激励教学法
教师对学生作品的点评,对学生的美术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恰当的点评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自信心。激励性教学法是指教师要肯定学生的优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时,不能只表扬好的而批评差的。例如,在学习“风筝”时,有的学生制作的风筝既漂亮又美观,有的学生别出心裁,设计了更为独特的风筝,但是有的学生,到下课时,手里还是只拿着个十字架,这时教师既要赞扬制作好风筝的同学,但是也不能严厉批评没做好风筝的同学,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要委婉地说一下没做好风筝的学生制作的速度有些慢,下课后,要继续完成,再交到老师这里来。另外,为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让大家评选出制作得特别好的风筝,挂在教室里,学生可以在下课后进行欣赏,交流制作经验,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作热情。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侯集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情感教育
【中国分类法】G623.75
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美术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满足其情感需求,可以说只有重视情感教育的美术教学方式才能在提高小学生美术创作水平的同时塑造小学生的健全人格、增强其综合素养,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下面笔者将对情感教育及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
1、情感教育
情感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对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据心理学研究,情感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首先发挥着促进、终止或中断信息加工的作用,人们可能会依靠情感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其次,情感还可以对人们的社会认知提供输入信息,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观察和相互评价;最后,情感可以影响决策,不同的情感引发不同的决策,从而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1.1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属于教育的一部分,它主要通过重视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态度、情绪、信念以及情感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自身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从而促进学生个体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的实施关系着整个教育的成败。
1.2情感教育的作用
情感教育对人的生存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它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还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下面笔者将对情感教育的作用进行总结。
第一,情感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情感尚处在一个萌芽的状态,没有系统性,传统教育是用一些传统的不切实际的,空洞的情感教育来局限他们的情感认知,而素质教育下的情感教育则是采用多元化的方式,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诠释情感,从而丰富了小学生的情感认识,比如亲近大自然、尊重社会公正、热爱生命等。
第二,情感教育可以拓宽教学情境。素质教育下的情感教育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或者师生合作等游戏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感受集体精神;组织学生自编自演某些故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另外,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让作品更贴近生活,拓宽学生知识面和艺术视野。
第三,情感教育可以强化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情感教育条件下,教师改变了自己的课堂角色,不是一味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组织学生自己去收集相关素材,尝试着让学生自己来上美术课,老师则是参与到学生讨论之中,这样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习积极性。
第四,情感教育可以提高教师的感染力。教师感染力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情绪力量,教师在上课前要深刻理解课本内容,并用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教学理念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2、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大家有目共睹,小学美术教学同样需要情感教育的滋养。美术教学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还是一个陶冶情操的过程,离不开情感教育,因而情感教育与美术教学是相互促进的。
2.1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
第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间的感情交流。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改变普遍的小学生被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另外,师生间的交流很重要,假如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够,学生无法得到老师的肯定,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和自卑心理,学习美术的热情就会降低。
第二,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提供的声音和动画等内容给小学生创造一定教学环境,传授其知识;另外,教师还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美术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更加具体,还可适当融入音乐、文学等学科。
第三,用心创作作品,表达情感。美术教学中打破常规,允许学生自行想象而不是拘泥于某一形象,比如,允许学生将太阳、月亮画成方的,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2.2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缺失的表现
表现有三:第一,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有些老师只研究教材,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第二,教学态度粗暴。有些教师一旦对学生回答不满意就中断学生发言,另外叫人,动辄训斥、辱骂、变相体罚等。第三,重视优等生,忽视后进生。喜欢优秀的人,这是人类的通病,本无可厚非,有些教师却过分演绎,偏心得厉害。
2.3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建议
第一,“知”“情”互动。情感教育既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要以“情”带“知”,以“知”促“情”,实现美术教学的认知与情感目标,把情感教育渗透于整个美术教学过程。
第二,以学生为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把情感融入教学,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第三,公平公正。教师要努力战胜人性的弱点,做到一视同仁,同时要重视课堂评价,多给与学生正面的肯定与鼓励,保护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第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资源。我国现行的美术教材包含我国文化艺术、风土人情等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资源,教师要吃透教材,领悟其精神内涵,并将内含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第五,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教师要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令其获得心理满足,增强学习信心。
3、总结
总之,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我们必须着眼于青少年的未来,重视情感教育的作用,把情感教育融合到美术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情感,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3.(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