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9: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秋天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今天我很高兴地拜读了台湾作家戴晨志 写的《新爱的教育》,对这句话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戴老师说:“教育是爱,是充满智慧和灵性的爱。爱是不排斥,不隔离,不贴负面卷标,且爱他就是给他机会表现。”这句话让我感慨颇深,我想戴老师告诉我们的不就是当学生出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多一份冷静、多一份机智、多一份宽容,甚至多一份“偏爱”吗?
记得有一次,在上完秋天的主题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秋天的资料。第二天,上课了,学生有的用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向我展示了色彩斑斓的秋天,有的则用收集到的有关秋天的诗句来展示秋天的丰硕和优美。看着一幅幅迷人的图画,听着一首首优美的诗句,我和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这时我突发奇想,何不来个品秋诗会,让学生在品读诗句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以及品赏中国古典诗词的能力呢?学生对我这一建议都十分赞可,都把自己收集来的诗句念给同学们听。有的还说了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这时,课堂气氛浓郁而热烈。我也把收集来的诗展示给学生,课堂上我兴致盎然地朗读着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当我读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时,后排的一个矮个子学生举起一束摇了摇。我暗暗压下心中的怒火,继续朗读。谁知我的忍耐并没有阻止这个学生的恶作剧。当我读完这首诗时,我让学生说说对这首诗的见解时,那枝又挑衅般地出现了。这时的我恼羞成怒,走到那个学生的面前,歇斯底里地喊:“拿出来,吃掉!”所有的学生都被我这变调的喊声吓蒙了。那个学生更是惊恐不安,紧紧攥着,脸上写满讨饶和委屈,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然后把花瓣一片片撕下来。看样子他真要吃掉。看着那充盈而即将决堤的泪水,我努力把笑容重堆脸上,我想那可能是世界上最难看的一种。就在他张开嘴要吃的那一刹那,电石火花之间,我想我不能那样,也没有权利那样,于是我连忙阻止他。我故意带着商量的口吻征求学生的意见说:“我有一个好主意,让他回家用这些泡茶喝,明天告诉我们茶的味道如何?”学生如释重负,齐声表示赞同。
下课了,那枝“”低着头走进了我的办公室,脸上流淌的尽是歉意。“老师我错了,谢谢您没有当众让我吃掉,今后我再也不敢了!”说完他竟哭泣了起来,看着那尽情流泻的泪水,我这才明白,著名教育家捷乐任斯基所说的:“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看着刚刚还很神气的,这会儿竟“焉”了,我庆幸刚刚没有那样做。这时我才真正领会到戴晨志老师所写的那句话:“真正的力量不是生气、动怒、出手,而是温和、包容、宽恕!当我们多一些宽宏大量和幽默解嘲,就可以化解不愉快情境,多使用建设性表达,避免说出破坏性表达的话或举动;只要亲切加一点、包容加一点、温柔加一点,我们的美丽就可以增加三、四点。我们的信任度就会增加三、四点。我们的教师只有用爱,才能点燃孩子心中的灯。也只有用爱,才能用今天点亮孩子的明天!”
“事件”让我明白,有时只有特别的关爱才能打动一些特别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民主、平等的成长气氛。只有这样,我们的育人工作才会事半功倍,才会呈现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理想效果。因为,“偏爱”花自香!
参考文献:
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周玉海,1974年出生,大专,就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白圩镇石塘小学,从事语文教育工作。
我爱秋天
炎热的夏季总算过去了,几缕凉风吹过,便顿生了几丝惬意。“秋天来了!”我的心中全然是对秋的喜爱。我要高呼:“我爱秋天!”秋天,极富绚丽色彩的季节;秋天,极富累累果实的季节。
每当秋天悄然而至,我都要去田野里、山坡上,欣赏秋赐予大地的新装。瞧这边的田野,脱去了绿裙子,换上了金黄的头篷,又是一种别样的美。天是那么(),那么();流水是那么(),那么()。还有路边的排排杨树,这会儿也洋洋洒洒地飘落下片片叶子,宛如只只飞旋的黄蝴蝶,翻转着、抖动着,伴着优美的舞姿停落在地面之上,流水之间……加之“一”字排开,或是“人”字排开的南飞大雁,呵,这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卷哪!天色渐渐晚了,再看着那边的山坡,一棵棵的红枫树,红的多好看啊!像少女羞红的脸庞,像醉汉涨红的面颊,跟天边的红霞连在一起,简直是一团团的火焰在燃烧。烧得我心中暖意融融,烧得我甚至忘记了将要到来的寒冬。
每当秋天悄然而至,总是要伴着飒飒的秋风,挟着柔长的秋雨。秋雨淅沥,连绵不断,像串串珍珠,在天地之间织起了一层层迷蒙的雨帘。每每这时,我总是抛开雨伞,就在这样的雨中行走。任雨水吻着我,拥着我,任雨水沾湿我的头发,任雨水尽情地散发它的种种温情,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秋雨的凉爽……每每这时,一切的烦恼与忧愁,一切的猜忌与狐疑,都在雨水的轻抚下逃走了,留下的,是一个纯粹的我,一个美丽的我。
每当秋天悄然而至,我都会怀着一颗充满希冀的心走进花园。瞧,那株株,一夜过后,便一团团、一簇簇地zhàn开了笑脸。有红的、白的、黄的,艳丽多姿,香气宜人,在凉凉的秋风之中,不畏寒霜,尽展着花之优美。我的心,也会随之而激动不已,从未有过的信心,从未有过的勇气,此时也都一chū即发,让我决心要像那样傲然吐蕊。
每当秋天悄然而至,田间垄上,果园之间,到处都是忙碌收割的人们,到处都是笑语声声。看,地里的那亩亩庄稼,都结满了饱满的果实;瞧,果园里的株株果树,也同样是硕果累累。“春华秋实”,丰收的时候终于来到了1农田里,那沉甸甸的稻谷笑弯了腰,麦子甩出了大穗子,一棵棵的大白菜像卫士一样站在田地里,还有那香气扑鼻的苹果……真是数不胜数。农民们可是乐坏了,他们从早到晚地忙着收割,还一边唱着小曲:“大玉米哎大高粱,收割完了送回家……”农家人秋收的喜悦,在这个迷人的季节里传向了祖国大地……
我爱秋天——它给我们带来了美丽如画的秋色!
我爱秋天——它给我勇气,给我力量!
我爱秋天——它给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辛苦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我爱秋天!
1、注音或写汉字4分
飒()zhàn()开硕()果一chū()即发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里的一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高蓝急清B、高蓝清柔
C、晴净清柔D、高晴缓清
3、写出近义词2分
惬意——赐予——
4、仿照⑦、⑧、⑨段,写一个句子3分
我爱秋天——
5、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有。2分
6、为什么说秋天给“我勇气和力量”?3分
7、你知道有关“秋风”的词语和诗句有多少?请个写出两个和两句。4分
①有关“秋风”的词语:
②有关“秋风:的诗句:
阅读理解答案
1、sà绽shuò触
2、B
3、舒服赏赐
4、略
5、比喻拟人
关键词:信息网络;语文课程;激发兴趣;激活课堂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特别是对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应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说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给语文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网络的东风让语文飞得更高。
一、信息与网络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就要从养成学生预习的习惯入手,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先学后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践证明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上七上《古诗四首》时,我布置了这样的一道预习题:“‘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一诗中所谈到的诗人是谁,为什么他的诗歌会‘童子能吟’‘胡儿能唱’?你还知道他的哪些小故事?”通过这样的细化,学生再也不能从参考书中找到答案了,从而认真地去求助网络媒体,既激发了认真做好预习的兴趣,同时也开阔了视野。
二、信息网络丰富了课前活动的内容
在每节语文课堂用5—10分钟的时间开展课前活动(一天一个学生轮流上台进行说话训练,内容一个阶段指定一个范围,都要与语文有关),是展示学生个人才华的舞台,也是进行说话训练的一个平台,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思维。
白居易十五岁那年,到长安游学,按照当时的惯例,他带着自己的文稿到著名学者顾况的府上拜访求教。顾况是名冠天下的学者,看到白居易文稿上的名字时,才开口说道:“京城长安米贵。居之不易啊!”当顾况看到开篇第一首诗歌《芳草》时,不由肃然,他信口读出声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将白居易呈上的文稿看完,不由赞叹道:“长安虽然米贵,但你居之甚易!”这是学生收集的《长安米贵》的故事。
信息与网络的运用丰富了课前活动的内容,指导了学生做好课外笔记,也让一些学生通过活动战胜了自己,找到了学习语文的自信。
信息与网络激活了语文课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信息网络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它可以通过声音、图像等因素直接对学生进行感观上的刺激。我们可以利用孩子对图、文、声、乐、像感觉灵敏、兴趣浓厚的特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我从互联网上、学校资源库中搜集了各种大自然现象的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并以多媒体网页课件的形式贯穿在各教学环节当中。这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一下子就被学生所接受,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也逐渐提高。
2、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课件已经可以与互联网相链接,使得我们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充实。我们可以把与教学相关的大量课外知识引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之余,拓宽知识面。如在教《秋天》一文,我用基于Wed方式的学习资料库,调看有关秋天的学生习作、秋天的诗歌、秋天的动植物以有描写秋天的优美句子和词语,使学生在读书时,获取与学习主题相关、对阅读理解起促进和深化作用的学习材料,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
3、调动多感官,积淀深感情。音乐、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情境,借助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想象和联想,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语文课堂注入活力。教《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配合着王菲略带忧伤、凄美的声音,屏幕上出现一轮金黄的满月,月色如水清冷的照着人间,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超然物外的才情与达观的个性,展现无遗。法国作家雨果认为:“开启人类智慧的有三把钥匙,一是文字,一把是数字,一把是音符。”所以音乐配合图片,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4、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我们知道引入课本中的作家作品,除了文本本身含着真善美的一些东西而外,许多作家的人格魅力也是值得我们学习仿效的。在教学中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把其中的一些相关内容引入课堂,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熏陶,“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如在学习白居易的诗歌时,可引入“白居易写‘检讨诗’的故事。”
当出门后发现脚下有金色的信件,不用看也知道秋风要吹向大地了。这对于大多花儿来说是个悲剧,而也有例外,菊就是一个。
,也名艺菊,多年生草本植物,品种达上千余种。的花期有早有迟,有早菊九月开放,有秋菊十月到十一月开放,也有十二月到元月开的晚。色彩繁多,有些品种相同的颜色也不大一样,一个红的或许另一个是橙的,让人总能看到色彩不同的花。
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经常被诗人吟颂,主要是赞扬不畏秋天的寒冷而开放。也有许多文学大家喜,陶渊明就是代表人物之一,写过许多与有关的诗句,如“采菊东离下,悠然现南山”、“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等。
之所以受大家喜爱,当然有它“面容”美丽的原因。当秋天来临,黄了花草,原本美丽的大地就变得干巴巴的,但门口的从中却露出了薄薄的花瓣。再过几天后,草完全枯黄了,便毫无遮挡地露了出来。那花儿,黄的像五月的阳光,粉的像婴儿的脸蛋,红的似烈艳,白的似碧玉。大多数花儿开了,但也有未开的,看,那一朵朵花苞鼓鼓的,像一个小房子,那里面是不是住着仙女呢?
如此受欢迎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它高尚的品格,元稹写过“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正如诗中所与的,秋天寒冷的天气没有几株植物受得了,而却在瑟瑟秋风中顽强的开放,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传颂吗?
我爱的美丽“容颜”,更爱它顽强的精神,我爱那美丽而顽强的丛丛秋菊。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四年级:金梓萌
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2课《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文本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
二、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是每个独特的生命表现自己的场所”。诗歌教学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并有所感悟。
三、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整体感知阅读体验,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与感受,首先去体验作者所创设表现的四季特征。然后,以“一季”为点,以仿到创,提升原有文本的内涵,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韵味与语言的美感。最后,以点为面,引导学生在再读诗歌的基础上,再度创造,再次超越文本。(其实,我的设计过程与思路就是从读到写、以仿到创,三次与文本碰撞,并提升、超越文本。①把诗歌改变成儿歌。②以“春”季为例,创作诗歌。③以全文为范,创作诗歌。)
四、教学流程
(一)让心灵接近美
当我把这首小诗念给学生听的时候,学生也跟着我念起来。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早就会读、会背了。其实学生是十分喜欢这样的小诗的。我就用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并伴有配乐朗读录音。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最喜欢的季节的段落,并把它读好。从抽读的情况看,学生已经内化了诗歌的内容,读起来声情并茂,有声有色。这样师生一起仿编儿歌就顺理成章了。我和学生一起把小诗改编成儿歌:草芽尖尖,我是春天。荷叶圆圆,我是夏天。谷穗弯弯,我是秋天。雪人大肚子一挺,我是冬天。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我做起来。这时,学生是多么激动,多么兴奋。“雪人大肚子一挺”一句,学生也挺起了肚子,一摆一摆地,左右走动。学生的心灵已经接近了诗歌的内在美。诗歌的美与学生的心灵已经融合在一起了。
评析: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又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课文的内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时,教师必须让学生用朗读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教师借助色彩鲜艳、富有动感的课件带学生进入课文情景,去体验并读好课文。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读好课文,更应有所超越,并有师生独特的见解。诗歌改编成儿歌可谓是对文本的一次碰撞,能产生文学的火花。
(二)让心灵去寻找美
我随机根据学生的朗读表演,出示课文第一段让学生重点理解与体会,并根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出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图片有禾苗、田野、大地、花朵、小鸟、风筝、青蛙、河水、蝴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说说发现了什么?我随意根据一幅图片编出了一首小诗:
禾苗青青,
他对大地说:
“我就是春天”。
这下子学生更来劲了,纷纷举手。
生:小草摇摇,
他对风儿说:
“我就是春天。”
生:蝴蝶飞飞,
他对花朵说:
“我就是春天。”
生:青蛙哇哇,
他对田野说:
“我就是春天。”
……
评析:从学生所编的这些诗句来看,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积累欲望是比较强的。学生能模仿创作出这样的诗句,说明其已经寻找到了诗歌本身的美,体会到了诗歌本身的韵味。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与感受,提升了文本所蕴含的内容,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三)让心灵去创作美
我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与四季有关的生词卡与图片,让学生把生词卡上的词教给大家,把图片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我提问:“你能根据自己的词卡或图片,像刚才一样用诗歌的形式说出来吗?”于是学生以课文为示范,你一言我一语,一首首生动有趣的诗歌诞生了。
生:花儿朵朵,
他对蜜蜂说:
“我就是春天。”
知了知了,
他对大树说:
“我就是夏天。”
玉米黄黄,
他对农民说:
“我就是秋天。”
北风呼呼,
他淘气地说:
“我就是冬天。”
生:风筝翩翩,
他对白云说:
“我就是春天。”
西瓜甜甜,
他挺着大肚子说:
“我就是夏天。”
秋风飘飘,
她跳着舞说:
“我就是秋天。”
灯笼高高挂,
他高兴地说:
“我就是冬天。”
……
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很多。
评析: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有学语文的意识,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角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教学中创设了生活中识字,认识事物。小作者在编诗歌的情境中,不但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知识,在品味诗境、体验诗感的基础上,充分张扬了自己的个性,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激活了作为“主角”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五、课后反思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
星辰已经落到了屋顶
骑白马的人,点灯走过瓦砾
她是那样安静地睡着
在异乡的城市,在梦中
她又回到了乡村
一点点呼吸,像春风吹过枕巾上的草原
“妈妈,妈妈!”
妈妈没有听见,妈妈在有瓦砾的乡村
她在城市的阴影里挤压
黑暗移上了她青春的脸
她的梦无人所知
机器的轰鸣,流水线上的时间
南方的天空没有星星
只有高楼,霓虹灯
在日复一日的低头行走中
干涸了多少泪水,换来了
她多年后的坚强
故乡
在田野的上空折叠翅膀
要收藏起今年的收获
种子和落叶。
奔走相告,飞鸟和白云
山谷的溪水流过我的纸张
“我分明看见她的影子,她的笑。”
是我的诗歌、词语在跳
在挣扎。盘子里一点血
我的土地也有思乡之苦
我告诉我的童年,要在田埂上放风筝
要在山坡的黄泥路上奔跑,像一个轮子。
老人的笑声把骨头震响
捂着胸口,一点咳嗽
那秋天的霜染白稻草。院子的角落
公鸡的叫声
在夏天追逐,呼吸。
家人终于聚在了一起
我写下:堂屋,一台旧电视
我写下:爷爷,奶奶,父亲,母亲
兄弟姐妹,外甥,侄子一
我再写下:眼神聚在了一起
我终于回来了!
然后我折叠翅膀。
余村的诗
一粒米
它是汗水开出来的一朵小花
是劳动突围而出的一种荣耀
从一粒粒到一片金黄的海洋
我看到隐藏在深秋处的生命
是怎样探出饱满的果实
装点我们虚空的生活
我相信,一粒米
让许多贫穷的胃,饱满起来
我相信,生活的每一张嘴
都离不开一粒米的距离
都含着一颗希望的种子
它滋长着一个个风雨飘摇的村庄
和目光深处的一片幸福
一粒米,走过深秋走过十月
它舀走了贫穷,带来富裕
一粒米,它装点着生命的行程
当我的诗歌从遥远的梦境回到田野
装满稻谷的车辇,载着岁月
正从我的心灵驶出
建筑学或者其它
沿着一座城市散步
沿着一座座高楼
或是公园,或是错综复杂的街道
或是宫殿,或是寺庙
沿着历史,或是鲁班的斧头
沿着一些浓雾散去的时光
我看到巨大的光明
被搬到,建筑的高空上
有一种美丽叫奇迹
它像光,占据着我们的内心
一些无与轮回的秘诀
让我们伸手可以摘星
一些曾经背靠大地的人们
用智慧,穿越所有的力学
和亮点,叫绝地
悬挂在我们的胸膛
我知道,有一种创造叫建筑
它通往埃及的金字塔
通往千万年的路径奇迹般地活着
我还知道,什么叫做叹为观止
它是凝固的诗歌,是舞蹈的灵魂
光明与光明依靠在一起
美才能无边无际,才能成为整体
才能成为生命的核心
人类文明的脚趾,才能印上
生机盎然,才能敲出天堂与福音
熊伟的诗
在盛夏的七月想起家乡
这时光太过匆忙,来不及
给远方的家乡写下简短的思念
父母深陷农事,为了收集他们
视如亲子的土豆而奔走田间
那双张沾满时光皱纹的脸庞,此刻
定然多了一条痕迹,思念朝南
在这如水的时光里,我披着点点的愁思
浪迹在异乡的土地上。自那场别离的雪后
我匆匆的步履再没停止――
家乡与梦想太过遥远。但
我生于兹又长于兹的那方故土
我从未敢忘
比如这七月,东村的山头满目苍翠
大伯的牛羊再无成长之忧,比如
村中心的老井已过枯水时节
年过古稀的刘寡妇再也不用
跟着浩荡的队伍一路奔波,看邻村人眼色
比如,父母忙于收割土豆。我想
二老慈祥而温暖的笑容里
定然蕴藏着泥土的芬芳
浪迹
浪迹者的步履匆匆
时光的羽翼坚硬如铁
我在坚硬如铁的缝隙中等待
一个柔软之日。我需要的阳光温和
清风静止。我将以此为借口
把浪迹多年的心停止下来
你不必惊奇,这些与时间一起发霉的
往事,在多年前那场雪后
锈迹斑斑的沉重,已埋下祸根
这些年,我打着理想之名
浪迹。在乡村之外
在异乡的车站,巷口,城市潮湿的
角落。兜售廉价的思恋,轻微的病痛
以及无人问津的家乡特产――方言
而那高贵的信仰,理想,和爱情
冷眼旁观,他们无心篡改
浪迹者身轻价贱的事实
浪迹之人,乡愁是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
离别,欢欣,季节的冷暖必不可少
它们存在于过去的年月,并将
在之后的年月加速延伸
吴开展的诗
我只愿意写下故乡
这些年,奔走他乡
我只愿意写下故乡
写下那些笨拙的旧时光
就像树根总把自己越埋越深
更多的时候,远方的声音
很轻。把我从另―个天地唤醒
我喜欢沿着心语和泪水,想象声音的行程
在文字的岸堤,抵达思念的纯粹
一泻千里
整整十一年粗粝的时光啊
一颗潦草的心
足已让我不可避免地成为―个诗人
写与不写,背地里我都抒情不止
想或不想,我都捂紧在心脏
和梦境最近的路上
这条用文字来修的路
就像镇定的药片,充满质感
与病根有关
与体内的雷鸣、闪电有关
我依旧在他乡写诗
与紧闭的双眼和合十的手掌有关……
不要再试图说服我
在巨大的生活里,在异乡
我依旧钟爱写诗
我早已懂得了如何安慰和忽略
我就是秋天里摇曳的秋草上
那只形影相吊的秋虫
我不忍瘁目的是我的现场
他乡的黄昏使我患病
天色一晚,我就急于表白
当生活有了刀削斧刻的痕迹
我对幸福的理解
参照物不再更改
我平静的文字,为春风吹拂
总一直深藏一座情感的火山
时常提醒我,此生艰难
我要一天天过
倦鸟知还
在故乡眼里
我一定是个无用之人
十二年了,一轮生肖
我还给你的仍是一把弯刀
鸟倦飞而知还,可我的林子呢
把头低入庸碌的岁月里
我的翅翼和脚被生活上了刑具
总有泪水,大于眼眶的静默
写下的几首乡愁诗
也没有几句经得起推敲
到了明日,谁也别劝解我
中秋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由来已久,你知道有关中秋节的起源吗?今天查字典小编特意准备了一些有关中秋节的起源资料,希望你能喜欢。
有关中秋节的起源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xx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xx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文人赏月的由来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古人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说法,这个说法很好,于静中见动,则显得静得更静;动中见静,则动得更有趣味。说蝉,鸟,似乎与主题有点偏远。还是回到正题,谈起这个话题,实在是与今夜窗外一只只“唧唧”不停地鸣叫的蟋蟀有关。
这是一个雨后的宁静的夜晚,淅淅沥沥的秋雨刚刚停下了脚步,欢唱的蟋蟀们就一个一个陆续登场了。古人讲“一场秋雨一场凉”,可这才是入秋的第一场雨,蝉儿好似还是昨天的主角,它们的欢唱还刚刚停留在耳膜里,还未散去。那夜蝉的嘶鸣还能使人感到“清风半夜鸣蝉”的诗味,可是在今夜里它们就不知遁逃到哪里了?窗外挡不住的一阵阵的蟋蟀的欢鸣闯进耳房。
与蝉儿聒噪声里带来燥热的感觉不同的是蟋蟀的阵阵沙鸣里,给人们带来是阵阵的清秋味道。清冷,清疏,清静,清凉,也难怪它们的学名叫促织。促织,顾名思义,就是赶快加紧织御寒之衣吧!于是,干脆也有文人把蟋蟀们称为“促织妇”,这个称呼似乎更为形象。在农耕手工落后的生产力时代,“促织妇”的鸣叫也许还真能提醒妇人们赶快为家里老小织御寒之衣吧!可是到了现在机器大生产的时代,还有谁去关心它们的鸣叫呢?也许除了一些稍有些文化常识的人还懂得些它们鸣叫声里的意义,恐怕大多数的现代妇女们早已经对它们的“唧唧”鸣叫声麻木了,有谁还会产生那么一点紧迫感呢?天凉了,好吧,衣柜里有的是去年的秋服,觉得不好了,好吧,去商场买上一件吧!你看,这是多么的方便,哪能让她们产生紧迫感呢?
而能让产生紧迫感的人是谁呢?是那些如今坐在学堂里日夜奋发的莘莘学子;一年一度的大考刚刚谢幕,而新的一届的冲锋就要即将吹响。《诗经》有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循声谛听那一声又一声紧促的鸣叫声时,我们难道不能感到时间的分分秒秒的流逝吗?而蟋蟀的那一声又一声的鸣叫,不是在向我们暗暗地提醒吗?时序流转,学子的书页在蟋蟀的阵阵欢鸣声里一页一页地翻过;就像在蟋蟀的鸣叫声里,农人们在忙忙碌碌地收秋,打秋,种秋一样,把刚刚收获了的土地耕耘了一番又一番。
蟋蟀声里秋味浓。秋天正是读书的好时节,天凉,夜静,书香,正是良士奋发有为,争分夺秒不能蹉跎岁月的黄金时节。古人也以“秋士”称呼那些惜时如金的士子,不仅秋天似乎让人们头脑清醒,看到花红柳艳了一个春夏,马上快要结束了,更让那些敏感有为的人们感到自己的一生似乎也似这秋天一样,不再努力也就进入了暮年,故而让这些秋士生出一层人生的悲意。
蟋蟀声里秋味浓,就让我们在这声声“促织”的声音里加快追赶的步伐,在这天凉夜静书香的好时节里拼命地读书,在秋已到深处的斑斓里播下玫瑰色的梦。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若果是真要知秋,品秋,懂秋,那就在这声声“促织”的蟋蟀声里追赶吧!
高三:m0922
李克利的诗歌犹如沉甸甸的秋天,饱经四季风雨的洗礼,透出生命成熟的脉搏;又如一片叶子安静地美丽着,温暖中没有青涩。他的诗是沉重的,悄悄滑落枝头,隐入苍茫的大地。
好的诗歌是和世界同步伐的心态,引领、升华超前的意识,感觉和世界保持着距离,更能透过表象来分析这个世界。李克利的诗就有这样的沉重,读着读着一种感动使然,让我经常无故惆怅、快乐、或喜或悲起来。那潺潺如流水的词语像一把梳子,梳理流浪的思绪,安抚迷茫的灵魂。他的诗歌流畅的程度像一首乐曲缓缓播放,干净开阔的视野展现一片蔚蓝。
一、通过迷离的情感写出生命的厚度
“草木葱茏,瓜果飘香/乞巧的女孩穿针走线/葡萄架下偷听情话绵绵/祷告上苍/赐给自己一桩好姻缘//养蚕织布,挑水浇园/生一双儿女,幸福美满/仙女下凡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牵牛也迢迢,织女也皎皎/隔河相望,泪水涟涟//露水渐重,今夜渐凉/我不知银河是湍急还是清浅/守信的喜鹊年年今日搭桥/只可惜相聚的光阴太短/怎样才能替代那无尽的思念”――《七夕》。
诗歌充满对爱情的渴望,期盼的心情是多么强烈。其实幸福很简单,一段姻缘,一处篱笆院,两颗相守的心足矣。这首诗让读者感受到,爱情是每个人憧憬的梦想,更表达了爱像空气一样不可缺少。生命的厚度更多的时候来自于爱情。
“辣椒和玉米在屋檐下悬挂/门前的流水早已干涸/离开,穿红格子衫的少女/稚嫩的童声唱起乡土歌谣/还没来得及问候落叶一声/就踩着秋风踏入了旅程”……
“许多机遇和我擦肩而过/对于某些细节只剩下回味/波涛汹涌触摸礁石的平静/我已经离开,母亲/路灯会照亮我今后的一生”――《秋天的旅程》。
描述别离的心情,辣椒、玉米、流水,多么温馨的画面,穿格子衬衫的少女才是最揪心的疼痛。若即若离,去不舍,留又不可,多么贴切的描述啊。思念和伤感在流淌,显得非常灵动;而诗一行行地扩散,显然要比泪一滴滴地淌好得多,生动得多。整首诗铺垫,过渡,展开,表达一个游子的游离情怀,厚重大气又不失生活哲理。
正像他自己所说,“母爱照亮了我的人生,为了爱情,为了超越,为了与众不同,为了天地之道。我知道我的人生其实是为爱而存在。只要从爱的视角理解,世界赠与我的不管是苦难还是幸福,我都能欣然接受。”他的话诠释了每个人的生存哲理,让我深深地震撼。
二、通过意象的转换增加语言的质感
诗歌的语言是最简练也是最复杂的,在表达中,往往超越现有的词义去追求表达的无限可能性。在锤炼推敲语言的过程中,杰出的诗人往往能不拘一格,大胆地违反词汇的常用表达方式,而造就词义的变形,让词语像钢铁一样具有可塑性和延展力。李克利的诗通过意象的转换来增加语言质感。他的做法是尽可能找一种常用表达方式的替代品,从而产生新奇感,使语言产生魅力。
“我们牵手走过村庄/走过那些平静祥和的日子/一位朴素的老人缓行在风里/悄然无声里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花期已过/花香还在弥漫/我和你抬头望天/天空湛蓝得让我们绝望/一只剽悍的鹰飞翔在空中/让太阳有了阴影”――《走过》。词意惊奇出新,一个男人的思想密度成就想象的羽翼。这种成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打造的。
“擦肩而过的两个季节/凝视漫天飞舞的雪花/有些兴奋、有些喜悦、有些迷茫、有些惊讶/人们还在说着‘冬天走了,春天来了’的话/春天,这个有些可爱有些调皮的阴谋家/汹涌澎湃的内心滋生出太多的想法”……
“从一个花开的夜晚开始/从朗诵一首抒情诗的停顿开始/从看护一枚鸟蛋、撒播一粒种子开始/从一段音乐、一杯清水、一片绿叶开始/这个有着太多想法的春天开始幸福地流泪”――《春天,有着太多的想法》。
意象让诗歌循序渐进揪住读者的心,表达着被表达的胸臆,拿捏得恰到好处。诗情饱满而丰富,缓缓叙述着一种洒脱、胸有成足的感觉;还有一种自然、流畅干净的味道。对春天的认识和梳理恰到好处,有着历史沧桑的感慨,有着透彻、深邃、犀利的大气,有着众生平等的道德意念。从温暖、纯朴、善良的角度分配了春天,让春天更加人性化、平衡化。我忽然有了一句话,不知能否成为经典:“喜欢文字的人――永远不会死去!”
三、通过象征来表达潜意识加深诗歌的内涵
评论家邓迪思说过,“象征和隐喻是现代诗歌的常用手段。现代社会极其复杂,变得难以解读,不可能简单地下一个定义。因此,只能用这两种手段来展开精神的叙述,表达出现代社会多层次、多角度、多维的空间和意义。如果采用传统的手法去表达,显然会把世界理解得表面化,简单化,而诗歌表达的是世界的本质和生命的本质。”
“节气是小雪了/我没有看见小雪/节气是大雪了/我没有看见大雪//站在屋檐下,我抬头望天/天空苍茫而平静/北风吹动,阴霾和彤云踏空/我看见白菜的头上顶着雪/我看见麦苗的身上盖着雪/那时候的雪真厚/把一切铺展得洁白”――《与雪有关的节气》。雪在这里象征生活的、干净的本质,是对美好天空的向往。脚步如何行走?要看方向。雪代表纯洁,在这个喧哗的世界里思想是迷茫的,有了雪的洗礼,开始变得明朗。脚步是伤感的堆积,堆积到只能沉默。诗歌的内涵加深了读者对诗歌的认识,更加引导读者细细地咀嚼诗里的苦涩、迷茫、沉淀,最后思索。没有雪,到白菜上覆盖着雪,是思维在行走,通过象征表达思维不可停留,时间不会停留。
“透过枝叶的缝隙/月光洒落一地的碎银/站在逝去的亲人的坟前/泪水感染我们的内心/哦?安静?安静/月光的安静/泪水的安静/侧耳倾听花开的声音/凝目注视飞鸟的影踪/那一声声婴儿的啼哭啊/让全天下母亲的眼神充满了安静”――《安静》。这里的婴儿是母亲的希望,是大地的希望。安静的天空,辽阔的大地,都是母亲的怀抱。诗歌的描写开拓视野,思想空间很大,抒展胸臆到位。泪水揪心呀!活着的灵魂也许死去了,死去的灵魂还活着,这一切都在安静中变换。
“风扬起的旗帜呼啦啦地响/一些水在火炉上咝咝地响/酝酿已久的初雪迫在眉睫/在枯枝败叶的等待中展开旅程/哦?安静?安静/响动的安静/旅行的安静”――《安静》。表达了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天空会亮着一盏灯,使张扬的青春不会迷路。火炉上的水响,风中的旗帜响,很有动感的画面,象征希望在路上,真的安静了吗?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技巧,欲擒故纵的谋略,引导读者深思的手法,这种表达加深了诗歌的魅力和张力。作者把读者牵引着走很多弯路,绕来绕去,最后读者发现上当了,但是心安理得,乐得受骗,还夸你有才气,这就是诗人的成功之处,这种表达必须功底深厚才能操作自如。
一直以为,只有大理的蓝天白云,才如此恬静安详。直到再次走进古城门,踏上青石板,走近小桥流水,看到山茶树和兰草......才发现,恬静淡雅的,不只是蓝天,幸福安详的也不只是云朵,真正恬静淡雅又显幸福安详的更是大理古城之美。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总是在寻觅着什么,然而,我们却不经意地忽略了,眼前美丽的风景。直到再次走进了大理古城,我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充满着无尽的美,只是,很多的时候,我们都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缺少了感受生活的真心。
我想,在人们的脑海里,秋天的印象,似一个迟暮的老人,在傍晚彩霞的映染下,那孤坐的身影,仿佛是在回忆人生的各种经历,感慨万千。
的确,看那老树凋零的黄叶,还带着点点的绿意,秋风一来,便被无情地打落,在风城里随风旋转飘落。往日里那万紫千红的鲜花,也禁不住空气的寒冷,偷偷地藏起了昔日的艳丽。
大理的秋天,古城的秋天,也不例外,始终躲不过,四季的轮回。( 散文网: )
但,古城的秋天,不像迟暮的老人,更似一位成熟而睿智的长者。迎面飘来的微风里,夹杂着阵阵稻香,蕴藏着的,是一份希望;裹挟着的,是一份收获;它带来了丰收,又带来了新的希望。
古城之秋,美丽如故。树木和花草仿佛都没有了春天般的幸福,然而这又是一场生命的轮回。我收拾好自己的情愫,鼓起勇气,欲将秋天拥抱。无奈,绿色的蜕变,想捞出流水中的诗语叶,竟然逐水而去。
如今,又一个秋天快过去了,仿佛,生命里所有有关秋天的记忆,都在此刻再次缓缓地漫过,走过了二十余个秋天,我从幼稚和怯懦慢慢的地蜕变成了今天的成熟与坚强,感谢生命中所有秋天的洗礼,让我参差不齐的生命愈来愈顽强,让我的人生愈来愈丰富多彩。
秋天,是最适合思考的季节,正如一路走来,只有春的播种,夏的忙碌,才有秋的收获。
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播种,只有历练,让自己慢慢地坚强起来,才能在每个秋风萧瑟的季节里留下人生岁月的记号,而不再错过。
美的东西,往往是富有灵性的,也往往蕴藏着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思索和追求的东西。
正如古城里来来往往的游客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之中的一个匆匆行者,是大千世界之中的一个匆匆过客,是人生长河之中的一粒匆匆尘埃。也许,我们的曾经是多么辉煌,但是,最后的一切,都将归于平静。在岁月的长河里,我们显得那么微小,但我们,要用赏识的态度和眼光,去欣赏人生沿途的美景。
光阴匆匆而过,心里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点的失落,然而,失落的叹惜声后没有一丝回响。人生犹如一场旅行,我们没有太多的机会,在一个地方多做停留,世界太大,我们必须要不停地行走。不然,我们只会错过更多美丽的风景,错过更多值得我们一辈子珍惜的人。有时候,幸福就像一阵风,我们还来不及招手,它已经消失在天边,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容易消逝。所以,我们都应该认真地面对生活,充实地过好每一天。我总相信:到最后,逝去的是遗憾,而留住的是幸福和美好。
思来想去,终于明白,其实,我们的需要再也简单不过:一片草叶可以栖身,一缕阳光可以呼吸,一份平淡真实的生活可以守候!
独守一隅,微弱而不怯弱,寒微而不卑微,坚强而不逞强。在我们的生命里,一样有风,一样有雨,但同样也会有灿烂的阳光。
若,人生只是一场美丽的梦,我们也要学会珍惜和赏识生命之美,何况不是。一株小草就是一个生命,一朵小花就是一道风景,一缕阳光就是一份温暖,只要用心地感受,用心地品味。
[关键词] 释意理论 和歌 翻译策略 秋の田
日本和歌的汉译始于明朝,其中最早对和歌进行较详细介绍的当推《日本考》。《日本考》卷三共选和歌39首,译文形式很多,最多的是五言四句,其次为四言四句,另外还有七言二句、“七、七、五、五”、“七、七、四、四”和词曲体等。可见当时对和歌尚无定型译法。
近代以来,对和歌的翻译渐次增多,周作人、钱稻孙、丰子恺等人皆进行过和歌翻译的尝试和探索,但是究以采用何种方式为宜迄今仍无定论。上世纪八十年代,《日语学习与研究》上连续发表了李芒、王树藩、罗兴典等同志谈和歌汉译的文章,无论是理论还是译作上都各有独到之处,形成了空前热烈的讨论和歌汉译的局面。
西方释意派理论家认为优秀的译文应在读者中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效果,即等效(equivalence d’effect)。维耐・凯尔归纳出五个层次的对等。
1、译文应传达原文有关语言外事实的信息,凯尔称其为“外延对等”。
2、译文应忠实于风格,达到“语言层次、社会规则、句型的地理外延等”对等。
3、译文应与原文的体裁一致。
4、译文的形式应能够产生与原文同样的美学效果。
5、译文应适合读者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许钧,1998::206)。
根据以上的标准,笔者以天智天皇的《秋の田》这首和歌为对象,对和歌的汉译标准开展一些讨论。
一、《秋の田》和作者
和歌原文:秋の田の かりほの庵の 苫をあらみ わか衣手は 露にぬれ
つつ。
歌意:秋の田の小屋の屋根を葺いてある苫のみ方が粗いので、私の袖は苫屋根のすきまからもれ落ちる夜露にぬれるばかりである。
汉语大意:秋天田野里的茅草屋的屋顶的草帘编的太过粗陋,我的衣袖都被从缝隙中落下的夜露不断的浸湿……(笔者译)
这首歌最先见于《后撰和歌集》(302),随后又被收录于《古今和歌六贴》(1129)、《万叶集》(23)、《古来体抄》(313)、《近代秀歌集》(42)、《八云御抄》(69)、《心敬私语》(9)、《定家八代抄》(332)、《八代秀歌集》(13)、《歌林良材》(400)等和歌集中。尤其是在藤原定家编纂的和歌集《小仓百人一首》中更是尊为开篇之作。
作者天智天皇(626-671),第38代天皇。即位前称中大兄皇子,公元645年(大化元年)消灭以苏我氏父子为代表的豪族政权,实行“大化改新”:由大和飞鸟迁都近江,整理户籍、统一税收,仿效中国隋唐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学习隋唐的班田制和租庸调制,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基础。
从上可见,这首表面上描写农村宁静田园生活的和歌,其后却是隐含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二、《秋の田》的汉译策略
根据释意翻译理论的五个层次的对等的标准,我们在翻译这首和歌的时候,不光要考虑作品背后隐藏的背景、写作动机、思想取向等,还要考虑风格的一致性、体裁格式的对等、相同的美学效果以及译入语读者的接受度。
这首歌创作于中央集权天皇制封建国家的出创阶段,天智天皇为首的改革派刚刚击败贵族统治,国家需要稳定,生产力需要发展,作者明确的认识到,农业是立国之本,于是亲自从事农业生产(也有一种说法,天皇并没有亲自从事农业生产,而是深感农民的辛劳所作)。从风格上看这首歌描写细腻,贴近生活,朴素自然,类似民谣,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中国的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的《国风》中的作品。体裁格式上共31个音节,符合短歌五七五七七的形式,无句切,整首歌一气呵成。这首歌使用的修辞手法有:为了发音方便, “かりいほ”(庵)约音成“かりほ”;同时,“かりほ”也是“刈”(割下的稻子)的“”(双关语);使用了“~を~み”的句型,进行轻微的感叹;结尾使用了接续助词“つつ”,表示同一个动作不断发生或者两个动作同时进行,以“つつ”结尾,带有余韵未了的效果。
在秋天的金黄的田野里,收割水稻的季节即将来临。为了防止野猪等动物以及外人的破坏,农民在田边搭起看守庄稼的茅草庵。但是,那粗陋的棚顶怎能挡住黎明前降下的露水?露水从草庵顶的缝隙中滴下来,衣袖渐渐为露水浸湿……读起这首和歌,不由得让人感受到静寂安宁的秋天田园气息。对于作者来说,或许含有两种想法:一种是对农民辛苦劳作的体谅,一种是脱离了纷扰的政治争斗对安宁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前面一种理解的话,虽然劳动辛苦,要忍受露水霜冻,但是马上就能迎来丰收,可谓苦中有乐;而按照后面一种理解,虽然暂时能享受片刻清闲,却又不能不去面对困难的局面,可谓乐中有苦。
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如何能表现出这些丰富内涵是需要反复斟酌考虑的。成书于明代的《日本考》中对这首和歌是这样翻译的:
秋田收稻,结舍看守。
盖荐稀,我衣湿透。
译诗采取了四言四句的形式,虽然是明代的作品,我们今天看来仍然是简单易懂,可见是采取了接近于白话的语言。与原诗朴素自然,接近民谣的风格比较接近。另外,格律上以拗句起,颇有古风,古风则显典雅,与作者天皇的身份相符;二、四句压“ou”韵,韵律和谐,译入语读者依然能体味诗歌的美感。是比较符合释意派翻译理论的标准的翻译作品。
河南师范大学的刘德润老师对这首和歌是这样翻译的:
秋来田野上,且宿陋茅庵。
夜半湿衣袖,滴滴冷露沾。
按照释意派翻译理论的外延对等的标准来考察译诗,似乎看不出这是一首天皇的作品,也体味不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等内容,更像是描写一名旅行者,露宿在田野里的场景。从风格上来看,原诗朴素自然,接近民谣,译诗也是文白交织,比较清新,较为接近原诗。从形式上看,译诗采取了五言四句的形式。清 施补华 《岘佣说诗》:“ 谢 以来,即有五言四句一体,然是小乐府,不是绝句。绝句断自唐始。”就格律方面,乐府诗对平仄并无要求,而绝句则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另外,乐府诗多为长诗,绝句为四句。译诗平仄工整,二四句押韵,故可视为绝句一类。作者天智天皇所处时代恰为中国初唐时期,采取唐代成熟的诗歌形式来翻译这首和歌似乎并无不妥。但是,从日本文化的纵向对比来看,这首和歌产生的年代是处于大和时代,还是处于日本诗歌形成的早期,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八世纪中后期)要一百年后才会诞生,因此要说这首和歌的地位更像是《诗经》中的《国风》中的诗歌,从内容风格上看,则尤为相似。因此笔者认为形式上译成诗经体较为合适。
当然,我们在翻译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时候,应该反对机械的等值。比如,在翻译和歌的时候,也要按照五七五七七的形式来翻译,就有些过犹不及了。我们应该强调文章整体意义上的等值和交际效果的等同。当然,在实际翻译中要得到完全等同的效果或在各个方面达到等值会出现许多困难,或者存在诸多局限,主要有:译者自身的两语能力;知识结构、广度、深度的局限;资料的局限等。尽管存在这些困难和局限,但是优秀的译者的才华在于:他们清楚这些因素给翻译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困难,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所以,在翻译和歌的时候,作为译者要不断提高自身中日文功力,拓展自身知识结构,多查资料,多思考,深思考,争取把和歌最美的一面传达给中文读者。
参考文献:
[1]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译林出版社,2000(11).
[2]刘德润.小仓百人一首――日本古典和歌赏析[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6).
[3] 李丽. 浅析《日本考》中的社会风俗[J].沧桑,2010(06).
[4] 孙兰. 谢乐府诗初探[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5] 王笑琴.格律诗平仄小议[J].综合天地,2005(02).
1、秋风来了,带着刺骨的寒意,枯黄的叶在寒风中簌簌,四季在此时格外分明,一如不能自抑的情绪,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一泻到底,再也不会停止。
2、秋雨是温存的,斜斜的飞纷,没有春雨的缠绵、夏雨的粗暴以及冬雨的凄苦,行走在这样的季节,最容易使人安静,会在匆匆的步履之中思念着家,思念着亲人。
3、秋,仿佛一夜之间来临,漫卷尘埃,飞扬阡陌,席卷心的城池。
4、秋天的气息,是悄无声息的较量,冷视炎夏猖狂的浮躁,击落嘶鸣的蝉沸,悲悯草丛里蟋蟀的欢欣,以低迷的姿态,立在夏的街角,等待卸了妆的狂欢冷场,以秋雨的洗礼开始另一场惊心的表白。
5、相对于春的繁丽,夏的浮华,冬的死寂,秋是一位洞明世态炎凉,又还未至垂垂已老的中年伟男。
6、秋风,舞动高妙的指挥棒,时疾时徐,时轻时重,游刃有余地调和着这秋之声的大合唱!
7、秋季与春季相比虽然气温比较相似,但是少了那种偶尔剌骨的寒意,更多的是有了一种能平息浮躁的温情与柔软。
8、秋雨霏霏,让树叶瑟瑟发抖,那曾经给我们带来收获的树木,在风雨的摧残下,留下孤独的树枝。
9、或是晨光初照,或是山街夕辉,独坐秋天,高天、淡云、远山、近树、鸟鸣,幕天席地,一曲幽远的天籁交响在你的心底里升起。
10、不要“悲落叶于劲秋”,抛开“自古逢秋悲寂寥”,呷一口香茗,披一袭宁静,走进秋天,感受那丝丝美好吧。
11、秋,是忧伤的季节,枯叶纷飞,片片飘零,觉得自己就像一片秋叶,秋一到,风一吹,心无所依。
12、秋天是一种廓然空阔的心绪,秋天是一种淡然惬意的闲适。
13、秋天的忧伤,是如梦如幻的青春往事,秋天的忧伤,是无怨无悔的义无反顾,秋天的忧伤,是心上永远的伤……
14、秋天总有着莫名的伤感,漫无边际的伤感,延续至久远的大地。秋天,凋零的季节,心底总会有些莫名的伤感,不知道为什么?
15、万山逶迤足下,一水洪峰踏过,站在山冈高坡,看秋风落叶如一片片迭落的时光,观云起云涌如人生天地匆匆过客。
16、初秋的树叶只是有些微黄,但已经开始预示着将要飘零,也预示着故事有些感伤,树树秋声,山山寒色,这声这色,都埋藏着埋藏着一点凄凉,一点悲伤,一点宁静,一点幻想。
17、秋的宁静和梦幻不在追逐浮华,而是静静的,悄悄的,淡淡的。
18、秋天再来时,伴我的是一份孤独和寂寞,秋天再来时,多少分离聚合。
19、拾一枚吻过秋水的卵石珍藏,是珍藏一种秋天的情怀。
20、深邃的金秋,万木凋零,在这孤独寂寥的时光里,仍孕育着新生,就像人生一样,你不能总在外面颠峰,你也会进入低落的时候,而在低落中会孕育着再一次升华。
21、秋风瑟瑟,寒冷袭来,这仅仅是一种表象,自然有时如人,刀子嘴豆腐心。
22、走进秋天,凝望那一泓碧水,山、云、树,会重叠了你的身影。
23、深秋的天气更冷了,树叶枯黄了,纷纷扬扬地落在地上,像铺上了一层黄地毯,惟有香樟树不忍枯萎,颇有独立寒秋的味道。
24、走在秋日的路上,抬头看看幽蓝的天空,柔和的云朵,一阵轻风徐徐吹拂过眉梢,有点凉意,清清爽爽。
25、因为秋天到了,心中泛起淡淡的忧伤,也许这一切都不过是我的一段联想,于己有关、与心相连的私人感悟。
26、有人说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那么今年的秋天,我收获的是无奈和寂寞。
27、秋天的风是不温不火的,在秋风抚摸下,那些金黄的色彩悄然离开树的枝头,在风中打几个旋转,温婉的和岁月道别,奔向大地又开始孕育着另一个生机。
28、曾经的神伤,曾经的惆怅,曾经的痴迷,曾经的疯狂,每一个跳动的音符还在眼前,每一曲悠扬的旋律还在耳畔,我庆幸,我拥有过这一切;我悲伤,我又失去了这一切。
29、秋风过耳,吹起那千古悲凉的曲调,横扫那些讳莫如深的落寞,思念如海在心中奔腾翻滚,记忆如刀在心上狠狠地镂刻。
30、绵绵的秋雨终于拜别了这片北国的乡村,老人可以惬意地散步,孩子们又能在四野玩的尽兴,久宅着的人们终于长舒一口气,享受秋高气爽的恩赐,登高望远,一展多日的雅兴。
31、秋天是个怀旧的季节,很多的故事和人都在不经意中被勾连,悄悄的说声想念,似乎总是在这样一个凉气渐深的秋天,蓦然回首,发觉自己走过的路竟是那般苍凉。风花雪月的往事,不堪回首,辛苦奔波的岁月,历历在目。
32、秋,是丰收的季节,那田地里的麦穗摇曳着饱满丰盈的身姿随风扭摆,果树上的果实个个像待嫁的新娘,新鲜可人,娇嫩欲滴。
33、秋天的喜悦在人们心中流淌,金黄的色调是他们永不变的情怀。
34、远方的山与近处的庄稼构成了秋的成熟与韵味,岁月在此刻如流水潺潺,书写着淡泊光阴。
35、秋天是孤独的,是忘掉烦恼的季节,秋天是清高的,是寄托愁思的季节,秋天是浪漫的,到处飘香这沉甸甸的果实,秋天是萧瑟的,心底总有一丝惆怅和几许淡淡的忧伤……
36、秋天的色彩是继春天的初绿、夏天的碧绿之后,从深绿转向微黄,在眼帘可及的范围之内,生命已呈饱满。
37、忧伤总是随同秋风和落叶一起飘下,曾经的承诺与誓言已经变得有些惨淡。()
38、秋天来了,大漠的胡杨树挂满金黄的叶子,愈发显露出秋的风采,秋雨飘过,雨水浸染的胡杨叶,慢慢变成浅黄、深黄,且迅速蔓延全树。
39、秋草有情,径自凋敝;黄花无意,引领南山远眺。阡陌相交,炊烟袅袅,那是秋天里写不尽的诗情。
40、因为秋天的到来,心中弥漫起来一种的忧伤,挥之不去,尘封的记忆总是很清晰的打开。
41、初秋的天,湛蓝湛蓝,澄澈透亮,没有云儿飘浮,少了些明丽与耀眼,多了份悠悠缓缓的宁静与淡定,不刺眼,不张扬,不再千变万化,不再阴晴不定。
42、那音、那曲、那袅袅清歌,和着夜的寂静、松涛声,隐隐传来。是寂寞、是郁闷、是伤感、是忧思、还是怀旧…我无从说起,自让几缕略带寒意的风,掠过脸颊、手心、身上…能抚慰什么?
43、秋夜无眠,独自漫步在林间,听唧唧的秋蝉鸣叫,它鸣叫的是秋的凄凉吗?
44、秋天到了,天气变得冷了,我站在那棵树下,看着飘落的落叶,脑海一直是你的影子,我们曾经的快乐,我们曾经的悲伤,如今,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过去了,对你的思念与日俱增。
45、秋风瑟瑟,树叶零乱,凄凉片片,到处弥漫,心也随着欲发的伤感,突然发现,秋天是个伤感的季节……
46、清风涤荡你的肺腑,天籁拨动你的心音。一泓流水,一弦丝竹之音和鸣,你便知道,你该去看看秋天了。
47、又是一个落叶飘零的季节,飘落在秋风里的叶子总是挂满着忧伤。是不是当叶子泛黄枯萎了就会飘落下来,那些散了一地的忧伤显得那么的苍白。
48、岁月的风尘夹杂着寒霜,也会将希望凋零。就象深秋即将来临,寒风横扫落叶,繁华瞬间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