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教学文章

教育教学文章

时间:2023-05-29 17:39: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教学文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教学文章

第1篇

关键词:高师生;数学专业;数学文化;数学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071-05

作者简介:韦兰英,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教学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数学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数学文化成为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师生作为未来基础教育的准教师,对他们的数学文化素养培养问题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学文化的内涵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一词大约出现于20年前,近年来,“数学文化”被广泛提及。关于“数学文化”的解释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解释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的解释是除这些以外,还包含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数学文化素养作为现代人文化素质的一部分,不仅是概念、公式、法则、定理,而且是一种创新思维、文化精神。

二、培养高师数学专业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数学在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现代经济、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是提高民族素质、丰富人才资源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王梓坤院士认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概念的高度概括。广泛开展数学文化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数学文化素养是高师生的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

高师数学专业是培养基础教育数学教师的摇篮,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素质有很大的影响,高师生的数学素养直接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的学科,数学教师需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具备较高的数学文化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学生。

数学文化素养是现代人的重要素养之一。高师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这就对高师数学专业学生数学文化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目前高师院校数学专业的数学教学还基本停留在通常的课堂教学层面上,重视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与技能,注重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和解题的训练,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的认识,数学的文化教育价值在数学中没能充分体现出来。同时,数学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仍缺乏传播的载体和平台,数学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导致高师生缺乏数学文化素养。在当前大力开展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形势下,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高师院校应注意在教育教学中加强高师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给基础教育输出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合格青年教师。因此,加强高师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既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时代的召唤。

2.数学文化素养能使高师生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课程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课堂角色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心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能力培养,教学内容方面则更加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些,都提高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然而,作为培养未来师资的高师院校,其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却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首先,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一般是由公共课、教育类课程、数学专业类课程、数学教育类课程四部分构成,其中体现师范性的教育学、心理学、数学教育学等教育类课程的学分所占的比例偏低。因此,教育课程的专业特征不够明显,不符合现代中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不适应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次,课程内容太多太杂,应用的内容太少。结果导致学生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而削弱了全面素质的训练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培养学生数学文化素养,能提高他们对数学应用意识的认识和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高师生树立良好的数学教育理念,从而能保障他们胜任今后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

3.数学文化素养能提高高师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每一位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只有教师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课程标准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作为基本理念之一,设立了数学文化模块,给出了数学文化专题,并在选修系列3中设立数学史专题,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在数学文化的学习中实现素质教育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数学文化模块的增设,要求数学教师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意识。然而,由于以往的数学教育对数学文化的重视不够,大多数高师数学教育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要求仅停留在“会做题、能应试”的层面上。虽然经过十几年的数学学习,学生却未能真正掌握数学的精髓,对数学思想、数学精神、数学价值的体会与感悟还很肤浅,缺乏创新意识,这显然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数学文化素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忽略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必然导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以至于数学素质教育不能贯彻落实。因此,要加强数学文化教育。

三、培养高师数学专业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具体实践

数学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和提升的。张奠宙教授曾强调,数学文化应当与数学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真正感受数学文化并与之产生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因此,如何实施数学文化教育,如何搭建数学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平台,让学生通过文化层面进一步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加深对数学内涵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是一项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工作。

1.更新高师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教学理念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思想基础,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态度和教育教学行为,进而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高师数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基础教育数学教师的重任,如果高师数学教师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不了解,教育教学理念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传递的仍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培养出的高师生将来无法适应基础教育的要求,就会严重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只有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高师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高师生。

在很长时期内,人们往往把数学看成是数学知识的汇集,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数学知识的教学。大多数高师数学教师在数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过于注重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和解题的演练等表层知识的教学,只有个别教师零星地提到一些数学史、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基本的数学文化内容。高师数学教师从事的是培养能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高素质的合格教师的职业。应当更新数学教育理念,把数学看成一种文化系统,把数学教育看成数学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的认识,将数学课程放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将印在教科书上形式化的数学学术形态的知识深加工成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教育形态,它包括介绍数学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数学家的生平、趣闻轶事,古今中外数学方法的简单对比,数学家创立定理的过程,等等。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开阔数学视野,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数学素质。在讲授数学概念和方法时,应尽可能地“回归”到实际背景,设置适宜的问题情景,提供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在分部积分法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对u与dv的选择的预见性难以把握,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许多具有教学实践的教师给学生总结出很多关于选择u与dv的口诀或规律,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分部积分法。但是,这种掌握仅仅停留在对公式或口诀的机械套用上,学生只会按部就班,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现代教学观认为:“数学应该是做出来的数学――作为活动,它是动态的、可创作的,结论或操作程序是未知的。”因此,在分部积分法的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把积分公式和u与dv的选择口诀或规律直接交给学生这个层面,而应该让学生知道公式是在解决什么问题的时候联想到的,口诀是如何总结出来的,以及口诀背后的内涵。这种全新的数学教育理念,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过程,搞清其中的因果关系,让学生亲身体验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经历和应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利用数学文化的独特魅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2.转变高师数学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标准还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倡导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数学教学活动应当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探索、动手和讨论交流的机会,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也要做出转变。

当前,许多高师院校仍然以“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占据主导地位,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习,势必造成他们的数学“思维惰性”,不利于高师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因为,教法与学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教学实践证明,许多有效的学法是从教师具有示范性的教法直接转化而来,高师生在校的学习方式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教学方式。因此,为了使师范生能尽快适应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教育教学,高师数学教师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这一点对于作为培养中小学师资的高师数学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以数学文化关怀人,以数学精神培养人”应成为高师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数学文化下的数学教学应着力于数学活动的展开,高师数学教师要改变以往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中应该贯穿“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这不仅有利于高师生创造性个性品质的形成,也有利于给他们未来的数学教学以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提倡“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式。只有将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数学才能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产生和发展,数学才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学生才能真正地领悟数学文化,提高数学文化素养。

3.设置体现数学文化的数学课程体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已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调整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主要是数学专业课程与数学教育类课程。目前,数学类课程的设置过于强调数学理论本身的完美性,重逻辑思维的培养,轻数学应用与动手能力的训练。根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对数学教师专业方面的要求,这些课程应着重体现基础性、前沿性和综合性,所以必须对数学类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加强数学类课程的建设,保障学生数学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及数学理论思维能力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要注意在教学各环节中渗透数学文化,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更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科学的思想、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在设置数学教育类课程体系时,应根据新数学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恰当地选择有利于教师培养的课程,精选数学教育教学有关的重要理论,数学教育类课程在培养数学教师教育素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开设数学文化或者数学史、数学方法论的课程,有助于高师生系统、全面地了解相关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应重点介绍与中小学数学有关的数学发展历史、数学家、数学故事、数学观点、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等等。课程教学除了采用教师精讲、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方法以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演讲等多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素质教育开创一个新的途径。

数学教育学是高师院校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使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贴近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从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重视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数学发展史中积淀的深厚传统文化和丰富数学思想方法是深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数学教育学课程要充分反映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其有效途径之一是在教学中加强与数学文化相关内容的结合,恰当运用数学文化案例来充分展示数学知识思维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有效地将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能力。“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数学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对于高师生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用文化的视野来看数学、用数学的眼光来看文化的意识有着深刻的意义。

4.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函数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这种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手段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

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高师数学教学很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技术单一。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在高师数学教学研究过程中,传统教学的优势仍要继续发扬,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也要发挥。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很方便地增加数学背景知识,如数学史和数学的应用介绍。例如在讲授导数概念和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时,用多媒体展示微积分发生、发展过程和牛顿、莱布尼茨等数学家的生平轶事和导数思想的产生及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讲授微分方程时可以介绍微分方程在人口预测、天气预报中的作用,这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在人类进步中巨大的人文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且使原本抽象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波利亚曾经指出,教科书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大多是严格、系统的科学,它们直截了当地写出了发现的结果,隐去了发现的过程。传统数学教学受到技术的限制,难以形象地、动态地呈现知识的发生、形成、变化的过程。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中涉及的抽象问题直观化、动态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如在讲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时,通过动画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在一条连续且除端点外处处可导的曲线上点的切线的变化情况,学生很容易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猜想归纳出来。通过课件中的动画,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动手实现与课程相关的多媒体制作,如利用mathematica作图,求逆矩阵,求导数,计算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等等,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动手操作,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又可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体验到数学的神奇魅力,从而促进数学文化更好地融入数学教学。

四、结束语

高师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多因素和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培养高师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是一项有意义的、艰巨的工作。数学文化教育只有贯穿于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等环节,才能在数学教育中达到不仅能够教书、而且能够育人的良好效果。高师院校数学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努力成为学生数学文化素养构筑的启蒙者、引路人和设计师,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数学文化的感染。

参考文献:

[1]顾沛.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张文颖等.采用多种方式在大学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文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

[4]陈丽.数学文化渗透的教学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2010,(11).

第2篇

关键词:教学文本 英语自主阅读 课前自学 自主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也同时改变了学生的角色形象。教师不再是垄断课堂的权威,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协调者、解惑者,从而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考查一直是教学的重头戏,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也就成了广大教师的研究课题。“依托文本的自主性阅读”倡导的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提高了英语阅读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老师和文本的有效引导下,学生不再惧怕进行阅读训练,而是愉快地投入到英语阅读训练活动中,积极参与从事阅读训练的各个环节中,体会到英语阅读的本质和乐趣,有效提高了英语阅读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

一、依托文本,激活学生课前自学的能力

学生课前自学能力是优化课堂教学、实施自主性阅读的必要前提。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授课前自学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期待师生共同释疑的心理,正是这种“需求”心理为课堂教学创设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从素质发展的角度来说,自学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且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既要熟悉文本,又要实现自主阅读目标,可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课前预习,本身就是自主性阅读,这一步做得好能不断掀起课堂教学中自主阅读的。

课前自学需要具体内容和要求,如:归纳各段大意,给课文分段;摘抄、体会文中的好词好句;根据文章内容设置一些问题在课上讨论等。

二、依托文本,激活学生自主交流的能力

英语阅读前,如何打开学生的嘴巴、引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是至关重要的。它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递进心理,从而引起学习过程的多元互动,在交流的过程中温习旧知、呈现新单词,并巧妙揭示阅读主题。案例如下:

课题:鲁教版九年级英语教材Unit 1.What would you do if…

课型:阅读课。

阅读课开始时的对话交流:

Tell me your problems and give advice.

Tell me your problems.

Giving advice:

You should/shouldn’t do….

You had better do/not do…. 转贴于

You can/can’t do…

You could do…

You have to do…

Why don’t you do…?

Why not do…?

What/How about doing …?

If I were you, I would do…

案例分析:因为学生已经积极参与了阅读前的互动交流,所以对于阅读主题已十分熟悉,再进入阅读理解各个环节就会事半功倍。本课例倾注了新课程理念关注的情感构建和交流,在阅读活动开始前,就引导学生就阅读内容创设情境,以学生日常生活为背景,超越了“模式”化的英语阅读教学,而在交流中学生实际上进行了“brainstorm”,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素材。

三、依托文本,激活学生英语课堂自主阅读能力

千人一面“模式”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往往在环节设计上流于一种形式,难以真正引领学生高质量地理解文章内容。在具体的一节课中不能一味追求面面俱到,而应从知识和能力、情感和美感等整体要求出发,善于对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作出取舍,制定教学环节。教学设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设计学习内容、学习步骤、学习方法等,并尽可能地为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留下共同解决的空间,使学生能真正进行自主阅读。

实践证明,教学文本是个沟通与交流的良好工具。它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更有个性化,使我们的课堂更具有竞争性、可比性和个人风格的特点,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率,可以说给教学带来了深刻变化。教学文本给了我们工作的动力、思想的源泉,让我们用审视的眼光看待工作,让我们养成反思、积累的习惯,它记录着我们的探索、疑惑、所思和所得。在教育教学的这个空间里,愿我们每个人都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想心里所想的,说心里想说的,剖去伪装的面纱,面对成长的快乐。愿我们利用好教学文本,使之真正成为交流、提高、进步的工具。

参考文献

1、莱城区《目标导学,自主有效》。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阅读能力

一、小学生语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语文阅读存在兴趣不高、阅读量不够的问题

现阶段一些学生对语文阅读没有兴趣,将注意力和主要时间放在机械化、形式化的语文学习中。还有的学生受家长的影响,认为花大量时间阅读没有学习效率,对学习没有帮助,长此以往使得小学生阅读量不够,将精读逐步转化为粗读、快读,失去了语文课程阅读的真正教育意义。同时,学生粗略阅读文章或过分依赖老师或家长,不能理解所学文章或所读文章的真正含义,不能感受文章中所蕴含的阅读乐趣,如此长期累积,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度会持续下降,最终影响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2.教师缺乏科学性、灵活性、多样性的指导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针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更多地采用将文章呈现给学生,以学生通读、默读或朗读的形式带领学生一同解决教材中针对所学文章提出的问题。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阅读和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为了完成问题而进行阅读”的固化阅读教学,不利于学生良好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易造成学生依赖教师或依赖提出问题而阅读的情况。另外,现阶段一些教师忽略学生阅读的灵活性和兴趣性。例如,一些小学生喜欢阅读科学探索类小故事或小说型文章、故事,但教师会认为这些对语文学习没有帮助,没有对学生的阅读行为或阅读素材进行科学、灵活性的引导,运用制止的方式进行错误偏激化指导,从而造成学生丧失对阅读的兴趣,影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水平的提升。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1.提升小学生阅读兴趣,将被动、依赖式阅读转变为主动、自主式阅读

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将学生的语文阅读由被动、依赖式阅读向主动、自主式阅读转变,需要提供丰富的阅读机会,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阅读的时间,促进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和语文阅读水平的综合提升。例如,教学《哪户房子最漂亮》这篇文章,教首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校园的参观,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可以亲身感受学校的房子特点;其次,带领学生回到课堂,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思考;最后,在文章阅读结束后进行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从灵活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语文阅读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阅读提供铺垫,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水平的提升。

2.科学指导小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提升阅读效果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依赖性较强、自我把控能力较弱,所以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需要教师合理化、科学化的指导,促进小学生语文阅读效果水平的提升。教师要在做好把控的基础上了解学生不同的阅读兴趣,如果一些男同学喜欢读一些科学探索类的故事,教师要在不抹杀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进行正确、合理的科学引导。教师可以将学生的阅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所看书籍或文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定期上交、认真批改,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在实现满足学生阅读需要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三、结语

总之,作为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理论联系教学实践,将不同文章内容灵活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趣味活动相结合。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实现现阶段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董瑞雪.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阅读能力提升的策略分析[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5).

[2]安秋侠,齐绍恒.浅谈小学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9).

第4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31-01

一、以文化自觉推动文化校园建设

美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把大学校园文化看作大学定义中不可或缺的内涵,因为大学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育人功能。就创新教育而言,期待着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文化环境成为一种柔性机制。

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基础,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此相适应的柔性机制的内涵,本质上是追求创新教育的大学文化氛围,即大学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它渗透于大学的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的各个方面,就物质文化而言,包含了高水平的结构合理的学科建设与专业课程结构;善于治学育人的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图书馆、实验室、校园网;还有物化层面的校园本身应具有文化的品位与格调,蕴含人文精神的其育人功能。校园的建筑、景观、园林、标识、设施都应以形象的、艺术的、美好的内涵,给人文精神的关怀,影响人的精神世界,而达到文化育人。大学校园文化从根本上说它是表现在融会、渗透、弥漫于大学内的建筑、环境、制度、理念、传统、精神,人际关系乃至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石一水之间,以高品位,高格调,高层次的文化建设和文化自觉,从而形成的学校发展的历史积淀,即:大学文化或大学精神。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感染力、辐射力、凝聚力、竞争力,能产生强烈的引导作用并左右人生方向。

为了建设大学校园文化,要倡导学人文化自觉,在文化育人功能高度上促其文化觉醒,自我认识文化的地位、历史,自我提升文化的创新与包容。说:“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对其文化有一种“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所言及的文化,阐述的民族文化,以及如何走向世界的大文化概念,我们论及的文化,是依附社会主导文化,而又衍生于社会主导文化,针对大学特殊群体的一种文化。韩明涛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定义为: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在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大学文化功能有了更新的视角,文化强烈的育人功能,有着不亚于学科建设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大影响,不然难以理解雅斯贝尔斯何以将其“创造性”文化生活列为真正的大学需要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所以我们倡导文化自觉,是要形成人们共识与觉悟,使其觉悟到文化的作用;其目的是取得在文化转型或变化的自主能力,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从而提高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可以说,大学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人们的文化自觉,人人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创新者,着眼于整体建构,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多方面,渗透在教学、科研、课内、课外一切实践环节,使科学与人文同重、融合、交流,使大学文化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处在文化熏陶之中,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正是大学文化育人功能。作为大学,应该建立由大学理念识别、大学行为识别、大学视觉识别为内容的大学形象识别系统,以建构独特的大学文化,铸就大学之魂,凝练、弘扬大学精神,以学生和社会的认同,使之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

二、建设科学民主的课堂教学文化环境

课堂是学校最主要的教育载体,也是最能感受和证明一所高校文化魅力的场所。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而课堂文化则充盈于课堂之内、师生之间。课堂文化是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课堂风气、规范、心理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综合体。课堂对学生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文化的性质与功能,然而,现今高校课堂文化这种作用的良性发挥却受到严重困扰。

民主平等的课堂化是现代社会民主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体现,彰显了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基本权利和应有地位的关注尊重,是对传统课堂文化的一种超越。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文化,就要在课堂教学的着眼点与着力上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新教育需要一种科学民主的课堂文化环境,是大学精神、校园文化的集中反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必须破除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师生对权威盲目崇拜,营造一种勇于质疑、批判、创造思维的课堂文化,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超越意识。实现从以教为主,回归到以学为主,要让学生清楚认识到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思考技能、学会学习的能力。如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从学生一入学,大学主要努力的方向就是,使他们能够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新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这一切,只有在科学的民主的课堂文化中才能产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教育质量受到质疑,教育教学条件不足,经费投入不够,师资水平不高等等,很大程度将限制这种课堂教学文化发展与实施,但这是创新教育必须坚持的操守和价值理念。

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文化,就要在课堂中开展教学互动,构建课堂“对话文化”。教师自觉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教师要从学术神坛走下来,从相对固定的角色状态中走出来,重构心智状态,自觉成为思维的激励者、引领者,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和学术交流的场所。教师要善于营造课常师生对话的氛围,平等、民主、公正的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去发组织、管理和创造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放声地讲,还要学生能静心地听,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在课堂上彼此碰撞、激荡、擦出思维的火花,启迪他们的思维,培养独立的思考。

三、建立宽松、宽容、自由的人文教育环境

第5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理念;教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56-02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态度和观念;教学文化是一种持久成形的教学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类型或范式,是教学背景下师生的课堂生活方式。教学理念与教学文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目前来看,尽管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有所进步,教学文化建设也有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因此,如何更新教学理念、加强教学文化建设,成为目前高校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更新教学理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可以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引发了对我国现今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思考,笔者认为更新教学理念需关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时刻保持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的接轨,并应用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只有持续不断地保持与时俱进才能不被世界所淘汰、不被社会所摈弃。国内高校须积极关注并借鉴国际教学理念新的发展成果,在结合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合理消化吸收,并及时应用于目前的教学实践。具体来说,学校应指定相关部门具体负责教学理念更新这项工作,并通过组织教师参与国际教学交流,采取与国内外各高校的互助教学模式,从而保持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

2.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主要采用的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权威性往往会使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处于相对紧张状态。这种模式没有立足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因此高校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学必须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考虑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等相关因素,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高校必须加快转变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引导者,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良好互动的师生关系。

3.选择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的教学内容。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内容一般都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依靠的主要是教材,知识结构单一匮乏,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眼界。但是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是既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又具有广阔眼界和较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学校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转变传统的单一的学科体系,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融合学习,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和通识课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构建合适的知识体系,做到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同时,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及时吸收生活素材并努力将其转换为教学案例,从而充实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4.采用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创新和学以致用。在教学方式上,须改变传统的授人以鱼的方式,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案例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将知识内化为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加大课堂的开放力度,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此外,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从而培养其知识运用能力。

5.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实现传统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统一。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教学领域体现为计算机技术与教学方式的结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必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及时性、广泛性,将有益的知识应用于日常教学。一般来说,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更加直观明朗、信息量比较大,能够将比较复杂的内容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提高了授课效率。但是过分依赖电子教案毫无疑问也会导致教学速度过快,使学生无法真正消化课堂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重要程度采取合适的教学形式。

6.利用“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积极开展课程平台建设。2003年起,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高校应积极利用这一契机,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各省教育厅的文件要求,树立“建立国家、省、校、院四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思路,保证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围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大力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积极推进精品课程资源上网,努力建设好相关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加强教学文化建设

加强教学文化的建设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文化主要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和教师、学生的风貌。教风和学风是大学教学文化的具体体现,优良的教风要求大学教师有着以身作则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且能够将教学与科研很好地结合起来。优良的学风反映的是学生有着正确的学习目的、良好的学习态度、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合适的学习方法,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对大学教学改革中的教学文化建设,笔者认为需要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1.提高高校的教学评估自主性。教学评估是反映教学质量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全体教师和学生必须树立质量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质量的建设和改进的过程中来,学校相关部门应依据教学评价结果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予以纠正,从而树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2.强调教学的循序渐进。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特别是在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上面,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要抵制这些不良的倾向,必须从相关的制度建设入手,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引导教师、学生认真完成自己的应有任务,督促教师认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鼓励学生勤奋完成课程学习,使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能够循序渐进地开展起来。

3.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学校引导学生成才的旗帜,它决定教学文化的指向。我国的教育方针规定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各个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将培养目标具体化,并作为日常教学的重要指导。

4.培育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建设教学文化,必须同时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在新形势下,学校需要将教学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坚持合理的办学方向,根据学校的长远规划、学科发展方向、培养目标,对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进行定位,并制定相关政策,为优良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条件,从而带动教学文化的建设。

5.构建和谐的教学体系。学校相关部门应积极探索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教学体系,确保学校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之间的工作能够协调运转,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能够产生整合效应,从而助力于优良教学文化的建设。学校行政部门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科学把握好办学方向,合理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有效整合学校内部的各种资源,从而努力构建和谐的教学体系。

三、结束语

总之,高校的教学改革在时代的冲击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探讨、研究和解决,特别是在教学理念的持续更新和教学文化的持续建设。但是,必须明确的一点是,高校的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鼓励学生思考、创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与此同时,积极加强学校的教风、学风建设,探索出合适的管理制度和机制,以配合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德广.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J].高教探索,2004,(3).

[2]李金林,马宝龙.经济管理类本科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

[3]闫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4]李延保.从文化建设角度思考大学教育教学的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

[5]车丽娜,徐继存.论教学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10,(7).

第6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实验室;实验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40-02

为实现学校总体目标: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目标: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学校不仅要以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依托,更需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稳定的实验师资队伍作支撑,进行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共同构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实验教学在增强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专业实验中心师资队伍建设来看,在相当程度上已经阻碍了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因此如何建设并稳定好一支具有高水准的实验师资队伍,是我校实验室建设与改革中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从本学期我校专业实验中心师资队伍建设调研情况来看(见表1),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着很迫切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决。对我校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考归纳为两方面(见图1和图2),即:保证有一支实验师资队伍,保证高质量实验师资队伍。

表1华东理工大学实验教学中心师资队伍调查

实验教学

中心机械实验

教学中心电信实验

教学中心化学实验

教学中心材料实验

教学中心发酵工程实

验教学中心专职实验

人员总数101629149年人均实

验学时数518013675137935387122245岁以上

人数比例90%56%41%64%89%高级职称

人数比例10%6%24%14%0中级职称

人数比例50%75%52%50%67%初级职称

人数比例40%19%24%36%33%本科大专

人数比例100%81%48%72%87%硕士人

数比例019%48%21%13%博士人

数比例004%7%0图1图2一、问题之一:保证有一支实验师资队伍

(一)硬件投入大软环境未跟上

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教育投资的加大,高校办学条件也将全面改善。就我校实验室而言,近二年修购基金所购置的仪器设备等硬件投入量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但硬件投入的同时往往会增加软件环境建设,即实验课程内容设置、课时安排以及配套服务与合理的实验室管理。而软环境的核心是人,即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状况。软环境配套建设未跟上,就不能最大发挥硬件投资效益。

(二)实验师资队伍老龄化严重

从调研情况看,机械实验教学中心和发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师资队伍老龄化最严重,两年之内退休大批实验技术人员,尤其机械实验教学中心两年之内退休40%实验技术人员,五年之内退休70%实验技术人员,造成了实验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三)实验师资队伍稳定性较差

从调研情况看,由于实验中心师资待遇低,高水平的教师留不住、调不进,造成高学历、高职称偏少,断层状况比其他教师更为明显,实验师资队伍不稳定状况比较严重。

二、问题之二:保证高质量实验师资队伍

(一)实验师资队伍定位降低

实验室队伍定为教学辅助人员,其弊端显而易见。首先,与理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相比,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摆在了次要的地位,这样不利于实验队伍的建设、培养和提高。其次,忽视了实验室队伍在教学及科研中的作用,实验室工作人(下转第42页)遵循师专育人规律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

黄解瀚

(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鹤岗154107)

摘要:高校是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其重要职能就是要发挥文化传承创新作用。作为师专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必须要遵循育人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引领文化传承创新的方向;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营造文化传承创新的良好氛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夯实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以先进的文化引领地方文化,为地方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做出贡献;拓展多种有效途径,打造文化传承创新的平台。

关键词:高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41-02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引领文化传承创新的方向

文化传承创新的含义是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传播到社会,延续到后代。文化传承创新是以价值体系为中心的思想文化的传承创新,文化的核心是价值取向。高校是文化传播和价值整合的重要载体。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中,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消除价值冲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主流价值,另一方面,要不断为社会塑造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新价值取向。因此师专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必须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持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我校近年来的探索是: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式与政策课有机结合起来,抓住必修与选修、课内课外等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深化教学改革,先后完成了四项省级课题研究,并完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校级精品课的建设,努力使思政课校本化,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能够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以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为主线,营造文化传承创新的良好氛围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血脉,是实现大学功能的动力源泉和建设力量,也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和许多的高职高专院校一样,我校的建校历史较短,大学文化底蕴较弱。因此我校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以此凝练学校核心教育理念。将“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确定为校训,并创作了《鹤岗师专校歌》,制作了鹤岗师专校徽,编写了《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规章制度汇编》,同时强化校园环境和人文景观等物质文化建设,从理念、制度、物质三个层面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为提高师生的科学素质、社会公德、职业意识、人文素养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范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宏观环境。同时通过学生二十四个社团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举办的“鹤师学生模拟法庭审判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将教育内容融于其中,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使其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精神感染和文化熏陶,最终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目的。

三、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夯实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是师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校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小学教师为目标,自建校以来,我们坚持素质教育新理念,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重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而且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从教能力的,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整合

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依靠课程的改革来实现,而每一次课程的改革又必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育人,同样需要课程改革来实现。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一是对所有三年制及五年制的课程计划进行了调整,理论课与实训课进行合理的匹配,目前实践、实训课程的比例达到44%;二是对课程的样式进行了调整,构建了模块式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职业技能课程、选修课程等模块,提高学生课程选择的自由度,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三是重视素质教育,将音乐、美术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形成了校本化色彩浓厚的十余门必修、选修公共艺术类课程,拓展了学生人文艺术视野;四是重视“一课”和“二课”有机结合,强化实训类课程,狠抓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活生生的文化,了解社会,认识自我,从而更好地体悟文化、创新文化。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注重正确处理知识育人和德育育人的关系

文化的基础是道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正是通过明德与求善,引领和示范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础的形成。文化的纽带是知识,当赋予知识以灵魂时,知识才成为文化。我们历来注重德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中将各个学科教学目标的确定分为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拓展与训练和德育三方面,并把德育放在首位,使各学科的教学都重视人文知识和德育的渗透,最终实现文化育人。

(三)加强精品课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校根据教育部“五个一流”(一流教材、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标准积极推动精品课程建设。通过组织校本教材编写、精简教学内容、推广先进教学方法、举办教师优质课和现代教学技术应用大赛、实行学分制和学科教学流程监控管理等诸环节的严格监管,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目前学校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据统计,两年来我校学生获全国高职高专英语能力大赛二等奖一项,获全省高职高专艺体能力比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

四、以先进的文化为依托,为地方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做出贡献

高校是阐扬创新思想、研究高深学问、传播先进文化并育人养人的教育机构。在用先进文化培养各种优秀人才的同时,又将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人文科学及创新精神源源不断地传递到社会,对社会文化起着积极向导和辐射作用,成为引领社会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积极力量。近年来我校教师参与了黑龙江流域历史文化的研究,参与了鹤岗经济转型和发展战略的研讨,参与了鹤岗城市精神的研讨和凝练,在鹤岗市文艺界、美术界、文学界,法律界,理论宣传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市各种大型活动中用有品位的高雅文化为鹤岗市的文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五、以拓展多种宣传媒体为途径,打造文化传承创新的平台

做为师专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应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为主要内容,还应在拓展多种渠道上下功夫,以此强化教职员工的师德师表意识,强化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形成全员育人的校园环境。一是通过创办校报、校园广播站、宣传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二是创办师专讲坛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系列专题讲座,使之成为师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和弘扬人文学术精神重要阵地,师专讲坛创办以来,已进行各类讲座50余次,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三是精心打造校园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广为传播。通过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研究博客(师生点击率达32万7千次),旗帜鲜明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核心价值观,打造多种文化交流的平台,使广大师生加深理解,明理践行;通过建立师德网页引导师生践行校训,扬善除弊;通过在校园网开辟校务公开、校园之声栏目,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使科学、民主、和谐的文化理念植根于校园,植根于师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田建国.以文化之魂引领学风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

\[2\]王树国.构建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

\[3\]孙家学.提升大学文化内涵建设、强化文化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

\[4\]纪宝成.深刻认识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职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

第7篇

[关键词] 新时期;班主任;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b)-107-02

迈进21世纪,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以加强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阶段。这对班主任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班主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因为一个人知识的多少,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完善,都会在工作水平、生活方式中反映出来。每个人从事的工作不同,专业不同,所需要的知识和知识结构也不尽相同。作为班主任,首先是一个教师,应该具备教师的知识和知识结构,而其又是教育领域里具有特殊性的角色,因此,对班主任的知识结构应有特殊的要求。以下是笔者在工作中总结的几点拙见,恭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1 完善的文化知识

这里所指的是有关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相当于从小学到大学低年级所学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现在的教师,大多数是高等师范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应该比较高。但是,相当数量的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偏科现象,个别教师的偏科还可能比较严重。从教师的角色要求,这是一种缺陷。虽然一位教师只教一门课程或两门课程,即使他的专业课学得较好,如果没有广博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他的授课质量也会受到影响。例如,如果教师语文功底欠佳,教什么课程都会存在理解和表达的问题。而且,学生向老师求教,未必都是所教学科的问题。如果教师经常不能给以圆满的回答,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就会受到影响。作为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更多,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这方面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2 精深的专业知识

这里指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水平如何,是一位教师能否承担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教师掌握专业知识,有一个广博与精深的问题。现时代,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更新特别快,教育教学理论也发展得很快,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有的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以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完全够用了,或者由于工作太忙,忽视了学习新的东西,肯定会影响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处在信息时代,我们的学生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新的知识,这对教师是一种挑战。现在,教育领导部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抓得很紧,目的就是为了能使教师的知识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学生的需要,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作为班主任,要不断自觉地“充电”,否则就会落伍。3 广博的边缘知识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学科越分越细,另一方面各学科之间又互相渗透,互相交叉,出现了许多综合学科和边缘学科。对这些知识教师不可能都学习、都掌握,那不必要,也不可能,只要求教师学习与自身的专业工作相关的那部分。比如,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教语文的,应该学习“语文教学心理学”知识;教数学的,应该学习“数学教学心理学”知识等。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学习社会心理学、品德发展心理学、思维科学、“三论”、多元智能论、情商理论等。至于班主任,也有不少应该学习的知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班主任工作研究的发展很快,陆续出现了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既有边缘学科知识,也有新学科知识。如:班主任工作学,班级社会学,班级激励论,班主任工作心理学等。应该指出,教育领域新出现的理论和知识,有的尚未定型,但是已经具备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从完善自身的素质和提高工作水平的需要出发,都必须学习。

4 最新的科学信息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高新技术时代,社会科学迅速发展的时代,每天都有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和社会科学信息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出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对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和学生生活在同一时代,每天都会通过不同渠道接触这些信息,如果教师缺乏吸收信息的自觉性,就会在信息吞吐量上落后于学生,就会产生信息落差,影响与学生的沟通,影响教育教学内容的充实,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最终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应用,这方面的挑战越来越激烈。许多先进的教师意识到吸收新信息的紧迫性,采取各种措施丰富自己的信息储备,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有了新的促进因素。作为班主任,如果缺乏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许多新的东西不知道,就往往会在学生面前捉襟见肘,这种现象必须改变。

总之,对于班主任来讲,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比起其他教师来更为紧迫。因此,所有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为重要的任务,要在分析自己知识结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制订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计划和措施,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胜任教师角色的知识分子。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4.

[2]黄正平.关于班主任专业化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8,(2):41-44.

[3]黄正平.班主任专业化:应然取向和现实诉求[J].人民教育,2006,(19):19-21.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数学文化;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169-01

数学,不仅是一门理性与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与艺术性学科一样,也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加强数学文化教育,是促进数学学科长久发展的必然之计。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数学思想的启蒙阶段。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意义。因此,笔者选择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之所以成为许多小学数学教育者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因为数学学科的发展与当代小学生的发展对其有很大的需求。下面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1、数学学科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兴盛,人们对于文化事业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无论是哪一门学科,没有其专有文化的支持,其发展就缺少必要的基础与动力。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教育发展来讲也是一样,凭空进行数学理论的讲解,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成效的提高都极为不利。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的内容得到充实,数学理论的出处得到明确,数学学科发展会更加迅速。数学学科的发展需要理论的发展,更需要文化的发展。因此,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数学学科发展的需求。

2、小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

数学,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当代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较低。许多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抵触情绪,在课堂上不愿意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这就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得不到体现。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融入,可以很好地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数学文化的融入,可以使学生找到除了数学理论之外的关注点,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与学习热情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方法分析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对于数学学科与小学生个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这就使得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法成当代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重点。下面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方法进行分析。

1、对课本中的数学文化进行深入挖掘

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许多文化因素。正是这些数学文化,使得小学课本内容更具有趣味性与生活性,使得小学生愿意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与学习。一般来讲,课本上的数学文化经常是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是为了引出数学知识而存在的。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一起,为小学生打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也正是数学文化使得学生认清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更立体地对待与观察数学学科,产生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知识对数学文化进行介绍。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数学课本中存在的文化因素进行深入挖掘,使数学文化服务于数学知识的讲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认识到数学的文化价值,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2、凸显数学学科的文化属性

一些小学生认为数学与语文这类文化类的科目是相互对立的,数学与文化没有任何关系。这就要求当代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之时,突出数学学科的文化属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文化的存在。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对于一些数学定义与规则都要进行死记硬背,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对于数学学科的发展也有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社会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学生会对数学知识有全新的认识。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数学文化的支撑,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学生会摆脱对于数学的刻板枯燥的印象,认识与学习数学文化。

3、丰富数学活动形式

数学活动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文化。游戏与竞赛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类型,老师可以利用竞赛小游戏引导学生对数学文化进行学习。在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就与学习知识相关的数学文化进行提问,当有学生回答出时,教师给予奖励。并告诉学生,在下节课,教师还要就数学知识相关的数学文化进行提问,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在第二节课,教师可以利用抢答的形式组织学生对数学文化问题进行回答,抢答正确的学生可以获得小红花一枚。在这样的活动之下,学生的数学文化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提高,学习热情也会随之高涨。

数学知识是前人经过细致与充分的研究而得出的理论成果,是数学家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典型的数学现象和每一条正确的数学概念,都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成果。数学学科的发展体现着人类在数学方面寻求进步的愿望,更体现着人类追求的愿望。

综上所述,数学文化对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将小学数学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中,对于数学学科的发展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希望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用正确的方法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多媒体技术;教师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在幼教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不断的进行社会角色的转换和专业经验的积累,完善的职前培训体系和实际工作中的专业成长有益于新入职的幼教工作者更好的适应自身岗位。随着社会发展形势的不断变更,对于各级幼儿园的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愈加严格。因而,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下,为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提供良好的职前培训和岗位实践,综合培养幼教队伍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以及幼儿园各领域活动的整合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1 新入职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应该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且逐渐建立起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相较于已经形成传统思维定式的幼教工作者而言存在着学习能力和教学创新方面的诸多优势。因而加强新入职幼儿园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培养对于幼教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幼儿园教师作为决定学前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所在,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1.1 新入职的幼教人员应具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幼儿教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幼教工作不同于其他常规教学模式,因而幼教工作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幼儿成长阶段特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入职的幼教人员不仅要掌握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等教学必备的知识素养,还应该对幼儿成长特点、幼儿心理学、各领域活动设计、教育教学方法等进行充分的学习和认识。在幼教工作中不断的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训练、积累各方面的实践经验才能成为优秀、专业的幼儿园教师。

1.2 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适应时展要求的专业技能。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处于成长初级阶段的幼儿,因而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合理的设计教学方案、活动方案、设计教学情境、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对幼教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前提之下,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包含教学设计能力、各领域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学监管能力、教学反思和研究能力。

1.3 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需具备五大领域教学整合能力。在《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所涵盖的五大领域,也明确规范了我国幼教事业的运行模式和发展方向。因而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国家规范标准下的五大领域教学活动整合能力,从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大方向全面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切实保证幼儿健康安全的同时使之掌握必要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审美素养。

1.4 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应该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新时期,作为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才能保证教学理念和方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而言,合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有效结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之中,将科学文化知识生动化、具体化、直观化,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氛围。在幼儿的基础语言教育和艺术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渲染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语言环境、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有效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等教学方式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教学效果。

2 计算机多媒体在我国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现阶段幼儿园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幼儿园教育继续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让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积极接触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是培养幼儿综合素质能力,拓展教学内容进而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我国对幼儿园教育事业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都有非常重视,对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环境和合计设施的建设也趋于完善和成熟。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和应用前景都是十分乐观的。

2.1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各学科领域的教学活动当中。

2.2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不仅在教学活动的开展及教学内容的丰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适用于幼儿园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

2.3 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主体,幼儿园自身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并且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的相关活动,将常规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技术进行了有效的结合。

2.4 社会对于幼儿园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促进了现代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幼教事业领域的开展进程。

3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意义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对于幼儿园教育自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社会及教育界对幼儿园教育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日趋关注,幼儿园教育如何快速实现教学环境与师资队伍的平衡发展已成为幼教事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主体的教学手段更加适应幼儿园阶段儿童心理及生理的发展规律,能够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觉学习的能力。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传统的刻板、枯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且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儿童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发展和发挥。有效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积极调动幼儿园阶段儿童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所具备的直观性、生动性、拓展性等优点与科学文化知识传授有效结合才能实现让幼儿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的最终目标。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在幼儿园教育事业中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符合适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且能够创设出更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通过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融合,不断创设奇妙、新颖的教学情景对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助益作用。

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不断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拓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幼儿园管理系统。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保障幼儿园教育的教学水准和保教结合的根本原则顺利实行。积极落实新课程改革中关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有效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4 总结

我国幼儿园教育事业目前正处于不断建设发展和社会高度关注的重要时期,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队伍作为幼教事业未来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必须迅速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当中,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积极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对于幼教事业的发展要求,全面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魏军.我国幼儿教师政策变迁的文本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9,6.

[2]王晖晖,李晶.幼儿园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第10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水平 课件质量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107-02

现今社会正处于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各种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新的学科不断涌现,这就向承担知识传递任务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信息技术进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增强对信息技术的操作与使用,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培养复合型、通识型人才的需要。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件质量

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以图表、彩色文字、动画、游戏等多种方式呈现,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耳、动脑,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得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科学研究已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加强记忆和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还具有快速、准确、大容量的特点。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之内,即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时间,又加大了教学信息的容量、讲练的密度、练的层次、练的力度。还可以当堂得到反馈信息。由此看来,多媒体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让自己的课件达到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程度,就要支认真学习相关软件技术,收集更多的信息与资料,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课件不断完善,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二、信息技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1.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虚拟现实,此技术可以模拟建立与真实环境相近的学习场景,使学习者似乎身临其境,目前我校的旅游专业正在创建虚拟景点现实讲解的实训室。

2.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电子图书阅览室,它可以使学生者更方便、更快捷、更广泛地获取知识。

3.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各类教学信息,如图片、声音、图像以及动画等进行有效的处理和管理,用于教学展示、宣传展示等,对教育教学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4.利用国际互联网实现全球范围的课程传递和教学,实现远距离教学探究。

5.网上学校,是指将一所学校所具有的全部功能搬上网络,在网上学校,学习者可以在网上直接进行入学报名和注册、学习、考试、获得学分等。

6.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是指基于网络来进行群体形式的学习。这种学习形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应用中的效益,而且,也有助于对学习者合作精神的培养。去年我国进行的“国培计划”的远程教育就属于此类形式。

三、信息技术进校园带来的挑战性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能力培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有些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没有心思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针对这些现象学校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培训教师在思想上的认识,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实实在在掌握信息技术,并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整合学科教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自己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真正的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因有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有限,下载的课件、教案等没有经过细心的修改和合理运用,有些教师在运用课件上课时,没把握住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内容多时为了赶时间像放电影一样划过,内容少时上到最后还剩下时间不知道干什么,出现课堂冷场,上课时没能真正体现课件的优越性。

资源共享里的课件、资料可以参考学习,根据学生的特点修改课件适当运用课件,在这过程中也不断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也给教师施加了一定的压力,有压力就有进步,使教师快速适应新型教学模式,融入多媒体教学活动中去,提高教学质量。

第11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创新能力;知行合一;知识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2-126 -02

一、有效的教学的提出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运动,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受科学思潮的影响,伴随着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教学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基础,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更加突出了有效教学研究。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一)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一种氛围

如同平庸蕴含于标准化之中一样,创造性蕴含于个性之中。个性的发展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环境,个性是在与他的生活环境相互刺激的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如果不断刺激一个人做出主动的独特的反应,为他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他的个性自然就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有很多的学生对英语听力感到很头痛。有的同学是因为以前的基础不好而听不大明白,而有的同学则是感觉一星期听三四次,自己的成绩也没有什么明显的进步。久而久之,很多的同学对英语听力就不太感兴趣了。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所做的事情有三件。

其一,我们要激发他们的斗志,拥有明确的目标。我们的学生都知道有这样一句话:Nothing is impossible. 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能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主动地、创造性地去适应并且去解决难题。采取了心理上的战术之后,学生的心理负担小多了。

其二,我们应该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主动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比如,我们可以采取精听与泛听相结合,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的方法来对他们的听力进行训练。在听的内容上可以变化,课堂上我们可以化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去学一首英文歌曲,课后要求他们再去听,直到完全听会为止。

其三,抓住英语语言的本身。在同学们听的过程中不妨让他们闭上眼睛尽量去享受它的美感、起伏感、节奏感和那种行云流水般的有一个音乐感。这样,学生听起来不仅轻松而且印象深刻,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知行合一,知其然方能知其所以然

教育的目的需要有相配合的教育内容,学生不仅学习这些内容,记住这些内容而且要接受其中的思想,形成相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但是“做”――实践,要比对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知和行这两者要高度地结合和统一。知行结合、强调力行是中国教育方法的最大特点。孔子很早就提出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程序。他把“行”看的比“学文”更重要。 “知是行的注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在高三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的同学自身已经掌握了很多的英语语法知识,但是他们在做题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出错,学习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特别是他们在做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这两大类型的题目时,他们感觉很苦恼。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我发现要做好这种类型的题目并不是简单地把句子看懂,然后翻译成汉语,最后把答案选出。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带着学生一起找到一种规律和方法。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探索,去思考,让他们在不断的解题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经验和技能。

我们同学做了各种题材的阅读文章之后,我让他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英语小短文中夹叙夹议类文章的特点是什么?同学们经过观察、讨论和思考,他们给出了如下的回答:文章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接下来我又提了一个问题:遇到这样的文章,你们怎么解题?同学一:通过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办法尽量先了解文章的基本大意。同学二:留心文章的结构安排,尽量抓住文章浓墨重彩所写的重心。同学三:看题并找到关键词,然后以此为线索,对文章的细节和片段进行突破和查找。同学四:捕捉关键词,忽略不重要的信息。全班的同学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总结自己找到了学习的方法并且尝到了其中的乐趣,何乐而不为?

(三)深刻体验教材,并能将知识进行迁移

我认为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除了让他们学到知识,也是为了转变他们的思想。学生其实能在书本知识的潜移默化中慢慢感受这一切。在教材中学生们能够认识Shakespeare, Lincoln, Madam Curie等名人。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这些名人的生平而且他们的科学观和世界观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在学生们所做的练习中,有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会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其中有很多文章里面蕴含着一定的哲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必能挖掘出其中的改变学生思想的价值!

在我们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基本上忽视甚至放弃了看懂这一感受和用心去欣赏的阶段。这不是教学方法放的问题而是没有对学生进行英语中美育教育的观念问题。读了有些文章,我们会享受到一种宁静的,悠远的,脱俗的美。同时,学生们可以把文章中的一些好的句型运用到自己的英语写作中去,时间久了必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在我们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你感受文章的思想到什么程度,你的内心世界就丰富到什么程度。因此,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听懂和看懂多少,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决定了他的精神世界深刻和广泛到什么程度。

三、有效教学的宗旨

有效教育的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的活动。但在中国,教育、社会、伦理是高度同构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精神的指引者。教育和教学关键点在于怎样引导学生去“行”。朱熹的五步学习法是有效教育教学的最好的诠释:“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学生学英语怎么去学,学得怎么样,最后还是看你是否能坚定不移地去做!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

[2]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M].2008,1.

[3] 骆舒洪.有效教学的理念、实践与思考.

第12篇

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把读书活动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反思,提高师德素质和自身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游刃有余,精彩纷呈。因此,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校的读书活动中,努力通过读书来滋养精神,提升品位,不断提高师德素质和自身修养。我为自己定下了以下的读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我校教师读书计划为行动指南,通过读书锻炼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思考能力,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进行教育创新;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来丰富自己的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二、我的读书目标:

1、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同时通过阅读接触更广的课外知识,深化更多的学科内容,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2、通过读书,培养自身好读书的习惯,提升内涵,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教育实践与改革,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3、通过学习名篇名著,丰富自身个人文化涵养,强化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4、通过读书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主要措施:

1、个人自学为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勤于做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每天确保一小时的读书时间,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

2、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和学生需求这个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边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及时认真地进行教学反思,真正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3、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的信息和动态。撰写博客,读书要与思考有机结合,及时写下心得体会,努力寻求读书成效的最大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与综合能力。积极撰写个人博客并阅读其他老师的博客,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坚持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带着问题读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潜心写好读书心得。坚持读书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充分理解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

四、读书安排:

大量阅读书籍,做好读书笔记,使知识不断积累,思想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每周阅读两篇教育教学文章,每月通读一本教学杂志,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教学著作。

1、经典阅读:《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陶行知教育名篇》、《第56号教室的奇迹》

2、选读书目:《赏识你的学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效教学——小华考|zk168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