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0: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国的风俗习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留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加,向留学生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课题、更高的要求。怎样适应全球出现的汉语热形势,在留学生人数增加的同时,加强中国文化教育,为弘扬中国文化与构建和谐世界做出贡献,是当今高校一个重要课题。
一、重视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育
重视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育,是中国外国留学生教育的方针使然。《大纲》明确指出,汉语言专业留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是“掌握基本中国人文知识,熟悉中国国情和社会文化。”根据这项原则,决不能为了增加语言学习时间而减少中国文化的课时。虽然中国文化不是其他专业留学生的专业,但是在对他们的教育之中,不能疏忽中国文化的内容。因为接受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国与各国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合作,增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了解。留学生在中国留学期间,如果不学习中国文化,今后回国之后又如何宣传中国文化呢?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其文化背景、、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社会价值等等,与中国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因素有时会让留学生产生一定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文化冲突。尤其是那些刚刚跨出高中校门、第一次远离家庭来到中国的留学生,开始时,对留学生活期望很高,充满了憧憬,但是对于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新的环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如今,身处异国,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衣食住行诸般事情都得靠自己独立处理,这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加强中国文化教育,能够让留学生尽快地熟悉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风俗习惯,从而实现入乡随俗,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在中国文化课上,留学生能够学到很多知识,增长见识。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其认识作用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提高留学生的人文素养,增长他们的知识。《论语》早就指出:“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且,加强中国文化教育,进而向世界推广,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中国和国外友好,是中国的国策之一。文化部长孙家正指出:“了解中国,文化是重要的渠道之一。因为文化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状态。中国文化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频频精彩亮相,对世界了解中国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总体上看,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还不够,我们要更多地向世界介绍中国,通过文化交流,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①
不同国家由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进程、文化风俗、社会制度,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影响着其国民的价值观、心理意识、生活方式等。不同的文化本来可以共同存在,互相交流,调整人们的价值观,增进人民的友谊。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缺少了解、误解以及其他的种种原因,敌视东方中国,否定、排斥中国文化,进而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冲突。如何才能消除由于文化隔阂、误解而产生的冲突呢?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让留学生在留学中国期间,尽可能地多了解中国,今后发挥促进中国与留学生本国友好交往的桥梁作用。
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对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这已经成为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早在1895年春,康有为就在“公车上书”中提出,推举儒学大师像基督教教士那样传道全世界,发扬中华优秀之文化,竞争于世界民族文明之林。余秋雨说:“通过文化艺术作品的海外传播,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人,是我们学艺术人的责任。因为,‘经济可以使人富裕,但是只有艺术才能带来尊严。’”②因此,向留学生传授中国文化,让留学生接受中国文化,把他们培养成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的友好使者,对增进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发展友好关系一定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一定要克服那种以为当今的中国青年人都偏好西方现代文化,外国留学生不会对中国文化有亲和力的片面思想认识。历史证明了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的价值。“中华民族可不是一般的民族,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王国、古印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都消失了,唯独一个中华民族灭不了,这就是中华民族,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魅力。如果我们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美德的民族,我们的文明能传承下来吗?”而且,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都有优点,就拿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相比,美国的文化其实很多东西很粗糙。”③而且,中国文化无论对东方还是对西方,也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并在进一步产生巨大影响。韩国文化观光部副部长裴钟信说:“中韩两国的价值观念非常相近,所谓‘韩流’实际上是在韩国文化中重新找到了中国的古典文化。韩国从两千年前就开始从中国传入文字和书籍,并引进了思想、文化和技术。韩国非常坚守自己的传统,尤其重视对青少年关于‘孝道’的教育,‘如何孝敬父母,孝敬长辈,’而这恰恰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非常契合。”④遗憾的是,我们自己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二、中国文化教育的内容
文化的包融性很大。举凡文学艺术创作、哲学着作、、风俗习惯、饮食器服之用,都包括在内。它既包括高文典册的圣经贤传,也包括布帛菽黍的制获方式以至于举止言谈的风度等。虽然由于国家的制度、风俗习惯的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并不一致,但是,作为人类,就必然具有某些相同的理念。在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育中,必须既要坚持中国的特色,又要追求世界的普遍性。
中国文化所强调的和谐理念,对留学生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庄子·大宗师》说:“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认为只有和谐了,自然界才能各得其位,万物有次序;自然界是和谐美好的,应当排斥一切违反自然规律的人为,以免破坏自然状态。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儒家讲求“礼之用,和为贵,”⑤主张仁义道德、博爱、“行而宜之”,以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所谓中庸,就是要反对过与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台湾作家龙应台指出,中国文化的显着特点之一,就是“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之中。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尤其在提倡以人为本的大文化当中,构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⑥对中国文化所强调的和谐特点,做了较好的归纳。
和西方的强调自我不同,儒家提出入世,主张“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强调人生的社会作用。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要求个人服从社会整体,为社会多做贡献。诚如韩美林所言:“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相悖的地方。外国的文化讲个性张扬,人性的自由神圣不可侵犯。而中国的文化讲的是内敛、自省、小我大公、忠孝仁义。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行为准则。”⑦“小我大公”,就是强调人要多为社会做贡献,这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中国文化又非常强调家庭观念,讲究尊老爱幼,讲究孝道。这一点,在家庭关系日渐淡薄的今天,应当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此外,中国文化还非常强调个人素质修养的重要性,对于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学》说:“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强调了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崇高的理想,才能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使自己的一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充实了留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总体素质,才能促进他们的学习成效,事半而功倍。
中国的风俗习惯也是留学生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的风俗习惯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绵延生息而传衍发展的,是中国所独有的现象,其教育作用历来受到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礼记·王制》说:“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秦汉以后,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士大夫更是将“辨风正俗”提到治国安邦的高度。《汉书·艺文志》言:“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中国风俗习惯对于留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探讨中国人心理特征的形成,具有相当大的作用,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养成尊重中国风俗习惯的自觉性,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三、中国文化教育的方法
中国文化教科书的学习目前汉语言专业的留学生,大都采用国内本科生的教材,在讲课时由教师挑选篇目进行讲解,这显然不适合留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根据《大纲》的规定,按照学科的体系性,编写出适合留学生使用的教材,在当前是非常必要的。其他专业的留学生学习的中国文化内容,并不需要详细介绍某一门学科的特点、具体内容和演变过程,而是精选那些最有价值、最能反映中国的特点、对留学生的总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汇编成册,以供阅读、讲解,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增长见识。内容要精简、有趣、突出重点,将知识性和道德素质教育性融为一体。
关键词:日本;风俗文化;民族文化
引言
日本的民俗学的相关研究正式起步于明治维新之后,尤其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为日本风俗学诞生奠定了历史氛围。关于日本的风俗记述可追溯到记纪神话时代,在这阶段为强化中央集权体制以及对各国真实状态进行掌握,朝廷就对各地下令编纂地方志,要能够通过迹象文字对地方进行命名,对一些物产和山川等名称加以记录,后来就将这些地方志名之为《风土记》。
1.日本风俗研究的基本概述
1.1日本风俗文化财类型分析
在日本的风俗文化财的类型方面主要就是有形风俗文化财和无形风俗文化财。无形的风俗文化财就是理解国民生活变迁不可或缺的一些衣食住行、信仰、时令节庆的风俗习惯和民俗艺能;有形的风俗财就是理解国民生活变迁不可或缺的用于前者的器具和房屋等方面。从无形风俗文化财当中的一些风俗来看,主要有生产升级和社会生活及信仰祭祀等,民俗艺能就涵盖着田乐以及故事和祝福表演等[1]。关于无形的风俗文化财通常是和有形相连接,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例如:日本的青森大型等会就是日本的大型灯祭活动,从遗产的类型上来看就是无形民俗文化财中的风俗习惯,在每年七月末到八月初都会举行大型特色活动。
1.2日本的风俗文化观分析
通常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会存在精英文化及风俗文化两个重要方面,而风俗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所形成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文化,它所代表的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同时也是作为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目标。之所以有如此概论主要是因为民族文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长期形成的特定风俗习惯及与物质成果的结合体,风俗也正是民间的生活状况以及民间人们长期积累的知识得以传承的生活文化[2]。在日本风俗文化的研究过程中,从其衣食住行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最能够将其民族的风俗特点体现出来,风俗具有着时代性及地方性,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迁,所以从日常生活当中进行寻根探源为最佳方式。
2.关于日本风俗的具体研究
2.1研究日本风俗的重要性分析
对日本的风俗进行详细的研究能开拓国人眼界,从而加深国人对日本风俗文化的认识及进一步了解,这样在两国的文化交流方面也能够进一步加强,这在我国和日本文化交流史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日本的风俗进行详细研究的黄遵宪在这一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其之前,我国对邻国日本没有太多的了解,而日本对我国却有着很深的了解[3],黄遵宪对日本的民间风俗研究博得了中日两国文人学者的高度评价,其对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史料进行的探究极大的丰富了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史内容。
2.2日本风俗的具体探究
通过从日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研究能够探寻其风俗特征,在日本的传统服装方面,“和服”是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其发展历史上已有一千多年,在奈良时代日本的服饰在色彩上比较简单,到了平安时代,受到国风影响,衣服的色彩开始变得多样化,衣袖也向着宽大的方向进行发展,在镰仓时代贵族的奢华结束之后为作战方便服装又恢复了素朴,宽袖重新变回了窄袖,到了室町时代在衣服上就开始印有家纹,在便服的设计方面也开始向着礼服化发展。而在日本的日常做客方面也有着诸多的规矩,倘若要到日本人家中做客就需和主人预先约定好时间,进门之后主动脱衣脱帽、解去围巾并将礼物送给主人,在屋内就坐时背对门是有礼貌的表现,只有在主人劝说下才能够移向尊位。
在日本的信仰风俗忌讳方面比较的复杂,日本人大多都是信奉神道及佛教,在穿衣上都是右向掩衣襟。人死后下葬时要左向掩衣襟,这就是阴阳相反的道理,而在死者的装束上也会和人间的相反。另外就是日本人对紫色不喜欢,认为其有着悲伤色调,最为忌讳的就是绿色,认为其是不祥之色。在结婚的风俗方面结婚的典礼均在傍晚。在日本的社交风俗方面,日本人都比较谦虚礼让彬彬有礼,在行人和同事之间很少发生口角[4]。日本人待人接物的态度比较认真,按照日本人的风俗,饮酒是重要的礼仪,客人在主人为其斟酒之后要马上接过酒瓶给主人斟酒,相互表示主客间的平等和友谊,在斟茶过程中,往往是斟到八成满最为恭敬。
日本的茶道在日本也是一种重要风俗习惯,日本的茶道其实和其他东亚茶仪式相同,都是以茶为主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只是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差别。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有着东方文化的韵味,它有着自己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和内蕴。日本的茶道是遵循规则来喝茶的活动,而这一过程中的茶道精神就是蕴含在这些看似琐碎的喝茶程序当中,日本人对形式非常注重,茶道就是这样的一种体现,并成为日本风俗的重要体现形式。
在日本的风俗当中,节日是最为浓味浓厚及最能够体现日本传统风俗的内容,其中的青森大型灯祭就是日本东北地区三大祭之一,在这一地区举行大型的灯会游行据说是为驱赶夏季到来的瞌睡虫,预示着农业的丰收。根据相关说法认为,青森大型灯会是以弘前为源头得以发展形成的,其发展历史较长,在日本享保年间《津轻秘鉴》当中就有相关记载,可从其中的插图中看到七夕祭及二星祭等字样,而青森县的大型峰会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跳人,也就是随着调子跳舞[5],在每年的八月灯会间这一地区的无论老人还是小孩都参与表演。这一风俗传承至今依然繁盛。
3.结语
总而言之,日本在东方是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对其风俗文化进行研究了解能够加深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这样就能够在中日共同的和平愿望下起到进一步巩固作用。对日本风俗文化的研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有待加强,为此就需要有关学者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希冀在未来有丰硕成果,由于本文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期望能够对相关研究者在日本风俗研究中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作者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锋传.日本民俗传统艺能――歌舞伎(一)[J].日语知识,2012,(03).
[2]陈|.日本民俗渊源说――《阴阳五行与狐崇拜》编辑手记[J].中国图书评论,2011,(06).
[3]贾蕙萱.中国的日本民俗研究[J].日本学刊,2012,(03).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文化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同时文化又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人们的语言属性与语言习惯的变更,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文化差异因素影响下,各国的语言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于是商务英语的翻译也显得异常艰难。中国与英语国家无论在哪方面,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性因素,特别是文化因素方面,正确理解并科学认识这些文化差异性,才是新时期商务英语翻译的新出路。
一、商务英语翻译中中英文化因素的差异性
1.风俗习惯的差异。中国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渗透着“尊卑贵贱”的儒家思想,这种文化观念与民族风俗使中国人较英语国家更为保守,“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发展,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中国孩子起名时要忌讳,不可与父母重字,可以随便问人年龄等等。而这种文化风俗在英语国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英语中没有名字忌讳现象,而在英语国家进行寒暄打招呼时,是特别忌讳问人年龄的,这是极大的不尊重。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双方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使商务英语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民俗习惯的差异性。2.颜色文化的差异。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与英语国家在对颜色的理解与运用上也不尽相同,这就是颜色文化差异。例如,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中国词语“红白喜事”中的“白”是什么意思看,于是他们在翻译时往往意译为“dingsandfuneral”,即婚礼和丧礼。相比之下,外国人在办喜事时往往穿上圣洁的婚纱,此时的“白”代表着纯洁、圣洁,与中国就大相径庭了。再如,在汉语中“黑black”是邪恶的,但在英语表达中“intheblack”寓意盈利。因此,商务英语翻译应注重颜色文化的差异性。3.物质基础的差异。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由于物质生活基础较西方国家低下,这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们崇尚心理,人们敬天、敬地,敬神,以期改变已有生活状态。中国的多神崇拜思想使其“以虎为神,以龙为神”,“dragon”在中国有“吉祥”“高贵”“神圣”的文化意义,但在西方“龙”是“邪恶”“凶狠”的象征。当然由于物质基础与生活环境的不同,中国人在语言表达上更为含蓄隐忍,而西方国家则更加大胆开放。中国人对一些不雅现象要避讳,或用稍微文雅的词代替,而英语国家在表达上则会直接呈现,毫不隐晦。另外,除了物质基础差异之外,还有心理特征差异,数字文化差异等,在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
二、基于文化差异的商务英语翻译有效策略
1.翻译中要探寻中英文化的契合点。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培养翻译者的跨文化翻译意识,促使其在翻译中探寻中英文化的契合点尤为重要。不同国家都存在一定的文化,可能一些因素在一个国家呈现出美的价值和意义,但在另一个国家便成为完全相反意义,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一定要把握好文化差异性,保持谨慎小心的状态,避免尴尬和歧义现象的出现。翻译要在尊重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寻求双方文化的精神契合点,让两种文化在时尽可能接近,或者通过艺术手法使带有异域色彩与格调的词汇在翻译时在翻译作品中再现,而又使翻译作品内容、语言等方面不失和谐与优雅。例如,在对商标“zephyr”进行翻译时,译为“和风”,便是找准了中西方文化契合点。再如,天津名吃“狗不理包子”在征集英文商标时,经过反复的对比与考虑,将目标锁定了“GoBelieve”。“GoBelieve”这一翻译语不仅在声音上与“狗不理”相似,同时该商标也让英语国家民众产生一种依赖与美好的心理感觉。2.在文化融合背景下优化汉语文化。随着全球经济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商务英语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词,如“T恤衫”等,这些词大多是通过音译、意译或半音半意、音译外加汉语链接等途径实现的,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要在文化融合背景下优化汉语文化,巧妙运用音译、音意译、英汉结合等翻译方法。当然,随着文化融合的不断加快,很多词汇被借用到英语中,如基于中国传统武术的“Kongfu”和基于太空科技的“taikonaut”。总之,多样化的新词汇在文化融合与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译者因此要时刻保持开放性的翻译心态,优化汉语词汇系统。在语音、语法与构词方面进汉语继续纯化与美化,使其在符合英语国家文化的前提下,不断满足中国人的审美、价值、伦理等方面的文化需求,同样使汉语更好地为商务英语翻译服务。
综上所述,影响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因素主要有风俗习惯差异、颜色文化差异、物质基础差异、心理特征差异、数字文化差异等,翻译者只有透彻了解中英文化差异性,在翻译中尽可能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歧义与错误现象,最大限度地使商务英语翻译成为促进双方商业与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双方带来更多利益。
作者:沈阳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系
我国《旅游法》第13条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丈化传统和,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该条是关于旅游者文明旅游义务的规定。下文拟谈谈对该条的理解和认识
文明旅游即负责任旅游。所谓负责任旅游,依照世界旅游组织在《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中的解释,是指旅游时“要抱着对不同、哲学观念和伦理观念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它的具体内容包括:遵守旅游目的地的法律;尊重当地政治、宗教、民族风俗、文化传统中已经确立的秩序;爱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淡化旅游者与当地人之间的心理和物质距离,不过分强调二者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行为文明,符合公共道德规范。”按照本条的规定,旅游者文明旅游的义务应当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二是尊重旅游目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三是爱护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四是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法》除了在本条对旅游者的文明旅游义务做出规定之外,还在第41条第1款规定:“导游和领队从事业务活动,应当佩戴导游证、领队证,遵守职业道德,尊重旅游者的风俗习惯和,应当向旅游者告知和解释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引导旅游者健康、文明旅游,劝阻旅游者违公德的行为。”这一规定是《旅游法》从旅游经营者工作人员的角度对同一内容做出的规定,与第13条前后呼应。
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宪法》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社会公共秩序又称社会秩序,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由一定的规则确定和维系并被人们遵守的秩序和生活状态。社会公共秩序由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以及习惯性规范等确定,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社会公共秩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社会的文明和发展程度。社会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它与国家、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如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社会公德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旅游法》之所以规定旅游者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义务,首先是因为这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旅游法》应予以贯彻落实。其次,旅游者有必要遵守社会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以维系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应当坚决抵制任何违法犯罪活动;不扰通规则和公共场所秩序;遵守游客准则;做到文明礼貌、乐于助人、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尊重旅游目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也就是尊重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文化。文化传统即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如中国的儒家文化。《旅游法》要求旅游者承担尊重旅游目的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义务的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减少文化冲突,避免纠纷的发生。旅游者从外地来到旅游目的地,外来文化和当地传统文化可能会激烈对撞,旅游者只有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才能顺利完成旅游活动。其次,保护旅游目的地文化的需要。大多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都比较脆弱,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旅游目的地之所以能够吸引游客,是因为它的景观或者文化有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可能是因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也可能是数量稀少。无论是哪种原因,都会导致文化的脆弱。旅游者的行为以及他们带来的外部文化很容易对旅游目的地的原有文化造成冲击、破坏。旅游者对当地各种文化的尊重,可以减轻旅游目的地文化受到的冲击,避免“文化殖民”。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不应嘲笑、歧视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也不应强迫当地人民接受自己的行为、生活方式和习惯。
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旅游者最基本的义务。《旅游法》之所以要规定旅游者的此项义务,有以下两点原因:其一,旅游者享有旅游的权利,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旅游者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中获得放松和享受,也应承担爱护、保护它们的义务。其二,虽然旅游业本身是无烟工业,但旅游却会对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的威胁。一方面,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和环境承载量比较低而且被破坏后很难恢复。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地资源、环境超载现象更加普遍。另一方面,旅游者经常抱着“与己无关”、“花了钱就尽情享用”的心态,无节制地使用和破坏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结果造成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公地悲剧”。所谓公地悲剧,是指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不能乱刻乱画、摘花折枝、乱丢废弃物;要爱护动植物,不购买通过破坏旅游地的资源和环境而产生的商品…等。
《旅游法》还规定旅游者负有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的义务。旅游文明行为规范是指为了约束和指导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使其符合道德和秩序的要求而形成的所有标准和指南的总和。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应该尽量具体,以便于旅游者遵守,增强实效性。比如,《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要求:“(1)维护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和口香糖,不乱扔废弃物,不在禁烟场所吸烟。(2)遵守公共秩序。不喧哗吵闹,排队遵守秩序,不并行挡道,不在公众场所高声交谈。(3)保护生态环境。不踩踏绿地,不摘折花木和果实,不追捉、投打、乱喂动物。(4)保护文物古迹。不在文物古迹上涂刻,不、攀爬触摸文物,拍照摄像遵守规定。(5)爱惜公共设施。不污损客房用品,不损坏公用设施,不贪占小便宜,节约用水用电,用餐不浪费。(6)尊重别人权利。不强行和外宾合影,不对着别人打喷嚏,不长期占用公共设施,尊重服务人员的劳动,尊重各民族宗教习俗。(7)讲究以礼待人。衣着整洁得体,不在公共场所袒胸赤膊;礼让老幼病残,礼让女士;不讲粗话。(8)提倡健康娱乐。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拒绝黄、赌、毒。”
[关键词] 跨国营销; 东盟; 文化差异; 启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1. 054
[中图分类号] F2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1- 0102- 02
0 引 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总额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基中蕴藏着无限商机。我国毗邻东盟十国,在与东盟开展对外贸易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因此,我国企业应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主动出击,走出国门。
但是,跨越国界的市场营销活动会使营销人员面临更多的未知因素,从而增加营销活动开展的难度,因此必须对目标市场的营销环境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文化差异对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最为深远。因此,唯有深入了解东盟十国的文化差异并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才能确保我国企业探索性的营销活动获得成功。
1 东盟十国的文化差异比较
虽然东盟十国和我国同处亚洲,共同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但是其文化差异仍十分明显。本文按照地缘标准把东盟地区划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中南半岛五国,包括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和泰国;另一个是马来群岛五国,包括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文莱和菲律宾。本文从人口、语言、宗教、礼仪、习俗、禁忌及年人均GDP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1 中南半岛五国情况分析
中南半岛五国有很多共同之处,主要表现为:第一,都是多民族的国家,但是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主,这和我国的情况相似;第二,官方语言基本都是自己国家的母语;第三,大多数人都信仰佛教。
中南半岛五国间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人口数量方面,泰国、越南和缅甸相对来说是人口大国,老挝和柬埔寨人口较少;第二,物质文化水平方面(本文用人均GDP 来衡量)差异较大,泰国相对富足,其他国家都比较贫穷;第三,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禁忌。
1.2 马来半岛五国情况分析
马来群岛五国的共同点是:第一,大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新加坡、菲律宾除外);第二,英语是通用语言(印尼除外);第三,以马来人、华人为主(印尼除外)。
马来群岛五国间的不同点在于:第一,各国物质文化的差距非常大,新加坡和文莱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马来西亚也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印尼还比较差;第二,人口数量差距很大;第三,各国在风俗习惯、礼仪、禁忌方面均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菲律宾,由于它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因而在文化上和其他四国差距较大)。
1.3 东盟十国的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影响着消费者的方方面面,如消费习惯、节日习惯、爱好与禁忌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些习惯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着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深层次内容,绝对不容忽视。东盟十国的主要风俗习惯具体如表1所示。
2 东盟十国文化差异分析对我国企业营销活动的启示
2.1 做好市场调研工作
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市场营销活动尤其是跨国营销活动而言,开展市场调研更是必不可少的。企业没有经过系统的市场调研就盲目进入市场造成产品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最后遭受重挫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而且,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的营销将面对布满重重陷阱的跨文化市场,营销调研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企业在跨文化营销的进程中,不但要进行传统的营销调研,还必须根据跨文化营销的特点对市场的文化环境进行重点分析,以追求高度的顾客认同。
2.2 制定有文化特点的产品策略
我国企业应针对目标市场的文化特点调整产品策略。如:马来西亚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禁饮烈性酒,那么我国企业在出口时就应注意这一点。另外,在产品设计方面,一定要了解目标市场上式样、颜色、图案方面的禁忌,设计出既能体现民族特色,又能符合目标市场文化偏好的产品。如:泰国90%以上的人口信仰佛教,那么,我国企业可以瞄准泰国人对佛教的信仰,在包装、式样上体现出佛教的色彩。
2.3 制定灵活的价格策略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东盟十国的物质文化差距很大,所以同样的产品销往不同的区域或国家可以有不同的包装和价格。如:销往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等国可以考虑用精美一些的包装,价格定得高一些;而销往印尼、越南等国则可以考虑选用大众化的包装,采用低价策略。
2.4 制定本土化的促销策略
不但要研究目标市场的风俗和禁忌,还要考虑目标市场的物质文化状况。以广告为例:在老挝、缅甸、柬埔寨的某些地方,甚至没有几家像样的广告机构,也没有多少台电视,只能通过村庄之间的流动电影来播放广告。而且在老挝、柬埔寨等国,成人识字率不高,也很少上网,所以利用报纸、互联网做广告可能效果就不太好。所以不同地方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教育水平、传媒设备、交通条件等不同,对媒体有各自的偏好,我国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适合当地的广告媒体。
3 总 结
综上所述,企业只有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要,才能取得竞争优势。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对可以做的和禁忌的东西要有文化敏感性,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善于从文化的角度寻求答案;认知、理解、接受和尊敬他人的文化和文化差异;避免自我参照标准,从而采取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迎接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勤,许鋆. 2008-2009年东盟经济的分析与预测[J]. 东南亚纵横, 2009(2):46-49.
[2] 陆建人. 论亚洲经济一体化[J]. 当代亚太,2006(5).
【关键词】社会习俗文化 差异 影响
一、中西社会习俗差异
礼仪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一直以来都是秉承着严以律己而尊敬他人的方式去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国素以“礼仪之邦”的美誉立足世界,许多国人在国际上的礼仪表现也让其他国家的人对中国有了一个很好的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遍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这就使得各国的习俗差异出现在交流当中,然而这种由文化和习俗所造成的误会何影响并没有得到重视,如果长此以往的任其发展不去加强对西方礼仪文化和传统习惯的理解和肯定,那么就可能引起双方国家之间的矛盾和误会,进而导致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难以继续下去。因为影响着各地区文化习俗的因素很多,但其主要原因就是可能存异,造成了不同宗教的人们各自遵循所信仰胡宗教礼仪。这一因素同样也适用于中国。中国的礼仪进程也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统一过程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在西方的文化习俗发展期间,其教育,科技 新思想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才形成了如今的区域性文化习俗。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中西方跨国交际也愈加频繁,但其参杂其中的差异也日渐明显,因此,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怎么去兼顾中西两国间的问题俨然成为了主要问题。
1.1会面礼仪差异
1.1.1问候礼仪
在当今社会当中,见面互相问候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社交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问候不仅能拉近心灵距离,消除陌生隔阂,也成为了与亲朋好友寒喧的一个重要手段。问候对方这一礼仪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素养的标准之一。见面亲切友好的问候不仅仅体现其良好的修养,道德水平的高低,也体现了其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在中国,一般的问候语都诸如此类“到那儿溜Q了?”“干嘛去了?”“去哪儿啊?”我们用这种方式和问候来传达出对对方的关心,这种“唠家常”的方式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但如若是在西方国家,你的这种问候很可能已经触及到对方的底线。因为国外根本没有此类言语,外国友人很注重自己的隐私,他人无权干涉,也不希望他人过于干涉自己的私事。一般他们的问候都是“hello”或者“how is the weather?”他们把这种当作纯粹的生活礼仪,并不把它当作认识的手段,所以当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当中有人向你说“what a beautiful day!”的时候,你应当给予回应来表现你的友好态度。
1.1.2称呼礼仪
称呼礼仪,他传达出的是个人修养和其社会生产力的反展程度,经济发展的速度与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和社会需求。但由于中西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了许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称呼差异。中国人习惯称自己为“在下”用“您”来称呼他人,一般只有彼此熟悉的人方可“直呼其名”而西方国家则用“you”来称呼对方。家中成员也不分年长年幼,一般都以姓名或者昵称来称呼,但在中国这是不可行的,必须尊卑有序,尊老爱幼,不然就会被当作不礼貌。
1.2餐饮礼仪的差异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在地理位置上又相对处于中间位置。所以这便造就了区域所特有的饮食习俗。从“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就可以看出,饮食在国人心中所占有的比重。人们经常都会将重要的事宜和决定都放在一场别开生面的隆重的美食宴上面。但有时候却不会去过度地追求菜的口感,他们所追求的是在一起的氛围和许久不见的寒暄。在中国,以左为尊的礼仪相传已久,招待贵宾,贵客都要坐在左上,但在西方则恰恰相反,入座的时候男士为了男士示以尊重,会为女士打点好一切。在中国,酒在宴会上必不可少的,人们认为喝酒能够减少尴尬,活跃气氛,便于进一步的认识了解。而西方对于酒文化则截然不同,他们不提倡过度饮酒,认为只要尽兴就行。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
2.1传统节日作为衡量一个民族的悠久文化历史具有重要作用,节日的由来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地点有着重要的联系,它体现了人们丰富的感情世界,寄予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每个民族的节日,能还原出其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由此可见,传统节日文化对于文化习俗的影响多么深远。
2.1.1 为何当今社会,中国的节日越来越不受到国人的喜爱,节日气氛也越来越淡,而相比其他国家的节日却在国内流行起来。首先我觉得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而西方由于受宗教影响时间较长,所以其节日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比如复活节,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人们心中有,那么节日便会被传承。加之中国的节日庆祝大多以家庭为中心,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而西方的节日更多的是突出集体性和互动性,他们倡导以自我为中心,崇尚张扬的性格,这便是为何在西方的经典著作当中,个人英雄主义成为了社会意识主流,人们喜欢互相交流,群体参加又体现出了人人平等,自由地表现自我的特点。从用餐时的桌子就不难看出,中国人喜欢用圆桌来营造一种团结,和气的气氛,这是一种传统,西方人习惯用方桌,他们的重点并不在于食物,而是在于个体之间的交流。所以,中式体现的是全体共享式,西方宴会体现的是个体交流式。当然,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不仅仅只有这些,还跟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将会面对更多的陌生文化,风格迥异的行为习惯,也会存在不可避免的文化冲突,所以,我们必须在发扬我们原有的传统文化的时候熟悉新的文化。
总结:在保持住自己风俗习惯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其他风俗文化,首先是要去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然后再了解地域性文化。因为只有理解了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减少误会的发生,礼仪也是一种意识流的软文化,只要是文化就肯定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比较,一个缺乏礼仪的国家肯定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而一个礼仪不标准统一的的社会也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创建和谐社会,礼仪是首要的,现今的中国无论在物质,精神,文化上面都需要进行改变,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集百家之长。形成一套完整且符合国人的价值观,方能塑造当代中国新的社会文化体系,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9-1
[2]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 魏光奇.天人之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 包凡一.外国人这样看中国[M].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9
[5] 谢艳明.西方文化与风俗指南[M].河南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关键词:刺绣;民族性;文化差异
一、刺绣艺术的民族性
(一)民族艺术的多元性
不同的民族有着其自身不同的经济基础与风俗习惯,处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包括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在彼此之间形成了很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形成了世界民族艺术的多元化局面。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艺术、服饰艺术、饮食艺术等,都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通过劳动、生活所自然产生的具有本民族风格的艺术。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不同地域的独特属性,但每一种艺术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必定和多种艺术门类并存,从而形成符合这个民族习性的艺术。
(二)民族艺术的世界性
民族艺术的世界性体现在各民族艺术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不同的风格。对于不同的民族艺术来说,时间和新旧程度是不一样的。与你是新的,与我却是旧的。与你古代的,与我却是现代的。各民族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各个民族的艺术或多或少地受到其它艺术的影响,一个民族的艺术要向前发展,不仅是本民族自身绝对的、纯客观的东西,还要借鉴其它民族艺术中好的东西。因此,艺术的发展绝对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是在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的。在交流中彼此融合,越发丰富多彩。
二、中西方地域文化差异性
(一)中西方的文化特征
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存在着众多差异。其中文化内容差异最突出的是中国的文化是多元的而西方的文化则是一元化的。钱穆曾说过,“西方文化主要在物,可谓是科学文化。中国文化文化主要是对人对心,可称之为艺术文化。”可见中西方的文化确实有其区别。在194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英国人将刺绣艺术带到美国。所谓美国文化,基本上是英国、德国、荷兰、法国等欧洲等国家的风格文化艺术,而本土的文化反而很少受到重视。中国是56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各区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文化和风俗,甚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中国的文化相对于美国来说更加的多元化。中国的刺绣文化在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征。在中国,著名的刺绣就有苏绣、蜀绣、湘绣、粤绣等,也称之为四大名绣。
(二)中西方民族性差异对刺绣的影响
刺绣是印第安人的主要传统手工艺,有棉线刺绣、绒绣、珠绣、羽毛管刺绣、发绣、补花等。在美国,靠北部的森林地区,最古老的印第安人的刺绣属羽毛管刺绣。他们大多以捕鱼为生。在当地的人们除了捕鱼之外,鸟禽也是主要的食物之一。因此,鸟兽身上的羽毛管自然成为了制作刺绣的原材料。珠绣则是在分布在美国南部最为著名的刺绣,这与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是息息相关的。南部地区离海近,所以大多就地取材。所制作的珠绣中,有贝壳珠,珊瑚珠,也有果核珠和粘土珠等。珠绣的品种繁多,人们大多在庆典节日上穿着带有珠绣的饰品,服饰上修修满珠绣图案,光彩夺目。
中国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性传统工艺之一。刺绣与养蚕、缫丝是分不开的。所以,刺绣又称为丝绣。中国刺绣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发现与使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人们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养蚕。所以中国的刺绣原料都以针线为主,刺绣品的图案丰富,色彩清晰。在中国,刺绣文化多采用象征手法,早期的民间刺绣纹样都从刺绣工艺的角度反映了传统图案的精神品格。最早的刺绣图形是天子褒服十二章。这种手法代表着古代刺绣图形的设计思想,历代传承,不断拓展、完善,最终形成了“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创作原则。
三、中美文化在刺绣中的表现
(一)美国印第安人的刺绣文化
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美国印第安人的刺绣充分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宗教、信仰和思想观点等。他们所创造的传统刺绣,特别是珠绣,羽毛管绣,在世界艺坛中可谓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技法和民族艺术的风格,是一份宝贵的艺术财富。如今,美国印第安人的地位有了提高,人口有所增加,即使受到白人的侵略,他们也顽强的保守着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艺术文化。印第安人在刺绣上使用的色彩是和他们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思想观念以及等密切联系的。比如他们很少用红色,红色象征着战争和流血。黄色是印第安人的主要谷物,是玉米的色彩,寓意着五谷丰登;绿色似乎温暖的色彩,象征着万物复苏;蓝色则代表平静、温柔。在平原地区,以农业为主,崇尚太阳神,祈求五谷丰登,草木繁盛,所以大都喜爱白、黄、绿等,居住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大都以游牧和狩猎为主,性格粗矿,所以就更偏爱黑色。
(二)中国民族传统的刺绣文化
中国的刺绣用品涉及到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说刺绣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华”可谓恰如其分。传统刺绣展现其独特魅力,刺绣也辐射各族人民的喜爱。通常也要做出相应的更改,以确保民族服饰刺绣图案的完美表现。中国的民俗节日丰富多彩,一年12个月基本月月都有不同的传统民俗节日,各地的人们也在用各自的方式在欢庆着这些节日,大多节庆活动中也少不了精美的刺绣工艺。居住在山寨的喜用花卉、鸟兽构图,以绿、蓝二色为主;居住在溪河边的多取材于鱼虾、人物之,以红、黄二色为主;还有凉亭、佛塔、寺庙和各式各样的几个图形。中国刺绣是在中国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在特定的文化、思想、的孕育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刺绣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精神,这决定了它不单是形体。民族刺绣是一种带有自发性、业余性和自娱性的艺术创造。在漫长的历史中,它也自然形成了它独特的审美造型和独特风格。
四、结语
艺术是为了表达感情和交流而产生的。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优势,这使得我们对自己的民族、对自己的文化的传承具有了艺术价值。本文主要将美国和中国的刺绣进行比较,对比中西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由于不同的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刺绣文化的历史形态。彼此之间的这种差异性形成了世界民族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格局,才使得世界艺术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郑珊珊.刺绣[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2]李宏复.中国刺绣文化解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了各具特色的语言。语言,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某个民族文化、风俗的一面镜子,是思想、文化的具体表达方式。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没有掌握一些词语的联想意义、社会意义和语用规则,就不能真正读懂英语文章,甚至会出现在认识每一个单词和句子的情况下,还不明其内涵或造成误解的现象,例如:“blue”(蓝色)在汉语中的联想是美好的,像“宁静的天空”“湛蓝的大海”,但在英语中它常表示“不快”,如“in a BLUE mood”,“having the BLUES”(情绪低沉忧郁、沮丧、郁闷),“in a BLUE day”(倒霉的星期五),“blue”又用来表示地位高、有权势或出身高贵:“He is a real BLUE blood”(他是真正的贵族)。学生如果对此缺乏了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把英语作为外来语学习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英美历史和语言文化知识,还需熟悉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碰到如“Thanks Giving”“April Fool”等等。学生对西方的感恩节等不甚了解就会对这些感到茫然;又如观看纪录片《走遍美国》,如不了解美国的文化背景,那么对剧中人物直呼长辈其名就会觉得难以理解,因为这在中国是极不礼貌的。
教材中有许多情景教学内容,如初一教材“How old are you?”“Ah, it’s a secret!”“How much is your salary?“Where are you going?”中国人用来表示关心,而对西方人来说则是不礼貌,不尊敬,特别是个人的收入,这些是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另外,女性的年龄更应避免谈及,否则就不礼貌。这就表明了同样的社交行为在这个国家是礼貌的,而在另有国家却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又如初二教材“What a beautiful day!”“Yes,it’s beautiful,isn’t it?”英国人见面时爱议论天气,几乎成了见面的问候语。这是因为英国地处北欧,是一个岛国,英格兰任何地方离海洋都没超过120公里,属海洋性气候。冬季多雾,终年有雨,气候多变,乍晴乍雨,对居民生活和英国文学艺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上课时还可以顺便介绍“为什么英国人手里总是拿着一把伞?”“为什么英国没有climate(气候),而只有weather(天气)?”等等。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又如Ann’s birthday,英美人士过生日常邀请亲朋好友举行聚会。比较尊贵的客人还要发帖邀请;比较熟悉的朋友之间邀请可以采用非正式的形式,如口头打招呼或通电话。接受邀请的人要弄清时间地点,应准时到达。否则事先要说不到或晚到,以免让人久等。参加生日聚会一般要备礼品,见面应向主人祝贺“Happy birthday!”聚会开始时点燃生日蛋糕上的蜡烛,让主人吹灭。大家唱生日快乐歌曲,然后分吃蛋糕并用餐。在餐桌上,主人问“Would you like...”时,应实事求是,想吃就说“Yes,please,thank you.”也可以自要“May I have...please?”英美人士在饭桌上一般礼貌地给客人夹一次菜,不像中国人不停地给客人夹菜添饭。要随便,想吃就吃,但不能张大嘴狼吞虎咽地吃,也不能发出声音。否则别人认为你没有教养。吃饱了可说“I’m full.It was delicious!”英语国家的人接受礼品时,在征求送礼人同意后一般当面打开;而在中国这样做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对送礼人最好事后写信或口头表示感谢。举行了一次成功的聚会后,应向帮助自己的亲人或朋友表示感谢。这些待人接物的习惯表示了礼貌、友好,是良好的文化素养。这与中国的文化习惯,待人接物不同。利用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待人接物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
诸如此类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在我们的初高中课本中不胜枚举。介绍一些有关背景知识,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和正确进行口语交际,理解原文,提高阅读和写作,正确遣词造句和运用英语的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初高中英语教材.
[2]元鲁霞,王初明.背景知识与语言难度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2.
作者单位:四川省甘洛中学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灯节”。民间 正月十五闹元宵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伴随人们迎来春天,是把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在主题活动中,通过调查、参观、学习和表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幼儿不仅能对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更可以通过自身的参与和表现,进一步获得对节日气氛的体验,获取多方面的经验:①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团圆的日子。②元宵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③元宵节有吃元宵、玩花灯、猜灯谜、划旱船等丰富的风俗习惯。④“元宵”象征着“团圆”,它有不同的种类和味道。⑤元宵节有各种各样的花灯,给人们带来了喜气和欢乐。⑥自己动手做元宵、做花灯可以感受更多的快乐。
主题目标:
1、尝试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元宵节的相关经验,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
2、大胆地创造与想象,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3、积极参与“闹元宵”的筹备和庆祝工作,在和老师、同伴一起过节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团圆的意义
主题活动:
活动一:甜甜的元宵
执教:吴志红
活动目标:
1.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有品尝元宵的习俗。
2.通过做、煮、品尝元宵,享受制作食物的乐趣。
3.能用简短的语言讲述元宵的味道以及自己品尝元宵时的心情。
活动准备:
面粉、点心盘、围裙、电饭煲、糖、小碗、小勺等。
活动过程:
1.激发做元宵的兴趣和愿望。
师:①今天是什么节?元宵节有一种特别的食品,是什么?②元宵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做元宵?
2.观察制作材料,了解做元宵的方法。
(1)观察并知道做元宵需要的材料。
(2)了解做元宵的方法和要求。
师:①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圆圆的元宵?②老师煮元宵时,小朋友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3.做元宵、煮元宵。
(1)提醒幼儿穿好围裙并洗手。
(2)幼儿尝试用搓、团圆、在盘中滚一滚等方法做元宵。(提醒幼儿注意不把面粉团弄碎,不要将面粉撒在盘外。)(3)教师煮元宵。
4.加糖品尝元宵,说说元宵的味道和自己的心情。
幼儿在活动中能够积极参加,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元宵,然后品尝元宵,感受到浓浓的团圆之情。
活动二:赏花灯、猜灯谜
执教:江琴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赏花灯、猜灯谜是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之一,感受过节的愉悦心情。
2、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花灯,并讲述一个谜语。
3、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活动背景:
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孩子们纷纷跟着大人前去公园参观灯会。
活动准备:
1、物质--每人准备一盏花灯,上面贴有一则谜语。小奖品若干。
2、知识--有过过节的生活体验。
活动进程:
一、导入
师:开门见山引入主题:正月十五闹花灯,赏灯猜谜就是我们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之一。
二、展开
1、赏灯活动。
(1)幼儿相互欣赏各自的花灯,教师引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花灯的形状、颜色、名称及特别之处等等。
(2)请几名介绍有特色的幼儿给大家介绍自己的花灯。
2、猜谜活动。
(1)教师将幼儿分成两组,A组持有花灯和奖品,并给B组幼儿念谜语,B组来猜灯谜,猜中了即得到奖品。教师讲清玩法后,幼儿自愿展开游戏。(根据时间进行交换)
(2)集体讲述自己猜谜的情况:谁猜中了我的灯谜?我自己猜中了几个灯谜?
(3)集体将难猜的灯谜找出来,大家一起猜,或带回家请爸爸妈妈帮助猜。
三、结束
将A组和B组得到的奖品比一比,看哪队胜利了?
师:鼓励幼儿将自己猜到的谜语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来猜一猜。
活动三:闹花灯
执教:谭金环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理解歌曲的主要内容,感受歌曲所表现的热闹、喜庆气氛。
2.尝试用多种身体动作来表现闹花灯的情景和自己的愉快情感。
活动准备:
一组花灯、闹花灯的录像资料、帮助幼儿记忆歌词的图谱标记。
活动过程:
1.在歌曲《闹花灯》的伴奏下,欣赏闹花灯的录像,感受闹花灯的喜庆气氛。
师::在录像里,你看到了什么?人们是怎样闹花灯的?看了这段录像,你的心情怎么样?
2.学习歌曲《闹花灯》。
(1)欣赏教师演唱歌曲《闹花灯》,理解歌曲内容。
(2)再次欣赏歌曲,用图谱标记帮助幼儿记忆歌词。
(3)多种形式学唱歌曲。(唱准歌曲中的切分音符部分,唱出闹花灯时的快乐情感。)
3.尝试听音乐自编动作表演,体验闹花灯的快乐。
主题反思:
即将升小学的大班幼儿,在幼儿园班级中,共渡节日,有助于增强其集体荣誉感、自我服务能力及责任感。而元宵节时处寒假刚过,多在开学的第一个星期。新学期开始,组织幼儿与家长共同在园渡过节日。愉快的节日体验,幼儿园如家的氛围,可使幼儿及家长顺利渡过刚入园的情绪不稳定期。
关键词:文学翻译;文化;可译性;
一、 引言
语言与文化之间本身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语言是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中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任何一种语言都凝聚了该语言民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取得的全部智慧和经验,是本民族文化的宝库。
因此,语言就是文化的载体,而语言的翻译便是文化的翻译,自然文学翻译也是文化翻译的过程。文学作品通常都会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是我们人类语言的精华。而且文学作品多具有典故、双关、谚语、成语等表达方式, 所以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文化差异的问题。
文学翻译就是将某一特定文化中所展现的内容、风格、含义再现于另一文化语境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需要处理的问题不仅仅在于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简单的转换。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而文学翻译的难点就在于对其文化的翻译。文化差异在文学翻译中绝对不可忽视,需要正确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二、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地域环境差异
地域环境差异是指由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性特征,也就是说不同的地理生存环境,会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具体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我们应该要正确认识这种地域环境差异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和对同一事和物在不同地域的不同理解。在翻译实践中, 需要考虑译文的可读性,以免造成译文读者的费解,从而造成原文信息的缺失,要尽量把原文中的含义用译文文化的可理解方式充分地表达出来。比如在中国,由于受大陆性气候影响,“东风”常常和“春天”有关。而在英国,“东风”却意味着“寒冷和干燥”。
风俗习惯差异
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会形成完全不同的风俗文化。因此不同民族的社会风俗的差异有时会使原文难以忠实地表达出来。比如问候语的是使用,中国人见面通常会问对方“吃了吗”或“干嘛去”,而英语本族语者一般用“Hello”或“H i”,可以想象如果将其直接译成“Have you eaten yet?”或“What will you do?”,一定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误解。
宗教文化差异
一个民族的宗教文化包括了其宗教信仰、宗教著作、宗教意识、宗教制度等等内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会遇到许多与宗教文化相关的表达方式。比如中国的三大宗教:儒教、道教、佛教在中国民众中已具有了深远的影响力。而在欧洲和美洲,人们信仰的是基督教,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依照上帝的指示行事。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下,有些词语的含义已远远地超越了原有的含义,并且随着语境的不同,其含义也有所不同,比如“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简单地直译已经不能够传递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 文化的可译性
可译性就是指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通过语言转换,将源语文本(source text)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以此实现两种完全不同语言的人群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即可译性就是指双语转换中源语(source language)的可译程度。
首先,我们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本质认识具有一致性,正是因为这种共性,不同民族的语言虽然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存在并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等值特征,因此是可以互译的。
其次,我们人类文化具有广泛的共性及交融性,大部分文化符号是可译的,在两种语言之间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对应。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必然会在语言文化意义和内涵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矛盾冲突。语言文化符号信息量越大,文化差异就越大,可译性难度也就越大。因此,我们需要尽量去避免文化色彩淡化,最终实现最大可译性程度。
再次,我们谈到了地域环境的不同而引起的文化差异,但也相对地存在着文化超地域性的特征,文化的超地域性主要表现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些文化信息首先在某一特定地域产生并发展,然后再通过信息传递或转换被其它地域所接受、吸收和消化。
文化的可译性可以从三个角度来阐释:第一,译者能理解原作者所要传达的文化信息;第二,译者可以用译人语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原作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第三,译人语读者能理解并接受译者所表达的文化信息。“理解”、“表达”和“接受”这三方面既相互联系,也互相影响,它们的共同作用构筑了译者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平衡。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之间因为各种原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在翻译实践中,采用多种方式来缩小这种差异,以使目的语读者能够在本族语言中不同于本国的异语文化。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译和句译,而是综合了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等等的翻译,正是由于存在这些差异,才会造成翻译作品的信息损失。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各自的语言有其相应的特征,只有掌握两种不同语言的特征且能驾驭它们, 熟悉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译者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创造出生动展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1]孟兆芬.谈英汉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J].语文学刊,2008(3):167-168.
(一)相同的动物形象表达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动物形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有可能会截然不同。比如说,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dragon”两者都是出现在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大型动物。在西方社会中,“dragon”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非常凶恶、残暴,是邪恶的代名词。在现代英语中,“dragon”通常指代凶暴之徒,同时也可指,比如:dragon’s teeth(相互斗争的根源),dragon’s pond and tiger’s cave(龙潭虎穴),chase the dragon(吸毒)。另外,西方把凶暴、泼妇般的女人称为“dragon”,如She is a real dragon.(她是个母夜叉。)而在中国,“龙”这一动物蕴含着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形象。有关“龙”的形象,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图腾形象。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开始从事生产活动了,这使得他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先民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他们模糊地猜测:应该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神物主宰操纵着整个自然界。“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理解,也就从这个时期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在中国的历史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神灵动物;“龙”更是作为古代皇帝皇权的象征,如皇帝上朝坐的“龙椅”、穿的“龙袍”等。因此,在中国,“龙”是一种吉祥、喜庆的文化形象,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膜拜。
(二)不同的动物形象表达相同的文化内涵
处在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只有一小部分汉英动物习语,它们的动物形象相同并且表达相同的文化信息。如在汉语习语中,“蜜蜂”往往代表了勤劳与忙碌;“鸟儿”象征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狐狸”,顾名思义,就是狡猾奸诈的意思。同样,在英语动物习语中也有相同的表达,如:as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as free as a bird(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as cunning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奸诈)。以上所列这些例子,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动物的特性,同时也传达了相同的文化内涵。尽管如此,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性,大部分英汉动物习语会引用不同的动物形象来表达同一个意思。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被赋予一种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勤勤恳恳、性格倔强的动物形象。因此,在汉语动物习语中,有关“牛”的习语也不在少数。如:“力大如牛”比喻人的力气很大,“老黄牛”赞扬一个人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而在西方人的文化意识中,“马/horse”是一种具有力量和速度的动物。较之“牛/ox”,“马/horse”被赋予更多的寓意。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英语习语:as strong•30•as a horse(力大如牛),work like a horse(老黄牛)。另外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是汉语的“虎”和英语的“lion”。在汉语中,“虎”被看作是百兽之王。因此,“虎”也就被人们赋予了威武、勇猛的动物形象,如“猛虎下山”“卧虎藏龙”“如虎添翼”等。而在英语中,“lion”取代了“虎”的地位。英语中有关“lion”的常用习语有: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asbrave as a lion(勇猛如虎)。
二、动物习语英汉对比所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通过对以上英汉动物习语的比较与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来探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
任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它所处的自然地理坏境。每种文化都因地域、气候、环境等的不同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自然环境对人们的心理和思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长期生活在某个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人们对于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会有一个心理适应性。中西方国家,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人们主要靠农耕劳作来获得稻谷、小麦、玉米等粮食,而“牛拉犁”则是农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劳作方式。这样一来,“牛”这一动物就和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了,于是创造了许多有关“牛”的习语,如“小试牛刀”“风马牛不相及”“吹牛”“牛头不对马嘴”等。从反映农耕生活的电影、电视以及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牛一直在默不作声、毫无怨言地拉着犁来来回回翻新着田地。所以,在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中,“牛”就是一种力气大、任劳任怨、勇于奉献的动物形象。在汉语习语中,人们通常用“老黄牛”来称赞一个人脚踏实地、无怨无悔、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另外还有“力大如牛”“牛脾气”“孺子牛”等表达。而西方国家与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别很大,就英国来说,它是一个四面临水的岛国,多山地,不适合进行农耕活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海洋和水域密切相关。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四面临海)和自然条件(温带海洋性气候)孕育了发达的捕鱼业和畜牧业,这也对英语习语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英语中与鱼有关的习语随处可见,如:dull fish(枯燥乏味的人),big fish(大亨),fish in the air(白费力),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fish in troubledwater(浑水摸鱼)等。
(二)的差异
宗教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对文化和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到佛教(Buddhism)、道教(Taoism)和儒教(Confucianism)的影响。一些汉语习语也深受这三个教派的影响,如,当人们遇到今生今世无法回报的大恩大德时,会说“来生做牛做马来回报你的恩情”。“牛头马面”“人面兽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习语也反映出了中国的。另一方面,以基督教为主的西方国家,人们深受《圣经》、耶稣基督的影响,也出现了许多这方面的习语,如: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A man without religion is a horse without bridle(人物宗教犹如马无笼头);The leopard cannot change its spots(江山易改,本性难移);lion in the way(拦路虎);separate thesheep from the goats(明辨好坏)等。再如,英语习语“aspoor as a church mouse”用来形容某人一贫如洗、非常贫穷。因为教堂是教徒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庄严肃穆的地方,没有人在这里吃东西,自然也就没有食品储藏室,老鼠想在教堂里找到吃的东西,根本就是枉费心机,所以有“穷得像教堂的老鼠”这一表达。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反映了该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由于政治、经济、、文学作品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在风俗习惯方面也存在着各自的特色。首先,从饮食习惯上来看,中西方传统饮食习惯截然不同。在中国的饮食习惯中,羊肉在许多地方都很受欢迎,所以就出现了很多跟“羊”有关的习语,如“羊肠小道”“挂羊头卖狗肉”“羊毛出在羊身上”“羊质虎皮”等。而临海、温暖湿润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西方国家发达的捕鱼业和畜牧业,因此西方人偏爱鱼类、牛肉、鸡肉等。并且在西方国家中,鸡肉是最便宜的一种肉类,牛肉是相对较贵的一种。因此,就有这样的习语:sell chicken’smeat by hanging ox’s head(挂羊头卖狗肉)。此外,还有chicken-hearted(胆怯的)、walk turkey(前后左右颠簸)、asred as a turkey(因生气而满脸通红)等。其实,从宠物习俗上来看,由于各个民族的差异性,宠物文化也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中西方都有养狗的习惯,但是对狗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在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中,“狗”被认为是一种不好的动物,被人所鄙视,因此就出现了相关的习语“狗腿子”“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汉奸走狗”“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人急造反,狗急跳墙”等。而在西方社会中,“狗/dog”被看作是人类忠实可靠的朋友,尤其是那些独居的老人,更加看重这份特殊的感情,甚至把“狗”作为家庭成员之一,于是就有了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has its own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top dog(优胜者)等表达。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社会习俗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一点,可以通过中西方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方式看出。通常情况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直观的、具体的模式;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理性的、抽象的模式。换言之,中国人喜欢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比较抽象的东西,而西方人刚好相反。比如说,英语习语“Nothing venture,noth-ing gain.”就与汉语中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有着相同的文化含义。汉语中用“虎穴”和“虎子”两个具体可观的意象来表达这一抽象的概念。
三、结束语
1.聘方聘请雇员赴______国(地区)_____________公司从事_____________。
2.工资及支付方式
(1)薪金:聘方支付给雇员的基本月薪为_______美元(大写)雇员离开中国国境之日为起算日。离开_______国境(地区)之日为截止日,凡工作不满一个月,按全月工资计算。
(2)加班工资:聘方因工作需要,要雇员加班工作时,加班工资由双方面议。
3.聘用期限,工作时间和假期
(1)聘用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作时间:按_______国(地区)劳工法规定,每周工作_____天,每天工作_______小时。
(3)休假日:雇员享受所在国的法定假日。
(4)病假:雇员每年可享受带薪病假15天。
(5)事假:雇员因家庭急事或其他特殊原因需回国时,聘方应予以方便,准其请假,并协助雇员办理手续,事假期间,聘方视情况支付或停发工资,往返旅费由雇员自理。
4.住宿、膳食、医疗、保险和税金
(1)住宿:聘方免费提供雇员有水、电、卫生设施的住所,或支付租房费。
(2)膳食:聘方提供雇员全月膳食,或支付膳食费,其标准相当于本单位同类人员的水平。
(3)医疗:聘方为雇员支付医疗费用,或向保险公司投保医疗保险。
(4)保险:聘方为雇员投保当地劳工法所规定的各种保险。
(5)税收:聘方为雇员交纳当地法定的一切税金。
5.雇员出入中国和_________国国境的手续和旅费
(1)聘方负责办理雇员出入_________国国境(地区)的签证、居住和工作许可证等手续并支付其费用。
(2)聘方负担雇员从中国至工作点的往返旅费。
(3)雇员负担出入中国国境的各种手续费。
6.一方因特殊原因需提前终止合同。由提出方支付给对方相当于雇员三个月工资的补偿费,并负担雇员返回中国的旅费。
7.雇员应遵守工作所在国的法律、法令,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遵守聘方的有关规定。
8.聘方应尊重雇员的生活和风俗习惯。
9.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如有未尽事宜,由聘方、雇员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10.雇员受聘满后,聘方如需要续聘,应提前三个月通知雇员并征得雇员同意,续聘手续另定。
11.本合同以中文(英文)书就,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12.本合同由聘方和雇员签字后正式生效。
聘方: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_月____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