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0: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清平乐辛弃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清平乐村居的作者是辛弃疾,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诗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2、《清平乐·村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3、《清平乐·村居》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4、《清平乐·村居》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无赖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来源:文章屋网 )
一、 读准诗词,在理解中感受语言之美
古代的词大多能合乐歌唱,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课始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把字音、节奏读准。如“剥”这个词,当它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的时候要念“bāo”,词中“剥莲蓬”表示把莲蓬的皮去掉,所以应该念“bāo”。“莲蓬”一词平时念“lián peng”,但在这首词里该怎么读呢?诗词讲究平仄押韵,可让学生先观察词的上阙的每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 “小”“草”“好”“媪”,自然会发现每个字都带有“ǎo”,再引导学生观察下阕“鸡笼”“莲蓬”,不难发现,“莲蓬”一词”应该念“lián péng”。词分上阙、下阕,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当然,在学生已经了解词的意境、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后,还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节奏朗读、吟诵、哼唱,哪怕配上音乐手舞足蹈,让学生在不同的节奏和韵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古诗词,平仄有序,简短精练,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将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及经验,迁移至学习词中来,在听范读感受、多遍自读自悟中,发现、体验词的语言表达形式、词牌名与题的关系,并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品味词独有的节奏之美及韵律之美,在语音的扬抑、节奏的缓急中逐渐入情入境。
二、 品读词文,在想象中感受意境之美
(一) 古人用字凝练,可这首词短短46个字,却连用三个“溪”字,重复吗?
(二) 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三个不同的地方,词中所写的人或景就在这小溪的两岸,那词人辛弃疾漫步溪边,又看到了什么呢?
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① 溪边有一座又矮又小的茅屋。这就是茅檐低——小——
② 想象辛弃疾所见到的草如何茂盛,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青——青——草——
2.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① 这翁就是——(白发老头),这媪就是——(白发老太)。
② 什么叫“相媚好”? “媚”是由哪两个字组成的?介绍:古时候的女人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对着镜子描眉,丈夫也会精心为妻子描画眉毛。“相媚好”就是——相互喜欢。
3.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① 豆田里长满了草,是该锄锄草了,大儿可真勤劳!借助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引导学生读好“锄——豆——”
② 中儿干着篾匠活,瞧他双手来往穿梭,眼看一只鸡笼就要编好,看着中儿你想到哪些成语?(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目不转睛)
4.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① “卧”可以换成哪些词?你觉得用哪个字更传神?
② 想象小儿面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边剥莲蓬,一边在做些什么?学生在想象中感受 “卧”字的精准、小儿的自在,从而理解“无赖”。
(三) 聆听配乐朗读,跟随辛弃疾一起欣赏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村居图。
(四) 辛弃疾一路走一路看,他还听到了什么?
1. 想象江南农村能听到的“风声”“鸟叫”“虫鸣”“蛙声”……感受乡村生活的恬静自然。
2. 吴音,古时吴国的语言,现指苏、浙一带方言,词中指江西上饶一带人讲的话。
3. 相亲相爱的翁和媪喝了点儿小酒,用方言聊着天,想象一下,他们都说些什么?
4. 景美、人乐,这是怎样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所见到的、所听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人向往的村居。所以他用的词调就是“清平乐”,就是祈求天下太平的词调。
欣赏歌曲《清平乐 村居》。
紧紧抓住一个“溪”字,以它为核心,让学生借助词人所见感知词的内容,借助词人所听感悟词的意境。在学生结合画面及已有生活经验读懂词句含义之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生活画卷。“聊天”的设计,引领学生揣摩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着乡村生活的清新与自然,“卧”字的引导抛弃了繁琐古板的分析和死记硬背,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三、 拓展文本,在体会中感受情感之美
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词人的心情?
喜:① 所有人都是喜的,因为他们都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看到这一切的辛弃疾呢?
② 出示辛弃疾的资料。说说辛弃疾他最希望在哪里,最想做什么事情。
此时,辛弃疾身在乡村,心已纵横千里,他想到还有无数的百姓正在遭受金兵的迫害,还有无数的家庭妻离子散,他多么希望能够征战沙场,保家卫国,能够收复失地,让所有的人都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村居世界里。可他却只能在这个村落里闲居着,无所事事,一身武艺无处施展,他喜吗?
醉:① 翁和媪喝了点酒有点微醉,更沉醉在这恬静的乡村生活中。还有谁也醉了?
② 辛弃疾为何而醉?出示辛弃疾的画像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
③ 出示辛弃疾其他带有“醉”字的词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
辛弃疾资料的出示有利于让文本走近学生,展开对话;也有利于学生走近作者,产生共鸣。一“喜”一“醉”让学生体会到辛弃疾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以及自己真实的人生追求,尤其是延伸后人对辛弃疾的评价以及他的多首带有“醉”的诗词,此情已洋溢于每位学生的心间。在透视教者的教学智慧和对文本进行深度把握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沉浸其中,接受心灵的洗涤。
关键词: 《清平乐·村居》 教材鉴赏 田园词 审美意象
《清平乐·村居》是北宋词坛大家辛弃疾的一首小词,该词格调清新,语言质朴,构思巧妙,活泼灵动,通过一系列典型的镜头,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由远及近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表现了农村恬淡宁静的生活之乐,先后入选苏教版、人教版、鄂教版等多种教材。诵读此词,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意象、品味意境,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和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总体来说,《清平乐·村居》一词是田园词的典范之作,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其中的审美意象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宁静幽远的田园韵味
该词创作于退隐带湖期间,开篇“茅檐低小”四个字,以直白的口吻,暗示了农村生活的清贫。作者并没有纠结于此,而是立刻将目光转向投向远处,展开背景渲染式的景物描写。此时已经是春天,沉睡的大地开始复苏,草色返青,杨柳抽芽,桃李次第开放……春天正在大地上开始了又一次绚烂斑斓的创作。然而作者并没有迷惑于烂漫的春光,他集中笔力抓住草色返青这个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典型景象,仿佛随手拈来、轻描淡写一般地用“青青”二字进行描摹,不仅在视觉上尽显草色青翠欲滴的美感,渲染出一片已被春风染绿的葱茏世界,而且“青青”一词平声叠韵,清脆响亮,读起来给人一种如玉弦鸣筝的听觉上的享受,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春到江南,绿满山野的山水画卷,不由让人想起谢灵运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这个意义上讲,“青青”一词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足见作者功力之深厚。矮仄的茅檐,此时已隐去了它清贫的本质,成为一个诗意的点缀。作者以极端敏锐的目光,捕捉典型事物,寥寥几个字,就将一派宁静隽永的田园风光定格下来,并深深地烙印在读者的心中。
二、温馨和美的家庭情味
词一二两句致力于场景描写,渲染完毕之后,主人公缓缓登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茅檐下,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薄薄的红晕映衬着苍苍银发,淡淡的酒香和着呢喃的吴侬软语飘来,眼里话里,荡漾的不仅是微微的醉意,更是半世风雨的深深情意。“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诗经中传唱了千年的动人诗句,此时用在眼前这一对老夫妻身上实在再恰当不过了。
纵观中国历代诗词,有关爱情的描写歌咏比比皆是,几乎所有的关于爱情的描写,都离不开“青春、美貌、离苦、相思”,年轻的痴男怨女是诗人笔下每一次唱和吟咏的当然的主角,而像《清平乐·村居》这样以朴实无华的手法描写一对农村老夫妻生活乐趣的诗词则少而又少。辛弃疾却在《清平乐·村居》这首小词中,为我们塑造了两位别样风情的“白发翁媪”,尽管他们也生活在乡间僻野,也一样栖身于低矮的茅檐之下,但是在他们身上,我们仿佛看不见岁月的煎熬,看不见生活的逼迫,看不到容华老去的悲凉,有的只是在岁月深处愈陈愈香的浓情蜜意。这情不仅是“两情相悦、举案齐眉”的深情,更是对清贫的生活知足常乐的一种旷达宽容的处世情怀,才使得每一条白发、每一根皱纹都显得如此妩媚,如此风情。如果说辛弃疾笔下的田园世界是一个不沾染人间烟火的世外桃源的话,那么,这两个春日对饮的老人正是童话中的主角,他们用一壶薄酒,诠释了幸福的真谛。
三、勤劳质朴的生活趣味
词的下阕围绕上阕中出现的小溪,继续捕捉镜头,展开人物活动,集中笔墨写了老夫妻的三个孩子:“大儿除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寥寥数语,三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溪东豆苗青青,大儿子正担负着田间劳动的重担,二儿子年纪稍小,于是他就进行手头上的活计——编织鸡笼。豆子是传统的经济作物,养鸡也属于传统副业,这两个孩子的勤劳不言而喻。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前言】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这首描写沿途夜景的《清平乐》即是其中的一首。此词的篇幅虽然很短,但是意境清新,语言淡朴,别有一番幽情奇趣,因此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翻译】
此词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外以词人的行程为次序,内以词人的情感为核心。一切景观都从词人眼中看出,心中映出词人从沿途所见的众多景观中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断,略加点染,绘成了一幅情采俱胜的溪山夜景长卷,表现出一种清幽淡远而又生机蓬勃的意境,使人读之宛若身随词人夜行,目睹诸种景观。
【鉴赏】
词作的上片描写自然景色。词人首先描写在山道中夜行中的情景。词人写道:“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飞鞚”即策马飞驰。比如,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之三中写道:“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 唐代令狐楚《少年行》诗之二中写道:“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辛弃疾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这里既说明了山道上柳树繁密,也说明了山道上露水很重。
接着写道:“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这是词人所见之景。描写了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了在苇丛中的鹭鸶鸟。从整首词来说,这是抓住了典型的物象来写。在词人的笔下,鹭鸶鸟也很有情趣:苇丛中的鹭鸶鸟在那里打盹,孤单的身影在微微颤动,而这样的反应,该是鹭鸶鸟梦中见到鱼虾了吧!情趣源于想象。你看,这两句多有想象力。词人运用了联想的方法,由鹭鸶鸟的睡而想到梦,由鹭鸶鸟的动而想到梦,由鹭鸶鸟的主食而想到河中鱼虾。这样,词人在联想中,不但给词作增添了情趣,而且在动静结合中,给读者以无尽的审美想象空间。
下片写人。首先写道:“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一川”即全川,整个一条河。“疏星”即稀稀疏疏的星星。“娉婷”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描写词人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情景。意思是说,在夜深人静时,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年轻的妇女们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其中,词人运用了“娉婷”一词,不但描写了浣纱人和影之美,而且暗示了浣纱人清雅、悠然的品性。
1、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杜甫《后游》
2、蓝桥何处觅云英。——苏轼《南歌子·寓意》
3、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李益《上洛桥》
4、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李益《上洛桥》
5、湿云不渡溪桥冷。——朱淑真《菩萨蛮·咏梅》
6、古今陵谷茫茫。——辛弃疾《清平乐·题上卢桥》
7、风送梅花过小桥,飘飘。——赵显宏《昼夜乐·冬》
8、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周邦彦《兰陵王·柳》
9、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贾岛《题李凝幽居》
10、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来源:文章屋网 )
二、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三、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岑参《送崔子还京》
四、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李颀《古意》
五、料想故园桃李,也应怨月愁风。——赵崇《清平乐·怀人》
六、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
七、泪粉偷将红袖印。——欧阳修《玉楼春·去时梅萼初凝粉》
八、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
九、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十、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施耐庵《念奴娇·天南地北》
十一、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明月上高楼》
十二、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张九龄《西江夜行》
十三、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王勃《秋江送别二首》
十四、临行愁见理征衣。——夏竦《鹧鸪天·镇日无心扫黛眉》
十五、离骚读罢总堪伤。——舒頔《小重山·端午》
十六、算翠屏应是,两眉馀恨倚黄昏。——孔夷《南浦·旅怀》
十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十八、马上离魂衣上泪。——程垓《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
十九、劝君频入醉乡来,此是无愁无恨处。——晏几道《玉楼春·雕鞍好为莺花住》
二十、刘郎此日别天仙,登绮席,泪珠滴,十二晚峰青历历。——皇甫松《天仙子·踯躅花开红照水》
二十一、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柳永《雪梅香·景萧索》
二十二、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李商隐《安定城楼》
二十三、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
二十四、无作牛山悲,恻怆泪沾臆。——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二十五、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
二十六、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二十七、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张谓《杜侍御送贡物戏赠》
二十八、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纳兰性德《菩萨蛮·白日惊飚冬已半》
二十九、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
三十、送客自伤身易老,不知何处待先生。——刘沧《赠道者》
三十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三十二、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三十三、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陈与义《雨晴·天缺西南江面清》
三十四、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高適《除夜作》
三十五、那堪疏雨滴黄昏。——欧阳修《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
三十六、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晏几道《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
三十七、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其
三十八、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其
三十九、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纳兰性德《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四十、泪珠阁定空相觑。——周紫芝《踏莎行·情似游丝》
四十一、带我离愁江外去。——吕本中《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
四十二、只愁飞诏下青冥。——周紫芝《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四十三、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李白《飞龙引二首·其
四十四、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李白《上之回》
四十五、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石孝友《眼儿媚·愁云淡淡雨萧萧》
四十六、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怨情》
四十七、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张炎《清平乐·采芳人杳》
四十八、阑干风冷雪漫漫,惆怅无人把钓竿。——姜夔《钓雪亭》
四十九、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五十、秦女含颦向烟月,愁红带露空迢迢。——温庭筠《惜春词》
五十一、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
五十二、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纳兰性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五十三、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五十四、一夜东风,枕边吹散愁多少。——曾允元《点绛唇·一夜东风》
五十五、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张可久《塞鸿秋·春情》
五十六、不系雕鞍门前柳,玉容寂寞见花羞,冷风儿吹雨黄昏后。——乔吉《春闺怨·不系雕鞍门前柳》
五十七、悲欢离合总无情。——蒋捷《虞美人·听雨》
五十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五十九、不语含嚬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薛昭蕴《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
六十、多似浔阳江上泪。——朱敦儒《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六十一、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六十二、黄昏寒立更披襟,露浥清香悦道心。——司空图《白菊杂书四首》
六十三、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
六十四、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李商隐《富平少侯》
六十五、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高蟾《金陵晚望》
六十六、月色穿帘风入竹,倚屏双黛愁时。——顾敻《临江仙·月色穿帘风入竹》
六十七、碧罗衣上蹙金绣,睹对对鸳鸯,空裛泪痕透。——欧阳炯《贺明朝·忆昔花间相见后》
六十八、谁怜旅愁荏苒。——张炎《解连环·孤雁》
周数
题目
诗人
一
《春雪》
唐·韩愈
《访袁拾遗不遇》
唐·孟浩然
二
《送郭司仓》
唐·王昌龄
《洛阳道》
唐·储光羲
《观永乐公主入蕃》
唐·孙逖
三
《春怨》
唐·金昌绪
《思君恩》
唐·令狐楚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四
《题袁氏别业》
唐·贺知章
《罢相作》
唐·李适之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五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湖上》
宋·徐元杰
《伤春》
宋·杨万里
六
《送春》
宋·王令
《三月晦日送春》
唐·贾岛
《乡村四月》
宋·翁卷
七
《山亭夏日》
唐·高骈
《村晚》
宋·雷震
《题北榭碑》
唐·李白
八
《泊秦淮》
唐·杜牧
《中秋月》
宋·苏轼
九
《客中行》
唐·李白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十
《题榴花》
唐·韩愈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十一
《客中初夏》
宋·司马光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十二
《送别》
唐·王维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十三
《台城》
五代前蜀·韦庄
《松江》
宋·王安石
十四
《忘湖楼晚景》
宋·苏轼
一、从注释中寻找写作背景
命题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诗词,会在注释里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做一个大致的交代,或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做一简单介绍,如果我们能从中寻找到写作背景,对于诗歌内在意蕴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而具体了。如: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此诗为王昌龄晚年被贬龙标途中所写,可联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如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作者闲居江西上饶时,曾多次游览博山,并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记游词。《清平乐》即是其中一首。
问:诗歌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
在回答时我们就可以从注释中寻找到“王昌龄晚年被贬龙标途中所写”和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曾多次游览博山”“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记游词”,找到这些写作背景,学生就不必再苦思冥想,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了。
二、解释诗句中的字词
有些古诗词的注释中会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作出解释,对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和主旨会起到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如: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根据注释中的“没有什么用处”,学生很容易领会这首诗的中心思想。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西京:即长安。牙璋:古兵所用的兵符。凤阙:皇宫的代称。龙城:匈奴名城。借指敌方要塞。百夫长:古代军队里的低级军官。
依据注释,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从而顺利解决所有题目。
三、解释相对应的典故
运用典故是古诗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学生一般对典故不清楚,命题老师会在注释中作简单交代,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来解题。如: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觅封侯”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
典故。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陇头梅:化用南朝诗人陆凯的诗句“折花逢驿使,寄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俩首诗,学生从注释中知道了“觅封侯”和“胧头梅”的意思,其他的题目也会迎刃而解。
四、介绍作者
一般情况下,中考古诗词赏析题的作者是我们语文书上的,但有时也会考一些陌生的作者,命题老师会在注释中略作解释。如:
雨后池上
北宋 刘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柳,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庆历六年进士,曾帮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字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辞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这两首诗的注释对我们解题几乎不起作用。
读《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时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遐想:
夏日里,烈日炎炎,幽深的树林透着勃勃的生机,茂密的青草似地毯般铺盖着大地。远处隐约看见一家农户,农户前是一条清亮见底的小溪。
这是一个偏僻而又秀丽的小山村,村的溪旁边是一间简朴的茅草房,屋里坐着两个白发夫妻,他们在屋里饮着小酒,并带着醉意用吴地的方言谈论着。听见一个老翁说:“咱两口和这几个孩子们生活过的多么美好!我丰衣十足也不缺什么,如果人能长生不老就更好了,我愿意在这儿住一辈子。”那老妪笑了笑说:“是呀,这风景又美,到时候咱们把大儿子、二儿子送到城里去上好学校,将来弄好了,我们也就更能享清福了!”说罢她望了望窗外的三个孩子笑了。
虽然夏日炎炎,炙烤似火,可是做为家里的老大,依然到田里去锄草,二儿子年纪比较小,还不懂得锄草,可是已经会编织鸡笼子了,于是他坐在大树下专心致致的编鸡笼子。而小儿子年纪尚小,还什么都不懂,于是他爬在小溪边一会儿逗逗小鱼,一会儿把荷叶戴在头上避暑,又剥着莲蓬吃,调皮可爱,天真烂熳,无忧无虑的样子真惹人喜爱。
这是一个多么美满,幸福的农家啊!这真是一家老小奇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啊!
翻译:桂花自身的香味非常浓厚,谁又向月亮中看去呢。
2、绿叶层枝与桂同,花开蒂软怯迎风。——乌竹芳《木樨花》
翻译:桂花树上,绿叶和桂花一起挤在层层的枝叶上,盛开的桂花华对娇软害怕被风吹掉。
3、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翻译:零碎的桂花像是从月亮上撒落夏利的,捡起殿前带有露珠微微湿润的桂花花瓣。
4、蓝云笼晓,玉树悬秋,交加金钏霞枝。——《声声慢·咏桂花》
翻译:蓝田白云笼罩着清晨的大地,一棵桂树立在秋天的室外,树枝高挺满树繁华,好像一串串宝钏,又如一片彩霞。
5、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姮娥更要无。——白居易《东城桂》
翻译:远远地就知道天上只有一棵桂花树,请问问嫦娥还要不要另外一棵吗?
6、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白居易《庐山桂》
翻译:天上的大风绕着月亮吹起,把桂花子纷纷吹向人间。
7、碎剪黄金教恁小。都著叶儿遮了。——辛弃疾《清平乐 赋木犀词》
翻译:桂花就像是剪碎的黄金一样非常小,都被桂树的叶子给遮挡住了。
8、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放其个性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智发展达到了初级抽象思维逻辑发展的阶段,他们要求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要求人格独立的意识逐步增强。这就要求教师注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放学生的个性。
在教授《清平乐・村居》之前,我布置了课前的预习:其一,将词中不理解的词语借用工具书予以解决;其二,用自己的话(故事)描绘出词中能看到的情景。首先,在解决第一问题时,我们将其不理解的词语各小组之间进行组内的探究,小组同学之间不能解决的放到课堂中由全班共同讨论。如词牌名“清平乐”中的“乐”的读音的探究;“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剥”字和“莲蓬”的发音,这些是学生在课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准确地预见课文中的重难点,及时地发挥班集体共同的力量。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与思维的碰撞,困难将迎刃而解。
此外,在检查“用自己的话(故事)描绘出词中你所能看到的情景”这个问题的时候,班上的同学都能积极踊跃发言:“这首词讲的是一个山村里农家的故事。”“它描述的是一家五口人过着十分幸福和快乐的日子。”“文中描绘的是这样一幅景象:家是住在一条小溪边,小溪边有好多好多的树,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中住着一户五口之家,他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而快乐的生活。”……每一位学生回答之后,我都会给予相应的肯定,即使学生回答偏离主题,也在肯定的基础上指引其方向,切不可一棒子将之逐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鼓励其不断进步,不断努力,解放学生的个性。
二、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诗词的学习同样是这样。但是,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个性发展、知识水平发展和智力情商发展的差异,在进行诗词教学的时候,我们要充分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发展论要求教师学会真正地去了解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注重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授课时,问“你看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你觉得翁媪他们两个人坐在家门前的摇椅上都说了些什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回答是不一样的。基础较差的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我看到了老爷爷和老奶奶他们坐在家门前,说着悄悄话。”这类学生能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而另一类基础较好一些的学生,他们思考的就是“老爷爷老奶奶他们说着他们的三个孩子、讲述着他们曾经的一些事情”。但是他们没有能够将想象具体化和生动化。而这一点,在基础扎实、有较强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生身上能够有所体现。通过与不同学生的沟通与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的理解加深了,对学生的认识和发展及相应的培养模式也有了更好的思考。
三、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注重其积极内心世界的发展
人文关怀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观点就是注重人内心世界的发展。诸多教师只将学生看成是不会独立思考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而这正制约了学生独特的个性与旺盛的创造力的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通过之前四年的学习,独立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教师在学习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要注重其积极的内心世界。
课本--你"害"苦了我
莆田一考生
课本是我的指挥棒,我时刻得跟着它转。无边习题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
--题记
晚自习
各科作业多如蚁,时间飞逝难留意。子夜钟声催学子。教室里,收书熄灯孤门闭。
本想一梦归故里,成绩滑坡生愁绪。夜夜高床枕梦呓,只盼考到好成绩。
--仿范仲淹《渔家傲》
考试
无言步入考场,心发慌。正襟危坐闭眼祷吉祥。东瞧瞧,西望望,是惆怅,别有一般滋味在心上。
--仿李煜《相见欢》
归家
村庄墙院稻茬,石桥竹林篱笆,热菜热茶热饭,久别归家,喜煞老爸老妈。
--仿马致远《秋思》
无题
少年已识愁滋味,愁海无边,愁海无边,碰到困难不回头。明日再品读书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苦乐伴我天涯游。
--仿辛弃疾《采桑子》
起床
满地霜冻,漫天云雾,钟声阵阵心发怵。匆洗漱,恐师怒。飞奔来到教室处,"老班"早已把通途。早,我亦苦;迟,我亦苦。
--仿张养浩《潼关怀古》
早读
课本虽小,分数太重要。闻说清晨读书好,咿咿呀呀凑热闹。
开始有点喜好,逐渐口干舌燥。只盼时辰快到,出去吃得饱饱。
--仿黄庭坚《清平乐》
为了课本心惆怅,手酸背痛腰如杖。害我虚弱如蚊帐,却把愁绪放心上。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