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0: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课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精选史料,培养证据意识
史学大师钱穆曾说:“即如历史,材料无穷,若使治史者没有先决定一番意义,专一注重在方法上,专用一套方法来驾驭此无穷之材料,将使历史研究漫无止境,而亦更无意义可言。”史料是繁杂的、取之不尽的,到哪里找材料,找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有助于解决教学问题呢?因此,史料教学中的史料选择要有一双理性的眼睛。在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课,讲到曹操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他是个奸臣。他们还不懂得如何验证自己的观点,不懂得全面占有历史资料,综合历史事实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认识的特征,这需要老师的指导和点拨。因此史料教学的第一步必须选好史料。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曹选择了相关材料做如下的教学设计:
材料一:曹操和陈宫来到吕伯奢的家后,吕伯奢亲自出外购买好酒,吕氏家人磨刀杀猪款待曹、陈。期间曹操闻得磨刀霍霍,疑为吕氏要加害于己,不问青红皂白,残忍地杀害了吕氏的家人。
――京剧《捉放曹》
材料二:曹操没有接受董卓骁骑校尉的官职,想要逃回家乡。他带着几个从人骑马路过故人吕伯奢的家。伯奢不在家,伯奢的儿子和宾客抢劫曹操的马和财物,曹操出手把这几个人给杀掉了。
――译自《魏书》
探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戏中曹操具有怎样的性格?
2.根据材料二,能得出曹操杀掉对他盛情款待的吕氏一家的结论吗?
3.由此你如何看待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与真实历史的关系?
通过探究,学生不仅正确地认识了曹操,还学会了正确地选择史料。证据意识是历史信息和研究的重要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运用史料,激发兴趣,增加学生的投入感
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教材中的史料,不少内容生动有趣,读来感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历史。
我在讲授《》时就先引导学生观察“时局图”,以文字和图片激起学生兴趣,逐步引导思考:“看一看图片上都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后回答:“有熊、青蛙、老鹰、老虎、太阳、清朝官员等。”我接下来继续问:“除了这些,再仔细观察一下,还有什么信息?”学生再次观察他们刚才看到的信息,这次又有了新的发现,“不同的图案在中国不同的区域。”“如何理解‘不言而喻、一目了然’?”学生再次带着问题去看这幅图,经过思考之后,他们把这幅图的实质“帝国主义列强的野心,他们在中国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回答了出来。经过师生的问答,图片的信息和内涵让学生掌握了,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和腐败昏庸的清政府的痛恨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不知不觉实现了教学的情感目标。
三、精心设问,培养能力
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通常要通过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年龄,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来,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材料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
在教学《劫难中的抗争》一课,学习到“”时,我选用了两幅图片史料:焚烧后的圆明园;兔首和鼠首。设问如下:
1.兔首和鼠首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哪次战争中被掠走的?的侵略者是谁?
2.她们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真实写照,她们被中国人民深深挂念,理应回到祖国怀抱。你认为应当采取什么方式让她们回家?请陈述理由。
通过观察思考,学生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但我们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即对基本史实、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过程的把握;第二层次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实质;第三层次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拓展,要求学生分清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理性思考用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现实问题,并预测某种社会现象的发展前途。
四、以史育情,以情载智
国学大师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中说:“历史便是人生,历史就是我们的生命。”既然历史是我们的生命,那么,我们生命中的真善美、假恶丑也一样要呈现在历史舞台上。讲到“”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清日本法西斯的残酷性和野蛮性,我让学生先观看教材上的一些图片。接着,又让学生观看一段影像资料,这则史料真实地披露了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大肆屠杀当地居民的这段史料。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因此,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学生从历史之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看完这段资料后,我让他们谈谈感想。一个学生说道“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我们应该珍惜生命。”还有一个学生说道:“你没有剥夺自己生命的特权,更没有剥夺别人生命的权利。”可见,在教学中适时穿插一些史料有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历史课堂教学 主体作用 反思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历史教师围绕着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45分钟的课堂中常常是欢声笑语,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我感觉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表现的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例如,在讲授《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把本课出现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减灶计”,成语“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等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出来,上课时,学生兴致很高,形式也很活泼,但是学生只知道了故事对于根本的:“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齐桓公和晋文公能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在课堂中却被搁置一边。因此,我们的历史课堂应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的过程,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是说老师不须再讲,学生难理解的还得依托教师深入浅出的讲授,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所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在克服“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的前提下,在切实实践“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多向互动,当堂达标”原则的基础上,实施“读、思、议、讲、练、评”六环节教学,我认为是提高课堂效果的一种好方法。
一、读
读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历史课堂教学离不开读,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巧妙的设计知识性,思想性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心里装着问题,目标明确,采用默读,朗读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的默读,朗读会使学生疲劳,往往会一目十行,有的同学会走神,影响读的质量,随时抽查一个学生朗读,可以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可以消除错别字,生字,生词,可以及时指导纠正,师生互动,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再加上思考题的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对基本的历史事实,通过粗读就能掌握,对于基本的概念,基本观点通过精读亦基本能理解,同时在读中指导学生划出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标记出难点,努力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深究前人和后人对历史事件的评说,这样学生对教材有了一定的了解,就为下面的“思”、“议”打下了基础。
二、思
思维具有广阔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历史课堂既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刻意求知,又要提醒学生避免不着边际的空想。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根据历史教材内容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诱发学生思考,透过历史事实看到问题本质;另一方面,要精心设计好思考题,这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做到既散得开,有收得拢。例如:教师可通过求异设问,变中求新,对同一问题从不同侧面提出,讲“美国内战”时,可问“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美国内战有什么历史意义?”使学生会厌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若反常规的发问:“为什么美国内战的爆发是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什么内战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这样一问,学生似懂非懂,新鲜有趣,思维的波澜也就因之激起。课堂上,教师在引导学生“边思边悟”的基础上,结合章节要点和自身的知识水平,解决个性疑难;教师还要注重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各种支持与帮助。
三、议
“议”是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不仅要选好议题,还要做到历史与现实对接,如果仅就“死人死事”去议,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不能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挖掘出理性的,本质的东西,达不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学习历史的目的。议的方式有同座议,小组议,师生共同议。通过议,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纵横交错,多层次的信息传递,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做好引导和控制,既提供让学生充分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机会,又要引导学生不偏离学习目标。特被要注意,哪些问题议而已决,哪些问题是议而未决的。要及时作出肯定或否定,必须作好必要的板书,为“讲”作好准备。
四、讲
历史教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讲,让课堂充满生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了广大教师的共识。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精讲点拨。讲要抓住时机,在“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讲,重点讲议而未决的问题。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为实现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及条件。“讲”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拨”要到位但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尤其注意的是“读,思,议”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容易生疑,哪些地方容易卡壳,教师要凭借教学经验,凭借对教材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这样才能“精讲得法,点拨到位”。讲,重在诱导,点拨或归纳,总结,从而收到画龙点睛之功效,使学生有“拨云见日”的感受和好收获。
五、练
“练”是用来进一步消化,巩固所学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也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主要环节。练,还可以反馈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信息。教师要不断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包括正确的,错误的,不完整的,不准确的,有待改进的问题信息,使练习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要遵循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基本原则,尽量做到少,精,活。因此,本环节教师应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达标练习,照顾各层学生的实际,教师要把握难点,掌握时间,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使学生通过练习实现对知识的归纳,完成能力的提升。
六、评
【关键词】设计;教学;提升
现代教育提倡人性化,提倡“赏识、激励”,这是对传统的“严师出高徒”教育方式的矫正。“赏识、激励、爱心”让学生学会尊重和感激,适度的惩戒则会让学生有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新课程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放开思想,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
下面,我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感受进行简单分析。
1 设计课堂教学, 立足学生获取新知识
初中历史课程目标明确要求: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一要求,主要是为了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人类历史的基本规律而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究竟怎样才算是“掌握”了历史知识呢?为了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应如何设计呢?
在执教《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时,我这样带领学生走进课堂:当上课的铃声响起,我表情严肃的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他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本来喧哗的教室很快安静下来。宣布上课之后,我郑重地告诉大家:“新学期,我要重新选举我的历史课代表,选举办法为五道题小测验,内容是前三课的重点知识,题型有填空题和简单题,考试形式为闭卷单桌考试,成绩最高者为我新学期的课代表。”由于一直以来学生对学习历史课兴趣浓厚,听说只考前三课的重点内容,成绩最好的将成为新任课代表,所以学生都跃跃欲试。接着,我将事先准备好的小卷分发给学生,学生开始认真答起来。试卷的最后一道题我设置为“请你写出参加此次考试的感受”,我看到很多学生看这道题时怀疑的表情,似乎在问:“怎么还有这样的问题?”试卷收上来之后,我开始露出了亲切的微笑,前后两种反差极大的表情使很多学生更是摸不着头脑。我告诉他们:“在过去的几分钟里,我模拟进行了一次在中国延续1300多年古代科举考试,请大家回顾一下刚刚经历的整个过程和切身感受,与我一同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科举制的创立》。”这种设计完全走出了学生事先的任何想象,他们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和同学们一同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当然,我也从考试成绩优异者中选出了自己的一个帮手。
2 借题发挥, 提升课堂教学
好的课堂教学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基于此,广大教师应该尝试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智慧和艺术,引发学生的内部需要,激发学生的内部活力,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升品质,张扬个性。在一定意义上说,创设问题情境是老师个体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成功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往往凝聚着老师个人的经验、智慧和风格。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凭借经验和智慧,进行教学的“中设计”,去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善于捕捉学生好奇的信息,借题发挥。如我讲解的《中华文化的勃兴》时,让学生说说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老师:请你说说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学生:……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于是,我借题发挥
老师: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希望大家如实回答,这样我才能决定是否给你送上一份见面礼。请听题:放假,你喜欢吗?
学生:喜欢啊。
老师:老师的见面礼是一则喜讯,人大代表建议:除原有节假日外,一些重大传统节日也应该放假,现在已经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实行,它经送吃送穿陪玩更实在。更令人兴奋的是,为了丰富人们的节日生活,让人们真正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充分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快乐,改变目前“土洋”节日倒挂的局面,有关部门已经行动起来,准备恢复那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又有浓郁喜庆色彩的民风民俗。
平时有些同学对传统节目关注不多,了解不深,通过巧借题发挥,让学生感受到民俗民风的魅力,自然萌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从而走出盲目崇尚“洋节”的怪圈,同时将自己喜爱的节日民俗活动展示出来。
3 创设合作情境, 活跃历史课堂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孩子学会合作,探究合作方式,创设合作情境,活跃课堂氛围。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以及更多相互交流的机会,才能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热情,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如我讲解到《原始的农耕生活》时:
老师:半坡人修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学生1:老师,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屋。
学生2:你说的太肤浅了,这只是名称不同罢了,你得说出究竟哪里不同才是问题的关键。
学生3:干栏式房屋以桩木为基础,上面铺设楼板,在楼板上立柱、作墙、盖顶。上面住人,下面堆放杂物;半地穴式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地下住人,地上为活动区或堆放杂物。
学生4:我基本赞成生3的说法,但有一点与他分歧。就是干栏式房屋下层不是堆放杂物,而是养殖家禽家畜。因为河姆渡人虽然能够种植水稻,但种水稻不是很普遍,耕地的面积也不是很大,所以水稻的产量不是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加工出来的大米是供不应求的,只能靠养些家禽家畜作为食物的补充。
(我对生4的说法表示赞同,其它学生也认为生4有道理,可责备自己怎么就说不出来意思,我看得出这些同学的沮丧,于是,我因势力导,继续给其它同学创造动脑动嘴的机会。)
老师:河姆渡人为什么不建半地穴的房屋?
学生5:因为河姆渡人生活在我国的南方,那里气温很高,气候潮湿。干栏式的房屋上下两层,具有通风防潮性能,适应当地气候;半地穴式房屋,适应了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
老师:这几位同学说得好,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一道历史情境题:如果你现在处于河姆渡人生活的时代,怎样度过一天的生活?
三分钟后,有一个男生大胆地站起来说:“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我从干栏式房屋下来,呼吸新鲜空气,活动一下腿脚,然后到一楼的圈舍看看,有没有丢失的家畜。回到厨房,帮妈妈点火做饭,再和兄弟姐妹一起吃早饭,过后,到不远年的稻田里用石镰收割稻谷。中午用陶罐到井里打水,喝上几口解渴,到楼上通风的地方睡一觉解解乏。下午,继续到田里干活。太阳落山了背着收割的稻谷回家了。晚上,围着火堆吃饱喝足,手舞足蹈后,到房间睡觉。这是一天的生活。”
这时,一个调皮的男生开玩笑地说:“中午只见喝水没见吃饭,难道中午不吃午饭吗?”
“啊!不错,我们一天只吃早晚两顿饭,早饭吃得晚,晚饭吃得早,是节约粮食。”
这个同学回答得滴水不漏,在这样的问题合作中,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
4 探究学习, 增强直观教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充分注意给学生留足尝试、思考、发现的空间进行探究学习,去发现问题,去亲自尝试历史问题的结论和规律。如讲解“北京人的生活”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相继投影《从猿到人的演化示意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找一名学生上前与“北京人”并排而示,让同学观察,比较北京人与现代人的不同之处,感知由猿到人的漫长历程。教师借此引导:北京人又是怎样一步步向人进化的呢?想象一下,那时的北京人生活环境怎样?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老师根据学生的想象和描述,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如“北京人”的衣、食、住,“北京人”的取火和保存火种,“北京人”使用的工具,“北京人”之间的关系等。模仿“北京人”打制石器,并展示他们的作品,说明制作过程及用处,谈谈过程体验。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课堂教学已不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上,越来越多的人正孜孜不断地改变现状,追寻着心中的高效课堂。高效的历史课堂应该是课堂教学能够给学生震撼力,令学生久久回味的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越来越多,越思考越痛苦,但是要坚定的相信方法总比问题多,高效课堂就不是一种奢望。我们可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高效课堂:
一、高效课堂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对话中,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由他们去提,过程由他们探究,答案由他们辩论,结果由他们所得。
二、高效课堂是务实而灵动的课堂
课堂教学不要花哨,要务实,同时,教师要想办法使课堂灵动起来,而不至于呆板。课堂上教师幽默睿智的语言、与课堂相融的体态和表情、教学情境的巧妙创设……都能使学生进入“物我两忘”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能使学生与教材或产生共鸣形成共识,或产生质疑而进行批判的对话,这样的课堂其效益是巨大的。教师还要因势利导,迅速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恰当地调整或变通教案,以保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三、高效的课堂是为了学生发展的课堂
促进学生发展,即是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在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在方法中提高和发展。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教师还应该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既要重视眼前的教育,更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增强历史课堂的评价批判性。历史事实不能更改, 但历史结论、历史评价会随着一些历史资料的发掘, 社会的前进,认识的深化可以重写。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参与对历史的评价与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强化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形成他们对历史的独特性见解。
(2)增加历史课堂的思辨性。历史教师充分运用能培养辨证思维的史料,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观点在课堂上碰撞、争锋。比如在讲自尊、自信和自立、自强时,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要将观点变成问题,让学生共同讨论争鸣。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感受历史,激发他们主动探究和理解历史问题的愿望。在辩论中对教师的专业功底要求更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辨中生成科学、严谨和富有价值的新观点,使学生在观点的交互碰撞中获得顿悟。
一、形象记忆
我们在教学时,可能总是抱怨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不牢,尤其是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年代记忆模糊。了解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学习历史的基础,对于一些重要的时间学生必须铭记。可相反,学生对于时间觉得特别难记,勉强记住的一些时间,过一段时间又忘了。这时我们可以集合全班学生的力量、智慧,想办法来记。在学习中国奴隶社会的第一个王朝建立的时间时,全班学生可谓是群策群力:大禹建立夏公元前约2070年,我们把这一句说成大禹(建)立夏爱(2)吃(7)蛋,我一边写一边在2与7中间、后面各加一个“0”,从而把学生逗乐了。有个调皮却不乏聪明的学生叫道“是两个‘蛋’”,全班学生直笑得前仰后合,差点眼泪都掉下来了。再如,讲到战国七雄时,学生记起来比较困难,因为七国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上课时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学生当场就记住了。我说在战国时,有个叫“齐楚”的人非常不爱拍照,勉强不过只好拍了,但没带表情,所以我们可以说:齐楚厌(燕)照(赵)未(魏)含(韩)情(秦)。初三时,我再问他们这些常识时,他们都能迅速而准确地答出来。可见,用生动形象的记忆法,可以帮助学生轻松记住一些常识。如果你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快乐,学生一定会喜爱你的历史课的。
二、先声夺人
历史课通常被安排在上午第四节或下午第一节,这些课的最大特点就是要么学生开始肚饿要么还未睡醒。我们这时要给学生一个强有力的刺激,学生才能饶有兴趣地和你一起学习。一个别具一格的开场白,一个意想不到的展现,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你抓住了学生的眼球,那么接下来布置的任务学生就能较有兴趣地完成,学习的效率也就高。
三、形神合一
历史课本中有大量的图片展示,这些是多姿多彩的历史知识精华,它们的存在让人们感到历史的真实。这些反映当时生产技术的艺术品,反映场面宏大的战争画卷,为挽救民族命运的英雄身影……我们教师可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把这些“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增强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加深学生印象,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更可以借助于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发思古之忧情,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提高课堂思辨性
课堂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勇于解决问题。由于历史上的一些观点具有哲学的思辨性,教师可以适当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从更广、更深的角度去提出质疑进而反驳,调动起所有学生的能量,让他们信心满满地参与进来,让一节课不应“始于课堂而终于课后”,而应达到“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
五、古今统一
【关键词】改变;课堂;兴趣;互动
0.引言
历史,是高中学生的必修科目之一。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中充满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情节。近年来,社会上对史学的热情日益高涨,相关的影视、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央视百家讲坛还走出了许多大家熟悉的说史高手。但就是这样一门学科却常常让学生们望而生畏,很多经历过高中生活的人回想起来也是头疼不已。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反差,主要是作为高考考试科目的历史中有大量需要识记和理解的内容,而考题也千变万化,让人难以把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渐渐丧失了兴趣,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方面,近年来网络盛传的“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袁老师说过:“对于学生来讲,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牛不吃草不能强按头。把学生讲笑了,总比把他们讲睡了要强些。”他的课生动幽默,妙趣横生,吸引了无数的“粉丝”,受到疯狂的追捧,甚至有人因此希望重回中学历史课堂。这也证明了历史本身并不枯燥,只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过多的强调知识点,而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才使历史课变得枯燥无味。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能不能在紧张的课堂教学中做一些小小的改进,让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一些,让学生复习迎考的过程变得轻松快乐一些呢?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教师教学篇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其言行引导着课堂的方向,所以,教师对课堂的准备和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1.1备课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与史实相关的一些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使用直观教具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现在高考越来越重视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这些材料的补充既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又能加强其对知识点的理解。但要注意的是,趣味性的内容不要过多,点到为止。老师们会有这样的体会:有时课堂笑声不断,但学习效果却并不理想,学生们常常记住笑话却忽视了要点,所以,此类内容要适当,不能冲淡主题。
另外,一些帮助记忆的小窍门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它可以让记忆的过程变得生动轻松。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注意收集整理,还要创造一些生动简单的方法来应对一些难记的知识点。
1.2授课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现方式常常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避免平铺直叙,不妨采取一些手法去营造氛围,制造悬念,把平淡的内容讲活。比如对一些历史场景的夸张渲染,不但能调动情绪,使学生印象深刻,还可以加深对事件的理解。
1.3作业布置
除了一些必要的常规作业外,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形式多样的任务。可以选择休息日前布置下去,这样不会增加学生负担。一次在学习分封制和宗法制后,我要求学生们回家后查找自己姓氏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同学们热情高涨,回家后翻家谱,问老人,查书查资料,忙个不亦乐乎。之后我安排了一节课检查,同学们完成的真是出乎意料的好。我还布置过“历史上的今天”等题目,效果同样不错。这些作业不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相关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是紧密联系的,还能体会到亲身参与的快乐。
2.师生互动篇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学生自身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而在我们目前的大多数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显然都是不够的。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教学计划的制约。组织师生的互动,时间上是很难把握的的,有时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会因为互动时间没控制好而无法完成。老师们正是担心打乱教学计划、影响教学进度而不愿组织互动。
二是教学秩序的制约。互动的过程常常会使严谨的教学秩序受到影响,尤其是一些学习基础较为落后的班级,局面会难以控制。
三是互动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组织互动是对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的一个挑战,有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所以一旦准备不充分,很容易被弄个措手不及。
尽管如此,要使历史课堂既高效又轻松,师生的互动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创造出高效实用的互动方式,使课堂更精彩,学习更轻松。历史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分组竞争。
通过竞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使其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班内分组不必过于复杂,主要以座位分布为准,方便合作。内容上既可以就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辩论,也可以是对知识点的考察。笔者在讲秦始皇的时候,把班级分为功和过两组进行辩论,以有效论据的数量为判断胜负的依据。在课堂上,双方发言非常踊跃,还提出了一些课本之外的观点,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平时的课堂提问中,我会从各组中分别找同学回答,给出评分标准后分别打分评比,这样常常使这一原本枯燥的环节变得有趣。
(2)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来重现一些特定的历史场景,从而加深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理解。而学生在过了一把演员瘾的同时,对一些知识点的记忆也更加深刻。在上到《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时候,为了加强对美国政治体制的理解,我让四个同学分别扮演记者、总统、国会和联邦法院大法官,其他同学分别为四人的智囊团。由“记者”对三权不断发问,三人回答,不足处智囊团补充。在轻松的问答中,这样的一个难点顺利解决了。角色扮演也可以是师生的角色互换。让学生扮演老师来主持课堂,这自然是有趣的体验,但在目前情况下,这只能偶一为之,并且要注意:一要选择基础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可以有好的示范。二在内容上选择考点少,与现实结合的相对简单的课题,有发挥的余地。三是教师必须全程跟踪,加以指导和点评。
(3)课题研究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习惯于把现成的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这个方法简单易行。但是,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而自己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就逐步丧失了,自主学习就更谈不上了。近年来,历史科高考题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分析理解能力的考察,所以,一味地照本宣科不但让学生丧失兴趣,还会影响到高考的成绩。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妨将一些课题先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评点,并引导入正确的方向。对于一些典型的题目,可以先让学生分析思路,列出提纲,然后再总结答案。这样,锻炼了学生思考的能力,也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这对师生来说,都是习惯的改变,最初的结果可能不令人满意,但只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会成效显著。它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信心。
3.结论
近年来,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受到挑战,对于课堂改革的呼声日见提高,这是大势所趋。但是我认为,在高考这根指挥棒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彻底的改革是不切实际的,而我们教师如果能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尝试着做一些小小的改变,使我们的课堂逐渐变得更高效、更轻松,这应该是更稳妥的方式。我们需要袁腾飞这样让学生疯狂的老师,更需要大量勇于改变的第一线教师,他们的努力是为了让学生在复习应考的同时不再畏惧历史,而是尽情享受历史课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袁腾飞.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课堂;优化运用;教学效率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曾经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充分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那么,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历史课堂,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历史教学的理念也得到了更新。在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教学工具,结合投影仪和合适的多媒体,就可将教师的教学意图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可以创造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取得了在传统教育中极难实现的,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可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料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就得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适用于教学的科技产品问世及应用技术得到推广,它为我们教育者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历史教学创造了条件。特别是近年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传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兴起,更给多媒体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正以其独特的、不可忽视的功能被越来越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所采用。作为山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多媒体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输送包括有正文、录像、动画、声乐、高质量的图表等综合内容。这就能帮助教师开拓思维,改变他在课堂上传统的角色和方法,适当的时候可以强调自己是学习的推动者而不是资料输送中心。教师可利用新科技,设计鼓励学生学习探索的学习任务,自己旁观聆听,争取深入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
二、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曾经有学者提出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改变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将多媒体计算机引进课堂,是当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而实用的手段之一。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计算机多媒体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难免枯燥无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克服了这一缺陷,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轨迹运动,可以像拉窗帘一样呈现出多彩的教学信息。静态的图画可以像动画一样变化移动,可以像流水般呈现一幅幅变幻的图像,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
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具有的动态画面、多彩的颜色以及逼真的声音,既能帮助学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形成关于过去历史事实的鲜明而又清晰的表象,牢固记忆和加深理解教科书的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讲课过程中,为了维持学生的兴趣,不断插入各种图片和背景音乐,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教学中掌握了知识,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突破教学难点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事实,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综合、引申历史事实的方法,从而形成能力。可是历史教学研究对象又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这些要求单凭教师的语言教授是无法实现的,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则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极大的节省课堂讲授时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刺激掌握,进而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于历史深层次的探索和把握。
四、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精讲巧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看到一个故事:一位老人留着足有一尺长的大胡子。一天,邻居家5岁的孩子问他:“老爷爷,我有个问题想不明白,您这么长的胡子,晚上睡觉的时候,是把它放在被子里面呢,还是放在被子外面?”原本十分简单的问题,老人竟一时答不上来。当天晚上睡觉时,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他先把胡子放在被子外面,过了一会儿感觉不舒服;他又把胡子拿到被子里面,仍然觉得不舒服。就这样,老人一会儿把胡子拿出来,一会儿又把胡子放进去,整整折腾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天刚亮,老人就急匆匆地去敲邻居家的门。老人不悦地对孩子说:“都怪你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让我一晚上没睡好觉!”故事很诙谐,但却能折射出当前的事实。其实胡子放在被子里还是被子外有必要考虑那么多吗?但是人们往往把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庸人自扰。这也很明显的体现在我们初中历史教学中:课改后,有些教师对要使用哪些教学方法,如何使用各种教学手段,经常纠结、苦恼。我认为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去粗取精,化繁为简,追求简单自然的历史课堂。
以下本人就九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的教学设计与思考作引玉之述,以期引起同行们对此类课题的课堂教学作进一步探究。
二、课堂实录
新课导入:学生阅读课文导言中的狮身人面像的故事和四个人类早期文明的介绍,并回答教师相关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点评:从已知的熟悉的内容入手,学生更易建构新的知识框架;从课本导言入手,充分开发教材资源,自然流畅,简单直接,而且突出本课主题。
学程一:依据表格,自主学习
点评:通过列表格的传统方法,重要知识简单明了。而且能够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快速高效的获取有效信息。让学生在简单的教学过程中享受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快乐。
学程二:合作探究
本环节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究问题:1.为什么称“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你对金字塔的修建有何认识?2.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是为了谁的利益?有何历史地位?3.印度种姓制度有何影响?4.古代亚非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点评:以上探究问题的设计都是紧扣课标要求、教学重难点,同时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的,朴实自然的问法,学生容易理解。但是要回答好这些问题有一定的困难,而解决好这几个问题,本课的三维目标也就成功达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
对于问题1中“你对金字塔的修建有何认识?”做了如下处理:
师:读一读书P7小字,胡夫金字塔规模有多大?技艺如何?(生读课文。)
师:单胡夫金字塔就规模如此之大,技艺如此精巧,而现在发现尼罗河下游有八十多座金字塔遗迹。而这些都建造于五千年前,我们看书P8“动脑筋”中写道:一百年前,我国的一份报纸在介绍金字塔时,就提出这样的疑问:“夫五千年以前,人户稀微,制作未备,何以能成此大工?” 你有什么看法?说明了什么?(生自然而然的感叹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师:看一看书P8页的图片以及旁边希罗多德的记述,你有何看法呢?(生从课文中看出统治者对人民的奴役。)
再比如对问题4的解决:
师:大家回忆,今天上课讲的亚非文明古国有哪些?他们发祥地是哪里?(生及时复习本课基础知识,为形成历史结论打下基础。)
师:同学们的回答很好,大家有没发现这些亚非文明古国的发祥地有什么相同呢?(生答大河流域)大家来看一看书P12页的地图,都集中在大河流域,是不是巧合呢?为什么呢?(生结合地图和所学知识,合作探究)
点评:我们将这课的完成比作菜肴制作的话,需要历史教师不仅要布置任务,还要提供给学生制作“材料”。在本课,这个“材料”简便易得,只需要的是课文中提供的小字阅读材料和图片,还有课文后“活动与探究”中的地图。然后通过师生之间亲切自然的谈话,引导学生思考,进行简单“加工”。以上问题,如果单个学生仍难以回答,可以加点“火候”,将学生编成历史小组,共同探究,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
事实证明,这样一堂原生态的历史课实施下来课堂讨论气氛热烈,学生参与积极,学习效果良好。简单自然的原料和加工方法制作出来的是更能适合学生口味的“家常菜”。
学程三:课堂小结并布置习题,当堂反馈
点评:当堂检测,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及时反馈,查漏补缺,对毕业年级的学生来说简单但是高效。
三、课堂感悟
要处理好自然简单的历史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1.要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本课就是针对九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历史分析能力的情况,在简单自然的教学方式中引导学生查看地图、阅读史料,完成图表,合作探究解决一个个具体的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同时在解决具体历史问题中引导学生得出历史的规律性认识,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成长。2.要立足教材,充分开发课本资源。课文中已有的导言、楷体小字、图片、地图、“动脑筋”、“活动与探究”,可以设计成探究问题、课堂活动。
当代中学生由于所受教育层次尚低,生活阅历浅,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弱,往往对发生在过去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不能客观认识、判断,而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滋生错误的思想。历史教师必须在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将真实的历史呈现给学生,而在这个过程中,情感因素显得特别重要。只有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他们才能真正地融入历史,与历史对话,升华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就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来说,落实情感教育,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历史情感教育的目标
从历史学科的特性可以看出,历史教学可分为两个基本领域:以传授基础知识和智能培养为目标的认知领域;以培养高尚的情操及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情感领域。
首先,确立情感目标的认知内容。就目前新编中学历史教材而言,绝大部分历史知识点都饱含丰富的情感。如“商鞅变法”体现出秦国新兴地主阶级勇于改革、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强烈历史使命感;东渡日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体现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应在深入研究每个章节每个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中的情感内涵,制订出教学情感目标的具体内容。
其次,确定学生情感目标内化的水平层次。如果说,历史教学的认知目标是将知识转化为智能的各种层次的话,那么,情感目标则是对认知内容的体验所达到的内化等级,即是经过内心体验到形成行为规范的连续变化过程。如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时,结合爱国主义者的相关素材,配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首先使学生愉悦地接受,然后让学生作出满意反应,接着使学生通过对爱国主义者的事迹、思想的认识,进行内心体验,逐步对爱国主义的内涵、价值观作出全面而系统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形成爱国主义人生观。
二、注重教师自身情感的培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自身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否则,又怎么激发学生的情感呢?教师的情感来源于教师对生活的激情,对祖国的挚诚,对人民的热爱;来源于对教材的熟知,对历史的彻悟,对现实的体验。试想,当我们充满激情地通读课本时,心灵必然易会被其中的丰富内容所触动、所感染。但是,由于年龄、阅历、认知等方面的差异,中学生的历史情感往往显得较为单薄,没有丰厚的积淀,需要有效的引导。因此,教师在调动了自己的情感后,一定要通过言行、神情等,实现与学生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对他们进行诸如真与假、是与非、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等方面的情感教育,并把对学生的关心、宽容、期待、理解等真情实感灌注其中,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从而真正实现教书育人这一价值功能。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以情育情法。
情感具有感染性,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其他人,使之产生同样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以情育情法就是教师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2.以境育情法。
情感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情境,这就好比文学作品通过描写来渲染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增强其艺术表现的张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进入角色。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放下架子,学会聆听,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不搞“一言堂”,也不轻易否定学生,更不随意批评学生,而是学会微笑地面对每一位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一切,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探究,使学生在创造的海洋中遨游,插上想象的翅膀,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所有的这一切,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投入,离不开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离不开彼此的信任。
3.以想育情法。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和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储备的知识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展开想象,超越时空,与历史进行近距离的接触,触动历史的脉搏,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最大限度的释放自己情感。如在讲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各学科相关知识,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等展开想象,讲述泼水节、那达慕等节日的概况。
4.以美育情法。
那么,如何化解这个难题呢?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融合才能发挥作用”。贴近学生生活,做好学校和社会的联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收集资料,把历史课的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平常的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切合学生的思想认识,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合学生将来的发展来进行历史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历史,在感受历史中学习历史,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亲近历史、贴近历史,最后才能热爱历史。简单地说,就是使学生在历史的教和学过程中,结合历史课,结合生活,整合自己所学内容,从课本中、从图书馆中、从生活中、从老一辈中获取资料,从家庭、邻居、村寨等生活空间的变化入手来安排课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生活到历史,由常态到哲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为学生自身的历史学习和探索服务,必将使学生走出没兴趣的误区。
在教华东师大版《城乡改革不断深入》这一课中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这节内容时,我要求学生上网,去图书馆,看影视资料,走访老一辈,收集改革前后,生产、生活、政策的变化的资料,效果良好。以下是这节课的课堂实录整理片段。
师:请同学们小组交流一下,实行前后的粮食生产、家庭生活、政策变化的情况(板书)。
教室里立即像炸开了锅,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学生一改以前退、让、等的现象,纷纷发言。我在各学习小组之间巡回指导。
经过小组汇总、交流,大约有以下几点:
(1)承包前、承包后的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变化,产量大幅度提高。
(2)农作物的品种有了明显变化,由原来的玉米、高粱、小麦、土豆变成了现在各种蔬菜、五谷杂粮。
(3)家里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由原来的食品单一、量少、质次到现在的丰富多彩。
(4)富余时间多了。改变了上工一声钟,下工一声哨的模式,可以自由安排种地时间。
(5)家里养殖数量增多,品种多样。
师:同学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获取了这么多信息。说明大家在课前预习中都非常努力,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发生这么大变化?是什么政策导致的?这个政策还有哪些优越性?(投影)
生:。
师:第一、三问呢?
学生纷纷查阅教科书、小组讨论、归纳,很快接近尾声。
但有一个小组的讨论还没有结束。过去一听,原来他们在探讨粮食产量明显增加的原因时,意见出现了分歧。而且争论越来越激烈。
李敏:我不否认的优越性,但粮食产量的上升,我爸认为是种子优化、化肥投放量增大起了主要作用。
张杰:种子的优化、化肥的使用量大,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人的生产积极性更为重要。
出现这个问题,简单地否定甲、肯定乙,统一答案,似乎不太妥当,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以生为本的要求。我让两个同学把问题核心板书到黑板上,让全班同学来争论这个问题。但是,班上同学很快被这两个问题吸引,争执之下,分成两派,争论一阵后,教室出现了冷场。
师:我们先不谈这个问题,说一下决定一块地产量的因素。
生:种子、化肥、农药、土壤、气候、农民对地的经营程度(劳动积极性,主观能动性)。
师:那么,试着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上述增产要素中,哪些是人的主观因素能左右?哪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生:人的主观事能左右的有种子优和良、化肥多和少、农药施与否、劳动积极性。
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哪些?
生:气候、土壤。
师:具体到课本上小岗村为例,在同一块土地上,用一年时间,产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学们觉得最可能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生:(齐声)生产积极性。
师:对。我们分析历史资料,有时候要横向看,有时候要纵向看,有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看。在本课中,正是党的《》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然后在提高积极性的基础上,带动了其他劳动资料:种子、化肥、农药、技术的使用提高,使产值进一步扩大。接下来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本,并讨论归纳《》的优越性。
生:(1)改革使农民积极性提高;(2)适合我国国情和广大农民愿望;(3)从土地上解放了农民,从劳动力上推进了乡镇企业蓬勃发展;(4)国家、集体、个人三家得利。
师:改革是艰难曲折的,任何一项改革都会遇到困难,需要付出代价,但只要是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大多数人民利益,改革的前途就是光明的。
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调研学生60%的人表示,从来没有像这一课这么投入,被课文所吸引,从来没有感受到国家政策与自己的生活这么密切,国家的政策对国家、集体、个人的生活有这么大的促进作用。
一、历史课堂是教师充分展示人格魅力的课堂
被誉为“俄国教师的教师”的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只有从活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那么,一位历史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格魅力才能征服学生呢?
首先,我觉得教师应该有亲和力。人们常说:“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必须让学生先喜欢你这个人。”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思想的、活生生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师生平等,构建和谐课堂。用自己的风趣幽默去感染学生,用渊博的历史知识去打动学生,用生动的历史表现手段去吸引学生,学生就愿意亲近教师,就会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如教学《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时,指导学生看教材中关于岳飞的插图时,就“还我河山”的理解时,我适时给学生哼唱了岳飞的《满江红》。
其次是有丰富的学识。这里的学识,是指除了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外,还应及时了解、掌握有关新科技、新领域的知识,以此来满足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感。现在的学生接触面很广,想要了解的知识也不仅限于书本知识,如果一位历史教师没有丰富的学识,历史课堂毫无生机,学生也不会拓宽视野。
二、历史课堂是教师充分展示全新理念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学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教学语言和情感永远是历史教师的内在之功,它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也起到关键的作用。语言不精炼和生硬既浪费上课时间,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相反,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使人产生美感,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种。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历史课堂教学还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历史教师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课随心动,心随课动。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快乐学习,让教师变传授者为参与者,变主宰者为引导者,持续构建师生共享学习生活幸福的“场地”和“乐园”,让学生放飞思维,愉悦兴奋之情,激荡于历史课堂。
三、历史课堂是教师充分展示先进手段的课堂
历史学科由于其过去性的特点,对它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一样,需要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过去林林总总的历史事件、遗址、遗物、历史人物等,学生都没有见过。所以在组织历史教学时,如果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形式,把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缩短了时空距离,那么学生理解起来就很轻松了。
如学习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学习主题第一课《古代东方与西方的战争》时,关于希腊和波斯的战争,对于学生来说从来没有看到过几十万人作战的场境,没有感受过万马奔腾、杀气冲天的惨烈搏杀氛围。而感受不到这些,就很难理解希腊人在以少胜多后举国欢腾的喜悦心情。于是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我在课堂中给学生播放了“希波战争”的电影视频,让他们在音与画的结合中一边看,一边听,一边想象体会着自己就站在古战场边的感觉。学生针对我提出的问题,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结果,这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再比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第二课《思想文化》时,讲到“”在“”期间对思想文化的垄断时,我先给学生观看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八个“样板戏”当时的海报,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了八个“样板戏”的唱段片段,学生的热情一下就高涨了起来,对学习这部分知识有了明显的兴趣,很轻松地理解了在“”期间“八亿人民,八年间只看了八个样板戏”的现象。对“”采取极端措施禁锢全国人民的思想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四、历史课堂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
不少的学生都有特长。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尽力调动学生的特长,让历史课堂成为灵动的课堂,历史教学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历史活动课程的设置是课改的一个亮点,川教版历史教材在每个章节之中和单元结束后都刻意安排了学生活动。这些活动内容涉及即阅读、说写、艺术、技能和社会五大系列。教师要充分组织学生开展表演、朗诵、演讲、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活动,为历史课堂教学增光添彩。
细节往往是不引人注目的,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才更真实、更本质。细节可以营造氛围,使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感受历史人物的酸甜苦辣,激发学生求知、求真的欲望。
一、制订明确、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谋求高效课堂
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要制订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方向,也是动力。一节课只有具备了恰当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起继续学习的方向和动力。一方面要保证学习内容最适合本节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细心研究每一层目标,要研究重点、难点。一节课就是解决重点、攻克难点的过程,所以重、难点的设计一定要细,并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二、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谋求高效课堂
新课程下的师生互动,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它强调师生人格的平等,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是作为有生命的、具有平等地位的人,互相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特别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教师的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可以让学生产生安全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课堂成为师生的共同舞台。如果交往双方不能平等相待,而是居高临下,动辄训人,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也不会愿意与你交往,你将失去了解学生内心的机会。因此,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互动的根本保证。
三、加强生生交流,谋求高效课堂
新课程下的生生有效互动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生生互动的实现并不是脱离教师指导的乱动。对教师来说,主要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创设生生互动的环境和平台,二是积极充当互动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创造生生互动的环境和平台方面,师生在课堂学习中要做到“四精”:精选、精讲、精练、精批。
1.精选
学案的设计要精、要准、要实。学案是教与学的合一,所以,在设计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
2.精练
练习的设计,遵循的原则是“宁精勿滥,宁少勿多”的原则,力求每个练习都能达到“精选”的标准,教师在选题的时候先要进行“下海”“试水”的过程,力求每个习题都能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3.精批
在批阅的过程中,提倡小组成员内互相批阅,教师对有分歧的或重点的题目作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不做客观武断的评判。
4.精评
教师能做出关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客观评价;学生亦可对同学做出相应的评价。所以应该坚持评价与学习同行,注重过程、尊重多元,让评价促进学习。
四、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谋求高效课堂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引入,许多新教学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其中,合作学习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式之一。改变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现象,把时间还给学生,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把问题交给小组讨论解决,组与组讨论解决,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点拨。让学生既充分利用好时间,又当堂理解消化所学知识,节约时间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当前课堂乱用合作学习模式的问题,教师应注意以下细节:(1)确定目标,注重实效。(2)教师要进行积极的监督和合理的调控,避免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3)给各小组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4)平等互助,相互交流。
五、调控学生情绪,谋求高效课堂
在现实的学习压力下,一些学生常常会因为情绪不稳而在学习成绩上出现大幅波动,面对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作为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调控:
1.发挥历史课的情感体验功能
历史课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素材,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材料,为素质教育提供心理学的理论支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分析才能感受到。教学设计上教师要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空间,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观察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
2.优化课堂教学的情绪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