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西游记手抄报

西游记手抄报

时间:2023-05-29 17:40: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西游记手抄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西游记手抄报

第1篇

一天,我和黄彩铃还有梁海琪因为在下雨时,没办法回家,所以,在学里做作业,他们有不懂的就互相问,如果他们都不懂就查字典。

就这样,他们一直在做作业。

过了一会儿,梁海琪做完了,她坐着说:“我已经做完了,我能做什么?”我说:“回家吧!”她说:“可是,外面还在下雨啊!”黄彩铃说:“那就看书吧!”说着,梁海琪就拿出一本叫《西游记》的书。

过了很久,我和黄彩铃都做完了,我就说:“外面还在下雨,我们都已经做完了,不如,我们自己做一份小小手抄报,互相看看别人的创意,不也好吗?”大家听了我的话,连忙点点头,表示同意,接着,我们拿出一张白纸,写出自己的创意和知识。如果,我们想写资料的话,我们有的会看语文书和课外书等有关资料的书。

又过了一会儿,我们的手抄报完成了。首先,我看黄彩铃的,黄彩铃看梁海琪的,梁海琪看我的。我们互相交换来看,我们每张手抄报上面都有一些图案。我们互相看完了,就谈话,多有意思啊!我们谈话还谈上整整十分钟呢!

过了一会儿雨停了,我们高兴的呼唤着,我们还有点不舍得离开这呢!

我回到家里,把手抄报给了爸爸妈妈看,都非常开心,因为我设计的手抄报有创意。

第2篇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的作文,不是语言干瘪就是内容空洞、无病,写来写去还是那几件老掉牙的事。如果学生在阅读了一定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后,自然而然有了知识的积累,得到了文化的熏染,开阔了人文视野,彰显了人文精神,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了辩证思想及批判观念,写作文时自然能做到底气十足、文采飞扬。所以,我们一定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并且能做到持之以恒,用这样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促其成才。

一、延伸阅读

这是一种以拓宽学生阅读面为目的的阅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以个人为中心,也可以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还可以以整个班级、年级为单位。如在学习《社戏》时,我们开展了关于鲁迅先生的阅读活动,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完成几项任务:阅读关于鲁迅先生个人简历方面的资料;阅读《呐喊》小说集,再选择几段描写得精彩的语段以备进行诵读欣赏;阅读一些鲁迅先生语言风格的介绍资料;每一小组以鲁迅先生的一部小说为主进行阅读赏析,如《故乡》《祝福》《孔乙己》《药》《风波》等;搜集周国平等人对鲁迅先生的回忆资料。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小组成员可以将搜集到的资料在全班交流,形成资源共享。我认为这样的阅读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展示才华,又能让整个班级在资源共享中一起进步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二、研究阅读

这是一种以设计问题和寻找答案为目的的阅读,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其实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学生总会有一些问题提出,它们可能与学习内容紧密相连,也可能与课本无关,不管是哪一类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阅读的对象,指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在研究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在无形中解决问题、增长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研究阅读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频率很高的,如学习专题“荷”时,我组织的一组学生搜集有关“荷”的诗歌,这个小组学生非常积极,速度快得惊人,效果也很不错,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等诗歌;另外的一组搜集关于“荷”的散文虽然有点困难,但是他们经过不懈的努力,也有所收获,找到了朱自清《荷塘月色》等散文。

三、分析阅读

这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为目的的阅读。我们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要让他们由读懂故事情节到读懂作品的深刻内涵,从而进一步上升到读透作者的内心,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达到提高他们赏析能力的目的。如学习专题“西游记”时,我让学生在假期阅读原著,并观看电视,使他们对《西游记》有个大概的了解。但是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了解,要激发学生的赏析意识。于是我围绕《西游记》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指导他们要不断地进行思考,做好批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还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整理好批注,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我认为这样的名著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作者、作品,最重要的是还可以让学生掌握鉴赏作品的一些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四、泛览阅读

这是一种对文学作品进行整体性的了解而不求精通的阅读。我认为这对提高一个人的整体阅读水平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如果让学生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进行精读训练,对泛读却不加重视,那么学生的知识面就比较狭窄了,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所以,我们可以结合课本内容,有目的地提供阅读资料,从而来刺激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能在课后积极主动去寻找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其实这种方式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不但要有极高的文学素养、高超的引导水平,还要能提供好的指导方法,如有的地方只需要读懂大意就好了;有的地方只要能记一些要点就行了,最关键是要培养他们泛读的习惯,让他们爱上阅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读得非常轻松、自由,从而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在教室的一个角落设置一个书架,陈列一些中外名著、杂志报纸等,让学生课后可以随时进行阅读,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我们平时也可以在那看看,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

当然我还可以用一些别的方法来刺激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如赛诗会、辩论赛、手抄报等多种方法。我认为以上所讲的多种阅读方法,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文学作品的意识,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方面也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愿我们用平时一点一滴的阅读积累撑起爱上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天空,陶醉在人类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中。正如巴罗所说:“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至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在书的海洋里畅游,不断成才吧!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第3篇

关键词:名著阅读;兴趣;语文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109-01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新课标》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有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名著的阅读如此重要,那学生们是否在进行课外阅读?特别是在办学条件相对比较薄弱的农村初中,学生在读些什么书?他们是怎样读书的?他们读书的过程中有哪些潜在问题?而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就农村初中生的名著阅读问题,笔者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农村初中的名著阅读几乎为零。那么是什么原因阻碍了的名著到农村初中的脚步呢?

首先,大语文教育观尚未确立。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改革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建立一个课堂内外相互结合的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实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但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和教师未能真正确立这一点,对课外阅读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课内灌输,轻课外阅读。

其次,快餐文化的流行造就学生观念的偏差,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思想浅薄化,挤占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

再次,现行教育体制使学生教师一起远离名著阅读。对于阅读,现在并非不重视,但只要看一看文化市场上的语文阅读类书籍,大多被冠以"训练"、"教程"之名目,其功利性就可想而知了。在专业性语文报刊杂志上,"阅读"这个名词也多半是与"教学"连缀在一起。在这一背景下,重视阅读的目的被局限于提高教学质量,课外阅读仅以课内阅读的补充这一面目出现。这意味着必须为课内阅读服务,围绕课堂所学内容展开。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课外阅读如果不遮上一层"为了学习、为了成绩"的面纱,就难以正大光明地出现在家长和学校面前。即使一部分支持学生阅读名著的语文教师,也是出于"有了一定的阅读量,语文成绩才能上去"和"名著阅读能提供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问题是,以这样的功利面目出现的课外阅读,能否真正适合青少年的成长需要?能否满足他们的心灵饥渴?这也许就是很多青少年学生畏惧"名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成绩本身是很多学生的困扰,而当阅读与之挂钩时,就不再是一种享受了,阅读带来的兴趣也随之消失殆尽了。

除此之外,一些学校忽视语文环境建设,没有一定的图书配备,加之社会上公共图书馆的开放率低以及影视作品的冲击等,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阅读的开展。还有,有些学生家长往往认为课外书是"闲书",读"闲书"是不务正业,会影响考试分数,因而对学生看"闲书"也大多持否定态度(当然,这也有唯恐学生缺乏分辨能力而误入歧途的考虑),也给课外阅读设置了障碍。即使"通情达理"的家长,这也往往局限于让学生读"作文选"之类,岂不知这不仅无益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反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目前的现状,切实开展好课外阅读呢?

一是"悬念法"促读 在学生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看到厚厚的一本名著,难免望而生畏。此时老师不妨讲前部分,在情节动人处戛然而止,从而勾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也可以由老师每节课抽出5分钟时间给学生按章节读下去,也会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是"配合式"跟读 顺着学生的兴趣爱好,配合媒体上热播的电影电视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电视剧《西游记》,真可谓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爱。于是我因势利导,拿来原著《西游记》,读读其中精彩章节,适当点评其写法、语言的精妙,说:"还是原著有意思,要我拍电视剧我会拍得更精彩!"连续几次后,很多同学真的捧起了大部头《西游记》。 看看电影电视剧,读读原著,再不用心的学生也记住了这本书。

三是"多样化"评价实施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意志,又能帮助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效,了解学生的阅读动向,更有利于抓好各类阅读指导。如果没有评价,名著阅读就会流于形式。多样化的评价让学生始终对名著阅读保持新鲜感,继而形成高度的热情和自觉行为。所以,我们既可以在考试中评价,也可以在赏析交流中评价,在成果展览中评价,在话题辩论中评价,在问题探究中评价,还可以在表演中评价。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个人都拣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细读,其他地方浏览,然后再谈阅读感受,你有我无的相互交流,从而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把握,之后再细细品读。在每读完一本名著,我们可以开展专门的评价课:手抄报展览、读书报告会、话题辩论赛、课本剧表演、赏析交流课等。

总之,当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为了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必须大力加强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并实现最优化,而绝不可忽视和放任自流。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

第4篇

最近,有一位家长这样对我说:“家里书多着呢,可就是一直摆在那儿,他根本一本都不看。”这样一句无奈的话语,让我认识到:孩子们对阅读有没有兴趣,才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所在。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兴趣做先决条件。”由此可知,兴趣是孩子们学习最好的老师,它在阅读中具有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来培养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呢?

一、为孩子们挑一本合适的书

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孩子的心理特点也不同,其阅读的倾向、阅读的兴趣亦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孩子课外阅读兴趣的差异性向他们推荐读物。

低年级儿童的阅读倾向为短篇、完整的故事,幻想性题材的故事,幽默、意外的故事结局;中年级儿童阅读倾向为童话类、传记类、富有神秘性、创造性的故事,历史类读物;高年级儿童阅读倾向为游记、传记类,带有悲剧色彩的读物等。孩子们有了自己喜欢的读物,阅读起来效率就更高了。

二、给孩子们一个阅读的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才有“潜移默化”之说。就如孟母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惜连搬三次家,可见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对于孩子阅读的重要性。

教室有图书角,外面有图书馆,家里有图书柜,周围还有很多与孩子一起看书的小伙伴。在如此浓的书香氛围中,孩子们可以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

三、教给孩子们一套好的读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唯有特别注意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使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长久地保持下去,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是关键。

培根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则须咀嚼消化。”因此,要根据不同的书,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常用的阅读方法很多,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1.精读法

精读法,就是对那些自己感兴趣和有用的书反复读,对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由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2.延展拓展法

这种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动活泼地向孩子们传授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然后有目的、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书目,指导其正确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

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就让孩子们看有关《红楼梦》的书籍;学习了《赤壁之战》,让孩子们看有关《三国演义》方面的书;学习了《三打白骨精》,让孩子们看《西游记》。这种阅读方法可以扩大他们的阅读面,积累丰富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3.选读法

选读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孩子们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以便学以致用。

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我们可以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这种方法能使孩子们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4.速读法

对那种消遣性的书籍可采用浏览的方式,看看序、前言、目录、插图、照片以及注释,对全书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已在提倡速读法。利用速读法,可以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5.摘录批注法

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文库”中,为以后的作文进行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将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会精彩、有效。

四、为孩子们开展几次读书活动

第5篇

2013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中,名著考查题就很有代表性,不妨从这道题的分析中归纳出一些名著考查的趋势,同时对我们今后的名著阅读指导教学产生有益的启示,寻找到相应的对策。

2013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第5题名著阅读。

(1)保尔・柯察金是长篇小说《 》中的主人公,这部作品是苏联作家 (作者名)在双目失明、脊椎硬化的困难条件下写成的。

(2)试卷开头标注的歌曲名称是“一个师傅仨徒弟”,其实取经队伍中还有一位称唐僧为师父的“徒弟”。请结合右侧动画片截图与你的阅读经历,完成下列两小题。

①请概括出这位“徒弟”成为取经队伍成员的过程。

②请简要评价这位“徒弟”在取经过程中的作用。

一.名著考查的四大趋势

趋势一:注重基础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九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对阅读材料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建议。这一举措无疑是为在教育教学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旨在引导学生向自主阅读的书桌靠拢。阅读建议也会有效地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实际教学中,学生有没有真正进行名著的阅读,首先看他名著的相关基础知识有没有掌握。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及生活时代、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等等方面的常识是必须要掌握的。例题第⑴题正是体现了基础性的考查原则,考查了作品名称、作者姓名,还涉及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经历。这些知识点的考查,都提醒学生在阅读名著时,要做一个有心人,记住这些常识性知识。

趋势二:注重趣味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将承载着阅读品味语言文字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相统一的重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影像技术的发展,我们已进入一个读图时代,图像、影像等带来的视觉文化开始影响着语文教学。大量涌现的图画印品常常在学生身边出现,同学们也习惯在视觉盛宴中感知美,他们的审美倾向与审美情趣因此或多或少有所改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影响了几代少年儿童精神生活的“小人书”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对“图”情有独钟,自然引发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图”“文”并存的现象进行思考与探索。

为了在读“图”时代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命题者在第⑵题题干表述部分就提醒学生观察动画片截图,寻找“取经队伍中还有一位称唐僧为师父的‘徒弟’”。学生在读图时,自然会兴趣盎然。而且判断这位“徒弟”是谁。能够根据图画上面的形象,结合平时的阅读经历,变换成与之相关的情节概述。所以第一问就设计了“请概括出这位‘徒弟’成为取经队伍成员的过程”的一道题。这样的题型,不但考查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情况,而且考查了学生对“美”的画面的欣赏与感悟。不但体现了一份试卷检测的严肃性,同时也体现了特定年龄段所要求的“趣味性”,可谓“趣”味盎然。

趋势三:注重探究性

《西游记》中的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三太子,因纵火烧毁玉帝赏赐的明珠而触犯天条,后因南海观世音菩萨出面才免于死罪,被贬到蛇盘山等待唐僧取经,之后又误吃唐僧所骑的白马,被菩萨点化,变身为白龙马,皈依佛门,载乘唐僧上西天取经。

不容否认,白龙马在《西游记》里一直是把自己当作唐僧的徒弟的。我们在书中可以找出很多事实加以证明。第30回,白龙马听人讲唐僧是个虎精,心中暗想:“我师父分明是个好人,……必然被妖怪把他变做虎精,害了师父。怎的好?怎的好?大师兄去得久了,八戒、沙僧又无音信!”同是这一回,白龙马叫了八戒“师兄”,吓了八戒一跳,他还安慰八戒“哥啊,你莫怕我”,并劝得八戒请来大师兄救师父。第69回,行者要龙马尿治病,龙马又叫“师兄”,行者称他为“兄弟”。不说白龙马自个儿,就是八戒在第23回时不也称其为“弟兄”。他说白龙马“那般高大肥盛,只驮着老和尚一个,教他带几件儿,也是弟兄之情”。行者则叫八戒莫攀他,因为这是“各人的功果”,实际上也间接承认了白龙马是他们的师弟。

他的活动在《西游记》中所占的篇幅不多,性格表现不是很明显、突出。白龙马的刻画不是没有缺点。如形象不够丰满,在鹰愁涧时与西行时的性格不太统一,但是,他毕竟还是一个成功的形象。他有胆略,不会讨欢喜,不会突出个人……他只是默默地干着并非引人注目却又必不可少的事。

以上故事情节,只要是系统阅读了名著的同学都会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探究”一词的注释: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试卷中第⑵题的设计,就是要求学生在某一故事情节或整部名著中“探索研究”“探寻追究”相对应的故事情节,这就对学生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考生必须对名著真正进行了阅读,否则将难以探寻到相应的故事情节;必须具备探索的意识和筛选的能力,否则同样不能解答。这正体现了名著考查的“探究性”。

趋势四:注重关联性

例题第⑵题第二问:请简要评价这位“徒弟”在取经过程中的作用。这道题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西游记》中有关白龙马的为数不多的几处情节关联起来,前面的故事也许为下文埋下伏笔,后面的故事也许是前面故事悬念的解答。学生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囫囵吞枣地阅读,就不能弄清前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相互之间的渗透性。如果只是断章取义,只及其一,不及其余,就会失之偏颇了。

当然,名著考查的趋势也许还有其他,但相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应着重关注名著考查的四性。学生无论是平时的阅读,还是完成名著的作业,都要建立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

二.名著阅读的三大对策

面对名著考查的趋势,在平常的名著阅读活动中,我们又将如何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呢?

首先,要保证学生阅读名著的时间。名著阅读贵在坚持,本着“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以课外为主”的基本思路,可以每周开设一节阅读指导课。教师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或进行专题讲座,激发阅读的浓烈兴趣和强烈愿望;或介绍阅读的方法技巧,告知学生如何进行勾玄提要,做读书笔记;或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阅读,因为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状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由此产生浓郁的阅读兴趣。这种状态、习惯、兴趣延续到课外,必将带动课外的阅读,学生会因此受益终生。

其次,要经常开展名著阅读交流活动。为了使阅读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条件,让学生有一个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每学期安排一定次数的读书心得报告会、读书笔记展示会等。随着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升、情感体验的逐步深入,学生对名著的感悟能力也必然会不断提高。初一阶段,可以采取故事会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情节。从初二起通过办手抄报、出黑板报、写读书笔记等形式,逐步过渡到对人物形象的评价、作品主题的探讨上,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另外,读名著,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读写结合。第一,要勤做摘抄,摘抄是一种根据个人的阅读喜好,将精美难得的文段分类摘抄保存下来,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方法,是每天阅读的整理巩固。在摘抄的形式上,可以采取语录式摘抄,摘录名人警句、精彩词句;可以摘抄内容提要、主要情节,给短小的文章列提纲;还可以既摘抄精彩语段,又对其进行赏析,写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人物的评价、主题的理解等。第二,如果学生的知识、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改编。改写是建立在对作品的情节、主题、人物的形象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进行再创作的过程。改写能体现出学生对原著的阅读赏析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及综合写作能力。有机会重写名家大作,改变人物命运,学生往往会表现出很高的写作热情。

不可否认,考试具有指挥功能。它往往能够引领教师平时教学的方向。因为命题者往往是这一学科领域的专家,他们往往站在一个高度,以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去挖掘学科课程的精微要义。我们也只有在这些专家的引领之下,才不会迷失方向。

第6篇

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重视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依托

张孝纯先生提出的大语文观启示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以课堂为轴心,充分认识“大面积”“全方位”“一辈子”等概念,明白课堂必须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原则。因此,我们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必须教会学生读书的基本要领,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重视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注重语文的交际性与实用性。在教学中我以课本教材为依托,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行式,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意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课堂培养,加强学生知识的积累,注意学生的潜能发挥,给学生提供课堂锻炼平台,在紧张的教学时间中给学生留有天地。我将教材中应用文教学、辩论、讨论、演讲、口头作文等多种听说训练纳入教学中,以专题知识为依托,开展了自主发言、自主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改变了以前学生沉默寡言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引导学生学会善于观察、感悟生活

我们语文老师除了把握好四十五分钟之外,还要带领学生投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用语文”“学语文”。课内与课外是语文能力起飞的“双翼”,它们相辅相成。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四十五分钟≮不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应大胆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应奔向图书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体味多彩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为此,我曾指导学生在明媚的春天,去仔细地观察、描写生机盎然的春天;我曾指导学生留意街边店铺的招牌是否恰当,是否醒目,是否喜欢,并说说各自的理由;我曾引导学生去品味生活或电视广告中的语言特色,并把好的广告语推荐给大家。有位同学高兴地说:“我向大家推荐蓝天六必治,牙好,胃口就好,身体特棒,吃饭特香”。我认为这句话非常精彩,不但简单、短小精悍,而且表达意思非常清楚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对于胃口不好、身体欠健康的人特别有吸引力,达到做广告的真正目的,结果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我曾督促学生用本子收集订正电视广播中的错别字,并且经常提醒自己千万要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及写法;每年的春节边上,我都要指导学生收集欣赏家家户户门上贴着的春联,学习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三、博览群书,让语文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古以来,没有哪位学生仅靠课堂学习就能够让自己学好语文的。学语文的根只有扎在丰富的课外阅读中,扎在中外名著名篇中,从中吸取精华,加以生发,才能有所收获。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读作用,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博览群书,让语文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教师要采取积极引导学生合理选择阅读书籍,如《爱的教育》《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名人传记》《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等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同时,教师也可以推荐一些好的杂志,例如:《读者》《意林》《格言》《作文与考试》等优秀书刊,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把多次遇到的生字词、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以及自己的一些感想随时记录下来。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大语文观。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语文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手一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锻炼学生的胆量、气质,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审美情趣。譬如,手抄报、简报、课本剧、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比赛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既能让学生动手、动脑,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极大地丰富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7篇

我们的读书节活动宗旨是:在家庭、社会、学校营造热爱读书、支持读书、尊重读书、读书光荣的良好氛围,激发读书热情,感受读书快乐。我们的读书节口号是: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

一个月的时间已经过去,读书节即将落下帷幕,广大师生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不但提高了对读书的认识觉悟,丰富了文化底蕴,而且营造出书香缕缕的校园读书氛围。为了进一步推动读书活动,提高读书活动效果,使读书真正融入生活,成为师生们的日常行为习惯,现对读书节活动进行具体总结如下:

一、深入宣传,营造良好读书氛围

根据学校读书节活动方案,我校于9月10日举行了隆重的读书节启动仪式。邵校长致读书节开幕词,林老师宣读了读书活动倡议书,学校张贴了大量读书节宣传标语,各班以读书为主题设计墙报、出黑板报,创建了书香教室,营造了读书氛围。通过多渠道、深层次的强势宣传,我校在营造了浓郁读书氛围的同时,更使校园文化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深入落实读书节的各项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落实责任,确保顺利开展读书节活动

为确保读书节活动有效、规范、深入开展,我校成立了以副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构建了以政教处、少先大队部、图书室、后勤处、班级之间协同开展工作的活动网络,依据读书节活动方案,层层落实责任、分解任务,形成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的完整读书活动体系,确保读书节活动有效实施。

三、精心组织,开展各项读书活动

我校在读书节活动中,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形成人人好读书,人人读好书的终身学习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读书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活动效果。

开展的具体活动包括:

1、经典古诗文阅读与过关活动

我校以班为单位,利用早读、班会等时间,进行了集体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除学校指定的篇目外,各班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主题背诵篇目,例如:描写春景的诗词,抒发思乡之情的诗词,描写塞外生活的诗词等等,在老师与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同学们掌握的诗词篇目已远远高于教委与学校的要求。

在广泛诵读的基础上,我校各班还开展了古诗文过关与评比活动,实现了人人过关的预期目标,评选出倪志强、蔡楚静等诵读小明星。

通过经典古诗文阅读与过关活动,同学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经典诗词的意境美,初步培养起良好的诵读习惯和爱好。

2、“趣味读书”与“好书推荐”班队会活动

读书节期间,各班广泛开展班队会活动,以趣味读书、好书推荐为主题,丰富读书形式,提高读书乐趣,扩大读书范围。同学们读书的兴趣与爱好被进一步激发,在趣味活动中,切实感受读书的快乐,为形成长期、广泛的读书局面奠定良好基础。

3、漂流书活动

我校各班均开展了漂流书活动,取得了良好阅读效果。通过1―3本书在班级中的流动,不同年级同学分别认识了童话中美丽的白雪公主,说谎话的皮诺曹,了解了历经苦难却传世佳作众多的李白、杜甫、陆游等名人,也共同了解了“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四大名著及其作者。

漂流书传递了知识、文化,也记载了同学们的认识、感受,一句句激励的语言,吸引了其他同学继续阅读,鼓励了更多同学传承文化,宣传文化。

4、《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活动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我校开展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活动。全校同学热情高涨,参与面广,文章质量高,经过筛选,优秀文章达到100多篇。畅谈读书的愉悦与收获,推荐自己读到的好书,介绍积累的读书经验,都成为大家写作的内容与方向。

5、主题手抄报、剪贴报制作活动

围绕读书节主题,结合自身读书活动,我校还开展了主题手抄报制作以及“我是快乐的小编辑”剪贴报制作活动。各班同学5人一组,协同合作,在四开图画纸上尽情抒发自己读书的情感与认识,在方寸之间展现了文字美与读书美。

读书节活动即将结束,但与书相伴的人生才刚刚开始。随着读书节帷幕的徐徐降落,广大师生要进一步深入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在与大师对话,与高尚为伍,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中,建立起新时期“读书明理、读书求知、读书成才”的新风

小学度读书活动总结

读书活动是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载体。为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经过行政研究,确定了2014年读书活动的主题为“书香润泽人生,教育启迪智慧”,努力打造书香校园。旨在营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读书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切实转变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实现全面提升质量的目标。

一、宣传发动重落实。

为确保读书活动有效、深入、有序地开展,每学期都开展的专题读书活动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常规制度,我校成立了以王建忠校长为组长,以副校级领导为副组长,中层、年级组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根据活动目的,层层落实责任,分配任务,并制定了便于操作的活动计划,使得读书活动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确保了读书活动落到实处,顺利实施。每个学期都有读书节活动方案,主题鲜明,详实可操作,并得到有效落实。各项活动形成了传统和特色,校园的文化底蕴得到了丰富,教师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校园网开辟读书专栏,及时报道开展的活动,另外拓展新兴的信息化平台微博,展示学校窗口,扩大影响。再者,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培训活动的经费得到有效保障。

二、教师读书荡涤智慧。

根据教研员的学科推荐以及适合学校教师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学校在寒假专题学习中为全体教师们购买了推荐两本好书《如何评课》、《教师的智慧》;暑假前夕又启动了主题“善读善择善思善行”的读书活动仪式,教科室下发了为教师精选的好书《留一块黑板》与《一盏一盏的灯》,分发人手一本读物供教师们精心、静心开展阅读。数学组十多位老师还在杨老师的建议下,学校专门添置了贲友林老师的最新著作《现场与背后》――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利用教研组组织研讨,为改革数学课堂提供借鉴,原来数学也可以这么简单。

要求教师上传校园网及博客交流至少每学期3篇读书心得和每月2篇教育随笔;每学期初组织至少一次教师读书沙龙活动,评比优秀读书笔记或先进个人,予以表彰;优秀文章推荐各级各类征文活动,定期编辑教师集,展示教育科研成果,本年度在校园网上共计发表读书心得三百多篇,教育案例不下百篇。

三、提供平台展风采。

为了更好的激发老师们读书的热情,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我们多次举办读书交流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校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老师们的智慧碰撞火花。

1、开展多层面的“读书沙龙”活动,畅谈读书感受。我校将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定为“读书月”,首先要求教师自主阅读,写读后感,再在年级组内开展了“阅读体会”交流活动,组内教师将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与同行分享,最后再每个年级组推荐两位教师参加全校读书沙龙,交流读书收获。这样以点带面,有主题、有目的开展读书活动,营造读书氛围,培养读书习惯。

2、举行“读书征文”与青年教师演讲比赛,交流研讨实践反思。自开展读书活动以来,我校教师积极、主动读书的风气逐渐形成。通过活动,一方面扬师德,树正气,激发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另一方面通过这一平台锤炼基本功,提升自身素养,展示青年教师的风采。第八届校园读书节青年教师美文诵读18位青年教师经过激烈角逐和评委的认真打分,孙美玲、张茜、黄永刚三位老师获一等奖。12月初,校工会组织老师们将书中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对照理论进行反思,撰写教育案例或征文,再组织青年教师开展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演讲比赛,弘扬了教师乐于奉献、甘做人梯的高尚师德。

四、学生读书乐在其中。

1、书香校园建设:学校在每年的9月25日隆重举行书本跳蚤市场、现场猜谜等活动。并定时举办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读书征文、手抄报评比、演讲赛、小组合作阅读竞赛等,在活动中让学生浸润书香。

2、书香班级的建设:学期初各班进行书香班级的布置:包括每周一诗、每周荐书、流动书香、晨读暮诵、两分钟吟诵等;每周学生进行一定量的读书摘抄,期末进行优秀摘抄本的评比;学生积级撰写随笔,在教育在线上每班每月各发表至少三篇学生随笔。

3、学生家中要求有一定量的藏书,书包内有书,班级书箱中有书,每天早上到校后进行晨读;学生每天在家里有一定的阅读时间,鼓励亲子阅读。学生要积级写随笔、做摘记、写读书心得,争当书香之星。

第8篇

关键词:阅读引导;激发欲望;创设条件;方法;技巧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奉行着: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小学生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内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即语文阅读教学,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但只注重课堂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一个人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就现在使用的教材来说,如果只让学生把语文书中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那学生所获得的语文知识,得到的能力训练是不够的。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来源于丰富的课外阅读。陈钟梁先生指出:“当前,国内中小学生的最大缺陷,可能就是习题做得太多,书读得太少,文化底蕴不足,这是影响终身发展的。”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其意义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才能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内课外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学生乐于读书

1.结合课内教学,指引学生课外阅读

我每学期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把每个单元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达到阅读目的。这样既能使学生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又能使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锻炼,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教学《花瓣飘香》《第一次抱母亲》《爱如茉莉》等课文前,我推荐学生阅读《爱的教育》课外读物;教学《渔夫的故事》时,介绍学生阅读《一千零一夜》等学生喜爱的童话名著;教学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后,推荐学生去读他的《快乐王子》;教学王尔德的《普罗米修斯》后,推荐学生去读《希腊神话》等;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学生喜爱的童话名著;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前,可推荐学生阅读与环保有关的课外资料;教学《月光曲》时,可推荐学生阅读大音乐家贝多芬的生平、艺术成就、品格精神等资料。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书籍。如,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具备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教师就可以向他们推荐《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西游记》(青少年版)《三国演义》(青少年版)《水浒传》(青少年版)《百科全书》等书籍。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还可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中的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这样,学生就会读有兴趣,读有目标,读有收获。

2.上好语文活动课,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

我每次在上语文活动课时,都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材料,做准备。如,读书汇报、朗读竞赛、讲故事、演讲、手抄报展评、日记宣讲、作文竞赛、写字比赛、查字典比赛、课本剧表演、新闻会、主题班队会等。这些语文活动课要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的准备都要发动每个学生在课外进行。布置作业形式多样,如一张纸的正面为与课文教学要求相关的作业,反面则用规定栏目的方式完成课外语文学习任务。布置学生写日记,定期收学生的“读写日记”,并从鼓励出发。

二、教师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开拓他们的眼界

1.营造教室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室张贴爱读书的名人画像和名言,设置学习园地,开辟本周读书交流话题,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读书争星活动。每周通过学生汇报自己的课外阅读收获,评选出每周阅读星。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了,课余时间,学生都投入到读书中去,学生的许多不良习惯也在读书中改掉了。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落实学生阅读

叶圣陶说:“教语文不仅要使学生熟读课本,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生活中扩大词汇,掌握语言的规律,增长表达的能力,从文学作品的阅读里提高思想的培养。”可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更能丰富阅读的内涵。要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真正达到“丰富语言的积累”的目的,除了结合课文学习,指导课外阅读以外,还应适当地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我在班上组织了一系列常规性的活动,在活动中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如,构建班级图书角、故事会、新闻会、读书交流会、诗歌背诵比赛、读书笔记展示、美文诵读、成语接龙、班级读书交流课、建立读书兴趣小组等。活动中学生各显其能,自我表现,从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与收获,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达到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效果。

3.营造合作阅读的氛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发挥其内部动力,才能开启学生心智,自主去阅读、去探究。

(1)在班级同学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一个共同的阅读氛围,一种共同阅读的集体舆论,胜于老师的无数教育。让阅读成为童年般的游戏生活,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啊!例如,课前3~5分钟的读书交流活动。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进行朗读。或小组合作读,或好伙伴合作读,或赛读……相信此时,哪怕平时不大喜欢课外书的学生,也会被感染,被熏陶。

(2)师生共读一本书。陶行知说:“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因此,要想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兴趣。当学生发现老师喜欢阅读时,往往会对老师所读的书产生好奇心理。老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这种优势,及时推荐文章给学生,使学生对作品发生兴趣,并与学生一起看书,并且看同样一本书,还经常利用课间休息的时候一起探讨、交流。如,每年利用省、市、县举办的“爱国主义读书活动”,读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觉得与老师之间有了共同话语,讨论得更加激烈,就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热潮中来,班上读书的气氛更浓了,师生情更深了。

三、教给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阅读有效性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应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为了使学生读有所获,我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学过或读过文章后,首先引导学生把课内外阅读的书名记录下来,再把书中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最后有感而发,写读后随笔,并指导他们根据不同类型的读物,分别记载,这样学生的读书笔记可以当资料保存。例如,古诗词摘抄本、成语摘抄本、好词好句摘抄本、名言警句摘抄本、读后感本等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料,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第9篇

[关键词]经典诵读;学习习惯;培养;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90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 由此可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小学教育更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众所周知,语文是教育的先导,而诵读更是语文教学的开端。近年来,经典诵读在小学教育中盛行开来。我认为小学经典诵读应重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一、小学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段

小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更要紧的是这个年龄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是打好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0~13岁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达到其一生的最高峰,13岁以后则记忆能力逐步衰退。我们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利用孩子的超强记忆能力和“海绵”式的吸收能力,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学生不仅能学习更多的国学经典知识,而且通过经典诵读,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受到经典中真善美的熏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将学习作为趣事、乐事,渐渐形成多思善问,勤读多写等这些学习的好品质,进而形成喜欢学习、主动学习、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

二、开展经典诵读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良好学习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生的成L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段得到阶段性的发展。两者有着共同的内在联系。我认为,低年级应重点培养勤开口、读写认真等这些简单的、切实可行的良好学习习惯;中年级应重点培养积极朗读、诵读、阅读,学会积累等学习习惯;高年级在前面的基础上,还要培养会思善问、大量积累等良好学习习惯。我们学校遵循这些规律,科学地开展经典诵读教育实验活动,以经典诵读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根据学生年龄段设计经典诵读的读本

学校首先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的特点,科学地编辑了经典诵读读本,一个年级分上下两册,整个小学为十二册,从简浅开始,以适应学生诵读,更好地培养兴趣。低年级以较短浅的唐诗为主,安排少量国学经典。如一年级上册选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绝句》等共15首,加上蒙学经典《弟子规》选读。中年级除了以唐诗为主,还安排少量的古诗和宋词。如三年级上册,选编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李白的《关山月》等25首唐诗,加上朱熹的《观书有感》、陶潜的《饮酒》等5首古诗,以及国学经典《论语》节选。高年级以唐诗宋词为主,安排适量诗经楚辞的作品。如五年级上册,诵读内容有:李白的《古风(西上莲花山)》、杜甫的《悲陈陶》、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10首唐诗;苏轼的《卜算子(月缺挂疏桐)》、李清照的《醉花阴》等10首宋词;曹操的《神龟虽寿》、左思的《咏史(荆轲饮燕市)》等5首古诗;《葛覃》(周南)、《采葛》(王风)等5首诗经的诗;文学作品选读:《西游记》。

(二)教师当好经典诵读的引路人

教师在经典诵读教育中,首先要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在低年级段,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诵读,而且要通过范读、带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低年级的小学生多诵读经典,不仅能多认字,还能感受汉语的韵律美,培养学语文的兴趣。在中年级段,教师多指导学生诵读那些积极向上的诗词,如:“天生我才必有用。”“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等,不仅能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致,还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高年级教师可多与学生一起诵读、品读一些修身明志的经典作品,如同学生一起品读诸葛亮的《诫子书》,让学生受到感染,感悟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三)设置校本课程,使经典诵读持之以恒

为了使经典诵读教育系统化、持久化,我校设置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每一学期制订一个实施方案,明确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开展经典诵读,如何进行评价。每学期经典诵读教育活动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诵读及抄写校本课程读本的经典作品。

2.每天晚上自觉背诵一首古诗词。

3.利用节假日、双休日,按照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编目》的年级要求,收集整理自己的国学经典读书笔记,每天诵读。

4.比赛评比活动有:读书笔记评比;以经典作品为内容的手抄报评比;经典(古诗词)背诵大赛。

第10篇

【关键词】读书习惯 教师引领 家长参与 活动与评价

读书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书籍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源泉。不喜欢读书的学生,是思想贫乏的学生;不重视读书的教师,是平庸的教师。语文教学内容很广泛,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尤其重要。

通过调查,我校30%的初中生没有时间阅读,60%的初中生从不去图书馆借书,他们的课余时间大多在上网、看电视或参加其他活动。因缺乏足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受到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健康,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一、教师是培养学生语文读书习惯的引领者

语文早读时间,要让学生放声朗读。课堂上,要通过范读、齐读、默读、速读、分角色朗读、背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质疑,在读中品味艺术特色,在读中训练创造性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结合语文学科特点,积极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目并提出相应的阅读要求。如《安徒生童话》《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西游记》《水浒》等必读书目,这些经典作品,对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增强认识以及体验情感有很多的益处,在阅读的时候,要用心体会故事所要说明的问题以及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虽然有的作品篇幅比较长,阅读时有一定的困难,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感人的情节,仔细地、反复地读一读。这样经常认真阅读同时细细体会,才能对阅读的内容理解得比较透,印象也就比较深。像这样的阅读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又是对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课内外的阅读帮助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自然、社会以及世界的窗户,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们踏上了一条充满喜悦的交友之路。

二、家长是培养学生语文读书习惯的最好帮手

学生的课外阅读,离不开家长的支持。首先,我利用校讯通平台和开家长会的机会,不仅向家长宣讲教辅类书籍、作文选等读物的利与弊,同时也向家长推荐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目,提倡为学生建立家庭书橱,努力促成家长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物质保障。 其次,强调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家长你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知识渊博的人,作为家长的你,现在就要示范给孩子爱看书报、写作的好榜样。家长既要当“指挥者”更要当“参与者” ,要坚持陪同孩子一起读书并且交流心得,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孩子。实践证明:家长喜好读书的家庭,孩子也喜欢读书。

三、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读书习惯的催化剂

(一)利用少年宫活动,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为了培养同学们浓厚的读书兴趣,我校以班为单位开展少年宫读书活动,宗旨是“读书伴我健康成长”,让学校图书室成为师生的心灵驿站、知识的加油站。各班制定读书活动方案,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要读六本书以上,并精读其中三本。少年宫成员以“好书推荐”等方式,向同学们介绍看过的新书、好书,同时,老师带领大家区分出目前暂时不用多花时间去阅读的闲书和杂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组织少年宫成员开展有关的读书实践活动,如:故事会、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比赛等,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二)开展合作读书活动,形成比学赶帮的读书局面

伴读是合作学习在阅读领域中的应用,我们主要采用了同伴互读、师生伴读这两种形式。同伴互读是由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一个阅读同伴,共同阅读同一本书或同一张报(例如《初中生语文报》或者《少年百科知识报》)的学习活动,这样的阅读形式学生会感觉到无拘无束,轻松愉快,既结交了益友,又收获了知识。师生伴读是我校转化后进生的办法之一,在平等自愿的前提条件下,老师有针对性地和单个学生一起阅读,通过伴读,不但融洽了师生关系,还帮助他们提高了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通过两种形式的伴读,使学生在学校和同学、老师共同读书,形成了比学赶帮的读书局面。

(三)组织读书竞赛活动,检验读书效果

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过建立班级图书角、组织自愿征订报纸杂志、开展名著阅读活动、组织课外古诗词背诵、举办读书成果交流会、展评课外阅读笔记等活动,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朗诵比赛,促进了学生选择和积累语言的能力;通过读书笔记展评,激励了学生养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良好习惯;通过征文比赛,促进学生读写结合能力的提高。有的班级利用教室后的黑板报办起了趣味语文,猜谜语,成语接龙;有的班级办起了语文手抄报,展示个人的才艺;有的教师让学生利用学校的橱窗和广播室这些平台,适时进行一些活动。依托活动提高能力,凭借能力开展活动,检验了读书效果。

四、积极评价促进了学生语文读书习惯的自觉养成

第11篇

关键词:选择 爱读书 阅读方法 阅读能力 展示平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58-02

在人生的阅读过程中,小学时期处于第一个黄金阅读阶段,像一株刚破土的小树苗,希望吮吸知识的雨露,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雨露”,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道授业”,还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汲取。教学事实早已证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出路就在于大量的课外阅读。在阅读指导方面,教师要讲究策略,要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更要让读书成为学生的爱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古人也总结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量的课外阅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阔学生视野。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有限,家长在引领学生读书方面缺少方法,所以教师指导和干预课外阅读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教师自己也必须注重阅读和知识的更新,成为学生的榜样。

一、帮助学生选择阅读材料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我们要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需求来选择适当的有益的读物。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些读物推荐给学生呢?

(一)经典名著

当今时代多元文化交汇,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喜爱卡通漫画、通俗故事、言情小说等,这样的快餐书籍,读来虽然“轻松”,但其中一些不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有可能将学生引入歧途,这时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在大多数学生的印象中,所谓的课外阅读就是读作文书,教材全解,这是一种肤浅的功利阅读。功利阅读不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多读经典作品,可以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知识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如少年版的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现代作家鲁迅的小说《少年闰土》、艾米莉的《呼啸山庄》;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等;郭沫若、冰心、艾青、泰戈尔等国内外名人诗歌选;、林肯、爱因斯坦等伟人及名人传记……多体裁的课外阅读,会让学生在大师的经典中感悟真善美,在传记的人物传奇经历中体悟人生的艰辛、在诗歌的韵律中品味……

(二)科普读物

科普读物向青少年儿童介绍大量新鲜的科学知识。它们可以打开青少年儿童心灵的科学之窗,激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五年级的学生可以读《十万个为什么》《昆虫记》《森林报》等科普书籍。

(三)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

这类读物的选择虽然体现了功利的目的,却是必要的,其作用主要在于进一步扩充阅读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比较能力。如五年级学习了《冬阳・童年・骆驼队》,引导学生读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学习了《杨氏之子》,指导学生读南朝刘义庆的古记小说《世说新语》;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阅读更多作家的作品。

二、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强调了兴趣的重要作用,读书也需要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学生对读书感兴趣,爱上读书,我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讲故事诱导法

学生不爱看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学生们都爱听故事,当老师讲故事时,学生百分之百感兴趣,百分之百关注你,所以用故事吸引学生是再好不过的办法。我经常给学生讲《红楼梦》中的故事,“宝玉挨打”“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但一本书我最多讲三个故事,当学生们期待听下一个故事时,我动容地告诉他们,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学生们虽然有些失落,但他们迫切要去读原文。每周五下午的阅读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经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戛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二)表扬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让学生保持读书的热情,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总是以赞赏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学生某一做法进行表扬、喝彩,激发内在动力,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成功。

三、多样方法指导,授之以“渔”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注意引领,还要注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好比给了学生一把博览群书的金钥匙,面对大量引人入胜的优秀书籍,五年级的小学生怎样才能高效地吸收营养,积累语言文字,提高写作能力呢?这需要教师在阅读方法上给予适当的指导。

(一)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1.文中标记

在阅读过程中,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感悟深刻或者语言文字十分优美的字词句。

2.文中批注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读书要边读边思考,读到感悟深刻的地方,不妨在语段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此时所感、此时所悟。寻到文章的绝妙之处,思考一下:此处为何写得如此绝美?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这些思考的结果也可以批注在语段旁。

3.摘录佳句

课外阅读,学生们习惯于囫囵吞枣、走马观花,粗略地浏览一遍,很少有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本谈不上高效积累,达不到阅读的目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将优美的词、句、段摘抄在笔记本上,反复翻阅,从中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和描写事物的方法,对自己的习作大有益处。

4.读书汇报

有些文章读后特别令人感动,这时候可以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读书汇报会可以为学生搭建这个平台,我班读书汇报会隔周一次,每次5~8名同学参加,组成元素大致相同:故事梗概+精彩片段+阅读场景+联系生活谈感受。读后感的主体依然是讲故事,这是学生们喜欢听的原因,这样的展示,是对阅读热情的激励与召唤。同时,读书汇报也让“未读者们”对“读书”略知一二。

阅读方法很多,我们要注重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书籍、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二)教会学生基本的积累方法

要想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就要教会学生从书中汲取精华,学会积累。

1.诵读美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书本上的美文数量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更多的学生开始涉猎课外的美文,所以我鼓励学生每日诵读,课上也要留出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诵读。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文质兼美的短文、片断,要出声、入情赏读,直至诵记于心。我们班长期开展班级美文诵读活动,在活动中评出“诵读之星”。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2.写读后感。“吉光片羽,当感悟的灵光闪动时流淌下来的一定是甘露,是清泉。”因此,要引导学生写读后感,篇幅可长可短,随时有感想随时写,可以建立班级微博或微信,随时让学生“晒一晒”自己的读后感,这样写读后感学生一定兴致盎然,而且这种读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自办手抄报。指导学生定期将自己阅读中发现的优美文段编成“小报”,有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会爱上读书,而且会爱读好书。这个学期,我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类读书活动,结合校本课程、本班学生的阅读情况,根据课外阅读目标的指向,定期指导学生编制有主题的手抄报,如《我爱读唐诗》《诵读<论语>》《在散文的月下漫步》《我钟爱的一本书》《名著点评》等,这样学生便有了明确的阅读目标,有针对性又便于指导。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语言文字需要日积月累,我们的语文课本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们积累的要求。所以语文教育,确实需要走出课堂,由课内走向课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当导航人的角色,领着学生航行,教会他们方法,当他们渐入佳境后,我们悄悄隐退。

参考文献:

[1]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第12篇

课外阅读 我要读 兴趣读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对课外阅读量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并特地在附录中设立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但目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影响了阅读的效果:

1、盲目性。学生不知道读哪些课外书,结果是乱看一气。

2、无计划性。学生有兴趣时就读,无兴趣时就不读:有时间就读,没有时间就不读。可谓“一曝十寒”,缺少计划性和持久性。

3、不平衡性。

(1)兴趣所系。阅读兴趣浓的学生看的课外书多;缺少阅读兴趣的学生看的课外书少,甚至没看过一本课外书。

(2)条件所限。城里的学校基本都有图书馆、阅览室,学生家中也或多或少有些藏书。而农村乡镇却很欠缺,尽管学生有阅读兴趣,却无书可读。

4、功利性。

(1)一些教师把课外阅读一味地与词语的摘抄、与读后感的写作联系在一起,摘抄词句和写读后感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一些家长观念落后,他们认为课外书是闲书,会影响学习,从而抑制学生的阅读空间。

5、低效性。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尚不能自如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来。加之老师误以为,既然是“课外阅读”,就无需老师的指导。学生读书不得法,吸收少,效果差。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与效益呢?我认为,我们必须处理好以下两种关系:

一、处理好被动与主动的关系。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相联系的。”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的“要我读”为主动的“我要读”。

(一)激发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1、借教材激趣。在布置预习时,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把课内外阅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学习《祖父的园子》之前,可让学生收集有关萧红的资料。如她是什么地方人,一生写了多少作品等。

2、借课外书激趣。教师可通过讲述某本书中最精彩的片断,在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时,因势利导,让他们去读这本书。

3、借榜样激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名人大家爱读书的故事;还可以让班级公认的爱读书的学生交流读书体会。

4、借活动激趣。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不同的年级可采用不同的活动方法和形式,不同的学生可选择富有个性的活动方式。如语言智能强的学生可采用讲故事、朗读精彩片段的形式;音乐智能杰出的学生可把阅读材料改编成课本剧,绘声绘色地表演等。

5、借竞赛激趣。“争胜之心,人皆有之。”通过开展阅读竞赛,调动学生课处阅读的积极性。

(二)通过交流成果,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1、举办阅读成果展示会。将学生的词句摘抄本、所写的读书笔记、手抄报以及在各种读书竞赛中所获的荣誉进行展示。

2、举行读书报告会、故事会。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3、开展读书征文活动。活动后,可授予学生各种荣誉称号,如“读写大王”、“小高尔基”等。

4、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活动后,对优秀的学生给予激励,授予“阅读之星”、“读书小博士”称号。

二、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要处理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关系,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阅读。

(一)适时推荐阅读书目,使自主阅读有的放矢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学完了《一本男孩必读的书》,可以向学生推荐《鲁滨逊漂流记》;学习了《三打白骨精》,可向学生介绍《西游记》,等等。

2、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宜的书籍。中低年级学生,可推荐他们读一些童话、寓言、儿歌、谜语、优秀作文等浅显易懂、通俗简短、情节生动、符合他们口味的读物;高年级学生,可引导他们读一些科普读物、民间故事、小说、诗歌、名家名篇等。另外,可建立班级图书角,让每一个学生有书可读。

3、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学生也被各类信息包围着。所以,课外阅读也不能仅限于书本。除了书本之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借助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二)适时进行方法指导,使自主阅读事半功倍。

1、摘抄划句法:向学生提出摘录和划句的要求,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划、一边摘,或妙词佳句、或名言警句、或知识哲理、或问题答案,分门别类地摘录在自己的本子上。摘毕,要写清什么时候、摘于什么刊物、作者是谁。

2、批注“挑剔”法: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解放思想,不迷信作者,发现疑难之处或有不同看法等,就在课文的书页空白处进行批注,发表个人评论意见,对错误、消极的敢于“挑剔”。

3、反复阅读法:要求学生对一些重点文章,或重点章节段落,要反复阅读,阅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培养“真读书”的本领。

4、质疑问难法:能提出问题,是读书中思考的收获。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时学会处处设疑,于探究中释疑、解疑。“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5、读写结合法:这里所说的读写结合,主要指两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