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渡汉江宋之问

渡汉江宋之问

时间:2023-05-29 17:40: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渡汉江宋之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2、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两汉乐府《悲歌》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相信今天许多人了解襄阳,是因为读了金庸的《神雕侠侣》。“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初唐诗人杜审言这首壮阔大气的《登襄阳城》描绘的就是襄阳古城的景色。壮丽的山水、悠久的历史、如织的游人,足以让人想见古城的繁盛。襄阳同时也是重要的战略枢纽,多次重大战争就发生在这里。仅宋代就有岳飞收复襄阳之战和宋元襄樊之战,其中襄樊之战最为气壮山河,甚至改写了欧亚大陆的历史。这也无怪乎喜欢叙述宋、金、元之交故事的金大侠经常以襄阳为虚拟背景了。

而我对于襄阳的了解,却是源于李白的《襄阳歌》。好酒的李白,当时与退休宰相许圉师的孙女新婚不久,用带有醉意和诗意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思索世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酸醅。”酒意正浓的李白,醉眼朦胧地朝四方看,远远看见襄阳城外碧绿的汉水,幻觉中就好像刚酿好的葡萄酒一样。啊,这汉江若能变作春酒,那么单是用来酿酒的酒曲,便能垒成一座糟丘台了。他洋洋自得,忽然觉得自己的纵酒生活连历史上的王侯也无法相比。“咸阳市中叹黄犬”的李斯,还有感慨湮没无闻的羊祜,一个生前即未得善终,一个身后虽有人为之立碑,但也难免逐渐湮没,哪有“月下倾金垂”这般快乐而现实呢。“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何等潇洒、惬意!

诗中,诗人对自己所过的浪漫生活十分欣赏和陶醉,用直率的笔调,勾勒出一个天真烂漫的醉汉形象,反映了盛唐社会生活生动活泼的一面。我们也从李白飞扬的神采和无拘无束的思想中,感受到一种精神舒展与解放的乐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李白的襄阳是欢快、舒展的。其实这也是许多襄阳人心中的襄阳生活。襄阳儿女多喜游乐,襄阳城西北角至万山一段有大堤,宋随王刘诞所作南朝乐府《襄阳乐》即有“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的诗句,唐人效此成风。“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孟浩然《大堤》)做襄阳人是快乐的,后人欧阳修、苏轼兄弟曾在诗中歌咏或提及“乐哉襄阳人”。

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有敢担当天下的意识,又享受生活,这就是古襄阳人。

汉江: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襄阳城三面皆有护城河,一面临汉江,整座城池水分充盈,树木高大浓密。汉江是襄阳的母亲河,吟咏襄阳段汉江的诗文历来很多,但最为精彩的当属宋之问的《汉水宴别》和王维的《汉江临泛》。

宋之问渡汉江的诗约有四首,在描绘古人在汉江上航行的感受方面,《汉水宴别》最胜:“汉广不分天,舟行杳若仙。秋虹映晚日,江鹤弄晴烟。积水浮冠盖,遥风逐管弦。嬉游不可极,留恨此山川。”全诗写景由远而近,仿佛电影画面的蒙太奇,推拉摇移,层层展开。是谁设宴为他送别呢?不得而知。但宋之间对襄阳山水的眷念之情却是非常真挚和深沉的。

王维的《汉江临泛》则气象博大,意境高旷,表现出汉江的壮美:“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泛舟汉江,以淡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此句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泛舟江上,纵目远望,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水势浩渺。诗人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要与山翁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这两首诗,可谓咏襄阳汉水的“双璧”。它们引发了人们对古襄阳的无限向往,也带给襄阳人无尽的自豪。

汉江水,既滋养出襄阳人恢宏阔大的胸襟,也让他们委婉可人。

规山:岘山风景地,名士几登临

水,让襄阳人灵动;而山,却让襄阳人深刻。襄阳名山有岘山、鹿门山等。

岘山,大而言之指环绕着襄阳城西南的群山。东临汉江的小山丘为岘首,其西侧的岘山主峰亦称为岘山。西南的琵琶山为中岘,西临汉江边的山丘为万山,因位于诸岘临汉江的上游,亦称上岘。岘首、中岘,上岘又称为“三岘”。这些地方都是襄阳历代人文荟萃、战事频繁、史迹集中之地。

晋朝的羊祜,镇守襄阳时常游岘山,曾对人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没无闻,使人伤悲。”祜死后,襄阳人在岘山立碑纪念。见到碑的人往往流泪,名为“堕泪碑”。后人登游岘山的诗歌颇多,都曾吟咏此碑。陈子昂、张九龄、李白、司空曙、孟郊,宋苏轼、米芾,清王士正等。其中最著名流传最广的当属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粱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孟浩然在这首诗中,因有感于自己的沉沦不遇,通过对前贤的缅怀,发出了深沉的历史叹息,令人低回不已。诗歌以笼罩古今的豪情和笔力,既写出了无限的伤感情绪,也包含着积极的用世思想。深沉的叹息中,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却又凄然伤感。诗歌在伤悼古代贤明政治家的同时,也在为自己不能像羊祜那样建立功业而悲哀。这不是一般的所谓人生的悲哀,而是苦于不能有所作为的忧伤,是对历史的一种责任感。这也是对魏晋以来诗歌中的宇宙生命意识的延续拓展。俞陛云《诗境浅说甲编》云:“俯仰古今,寄慨苍凉。凡登临怀古之作,无能出其范围。”

鹿门山:鹿门山下屋,驴背雪中仙

鹿门山,原名苏岭,位于襄阳城南约15公里处东津镇。鹿门山林木昌茂,葛藤缠绕,泉水清澈,幽邃寂静。有寺名鹿门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是汉唐以来的佛教胜地和文人雅士的集聚地。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皆栖隐于此。因历来歌咏之诗甚多,被称为“一座诗化了的古诗山”。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孟浩然,世称孟襄阳,是襄阳的骄傲。他长期把鹿门山作为隐居之地,并留下了“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登鹿门山》)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夜归鹿门歌》)的千古绝唱。从此,鹿门山似乎只成了孟浩然的鹿门山。

唐人写过许多赞颂感怀孟浩然的诗歌。其中,对他最为钦敬爱慕的是李白。孟浩然初隐鹿门山,是借隐扬名,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并不是后来的真隐。李白曾有《赠孟浩然》一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自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诗中把孟浩然描绘成气正高洁、风流儒雅、超凡脱俗,有傲视帝王般神仙气质的人,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人们误以为孟浩然隐居鹿门山,一直像庞德公一样,毫无终南捷径的功利思想,就源于此诗。

这些诗歌中对孟浩然最为深情的是王维,他有一首《哭孟浩然》:“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虽只四句,却能让我们体味到王维不忍再见故友遗迹,以免产生撕心裂肺的伤感之情。

隆中:悠悠往事难具陈,高名浩想隆中人

孟浩然,是襄阳的骄傲;而诸葛亮,则是襄阳的名片。

任意询问一个中国人,他也许不知道襄阳,但不可能不知道隆中。三国故事湖北多,《三国演义》120回,其中75回就发生在湖北,这中间又有44回发生在襄阳,最精彩的莫过于“三顾茅庐”和“隆中对”。

第3篇

一、三路并走,把握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综观07、08年课外诗词赏析题,发现最多的是要求考生把握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诗言志”,志,就是诗人通过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它是诗歌的灵魂。读诗,就必须读出诗的灵魂,读出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此,必须三路并行,仔细体味。

1、细读关键词句,揣摩诗人感情。

从感情的悲喜角度讲,诗中多出现暖色明丽之词句,则诗句表达喜乐之情;诗中多出现冷色灰暗之词句,则诗常表达忧思悲伤之情。“沉醉”、“兴尽”、“争渡,争渡”流露的是词人活泼率直,无忧无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达的是词人孤寂及无计可除的思夫之情;而“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则倾吐了词人离乡背井之苦,国破家亡之痛。当然我们更要结合全诗内容,揣摩诗人感情。如08山东济宁考题:

秋夜雨(唐・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雾月光。

被逼暗虫通夕响,征衣耒寄莫飞霜。

题②: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细读诗句②我们知道这一天的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出来,由此可揣度出主人公一直在看着月亮,这是为什么呢?心境百般孤寂吧。再读全诗细想,主人公为什么要听着“丁丁漏水”觉得夜那么长,为什么要听着秋虫整夜地响?根据最后一句中“征衣未寄”可揣到主人公的丈夫是出征了(古时出征多为男子),秋天来了,尚未寄御寒衣;“莫飞霜”,则透露出对丈夫的思念;牵挂。至此可感悟出全诗表达了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结合时代背景,揣摩诗人表达的感情。

诗人的感情通常是由景而生。这景一是眼前的自然之景,二是所处的时代背景。因此,平时上课时老师常给我们讲诗的时代背景,以助我们了解诗人“此景”下产生的思想感情。考试题中有些诗我们是很难从词句中揣摩出诗人的思想感情的,那么可以从诗词的小记(如苏轼《水调歌头》),及出题人所给的写作背景中揣摩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如:08山东考题:

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②: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直接解此题还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离乡之久,应该是“近乡”“情更切”,怎么会“情更怯”?又为什么“不敢问来人”?可读一下诗的“注”:“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径汉江时所作。”便可知诗人写此诗时的背景是“被贬”,“逃回”。由此可揣摩诗人的心情是:近乡想询问一下亲朋之情,可又怕暴露逃犯身份的矛盾而复杂的心情。

3、结合课文所学内容相似的诗词、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中考所选课外诗词,多为名家诗词,他们的诗词我们课内多次学过,考试时我们还可以借助已学诗词帮助我们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诗人,尤其是著名诗人,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其思想感情、生活态度基本是一致的。如08江苏泰州考题:

秋登宣城谢北楼(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第③小题:联系学过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注”①,可知本诗同样写于“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之际,再联系所学课内诗《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便知本诗同样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的苦闷、寂寞之情和找不到出路,只待寄情山水,缅怀古人的复杂情感。

二、结合语境,感悟词的妙用。

古人写诗很注重用词的锤炼,刻苦求工。因此诗词欣赏很注重对字词妙用的欣赏,其实通过课内诗词的学习,我们应该感悟到古人写诗对词的锤炼主要体现在动词、副词的选用上,而词的选用又体现在务求传神、传情、创造佳境,突现人物性格特征等方面。

1、用词务求十分传神。如07浙江义乌考题:

春游图(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题①:“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分析。 这“蘸”字用拟人手法,生动活泼。传神地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可爱,也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多。

2、用词务求传情:如08江苏南通题: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题①:诗中的第2句“惊”一词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里的“惊”一词传出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另外前面宋之间《渡汉江》中的一个“断”字,也不仅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传出了诗人思家之情。

3、用词务求创造佳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如2008年陕西中考题: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宋 孙觌)

数阃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题①: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

这一“湿”字运用了通感手法。黄昏在人眼里本来总是迷茫暗淡的感觉,在烟雨中,空气充满了水分,黄昏似乎也被打湿了,视觉换成触觉,一个“湿”字,生动可感地创造出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意境,充满了奇妙的空灵之趣。

4、用词务求突现人物性格特征。如07四川达州考题: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题①:一个“独”字,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这儿的“独”字和前面“千”“万”形成对比,和“孤”相照应,表现了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三、多角度透析,品赏千古佳句。

课外诗词赏析第三项重要内容就是对诗词中千古名句的赏析。这种赏析常常有两种情况:一是要求从艺术手法的

角度赏析,二是对诗句所蕴含的道理进行赏析。

1、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赏析时首先必须辨明诗词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其二必须结合诗词内容说出运用此艺术手法的妙处。

(1)借景抒情,寄情于景。诗人对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直接吐露出来。而是寄寓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这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如08江苏宿迁考题:

寒塘(唐・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题②“一雁度南楼”一句是如何表现诗人思乡之情的?

如果说前句是直抒胸臆,那么该句则是寄情于景:此旬初看是写景。实际上寄托的却是“雁归人未归”之意;这“一”字敬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更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08扬州考题中李白诗名旬“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也是通过目送友人行船的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仍眺望天水相接处的情景。寄托了依依不舍的离别深情。

(2)衬托手法的运用。如08山东淮坊考题:

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秀帘明。

树阴满地甘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题①: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诗的前三句用“夏簟”“石榴”“树阴”等景物,写出了“别院”的清幽,而流莺偶尔的一声鸣叫,则是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这种宁静的幽深;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恬淡,自在的情趣,营造了一种清爽明丽,闲适幽静的意境。

(3)比喻、夸张、对偶、借代等修辞的运用。如07年广州考题: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潢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题②: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上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诗句首先是化抽象为具体,将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二是用夸张手法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此诗句用比喻,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写出了“愁”之多。

(4)近景和远景的结合。如07山东滨州考孟浩然诗《过故人庄》赏析:

题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表现手法、语言运用)作简短赏析。

从表现手法角度来赏析:两句诗采用了近景和远景的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诗歌的艺术手法还有好多,虽然中考所选课外诗词中尚未出现,但在我们所学课内诗词中已经出现,如:用典,象征,渲染,曲笔,侧面描写。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等。这些艺术手法要好好掌握。以便在今后读诗时能灵活地多角度去赏析。

2、对蕴含的道理赏析。

古诗中的名句之所以千古流传,更因为这些诗句内蕴丰富。说它内蕴丰富,是说诗人常常不把自己的主观情思直接表露出来,而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某一物象寄托自己的主观情思,因此,读诗要学会由物及人、由此及彼的联想,感悟名句所蕴含的哲理。如07南通考题:

雪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自,雪却输梅一段香。

第4篇

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2、(广东省广州市)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3、(内蒙古赤峰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应用你的知识体验,说说前两句诗歌蕴涵了怎样的自然现象。

(2)诗歌的后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述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儿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5、(江苏省南通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6、(山东省淄博市)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完成下面题目。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7、(湖南省娄底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8、(浙江省温州市)古诗文阅读

送友人

薛 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四川省乐山市)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②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10、(浙江省金华市)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山东省济宁市)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下面的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江西省)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阕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阕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3、(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

早梅

[唐]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销”同“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14、(湖北省仙桃市)阅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回答下面问题。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曲中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这样一个历史的主题____________。

15、(山东省菏泽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中汉江时所作。

(1)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6、(浙江省嘉兴市)认真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题目。

伤桃源薛道士

刘禹锡

坛边松在鹤巢空,白鹿闲行旧径中。

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

(1)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词表现了薛道士死后凄清冷漠的氛围?

(2)诗的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7、(四川省达州市)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首诗和《愚公移山》都以山为喻,蕴含了对困难的认识和态度。试结合诗、文寓意,说说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

18、(湖北省黄石市)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一(2)题。

【甲】 绝句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借景抒情是诗文中一种常用的抒情方式。甲乙两诗都借景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之情。

(2)甲诗侧重写眼前景,一个“欲”字妙在采用了

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花朵以动态美;乙诗既写了眼前景“ ____________”,又写了_____________“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9、(贵州省遵义市)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找出体现情感基调的词语及与友人握别后各奔前程的诗句。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20、(海南卷)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写了早春时节的哪些景物?

(2)请你说说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1)高、直、陡、险(答出两点即可)

(2)要做一个刚正不阿(正直、顶天立地)的人、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2、(1)示例:“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①这两句诗的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几经探寻,前面柳暗花明处发现了一个村落。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途渺茫时,往往会绝处逢生。这两句诗,道出世间事物变化的哲理,超出了自然景物描写的范围,因而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②这一句表现作者在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教育后人要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

③这句诗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在山水之间寻找,忽然眼前一亮的惊奇与惊喜之感,并且后来从中引申出了在绝境的尽头,往往是另一个美好的世界的哲理,具有很好的励志的作用,因而被人们广泛引用。

3、(1)地理位置的差异,对花开的先后具有一定的影响。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归”“觅”“转”三个动词,赋予了春天具体可感的形象。

4、(1)“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2)绿杨阴里白沙堤(3)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5、(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6、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比作可用小船来承载的具体的东西,形象地写出了内心哀愁的沉重。

7、(1)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古伤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8、(1)苍凉(悲凉凄凉凄清)

(2)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9、(1)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

(2)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10、(1)天冷、声杂、城孤。

(2)思乡之情。

11、(1)写出了秋夜的漫长。(意思对即可)

(2)凄清孤寂。寂寞幽思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12、(1)上阕写待月的心情下阕写赏月

(2)桂花西风

(3)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

13、(1)“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2)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14、(1)望西都,意踌躇。  (2)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或: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意对即可。)

15、(1)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

(2)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

16、(1)巢空、闲行 (2)抒发了作者对薛道士的怀念之情(或写出了物在人亡的悲伤之情);以乐景衬哀情(或对比)。

17、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必然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们要做好面对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并坚信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充满信心,勇敢面对,坚持不懈,直至胜利。

18、(1)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2)拟人化 巴山夜雨涨秋池想象景(未来景)

19、(1)词语:愁(愁杀)诗句:君向潇湘我向秦

第5篇

关键词∶诵读;经典诗文;教学策略

多角度多层次教学目的是打破僵化的传统班级授课教学模式,依据人的多元智能的表现创新地设计教学,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多样化地安排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学生参与更加符合自己学习的需要、优势以及偏好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经典诗文诵读,能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学生喜爱,家长认可。现就实施的具体教学策略作一些探讨。

一、丰富语言积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口头表达或写作中有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技能。经典古诗文教学中发展语言智能是首要的任务。

(1)“含英咀华”。韩愈说过“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就是让学生在“口诵”中感知古诗文的音趣,在“心惟”中感知古诗文的意趣。

在“口诵”中要让学生放开声,读出味。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人以大丈夫志在四方的胸襟宽慰友人,情调应该昂扬乐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朗读时语速平缓,语调略微低沉,要读出思乡怀亲之情;陆游的《示儿》,要突出诗人悲痛的心情与悲壮的气概。

以“心惟”投入,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句,理解诗文的表现手法,感受诗文艺术力量,充分浸润诗文的意趣。如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的是回乡途中的心情。可“近乡”不说“情更切”,而是“情更怯”;不说“急欲问来人”,而说“不敢问来人”,表现出到家前的复杂内心世界∶由于音信不通,害怕家人有什么不幸发生,这种担心,和家乡越近越重。诗人以其切身的体会,表现了在久不通音信后归家游子的典型心态。

“口诵心惟”、“含英咀华”是古诗文教学中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方法。

(2)咬文嚼字。古诗文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学形式。它有时正言直述;有时“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有时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有时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特意运用重复或倒装……品味古诗文的这种语言个性,需要“咬文嚼字”。如杜甫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理解时可以处理成“两个黄鹂在翠柳上鸣叫”。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具有很强的跳跃性,省去某些过程与联系,可以处理成“一枝红杏出墙来,满园春色关不住”帮助理解,指导诵读。

(3)与历史对话。大量的古诗文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在诵读教学中,必须了解创作背景,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的领悟。如学习陆游的《示儿》,应介绍南宋的有关历史及诗人的生平。有了这方面的知识,才能深刻地理解诗人的爱国之情。学生主动与历史对话,可以帮助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这说明学生诵读古诗文,可借历史“东风”,从而达到真实的诵读效果。

二、文学的诗文“迁移”为生活的诗文,提升自省能力

自省智能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是批判性的自我观察,是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们内心世界的能力。

(1)寻找与我们当今生活的联系。在诵读经典诗文时,可以对照现在的自身状况,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比如,诵读《村居》时,可以组织讨论∶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的生活居所,你选择诗中的环境还是现在的城中生活,并说明理由。学生非常踊跃,他们有喜欢诗中的田园风光,说它自然环境好,无污染,民风纯朴;有的喜欢城市生活,说它科技发达,文明进步。更多的则希望能把两者合二为一∶无论社会怎样发展,都需要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

(2)经历情感体验的时刻。人类拥有一个“感情丰富的大脑”。教育者需要充满激情地教学。在诵读经典诗文前,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设身处地、情感体验的时刻,有利于自省能力的发展。例如,李白的《赠汪伦》可以这样设疑引导∶

A、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安徽泾县,桃花潭边,桃红柳绿,诗人李白就要登上小船离开这里了。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看到这些,诗人触景生情,那拂堤杨柳仿佛在喃喃自语。这些景物在诗人眼里带有一种怎样的情景啊!

C、李白心潮澎湃,眼前又浮现出那一幕幕与汪伦相处的情景……(根据收集材料,学生想象)

D、这时,船夫催促李白上船,李白会怎么说?

E、此时此刻,你是汪伦,会唱些什么呢?用脚踏着节拍,唱一唱,唱出汪伦那盛情的挽留和美好的祝福吧!

F、听着这动人的歌声,李白会怎么说?

我们在进行经典诗文诵读指导中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体验一种回归,一种人类精神家园的回归。在这样的“回归”中,学生的能力就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诗文形象化,激活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空间

诗文形象化,就是抓住经典诗文“诗中有画”的特点,帮助学生把诗文形成图画形象,让他们在脑子里创造自己的“内心黑板”,从而完成对古诗文的学习、吸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经典诗文内涵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教师作画。在诵读指导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2)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四、课堂之中贯穿身体活动,注重表演诵读指导

(1)课堂剧场。表演与经典诗文诵读结合起来,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而且能帮助学生把学习看成“容易的、有趣的”事情。例如,《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一幅村童扑蝶图。课堂剧场中的角色体验可以这样设计∶

A、教师语言启发,学生想象诗人看到的儿童追蝶的情景∶阳光灿烂,菜圃边围着稀稀疏疏的篱笆,一条小路长长的,伸向远方。树枝上的花已经落下了,嫩绿的叶子缀满枝头,丽日当空,微风轻拂,地面上树影斑驳。黄黄的蝴蝶飞着,儿童追赶着……

B、分角色扮演∶

愿意扮演诗中儿童的同学,追蝶时你在想什么?说什么?

愿意扮演黄蝶的同学,在飞舞是你是什么心情?儿童追你时你会说什么?怎么做?

C、互相评价,谈谈感受。

D、带着感受诵读。

(2)肢体语言。以肢体为表达媒介,增添学习诗文之兴趣。在经典诗文学习中,很讲究诵读。四声的抑扬顿挫,连绵词的回环响亮,叠音词的声情并茂,对偶句的节奏和谐,都在诵读中彰显着汉语独特的魅力。可时间久了,背得多了,学生就容易张冠李戴。如果创设一些有趣的“小动作”,学生就会背得兴致盎然。如∶手势语练背法。即伸拇指表示老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读;伸食指表示自己自由读;伸两个手指表示男女交错读;伸三个手指表示练习背诵;紧握拳头,表示能站起来个人背诵等等。在丰富有趣的肢体语言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始终能保持着良好的学习兴致。

五、将音乐引入古诗文殿堂

(1)吟唱教学。据说,古人在吟诗时大多数时候是采用唱的形式。如果我们沿用古人的方式吟唱诗歌,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如《赠汪伦》中,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歌声就是李白好友汪伦踏着节拍唱送别诗的声音,深深打动了李白。于是,他就近取喻,用深湛的桃花潭水,比喻汪伦的深情厚谊。在学生走进这一离别的场面时,完全可以请学生想象并尝试∶汪伦的“踏歌”唱了些什么?是怎么唱的?李白又是以一种怎样的曲调、怎样的节拍、怎样的心情来回唱《赠汪伦》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古人分别的场景,给诗文的背诵带来了一缕新的春风,又为学生音乐智能的发展创新了教学方式。

(2)超记忆音乐法。保加利亚索菲亚地区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乔治・罗札诺夫博士的研究表明,音乐整合了学习者的情绪、体力和认知的维度,并增加了学会及记忆的信息量。多年前,东欧的教育研究者也发现当教师在音乐背景讲解下,学生们很容易记得听到的内容。在朗诵诗文时可以配上有节奏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对诗文的记忆。

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体验中,从而提高了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在认识和体会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其博大精深,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并且,从民族文化中获得创造的智慧。这对于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