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表示肯定的词语

表示肯定的词语

时间:2023-05-29 17:39: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表示肯定的词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一、使用同义否定形式的复合词引起否定失当

例1.人类的智慧在于不断征服大自然,使未来的世界更加美好。然而,大自然好像有意与人类作对,让疾病无时无刻地困扰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这个句子本身要表达的意思为:大自然让疾病时刻困扰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但由于使用者不懂“无时无刻”意为“没有哪一个时刻”,它其实是一个由“无时”与“无刻”同义复合构成的词语,因此“无时无刻”相当于“无时刻”,只是一重否定,而不是常见的双重否定相当于肯定的形式,不能等同于“每时每刻”。“无时无刻不”等于“每时每刻都”,因此例句最后一句应该为“让疾病无时无刻不困扰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这一类由同义否定式构成的复合词语还有“无穷无尽”“无边无际”“无依无靠”“无影无踪”“无忧无虑”“无缘无故”“不干不净”“不慌不忙”“不明不白”“不偏不倚”“不屈不挠”“不知不觉”“没头没脑”等。使用这类同义否定式复合词时要特别注意,它的本意仍是否定的,千万不能误认为有两个否定词就是双重否定相当于肯定了。

二、使用具有否定意义的动词引起否定失当

例2.(2008北京卷)一位韩国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建立该项基金,以防止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不要再次发生。

这个句子之所以用错,是因为使用者没有注意到动词“防止”本身就具有一种否定意义,它们再与 “不再”搭配使用,刚好把要表达的意思弄反了。

这一类具有否定意义的动词还有“杜绝”“忌”“禁止”“忘记”“避免”“否决”等。这类动词后面再搭配否定副词时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否定失当。

三、否定词的重复出现或多次出现造成否定失误

例3.谁也不会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

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以上例句中的“不会否认”即“承认”,例3表示“长江不是向东流的”的意思,显然不符合客观事实。

四、使用反问句式引起否定失当

例4.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这个句子之所以错误,是因为使用者不懂反问句的形式本身相当于一重否定,即反问句是肯定形式就表达否定意义,是否定形式就表达肯定意义。例4句子中提到的“现在仍需要学习雷锋”显然应该是肯定的,而句中使用了“否认……不”的双重否定,等于肯定句,再加上使用了反问句式,结果句子就表示否定的意思了。正确的表达应该删除“不”,或将“否认”改为“认为”。

我们在运用反问句式时,如果后面再搭配否定副词,一定要注意不要引起否定失当,从而弄反了句意。

五、否定词与肯定词连用使前后照应不周,引起表意不明

例5.(2008浙江卷)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文化环境中,能否用东方雕塑语言来表达个性精神,恰恰是中国当代雕塑所欠缺的。

以上例子用了“能否”,表示两个方面的可能,但例5后文中与之搭配的“中国当代雕塑所欠缺”的只能是“能用东方雕塑语言来表达个性精神”,而与“否”无关。

第2篇

关键词:程度副词;很;太;差异

一、“很”与“太”的语义内涵差异

“太”的语义内涵有两种,一个是程度极高,表示赞叹的肯定性语义倾向;一个是程度过头,表示不认同的否定性语义倾向。“很”表示“程度相当高”,表示肯定的语义倾向,并没有否定性的语义倾向。

当“太”表示程度极高,带有赞叹的肯定性语义倾向时,其后通常加褒义性的词语或者短语,句末一定要有“了”与之呼应,一般单独成句。如:

(1)真是太幸福了。

(2)你太明智了。

(3)比赛太精彩了。

当“太”表示程度过头,带有不认同的否定性语义倾向时,通常是描述不满,不如意的事情,其后通常是加贬义性的词语,如:

(4)你这个人也太自私了。

(5)老师的声音太小了,学生都听不清。

(6)菜太少了,不够吃。

也可以加褒义性或者中性的词语。在与褒义词语相结合时,句末可以加“了”也可以不加。但通常情况下,如果句末没有“了”,其后一定要有后续小句,否则会引起歧义。如:

(7)她太漂亮了,反而找不到满意的对象。

在(4)-(6)句中,“太”都可以换成是“很”,但换成“很”以后,句末的“了”需要去掉。在语义上,“太”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句末的“了”更是进一步增强了语气。“很”则带有很强的客观性,以客观的角度对事物进行性质和状态的描写。

在(7)中,“漂亮”是褒义性词语,跟在否定倾向的“太”之后,表现的正是程度过分,不认同、不赞同。当带有否定倾向的“太”与褒义性词语相结合时,否定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对事物的性质或状态所达到的程度进行否定。如:

(8)她学习太努力,很多老师喜欢她。

在(8)句中,前后语义关系不统一,有语病。如果我们把“太”换成“很”,变为“她工作很努力,很多老师喜欢她”,这就是一个正确的句子。因为“很”没有否定性语义倾向,也不会对与它组合的词语产生语义感情上的影响,只是加深了原意的程度而已。

二、关于句类句式选择的差异

“太”和“很”都可以用于陈述句中。用于陈述句时,“太”通常用于不如意、不满的情况;而“很”则用于客观的描写叙述。如:

(9)教师或家长惩罚学生很容易给孩子提供一种攻击的习得模式。

(10)大伯父为人很文弱。

(11)乔姆斯基因为认为结构主义对语言的描写所概括的规则太复杂了,所以他要提出生成语法的观点,以简化语法规则。

“太”和“很”都可以用于疑问句,但“太”不能用于是非疑问句,“很”可以。如:

(12)你最近很累么?*你最近太累么?

“太”还可以用于感叹句中,因“太”本身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可以表达说话人强烈的感情。“太”用于感叹句时,必须带“了”,进一步增强语气,构成“太……了”结构。而“很”带有很强的客观性,因此不能用于感叹句。

(13)他太能喝酒了。

(14)哈尔滨太冷了。

(15)你太过分了。

另外,“很”还可以用于“是……的”的强调句,而“太”就不可以。如:

(16)双语现象的存在是很清楚的。

*双语现象的存在是太清楚的。

三、与否定词“不”组合的差异

“太”和“很”都可以与否定词“不”组合,构成“不+很/太+形容词/动词短语”格式。如:

(17)一些汉字的源流还不太清楚。

(18)我们对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做一个不太严格的阶段性划分。

(19)目前对于非典病毒存活和繁殖的环境和条件还不很清楚。

通过上述例句,我们可以看到“不+很/太+形容词/动词短语”格式,是用比较委婉方法,表达减弱否定程度。

“太”和“很”还可以与否定词“不”组合,构成“很/太+不+形容词/动词短语”格式,这一格式表达的则是加强否定程度。如:

(20)他们觉得中国刑罚太重,审判手续太不高明。

(21)你这话太不实事求是了。

(22)从长期来看,美国政府的财政前景仍很不乐观。

“很+不+形容词/动词短语”带有不认同、不满意、不喜欢的意味,但语气相对不很强烈。

我们还应该注意的是:一般只有表示褒义或者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或者动词短语才可以进入这一格式中,表示贬义和消极意义的则不可以。如:

(23)很不快乐*很不悲伤

太不快乐(了)*太不悲伤

(24)很不自信*很不自卑

太不自信(了)*太不自卑

四、修饰动宾结构的差异

一般情况下,除了部分表示心理、情态、评判、状态的动词外,程度副词“太”和“很”不能修饰动词,但他们都能修饰某些动宾结构。

“太”和“很”可以修饰“有+名词”动宾结构,构成“太/很+有+名词”结构。通常情况下,只有抽象名词才可以进入这一结构。如:

(25)这些例子都很有道理。

(26)清华大学太有吸引力了。

(27)这些地区对外商很有吸引力。

“很”在修饰其他动宾结构时,名词前必须有像“一点、一些、几”这样的不确指的数量词,同时动词后多带有“了”或“过”表示完成。而“太”则不这样使用。如:

(28)有些翻译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太下了一番功夫

(29)好像这中间曾很吃过一些苦头。*太吃过一些苦头

五、关于教法的一点看法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我们可以将程度副词“太”和“很”之间的差异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太”可以表示程度极高,带有肯定的语义倾向,还可以表示程度过头,带有否定的语义倾向;而“很”只表示程度相当高,没有否定的语义倾向。

第二,用于陈述句时,“太”通常用于表示不如意、不满;而“很”则用于客观的描写叙述。

第三,“太”不能用于是非疑问句,而“很”可以。

第四,“太”可以用于感叹句中,“很”不行。

第五,“很”可以用于“是……的”的强调句,“太”不可以。

第六,“很”在修饰其他动宾结构时,名词前必须有不确指的数量词,动词后要有“了”或“过”,而“太”无此用法。

针对二者的上述差异,我们可以选取典型例句和语境法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通过选取浅显易懂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句子,放在特定的语境之中,通过分析,帮学生理解二者的微妙差别。(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第3篇

关键词: 否定 技巧 翻译

导论:

传统的观念认为,肯定、否定的句子应该相应地被译成肯定、否定。然而,语言学家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在肯定和否定的表达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否定是在英译汉中一个重要的翻译技巧。一般来说,语言学家把这类特殊的句子分为三类:1.英语为肯定式,汉语译为否定式;2.英语为否定式,汉语译为肯定式;3.同一英语词语,既可译为汉语的肯定式,又可译为否定式。依据这个研究,本文提出:我们用不用否定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在本文的最后部分,将会对否定的重要性进行简明的总结。

在本文接下来的部分将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研究和讨论。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这些句子最终可以分为三类:1.英语为肯定式,汉语为否定式。在英译汉中,我们发现许多这样的例子。虽然一些句子用英语说是肯定的,为了翻译更恰当和准确,他们被译成汉语则为否定的。例如,If you forward the transcripts yourself,they can be considered official only the school envelope has remained sealed. F:如果你本人递交证件,只有消防信封保持密封,才可被认为是正式的。T:如果证件由申请人本人递交,则本人不得擅自启封,否则证件将会视为无效。“信封保持密封才可被认为是正式的”与汉语表达习惯不一致。所以我们最好把它译成否定句。“不得擅自启封”和“视为无效”更合乎语言习惯,更流畅。2.英语为否定式,汉语译为肯定式。这和前面的例子恰恰相反。例如:The plane coming from Sydney will arrive in no time. F:来自悉尼的航班没有时间就会到达。T:来自悉尼的航班很快就会到达。在这个句子中,如果我们把in no time 译成没有时间,很难被理解。所以我们选择把它译成一个肯定句。3.同一英语词语,可同时译为肯定式和否定式。例如,在英语中,我们说do one’s best 和spare no efforts,在汉语中,这两个短语可被译为竭尽全力和不遗余力。两种翻译都是准确的,因为他们都和汉语表达方式相一致。

在实际翻译中,有一些现成的规则可用:

1.在许多情况下,肯定句最后会被译为否定句,以使翻译更自然合理。

当在翻译中出现困惑时,你不妨参考下列规则,这些规则都以英译汉中肯定句译成否定句为主题。

1.1固定短语的否定,每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用法和习语,以及它自身的否定特性。在练习翻译的过程中,围绕我们最频繁的就是固定短语的使用,尤其是那些与肯定和否定相关的短语。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重视习语的应用,因为它们的意思会随着词语排列顺序或上下文的不同而改变。例如,比较级+to do意思是不至于,比较级+doing意思是不该,more...than...can...意思是不能,没有办法;more than ...can help意思是尽量不,绝对不;the last, the least 意思是最不;go ill with somebody意思是对某人不利;turn a deaf ear to 意思是充耳不闻;等等。下列例子可以使你更清楚地了解。1.I’m wiser to believe that.我不至于蠢到竟然相信这种事情。2.You should have known better than the playing such a dangerous game.你应该知道不该玩这么危险的游戏。

1.2为强调或增强修辞效果而使用否定。例如:1.He is certain to come unless he is ill.只要他没有病倒,他是不会不来的。在这个句子中,我们最好把certain to come 译成不会不来,把unless he is ill译成没有病倒,这是为了强调:如果没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他是一定会来这儿的。

1.3因文化的因素而使用否定。英语是一门古老的语言,它有很多拉丁语,德语和法语等的影子。在发展过程中,许多与文学、风俗紧密相关的单词和谚语产生了。在许多情况下,这些谚语不容易被翻译,除非我们拥有足够的与主要内容和相应背景有关的知识。首先,我们应该注意一些需要被译成否定形式的肯定谚语。(1)Better is a neighbor that is near than a brother far off.远亲不如近邻。(2)Opportunity knocks but once.勿失良机。

1.4因上下文内容而使用否定。上下文的概念被王宗岩先生在英汉应用词典中详细地进行了定义。它明确地阐述:上下文指的是单词、短语和整篇课文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它也有利于读者理解语言各组成部分的特殊含义。例如:1.And perhaps I’d better tell you ,sir, once and for all, that I don’t propose to allow rudeness from an impertinent young puppy.也许我不如千句并一句的告诉你,少爷,我不打算让一个胆大妄为的乳臭小儿顶撞我。这个翻译的高明之处在于翻译者没有把had better译成最好,而是形象地把它译成“不如”,这样就使说话者坚定的语气和愤怒的表情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此,在实际翻译中,我们必须记住这条规则:没有上下文的前后联系,就没有课文。

1.5因一些句型而使用的否定。每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固定句型和语法,英语也不例外。当这些句型被译成汉语时,一些肯定句应根据其否定意思进行调整,下面这些例子存在于表达的广泛范围内。(1)句子由if, if ever ,as if, if only 等词语引导。(2)it’s a/an+adj+n+that(clause)意思是无论怎样也不会。(3)句子由since引导。1.if ever I heard the like.我从未听说过这种说法。

1.6因一些意思是否定的词语而使用否定。一般来说,这种单词最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单词的英语肯定形式译成汉语为否定形式。

1.6.1名词:和语言表达的其他部分相比,名词被更加频繁的使用,因为名词的语义通常是复杂的。一些名词形式上是肯定的,但是在一些句子当中的意思却是否定的。因此,翻译应该超出表面结构。这种单词包括:failure, anxiety, worry, doubt, absence, exception等等。1.I had quite doubts about my own knowledge of mathematics,a subject which I had been poor at school.我对自己的教学知识没有把握。

1.6.2动词:我们都知道,英语句法和汉语句法的最显著的不同点之一是动词的使用。我们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动词形式和意思都是肯定的。在许多情况下,动词经常是形式上肯定,意思是否定,比如miss,keep,fail,hold, deny, refrain, refuse, except, neglect等。以下列句子为例:1.The first bombs missed the target.第一批炸弹没有击中目标。

1.6.3形容词:在英译汉中,有一些形容词虽然形式上肯定,却有否定的意思,它们经常被译成否定句。这些单词包括:ignorant, disastrous, fluid, thin, final, sorry, short, steady等。下列句子是很好的例子:1.He is not stupid, merely ignorant.他并不是笨,仅仅是无知而已。

1.6.4副词:根据翻译的要求,有些情况下,一些英语单词应该被译成否定的汉语,以使汉语版本更加有说服力,更忠实于原文的精神和语调。这些单词包括predictable,exactly,safely,easily,constantly,etc.1.The subversion attempts proved predictable futile.不出所料,颠覆活动证明毫无结果。2.We may safely say so.我们这样说万无一失。

1.6.5连词:连词是英语表达的最重要部分之一。它在句子的组织和句子连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译成汉语时,有时有必要把肯定变成否定。这些单词包括:before,until, or, unless, would rather...than...等。看看下面例子:1.The guerrillas would fight to death before they surrendered.游击队员宁愿战斗到死,而决不投降。

1.6.6介词:汉语以简明为特征,介词在汉语中的出现频率要比英语小。当介词在句子中被译成汉语时,有些就被省略,而它们中的大多数还必须被译成其他形式,即使它们形式上是否定的。这些单词包括:above, beyond, instead of, beneath, beside, far from, below等。1.This problem is above me.这问题我不懂。或:这问题我解决不了。

1.6.7带否定前缀词:这些单词在英语的否定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我们进行翻译时,应该根据否定意思把它们译成否定。例如:un-: uncontrollable, unable, in: inoperable, incomplete. Dis-: disagree, disappear. Non-: nonsmoker, nosurgically. a-: atypical, asymptomatic. -less: hopeless, useless.从上述阐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在意思上否定,形式上肯定的英语单词和句子是有用的。否定,作为一个有效的技巧在英译汉中被广泛采用。

2.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经常发现:一些否定结构几乎不能按字面意思译成汉语,有时,它们的最初意思是很难懂的。为了避免在翻译中出错,有些情况下,把否定译成肯定是必须的。英译汉中,否定和肯定之间的转换要依据下列因素。

2.1因固定短语而使用肯定。例如:cannot...too...意思是再……也不为过,越……越好,not...until意思是直到……才。1.The doctor cannot be too careful in making a diagnosis.医生在诊断时越细心越好。在应对这样的俗语时,按字面翻译,可能会弄错原意。

2.2为强调或增强修辞效果而使用肯定。下面是一些需要转换的典型例子:1. No comrade in the party must ever forget this bitter lesson and we must all take warning from it.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我们全党同志一定要记取,引以为鉴。我们把no comrade,must ever forget译成“一定要记取”是为了强调我们必须记住这个惨痛的教训以提高我们的工作。否定技巧在这个翻译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2.3双重否定表肯定。例如,no pains, no gains.是英语中一个古老的谚语。这个谚语可以被译成“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双重否定经常被译为肯定,以使翻译更加合乎语言习惯。

2.4间接肯定。间接肯定是表达强烈肯定的直接方法。虽然这些句子用否定形式表达,但是,当被译成汉语时,它们必须被译成肯定句,以使保留原文的感情。例如:1.The old man didn’t half like that little girl.老人非常喜欢那个小女孩。

2.5一些有后缀和前缀的词语的肯定。在英语中,有许多单词有否定的后缀或前缀。它们中的大多数表达否定的思想,但并没有任何否定的意思。对此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家,根据前后缀在单词中的作用,把这些单词分为四类:

2.5.1加强单词的意思。在英语中,有许多单词带有并无否定意思,却能加强单词意思的前后缀。像invaluable, priceless, timeless, ageless, numberless等等。He has a large priceless collection of antiques.他有一大批价值连城的古董。

2.5.2类似于愿意。这样的单词虽然有否定的前后缀,意思却和愿意相当。像shameless, unloosen, impersonate, dissolvable等。She stopped the car and unloosen her belt.他停下车解开安全带。

2.5.3表示相反的动作,但不是否定的意思。例如:unteach,unsay,unlearn,unlock等。To unlearn bad habits in daily life is difficult.在日常生活中改掉不良习惯是很难的。

2.5.4表达一些特殊的意思,因为它们被加上了前后缀,像uneasy, unrest, indifferent, immaterial等。The government is indifferent to the poor’s miserable life.政府对穷人的悲惨生活漠不关心。

总结:

一般来说,翻译者应该忠实于原文,不得擅自更改或删减原文的意思。但是,英汉两种语言在肯定和否定的表达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一个翻译者不应该机械地以原文为模板(肯定或否定)进行翻译。在一种语言中,一个句子的模板(肯定或否定)译成另一种语言将是不同的。因为对一个翻译者而言,使他的译文意思上准确,语法上合乎语言习惯是必要的。这些也是翻译者的规则和目标,而且,以准确理解和使用为基础的否定长久以来已经被认为是提高我们译本质量的基本技巧。在英译汉中,如果做出一些必要的改变,准确而合乎语言习惯的译本将会发生。

参考文献:

[1]蔡宗源.大学英文成功策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许建平.A Practical Course of English-Chinese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第4篇

一、出现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句子要注意

1.因为用了介宾短语,而使句子的主语隐藏起来,这是命题者常设的迷惑点。

如:从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中,证明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无可指责的。(1995年高考上海卷试题)

因为用了介词结构“从……中”,隐藏了主语,使句子成分残缺,去掉“从”和“中”。

2.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带的宾语较长,命题者便故意丢掉宾语中心词,使句子成分残缺。

如: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2003年高考全国卷试题)

介词“针对”后面有很长的宾语,结果把中心词“情况”给丢掉了,应添上“的情况”。

二、出现带长宾语的谓语动词的句子要注意

有些动词谓语它具有带长宾语的功能,因为宾语较长,结果命题者故意丢掉宾语部分的中心词。带长宾语的谓语动词有“解决、发展、开展、采用、扩大、提高、进行、进入、证明、讲述、发现、希望、要求”等。

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2002年高考全国卷试题)

这一句子谓语动词“进入”带了一个很长的宾语,结果命题者故意把宾语部分的中心词丢掉,在句末应添上“的时代”。

三、反问句中出现否定词的句子要注意

肯定的反问句表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句表肯定的意思。命题者往往在反问句中增设否定词,结果把意思说反。

如: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1998年高考全国卷试题)

句中“否认……不”是双重否定,表肯定,这一肯定的意思,套在反问的句式里,最终表否定的意思。应删除“不”。

四、出现表“设法阻止”意思一类词的句子要注意

有一些词,譬如“避免”“防止”“谨防”“忌”等词,本身就有“设法阻止”等意,其后加上否定词,结果把句子的意思说反。命题者也常用此法设置语病。

如: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1993年高考全国卷试题)

这一句中“防止”有“预先设法阻止”之意,后面又加上否定词“不”,结果把意思说反,应删去“不”。

五、出现带“否则”一类词的句子要注意

“否则”表示“如果不是这样的意思”,表示从相反的方向说,命题者往往用“否则”一词制造成分赘余语病。

如: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游戏软件,否则,拿不出新软件,就难以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

句中“否则”和“拿不出新软件”重复,应去掉后者。

六、出现双提(单提)与单承(双承)词的句子要注意

有些句子中,前面有“能否”“是否”“要不要”等表双提的词,后面却跟“能”或“否”表单承的词,或者前面单提,后面双承,结果造成前后表意不一致的逻辑错误,这也是命题者常设置的语病。

如:我们能不能培养“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1996年高考全国卷试题)

前面有“能不能”表双提,后面与之对应的是“根本任务”单承,前后不一致。

这种类型还有一些特例,修改病句时要注意。

如: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动员城乡居民参加储蓄是积累资金的重要手段。(1997年高考全国卷试题)

这一句中有表双提“高低”一词,后面是单承,表面看前后表达不一,其实储蓄所无论吸储多还是少,都会带来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

七、出现并列短语做成分的句子要注意

并列短语做句子成分,要防止命题者设置搭配不当的语病。

如: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1999年高考全国卷试题)

这一句的主语是由“消防车、消防官兵”这一短语构成,谓语是“放弃”“坚守”,这两个谓语动词只能与并列短语中的“消防官兵”相搭配,而与“消防车”不搭配。

八、出现“和”一词的句子要注意

“和”既可作连词又可作介词,词性不同,在句中作用不同,如果理解不同,会使句子产生歧义。

如:张义和王强上课说话,被老师叫到办公室了。

“和”如果作连词,就表示两个人上课都说话;如果“和”为介词,则表明张义上课说话,这样句子容易产生歧义。

九、出现判断词“是”的句子要注意

句中出现判断词“是”,往往表示主语与宾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果没有关系就不能乱用判断词“是”。

如:摆在我们翻译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提高翻译质量的问题了。(2003年高考北京海淀二模卷试题)

这一句的主干是“任务是问题”,显然判断不当,可将“任务”去掉。

十、出现数量增减的句子要注意

数词有确数、概数之分,概数前面不能加上“至少”、“最多”、“最高”、“最低”、“超过”一类词;此外使用“降低”、“减少”、“缩小”等词语时不能用倍数。命题者常在此处设置语病。

如:这次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据有关部门保守估计,直接损失至少在三千万元以上。

“至少”一词,后面搭配的应是确数,而“三千万元以上”是一个概数。

第5篇

【关键词】 商务信函 词汇 句法 文体特征

在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了通过发送商务信函达到有效交流,传达友好情感,增加商务合作机会的目的,商务信函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礼貌、准确。商务信函是商务沟通和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同时也是传达商务信息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对英语商务信函的文体特征分别从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 词汇特征

1.1用词规范正式

由于国际商务信函是一种正式的公函语体,因此,大多使用正式书面词汇代替普通词汇,并力求用词简洁朴素、准确具体,能充分体现国际商务公函的规范正式、公事公办的特点。如用inform代替tell,用sufficient代替enough,用purchase代替buy,用therefore代替so,用dispatch代替send等。例如:We are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order No 123 has been dispatched in accordance with your instruction. 我方很高兴通知贵方,第123号订单货物已遵照你方指示发出。

1.2用词准确严谨

由于商务信函的本质功能就是传递信息,而且传递的信息又关系到公司业务发展、品牌形象、客户开发、国际声誉等,因此,表达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出现错误,否则就会让对方误解,给日后的交流制造障碍,甚至造成经济损失和名誉影响。如果信函涉及货物的价格、重量等,有关数字的内容必须准确严谨,毫不含糊,如要写“68美元”,一般信中只写“$68”,而在商务英语信中要写成“$68.00”。再如,介词短语by Monday 和before Monday在商务英语信函中是要严格区分的,前者包括Monday,而后者不包括Monday这一天。

1.3多使用肯定性词语

肯定性的词语强调积极的方面,给人愉快的感觉。在商务信函写作中,pleasure, pleased, glad, appreciate等有积极的感情意义的词语应不断使用。例如: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the pleasure of hearing from you soon. Your immediate attention would be appreciated.

1.4正确使用情态动词

英语中情态动词的使用可以使句子的语气更加缓和、委婉。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 a. We appreciate it if you advance shipment. b. We sh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advance shipment.

在语气上b句比a句委婉得多,使人感觉更有礼貌。

2. 句法特征

2.1句式正规完整

英语商务信函作为一种正式体的书面英语,层次复杂的从句和长句的使用通常高于非正式英语。复合句适合表达层次复杂的逻辑关系,传递较多的信息,这种效果短句是无法达到的。例如: Goods of a dangerous or damaging nature must not be tendered for shipment unless written notice of their nature and the name and address of the Sender have been previously given to the carrier, Master or Agent of vessel and the nature is distinc tly marked on the outside of the package or packages as required by statute. 上面的段落只有一个句子。在这个正规完整的长句中,有and 连接两个分句,前一个分句中有一个unless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句子虽长,可层次分明,并列的和互为条件的关系叙述得非常清楚。

2.2使用条件句

在向对方提出请求、要求和建议时,用条件句更能表达礼貌、委婉的语气。例如:We would appreciate it very much if you would send us the latest samples with their best price. If your quality is good and the price is suitable for our market, we would consider 。signing a long-term contract with you.

2.3使用被动语态句

使用被动语态能避免指责动作的执行者,从而比主动语态显得更礼貌。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

a. You made a very careless mistake during the course of shipment.

b. A very careless mistake was ma-

[优论论文]de during the course of shipment.

b句比a句语气更委婉,更易被人接受,显得更有礼貌。

2.4尽量运用有积极含义的肯定句

在商务交往中,阅读者更愿看到一封具有积极、肯定的商务信函。这种肯定的陈述会使人向好的方面联想;反之,消极、否定的陈述使人朝坏的方面联想。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

a. We won’t fulfill your order until we receive payment.

b. We will forward your order to you as soon as payment is received.

这两句话表示的意思完全一致,但语气稍有差别。a句翻译成中文是:直到收到货款,我们才发货。b句的翻译是:一到货款,我们立即发货。很显然,b句的表达更有礼貌,更积极,也更易使阅读者接受。

结束语:

由此可见,商务信函的语言要简洁、明了、礼貌、准确,就必须准确的运用词汇和句法手段,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商务信函文体特征的一般认识,从而有效地进行商务活动,在国际贸易中拥有更多的商机。

参考文献:

[1]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何永斌:论商务英语信函的词汇策略[J].湘南学院学报,2005(8):32~33.

[3]王君:浅析外贸英语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J].教育与职业,2004(31)44~45.

第6篇

关键词:现代汉语 反问句 研究探讨

引言

对于传统的反问句的研究主要就是通过修辞角度和句法来研究审视的。修辞角度的研究主要就是将它作为辞格,从这一方面来探讨它的修辞作用。句法角度的反问句一般是抓着一种类型的反问句,从这种类型来谈谈反问句在这一类型下的形式特征,反问句里的语义基本都是被忽略的,就好像不曾存在过一样。所以,句法角度下的结构主义总是一股独大,众多的学术著论就会不自觉地进入一种思维定式:一提到反问句就首先想到的是“难道”“哪里”和“怎么呢”等句子;一提到反问句的特点,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肯定的形式用否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反问句语法的语用研究误区

20世纪80年代,很多西方的学术思想传入,各种语法逐渐成为我国的学术家的关注对象,反问句的探究也逐渐进入一个让人欣喜的佳境。一方面,对于反问句的研究已经深入到语用平面及语义平面,大大地开拓了反问句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多种理论方法的尝试,尤其是功能主义理论的研究,现代的汉语反问句探讨等还存在着各种遗憾。比如我们的学者主要倾向语句句法方面的研究,反而对语义语用方面的关注比较少,现在大部分研究还缺少一系列系统的秩序性,解释很少,描述也是不太全面。对此,我们深深感觉到,反问句看似很简单,实际上却是极其复杂的一种语句研究,一种不能小看的语言现象。

(一)反问句定义研究

1.修辞角度的定义

反问是通过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而反问句又是经常被使用的一种句式,也是一种修辞方式,一般都是只问不答的,只要一句话的意思全包含在这句话里就可以了,这种在20世纪80-90年代是常见,也是很多学术专家研究得比较完整的。

2.语义角度的定义

反问句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疑问句特殊类型的表现。有时候,一个人说话时并没有表达他的疑问,而是想表达出肯定或是否定的态度,那这就是反问了。有学者说过,反问句虽是问句中的一种,但并非是疑问句,而是它的答案就包含在了里面,具体讲,就是从疑、问对立方向着手,疑问可以看成是意义类型的句子,疑和问可以分开来理解。疑就是一个人的心理语言活动,不一定有答案;而问则是一种用来交际的语言行为,问话的人寻求一种解答答案。因此,这里的疑和问都是一种探索未知的语言行为。

(二)反问句性质研究

1.判断方面

有学者言,反问句自身就是一种对内容的判断,并且是比一般的陈述句内容更加明确的判断,也是一个感情很强的判断句。很多学者都把这个当成是借助疑问的形态来表达判断句的内容,从而起到判断句的作用。

2.二重性

很多人都知道,反问句是表达强调的一种,而它的语句意义特点就是情绪的一种强调方式,说话的人虽然心中没有疑问,但是他的语言表现却是疑问、询问。由此看来,站在被“提问人”的角度上,说明了反问句还具有一定的二重性。

可以理解为,说话人在传达疑问,可是又没有疑问的存在,或者说无疑无问,而反问句的二重性就是表现在“听话”的一方。

(三)句法结构的研究

关于它的句法研究,主要就是体现在反问与疑问句法结构上的不一样的地方。曾有学者这样研究过,将反问句与普通疑问句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它们在结构语义上的重要区别,找到了反问句的一些语句句法的特点,二者是交叉关系。有些疑问句不能表示反问句,同样,有些反问句不能表示疑问句;有些疑问句只能构成疑问,相同的是有些反问句只能构成反问,二者不可兼得。

二、影响反问句的因素

(一)构成反问句的几个条件

影响反问句的几个重要条件有:①虚化词序的意义变化②反问语气③一句话里面重音的转移④副词⑤语言环境的影响。

(二)反问句的影响因素分析

那些能够充当反问句标志的语句词语,就是这个词语的反意形式,词语的反意形式和格式反意形式等反意特点,是反问句形成的条件和标志。要区别一句话是否是反问句,并能够很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深层意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句话的语境。也有人指出,反问句的意义孰轻孰重,与这句话的句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还有人提出,反问句的确认和理解等经常受其前接句和后接句的语境影响制约。

三、反问句的语用环境

反问句的充分条件语义前提是毫无疑问的,而且,这种语义前提包含在一句话内,或者是一段文字的上一段或是下一段内,是几句话甚至是一个段落。

有学者将反问句分成了两类,具体地分析了无疑有问和无疑无问两大反问句的差异,以及不同的表达和各自出现的语境。总结了两大用语条件:一是说话的人对预想中存在与自己相反的观点的否定,借此来强化说话人自己的观点;二是说话的人认为别人的观点是有显而易见的错误的,对于这种不合理全然否定。

四、反问句功能的研究

对于反问句功能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主意是否定的这一点上。其实就是反诘,反诘里面是没有明显的否定词的,这句话的用意就是否定。反诘句里面有否定词时,那这句话就是在表达肯定的语法。反诘语可以作为否定语,这是众所周知的一个道理了,后来的学者们都不抱有任何异议。

随着对反问句研究的深入,很多学者都发现,反问句除了表示否定之外,还有一些附加的功能,首先就是语气的功能,一句话同样的意思,用反问句可以比用肯定句更加的有力,这就说明反问其实是以强调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反问句表现出来的判断一般都比直接的陈述语句更加的强烈。但是,由于这个判断还是需要读者们经过自己的思维才能表达出来的,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反问句的作用主要就是用来加强语言的表达力量的。其次就是有一种约束的力量,这种约束的力量充分表现了反问句的潜在导向性,要求“听话”的一方的回答与自己的看法达到一致。

还有很多的学者列举了一系列的反问句的语用功能的例子。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五、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主要语法区别

关于反问句与陈述句的句法结构关系,很多的著作并没有太多的介绍,就算有,也只是说明它们之间有一些简单的变换。实际上呢?反问句与陈述句有着很大的差异,同样也有相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就是两者都有肯定否定的表现形式,都可以用句法形式来表达不同否定程度的用语意义。

(一)对于副词选择的不同

一般来说,带有“何必”“何不”“岂止”等词语时,这个必定是反问句,这几个副词就是判断一句话是否为反问句的标志。然而,带有“难道”等词时,这个就是用来表示推测的疑问句。其他一般都是反问句了。

另外,有些陈述句中经常使用的语气副词在反问句中是不能使用的。比如“的确”“果然”“也许”等这些词语。它们多用于陈述语句中,用在反问句中是实不可取的。

(二)句子自足语序的不同

在同一个句子里,由于语序的变化,一句话有可能会划分成陈述句和反问句这两种不同的语句类型。为什么语句语序的变化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呢?我们可以从几个词语上面来分析,比如“不”“就”“都”等词语以及一些情态动词的语序的结合上,凡是类似于“不”这些字眼位于副词的前面时,这就是反问句;位于情态动词的后面时也一样是反问句;反之那就是陈述句了。当这个副词在否定词“不”之前时,副词就起一个限制这句话的作用,也就是说对这整个句子起到一个限制修饰的作用。这是由于副词“不”在这里起不了否定作用,这个句子就具备了否定陈述句的合格性,陈述句就成立了。

六、反问句语用价值

很多时候,反问句的交流双方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反问句的语用价值,当双方的观点形成对立面时,反问句就很难达到诱导说服的作用;当他们未形成对立面时,那么说话人就会诱导说服对方接受说话人的主张看法等。

(一)反问句特有的句法结构

很久以来,人们觉得反问句和疑问句在结构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有学者研究后表明,反问句特有句法结构的存在提示了人们,在共时平面的现代汉语中,把反问句看成是语用问题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的,从另一个层次来说,反问句也是句法的问题。

(二)反问句应答系统

反问句会区分成两个应答系统,其中包括显性应答和隐性应答。根据回答者的表现,来区分一句反问句的应答系统是否是显性,反之则是隐性。

(三)人称对语用的影响

对于同一个反问句中,主语的变化会导致反问句语用功能的变化,会对它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从我们对不同主语的考察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一般我们表达责怪、催促、建议等时都是用第二人称“你”比较多,而表达自责、无奈等语用意义的反问句时,都是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达。这是因为在反问句中,用“你”来表示对话时针对意味比较强,反问就会直指说话的人,使得不满、斥责这些词语的功能更为突出。至于辩驳,主要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的,为自己辩护,因此最宜使用第一人称来突出这些观点。无奈、抱怨时,人们主要想表达内心的一种心理活动,所以也是采用第一人称。

结语

以上主要就是结合先人以及现代学者对于反问句的研究探讨,更加地完善了对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的探讨。反问句在现在的人际交流中,可以更好地表达说话者的内心所想,以及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思想,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关于反问句的研究,很多学者都先后发表了很多论文著作,表达了自己思想的不同之处,并在现代汉语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然而,研究反问句并不是这么简单的,还需要我们更深层次地去探讨,更加努力地去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作更深入的进一步考察,将复杂的反问句简单化。同时,将它与陈述句的特点分别开来,了解反问句在生活和学习中对人们的影响。语

参考文献

[1]王菊平.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J].汉语言文字学,2007.

第7篇

1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复习课的特点主要在于对所学知识进行知识的归纳整理,查漏补缺,迁移训练,拓展提升,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尤其要加强知识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情分析

经过六年级一个学期的教学,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语文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但是在句型转换方面的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好。特别是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互改,还有35%的人容易做错。

3 设计理念

1、以针对性典型句型训练为主。

2、以指导合作探究方法为主。

3、以培养语言感悟能力为主。

4 教学目的

通过有趣的复习活动,使学生掌握语文教材中的部分句式改变的内容,同时学到改变句式的方法。

5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句式变换的练习,培养学生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意思的能力,能够进行几种句型的转换。

难点:了解句型的特点

6 教具准备

幻灯投影、白纸

7 课时安排

一课时

8 教学方法

练习归纳法

9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在我们语言王国里有一个“句子家族”,今天“句子家族”里可热闹哩!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今天搞什么活动呢?(想)好!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的行列。

出示课件(一)小学六年级语文复习活动课

(句式转换)

二、游览句式转换

师:哦,原来是句式的转换。相信大家都学过句式的转换吧?回忆一下你曾经学过哪种句式的转换。(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一)陈述句: (1) “把”字句

(2) “被”字句

(3) 反 问 句

(4) 双重否定句

(二)直接叙述与间接转述的互改

教师适当点拨:改变一个句子表达形式,句子的原意是不可改变的。换句话我们改变句式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换汤不换药。”

三、观看表演

(一)陈述句与“把”字句、“被”字句的互换

师:今天我们主要复习这几种句式的转换,在这几种句式转换中你认为你哪种学得最扎实、最成功!(指名说)好!有信心才会成功!现在老师现场与你pk一下。

出示“把”字句、“被”字句的练习题:(课件二)学生口头回答。

师:“哗,好厉害!不愧为我们的勇敢者!那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把它们做好的,有什么秘诀或你是怎样把握好这些句式的特点的?

教师小结:出示课件(三)陈述句:谁干什么。“把”字句:谁把什么怎么样。“被”字句:什么被谁怎么样。

再出示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口头练习。

(课件四)出示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换课件练习题:

师:看来这个难不倒你们,现在来个难点的,还愿意接受挑战吗?

出示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代练习题课件(五)(指名回答)你知道这种句式是什么与什么的转换吗?谁能把着个句型转换的特点说出来。

四、继续复习

师:刚才“把”字句和“被”字句没有难倒你们,现在来个难点的考考你们,怕吗?接着我们将进行的是陈述句改为双重否定句

既然是否定句就一定要有否定词“不、没(没有)”等。双重否定就得有上两个否定词来表示肯定的语气。(双重否定是肯定)

肯定句:单位的同事都说他好。

双重否定句:单位的同事没有一个人说他不好。

单位的同事没有一个人不说他好。

单位的同事都不说他不好。

师:果然是真金不怕红炉火!好样的继续加油!

五、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改

(一)句子:武松打死了猛虎。(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指名说。

1、难道武松不是打死了猛虎?

2、武松怎能不把猛虎打死?

出示练习题:(1)的事迹使我感动。(2)四周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

小结:出示课件(九)这种改变句式的练习使句子的语气更加强烈。做这种练习的方法步骤是:第一读懂例句,明确是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练习。第二,在原句恰当的地方加上“怎么样、怎能、难道“等表示反问的词语,句尾加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把句号改为问号。第三,改写后检查是否原意不变。

(二)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出示练习句子

指名回答

小结:做这种练习的方法是:以句子通顺、意思不变为原则,动词前边有否定词的去掉否定词,动词前边没有否定词的要加上否定词,最后把问号改为句号。

六、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互改

1、出示例句:

(1)小姑娘说:“我要去北京,我要去看故宫,登长城。”

改:小姑娘说,她要去北京,她要去看故宫,登长城。

2、指名回答。

3、归纳小结:把直接叙述改写成间接叙述的句子要做到三改一不变:

(1)改换人称,将对话中表示“谁”的人称代词(如“我、你、我们”等)改写成“他、他们”。

(2)改动标点,将冒号改成逗号,双引号去掉。

(3)适当地调整词语,使词语通顺。

(4)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间接叙述改为直接叙述的就反之。(特殊情况的另外处理)

七、出示练习,让学生巩固

1、教师出题,学生练习。

2、每人发一张白纸,让学生自己出题,喜欢变什么句型都行(注明要求变的句式)上台练习,小组合作互改。

八、交流

第8篇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一、句子专项训练

(一)句式变换

陈述句与把字句、被字句的变换。

1、陈述句与“被”、“把”字句所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句式变了,使用的场合和效果也有差别。把字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字句的主语是动作的被执行者。 变换的具体方法是: 找出陈述句中的两个称谓,(谁或什么)并确定它们之间的执行者与被执行者关系。

(1)细读要改写的句子,明白句意。如果是是改“把”字句,就是把原句主语(谁或什么)后面加个“把”字,并把谓语和宾语的顺序颠倒;如果是改为“被”字句,就是把宾语提到主语前,中间加上“被”字。(2)检查改写后的句子是否原意不变。

练习:把下列句子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①太阳晒干了地上的水。

把字句:

被字句:

②最小的蚂蚁吃掉了奶酪。

把字句:

被字句:

2.“把”字句和“被”字句互改。

(1)、了解“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组成部分。

“把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把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主动者,后面的“谁”为被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即:把字句=主动者+把+被动者+动作成分

例:弟弟把水喝了。(弟弟为“主动者”,水为“被动者”,喝了为“动作”。)

“被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被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被动者,后面的“谁”为主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即:被字句=被动者+被+主动者+动作成分

例:太阳被乌云遮住了。(太阳为“被动者”,乌云为“主动者”,遮住了为“动作”。)

(2)利用具体的例子在变换后的“把字句”与“被字句”中分别找出“主动者”和“被动者”,再进行比较。例如:风把树叶吹落了。(把字句)

主动者被动者

树叶 被 风 吹落了。(被字句)

被动者主动者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首先要找出句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再“主被换位”。

⑶在互换中,句子中出现的修饰成分不能随意丢掉。

例:茂密的树林把太阳遮住了。(把字句)

变换后:太阳被树林遮住了。(被子句中把“茂密的”丢掉了,因此 是错误的。 )

⑷ 在互换中,句中的词语搭配不能改变 。例:八路军把全部敌人消灭了。(把字句)

变换后:敌人被八路军全部消灭了。(原句中为“全部敌人”,但 互换后的被字句中把全部放在了敌人之后,因此是错误的。)

练习:改成“把”字句。

① 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②天上的乌云被一阵风吹散了。

改成“被“字句:

① 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②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③主人把母鸡的蛋拿走了。 ④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加反问词“难道……吗”“怎么……呢”。

2、有“不”去“不”,没“不”添“不”。把陈述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表示否定或肯定的词。 3、将原句中的句号改为问号。

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其改法与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正相反,需要把反问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否定或肯定的词,并去掉语气助词“呢”、“吗”等,再将问号改为句号。

练习:1.把下列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1)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秋天的田野就像金色的海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蚂蚁团结自律的精神值得敬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这不是刺猬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还有比这叫声更好听的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难道不知道狗是会叫的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辞手法的变换。

在小学阶段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和反问等。比喻和夸张的区别:比喻句中的被比喻物和比喻本身没有关系。夸张句中被夸张的和本身有某些相同之处,或形状、或声音、或颜色等有相同的地方。

例:① 雨一直下着。(陈述句) 雨一直下着,欢快地唱着动听的歌。(拟人句) 雨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下个不停。(比喻句) ② 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有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蛮可爱蛮可爱的。(设问)(比喻)。

练习一:把下列句子改成比喻句。

1、树上挂满了大柿子。

2、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

第9篇

汉语成语博大精深,数量可观。在高考题中,一直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生总反应在记忆这些成语时,耗时耗力,而效果甚微。究其原因,还是抓不住成语的特点,只记皮毛,碰到具体的句子,总是分析不到位,因而也判定不了对错。其实,记忆成语也有一些捷径可循。

成语大都源于古代诗文,有一些成语还明显地带有其初始语境的特点。所以一些“出身”于否定句式中成语,只能用于否定句中,而不能用在肯定的句子里。有些成语有其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只能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中,使用这类成语时应在它们的前面加上“不可、不能、岂能”等表否定或疑问的词语,若把它们用在肯定句或陈述句中,则不合惯用句式,属误用。

199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成语题的A选项是这样一个句子:“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队望其项背。”其中的“望其项背”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这里恰恰用反了。一种改法可将“望其项背”改为“望尘莫及”;另一种改法是在“望其项背”前加“难以”或“不能”之类的词。从后一种改法上可以看出,这个成语在使用上多用于否定式。

再看另一个句子:“她平时特别喜欢孩子,在与孩子分别的日子里,她无时无刻都在想着孩子。”这里的“无时无刻”用得也不够合适,“无时无刻不”才表示“永远不间断”的意思,可见,这个成语也是常常用于否定式的。

像这样只能用于否定句的成语还有同日而语、相提并论、吹灰之力、等量齐观、等闲视之、混为一谈、鹿死谁手、青红皂白、求全责备、善罢甘休、天高地厚、一蹴而就、一概而论等。我们如果明白了这些成语在使用上所受到的限制,使用起来就会少出差错,在判定成语的使用状况上自然就能提高准确率了。

另外,辨清成语的感彩?,也可以帮我们提高做题的准确率。成语作为一种固定短语,具有稳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做题时尤其要注意区分古今意义的不同,辨明其感彩,以便正确判定和运用。

如“明目张胆”古代形容不畏权势,敢做敢为,有胆略,有气概,含褒义,到现代,指人公开干坏事,成了贬义词;又如这个句子“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句中使用的成语“处心积虑”意思是存心已久,费尽心思,也指千方百计地谋算,是贬义词,用在这里感彩与语境不符;还有如“趋之若骛”意思是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用来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含贬义。这一类含贬义色彩的成语还有明哲保身、好为人师、师心自用、无所不至等。

还有,有一类成语在使用不当时容易造成病句。碰到此类词语要注意查看它在句中意思是否有重复和矛盾的地方。

如“我们学校有许多莘莘学子。”该句使用的成语“莘莘学子”中“莘莘”本身含有众多的意思,与句中的“许多”重复;再如这样一个句子“他有难言之隐的苦衷。”成语“难言之隐”中“隐”就是苦衷的意思,句中的“苦衷”一词与“隐”重复;又如“玩具店里挂满了各种形形的玩具,像轮船、飞机、坦等。”该句中成语“形形”指事物各种各样种类很多,与句中“各种”重复;再看这个句子“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芸芸众生来说,生命也可以闪光。”“芸芸众生”原指世间一切生灵,后指平凡普通的人,句中“平凡普通”与之重复。这一类的成语还有忍俊不禁、记忆犹新等。

总之,识记成语要抓住特点,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10篇

关键词:否定意义;间接否定;翻译

英语教学中,一般用no,not,nothing,never等的否定词,来表示否定的涵义,或者用带in-,im-,un-,dis-等否定意义的词缀来表示单词的否定含义,其否定意义不容置疑。但是英语学习是宽广而博大的,也经常会有一些词,间接的暗含了词语的否定意味。

一、课程研究的基础

(一)英语中间接否定的含义

一般的,英语教学中的间接否定是指:一些词,通常以肯定的形式的出现,但是却暗含了否定的意味。这些词,一般出现在语境中是指间接的表达否定的意思。

(二)表示否定意义的单词

1.动词:fail,refuse,exclude,decline,miss等。

2.名词:failure,lack,absence,reluctance,ignorance等。

3.形容词:free,reluctant,blind,clear,dry等。

4.介词:above,beyond,beside,off,out of等。

(三)表示否定意义的词组

Anything but,beyond the reach of,let alone,under the weather,in the air等。

(四)表示否定意义的习语

When two Sundays come together,in the reign of Queen Dick,catch sb.doing等。

综上,为常见的几种关于否定意味的单词和词语以及否定意义的习语。

二、英语中的间接否定的翻译现状

(一)翻译时望文生义

一般的望文生义是指: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不出确切的解释。究其原因,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表示中文词意的英语单词太少,导致很多关于表示间接否定方面中文词意的习俗或者谚语、成语得不到很好的诠释,从而影响到英语翻译中关于间接否定的翻译不能表达准确;其次就是由于作品的翻译学家自身的专业素质修养不够,导致很多关于专业行业或者特殊名词方面的间接否定得不到很好的解释,进而出现对文章中关于间接否定的词汇光从字面上牵强附会的去解释,做不出确切的解释,从而时一些间接否定的英语句子,翻译不到位。久而久之,翻译的英语间接否定句子望文生义,就成了翻译英语句子的主要翻译现状之一。

(二)翻译时忽视整体的句意

由于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很多关于英语句子的间接否定都在翻译时出现了忽视整体句意,只重视句子结构的翻译。由于英语句子跟中文句子一样,都有比较严格的主谓宾等句子成分组成,因而在翻译时,很多人习惯面对表示间接否定的英语句子,一般都过分强调句子的结构,从而出现,因为重视句子结构,而导致句意的间接否定得不到很好的解释。进而在翻译时出现,重视句子结构,扭曲句子的整体句意,使得原本表示间接否定的句意,表示成了别的整体句意的情况,从而忽视了句子本该有的整体句意。

(三)翻译时重字词翻译,轻句意翻译

在研究英语间接否定的翻译现状时,发现很多人的翻译习惯,都是因为受到常年学习英语单词和应试教育的习惯,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只重视字词的翻译,从而忽视句意翻译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当翻译时,面对一句可能只认识一两个单词的句子,很多人就会按照自身的翻译习惯,根据对某一个单词的了解,进而推测整个句子,甚至整篇文章的含义。这种本末倒置的翻译习惯,经常就会导致在翻译时把主要的和次要的颠倒,混淆,进而影响到整个句子句意的翻译。

三、英语中的间接否定的翻译应用

(一)利用特定句型翻译

1.too...to...

太……而不能……

例如:They are too exeited to say a word.

他们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2.rather...than.../other than

宁愿……而不……/却不是

例如:I have never known him to behave other than selfishly.

我从未见过他不自私。

3.It is...that...

即使……也未必……

例如:It is a wise man that never makes mistakes.

智者千虑,终有一失。

(二)利用修辞句翻译

1.条件句:I am burned if I agree with you.

我绝不赞同你

2.感叹句:Catch me doing that!

我怎么会干那种事!

(三)利用词汇翻译

1.名词:There is a need of courage in him.

他缺少勇气。

2.带词:I understood very little of what he said.

他说的我几乎都不懂。

3.动词:You have broken/violated the law.

你已经违反了法律。

4.形容词:The truth is quite otherwise.

实时恰恰不是这样。

5.副词:I hardly know her.

我不怎么认识她。

6.介词:His age is against him.

他的年龄于他不利。

7.连词:Do it before you forget.

趁早行动,免得忘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在英语教学中婉转表达否定意思,从而利用特定句型翻译、修辞句翻译、利用词汇的翻译来研究英语教学中关于间接否定的翻译,才能实现句义的解读与翻译,才能使英语教学的间接否定在婉转的含义中得到解释。本文主要就,英语中的间接否定及其翻译之我见,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首先针对此项课程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而后主要针对英语中的间接否定的翻译现状展开了深入探究,并进而提出了英语中的间接否定的翻译应用,以及一系列相关的改善措施等。最终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给予相关的研究英语中的间接否定及其翻译的专家学者一些更具个性化的参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1]郑晓.英语中的间接否定[DB].http://,2014(2).

第11篇

关键词:“个” 量词 非量词

引言

当“个”出现时,给人第一感觉是量词。“个”是一个组合功能强的量词。可是从实际出发,“个”还可以有“非量词”的用法,我们姑且把这种情景叫“个”的特殊用法。

如:老年人在家,平时也没什么事,上老年大学来看个书,写个字挺好的。

“看个书,写个字”不能说成“看几个书,写几个字”而是“看看书,写写字”。因为“书”肯定不能论

“个”。

1. 量词“个”和非量词“个”。

从历时的角度看,“个”作为量词的范畴化功能减弱时,附加意义完全脱落,在量词的范围内剩下的主要是计量功能了。事实上,还有一部分“个”已出现了“非范畴化”现象,即它已经由单纯的量词发展出了除量词以外的助词和语气词等用法。在原本作为量词的“个”中,有些“个”重新分化,从量词语法化成了其他种类的虚词,由一种范畴变成了另一种范畴,出现了用客观实体表示主观语气等情况。但是它们之间不是历时取代的关系而是共时并存的情景,在现代汉语中形成一个“连续统”,越靠前端的量词性越强,越往后助词性越强,中间处于模糊状态。最前和最后都是典型成员而边缘化的地方则是“非典型成员”。

如:买个西瓜落个心里干净哭了个稀里哗啦打他个鼻青脸肿哭个没完你一百个放心

在这个连续统中对“个”的确定是由它的信息结构和在句法中的功能决定的。在这个连续统中可以发现“个”的量词性程度以它离开原型量词的距离情况在递减。“个”性质的确定与人的认知和表达信息的凸显面是有关系的,而人的认知扩展顺序又是从具体到抽象。所以在连续统安排中从左到右是量词用法到非量词用法。

2. 非量词“个”的具体情况。

下文便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分析“个”的非量词用法。

(1) 动词+“个”+数量词组(约数)

“个”放在表示约数的数量词组前构成宾语,数量概念已由数量词组表示,表示概数。“个”前不用再增加任何数词,所以“个”不为量词,而且“个”前还可以加“他”。

如:“封锁个十年八年,我们就什么都有了。”(王朔《过把瘾就死》)

(2) 述语+“个”+补语

补语没有量的概念,“个”表示述补之间的结构关系,有语法作用所以不可以省略。因为“得”与“个”是补语标志。所以这里“个”有时可以用“得”替换。如:吃个(得)底朝天。但是“个”比“得”更具有表现性。这一结构的动词(述语)后还可以加“了”。

① 述语+“个”+补语:

如:我们把敌人打个落花流水。

表示“未然”,结果还未成事实。

② 述语+了+“个”+补语:

如:我们(已经)把敌人打了个落花流水。

表示“已然”,结果已成事实;(“了”表示动作的完成)

③ 如果补语是程度补语,“得”和“个”可以在动词和程度补语之间同现。

如:不管什么话说清楚,也落得个清清楚楚。

“得”和“个”同是补语标记,同义可以看作是同义同现。根据完型感知的“接近原则”表示在认知上距离相近的事物容易被看成是一个单位。这两个本来作用和效果相同的词放在一起更是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所以不是语言的“多此一举”。

“述语+‘个’+补语”的“个”前还可以加个“他”。这个“他”可以是实词性或虚词性。不论是“实指”还是“虚指”都是“傀儡性”的,因为关注的焦点不是“他”而是句中的补语。

这个结构中的补语还可以由“不/没V”式充任,即否定式补语,如:“不停,没完,不住,不休,不断,不歇”等,表示动词的不断进行或是交替进行。

如:“马青探头插嘴:‘别像老百姓似地站在街上说个没完。坐几路车?’”(王朔《顽主》)

(3) 述语+“个”+宾语(数量补语)

“个”只起到使句子语气轻松、随意的作用。如果去掉,对句子的理解没有影响。所以“个”相当于语气助词,表示强调。

如:下岗之后,她做个小生意,开个小店,挺好的。

可以变成“下岗之后,她做小生意啊(啦),开小店啊(啦),挺好的。”仍可以变换成“下岗之后,她做做小生意,开开小店,挺好的。”可见,这里的“个”相当于语气词“啊,啦”之类,是一种语气的缓和,增添了口语化的成分。还表现得“轻松,自在,随意”。

(4) 动词+“个”+“什么”“啥”(+名词)

普通话中较多用“什么”,而北方话中“啥”更普遍,只是方言特色不同,意义相同。

如a:她一个小学生,能知道个什么。

她一个小学生,能知道个啥。

b:只要她能安全回家,还在乎个什么。

只要她能安全回家,还在乎个啥。

c:真不知道,要弄成个什么世界。

真不知道,要弄成个啥世界。

虽然“什么”和“啥”是疑问代词,但是这里表示的是肯定的语气,不表示疑问,传达的是轻视或不吝惜的意味。a.表示她“什么/啥”都不知道。b.不论“什么/啥”都不在乎。c.使世界越来越糟糕。a,c中是用肯定句的形式表达否定的意味。“什么/啥”的遍指,具体是贬低还是夸大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根据发话者的主观倾向来确定。

(5) “有(没)有”+“个”+动词 形容词

在口语中使用较多,“个”前不加数词。总的来说,“个”主要起延缓语气的作用,但是一些具体的情况也有细微的差异。

如:“我没个对,对的都是你。”

表示动作一直进行着。可换成“我一直不对(一直都不对),对的都是你。”

如:“终归有个落叶归根的时候,我不想把这个老宅买了。”

表示结果,也起到协调音节的作用。句子中应出现表示结果的标记词,如“终归”之类。

(6) 把+“个”+N

“个”起强调后面名词的语法作用。相当于近指代词“这个”和远指代词“那个”。“个”前不能加数词。在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1980)中提到:有定性的名词最常用的地方在“把”字后,“把”字后的名词必为有定性的,但是“个”却是不定的。这里出现了小小的矛盾。还指出“把”后的专名前也可以用“个”,究其原因吕先生认为,“把个”的熟语性所致,约定俗成。那这里可以将这个“个”不再看成是量词“个”了,而是看成“把个”的固定形式中的一个元素了。

如:把个女孩吓走了。

(7) “个”+人称代词 专用名词

一般情况下“人称代词”与“专用名词”前不用“个”修饰,因为“人称代词”和“专有名词”也是有定的,而“个”是不定的,出现矛盾。但是如果要表达特强调的意味则可以出现“个”。“个”是为凸显后面的人称代词或专用名词而存在的。

① 单个短语出现。如:杀了一个夏明翰,会有千百个夏明翰站起来。

② 两个或两个以上短语对应出现。如:出去玩的人不多,就一个我,一个她。

其实在一个句子中让受话者注意的地方很多,让别人注意到发话者所要表达的焦点,要在句中加上表示强调,引出焦点的标记词。就如同观众在台下看演出时,在视觉注意区当中怎样才能让观众注意到剧本的主角,而不是舞台上的什么剧本人物或其他的配角呢?当然要让主角在表演和服装等方面显出与众不同之处。就如同在“人称代词”或“专用代词”前面加上“个”一样。

(8) “个”+少数动词―形容词

表示“万一”或速度快,突然。“个”前必须有“一”。

如:一个不小心,奖牌可能落入他人之手。

表示“万一”。

如:一个甩手,就把她的眼镜给打掉了。

表示“突然”,“速度快”。

(9) “些”+“个”

“些”是量词(不定量词),“些”与“个”的连用,一句话中词义受到同现词的限制,词义在语言环境中互相制约,所以“个”不便表示量的概念。“个”在这里是焦点标记,用来凸显“个”后的词语并起到语音停顿作用。

如:桌上的那些个苹果,都给你们了。

桌上的那些苹果,都给你们了。

有“个”比没有“个”更凸显“苹果”的存在。

(10) 大数目+“个”

大数目主要是指“一百,一千,一万”等等,表示强调程度作用,相当于“很,特别,再,许多”等等。

如:“做妈的,说自己孩子,肯定一百个好,不客观。”(王朔《我是你爸爸》)

“好”与“不好”不论“个”。这是用“一百”,“一千”,“一万”等具体的数字来表达一种难以衡定的个人情感状态的程度,以具体来表示抽象显得更生动。

(11) 表示时间带“儿”的词+“个”:

如:“今儿个”,“明儿个”,“昨儿个”。

是否带“个”,意义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常用在动作动词之前。别的情况下不用“个”的情况挺多的。“个”的存在使句子更加口语化,在使用时音节更加协调,有节奏感。

3. 小结

“个”最早出现在书面文字中是量词。但是现代汉语中并不是所有的“个”均为量词,还存在着“个”的很多的非量词用法。不论是普通话还是方言中“个”都会出现在一些结构和搭配中成为助词,语气词或词缀等,功能不一,作用不同,情况的纷繁复杂以及出现这一情况的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个”的非量词用法的确丰富了汉语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93页.

[2]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商务印书馆,1982年.

[3]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M].商务印书馆,1984年.

[4]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1983年.

[5]黎锦熙,刘世儒.汉语语法教材[M].商务印书馆,1959年.

第12篇

单音节词只用一个汉字表示,所以单音节词的用字错误,实际上也是一种用词错误。例如:

(19)在她的“游戏”中即没有尊重别人,也没有尊重自己,更别说责任。

(20)存贷利率是存贷双方共同商定,不予资本市场发生联系。

(21)当时在场的专业演员们都有点不感相信。

(22)划分住房金融的类由多种标准和办法。

以上,例(19)“即”是“既”之误。“既”是个连词,常与“也”配合使用,构成“既……,也……”的复句格式,表示一种联合关系。“即”是个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的词,它有一种用法是也可以与“也”相配构成复句格式,但它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和意义,却与该例中需用“既”所表示的意义和联合关系不同,它是“即使”的意思,表示假设关系,如:“即无他方支援,他们也能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这显然与该例所要表达的意思不相符合。所以,该例中用“即”是错的,应改为“既”。例(20)“予”是“与”之误。在该例中,“与”这个介词与“资本市场”构成介词词组,做动词“发生”的状语。“予”(yu)”是给的意思,不用作介词,该例用“予”就破坏了句子本来应有的结构关系,使句意不通了。应将它改为“与”。例(21)“感”是“敢”之误。“敢”是形容词,可用于动词之前做状语,在该例中,应是“敢”做动词“相信”的状语;“感”是动词,它与该例中的“相信”不相搭配,使句意不通。应改“感”为“敢”。例(22)“由”是“有”之误。“有”是动词,表示存在,具有等意思,可做句子的谓语。该例用的实则应是此义。“由”在这里是介词,不能做谓语,因此,它使该例残缺了谓语,并使句意不通。应将“由”改为“有”。

有些单音节词与别的词语的临时组合构成为另外的某个词,如果用错了字,也会造成错误,使人无法理解。例如:

(23)为了照顾到体育场两侧的观众,张惠妹更是穿着歌迷们熟悉的红色格子群在舞台上从这边跑到另一边。

(24)即使昆剧届人士和一些专家努力在做普及工作,这只能使更多人爱好昆曲,但永远也不能成为流行趋势。

(25)走一路玩一路迄不是玩得更加尽兴?

(26)我不敢相信那就是我,到不是说镜中的自己很陌生,而是变漂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