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青海游记

青海游记

时间:2023-05-29 17:39: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海游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青海游记

第1篇

青海游记

陈一可

今年五一节,我、爸爸、妈妈随旅行社一起从郑州出发到青海湖游玩儿。5月3日,我们到达青海湖。一路上,经过导游的介绍,我知道了青海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面积是4635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面海拔3196米,平均水深19米,最深处为31米。夏季平均气温15度。在我们去的途中,下起了鹅毛大雪,白茫茫的雪山,成群的牛羊,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大西北的风光。虽然身上很冷,但心情却很爽。因为沿途的景色太美了!

第2篇

青海游记——白兰瓜,顶呱呱(16)

在兰州到西宁附近的公路上,随处可见人们守着一大堆瓜叫卖,我们停下车来买了一点。看看这个瓜,圆球形,比西瓜小,比甜瓜大,个头均匀。在外皮上长着哈密的条纹,皮色绿中泛黄,样子很美观。

到宾馆后,妈妈切开一个瓜,瓜肉淡绿淡绿的,还有些透明。我拿起一块,一口咬下去,清香、甘甜,一股脑地涌上来,弥漫在我的嘴巴里。“太好吃了,从来没吃过这么甜的瓜!”这瓜香脆可口、芳醇甘甜,大家马上爱上了它。一会,一大盘瓜就被消灭了,这到底是什么瓜啊?我暗想道,回家上网查一查。由于这瓜太好吃了,沿途我们买了许多,非常受欢迎。

原来这是白兰瓜,是甜瓜的一种,原产于美国,美国人把它叫“蜜露”。1949年,美国土壤学和水土保持专家罗德民趁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问兰州的机会,托他将种子带到兰州,白兰瓜自此名扬中国。

河西走廊的气候及各种自然条件适合白兰瓜的生长。

因为在戈壁、沙地里,阳光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使白兰瓜富含糖分,品质优秀。白兰瓜味甘甜、汁液丰富、香气浓郁。

“色如玉,甜如蜜,香如花。”白兰瓜色香味俱全,又富有营养,还有清暑、开胃等功效,真是瓜中一绝。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早已“口水流下三千尺”了?

第3篇

白云飘飘网推荐的数学书籍

青海游记—后勤部长(11)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位贤惠的化身,她,就是凤霞阿姨。她个子不高,眼睛不太大,秀气的嘴巴,短短的头发,和一双灵巧的双手。要说起凤霞阿姨能干,那可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啊。凤霞阿姨是我们此次青海旅游的“后勤部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就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此次青海之行,因为经过的大多数都是藏族地区,很少吃菜,我们怕饮食不习惯。所以,我们便带着锅、燃气灶,随时准备做饭。而凤霞阿姨就成了我们厨房的主厨。每天早晨,凤霞阿姨就早早起床,开始做饭。稀饭、面条,茶蛋,小凉菜,她总会轮番的做,保证大家吃得可口、卫生。

记得在花海鸳鸯景区。刚下车,大家都被美景迷住了:眼前是生机勃勃的绿地和蔚蓝的湖泊,远处是圣洁的雪山。骏马在草原上飞驰,还有零星的蒙古包。孩子们跑去湖边打水漂,大人们拍照的拍照,欣赏的欣赏,只有凤霞阿姨默默地开始埋锅做饭。等到大家玩累了,饿了时,午饭也好了。哇!好丰盛呀:有葱拌羊肉,西红柿牛肉汤,红景天羊肉汤,还有小银鱼拌洋葱,主食是小馒头。这些全是我们一路上“收集”来的材料,现在已经被凤霞阿姨这个魔术师,变成了一顿美餐。

我们的队伍每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我们的“后勤部长”—王凤霞。

白云飘飘网推荐的数学书籍

第4篇

w w w.

青海游记——高原上的喜羊羊(17)

在高原的草地上,经常能看到成群牦牛和山羊。那里是牛羊的天堂,山路崎岖陡峭,它们很勇敢,努力爬到山顶上吃草。这两个高原上的主角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走进羊的世界。

羊,家畜,它浑身都是宝:羊的肉和内脏可以吃,味道十分鲜美,令人回味无穷,而且很有营养价值;羊的皮毛可以做衣服,穿在身上既暖和又美观;羊的头骨可以当摆设物、装饰物……

高原上的羊和普通的羊样子没什么不同。但是高原上的羊因为要攀爬峭壁,所以形体、蹄子都小一些。高原里山上的羊,都是附近的牧民养的。那些羊很聪明,它们会记路。每天早晨,在头羊的带领下,寻找鲜美的青草,然后不停地吃;晚上就在头羊的带领下回家。也就是因为高原上的羊经常翻山越岭的缘故吧,那里的羊身体矫健,行动灵活,肉也更有韧性。在祁连山脚下,我们就吃了一顿高原羊肉,那鲜美的肉香至今还在我的唇舌间回荡,难以忘怀。

那天,下着毛毛细雨,非常冷。午餐的时间到了,大家的肚子 “咕噜咕噜”地叫着,提出抗议。可我们没有地方做饭。无奈,我们在公路旁找到一户牧民家,爸爸走进那个蒙古包,让牧民杀了一只羊。因为条件不太好,羊肉只能加盐煮着吃。可大家还口水直流,我暗想:来青海吃不了牦牛肉,在这里吃不了烤全羊,吃点水煮高原羊肉也不错。一个多小时,羊肉煮好了,我们走进温暖的蒙古包,吃羊肉。我拿起一块羊肉,那羊肉的颜色粉嫩嫩的,散发着一股浓郁的肉香。我怕羊肉不熟,小心翼翼把它放到嘴里,咬下一丝肉,细细地品尝。太好吃了!这里的羊肉很有嚼劲,咸咸的,特别鲜美。我们马上就爱上了这难以割舍的美味,人手一块津津有味的吃起来。虽然羊肉很有韧性,我们还是风卷残云般地干掉了一大盘羊肉。不知是饿了,还是经不过羊肉的诱惑,吃了好多好多。我们一边吃饭,一边与牧民聊天。吃完羊肉,就感到身上暖暖的,增加了热量和能量。疲劳、饥饿、寒冷一扫而光。酒足饭饱后,我们便接着赶路。

高原上的羊今天就介绍到这里,你是否也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高原上可爱的精灵?

w w w.

第5篇

老版《西游记》的导演杨洁女士去世,几乎所有人都在第一时间发自肺腑进行了悼念。虽然过去了30年,但老版《西游记》依然是很多人记忆深处的一个童年伴侣,伴随了无数个寒暑假的午后时光。

在人们的悼念中,有一个点被很多人提及,那就是剧组的敬业精神:25集的电视剧,剧组全体人员足足花了六年时间才拍完。在六年间,所有演职人员没干别的,就扎在剧组干这一件事,以至于唐僧前后换了仨人演,演员谈恋爱尽量剧组内部解决,比如“孙悟空”就娶了“天竺国公主的母亲”。

走遍全国选择拍摄地点――信息不畅的无奈

杨洁带领的《西游记》剧组,最为人称道的一点是不怕麻烦,兢兢业业。为了找到符合剧组要求的场景,杨洁导演带领团队,走遍了全国除、青海、宁夏、湖北、台湾之外的26个省、市、自治区拍摄。

听这个数字就能想到,这是一件极其劳神耗力的事,在那个没有动车没有高铁、坐飞机是件奢侈事的年代,全组人在绿皮火车的哐当哐当声中走遍这些地方,是多么让人敬佩的一件事,但多数其实是无用功,到那儿一看不符合拍摄条件,只能换地再看。

杨洁导演组在当年受到过非议。1982年《西游记》先拍了3集,在央视试播,并开始有了名气。但随后就受到了指责,有人批评导演组借着拍电视剧之机游山玩水,还出国。

吊威亚―― “听说还能把人吊起来拍”

关于拍功夫片,香港是远远走在内地前边的。早在五六十年代,邵氏公司的功夫片就已经名扬四海。而且他们有一套完整的演员培训模式,有一定功夫基础的人,只需不长时间的培训,即可在功夫片中出演重要角色。

而内地直到1982年的《少林寺》开始,才有真正的功夫片问世,而且对演员的要求极高,由国家体协出面协调,从七个省选拔了当时的全国武术精英,主角选用了多年全国武术冠军李连杰来。这样拍出的一定是精品,但也一定难以复制。

同样在1982年开始拍摄的《西游记》,杨洁带领的摄制组之前没有功夫片的拍摄经验,而动作场景又是《西游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认知上的差异,造成了动作戏困难重重。

当时全组人都不懂得吊威亚是怎么一回事,还是偶然听到一个香港人说,“可以把演员吊起来拍啊”。于是杨洁导演和她的丈夫(本剧摄像师王崇秋)就专门去了趟香港,学习吊威亚。当时TVB在拍一部金庸剧,他们还跟徐小明导演探讨,但时间有限,他们也只简单地看了几天,而且没学到一种关键的“过江龙”技术,就回来照猫画虎。

技术不过关的结果,就是拍摄时的举步维艰。一开始连专门的钢丝都没有,找了军用的航空跳伞的钢丝。因为对钢丝的承重量没研究,拍摄中断过无数次。师徒四人都摔过,特别是饰演孙悟空的六小龄童,有次摔得昏死过去。

据说师徒四人每次吊完威亚,都要庆幸自己又活下来,尤其是孙悟空和猪八戒,他俩是主要吊威亚的,每次结束后如果无摔伤,都互相击掌欢庆一番。

只有一台摄像机

你可能想象不到,这么脍炙人口的《西游记》,全剧组只有一位摄像,一台摄像机,全程都是单机位拍摄的。

剧组用的摄像机又老又破,无法准确地对焦,还曾经吓到了日本同行。

杨洁曾经到日本NHK电视台交流,被人家先进的摄影棚震惊了。日本同行问,《西游记》机位角度很多变,你用了几台机器?杨洁答复:“一台”。

此时轮到日本人震惊了。

上文f到,《西游记》拍摄进度之慢,不仅现在看来匪夷所思(平均三个月拍一集),即使在当时看来都有点过分了。这种速度曾在中央电视台内部引起质疑,有人怀疑杨洁带着人游山玩水,应该立即停拍。

上面的领导听到了风声,派出调查员到剧组跟组,调查员发现剧组条件太差,被深深感动,不仅没有告发,反而决定帮忙向上级申请再增拨一台摄像机。

几年过去,申请增拨的摄像机依然还在走流程,办手续。直到拍完,那台摄像机也没到位。

导演夫妻搭档六年

老版《西游记》中,杨洁担任导演,她丈夫王崇秋担任剧组唯一的摄像师。他们夫妻俩带着剧组在全国奔走了六年,很少回家,这些都被看作是他们敬业的佳话。

杨洁导演有四个孩子,三个在国外,最小的丫丫1970年出生,《西游记》开拍时才12岁。有媒体报道过,由于夫妻俩长期在外拍摄,丫丫的学习和生活无人照顾。丫丫时常饿着肚子上学,同学们有的知道她没有饭吃,经常给她带点,或者把自己的饭省点给她吃,有时,她根本就吃不上饭。杨洁当时也找朋友照顾丫丫,但是大家都有工作,丫丫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

时间一长,丫丫得了神经性头痛,还曾经当癫痫病治过一段时间,医生发现后告诉杨洁,过去的药再吃下去,会把孩子吃傻的。

第6篇

【关键词】青海湖;起源;神话

一、青海湖起源神话简述

很早很早以前,青海湖只是一口神泉。孙悟空出世后,偷吃了蟠桃,偷喝了仙酒,大闹了天宫,惹得玉皇老儿大发雷霆,派出了所有的天兵天将捉拿他,谁知都不是他的对手,直打得四大金刚求饶,二十八宿逃命,九天玄女喊娘,王母娘娘叫爹。玉皇惊慌失措,慌忙派二郎神杨戬去抵挡。谁知这个二郎神也不是对手,被孙猴子一顿金箍棒打得抱头鼠窜,无处躲藏,只好逃往凡间,想找个僻静处,先缓一口气再说。

二郎神逃到昆仑山下,觉得此处僻静,还有一眼泉。这时,他人困马乏,又渴又饿。急忙叫跟随的童子,取下随身所带的罗锅,在泉中取水造饭。自己拾了三块白石头,支起了个“三石一顶锅”。哪知童子从神泉中取了水,却忘了盖上盖,等他把锅刚架到三块石上,把盐下到锅里,泉水已溢成了大海,淹没了附近的村庄人畜。二郎神正想打个盹,却被这漫天洪水惊醒,急忙中没有了主意,慌慌张张在如今的柴达木地方,胡乱抓了一座山,压在神泉口上,这就是现在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当时二郎神因为心慌意乱,抓山时抓得深了一些,抓成了坑,所以现在柴达木成了盆地。

孙悟空打来打去,不见杨戬二郎,他用火眼金睛往四下里一瞅,看见二郎神躲在昆仑山脚烧火造饭。本来不想同这个手下败将再打了,可是一看二郎神那副神情疲乏的狼狈相,又想和他再开个玩笑。于是,打了一个筋斗,来到昆仑山,悄悄躲在二郎神的背后,突然高声喊道:“你在这里准备午餐,为啥不请请我老孙?”二郎神一听背后响起了孙大圣的声音,头皮一麻,慌不择路,一脚踢翻了锅,倒了汤水,领着童子急急逃命。

那支了锅的三块白石头,就是现在的海心西山。锅中倒出的水,因为已下了盐,所以,至今湖水是咸的。这还不说,孙悟空在后面紧紧追赶逃命的二郎神,他举起金箍棒一捅,“哗啦”一声,二郎神背的盐口袋被划了一条大口子,边逃边漏,漏下了一堆又一堆的盐。这样,就把青海湖畔变成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盐湖和盐泽。

二、用神话来解释自然现象是原始生存状况的必然产物

从现代科学的眼光,我们得以认识青海湖的形成和变迁,是大自然的杰作。早在两亿三千万年以前,青藏高原是一片浩瀚无际的古海洋,后来,剧烈的造山运动使得这片古海洋逐渐隆起,青海湖就是被山脉堵塞而形成的一个巨大湖泊,但当时,它是一个外泄湖,大约距今100万年前,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发生了强烈的隆起后,青海湖才成为一个流水只入不出的闭塞湖。由于青海湖位于西北气候干燥地区,湖水蒸发量大于湖水注入量,因此湖水不断下降,湖面逐渐缩小,也因此盐的浓度增加。

然而,在原始人生存的时代,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一方面感到自己无力,另一方面又竭力要宣泄征服这些自然界的欲望,这种矛盾导致人类既恐惧自然力,又要求认识自然并找到征服自然的方法。于是在原始人的意识中,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并且在想象中征服了自然力,进而借助这种想象,鼓舞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去改造自然、支配自然。通过“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方式创造神话。这是神话叙事构思的核心。

三、从青海湖起源神话谈万物有灵论

万物有灵论最初由英国学者泰勒提出,后来德国学者冯特又从心理学意义上对之补充发挥。

原始人以自身为参照,以想象方式类化天地万物,以为它们完全和人一样有生命、有意识、有灵魂,他们将各种自然物、自然现象和自己完全等同起来,赋予他们形体、意识和生命,把它们“形象化”,“人格化”。所以神话中的神的形象,其实就是人类按照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模子塑造出来的。

青海湖起源神话中的神的形象,几乎没有一个是真正的人形,如猴子孙悟空、三眼的二郎神、这类“人神异形”的神,正是原始初民用人格化的方式同化自然力的结果。孙悟空急躁、撒泼、任性,喜欢自由自在、傲气的性格和二郎神惊慌失措,躲躲闪闪的性格是人类社会中不同的人的性格的体现,“二郎神人困马乏,又渴又饿。急忙叫跟随的童子,取下随身所带的罗锅,在泉中取水造饭。”这样的情节也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场景。

四、神话存在的价值

(一)艺术价值: 神话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奔放、瑰奇多彩的想像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与后代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它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不仅如此,神话还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与历史价值,与远古的生活和历史有密切关系,是研究人类早期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很重要的文献资料。

(二)认识价值: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历史,认识世界,学习先人的社会实践经验,吸取教训,得到进步和提高,不断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三)教化价值:神话是群众自我教育的一种口头的教科书。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了解先人的想法,感受到神话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想象里,还可以帮助人民提高思想觉悟,大多表现人们勤劳、勇敢、朴实的美德,同时也表达人们美好的理想、愿望。

青海湖起源神话,根据其特地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作用,和西游记故事联系在了一起,怪诞神秘,充满了传奇色彩,用不同性格的孙悟空和二郎神做主角,加上王母娘娘、玉帝等的描写展示了先人丰富的想象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文字优美动人,描写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有很强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通过描写,让我们深入了解了青海湖及其周边环境,如湖水是咸的,在昆仑山附近,湖畔有很多盐湖和盐泽,柴达木是个盆地等等。教会我们做事要认真细致,不要像二郎神的小童一样粗心大意,忘了盖上泉水的盖子,引发了洪灾。

五、怎样更好的传播青海湖起源的神话传说?

(一)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应更重视民间文学的发展,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不断挖掘丰富神话作品的文化内涵。

(二)应走“文旅结合”的发展道路。联系青藏高原特征,结合山青水秀的优美环境,以及少数民族人数众多,少数民族族类丰富、历史悠久,有很多经常的故事传说等特点进行创作、再创作,并加大宣传,形成有青海特色的,有民族特点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吸引更多的人来认识和了解青海,感受青海神话的独特魅力,可达到保护和发展并重,物质和精神双赢的效果和目的。

(三)强化神话学传承教育,让年轻人逐步了解民间文化,使他们学会自觉维护传承民间文学作品,发扬民族精神的。

(四)利用网络等新形式的大众传媒途径,深入宣传。

【参考文献】

[1] 万建中著.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袁珂著.中国神话通论[M].巴蜀书社,1993.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4-0101-01

人类最需要的是食物,它是人类生存条件的首要因素之一。在原始社会中,农业未出现,人类没有能力驯服动物成为家畜或为自己服务的对象时只能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食物。人类的衣食来源为狩猎,采集。但采集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因此狩猎就成为人类固定的食物来源。蒙古族先民以及北方游牧民族形成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最初的生产方式---狩猎。早在旧石器时代初期北方草原的先民已经过着以狩猎为辅的原始生活。

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蒙古族社会的各个部门迅速发展。随着蒙古社会的军队化和社会生活中狩猎制度的秩序化,蒙古族中弓箭的作用日益强烈。意大利人约翰?普兰诺?加宾尼游记《出使蒙古记》中记载:“每个战士必须带有以下武器:弓二张到三张,其中至少有一只好弓,三个装满箭的大箭筒----”。 成吉思汗也很欣赏神箭手,《蒙古秘史》中的“哲里木”是“箭”之意,成吉思汗赐予其名,是成吉思汗手中的一把神箭。成吉思汗的军士木华黎也是一位著名的神箭手能,有过“猿臂善箭,挽弓二百强”的记载。当时的神箭技术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关系,所以对优秀的射手极为关注,赏赉十分优厚,以致刻碑留名,永传后世。如公元1227年锈刻坚立的《也松格碑》(亦称《成吉思汗碑铭》2藏于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在此碑上刻写了成吉思汗在1225年西征班师途中于不哈速赤忽之地设宴将士时,成吉思汗侄子也松格,射箭达三百三十五步遥的盛况。

一、射箭训练:

1、动态(骑射)的训练方式:

蒙古族的民间游戏不仅是古老的传统文化现象而且也是一种与生产生活军事有关的文化现象。史书上虽然没有留下正式的射箭技巧或方法等文字记载,但从现存的文化现象中可以窥视蒙古族射箭文化的某些痕迹。萨仁格日勒乐说“蒙古族的民间游戏是古代蒙古族人由狩猎和作战的需要而编制,或者作为狩猎和作战的一种准备训练而产生。”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弓箭的产生与发展是蒙古族生存为基准,而不是纯粹的游戏。从蒙古族民间游戏的内容来看,最初训练射箭时采取一种动态的训练方法,从而更加绝对确定射箭的准确性和高度的命中率。蒙古民间有很多游戏都是属于射箭游戏的动态训练法。在《罗?黄金史纲》里有着这样的一段记载:成吉思汗派人去命令其弟哈布图?哈萨尔“拔黑毛鹅羽毛”。那人正在给哈萨尔传旨时,头上飞过一只天鹅,哈萨尔问他“射何处”他说“射黄黑之间”,话还未说完,哈萨尔就射准了那只天鹅的嘴角。

射箭的准确性也与生产劳动和当时的军事有关:在牧区牧人总是准备一样劳动工具,那就是----“杜布日”,汉语称“抛尔石”。它是在游牧民族中放羊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随身携带着的东西。在牧区人人会用它,一般人可以击中几百米之外的牲畜或东西。这种与生活生产有着密切关系的游戏,能锻炼出哈布图?哈萨尔那样的射箭高手。在《罗?黄金史纲》和《元史》等书籍中也记载了成吉思汗的身边或军队中都有能射掉空中飞行的鸟的人。《多桑蒙古史》中也记载鞑靼人的“游牧生活,颇易于从事军役。此辈之嗅觉、听觉、视觉并极锐敏,与野兽同能。全年野居,幼稚时即习骑射,在严热气候之下习于劳苦,此盖生而作战也。其马体小,外观虽不美,让便于驰骋,能耐劳,不畏气候不适。训骑者意,骑者放箭时,得不持缰而驭之。” 这种高超的技术是在实践中不断的运用、并反复锻炼和训练的结果,掌握这门技术是蒙古族男孩从小就应必备的基本训练。七、八岁的孩子不但掌握弓箭技术同时也要熟练的运用弓箭。《黑鞑事略》中详细记载了蒙古族少男从小就掌握和经历严格骑射训练以及所达到的射箭技术之绝妙程度,“其骑射在孩时绳束以板,络之马上,随母出入。三岁,以索维之鞍,俾手有所执,从众驰骋。四、五岁挟小弓短矢,及其长也,四时业田猎。凡其奔骤也,肢立而不坐,故力在跗者八九,而在髀者一二,疾如飙至,劲如山压,左旋右折,如飞翼,故能左顾而射右,不特殊秋而已。其步射,则八字立脚,步阔而腰蹲,故能有力而穿扎。” 如今这种生产技术成为节日娱乐活动中的竞赛之一,受到人们的欢迎。如今的射手不象过去的射手那样在宽阔的草原上骑着马射猎物,而是在固定的场合中射规定的目标。青海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射箭比赛中,骑射更多的受到牧人的欢迎。历史上宗加的夏吉纳巴特尔、宝海巴特尔等不仅是有名的将军更是那达慕会上屡次获得名次的骑射手。而远程赛也属于骑射比赛,射程一般在100米以上。如,在历史上每当蒙古族“祭海仪式完毕后,有跑马、打靶、歌舞等活动。跑马打靶最为精彩,射手策马疾驰,从马背上用火铳击靶标,在约一百五十米的距离内优秀射手可以击发多达七次,且多弹弹中的”。 比赛规则是1轮3箭,射中几个算几个,以射中的次数来制定。射箭比赛中个人和团体均可参加。成绩的计算方法由个人单项和也有男女混合队总分成绩计算两种。妇女、儿童根据性别和年龄的不同,计算成绩方法也不一样。有专门的统计,击鼓,登记等管理人员。箭靶有五种不同的颜色涂成的“毡片靶”,靶的中心用大红色涂成太阳。

2、静态(静射)的训练方法:

在射箭训练时按一定距离设置标靶练习,这种普遍采用的方法称之为静射训练方法。靶有草靶、皮圈靶等形式,蹲射、立射、卧射均可用之。立射时选手站在固定的线圈内,在瞄准和射箭的这段时间内不能踩上边线,否则就是越轨犯规。青海蒙古族的民间有记载,每当牧人祭祀完敖包后有一个小小的射箭比赛――男人们从敖包那里迅速的跑过来抢着射固定在敖包对面的靶。对优秀射手的挑选也很严格,射箭手时必须闯以下三道关,第一道关是射100米以外的木桩;第二道关是射50米以外的鞭靶:第三道是射20米以外的一根芨芨草。顺利经过以上三道关的射手就可以参加青海蒙古族二十九旗举办的那达慕大会。青海蒙古族地区的静射射箭比赛根据立射、卧射和蹲射三种,射箭的距离和射箭支数无区别。步射射程一般有20、50米、100米,比赛规则是3轮9箭,即每人每轮只许射三箭,以中靶多少来定夺胜负。射马上射箭,参赛者自带马匹、弓箭仍采用3轮9箭制定胜负。

二、射手祝词称号:

青海蒙古族地区的优秀射手即冠军手不仅享受到常人无法享受的丰厚的奖品外还得到人们对他的无限尊敬和赞美。射手按中靶的成绩先后排列,取前四名或六名给予奖励,赐予称号。但明确指出各名次的具体称号,在内蒙地区优秀的射手称号为“达尔旱莫尔根”,青海蒙古族把优秀射手受于“莫尔更哈日布噶青”或“策青哈日布噶青”的称号。一场比赛结束后赞词手,开始以悠扬的声调来赞颂射手的功勋。《射手祝词》中赞颂射箭手的勇敢、机灵以及射箭技巧的高超。

第8篇

行前功课一点没做,因为大伙都知道我玩起来没心没肺,于是就私下早早瓜分了任务,只授权我做个浪荡行者,一路尽情撒野。果然是老友,一眼就看穿了我心中的小九九。

其实,对青海湖此行,谁不是带着情结来的?有人为了朝圣,有人为了还愿,有人为了美色,有人干脆就直接为了此行的那群人。而我呢?如果生活在古代,在东方,只愿做个游侠儿,一生仗剑天涯;在西方,但求做个行吟诗人,一路且行且唱。

塔尔寺:神性弥漫

此行要去的是藏区,就临时抱佛脚补习了一下藏传佛教,这一补补得我兴致盎然。当一行人从西宁出发,经过二十六公里的骑行,面对着塔尔寺宏伟的寺门时,我二十六岁的心就开始沦陷――在这儿我平生第一次真实的感受到了神性。

看到塔尔寺那些超然世外的僧侣、拜磕长头的虔诚信徒,我决定让我的无神论开下小差,相信佛是存在的,而且在藏区,人神共处。因为,世上本没有神,信的人多了,神也便存在了。

上大学时看过梦枕貘的《阴阳师》,阴阳师安倍信明所处的平安时代是个人鬼共处的时代。那里面所谓的共处,也只是白天人流熙来攘往,晚上则百鬼夜行。

想在塔尔寺好好地把心荡涤下,于是建议队伍在寺里待得久一点。这正中老陆下怀。于是他就带着大家开始荡涤了。带着高山仰止的心情,我第一个走进一个经堂,却又灰头土脸的第一个出来。因为寺里每一尊佛都有故事,他们的每一个手势和表情都有涵义。

有故事的人才是有意思的,有内涵的POSE才是迷人的。于是我开始对塔尔寺钟情,所以我决定跟在导游后面听她娓娓道来。没想到她道起来太过娓娓,而我的藏传佛教知识是如此贫乏,要命的我求知欲还如此旺盛。不停地问她为什么?她答:我疯了,这导游我当不了了,我立马就打飞的到须弥山下苦修五百年,然后把这些问题给你一一解答,你能等我么?

以前看到人文的东西我就直接PASS掉,因为不屑。在塔尔寺,我不想PASS,但又不得不PASS,因为苦恼。为啥以前就没对藏传佛教用功,现在他们内行看门道,我却只能外行看热闹。所以一怒之下我决定不逛寺了。对着寺门口的僧侣说,等俺功课做好了,肯定会回来找你辩经。

塔尔寺各个经院都是独立的院落,于是我决定不再进到院内,就在各个院落之间的巷道里穿行。有僧人在巷道中走过,步法轻盈,宛若段誉在秀凌波微步。

突然想到戴望舒的《雨巷》,差点把这沙弥当成丁香姑娘,回过神来,沙弥已走远,只留下寂寥的巷道独自延伸到远方,不禁莞尔。

路过一个经堂门口,有很多信徒在磕长头,脚下的木板被磨得比他们的脸还光亮;经堂里面的佛像上被贴满了钞票。这便是他们的信仰吧,从精神上的取,到物质上的合,都表现得都如此坦荡。而我们为啥就如此羞答答呢,精神上欲说还休,道可道非常道;物质上想要又不好意思,想给又合不得。

把寺庙逛完居然只用了一个小时,而同伴们还在看门道中。寺庙刚进门处耸立着八根白塔,名为八宝金塔,于是我就坐在庙门前的台阶上,看着僧人和信徒门转八宝金塔打发时间。

同一时问有三个信徒在转塔――

第一位是个老太太,一手撑着拐杖一手捏着佛珠,走起路来如秋风落叶样发抖,念起经来如晨钟暮鼓式空灵,转起塔来如同步卫星般不停;

第二位是一老头,造型和老太太差不多,不过他转起来更夸张,每走到一个塔面前就用头轻轻磕在塔上,看架式不是要把塔磕倒就是要把头磕烂,我没耐心也不忍心看完;

第三位是位抱着小孩的母亲,似乎在赶时问,抱着小孩转起来就如同陀螺一样快。于是举起相机给他们拍照,透过镜头,看到了那些表情:沉醉、安祥、平和。

不经意问镜头又落在那位年轻的母亲身上。不知过了多久,她终于转完,居然向我走过来,在她说话前我先开口:您那转经时虔诚的样子,令我感动,没征得您同意就拍了两张,你不喜欢,我马上删。

没想到她立马露出了笑脸:没必要,如果想拍还可以继续。于是她招呼她一家人聚过来,我们就站在佛塔下开始交流。她一家人似乎对我的骑行穿着比较感兴趣,问我是不是参加青海湖的环湖赛而来,因为他们一家子拜完塔尔寺后准备顺路看看环湖赛。

翻越日月山;诗意飞扬

其实,诗情画意不仅仅是在青海湖才显现。第一天入住西宁时就已经开始。

在一问枕着湟水的简陋而静谧的客栈里。我坐在宽敞的窗台上,静听河水潺潺。闭上眼,想象那水声就是纤纤玉手,而心脏就是丝丝琴弦。其实我只选择性记住了我喜欢的湟水的那一面。这么说来,世间诗意无处不在,欠缺的只是我们的诗人气质。

第一天要翻过的最高山峰是日月山,这是此行要翻越的最高点。3400米,是此行绝大部分同学从未上升过的海拔。想到这,从小在南方小山小水中长大的我就开始小兴奋,塞上耳机,把音乐开得最大。激昂的旋律让我的战斗指数立马满格,踩着双轮的架势就如同超级赛亚人,却幻想自己是关颖珊,在一曲优美的《蝴蝶夫人》的伴奏下在冰上优雅地秀梦幻舞步。

旅行开始,风雨随行。大伙儿都穿上了冲锋衣裤,而我因为神经比较大条,没带冲锋裤。于是只能边骑边喊:暴雨浇兮,可以湿吾身;北风号兮,可以干吾衣。

虽然看起来很革命乐观主义但样子怎么看怎么像一寒号鸟:冷啊冷,明天就筑巢。

雨越下越大,当看到队友丝儿停下来用垃圾袋套鞋,就在他面前摆出楚楚动人的模样讨来几个垃圾袋穿在身上,面对大伙的嘲笑我却反唇相讥:旅行中最缺的是什么?是诗人气质。看到了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才叫调调!

想以燃烧小宇宙的方式取暖,于是一路把单车踩成了风火轮行走在队伍的最前方,一路赶超了几个也在环湖的其他地方的车友。他们时而编队骑行,时而并排谈笑。公路上不断有车辆飞奔而过,卷起的水雾就如同在给我们做蒸汽浴。

透过车窗我能感受到他们惊讶的表情。这表情让我想到一个笑话: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s,一会儿排成B。我就sB怎么的。鸟儿们迁徙,并不期望得到人类的认同,这是它们自个儿对回归的承诺。

我不关心你们怎么看我,我只在乎我那被称为“队友”的伙伴们。于是就停下来回望。看到大家排成纵队迎头赶上,心中竟然热血上涌。

骑在最前头的是队友冬青木,这是她第二次长途,也是我和她第二次骑行。骑一次车就是朋友,骑两次车就是好朋友。车友之间的感情其实很简单,与骑行里程难度成正比。问她能否跟上,她说没问题,只要大伙距离不要太远,让我可以看到你的背影,听到你的歌声。

于是,大伙儿就在“前面是队友,后面也是队友”的境况下骑行。

终于挨到日月山了,这是我们骑单车上过

的最高海拔。

日月山是中国内流河与外流河、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农耕区与牧业区的分界线,但是它最有名的地方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因为文成公主的传说。

传说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唐太宗怕公主思念大唐,就赐了她一面宝镜。只要公主思念家乡时拿出宝镜,宝镜中就会出现家乡的景象。当文成公主走到青海湖时,举目远望,一片苍凉,想起长安的美好,不禁潸然泪下。于是拿出宝镜,宝镜显现出长安繁华的景象和父皇唐太宗慈祥的目光。看到这,文成公主擦去眼泪,把宝镜扔在青海湖边,毅然上路。

在日月山,好友发来短信,说南京三十五摄氏度,都快中暑。而骑行在日月山的山路上,我们都已快结冰。临近日月山时,我看到队友老陆站在一家藏民毡房前,顶着风雨向我们招手,他以为他风雨不动安如山的造型很酷,其实,怎么看怎么像望夫女。

牦牛粪散发出的热量,奶茶进发的幽香让我们再度回魂。再度上路,越过日月山,山的那一边的路面竟然没一丝水气,透过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似乎可以看到青海湖蓝色的湖水和淡淡油菜花香――我似乎有点明白文成公主当年的心境。

灿如夏花,净若圣湖

高原的夏季,温暖而短暂,植物从发芽到枯萎,只有内地一半的时间。因此,它们的生命,容不得来前留有余韵,一上来就进发,炙热得直奔主题。

曾经看过一位驴友写的游记,说他在青海湖畔邂逅一位女孩,她如夏花一样盛开。于是那会儿,幼小的心灵就开始对佛许愿:要到青海湖看一看那夏花和那生如夏花的姑娘。

于我而言,青海此行,一分为花,一分为水,一分为人。

很不幸,在青海湖,没邂逅花样女孩,还一直被浇冰样雨水;很幸运,赶上青海湖花开得最盛的时节,老天还在湖景最美的路段赐给我们一个艳阳天。

于是在青海湖畔,还等什么呢,像夏花一样绽放吧。入住151基地藏民家,这是一处很有情调的民宅,房前开满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焕发出诱人的金黄;房后对着一望无际的青海湖,展示出让人纠结的蔚蓝。这场景,是比陶渊明家“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更高一级的田园风情。

在油菜花中撑起晾衣绳,让今天被雨水浸透的衣服随着花香迎风摇摆。

一旁的人提醒我赶紧往手电筒中充电,今晚三更圣湖边:小海、冬青木同学(队中的女队员),一起研究诗词歌赋一起思考人生如何?小海不甩我,赵泽同学骑着马,她在后面顾盼神飞,他们似乎在表演“郎骑青骢马,妾乘油壁车”……

青海湖在遥远的古代是大海的一部分,当地壳上升后,周围的海底变成了陆地,这蓝色的湖泊就成了大海遗留在大陆腹地的最后一滴眼泪,依然倔强得让周围的世界保存对大海的蓝色幻想。

也许,青海湖认为她自己伟大得感天动地了,但是可惜的是她的伟大感动不了她为之付出的人。《练习曲》中有一句话:海岸线的侵蚀让台湾变得越来越瘦。而青海湖也面临同样的处境:注入湖水的减少,让青海湖变得越来越憔悴。而这份憔悴很大部分来源于湖畔那一望无际的油菜花。

油菜花,这原本不属于牧区的生物,侵吞了太多原本属于青海湖的水份。我们眼前见到的这片金黄的美丽,代价是如此高昂。

在青海湖的第二天,我们坐船出湖。船上挂着经幡,透过经幡看到远方有船徐徐开近,不知是船动还是幡动,最后管不得船动还是幡动,内心开始悸动。

当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去湖边的牧民家里做客。掀开帐篷,盘起脚席地而坐,牧民给我们倒上牦牛酸奶,老陆对这玩艺儿赞不绝口(只要是藏家的东西他都这样),我却绝口不赞叹,虽然它挺上相,但是有些东西你还只能远观不能亵玩。

蓝宝石一样的湖水,鲜花铺就的草原,珍珠一样点缀的牛羊,这才是藏家值得骄傲的地方,怪不得王洛宾不想走,要“做一匹小羊,随她去牧羊”。

找不到华筝,学不了郭靖,做不了金刀附马,遗憾。不过,牧民家的小孩很可爱,于是伸出魔爪想去捏一捏,没想到小家伙看出了我的司马昭之心,立马哭得死去活来,让我不敢靠近。早知这一招这么管用就学他,小时候就不会被人捏得死去活来了……

在那个傍晚,选择单独出去骑行,原本打算直奔湖边,当车轮辗过开满野花的草原时,有牧民正赶着牛羊从湖畔归来。于是就骑着单车客串了一回牧羊犬。然后踏着最后的那一抹余辉在湖边静坐,清风徐来,一天的疲惫随风而散;偶尔有海鸟飞过,鸟鸣声穿透涛声敲打鼓膜。蛊惑得我都有投湖的欲望。

第9篇

行前功课一点没做,因为大伙都知道我玩起来没心没肺,于是就私下早早瓜分了任务,只授权我做个浪荡行者,一路尽情撒野。果然是老友,一眼就看穿了我心中的小秘密。其实,对青海湖,谁不是带着情结来的?有人为了朝圣,有人为了还愿,有人为了美色,有人干脆就直接为了此行的那群人。而我呢?只愿做个游侠儿,一路仗剑天涯,且行且唱。

神性弥漫的塔尔寺

一行人从西宁出发,经过26公里的骑行,面对着塔尔寺宏伟的寺门时,我26岁的心忽然有了虔诚的感觉――在这儿我平生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了神性。

想在塔尔寺好好地荡涤心胸,于是建议队伍在寺里呆得久一点。但可惜我的知识很匮乏,同行的人都是内行在看门道,我却只能外行看热闹。于是想来还是决定在各个院落之间的巷道里穿行吧,正好借此机会好好参观下寺庙。塔尔寺各个经院都是独立的院,有僧人在巷道中走过,步法轻盈,宛若段誉在秀凌波微步。突然想到戴望舒的《雨巷》,差点把这沙弥当成丁香姑娘,回过神来,沙弥已走远,只留下寂寥的巷道独自延伸到远方,不禁莞尔。

路过一个经堂门口,有很多信徒在磕长头,脚下的木板被磨得非常光亮;经堂里面的佛像上被贴满了钞票。这便是他们的信仰吧,从精神上的取到物质上的舍都表现得如此坦荡。

把寺庙逛完居然只用了一个小时,而同伴们还在看门道中。寺庙刚进门处耸立着8根白塔,名为如来八塔,于是我就坐在庙门前的台阶上,看着僧人和信徒们转如来八塔打发时间:同一时间有3个信徒在转塔,第一位是个老太太,一手撑着拐杖一手捏着佛珠,走起路来如秋风落叶样发抖,念起经来如晨钟暮鼓式空灵;第二位是一位老头,年纪与老太太差不多,不过他转起来更夸张,每走到一个塔面前就用头轻轻磕在塔上;第三位是位抱着小孩的母亲,似乎在赶时间,抱着小孩转起塔来就如同转起来的陀螺一样快。于是举起相机给他们拍照,透过镜头,看到了那些表情:沉醉、安详、平和。

风雨日月山

第一天要翻过的最高山峰是日月山,这是我们这趟骑行要翻越的最高点,3400米,是此行绝大部分人从未上过的海拔。想到这,从小在南方小山小水中长大的我就开始兴奋,塞上耳机,把音乐开得最大,幻想自己是关颖珊,在一曲优美的《蝴蝶夫人》的伴奏下在冰上优雅地展示着梦幻舞步。

旅行开始,风雨随行。大伙儿都穿上了冲锋衣裤,而我因为神经比较大条,没带冲锋裤。于是只能边骑边喊:暴雨浇兮,可以湿吾身;北风号兮,可以干吾衣。虽然看起来很乐观,但我的样子怎么看怎么像一只寒号鸟:冷啊冷,明天就筑巢。

雨越下越大,队友丝儿停下来用垃圾袋套鞋,于是就在他面前摆出楚楚动人的模样讨来几个垃圾袋穿在身上,面对大伙的嘲笑我却反唇相讥:旅行中最缺的是什么?是诗人气质。看到了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才叫情调!

想以燃烧小宇宙的方式取暖,于是一路上把单车踩成了风火轮行走在队伍的最前方,一路赶超了几个也在环湖的其他地方的车友。他们时而编队骑行,时而并排谈笑。公路上不断有车辆飞奔而过,卷起的水雾就如同在给我们做蒸汽浴。透过车窗我能感受到他们惊讶的表情。这表情让我颇为振奋,我并不关心你们怎么看我,我只在乎那被称为“队友”的伙伴们。于是就停下来回望。看到大家排成纵队迎头赶上,心中竟然热血上涌。

骑在最前头的是队友冬青木,这是她第二次长途,也是我和她第二次骑行。骑一次车就是朋友,骑两次车就是好朋友。车友之间的感情其实很简单,与骑行的里程和难度成正比。问她能否跟上,她说没问题,只要大伙距离不要太远,让我可以看到你的背影,听到你的歌声。

于是,大伙儿就在“前面是队友,后面也是队友”的境况下骑行。

终于捱到日月山了,这是我们骑单车上过的最高海拔。

日月山是中国内流河与外流河、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农耕区与牧业区的分界线,但是它最有名的地方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因为文成公主的传说。传说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唐太宗怕公主思念家乡,就赐了她一面宝镜。只要公主思念家乡时拿出宝镜,宝镜中就会出现家乡的景象。当文成公主走到青海湖时,举目远望,一片苍凉,想起长安的美好,不禁潸然泪下。于是拿出宝镜,宝镜显现出长安繁华的景象和父皇唐太宗慈祥的目光。看到这,文成公主擦去眼泪,把宝镜扔在青海湖边,毅然上路。

在日月山,有朋友发来短信,说南京35度,都快中暑。而骑行在日月山的山路上,我们都已快结冰。临近日月山时,我看到队友老陆站在一家藏民毡房前,顶着风雨向我们招手。

牦牛粪散发出的热量,奶茶迸发的幽香让我们再度回魂。再度上路,越过日月山,山那一边的路面竟然没一丝水气,透过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似乎可以看到青海湖蓝色的湖水,鼻间也轻轻飘散着淡淡的油菜花香。

灿如夏花,净若圣湖

高原的夏季,温暖而短暂,植物从发芽到枯萎,只有内地一半的时间。因此,它们的生命,容不得留有余韵,一上来就迸发,炙热地直奔主题。

曾经看过一位驴友写的游记,说他在青海湖畔邂逅一位女孩子,她如夏花一样盛开。于是那会儿,幼小的心灵就开始对佛许愿:要到青海湖一看。看那夏花和那生如夏花的姑娘。

于我而言,青海此行,一分为花,一分为水,一分为人。很不幸,在青海湖,没有邂逅到花样姑娘,却被雨淋得很狼狈;很幸运,赶上青海湖花开得最盛的时节,老天还在湖景最美的路段赐给我们一个艳阳天。

在这美丽的青海湖畔,还等什么呢,像夏花一样绽放吧。入住151基地藏民家,这是一处很有情调的民宅,房前开满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焕发出诱人的金黄;房后对着一望无际的青海湖,展示出让人纠结的蔚蓝。这场景,是比陶渊明家“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有更高一级的田园风情。在油菜花中撑起晾衣绳,让今天被雨水浸透的衣服随着花香迎风摇摆;赶紧往手电筒中充电,今晚三更圣湖边,小海、冬青木(队中的女队员),一起研究诗词歌赋一起思考人生如何……

也曾坐船出湖:船上挂着经幡,透过经幡看到远方有船徐徐开近,不知是船动还是幡动,最后内心已经开始悸动。哎,青海湖,总会让人情不自禁的臆想,访侠寻仙,是古时行者的情怀,如今的我们传承了他们的血脉。

也曾拜访湖边的牧民:掀开帐篷,盘起脚席地而坐,牧民给我们倒上牦牛酸奶,边品牦牛酸奶边欣赏蓝宝石一样的湖水,鲜花铺就的草原,珍珠般的牛羊。如此美景,怪不得王洛宾不想走,要“做一匹小羊,随她去牧羊”。

也曾对着青海湖水发呆:青海湖在遥远的古代是大海的一部分,当地壳上升后,周围的海底变成了陆地,这蓝色的湖泊就成了大海遗留在大陆腹地的最后一滴眼泪。也许,青海湖认为她自己伟大得感天动地了,但可惜的是她的伟大感动不了她为之付出的人。目前注入湖水的减少,让青海湖变得越来越憔悴。而这份憔悴很大部分来源于湖畔那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油菜花,这原本不属于牧区的生物,侵吞了太多原本属于青海湖的水分。我们眼前见到的这片金黄的美丽,代价是如此高昂。

第10篇

不断演绎的西王母神话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其最为世间所知,常引为故事者,有昆仑山与西王母。”千百年来,经过老百姓的口口相传,昆仑俨然成为天下神仙的集聚地。中国人对昆仑山情有独钟,还在于他们一直坚信躲在神话故事背后的正是中华民族最早的祖先身影。巍巍昆仑便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正所谓赫赫我祖,来自昆仑。也正是源于昆仑的文化地位和创世功劳,古人特地尊崇它为万山之宗、河岳之根。

这座装满了太多瑰丽想象的神话之山,因为地理偏远,在古人心目中已近世界边缘,加上山脉长达2500余千米,宽130~200 千米,平均海拔5500~6000米的恢宏气势和伟岸英姿,使得古人油然产生“可望不可及”的敬畏之心。这座神奇的大山承载着祖先太多的想象以及人文性格的暗示,在某种情结里,昆仑也俨然成为中华民族的神话之源和精神之根。

倘若揭开神话神秘的面纱,你会发现,这些可与西方古希腊神话相媲美的创世纪神话并非空穴来风,恣意的想象力背后是源于中华文明最古老、最生动的历史真实。我们不妨考证一下当年那位“住瑶池、种蟠桃”的西王母(王母娘娘)。

西王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知名度、也是最早的女仙。然而,她最初的形象却很是“不堪”。如果按《山海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的字面描写,西王母最初应是个界于半人半兽的女“怪”,而非仪态万方的神仙。然而,如果不望文生义,而是深入了解、实地考证,你会发现另一个答案。

这要从当地一种古老的习俗谈起。在青海河湟地区至今还流传一种“跳於莬”的古老习俗。“於莬”就是老虎的意思。在跳於莬的过程中,舞者往往上身,并在身上涂满虎豹的斑纹,腰系红布,后打结成尾状物,并用白纸条将蓬乱的头发扎起,这一切都与西王母的“行头”有几分相似之处。而这种奇怪的装扮只是远古氏族图腾崇拜的古老遗传罢了。据专家考证,西王母真有其人,不过不是神仙,而是距今3000~5000多年前的远古时期、青海湖以西游牧部落的一位女酋长。《山海经》里关于“豹尾虎齿”的描述,可能只是一种部落流行的美容图饰罢了。

西王母真实存在的另一旁证便是现存古籍表明,自两晋到明清乃至民国时期,青海草原地区、昆仑山南北都有大量的女王部落存在(譬如有名的苏毗部落),这大概也是先民女性崇拜的古老习俗吧。如今,在青海省天峻县西南20千米处,一座独立的小山西侧有一口深十几米的山洞。据学者考证,这便是5000多年前西王母古国女首领的居所,名为西王母石室。在青海海晏县金银滩草原上,也有西王母古塔遗址。另外,在格尔木市西部还有一条东昆仑河,它的源头是一个叫“黑海”的湖,传说是西王母的“瑶池”。

然而,拥有一个石洞和一洼湖水的西王母太过普通,无法给人以足够的震撼力,更无法令人称奇。在后人的想象中,创世纪的历史本应更加完美和神奇。于是,神话开始不断演绎,西王母的形象也渐渐从简陋走向华丽,从真实走向传奇。在非正史的《汉武帝内传》古籍里,赐汉武帝3000年蟠桃的西王母,“乘紫云之辇,驾九色斑龙”,已经完全幻化成仪态婀娜、艳压群芳、伺仙如云、威仪天地的女神了。

富于想象力的地域传奇

与西方神仙谱系完全不同的是,中国的诸位神仙并没有独立的神格体系和严谨的社会关系。人与神的界线相当模糊。大概也只有中国的老百姓可以随意将人推向神位,甚至自己苦心修炼,都可以得道成仙。中国人的想象力太过充沛,现实与传说的界线也往往被泛滥的想象力冲垮。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但凡一方百姓喜欢的人,往往都会在自然或不自然间被推上神的宝座,并附会以更多的地域传奇。如大唐时的文成公主,当年她远嫁到吐蕃,有很长的一段路程是从青海经过。于是,当地的百姓抓住难得的机缘,开始按自己的意愿演绎文成公主的青海传奇。如那座著名的日月山,传说当年文成公主经过日月山时,看到山的东面一派繁荣景象,再看西面,则是一派荒凉景色,她触景生情,想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于是拿出日月宝镜,想看看繁花似锦的长安美景。又突然记起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一咬牙,便将日月宝镜摔在日月山上。当时的日月山叫 “赤岭”,因为文成公主这一摔,竟摔出一个纪念的新名字来。这个故事自然是后人附会而来,如今的日月山两侧修建有日亭和月亭,均为八角砖木结构,彩绘飞檐,具有浓郁的藏族风格。当地人如此虔诚,也是为了纪念那位伟大的公主。

在日月山的西边还有一条从东向西流的倒淌河。虽然河水倒淌的奇观其实是受地势的影响自然形成,可当地人更愿意附会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也与文成公主有关。话说当年文成公主和亲入藏经过此地,从这里继续往西就不能再坐轿子,必须骑马才能进入草原。文成公主想到从此远离父母之邦,一去难返,不由流下眼泪。一路上,公主的眼泪竟流成了小河,从此,草原上就有了这条从东向西流的倒淌河。如今,当地依然流传着“过了日月山,两眼泪不干”的动人民谚。

被推上神位之前的文成公主还无法做到超然,她依然需要神灵的庇护。当她经过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贝纳沟时,发现这里溪流涓涓、林木茂盛,景色非常秀丽,加上当地藏族百姓的盛情款待,便决定暂住下来,同时令工匠在沟内悬崖峭壁上雕凿了大日如来等9尊佛像、大小佛塔和重要经文等数十处,并用汉文亲自撰文著述其事,以方便和佛祖沟通交流,求得心灵的安慰和神灵的保佑。70年后,唐蕃第二次联姻,当金城公主赴藏路过此地时,看到文成公主命随行工匠雕凿的佛像颇为感怀,遂令侍从工匠和当地匠人一起维修庙宇,并赐名“文成公主庙”。 而在当地藏族同胞的眼中,这两位宛若仙人的大唐公主曾授予他们开荒种田、织布、酿酒、歌舞等技艺,又带来佛祖的庇护,可谓功德无量。在他们心中,也早已将这两位公主奉为他们祭拜的神灵。千余年来,藏族同胞非常敬仰两位公主,常常千里迢迢来此顶礼膜拜,使得这座古老的庙宇至今香火不断,酥油灯长明。

神话的发源与成长

青海的神奇地理好像颇适合神话的发源和成长。

譬如位于共和县黑马河乡与石乃亥乡交界处,有一个藏语称作“窝博”洞的无底洞,当地人更愿意称其为神仙洞。洞口前的草地上有用碎石块砌成、呈方形的供奉神仙的天然吉祥物。而在吉祥物的四周,遍布刻满经文的石片。虔诚的信徒认为,要拜青海湖必须先拜神仙洞。每年春夏之交,许多信徒都会千里迢迢赶来朝拜,他们坚信钻一次神仙洞,就能消除百灾、终生平安。

小说《西游记》里唐僧师徒4人取经回来,在通天河遭难落河后的晒经台在青海也可以找到真实的“原型”。在通天河大桥南岸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岩石上面平坦光滑,旁边有一古松,树上挂满经布,这就是有名的晒经台。如今,当地藏族牧民还会在晒经台周围挂起经幡,垒起桑台,经常在此敬佛祭河。

第11篇

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精绝国遗址出土了一些木简,解读他们发现,精绝国长期受到强大部落“SUPIS”人的侵略,在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突然消失了。种种迹象表明,“SUPIS”就是女国。也就是苏毗国。

精绝遗址出土的木牍发现,“SUPIS”就是女国,也就是苏毗

女国也叫苏毗,关于记载苏毗的文献,目前所知至少有怯卢文、藏文和汉文三种。汉文文献最早记载苏毗的是《新唐书》和《旧唐书》。

当时唐朝人对苏毗的了解主要有以下几点:苏毗族属是西羌,在当时西部诸羌部中最为强大。吐蕃称之为孙波,并早已将其兼并,吐蕃依靠苏毗东征西讨,“军粮兵马,半出其中”。吐蕃并其部后的居住地域是“东与多弥接,西距鹘莽硖”。

在鼎盛时期,苏毗国是一个北接于阗,东北邻青海通天河,西至天竺,东与吐蕃接壤的部落型国家,是一个大国。

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精绝国遗址出土一些木简可知,精绝国长期受到西南方向的强大部落“SUPIS”人的威胁和入侵,并且步步加深。精绝国王对“SUPIS”人的威胁十分担忧,在精绝人的眼中,“SUPIS”是野蛮、凶猛、可怕的敌人。

种种迹象表明,“SUPIS”就是苏毗国。有专家认为,精绝国的消失就是“SUPIS”人造成的。推敲“SUPIS”的读音,与苏毗二字极其相近,苏毗国的位置相对于精绝国来说,也确实是在其西南方。根据苏毗国的风俗来看,苏毗人保留着相当原始的生活方式。

精绝国曾经与“SUPIS”在一段时间里爆发了战争,而且经常打败仗。苏毗国在隋代时被记载约有上万家,人口估计在7万以上。那么,在汉朝时,苏毗国人口也应该远在精绝国之上,更何况比较原始的民族青壮年男子都可以在战时成为战士,远不是仅有500士兵的精绝国所能战胜。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四中记载了这个奇特的国家,称之为东女国或苏伐刺拿瞿咀罗国,并说这个国家“世以女为王,因以女称国”。

《隋书·女国传》记载:“女国,在葱岭之南,其国代以女为王。王姓苏毗,字末羯,在位二十年。女王之夫,号曰金聚,不知政事。国内丈夫唯以征伐为务。山上为城,方五六里,人有万家……复有小女王,共知国政。俗事阿修罗神,又有树神……开皇六年,遣使朝贡,其后遂绝。”

《通典》女国条:“女国,隋时通焉。在葱岭之南,其国代以女为国王,王姓苏毗,女王之夫号金聚……开皇中遣使求贡。”

苏毗国是一个母权国家,最高统治者为女王。苏毗女王每五日一听朝,处理军国大事,另外还有一位小女王协助女王管理国家。苏毗国的王位由女性终身把持,后继者也必须是女性。王位的继承有两种途径,一是两位女王如果都死了,大臣们就带着丰厚的礼物,求死者族中最有声望的女子两人,一个立为女王,一个立为小女王,共主国政。若女王死了,小女王就可以即位为女王。二是女王死后,由女王的侄女继承王位。

国王的丈夫被称为金聚,社会地位远不如女性。女国向中原王朝所遣使者虽然都是男性,但他们的职责只是执行命令,不能决断国事。因此史称:“凡号令,女官自内传,男官受而行。”苏毗国重女轻男的风俗在婚姻问题上最突出,《新唐书》称:“苏毗国俗轻男子,女贵者咸有侍男。”就是说,像古代中原有钱有权的男人妻妾成群一样,苏毗国的贵族女子都有多个丈夫侍候。据《唐会要》记载,在苏毗国,不仅是贵族女子,就算是没钱没权的女子,也是家中的家长,有多个丈夫。女人生了孩子都随母亲的姓氏,而再尊贵的男性,也不能有妻子之外的女人。

由此可见,苏毗国是一个并不多见的一直承袭母系氏族公社传统的国度。苏毗人的生活有很浓厚的原始风情,平时喜欢在脸上涂抹颜料,头发也不论男女一律披散着。

虽然保留着浓厚的原始风貌,但苏毗国却曾经是个非常富有的国家,属民以畜牧业农业为生,男子务农狩猎,女子要么出将入相,要么就是尽享一家之主的荣光。苏毗国出产上等黄金,还有黄铜、朱砂、麝香、牦牛、蜀马、骏马等。国中尤盛产盐,与印度有贸易往来,具备相当殷盛的国力。

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精绝国

“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译长各一人;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戎卢国四日行,地陀眍,西通抒弥四百六十里。”在《汉书》中,对于精绝国的描述只有这区区113字。在班固的眼中,也许精绝国太微不足道了。全国仅有480户,人口仅有3360人,能战斗的士兵仅有500人。

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精绝国确实是一个小如沧海一粟的小国,但它位于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以殷实、富庶著称。当时,尼雅城叫做尼壤,是精绝国最繁华的城市。可惜的是,这个富庶的国家突然消失了,以至于玄奘取经东归时经过尼雅城,只见到了满目的荒凉。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精绝国位于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接受汉王朝西域都护统辖,国王属下有将军、都尉、驿长等。从寥寥数语文章中显然可以看出,当时的精绝国是一片绿洲,但在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精绝国突然消失了。

精绝国是如何从历史上消失的?它为何被埋没于滚滚黄沙之中呢?为什么璀璨的绿洲变成了死亡的废墟呢?

1995年10月,中日两国考古学家对精绝遗址的科学考察震惊了中国乃至世界考古界。他们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织锦和写有佉卢文的木简函牍,其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质地厚实,纹样瑰丽流畅,色彩艳丽,世所罕见。而公元3世纪佉卢文已在产生它的印度消失,怎么突然又在异国他乡流行了起来?这着实让历史学家们摸不着头脑。

最诱人的是木牍的内容,解读它们发现,精绝国长期受到来自西南方“SUPIS”人的侵略,“SUPIS”就是苏毗,他们称苏毗人性情悍勇,经常攻击精绝州,威胁着他们的安全。鄯善国王为此颁布了很多命令,令精绝州的管理者们注意警戒。可见,这里的战争是经常发生的。那么,是不是突如其来的战争使这片绿洲被废弃,使精绝人被迫迁徙到其他地方?

考古学家们在这个沉睡了1600年的废墟上,发现精绝国在面临长期的入侵威胁后,遭到了惨重的致命一击,甚至没有留下最后的文字记载。

玄奘身为佛教信徒,在关于精绝国一带的描绘中,他这样写道:在一片发生过大战的战场往东走30多里地,就到了媲摩城。城中有一尊雕檀立佛像,高两丈有余。从媲摩川东进入沙海,走200多里,就是尼壤城了。尼壤城周长三四里,位于大沼泽地中。那里又热又湿,难以跋涉,芦草生长茂盛,没有可以通行的道路,唯有进入城中的路可以走,所以往来的人没有不经过这座城池的,而于阗则以此地作为其东境的关防。从尼壤继续往东走,就进人大流沙地带。那里沙流漫漫,聚散随风而定,人走过之后留不下痕迹。也正因为这样,有很多人在那里迷路了。在大流沙地带,放眼四顾,都是茫茫沙漠,分不清东南西北。因此,那些往来的行旅就把别人的遗骨聚集起来作为路标。不仅分不清方向,那里水草也很缺乏,热风肆虐,风起的时候人畜昏迷不清,很容易染上疾病。人们在那里时不时的还会听到歌和呼啸的声音,有时会听到哭泣之声。不知不觉间,人就会跟随声音,受到魅惑,不知道身在何处,这样一来就经常有走失的人……

苏毗早期在今新疆东南部活动,这已被新疆出土的佉卢文书证实

早期苏毗的东北界,在今青海玉树及唐古拉山南北一带。至于其北界,据古本教经典说在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也就是说,苏毗早期在今新疆的东南部也有分布和活动,这已被新疆出土的佉卢文书所证实。

19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疆南部的尼雅、楼兰、安迪尔等遗址中,发现了一批用佉卢文书写的文书、钱币等,经过中外学者长期的研究,佉卢文书得以解读和翻译出版。

1940年英国学者贝罗出版了《中国土尔其斯坦所出佉卢文书译文集》一书,收集翻译了尼雅等遗址出土的佉卢文书700余件。信函编号119致州长的信函中说:“现本地传闻,苏毗人四月间突然袭击且末,汝应派哨兵骑马来此。”

722号信函记:“据且末方面的消息,苏毗人要来。谕令书已再次下达,军队须开赴。”

又国王敕谕编号212记:“苏毗人从该地将马牵走,现在彼等要求赔偿这些马。”

491号文书还记:“众车向本庭,彼有一奴仆,名觉吉,被苏毗人抢走,彼后又逃回。”

苏毗人还居住在鄯善王国的领地及其附近。信函编号126记:“余据扦弥(今新疆和田附近)传来的消息,此地苏毗人一切(下残)。”

苏毗经常进攻且末、精绝等地,抢掠人和牲畜,其居地当在这些地区附近,也就是说,在今新疆和田、且末、若羌一带有一些苏毗人居住。

从文书看,当时苏毗人来去匆忽,他们以游牧业为主,兼营农业,且生产水平不高,低于西域各城郭国,这一点与青藏高原早期苏毗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同的。

苏毗国是一个非常让人感兴趣的国度,曾经拥有辉煌的文明。遗憾的是,这个曾经以原始制度称霸一方的民族没有延续下来。由于实行女王与小女王共同执政,苏毗国内部逐渐出现了裂痕,矛盾日益激化,最终苏毗被吐蕃吞并了。

佉卢文书所记苏毗人与青藏高原的早期苏毗有何关系?这很可能是以游牧为主的藏北、青海南一带的苏毗人迁徙至西域东南部。

早期苏毗人居地很广,其北部越昆仑即可达于阗等地,这条通道很早就存在。今青海唐古拉山南北居住的苏毗人更容易从西北越阿尔金山至且末、鄯善,这条道路即所谓青海路或吐谷浑道(河南道)。特别是后一条通道,到公元8世纪仍保留着苏毗人迁徙定居的痕迹。

由此可见,佉卢文书所记之“SUPIS”,即应汉文所记之苏毗,藏文所云之孙波。其早期曾活动于西域南边,不时侵掠西域南诸城郭国。也就是说,苏毗早期的居地确实北达于阗一带。

苏毗是怎样被吐蕃征服的

苏毗是怎样被吐蕃征服的呢?在吐蕃松赞干布祖父达布聂西时,今拉萨河一带的苏毗王森波杰墀邦松已兼并了另一苏毗王森渡杰达甲吾。其后,墀邦松属下娘氏、韦氏因故“均深恨森渡杰(墀邦松),归心于赞普悉朴野氏,共立极重之盟誓”。后又有蔡邦氏、农氏等加入娘氏、韦氏集团,欲阴结悉朴野氏杀墀邦松,“尚未发兵之际,悉朴野之赞普达布(聂西)升遐”,由伦赞赞普(即松赞干布父)即立为赞普。

此后,伦赞赞普与墀邦松叛臣娘氏、蔡邦氏、韦氏等盟誓,

“约定会期,各回原地”。小久,“赞普墀伦赞亲率精兵万人,启程远征。娘·曾古与农·准保二人在达巴夏如山北侧,设哨瞭望,以充耳目。韦·义策,蔡邦·纳森二人充赞普进军之向导。遂攻破宇那堡寨,灭顽敌魁渠森波杰芒波杰孙布(墀邦松之子)逃遁突厥矣。”于是,悉朴野部完全兼并了拉萨河一带的苏毗。赞普乃发命令,“改岩渡之地名为彭域,众臣上赞普尊号名南木日论赞(天山赞普,又作囊日论赞)。并划分地界,大封赐功臣以奴隶和领地等。”

以上就是敦煌发现的《吐蕃历史文书》传记部分记载的吐蕃灭苏毗的简单经过,吐蕃重新征服苏毗各部,从此,苏毗作为吐蕃小邦之一而存在。

第12篇

[关键词]气质类型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指导

一、气质类型与职业匹配

气质(Temperament) 在《辞海》里释为: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气质是指人们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变化的快慢、稳定性、均衡程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例如,感知和思维的快慢、情绪和意志的强弱、注意保持时间的长短和转移的难易、心理活动是倾向于外露还是倾向于内心体验等。它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脾气” 、“禀性”、“性情”等意思相近。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和气质特征是相当稳定的,即所谓的“秉性难移”,当然气质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稳定和可塑的两面。根据苏联巴普洛夫气质理论和心理学家们的研究,气质与职业类型选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气质类型的人适合的职业有所不同。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一般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胆汁质 又称不可抑制型,属于战斗类型[2],具有很高的兴奋性和较弱的抑制力,能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事业,克服在达到既定目标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但是,一旦精力消耗殆尽,往往对自己的努力失去信心。这种气质类型的人精力旺盛,反应敏捷,乐观大方,但性急、暴躁而缺少耐性,热情忽高忽低。如《红楼梦》中的史湘云,《三国》中的张飞,《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都是典型胆汁质,有报道认为姚明也属于胆汁质。这种人适合于做刺激性大而富于挑战的工作,如导游、节目主持人、推销员、演员、模特等。胆汁质的人不适合做整天坐在办公室或不走动的工作。

多血质 的人又称活泼型,属于敏捷好动的类型,对事业有浓厚的兴趣,并能够持续很长的时间,但是如果工作受挫或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时,热情就会锐减。这类人群适应能力强,善于交际,在新的环境中应付自如,反应迅速而灵活;办事效率高,但注意力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代表人物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贾宝玉,《西游记》中的猪八戒,《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多血质人的职业选择较广泛,如新闻工作、管理人员、律师、公关与人事工作、服务人员、咨询员等。多血质的人不适合做细致单调、环境过于安静的工作。

粘液质 又称安静型,属于缄默而沉静的类型,能够严格遵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粘液质的人是最佳的合作者,也是最容易得到上司认同的下属。这种人踏实、稳重,兴趣持久专注,善于忍耐,但粘液质人有些惰性,不够灵活,而且不善于转移注意力。通常,他们很难作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却是不可缺少的贡献者,适合从事一些固定性强,但需付出细心谨慎的工作,如《红楼梦》中的薛宝钗,《西游记》中的沙僧,《三国》中的诸葛亮。这种类型的人适合做管理人员、文秘、会计、收银员、播音员等。粘液质的人不适合做富于变化和挑战性大的工作。

抑郁质 又称易抑制型,属于呆板而羞涩的类型,能够与别人很好地相处,胜任别人的委托,能够克服困难,但优柔寡断,面临危险情势紧张、恐惧。这种人感情细腻,做事小心谨慎,善于察觉到别人观察不到的微小细节。但抑郁质的人适应能力较差,易于疲劳,行动迟缓、羞涩、孤僻且显得不大合群。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西游记》中的唐三藏,《三国》中的司马懿。这种类型的人更适合做要求细致的工作,如文字处理、排版、检验员、登录员、化验员、艺术工作者、刺绣工作者、保管员、机要秘书、化验员、排版员、保育员等。抑郁质的人不适合做需与各色人物打交道、变化多端、大量消耗体力和脑力的工作。

四种气质在工作中各有利弊,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适当扬长避短。气质虽然分为四种,生活中既有单一气质类型的人,也有人是两种或好几种气质的混合,只是在这几种气质中,更倾向于其中的一种类型,在选择职业上,大学生要考虑根据自己的气质特点来选择。

二、气质类型测试统计

根据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心理测试在就业指导中的应用”的设计要求,2010年9月课题组组织对农牧学院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共80人进行气质类型测试,收到有效量表77份,占96.3%。

据调查,单一类气质类型学生占59.70%,混合型气质类型学生占40.30%(见图一)。

在单一类气质类型中,多血质占41.60%(多血质气质类型中,典型多血质气质占13.00%,一般多血质气质占24.70%,略倾向多血质气质占3.90%),具有这类气质类型的90后的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稳定性不足,聪明、热情,但缺乏常性和毅力,为人圆滑,但办事不够周到

细致;粘液质气质类型占16.90%(见图二),此类气质类型大学生沉稳、细致,能做好安排的

工作,但缺乏创新精神;胆汁质学生豪爽、热情、有一定的霸气,易冲动,这类气质的学生占1.30%;抑郁气质类型的学生往往心理上脆弱、封闭,细心、容忍,不善于交际,需要关心和呵护,此次调查因为样本数较小,样本中没有。

在混合型气质类型中,典型多血质兼胆汁质占1.30%,一般多血质兼胆汁质占6.50%,一般多血质兼粘液质占9.09%,略倾向胆汁质、多血质占3.90%,略倾向多血质、粘液质占3.90%,略倾向粘液质、抑郁质混合占3.90%等,混合型气质类型同时兼具两种及以上气质类型特征。在混合气质类型中,兼有抑郁气质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如一般多血质兼抑郁质占1.30%,一般粘液质兼抑郁质占1.30%,略倾向粘液质、抑郁质混合占2.60%。

典型气质类型、一般气质类型和略倾向气质类型分别占16.88%、59.74%和23.38%,符合正态分布型(见图三)。需要指出的是:气质无所谓好坏、善恶之分,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同学们表示气质类型测试结论基本上符合他们各自的情况。

三、气质类型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巴普洛夫气质理论,结合其他学者对各类气质类型适宜的职业描述,引导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气质特征的职业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应根据自己气质类型,结合自己的兴趣、性格和决策类型等,理智分析并抉择自己适宜的职业发展方向,根据职业特点和要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按照规划做好知识积累、技能培训、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等,并适时对规划进行修订完善。

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结合自身实际、学校实际和社会需求,既要做好中长期职业规划,又要重视做好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划和社会生活规划,并切实做好学年、学期、月等短期规划,并做好周安排,落实到日行动上来。

四、气质类型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发展到现在其实已经不仅是指大学生毕业时的谋职指导了,已经开始向“专业化”和“全程化”之路,注重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在平时进行就业指导以及大学生教育时,“因材施教”变得很重要,要尊重大学生气质个性等心理特征,了解其兴趣和能力。

面对大学生不同的气质,我们既要认识到气质特征上的阳光面,也要包容他们的不足面。比如对胆汁质的学生,面对他们性格的急躁和鲁莽,以及偶尔的脾气,不能动不动呵斥批评他们,或者把他们定为不听话的后进学生,因为这是他们的性格使然;多血质的学生可能会表现出热情有余,而恒心不足,不适宜做过细的、单调机械的工作,做事情有时候会有头无尾,自制能力也不会太好,我们要正确对待他们;粘液质的学生或许会表现出对工作不够热情、灵活,办事迟缓,有惰性,且墨守成规,但这是他们的正常状态;抑郁质的学生内向,敏感、脆弱,焦虑,有时候会神经质,需要我们更多的体谅、关心和呵护。许多学生属于混合气质,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气质类型特征。作为年轻的大学生,无论属于什么气质类型,需要教育者正确对待,耐心教育,多鼓励和褒奖,适当提醒和引导,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发挥自身的优势,改进自己的弱点,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大学生要正确对待气质特性,接纳自己,尊重别人,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调适心理,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职业活动对人的心理动力特点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气质对职业活动的影响,大体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气质影响职业活动进行的性质,二是气质影响职业活动的特征,三是气质影响职业活动的效率。因此,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应考虑自己的气质类型与特性,使气质特点符合职业活动的要求,对从事职业活动及将来的发展更为有利。大学生都会拥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气质特征,平时要根据职业要求锻炼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在引导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时,要充分考虑其气质类型特征所指向的职业岗位,这样才能提高其应聘成功率,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和工作效率。

大学生在进行求职就业时要做到“知己知彼”。所谓“知己”,就是大学生要了解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决策类型等,从而决定自己可能适宜的职业方向;“知彼”,就是要了解经济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及趋势,了解职业、工种和岗位的要求等。拥有典型气质特征的学生的职业选择范围比较确定,混合气质的学生职业选择面相对宽些。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求职就业时从容选择,获得较好的职业。

大学生走向社会后,随着每个人不断成长,自身兴趣特点和气质性格可能会随着眼界的扩展和个人素质能力的提高而有所变化,更多的可能会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职业结构的变化,需要适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修订甚至变更。

气质类型测试对于了解大学生的内在特征倾向,选择未来职业方向,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理论最终要付诸实践,才能够发挥其现实作用,高等院校应该重视大学生气质类型、个性特征等心理测试和其他水平测试(如兴趣、职业能力测试等),提高从业人员的测试分析水平,确保就业指导经费按比例到位,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服务,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素质、有能力的创新性专业人才,最终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乐业率。

参考文献

[1] lzv5a .气质 [EB/OL].(2011-05-12)[2010-05-10] baike.baidu.com/view/5309.htm.

[2]月影下de清风./hi.baidu.com/yy21068923/blog/item/60d91f2ac485a53a5243c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