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0: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精神病健康指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总体目标
建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精神疾病专业治疗机构为依托,覆盖全市城市区的社区精神疾病管理服务网络,初步发挥社区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的优势,有效实现对精神疾病的综合干预,完善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二、组织管理
(一)组织领导。
成立市社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基妇科,任办公室主任。
(二)职责分工。
市卫生局负责工作目标的制定、各单位工作开展情况的督导检查。
市第五人民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省第二荣康医院负责各对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对精神卫生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建立转诊绿色通道,接受各中心上转病人并将适合在社区康复的病人下转。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本辖区内精神疾病患者基本情况调查,为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提供转诊服务,在精神病专业治疗机构的指导下对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在居民中开展精神卫生健康教育。
三、工作内容
(一)精神病专业治疗机构和对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协议,建立重型精神疾病患者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二)精神病专业治疗机构派出专人定期到对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巡诊,原则上派出人员应具备中级以上职称。
(三)精神病专业治疗机构负责对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应人员的培训,安排中心相应人员到精神病专业治疗机构轮训每人不少于一个月。
(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心理咨询门诊,配备至少一名精神病专业或经过全科培训的执业医师,按照《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开展工作。
(五)精神病专业治疗机构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指导,为社区居民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使精神疾病患者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
四、工作安排
(一)年4月底前为动员阶段,由市卫生局确定精神病专业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协作关系。
(二)年5月,启动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业务用房、设备,设置心理咨询门诊。精神病专业治疗机构为中心培训业务骨干,双方签订双向转诊协议。
(三)年6月底前,各中心完成本辖区精神疾病患者的普查、登记工作。开展精神病门诊、心理卫生健康教育、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的转诊和社区康复规范管理等工作。
(四)年10月底,结合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评对社区精神卫生网络建设情况进行评估。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服务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加强内部管理,建立考勤考绩和定期讲评制度,提高服务水平,注重相互之间、与办事处和居委会之间的沟通及联系,切实做好该项工作。
9.65)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重性精神病;社区随访干预;社会功能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5.108
Method and significance by community follow-up intervention for holergasia CHENG Yan-li, KONG Fan-cun. Zaozhuang City Mental Health Center, Zaozhuang 277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nfluence by community follow-up intervention on rehabilitation effect for holergasia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20 community holergasia patients all received 1-year follow-up intervention, including psychological support, medication guidance, health educ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guidance. Morningside rehabilitation status scale (MRSS) 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bref (WHOQOL-BREF) were applied to evaluated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before and in 1 year after follow-up intervention. MRSS and WHOQOL-BREF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1 year of intervention, the patients had factor scores of dependence degree, social competence, action capacity, current symptoms and abnormal behavior in MRSS respectively as (16.28±9.76), (23.95±10.73), (21.36±6.82) and (12.07±8.46) points, which were all lower than (19.53±11.04), (26.89±11.83), (25.34±7.63) and (14.67±9.65) points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ir difference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Holergasia; Community follow-up intervention; Social function
重性精神病是指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 且患者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1]。重性精神病患者, 病情稳定后, 需长期在家庭和社会中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因此, 社区的随访干预可巩固治疗效果, 防止病情复发。尤其是社会功能康复指导, 提高了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及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有固定居所, 并且连续居住半年以上, 并在精神卫生医疗专科机构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中筛选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全部符合CCMD-3诊断标准[2]。②病情稳定或基本稳定。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同意纳入社区管理。男68例, 女52例, 年龄18~67岁, 平均年龄(40.9±19.7)岁。其中, 精神分裂症62例, 分裂情感13例, 偏执性精神病10例, 双相障碍25例,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6例, 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4例。
1. 2 方法 120例社^重性精神病患者, 均进行1年的随访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 2. 1 基本内容:①签署知情同意书:签定网络知情同意书, 同意加入社区服务管理, 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随访和康复指导。②建立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个人信息表及个人信息补充表、随访记录表。③随访形式:电话随访、门诊预约随访、入户随访, 以入户随访为主。④随访频率:每2周电话随访一次, 病情稳定者3个月入户随访1次, 病情基本稳定者1个月入户随访1次。
1. 2. 2 随访内容:①心理支持:每次随访与患者和家属进行积极沟通, 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动态。让患者说出自己的内心体验, 帮助患者分析有关发病因素, 指导其对疾病正确的认识能力。消除患者和家属自卑、悲观的思想, 增强自信心和乐观情绪。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家庭、工作各方面的困难,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长期支持性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有重要协同作用。②健康宣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各种形式向患者及家属开展精神疾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定期举办重性精神病讲座与咨询, 发放自主编制的防治手册。每次随访, 根据患者病情, 有针对性健康教育。③用药指导:掌握精神药物治疗的原则, 提高患者和家属对服药必要性的认识, 是解决依从性差的有效手段[3]。社区医生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说服解释工作。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不要随意增减药量、间断用药、频繁换药等。注意用药期间有无不良反应。④康复指导:包括日常生活劳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等。社区医生与患者和家属共同协商制定日常生活训练计划, 指导患者自我照顾。克服生活上的懒散, 养成良好规律的生活习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鼓励其参加适当社会活动, 如参观展览、和家人一起去公园等。增进社交技能, 改善人际关系。共同商讨适合患者的学习方式, 如读书、看报、音乐、绘画、外出购物、不同场合社交礼仪等, 文化知识教育和一般技能指导。对恢复期患者, 尽早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中, 避免过闲。根据患者受教育程度、爱好、特长等针对性进行有效指导;培养患者善于处理和应付各种实际问题能力。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采用MRSS量表[4]和WHOQOL-BREF量表对患者干预前后的状态进行评分[5]。MRSS共有4个分量表, 包括28个项目, 各项0~7分, 0分为正常, 评分越高, 表示依赖程度越高, 社交能力不足, 活动能力缺乏及精神症状明显。WHOQOL-BREF共26项, 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4个因子。每个项目评分标准采用5级(1~5级), 评分越高, 生活质量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干预前后MRSS评分比较 干预后1年, 患者MRSS量表依赖程度、社交能力、活动能力、目前症状和异常行为各因子评分分别为(16.28±9.76)、(23.95±10.73)、(21.36±6.82)、(12.07±8.46)分, 均低于干预前的(19.53±11.04)、(26.89±
11.83)、(25.34±7.63)、(14.67±9.65)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干预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 干预1年后, 患者WHOQOL-BREF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干预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当今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受到关注和重视, 我国也将重性精神病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而社区是精神病患者康复、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
重性精神病患者普遍存在服药依从性差, 自知力缺乏和复发率高等问题[6]。社区医务人员, 通过健康宣教, 用药指导, 心理支持等讲解精神病防治知识, 提高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知晓率, 消除自卑、悲观、恐惧心理, 使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 主动自觉服药, 巩固药物疗效, 改善精神症状, 减少病情复发。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1年后, 患者的精神症状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
康复训练有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 早日回归社会。出院后, 只给予单纯药物维持治疗, 对患者的全面康复是有限的, 院方应兼顾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7]。通过1年随访干预后, MRSS的依赖程度、社交能力、活动能力等分值逐步下降。WHOQOL-BREF的社交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分值逐步提高。说明患者社会功能明显改善, 生活质量提高明显。
综上所述, 社区通过定期随访干预, 充分发挥社区的优势, 运用综合护理, 给予患者用药指导、健康宣教、心理支持、日常生活、社交、学习、工作等康复指导。巩固药物疗效, 改善了患者精神症状, 稳定了病情。增强了患者的自信心和乐观情绪。患者养成良好规律的生活习惯, 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和工作, 生活能够自理、独立, 学习工作能力得到提升, 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社会功能得以恢复和重建, 达到真正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秦怀金, 陈博文.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83.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 CCMD-3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49-61.
[3] 郝伟.精神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09.
[4] 张明园, 朱紫青, 王善澄, 等. 评估方法和量表应用//王善澄.实用康复精神医学.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281-298.
[5] 方积乾, 郝元涛.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 2001, 10(1):67.
[6] 张雪静, 李伟丽, 刘惠卿, 等. 访问护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的作用. 现代临床护理, 2009, 8(1):4-6.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2月在本社区服务中心登记管理的重性精神病患132人及其家庭监护人纳入研究。病患年龄7-73岁,病程2-35年。精神分裂症106人,癫痫伴发精神障碍13人,阿尔茨海默病2人,精神发育迟缓智力残疾6人,双相障碍5人。监护人文化程度:小学43人,初中74人,高中及以上15人;与病患关系夫妻51人,父母/子女78人,兄弟姐妹3人。病患所在家庭普遍存在居住条件差,病患缺乏家庭照顾,其家属文化层次低、生活压力大,家庭经济收入拮据,困难家庭多等情况。
1.2社区护理干预方法
1.2.1建立病患家庭分级健康档案 由上级精神专科医疗机构确立辖区内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危险性评估分级,将分级评估的0-5级分别记分0-5分标注在其健康档案封面上。同时设计精神病防治知识认知表对病患家属在药疗、生活、安全护理及社会功能恢复等方面认知水平进行测试,根据测试成绩由高到低分四档分别记0-3分,即认知测试100-76分记0分,75-51分记1分,50-26分记2分,25-0分记3分。该分值同样标记在该病患的健康档案封面上。两分值进行相加,其综合评分越高则说明该家庭在监护病患方面情况越差,病患治疗、预后的风险性越大,本社区也以此增加对该家庭的走访、巡诊及电话随访密度。综合评分为4分及以下,每季度随访1次;综合评分5-6分,每月随访1次;综合评分7-8分,每月随访2次。
1.2.2药疗护理 由于重性精神病无法根治,药物就是控制其症状的必然选择。精神类药物普遍存在的针对性强、副作用大的情况,因此药物的种类、服用的剂量、服用的方法都有严格要求。如何正确使用药物,病患对医嘱的依从度,以及不良药物反应的处置,这都是社区护理干预的重要内容。重性精神病患者普遍存在自理能力差,尤其处在发病期或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时,病患家属在病患履行药疗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社区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可配合对病患改变给药途径,如肌注给药;或将药研成粉末混在食物、饮水中让病患服下,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1.2.3生活和安全护理 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防止病患疾病复发及促进其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基础,也能有效地配合社区护理在病患个人卫生、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干预。病患所在家庭能有意识地培养病患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为其提供卫生、定量、清淡、营养均衡的饮食,监控病患的睡眠状况,协助其进行适当家务劳动和户外活动,能及时有效地避免和消除刺激其疾病复发的外部诱因。同时还能及时对病患生活环境中的危险品,如刀具、棍棒等进行管控,这对有自伤、自杀、他伤、他杀倾向的病患显得尤为重要。
1.2.4病患家庭的护理干预 病患所在家庭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经济拮据,生活压力大。另外社会上仍存在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其所在家庭的歧视现象,很容易让其家属对病患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状态,出现对病患漠视、敌视、不注意与病患情感沟通方式的情况。这对促进病患康复,防止其疾病复发,乃至社区治安极为不利。本社区采取个别和集中两种家庭护理干预模式,将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把病患家属进行精神病防治知识培训与本社区扶贫帮困活动相结合,给予他们适当日常生活用品的物质奖励,以提高病患家属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本社区设立专职精神科医护站,方便病患家属及时获得社区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针对辖区内重性精神病患的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制和印发简易识别药物不良反应、病患复发先兆,以及掌握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的实用小册子,方便病患家属能先期对症施行。同时要求病患家庭加强精神类药物的安全管理,防止他人误服或被别有所图的人所利用。
1.2.5社区健康宣教和病患社会功能恢复指导 本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健康宣教活动,向辖区内居民宣传精神疾病防治知识,使社区居民树立正确对待重性精神病患的观念、消除歧视,从而减轻病患家庭社会生活中的压力。并鼓励社区内企业献爱心、伸出帮助之手,改善病患家属的就业状况。对于有一定自知能力的病患,鼓励其在家属的陪同下与医护人员接触、沟通、倾诉,使其对自身疾病有正确认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社区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参与社区活动,培养其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及自信。
2 结果
本社区服务中心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对辖区内重性精神病患及其家庭施行联合干预以来,在病患暴力行为危险性评估等级,病患所在家庭对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及病患家庭监护能力缺失三方面均有显著性改善,数据见表1,表2,和表3。
表1 家庭干预前后病患暴力行为危险性评估等级情况比较
表2 家庭干预前后病患家属精神病防治知识认知水平情况比较
表3 家庭干预前后病患家庭监护能力情况比较
3 讨论
暴力行为与某些精神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Fazel的研究表明1/20的暴力行为犯罪来自精神病患者[2]。然而住院接受治疗的病患及其住院时间都是有限的,他们绝大部分时间仍是在社区生活。对此本社区联合上级专科医院开展以病患家庭为主体的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病患在医嘱的依从性,减少复发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均为康复期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男、女各25例;年龄52-73岁,平均60±2.5岁;文化程度:小学10例,中学5例,文盲35例;职业:工人8例,农民36例,干部6例;婚姻:已婚37例,丧偶10例,离婚3例。临床诊断:(按CCMD-3-R标准)精神分裂症18例,抑郁症11例,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9例,双相情感障碍7例,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5例。
1.2 方法 按照自拟心理状况调查提纲,先向患者讲名调查的目的与意义,以求得患者的合作,然后分别进行调查登记,最后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表明,处于康复期的老年精神病患者主要的心理障碍为忧虑,忧虑的因素各不相同,有的为疾病的康复担心,有的为经济问题发愁,这些因素可归纳为5类,如下表。
2.2 分析
2.2.1 调查结果表明,疾病预后问题为首要因素,其中65岁以上39例,占86.7%,自理能力强者较多,担心疾病复发影响今后生活质量。
2.2.2 男、女性别比较,女性对家庭问题更为关注占55.8%。这与我国传统女性在家操持家务有关,担心因病不能自理,给儿女增加负担。
2.2.3 对经济问题的担心,农村病人占85.7%,这可能与其收入较低,未参加医保,住院费用相对较高有关。
2.2.4 对于遵医服药及社会问题忧虑因素相对比例较低,与文化程度有关,其中文盲占70%,知识性老年人占30%。
3.讨论
老年精神病患者经治疗进入康复期后,正常的符合理性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活跃起来,开始考虑出院后的有关问题。通过临床观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很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或老年人因忧虑过多或情绪不稳引起躯体疾病的诱发等,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对处于康复期的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心理状况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康复期老年精神病患者忧虑的因素,开展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加强心理护理,以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 加强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过程,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2]。康复期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常识缺乏了解,常过分担心疾病的预后、是否复发及抗精神病药物的毒副作用对身体的影响。针对此问题,采取集体授课(每周1次)形式和个别心理指导进行健康教育。一般内容:疾病的名称、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的种类、作用、注意事项、坚持服药的意义、抗精神病药物常见副反应及应对方法、出院指导等。另外针对老年人常见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以知识讲座形式或播放光盘形式向病人讲授保健常识。
3.2 注重心理护理、增强患者的信心。
康复期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精神活动恢复正常,担心社会对其歧视等,不同程度的表现为焦虑,影响睡眠甚至病情波动。所以,护理人员要以诚恳的态度、极大的关心、分析病人的内心活动、对老年人要用通俗易懂语言,生活上帮助,取得他们的信任,使其认识到精神疾病虽然不能根除,但只要掌握疾病的规律,坚持服药,日常生活上加以注意,定期复诊,疾病就能得到控制,并能恢复正常社会功能,使患者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3调动家属社会支持力量。
精神病是一种慢性病,由于社会功能丧失,应当动员家属节假日来探望,有利于情绪稳定;对于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疾病多次反复、多次住院的患者,我们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在选用药物和治疗项目方面给以照顾,同时争取社会的支持,包括单位、居委、家属诸方面。要求他们能同情精神病患者,关心精神病人的境遇,在心理上给予安抚,从物质上和经济上给予支持。
3.4开展丰富多彩康复活动。
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生理机能衰退,生活能力下降,加上精神疾病的捆扰,多数表现为生活懒散、被动,卧床较多,不愿活动。我们针对此特点组织各种适合老年人的文体活动,如:下棋、打麻将、看电视(戏曲节目)、外出散步等。另外,定期召开座谈会,共同探讨有利于疾病康复的一些措施。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92例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
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每组46例。对照组中女19例, 男27例;年龄最小17岁, 最大65岁, 平均年龄(41.54±7.82)岁;其中, 2年以上、6年以下病程的患者有22例, 6年以上病程的患者有24例。干预组中女20例, 男26例;年龄最小16岁,
最大66岁, 平均年龄(41.84±8.05)岁;其中, 2年以上、6年以下病程的患者有23例, 6年以上病程的患者有2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精神病护理模式, 此外干预组应用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 其具体方法为: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全面了解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状况, 并主动热情与患者进行沟通, 使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认真聆听患者的倾诉, 并及时给予情感上的关怀和支持, 对心理状况较为严重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多种减压的方式, 如:听音乐、看电视、读书看报等, 使患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选择, 进而将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转移到健康的活动上来;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会、集体活动, 多与人交流, 进而减少患者的孤独感, 缓解其抑郁心理, 提高其自身与人交往的能力。②健康宣教:定期针对患者开设心理讲座, 呼吁患者与家属多参与活动, 进而使患者以及家属了解疾病, 提高预防意识和能力;将疾病的发病原由、表现特点、护理方法和相关注意事项以知识手册的方式印发到患者及家属手中, 告知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行为状况和心理情况, 对行为异常或心理障碍较为严重的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 以防患者因想不开出现自杀行为或轻生念头。③生活管理:对患者的生活进行适当的干预, 出院前帮助患者树立生活的自信心, 给予患者生活上的建议和学习工作上的指导;说服患者定时服药, 并嘱咐家属对其进行监督检查、提醒, 告知家属如若患者不配合服药, 必要情况下采取强制性措施对其进行干预, 使患者提高服药的自觉性, 减少因未服药造成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出院后, 定期对患者进行回访, 可采用电话访问, 到家随访等方式进行, 以此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病情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情况。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对患者的病情恢复状况和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精神状况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进行评定, 分数越高表示病情越严重;生活质量采用满分为100分的调查表进行评估, 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护理满意度采取100分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评定, 85~100分为满意, 60~84分为比较满意, <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率+比较满意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病情恢复状况比较 经护理, 干预组的精神状况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 满意14例,
比较满意20例, 不满意12例, 总满意度为73.91%;干预组患者中, 满意23例, 比较满意21例, 不满意2例, 总满意度为95.65%。干预组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2, P<0.05)。
3 讨论
精神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理障碍疾病, 患者可出现明显且持久的动作、情感、认识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表现, 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攻击他人或自杀的病态心理和行为[6-10]。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 诱发各种心理疾病, 如精神病的机率也随之增加[3, 4, 11-13]。精神病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精神健康水平, 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心理情感上的关怀, 可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改善患者的精神状况;通过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语言沟通, 可以提高患者预防疾病的意识和家属的护理能力, 减少精神病患者的不良行为的发生, 而通过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生活管理, 则可树立患者的生活自信心,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14-16]。本文在精神病护理中干预组应用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对患者进行护理, 对照组仅给予心理护理, 结果显示, 经护理, 干预组的精神状况评分(35.02±3.26)分及生活质量评分(85.42±3.83)分均优于对照组的(69.75±4.21)、(61.32±5.78)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5.65%, 高于对照组的73.9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在精神病護理中应用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对患者进行护理, 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状况, 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刘雪珍. 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用于精神病护理的效果浅析.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8):1233-1234.
[2] 史建新, 吴国华. 探究精神病护理中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的效果.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23):4871-4872.
[3] 王微. 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在精神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15(60):170.
[4] 常万萍. 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在精神病30例中的应用.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 24(24):123-124.
[5] 谭海英, 李俊, 秦绪英. 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探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29):198, 201.
[6] 王紫云. 语言沟通联合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应用.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25):556-557.
[7] 赵立. 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在精神病护理中的积极作用. 中国卫生产业, 2012, 24(35):47.
[8] 张红. 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 中国卫生产业, 2012, 24(28):3036.
[9] 赵玉芝, 李军. 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在精神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慢性病学杂志, 2013, 14(11):849-850.
[10] 张旭芳. 浅议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 健康必读(旬刊), 2012, 11(10):471.
[11] 戴霞. 浅析精神病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的应用. 特别健康(下), 2013(12):235-236.
[12] 王德海. 精神病护理中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探析.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6, 7(11):4-5.
[13] 王瑞珍. 浅谈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11):2168-2169.
[14] 王艳红, 朱文胜, 王恩艳, 等. 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对精神病患者临床治疗的影响.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29):227.
【关键词】精神病;医院;药房;管理;调查
【中途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精神病近年发病率逐年增加,尽管不同患者病程不同、发病阶段不同,且各种物理治疗、行为康复及心理治疗、中医中药、家庭和社会环境对本病均有一定作用[1],但在精神疾病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河南洛阳荣康医院(省精神病专科医院)医生、护士、药师及精神病患者家属共245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调查医院药房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试图借鉴国内外药房管理经验,建立和完善药房管理制度,从而保证患者利益和合理、规范用药。现报导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采取立意取样的方法,有代表性地选择河南洛阳荣康医院医生80名、护士长和护士76名、精神病患者家属78名、药房人员11名共245人参与访谈。
1.2 方法
1.2.1 访谈内容 根据研究目的查阅文献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访谈提纲,并请专家修改。具体问题:对医院药房工作的满意度如何、是否有与药品相关的困难、如何解决的?期待药房提供哪些信息和帮助、对药房管理工作有哪些建议。
1.2.2 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访谈在安静环境内进行,时间20分钟。内容录音并记录保存,访谈结束及时整理资料,用Colaizzi分析法进行反复阅读、分析、反思、编码、分类,并提炼主题[3]。
2 结果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共提炼出6个主题。
2.1 主题一 医院药物管理体系完善,对药房管理工作满意度较高。很多医师和护士对药房的管理体系非常满意。他们说:“药房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药学为基础,为临床医生、护士提供了合理用药的药学服务。”还有精神病监护人说:“病人咋用药,药房人员耐心、细致的都讲解并写好,还交代不要吃什么食物,很满意。”
2.2 主题二 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落实很好,让人放心。医院药房人员说:“每年科长组织我们学习各种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抵制商业贿赂、滥用药品等不正之风,加强了我们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就可以更好的站在精神病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还有药房人员说:“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条例,可以杜绝发错药,杜绝误将失效药品、霉变药品发给患者”。
2.3 主题三 药师下一线有利于协同医师、护士做好药物服务工作。有医生说:“药师每周都深入到临床一线进行巡视,经常检查病区内配备的常用药和急诊药物专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还询问精神病家属有没有给得到医师、护士给予的用药指导,这些深入基层活动都促使医师、护士及时为病人提供用药信息指导,也提高了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水平。”还有护士说:“指导我们合理配药,指明各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了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很好”。
2.4 主题四 药师开展用药服务和指导,强化了医师合理用药意识。有医生说:“药师对处方用药的适宜性、是否与临床诊断相符,是否有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等进行审核,发现问题主动及时告知并指导,重新让我们开具处方,增强了我们的合理、安全用药意识。”有医生说:“药师审核处方、提供用药建议,这样从制度上保证了药学和医学专业的互补,提高了药房的药学服务作用,最终获益的是病人,很好。”
2.5 主题五 药师明确了抗精神病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精神病家属很放心。有精神病家属说:“不同病人对不同药物的疗效反应可能不一样,药房人员告诉我们要采用渐增剂量的方法,不能反复换药,这样我们就不乱换药了。”,还有家属说:“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但药师说用药治疗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直到症状控制。有的药在治疗过程中有时反而会增加精神症状,诱发癫痫发作等,这样我们照顾病人就心里有数了。”
2.6 主题六 医院应关注药师在医、教、研等各个方面的进修、培训需求。有药师说:“医院应有计划的委派药学人员到各大精神病专科医院进修,学习先进的经验。药师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和进修机会,就使得医药信息更新速度滞后。”还有药师说:“生物药物、化学药物、蛋白质药物甚至基因药物的发展,还有国家新药开发、管理方面的改革都是药师应掌握内容。”
3 讨论
3.1 医院药房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对合理、安全用药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药房创新管理模式,使管理全方位渗透于医疗服务活动的诸多领域[4]。实现科学化、现代化、人性化的管理目标,获得了较高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3.2 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3.2.1 拟增设药学服务站,打造服务品牌,树立良好形象。建议医院在门诊增设药学服务站,为患者及精神病监护人提供用药知识咨询;还建议药师向每一位就诊的取药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增设意见箱;建议定期召开住院精神病家属与药学人员的座谈会。上述措施便于及时发现和处理有关药学方面的问题,更利于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答疑解惑、快速处理、及时反馈。这样一举两得,一方面满足了精神病家属的用药需求,另外也确保了精神病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5]。
3.2.2 建议开展药学监护,向临床专业转化。精神病专科医院应积极开展药学监护,包括:为患者建立电子用药档案、随医疗进程监测血药浓度、参与临床治疗会诊、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等。这样,药师才能真正承担起患者治疗全过程的用药监护责任,促使医师规范、合理用药;杜绝药源性疾病发生;降低医疗费用[6]。
3.2.3 建议医院领导注重对药学人员的培养,实现药房的可持续发展。领导层要对药房管理给予全面关注,注重药学人员在医、教、研等各个方面进修、培训需求,分批委派药学人员到国内外著名药品生产企业进行培训、到大医院进修,获取最前沿、最权威、最准确的药物服务和指导信息。
总之,精神病专科医院药房是医院最繁忙的科室之一,每天要为身心疲惫的精神病人家属取药。作为一个对外展示医院形象的服务窗口,应加强药房管理,确保准确、快捷为病人家属提供高质量的药学服务,保证患者安全、合理、高效使用药品。
参考文献:
[1] 杨西晓.浅谈中药咨询服务[J].中国药房,2005,16(7):553.
[2] 蒋立信,宋昊,刘璐.开展精神药物药学服务初探[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1):62.
[3] 李铮.护理研究中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318-319.
[4] 李翔,邵蓉.优良药房工作规范是药学服务的保障[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5,5(3):317.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 妊娠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185-02
精神病患者可否象正常人一样怀孕、生育子女;妇女怀孕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而导致的激素水平的改变,可否引致精神病的复发,这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当怀孕患者住进了没有妇产科设置的普通精神科病房时,如何保护患者安全、孕期卫生,这给护理带来了挑战。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了7例精神病合并妊娠患者,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7例患者中,年龄最小19岁,最大31岁,平均(27±0.6)岁。精神病史2~10年,除1例为妊娠期出现精神病外,其余均为原有精神病史,怀孕后精神病复发而住院,本次住院时间7~64天,平均(25±5.62)。本组病例均无精神病家族史,她们的丈夫为正常健康人:
1.2 方法
对住院的精神病合并妊娠患者设表登记,归纳疾病类型、临床症状特点、妊娠时间、治疗护理方法及评价效果。
2 结果
2.1 疾病类型
按CCMD―Ⅲ诊断标准,诊断为精神分裂症6例,躁狂症1例。
2.2 症状特点
首次入院5例;第二次入院1例;第三次入院1例。兴奋话多2例;躁动、行为紊乱1例;感知、思维障碍1例。
2.3 妊娠情况
入院时妊娠在13~27周的2例;妊娠在28周及其以后的4例,其中妊娠35周胎儿畸形1例。入院后1~7天均作妇科及B超检查,确认胎儿存活、发育良好。
2.4 疗效评价
经使用维思通、思瑞康、安定、丙戊酸钠等药物治疗,加强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除1例晚期妊娠患者(妊娠40周)出现作产及时转院分娩外,其余病例康复出院,经院外追踪随访,均顺利分娩婴儿,母婴平安。
3 讨论
3.1 精神病患者在婚前就应在精神科医师指导下正规服用抗精神病药。婚后在用药过程中一旦发现受孕,应首先考虑终止妊娠,如来不及终止,可考虑停药。因为妇女在妊娠期间服用精神药物对母亲和婴儿可能有害,减少此类药物的使用是有益的;另一方面,若不使用此类药物对患有精神疾患的母亲在妊娠期间则可能出现其它问题。如因停药或减药而致病情复发或加重,应在终止妊娠或重新用药之间做出选择[1]。本组全部病例其丈夫及家人都希望患者继续妊娠,我们尽到告知责任,防范不必要纠纷。
3.2 据估计约3%的新生儿先天性出生缺陷可能由药物或环境化学物引起,抗精神病类药物无疑会对胎儿和新生儿产生一些影响作用[2],妊娠妇女最好不用抗精神病药,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精神药物被认为是“妊娠时应用安全”的A类(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将妊娠时用药风险分为A、B、C、D、X五类,其中A类系妊娠时应用安全)。大多数精神药物属于C类(指此类药尚无人类研究,风险不能排除)[3]。
3.3 妊娠时血浆容积升高,躯体脂肪含量亦增加,从而扩展了药物容量的分布。妊娠时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从而加速肾排泄。许多肝酶在妊娠时被活化,致药物的代谢加快,廓清率上升。这些促使妊娠时血药浓度降低[4]。本组5例,占95.24%,是在家人监护下停药或减药一段时间后,才计划怀孕的,家人已经意识到抗精神病药会对胎儿造成影响,正因为停药或减药,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患者在家难于管理而最后才选择住院。到妊娠中、晚期才住院患者占85.71%,给选用抗精神病药提供了空间,因为有报道抗精神病药对中、晚期妊娠的胎儿影响较少。
3.4 护理
3.4.1 安全护理
妊娠期精神病发作时,可致外伤,引起流产或早产,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5]。想方设法控制精神症状,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无论对患者还是对胎儿都十分重要。(1)急性期有自杀自伤、兴奋、躁动行为患者安置于监护室,实行24小时监护。对兴奋躁动的患者,采取必要的保护约束控制其兴奋情绪,限制过多活动,防止因躁动导致流产或早产。(2)病情稳定后,避免与兴奋躁动或行为紊乱者同住一室,以免病友兴奋躁动伤及孕妇,我们把患者安排靠监护室的病室,便于观察病情变化及妊娠反应。
3.4.2 孕期保健
因精神病合并妊娠患者仅属个别病例,我院并未设置专门病房而让患者与普通精神病者一起居住。我们根据不同妊娠阶段的保健常识与患者一起讨论,指导患者做好孕期保健。(1)孕期卫生:每日协助患者用温水清洗1次,保持会阴的清洁,预防并发症。(2)胎儿监护①兴奋躁动、行为紊乱患者,由于病态支配,容易忽略躯体不适,我们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观察患者有无阴道流血,面部痛苦表情或手摸腹部等情况,及早发现流产或早产先兆。②加强对胎儿监测,定期做产前检查。观察胎儿生长情况,请妇科医生每周到病房对患者进行妇检一次。对合作患者,指导孕妇自我监测,正确数胎动,每天3次,每次1小时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③对妊娠晚期(临近分娩者),加强作产先兆的观察,指导患者出现阴道见红、阵发性腹痛或羊水膜破等应及时向护士汇报。(3)对1例先兆流产者,我们将患者置于监护室监护,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留家人陪伴。
3.4.3 基础护理
3.4.3.1 生活护理
精神病患者妊娠后,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自我概念紊乱,生活变得懒散,被动,甚至不愿梳洗,我们督促或协助患者梳洗,保持皮肤清洁,并根据天气变化给予添减衣服,注意保暖,防着凉,避免感冒。本组病例由于护理得当,无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3.4.3.2 饮食护理
妊娠精神病患者处于高消耗状态,我们根据患者要求,调整饭菜,供给营养丰富,适量脂肪、糖类和低盐等易消化食物,利于胎儿的发育。对挑食者,让家属每天送可口的饭菜给患者;对被害妄想认为饭菜有毒者,鼓励集体进餐,让他人先吃,以消除顾虑;对敌视家属者,将家人送来的饭菜,用医院的餐具转盛后送给患者,并告之是医院为孕妇特制的,让其自觉进食;对拒食者,了解拒食的原因,耐心劝食或喂食,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加强静脉补液,以保证营养供给。
3.4.4 心理护理
当家属经过强烈思想斗争决定让患者继续妊娠,他们担心药物对胎儿影响、担心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而表现出过多要求,希望陪伴。我们要理解家属的心情,指出过分迁就会影响患者疾病康复,并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向他们详细介绍病房环境、管理制度、护理工作等,并指导他们向医生了解治疗情况,让家属放心。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加强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消除顾虑。有针对性做好出院指导,指导患者按照医嘱服药,定期复诊,保持情绪稳定,与家人和睦相处,促进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 、[5] 蔡丹.陆梨.妊娠合并精神病2例[J].四川医学杂志,2004,25:371.
【关键词】 循证护理;精神病;高血压;依从性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9.181
在我国部分患者存在对高血压疾病认知率低, 治疗率低的情况, 尤其是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精神病患者疾病本身原因, 自我控制能力低, 治疗依从性差, 且其长期服用精神病类药物, 以至于活动减少、嗜睡, 存在诸多高血压高危因素, 不利于患者精神病及高血压的控制[1]。临床诸多研究提示加强护理干预能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提高血压控制的有效性。循证护理自开展以来, 在临床诸多疾病中广泛应用[2], 本文就其在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明确其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本院接受治疗患有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24例。所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精神病合并高血压疾病, 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脑肾等基础疾病患者、意识障碍患者。
1. 2 护理措施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向患者提供饮食、睡眠及运动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配合医生完成日常的护理工作, 做好用药护理、心理护理, 监测患者病情。观察组以循证护理理念施以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①提出循证问题: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及临床观察, 提出并探讨相关问题。②循证支持:对精神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在对其施以健康教育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评估, 进而由专家小组对其施以全面分析和探讨, 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案。③主要措施:a.认知宣教。可藉由专栏、视频录制以及讲座等形式, 为患者进行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普及, 为其解疑, 并竭力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b.应激处理训练。该环节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自身实际情况, 对性格、病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予以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 可让其通过太极、音乐、绘画、散步等方式处理应激。c.用药宣教。告知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 定时、定量的服用抗精神病和降压药的效用, 对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与对应的处理方式做介绍和告知。d.自我保护宣教。对患者讲解自我保护知识, 包括在发生恶心、眩晕等不利情况时的处理方式。洗澡时, 可于41℃左右的温水淋浴, 尽可能避免因水温对血压造成不利影响。此外, 服药前后30 min应避免因剧烈运动所致的姿势性低血压。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护理满意度以及血压控制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调查所选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在护理前后测量所选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 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1.7%(22/24)、91.7%(22/2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15/24)、66.7%(16/24),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前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32.10±11.23)、(88.42±4.33)mm Hg
(1 mm Hg=0.133 kPa), 护理后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16.84± 10.45)、(70.52±4.33)mm Hg, 护理后较护理前改善明显(P0.05)。观察组护理后收缩压、舒张压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容易诱发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事件, 有着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 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精神病患者本身疾病因素, 存在诸多情绪改变、行为异常以及性格的改变, 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 面对双重疾病, 更加影响治疗的信心, 加之本身疾病影响的记忆力衰退、行为异常等原因, 不能很好地遵医服药, 对医务人员存在极大的对抗心理, 不利于患者精神疾病及高血压的控制[3]。随着循证护理模式的开展, 近年来诸多关于载各种疾病的应用报道, 提示其有较好的效果。本文就循证护理在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以明确其临床价值, 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本文对24例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循证护理, 对患者就相关疾病知识、自我保护、用药知识以及血压的监测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宣教及干预, 结果显示循证护理的观察组较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患者服药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 且血压控制情况较佳。进而提示循证护理在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护理工作中的有效性。
总之, 对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循证护理, 可改善患者的不良认知和行为,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红艳, 邓仁奎, 王玲, 等.应用循证护理对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探讨.医学信息, 2010, 23(6):1375-1376.
[2] 高爱梅, 卢慧兰, 李红, 等.循证护理在社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行为干预中的应用.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2):115-116.
一、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
为了确保规范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减少对家庭、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这一工作作为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县政府成立了县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领导小组,召开了专题会议,落实了县级各相关部门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县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结合我县卫生系统实际情况,成立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县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实施方案》,组织各医疗卫生单位认真学习了《方案》内容,使各单位明确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范围、服务方式、职能分工,并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了年终卫生综合目标考评;各实施单位按要求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置了管理办公室,配备一至两名专(兼)职人员负责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使我县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参与、卫生主动的工作格局。
二、积极多方协调,确保资金到位
为确保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顺利实施,提高工作效率,卫生行政部门积极向县政府汇报,申请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我县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稳步推经提供了经济保障。
2014年,我县委县政府拨付专项工作经费10万元,用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筛查工作,并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配套资金中2%用于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项目(包括重性精神病患者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体检、康复指导、信息更新、随访记录)。按照项目管理办法严格资金管理、合理使用,确保项目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三、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为了不断提高基层精防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进一步做好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工作,2014年,我中心积极派员参加上级各部门组织的培训,举办对基层精防人员的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共计100余人。重点对重性精神病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国家重性精神疾病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录入、随访记录更新以及重性精神病人在基本医疗、生活照料、功能训练等,有力地提高了我县基层精防人员业务能力,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顺利实施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四、扎实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普及精防知识
为了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在全县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我中心利用“世界睡眠日”、“世界预防自杀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卫生日,在车站、广场等人群密集地通过发放宣传单、宣传车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核心内容、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知识。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宣传栏、展板、视屏等开展宣传活动。全年共发放宣传单页10000余份,发放宣传画报3000余张,进行现场咨询活动20余次,宣传覆盖了农村及城镇居民、离退休老人、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及流动人口等各类群体,累计受宣传达到50000余人次,为普及全县人民精防知识夯实了基础。
五、定期开展督导,逐步完善存在问题
为了确保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顺利实施,进一步提高全县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落到实处,我中心开展了对全县72个乡镇(地名)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轮督导,对在督导中发现的问题,以《督导报告》下达限期整改。
六、积极开展排查,提高精神疾病患者发现率
按照《县疑似精神障碍患者排查暨危险性评估工作实施方案》要求,2014年,我中心积极与市身心医院衔接,抽调专业技术骨干15名,利用3个周末对我县疑似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排查及危险性评估工作。根据县卫生局《县疑似精神障碍患者摸底排查任务数》和各卫生院上报的《县重性精神病患者排查行动发现患者信息登记表》,对3023人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开展了排查及危险性评估工作,最后确诊重性精神病患者2503人。
七、强化随访管理,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
各乡镇(地名)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国家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的有关要求,为确诊的重性精神病人都建立了健康档案,并落实专人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随访治疗和康复指导。截止2014年12月底,全县累计排查出五大类精神疾病患者3102人,建立档案3102份,参加管理2709人,管理率为87%,监护率95%,社会参与率65%,显好率60%,肇事肇祸率控制在0.3%以下。全县接受精神卫生服务的人群覆盖面达95%以上,提高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和谐作了不懈努力。
八、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人员匮乏。受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日益增多,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任务更加繁重。然而我县目前尚未设置精神疾病医疗机构、无专业的精神疾病治疗专业人员,严重制约着我县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发现率偏低。相关部门对精神病人重视不够、配合不力等导致我县精神病人发现率偏低。
(三)基层卫生单位人力不足。绝大部分基层精防工作均是兼职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导致全县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偏低。
九、今后工作安排
针对我县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督促各单位认真对照督查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按照考核组现场指导和一对一书面反馈意见,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措施,扎扎实实地抓好整改落实工作,确保在尽快完成整改工作。
(二)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职责。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工作的领导,落实专门人员,强化工作职责,及时统计上报发现的疑似重精患者以便组织排查,按要求分析汇总上报项目实施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整改,确保项目工作全面有序开展。
(三)加强业务指导,完善考核制度。在县级精防机构业务培训、指导的基础上,各单位要做好对辖区医生及村卫生站医生的业务指导工作,保证档案的真实性。
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9月所收治的100例精神病伴发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在营养治疗以及营养宣教干预前后的高血压相关知识得分以及血压值进行比较。
结果:本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压值以及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
结论: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营养治疗及给予适当的健康教育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的血压值,缩短其住院时间,因此,在进行临床治疗时,可以对营养治疗及营养宣教干预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关键词:营养治疗营养宣教高血压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04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16-01
饮食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影响较为明显,有可能用较少数药物和较小剂量治疗高血压。有很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轻度高血压者饮食改变,完全可使药物治疗成为不一定需要。已用药物控制血压的患者,去除药物治疗后,靠减体重限盐即能维持血压正常可能性增加1倍以上[1]。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绝大部分患者对营养治疗及相关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本院病人都有精神方面疾病,接受度相对较低,营养治疗依从性相对较差,因此,其最终的治疗效果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对高血压患者的营养治疗及知识了解程度进行全面掌握,本研究将对我院2013年1月―2013年9月所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9月所收治的100例精神病伴发高血压(能进行有效沟通)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其中有38例女性,52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40―60岁,平均年龄为48岁。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未接受过高血压的专项知识教育。
1.2方法。采用我院自制的问卷来调查,并由营养师来对其进行评分,同时配合本院的低盐低脂饮食,收集精神病伴发高血压患者入院前后血压值。本研究中,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血压患者如何减轻体重;②高血压患者采用合理饮食具体是怎么样的;③高血压患者应消除那些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行为和习惯;在此过程中,营养师可以通过病区的宣传板画、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一对一营养宣教等健康教育方式来对患者进行高血压知识系统教育。患者出院时,再发放同样的调查问卷,让患者或家属进行重新填写。问卷有十题,共10分,其中9分及以上为优秀,良好为8分,一般为6或7分,较差为0~5分。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计数资料的对比用X2检验,计量资料的对比用t检验。
2结果
2.1通过问卷调查,营养宣教前后,高血压知识问卷测试评分比较:教育前后优秀分别为12例与51例,良好13例与34例,一般21例与12例,较差54例予3例,得出知晓率教育前25%,教育后85%,由此可见教育后患者知识测评明显高于教育前,有显著性差异(P
2.2营养治疗及营养宣教前后血压控制情况比较:教育前后收缩压分别为150±8mmHg与128±7mmHg,舒张压98±5mmHg与81±6mmHg,教育后的血压值明显低于正常值,两组比较差异P
3讨论
3.1营养治疗及营养宣教对精神病伴发高血压患者的影响。高血压病是以动脉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并常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并发症。在诊断高血压的过程中,通常执行以下标准: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或近两周内服降压药
3.2高血压患者在营养治疗中存在的不足及营养宣教。因本院患者基本都是精神病人,精神病人常有抑郁、疑虑、烦躁不安、害怕与人交往等表现,健康营养宣教效果不佳;很多精神病人依从性较差,在供给其低盐饮食时,常有额外摄食的习惯,影响了饮食治疗效果。但是通过营养宣教可以使患者的营养治疗依从性得以提高,而营养治疗可以协助临床治疗,使患者血压得到更好的控制。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首先要告知患者进行营养治疗的意义以及目的,并计算出患者的标准体重以及每日所需的食物总热量,然后再对食物进行适当的选择。在对患者的日常膳食结构进行制定时,一定要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减轻患者心血管的负荷,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4]。
综上所述,在对精神病伴发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的营养摄入进行适当的指导,并对患者给予适当的营养宣教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的血压,缩短其住院时间。通过对患者给予适当的营养治疗及宣教,患者的治疗认知率及血压值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对精神病伴发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可以对营养治疗及营养宣教干预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参考文献
[1]蔡东联主编.实用营养师手册[J].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华琦,任海荣.高盐和高血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01)
主题词 慢性精神病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70-01
本文将2008年1月―2009年1月对开展社区护理的庆华社区与人口及病人人数相当的未开展社区护理的健康社区进行对照,开展慢性精神病社区护理收到良好效果。
统计资料庆华社区有慢性精神病人23人,一年之中维持工作生活17人,复发住院3人,复发门诊指导治疗维持家庭生活3人。健康社区有慢性精神病人21人,维持工作生活5人,复发住院10人,复发门诊治疗维持家庭生活6人。
护理方法
1 勤走访勤观察
社区护士要做到对区内的病人病情心中有数,善于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不能完全依赖家属的观察结果,往往家属并不能及时观察到患者的病情细微改变。
2 做好与家属的沟通工作
慢性精神病人家属的细心照顾非常重要,做好家属的沟通工作,以减少对患者的各种不良刺激,并通过家属及时得到患者信息。对家属要耐心的指导,家庭的安静、和谐、舒适、关怀照顾、消除劣性刺激,改善人际关系,特别是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患者在病态中的言行,以及监护坚持吃药,是稳定病情的关键。社会的照顾和家庭的温暖对于预防复发,防止精神衰退有积极意义。
3 坚持维持用药
慢性精神病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仍维持用药,因精神疾病中有相当数量的病人,虽然进入慢性期,不等于症状消失,病情稳定,相反某些症状仍然活跃,是病人不能适应新的生活,不善于处人交际,有的睡眠也难以改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慢性病人的常年服药,并未见到显著效果,给人们的印象是多年服药不见效,吃不吃药没有多大用处,结果停药几天,病情明显加重,再次投药后又复同前。所以说,慢性期精神病的药物维持在有效巩固量。
4 开展社区康复护理
对慢性精神病人回归社区,边服药,边接触社会,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与家人共同生活,培养对家庭及社会的乐趣,进行一定的工作、学习、劳动,将药物与康复措施相结合,即控制了疾病,又不会造成与社会的脱离。同时进行宣传和交谈,让他们懂得精神疾病的性质和长期性。经过此方法护理的病人,缓解的较为稳定,复发率低,巩固时间较长。
5 心理护理
应用一般的医学心理学知识,去的病人的信任,细心观察与分析病人的言行举止,以及针对其病态心理和现实的心理负担进行心理护理,并且要要掌握其复杂的内心活动,鼓励病人谈出自己的病情、病因、疾病发展及今后的打算,设法进行诱导、启发、鼓励、帮助、解释、安慰等支持性的护理,指点他们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必要的给与奖励制度,启发及增强病人战胜疾病及生活信心。
6 做好生活训练
病人从起床到晚上睡眠整天的生活要严格要求,家属对病人的每一个细节密切观察,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合理安排整天的工作劳动,逐步训练其独自生活,养成一种有规律的饮食起居习惯,在变生活懒散,然后训练其社会交往劳动技能,并丰富病人的文化生活,适当娱乐活动,尽力使病人整天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综上所诉,社区护理是护理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是慢性精神病人稳定病情减少复发的有效途径,符合社会发展,避免和减少疾病的复发和致残,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同时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关键词:康复护理 社区护理 精神病
1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病的康复工作十分繁重,精神卫生问题成为社会发展、家庭生活幸福的严重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我国精神病患者,居世界首位,精神疾病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也就是说每十三位中国人中,就有一位患有一定的精神性疾病,这应该引起我们极大的重视。因此,精神病患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工作成为必要解决的问题。
2 社区康复护理现状
社区康复是指以社区和家庭为背景,通过调动社区相关部门、人员、残疾人员及家庭成员等社区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康复对象提供康复护理服务。采取针对性的药物、心理、工疗、护理等综合性社区干预与康复措施,并且对患者家属的疾病知识增加,减轻其照料负担等。但是还存在几点问题:①我国尚无精神卫生立法,对精神病人的管理无法可依,经费缺乏;②由于误解、岐视、偏见依然存在,精神障碍患者难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甚至被关锁和禁锢;③精神保健工作力量不足,医务人员缺乏;④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程度不够。
2.1 社区护理的可行性
2.1.1 人口机构变化
由于人们的平均寿命日益增加,老年人的精神疾病的人数也日益增多。据英国精神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理健康问题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
2.1.2 家庭结构变化
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问题儿童、青少年人格障碍增多,儿童及青少年受到发育、情感、行为和学业问题的困扰。
2.1.3 医疗费用的增多
而精神病是慢性病,需长期服药就医,这与人们收入的增加不成比例。发展社区护理可以避免病人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
2.1.4经济社会的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带来一些不利于健康的问题:①人口大量流动,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和健康管理方面的问题;②人的价值观念变化,即提高生活质量和怎样健康长寿是我国百姓最关心的问题;③学习就业竞争激烈,造成精神分裂症、神经症、酒精滥用、自杀发生率均明显升高。
2.2 阻碍社区护理的因素
2.2.1 管理及经费问题
我国卫生部近几年提到了发展社区护理,但是从机构的管理到经费的预算上,却很少倾向于社区护理发展,更不用说社区精神护理。从政策上,尽管卫生部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护理的文件,但尚无具体的规章制度及实施计划;从经费上,迄今为止,在我国的城市,由于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无章可循,缺乏权威性,一些享受公费医疗的病人在医院治疗护理能报销,但接受社区护理不能报销,所以只有放弃社区护理这种经济的康复途径。
2.2.2 精神卫生认识不足
人们对精神疾病缺乏了解,长期存在着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将各种精神疾患的人看作是令人厌恶的疯子,将他们当做异类,故许多精神病患者家庭讳疾忌医,唯恐家丑外扬,丢了全家人的脸面,这给社区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及康复护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从而制约了 社区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2.2.3 社会的信任及了解不足
社会对护理工作的了解程度大部分还停留在打针发药的概念上,人们通常将疾病的康复归结于医生,护士仍是医生的附属品,对于护士的价值不能真正理解,尤其对于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因此患者的从护性低。
2.2.4 社区护理人才缺乏
由于政府的不重视,缺乏有关培养社区护士的规定和指导社区护理意向不明显,影响了有关单位对社区护理人才的 培养;其次,精神医学和心理卫生教育较为薄弱,再者是工作辛苦,待遇低,与所承担的精神康复护理不相适应。
3 社区康复护理的策略
3.1 提高认识
精神性疾患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不仅关系到精神病患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对患者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安定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政策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制定配套政策,保证社区精神病人康复护理工作的开展。
3.2 深入宣传
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精神病人的处境得不到普遍同情和理解,精神卫生重要性得不到足够认识,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展反对歧视精神病人的活动,消除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通过宣传也让人们了解社区精神康复护理的目的、工作范围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了解社区护士的工作方法,纠正人们对护理工作的偏见。
3.3 健康教育的宣传
3.3.1 患者的健康教育
可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增加患者回到家庭和社区后的服药依从性,从而减少患者的复发,减少再住院的次数,还可帮助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按时服用药物,避免不良刺激,增加人际交往,重返社会。
3.3.2 家属的健康教育
加强他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使他们更好地照料患者,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有关精神疾病知识的增加可以改变他们对精神病患者的态度,使得他们不再歧视、排斥或害怕患者,从而有利于患者重归社会。
3.4 护理人才的培养
3.4.1 师资培养
由于我国社区护理起步较晚,师资队伍很不完善,所以对师资的培训也刻不容缓,应将观念转变较快而又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师送到国外或国内社区护理开展比较好的地区去培训。
3.4.2 学员培养
社区护士最好由受过高等教育,毕业3~5年,有临床工作经验,并且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技术精、服务态度好、责任心强、知识丰富、身体健康、遵守医德和院规的护士作为培养对象。
3.5 改革护理教育
在制定护理教育课程上,安排社区护理的概念;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与社区护理的关系;家庭护理、公共卫生与社区护理;精神康复护理;护士在社区提供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护理程序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等课程,以培养出专职的社区人才。
3.6 开展护理的研究
在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的基础上,研究社区护理的内容、方法、技术、管理,探讨针对各种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程序,包括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评价方法,把健康教育的对象从患者和家属扩大到易感人群和整个社会,以促进社区护理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英.开展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