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团队建设重要性

团队建设重要性

时间:2023-05-29 17:40:03

团队建设重要性

第1篇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这是谚语中对团队力量的描写。近日,笔者在参加了管道局质检员培训首节拓展训练课程后,对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在老师精心为大家设置的“节奏拍手”“单腿取水”“击鼓颠球”“身轻如燕”“龙行天下”等各个拓展科目中,无不体现着团队的重要性。热身科目“节奏拍手”是以西点猎人军校的经典游戏演变而来的。这个科目很简单,只要组员们控制拍手的节奏一致,拍出的声音就会越大,拍手的频率就会越快,而其中最关键之处也正在于“一致”二字。如若组员的节奏一致,就不会出现混乱状况,就能顺利完成任务;反之,哪怕有一人出错,就会出现不一样的声音,进而导致整体节奏的紊乱。如何才能确保15名组员拍手节奏统一,间隙停顿时长一致,这就是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古人云: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在实际工作中,众就代表团队,团队建设的成功是事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每个个人只有依靠团队的协作,凭借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个人的愿望和团队的目标结合起来,进而超越个体的局限性,发挥出团队的凝聚力,产生1+1>2的效果。

古今中外,诸如海尔集团、美国通用等企业的成功案例,无不得益于团队的力量。没团队协作精神的团队就像一盘散沙,团队精神是一个优秀团队必不可少的因素。

目标的确定和统一是团队建设的首要因素。团队的共同目标是一种意境,全体团队成员在确立目标的时候应尽量留有充分的时间来讨论、制定这个共同的目标,目标一旦确定,每位成员就要将其铭刻于心,在此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这一共同目标都将为团队成员指明方向,并竭尽全力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同时,还要根据工作实际,将共同的整体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并通过明确的分工合作,进一步提升团队共同面对问题时更好处理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个团队而言,要“人尽其职,物尽其用”,将团队每一位成员都放在那个最合适的位置上,才能发挥出他们最大的潜能。就如在“单腿取水”环节,我们小组确定的一个策略就是以一名腿长者为取水人,两位体重者负责抱紧取水人的另一只腿,另外两人拉紧取水人的另一只胳膊,老同志担任现场安全员,这样,我们就根据组员实际情况,很快组成了三个实施小组,最终以领先第二组45秒的成绩获得了该环节的胜利。

此外,在团队建设中,懂得分享、承担责任、彼此信任是很关键的一环。许多人都看过《大雁南飞启示录》这篇文章,每年冬季,加拿大境内的大雁都要成群结队到美国东海岸过冬。在长达万里的飞行中,他们要遭遇猎人的枪口,历经狂风暴雨与缺水的威胁,但每一年它们都能成功往返。据科学分析,它们的飞行队形是其能够一如既往成功的关键。原来,雁群在一字排开“V”字型时会比孤雁单飞提升71%的飞行能量。当每只雁振翅高飞,也为后面的队友提供了“向上之风”,这种飞行模式会让每支雁节省极大的能量。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显而易见:团队建设中,团员之间要彼此相互依存,勇于承担责任,善于利用团队的力量,那么距离成功就会更近。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我们的企业其实就是一个大的团队,企业的实力就是团队的实力,所以加强团队建设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工作。一个团队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一个企业终极目标的实现,都必须是依靠一个团结的团队、一个完美的团队,而仅仅凭借少数人,则是难以实现的。当前,我们管道市场依旧面临着这样那样的考验,保安全、促高效、谋发展、迎挑战成为广大管道员工的共识,团队的力量必将更加成为我们应对当前形势的挑战,企业稳健发展,实现新突破的最强动力。

胡翔伟

第2篇

关键词 兵团高校 教学团队 建设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Corps College Teaching Team Building Status quo,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CHENG Guangbin, WANG Shenggui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Abstract Teaching team building is the effective way of college teacher training,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personnel.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ing corps team building, team building for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corps exist in the current issue, from the height of attention to teaching team-building, strengthening process management, improve the system, increase the introduction of talents and financial support and other aspects, to put forward the propulsion suggestions on corps teaching team building.

Key words corps college;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于1954年成立,在成立初期只有一所普通高等学校,目前共有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兵团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和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校,共有专职教师近2000人。多年来,兵团高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己任,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为兵团、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为进一步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兵团高校加强了本科教学团队的建设力度,通过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以及校级团队建设项目,加大投入,教学团队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与此同时,兵团高校限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各项建设经费紧张,教学团队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 兵团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

1.1 教学团队立项资助情况

2007年初,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决定在我国高校实施“质量工程”建设,而教学团队的建设正是质量工程建设的内容之一。兵团高校对于这项决定高度重视,积极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并积极申报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与此同时,新疆自治区和兵团高校积极启动自治区级和校级团队建设项目,兵团高校相关学院积极申报,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兵团所属高校共有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分别为石河子大学作物学教学团队、石河子大学基础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和石河子大学农业资源和环境专业教学团队)、3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分别为石河子大学果蔬贮藏加工学教学团队、石河子大学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团队和塔里木大学微生物学教学团队)以及若干个校级教学团队(石河子大学33个,塔里木大学8个)。其中,国家级教学团队获得中央财政专项30万元的建设经费,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获得自治区专项资助10万元,各高校校级教学团队获得1~3万元不等的建设经费。

1.2 教学团队的管理机构及日常运行情况

目前,兵团高校的各级别教学团队的管理除了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等作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的上级主管部门之外,各高校教务处均为具体的管理机构,负责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申报、年度检查和验收工作,教学团队的建设与日常管理主要由团队所在学院、系部负责,包括建设任务中规定的定期教研活动、公开教学观摩活动以及教学科研材料档案收集与整理等等。按照教学团队的建设管理要求,每个团队每学期要定期召开教研会议,讨论团队建设以及相关课程建设事宜,并作相关会议记录。另外,团队成员之间每个成员每学期相互听课不少于若干次。

1.3 教学团队成员组成

教学团队成员的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与课程相关的学科负责人、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课程实验人员、教辅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以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目前该学院共有6个教学团队,分别是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团队、会计学教学团队、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团队、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团队、产业经济学教学团队和财务管理教学团队,其中,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团队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其它5个为校级教学团队,每个教学团队均有6~7名团队成员,主要以学科负责人、授课教师和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人员为主。

1.4 教学团队检查与考核情况

兵团高校针对其各级别教学团队建设情况的检查与考核,普遍采取年度检查的方式,检查的形式主要是由团队负责人撰写并提交《教学团队年度建设总结报告》,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网上评审,教学团队年度建设总结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团队一年来建设情况(包括质量工程建设、科学研究、教研活动、师资队伍建设)、团队建设保障条件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等等。

2 兵团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教学团队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评价以科研为主

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在于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研究,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最终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也是高校基本的使命。然而现实当中,兵团高校基于提升高校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的目标,过分强调科学研究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对本科教育及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学院被定位为科研型学院,更加注重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对基础性本科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一线教师对教学团队建设往往持可有可无的态度,教学基本上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多数教师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之后,很少关心其他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

2.2 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重申报、轻建设

虽然近年来兵团高校加大了教学团队建设力度,通过团队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各高校、学院、课程组及一线教师在申请项目阶段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因为一旦申报成功就意味着资金支持和对前期教学成果的肯定。但是在项目获批立项之后,教学团队对于团队的建设工作、后续发展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严格执行并完成团队建设的阶段性任务,一些教学团队成员对教学团队的情况根本不清楚,团队成员普遍和原来一样各自进行着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只是在教学团队周期检查前期短时间内做教学团队建设的材料补充,难以真正起到团队建设的效果。

2.3 师资力量不足,缺乏高水平团队带头人

从兵团高校现有的师资力量来看,许多学院、学科、教学系部的人才缺口比较大,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限于目前兵团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各高校的财力现状,难以引进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在教学团队建设中,高素质团队带头人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优秀的团队带头人能够很好地凝聚团队,带领整个团队提高教学水平。而目前在兵团高校中,优秀的教学团队带头人十分缺乏,难以推进整个教学团队的建设。尤其是一些教学团队的带头人或重要成员一旦离任,更是造成团队建设工作缺乏延续性,导致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出现中断情况,影响了教学团队建设的质量和健康发展。

2.4 教学团队建设经费投入有限,推动效果不明显

教学团队的持续建设和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层面和各个高校持续的经费投入。目前,兵团高校因经费有限,难以拨出更多的经费用于教学团队建设。对于兵团高校所属的国家级教学团队而言,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会拨付30万元用于教学团队建设,可满足基本的建设需求,但是兵团高校国家级教学团队只有3个,只占到兵团高校教学团队总数的很少一部分。而自治区级和校级的团队建设经费十分有限,尤其是校级教学团队项目的建设经费更是杯水车薪,如石河子大学校级教学团队的资助经费只有2000元/年。资金的缺乏导致教学团队建设进展缓慢,起不到推动团队建设的效果。

2.5 团队建设、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不健全

兵团高校教学团队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相关建设和管理制度以及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健全。虽然国家、自治区和高校层面都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但可操作性十分有限,尤其是缺乏过程监控的有效制度。在考核和评价过程中,多注重考核教学团队的组成情况和团队成员的教学情况,而忽视了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评价。制度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兵团高校的教学团队处于自发发展的状态,阻碍了教学团队建设的健康发展。

3 推进兵团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及其教学团队建设

本科教学是高校的根本,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使命的重要抓手,教学团队的培育和建设是现代大学师资培养、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兵团高校最主要的任务,应当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应始终不能忽视本科教学。为此,兵团高校应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及其教学团队建设,任何工作的展开都应该围绕着教学这个中心,并且为之服务,科研和行政同样也不例外。要协调好教学、科研之间的关系,二者要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教师职称晋升、岗位津贴以及年终考核等环节,要适当提高教学质量和参与教学团队建设情况的考量比重,逐步引导教师们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

3.2 强化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完善管理及考核制度

对于批准立项的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应做好项目任务书的撰写和落实,细化和具体化项目建设的各阶段建设任务,制定阶段性任务计划表和实施步骤,严格执行。从相关的管理部门出发,应按照项目任务书,分阶段予以检查、督促,对于执行不力的团队,应提出整改意见。年度考核应以过程检查和最终建设成果为依据,对于考核结果不好的项目,应提出具体的整改和建设方案。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完善管理及考核制度,提高可操作性,使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管理和最终考核制度化,避免随意性。

3.3 加大兵团高校的人才引进力度,培养优秀团队带头人

一方面,应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多多吸引高层次人才投身兵团的教育事业,充实兵团高校的本科教学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通过培养优秀的团队带头人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实行带头人负责制,团队负责人应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且创新意识强、教学成果好,能够不断总结本科教学经验,同时还应该具备高尚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团队中有较强的凝聚力。通过团队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领,促进年轻教师的发展,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的教师团队。

3.4 加大兵团和各高校的资金支持力度,推动教学团队的持续发展

兵团高校教学团队的组建和发展,离不开必要的资源作为保障,包括教学团队建设所需的经费,基础设施以及其它各种所需的外部条件。为了充分调动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兵团层面应该为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为团队开展教研活动提供经费保障,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嘉奖。各个兵团高校要进一步加大教学团队的支持力度,积极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团队建设的教学改革提供物质保障。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经管学院师资培养与教学团队建设研究”(编号:JGJG-2012-10)

参考文献

[1] 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40-42.

[2] 刘昌安,温勤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策略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4):31-33.

第3篇

Abstract: In the height of combining with theory and practice, we should clear the fundamental value problems that who is the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or, who the construction rely on and who enjoy the fruits of construction, and should clear the value pursuit of team construction, which is essentia for the planning in construction process, integrating construction power, guiding the direction of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s and ensuring the construction effectiveness.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价值追求;价值目标;价值诉求;价值取向

Key words: teaching tea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value pursuit;value target;value appeal;value orient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014-03

0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政治上思想上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一种契合课程教育教学实际的现实组织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能否真正成为完成特定育人任务的高效实现方式,关键在于团队自身的建设。因此,“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教学团队、怎样建设教学团队”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自2007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将教学团队建设作为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从无到有、由少到丰,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建设过程重制度设计轻实践落实、建设环节重科研轻教学、评价取向重上级意见轻学生反馈、重论文、著作、课题、荣誉等有形成果轻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等无形成果等。反思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笔者认为,是一些团队建设者还没有从根本上搞清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因此,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上,搞清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归根到底“为了谁、依靠谁、建设成果由谁享有”这一根本性价值问题,明确团队建设的价值追求,并进而明确团队建设的价值目标、价值诉求与价值取向,对于规划建设过程、整合建设力量、引导建设方向、制导建设行为、确保建设实效至关重要。

1在多种现实关系中确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价值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处在多种现实关系之中。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与党和政府(包括上级管理部门)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能与地位,指出:在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①。“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②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高等学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③可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团队必须自觉接受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管理,高质量完成各级党委和政府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由党和政府的文件明确界定的,它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建设内容、建设方针、建设方向;作为重要的基层教学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必须自觉遵循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贯彻落实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再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与团队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团队是具有共同愿景、相互依存、技能互补、分工合作、共担责任的一种合作性组织。团队是与个体相对的,之所以要组建团队,就是要充分实现个体力量的整合和互补,以达成单纯依靠个体所无法达成的目标。系统论的精髓在于强调系统的总体性与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性保持一致,形成一个有效的系统,即实现1+1>2的协同效果。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一个团队内部的目标、规模、结构、子系统的互补性及系统的可持续性等方面都应成为教学团队培育和整合的重点考虑因素。因此,团队成员的内在结构及其作用方式决定着整个团队的整体功能,而团队建设的整体又决定着团队各成员的精神状态、技能素质和发展态势。实践证明,一个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各成员的创造潜力,而且会给各成员带来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和快乐感。每个教师都不是为加入教学团队而加入教学团队的,他们希望通过参与团队建设获得某种提升与提高,其中的价值期待应引起团队建设者的高度重视。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与广大学生之间的关系。“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④立足于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一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应该是能够高质量完成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能够切实从思想上政治上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的重要基层教学组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尽管是一个由教师组成的合作型组织,但它的存在依据、发展方向都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于大学生这一教育教学的对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所处的多种关系状态要求团队建设者确立多层次的价值目标。首先,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与党和政府(包括上级管理部门)的关系来看,团队建设的价值目标应定位于“从思想政治上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次,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来看,团队建设的价值目标应该定位于“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再次,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与团队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来看,团队建设的价值目标应该定位于“让每位教师(团队成员)获得快速提高和充分发展的条件,实现教育教学理念、技能和素质的又好又快发展,尽享建设所带来的各项发展成果。”最后,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与广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来看,团队建设的价值目标应该定位于“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归根到底有利于大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健康成长。”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价值目标是由多个层次的具体目标构成的系统,但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细细分析,其不同层次的价值目标又是内在贯通和高度统一的。实际上,党和政府、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教师与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价值期待是一致的,其最终指向的价值客体是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一言以蔽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价值目标是“促进每一位大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健康成长。”

2在多样建设环节中灌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价值诉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是一个包含多样环节的持续实践过程。在团队建设的历时态上,这一过程包括规划方案―组织实施―评估总结―成果拓展等及若干阶段和环节。首先是规划环节。团队建设者需要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团队建设所面临的实际状况,进而把握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特别需要廓清团队存在突出问题,为制定建设规划厘清现实起点与现实方位。团队建设者需要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需要广泛借鉴国内外教学团队建设的经验,准确定位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团队建设者还需要全面细致地设计建设的步骤、应采取的对策等。其次是组织实施环节。团队建设者需要组织力量和整合资源,将规划方案所界定的各项任务落实于每个细小的环节,同时需要针对很多现实性要求,不断修正规划,及时应对和解决各种新问题。再次是成果评估与总结环节,团队建设者需要制定与完善各个层面上的评估规范,需要从各个层面展开建设绩效的细致评估,需要对团队建设的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总结。最后是成果拓展。团队建设者需要将阶段性建设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固化到制度规范中去,从而增强后续建设的规范度;需要推广和拓展到团队外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受益面。到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回合所需经历的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实践过程,其环节的多样性、连续性是极其多样而复杂的。

团队建设者必须在多样建设环节中灌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价值诉求。前文已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价值目标是“促进每一位大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健康成长。”团队建设者应着眼于教学团队的高质量建设,细致入微地将这一价值目标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和内在要求通过分解落实的方式有机灌注在每一个建设环节中,使每一建设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促进每一位大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健康成长”这一价值诉求。

3在多维建设举措中贯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价值取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是具有多维取向的多种举措持续共同推动的实践进程。从建设举措的时效取向来看,有短期举措(临时举措)、中期举措(阶段性举措)和长期举措。从建设举措的性质取向来看,有旨在强化建设规律和建设指标的技术性举措、旨在制约、警戒建设行为的制度性举措与旨在引导、强化某种价值取向和内在精神的价值性举措。从建设举措的预期效果取向来看,有针对团队成员能力提升、素质优化和合作意识强化的举措、针对团队整体功能优化和建设质量提高的举措与扩大团队建设成果受益面的举措。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涵盖的重点部位和关键领域来看,建设举措还应涵盖教师合作机制建设、课程平台建设、教学平台建设、学科平台建设和对话平台建设,这些重点领域和关键部位各有其实际特点和建设要求,因此所采取的建设举措也呈现出多样态势和多维取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表明,这一建设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价值性的辩证统一过程,建设过程的复杂性和建设环境的多变性内在要求建设举措及其效果取向的多样性和多维性,多措并举额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多维效果指向交相作用的过程。

为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始终保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团队建设者必须在多维建设举措中坚持贯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价值取向。团队建设者在选择、确定一项建设举措的过程中,应始终以“是否有利于促进每一位大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健康成长”作为根本判断标准来决定举措的取舍。对于建设举措的实际效果,团队建设者亦应始终以“是否有利于促进每一位大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健康成长”作为根本检验标准来衡量其是非大小。团队建设者还需要在建设的全过程通过教育、研讨、示范等多种有效方式,不断强化团队成员的价值取向意识,使其在多样化的建设措施中始终保持根本价值取向的统一。

注释:

第4篇

高校创新团队是以学术问题为纽带,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以科研创新为目的,由为数不多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互补的科研人员组成的既分工又协作,具有良好互动性和凝聚力的学科内或跨学科的创新研究群体。

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始试行设立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以稳定地支持基础科学的前沿研究,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群体。2004年,教育部开始推行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其目的是为了大力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提高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群体力量,争创标志性重大成果。2006年,国务院全文颁布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强调要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这些政策举措一方面表明有关主管部门对优秀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则在高校中掀起了构建创新团队的热潮。以北京市为例,2005―2007年实施的“人才强教计划”和2009-2011年实施的“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均包含了创新团队建设计划,2013-2015年实施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创新团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则包含了创新团队建设提升计划。

高校创新团队是高校为适应时展而在科研队伍管理中推行的一种人才组织模式,是高校培养人才、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团队建设对于提升高校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的提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在创新团队自身建设与评价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为高校创新团队的建设与评价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高校创新团队建设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团队运行机制不完善

对于创新团队建设,各高校一般首先是对创新团队进行遴选和认定,然后对经认定的团队提供经费资助,而当创新团队成立后,却没有建立相应的团队支持体系,缺乏科学的团队管理机制,团队管理中管理责任不明确,团队带头人被琐碎事务缠身,将精力更多地用在团队之外,以便争取到更多的科研项目,赢得更多的外部支持和资源,而在团队的内部管理上,往往重视不足,从而使科研工作不能顺利开展,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现有团队大多属于单一学科创新团队,团队成员知识、技能同质现象较为严重,成员层次性不清,相互间激烈竞争,缺乏合作互助精神,结果导致研究力量分散,团队精神难以形成。

(二)创新团队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采用年度考核、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的评价方式,但创新团队的评价体系还存在着简单量化的问题,未能发挥对团队建设的促进作用,也没有充分考虑团队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受到评价成本以及可操作性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评价往往重视对有形成果的评价,如论文数、专利数、获奖数等,而考核结果中所反映出来的教师问题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不断完善其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团队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升团队建设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等这些考评要达到的真正的目的反而被忽略了。创新团队评价尚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长效机制。

(三)创新团队文化建设薄弱

团队文化是团队有效运行和团队工作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高校创新团队的成员缺乏主动协作意识与动机,在组织中不能主动参与和交流,他们一般只习惯于在有限的空间里单兵作战进行学术研究,忽视了更大环境中的知识与智慧的支持。也正是由于教师缺乏团队协作的思想基础,不少高校现有的团队表面上是一个整体,但实际上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少,导致原创性和重大学术成果稀缺。团队内部难以形成和谐宽松、合作互助、共同学习、彼此激励的工作氛围,这样无疑不利于团队凝聚力的形成,而离开了团队文化的支撑,团队也势必不能高效运行。

三、创新团队建设与评价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创新团队运行机制

首先,应建立健全创新团队内部管理机制。在明确团队目标的基础上,对团队规模、专业结构、组成人员条件以及内部管理做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在给予团队带头人自主的内部经费调控权、人员引进权、考核权和分配权的同时,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使团队以一种相对独立的方式运作;充分尊重团队成员的参与权和发言权,使之在适当的位置上参与决策过程,从而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应完善创新团队外部管理机制。科研管理部门要建立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设备管理、科研人才管理等相应的管理制度,使团队活动有章可循;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充分考虑各类资源的整合,积极尝试改革资源配置方式,打破基层学术组织之间的资源壁垒,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二)健全创新团队评价体系

定期对高校创新团队进行评估,既可使优秀的创新团队加强团队建设和管理,促进其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又能促使一般的创新团队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及时采取改进措施。首先,细化绩效评价指标,正确处理定量与定性评价的关系,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并在实践中对评价体系进行科学性、有效性检验,不断改进和完善评价体系。其次,重视科研成果质量的考核,评价不仅仅局限于所取得科研成果的多少,更要注重科研成果的级别和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科研成果能为学校和社会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再次,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如何调动团队成员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将合作和团队精神纳入评价体系,促进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第5篇

1.历史原因远程化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特征,也是三十多年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办学向下向基层延伸形成的自然结果。三级教学平台是系统分级办学指导思想下的产物,但是三级平台也造成了资源建设和网上教学的低级重复。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可以整合和优化电大师资力量,发挥各级电大教师潜能,提高电大教师资源的利用率和协同教学与服务的能力。2.现实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和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三大战略目标,要“办好开放大学”。开放大学能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体社会成员共享,能够满足全民终身学习及其多样化需要。由此可见,开放大学相对于广播电视大学,在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设开放大学的征程中,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的转型势必要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样要加强系统的师资队伍建设。那么建设内蒙古开放大学虚拟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对于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3.自身条件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东西跨度大,地理距离远,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省校与分校之间,分校与分校之间的师资配置不平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从调研数据分析来看,内蒙古电大系统专职教师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严重不合理。迫切需要构建教学团队,实现系统师资共建共享,解决开放大学建设中师资匮乏的难题。尽管全区电大理工科教师中大多数是计算机专业教师,然而教师中专业知识陈旧,新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仍然存在,课程建设难以出精品,优秀资源难以共享。所以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课程的虚拟教学团队,推动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和远程协作,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支持服务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二、开放大学虚拟教学团队的构建策略

如何从内蒙古电大教师队伍现状及开放大学建设需求出发,把全区电大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基于网络的、结构合理、跨时空组织界限、具有较高远程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知识和技能互补的虚拟教学团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下面仅以内蒙古电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对开放大学虚拟教学团队的构建策略进行分析和梳理。

构建策略1:明晰的团队目标,准确的团队定位明晰的团队目标是决定虚拟团队成功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凝聚团队成员的关键力量。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个人之所以对组织目标作出贡献,并非组织目标就是他的个人目标,而是他觉得有利于实现其个人目标”。所以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否有机地联系起来,是否一致,将最大程度地影响教师加入团队和参与团队工作的积极性。团队目标应在遵循远程教育教学规律,符合专业及课程教学特点的基础上,紧密围绕课程建设和教学共享两大任务,经过科学论证和大多数团队成员认同的情况下确定。教学团队的目标应体现阶段性、可行性、可检验性和实效性的特点。所谓阶段性,是指既要确定近期的建设目标,又要确定中长期的建设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央电大和内蒙古电大重点建设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内蒙古电大教学团队确定了“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为平台,以提高网上教学质量、课程教学资源为工作重点”的近期建设目标以及“力争在全区电大乃至全国电大系统内,课程建设取得实效”的长期建设目标。《网络管理原理与实践》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确定了“以课程研发为中心,高效建设适需、优质资源”的近期建设目标和“争创国家开放大学精品课程”的远期建设目标。所谓可行性,是指团队目标必须是科学合理的,必须是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内蒙古电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以“优化配置教学资源,促进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建设”作为团队近期目标正是体现了团队目标的可行性。所谓可检验性,是指团队目标能够定性、定量地考核和评估。所谓实效性,是指团队目标能够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团队定位是指该团队承担的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正确的团队定位有助于教学团队确定明晰的团队目标。

构建策略2:适中的团队规模,互补的团队成员著名的软件工程专家BarryW.Boehm提出的软件工程的7条基本原理之中有一条就是软件开发小组的组成人员不宜过多。因为随着开发小组人数数目的增加,因交流情况、讨论问题而造成的通信开销也急剧增加。同样,虚拟教学团队的规模也应适中。教学团队人数过多,不仅增加团队的管理成本,也对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巨大的考验。按照组织行为学的团队理论,教学团队规模应该适中。以内蒙古电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课程虚拟教学团队规模一般为10-20人,主要考虑团队成员的地域分布,希冀在各个分校基本安排到团队成员,以便于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在相关地区的落实。构建虚拟教学团队,在选拔团队成员时,要以团队目标为导向,充分考虑每个成员的优势,实现团队知识和技能的互补,要为团队未来的发展积蓄人才。内蒙古电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虚拟教学团队在构建时充分考虑了团队成员的互补性。不仅考虑了团队成员的年龄层次、职称、知识和学缘结构等方面的因素,同时考虑符合课程教学的特点,突出课程特色。首先,各个课程教学团队基本都实现了年龄“老中青”,职称“高中低”相结合的“金字塔”型的团队成员梯队结构。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超前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同时可以保证成员在合作、交流中的互补性、全面性和团队发展人才的不断层,实现团队的高效率。然后,不同的课程教学团队充分考虑到课程的特点,吸收不同的团队成员加入。比如,“操作系统”和“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理论性较强的基础主干课程,所以在构建课程教学团队时,就邀请了普通高校学科专家参与。“网络管理原理与实践”和“软件工程”两门课程实践教学要求较高,所以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高级工程师参与团队之中。通过纵横交错、内外融合的构建方式,一个以广播电视大学课程教师为主体,普通高校学科专家、工程师、教学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的,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的开放交叉课程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实现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和远程协作,形成和发挥全系统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支持服务质量。

构建策略3:高效的管理,完善的制度虚拟教学团队的成员是跨越时间、空间和组织边界的,缺乏像传统团队成员那样面对面的交往,虚拟教学团队的组织结构具有松耦合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因此教学团队要想切实发挥其“凝聚系统力量,整合优秀教师资源,承担课程和专业建设,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与学术研究,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离不开高效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教学团队的管理不仅要有一贯性和延续性,以保证团队建设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同时要发扬民主,群策群力,能够根据团队成员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随时调整,而且管理模式上要突出团队规则的重要性,通过教学团队创建初期就制定的规则约束每一个团队成员。规范的制度是对理念的完整表达,是质量保证体系得以运作的依据。构建虚拟教学团队之初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统一的工作程序及相应的评价标准。要完善课程教学团队激励机制和建立团队导向的评价体系,以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内蒙古电大针对教学团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包括团队申报审批制度、团队负责人选拔制度、团队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等,对团队目标合理性、团队运行机制的可行性、团队的组织结构等进行科学论证和严格把关。课程教学团队会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根据目标体系及任务计划,以学期和学年为时间节点考核评价个人和团队工作的进度与成果,保证阶段性目标的达成。

构建策略4:顺畅的沟通,积极的协作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团队是由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系统内各级教师组成,跨越时空和组织界限,团队成员主要依靠信息技术、远程通信来实现团队的沟通和协作。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建立团队成员间的信任与支持,提高团队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内聚力。因此构建教学团队时,如何实现顺畅的沟通和积极的协作是不得不考虑的核心课题。顺畅的沟通是做好团队工作的基础。内蒙古电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清醒地认识到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性。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主要从以下几点实现团队成员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协作:一是,解决沟通的技术问题,确保沟通渠道的畅通和信息传达、接收、的及时性;二是,搭建教学及学术交流平台,以课程为单位进行网上集体备课,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分享教研科研成果,实现团队成员间的学术交流和远程协作;三是,提供多种沟通渠道和机会,探索网上虚拟教研活动模式,建设期内每年至少利用双向视频会议系统或面对面召开一次团队教研会议,通过电子邮件、QQ群、微信等随时交流问题、联络感情。课程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双向视频会议系统、电子邮件、QQ群、微信等信息技术,每个成员都充分表达意见,都乐于分享经验,在顺畅沟通的基础之上使得团队成员彼此之间形成共识,在积极协作基础之上使得团队目标不断达成。

构建策略5:强有力的支持,坚实的平台良好的外部环境是虚拟教学团队有效运行的保障。构建虚拟教学团队离不开全系统强有力的支持。整合全系统优质教师资源,为教学团队的组建和发展构建坚实的平台。各级电大应在政策上鼓励教师和技术人员积极参与教学团队工作,在经费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应赋予教学团队相应的自,对于团队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予帮助,为团队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构建策略6:贯穿始终的团队文化PeterMSenge的“学习型组织”观点强调了团队精神和团队文化的重要性。虚拟教学团队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的科学的团队文化,有助于在团队内部形成协同合作的氛围,使团队成员在团队文化的浸透下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为团队目标的达成凝心聚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的团队文化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合作、创新。因为合作,我们的团队目标得以达成;因为创新,我们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三、结语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创新团队;团队聘用;团队考核;协同创新

管理学上对“团队”一词有很多定义,乔恩·R·卡曾巴赫(Jon R·Katzenbach)所给出的概念是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成员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互补技能组成的群体。而高校创新团队是高校围绕国家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工程项目以及重点学科、专业、课程,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根据合理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专长特点等有利于创新成果产生的制约因素而组建的一种团结合作型的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它的目标就是重点培养各类科技拔尖人才,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笔者单位作为一所水利特色的高校,要围绕水利特色有效整合一切创新力量和资源,以水利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创新成果,探索契合中国水利事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的协同创新新模式和新机制,努力成为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促进者和相关领域发展的助推器。

一、国内外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实践

1.国内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各高校都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加大,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而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高校处于资源劣势,高校要想挖掘优秀人才就必须依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发展留人等手段。同时现行激励机制更多的是强调个人的业绩,造成除科研项目组外的教师学术组织松散,而个体时间和精力上的限制又使得原创性成果很难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实现。教师自身学术组织管理的变革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高校教师创新团队产生的必然性。创新团队这一基层学术组织可以通过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合作使教学科研创新成果更上一个层次。

在实施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岗位聘任制度改革的同时,国内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院所也开展了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他们一般以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等高层次人才为团队带头人,选取一批关键性的重点学科和研究方向,组建创新团队,促进高层次人才团结协作、联合攻坚,争取承担关键领域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从而探索出新的科研方向和学科点。国内虽然已有一些成功案例,但由于创新团队还仅限于课题组、重大项目等现存的学术实体,处于探索型阶段,并且基本上都不满足创新团队建设的内涵要求,所以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

2.国外高校的团队建设

国外高校学术组织形式多样,其基本行政组织分为三级,分别是:大学、学院、学系或学部。目前国内高校运行的形式上也大体采取此系列设置基本教学和科研单位。但国外的大学里的教师由于科研的需要,部分学科交叉以形成学部,学部在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形成了基层学术组织——创新团队。研究成果主要是在此过程中通过知识的交叉和整合形成的,而教学主要是在团队的整体教学计划中完成。实验室、研究所和项目贯穿于三个行政级别之中,相互融合发展于各个交叉学科。它们性质和目标相同,通过研究课题整合相关高层次人才队伍,通过多方协作形成创新型成果。区别就在于行政关系和范围不同。国外成功的创新团队存在于各级实验室、研究所以及项目组的方方面面,充分融合于各个团队中,从而形成基层学术组织研究单位。组织管理模式是PI负责制,即首席专家负责制。PI具有较大的人事和学术权威,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优化团队结构。同时也承担负责课题申报,搞好内部体制管理和改革。

二、创新团队建设的分析和思考

实施团队引进、聘用、考核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共性问题和不足。

1.个人和团队的关系不清

目前的岗位聘任和考核体系注重个人短期工作业绩,鼓励教师公平竞争、择优上岗,这就在制度上鼓励个体竞争,对团队建设有利有弊。传统意义上的传帮带脱节,而现行的层级初聘制度也无形中在创新团队中造成竞争的局面。团队结合得不够紧密,由于沟通不到位致使团队深层次的和谐理念薄弱,团队缺乏高凝聚力,科研模式也是小作坊式、各自为政。主要表现在:团队成员自身素质的信息沟通不充分,成员对自身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合作整合团队而形成合力的认识模糊;团队成员之间的科研工作进展以及团队努力方向认识模糊;团队成员之间思想动态的交流不到位,成员个人的思想没能与团队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致使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缺乏,团队彼此依靠、相互协作的程度不够。

2.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不清

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教学科研型高校中普遍存在。教学和科研孰轻孰重在此不好定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教学和科研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目前重科研的大环境下,客观上给教师造成了某种导向。在任职条件中重点是科研能力和业绩为主来体现,教学缺少量化指标或者说相对科研来说不构成竞争力。当团队聘任后势必造成了团队成员间的矛盾和无序竞争,团队的凝聚效应无法形成,从而影响整个团队任务的完成。

3.创新团队的责权利不清

科研环境得不到领导的重视,相关职能部门不配合,行政手段干预过多,导致一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无法有效开展。团队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这种现状是高校目前必须面对的深层次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到学术团队内部的合力形成和协同创新的有效开展,很难形成科研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学术团体,科研成果的层次和水平也很难有所提升。另外,团队领导过度重视外联而轻内部体制管理,在团队运行机制和体制方面没有深入思考和推进,很难形成有特色的团队文化,团队的凝聚力建设等方面往往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团队学科带头人的人、财、物支配权力有限,也是团队建设不能很好开展的一个方面。

三、创新团队建设的措施

1.建立合理的引进、培养机制

近年来,各高校高度重视已经磨合成熟的海外或校外创新团队的引入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都采用了“成建制引进”的方式。这种引进方式的成功案例国内也有很多。其优势在于:团队成员在自身素质和工作特长方面很熟悉;科研方向明确,科研成果产出效率高;在国外科研前沿的基础上易于凝练出新的学科增长点。在引进方式上可采取人才刚性流动或柔性流动,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有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但会增加经费的支出;后者虽在人员经费的支出方面占用优势,但很难保证引进人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在团队的协同创新工作中,同时也不利于团队成员之间密切的协同创新意识。在学校内部管理结构上,要提高协同创新的动力。要建立以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为核心的政策引导和协同创新机制,开展校内部门之间、二级单位之间深度合作,打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促进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设备等要素的创新活力。

2.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随着团队规模扩大,尤其是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完善创新团队绩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同时要结合团队自身特点,合理制订团队绩效评价体系,不同性质的团队应有各自不同的测评体系。制订时要坚持“团队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设计测评体系过程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建议,要对团队所做工作做出相对公正、客观的评价。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用量化和非量化指标等指标体系组成。此外,团队评价体系的高校还要以相关的规章条约作为制度保障,创新团队的参与者要做好自律,降低团队评议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建立更加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激励机制。

团队定量考评可考虑聘期考核这一方式,主要考评指标包括科研、论文、指导学生等指标。定性考评可采取年度考核方式,要以团队所在学科的学术专家的指导性评价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参照性评价等指标作为主要指标。在团队考评中结合聘期考核和年度考核,能起到很好的指导和监督等作用。

3.营造和谐的创新环境

创新团队建设的环境分为内、外两个环境。外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管理层或其他相关单位给予创新团队必要的硬件和软环境的支持等。学校和团队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要明确,学校应基于团队承担的任务量,给予适当的资源和权力,不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内环境主要是指创新团队自身的文化精神、规章制度等。只有团队内外环境健康和谐,团队才能高效运行,才能体现个人努力所不能达到的优越性。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获得1+1>2的效果。团队成员也应资源组合,相互信任和尊重,技能互补,要懂得沟通。领导者除了要有协调并处理矛盾的能力外,还要正视自己的过失,检讨自身不足,能使用正确的方法化解团队中的内部矛盾,并要学会运用恰当的绩效考核激励队员的工作热情,共同承担责任和分享成果,从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4.加强自身建设,创建学习型团队

第7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服务区;团队建设

[DOI]10.13939/ki.zgsc.2015.41.063

随着河北省高速公路里程的日益增加,高速公路服务区的保障作用也日益凸显,为司乘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服务区管理者的追求目标。笔者认为,搞好服务区基础团队建设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保障。河北省高速公路点多线长,截至目前,河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所辖高速公路22条(段)的服务区共计70多对,由河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委托服务管理中心统一管理。队伍虽大,也是由各个服务区基础团队累加组成的,提升每一个服务区团队的士气就可以改变整个行业的战斗力,因此服务区团队建设是提升整个服务区行业建设的关键。

笔者长期担任服务区管理者,在近年来的工作中,一直在思考和实践如何推动服务区团队建设,提升团队士气,促进团队成长。

1 团队建设中须重点关注的两个方面

要搞好服务区团队建设,需努力和关注的地方很多,尤其应关注的是服务区这个团队的“硬环境”即企业制度建设和“软环境”即企业文化建设。

如果把服务区团队建设比喻成一部车的话,那么制度建设就是这部车的发动机,是团队建设得以前进的动力;而企业文化建设是服务区团队建设的催化剂,好的企业文化会使整个服务区发生质的变化。这两个方面是团队建设工作的两个重点,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1.1 企业制度建设

企业制度建设主要是指服务区员工都应遵守、服从的企业制度、原则以及规范的建立和维护。无规矩不成方圆,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变坏,制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有效、有益的制度规范能使一个团队沿着正确的道路加速走向成功,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服务区团队负责人是企业制度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为建设有利于团队发展的团队制度,为团队成长创造一个好的制度环境,以下一些措施方法,应给予高度的认识与关注。

(1)三思而行、深入沟通。要想保持服务区团队有长期的活力,良好的团队制度是基础。制度是“纲”,纲举目张。而良好的团队制度产生的前提是团队负责人对需建立的规范要深思熟虑、三思而行,并且要在团队间进行广泛、深入的沟通,使绝大多数团队成员形成共识。唯先思想认同,而后才会身体力行。

(2)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团队负责人在团队制度面前能否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是团队“硬环境”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人必先正己。

(3)公道正派、敢抓敢管。行百里者半九十,虽然建立团队制度不容易,但最难则是执行。团队负责人唯有公道正派、敢抓敢管,制度才能真正使落地,才能真正维护制度的刚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发挥制度对团队成长的作用。

1.2 企业文化建设

一个团队最核心的是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思想不过关,怎么改都没用。没有好的企业文化,有好的制度也实行不了多久。对于每一个团队,尤其如此,没有好的团队文化,好的团队制度也会大打折扣。增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

(1)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从服务区日常的故事和事件中提炼团队理念、价值观,从服务区未来发展需要出发,设计理念和价值观,使这种理念和价值观深入每位员工内心,使员工产生积极的、向上的动力,正是这种动力,会起到强大的激励作用。以海尔为例,一说“快速反应 马上行动”,员工就会想到“大地瓜洗衣机从获得信息算起,三天设计出图纸,15天产品上市”,一说“真诚到永远”,就想到“营销员因送货车故障,自己背着洗衣机走了3个小时给客户送货”的事……正是这些感人的事件和具体的形象,使海尔的文化理念没有停留在墙上、纸上,而是进驻到每一位员工的心里。这是海尔企业文化管理成功的核心。

(2)激励机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根据服务区企业文化的内容,结合具体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和激励制度,做到权责明确、赏罚分明,维护企业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信任度。

(3)学习型企业是企业文化持续发展的保障。企业文化要保持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将是学习型企业;而员工的学习、素质的提高,必将是推动服务区企业文化发展的动力。

2 改进和完善目前服务区基础团队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几年工作实践中,突出的感受和困惑是服务区团队管理的个性化特点明显,因负责人不同而管理相异。基础团队的管理规范和共同文化缺失,即使同一类型的团队,也没有一个现成的“管理模板”可供借鉴。虽然要形成规范的基础管理制度和共同的基础管理文化,非一朝一夕之事,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当前的基础管理,刻不容缓。

2.1 改进团队考核与评价的导向性

团队建设的“牛鼻子”是团队负责人的管理,包括选用、培训、考核、奖惩、淘汰等,团队负责人的管理基础则是团队的考核与评价。目前,团队评价过于倚重团队业绩,员工成长方面的考核弱化,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团队的管理短视、持续发展动力不足、长期风险隐患等问题,建议在绩效为先的前提下,增加员工成长考评的比重,将员工成长也作为团队考评的主要内容,使团队负责人在关注团队业绩的同时,同时关注每一个团队员工的成长,使员工与团队一起成长。各个员工与其团队的共同成长,必然促使企业内生的长远的成长。

2.2 改进团队“事”权与“人”权的适应性

团队负责人作为团队的管理者,应不仅要有“事”权也要有相应“人”权,从人事政策和制度上实现团队“事”权与“人”权的匹配,改善目前服务区团队负责人,有“事”权,无“人”权,或“事”权多,“人”权少的局面。对于团队负责人而言,有了相应的对团队成员选用、奖赏、进步、惩罚、淘汰等上的“人”权,无疑会较好促进其设定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措施、分派工作任务、规范工作流程等“事”权的落实,也必将提升整个团队的执行力。

2.3 改进团队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有效性

激励和约束是团队人员管理中的两个基本问题,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是做好团队人员管理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目前,团队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有效性还有改进空间:一是进一步提高激励约束机制的针对性,对团队类型更加细分,针对不同类型团队,使用不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二是进一步提高激励约束机制的平衡性,在团队建设中,综合运用各种激励和约束手段,既避免激励不足也防止约束不到位;三是进一步提高激励约束机制的时效性,变革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团队激励与约束机制也必须与时俱进、灵活调整、动态优化,才能持续有效。

第8篇

论文摘要:从探讨教学团队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总结了教学团队的五个基本特征;以某普通高校园艺专业教学团队为例,探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五大基本内容和任务,并结合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实践,论证了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已成为目前教育界关心的主要问题。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对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明确提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教学团队建设是推动高等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本文在其它学者关于教学团队的基本概念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结合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对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任务及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教学团队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近年来,学术界对教学团队涉及到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教学团队的概念及内涵;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教学团队的构建原则;教学团队的价值取向;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作用;教学团队的管理以及我国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

1.教学团队的概念。综合现有的文献资料,对教学团队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从“团队”的概念延展的“教学团队”概念。该理论认为“团队(Team)”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具有一定互补技能,愿意为某一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组成的一个共同体或正式群体。有5个基本构成要素(5P),即目标(Purpose)、人员(People)、定位(Place)、权限(Power)及计划(Plan)。“教学团队”作为团队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团队的一般属性,同时体现“教学团队”的特殊性。因此,从这一理论延展,“教学团队”的概念较多的表述方法是“教学团队是由教学科研实践能力互补,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协作的教师组成的正式群体”;“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为主体的学术组织”;“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分工明确,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队伍”;“指在高等院校中,由一定数量业务能力互补、教龄年龄梯次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他们认同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共同目标,并能够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分担责任,其行为和谐统一,为共同打造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而努力的集体”。另一种是基于教育部、财政部“质量工程”中对教学团队的要求进行的概念界定。“教学团队”是“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类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为牵动,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等建设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的核心队伍”;“为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建设目标,由教学任务相近的教师组成,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与负责,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有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的途径,经常性地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改革的教研,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经验交流,经常性地开展学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实现携手前进的教师群体”。

2.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近来来,不少学者根据教学团队的概念的界定,对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较多的探索,笔者认为,教学团队最主要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五个方面。①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明确的目标是教学团队组建和形成的原动力,也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归宿。目标应是多层次的,如专业教学团队,其目标是建设具有示范和辐射功能的达到某一等次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或优势专业,由于专业建设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有下一层次的目标,如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基础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均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但不论组建何种类型的教学团队,其顶层目标应该只有一个,就是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②有结构合理的人员梯队。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团队目标最终是通过人去实现的。因此合理的人员梯队,其合理性体现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专业领域结构,甚至性别结构等多方面。一个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是完成团队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团队建设是否可持续的决定性因素。③有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团队的意义所在是成就事业,尽管在成员类型上,有团队负责人、团队核心(骨干)人员和一般人员,在分工上承担不同的任务,但教学团队所承担的任务和所实现的目标随着学科领域的发展、交叉和融合,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攻关。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才能形成“整合效应”,达到1+1﹥2的效果。即使团队成员是强强组合,但各自为政,一盘散沙,也很难完成团队目标。④有保证团队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教学团队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学改革是必由之路,改革的结果或是成功或是失败,成功的成果如何分享、失败的风险如何分摊,如何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保证团队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它是实现团队目标,保持团队协作精神的制度保证。⑤有明显的绩效或取得绩效的趋势。绩效明显是衡量教学团队建设成效的指标,教学团队的成果应在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加以体现,如在具体的教学建设中取得的各级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示范中心、品牌(特色)专业等。或者通过教学团队的短期建设,有取得明显绩效的良好趋势。

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

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由不同的学者给予了不同的论述,我国目前对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大部分集中在课程建设的研究上,而对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的研究报道不多。以湖北省省属普通高校湖北民族学院的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例,我们根据园艺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确定的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其基本目标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适时跟踪人才需求状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校级、省级、国家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中取得明显绩效。

2.专业办学条件的建设。其基本建设任务是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加强教学科研设备、专业图书、网络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校级、省级、国家级等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习实训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及教学研究成果方面取得明显绩效,达到“设备精良,条件优越”的目标。

3.课程建设。其基本任务是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适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的核心课程群;深化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材的选用与建设。在校、省及国家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的建设中取得明显绩效。  4.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其基本任务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明显绩效。

5.教学管理建设:其基本任务是修订和完善教学规章制度,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使教学管理、教学运行、教学评价达到规范化、系统化。在教学管理方面取得明显绩效。

三、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和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和任务,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园艺专业教学团队为例,论述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湖北民族学院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在园艺专业开办20年后于2003年开始组建,经过7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成为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精诚团结,开拓进取,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该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9人,平均年龄41岁,其中有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讲师3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4.2%;有博士11人,硕士以上学历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3.7%;有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湖北省优秀教师1人,学校第一、二、三届教学明星3人。该团队于2004年确定了园艺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本科人才质量、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为核心,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专业建设工作,使我校园艺专业达到设备精良,条件优越,师资雄厚,教学优秀,在同类型高校中具有辐射示范作用,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且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本科专业。”并在总体建设目标基础上,确定了五项专业建设的基本任务,根据分块目标和任务,在专业教学团队中,按照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和分工,确立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专业办学条件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和教学管理建设等五个小团队。发挥各负其责和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制订了《园艺专业教学团队运行的管理机制和实施办法》,通过七年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先后于2004年、2006年、2009年和2010年4次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四年的立项建设,2008年完成了“湖北省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随着“高海拔地区蔬菜产业模式的建立与推广”、“武陵地区柚类种质资源圃”和“农业现代化工厂育苗基地”的建立,园艺专业的本科教学实验室、科研创新基地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得到了根本改善。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制度、课程与教材建设、实验及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改革;近五年来先后承担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7项,校级教研项目14项,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及教育研究成果3项;共建设省、校、院三级精品及优质课程10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专业2008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称号,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园艺专业教学团队也被确定为“湖北省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李淑芬.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

[2]张德良,李德才,等.基于大学本科“质量工程”意义的省属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3]李桂华.高素质教学团队特质及其培养[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1).

[4]孙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刊物,2007,(5).

[5]俞祖华,赵彗峰,等.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鲁东大学学报,2008,25(2).

第9篇

关键词:群众文艺活动;文艺团队建设;对策

前言

众所周知,群众文艺团队是支持群众文艺活动的主体,是创建优质群众文化的重要力量。在新时期加强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文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使群众文化活动健康、稳定、持续地开展,使他们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如今,群众文艺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本文尝试研究加强群众文艺团队建设的对策,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加强群众文艺团队建设的意义

打造优质、出色的群众文艺团队可以直接提升广大群众参与文艺活动的积极性,这是顺利开展群众文艺活动的必备条件。从目前来看,我国群众文艺工作者基本来自于基层,他们与广大群众有着密切联系,能够听到和反映群众的呼声,表达群众的文化需求。所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大力支持群众文艺团队建设,对各项事宜进行统筹安排,整合有效资源,努力培育综合素质高、组织能力好的文艺团队骨干,使他们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引领群众参与文艺活动,以此充实群众的精神文化世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陶冶他们的情操,使我们整个社会都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氛围。

2群众文艺团队建设的现状

虽然加强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建设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2.1团队整体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

如今,部分群众文艺团队的负责人的综合素质还差强人意,缺乏应有的组织艺术活动的能力。从宏观角度而言,很多群众文艺团队成员尚未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艺术教育,他们的艺术功底比较薄弱。这就直接导致了群众文艺活动中可能出现照抄照搬、生搬硬套、缺乏创新的不良现象,不少活动剧目都没有新意,观赏性和思想性都不容乐观。这种现状不利于提升群众文艺团队的整体水平,也对群众参与文艺活动的热情造成不利影响。

2.2缺乏品牌优势与突出个性

近些年来,我国的群众文艺活动蓬勃发展,群众文艺团队也有所进步,不少地方纷纷成立业余文艺团队,旨在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娱乐需求。但从深层次角度而言,这些群众文艺团队组织的文艺活动缺乏系统性和多元性,没有凸显个性特点,也没有形成品牌优势。而且,群众文艺团队开展的文艺活动没有深入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企业、学校中甚少见到文艺团队的踪影,这说明群众文艺资源的利用率还亟待进一步提高。

2.3团队建设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不容否认,我国大部分群众文化团队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这就导致团队建设后劲力不足。尽管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对群众文化团队予以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数额远远难以满足文艺活动快速发展的要求。很多时候,团队组织活动需要寻找赞助或者自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群众文化团队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引起相关方的高度重视。

3加强群众文艺团队建设的对策

3.1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要加强群众文艺团队建设,首先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只有身处于温馨、舒适、文化气息浓郁的环境中,群众文艺工作者才能不断激发工作热情。有鉴于此,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要不断完善各种文艺活动道具、器材与设备等,为群众文艺活动夯实基础。同时,还要加强团队“软环境”建设,即努力培养群众文艺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可以安排群众文艺团队工作者参与一定的文化培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另外,文化团队还要与社会各组织机构加强联系与沟通,整合有效资源,努力开拓市场,扩大文艺活动的辐射面与影响力。

3.2加强团队活动管理

在建设群众文艺团队时,必须始终贯彻“以人文本”“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群众文艺团队要努力为社会大众提供公益性的文化产品,维护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广大群众享受到亲和、便利的文化服务。群众文艺团队在组织活动中,要跳出狭隘的目光,要努力从蹦蹦跳跳的“小文化”转变为兼容并蓄的“大文化”,使群众从“观赏者”转变为“参与者”,以此构建出建设主体多样化、参与群众广泛化、文化形式多元化、活动内容知识化、运作模式社会化的良好格局。

3.3发挥团队特色

在加强群众文艺团队建设过程中,积极发挥团队特色至关重要。首先,群众文艺团队要主动深入基层、走进农村,积极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并开发有独特魅力的文艺团体进行有机组合,以此成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群众文艺团队。其次,面对一些比较成熟,而且活跃的文艺团队,要促使他们发挥示范作用,形成品牌效应,如打造一批以群星艺术团为龙头的文艺团队,使他们对当地的其他文艺团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再次,在政府主导下,要实现区域联合和横向整合,将广大群众自发组建的分散团队联合在一起,形成合力,促使群众文艺团队沿着规范化和秩序化的轨道发展,更好地为基层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3.4强化人才支撑

首先,构建文化辅导员制度,促使文化辅导员定期深入团队活动场所进行调查,了解文艺活动的发展现状,对其进行分类指导和协调管理,并及时解决问题。其次,对群众文艺团队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和表演技能辅导,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再次,鼓励群众文艺团队为基层群众提供文化咨询、策划和引导服务,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艺活动中。第四,整合当地的人才资源,吸纳各种文艺人才,积极构建“文艺人才库”,为群众文艺团队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第10篇

大家上午好!今天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主要是评审遴选20*年度*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首先,我代表省教育厅,向在百忙中前来参加评审工作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全省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及评审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确定“*”高等教育工作重点是提高教育质量。去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组织实施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教学团队成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我省按照教育部要求,也组织实施了省级教学团队建设,同时也要求各高校相应启动校级教学团队建设。教育厅的工作设想是,通过建立健全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学团队建设机制,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发挥学科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加强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形成教师队伍的团队合力与整体优势,系统地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推进教学改革经验的交流共享,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团队建设是培养培训青年教师的积极探索

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可以说前所未有,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专任教师队伍建设也是这样。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40.73万,20*年达到116.83万,9年间增加了76.1万,增长了187%,我省高校专任教师从1998年的1.7万增长到5.9万,增长了247%。在新增加的教师中,青年教师成为主体,我省高校40岁以下专任教师已达3.95万人,占到整个教师队伍67.23%。青年教师的优势是学历高、科学研究训练多、对自身专业发展要求也高,但也存在明显不足,如教学经验少、教学训练少、教书育人意识也需要加强等等。如何培养培训青年教师,使他们成为我们事业发展的依靠力量,已成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团队的立项建设,对那些有一定学术造诣、热心教学改革的中青年骨干作为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以他们为核心,组成教学带头人、教学骨干和教学新秀构成的教学团队,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教学团队建设是创新教学基层组织的有益尝试

长期以来,教研室是高校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教研室承担着实施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研究的工作任务,同时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层学术组织。但从高校教研室发展的整体状况看,它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以及实际发挥的作用,明显滞后于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综合分析有两个原因:其一,长期以来,教研室在很大程度上被行政化了,成为学校和院系自上而下对教师进行行政管理的基层组织。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研室缺乏教学工作的指挥权、教学资源的分配权和调配权,缺少组织教学改革的动力。其二,难以组织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的教学改革任务,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等方面,难以形成有突破性的教学改革成果。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索建立能够有效推动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型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教学团队建设,可以说是突破了高校现行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体制局限,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与教研室的组织管理不同,教学团队是依托教学改革任务而形成的一个教学改革与实践群体。一方面,教学团队建设适应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发展趋势,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有利于教师在课程教学上的跨学科、跨专业合作;另一方面,教学团队建设注重教学改革带头人的核心和领导作用,强调形成知识结构互补、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教学改革队伍,对于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将会产生示范和推动作用。

二、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以多学科团队成员之间的融合与协作为纽带,以深化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为任务,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通过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从而努力建设一支创新意识强、教学水平高、协作精神好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一)要高起点规划

教育部根据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现状,计划到2010年在全国高校中建立1000个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国家级教学团队,20*年立项建设1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0*年至2010年,每年立项建设3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我省在“质量工程”规划中,将教学团队建设做为重点建设内容,计划从20*年到2010年建设100个省级教学团队。20*年至2009年,每年建设30个,2010年建设10个,这样大体可以覆盖到我省重点骨干高校和大部分优势特色学科。去年我们已经立项建设了33个省级教学团队,其中,*理工大学煤田地质与瓦斯地质教学团队获得国家首批立项建设。今年我们计划继续立项30个团队。各高校也要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教学团队建设,将其列入学校的质量工程规划中,逐步建立起国家、省和校级三级教学团队建设体系。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要及早谋划,合理定位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哪个是要建设成省级教学团队,哪个是要冲击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这样工作目标明确了,工作的着力点也就清晰了。

(二)要高标准建设

为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今年教育部对高职教学团队单独提出要求。本科教学团队依照去年主要从团队及组成、带头人、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和教材建设等五个方面来要求,高职教学团队主要从“双师”结构的团队组成、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带头人、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五个方面来要求,其中更加注重体现高职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团队立项后,一定要高标准来建设。

一是组织架构要合理。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核心和灵魂,应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创新教育思想,还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教学团队成员应该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教学集体,具有合理的职称、专业、年龄和学缘结构。其中高职教学团队要体现“双师”结构的合理性,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二是教学改革方向要清晰。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上应体现出开创性和探索性,具有明确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教学模式,科学的改革措施,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加强双语教学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培养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三是教学工作平台要保障。教学团队要有浓厚的教学改革意识、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必要的经费保障,应以实验教学基地、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项目、高质量教材编写等为依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四是教学改革任务要明确。教学团队大致可分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公共课程教学团队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要体现跨学科性、跨专业性,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为主要任务;专业课程教学团队要体现学术性与实践性,以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为主要任务。公共课程教学团队要体现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任务。其中,高职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更加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保障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

(三)要高效率管理

教学团队能否有序运行,关键是能否建立一套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首先,加大经费投入。省教育厅每个团队资助10万元,用于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等工作。学校也要拿出专项经费,来支持和保障教学团队的建设。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可给予物质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其次,加强资源整合。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要将团队建设与现有的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教学基地建设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整合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加强教务、人事、财务等学校行政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提高团队整体建设水平。第三,实行动态管理。要引入竞争机制,优进劣汰,要强化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意识;要建立教学改革问题的定期研讨机制、民主协商机制,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给予教学团队一定的授权,如教学改革的自、经费与教师资源的使用权等,为推进教学改革营造相对宽松的环境。

教学团队批准立项后,要按照立项建设任务书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分步实施。建设任务书是一份合同书,三年过后,我们将根据团队的建设目标、建设规划和师资队伍等情况进行评估与验收。评估以课程教学质量为核心,主要考察团队的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及对专业建设的贡献;验收主要考察团队的建设规划执行、目标实现及优秀人才培养等情况,并强调标志性成果。到时没有标志性成果,达不到建设成效,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的,我们要在全省高校通报公示。

(四)要高水平示范

要通过3-5年的努力,使教学团队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引领示范。首先,要成为培训培养教师的示范。教学团队应在锻炼培养青年教师队伍,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上发挥示范作用。要通过团队建设,利用带头人的辐射影响作用,集中不同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的教师分工协作,形成互补优势;强化教授为本专科生授课,讲基础课,激励广大教师从事一线教学;发挥老教师在师德师风、治学态度和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传、帮、带作用,指导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科(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今后培训培养教师提供可推广和借鉴的示范性经验。其次,要成为教学改革的示范。要通过团队建设,明确学校重点扶持的课程或教学改革方向,找准切入点,围绕已具有较好教学改革基础的教学改革项目进行扩充、提升和整合,确保在较高层面上推进教学改革。以此为辐射源,带动学校各院系、各学科专业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其在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进而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高质量做好20*年度教学团队的评审工作

教学团队建设,各高校都很重视,教师的参与度很高,今年共有70所高校73个教学团队申报,我们计划遴选出30个,竞争性很强,这就要求我们的评审工作必须严肃认真,客观公正,发挥出正确的政策导向作用。这里我再提几点要求:

一是要认真负责,遵循程序。(1)学校申报。今年我们将申报指标划分到各高校,由学校逐级推荐,除郑州大学、*大学外,每个学校一个推荐名额。(2)资格审查。在学校开展校级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上,教育厅认真审核每个团队的申报材料和资格;(3)专家评审。这几天专家们要从申报的73个团队中,评审出30个省级教学团队,同时把更具竞争实力的10个团队推荐到教育部参加国家级教学团队的竞争;(4)结果公示。按照规定要将评审结果在教育厅网站上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

二是要坚持标准,优中选优。我们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又征求部分专家的意见,分别制定了本科和高职教学团队评审指标体系。每个学校推荐出来的团队都是学校最优秀的,专家们在评审中要坚持标准,优中选优。要在确保省级教学团队立项建设质量的基础上,认真履行职责,把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秀团队推荐到教育部去。我们去年是申报6个团队,只有1个获得立项,申报成功率只有16.7%,远底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我们有10个申报名额,为了提高国家级层面上的申报成功率,我们将去年落选国家级的教学团队一并考虑。被确定为申报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高校,一定要抓住机会,认真组织,提升国家级层面上申报成功率,为*高等教育争光。

相对于去年,我感觉有几点有利因素。第一,指标增加,申报通过率提高。国家去年评100个团队,今年评300个团队。申报指标由去年的申报200个评选100个,申报成功率50%,到今年申报393个评选300个,申报成功率76%,申报通过率大大提高。第二,高职评选指标体系单列。去年本科高职是相同的指标体系,全国高职团队仅上6个。而今年单列,我省高职在全国有一定的优势,对高职申报有利。第三,有去年的申报经验。申报的各项程序和注意事项学校更熟悉一些。*理工大学申报成功经验可供今年准备竞争国家级的团队借鉴。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教育部已在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特色专业建设上按学科分类建设,每年限额申报,所以我省教学团队的申报要注意到学科分布。

三是要严肃纪律,客观公正。各位专家要从全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克服所属学校、学科的局限,抱着对老师负责、对学校负责、对教育厅负责的态度,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审。在评审过程中,可以充分发表意见,不受人情影响,确保评审工作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今年各高校申报的团队数量比较多,能够评上省级团队的还不到一半,竞争十分激烈,所以我们的评审工作要经得起老师们的监督、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做到评出公正,评出导向,评出水平,评出和谐。同时还要注意评审工作的保密性,评议结果正式发文前不要外传。

各位专家,这次评审,不仅要审阅纸质材料,还要现场答辩,时间紧,任务重。请各位专家要注意劳逸结合,高教处工作人员要做好服务工作,把评审工作组织好,把专家的生活安排好,确保评审工作顺利进行。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绩效管理

新形势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引入团队建设的思路,通过绩效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根据辅导员个体的角色定位、工作特点和业绩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考量,探讨辅导员团队建设中的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的对策,以期形成结构立体、专业对口、工作联动化的团队效能,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向专业化和职业化。

1 团队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趋势

Alchian和Demsetz最早提出“团队生产”理论,认为团队工作方式可以比个体生产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甚至可以实现个体生产无法完成的任务。在知识生产领域,潘向东也提出团队生产能够产生高绩效。同时,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学者也将团队生产理念引入学生工作实践中。操菊华和高雪梅认为,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团结协作和优势互补,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资源和体现学生工作的“整体效能”,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成员个体和团队整体的共赢发展(5-6)。当前,全国普通高校共有专职辅导员十余万人。这一庞大的队伍使得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尽管采取了基地培训、技能大赛、学位进修等一系列的措施来促成其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但均是以辅导员个体素质的提高为目标,这与队伍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要求相去较远。

近年来,很多高校为了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在辅导员团队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创新“专家+团队”的模式,在质与量上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整合辅导员的整体资源,提升辅导员整体工作效能,见效快,易操作,为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打开了局面。

2 绩效管理在辅导员团队建设的运用分析

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辅导沟通、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其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引入绩效管理的科学手段,根据辅导员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工作内容的繁杂性、工作效果的滞后性来发挥团队核心要素,在充分发挥每位辅导员的长处基础上,整合资源,在团队中构建共享价值观和共同愿景,相互协作,引导和激发辅导员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更好地促进目标的实现。具体体现在:

2.1 团队绩效的相关考核原则的运用分析

首先遵从可操作性原则。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结合集中评价结果与平时考核记录按一定的权重折合,形成最终绩效考核结果。其次,采取动态性考核原则。既要看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又要关心工作中的具体成因和瓶颈问题。最后,要实施结果与奖罚挂钩的原则。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建立与绩效考核挂钩的薪酬调整、奖金分配、晋升调配、教育培训等制度。

2.2 高校辅导员团队绩效考核内容的界定

根据麦克利兰1973年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来确定高校辅导员团队的绩效考核内容指标。外部可测量指标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衍生为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带教水平、道德人格、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等。内在不可测指标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等。

2.3 高校辅导员团队绩效考核方法的引入

引入360度绩效反馈法,从辅导员自己、领导、同事、学生各个角度全方位了解团队及个人的绩效,以便辅导员及其团队看到自身的不足、长处与发展需求,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设定绩效目标。

2.4 高校辅导员团队绩效考核流程设定

通过准备、实施、总结反馈三个阶段对辅导员团队进行考核。成立专门的评价机构,统筹协调绩效考核工作。确定评价主体,设立多维度评价表来反映工作实效。注重绩效考核的总结与反馈,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以改进绩效。

3 辅导员团队建设绩效的推进策略

3.1 构建学习型团队,明晰绩效目标

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核心,设立一个辅导员团队的共同愿景,凝心聚力,建立内部交流学习机制,通过团队的学习,既总结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又不断更新知识;通过团队的知识收集、知识分析、知识整合和创新,实现团队成员的知识共享,促进团队成员共同提高。

3.2 选拔配置程序合理,优化成员结构

团队的绩效取决于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高绩效团队成员在结构上必须优势互补,辅导员团队应注重成员性格、性别、专业背景及工作经验等有效互补的成员素质结构。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性,要求其具备合作、理解的人格特点和文、理科兼有的专业背景。同时注重团队领导者的选拔和培养,使团队领导者既是辅导员团队工作的协调者,也是辅导员成长的导师,担负起指导团队生存和发展的重任。

3.3 完善绩效支持机制,拓展工作内涵

建立团队干涉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提升团队业绩的各类工作培训,在培训中不断提高团队成员的技能水平,主动缩小团队间成员个人技能与团队发展需要间的差距,迅速提高团队的绩效。首先,建立合理的测评系统。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测评系统为培训需求服务,在辅导员团队建设中可充分使用测评方式,分析研究胜任力在辅导员团队中的情况,以明确个体工作情况,及时采取干预和帮扶措施。其次,根据实际情况,构建校内培训、校际调研、基地挂职等分层次、多元化的辅导员培训体系。逐步形成岗前基础培训、岗中规范和专题培训、品牌培训(骨干培训)等集教学、科研、交流三位一体的辅导员培训体系。

3.4 建立网络信息平台,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基于学生网络活动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应通过建立网络信息平台,促进团队成员工作效率的有力提升和工作知识的有效整合。注重网络平台的开发,使各团队之间能够及时、迅速地进行信息交流、协调,努力实现与学生网络活动空间的全面对接。同时创建良好的办公环境,使成员可以最少的时间和最经济的资源来高质量地完成工作。软硬件配套设施上应给予大力支持,注重工作空间的合理性、舒适性和私密性。

以团队的方式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绩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创新探索与实践。只有不断加强辅导员团队建设,通过引导、培训以及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激发辅导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自信,一定程度上减轻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才能全面、有效、可持续地提升辅导员团队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美]Lawrence Holpp.管理团队[M].林涛,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5.

[2]Alchian A, Demsetz H.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2,62(5).

[3]刘翔.构建多源考评体系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13(02).

[4]黄警秋,刘君.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基于KPI与360度评价集成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

[5]工秀彦,沈自友,张现,等.高校辅导员学术团队的组建模式及运行影响因素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2).

第12篇

调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内外资源的多元融合,构建专兼结合、跨越时空的课程虚拟教学团队,是当前破解农科专业远程教育难题的关键策略。远程教育课程虚拟教学团队除了具备传统团队特征之外,还应依靠网络和通讯技术联系沟通、协同开展工作、共同承担责任,并在建设中遵循五项原则,即理念支撑与文化引领、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教科研与服务一体化、虚实与专兼结合、规模适度与结构合理。“畜禽养殖技术操作实训”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的构建策略正是基于此而展开。

一是形成清晰一致的团队目标。目标一致性是决定虚拟团队成功的最为关键的因素。“畜禽养殖技术操作实训”课程虚拟教学团队在实践中明确了“畜禽养殖技术操作实训”、“以课程研发为中心,高效建设适需、优质资源”的团队近期目标和“争创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团队远期目标,并通过面对面研讨、QQ交流、电话沟通、网上交互以及培训学习等手段,将团队目标传达给每一位团队成员,同时获取相关反馈信息,进而达成共同愿景,实现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高度一致。

二是确立合适的团队规模与成员。按照组织行为学的团队理论,“畜禽养殖技术操作实训”课程虚拟教学团队成员人数是12人。在横向上,聘请普通高校、科研院所、成人高校及企业的课程专家、学科行家、职教名师、技术人员、养殖能手等,共同组成课程研发组;在纵向上,以电大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选择各级电大相关课程教师及学生组成课程教学组。通过纵横交错、内外融合的组建方式,基本形成了以中央-省-市-县四级电大系统内专职师资为主体、以电大系统外兼职师资为补充的跨时空、跨学科、跨部门的课程虚拟教学团队。

三是建立良好的团队沟通规范。有效沟通是虚拟团队化解困难、增强凝聚力、提高绩效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团队带头人需要极强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方可在虚拟环境下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协调冲突,保证工作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其次,建立团队成员共同遵守的沟通规范有助于实现良好的沟通,建立起有效的信任和协同关系。

四是创建鲜明的团队文化。将远程开放教育学校文化与校企合作单位的企业文化相互交融,初步形成了“跨越边界、携手并进、合作开放、互助学习、超越自我、和谐共赢、服务农村、造福农民”的独特团队文化。使团队成员在团队文化的浸透、感召下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共同进步,进而培育激励人、凝聚人、培养人、成就人的团队精神。

五是搭建一站式课程教学与实训平台。落实和优化教学过程尤其是实践教学过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这对于农学类课程既是重点,更是难点。“畜禽养殖技术操作实训”课程虚拟教学团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在前期探索搭建了养猪技术远程实训平台,将关键技能以“视频+动画+文字”的方式呈现在网上,引导师生在虚拟平台上讲、练和交流,同时为“畜禽养殖技术操作实训”课程一站式的教学与实训平台建设积累素材和经验。

六是实施有效的团队协作服务。“服务”是教学团队的共同目标。团队按照“校校、校所、校企”三合一的方式,在专家、学者、教师、技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下,自下而上地研发适合远程教育需要的教学资源,自上而下实施一条龙的教学与实践服务,发挥团队作为一个整体的协同运作作用,保证了服务的有效性和多元化。

“畜禽养殖技术操作实训”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的建设与运行,不仅整合、优化了师资,凝聚了系统,而且缓解了农学类专业师资紧张与远程教学任务繁重的压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但是,课程教学团队作用的真正发挥取决于团队内、外支持环境的共同建设,以及教师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长效机制,这些都有待于今后更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陈丽(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讲师):健全虚拟教学团队的运行过程

虚拟教学团队是由拥有不同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等组成,以课程或课程群建设为平台,以网络和电子通讯技术等为沟通、交流手段,团队成员跨越空间、时间和组织界限,远程协作开展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

虚拟教学团队的运行过程,可参考虚拟团队的I-P-O分析工具,即输入(input)-过程(process)-输出(output)模型,分为输入阶段、过程阶段和输出阶段三个阶段。

在输入阶段,组建课程虚拟教学团队,实现人员的整合。“光伏发电”专业的4门统设必修课程“光伏技术与应用概论”、“光伏电池材料”、“光伏电池原理与工艺”、“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及应用”,其课程教学团队分别由核心成员和骨干成员构成。其中,核心成员兼做项目负责人,负责团队工作的协调,参与动态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教学过程与改革项目;骨干成员负责团队建设方案各个项目任务的具体落实,进行实地教学与辅导。课程教学团队中的教师都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在远程环境下开展教学、参与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能力,如利用网络视频会议、电子邮件、电话、短信、QQ等技术保障信息的传递和日常工作的沟通与交流;具备包容、合作的特质,能够积极主动、全心地投入到团队工作中。

在过程阶段,团队成员之间互动交流,共同完成具体任务。上述“光伏发电”专业4门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包括:制定细致的工作方案,明确具体任务;建设专业规则和统设必修课程的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多种媒体教材一体化方案、考核说明、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改革方案)、课件、文字教材、试题库;培训教师;解决基层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教学辅导(面授与网上辅导)、资源共享、课程考核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进行动态教学资源的建设;开展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行动研究等。此外,虚拟教学团队成员在具体工作中,还应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协作,定期组织面对面会议,报告工作进展。

在输出阶段,虚拟教学团队实现任务的产出。通过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光伏发电”专业各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的工作已初见成效,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一是完成了该专业课程学习与教学需求的调研;二是建设完成了该专业的规则、教学实施方案等,并顺利通过了中央电大专家的评审;三是建设完成了该专业4门必修课程的教学文件,主要包括教学大纲、多种媒体教材一体化方案、课程考核说明、基于网络形考改革方案,顺利通过了中央电大教学大纲、多种媒体教材一体化方案、课程考核说明专家评审会的评审;四是完成了该专业4门必修课程的文字教材建设,顺利通过了中央电大专家的评审,并开始正式出版发行;五是建设完成了该专业4门课程的IP课件;六是建设完成了该专业4门课程的网络形成性考核和纸质终结性考试试题库。

尹志英 (国家开放大学副教授):完善课程教学团队激励机制

国家开放大学课程教学团队是一种职能式团队,成员来自于不同的组织和部门,主要是利用虚拟技术进行交流和沟通。这些特性使团队管理缺乏权威性,成员不易产生事业感与成就感,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措施。这就要求构建有效的课程教学团队激励机制,以保证团队运行的动力。对此,国家开放大学“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在实践中开展了积极探索,尝试从目标、评价、反馈和奖励等环节来建立和执行激励机制。

一是合理设置目标体系。为了保证目标设置的合理性,“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采用的做法是:首先,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学生的需求、课程实施及教师队伍现状,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目标;其次,根据期望理论,研究团队成员共同目标的难度和实现途径,使之符合挑战性、具体性和可激励性原则;再次,调查分析个人对团队的期待和自身的需求,在团队目标中融入个人目标;最后,进行目标分解,形成目标体系。“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目标体系包括团队总目标、课程设计、资源优化、实践教学、考试改革、教学研究、网络课程、运行机制七个子目标及其具体任务分解。

二是进行考核评价。根据目标体系及任务计划,以学期和学年为时间节点考核评价个人、小组和团队工作的进度与成果,保证阶段性目标的达成。考核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比如,采用定量统计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团队成员参与团队QQ互的情况,从侧面评价成员参与团队工作的积极性并分析其变化趋势。

三是建立正反馈机制。使评价结果变成有效的激励因素,调动成员工作积极性,推动团队朝着目标方向发展。正反馈机制的建立需要研究四个问题,即反馈哪些信息、如何构建反馈回路、采用哪些激励因子或奖励措施、激励的效应或奖励的作用。具体包括:首先,选择正向信息进行反馈。根据心理学正向强化的理论,以及团队成员兼职工作的特点,课程教学团队选择正向的信息进行反馈,包括积极的表现、承担的任务和取得的成绩等。其次,在团队、团队成员、管理层、团队成员所在单位或部门之间构建多条反馈回路,争取更多来自团队外部的激励力量。最后,采取奖励措施,进行有效激励,推动团队建设工作的开展,实现预定目标。调查“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对激励因素认可情况,结果显示:“得到更多的学习提高机会”、“得到教学的支持”、“收获科研成果”、“得到表扬鼓励和荣誉”,分别占100%、95.83%、83.33%和70.83%,只有50%的成员希望能获得奖金或酬金。这很好地证明了设置团队目标、开展考核评价、建立正反馈回路有助于团队保持动力。

当然,“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在激励机制的建立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工作反馈回路不很顺畅、奖励制度未完全建立、激励措施有限、缺乏各个层面的协调配合等,还需要从体制和制度等方面继续向前推进。今后,无论是国家开放大学总部还是分部,都应该从上到下进一步统一认识,把建设课程教学团队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措施;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层级体系,使之便于落实和考核;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团队管理体制,针对教学团队层次和类型的多样化,加强管理协调层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团队评价激励机制,制定利于团队成员学习提高的政策,比如增设经济奖励措施,尽量增加合作高校、行业专家及基层兼职教师在团队工作的报酬等等。

潘红艳(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教授):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运行效率

在“课程教学团队”概念出现之前,开放教育课程的各类教师,包括教材主编、主持教师、责任教师、辅导教师,一直是以一种松散的、类似教学团队的形式存在着。其运行过程是:先由中央电大课程主持教师向省级电大课程责任教师讲解课程大纲与内容要求等,然后由省级电大课程责任教师向分校面授辅导教师传达课程要求。分校辅导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及时与省校教师联系,省校教师也可以与中央电大教师联系。如何将这种松散的教学团队变成高效、紧耦合的教学团队?也就是如何使教学团队的运行更有效?开放教育的教与学结构、在线课程学习资源平台无疑是两个有效的切入点。

开放教育的教与学结构包括课程开发层、教学层、技术支持层、学习服务层四个层面。其中,课程开发层是以招标的形式在全国高校、电大系统和行业内,聘请课程教材主创团队,形成既有专业资深人士、又有行业实践人士,还有电大教学人员组成的教材主创团队,这样有利于编写出符合成人特点、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材;教学层是在课程主持教师的主持下,由课程责任教师和辅导教师、学生参加的网上教和学的研讨,主要对课程内容、重点知识、章节辅助学习资源、考试形式、教学反馈、奖励机制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研讨结果,改进教学;技术支持层负责网上教学平台技术方面的维护、更新和改进;学习服务层是由课程管理员负责跟踪学生的学习轨迹,对没有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学生信息进行汇总,告知相关省电大课程责任教师(如果网上教学资源平台设计得很完备,由计算机自动统计,自动发给相关教师,这个角色可以省掉)。班主任负责及时与辅导教师或课程责任教师沟通,将相关学习任务通过网络或手机短信、电话等渠道告诉学生。

在线课程学习资源平台的第一层核心包括六个元素、三个层次。六个元素包括硬件、软件、平台、服务、内容、活动,并且分别归属于学习环境、学习支持和学习三个层次。第二层核心包括学习模式的构建、学习过程的规划和学习的内化。第三层核心是学习感知设计与学习空间设计。

远程开放教育的课程教学团队是个松散的结构,成员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单位,这就需要统一规划一个科学、开放、共享、功能全面的课程通用教学平台。这个教学平台建设的原则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是否有效开展“教”和“学”为标准。同时,要突出课程特色,建立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体系,避免所有课程教学团队整齐划一,互相“克隆”。

林丽钦(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提升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水平

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厦门电大于2010年秋成立了“职业技能实训”课程教学团队,简称“实训”课程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根据学生的职业和岗位需求,围绕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和改革。经过两年多的运作,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从该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建设及运行模式、建设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明确“实训”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厦门电大“实训”课程教学团队的建立是为了落实中央电大实行的“高职类专业双证改造计划”项目。该项目要求学生必须综合掌握本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考虑到该课程涉及面广,修课时间长,各个课程模块任课教师分属于不同的教研室,教师之间的联系沟通非常少,再加上教师“单兵作战”的教学风格,学生很难进行知识的有效整合和灵活应用,为此,厦门电大组建了“实训”课程教学团队,规定了团队建设的目标:一是整合并优化配置各专业的教学资源;二是促进专业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三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四是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实现以上目标,主要采取了三项具体措施:一是围绕学生职业和岗位技能的需要开设专业课程(省开课程),在学生中进行广泛的需求调研,探索开放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及内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二是对各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明确各课程教学的侧重点,避免重复教学。三是理清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系统思考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第二,组建“实训”课程教学团队。“实训”课程教学团队包括负责人、骨干成员和团队成员。团队负责人由分管教学的学院领导担任;骨干成员由各专业负责“实训”课程教学的教师组成,一般都是专业责任教师;团队成员包括各专业统设必修课及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责任教师。团队按专业分设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各专业“实训”课程、统设必修课及专业核心课课程责任教师组成。“实训”课程责任教师担任组长,负责本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团队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共同完成“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

第三,建设高质量“实训”课程教学团队的策略。一是明确团队目标,形成独特的团队文化。即以整合各专业的证书课程和岗位职业技能知识点、完善课程体系和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是在团队成员间形成有效的合作与分享机制,构建团队成员互动、交流、沟通的平台,培养团队成员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三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团队内成员实践较薄弱的现状,增加具有企业一线经验的兼职教师的比例,以适应“职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特点。四是建立良好的教学团队绩效考评机制,逐渐从重视个人业绩考核向重视团队发展的绩效考核转变。

杨彩霖(西安广播电视大学讲师):全方位提升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素质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网站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理念是“以学科核心凝聚团队力量,以人才培养新需求开拓创新”,从构建课程体系入手,全方位提升教师素质,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团队,不仅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使教学团队的学术影响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第一,创新开放教育培养需求,构建全新课程教学体系。在电大的教学中,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核心任务,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推进教学改革的创新性举措,首先应从课程建设尤其是基础课程入手,紧紧围绕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把课程建设作为核心内容,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充实更新课程内容,积极开展课程教改研究。实践中,“网站规划与设计”课程团队遵从“基于方法观传授知识、基于过程观培养能力、基于综合性提高创新意识”的教育理念,构建了全新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将整个课程贯穿,把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采取“从实践出发,将理论融入实践”的教学方法,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