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0: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团队建设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加油站;团队;建设
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团队建设是企业在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其成员进行训练、总结、提高的活动。企业通过团队建设可以迅速而有效地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推行新的工作方法,增加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
加油站是中国石油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部分,是展示中国石油品牌和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团队建设的基本阵地。团队建设在加油站管理中是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团队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加油站员工的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这个加油站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充分体现。
一、影响加油站团队建设的因素
在团队建设中,加油站站长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尤为重要。作为站长,一定要层层分解、宣贯、检查、处置,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家的精力、激情集中到一起共同前进。没有目标的团队只能是一群散兵游勇,没有目标的团队管理就是“老和尚念经得过且过!”,除此之外,要带好一个团队还离不开以下三个要素:一是制度:制度是团队成员统一遵循的规矩,它既能促进团队的一致性,还能确保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工作标准:工作标准既是业务开展的依据,也是工作的指导书,避免出现随意和偏差;三是团队的战斗力:战斗力可能是无形的,但又至关重要,它体现在勇于进取、乐观自信、不怕困难、敢于担当等方面。团队具备战斗力的前提是群体内动力得到了激发。
二、加油站团队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加油站是成品油营销的终端,是连接企业和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经济效益的直接创造者。加油站的团队是基层,团队管理是加油站管理最基本的环节,也是保障加油站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加油站团队建设,有利于发挥站长示范作用,有利于培养加油站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有利于加油站经营方针和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对于全面提高加油站管理水平,建立加油站长效管理机制有重要意义。
三、提升加油站团队建设的途径
一个加油站,就是一支团队,在这个团队中,重点需要关注团队领导、沟通、协作、销售、人际互动几个方面,因为这些方面对加油站这个团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团队领导
加油站站长心里始终要装着员工,支持员工的工作,关心员工的生活 ,用行动和真情去感染身边的每位员工,平时多与员工沟通交流,给员工以示范性的引导,扑捉员工的闪光点,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要沉下身去和员工融为一体,让员工参与管理,给员工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让员工感到家庭的温暖,在这个家庭里面分工不分家,有福同享,有苦同担,个人的事就是团队的事 ,团队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对待每个人、每件事都要认真负责。
(二)沟通
沟通工作是当今社会最频繁的事情之一,沟通有分两种:员工与客户,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在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沟通人员要着眼于成为专业人员。你获得哪个名牌大学的学位或者具有什么头衔,并不能保证你就能成为一名专业人员,你今天所做的事,也只能让你在今天称得上是专业人员。一位专业的沟通人员应该十分清楚,什么是客户感兴趣的、什么是不感兴趣的、什么是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是绝对避免不要提及的情况。在与客户的沟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位专业的沟通人员会主动把问题提出来,并且站在客户的角度提出最优方案。而且,专业人员会试着打破客户之间的业务障碍,用一种朋友的心态与客户沟通,这样既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也为老板赢得了市场份额。一个高效团队必不可少的特点之一就是良好的沟通。通过交流信息、看法和经验,能够促进成员的共同进步。此外,管理层与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渠道也是良好沟通的重要特征,它有助于管理者指导团队成员的行动,消除误解。而团队中的成员也能迅速、准确地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意见。只要在合适的时间作合适的事情,成功沟通就会实现。
(三)协作
在现代企业运营体系当中,无论是组织系统运行的需要还是随着市场对专业化分工的日益需要,都告诉我们:团队只有协作,才有更广阔的出路。大雁是最讲究团队协作的一类鸟,它们南迁的时候,往往排成人字型,这样一是可以扩大飞行范围,二是可以借力使力。如果一只大雁飞离了队伍,它会很觉到脱离团队的困难,而马上回到队伍当中去,大雁集体南迁就是一种内部协作的绝好写照。大雁如此,作为一个团队更应如此。简要来说,协作是指在目标实施过程中,部门与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协作往往是多方面的、广泛的,只要是一个部门或一个岗位实现承担的目标所必须得到的外界支援和配合,都应该成为协作的内容。一般包括资源、技术、信息方面的协作。
(四)销售
向客户传达一种信息,该信息融入了产品的特点、它能给客户带来的益处、以及你对产品的评价和观点,这些都要适合客户的需要。加油站销售人员的主责是规范作业,摒弃传统百货销售模式,即陈旧的、经实践证明已经失效的、一味强调产品特点和益处的模式,避免急不可耐地谈论自己的产品,一成不变地从某类产品而不是客户的角度开始谈话。因此,销售是一种要求更高的工作。
(五)人际互动
无论你作为团队中的任何角色,都要看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有没有在犯错误,然后努力发掘身边每个人的优点,使自己的表现更加出色,使自己的团队更有竞争力、更有凝聚力。就加油站而言,可以通过经常组织员工学习,训练,如练习加油步法,灭火演练等,也可以不定期组织油站的员工进行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在娱乐中增强了员工的体质,增进了同事间的感情。
加油站员工要生存,要养家糊口寄希望于在加油站上班能获得一份满意的薪水,而由于行业、体制等原因所限,加油站员工的(吨油)工资普遍偏低,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如何将该矛盾化小就是大家共同面对的难题。增加加油站员工的收入才是解决加油站服务水平低下的根本,作为管理者只有千方百计的增加员工的收入才能提高加油站的服务水平。站长可以通过工资二次分配,合理、公平、公开地进行分配,对于那些工作中不认真负责,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态度差的员工要给予惩罚,即在工资的二次分配中扣除,可以将这部分钱用于奖励工作优秀的员工,但这必须有据可依、公开透明,否则这些员工会抱怨工资为何有差别,进而对站长安排的工作产生排斥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团队
[作者简介]周建松(1962- ),男,浙江海宁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059-02
俗语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句话道出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又有人说,知识分子多易“文人相轻”,这也侧面反映出高校团队建设方面的困难。事实上,教育行政部门历来都十分重视学校的团队建设,在全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曾经设有专门的优秀教学团队评审,拉动了部、省、校三级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优秀教学团队的项目评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业内人士都清楚,就高等职业院校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建设还有很大差距。跟我国的大学相比,除了缺少高水平学科和学术(专业)带头人以外,团队合作机制形成难,团队战斗力弱,仍是困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严重问题。无论从全面履行高职院校职能,还是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看,必须把师资队伍团队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
一、重新认识高职院校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对于师资队伍团队建设的重要性,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我们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高职院校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1.从社会学意义上看,团队能够凝聚集体的力量。高等职业院校是一个由教师、学生等多方面要素组成的大集体,在大集体之下又有其相应的中集体和小集体,众多人构成了集体,但这个集体能否发挥团队效应,则要看其建设的具体情况。通常所说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就说明集体不等于团队,多个人不一定就个体优秀。必须通过管理、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整合和培育,才能让集体成为团队,并发挥出团队的最大功能。
2.从管理学意义上看,团队能产生结构协同效应。众多人构成一个由于行政或任务而集结起来的集体并不等于团队,因而也不一定能够产生结构效应。只有有计划、有目的地将一定数量的人构建成为团队,并赋予其相应的职责分工,才会形成和产生合作效应。与此同时,根据事业和发展的需要,还应当有计划地扩大和吸收补充团队成员,培养结构性差异化团队角色,从而提升团队综合效应,以达到“1+1>2”的功效。这就是团队,也是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3.从教育建设视角看,我们需要团队化。学校是一个大集体,为推进有效管理,一般都实施校院或院系两级管理,同时,又以教研室(研究所)作为基层单位。在高职院校,则更多地以专业分设教研室,而相应建设党团工作机制,实现支部建立于专业之上的要求。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根据推进教育教学建设需要,为很好地实行工作任务,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团队建设。
4.从职业教育特点看,我们还需要专兼结合的团队。从2011年开始,高等教育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称之为协同创新,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其实,自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相对独立概念形成以来,高等职业院校也一直强调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这实际上就是要求通过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把开放办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工作落到实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职业教育的团队建设尤为特殊,特别重要,必须加强。
二、理性分析高职院校团队建设的现实困难
前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推进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但我们应该也必须看到的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团队建设客观上有其困难和不足。
1.高职院校没有硕士点和博士点。按照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规划,要构建从中职、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的通道是一个长远的计划和设想,而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因为如此,也就不可能设立硕士点、博士点,教授和老师也没有指导培养研究生的机会,因此,由培养和指导研究生而形成的师资团队就没有条件。
2.高职院校一般很难申请到大的科研项目。合作项目是培育和培养团队的重要路径。在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因为重大项目而建立并运行的团队非常普遍,而高等职校一般既无机会也不太有能力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对于相当部分项目而言,甚至连申报的机会都没有,因此,基于科研项目的团队也难以形成。
3.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高职教育并不像高中教学那样,不分专业,一个年级具有多个乃至十几个或者二十几个平行班,执教同一门课程的老师相对较多。高职教育由于职业教育的属性,其明显的特点是职教性,教师分专业为学生实施教学,小的专业只有几十人,即使比较大的专业每届也不过200~300人。正因为这样,教师往往相对独立自主地执教某门具体的专业课程,与其他教师没有什么直接的相关性,这就使得专业课老师具有较强烈的个体自我意识,难以建设教学团队。
当然,影响高职院校团队建设的因素还不止这些,高职院校团队建设的现实困难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充分看到高职院校团队建设的有利条件
在分析和认识困难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正是因为高职教育的某些特点,也为高职院校团队建设带来了有利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团队建设朝着有利于师资队伍整体发展和水平提高的方向进行。
1.高职院校一般按专业分类编制教研室(教学研究组织)。众所周知,我国的高职院校也参照高等教育,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在系部一级,一般按照专业群而设立,通常为1~2个专业群,以下则按照专业为单位建立教研室,一个教研室通常为5~10人左右,最多的教研室不会超过20人。这种体制机制,对开展教研室工作也相对比较有利。一般而言,一个教研室就可以看成一个专业建设团队,尽管这种团队内含行政管理划分的因素,但确实也完成好了教学与育人工作,在一定条件下,也正在做相关科研和社会服务,呈现出团队状态。
2.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制度正在有序推进。本科院校尤其是“985”“211”等高校大都实行学科带头人制度,以研究所为单位进行教师教学和科研团队划分。而高职院校则以专业为单位划分,专业一般都实行专业带头人(负责人)制度,而在条件成熟的系部,一般也是专业带头人兼任专业教研室主任。这样,教学的行政管理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就比较容易联结起来。并且,近年来,高职院校从省级、校级层面都在积极重视和推进这项制度的建设,并对专业带头人采取一定培养措施和给予相应待遇,有力地促进了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建设的顺利发展。
3.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机制正不断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创新办学模式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随着高职院校办学机制的日益健全和规范,校企合作正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校企合作的规范化,必然会推动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的形成。如以专业为单位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一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可以按照“六个一”的形成机制建成,即包含专业建设指导、学生学习基地、学生就业渠道、教师实践基地、教师服务基地、兼职教师队伍等。这样,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就比较容易形成。
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高职院校要看到自身师资队伍团队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光明前途,并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
四、推进高职院校团队建设的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或正在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如推进专业结构优化、深化校企合作、推动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师德教风建设、推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构建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等,而师资队伍建设无疑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的团队建设则更为迫切,必须提高认识,切实加强。
1.重视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一个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一个团队的建设,其核心和关键人物――专业带头人非常重要。一个好的专业带头人会产生巨大的杠杆效应,引领团队成员敬业爱岗、开拓进取,带领整个团队全面履行岗位职责,切实做好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促进学校的发展。做好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工作,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对专业带头人的遴选,要广开门路、不拘一格、建立长效机制;二是对专业带头人的待遇,要从优掌握,体现工作业绩和实绩;三是对专业带头人要政治上关心,舆论上支持,生活上照顾,保证其充分发挥作用的各项条件;四是要在全国、全省、全院范围形成争当专业带头人的良好氛围。
2.注重从机制上建设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要坚持做到重视从机制上建团队,让团队发挥好凝聚作用。一个运转良好的团队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数量适当。一个团队,要根据学生规模和专业情况,确定相应规模的专任老师,从数量上确保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二是质量合格。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要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有相应的进岗起点和达标要求,硕士学位、学工履历、企业经历是基本的三大件。三是结构合理。从某种意义上说,结构也是质量,而且是重要的质量指标,老中青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都应该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四是重视专任老师建设的同时,还要从专兼关系分析教研室团队建设。就这一点而言,还应该做好以下三项工作:(1)专兼结合。既有数量适当、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也有一定数量来自行业企业、相对稳定、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2)“双师”组合。兼职教师的重点要放在实践、实习、实训、实验上,面向操作和实际应用的部分应该主要由兼职教师来承担。(3)机制融合。专任老师和兼职老师应该把握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形成“教学做”的融合统一,形成互补功效,避免两张皮。
3.要用项目管理办法推动优质团队的形成。推动和促进团队建设,应该也必须采用一定的激励机制和激励办法,这就是以项目为抓手的方法。
一个团队每个阶段都应当围绕专业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科学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开设一个建设项目,以此来促进团队建设,凝聚团队建设的力量,具体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一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教研教改等方面的重大立项,如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的重点专业建设立项,浙江省正在实施的省级优势、专业建设立项等,都是重要的项目;二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的各种评先评优。目前,评先评优的项目正在日渐减少,但从健全激励和奖惩机制角度看,评先评优尤其是评选优秀教学团队、优秀科研团队、优秀社会服务团队的项目,对于师资队伍团队建设还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美长.基于内涵发展的高职院校教学团队优化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3(12).
[2]叶丽.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团队建设
一、团队的相关概念
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这个定义中明确规定了团队成员的下限,它不是单独的一个个体,而是至少由两个个体构成的。团队是由基层和管理层人员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来解决问题,以达到共同的目标。团队的构成要素可以总结为5P,即目标(Purpose)、人(People)、定位(Place)、权限(Power)、计划(Plan)。团队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个基础,一个平台,也是构建公司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如果把现代企业进行分解,就可以看到企业是由多个团队构成的。团队建设是指为了实现团队绩效及产出最大化,所进行的一系列结构设计及人员激励等团队优化行为。
二、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1.团队成员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人无完人,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善于与人协调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往往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合作过程中,团队成员还可以相互学习对方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长远来看,这不仅有利于团队的成长,也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唐僧的取经团队就是团队建设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在这个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非常鲜明的个性,也有自己非常明确的任务。这个团队的领队唐僧虽然文弱,却能够号召所有团队成员并把他们管得服服帖帖;孙悟空虽然脾气不好,却是业务骨干,是排除西天取经路上各种困难的主力;猪八戒虽然好吃懒做且好色,却幽默善于打交道,是团队中的剂;沙僧老实本分,承担着所有行李的搬运工作;白龙马充当了去西天路上唐僧的重要交通工具。从唐僧团队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成员都是优缺点共存的,正是由于大家在工作中相互协调配合,扬长避短,才取得了最终的成功。2.合作才能共赢企业在团队建设中通过团队成员的合作不仅可以壮大企业的实力,同时也能让个人从中获得益处,这就是所谓的共赢。付出与索取本身就是一种辩证关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光是强调让员工付出而不给予回报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而企业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定也需要效益的产出与利润的回报。企业讲效益、讲利润,与员工想要获得更好更多的报酬是既矛盾又合理的存在。如何才能让这样的矛盾变得和谐,唯有加强团队建设,加强合作。这个道理就好比是分蛋糕,蛋糕的分量是既定的,人越多,每个人分到的量就越少。我们是不是考虑一件事情就让一个人去完成,最后整块蛋糕都是他的,这个人也可以从中获得满足感,这是一种典型的享受财富哲学。在信息瞬息万变的21世纪,这种享受哲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显然的,比如会让个人狂妄自大,让企业缺乏内外竞争力而停滞不前,最终走向灭亡等等。既然如此,那在当下的企业发展中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创造更多的财富,成为一个价值王国。试想,当团队成员通力合作,把原来的蛋糕做得更大更可口,那么每个成员就有可能分到比原来整个蛋糕还大的分量,企业也可以做到远远超越过去。
三、现代企业管理中如何进行团队建设
现代企业中的团队建设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领导层的观念和态度,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员工的态度,等等。下面从现代企业管理中团队建设的几个核心要素谈起。1.增强团队的目标意识团队的存在必然有其明确的目标,这是团队努力的方向。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团队建设必须培养团队成员的目标意识,并让团队成员充分理解和认同团队的目标,让团队成员的工作行为与团队目标相一致。这样在工作时团队成员才能步调一致,最终实现团队的目标。2.培养团队成员的责任心责任是团队成员的分内之事,是团队成员一定要做的事情。责任心是指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组织、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应遵守的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团队合作的核心。团队协作成功与否取决于每个成员的责任心。首先,团队成员责任心的培养应该从细节做起,从遵纪守法做起,日事日毕,牢记岗位职责。其次,团队成员责任心的培养可以通过合理的教育来达成。所以,一个团队一旦形成就应该与时俱进,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让员工学习新的工作技能,让成员学习吸收新的观念,养成好的工作态度。3.建立团队的信任感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团队成员应当具备的基本价值理念。信任是团队开展工作、发挥作用的基础。信任包括两方面:一是团队领导信任团队成员。在团队工作安排中要敢于放权,给团队成员以相对广阔的发挥空间;二是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信任。在同一个团队中,所有成员就好比是共乘一条船,只有彼此信任才能同舟共济,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4.提高团队的沟通能力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提高团队的沟通能力实际上就是要更多地实现团队的有效沟通。沟通主要涉及信息发受的双方,提高双方沟通的有效性就是尽可能地提高理解别人的能力和增强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能力。要实现这两点,就应做到:首先,要求团队成员必须有较好的领悟能力;其次,要求团队内部能够提供畅通的沟通渠道;最后,要塑造公平、合理的沟通环境。5.提高团队的执行能力执行是自上而下的任务传递和完成过程。做到以人为本才是提高团队的执行能力的根本解决之道,过去那种把员工看成经济人的观点是行不通的。要关心员工的需求,为员工提供一个公平、轻松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在团队中找到归属感。一个团队的执行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命。无论怎样好的经营、管理策略,假如执行不力,都是废纸。执行能力也折射出领导者的统筹能力和团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1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姚裕群.团队建设与管理[M].3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团队 建设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07-03
我国高职院校经过近几年跨越式的发展,已达到1000多所,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高职院校在实现了规模与速度的发展之后,面临着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之间、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之间的竞争。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寻找和培育自身的竞争力。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探索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高职院校在确立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后,逐步将工作重心转到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上来,尤其是教学团队的建设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一、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特征
(一)高职院校教学团队释义
团队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努力的一群人,是指拥有共同的愿景和共同目标,必须对共同规则作出承诺,具有相互依存性,责任共担,分工合作的正式群体。这里面涉及到三个要素: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一群人。这三者缺一不可。
共同愿景和共同目标是团队存在的前提,共同承诺的规则是团队正常运作的保证。无论是个体还是团队,没有目标,没有愿景,就失去了努力的意义,一个清晰的目标会吸引众人加入一个团队,而这个目标通常是个体难以实现,或者实现起来没有团队那么有效率,那么有成就感。
对于教学团队,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l36号)中对于教学团队的组成是这样规定的,“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高职团队中应有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随后,很多学者展开对教学团队的研究,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陈建材认为,教学团队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终极目标,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任务,以教学、科研、实验(实训)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为建设主体,以专业或系列课程为建设平台,由知识技术互补、结构合理的人员组成的共担责任、分工协作的组织团队。此定义指出了教学团队的目标,结合了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因此,本文将沿用这一定义。
(二)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特征
1.清晰的教学改革思路。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上应体现开创性和探索性,如依托项目中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学习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教学设计的完善等,教学团队应成为教学改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2.合理的教学团队组成。教学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团队成员应是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集体,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学位结构以及专兼结构上应合理。
3.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教学团队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教材建设等为依托,以这些教学改革任务平台为基础,有效地开展高水平的教学改革实践工作。
(三)高职教学团队的建设原则
教学团队是由一定数量的团队成员组成,但不能随便选几个人拼凑,一支优秀教学团队的组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团队带头人负责原则。团队带头人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协调好团队成员的关系,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
2.目标一致原则。没有目标,团队就像失去导航系统的船只,没有存在的价值。
3.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原则。教学团队的组建并非人越多越好,高效的教学团队要注意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个性、学历职称、职业资格等特征上优化组合。
二、加强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一)教学团队建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差距归根到底是教师的差距。”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教学团队建设可以通过内部的沟通、整合,成员之间交流共享技巧和经验,在有限师资资源下提升整体效率。同时,教学团队建设打破了传统教学管理分系部和教研室两级管理模式,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能够充分实现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企业、教师与企业多重关系共存的团队内横向互动,对教学观摩、共同备课、共同研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展开探讨,切磋经验,促使教师活跃思维,各抒己见,对相同问题提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和看法,从不同的方面去看待相同的教学问题,进而激活教学机制、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教学团队建设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
青年教师的素质关系到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可持续性发展。青年教师的学科知识比较新、思维活跃,但是,他们的教学经验相对缺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不能把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团队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来促进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上的提高,使他们能够尽快地适应高职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关键词】机器人 创新教育 团队建设
【Abstract】Training students'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goal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reform. Robotics has become the preferred platform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because of its broad range of knowledge and diversity of practical innovation. Focus on the team building of robot innovative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team build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eam. The practice result has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robot; innovative education; team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47-02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工程创新教育的提倡和引导,许多高校都在着手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提出了大量的改革方案,积累了许多经验知识[1,2]。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建立一个有效的创新实践平台是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关键。机器人学是自动化、电子学、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和机械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代表了一个国家工业科技水平的最高体现,成为了各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教育和研究时的重要选题之一。机器人教育是指以机器人为主要教学内容或教学工具而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这些活动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3]。以机器人教育为平台建立工程创新教育实践体系,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成为了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4-6]。笔者所在苏州科技大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以机器人教育为驱动的创新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重点围绕机器人创新教育团队建设,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和方法进行了阐述。
1.机器人教育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学科的不断分化和综合,其交叉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日益突出,过去“单打独斗”的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大型工程,必须要有团队的协作才能完成。组织行为学权威、美国圣迭戈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斯蒂芬.罗宾斯于1994年首次提出“团队”的概念: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教育创新团队是指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习及科研目标而相互协作进行创新活动并产生一定价值成果的群体组织。通过团队协作,成员之间互相学习,相互包容,且能够学会尊重其他成员的个体差异性。团队之间的协作能够使整个团队产生较强的凝聚力,团队成员各行其职,然后进行有机地统一,能够促使团队发挥强大的力量,易于成员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易于取得成功。
机器人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技术,不仅涉及到不同的专业知识而且种类繁多,个人或单一专业的学生无法胜任其研发工作,只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机器人教育涉及到教和学两个层面,一方面,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必须对机器人技术有全面的知识储备,然而我国现有的学科体系决定了我们的师资往往有专业的偏向,虽然都从事机器人的教学研究,但有人偏重机械结构设计,有人偏重智能控制,也有人偏重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等,这些现状决定了机器人教育教学时必须从师资上进行整合,形成团队集体;另一方面,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不可能对机器人涉及的所有知识进行学习,也是没有必要的,但为了总体目标的实现又不能使某一技术的人员缺乏,所以对学生进行团队组合也是非常必要的,将不同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形成知识互补和技能合作。
2.机器人教育的学生团队建设
2.1团队组建模式
高校学生按专业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决定了学生团队建设的层次性,一个机器人教育的学生团队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团队系统呈金字塔形,由基层团队、中层团队和组合团队三部分组成。基层团队主要是按学科专业班级组建,团队成员一般来自一个专业或班级,有利于沟通交流,主要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机器人相关功能部件的设计,每个团队的人数应该控制在4-5人,人员结构最好是高低年级组合。团队以自我学习训练为主,学习内容也以基础技能训练为主,借助学校的基础实验设施训练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基层团队是储备力量,所以团队个数可以设置最多,这也是普及机器人教育的需要。中层团队由基层团队选拔组合而成,根据设计内容不同分为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类团队。每类团队的个数应根据学校资源的配置情况设置。中层团队人员涉及到跨学科专业的组合,需有老师的介入指导,且必须制定实际的训练项目。组合团队是在中层团队的基础上选拔组成,主要围绕某一机器人方向组建成一个集体,团队直接受团队指导老师管理,由团队老师安排任务并考核。
2.2 团队人员选拔机制
由于受教育资源的限制,不可能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机器人创新团队教学中来。为了更好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需对学生进行择优选拔。基础团队成员的选拔主要以兴趣组合为主,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自由组合团队。中层团队成员的选拔则需要采用考核或推荐的方式,如举行班级或专业内部的设计大赛,将基础团队中表现突出的团队或个人择优录用进入中层团队训练,另外,也可以接受基础团队之外的社团或协会的人员推荐,如电子爱好者协会、机械创新社团、机器人社团等,这些人员虽然不在学校机器人学生团队建设的框架内,但都有着对本专业学习的浓厚兴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团队的建设有积极的推进作用。组合团队人员的选拔则需要更严格的选拔条件,一般队员都必须具有具体项目设计的实战经验,比如参加过校级或市级的学科竞赛,能迅速参与到具体的实践项目中来。组合团队是代表学校参加国家级甚至国际级学科竞赛的主力军,也是教师科研活动的得力助手,团队成员直接受指导教师的培养,同时也肩负着指导和帮助低级团队的任务。
3.机器人教育团队建设实践
笔者所在苏州科技大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机器人创新教育团队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依托本校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机械工程综合训练中心,目前已形成了四个机器人团队方向和一个机器人研究所,如图2所示,四个机器人团队方向主要由学生组成,老师负责指导,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对外参与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数字化智能研究所主要是老师团队的科研基地,并负责管理下设的四个团队方向。
学校除建设有一般基础训练的实验室以外还建立了专门的机器人训练实验室,如机器人创新实验室、慧鱼机器人实验室等。学校通过开设机器人选修课和开展机器人科普讲座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在相关专业开设有机器人导论等课程,便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对于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名次的学生,学校不仅在评先评优中重点考虑,而且可以计入学生的课外学分,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指导学生获得竞赛名次的老师,在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定的时候都将获得学校的认可,给予优先考虑,从而也提高了老师的积极性。
近年来,通过机器人团队建设,我校学生在各级别机器人学科竞赛中获得奖杯7座,一、二、三等奖104项,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的老师2人次。成绩的取得为学校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也指明方向。
结语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今社会高级人才培养的关键,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机器人作为集机、电、光、液、控制等于一体的智能自动化装置,是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平台,在机器人平台上实施团队建设是保障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之一。科学合理的团队建设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集体协作的团队观念,同时也能促进老师学术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改革观念的更新。
参考文献:
[1]戴敏,张志胜,史金飞.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东南大学学报,2008,10(9):258-260
[2]严薇,袁云松.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9):78-80
[3]夏庆霖,姚书振.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27(1):102-105
[4]陈巍.基于机器人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7):297-300
[5]张小花,曾涛,叶丽萍.机器人技术教育与创新性人才培养浅析[J].科技信息,2011(29):607-608
[6]于金霞,张英琦.基于机器人竞赛的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J].计算机教育,2010(29:58-60)
作者简介:
关键词:民办高校 教学团队 建设途径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显著。民办高校的发展正在由以扩大规模为主要特点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特点的内涵式发展。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本文主要从当前民办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现状及存在问题方面出发,探讨民办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第一要素。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民办高等学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担负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使命。民办高校要适应高教改革发展的需要,必须从战略高度领悟和实施教育部提出的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指导建议。
教学团队,就是指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一些技能互补而又相互协作、沟通的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途径,以系列课程和专业建设为平台,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而组成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同其他团队一样,教学团队也强调团队建设的目标性、互补性及合作性。但是,由于教学团队建设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教学团队建设特别强调团队结构的梯次性、团队效果的长期性与稳定性。所谓梯次性,指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相对优化;团队效果的长期性与稳定性是针对育人成果的滞后性和教学成果作用发挥的潜在性而言的,它不像科研团队那样成果容易显现并可进行量化评估。因此,教学团队的建设必须着眼于长远利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其主要意义表现在:一是有利于民办高校吸引优秀教师资源。优秀的教学团队,由于其在人才结构、专业建设、教学效果、科研成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民办高校就可以凭借其品牌效应感染和吸纳社会优秀教学人才,从而促进民办高校实现人才强校的战略目标。二是有利于促进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虽然强调教师个体内在专业性提高。但是,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群体组织的影响和推动,离不开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三是有利于节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民办高校通过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有效的整合和发挥现有教师资源的潜力,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形成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学校的发展节约了资源。
二、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相当多的民办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性,一些学校也开始建设本校的教学团队,但总体而言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校决策层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
长期以来,由于民办高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的数量。因此,大多数院校在初创时期以扩大规模为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虽然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以质量赢发展,但由于市场环境的不稳定性以及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还有一部分民办高校的决策层依然将扩大规模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重视不够,对教学团队的建设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缺乏相应的资金和财物支持,因此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整体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
(二)专业教学团队的人才结构和知识体系不尽合理
当前,相当多的民办高校进行了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但总体上质量不高,表现在:一是人才结构不合理。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整体上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葫芦形状,即一部分为公立院校退休的老教师老教授,一部分为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老教师缺乏动力和活力,满足于一般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年轻教师有活力有激情,但缺乏专业教学的经验。二是知识结构不合理。老教师的知识体系较为完善,但缺乏对新事物新现象的探究;年轻教师把握了较新的教学手段,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在教学团队建设中,二者的结合不深入,并没有形成优势互补。
(三)专业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不合理,缺乏激励机制
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运行机制,特别是激励机制。当前,民办高校对于教学团队建设除了缺乏资金支持之外,其运行机制不尽合理。表现在:缺乏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规划,缺乏对现有师资队伍的有效整合,缺乏对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聘任等相关制度的制定,缺乏对专业教师的培养,缺乏对教学团队建设成果评价体系,缺乏相关的奖惩制度等。
三、民办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存在问题,结合我国民办高校实际,对于当前民办高校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立足于长远,制定和完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
民办高校的决策层,必须着眼于长远,从战略的高度意识到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对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积极实施建设符合本校实际的优秀教学团队,完善相关制度。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决策层的支持是实现优秀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以学科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建设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
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是确保团队共同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因此,民办高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切实引进一批符合本校专业设置实际要求的、品质高尚、治学严谨、经验丰富又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良好合作精神学科带头人。同时,整合现有的教师资源,以专业为基础,以老中青为梯队,以知识体系的优势互补为主要原则,进行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特别强调的是,民办高校应制定和实施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通过在职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年轻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优化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通过完善相应运行机制,如开展教学观摩、听课、学术研讨会等,为专业教学团队在精品课程、课程群、品牌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教学团队的良好运转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民办高校要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并严格执行。在评价方法上,既要注重行政部门及教师的评价,又要注重学生的评价;在评价的环节上,既要注重团队建设终期结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建设过程的阶段性监督和考核。同时,严格依据科学评价的结果,进行相应的激励,切实使激励制度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奖罚公正,营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氛围,从而更好地推动教学团队的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黄兴帅,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J].皖西学院学报,2008(2).
[2]张笑涛.本科教学团队的界定及建设[J].成人高等农业教育,2008(3).
一、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原则
为了确保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可行性与科学性,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工作需要遵循一定原则,这些原则的遵守对于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队伍构建工作的创新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工作需要遵循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在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国际金融专业教学科研工作需要与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并通过使用有效的激励策略来鼓励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与专业素养的教师进入国际金融教学团队,在对其科研优势做出充分利用的基础上,推动国际金融专业教学的发展,并通过发挥这些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来推动国际金融教师队伍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的提升。这一原则的遵循对于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学队伍的建设都能够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工作需要实现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以及学科建设的结合,并在推动课程、专业、学科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中构建具有特色的国际金融专业以及国际金融精品课程,并在优化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提升教学队伍教学能力;三是遵循强调教学队伍创新能力的原则。在此方面,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应当以学生需求、专业发展需求以及社会人才需求为依据来对教学作出创新与改革,从而推动教学队伍科研水平、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教学团队有必要在开展国际金融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树立学习意识以及与时俱进的教学质量思想,强调学生国际金融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以及素质的发展,重视学生团队意识、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自学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等;四是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中的教师需要遵循平等原则。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一般都是由具有较高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的高学历教师构成,但是这些教师在资历以及支撑方面存在的差异可能会对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资历与职称较低的教师针对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优化以及团队建设所发表的建议和意见往往容易忽略,从而制约教师团队的学习与沟通,并制约教师团队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所以在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中,有必要遵循平等原则,消除资历、职称等因素对教师交流与沟通的影响,通过创造良好的平等氛围来使教师能够对自身观点做出勇敢表达,从而使教师队伍成员在相互学习与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推动教学团队凝聚力以及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制度
在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实践工作中,团队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高职院校能够从制度方面给予全面的支持,从而为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能够获得需要的各类资源,并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有必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高职院校需要将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当作国际金融专业教学改革规划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并在构建合理科学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基础上来将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当做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规划中重要的内容。另外,高职院校有必要针对国际金融专业教师队伍制定长期且规范的培训计划,不仅要重视给予教师更多在校内开展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同时有必要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制定激励政策,通过在物质待遇或者职称评聘方面给予教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来让国际金融专业教师团队具有更加积极地自我提升心态与需求;二是高职院校在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中要重视条例教学团队专业化发展与教育环境所具有的关系。在此方面,需要承认的是,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往往都是由优秀的教师队伍组成的,无论是国际金融核心课程的教学还是科研方面,这些教师都具有着一定特长与优势。而通过促进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与其他专业教学团队之间的沟通以及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与高职院校职能部门之间的交流,有利于让教学团队的发展与教学环境实现结合,并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取长补短来推动自身发展,从而有效构建可以推动国际金融学科与教育发展的师资力量。
(二)加大对国际金融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资源投入
在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制度得以完善的基础上,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也离不开资源作为保障。在资源投入方面,不仅包括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以及经费,同时还包括各类必要的外部条件。第一,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支撑。如果高职院校在教师团队建设中欠缺经费保障以及基础设施保障,则高职院校无论是在国际金融专业教学改革还是教学团队交流方面都会面临重重阻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当认识到团队建设对于国际金融专业发展以及高职院校整体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适当增加教材资料、教学仪器等方面的投入来让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具备良好的内部条件,从而使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核心教学团队成员能够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到教学科研以及教学改革当中。同时针对这些资源的使用,高职院校有必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确保这些教学资源能够得到高效的利用;第二,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具有着系统性,教学团队建设成效的提高不仅需要高职院校财务部门、人事部门以及教务部门的配合,同时需要高职院校中所有院校、所有专业资源的整合,所以,高职院校需要从整体角度对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学资源以及教师资源的建设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从而确保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能够吸纳更多的教师成员,并让教学资源与教学成员的结构实现最优化;第三,高职院校要重视为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提供更多的科研资源。教学与科研具有着相互促进和依存的关系,教师科研素质的提升对于教学团队专业素质的提升以及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着重要意义。在此方面,高职院校要推动教学团队建设与科研活动的紧密结合,引导教师对专业知识作出透彻的理解,从而推动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同时高职院校要重视吸纳具有较强教学能力与学术造诣的教师加入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人才吸纳渠道可以是自主培训,也可以使对社会国际金融专业人才的吸收。
作者:袁慧单位:北京经贸职业学院讲师
摘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高校环境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一支素质高且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在建设初期,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定位以及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发挥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的优点,以此实现教学团队的良性循环以及高教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学团队;激励机制;长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13-03
在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的趋势下,高校的立校之本依赖于人才质量,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则依赖于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因此,高校建立一支水平高、素质高又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学团队,不仅成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步骤和重要途径。
一、团队与教学团队的概述
1.团队。最初在企业管理中诞生出了团队的概念,也就是说“团队”一词属于管理学概念。具体含义指的是由管理层和员工共同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其中每位成员均拥有一定的技能、知识、信息以及其他资源,团结一致,协同合作,达到最初的目标。同时,团队具有如下特点:首要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团队是一个共同体;其次就是在团队中每个团员均要发挥作用;再次就是有一个共同目标;最后一点就是团队成员协同工作以完成共同目标。
2.教学团队。基于团队的理解和阐述,我们可以将教学团队概括如下:教学团队指的是由学术水平和造诣较高的教授专家带头,以培养人才和提升教学质量为共同目标,并且以专业和课程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其中,组成人员主要为教师和教辅人员,知识和能力互补,彼此共同承担责任,分工明确,团结合作。作为一个教学团队,应从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业务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结构几个方面着重建设。(1)学历结构:不仅是教学团队中检验和衡量其能否发挥重要作用的重要指标,同时还体现出了团队内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具体是指在教学团队当中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学历的教师所占据的比例。每一个教学团队追逐的目标就是构成高学历的团队成员。(2)年龄结构:直接反应了教学团队整体的战斗力和活力,也是体现教学团队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体征。具体是指在教学团队中所包括的团员的年龄以及各个年龄段所占据的比例。(3)职称结构:直接反映出了团队教学水平、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具体指的是团队成员在教学团队中所占据的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的比例。(4)业务能力结构:指的是教学团队成员中科研、教学和创新能力。以所担任的课程数量、所承担的课题质量以及的数量作为具体的衡量标准。(5)综合素质结构:用来要求团队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要拥有做人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这些因素容易在团队中忽视,但是也是建设团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至此,我们可以给出高校教学团队的具体概念:即由大学教师及教辅人员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作为共同目标,根据合理的年龄结构、适当人数、专长特点等,产生对教学效果好、影响高的制约因素,并且共同承担教学责任、技能互补的基层学术组织。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激励机制
1.目标激励。建立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其首要前提就是要具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规划。只有有了明确清晰的目标规划,才是工作动力得以激发和产生的主要源泉。实践证明,具有优越性的目标设置就是目标激励的方式,带有一定的挑战性。具体的目标会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成绩,而且教师们一旦接受了较为困难的目标,将会发挥出比自身更高的工作绩效。在团队建设中,一定要预先设置一个总体目标,来鼓励团员们共同奋斗,同时诱发成员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效地将团队建设的整体目标与个人的奋斗目标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的荣誉感。
2.期望激励。设置期望激励,其初衷就是为了评价团队成员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态度,其传递途径也是多样性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励团队成员更加努力地工作。当某种行为使人们预期它能够为个体带来吸引力或者是带来某种特定结果时,作为个体的团员就会更加倾向于采用这种预期的行为。在团队建设中,应努力让成员之间感受到努力工作所带来的积极成果,例如信任、友谊、福利、薪酬以及发挥自身才干和潜能的大好机会等等。创造团队相互信任的好环境是事情成功的关键。因此,团队建设应从营造良好的工作气氛入手,采用期望激励的形式来使得每位成员都能够“乐在其中”,从而树立正气。成员的期望指数往往会高于个人的能力,这样的情况不仅仅是一种目标激励,还会给工作加入一些挑战性;同时还可以当作是一种期望激励。成就心理的激发,一方面能够使其感觉到自身的认可和信任;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避免了工作体制对个体意志的消磨。
3.责任激励。一支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和管理,第一要素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在平时的工作当中,成员的一个普遍心理就是“群众看干部”,因此对带头人就提出了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严格要求,对其业务的要求是要具备“一览众山小”的学术水平,还有不可缺少的就是极为敏锐的洞察能力,在学科发展方向上,要能够高屋建瓴地给予正确的判断,及时引领学科和队伍稳步地向前行进。在团队建设中,团队的脊梁和核心即为团队的骨干成员。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教学团队能否出好主意、带好头、领好队,能否贯彻和落实学科建设的内容,其骨干成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优秀教学团队,要求骨干成员任劳任怨,极具责任感,工作认真、负责,有奉献精神,乐于助人,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以身作则,尽量发挥表率作用。建设团队的工作艰巨繁杂,这就意味着骨干成员能够顾全集体的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的利益,心甘情愿地为团队建设付出,这样才能够得到大家的信赖和认可,以卓越的成绩为集体做出贡献。“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用在团队建设中同样有用。团队成员是一个个的个体,通过在工作中的不断磨合,慢慢地将大家融合在一起。实践证明,成员之间的相互谦让和信任、包容是保障项目一个一个完成的重要“武器”,只有在学术上形成一种海纳百川的学术气氛,才能够在工作中做到集思广益、采纳群言的发展思路。同时,还要特别强调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优良学风,体现出来团队当中的教师风范。
调查发现,部分企业开发软件过程中不重视团队建设,导致软件开发效率低下,无形之中增加了软件开发成本,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开发软件之前应将团队建设当做重要工作去抓,为软件开发工作的高效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结合多年软件开发实践经验,探讨软件开发中团队建设的思路。
1 软件开发中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软件开发涉及很多专业内容,部分内容比较繁琐而且工作量比较大,靠个人完成功能强大软件的开发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软件的开发。
团队建设在软件开发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原因在于:团队成员协作可显著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尤其在明确各成员开发任务后,各成员各自完成代码编写任务,避免彼此间的干扰,确保软件各模块编写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团队协作有助于攻坚克难。软件开发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团队成员共同探讨、积极寻找积极措施,依靠大家的力量,使解决问题的效率大大提高。另外,团队开发软件时,可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而且,团队成员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完成软件的开发,错误出现的机率会大大减少,提高软件开发效率与质量。
2 软件开发中团队建设思路
为确保软件开发工作的高效进行,软件开发工作正式实施前应建立一支高效率、高素质的团队,并确保团队与客户以及团队成员间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确保设计人员能够充分理解客户需求,编码人员能够准确体会设计人员的意图,最终确保软件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那么软件实际开发过程中团队建设究竟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接下来逐一进行详细的探讨。
1)组建团队,明确规范。
根据软件开发需求要求,软件要实现的功能、规模等有着较大差异,因此,组建开发团队时应明确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尤其应准确估计软件结构设计、编码、测试等环节的工作量,以安排合理的人数,组建规模大小合适的团队。同时,在选择开发人员上应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寻找每一名技术人员身上的长处,确保软件开发团队整体水平,为软件开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另外,建设软件开发团队时还应明确开发规范、确保团队成员的合理调动。从当前来看,不管开发何种软件均需要依据一定的规范进行,只有在同一规范下,才能确保软件开发管理工作的认真落实。
依据规范对软件开发管理实施版本管理与配置管理,要求团队成员认真了解和掌握规范内容,熟练掌握软件开发应遵守的规章,确保开发工作的流畅进行,以确保软件开发质量。同时,还应重视团队成员业绩的考核,通过业绩考核督促团队成员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专业水平,整体上提高软件开发团队的综合素质。
2)做好充足准备,加强团队管理。
软件正式开发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开发工作的顺利实施做好铺垫。同时,还应重视软件开发团队管理,以督促团队严格按照软件开发计划认真落实开发目标。
加强软件开发团队管理。一方面,注重团队绩效评估。团队绩效评估是团队建设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内容,原因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可激发团队的工作热情,提升开发团队的责任感。同时,团队评估周期的长短应适中,从而使团队成员有充足的时间分析、查找开发工作中的不足,提高团队开发效率。另一方面,重视软件开发团队的培训。
培训软件开发团队时应重点落实两方面内容:其一,加强团队精神的培训;其二,加强团队专业技能的培训。通过团队精神培训使团队充分认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软件开发工作中能够顾全大局、相互协作,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团队气氛。通过团队专业技术的培训,能够提高团队成员开发技术水平,掌握更多软件开发技巧及应注意的问题,提高团队成员灵活处理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构建良好的沟通及反馈方式。
为保证软件开发工作的高效进行,团队间以及团队与客户间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另外,为及时发现软件开发存在的问题,更好的满足软件开发要求,还应采用良好的反馈方式,因此,组建软件开发团队时应注重构建良好的团队沟通及反馈方式。
软件开发工作中在一些流程中出现信息失真的现象,例如当软件开发人员整理软件开发原始需求时会剔除一些信息,导致信息的失真,经过多个流程达到编程人员手中后,很难准确把握软件设计的意图,严重影响编程人员顺利的从事编程工作。因此,组建软件开发团队时就应注重构建成员间良好的沟通与反馈方式:
一方面,要求软件开发人员与客户间进行积极的互动与沟通,了解客户对软件功能的要求,尤其明确软件开发一些细节内容,为解决软件开发问题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在软件不同生命周期内,团队成员应重视彼此间的沟通,以及信息的反馈,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失真,并不断优化软件的初期架构。
另外,还应清晰的认识到团队间的沟通最为有效的方式是面对面的沟通,然而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或团队规模比较大时,面对面沟通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困难,因此,为确保软件开发工作中的沟通质量,应将软件分成多个具有明确定义接口的子系统,而后将其分给不同的项目组,这样无论项目组是否处在同一工作区间均能使沟通的工作量大大减少。
4)重视架构中团队协作。
软件架构设计是软件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有助于团队人员更加深刻的了解软件系统,因此,软件开发时应能构建出安全、高效、简单的架构。通常情况下,设计软件架构时应要求团队成员均能参与其中,并针对架构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最后通过综合分析达成最终的意见。如情况比较特殊,现实条件不允许所有团队成员参与到架构设计工作中,应抽出经验丰富的人员完成软件架构的设计。软件架构实施过程中,因架构设计人员会回到团队中,因此,能够将架构设计思想传达给软件开发人员,提高团队成员协作质量。
大量实践表明,软件开发工作中设计与代码脱离的现象经常发生,即便软件架构设计的比较完美,但进行编码时也会出现较多问题,增加架构实现的难度。而且当将软件初期架构设计完成后,随着编码工作的不断开展,参与编程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代码量也在不断增加,进而出现代码混乱的现象,给后期的调试带来较大困难。
一旦出现上述状况,要求软件团队人员结合实际适当调整初期的设计。另外,团队开发软件时,架构主设计如不参与到编码中就很难感知到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就不会自动改进设计。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软件开发时应要求架构设计人员参与到编码活动中,尤其应参与到软件关键功能的编写中。即便主设计师无法参与到编码活动中,也应能够保证将编码及时反馈给主设计师,必要情况下,使其对重新进行设计,确保编码人员能够准确把握架构设计意图。
3 总结
软件开发中团队建设质量直接关系着后期的开发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因此,软件开发企业应根据软件开发需求组建规模合适的团队,明确开发遵守的规范,并通过加强管理不断优化软件开发流程,提高团队软件开发水平,尤其应重视软件开发人员的间的沟通协作,确保开发人员能够充分体会客户需求,确保软件开发工作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团队;名师工作室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职高专院校迅猛发展。到2010年,高职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50%以上,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高职高专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队伍建设能不能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发展需要,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一大瓶颈。高职高专院校能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就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建立一支符合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适时创建名师工作室,成为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水平高超的教学团队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名师工作室建设的重要性
(一)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团队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快速发展,在校生人数急剧增长,师生比拉大,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师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支撑结构失衡,高职院校高水平师资的缺乏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此外,高职院校科层化的组织结构、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专业带头人的缺乏、团队建设制度的不完善,也正成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我们认为,推进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需要改革高职院校的组织模式,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与引进,完善团队建设制度并积极塑造团队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建立一支符合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
(二)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面对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为保证教育质量,高职教育应在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实践教学条件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其中,教学团队建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中对于教学团队的组成是这样规定的:“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由此引发了教育界对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思考。
名师工作室是指以教学名师为带头人,以教授、副教授为主体,以教研室、工作室、实验室、实训基地、研究所为依托,以课程(群)、专业、基地为建设平台,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专兼职教师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名师工作室建设是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的重要保障。
二、名师工作室对高职高专教学团队建设的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长远规划和明确要求。高职教育既要坚持“大力发展”,又要着力“提高质量”。在建设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团队和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开展名师工作室建设既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名师工作室对高职高专教学团队建设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示范性作用
名师身上所拥有的强大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精神、富有艺术性的教学素养等各种元素构成的名师风范,时时刻刻激励着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尤其是青年教师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名师风范的示范性作用,不仅影响着本学科的教师,还对其他学科的教师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名师一般都担任着学校的教学工作,这样,还可以在学校开设示范课。名师教学的示范性直接影响着校内教师的成长。
(二)引领性作用
名师本身就肩负着教学研究的重任,凭着自己对教学的深入研究,掌握着最新的教学思想。名师的教学理念对本学科教学理念的更新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还引领着其他学科教师积极钻研新课程,主动进行课改创新。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而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还在于课堂教学。名师工作室对学校的课堂教学起着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名师经常实际深入课堂听课,课后及时点评指导;名师与其他教师一起承担同题异构或同题同构研究课,课后展开深入研讨;邀请工作室成员与本校教师一起承担研究课,课后携手研讨。互动活动立足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实况为载体,深入分析高效课堂的要素,交流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有助于提升课题的研究水平。
(三)融合性作用
名师工作室还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其他教育教学环节起着强大的融合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整合学校现有的教研组。名师工作室所在的教研组相互牵引,他们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第二,联系校内外教学研究。名师工作室经常通过活动把校外其他学校的先进理念、优秀教法引进到学校,为学校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同时,学校的优秀教学案例也会通过工作室的对外活动,介绍到其他学校。这样一种沟通过程实际上是校内外教学相互融合的过程,有利于加强各校的教学研究。
三、在高职高专院校设立名师工作室的对策
名师工作室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我们认为,在高职高专院校设立名师工作室,应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设学习型名师工作室,孵化更多优秀教师
为了让名师工作室成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工作室可以吸纳大批有发展意向和发展潜力的本学科教师作为学员,并以名师工作室作为学习的中心,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习目标要走向名师化,提高名师工作室学员的专业素养。
(二)建设教研型名师工作室,提高课堂教学研究水平
名师工作室在课改研究、引导学员成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教学案例研讨提供一个研究、展示课堂实践教学的平台。工作室成员对所听的课程进行评议,共同探讨、交流听课信息,一起感受成功与困惑,从而提高学员的课堂教学水平,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发现规律,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学员定期开展教学案例研究,每学期举行一次县级示范课、研究课。名师工作室在总结已有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炼有更广泛适用价值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员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建设科研型名师工作室,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名师工作室应以科研课题研究为依托,在理论上厘清思路,在实践中研究和聚焦课堂,扎实开展课题研究。通过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探讨,提高学员的教学科研能力,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通过名师对学员研究课题的跟踪调研、交流指导和成果推介等方式,深入推进课题研究。
(四)建设实践型名师工作室,培养成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名师工作室可以通过三种形式实现构建实践型名师工作室:一是学习性实践考察活动,即通过组织工作室成员到兄弟院校学习考察,开阔视野,学习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科研成果,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二是诊断性实践考察活动,即对薄弱学科的各教学环节进行诊断,找出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培养学员分析、研究问题能力。三是研究性实践考察活动,即带着问题到学校课堂展开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学习性实践考察、诊断性实践考察、研究性实践考察活动结束后,组织工作室成员将考察结果形成报告分析,特别有价值的报告分析在兄弟院校推广。
总之,名师工作室本身就是一种无形而宝贵的资源,并在活动过程发掘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工作室全体教师智慧的结晶。名师工作室在无形中就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资源开发提供了智力支持,甚至形成现成的教学资源。名师工作室作为以点带面、辐射引领并创立培育大批优质教师资源的重要平台,对推进教师资源的区域活动和高职高专教育平衡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浪潮当中,名师工作室的建立和推广,实现了资源共享、智慧生成、全员提升的目的,培养了一批师德高尚、造诣深厚、业务精湛的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吴旭东,苑新丽.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问题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7).
[2]高俊强,陈红.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关键词: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 问题 对策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可以说,“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迈出的又一大步。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鼓励和支持校内及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每年评选100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教学团队是一个老话题,同时又是一个新课题。创建和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成为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应对大众化背景下教学使命危机的重要举措。在实施教育部“质量工程”中,如何建设和管理教学团队,发挥教学团队在培养特色人才中的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团队遴选上重科研、轻教学,重行政、轻能力。
在教学团队遴选工程中,许多高校在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上出现偏颇,重点选择那些科研能力强、不轻易上讲台的教师,许多在教学一线业绩显著而科研成果一般的教师却容易被忽略。这种管理体制将导致教师不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教学中,学校发展的重心将会偏移,利益受到损害的是学生。
(二)行政权力下酝酿“山寨版”团队负责人。
在教学团队遴选工程中很多学校往往受到行政权力的影响,很多二级学院书记、院长甚至更高行政职位的领导在忙于行政事务而忽视教学的情况下依然成了被选拔的对象,很多教师只能“忍痛割爱”,将团队负责人的角色无偿转让。团队“负责人”并不负责,只是“替身”而已。受这种形势的影响,许多有资格申报的一线教师为了讨好单位领导,甚至主动让出团队负责人的位置,造成了团队缺乏真正的领导核心,从而使团队难以产出实质性的教学成果。
(三)合作意识淡薄。
教学团队建设的要求、目的之一即是“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可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教师缺乏团队协作意识。教师的工作方式依然是过去那种独立、个性自主化的状态,我行我素,上完课就走人,平时忙于闲杂事务,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即使教学中出现了问题和困难,也不交流,很多学生对此无可奈何。
(四)教学团队建设的政策与制度缺失。
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学校层面的因素属于外因,但却是相当重要的因素。学校制定政策的质量,协调作用发挥的程度都直接影响教学团队的工作。如果离开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教学团队的建设将举步维艰。目前的问题是学校层面上对于教学团队建设不够重视,评选过程有失公允,相关活动经费缺乏,相关制度不健全,教学团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许多教学团队难以喘息,政策、经费保障不到位,导致许多教师对教学团队的发展失去了信心,教学团队也就名存实亡了。
二、教学团队建设建议与对策
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高校必须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和潜能,致力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所谓“站得越高,看得更远”,应该高瞻远瞩,跳出团队看团队,跳出学校看团队,构建层次高、效果强、和谐发展的教学团队。
(一)团队遴选以教学为中心。
教学与科研,成为许多高校发展过程中难以权衡比重的两个名词。高校到底以什么为中心工作?我们认为,高等院校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出适应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所以,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最高目标。因此,教学是高校唯一的中心,任何工作都要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并为之服务,这个原则是毋庸置疑的。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优秀人才,强调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进行科研,增强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对教学起到很大辅助作用,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但是,科研只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校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不是学校发展的重心。
教学团队,顾名思义,重在教学,要将那些在扎根于教学一线、业绩显著、团队意识强的教师组成的团队遴选出来,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
(二)选拔、培养好团队负责人。
团队实行带头人(负责人)负责制。团队负责人是一个团队的核心和灵魂,身兼教学、研究和带头人的多种角色,应该由创新意识强、教学成果好、对本科教学积累了丰富经验、有深入研究的主讲教师担任。除应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教研能力、创新教育的思想外,还要求其品德高尚、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团队中具有较强的凝聚作用,不能片面地认为团队负责人只能是由哪个行政领导担任。遴选、培养和引进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团队负责人,是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关键。教学团队,就是以团队负责人为核心,以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为纽带,以锐意创新的青年教师为生力军的大集体,在负责人的引导带领下,创造出具有标志性的教学成果。
(三)强化团队意识,培育团队文化。
团队意识,对于教学团队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明确,教学团队首先是一个团队,有着可供组织成员所共同接受的愿望、理想、远景和目标。德鲁克(2000)认为,团队是一些才能互补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少数人员的集合。实现教育目的,提高教育质量的共同愿景把教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激励他们为团队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张意忠(2009)对教学团队的特点进行了全面而准确的诠释:一是目标明确。教学团队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这一愿景而建立起来的群体。二是成员互补。从教学团队的成员构成来看,教学团队不是高学历、高职务教师的简单叠加,是由不同个性特征、成长经历、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互补优势强的教师组成。三是分工协作。教学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有明确的工作职责范围,必须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它需要教师之间相互协作,形成一股合力。四是有效沟通。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地位平等,面对学术问题,不是以权压人、以势压人,而是通过平等沟通达到。他们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倾听、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消除隔阂,避免冲突,提高士气。五是绩效显著。由于教学团队具有明确的目标,教师之间分工协作、有效沟通,因此,他们具有强烈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意识,把团队目标与个人发展紧密结合,士气高涨,富有激情,创新欲望强烈,工作效率高,绩效显著。
高校要结合教学团队的工作特点,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形成教学团队的核心价值理念,强化成员之间的团队意识,营造良好的团队文化氛围,形成团队人员亲密、和谐、配合、高效的合作环境。
(四)健全利于团队发展的政策与激励机制。
1.分层次建设,分类别资助。
根据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实际情况,坚持“分层次建设、分类别资助”的原则,有重点地支持由省级及以上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支撑的教学团队,以及由公共基础课、主干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程群支撑的教学团队。校级教学团队可分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校级重点建设教学团队和校级立项建设教学团队三个层次,学校对优秀教学团队、重点建设教学团队给予相应资助, 立项教学团队由各二级学院资助建设。建设周期一般为三年,根据“目标导向、分类资助”的原则,对教学团队实施经费滚动支持三年。
2.动态管理,强化考核。
教学团队建设可采用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方式。教学团队负责人在建设期内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责时,教学团队依托单位应提交更换教学团队负责人的书面报告,报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对工作不称职的教学团队负责人,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应重新聘任其他人选。教学团队每年进行一次阶段性检查考核,三年后进行总绩效考核。第一次阶段检查考核不合格,学校责令整改。第二次阶段检查考核除了完成考核年度任务完成的情况,重在考核团队完成建设总目标的可行性。根据专家组考评结果,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确定或调整资助计划。若第二次阶段检查考核不合格,学校取消对该团队的资助。项目建设期满,学校组织专家对项目建设成效进行评估、审计和验收。验收合格的团队,可以参加新一轮教学团队的遴选;验收不合格的团队,停止参加新一轮教学团队的遴选。立项教学团队建设业绩突出,年度考核优秀,可晋级为校级重点教学团队或优秀教学团队。
3.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激励机制。
学校要优先支持建设成效显著的校级教学团队申报省级及以上各类教学研究及改革项目、教学团队、教学成果奖、品牌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和规划教材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学校对教学团队要充分授权、落实利益,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措施,对有突出贡献的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奖励与精神嘉奖,在职称评聘上适度倾斜,注重为团队成员提供规范、长期的培训计划,为团队提供定期的校际学习交流机会,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学团队的发展创造外部动力。
参考文献:
[1]彼德・德鲁克.未来的管理――25位卓越管理大师关于管理的新思维与新技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曾勇,隋旺华.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7,4.
[3]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关键词] 项目管理 高绩效团队 团队建设
项目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管理技术。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对项目的定义是;为创造某项独特的产品或服务而进行的一项临时性的活动,有调查表明,平均35%~40%的企业是基于项目运作的,团队在项目运作中非常重要。完成一个高质量的项目需要优良的设备、先进的技术等物质条件,但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因素,离不开一支优秀的项目团队。因此,怎样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项目团队,并使其保持较强的活力和较高的工作效率,就成为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项目团队的发展阶段
项目团队是由为数不多的、相互之间技能互补的、具有共同信念和价值观、愿意为共同的目的和业绩目标而奋斗的一群成员组成的群体;群体成员间通过相互的沟通、信任和承担责任,产生群体的协作效应,从而获得比个体成员绩效总和更大的团队绩效。一个项目团队从开始到终止,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可以描述为五个阶段:组建阶段、磨合阶段、正规阶段、成效阶段和解散阶段。
1.组建阶段。它使个体成员转变为团队成员,在此阶段,团队成员开始相互认识,团队成员总体上有一个积极的愿望,急于开始工作,团队开始形成并试图对要完成的工作明确划分并制定计划。然而,这时由于每个人对工作本身和成员相互关系的高度焦虑,几乎没有进行实际工作,团队成员不了解自己的职责及其他项目团队成员的角色。
2.磨合阶段。团队形成之后,队员们已经明确了项目的工作和各自的职责,于是开始执行分配到的任务,在实际工作中,现实可能与当初的希望发生较大的偏离,于是队员们可能会消极地对待项目工作和项目经理。在此阶段,工作气氛趋于紧张,问题逐渐暴露,团队土气较组建阶段明显下沉。团队的冲突和不和谐是此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
3.正规阶段。经受了磨合阶段的考验,团队成员之间、团队与项目经理之间的关系已经确立好了,绝大部分个人矛盾也已得到解决。这一阶段,随着成员之间开始相互信任,团队的协作得以发展,团队成员大量地交流信息、观点和感情,合作意识增强,并感觉到他们可以自由地、建设性地表达他们的情绪及发表意见,成员间建立了忠诚和友谊。
4.成效阶段。经过前一阶段,团队确立了行为规范和工作方式。项目团队积极工作,渴望实现项目目标。这一阶段的工作绩效很高,团队有集体感和荣誉感,信心十足。团队成员能开放、坦诚、及时地进行沟通。
5.解散阶段。对于完成某项任务,实现了项目目标的团队而言,随着项目的竣工,该项目准备解散。这时,团队成员开始骚动不安,成员们考虑自身今后的发展,并开始做离开的准备。
二、项目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内及国际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加强企业内部及企业与外部组织的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而团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使其成为最有效的工作方式之一,是当今企业普遍采用的组织方式。而我国企业大多还是职能式组织结构,已不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所以,对我国企业进行团队化建设显得至关重要。
1.项目团队有利于改善组织的决策过程和提高决策质量。决策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对称性,信息的开放性、共享性和集成性是团队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团队组织模式进行决策,可以集思广益,降低决策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提高决策的速度和正确性。
2.项目团队有利于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团队对组织学习的促进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个体层面。团队是由同一产品价值链上拥有不同知识、技术、技能、技巧和信息的人所组成的群体,一般而言,陌生而又相关的环境条件,更能刺激学习和调动学习热情。二是组织层面。一个好的团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充分交流沟通的体系,它能够促进个体知识的共享,从而有效地改进整个组织的学习,促使学习型组织的形成。
3.项目团队有利于提高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当今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众多学者认为成功企业的特点是快速、灵活和基于知识,而发展这些特点的方法之一就是利用团队;团队在项目运作中非常重要,它被用来以多种知识、技能处理复杂工作,激发创新和创造力。
4.项目团队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项目团队是为完成特定的项目工作目标而组建的,目的明确、管理层级少,可以使员工拥有一个宽松、自主的环境,从而有利于团队成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5.项目团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团队的形式能使组织结构大大简化,领导和团队、团队和团队以及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变成伙伴式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提高工作绩效。
6.项目团队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的交流与合作。项目团队强调通过沟通协调,提高员工归属感和荣誉感,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同时,在一个项目团队中,每个成员间必须默契地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促使他们在工作中有更多的沟通、理解和合作,共同应付工作遇到的困难。
7.项目团队有利于项目成员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感。团队与矩阵式组织结构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建立在自组织基础上,少有行政干预的色彩。团队可以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自己确定目标、制定计划、整合资源,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满足团队整体及团队成员自我实现需求。
三、高绩效项目团队的主要特点
高绩效团队是对团队潜力的高度认识,其成员具有极高的责任感,不仅对整个团队的成功负责,而且对成员间的个人成长和发展负责,能够产生非常高的绩效成果。高绩效项目团队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明确清晰的目标与共同的价值观是前提。团队成员都清楚地了解要达到的目标以及由此给团队和个人带来的益处,他们能将个人目标与项目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致力于实现项目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进一步发展的职业、人生目标。
2.清晰的分工与精诚的合作互助是关键。在项目策划阶段,团队应通过责任分配矩阵,对如何完成任务、由谁去完成、完成任务的期限、所需技术等方面进行清楚地界定。团队成员应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和团队的力量,充分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高度的相互信任及通畅的沟通是保证。项目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和尊重,承认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是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使团队有一种强烈的凝聚力。团队致力于进行开放性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承认彼此存在差异,鼓励不同的意见,并允许自由地表达出来。
4.不断的创新性。高绩效的团队总是会不断产生新的观点和不断改进的做事方法,以及始终保持创新的思想。这样的团队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及熟练应对新的环境和技术变革的能力。
5.优秀的团队领导。优秀的团队领导必须保证团队是有目标的,能够帮助自己的团队澄清目标,确保团队成员不偏离目标,并能激励每个成员具有责任感和自制力,对团队忠诚,能促使团队内部的信息畅通,能高效地处理团队与外部人员的关系,从而保证团队工作的效率。
6.良好的外部环境。高效的团队鼓励其成员与其它组织部门进行充分交流, 这样就可以使其他部门员工了解本团队, 并对团队提出改进意见,保证相互合作。
四、企业建设高绩效团队的主要对策
1.注重团队成员的选择与分析。团队人员的选择与分析是团队建设的基础。项目人员的选择必须要确保分配到项目工作的人员是最合适项目需要的,同时也是最能发挥他技术特长的,能够做好人员选择与分析的组织一般都应具有完善的人力资源计划。当项目准备启动时,高层决策者可以根据此计划来选择需要的项目参与人员,包括项目经理和项目成员。其中项目经理是项目的核心人物, 他必须精通与项目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高素质的领导和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品格素质。项目成员则往往是由项目经理根据已完成的人员配置管理计划来确定的,将分解的工作任务交付给具有相应能力的人员,此时员工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是考察的主要标准, 不可过分看重学历及经验。
2.注重每个项目成员的培训和发展。项目成员的培训和发展是团队建设的保障。企业经常会给技术骨干学习、培训的机会,技术骨干的工作能力会不断得到锻炼,然而却总是因为这些技术骨干的离去造成企业人才的流失、技术的转移以及培养成本的提高。由此可见,技术骨干对企业有其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因此,项目管理中的团队合作、核心技术的制约管理尤显重要。团队中的每一名成员都很重要,一个人不可能完美,但团队可以,让每一个参与项目管理的成员技能互补、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这才是管理的科学性体现。
3.注重团队文化建设。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培育团队精神。团队文化是团队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和成功的核心。团队文化首先是价值取向的认同,共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行为的一致性,在一个团队里,有共同的理想、目标、愿望,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好的团队文化将会激励团队成员努力奋斗、要求上进,并形成一个和谐而有序的整体,从而提高竞争力。
4.注重项目团队与外界的沟通。项目团队始终处在一个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应随时注意外界的变化,不断加强与外界的沟通,有利于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
5.注重丰富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渠道。项目成员间的默契配合,是建立在彼此充分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为了尽快组建一个有效团队,项目经理必须确保一个完善的沟通网络的尽早建立,在建立起的沟通渠道中尽量创造机会促使双向沟通,通过有效的双向沟通,增进成员间的了解和友谊,培养起团队协作的精神。目前最常用、也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沟通方式就是召开会议,另外还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如会议室的便餐、下班后的比萨聚会、观看一场体育比赛等。
6.巧妙利用冲突管理。在项目实施期间,冲突可能来自于各种情形。冲突处理恰当,可以激发讨论,澄清观念、发掘思路、活跃气氛、促进团队建设。如果处理不当,它将会影响成员沟通、阻碍成员协作、降低彼此信任,对项目团队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项目经理必须对冲突的发生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事先应制订一个冲突管理流程,明确冲突发生后的解决途径,将有助于引导冲突向有利于团队建设的方向发展。
7.注重项目团队的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项目人员的绩效管理是团队建设的关键。建立项目团队的绩效管理体系,目的是对项目团队绩效进行指导、管理、考核、奖励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发现和解决影响项目团队绩效问题的因素,在提高项目团队绩效水平的基础上,进而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
8.注重项目团队的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项目团队绩效管理包括三个步骤:团队领导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进行沟通,明确团队要完成的任务目标;对团队的绩效进行考核与评估;进行绩效强化与绩效发展。绩效管理的核心是通过提高员工绩效,以达到提高团队绩效和企业整体绩效的目的,因此将团队绩效管理实施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何丹健:浅谈项目管理的团队建设[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5,21(10):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