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0: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白鹭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兼生硬,且不用说,即使像粉红色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显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忽略了它的美。
那白色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常有一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相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人专心为白鹭设计的。
晴天的早晨,每每看见白鹭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是不大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少有的一种喜好。人们说它是在了望,可它真的是在了望吗?
黄昏的空中,偶尔可以看到白鹭在低低地飞,悠然的观看这情景,可说是乡村生活的一大乐趣。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歌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虽然我们走遍世界去寻找美,但是美这东西要不是存在于我们内心,就无从寻找。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世上没有人会放弃去追寻美,只不过每个人对美的定义会有所不同而已。美,其实就像一棵大树,要想茁壮成长,必须扎根土壤。所以,美,是根植于内心的,是用纯洁的心灵之眼才能洞悉的永恒美好。
我的家园,山水江南,是最具诗情画意的,如果有一场透雨下下来,让空气湿润一些,则韵味更为浓郁。
江南的夏季,特别是江南夏季迷潆的雨幕中,无论是山川荒野,还是水泽田园,常常可以见到妙趣天成、惹人心动的一幕:几点白鹭、三两条水牛,静静地聚在一起。水牛安然自得地在田间地头埋头啃草,白鹭悠闲自在地踱着碎步在水牛周边寻寻觅觅,一会儿它振翅飞上牛背,如同在地面上一样悠闲;一会儿又从牛背上翩跹而下,大胆地站到了水牛的鼻子底下。此时此刻,水牛依然从容不迫地啃着青青的野草,那种来自强大与弱小动物之间的亲近和睦,给人的感觉是如此亲切熟稔。
我生在乡下,长在乡下,常常在春夏之交,哪怕是坐在房门前,也能看见成群的白鹭扇动着宽阔的翅膀,在屋顶,在田野,在天空,翩跹飞舞。那时的感觉中,村口一棵几人合抱的大枫树,是白鹭栖息的天堂。它们早上从那儿起飞,晚上在那儿归巢。特别是深秋时节,枫叶红了,雏白鹭也长大了,白鹭的家族空前蓬勃。树冠之上,点点白鹭千姿百态,雪片般点缀在醉红色的叶片之间,远远望去,像是白色芙蓉花开在枝头,为秋天的乡野增添了飒飒生气。那种强烈的、富有动感的对比,构架出一幅多么美妙的图景啊!那时,我每天总要看上几回,很多时候是端着饭碗去看的。时间一长,对白鹭的生活习性也知晓了一些,它们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地和潮湿的丛林间,喜食鱼虾、昆虫和微生物,之所以愿意和水牛待在一起,除了水牛自身携带着许多昆虫和微生物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水牛啃过的草地更有利于白鹭寻觅食物。对水牛来说,白鹭的到来,可以使它免受蚊叮虫咬。因为这种互利的关系,它们在一起才显得别样的安详和谐。
“漠漠水田飞白鹭”,田畴上空,白鹭翩翩起舞,翅膀扇出的又何止是尘世间的优美和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不断的迁徙中,白的家,谁能说不在青天之外?“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身在异乡的旅人,见到此情此景,怕是归家的心情更为迫切些了吧。
田畴间有水牛细嚼慢咽,青天外有白鹭翩跹振翅,绿水绕着青山,青山伴着绿水,这种动静有致的诗情画意,这种恒久祥和的诗情画意,又是怎样牵动着一个离家的游子对家园的想象啊。我的想象中,家园如白鹭的翅膀,总是忽明忽暗,忽近忽远;家园也如一条水牛的咀嚼,将四季轮回,日月光华悄悄地融入生命,流入血管。而我,在城市的森林里,在拥有水牛与白鹭的想象里,总是以孤独者的方式,在每个忙碌的清晨与黄昏,一个人在心灵的家园,悄无声息地向温柔与爱的方向不懈不怠地流浪。
【赏析】
故乡是心灵永恒的栖息之所,是记忆中画面定格的美。诗人凌云翰曾说:“人生远游固云乐,何似在家长看山。”无论阅过多少风景,最美不过故乡的山水,最深不过浓浓的故乡情。
【写作方向】
故乡;心灵家园;美……
白鹭,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俄罗斯、中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白鹭数量相对较多。在我国,许多省份都有白鹭的栖息地。
白鹭天生丽质。李时珍《本草纲目》解说:“鹭,水鸟也。洁白如雪,颈细而长,脚青善翘,高尺余,解趾短尾,喙长三寸。”郭沫若《白鹭》一文,对白鹭外形有独到的评价:“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白鹭姿态优美,动作潇洒,极富飘逸之神韵。伫立时,白鹭收敛羽翼,颈部或伸或缩,修长的腿轻松地支撑着雪白的身躯,俨然“雪衣公子立芳洲”。行走时,白鹭颈部收缩成 S形,步履轻盈稳健,悠闲自在。飞翔时,白鹭颈部亦呈S形,两脚向后伸直,缓缓地鼓动宽大的翅膀,直冲云天,却又从容不迫。白鹭还有“群飞成序”的习性,故在白鹭栖息地常能观赏到“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可以说,白鹭的优雅和高贵,完全可以与白天鹅相媲美。
白鹭以湿地为栖息地。在海滩、湖泊、溪流、水稻田和沼泽地,常能见到白鹭的美丽身影,唐宋诗词中就有“漠漠水田飞白鹭”,“草长平湖白鹭飞”等生动描绘。白鹭栖息最密集的当属江苏涟水的白鹭岛,每年夏季有上万只白鹭在岛上筑巢繁衍,有时百千白鹭齐飞,场面蔚为壮观。
白鹭“林栖而水食”。捕食时,白鹭迈动长腿涉水漫步,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里的小动物,然后突然伸出长颈,用又长又尖的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准确地把食物叼住。有时也“久立潺潺石”,伺机捕食过往的鱼虾。傍晚,白鹭归巢,栖身于近岸的山林,在树丛、竹丛或苇草堆里过夜。
有趣的是,富有灵性的白鹭擅长“择优而栖”。当所栖息的环境恶化时,白鹭常会不辞而别;而当环境得到改善时,白鹭又会悄然飞回。因此,诗人讴歌的“翩翩白鹭下夕阳”的景象,在环境学家们看来,其意义远不止于诗情画意,它还意味着环境的优化,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白鹭是著名的文化鸟类,它是吉祥、高雅、奋进的象征。从古到今,许多诗词歌赋、绘画刺绣、音乐舞蹈和艺术雕塑等,都常以白鹭为题材。《诗经》早就有“振鹭”的诗句。我国传统花鸟画中的“鹭莲图”,常被人们作为赠品,寄寓“一路(鹭)连(莲)升”的美好愿望。生活中,人们还喜欢借白鹭为各种事物命名。单以地名为例,福建、浙江、江苏、贵州、新疆等省份都有取名为“白鹭岛”“白鹭洲”的生态旅游景点。
(供稿/山西 雪影)
凤凰台上凤凰游①,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②,晋代衣冠成古丘③。
三山半落青天外④,二水中分白鹭洲⑤。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凤台山。相传刘宋元嘉年间因异鸟集于山而建。
②吴宫:三国时孙吴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
③衣冠:指王公贵族。
④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⑤二水:秦淮河流经南京西入长江,因白鹭洲横在其间而分为二支。
赏评:
此诗是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接着在三四句中,诗人感慨万分: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这两句诗对仗工整,气象壮丽,是难得的佳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十分沉痛。作为登临吊古之作,《登金陵凤凰台》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上榜理由:
“你们快看,好多白鹭……”这句话,让正在默写诗句的我们,心飘到了外面。无论是绿色的田野,还是湛蓝的天空,都无法改变我们对白鹭的关注。有的人不禁吟诵起了白鹭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引人注目的风景啊。
不知道是谁开玩笑说了句“让一个同学去赶白鹭,我们拍照片吧”,刘爱立马就冲了出去,我心头的“羡慕、嫉妒”涌了上来,也嚷嚷着要出去。大家虽然说保安不会让他出去的,我还是一直望着校门,一直看不见他的踪影。突然,大家大喊“他真跑出去了!”,我苦苦哀求老师,但没等老师答应,自己也跑了出去。
校门是开着的,保安正在门口扫地,我没有顾及他的表情,随口说了句“我出去一下噢”,很快就回来的。话还没落地,就已经冲了出去,很快就听见同学们的呐喊。我很快巡视了四周,并没有看见任何人的踪影,连白鹭都被田野里的绿色挡住了。找到一条小径以后,就赶紧跑了进去,这是一条很小的路,我好几次都差点摔倒。一些小草被我踩弯了腰,野花们却抬起头,看着我继续疯狂奔跑。
我看到了刘爱一个人站在田野中,手里还拿着绿油油的草,明显没有了出校门时的激动。他小心翼翼地告诉我“白鹭就在那里,你轻点,不然它们就跑了”,我虽然嘴上不停说“知道了,知道了,我很淑女的”,脚步却没有停止。没走几步,就看见它们踩着小碎步,脑袋还有规律地上下摆动,我兴奋地叫了出来“我看见它们了”。
它们好像被我的叫声吓到了,很整齐地飞了起来,没有任何一只脱离队伍。我无助地喊着“回来啊,别走”,又不禁跑了起来,追着它们的路线。刘爱和我跑的是另一条路,我这条路上,两边都有小麦,我被夹在了中间,小麦上的水珠,都无情地爬到了我的裤子上。追了一段路后,它们已经飞到了别的地方,我也准备回教室了。这时候,才想起来,大家都看着我们呢,甚至有人在喊“偷橘子,抓贼啊”,连保安也以为我们去偷橘子了。
回到教室后,我滔滔不绝地讲着刚刚所发生的事情,时不时还甩一甩裤子上的雨滴。 也许多年以后 偶然的一回想,这疯狂的记忆会使我扬起嘴角。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弘扬中华文化,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进行有效拓展,让语文课堂更高效、开放,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全面地发展。
一、拓展、积累“同主题”作品
以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上课伊始,便引入《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边诵读边找到两首诗的共同点,即都是送别诗,从而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而后以“折柳赠别”的典故,引出系列杨柳送别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王之涣的《送别》:“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像这样拓展“杨柳依依离别愁绪”同主题的诗句,将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为一体。这样整合,同中求异,奠定了古诗的情感基调;异中求同,索解出古诗一致的精神本质,为后文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拓展、理解“同文言现象”
诗歌阅读的第一部,便是正确理解词义。掌握文言实词是阅读浅易古诗词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缺少它,就谈不上阅读古诗词、欣赏古诗词。换句话说,掌握相当数量的实词,是提高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基A。
教学《乡村四月》中,在理解“白满川”的“川”时,引入学生熟知的词语“川流不息”和李白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通过比对,学生明白了“一词多义”这一文言现象。
再如,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村庄儿女各当家”一句中的“儿女”是典型的古今异义,便可拓展相应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和“停车坐爱枫林晚”,其中的“走”和“坐”也是古今异义,由此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文言现象的印象,并顺势渗透了读懂古诗文的方法。
三、拓展、感悟“同意象”作品
古诗词语言的精炼、含蓄,意境的悠长、深远,给我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古诗词教学中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也就没有了品位和创意。而意象是古诗词的细胞,在古诗词学习中具有核心意义,它不是普通、客观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的物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以《渔歌子》为例,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教学时着重在还原和拓展意象中,让学生读懂词中景,更读懂词中情。
1.走入意境,寻找意象
古人说得好“一切情语皆景语”,诗词的意境是诗人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意象中,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教学时应根据古诗文本,去唤起或开掘学生心中隐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经验文本,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在理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句时,先让学生圈出诗句中的景物,而后让学生在倾听乐曲的同时想象会看到怎样的画面,有哪些色彩,这时学生很快发现了白鹭、金鳜、红桃、青山,于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
2.丰富想象,还原意象
通过寻找意象,学生找到了诗句中的景物:白鹭、金鳜、红桃、青山,这些恰恰都是春天里的,于是让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诗句。有的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的说“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还有的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想象、吟诵诗句的基础上,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词中美好的意境。教师又让学生透过诗句,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师生合作找到了许多描写春天的意象,比如:翠柳、黄莺、紫燕等,在语言的互动转化中还原了意象。
3.情辞勃发,拓展意象
在学生找到了许多描写春天的意象后,要求学生填入意象,创作诗词:
此时再问“张志和为何不须归”时,学生的答案不止停留在景美上了,有的说“向往自由不须归”,有的说“爱好垂钓不须归”,还有的说“留恋自在不须归”。这样的读写结合,既深化了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又能入情入境,更好地体验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李嘉 之“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句,王维将其改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此为偷语,只在字面上玩花样。
韦应物之“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句,白居易将其换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此为偷意,有脱胎换骨的手段。
偷势是最难的,神而化之,不知不觉,所谓妙不可言也。比如坡《题西林壁》诗,其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王安石《登飞来峰》诗,其视角是由此超越趋势而上的,其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下比较,不难发现诗歌联系中的变化,并体味其中的妙趣。
唐代的皎然是著名诗僧,常有许多朋友去拜访他。一个夜晚,友人依依惜别竟至于泣下。皎然抬头望月:“千里万里心,只似眼前月。”宋代坡写下《水调歌头・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了传世名句。殊不知东坡是脱胎于皎然的。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被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提出了美好的愿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其后的白居易也有一样的胸怀,他的《新制布裘》咏叹:“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从“千间厦”到“万里裘”,可谓千古不朽的诗篇。
嵇康遭司马氏政权之害,在刑场奏出《广陵散》绝响,他的《琴赋》中曰“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这就是嵇康的遗言,他是无所畏惧的。千余年后的谭嗣同为变法献身,他在狱中留下绝命书,诗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视死如归,同嵇康是心心相印的。
范仲淹有《苏幕遮》一词,云:“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王实甫写《西厢记》一剧中“长亭送别”,崔莺莺的唱词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司马迁《史记》中说道:“高岸为谷贤者退,深谷为陵小临大。”说明了时代的变迁与人物的命运,所以必须有远见。唐人张籍《北邙行》诗云:“千金立碑高百尺,终作谁家柱下石。”也是一样的道理,智者所见略同。
俞樾是清代朴学大师,书斋曰“春在堂”,其名来自他当年应试作文的一句诗“花落春仍在”。孰料此句为考官所青睐,遂得功名而传作佳话。俞平伯是其曾孙,从小受家学熏陶,故诗文亦佳,后来成为红学大师。他写过许多诗,最出名的一句是“空枝闻鸟啼”,真是祖孙心有灵犀,遥相呼应呀!
以深厚的生活、精妙的阅读和智慧的理趣为基础,创造出诗意来,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不懈的诗意境界的美学追求。
一、是“诗意”,一种难以名状的韵味
教学的过程是生命体验的过程。在体验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成长,分享成功,一起想象,相互交流,展开着心与心的对接,情与情的交融……这些成为了师生们心中一个又一个的美好回忆,定格为一种妙不可言的韵味。
有这样一个情景:公开课上,女教师文静年轻,学生们活跃张扬。一个流着鼻涕的男生站了起来,女教师掏出手帕弯下腰为他擦去了鼻涕……一个平凡的举动,只因它融入了教师的浓浓爱意,即让课堂散发着如此的诗意。
有这样的一段话:“树美,因为有叶;叶美,因为有树;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树一定很美;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很美,那么这个班一定很美;如果每一个人都很美,那么这个民族一定美。”这是初中阅读课文《做一片美的叶子》的结束语。教师用诗的语言拨动着学生的心弦,让诗的气质韵味回荡在课堂,流淌在学生的心中,令人回味。
有这样的一种设计:精读了一位名家的《白鹭》一文后,教师出示了一首诗,“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目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
师: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1:这首诗也是描写白鹭的,写得很美。
(其余学生均点头)
师:看来,美的事物是相通的。告诉大家,这首诗其实是描写芭蕾舞演员的。再读,试试这回你看到了什么?
生2:我仿佛看见白鹭身着白纱裙,悠然而恬静地微笑。
生3:我似乎听到轻柔的音乐响起,白鹭正在翩翩起舞,它就像是芭蕾舞演员。
精巧的设计,让学生找到了美的通性,理解了白鹭,也理解了芭蕾舞演员,更理解了高雅与诗情。这样的设计,自然地为课堂带来了多彩与诗意。学生们在类似“意识流”的过程中,放飞想象,愉悦身心,和谐发展。
由此看来,爱意的流淌、诗性的语言、匠心的设计……它们都是课堂教学中跳动的灵性与智慧,它们都是课堂教学中诗意丰盈的力量与源泉。
二、是“唤醒”,一种举足轻重的行为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过:“语文学习是一种唤醒的艺术。”用已知去探索未知,依据经验引领前进,这是“唤醒”的要旨。语文是生活的语文,语文学习必然与生活密不可分。学生虽小,但他们经历了许多的事,体悟了许多的情,见识了许多的人……这些都是“唤醒”手段的着眼点,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宝贵资源。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与唤醒。大凡成功的课堂,“唤醒”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把敬佩的目光投向古诗词《村居》的教学吧!
师:有一种朗读非常可怕,除了感情,别无他物。《村居》向我们介绍的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认真读,你能从诗中找到色彩吗?
生1:我从“草长”找到了绿色。
生2:我从“莺飞”找到了黄色。
生3:我从“纸鸢”找到了红色。
师:还有吗?
(学生们默不作声。)
师:看看我发给你们的那幅黑白的插图(根据诗境而作)。
生4:我从“二月天”找到了蓝色。
师:为何是蓝色?
生4:放风筝的日子,天气肯定不错,那一定是蓝色。
师:有道理!从一幅黑白的插图中看到了色彩,这就是智慧的眼睛!
生5:我发现了“东风”的颜色!
师:“东风”的颜色?是什么颜色?
生5:(略思索)“东风”的颜色是透明的!
……
在这样的片段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潜能在尽情绽放,师生之间的智慧在和谐交融。面对着萎缩的势头,是一张黑白画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诗意的激励唤醒了学生心中诗般的语言。试想,缺少了“唤醒”的课堂将是何般的暗无天日,生机殆尽!
三、是“思辨”,一种痛并快乐的历程
思索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思索的结果却带来快乐。面对挑战,过程是一度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结果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这就是“思辨”的魅力,它是那么强烈地激发着我们读书成长的欲望!
思辨能引发真知,催人前行,促人成长,它往往大都用于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的学习当中。如指导学生阅读初一自读课文《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是真的要杀他的大黑骡子吗?学生们自然分为两派,一方说不想杀大黑骡子,杀它是因为大家没得吃,迫不得已;一方说为了让战士们充饥,是铁了心要杀大黑骡子。学生们在辩论的过程中,读书提炼论据,阐述本方观点,批驳对方观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味盎然。过程中,学生们虽饱受思索之累,但他们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理解了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情操,使自己的思维与品质得到了升华。
再如,《村居》结尾的片段教学:
师:读了这首诗,哪一个字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生:(齐说)“醉”!
教师出示幻灯片:
谁醉——
醉! 柳醉?人醉?
因何而醉——
酒醉?景醉?
师:是谁醉了?因何而醉?
生1:柳醉,是被迷人的春景所醉!
生2:孩子醉了,是为纸鸢而醉!
生3:春醉,是为孩子们而醉!
……
在这里,教师因“醉”而提出了一个答案多元的话题,他用自己的思辨为学生提供了思辨的平台。在思辨与争鸣中,学生主体个性张扬,潜能绽放。可以说,这样的思辨才是双赢的。
语文的课堂,精神的家园!
语文的课堂,享受的乐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动”起来,情感、潜能就会充分释放出来,学生就会因“动”而美丽,课堂也会因“动”而精彩。
一、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动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压根儿就提不起学习的劲头,那一切便无从谈起。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让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对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就会认真地学好。
在教学《明天的太阳城》这一说明文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引导学生自主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提出:明天的太阳城展览馆里要招聘优秀的讲解员,如果你成功应聘,将如何向前来的参观者讲解这神奇的太阳城?“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学生兴致勃发,举手如林。小小的创意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又把时代的色彩融进课堂里来,让课堂上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这课堂实实在在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 调动感官,让学生在多方参与中动起来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例如教《白鹭》,文中的“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是全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我先借助课件,呈现一组白鹭的图画让学生欣赏。在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眼中的白鹭后,让学生用心读一读郭沫若先生笔下的白鹭,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画、动脑想。然后,安排小组讨论、圈画、画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交流、讨论。本节课的教学,因为有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充分活动,有了学生的全方位参与,有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 放飞心灵,让学生在个性解读中动起来
小学生的想像力很丰富,创造的火花时有迸发。如:“冰融化了,化成了春天!”……对此,教师不能无动于衷,而应当用心呵护学生这种创造热情。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索,让学生充分想象,去“标新立异” “异想天开”,发出自己的心声,产生自己的思考。
一位教师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最后问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了钓鱼吗?”学生若有所思,是啊,不在钓鱼又在什么呢?短暂的小组交流之后,学生思有所获。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银装素裹,渔翁之意不在鱼,而在观赏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起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临城中心校】
美丽的西塞山
湖北省黄石市东部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山——西塞山。无论是生机勃勃,桃花盛开的春天,还是冰天雪地,寒风凛冽的冬天;无论是薄雾笼罩的清晨,还是绚丽多彩的黄昏,西塞山永远都是那么迷人。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桃花绽开了,露出了粉红色的笑脸,一大片一大片到处都是的,多得数不清,就像粉红色的彩霞洒落在西塞山上,也仿佛像在迎接春天的到来。一群群白鹭在西塞山前自由地翱翔,一边飞一边鸣叫。看到这美丽的桃花和正在翱翔的白鹭,我不由得想起了一首张志和作的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郁郁。密密层层的枝叶,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炎热的太阳光。林间小路上有点点光斑,路边的野花多的数不清,有的粉如霞,有的白如雪,有的红似火,有的蓝如天,各种各样的野花多得数不清,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当然,偶尔也会有几棵野菜“挺”在中间:竹笋啊,野葱啦,蕨菜呀,等等……
秋天,树叶有的变成了黄色,有的变成了红色,红的像一团能熊熊燃烧的烈火,有的半黄半绿,有的依然翠绿。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慢慢地飘下。小草也变黄了,西塞山金黄一遍,真是层林尽染,叠翠流金。不过,你如果轻轻拨开草丛,仔细地寻找,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有酸甜可口的野草莓,紫红的山楂,紫玛瑙似的野葡萄,让你大饱口福。
冬天,西塞山转眼间就换上了银白色的棉袄。小路上,树枝上,树叶上,亭子上积满了白雪。雪花在空中飞舞,大雪过后,地上白茫茫的。小路被雪覆盖了,小草也盖上了棉被。有些小草很淘气,不想盖棉被,露出点点尖尖的脑袋。树枝上落满了白雪,松柏像把伞,山顶上的北望亭在雪白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美丽。
美丽的西塞山一年四季景色迷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它是多么美丽呀!
三(2)班
徐琳婧
指导老师:陈永阳老师
文/春野流枫
被一朵浪花甩在这里
就站成堤岸上垂钓的柳
听遍每一季草木变绿的声响
总有一种亮晶晶的声音从高处滑落
摔碎在鱼背上
斑驳成鳞
河湾
是一块明晃晃的镜子
将情节反射得七零八落
连同河岸淑女奔走的足音
那么高草编织的荒凉
让残月一剪就破
我在江头
有人在江尾
一回头草木全开花了
我最后一支曲子也掉进水里
始终没能敲醒沉睡着的诗句
依如你走远了的笑声
船
从此岸到彼岸
彼岸
被生活一篙撑走
把剩下来的日子束了又束
杜鹃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蜀魄等。杜鹃在古诗词中多与“伤感”、“思归”、“怨恨”联系在一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子规声声,仿佛呼叫着“不如归去”,然而,迁客仍要远行,这是令人何等的伤情?诗人正是借子规的啼声,来衬托自己的愁心,表达对友人受贬的无限同情。崔涂《春夕》:“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杜鹃在月下哀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是何等的痛苦哀伤?
鹧鸪
鹧鸪,在古人眼里,叫声凄切、哀怨。在诗词中,鹧鸪声仿佛是哀怨、凄清的化身。张籍《湘江曲》:“送人发,送人归,白■茫茫鹧鸪飞。”“鹧鸪飞”是写江边所闻,和茫茫的白■动静互映,鹧鸪声声,仿佛更深深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怅惘。黄N《月照梨花》:“不知郎马何处嘶。烟草萋迷。鹧鸪啼。”“行不得也哥哥”,是鹧鸪的叫声,也是的心声。“鹧鸪啼”,含蓄地表达了情系郎君、翘首盼郎归的心情。
鸿雁
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杜甫《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孤雁不饮不啄,执着一念,且飞且鸣,其声凄惨,其影孤单。思念同伴,拼命追寻,悲壮中透露出一份热烈、一份执着,表达了诗人感时伤怀的离乱之苦。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一雁度南楼”,言外之意有“雁归人未归”之意。“一雁”的“一”字,极传神地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
燕子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燕子入诗,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晏几道的《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孤独的词人,久久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在霏霏的春雨中轻轻地飞来飞去。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杜甫《水槛遣心二首》:“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燕子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鞯奶炜铡 “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句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洋溢着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
黄鹂
黄鹂也叫莺鹂、黄鸟、莺、仓庚。黄莺以漂亮的羽毛、轻捷的身姿、婉转的歌喉,把本已灿烂的诗歌天空点缀得更加迷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人将“莺”、“燕”两种美好禽鸟对举,描绘出了一幅黄莺争树、紫燕剪风的图画。“早莺”似通人意、争栖暖树的活跃情态,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无名氏《九张机》中的《乐府雅词》:“桃花枝上,啼莺言语,不肯放人归。”采桑少女被黄莺的美妙歌声迷住了,舍不得回去。其妙在不说自己流连忘返,乐不思归,而说莺言挽留,不让人归,把无情的黄莺化作有心的女伴,生动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
白鹭
白鹭又叫鹭鸶,天生丽质,身体修长,全身披着洁白如雪的羽毛,犹如一位高贵的白雪公主。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的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诗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颜色,织成了一幅绚丽的图画,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韦庄《稻田》:“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一群洁白的鹭鸶飞来,犹如点点白雪,冲破烟云,落在画屏般的水田里。画面色彩鲜明,碧绿之中嵌进点点雪白;构图精巧,动景之中勃发无限生机。杨慎《出郊》:“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白鹭忽然飞来,点破了秧苗的一片碧绿。一个“破”字,平中见奇,顿使诗境为之生色。空中飞鹭,田间秧针,历历在目,跃入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