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街道的美学

街道的美学

时间:2023-05-29 17:39: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街道的美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街道的美学

第1篇

一、现代景观设计的主流艺术美学观点

现代景观设计缘起于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人类的产业革命,使农业社会过渡到了工业社会。人类从自然界掠夺性开发,将传统的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转变为对立,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致力于自然保护。英国学者霍华德写的《明日之田园城市》等,形成了现代景观建筑园林的美学思想。其后,兴起的生态学又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现代景观艺术审美的构思设计。在后工业化的今天,城镇化的景观设计已经不仅仅是建筑群体,正在发展成为涉及广泛学科的新兴综合性专业。如建筑、园林、地里、规划、生态、环保、物理、化学、经济、历史、艺术等等领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关系密不可分。其核心是改善人自然的关系,强调遵从自然法则,重视治理污染,也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还城市一片净土,达到天、地、人的合一而生。从客观规律看,现代景观设计的主流艺术美学观点已经与中国传统的景观设计美学思想达成了一致性。

二、景观设计与艺术美学体现的公共性

由于景观设施自身处于公共场所的展览性、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的大众性以及公众具有了话语权的参与性,景观设计逐渐承担了社会职责,景观设计师们也要了解其公共性的艺术美学内涵。首先从其功能性、大众性角度来讲,如现代化城镇街道景观设计,街道是城市景观设计公共开放的一部分。现代主义的景观设计街道仅仅注重了交通的功能性。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一个城市的街道网络体现着这个城市的外在形象,它具有艺术美学的适宜性。著名的哥本哈根市的景观建筑设计,为我们的城镇化景观设计带来了很好的启迪。由于哥本哈根市常有风,因此,景观设计师赋予了这些景观建筑引导性。当风吹过时,它们使得城内比城外温和。不仅体现了人文关怀,而且也给予了公众们一个宜人的环境。而相反的,一些城市的建筑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没有减弱风力,而且形成了强烈的风口,形成龙卷风,吹得风沙弥漫。不仅影响公共设施的美化,也给公众带来了不安全因素。一些高层景观建筑物周围的风力可能比周边风力要强上几倍。其次,从其心理需求、审美需求来讲,街道景观的设计,也要有地域的识别性、文化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业、休闲业等也都发展起来了,更加需求景观设计突出地域性、特产性。比如,巴黎埃菲尔铁塔、卢浮宫等。再比如,与当地风俗节庆日结合。如德国“啤酒城”——慕尼黑,形成了街道、广场等公共地标性景观设计。不仅满足了旅游休闲的现代人们的心理审美,给予了其心理依赖,也提升了城市文化性、艺术性的层次,成为最具色彩的城市特征之一。拉近了人与景观之间的距离,吸引了各地的人们喜欢来此游览、漫步、休息或驻足,令人愉悦流连、难以忘怀。目前,现代景观设计的主流艺术美学观点也更加重视保护古老的街道景观。如罗马分为罗马古城和新城。景观虽然古老,但带有地域特色的老的景观建筑群,体现着一个城市最本质的传统内涵。只有摩天大楼的城市,千城一面是无趣的。没有了城市自己的特色,只会带来公众心理和生理上的审美疲劳。随着后现代主义艺术美学理论的出现,国内外很多景观设计已经纷纷开始进行地域性艺术美学探索和实践,如创建满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型小城镇,整体建筑既体现了满族特色,又融合了现代风格。既吸引着公众的审美关注,又服务于公众的旅游所需。

三、结语

大工业时代,城镇化景观设计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景观设计不仅具有多元的公共性,而且已经成为了当代的公共艺术,开始承担起展示地域性艺术美的重要角色。在全球化的视野下,现代景观设计师们正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一边吸收消化传统艺术美学精华,一边发展创新地方特色品牌。努力致力于传统的、地域的与后现代艺术美学的融合。今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了我们年轻景观设计师们的崇高使命。

作者:周尤美 李春郁

第2篇

关键词:城市街道景观 设计 相关要素

Abstract: "Cityscape" refers to a passage in specific areas of the city space, by a variety of landscape elements,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human organizations formed to meet the people stay and open space complex. This article was study on the urban streetscape design elements.

Keywords: urban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relevant element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1.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

1.1规划学理论

城市规划思想的出现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城市规划的出现使得原本按自然形态发展的城市变为了一种有序的,更具功能性的城市空间。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广场、街道、街区、公园都是城市规划思想兴起的产物,同时也组成了城市各个区块间的组团斑块,而街道则成为了这个规划时代中的重要的产物。

1.2美学理论

“美学”是指人们对现实物体的审美感受,以艺术形式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1.3行为心理学理论

行为学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研究型科学,主要是应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的综合理论方法研究,通过选择性的理论研究使人们更好的了解人的行为规律,更好的进行人的行为活动的预测,由此达到无形的合理控制作用。

1.4城市空间理论

“城市空间”是城市组成的基本单位,城市街道则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设计师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通过对比意大利城市的城市空间特征与日本的街道空间特征,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空间关系的问题,举例论证了城市空间中所存在的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之间的关系,提出城市空间与空间、空间与街道与广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每个空间的特点是不同的,所以相应街道的特点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需要在设计中寻找空间中的关系,合理的进行串联。

2.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原则

2.1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对象是人,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原则其主旨是强调人在街道景观中的主要地位。街道中所有的景观元素其服务的对象都是建立在使用人群的感受基础之上的,所以在街道景观的设置中应该不断的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人们需要什么?我们应该在街道景观的设施的设计中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如座椅、路灯、垃圾箱、景观墙的大小尺度、建筑立面材料的色彩、纹理等所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当然各个地区因为气候、光照条件的不同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的差异、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不同区域的景观特制也有所不同,所以在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不忘记与当地整体街道氛围相融合,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相统一。

2.2延续历史文化的原则

历史文化是每个城市特有的个性,也是每个城市留给游客和居民的一个重要印象的元素之一,历史文化的存在决定了城市的整体建筑风格、色彩及装饰纹理图案,使得人们在内心对于一个城市文化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属性定义,让市民和游客产生一种共鸣感和认同感,这种认可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城市街道中我们不应该以不断的拆除历史遗迹来扩宽街道空间做为代价,而是应该尽可能的对现存的历史遗迹进行修复和改造,实现其特有的文化景观价值,使它成为街道景观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景观、文化元素,这样才可以保持住一个城市的“魂”。

2.3整体性原则

街道景观是城市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庞大的景观体系,街道景观的覆盖面广、跨度大,所以如何保持街道景观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性就成了一个设计中的大问题。在街道景观整体性设计中首先是要对城市的整体空间和文化个性进行定义,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故事;其次是要满足基本的功能使用需求,不能因为一味的追求整体性而忽视了各个区块的异同点;再其次应该通过分析历史文化的特点,归纳总结属于城市自身的图案纹理、材质肌理、颜色、装饰形式等,将它们应用到街道景观中,让文化成为贯穿城市内部街道景观设计整体性的主线。当然也需要去注意各个街区文化上的一些差异,所以也要根据文化上的不同对相对区块作出一定的改变,但以城市文化作为规划主线的主旨并不能改变。

2.4尊重,崇尚自然的原则

城市街道景观是每个城市的重要组成空间,往往我们都喜欢引用和借鉴其他城市景观中的一些好的方法和手段,但是不同的城市因为文化、地域、地形地貌、气温气候的不同,运用的材料、植物都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景观的设计中我们要因地制宜,尤其是在植物景观的引用中,一定要注意是否符合自然的规律。

在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中,人在景中、景中有人,可见人与自然景观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城市绿地覆盖面积的大小可以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市民整体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可见植物在一个城市中的存在的重要性。植物就像是城市中的“绿肺’可以帮助城市吸收减少一定的污染气体的排放,我们需要不断的通过添加城市绿地空间来恢复城市的生态链,扩大绿化范围,对街道景观这个庞大的城市景观空间进行打造,营造一个庞大的城市街道绿地系统,让自然生态景观和人造生态景观不断的融合。

3.城市道路建设相关规范

《城市道路设施管理条例》、《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城市道路管理条例19%年6月4日国务院令第198号》。

4.影响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因素

4.1街道类型

街道在城市中根据其功能可以分为如下的类型,一般在城市中的主干道,主要功能是以疏导交通为主,需要满足大量的车流日通行量,城市街道按等级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各级红线宽度控制:大多数城市主千道的平均宽度为30一40米,次千道20一24米,支路14一18米。世界上比较著名的主干道有北京长安大街、法国香榭丽舍大街、纽约第五大道、日本银座等。

其次是城市的次干道,它的作用一般是为了满足与主干道相交或相错的其他方向上的车辆功能的使用,一般次干道的道路宽度比主千道要窄,会用做单行道等单向道路;另一种形式是因商业化而改变功能的街道形一步行街,步行街的前身一般是主干道或次千道,但由于受到街道商业性质的影响和人流量的加大而进行的一种区域性的,形成了步行街,这样的街道不许车辆入内,只允许人们在其间步行。再其次是连接居民小区和社区的道路,这样的道路路幅一般为双向四车道,同时在道路上放置有减速装置和减速慢行的警示标志,以保证居民出行的安全,在地区道路中,人行道路空间的面积往往都比较宽,这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步行外出的需要。在欧洲如英国、荷’兰、瑞典等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于社区街道稳静化的研究,直至今天道路安全稳静化的科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专门用于车速过快的社区和地域,以减慢车辆的行驶速度,保证市民的安全性。

4.2地域性因素

地域因素是一个地区的地质属性,生态气候属性是一个地区特有的特征,不受外界条件影响而变化的主观生态情况。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属性,大到城市的地形高低,小到城市的水体酸碱含量,同时还有地域性导致的气候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植物的属性和其存活率。

4.3人性化需求

“人”是景观的使用者,所以景观设计的一切宗旨是围绕人的需求展开的,什么样的人群需要什么样的景观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因为人群并不是单一的,总会出现混杂的现象,所以对于人群的人性化的需求就必须通过精确的调研和比例分析来做最后的比重决定。

参考文献:

[1]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研究.金超;《现代经济信息》,2009,0723.

第3篇

关键词:环境小品;原则;方法;定向;自然;模仿;人工

Abstract: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city streets in shaping characteristic environmental details design problems, causes, to the city streets characteristic mould in environment design sketch a new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creation of the design key points, and put forward the city streets in grappling with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 shape design method.

Keywords:environmental embellishment;principles;method;orientation;nature;imitation;artificiality

中图分类号:TU985.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123-03

1 绪论

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街道环境小品,已经逐渐演变成表达城市文化内涵的最佳表现形式之一,在沟通文化、连接空间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街道环境小品的设计也从过去孤立的、单独的个体化设计模式,逐步向能融合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人文环境的联系性设计模式转型。这类模式的转换,不仅增强了环境小品设计的现实意义,而且为现代化城市环境发展提供了更高的精神内涵。同时,基于城市街道特色的环境小品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能为国内街景整治规划及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2 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基本原则

城市街道环境小品不仅要与环境相融合,还要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尊重人对生活舒适的需求,考虑实用性以及观赏性。

2.1系统性原则

城市街道环境小品作为一个特定范畴,设计时要与街道特色风貌和精神文化内涵相结合,进行系统性设计,综合考虑环境相关的各类因素。

2.2以功能为本的原则

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不仅应满足人们对环境小品物质功能的要求,还应传达出精神功能的需求。在功能原则的范围内还应注重作品的安全性以及舒适性,创造出功能齐备的城市街道环境小品。

2.3人性化原则

城市街道环境小品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体现出人文思想,设计时,考虑不同人群对环境小品的不同使用需求,尽量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提高人们在户外环境活动中的生活质量。

2.4与环境协调原则

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不仅要注重设计本身,也要充分考虑与街道其他元素相协调,使环境小品与环境空间相融合,展现人文气息和地域特色,共同塑造街道特色风貌。

2.5美学原则

城市街道环境小品应该注重现代审美原则,遵循协调性、层次性、比例性以及均衡性的美学原则。实践中,应该将美学原则贯彻到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设计创作中。

2.6可持续性原则

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对空间环境的影响,选用低能耗、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做到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设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图1-垃圾桶设计(图片来源:ELEMENTOS URBANOS)

3 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设计方法

对于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师应在确定设计目标的前提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再依据相适应的设计原则,最后选用较为合适的方法来设计。通过对目前国内部分城市街道相关的环境小品设计的调查,以及对家具与产品等相关设计方法的归纳与剖析,结合深圳市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的实际,在此归纳出三种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设计方法,即定向设计法、组合设计法和模仿设计法。

3.1定向设计法

所谓定向设计法,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方法,它是依据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不同特点以及使用人群的不同需求进行设计,同时它也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设计方法,是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定向设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有很好的使用价值。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设计受所处街道环境及该地区人文、地理条件和使用人群的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要想设计出一件满意的作品,这些因素在设计时都应该纳入考虑范畴。

现有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中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一些因功能欠缺而引起的形态问题,周围环境不能与小品自身相融合以及地域特色无法体现等问题。具体而言,垃圾桶的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呼吁要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使用绿色节能、可回收利用的产品,现在城市街道上虽然看到很多分类回收的垃圾桶,但仍然存在一些并未分类的垃圾桶,这样不仅削弱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便于人们的使用,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定向设计法,将垃圾桶的形象具体化、定向化,从而体现出垃圾桶的形态意义与使用价值。图1所示的垃圾桶设计除标注了可回收、一般性垃圾的投放,还设计了废旧电池的投放口,使垃圾的分类更细致,也使环境保护在行动上更为人性化。

3.2组合设计法

组合设计法是按照一定的科学规律和艺术形式将现有技术、原理、形式、材料等有效地组合在一起,使它们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设计中,组合设计方法的应用能够使环境小品的形态更为丰富,也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比如空间的节省和成本的节约。组合设计法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附加型组合、异类组合以及同类组合。

3.2.1附加型组合

主体附加型组合是在原有小品为主体的基础上,添加新的功能或形式。这种“锦上添花”的组合形式,是通过在原来已经被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上,利用其他产品现有的多种新功能来改进原有产品,给它带来新的亮点,从而使设计出来的产品更具有生命力,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在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中,主体附加型的设计应用颇为广泛。许多城市街道环境小品在未进行改造之前已经获得了人们的认可,但人们潜意识里仍觉得这样的设计存在着某些缺憾,渴望更好的设计概念融入其中。如可移动式的售货商亭,在原有商亭的设计上,加上了滚动的滑轮,与之前相比,整个设计就显得更加实用方便,整个设施的维护和移动也更加自如,使用起来也倍感舒适。

3.2.2异类组合

异类组合是将不同特点的两个物体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将功能作加法,将形态作减法的设计理念,从而使设施更方便人们的使用,节省街道环境空间(如图2)。

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设计中,异类组合的实例非常常见,如广告牌和车站、花池和车档的组合;广告牌与导向牌的组合等等。异类组合设计是一种更加具有开发价值和说服力的设计,这种组合方式需要构成组合的环境小品间存在一条可引导组合设计的主线,就像路灯与广告牌的组合,二者都需要支撑杆,这样的设计组合方式不仅节约空间,还能使广告在夜间有更好的宣传效果,一举两得。人的精神审美需求也是异类组合的重要主线,如花池和车档的组合,在步行街上逛逛摆放车档,难免会显得有些单调,而将车档和花池组合在一起摆放在步行街上,视觉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功能上也完全发挥了作用,既美化了环境,也起到了空间分割的作用。

3.2.3同类组合

同类组合是把若干个同一类环境小品组合在一起,在保留自身功能和外形特征的同时,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契合,为人们的使用带来更多的便利。

在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设计中,同类组合的表达方式更多地体现在形式上的重复与叠加,如指示牌的组合、休息坐具的组合等等。这样的组合形式能够产生群体效应,它们的功能会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节省空间的同时,也能使整个街道更加有秩序感。

总而言之,组合设计法着重体现在对其功能上的研究。如今的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分类不断细化,组合设计的方法也日益增多,组合设计法已然成为当前小品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

3.3模仿设计法

模仿设计法是一种通过对已经存在的形态进行提炼、简化或变形而得到的物质形态的造型方法。根据模仿对象的不同性质可分为自然形态模仿法和人工形态模仿法两种方法。

3.3.1自然形态模仿法

自然形态模仿法是指模仿自然界的形态或动植物形态的一种设计方法。根据模仿对象的有无生命性,还可细分为无生命的自然形态模仿法和有生命的自然形态模仿法(如图4)。

3.3.1.1无生命的自然形态模仿法

无生命的自然形态模仿法是指对自然界中行云流水、山川怪石等无生命的事物进行模仿的方法。这种方法使设施与环境融为一体,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然的渴望与向往,使用时也会感觉更加亲切,更能接近自然。由于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这种方法运用较为广泛。

3.3.1.2有生命的自然形态模仿法

有生命的自然形态模仿法,俗称仿生设计法,是通过模拟的形式,将生物系统的某些原理进行整理、分析、构思和提炼,设计出与生物系统的某些特征相近的一种新的设计思维方法。

产品设计中,仿生设计法的应用十分广泛。大自然中的部分物种在某些方面都具有特定的能力,自然界中优胜劣汰的生存原则也是值得学习和研究的,如果将这些好的部分应用到生活中,融入到设计中,便能设计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设施。仿生设计,就是将产品赋予生命。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与自然争斗的同时,也在不断向往与追求自然。仿生设计的出现,是人们追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

仿生设计在城市街道环境小品中的应用更多体现在造型上,将小品赋予生命,使小品显得更加生动,富有灵气,从而能够与人们产生互动,也能张扬出小品自身的特点与个性。

3.3.2人工形态模仿法

人工形态模仿法是把前人或他人创造的某种类型形态用于其它类型产品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中比较常见(如图5)。

置身于城市街道的城市街道环境小品,其风格要与街道周边环境相一致。特别是一些具有独特地域风貌的街道上,其环境可以很大程度地影响到小品的设计,所以人工形态模仿法在这里就更加得以体现。如对周围建筑及结构的模仿就是人工形态模仿最常见的例子,这样的设计组合能够使街道在空间上的风格更加统一、整齐。

图2-路灯设计(图片来源:ELEMENTOS URBANOS)

图3-同类组合的城市街道环境小品(图片来源:ELEMENTOS URBANOS)

图4-石凳设计(图片来源:ELEMENTOS URBANOS)

图5-公交车站设计(图片来源:ELEMENTOS URBANOS)

4 结语

定向设计法、组合设计法和模仿设计法在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中各有侧重点。定向设计法更加注重设施本身的形态个性,如在功能上、地域上更加突出城市环境小品的特点;组合设计法使环境小品的功能更加集中,使形态更加丰富;模仿设计法则是从环境出发,让城市街道空间与环境小品的相互融合、协调,同时也能与人的精神产生共鸣。三种设计方法在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中可相互补充,而非孤立独行,根据街道功能不同,环境不同,设计要求上各有侧重,具体设计时,可两种或三种自由组合。

参考文献:

[1]安秀.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鲍诗度,王淮梁,孙明华. 城市家具系统设计.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第4篇

城市、小镇、乡村的街景组成元素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街景必定伴随着那里的建筑、人文、社会面貌而存在的。从高空俯看,纵横交织的道路把城市分成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之内,又有许多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满全城。康定斯基的《圆之舞》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圆点组成,每一个圆点都在画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又在相互的关系中制约与协调,传达出元素的内在力量,达到和谐统一,街景亦是。《街道的美学》中讲“街道是当地居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建造起来的,其建造方式同自然条件和人有关,因此,街道与当地人对时间、空间的理解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正因为这种密切的关系,一条街道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那可能是一个特殊的场所、一个优美的场所、一个安静的场所、一个宜人的场所、一个令你想定居下来的场所。如果建筑只是停留在满足一时的视觉感官上的刺激,没有了文化底蕴的依托,那么街道也就缺少了地域性魅力。

简·雅克布斯说:“如果城市的街道看起来很有趣,城市就有趣。如果他看起来单调呆板,那么城市也就没有了生机。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伟大的街道造就了伟大的城市,街道的艺术不仅源于围合成街道空间的建筑的形式,还包括街道的内部空间布局、色彩、光线等。莫奈所画的《阿尔让特伊大桥》追究一种微妙的自然光下的色彩层次和效果,产生出炽热的阳光在水面上辉映的效果。强化了色彩的震撼力和表现力。他相信一件物体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不断变色、变形。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提到“空灵与充实”。空灵与充实是从艺术风格或美感的角度的划分。从绘画的角度讲,单纯的空白(虚)是不存在的,只能存在于景物的映衬下。从这个意义上讲,“虚”的存在是依赖于“实”的,因此,“实景清而空景现”是没有问题的。一幅优秀的绘画,自然是虚实结合而不是单纯的虚或单纯的实。建筑色彩的美感建立在和谐的秩序之上,这种和谐应体现在于空间环境中的统一与变化的关系中。一个地区或城市的街景会因为其建筑特色、风土人情、自然风光而大相径庭。一幅水彩画要通过对浅色、柔和色、深色、阴影等一系列色彩的运用与修饰,来阐明色彩与构图、造型之间的关键性联系。在街道上不同高度的建筑、渐变的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很强的秩序美感。街景的色彩也因其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而各有其难以描述的固有色彩和其相应的色彩特征。

基希纳以简洁的造型和强烈的色彩创作了一批表现柏林街景(他称之为“石头海洋”)的作品。他曾经这样写道,“现代的城市之光,大街上的运动——那里有我的刺激,观察运动能激发我的生命脉搏,我的创作源泉。一个运动中的身体显示它的各个局部的外貌,这些外貌又融合成一个完整的形状:内在形象。”作品表现了不寻常的主题,在基希纳所画的都市街道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这种内在形象:时髦女郎、花花公子等。那些带角的几何化造型,显然是从立体派那里汲取过来的,不过基希纳真正关注的倒并不是毕加索或布拉克的那种体积塑造法,而是某种精神性的表达。事实上,画家所要表现的是人及其强盛生命力的即刻存在,因而其画中的人物有着某种更深层的含意。通过这些表现街景的作品,基希纳将其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敏锐感受,将都市所特有的那种冷漠、拥挤以及快节奏的感觉,真实而充分地层示出来。

街道是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构成了城市的纹理,体现整个城市文化和个性的重要元素。同时人们对一个城市印象的最直接的感受大多都来自于城市的街道。城乡建筑风格也因其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城市建筑空间结构明确美观,强调外观的明快、简洁。体现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简约而实用,散发出充满朝气的生活气息。乡村街道则有着浓烈的自然色彩,形式生动活泼,富有乡土气息,并把传统文化的古朴与和谐贯穿其中,建筑空间与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任人遐想,置身其中一种无限舒畅之感环绕周围。

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康定斯基写到:“色彩和形式的和谐,从严格意义上说必须以触及人类灵魂的原则为唯一基础。”色彩是视知觉的一种呈像方式,具有强烈的视觉吸引力和独特的情感象征性。《世界水彩600年》回眸600年来世界水彩的发展,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水彩艺术由理性、自觉、意向直至追求精神和谐的发展足迹。作为画家情感表现的物质载体,它拓展了艺术的表现思路,给画家更自由的表现空间,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在《建筑水彩表现技法》一书中作者用具体、直观和富有实效性的方式介绍了建筑水彩的表现技法。通过色彩,艺术家能直接地传达个人的情感,而这种强烈的表现力能够直接地使观众与艺术家之间产生心灵的沟通。

在众多的建筑风格当中,巴洛克建筑曾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装饰富丽与雕刻细致,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二十世纪初,随着民族工商业的繁荣与外来文化的渗透,在中国出现了一批“中华巴洛克”建筑。目前保存最大、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在哈尔滨道外区,生活在这里的中国劳动人民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巴洛克建筑流派的风格融汇在民族传统之中,创造了非常有价值的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充分体现了本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交融重叠,“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及众多老字号店铺使其成为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群。这些建筑并不全是出于建筑师之手,而是出自中国工匠之技的沿街建筑外墙的立面风格上,极尽了巴洛克的建设之风,而装饰和雕花的纹样全部取材于中国传统民俗,用蝙蝠、牡丹、如意和铜钱等民间文化元素,传达出中国的福、禄、吉祥之意。进到这酷似欧式楼宇的庭院里,院子内部空间却是传统街道、院落、中国传统的四合院,而且是双层、或是三层的四合院,这种院落就是老哈尔滨人所称的“圈楼”。“圈楼”里有天桥、天井和回廊,四面围合,只有靠街的一面开有通街之门。对于过去历史的记录和追忆是艺术家图像描绘的主要形式与目的。作为对人类昨天行为活动的总结与再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种建筑形式在绘画创作中,可以很好的塑造气氛,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第5篇

关键词:街道景观;园林;建设

1 洮南市城市街道景观现状

1.1 功能设施不健全

洮南的城市道路仅仅考虑道路交通的基本要求――对路面的要求,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以及其它供人使用的各种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1.2 环境质量差

洮南市的街道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环境质量问题;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没有特色;主街道两侧多为低矮的2层楼结构;广告随意乱贴;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街道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整体性较差。

1.3 街道环境质量差

交通繁忙路段缺乏人行天桥、过街地道,行人不得不冒险横穿街道,小商小贩挤占人行道,行人不能在人行道上行走,步行者不得以而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

1.4 街道设施水平低下

步行道地面铺装材料耐久性差,施工质量低,不能满足步行者基本的行走要求;缺乏为残疾人、老人、推车儿童的妈妈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没有长久的持续的规划,街道经常被切开,修复的质量太差;辅助设施严重短缺,为街道上行人服务的设施,如公共厕所、街路标牌、交通图展示板,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严重短缺,与城市面貌的改善不同步。

1.5 街道建设缺乏个性

千楼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过去人们批评“方盒子”,今天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又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使得街道失去了个性。街道建设在空间上,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性。

1.6 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道路交通环境的设计很少考虑,为市民提供交往场所。人行空间缺少,缺乏街头广场,人们在城市街道上,找不到可以安全停留的场所,更谈不上举办更丰富的多彩的活动。

2 问题存在的原因

2.1 历史原因

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城市交通设施欠帐太多,供需失调,再加上近几年来,人口涌入城市,加剧了这一矛盾。

2.2 观念问题

过去我国城市建设长期以来遵循着“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讲究美观”的原则。这个原则在解放初期,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修复战争的创伤,快速改善城市面貌的思路下制定的。然而城市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可是我们的观念却没有随之更新。

2.3 管理不严密

城市街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存在许多条块划分,由于界限不清,出现问题时往往会互相推脱、踢球。造成了城市街道都来管又都不管,往往出现管理失调的现象,较为典型的现象是同一段城市街道不断的开挖。

2.4 立法不健全

目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法规《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设控制管理的主要手段――控制详细规划,关于城市街道方面仅对城市红线宽度、断面及交通的出入口方位做出规定,却未对影响城市街道环境的诸多因素做要求。

3 城市景观建设分析

3.1 广告牌、环境雕塑小品和设施建设

广告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街道广告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起了重要作用。街道广告的作用在于宣传,它需要强调刺激,为此尺寸较大,常常影响城市的形象,因此,对于广告要严格审批。但如果街道广告和雕塑小品结合,既增添了不少乐趣,又节省了空间。街道雕塑小品、功能设施应当摆脱陈旧的观念,强调形式美观,功能多样,设计思想要体现自然,有趣,活泼,轻松。例如,大胆地将电话亭、座椅和标示牌艺术化。

3.2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

第6篇

关键词:沈阳;近代;建筑技术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的本质是空间,而空间是由界面围合而成的。在商业步行街中,街道空间主要由建筑界面围合而成,因此界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界面设计的好坏即是决定步行街是否具有活力的关键要素。在现代城市设计中,商业步行街界面设计应该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和当地建筑特色元素融合在一起,使传统特色商业街的内容与地域文化达成和谐统一,创造出适应传统特色文化需求的现代商业步行街设计。

1界面在商业步行街设计中的功能及重要性

1.1商业步行街中界面功能

界面是商业步行街的重要实体因素,它界定出空间,赋予街道活力,主要具有围合和认知两大功能[3]。首先,连续而完整的界面围合出商业步行街的整体轮廓,创造了作为实体的步行街建筑空间,同时也创造了依赖两边界面而围合出的街道空间。其次,街道界面不仅有认知和识别单体建筑的主要功能,同时也肩负着整个城市的认知功能,人们通过对街道直接的视觉感知能够进一步构成对整个城市的印象,唤起场所的精神体验。

1.2界面的重要性

1.2.1传统文化与心理学根源

界面作为建筑形态构成的基本要素,其存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渊源。“凿户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句话就明确的表达了老子对于空间的认识,“无”因为“有”的存在而存在,“有”和“无”有力的对比产生了空间,这里的“有”即可认为就是界面。而里坊制度则表现了中国传统城市布局对于界面的重视,例如里坊制的代表唐长安城,利用“墙”围合出以“里”为单位的领域空间,使得“曲”“巷”相隔,形成了集中内聚式的大规模封闭型城市[4]。从心理学根源分析,“边界效应”则从行为心理学方面解释了界面的重要性。“边界效应”最早由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提出,他指出空间的过渡区域是人活动和交往发生最多的地方。

1.2.2界面与城市空间环境

城市空间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界面作为城市组成的有机局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围合性强的界面能够使人们完全的感受到城市的完整性与合理性。

2重视地域特色的现代商业步行街界面设计策略

2.1塑造界面的可识别性

可识别性是界面之于建筑的最主要的功能体现,作为地域性的现代商业步行街,更应注重界面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精神的理解、继承和发扬,使其独具地方特色风貌。特征突出的界面元素增强了界面的可识别性,使得不同地域的街道显示出不同的地域性格,给人带来了不同的地方印象。

2.2符合当地建筑尺度的边界轮廓线

在处理地域性商业街时,应仔细剖析当地传统建筑的形体特点,把握形体体量,抓住轮廓要素,重复尺寸相近的建筑组群,建立起一种韵律和肌理,以符合当地城市肌理。

2.3利用界面创造特色空间

符合地域特征的特色空间使商业步行街更具识别性,特点更鲜明。现代步行商业街的大量建设给城市带来活力的同时难免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统一的大招牌、底层架空的连廊、大片的玻璃幕墙,这些单调的建筑立面让人在现代化大都市里失去了方向,失掉了对于不同地域街道的记忆。为使商业街各具风格,提高其辨识性,必然需要特色空间带给人们别样的感受。

3 康平大辽圣市商业步行街界面实例分析

3.1项目背景

康平历史悠久,境内被发现的辽金城遗址已有6处。县城东南22.5公里,辽河之滨的辽代棋洲城遗址清晰可辩,辽代千年佛塔巍然耸立。东西辽河的源头亦在康平,所以康平县政府为展现康平的城市形象、特色风貌以及历史文化内涵,在卧龙湖东岸建设了一条以辽代传统文化主题的商业街。于是从延续辽代北方建筑地域特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辽代传统文化以及辽代建筑特征元素的挖掘,设计了大辽圣市商业步行街方案。

3.2挖掘建筑文化内涵的立面设计

康平大辽圣市商业步行街借鉴了北方地区民居建筑风格,结合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与界面处理手法,进行了具有辽代传统文化内涵的立面设计。仔细研究辽代传统建筑,发现其主要特征表现在屋顶和斗拱上。辽代建筑继承了唐代建筑的很多特点,并且学习了很多宋式建筑的作法,所以辽代建筑的屋顶曲线很平缓延展,雄浑大气。庑殿顶是辽代建筑主要的屋顶形式,高低起伏的屋顶和交错的层高形成了其独有的错落感,商业街立面轮廓依旧沿用这种形式,并进行简化,在2层,3层之间进行层高变化,局部4层,结合双层檐口,形成了丰富的天际轮廓线。辽代很多建筑也会采用庑殿顶的形式,两坡顶就用于等级更低的普通建筑。所以在建筑屋顶也会有很多变化。辽代鸱吻很有自己的特点,有别于其他各朝代,有着北方游牧民族的野性特征。所以屋顶上的鸱吻是体现辽代建筑风格非常重要的标志,如图1所示。

3.3关注“阴角”空间

“阴角”空间是城市与街道设计中常采纳的空间处理形式,在泽当镇商业步行街中创造“阴角”空间,增强了街道的空间吸引力,使街道更具魅力。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指出:“用‘阴角’空间可以创造出一种把人拥抱在里面的温暖、完整的城市空间。”这有助于积极的向使用者提供街道的精神。在泽当镇商业步行街设计中,也运用了这种现代步行街设计手法,将商业楼间隔有序的后退,自然的形成可供人停留的内向型阴角空间,改变了商业街过于平淡的界面形式,同时也加强了界面的阴影,使得沿街界面更加立体、生动。这些后退2 m~4 m形成的空间也提供给人们一个暂时停留场所,赋予商业步行街可游憩的功能。

3.4连续性原则

连续的街道界面给人整体完整的印象,康平大辽圣市商业街利用连廊加强了街道的连续性。根据规范中防火要求,商业街每隔80 m需要断开做消防通道,在长度不过300 m的街道如果进行断开,必然会影响其界面的连续性,街道感减弱。于是在需要断开的建筑之间设计连廊连接,加强了视觉连续性,且不影响消防疏散的需求,如图2所示。

3.5结合总体规划的多层次界面设计

康平大辽圣市商业步行街总体规划以街道景观轴线为中心,在22 m街道红线范围内设计大量中心绿化,并设置灯光照明设施、小品、座椅等,加强其对整条街的主导作用。结合总体规划,沿街建筑设置成骑楼形式,底层形成退廊,形成灰空间,增加了介于建筑实体界面的“有”与步行街道空间的“无”之间的层次,再加上景观树阵的景观层次,构成了建筑—连廊—树阵—中心景观的多层次街道界面。

4结语

在全球化浪潮下的今天,尊重当地文化,延续传统文化才是建筑符合不同城市环境的发展模式。在研究建筑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抓住传统建筑的设计要点,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创造出既满足现代社会需要又能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以求在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的今天寻找一个平衡点。在此,笔者通过分析界面在商业步行街中的功能和重要作用,发掘传统特色文化的现代商业步行街界面设计策略,并将之运用于设计中。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30-139.

[2]克里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37-157.

第7篇

Abstract: The city street is the city's framework which links with each functional area. This paper will first explore the concept of gardens, green, landscape,then analyze the streetscape features, landscape problems in our streets, streetscape design principles, and finally analyze urban street greening from several aspects of landscape design with focus on street greening so as to present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streetscape and design proposals.

关键词:街道;景观;设计

Key word: streets;landscape;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9-0025-01

1概念探讨

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道的所有景色。景观原于英语“Landscape”。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2街道景观功能

2.1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

2.2 城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城市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在城市中由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格局,也就确定了该城市的发展形态,由此形成了城市空间布局的特色,从而在市民中形成相应的文化特色,可以说城市街道格局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2.3 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涉及铺装本身,还包括两侧的建筑、绿化、配套设施等。这些共同作用形成了街道的整体形象,而其中任何一种事物质量的低下,都影响整个街道的形象,而街道的形象又影响城市的形象。

2.4 城市街道是展示城市景观的舞台一般人很少从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史这些专业角度来认识。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街道上的景观、街道上的尺度,街道两侧建筑物的体量和风格,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和指示标牌,独具特色的绿化、小品、设施,以及街道上穿梭的车流,或漫步或急行的人们,或驻足聊天或看热闹的市民……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

3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现状

3.1 功能设施不健全在我国有许多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环境现状,仅仅考虑道路交通的基本要求,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以及其他供人使用的各种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3.2 环境质量差我国街道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环境质量问题;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没有特色;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街道配套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整体性较差。

4我国街道的共性

4.1街道共性同环境存在的问题我国街道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环境质量问题。

4.2 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作用城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这就为城市个性建设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城市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的建筑形式、色彩、空间尺度和生活方式,恰恰与隐藏在市民心中的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的社会价值观吻合,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鸣,唤起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因此,街道景观需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同时要向前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3 整体性原则城市街道格局的设计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

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为突出城市的个。

4.4 可持续性原则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也不断在恶化,环境的恶化警醒了人们,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主题,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强调满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一层是关注影响发展的因素。

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也要遵循这一点,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要注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调整、运用和恢复。

5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5.1 街道形式的考虑对于交通性街道,我们要以直线大半径的曲线为主,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和植物景观的配合,给人以空间感受。也为行驶的车辆提供刺激服务。

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续,在设计时要注意功能的需要及景观环境的点缀,如雕塑小品,水景、绿植的合理布置,及配套设施的合理安排等。这些都会增加步行街整体环境。

5.2 配套设施设计风格统一,所用材质协调,色彩和谐,造型上要具有变化。这些要素的组合既要满足功能需要,又要能达到现代都市人的审美观点。

5.3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城市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设计的核心,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异,形成了各种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的。街道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则。

城市街道绿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街道形式的选择要根据街道环境特色决定。街道绿化有其特殊性,其植物配置最为重要。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的思想;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隔离带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真正达高低错落,使街道景观呈现层次化。同时也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大力推广本地自然条件适宜的树种。

另外,在选取行道树时,不要为了美观而忘了行道树的遮阴功能,例如广州的滨江路就一味的追求美观忽视了行道树的功能。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街道改造;城市空间;城市记忆;亲和力

孤立的建筑之间并不存在系统性的城市特征,只有和街道发生恰当的关系后,它所反映的城市的物质、精神性才得以体现。正如路易斯·康所言:“城市始于作为交流场所的公共开放空间和街道,人际交流是城市的本源。”

本文力图从街道与城市的关系出发,发掘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脉络,通过对金华路的设计改造中得出的宝贵经验,总结出来提供一种思路与大家探讨。

⒈亲和的城市空间

城市中的人的聚集与交流是场所最要体现的,从而可以说城市是“一个专门用来进行有意义的谈话的最广泛场所。”[1]正是由于城市空间和人活动的充分融合,才使城市环境成为富有活力的有机体,这种人和环境的契合及人对环境的认同,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城市空间环境。但可惜的是我们现代城市设计中往往是只看重功能和技术,而忽视城市设计中的艺术,忽略人文关怀。

虽然现在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往往进入城市的人们对城市不能萌生文化上的接受感,城市也不会给人们一种归属感和亲和力。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情是建立在个人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例如一个阔别多年的游子,对他从小生长的城市街道景观还是很熟悉的。这种识别性,有时通过城市建筑景观环境表现出来,但更多是通过人文景观或各种社会性因素表现。

有很多小城市,其现代化程度远不及大城市,但之所以仍很被认同为“中国最宜居城市”,充满魅力,原因是这些城市通常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温馨的生活气息、舒适的生活氛围等要素作用下形成的强大的亲和力。只有具有这样亲和力的城市才会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产生深深的精神上的吸引,人们才会融入其中,使“居住者引以自豪,来访者深受感染”[2]。

从19世纪E·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以来,追求城市及环境的“宜人性”成为城市设计思想的中心内容。当代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在研究人的生理、心理、行为、视觉等感受基础上,重视人性空间的设计,环境中各种设施的配置注重人和城市空间的融合。只有充满生活感和活力的空间才是人性化的外部空间,其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3]

2.城市与街道

凯文·林奇在《城市的印象》一书中提到的“人们通过街道来认识城市”。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也说“当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浮现在脑海里的就是它的街道。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挺有趣,那么这个城市看上去挺有趣;如果这些街道很沉闷,那么这个城市就沉闷”。怎样使街道看上去有趣,不仅是街道空间环境的美化,还要处理好环境与功能、性质的关系。

中国人从来都是不缺乏想像的,包括对街道的使用。如果说古希腊人创造了广场,那么我们则是创造了现在意义上的街道。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看到原来宋朝的汴梁就有那么繁华的商业市井、完备的街道规划。当下的城市街道建设大多陷入盲目扩张状态之中,要改善当代城市街道审美价值的缺失,塑造良好的“街道意向”,意向的表达形式要是人性化、个性化的,只有这样才有感染力,容易被公众接受。

街道是人在漫长的历史中建造起来的,与当地居民的文化、精神夙求有密切关系,随着城市设计的推进,街道逐渐从自发的组织到有目的的规划,街道的功能完善了,但同时千百年积累下来的非物质遗存却在丧失。因此在构建街道要素的城市性同时,探索街道构成在人审美过程中的变迁,针对不同城市进行地域化和人性化设计也是很有必要的。

3.南京路金华路

简·雅各布斯认为“街道,特别是步行街区和广场构成的开敞空间体系,是分析、评判城市空间和环境的主要基点和规模单元。”商业步行街的环境对城市整体空间品质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也是城市形象的名片。

欧美的步行街已经历经了三代的建设——第一代步行街区:仅仅为了吸引顾客;第二代步行街区:体现了对步行者的关怀;第三代步行街区:成为社会活动街区。[4]我国目前也在大量的开发商业步行街,国外成功失败的例子都为我们的新建、改建项目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教训,如何扬长避短,少走弯路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上海的南京路商业步行街是殖民时期东西文化结合的最好体现,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为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南京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成现在真正意义上的步行街。在改善商业步行街城市景观风貌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支马路的景观环境塑造,这对提升步行街的整体空间效果有积极的作用。南京路上有众多的小支马路,这些几步之内就可以穿行的窄小街道为整体空间增加了趣味与个性。作为南京路首条支马路—金华路路段的旧街改造于2007年5月开始,至2007年10月全面完成,金华路这条全长不过百米、路宽11米的步行街支马路,被打造成为带有浓厚老上海风情的“创意休闲街”。

南京东路步行街金华路段,北至南京东路步行街,南至九江路,东临浙江中路,西临广西北路。总体规划使其形成完善的功能,从无序走向主题、从一般走向特色。在项目中,我们始终关注景观环境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金华路关键性的改造策略可以归结为两点:

⑴规划定位为“新上海,老味道”

南京路本身就是一条有历史、有故事的步行街,在这条街上展现历史也是合乎它的氛围。引入具象的历史片段,以细节的方式让人们回溯到过去;以大众美学的方式,让历史的场景也可以雅俗共赏。在设计过程中考虑让游客在享受现代都市繁华气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氛围的愉悦,从而达到街头消费的美学景观效果。

一个人有他的记忆,一个城市也有它自己的记忆,像南京路这种富有特色的历史商业街区之所以能够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不仅由于拥有反映历史文化的老建筑的存在,比如永安百货,而且与其具有的多样性,世俗的布景、人性的设施有很大关系。

由于历史上的南京路曾经开行英国产的有轨电车,为了重现历史,将两部仿老上海滩1936年英国产的有轨电车和一部三、四十年代的老爷车引入场地,在其原有结构骨架保留的基础上精心改造,在其内部进行功能置换,让曾经年代里在南京路上出现的场景以崭新的功能再次登场,让历史上南京路曾经行驶过的电车从内到外都可以被公认识别并引起共鸣。

新与旧在这里再次碰撞出火花,像极了我们这座城市,在城市飞快发展、日新月异的同时,也提供一个场所让你怀念一下过去,增加了街道的人文景观。这种怀旧式的场景展示,同时也是业主的商业卖点和商业特色,同时带来了经济效益。

⑵功能定位“以人为本”

今天,购物、饮食已不再仅仅是一种生活需要,许多人开始把它作为一种休闲活动。良好的商业环境比林立的商铺对顾客更具有吸引力。很多步行街为了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把公共空间设计得过于紧张,更别说考虑绿化、景观小品、供人休憩的座椅了,这种过度紧张的环境只会让顾客由于过度的疲劳离开,那么就不可能带来好的商业效益,更谈不上“以人为本”了。《生活》栏目曾对北京王府井和上海南京路做过相关调查,有50%的人认为步行街的景观设施贫乏,休息的环境难以满足要求。

金华路整体采用带有老上海特色的青砖铺设,以有轨电车为操作间的高档咖啡吧和具有独特口味的水果吧,以欧式小木屋为售货亭的休闲咖啡吧,以及与开放式露天环境相结合的甜品吧。设计师考虑到中国传统的开敞式售货方式,不仅容易让人接受,而且较为亲切,有市井气氛。

在休闲街入口处,还将有一座永安标志性的“萨克斯风”装置落户(图01)。在西方文化充斥上海滩的旧摩登时代里,喝着现磨的进口咖啡、听着留声机内传出的老式爵士、这也是上海老克勒们记忆中难以忘却的场景。通过对装置艺术的认知来唤起人们的街道意向,使街道在历史上所具有的文化背景、空间形态在人们心中片断的印象重新清晰。而人们对街道的历史、风俗、文化的意向认知,往往又是街道个性特征最好的体现,同时体现城市魅力。

在与南京路的交叉口位置,还特别摆置了一辆旧式老爷车作为节点空间。这一系列节点空间能诱导公众产生逗留和向辅街探求的欲望,公众的行为节奏变慢,精神会松弛下来,这与现代街激发公众休闲放松的人文精神的目标是一致的。为了真实再现老上海的风情,设计师还为这条街设计了有12根暗棕色铁艺电杆的旧式路灯,另外在与九江路的交接入口位置,还特别设计了象征出入口空间标志的环境小品,(图02)不仅界定了步行街的空间范围,还使出口具有空间的可识别性。金华路的改变并没有以傲人的商业业态驱赶普通大众,它给人一种平等感,它是大众文化的场所,是人们乐于逗留与享受的城市空间。

永安休闲街的建成将为缺少休息场所的南京路步行街上提供一个休憩场所,逛南京路的游客和消费者将能在购物之余在永安休闲街上边品茗边欣赏南京路的霓虹闪烁,同时感受老南京路的历史文化。你可以坐在老式的有轨电车中喝咖啡、以或者在露天茶座下小憩,把明信片、信件投进几十岁的老邮筒中,再靠在老式灯杆下留个影。

作为南京路步行街的节点之一,金华路的改造因其意向性强,容易引起游客的认同感,创造了一种历史文脉与当代时尚交相辉映的情趣;同时这里多种消费模式、文化和谐共处的氛围让人体验到的是平民、世俗却充满亲和力。

4.后话

离金华路改造结束又过去了4年,在这4年里,我们也不时会路过那里看看。可能是商业定位的不合适,或是由于产权的分散、与统一的步行街利用不协调,其改造后的运营状况并不理想,已显露商业疲态,刚改造完时所散发的活力已荡然无存,只有一片风清水冷。

步行街的定位必须考虑到其在城市区域中的地位与分工,因为很大程度上,其定位是由所在大环境中的经济、文化状况所决定的。步行街自身努力地改建固然重要,但也不能人为拔高,要符合实际情况制定项目目标。设计师认为业主运营阶段把商业业态定位为“高档洋酒吧”之类还是有失偏颇,这与南京路上高档餐饮娱乐并未形成多元化的错位经营,特色化方面乏善可陈,很难有竞争力,也没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这在建筑师看来是特别遗憾的事,但却很无奈。

注释:

[1]弗朗西斯·蒂巴尔兹著《营造亲和城市-城镇公共环境的改善》

[2]徐贤杰 林振德. 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性思考[J]. 山西建筑,2005

[3]杨·盖尔. 仁交往与空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P26

[4]梁雪,萧连望. 城市空间设计[M].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P104-117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石材美学;风格与文化;探索和改进

一、石材的基本特性

天然石材,是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其浑然天成的纹路和瑰丽的色彩的变幻,素为人类所钟爱,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石材的颜色、表面纹路、光泽决定了其自身的装饰特性,良好的石材,经过与建筑的完美结合,会给人以一种和谐、典雅、高贵、豪华的视觉享受。

天然石材的颜色很丰富,对于建筑来说,希望整体色彩一致性,但石材作为天然的产品,色差的存在是难免的,这就要看设计师如何运用,从形状、细部、拼接上进行细心的、有序列的色彩设计,从而达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与建筑混为一体。

二、石材在现实西方建筑中的应用

西方的建筑史,就是一门石头的历史。从古至今,石头在西方建筑上的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之地步,早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体现了对石头的偏爱,从五种古典柱式到文艺复兴以及巴洛克建筑装饰,石材都得到了建筑师的垂青和热爱,并将其发挥极致。

建筑追求美观的重要手段就是装饰,西方建筑运用石材上也遵循了一些规则,从视觉和感觉上让人达到了舒适并喜爱。外粗内细,下重上轻,利用原始而厚重的石材来打造纤细而纯洁的建筑元素,追求灵性,追求美学,运用色彩,将石材和空间以及光线相结合,通过艺术的创造力,来体现建筑的不同风格。可以这么说,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石材风格,都是材料、形式与技术组合模式的结果,风格是一种在材料上进行刻画的金属工具,通过技术,赋予材料一定的形状并符合建筑要求,使其作品呈现材料的真实性并表达所具有的力量和美学。

三、荷兰建筑中的石材美学

荷兰,一个地质条件丰富多样的国度。自古以来,人们使用各种特殊技术,根据不同的美学要素,开采多种装饰石材,花岗岩,板岩,石灰岩,大理石,及片岩均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标志着荷兰时间与空间的各种文明与风格,都通过石材留下了历史的见证。荷兰不仅在建筑上充分利用其地质资源,还将这些资源出口,影响着其他国度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使用石材建造建筑,已经构成了荷兰城镇的主要特色,石材,使得整个城市的画面和谐而统一,时间与历史,见证了荷兰石材的耐久与美观,纪念了荷兰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四、实践中的体会

荷兰新城,上海市重点工程“一城九镇”的项目之一,是我在2005年度~2008年主持设计的一个项目。集公共建筑、商业、办公、娱乐、住宅为一体的商业街和文化广场,结合住宅区域,用全新的设计理念和优美的环境设施体现一个全新的、充满荷兰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品味相融合的文化品质的新型居住区域。

荷兰新城是一个主题城镇,要表现的主题内容是荷兰建筑风情----一个建在上海的体现荷兰风情的小城镇。在整体规划和设计中,将代表荷兰古典风情的建筑元素以及代表现代荷兰的建筑符号引入了设计形态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创造多样性和不同性, 体现非凡品质。

在整个城镇设计中,文化广场和商业街作为设计重点来展现荷兰的文化和特色,其中,石材的运用就十分的凸显和独特。

文化广场,商业建筑群的集合中心,参考了荷兰北部建筑形体和尺度,同时,根据设计定位再重新诠释。通体建筑采用了古典形态,石材的应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设计中,采用了整体花岗岩,通过天然质地以及色彩的搭配,与建筑结合在一起,配以了铸铁装饰和石材的精工雕饰,强调了古典的存在感,使得建筑满足了触觉与外观的要求。

主体的石材选择,是设计与业主一起经过实地考察后取回的材料,金钻的美感配以稳重的暗红色石材,形成了细微的对比,结合外观三段式的立面形象,彰显了立体感。不同长度与高度的水平层面切割的石材,强调了建筑的宽广和坚挺,在设计过程中,经过雕刻的大片石材同时与路面空间以及砌块相互交替,既加固了建筑的原始特征,也让石材体现了最大的视觉厚度和美感,达到了完美而有机的结合。

商业街,荷兰文化广场的延续,更是从石材的缤纷性来更完美地诠释了它的美丽效果。在小尺度的商业街中,二~三层的建筑绵延三百多米,为了体现建筑的美学和空间感,变幻的风格和色彩,在视觉效果中就显得极为重要和突出。研究了典型的荷兰石材建筑,发现他们的手法和色彩的运用上都很明亮和轻快,为了让建筑的外表面看起来更加纯净,更像原始石头的文化,设计为此精心探索,从色彩、形状、拼接等不同的设计手法中寻求更精致的方式,来展现丰富的石材资源带给建筑的美感。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每一幢建筑,通过比对荷兰的原型建筑和韵味,介入色彩不同的特性,打造更特别的风情,可以说,我们不仅仅是在做建筑设计,更是在利用丰富的技术和工艺,制作色彩的产品,让建筑更加具有活性,让文化的氛围融入石材的色彩美学中,从细节回味建筑的地方文化。

同时,商业街中的石材设计,对于我们整个设计团队来说,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因为在此设计中,三百多米的内街,小尺度的感觉,为了不产生建筑的单调性,除了石材,我们也选择了面砖和涂料的装饰手法。如何让石头的设计和其他材料相结合,并达到风味独特的设计问题,也让我们着实的斟酌一番,此时,设计形式的独特性和艺术性,成了我们诠释荷兰风情的建筑美学设计重点,对建筑底部的强调,对建筑顶部天际线的美化,对街道转角的构成,都成为了重点表达处,也是更凸出了石材的装饰性。基于色彩和风格设计的理念上,我们更注重了生产工艺和材料相结合的独立性,一方面,石材手工技术上运用更为创新,另一方面,面砖和涂料的运用上更为大胆,变幻的色彩和材质相互称映,体现出精确的造型,演绎出地道的风味,整条街道的韵味,保留了荷兰建筑的色彩和魅力,每一片区域,每一幢建筑,每一个的细部装饰,都无不体现了异国风情,色彩,让建筑更为生动,让街道更为精彩。

荷兰水吧,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创新。因为在此创作中,精致完美成了设计上力求表达的宗旨。一幢二层的水吧餐厅,因为临水而建,因为坐落于整个公园之内,宁静,小巧,精致就成为了它的代言,也成为了设计所面对的最大的挑战。

众所周知,室外使用的传统天然石材,自然的纹路和色差,是建筑师所不可忽略的问题。要让一幢建筑看起来浑然天成,同时,要经受住时间和气候的考验,石材的纯度、色差和纹理的均质和差异,都左右着建筑的成败。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对石材的类别进行探索和改进,既要体现一脉相承的荷兰文化,又要与其他建筑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我采用了米白色基调的石材色彩来诠释水吧。米白色建筑,与深色地基相结合,将建筑的纹理细微跳跃,显的更加的柔软更加的细腻。定下了色彩基调后,我们所选择的石材范围大大缩小,因为白色,更接近于室内石材的装饰手法。在考察了众多上海的石材市场之后,一种优质的大理石,走入了我们的视线,进口的石材,因为质地均匀,色彩温和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同时也因为优质产品,虽然是室内材质,但硬度,风化作用等天然特性均达到了室外石材运用的要求,有了上述的理由,大胆的选择室内装饰材料用之于室外,得到了业主的认可和肯定,有了各方的支持,我完成了石材的创新构思和表现,典型的风格形式,独特的人文精髓,就这样静静的伫立在河岸边,释放着建筑的魅力。把传统的造型,创新的色彩融入建筑,让历史的文化气息隐隐在空间中流淌,通过意会而达到交流,这也是我设计的追求和体现,一次大胆的运用,感受到了石材的韵味。

五、展望未来建筑的石材发展趋势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追踪时代和尊重历史,就其社会发展本质来说是统一的。建筑设计,本着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时代感和历史文脉相并重的原则,会更加注重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石材的运用,相信也会更加丰富和创新。在建筑设计中,根据不同的装饰内容,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不同的功能需要,相信石材的设计也会更加的完善,更加贴合设计构思,从而赋予建筑更具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创作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的建筑空间,是每个建筑师的追求,将石材合理的运用,会成功的实现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第10篇

施里曼在小亚细亚某处临海的山坡上刨来刨去的时候,他内心总是浮现出海伦在特洛伊城“完美无缺的街道”上漫步的画面,这幅足以令他“双手颤抖得不行了”的画面后来引导他找到了那座两千多年前被阿伽门农焚毁的古城遗址。面对那些错落有致的黑色墙角,施里曼看到了一个伟大城市的“躯体”,他确信,正是这些街道,成为特洛伊人不贪恋室内而热爱户外活动的原因。因为“看上去,任何一条街道或者街道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有足够的阳光照射”。

街道之义

事实上,施里曼的想象出现了空间上的错误,即使是在荷马年代,更不用说是在城邦制大为流行的古典时代,人们对于广场的热爱远胜于他们对于街道的迷恋。因为那时根本不存在汽车乃至大型马车等运输工具,仅仅供人或单列骡马行走的街道狭窄而又起伏 不平。喜欢夸夸其谈的苏格拉底总是快步穿过许多挂满滴水衣物、飘满人畜粪便气味的街道,到人声鼎沸、阳光灿烂的广场去兜售他的真理。擅长演讲的哲学家、小商贩和游手好闲之徒,是公共广场最常见的三种人,由他们构筑起来的城市公共景观,直到罗马帝国时代都不曾改变。

如同鸡和蛋的关系,城市和街道在发生学上的纠缠常常掩盖街道价值谱系的真实脉络,但可以明确的一点在于:是广场而不是街道,成为早期城市市民公共生活之源。考虑到宗教和政治在那个时代国家和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作为集会和指令最佳场所的广场便有了不可替代的权威。的确,代表着城市权威意识、秩序和广泛认同感的广场创生了城市的公共生活与共享价值,但街道在后来迅速改变了这种价值的流向,正因为如此,那不勒斯这样一个找不到宽阔规整的大型广场的城市,会在文艺复兴之后,成为魅力压倒罗马的人间乐土。

街道重新界定了城市的格调和精神气质,令其数百年积累起来的公共性,被稀释为一种高度个体化的诉求。看看《十日谈》便可以知道,薄伽丘笔下快乐的那不勒斯者似乎更喜欢街道某处僻静的角落,而寂寞的思春者总是趴在阳台上,期待脚下的街道随时出现奇迹――当然,奇迹从不落空。

所有的大小街道汇集于一个广场,这是路易十四这样的集权者最愿意看到的城市景观,但不幸的是,相对于广场而言,街道的隐蔽性和多样性为那些讨厌甚至惧怕城市公共性压迫的人提供了一个自由散漫的新空间。从广场转向街道,是城市最激动人心的一次自我拯救行动,这一行动在欧洲至少历经200年的磨难,终于在19世纪的巴黎达到。

街道之起

的确,如果从一场运动的角度看,街道的新身份是在19世纪的巴黎获得的。

豪斯曼,一个兼有警察局长身份的城市集权主义者,把拿破仑三世交到他手里的巴黎带进了“一场巨大的投机繁荣之中”(本雅明语)。事实上,他恰恰是从街道下手的。他在一次集会的讲话中表明了他对大城市飘游不定的民众的痛恨,他试图突出街道的政治权威(作为意识形态)与商业繁华(作为想象性装饰)的结合。不聿的是,他做到了。但是,这种软硬兼施的结果反而歪打正着地催生了街头自由主义的反抗萌芽。如城市研究者罗塞塔・布鲁克所言:“事实上,权威的监督和舆论管制这两种力量不但没有压抑街道的激情,反而照亮了黑暗萎靡的街头生活,并奇迹般地催生了独立的草根文化及其行为准则,最终,它把街道变成了一种神话。”

这种神话最为突出的表征便是:街道反叛意识和边缘特质在19世纪被一种貌似革命的波西米亚风格所取代一一尽管这个革命在当时并没有很快开花结果。从露天广场辐射出来的大小街道上的咖啡馆里烟雾缭绕,狂想家、失意文人或政客以密谋者的做派,一边把酒畅想革命,一边用诗歌和调情。如我们在巴尔扎克、雨果或狄更斯小说中所见,那些曾经在下水道里缩头藏尾的鼠辈们终于掀开了井盖,街道成了“革命”的策源地。

毫无疑问,本雅明是第一个把街道波西米亚风格加以诗化并使之彰显的知识分子,他带着童年时代对柏林街道的散漫体验和温暖记忆,一眼就看穿了豪斯曼式的繁华巴黎街道背后深藏的波西米亚气质,并使那些可以统称为“街头拾荒者”的人们(他们中就有不少是大麻吸食者和恋尸癖),在身份上得到一次富有革命意义的诗意认证。接下来我们看到的便是,这种“波西米亚气质”混合着街道个人主义的放浪形骸和无政府主义虚弱的救世情怀,在1789年群众街头的血腥狂欢之后,在未来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了两个:1871年(巴黎公社的街垒之战)和1968年 (索邦大学领衔的五月街头抗议风暴)。

街道意识形态中革命隐喻的极致发挥,促进了街道公共意识的集体性出轨和街道无政府主义在个体意识及行为中的延伸、爆发甚至狂泻,比起19世纪中后期的巴黎而言,若干年后,美国青年在加州伯克莱校园或者纽约地下铁里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狗尾续貂。

街道在个人成长史上的意义,在19世纪以后的美国城市很快被强化为一种时髦的主流意识。“只有在街道上,青少年在性意识方面初步确立了自己的身份。过去,自觉脱离恋母情结的第一步,便是走上街道。”罗塞塔・布鲁克的这一论断,不仅成为《纽约黑帮》街头景观的哲学依据,同时也为我们观察街道的叛逆品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视点,于是我们看到:在城市日益秩序化和威权化的背景下,青少年们来到街头,来到那些被废弃的建筑 (多半是作为上两个世纪工业意识形态象征的大型厂房和码头)或堆满垃圾的后院,他们的行为显示,似乎只有这些由盛极一时的政策所抛弃的空间,社会下层的人们才能发展成一种风格及观念。DMS、水磨牛仔裤、混合着 无厘头机智风格的涂鸦以及嘻哈大行其道,而随着大麻、黑帮枪战以及飞车党等新老角色的加入,好莱坞很快就与时俱进地把街道弄成了比酷的新舞台。

街道之死

但即便如此,最新一轮的街道革命决不是由这样一帮乳臭未干的街头混混们完成的,事实上,他们只是上两个世纪街头革命传统的寄生虫。20世纪最有力量的思想家之一的鲍德里安,提醒我们注意到一种消费性力量对街道文化致命的改造。

鲍德里安继承了本雅明的批判取向,但他选取的背景却是全新的:在一个由电视和网络主宰而不是由政治权力操控的美丽新世界,大多数以前热爱街头的群体开始迷恋一个在他们看来比现实世界更真实有趣的虚拟世界,他们重新回到室内,继而淡出历史一一在广告商的定位中,这是一个缺乏消费能力因而也是应该被忽略的群体。相反,门外的街道则成了那些“在外貌和生活习惯上争奇斗艳”的秀场。玛丽莲・梦露在纽约第五大道地铁出口处被鼓风机吹起的裙子所形成的经典瞬间,只是揭开了日后旷日持久且声势浩大的街头时尚秀的序幕,而其中隐含的“看与被看”模式已经浓缩成一个关于城市欲望被重新整合的寓言。

第11篇

1、天空元素

日本建筑学者芦原义信1989年在其名著《街道的美学》中,把建筑本来的外观形态称之为“第一轮廓线”,把由广告塔、广告板、霓虹灯和灯箱等构成的户外广告物及其他附加物,称之为“第二轮廓线”,可见户外广告与天空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天空因素的考虑,确定户外广告的尺寸、色彩、形象、材质,形成疏密有度的和谐环境。

2、地面元素

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离不开地面,无论是行人还是车辆,大家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出现一点点变化就会非常敏感,因此,斑马线、下水井盖等原本容易让人忽视的东西却在设计师手里成为环境媒介的载体。

3、街道元素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沙利文(LouisSullivan)曾对街道的重要性进行一定的研究,他认为正因为有了街道的存在才使城市有了活力。在户外广告的设置中,同样要将街道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城市街道分为高速路、高架桥、主干道、步行街等,不同的街道由于其功能的不同自然形成形式各异的空间环境,这一切也成为户外广告设置的考虑因素。

4、建筑物

户外广告设计可与周边的建筑物联系起来,周边的建筑有时恰恰可以作为广告创意的来源,空间与环境的大小、纵深、肌理等都可以成为户外广告视觉形态的组成部分,为扩大创意的张力产生重大的作用。

5、公共设施

电梯、台阶、座椅、信箱、垃圾桶、路障、购物车等一些公共设施也可能成为环境媒介的载体。如巴西游乐场在电梯的立面做广告,使运动和游戏很好的结合起来。再如宜家布艺所作的广告更是打破了平面的概念,充分利用布的柔韧性与大众的生活物品联系一起,于是出现了用布包起来的自行车座、信箱、公共座椅等,让人们在感知广告的同时更加近距离的接触布艺的特性和魅力,同时也惊叹于设计师的大胆与创新。

6、交通工具

城市中的交通工具已经成为流动的“建筑物”,它在城市中形成独特的风景线,即便是传统广告也十分重视车体广告。但由于信息过多,形式呆板,所以较少引起人的好感。而环境媒介设计方法则采用对车体或乘客的巧妙利用,达到新奇有趣的效果,从而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如车轮与眼睛的结合,车体连接部分与风琴的结合,车轮与滚筒洗衣机的结合等,都让人在不经意间记住广告内容。

7、流动人群流动的人群也可形成城市中的一种环境,随着人群的稠密、稀疏程度的不同,对户外广告来说,会形成不同的外部环境。

二、环境元素在户外广告创作中的创意技法

1、形象嫁接所谓的“形”即事物外在的形态、样貌,诸如形状、色彩等感官水平上的元素。将另一种物质的特征或状态嫁接于另一种之上,彼此相互借用、相互衬托、相互依存,可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物形,使之整合成具有奇特效果的新的形象。构成非客观存在的共生图形,是在不合理中求合理,于合理中又含有不合理因素,使物形结构非常奇特又具神趣。

2、环境利用户外广告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设计师可以将整体环境加入到广告设计中来,从而使环境成为广告的媒介。人们生活环境中的“任何东西”或者“任何其他的东西”都可能成为“环境媒介”。任何适用于传递广告信息的,可以用于书写、画图、上色、印刷或悬挂的东西;任何你可以借用或者颠覆来传递品牌联系的东西。

3、异质同构异质同构指由于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同,其表面的质地也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如坚硬、柔软、粗糙、光滑等。而对于我们所熟悉的物质能够凭借经验和观察判定物质的表现质感,像皮肤的光滑柔软的,而石头是粗糙坚硬的。为了克服视觉上的麻木,可将这一切都颠倒错位,用其他东西来取代原有组织结构中的一部分,结构关系不变,面貌却焕然一新,使我们所看到的与头脑中以往的经验发生矛盾,这种矛盾的产生加强了图形的“趣味性”我们的视觉就将更加关注这一变化。并留下一定的理解空间由观者去补充去寻味。

三、结语

第12篇

滨水景观带、城市轴线景观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旨在提高我国城市线性景观规划水平。

关键词:城市规划;线性景观规划;绿色通道网络;滨水景观带;城市轴线景观

城市线性景观作为景观廊道的表现形式,具有生态、游憩、文化、教育、经济等功能。其线性特征作为一种“格式塔”给人以连续完整的审美感受,对构筑城市轴线景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其线性特征将城市中的自然山脉、湖泊、河流及公园绿地串接起来,成为城市与自然的纽带,既可满足动植物迁徙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创造自然、丰富的景观结构,又是城市居民体验自然、游憩观光的好去处。

1、建设绿色通道网络

绿色通道是一种线性的开放空间,包含沿自然廊道(如水岸、河谷、山脊线)而建立,或是由铁轨、道路转化为游憩使用的通道;为行人、自行车通行设立的景观道路或其他路径等。在规划之前,必须制定整体性的规划策略:

1)绿色通道的规划要维持其整体连续性。在城市整体景观结构中,应该将绿色通道作为城市的景观框架,将城市建成区、郊区和农村有机联系在一起,使城乡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可依托现有的河流、景观道路以及废弃河道、铁轨的修复连成绿色通道体系。

2)绿色通道的规划要重视多功能的综合,将生态保护、城市防灾、休闲游憩、美学价值等功能综合起来,提供多样性的使用空间。

3)绿色通道的规划要增加其可达性。绿色通道作为重要的休闲空间,应该使其易于到达,考虑外部交通到绿色通道的连通性,使绿色通道交通与周边的交通网相联系,同时将周边的重要开放空间如公园、广场、重要景观节点等都整合进来,形成一个可达性强的整体网络。

4)绿色通道的规划要有一定的规模。绿色通道是一种线性结构,为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廊道规模在满足最小宽度的基础上越宽越好。据研究,一般来说,河流植被的宽度在30m以上时,就能有效地起到降低温度、提高生境多样性、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的供应、控制水土流失与河床沉积,以及有效地过滤污染物的作用;当道路廊道为600m宽时,可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当绿带廊道宽度在600~1200m时,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

2、构筑滨水景观带

滨水地带处于水、陆的边缘,其景观信息十分丰富,是显示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整体景观。

2.1 滨水景观带的规划要注重整体性

不能仅仅把滨水地段作为单一元素孤立地对待,而应该将滨水两侧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筑物、街道等各种要素组合起来,共同作为景观整体一起规划。从生态角度出发,将水体、堤岸、滩地、湿地、植被、生物等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统一规划和设计。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从滨水景观固有的属性出发,把滨水两岸作为景观廊道对待,把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放在重要地位;建立完整的滨水绿色廊道,即沿河流两岸控制足够宽度的绿带,在此控制带内严禁修建任何永久性的大体量建筑,并与郊野基质连通,从而保证河流作为生物过程的廊道功能。同时,滨水廊道绿地还应向城市内部渗透,与其它城市绿地构成完整的绿地网络。

2.2 滨水景观带的规划要注重视觉美学功能

除了考虑滨水景观各元素间的尺度、比例、线形、形态等最基本的美学标准外,还应该利用滨水地带本身的地形条件(如丘陵)设置景观节点,从高处提供多角度的观景视野;或于平坦地形设置标志性建筑,构筑人工视线焦点。大型建筑应退出公共开放区,保留一定的开敞空间;小型临水建筑可安排在滨水开放区内,但应考虑采用不阻挡视觉的通透材料。滨水地带的建筑应严格控制其高度,保证景观视线的通达;建筑高度从临水向后应具有梯度感,保证后排建筑仍然拥有水面的景观。

2.3 滨水景观带的规划要注重生态性

除了视觉美学功能外,还要考虑其自身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点,如防洪排涝、水质净化等问题。规划设计中应最大限度地体现水体的自然属性。自然的河道和滨水带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丰富多样的河岸和水际边缘效应是任何其他生境所无法替代的。同时,连续的自然水际景观是各种生物的迁徙廊道。而目前,出于排洪及管理简单化的需要,我国城市滨水景观带的规划设计大都设置防汛墙,将驳岸处理成笔直的线形,造成景观立面的呆板,几乎完全阻隔了城市空间与水的联系。因此,对滨水界面的处理,应恢复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如国际SWA景观事务所在圣安东尼奥河改造项目中,领导了一支由工程师、水文工作者、生态学者、河流地貌学家、建筑师以及经济学家组成的小组,为这段13.5英里长的城市河道拟订了一个概念性规划和设计导则,这个河道改造计划将于2012年完成,届时它将成为鱼类和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不但可以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增强了对洪涝的控制能力。

3、组织城市轴线景观

城市轴线通常是一种在城市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性空间要素。

3.1 道路轴线景观

城市主要道路强调人与车辆的视觉感受,重视街道界面的连续性和开放性,鼓励在建筑本身和其他建筑之间提供更多的公共开放空间,注重空间和建筑形态的控制、展示城市丰富有序的街道景观特色。同时,区分交通性和生活性主、次、支道路,形成满足慢速交通和快速交通不同的视觉感受的需求,强化多角度、多视点、不同视距建筑的街廊景观。在城市主要道路通过山体、建筑、纪念物等形成对景和视觉通廊,可以提高城市认知感,加强其识别性,形成良好的线性空间景观。

3.2 传统风貌轴线景观

城市传统风貌轴线景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是城市传统文化复兴理念在城市空间及其结构上的体现,与之相关的重要公共建筑则集中反映了城市文明的发展和建筑艺术的成就。因而,建筑风格的定位、建筑形体与城市的关系,都必须和城市轴线的时空维度和整体形态相适应。同时,在规划布局中的轴线,不是被用于突出某一幢建筑物或某一空间,而是通过轴线来连接所有的建筑项目和规划要素并使其形成了完整、统一的城市空间群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