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应届高校毕业生

应届高校毕业生

时间:2023-05-29 17:40: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应届高校毕业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应届高校毕业生

第1篇

为促进我区教育事业发展,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根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重庆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施办法》(渝人发〔2006〕44号)和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渝人社发〔2011〕326号)和《重庆市事业单位考核招聘工作人员办法》(渝人社发〔2016〕281号)等有关规定,经市人力社保局核准,现面向2018年应届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教育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一、招聘原则

本次公开招聘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按照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宁缺勿滥,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招聘计划

本次共招聘69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详见《重庆市武隆区面向2018年应届毕业生公开招聘教育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条件一览表》,以下简称《一览表》)。

招聘岗位有专业要求的,统一参照重庆市2017年下半年公开招录公务员公告中《重庆市考试录用公务员专业参考目录》执行。

三、招聘条件及范围

(一)招聘条件

1.符合《一览表》中的各项规定要求;

2.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3.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品行,未受过任何处分;

4.身体健康,符合事业单位聘用体检标准;

5.自愿在招聘单位服务3年及以上,在武隆区教育系统服务5年及以上。未达到规定服务年限的,不得向区外交流调动,并解除聘用合同、终止人事关系,承担相应违约责任。

6.年龄30周岁及以下(年龄计算截止时间为2018年3月5日);

(二)招聘范围

凡符合招聘条件人员,均可报名应聘。

以下人员不属于招聘范围: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或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刑罚尚未执行完毕或属于刑事案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司法机关尚未撤销案件、检察机关尚未作出不起诉决定或人民法院尚未宣告无罪的人员;尚未解除党纪、政纪处分或正在接受纪律审查的人员;被单位辞退或解聘未满五年的原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违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聘)纪律而处于禁考期的人员;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试用期内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现役军人;在读的非2018年应届毕业生;具有法律法规规定不得聘为事业单位人员的其他情形。

正在全日制普通高校脱产就读的本科生、研究生不能凭原已取得的学历(学位)证报考;在国外境外高校就读的全日制学历(学位)的人员,其学历(学位)须在2018年7月31日前获得国家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认证。

四、招聘程序及办法

按照“自愿报名、公开竞争、择优聘用”的原则,采取资格审查、专业科目测试和面试等方式进行,重点测评应聘者的适岗能力,主要考核应聘者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一)报名

报考人员持本人身份证、成绩表及获奖证书复印件(需盖章)、奖学金情况、就业自荐书、《重庆市武隆区招聘教育事业单位专技人员报名登记表》(自行下载打印)等到指定地点报名。招聘工作小组相关人员对报考人员进行资格审查。相关获奖证书复印件、成绩单均需学院、教务部门加盖公章,并留下资格查询人员联系方式以便核查。报名者需带上一张(2寸)近期登记照片。拟录用人数与总报名人数须不低于1:2比例,如达不到规定比例,相应递减拟招聘岗位的名额(按四舍五入计算),无法递减的则取消招聘。其中属紧缺岗位的经市人力社保局认定同意后,可适当放宽开考比例。

报名时间及地点:

1.2018年3月6日上午8:30至12:00在西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安排地点报名。

2.2018年3月8日上午8:30至12:00在重庆师范大学(大学城)就业指导中心安排地点报名。

3.2018年3月10日上午8:30至12:00在四川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安排地点报名。

各个学校招聘岗位择优录取、宁缺勿滥。下一个招聘点在上一个招聘点招聘后剩余名额中进行,应聘者请自行选择一个招聘点报名,只能选择招聘岗位中的一个岗位报考。招聘时间如有调整,将提前在上述高校就业信息网上公布,请及时关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报名应聘并参加考试考核。

(二)资格审查和考试考核

1.资格审查

招聘工作小组按照《简章》规定条件,依据考生提供的《重庆市武隆区招聘教育事业单位专技人员报名登记表》和相关证明材料的原件和复印件,审查了解应聘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业成绩、在校担任学生干部情况、社会实践、个人获奖情况等。资格审查结果在报名时当场公布。凡资格审查合格者,均进入考试考核环节。考试考核具体时间及地点在报名及审查当天另行通知。

各岗位报名及通过资格审查人员名单于资格复审当天在各考点张贴公布。

2.考试考核

考试考核分为专业科目测试和面试,分值各100分。

专业科目测试的内容:根据应聘学科,按相应层次现场说课、讲课,主要考核应聘人员专业知识和处理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体育艺术类考生须自备报考岗位专业技能测试的所需用品。

面试重点考察考生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思维能力、个性特长等。面试成绩当场公布并由考生签字确认。面试具体按照《重庆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面试办法》(渝人社发〔2016〕281号)执行。

考试考核成绩在各个考点公布。专业科目测试成绩、面试成绩单项未达到60分者为不合格。面试考官对考生专业科目测试成绩或面试成绩评定在90分以上、60分以下的,须在评分表中说明理由;考生考试考核总成绩在90分以上、60分以下的,应写出书面报告,报区人力社保局备案。

考试考核总成绩=专业科目测试成绩×60%+面试成绩×40%。尾数四舍五入,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若考试考核总成绩低于75分或单项成绩低于70分者,不予确定为拟签约人员。

专业科目测试成绩、面试成绩和考试考核总成绩以及进入体检环节签约人员的资格条件等于考核环节结束以后在各考点予以公布。

(三)签约

按报考岗位考生考试考核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等额确定拟签约人选,同一岗位签约人选最后一名考试考核总成绩并列时,依次按学历、专业测试成绩、学校必修课程总成绩、面试成绩从高到低确定。若仍相同,则加试结构化面试,以加试成绩高优先。签约人选确定后,由招聘工作小组通知签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若经确认自动放弃签约资格而出现的缺额,由招聘领导小组根据岗位报考情况决定是否递补,如需递补,则按报考志愿及考试考核总成绩(考试考核需合格)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若考试考核总成绩相同,依次按学历、专业科目测试成绩、学校必修课程总成绩、面试成绩从高到低确定)。未按时参加考试考核、签约的视为自动放弃。

(四)体检

签约人员由重庆市武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一组织体检。体检不合格者,不予聘用。

体检时间:2018年3月16日,请于3月15日15:00-17:00到重庆市武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力资源市场科310室报到。如无特殊原因不按时参加体检者,作为单方违约处理。

体检项目、标准参照原国家人事部颁布的《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国人部发〔2005〕1号)、《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的通知》(国人厅发〔2007〕25号)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2号)、《关于修订〈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及〈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9号)、《关于印发〈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有关修订内容的通知》(人社部发〔2013〕58号)要求,结合本行业或岗位实际要求执行。

体检参照《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确定公务员录用指定体检机构的通知》(渝人社发〔2012〕149号)等相关规定,在指定体检机构进行。体检在县级以上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体检费用由考生自行承担。除按相关规定应在当场或当天复检并确认体检结果的项目外,招聘单位或受检人对体检结论有异议的,可在接到体检结论通知之日起7日内书面提出复检申请,经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同意后到指定医院进行一次性复检,体检结果以复检结论为准。复检内容为对体检结论有影响的项目。

(五)考察

体检合格人员,由区人力社保局组织主管部门及用人单位,对考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工作)表现和其提供的基本情况,以及有无需要实行岗位任职回避等情况进行考察,并做出考察结论。同时,对应聘人员资格条件进行再次复查。

若因体检、考察、资格条件复查不合格或经确认自动放弃及考察以后环节出现的缺额,不予递补。

(六)公示

对拟聘人员名单在重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武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为7个工作日。公示内容包括拟聘用人员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所学专业、学历(学位)、毕业时间、毕业院校、考试考核总成绩、拟聘单位等。

(七)报到

已签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且公示无异议的人员须在2018年7月31日前,持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就业协议、学历(学位)证书、教师资格证等相关材料原件到武隆区教委组织人事科报到。2018年7月31日未取得学历(学位)证书和相关证件的,解除协议,取消聘用资格。

(八)聘用

经公示无异议或经核实不影响聘用的人员,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实施办法》(渝府发〔2003〕37号),按相关程序,由用人单位与其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并完善相关手续。公开招聘的人员按规定实行试用期,试用期一年。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者,予以正式聘用;试用期内或试用期满考核不合格或发现隐瞒聘前病史且身体条件不符合岗位要求以及提供虚假材料者,取消聘用资格。

未就业的武隆籍免费师范生按照《重庆市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就业的实施办法》(渝教人〔2010〕79号)执行。

五、相关约定

拟聘人员除履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和《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外,还应信守下列约定:

1.自愿在招聘单位服务3周年及以上,在武隆区教育系统服务5周年及以上;未达到规定服务年限的,不得向区外交流调动,并解除聘用合同、终止人事关系,承担相应违约责任。免费师范生的服务期按照(〔2007〕34号)执行;

2.拟录用人员在到岗前有违纪违法行为和其他不符合公开招聘条件的情况发生,将被取消录用资格。

3.职教紧缺教师岗位人员在招聘后一年内未取得教师资格证者,解除聘用。

六、纪律要求

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公开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渠道,对招聘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必须严肃人事工作纪律,确保招聘工作顺利进行。要严格执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35号)(附件5),认真贯彻《关于印发〈重庆市事业单位考核招聘工作人员办法〉等6个公开招聘配套文件的通知》(渝人社发〔2016〕281号)等有关政策规定和回避制度,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严禁徇私舞弊,若有违反规定或弄虚作假,一经查实,取消报名资格或聘用资格,并按规定追究有关责任。

本简章由重庆市武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武隆区教育委员会解释。

咨询电话:023-77720801、023-77722036

重庆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问题和情况反映信箱(该邮箱不接受简历):[email protected]

点击下载>>>

第2篇

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果显著

据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上报的数据,2013年陕西省应届高校毕业生总量为285542人,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就业率为88.18%。其中,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7.71%,本科生就业率为89.43%,研究生就业率为86.18%。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陕西省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举办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大会、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会、大学生创业明星宣讲、“就业指导进校园”等活动。下一阶段,陕西省还将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活动,进一步为开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安徽:“四个坚持”规范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

为切实缓解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费用压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安徽省从2011年起,率先在全国对家庭困难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每人给予500元的一次性求职补贴,主要用于高校毕业生印制求职简历及求职交通费补助。3年来,该省共为22066名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1103.3万元,其中2013年度,全省投入就业专项资金468.3万元,为9366名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帮扶,受到了高校毕业生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安徽省的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主要侧重四个方面,一是在规范审批程序上,坚持做到严格把关;二是在发放补贴资金上,坚持做到及时拨付;三是在扩大政策宣传上,坚持做到全面覆盖;四是在探索制度建设上,坚持做到积极完善。

海南:创业大赛助力高校毕业生创业

近日,2013年海南省创业大赛总决赛在海南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大赛共有515个创业团队1545人参加,其中社会组有102个团队306人参加,高校组有413个团队1239人参加。经过各赛区海选和省初赛、复赛,共有16个创业团队进入总决赛。通过大赛的举办,宣传了创业政策,提高了创业者的创业能力,树立了创业典型,搭建了创业项目、创业团队、企业与资本对接的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引导更多的劳动者创业,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促进海南省就业创业工作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

宁夏:四项创新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

为进一步创新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宁夏回族自治区2013年推出了四项重点举措。一是针对一些高校和毕业生反映的求职过程中的相关费用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负担较重的情况,为帮助他们减轻求职过程中的经济压力,从2013年起,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给予1000元一次性求职补贴;二是取消了外省籍毕业生在宁夏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的户籍限制,拓宽了政策享受人群范围;三是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聘、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性别、民族、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四是为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明确规定今后基层机关事业单位招录公务员和工作人员要有80%的招考岗位面向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公开考录。通过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确保了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推进。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2.68%,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提高,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云南:“春城创业讲坛”惠及百名学子

为做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云南组织开展了“全国高校毕业生秋季网络招聘月”活动。招聘月活动期间,各级人才服务机构通过邮寄、传真、网络、网站等形式进行多方宣传,征集了500余家用工单位,在各类相关网站上招聘岗位5547个,网站访问量达44万余次,网上求职人数40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率约57%;全省共举办现场招聘会53场,进场招聘企事业单位上千家,提供招聘岗位39529个,入场求职35260人,达成就业意向人数11859人,达成就业意向率约为30%。此外,昆明市人社局充分利用省内各大高校聚集的地理优势,与各大高校联合举办“春城创业讲坛”及“千企万岗进校园”活动,共组织150名2014届在校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并在云南师范大学举办主题为“从毕业到就业——求职路上”的专题就业讲座,主动为在校大学生送政策、送岗位。

重庆: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

2013年重庆市共有应届高校毕业生16.42万人,毕业生总人数比2012年增加6.7%。为此,重庆市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在全市举办了17场现场招聘会和1场网络招聘大会,为应届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约2万个,同时,提供了3000个就业见习机会,提供定向就业岗位4000个,开展就业培训3000人,开展就业推荐和就业援助服务,帮扶困难毕业生就业。

截至2013年11月30日,重庆市应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共实现就业10141人(其中11月新增实现就业1001人),毕业生就业率为91.60%,就业局势稳中有升。

山东滕州:“四个一批”促进就业创业模式

第3篇

应届生上海户口积分细则一、申办条件

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办本市户籍的,须同时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用人单位应具备的条件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注册登记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以及符合本市产业发展方向、注册资金达到人民币100万元(含)以上且在20xx年4月1日前注册登记(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办的企业除外)、信誉良好的各类直接录用应届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

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用人单位,如确需引进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原则上须在20xx年5月10日前由其主管政府部门、所在区县政府或园区主管机构的人力资源工作部门,以正式公文形式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予以受理。

中介机构派遣人员,不属于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办本市户籍的范围。

(二)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已与第(一)款规定的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直接录用协议);

2.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在校期间无违法违纪记录和行为;

3.应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培养方式为委托、定向或在职培养(在校期间有用人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本人担任法定代表人的企业除外)的毕业生不属于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办本市户籍的范围。凡申请直接落户的毕业生,相关受理机构将对其在学期间缴纳社保的情况进行核查。凡发现有用人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记录的,其申请将不予受理。

二、申请材料

申请办理本市户籍的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须由用人单位递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填写完整并签字加盖公章的《20xx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办理户籍申请表》(含申请材料清单);申请表须在上海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网(以下简称就业创业服务网)的用人单位管理服务平台上填报后下载打印(申请材料清单将根据网上填报内容自动生成,须一并打印提交)。

(二)填写完整并加盖公章的《20xx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个人信息表》(含学习成绩评定和学校推荐意见;表中所涉及学科(专业)代码与学科(专业)名称必须按照教育部相关学科(专业)目录填写,自设专业须填写上级学科名称和代码;表格可在就业创业服务网上下载)。

(三)由学校(或研究生培养单位)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盖章的毕业生推荐表。

(四)填写完整并加盖公章的就业协议书(如该协议书含有毕业生未能办妥落户手续将解除就业协议内容的,不予受理)。

(五)由学校(或研究生培养单位)教务部门盖章的成绩单(按学期分列)。

(六)由学校(或研究生培养单位)教务部门或就业工作部门盖章的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复印件。

1.外语水平证书一般应在毕业生毕业学校或培养单位考点取得。所学专业属体育学类(一级学科)和艺术学门类的本科毕业生及毕业研究生可免于提交。

2.计算机等级考试应由省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举办。文科(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门类)专业本科毕业生须提供一级及以上证书,理工科(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专业学生须提供二级及以上证书。毕业研究生及艺术学门类、体育学类、数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电气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可免于提交。

(七)由学校(或研究生培养单位)就业工作部门盖章的毕业生在其最高学历学习阶段所获奖项证书的复印件(验原件),包括以下:

1.校级以上(含校级)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受理截止日前尚未领到有关证书的,须提供发证机构出具的相关证明,并在20xx年6月30日前提交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盖章的证书复印件(验原件)。

2.全国性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等,以上奖项含地方赛区,不含专项竞赛)获奖证书。

(八)用人单位的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验原件)。非法人企业须另提供以下材料(已连续3年获准受理落户申请的,只需提交下述第4项材料):

1.上级法人的营业执照复印件(且注册资金一般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

2.20xx年上级法人的自主招聘授权书原件(当年有效);

3.上年度在职员工在沪社保缴纳通知书复印件(用人单位加盖公章);

4.上年度在沪缴纳营业税或增值税税单复印件(用人单位加盖公章)。

(九)毕业生在本人最高学历学习期间获得发明专利证书,须提交专利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专利登记簿副本不受理),并须提供经学校(或研究生培养单位)就业工作部门在本校网站上公示无异议、由带教导师签名的书面证明材料原件(公示证明样表可在就业创业服务网上下载)。

(十)在本市出资创办企业(不含股份转让、后期补注入资金的创业企业)并担任法定代表人的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应与其创办的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并须提交以下材料:

1.公司非零注册验资证明,公司注册成立时间应不晚于20xx年5月31日;

2.由毕业学校就业工作部门盖章的《创业情况报告》及20xx年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申报表(可在就业创业服务网下载);

3.20xx年度内连续3个月所创办企业为员工(包括毕业生本人)缴纳社保单据复印件(验原件),如毕业生本人因户籍原因无法缴纳社保的,须提供其本人未在沪缴纳社保的证明;

4.20xx年度内连续3个月所创办企业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或企业所得税税单复印件(验原件);

5.所创办企业营业场所情况的相关材料:如属自购房,须提交自购房产权证复印件(验原件);如属租房,须提交租赁房屋产权证和租房合同复印件(验原件);

6.所创办企业营业场所缴纳的公用事业费单据复印件(验原件),包括水电、通信、物业账单等。

(十一)其他材料:1.毕业生父母双方或一方为本市支边支内职工的,须提供:

⑴由父母当年迁出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

⑵父母双方或一方支边支内工作经历证明;

⑶由公证部门出具的亲属关系证明。

2.毕业生父母双方户口已迁入上海市的,须提供:

⑴父母双方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

⑵由公证部门出具的亲属关系证明。

3.毕业生已婚且配偶户口为上海市常住户口的,须提供以下相关材料之一:

⑴毕业生为博士毕业生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

⑵毕业生为硕士毕业生的,其户籍在沪配偶为博士学历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验原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及《学位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

⑶毕业生为硕士毕业生的,其户籍在沪配偶为硕士学历(或中级职称)的,须提供以下材料之一:

--结婚满3年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验原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及《学位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复印件(验原件),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和聘任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

--结婚不满3年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验原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及《学位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复印件(验原件),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和聘任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被聘任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获得硕士学位后户籍进沪满3年,验原件);

⑷毕业生为硕士毕业生的,其户籍在沪配偶为本科学历且结婚满5年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验原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及《学位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

⑸毕业生为本科或专科毕业生的,户籍在沪配偶为博士学历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验原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及《学位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复印件(验原件),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

⑹毕业生为本科或专科毕业生的,户籍在沪配偶为硕士学历(或中级职称)的须提供以下材料之一:

--结婚满3年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验原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及《学位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复印件(验原件),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和聘任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

--结婚不满3年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验原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及《学位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复印件(验原件),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和聘任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被聘任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获得硕士学位后户籍进沪满3年,验原件);

⑺毕业生为本科或专科毕业生的,户籍在沪配偶为本科学历且结婚满5年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验原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及《学位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

除上述材料以外,如用人单位认为确有必要,可提交其他相关材料或有关说明。

三、申报流程

(一)初审机构须在20xx年5月10日前向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提交《初审机构基本情况及下属(辖)用人单位登记表》。

(二)用人单位登录就业创业服务网的用人单位管理服务平台,在网上填报相关申请信息,核对无误后网上提交给相应初审机构。

(三)用人单位须备齐单位和毕业生的相关书面材料,由人事工作专员带好单位介绍信、营业执照原件及经办人身份证及复印件至相应初审机构进行现场申报。

(四)相关初审机构确认相关网上填报信息和纸质材料一致,审核通过后,在网上提交相关申请信息并预约时间,到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进行现场受理。

(五)如用人单位尚无相对应初审机构的,可登录就业创业服务网上的用人单位管理服务平台,在网上填报相关申请信息,核对无误后网上提交给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按照预约时间携相关材料到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进行现场申报。

四、受理期限

20xx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落户申请的集中受理时间为即日起至20xx年5月31日,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受理时间至20xx年12月20日(以上均不含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

五、审核依据

依据《20xx年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评分办法》(在就业创业服务网另行公布),对用人单位提交的申请材料予以评定。20xx年进沪落户标准分为72分。

六、受理单位、联系方式及结果查询

详见就业创业服务网。

一、领取《高等学校毕业生进沪就业通知单》

(一)上海高校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依据申领条件到所在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统一办理领取《高等学校毕业生进沪就业通知单》(以下简称《通知单》)手续。

外地高校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依据申领条件到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办理领取《通知单》手续。

(二)《通知单》的第一联用于毕业生去用人单位报到,第二联用于办理《居住证》积分对应材料。同时,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为上海高校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出具去外省市落户所需的《就业报到证》。

(三)领取《通知单》受理截止时间为20xx年12月31日。

二、申领《上海市居住证》

(一)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其实际居住地的街道办事处、镇(乡)人民政府设置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申领《居住证》。

(二)申办材料申请办理《居住证》的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应当提供以下基本材料:

1.《上海市居住证》申请表;

2.居民身份证等有效身份证明;

3.拟在本市居住6个月以上的住所证明:居住在自购住房的,提供相应的房地产权证复印件(验原件)。

居住在租赁住房的,提供由房屋管理部门出具的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证明复印件(验原件)。

居住在单位集体宿舍的,提供单位出具的集体宿舍证明。

居住在亲戚朋友家的,提供居(村)委出具的寄宿证明。

4.期限为6个月以上劳动(聘用)合同复印件(验原件)以及参加本市职工社会保险满6个月的证明。

三、申请居住证积分

(一)已持有居住证的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申请积分的,可通过互联网登录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上模拟估分。达到标准分值的,向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委托用人单位向注册地区(县)人才服务中心申请积分。

(二)持证人和受委托的用人单位须提交的积分申请基本材料包括:

1.持证人有效期内的《居住证》;

2.《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申请表》;

3.劳动(聘用)合同;

4.无违反国家和本市计划生育政策的证明材料;

5.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材料;

6.单位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社团法人或民办非企业法人证书等)及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和磁卡。

第4篇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 毕业生 就业竞争力

论文摘 要:从就业的宏观形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作为民办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为明显,如何提高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将是摆在民办高校教学及就业部门的新型课题。本文就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要素、现状、就业能力等方面进行简单阐述。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目前,我国有239所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普通高校,其中214所国家承认学历的高职层次的民办高校,25所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层次的民办大学。随着各高校自1999年以来连年扩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加,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相对公办院校处于劣势地位的民办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将是民办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就业竞争力是一个涵盖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专业优势、就业心理、社会适应力等有关要素、关系和行为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系统,对就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应该从多维度、多视角着眼,从系统的角度对其进行综合考察。从这一要求出发,我们从民办高校随机抽调了500名应届生与工作三年以上的500名往届生进行了抽样走访,在走访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也进行了就业单位认同度调查。在走访应届毕业生的过程中,90%的应届毕业生都已走上工作岗位,其中78%的应届毕业生对自己目前从事的岗位不满意,超过50%的应届毕业生在寻找机会跳槽;在走访往届生就业状况的过程中,有近10%的往届毕业生已经自主创业,超过80%的往届毕业生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只有不足10%的往届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从不同侧面综合反映了民办高校就业竞争力的水平和态势;同时,通过毕业生本人及用人单位的综合评价,我们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潜力和竞争力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了解了民办高校发展的实际水平,从而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通过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我们发现民办高校初次就业率都很高,多数民办高校的初次就业率都超过了85%,原因是民办高校普遍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专职负责就业工作人员编制都比公办院校多,就业机构健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就业网络,多数民办高校以就业工作为亮点吸引生源,因此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普通高校。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相对普通高校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面临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加上社会对民办高校毕业生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歧视,许多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在观念上带有有色眼镜,在我们的调查中也能够看到这样一点,在问到“你对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前景有什么看法”时,50%的学生认为“就业初始阶段相当艰苦,对未来发展很难估计”。这些现象值得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超过50%的用人单位认为:民办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一般较低,动手能力较高,社会适应力较强,岗位角色的转变及角色认知较快,对专业的对口要求不高,这些是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较为顺利的有利因素。另外,多数民办院校确立“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以市场需求为根本,社会需要为导向”的办学机制,这就必须使评估的指标体系由重过程评估转化为重结果评估,结果评价中要突出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就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充分发挥评估在推进高校办学理念转变、就业工作水平的提高、体现自身特色形成中的作用,要起到推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因此,民办高校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办学水平,扩大自身影响,增强知名度和美誉度,使毕业生增加自信心和自豪感。 

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是多样的,各种综合能力的组合决定了其就业竞争力的高低。为了促进民办高校的蓬勃发展,提升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本着科学合理,实用实效的原则,通过科学的指标设置,把毕业生应该具有的各种能力给予加权平均,综合得出一个分数,来大致衡量出这个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因为毕业生是学校的“产品”,毕业生能力的评价最终也可以反映出毕业院校的竞争力水平。首先说明专业指标的设定,民办高校专业能力是就业能力的最基础指标,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根据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及时调整专业,这才是民办高校“以就业为导向”的策略。应该设定制式的项目调查问卷,在每一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结束后进行专门的毕业生跟踪回访,收集各方面意见进行归类汇总,将情况反映到教学部门及招生部门,由教学部门、招生部门、就业部门召开各部门联动研讨会议,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只有毕业生有了一定的专长,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专业能力。一是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是专业能力最直接的反映,对于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尤为重要。二是岗位相对对口,绝对对口是很难的,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是否相对一致,反映出学校专业的科学性与应用性,既要满足社会需求又要用发展的眼光适当超前考虑。三是薪资待遇,专业能力的水平高低决定毕业生的平均收入,而加薪周期则说明收入水平提高的快慢,也是说明毕业生专业适应力的强弱。四是职位晋升,专业能力将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岗位职务,毕业生在就业岗位的职位升迁也能反映就业竞争力,民办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将是学校知名度的良好体现。 

参考文献: 

[1]黄科登,陈路凤,唐兴.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模型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3):15-20. 

[2]崔树军,王利迁,王宇,等.试论基于ahp的高校就业竞争力评价模型[j].管理教育,2008(10):117-118.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社会保障

当前,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受各方面影响较多,大学生就业困境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社科院2009年《社会蓝皮书》指出,当前,大学生的实际失业率超过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公布的数据显示,除了2009年高校应届毕业生610万,2008年毕业的560万大学生中没有找到工作的还有100万左右。[1] 相应的调查数字显示,目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确实已经成为了政府和社会所应该关心和关注的重要问题。 针对目前存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就成为了随之而来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指出相应的问题现状和可能的解决措施,旨在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保障的完善和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我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分析

1.1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毕业即失业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据统计,近几年我过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递增,2010年应届大学生的数量达到631万人。但是相反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从1996年的93.7%下降到最近几年的70%左右。[2] 从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就业率之间的反比增长关系可以看出,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从之前的较高就业率到现在的相对较低的就业率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1.2大学生的就业成本高,成为社会和家庭的隐形负担

现今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严重,为了在毕业之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不少情况下存在着“拉关系,走后门”的现象。另外大部分的毕业生需要走南闯北参加各种考试,其中的车费、住宿等成本巨大。成为毕业生和其家庭在还没有就业之前就存在的巨大负担。这无疑就使得这部分大学生的就业热情受到极大的挫伤。

2.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2.1政府就业政策收效甚微

针对社会失业现象,国家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其中不乏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即失业”现象。但是此类问题的相关政策收效较为不显著,即比如2009年研究生扩招5万,这样的措施显然只能应对一时,暂时缓解当年本科生就业压力,而不能够改变根本问题。[3]今年来,国家倡导的支援西部计划以及大学生村官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真的顺应政策做出举动并且留在山区的人员非常之少。也从侧面反应了政策落实的现状。

2.2社会层面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服务乏力

当前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严重,是与当前教育体制和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密不可分的。然而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的社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怎样在社会层面建立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的合理机制,成为了当今社会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就比较常见的中介机构来说,部分中介公司利用大学生急于就业而且社会资源匮乏的弱势,对求职大学生收取各种费用,使得本身就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群体在还没有工作之前就背负了因就业产生的负担。再者就是企业公司等用人单位,往往把目光投向具备一至两年工作经验的求职人员,而对应届毕业生存在用人歧视的现象。更有一些国家招考单位,在用人录取上存在托关系找人脉的情况,使得没有关系可找的大学生即使通过考试也难以在面试阶段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自信心打击较大。

2.3大学生的主观因素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当今大学生已经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面临残酷的社会竞争和日趋提高的用人标准,大学生的自身文化水平和能力素质成为他们择业就业的瓶颈之一。在高校大规模扩招,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级人才的同时,也造成了人才培养过程缺乏合理性的情况,过于注重理论,实践课程的安排欠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不够踏实细致,高校中“混日子”的学生不在少数。传统的“严进宽出”招生体制,使学生放松了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此外,“天之骄子”的心理暗示,使学生无形中提高了对于自己就业的心理期待值,从而容易与现在的用人情况形成强烈落差。所以,大学生本身的主观原因造就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

3.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

3.1积极发挥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关键作用

政府作为具有政策制定和行为导向功能的部门,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当在调查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实际情况下,做出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就业的政策导向。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举例而言,主要实施政策包括规定企业和公司每年必须吸纳一定数量的应届毕业生,而不是仅仅把用人标准设置在有工作经验的老员工范围内,再比如设置更为可行的大学生支援西部计划,使得大学生深入西部、深入偏远得到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

3.2规范社会机构的服务行为落实大学生就业优惠

针对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优惠,进行进一步落实。涉及大学生就业的部门和行业,应当积极为大学生就业开绿灯,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劳动人事部门等也要定期检查相应的就业服务机构,对于没有资质和资质不够的及时进行清理。并且要公开曝光,提高社会认知度。从而形成全社会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局面。

3.3大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端正心态立足实际

当今的高校毕业生应当在毕业初期,摒弃好高骛远的心态,从眼下实际做起,端正积极就业的心态。顺应社会大环境的发展趋势,尽快投身基础工作中,踏实做事,积累经验。而在平时的学习积累中,就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争取在毕业之时成为用人单位需要的全面人才。这也是当今大学生所应该注重和完善的内部修养的养成。

综上,当今大学生的毕业即失业现象已经成为了我国人才培养过程中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不论从政府以及社会还有大学生本身,都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各个层面积极促进,加快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时代步伐。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随着1999年开始的国家高校扩张,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加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由统包统分到现在的自主择业,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就业范围扩大的情况,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如何解决就业难题也成为被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近十几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与绝对数量不断攀升。

1.历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

如表1所示,近十年来中国的高校应届生数量不断增加,每年都在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而且2016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达到765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不仅仅是数据的历史新高,还有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结构性改革。改革必然调整,随之而来的行业变化,就业状况也不例外。在去产能等政策推动下,过剩产能等行业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就业目标在此的毕业生则忧,与此同时则是新经济、新业态的诞生,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这些行业毕业生则喜。

国务院总理在2016年5月20日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作出批示,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各级政府一定要把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当前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措施想得更实,工作抓得更紧,要“多方拓宽就业渠道,确保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

2.2016年高校应届生对就业难的不同认识

关于就业难的状况,笔者通过智联招聘网站2016年公布的数据汇总出高校毕业生认为就业难的原因,如图所示,可知我们的应届毕业生对就业难的看法既有主观方面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自身技能的不足,但也有超过30%的人是认为缺乏有效的职业发展建议和对职场职业信息信息的不了解,而这就明显是学校职业指导的不足。

同时,笔者也在北京市某普通高校校园内,面向2016届应届毕业生约200人发起了问卷调查。其中在关于就业难问题的咨答案上,有34%的同学认为个人能力不足,但也有26%的同学认为学校职业指导不到位。

二、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存在的误区

1.职业指导队伍不健全,单兵作战,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目前学校的职业指导缺乏学校和社会统一规划管理,大部分都是团委和学生工作处在负责职业指导工作,没有形成健全的统一的职业指导制度,单兵作战现象严重,比如招生处只负责招生,教务处只负责教学,而就业工作只有职业指导人员负责,缺乏对学生整体生涯的规划,没能形成齐抓共管、协同合作的工作局面。同时,很多负责职业指导培训的老师也只是行政人员或者合同编制人员,没有长期的职业指导观念和相对较高的职业指导水平,缺乏职业指导理论和相关实践,导致职业指导脱离实际、大谈空话,不能切中实际。

2.学校专业设置和授课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市场需求

目前有些学校专业设置上偏大求全,专业整体布局不够合理,供需错位,专业设置理念陈旧,新增专业建设滞后,很多专业并不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同时教学内容也侧重于理论,对于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关注度较少,这样导致象牙塔的学子所学知识与社会整体脱节,也不能较好地与工作岗位、社会需要等对接。有的专业好高骛远,所提专业目标定位太高,所学知识结构、技能素质成“屠龙技”,重点不突出,主干不清晰,影响着学生的基本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获得,不能有效的反映企业岗位需求,影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3.就业信息平台建设不足,毕业生不能及时获取有效信息

尽管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注重校企联合,产学研并重,但关于运用新技术、新平台获取新的资源,从而建设一个更好用的就业信息平台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很多学校建设的平台只涉及部分用人单位的信息需求,只对企业所需人员的招聘岗位、招聘专业类别、学历、年龄要求、招聘联系人、联系方式等信息,并没有将用人单位的需求精准化,也没有将这些相关信息结合所在高校的学生实际来进行分门别类,没有对高校毕业生的工作阅历、社会实践经历要求等相关信息。部分高校就业部门还缺乏与用人单位、与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人才市场的交流沟通,导致就业市场信息不完整、相关就业政策不及时更新,平台建设缺乏有效的支撑,难以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

三、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对策

职业指导最终的目的是根据职业需要、社会要求和个人素质实现毕业生职业的良好规划。要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就必须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1.齐抓共管,打造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团队

(1)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学校的各个部门都应该统筹规划,全员参与,将职业指导工作统筹在方方面面,将职业指导责任落实到全体教职员工。在专业设置和招生中就应该考虑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专业课老师渗透职业指导的观念;建立部分就业、创业基金,推动学生在校期间也注重市场需求,更好地与社会接轨。

(2)加强职业指导培训,打造专业的职业指导队伍。国家明确要求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保证不低于1:500,这就需要我们真正建立起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真正能够结合理论和实践来指导学生就业工作。

2.与时俱进,适当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现在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专业设置的问题,并且社会上也出现大量“红牌专业”,很大原因在于部分高校专业设置未能与市场接轨,导致学生毕业后出现就业难。国家大力发展的部分产业对于红牌专业的需求量不足,扩招更使这些门类下的专业的学生就业雪上加霜。

因此,要从长远考虑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问题,就必须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动态,来设置合理的专业。在招生前,高校应该组织专人到各部门、各行业调查人才需求信息,深入摸情况,超前预测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结构,使所设专业既能与当地经济需求有效对接,又能起到超前服务。坚持继续开设社会需求量大,就业范围广,具有相对稳定出路的传统专业,适当控制时髦专业的设置。

3.重视产学研相结合、打造完善的职业指导平台

第7篇

【关键词】就业率; 岗位群;调研;机电一体化

Research of clusters of posts of graduated students majoring in Mechatronics

Zhang Yonghong1, Wang Jixin2

(Beijing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utomation Engineering, Beijing 100176)

【Abstract】In order to know the distribution condition of clusters of posts of graduated students majoring in Mechatronics, get the information about clusters of posts, job tasks and requirement pertaining professionals in the field of Mechatronics from employers, we did statistical comparison of students’ employment whereabouts in recent five years, interviewed employees from 14 companies or enterprises in Beijing on the topics like the time of joining the workforc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majors, the first professional post after graduation, current professional posts and titles, etc. Employment rate and employment index of stability were compared, the situations of distribution of clusters of posts within 5 years after students’ graduation and the rate of students’ hopping among different industries within 3 and 5 years after students’ graduation were made clear. Through investigation, we cleared our mind, provided the pre-requisites for better locating the position of cultivating five-yea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properly formulating the education program and designing the course contents, and offered a statistical reference for colleges which have this major of Mechatronics.

【Keywords】employment rate, clusters of posts, investigation, Mechatronics

为了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掌握企业(用人单位)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岗位群、工作任务和需求情况,把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办学方向,找准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真正体现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我们特对北京地区部分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方案设计

本次调查选择北京市14家公司或研究所(包括民办、公办两种性质)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被调查的单位包括:北京三鼎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北京触点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北研兴电力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不莱迪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北京格雷维尔电子有限公司、北京中科大洋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北京和利时自动化驱动技术有限公司、乐金化学显示器材料(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路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调查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8篇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及学生的自身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影响着高校的发展与生存。因此,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还有利于高校的生存及发展。同时,我国的清华学校早在1923年正式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在1925年还出版了《职业指导实施》的教材。如此,高校毕业生指导工作的模式不再是单一的毕业前的突击指导。本文根据市场企业人才需求“大数据”,基于高校在校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反思与探索。

一、高校毕业生相关数据采集

笔者通过全国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进行统计,截止2017年3月31日,全国共有2879所高校其中综合排名在前100名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5%,综合排名在101-200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2.2%,其他公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为91.3%,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93.3%。由此可见,高校的综合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率,而民办学校侧重学生的技能教育及就业培养,在毕业生就业率上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5个省份依次是上海、浙江、北京、福建、江苏,这些省份的就业率平均值都在95%以上;云南、广东、天津等14个省份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值在90%到95%之间;贵州、青海等9个省份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值在85%到90%之间;内蒙古、陕西两地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值最低。

二、高校毕业生相关数据的应用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自身特点,对于高校毕业生的特点可从毕业生的专业及兴趣爱好、在校表现、综合成绩及特长进行研究,并根据毕业生从入学至毕业对就业的心态变化进行分析,制定出符合毕业生就业指导规划。例如,对于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不能单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进行工作作业,因此对于这类学生应在早期带领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参观及了解工作要求,引导学生在校进行自主的学习及技能的扩充,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毕业就业发展,还能方便学生在早期对自身判断及职业发展规划。

三、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点

1.确保数据采集的全面性及严谨性

基于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考虑到各方面的“大数据”,因此高校毕业生指导规划中对于数据的采集要具有全面性。例如,毕业生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发展前景、毕业生就业地区的人才需求及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因素等等。另外,大数据是通过人工或软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因而在采集数据前要反复斟酌重要影响因素,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及严谨性。

2.引导学生进行长期职业规划

学生参加高考进入高校后,大多已是成年人,应树立学生的成人独立意识,引导学生进行长期的职业规划。例如,本科生在毕业第一年里可出国、考研、考公、就业,专科生则更倾向于就业。因此,高校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制定毕业目标,以目标为发展宗旨,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学习及实践规划。例如,对于毕业选择出国的学生,要努力学习好英语尽可能考到雅思6.5的成绩,注重在校的学习成绩、选择出国深造的学校及专业,提前办理护照及签证;对于毕业选择就业的学生,可制定毕业就业的方向及具体公司职位,对目标公司和职位的要求进行了解,注重在校平时成绩并参加学校组织的相似的工作实践,制定考取相关证书的规划等等。

3.善于利用已有数据

对于学生的就业情况最清楚的莫过于学校本身,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充分利用自己教务系统对未能顺利就业的学生进行分析及辅导。例如,根据教务系统分析学生各阶段各科目的学习成绩分析学生未正常就业是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如现阶段学生的期成绩采用卷面分和平时分的考核进行评定,通过学生的成绩成绩,可判断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及日常上课中是否存在早退旷课的现象;教务系统上还有学生相关专业证件的考取情况,可细分拥有相关证书的学生在毕业就业中的情况,分析目前企业对毕业生的硬性要求及青睐对象;对于学校励志奖学金的评比中,学生会递交自己的成绩及优秀之处的证明,高校毕业指导老师可研究获得励志奖学金的学生的就业情况,对已毕业未就业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同时还可将校内各届毕业生的就业及创业情况进行统计,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可邀请他们返校作指导及鼓舞工作;或是与已从业多年的学生进行合作,帮助应届毕业生寻找合适的工作,对于自己创业的学生可优先返校挑选合适的应届毕业生进行岗位培训及实习等等。

4.强调数据的混杂性

对于“大数据”而言,单一的格式会束缚95%的数据无法参与整合,因此,对于高校毕业生的数据采集不可过分强调格式与形式。例如,高校的毕业生同一专业但发展的职业方向不同或是同一专业同一职业不同地发展专业以及学生的反馈进度不同,若是按数据表格进行统计会因其中存在的某些偏差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出现脱节现象。因此,对于学生的毕业就业情况及反馈可进行混杂性统计,当总结的数据达到一定规模时,混在性数据统计会比单一模式的统计更为精准,一般情况下混杂性统计的精准度比单一模式统计的精准度高出23%。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大数据”协助分析,对高校毕业生进行针对性的毕业指导工作,可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式中,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秉着“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顺应就业市场需求或对于有创业精神的学生加以培训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如此,才能保证高校输出毕业生的就业率,实现高校育人的宗旨。

参考文献:

[1]王宏利,王磊.高校二级学院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新举措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7(03):202.

[2]司萍,沈德艳,杜小明.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7,33(04):152.

第9篇

关键词:常州 本科院校 毕业生就业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250-03

1 大学生就业背景分析

我国大学生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很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如下。

1.1 用人单位方面

1.1.1 过分关注文凭

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

1.1.2 存在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1.3 生源地域歧视

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1.1.4 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有专长的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往往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

1.1.5 薪资方面

根据调查,毕业生期望薪资平均在2500元左右,但目前用人单位提供给本科生的薪资平均1800元左右。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1.2 毕业生方面

1.2.1 大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1.2.2 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1.2.3 求职途径把握不a准

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1.2.4 频跳槽

大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是造成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的另一重要原因。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甚至像联想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也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

1.3 高校方面

1.3.1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1.3.2 大学重视不够

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

1.3.3 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

2 常州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结果

2.1 2010―2012年常州各本科院校总体就业率

通过实地走访常州各本科院校,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2010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共13801名,常州大学3826名,河海大学4562名,常州工学院2498名,江苏理工学院2915名;2011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共15758名,常州大学4193名,河海大学4763名,常州工学院3021名,江苏理工学院3781名;2012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共16511名,常州大学4435名,河海大学常州校区4826名,常州工学院3309名,江苏理工学院3941名。常州各本科院校详细就业率如表1所示。

2.2 2010―2012年常州本科院校毕业生专业就业情况

专业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岗位对应聘者的专业有要求,且对外语、计算机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根据实地调研结果,总结出2010年到2012年常州十大热门和冷门专业如表2所示。

2.3 2010年-2012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性

2010―2012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性如图1所示。可见,这3年期间就业相关性比较稳定,基本都在60%左右,且逐年稳定增长,但总体相关性不够高,说明常州地区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与自己的所学专业差距较大。

2.4 2010―2012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

常州2010―2012年本科应届生毕业生有以下几种去向,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加入企业、出国深造、读研究生,有小部分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或从事自由职业。以2010年为例,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进企业工作的占比达到69.35%,其中进民营企业/个企的就已占据半壁江山,达到54.60%,这说明常州地区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更适合民营企业/个企的需求,这也跟当地毕业生生源地大多在江浙一带,家里大都比较富余,家里有工厂或企业有关。

2.5 2010―2012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福利待遇

通过对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和企业的访问发现,薪资方面实习工资基本在1500~1800元之间,转正第一个月的工资在2000~2500元之间。食宿方面,武进地区90%的公司提供食宿或相关食宿补贴,常州其他地区,除去一些有工厂的企业,基本不提供食宿或相关补贴。保险方面,基本100%公司为员工缴纳五险,对于住房公积金,有大约30%的公司会帮员工缴纳。85%的受访应届生表示初次就业的薪资仅能满足自己基本的日常生活。

2.6 SWOT分析

通过调研及以上分析,总结了常州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SWOT分析),如表3所示。

3 提高常州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常州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很多毕业生并不能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只是迫于就业压力匆匆选了一份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多方的努力来解决。

3.1 用人单位方面

3.1.1 给普通高校毕业生机会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

3.1.2 选人标准要合理

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

3.1.3 提供合理的薪资

在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要保证能留住人才,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些后顾之忧,让其可以安心的为企业做贡献。

3.2 毕业生方面

3.2.1 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因为用人单位更喜欢重点高校的毕业生,所以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必须更严格的要求自己、锻炼自己,除了文凭其他不输于他人。

3.2.2 较早做好职业规划

就业更有目标性,同时也可以较早积累相关职业的工作经验,这样就避免了盲目就业又解决了缺乏相关经验的问题。

3.2.3 加强社会实践

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3.2.4 正确定位

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3.2.5 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

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的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3.2.6 转变观念,先就业后择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要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3.3 高校方面

3.3.1 调整高校专业结构。

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3.3.2 加强与本地企业的合作

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可实习的单位,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

3.3.3 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子成,杨伟国.就业匹配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效应[J].教育与经 济,2014(3):44-52,57.

[2] 高耀,刘志民,方鹏,等.人力资本对高校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 基于2010年网络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12,28(2):77-85.

[3] 孙海荣.职业生涯管理对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实证调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9):84-89.

[4] 杨其勇,张杰.“五个满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体系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1):151-155.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 供给需求 四维度

1.在杭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1999年高校连年扩招,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逐年猛涨,大学毕业生数量迅猛增加,初次就业率不断下降,就业现状堪忧。根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我国高校本专科生招生人数为2007年565.92万,2008年607.66万,2009年达到了639.49万,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迈入“大众化”阶段。而随之而来的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根据人力资源和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为611万, 2010年应届毕业生为630万,2011年应届毕业生高达660万,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整体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而我省201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仍将继续增长,杭州市区生源高校毕业生数量也连年攀升,高校毕业生数量将创新高。然而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后期影响,社会就业总需求下降,面临“一增一降”的状况,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针对杭州各高校300个2011年应届毕业生的网络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杭州高校毕业生已经找到就业单位或者以其他方式就业。数据显示中有246人已经就业,就业率达到82.8%,但仍然有一部分人还未就业。

在实际调查的297人中,有246人已就业,占了调查总数的82.8%,而其中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有51.6%,出国留学的有29.7%,考研或者继续教育的有16.3%。这说明超过一半以上的在杭高校毕业生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就业。

根据调查显示,造成少数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较多,但待遇低于期望,暂不考虑就业、面对多种选择不能确定是毕业生未就业的主要原因,分别占到未就业总数的51%、21.6%、23.5%。这说明在杭高校的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值较高,在没有合适的就业单位前,宁愿暂不考虑就业。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有249人即占83.8%的毕业生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不容乐观,仅有9人认为目前就业形势较好,23人认为形势正常。这也意味着毕业生对当前经济发展趋势下就业形势的担忧愈趋严重。随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涌入社会,虽自身条件层次不均,但绝大部分人都想要待遇好、环境好、有发展空间的工作,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造成了少数岗位蜂拥而上,而有些岗位无人问津的情况。这也就导致了毕业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

2.在杭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社会因素

2.1.1国家宏观调控及社会就业服务体系相对滞后。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对高等教育多元化的需求,但目前浙江众多大学没有办学自,招生和培养计划不能着眼于市场需求,教育模式与产业结构不适应,导致高等教育的市场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而这时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又不健全,服务相对滞后,从而直接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2.1.2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弊端。随着浙江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的就业体制逐渐被“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所取代。但“铁饭碗”观念在社会中还留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还没有根除,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2.2学校因素

2.2.1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我国高校从1999年起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部分大学规划和招生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出现某些热门专业跟风的现象,致使一些大学生的素质不符合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过细过窄,大学生毕业专业不对口,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

2.2.2课程内容不符合市场要求。高校的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等方面更新慢,无法满足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要求。主要表现为部分专业的教学内容没有随着市场经济或领域的变革做相应调整,仍然用陈旧的教材和教学计划,导致学生所学知识落伍,造成毕业就业困难。

2.2.3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不够规范。在调查中发现,有86%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加强就业指导。因为高校在就业指导时,只强调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制度和求职技巧,重数量轻质量,不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以及具有深度的职业生涯规划。

2.3学生因素

2.3.1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随着高等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教育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而传统产业转制,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使竞争上岗成为普遍现象。但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落后,自我定位不准确,过于看重当前的工资薪酬。

2.3.2大学生就业能力缺乏。近年来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五个指标:专业知识、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和可塑性、沟通协调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而据我们调查显示,有33%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其就业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实践技能与工作经验,29%的则认为是专业知识不扎实,显然,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存在忽视针对学生毕业后求职素质与能力锻炼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

2.3.3大学生就业准备不充分。求职择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将面临各种考验,需做好长期就业准备,掌握充分的就业信息以及就业面试技巧。但据我们调查,仅有11.8%的大学生很了解社会及政府应对就业问题的政策,有63.7%的大学生对社会以及政府应对就业问题的政策了解甚少。不充分的就业准备,也影响了大学生成功就业。

2.4信息不对称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体分析

2.4.1高校、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学校与学生、高校与社会、学校与用人单位。从市场供求关系的角度又可以把高校界定为供方,把用人单位界定为求方,毕业生则是具有能动性和参与性的特殊产品。

2.4.2信息不对称对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影响

(1)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

在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真实信息掌握的不多,要使招聘来的毕业生能胜任工作就要进行专业培训,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为降低招聘成本,只能将求职者的教育状况作为最重要的识别信号,以试图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也就导致了用人单位人才的高消费。

(2)高校供给的结构性失调

高校在功利化的背景下只以扩招为目的,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设置当前市场上的热门专业,而不考虑就业形势的变化,致使高校教育供给不符合市场的需求。而在此条件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必然不适应市场的需求,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严重的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局面。

(3)毕业生盲目择业

由于对高校和用人单位的信息缺失,大多学生在入学时盲目追求热门专业,毕业时为了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导致就业期望过高;同时,由于择业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致使大家都争着去某些单位,而另一些单位则无人问津。

3.应对措施

3.1政府

3.1.1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一是要规划和实施高等教育的结构建设,二是应加强对专业调整和学生规模的宏观调控,对一些暂时冷门却对国家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专业,给予财政上的支持。

3.1.2建立健全大学毕业生就业法律体系。目前,我国的《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法律保障。但还缺乏一个健全的就业法律法规体系。因此,政府应从范围和形式上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以促进就业。

3.2社会

3.2.1改善信息披露机制。首先应充分利用媒体面向社会公布大学生供求的详细情况,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其次,将全国各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中的桥梁与纽带,使毕业生和企业的相关信息得到充分的沟通。

3.2.2规范就业市场信息传递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保障真实信息提供者利益,使制假者承担代价的制约机制。此外,还必须探索建立健全用人单位和个人的信用评级制度。

3.3高校

3.3.1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高校应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现有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保障教学质量,调整人才培养方式。

3.3.2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应把就业指导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内容可以包括大学生心理辅导、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等。与各相关院系结合,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状态,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就业动态和就业指导。

3.3.3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观念,摆正心态,客观定位,选好目标,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

3.4大学生

3.4.1增强竞争意识。大学生应明确“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竞争上岗”这样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

3.4.2重视动手能力与实践经验。大学生必须纠正在实践能力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对社会实践形成正确认识,培养良好的心态,加强对实践的重视度。

3.4.3为就业做好充足准备。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与与就业有关方面的指导与培训,了解新的就业形势与政策,掌握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人才素质要求,从而适时调整心理期望,确立适宜的就业目标。

2011年浙江财经学院学生科研项目(2011YJX04)。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10年11月26日。

[2]邓辉,李炳煌:《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分析与提升》,求索,2008年第三期。 [3]方丹敏:《首都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调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困难剖析 帮扶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73

据调查统计,2013年全国共计699万的高校毕业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突破700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早已不再是学生个人的问题,更与家庭利益和学校专业教育发展息息相关。党的第十会议上指出,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青年创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等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为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1 大学生就业难的消极作用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对学生、家庭、学校教育乃至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消极作用。一方面,形势严峻的就业压力让初出茅庐的毕业生们身心疲惫[1]。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必然会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与学校的教育发展紧密联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导致了大量的人才流失,满怀激情的大学生在无限压力中丧失斗志,严重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除此之外,大学生毕业得不到发展严重影响着其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每年都有许多大学生因为受不了就业压力而患有各种心理疾病,更严重的是有些大学毕业生因此放弃宝贵的生命。

2 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不利因素

2.1 人才市场的需求比例失衡

当今,我国的大学生主要面临的是“结构性的失业”,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困难形势,另一方面,人才市场出现多职位空缺现象。从发展方向出发,企业需要的是高层次的人员,其招聘岗位的门槛也就随之提高,而应届毕业在求职应聘时遇到的最多问题就是无工作经验。而我国现有教育体制更多关注的是大学生在校的理论成绩的提升,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经验,这就造成高校毕业生无法胜任企业岗位的工作。缺实践性、缺创造性的大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高端需求,所以就出现了人才市场结构供求不平衡的现象。

2.2 教育体制的缺陷

我国自古以来的教育体制就缺乏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高校课程的设置大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很少对学生的职业观、就业观、创业观和诚信观进行指导[2]。虽说有些高校已经着手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教育引领,但结果常常不尽如人意,更多的学校则是开展临阵磨枪式的就业教育,只会在学生即将毕业时,设定一两个月的就业指导课程。而又因体制的不完善性和就业指导老师水平的不一致性,使学生获得的就业信息缺乏同步性和全面性。

2.3 毕业生的保守就业观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还有一主观因素是大学生的自身观念的保守性。毕业大学生的传统教育观念就是大学毕业后,就得找一个体面大气的工作。大学生不能够对自身条件准确定位,使得他们理想观念与现实社会难以同步[3]。现今的高校毕业生一味的注重物质追求,注重身份的提高,缺乏不畏艰难的创业精神,只想拥有轻松无压力式的工作。还有一些高校毕业生对职业流动认识性不强,过分依赖父母,缺乏自主性,缺少责任感,不能够独立勇敢地正视就业现状。

3 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策略分析

3.1 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大政府调控力度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最根本前提是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为更多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生活水平,国家在注重国有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中小型的私有企业的发展,为毕业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发展空间。

政府需加强人才市场监管力度,制定具有法律性质的就业规范体制,保障企业与应聘学生的双方利益,确保人才的公平竞争,保障就业市场的合理有序的发展。政府要多实施西部计划,鼓励中东的学生到西部发展,提高参与西部计划大学生的福利待遇,并对他们给予政策补贴。政府需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小额创业贷款。此外,政府可引导高校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强化师资力量,合理设置专业教学,保障高校专业教学迎合社会市场的需要,指导学校多开展就业指导讲座,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就业辅导。政府还需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毕业生及时反馈就业信息,减轻当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

3.2 增强师资力量,明确教学方向

高校的专业设定要紧跟市场需求步伐,不可盲目的设置多种专业,并且要注重加强教育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强化师资力量,整合师资队伍,完善教学体系。学校的教育体系要打破传统的设置框架,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规划中,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半年至一年的实习时间,实习单位由学校进行联系,实习过程中,学校应拟定就业协议,以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利益。针对优秀的实习毕业生,学校可推行就业推荐政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条件。同时,高校教育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高校扩大教学规模的前提条件,高校的专业教育发展要以确保人才市场供求结构的平衡性为出发点。

3.3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就业观,家长需打破传统就业理念

大学生在面临眼前的严峻就业形势时,需摆正心态,不可盲目求职,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道路。面对残酷的就业竞争,高校毕业生不可灰心丧气,要自强更要自信,不能被一时的挫折所击垮。在遭遇就业困难时不要一味的抱怨,要懂得从自身寻找未能求职成功的原因,需要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努力赢得企业招聘的认可。

当然,家长传统的就业思想观念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上大学,就一定能求得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但现实中,家长必须要转变这种传统思想,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现状,使得经济体制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国家的东西、南北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一些处在东部城市以及经济发达地方的毕业生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未尝不是个好的选择,也许在人才紧缺的落后地区,他们的人生价值更易实现。

参考文献:

[1]苏锟,胡金莲.浅谈大学生就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

第12篇

一、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二、高校毕业生岗前培训情况

为进一步转变我镇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增强创业就业能力,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镇于7月26日举办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毕业生有300多人,镇人才服务站站长陈树勋同志作了开班动员讲话,为广大毕业生分析了当前就业形势,介绍了市、镇关于鼓励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优惠政策,并要求毕业生切实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奋斗目标,提高就业竞争力,争取早日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培训班课程重点开设大学生成功求职技巧、演讲口才与职场必备商务礼仪课程,让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掌握演讲技巧及有效表达方法,懂得如何应对面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商务礼仪的技巧,促进我镇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能力,让其更深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掌握创业知识,提高求职技巧,利于更好地找到心仪的工作。

三、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镇战略,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我镇主要采取了“三个加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加强领导,执行到位。

为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我镇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面工作,完善领导小组职能分工,由镇人事办和人才服务站掌握并督导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各司其职,多管齐下,不断实现人才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同时,村劳动服务站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事务,营造全社会各有关部门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氛围,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打好组织领导基础。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门会议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毕业生就业需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工作方法和宣传服务措施,形成各个相关部门普遍重视,统筹协调新机制,及时有效贯彻落实市、镇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相关要求。

(二)加强宣传,多措并举。

能否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同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和他们是否了解政府鼓励就业的政策密切相关。一方面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就业观。于7月26日举办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培训班,300多名本地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为高校毕业生进行心理辅导及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一步正视现实,摆正心态,客观定位,选好目标,力戒浮躁,扬长避短,合理调整就业期望,结合自身特点,立足现实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为企业和人才“牵线搭桥”。于7月26日在镇影剧院广场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设立了人才政策宣传咨询点,宣传我市人才政策和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免费为高校毕业生及待业人员提供求职服务、职业指导、培训登记等公共就业服务。我镇电子、五金、电器、印刷等30多家企业为求职者提供了1500多个就业岗位,涉及管理类、技术类、普通类等多方面,有效拓宽本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参加就业指导培训班后提供了一次实战机会,进一步提高本镇生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