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郭沫若书法

郭沫若书法

时间:2023-05-29 17:40: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郭沫若书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郭沫若书法

第1篇

据《后汉书・蔡邕列传》记,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议郎蔡邕和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等人,鉴于当时儒家经籍辗转传抄,多生谬弊,乃“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于是便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石经刻制工程;至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告成,历时凡九年。其因始刻于熹平年,故称《熹平石经》。《熹平石经》的内容包括《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书丹者除蔡邕外,还有堂溪典等人。石经刻成之后,立于都城洛阳太学门外(今洛阳城南30里洛水南岸的朱圪村)。其46方经石,各高1丈许,广4尺,两面刻,骈罗相接,非常壮观,《后汉书・蔡邕列传》说:“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可见当时盛况。

张荣庆先生在《古代艺术三百题・熹平石经》里指出,《熹平石经》的书法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的典型。因系官方巨制,书丹者自当是如蔡邕一流的国手。例如其间的《周易》经石,其结体方正,字字中规入矩,一丝不苟,点画布置均称工稳,可谓无懈可击;用笔则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端美雄健,雍容典雅,恢宏如宫殿庙堂。梁武帝《书评》云:“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后来也有人讥其过于工整,而冠之以“馆阁派”。其实它整饬而不刻板,静穆而有生气,和明清以来风行的拘谨呆滞的“馆阁”字,不可同日而语。惟其如此,《熹平石经》集汉隶之大成,不但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而且流风所及,至深且远。汉字字体由隶变楷的过渡,《熹平石经》起了桥梁的作用。因此,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里如是写道:

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蔡邕能画工书,八分(指有波磔的隶书)尤为精工。一七五年(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以八分体写《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礼记》《论语》五部经书,使刻工刻成石碑四十六块,立在大学讲堂前。这是有名的熹平石经。从经学方面说,它校正了五经文字;从艺术方面说,石经文字是两汉书法的总结。

张荣庆据《魏书》《隋书》等典籍记载说,自晋室南迁,洛都文物多被摧残。北魏之初,冯熙、常伯夫相继为海州刺史,毁取太学经石以建寺塔,遂致颓落。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公元518年),国子祭酒崔光曾议请修补未成。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自洛阳徙石于邺都(今河北大名县东北),行至河阳,值岸崩,遂没于水,其得至邺者,不盈太半;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复由邺城迁洛阳;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又自洛阳载至长安,其后,营造之司用做柱础。唐贞观初年,魏始收聚之,已十不存一。(《隋书・经籍志》)后来连这些也不知去向。北宋时,曾在洛阳太学旧址出土过石经残片,但为数不多。直到近代,复络绎出土(洛阳最多,西安次之),见于马衡《汉石经集存》者已有大小残石500余块。其中最大的一块是1925年洛阳出土的《周易》上段残石,两面刻,合490余字,现藏上海博物馆。1929年于同地又出《周易》下段,现藏陕西省博物馆。此外,洛阳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也分别藏有《熹平石经》残石。

唐人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中有“传授笔法人名”一项,其说云:

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即卫铄)。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虞。王僧虞传之肖子云。肖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侄彦远。┰洞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文传终于此矣。

对于唐人张彦远之说,郭沫若先生在《五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载《蔡文姬》,文物出版社1959年版)里批评道,张彦远的“传授说”,有一大部分不可信。因为所谓“蔡邕受于神人”已经是神话;崔瑗早于蔡邕;钟繇比蔡文姬的年龄大,地位也高得多,所谓“文姬传之钟繇”,也是靠不住的。不过,郭沫若又从张彦远坚信蔡文姬能书这一点着手发覆,指出:“蔡文姬的墨迹在唐代可能还有留传,故构成了这种有关书法传授的说法。”这里,郭沫若又显然同意张彦远所坚持的,即认为蔡邕的确将书法艺术传给了蔡文姬,蔡文姬也应是一位书法家。

作为论据,郭沫若举出了北宋初期所出现的《胡笳十八拍》的墨卷。它最初是刻印在宋初的《淳化秘阁法帖》(《淳华阁帖》)中。它写有《胡笳十八拍》最前面的两句――“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是用章草体写成的。收入《淳化阁帖》制成帖文以后,在帖文右面有“蔡琰书”三字。

宋初《淳化秘阁法帖》是在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就淳化阁所藏墨迹,命王著合南唐《建业帖》而摹刻的。不过,郭沫若又认为,蔡文姬所书14字是否由墨迹摹刻,或由《建业帖》复刻,不得而知。但其来历,至迟当追溯到唐代,是可以断言的。

郭沫若还指出,黄庭坚(即黄山谷)也曾看见蔡文姬那14个字。在《黄山谷全集》卷二十八《跋法帖》二十三条中有一条说:

蔡琰《胡笳引》,自书,十八章,极可观。不谓流落仅余两句,亦似斯人身世耶?

黄山谷评蔡襄书有云:

蔡君谟书如蔡琰《胡笳十八拍》,虽清气顿挫,时有闺房态度。

郭沫若评议说,黄山谷所见到的虽然也只有“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两句,但既云“蔡琰《胡笳引》,自书,十八章,极可观”,可见在黄山谷之前有人见过十八章的全文,他是在转录前人传说;再就黄山谷本人来说,则很明显地可以看出,他不仅相信《胡笳引》十八章是蔡文姬著的,而且还相信是她自己写的。

但是,蔡文姬书14个字,宋代也有人怀疑是假托的,如米芾,但他没有讲出理由来。对此,郭沫若在《六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载《光明日报》1959年8月4日)里推想道:原文可能是写在竹简上的东西,一简14字,全诗应有90多简。估计诗后还当有年月日和蔡琰的署名;但因简册散乱或部分焚毁,好事者仅拾取其第一简而保之,俾得流传于世。观黄山谷所云“蔡琰《胡笳引》,自书十八章,极可观”,可见在黄山谷之前乃至在北宋之前,是有人看见过蔡琰自书的全文的,黄即本之以立说。不然,仅仅14个字,虽然知道是《胡笳十八拍》的开头两句,何以便知道是蔡琰书?那岂不是不近情理?

简牍之制,汉末及魏、晋犹见使用。如蔡文姬之父蔡邕《答诏问灾异八事》,叙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七月十日蔡邕与马日、张华、单扬等“受诏书各一通,尺一木板,草书”(见《蔡中郎文集》卷六)。又如《通典》(卷五十五礼十五)载晋博士孙毓议,言封王告庙册文当以“竹册篆书”,四时享祀祝文但用“尺一,白简隶书”。简牍之用自晋以后似即废弃,而普遍以纸帛代之。偶尔有用玉简的,这是变例,如成都王建墓所出玉册即其物证。寺庙中的竹签之类当然也是简牍的孑遗,但严格地说其已不能算是简书了。

郭沫若在上述文章里强调说,蔡文姬手书的《胡笳十八拍》的确是简书,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现在仅余开头两句14个字。因此郭沫若坚持说《淳化阁法帖》所收的蔡琰书14字,应当是真迹。

作为对郭沫若此论的支持,笔者认为还有《后汉书・董祀妻列传》的一条记载。这条记载,系在曹操赦免了董祀死罪以后,当时――

第2篇

【关键词】写字 规范化 书法教育

语文,包括语言、文字及文学。写字,识字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的根基。目前,学生的写字识字能力极不乐观,尤其是把字写规范、正确、端正、干净以及带有艺术性更是存在的突出问题。2013年1月18日,教育部再一次发出《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强调要加强书法教育的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要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强调各级教研部门要把书法教育纳入教学研究工作的范围,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写字以及在写字基础上升华为书法艺术是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一、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脉

文字是一个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汉字不言而喻。中华民族,绵亘几万里,积阅数千年,汉字的源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作了比较客观的论述:“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八卦---结绳---仓颉造字,代表了古人对汉字源流的基本看法,同时也说明了文字的诞生是随着社会的进化而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汉字无疑是中华民族的文脉。伏羲所作八卦,用“一”代表阳,用“一一”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为乾,代表天;?为坤,代表地;?为坎,代表水;?为离,代表火;?为震,代表雷;?为艮,代表山;?为巽,代表风;?为兑,代表沼泽。汉字从这样最初的几个或几十个,发展为今天的几万个,书体上又从篆演变到隶,隶演变到楷、行、草,其形式与体态呈现千变万化,因此才有了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以至形成东方特有的书法艺术,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并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由键盘代替笔墨纸砚,实现无纸化办公的今天,书写在削弱,对汉字认识在削弱,仅然出现了学生写不了汉字,在校园里出现过这样事,学生钥匙丢了,要写个启示“钥匙”不会写,写成“key”,汉语水平没有英语水平高。所以,写字成为一个问题。

二、强调写字规范化

既然语文是文字、语言学科,引导学生把字写规范,的确是当前的重要课题。课堂上学生记完笔记,自己竟然读不下去,学生交来的作业和作文,老师要边阅边猜。上海市曾经有个统计,写“长”字,写错的占绝大多数,因为把第三笔的竖提错写成上下两笔。由此可见,把字写规范势在必行。郭沫若先生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家,总要把字写的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郭老比我们想得更深远,把写字与做人结合起来,从做人的角度,提出了写好字的必要性。

写字规范化,我们民族有传统。秦始皇实行“书同文”,是最早的汉字规范化。明清的科举考试,写字不允许有一点一划的差错。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建立了现代汉字的规范。再看世界,英文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写法全世界一致,达到高度的规范化。

规范化尽可能把字写得正确、端正、干净。字形规范,笔画数目不多不少,位置形状不变,按笔顺规则书写为正确;写的字横平竖直,结构比例适当,字迹清楚,行款正确、整齐为端正。纸面干净,本子平整为干净。在一次阅卷中,学生在试卷上的签名难住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我拿着试卷到学生中去询问时,只有这位学生的同桌知道是谁的签名,而其他同学均无法辨识。他是把模仿艺术签名用在了平时。在他们看来,那些明星们的签名都很帅。当年王朝闻先生在批评美术界所谓以丑为美的风尚时曾说道“那些以丑为美丑化中国人的人物画!”当下写字所出现的“以乱为美”实属非正常现象。

三、书法教育审美能力亟待提高。

书法是写字的升华,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或者说,是以书写汉字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杨雄说“书,心画也”,日本明治天皇说“人的真心,镜中映不出来,却清楚地在笔迹中看见”。书法家通过感情活动与丰富的想象,可在观众心中打上一个意想浮游的境界。元陈绎曾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的敛舒丽险亦有深浅,变化无穷”。张怀璀评张芝书法“若达士游乎沉默之乡,鸾凤翔乎太荒之野”。梁武帝评王羲之字“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书法不仅仅是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或有一定的速度,而是有笔法、笔势、笔意,能给人以美的感受。书法作品一般都是用软的毛笔书写。“软,奇怪生焉”。今天的中小学生普遍不会握毛笔,加上中小学对学生写字不够重视,这是摆在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语文教师率先提高自身素质

教书育人先要自身过硬。郭沫若先生曾在《殷契粹编》中提出第1468片,上刻了十个干支字,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刻而又刻者数行,中仅一个精美整齐,余则歪刺不能成字。然此歪刺者中,,却间有二三字,与精美整齐者之一行相同。盖精美整齐者乃善书旁刻者之范本。而歪刺不能成字者乃学书学刻之摹技也,刻鹄不成,为师范者从容捉刀助之,故有二三字合乎规矩,师弟二人蔼然相对之态,情如目前。这段文字说明了善书善刻者与学书学刻者之间的关系,实则今天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读之受益匪浅。

综上所述,要使中华民族的文脉不断,写字、识字的根基必须牢靠。要使字容易认,写字必须规范化。书法必须弘扬,不弘扬就受人欺!写字、书法在语文教育中的位置岂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第3篇

鲁迅的“急才”在少年时期就显露出来了。有一次,在“三味书屋”读书的鲁迅被授课塾师出的题目难住了。老师出了三个字的上联“独角兽”,学生们思索了一会儿,便有两三个信口应对了,老师摇摇头,不满意。接着,有个学生答“两头蛇”,老师说:“勉强合格。”鲁迅在座位上也仔细地想,当他的目光与老师期待的目光相遇时,他心里一下子就急了,恨不得立刻找到一个好答案,可就是想不出来。老师扫视了一下学生们,似乎有点失望了,正欲转身,突然,鲁迅感觉灵光闪现,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朗声答道:“比目鱼。”老师严肃的脸上立刻浮现了笑容,说:“独角兽’中的‘独’字很难对,它虽有‘单’的意思,但不是数字;‘比目鱼’中的‘比’字有‘双’的意思,可也不是数字,对得实在太好了!”

大散文家沈从文的“急才”透着光明磊落的胸襟和正视自我的勇气。1928年,26岁的沈从文以一手灵气飘逸的散文震惊文坛,他被聘为讲师。然而,带着一身泥土气的他来上海为时不长,在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时候,面对台下满堂渴盼知识的莘莘学子,他竟整整呆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不知所措的他,手脚不晓得要如何安排。他心里很急,把粉笔紧紧攥在手心里,手心都出汗了。突然,他有了主意。只见他回头用粉笔在黑板上大书“请等几分钟”,慌忙走下讲台。几分钟后,他慢慢平静下来,就上讲台开始讲课了,可是,原先准备好要讲授一个课时的内容,他10分钟就讲完了,离下课时间还早呢,怎么办呢?他想,自己不能天南海北地瞎扯硬撑“面子”,但也不能冷场啊。他又急了,但他的内心是老老实实的,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全堂对他的坦言与直率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

的“急才”足见其涵养和幽默。有一次,北大名流雅集,钱玄同冒失地问:“蔡先生,前清考翰林,都要字写得很好的才能考中,先生的字写得这样蹩脚,怎样能够考得翰林?”心下一惊,他没料到钱玄同会这样讲,一时还不知道如何应对,坐在周围的名流都为他捏了把汗,都以异样的神色看着他。这时,他脑海里突然闪现一个不循常轨的书法家黄山谷,即北宋的黄庭坚,其字体张扬个性,如铁干铜枝,似高峰奇石,以刚劲奇崛著称。于是笑嘻嘻地回答说:“我也不知道,大概那时正风行黄山谷字体的缘故吧!”满座闻之,皆忍俊不禁。

郭沫若的“急才”用得自然巧妙,为自己的演讲增光添彩。1948年,在萧红墓前,郭沫若要做即兴演讲,演讲的时间是5分钟。要临时在5分钟内流畅地表达观点,而且不能跟前面几个演讲者观点雷同,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眼看马上就要轮到郭沫若演讲了,他还没想好该怎样开头呢。急也没用,不容他细想,他已经站在台前了。他简单谈了5分钟演讲之困难后,不由自主地就顺手拿来另一位演讲者的话,“我听了刚才某先生的2分钟演讲,太漂亮了!他说,‘人民的作家萧红女士,一生为人民解放事业奔走,到头来死在这南国的海边,伙伴们把她埋在这浅水湾上。今天,围绕在她周围的都是年轻人,今后的日子里不知有多少年轻人来围绕着她。’朋友们!我们是年轻人,我们没有悲伤,我们没有感慨,请大家向萧红女士鼓掌……太好了,我的5分钟演讲只好改变计划了,让我把年轻引申来说一下吧。”他的话立即使气氛变得轻松活跃起来。本是重复他人,却说出了自己想说的意思;本是投机取巧,却显得机智风趣。既赞扬了别人,又为自己演讲助了兴。真可谓顺手牵来归为己用,舀他人池中之水,兴自己湖中之波,既方便又有趣。

(田昌印摘自《东方青年》2011年第12期)

第4篇

北京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书法展,“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于11月2日在中华世纪坛、中国美术馆同时亮相。本次展会由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办。

此次“双年展”包括"国际书法名家精品邀请展(含国外和国内两大展区)"、"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席作品展"、 "中国中青年获奖书法家提名精品展"、 "中国著名女书家作品邀请展"、"中国少年儿童优秀书法作品展"、"北京书法家优秀作品展"、"首届北京书坛新人新作展"、"北京市四城区书法展" 、"海外书法团体个人展"等几大部分。展出的近千件书法作品中,有著名书法家的挥毫泼墨,也有初学者的大胆尝试。

国际书法名家精品邀请展共展出118位著名书法家的精品,该展邀请了沈鹏、欧阳中石、李铎、谢冰岩、王学仲、刘艺、佟韦、中国书协主席团全体成员,和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巴西、及中国的香港、澳门地区的书法家;为展现艺术的时代性,中国中青年获奖书法家提名精品展中囊括了国内曾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历次书法大展中获奖的作者,同时还吸收了在北京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书法展览中获奖的少数优秀作者的书法作品共95件。中国著名女书法家作品邀请展在国内尚属首次,包括了国内著名女书法家以及港澳女书法家们的近年来创作的作品68件。

海外书法团体个人展有日本白扇书道会团体展,马来西亚国际现代书画联盟会长符永刚先生书法作品展、韩国十人书法作品展、新加坡国际书道联盟副理事邱程光先生书法展。

中国少年儿童优秀书法作品展收到来自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年龄在18岁以下的小作者的书法作品460余幅,小作者的作品无论是篆、隶、真、行、草都见其功底,评委们赞叹之余连称中国书法后继有人。

北京书法家优秀作品展汇聚北京书协已故知名书家郭沫若、宁斧成、启功、王遐举、赵朴初、萧劳、舒同、楚图南、郑诵先、张旭等,以及北京书协近几年来涌现出来的中青年优秀作品。

为达到展览的普及性,北京书法家协会首次为北京的书法爱好者(即非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举办北京首届新人新作展。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就收到书法作品300多件。在这300多件书法作品中,形式、书体各异,水平参差不齐,作者从在校的大学生,到退休的老年书法爱好者,来自北京的各行各业,体现了京城书法爱好者的热情。经过精心评选,从这300多件作品中选出了73件优秀作品,入展“北京首届新人新作展”,使参观者耳目一新,领略了北京书法爱好者的风采。

此次活动还举行有关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论坛和研讨,并于11月3日晚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举行“墨之韵”大型文艺演出,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将组专团来华出席活动,并进行文化交流。

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写字习惯;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085-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然而在学生的书面作业中,我们发现书写不良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有:错别字较多;字迹潦草;字体大小不一,不端正;页面不整洁等。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教师和家长平时对孩子的书写不够重视,写字训练不到位。下面我想结合平时的教学就小学生书写规范汉字的训练谈谈自己的看法。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规范学生书写,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收到了一定效果。

1.提高认识,把握目标

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一项教学内容。写字教学进行得好,有利于巩固汉字。同时良好的写字训练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和心理学意义,它不仅能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勤奋、刻苦的精神,健康、高雅的情趣,还能促进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的发展。郭沫若先生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横,这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小学生要:"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阶段目标"与"评价建议"别强调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老师有意无意地会将"漂亮、美观"看得较重,其实对小学生的写字要求应该重在正确和工整,可以在写得正确、工整的基础上鼓励把字写得漂亮一些。

2.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

我觉得作为老师,特别是我们语文老师,语文基础一定牢固,能写一手漂亮的字,会使学生更喜欢你。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特别好,教师自身书写的好坏,最能直接影响学生的书写质量,甚至影响到每个人的一生当中。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因为,在我的学习到工作的成长中,我的字完全是受到老师或同事的影响。忆起以往,我的字也写得一般好,当时我也是学校书法社中的一员,但并不突出。学校里有好多写字能手,我真羡慕极了,有时还去模仿模仿。经过努力,自己慢慢地进步了。我觉得,作为教师,必须重视示范作用,搞好直观教学。教师在利用板书指导学生写字时,要做到"一对、二端、三美观"。"一对"就是写的字要正确,严格按笔顺规则来书写汉字;"二端"就是把字写端正,字型要规范;"三美观"就是要把字写匀称、美观,要笔笔到位、字字落实。

3.讲书法美,激发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从这里可以看出书法(写字)是"无声的音乐,无色的图画",其内容博大精深,造型生动优美,陶醉了一带又一带的中国人,甚至连外国人也佩服得五体投地,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通过老师精辟的讲述,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兴趣盎然。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但跟写好字有密切关系,而且对身体健康也很有好处,所以一定要格外重视,并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写字前,指导学生削好铅笔,放好作业本,告诉学生写字的时候,身子要正而直,两肩齐平,胸部挺起,头部要端正,稍微向前,双脚要自然放平,踏稳,两臂要自然撑开,右手执笔,左手按纸。

执笔方法是否正确,对于学生以后的字写得好不好起关键作用。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手指力度不够,很多学生刚开始时执笔方法不正确,如果执笔方法不正确就会导致写字姿势的不正确,这样写字时间长了除了不能写出一手好字,还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影响视力。因此指导执笔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环节。教师应做好示范并讲清要求:手离笔尖一寸远,然后逐个观察指导,对于习惯不好的学生,要手把手的纠正。教师应该不厌其烦地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时时提醒学生,时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姿势和方法。

5.严格训练,培养习惯

练字要严格要求。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中明确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有利于把字写端正,而且有利于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终身受益。写字本身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但是我相信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老师肯动脑,多为孩子们创设条件,孩子们就会快快乐乐地学好写字,并能写好每一个字。

总之,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要靠教师天天如一日的督促、指导学生,要靠家长长期的配合。贝多芬曾经说过:"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生一定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出漂亮的数学作业。

参考文献:

[1]王运雄,樊华《规范汉字教学现状直观》

[2]汤其虎,秦昌扬《写字教学的育人功能》

第6篇

作者:徐百柯

出版者:中央编译出版社

如果《晨报副镌》的编辑孙伏园不出那趟差,也许《阿Q正传》会写得更长。

其实,阿Q本就是被孙伏园“催生”出来的。据鲁迅回忆,“他(孙伏园)来要我写一点东西,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经这一提突然想起来,晚上便写……”

从1921年12月4日开始,《阿Q正传》在孙伏园编辑的《晨报副镌》上连载。鲁迅说,孙伏园“每星期来一回,一有机会,就是:先生,《阿Q正传》……明天要付排了”。

在曹聚仁的笔下,我们能看到,孙编辑的催稿艺术可谓“已臻化境”:“(孙伏园)不仅会写稿,会编稿,而且会拉稿;一脸笑嘻嘻,不容你挤不出稿来。我们从周氏兄弟的随笔中,就可以看到这位孙先生的神情。圆圆脸,一团和气,跨进门来,让你知道该是交稿的时候了。”

孙伏园接替编辑《晨报副刊》,最初叫《晨报附镌》,是他请鲁迅起的,结果写报头的书法家写成了《晨报副镌》。后来,徐志摩接替孙伏园,改名为《晨报副刊》,“副刊”一词方始确定下来。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相关辞条说,孙伏园是中国编辑报纸副刊种数最多、历时最长的人之一。

“五四”中,有四大副刊成为文化舆论界的重镇:北京的《晨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其中,前两种都是在孙伏园主持下,开出一代风气的。

作为著名的副刊编辑,孙伏园一生遭遇过两次停编事件:一次为了鲁迅,一次为了郭沫若。

1924年10月的一天,本已被孙伏园编入《晨报副刊》大样的鲁迅诗稿《我的失恋》被代总编刘勉己抽去,他正在生闷气,刘勉己走过来解释,说是那首诗实在要不得。孙伏园一时火起,举手一巴掌打过去,刘勉己躲过,他还要追着打,最后被同事拦住。第二天,孙伏园便辞去了编辑职务,后来被邵飘萍邀去编《京报副刊》。

1942年1月,郭沫若写出历史剧《屈原》,一些报刊争相要发表,最后应《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孙伏园的请求,发表在《中央日报》上。要员气急败坏,下令撤消了孙伏园的编辑职务。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认为,“大陆报纸的副刊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就没有多少出色的”,其中有“从报纸的总编辑到具体的副刊编辑本身的问题”。

他说:“在我看来,从晚清到‘五四’时期,再到三四十年代,报纸副刊的活力在于它是相对独立于报纸的。报纸的副刊主要是委托外面的人编的,是著名的作家、学者来编的。当年,北大、清华的教授们介入北方的报纸,中央大学的教授介入南京的报纸。而且他们只负责稿子,不负责营销。老板是把副刊当做报纸的门面来考虑,不考虑这个版具体的读者量问题。现在是摊平了,副刊是报社内部编,基本上已经没有独立性了。这样就造成副刊水准的下降。”

当年,邵飘萍创办的《京报》最多时拥有二十三种副刊,他曾发表声明:“各种副刊上之言论,皆各保有完全的自由,与本报无须一致。本报编辑部,从不对于各副刊上参加一字,此皆鄙人所首先声明,可为与各团体真诚合作互助,而绝对不含有他种作用的确证。”

孙伏园三十多岁就蓄起一大把胡须,时人戏称为“伏老”。

第7篇

摘要:书法的起源与文字的产生息息相关,汉字的结构演变对书法的产生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发现最早的与文字有关的资料室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刻纹,这些刻纹正是中国书法产生的灵魂基础,而远古先民的图腾符号则为书法雏型的诞生提供了模型,至殷商甲骨文的发现,中国最早的书法才脱颖而出。

关键词:仰韶彩陶 图腾崇拜 书法孕育 书法雏型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7-0123-02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产物。中国书法的产生与中国文字的出现息息相关,因为书法是以汉字形体作为造型对象的艺术,汉字的结构演变对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而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则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伏羲画卦说。《周易系辞》即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乎始作八卦。”第二种是神农结绳说。《周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世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庄子胜箧篇》亦云:“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栖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第三种就是仓颉造字说。这是关于汉字产生的最有影响,也最权威的说法。《说文解字》云:“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始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这三种说法,尽管没有任何历史根据,最初的文字也只是抽象的线条以及朦胧的符号,但却是远古先民们逐渐走向文明化的具体体现。

文字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先有了什么造字之法,再有一两个人“造”出来。唐兰先生说:“中国文字的发生总在夏以前”。目前发现的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彩陶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到了引发的作用。彩陶艺术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彩陶后,各地相继发现了这类原始文化。其范围东起渤海,南至长江以南,西至青海,北至长城以北,这便是所谓的“彩陶文化”体系,或“仰韶”文化体系。属于这个体系的,有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场文化等。

一,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造线与组线的图案是孕育书法艺术的灵魂基础

仰韶文化的陶文符号是汉字书法的萌芽。黄河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因而也最著名的是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尤以彩陶闻名于世,在最具代表性的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上,除了装饰性的图文之外,还常常能发现一些显然不是用于装饰的刻画符号。这些符号的抽象特征十分明显,但数量有限,使人很难判定它的意义。郭沫若先生据此推断,此种符号必为中国最早的文字或其孑遗。后来陆续出土的黄河流域同期或稍晚的文化遗存,证明了郭沫若这个推断的正确。

在陕西西安东郊发现的氏族部落遗址,其中六座烧制陶器的窑。作为装饰性的陶文就达一百多种。据石兴邦先生的研究,如“I”“Z”“S”“X”“N”“+”等是一种符号性的装饰,除具有审美装饰以外,还蕴涵着当时人的某种观念。我们的祖先用线条装饰陶器,这些可以组织过的线条,不是作为勾画器物轮廓线的辅助手段,而是独立的完成装饰任务,这便表明了它具有一定的表意性质,虽然我们今天对这些用线条组构的符号究竟意味着什么,无从去了解,但我们可以由此看到文字的成分。

这类陶纹,也有较写实的动物纹、植物纹,但也都是用线勾画成的。陶器上线与面的组合非常巧妙。在晚期彩陶中,网纹的比例增加了,彩陶上的线条,当然不是文字,更谈不上书法。他们之间的关系在于彩陶的线纹在线条和线条的组织上已有明显的求美意识,而这正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可以这么说,造线和组线正是书法的两条基本原则。半坡文化其陶器刻纹,是装饰性很强的纹饰,但是否有一定的表意性,至今仍难以确定。但到大汶口陶尊“文字”的发现,可以断定,刻纹的表意性己明显了。这是一种将中华文明史上推至5000年的古文字。它来自于日照市莒县陵阳河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大口尊上。上边的圆圈是太阳,中间的半圆是火苗,下边的五个尖是山峰。这是古人在山顶点燃柴火,举行祭祀太阳的仪式。它反映了古人类对太阳的崇拜。

这个由上边一个圆,中间半个圆,下边五个尖山峰组成的符号,展示了中国文字草创时代的“书画”混同形态。中国文字的远祖,是形状像绘画的线构成的,竟然是陶器上的装饰刻纹。从准文字的符号到纯文字,在这漫长的时期,把文字刻在器物上,以达到美观的效果,说明中国文字在其孕育期、诞生期,便已与美感难舍难分了。这种装饰思想的萌芽,对于“写字”能成为艺术,关系很大。或者说,“写字”之所以能成为艺术,有审美的价值,是古人以线条作装饰的习俗的自然延伸,是向以文字为装饰的过渡。这种过渡正是文字形成的演变与发展。

二,远古图腾符号是书法雏型形成的模型。

在考察了大量的初文字后,唐兰认为:“文字起于图画,逾古的文字,就逾像图画。”大约六千年多年前,远古民族诞生了带有图腾性质的图像文字符号,这是远古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当时的先民们,自由地创造出各种图腾符号。这种以想象力与自然相结合的形象符号有神秘的图腾色彩。这些丰富多彩形态奇异的图腾图画符号存在基本相同的共性:一,都是史前原始部落社会各自独立创造的具有图腾性质的符号;二,都具有经过原始部落内部约定俗成的用于表达意义的文字符号。三,经过部落内部上层人物进行改造一一交流――再改造逐渐地演变为雏型的图腾象形文字。四,雏型象形图腾符号都具有明显的神秘性及崇尚自然美的朴素审美理念。五,远古图腾符号,真实地反映出远古时期的历史、宗教、神话、舞蹈、诗歌,神话、狩猎、农事的活动内容,为人类保存了极为珍贵的史前文化遗产。六,所有的远古图腾符号演变过程中,均孕育有朴素自然的审美价值,如对称、平衡、和谐等表现形式。远古图腾文字符号涉及字形字义与自然现象的关联问题,也是关系到书法雏型的起源问题。

图腾意识是史前文字及书法艺术雏型发展的动因之一。以朴素的自然形象以线条的形态体现史前先民的思想意识是图腾观念含有的根本属性。这种属性虽然含有审美性及艺术性,但这只是史前人类在生存环境中借助自然美的形态创造的表达意思的符号,并存在于远古人类的意识中。中国古文字及书法艺术很独特,具有多姿多彩多意的艺术基因,具有朦胧神秘美,意境美、气韵美等多种艺术形式。它能把中国人的内心世界的能量释放出来,达到表意写意的目的。汉字的萌芽及发展过程,牵引着中国书法同步发展。在其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传统模式及审美观,深刻地影响中国绘画、诗词、楹联、曲赋、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远古流传着许多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嫦娥奔月”、“仓颉造字”、“后羿射日”、“夸父追日” 等等,都是图腾崇拜的产物。崇拜自然美出现的图腾符号,必然含有美的因素及艺术性,也是原始书法雏型开始出现的萌芽。

中国远古图腾符号产生形式是带动原始书法艺术诞生的动因之二。东汉书法家蔡邕《笔论》中说:“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可象”强调要向自然学习,指的不单是文字和书法,应是许多艺术都应向自然学习,所有的艺术家心灵中都要有存于心的自然物像的“心象”。祷告、贞问、祭祀是远古时期原始宗教活动的重要内容。祷必有辞、问必有事,祭祀必有记录。

原始宗教是推动史前文字及书法雏型发展的动因之三。原始宗教支配和控制了当时的重要社会活动及意识形态,催生出符合宗教需要的表意的形态符号及书写方法。远古时期的宗教活动推动了史前艺术包括文字和书法雏型的发展,孕育出具有形式美的理念。

原始先民的模仿本能是推动图腾符号向书法雏型发展的动因之四。大自然的美是丰富多彩的。远古先民感悟到:美是生命机能的要求,美是社会活动中精神的调剂。自然美应是远古图腾符号及书法雏型形成的基础,史前艺术是史前意识形态的存在,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自然界的美引起史前先民内心的模仿内能,这只是简单的低层次的心理模枋,是一种原始时期出现的心理节律活动,完成由自然现象向象形状态的内心活动的过渡。

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的形成

夏商周虽然已经有了明确表意的文字,但仍然视文字为神圣,文字崇拜混合着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崇拜的观念。这几种观念演化而成为文字神圣的思想,这种思想以文字书写于显要去祈福祷神、御鬼压邪。而西周的镂刻金石的风气,却开启了中国以书法为装饰的先河,这是书法艺术创作最早的心态萌芽。金文、石文在线条上、结体上、章法上所呈现的风姿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它们标志着技巧的成熟。虽然镂刻之人未必有明确的艺术观念,但所制作的成品,已具艺术风范,只待一声呼唤,书法艺术便卓然登台了。

从彩陶纹产生时期到春秋战国,也有三千年。这期间已经确切知道且有实物可证的就有甲骨文字、钟鼎文字、简牍、缣帛文字。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古代汉字的书写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终于诞生出书法这门艺术。

参考文献:

[1]唐兰《中国文字学》

[2]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甘肃人们美术出版社2007年

[3]岳师伦《中国书法的意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第8篇

如今校园中兴起了一股书法热,而硬笔书法由于简单轻便,深得中小学生们的喜爱,是很不错的书法入门种类。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广东中学生硬笔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广东中学生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广东中学生硬笔书法作品图片1

广东中学生硬笔书法作品图片2

广东中学生硬笔书法作品图片3

广东中学生硬笔书法作品图片4

硬笔书法发展历程

硬笔书法发展历程的美好考察由群众化的实用性走上自觉的审美需求。从英国发明家沃特曼发明第一支蘸水笔并开始传人中国至今,已经历了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由于科技的进步,蘸水笔经过不断的改良,在种类、工艺、性能、款式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钢笔为主,铅笔、圆珠笔等为辅的笔的家族系列,人们统称为“硬笔”。硬笔的出现结束了沿续使用了几千年的毛笔的统治地位,开始绝对地成为人民大众的书写工具。

有了钢笔就有了钢笔的书写行为。从人们开始用钢笔写字到今天提出“硬笔书法”的概念,硬笔书法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观照其整个过程大约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硬笔书法前期”和“硬笔书法期”。第一阶段是:硬笔书法前期,即写字阶段。从第一支硬笔的产生到上世纪70年代末属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仍占统治地位,但由于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审美思潮开始处在一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之中,有着几千年传统的毛笔书法虽然其实用性能被硬笔所取代,但其艺术的一面却开始更加突出,人们对汉字书写的审美即对“书法”的理解仍在传统毛笔书法的思想框架之内,这尤以一大批毛笔书法家的统治地位而动摇不得。在这种环境中,钢笔字只能以实用而存在,但由于钢笔字的快捷方便、线条流畅自如是毛笔书法不能相比的,于是,一些有现代意识的毛笔书法家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进行钢笔书写技巧的研究。与此同时,一些文坛名人如鲁迅、茅盾、郭沫若、江丰、巴金、文怀沙等对钢笔字的青睐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写好钢笔字开始慢慢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当时只以写得好看、规范易认为目的,“硬笔书法”概念的思想意识尚未产生。这从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着作陈公哲的《一笔行书钢笔千字文》到邓散木、白蕉合着的《邓散木白蕉钢笔字苑》到黄若舟的《钢笔快写法》再到庞中华的《谈谈学写钢笔字》都反映了那时代人们对钢笔宇的认识层面。但也正是有了为了“写好”的目的,就开始有了对钢笔书写审美意识的萌芽,为后来硬笔书法的出现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第二阶段是:硬笔书法期,即书法阶段。从1982年杭州举办的全国首届青少年钢笔书法大赛活动至今。人们开始不再仅仅满足于实用之需,满足于规范、易认、好看的目的,而开始从笔法、结体、章法等方面进行艺术的思考。由于其崭新的艺术面貌和良好的艺术感觉适应于现代人的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于是在神州大地暴发出了一股史无前例的“硬笔书法热”,各类大赛、展览、培训,团体、刊物及研讨会等风行一时,蔚为大观。“硬笔书法”的概念被正式提出。硬笔书法开始逐渐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从以上对硬笔书法发展历程的追踪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硬笔书法的认识从为了如何写好钢笔字的本能审美需要到如何搞好硬笔书法创作的自觉审美追求,在于对钢笔字这新鲜事物的内在美质的发现和人类自身审美意识的觉醒,即钢笔字本身存在“美”且人们发现并需要这种“美”。这是一个从无到有,摸着石头过河的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为此,前人走了不少弯路。比如陈公哲的《一笔行书钢笔千字文》、黄若舟的《汉字快写法》一味地注意“一笔书”的快捷书写效果,反而强化了钢笔线条的浮滑感而弱化了点画线条在行笔过程中的节奏旋律感,邓散木、白蕉的钢笔字则始终没有跳出毛笔书法创作理念的巢穴,他们都未能从钢笔书法的本体上找到问题的关键。所以说,每种新事物的产生、发展、成熟都要经历不少的曲折和磨难,也正是在这艰难曲折的历程中,人们对硬笔书法的审美认识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第9篇

“听、说、读、写”是学习语文常用的基本功,其中“写”就是写字它是语文基本功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求学生入学时不仅要教会学生说,而且要教学生会写字。然而新课改过程,老师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忽略写字教学,便导致学生对写字不感兴趣。如现在学生文字书写不规范,潦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写字兴趣呢?

一、讲书法故事,激发兴趣

我国的文字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书法灿烂辉煌,名家辈出。如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欧阳询露宿碑旁三天三夜,分析揣摩碑文的故事;怀素写字写穿木版的故事;岳飞沙土练字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不仅明白书法家不是天生都是从小开始练习写字,并在不断的学习中去领悟要领,逐步掌握方法,坚持不懈,最终成名的,而且领悟出刻苦出真知的道理,对敬佩名人之情油然而生,从而激发他们的写字兴趣。

二、营造书法氛围,激发兴趣

在教室、学校甚至家里张贴名人、老师、学生作品(书法样品),并适当点评说明,营造一种书法艺术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写字兴趣。如举行班级书法比赛,利用班上学习园地展览学生书法作品,并进行点评,比一比,看谁进步最大,能获得进步奖、优秀奖。让学生明白写字就如做人一样,只要你能虚心、专心、持之以恒,都会取得很大进步,这样能燃起学生对写好字的希望之火。

三、谈书法之美,激发兴趣

“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这是我国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的话。从这里可以看出书法(写字)是“无声的音乐,无色的图画”。中国文字不仅字形方方正正,优雅美观,而且蕴含着内容博大精深。如“淡泊名利,宁静而致远”、“志存高远”、“天道酬勤”、“有志者事竟成”……陶醉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甚至连外国人也佩服得五体投地,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通过老师精辟的讲述,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兴趣盎然。

四、谈良好心态,激发兴趣

写字的重大意义,在于规范地书写祖国语言文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有利于培养学生专心、细心、谨慎、沉着等良好品德;有利于培养学生生长发育,培养健康优美的体形等。正如郭沫若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每个人都成为书法家,但是总要把字写得合符规范,这样对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草草了事,是容易误事的”。老师特别评析现在网络飞速发展,上网成了时尚,学生极少以文字通信,表达能力和书写差。同时外出到工厂就业因填写个人材料文字书写差未被录用的人很多。学生知道这些后,必动向往之心,书写之情。

五、开展书法活动,激发兴趣

书法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或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进一步提高写字水平。可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书法(写字)兴趣小组或利用课余在班上进行书法讲课,讲述书法方法让学生学会顿笔很重要,运笔轻重要记牢。横要平,竖求直,认真练习工夫到,撇出锋捺伸脚,笔画健美字才好。训练一段时间以后,根据情况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并对优秀习作进行展览,推荐发表;让学生大胆走出校外,写标语、对联、广告等。无论哪种活动对写字用心、有进步的学生要进行表扬。通过展览、评比、表扬,让初有成绩的学生获得“成功之喜”,激发兴趣。

总之,教师要根据儿童兴趣发展规律,促进写字兴趣的形成和发展,让他们去获得写字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学会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六、引导学生学会比较

提高写字能力,关键是要坚持认真地写。要是学生在写字的时候能做到反复比较,反复推敲,那么写字水平一定会有明显提高。先比后写,留下印象;写后再比,寻找差距;同桌互比,师生圈比。同学之间互比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同桌互相寻找字中的优点与缺点,有利于自己写时改正,实践证明,学生比得仔细,竞争意识越强,字就写得越好。另外,师生圈比也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了解自己写的字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第10篇

“昨日”时常“重现”!

是三年前的事情了。那一个上午,天气和暖,如同我的心情。小友冬冬带我去拜访如雷贯耳的姚俊卿,相会在著名的发展大厦。哦,冬冬是姚先生的弟子,便也省去了无聊的客套,其乐融融。借冬冬的光,我斗胆吐露心愿,求大书法家一幅墨宝,是我平素里热衷玩味的两句唐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午餐之际,更是推杯弄盏,喜不自胜,却终将遗憾憋在啤酒深处。眼见得姚先生“观海听涛”榜书,上午轻松地落入别人的手掌,私底下痒痒不已。

姚先生从艺七十余年,书山墨香,我以为“观海听涛”绝顶!

再见姚先生的时候,虽隔千日,他已经少了许多话。仍然是发展大厦,仍然是七楼左侧最里面的那套房间。尚未见人,佛门乐曲已经飘出门外。握手后,蓦地发现室内东侧斗大一个佛字条幅。“佛是觉悟的人,人是没有觉悟的佛。”书法之道,想必也在其中吧?

姚先生的书法,原本十分了得。自1958年进入长影字幕组以来,他先后为《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青松岭》《金光大道》《沙家浜》《直奉大战》等300余部影片设计和书写片名。2005年,在中国电影100周年暨长影60年庆典时,被授予功臣荣誉奖;2008年,被中国知识产权局聘请为“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1991年,被调入长春大学,做教授,从事书法教育。实际上,更早的时间,他就创办了书法培训班,加上中央电视台老年书画课堂讲座,堪称“桃李满天下”。曾经受聘于吉林大学、深圳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中医学院、吉林工学院等学府的客座教授。如今,长春大学和长影世纪城分别设有“姚俊卿书法艺术馆”,出版专著30余本……

事实上,姚先生的题字遍布黄山、华山、长白山、黄鹤楼、海南东坡书院、三亚南山文化区等旅游景区及黄河碑林、翰园碑林、神墨碑林、湖南南岳庙等地均有牌匾和碑刻收藏。1989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1990年,向亚运会捐赠一百幅作品;1993年,参加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名家名作书画展”;1998年和1999年分别被中国文联评为百杰书法家。此外,还多次参加韩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书法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中国日报》《报》《工人日报》《中华英才》《电影文学》、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吉林电视台、长春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给予了充分报道。他的墨宝被国内外友人频频收藏,有一天,我在素有“吉林小江南”之称的集安逗留,莫名其妙地听到身边人电话里的内容,说姚俊卿的作品又卖出了一幅,4000元一平尺……

姚先生自己是不经营书法的。这些年,他去部队、去警营、去学校、去机关……赠送出去多少,连他自己也无从数计了。他最高的作品卖到10万,最低的可能也就1元。有崇拜者上门,怯怯地开口,能不能少要点儿钱?姚先生一挥而就,笑呵呵地白送了人家。其实,姚先生的工资收入也不是很高,却不肯在书法上多犯心思。用他自己的话讲,叫:“我的书法,不是为钱服务的,而是为历史、为后人留下点儿念想。”这方面,当然需要胸怀,也需要胆识。至于浮利虚名,他别有一解:“现在活着的人,有谁能担当起‘家’啊?离世的人,像郭沫若、启功那才有面貌。吉林省也是如此,称得上的人已经远去,比如成多禄、于省吾、罗继祖、孙晓野、丁盛文、金意庵。‘家’不是自封的,盖棺定方可论定。”

我是后学,也是懵懂,面对姚先生的作品,游目且驰怀,理应脱帽致敬。而他这个“大巫”,却邀请我这个连“小巫”都够不上的晚生作序,令我迷惑良久。尽管惴惴不安中,也曾企图探求出二三底蕴,譬如王羲之的妍雅、颜真卿的淋漓、赵孟的妩媚和坡的狂放,以及孙过庭、黄山谷、张旭和怀素等前辈的成因。不过,我看见的是影子,本身的姚先生师古而未泥古,逐步抵达了独此一家的“翰逸神飞”的境界。我当然知道,这个结论的得出,很有些自作聪明的意味,或曰枉费心机。我是局外人,只相信并且借助直觉!还请谅解。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姚先生对郑(板桥)先生的七绝题画诗《谢客》领会尤为深邃,因而愈加痴迷。

第11篇

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书写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之中,已经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一项技能,也造就了不少有修养、学识高的人才,更为人类文化事业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写出一手漂亮、流利的好字呢?

首先就得从学写字开始就养成个人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一个人字写得好坏,还关系到一个人的身心健康。郭沫若先生认为: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养成这样的习惯有许多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此外,据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学起,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关注自己的写字姿势,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

那么我们如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呢?首先是意识上要注意,要关注自己书写时不良习惯的形成,并加以纠正。其次要有正确的书写姿势和字体规范。主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写字姿势

书写的姿势对于练习写字非常重要。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能保证书写自如,减轻疲劳,提高书写水平,而且还能促进少年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预防近视、斜视、脊椎弯曲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正确的写字姿势是:上身坐正,两肩齐平;头正,稍向前倾;背直,胸挺起,胸口离桌沿一拳左右;两脚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左右两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眼睛与纸面的距离应保持在一尺左右。

二、执笔方法

执笔方法正确与否,关系到笔的控制能力,运笔的灵活性,书写的速度,直接影响书写的效果。良好的执笔方法必须从小培养,否则,一旦形成习惯,纠正起来很难。

正确的执笔方法,应采用三指执笔法。具体要求是:右手执笔,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3厘米左右的笔杆下端。食指稍前,大拇指稍后,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地放在中指的下方并向手心弯曲。笔杆上端斜靠在食指的最高骨处,笔杆和纸面呈50°左右。执笔要做到“指实掌虚”,就是手指握笔要实,掌心要空,这样书写起来才能灵活运笔。

写字时做到三个一:一寸一拳一尺。

第12篇

大明寺殿内迎面坐着释迦牟尼等三尊大佛;背面为海岛,上有观音脚踏鳌头的立像。殿内东西两侧分列着十八罗汉,这里常年香烟缭绕,经声不断,每年元旦前夕,常有日本客人来此撞钟,以求幸福。

栖灵塔

西隋朝时,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仁寿元年(601)他过生日,曾下诏在全国建立三十座供养佛舍利的塔,扬州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此塔,赞叹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称赞宝塔气势磅礴。

白居易、刘禹锡同游该塔,两人同龄,都是55岁的人了,但精神很好,兴致很高,在扬州玩了半个月,登栖灵塔是他们这次游览的,白居易写诗道:“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尤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刘禹锡写诗道:“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

他们是以登上栖灵塔为自豪的,现在该塔修复,塔身方形,总高度为70米,共9层。塔为仿唐式塔,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出檐深远,屋面平坡,腰鼓形柱,直棂形窗。塔雄踞蜀岗之上,气势雄伟,古朴典雅,远观似孤峰耸秀,矗入云霄;登临则眼界顿开,胸襟旷达。

鉴真纪念堂

扬州鉴真纪念堂是为纪念唐朝律学高僧鉴真而建。鉴真是当时淮南地区极有名望的佛教首领,他拜唐代律宗祖师道岸为师,受请东渡日本传法,于奈良东大寺设坛传戒,又创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初祖。鉴真是友好使者,他曾六次东渡,历时十年,虽双目失明而矢志不渝,在日十年不仅辛勤传法,而且把唐代绘画、书法、雕塑、医药、工艺、印刷、建筑等成就的文化带至日本,实际上是一僧团形式的文化代表团。他使魏晋以来中日两国人民互相友好的夙愿和以圆满的实现。1963年鉴真圆寂1200周年,中日双方商定,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我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和日本佛教首领大谷莹润分别代表两国鉴真纪念委员会,商定在此建造纪念堂,1973年动工,1974年竣工。

纪念堂由我国着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设计,他接受任务后专程赴日,参观奈良唐招提寺和日本其他一些古建筑,回国后,又对我唐代庙宇建造风格进行研究,精心设计这座纪念堂,体现了1963年中日两国商定的精神:不仅从意义上,而且建筑物本身也要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纪念堂分为两组,一组为四松堂构成的清式四合院,南为纪念馆,北为门厅,由游廊周接,天井内有四棵古松,廊悬云板、木鱼,精舍巧建,清幽雅洁。另一组为仿唐式四合院,由纪念碑亭、纪念堂,再由超手游廊将两建筑周接,园内植佳兰芳卉,其中樱花为1980年鉴真大师像回故里探亲时,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这两组纪念堂一为清式,一为唐式,分之为二,但同处一条中轴线上,又合之为一。

纪念碑是梁思成一夜之间设计而成的,他设计成功后,高兴地告诉陈从周教授,说是我国传统的纪念碑以竖碑为多,碑面光滑,天花饰边框,而鉴真纪念碑采用横式,周围边框突出,中间阴文镌字,正面为郭沫若题“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刻赵朴初在纪念堂奠基典礼上写的文章。这就打破传统格局,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有了时代感。底座的花饰采用莲花座作底,莲花座托碑,因莲花独具神圣,“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空外直,不枝不蔓,且莲的丝长(思长),象征佛教思想天下众生,所以莲花一直成为佛教的象征。莲花座之上有卷叶草为主题的纹样花饰,原来梁思成在快设计完毕时感到“唐”这个字不好体现,陈从周立刻提议用该草为纹饰,因其是唐朝特有的草,以象征鉴真生活的年代。正堂完全仿照日本招提寺主体建筑金堂样式,只是型制由七楹变为五楹,金堂是鉴真当年亲自设计,保持了中国盛唐的建筑风格,又揉和了日本当时建筑的特点,现在纪念堂又仿照金堂,其用意当然是体现中日文化互相交融的特点。

纪念堂座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高大的台基上粗可两人合抱的檐柱,柱为腰鼓状,柱头斗拱三重,线条浑圆飞动,正殿中央坐像为鉴真干漆夹像,是我市雕塑艺术家刘豫按照日本招提寺“模大和尚之影”而造,结跏趺坐,合闭双目,神态安祥。殿前石灯笼是鉴真大师象回故里时,现招提寺住持森木孝顺长老所赠,已经十多年,长明不灭,站在灯前,不由使我们想起郭沫若先生对鉴真的赞誉:“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