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时间:2023-05-29 17:40: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第1篇

这一天,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与自豪,因为我发明的第四十九代电子计算机推上市场了。

我的电子计算机与众不同,它不是像15寸电视机那么大,它也不是像书本那么厚。它,面积只有十厘米,薄如一张纸,根本不能测出它的体积,小巧玲珑。它可以重复折叠,可以放在衣服里,即使你放在衣服里忘了拿出来就放进洗衣机洗涤,那也没关系。那是用一种轻如沙薄如纸的加硬布料做的,一碰到水,立刻变软,怎么洗也没关系。天蓝色的外壳里有着许许多多让人匪夷所思的多媒体功能。不仅包括电视机、摄像机、电话机、收音机、CD机等功能,它还能当你的“眼保姆”。在你观看某种事物太久的时候,拿起它,它便会感触到你的需要,立刻变成一棵苍翠欲滴的小树。不仅如此,你使用电子计算机太久的时候,不用担心有损眼睛,因为电子计算机本身已经含有很大的抗辐射功能,能有效地预防你所担心的眼睛问题。哦,对了,还没告诉你怎样使用它:往日使用电子计算机要用“鼠标”,现在的电子计算机和你有心电感应。能猜透你的心中所想,如果电子计算机偶尔猜不透或反应迟钝,那也不用担心,你只要对它说出你的心中所想是什么,它就立刻帮你办到。

这种电子计算机的名字是“天之骄子”,意思是:人们所推崇、宠爱的事物或孩子。确实,这种电子计算机能让人如愿以偿,猜透人类的心思,不值得受人类的倍加宠爱吗?

丁零零”的闹钟声使我如梦初醒,原来那只是我的幻想罢了。不过我坚信:只要刻苦学习、刻苦钻研、不畏难题、迎刃而上,幻想迟早也会变成现实……

第2篇

1.1系统技术是电子计算机的核心技术在电子计算机技术中,系统技术处于核心地位,能够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性,主要包含了系统中的结构、管理、维护和应用技术,系统技术不同,发挥的功能和承担的任务也不尽相同。结构技术的任务是保证解题速度的提高,代替由人工完成的计算工作,在性能比方面比较突出;管理技术存在于操作系统中,借助操作行为完成处理,这一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计算机的计算水平,十分迅速地得出计算结果,减少大量人力财力的支出,节省开支;维护技术的功能是对计算机的程序进行积、全面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处理故障;应用技术涉及的领域比较广,主要是设计方面的自动化以及相关软件的开发和利用。

1.2机器件技术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电子计算机是由很多不同作用的电子器材组合而成,它们是计算机得以形成的基本元素。因此,为了实现计算机有效、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需要科学、先进的机器件作为基础。在计算机内部,最为关键的就是复杂的逻辑关系,其最高级的逻辑就是在电子器材的协助下实现的,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的发展进步与电子器材本身的更新、探索和革新是分不开的。

1.3部件技术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计算机而言,其组成十分复杂,除了必不可少的器材以外,还含有诸多的部件,每一个部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为此,部件技术对于计算机的稳定运行也至关重要。

1.4组装技术是电子计算机的重要技术随着电子元器件领域水平的不断进步,需要计算机的组装技术加以配合,实现与元器件技术的一致性。鉴于计算机在外观和构造的小型化发展趋势,在组装技术方面需要加大科研投资,使其也向微型化发展迈进。

1.5电子计算机的综合分析技术是未来的发展前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处于不断的完善和进步中,需要坚持不懈地探求更加强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应用性,这是其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的目标。但是,面对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很多计算机技术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为此,寻求具有更强运算能力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是当前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要对计算机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开拓思路,革新技术,实现功能的专业化以及各种配件的高度结合,将计算机对数据的信息处理变成对知识的转化和处理,将知识进行整理,代替数据库,使计算机技术更具综合分析的能力,实现功能的全面升级。

2通信技术概述

在当前的通信业中,业务类型比较多,通信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就其本质,仍是对信息时间和空间的转移的追求,也就是说,把不同形式的信息通过网络,快速、准确地进行传送。

(1)根据通信产业的不断发展,其包含诸多业务类型,通信手段和方式呈现不断的更新和完善。通信技术的目标就是将信息进行原始的传输和转移,也就是说,借助通信手段,网络作为传播的途径,实现信息准确、迅速、可靠地传递。

(2)当前,通信技术发展不断进行更新和升级,主要是针对数据传输的信道、传输技术以及传输的全方位进行改进。在数据传输的信道方面,主要是开发和研究了多种信道类型,拓展了光纤、微波信道以及卫星通信等多种渠道;针对数据传输技术,主要开发和应用了数据交换技术、频带传输以及数据通信网等技术;另外,多媒体技术彰显优势,移动和数字通信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3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发展

3.1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的表现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和发展是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信息技术发展主要借助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来实现,使计算机技术进步,引起了通信技术的飞跃,人们所享受到的通信业务更加丰富,品质更加高端。

3.1.1计算机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统一。在这一研究领域,主要的技术热点是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和多媒体通信技术两种。计算机通信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是数据,因此,也被称为数据通信。信息存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文本、表格、图像以及语音等。这些信息要以数据的形式进行呈现,也就实现了计算机通信的目的。如果通信的距离短,只需要借助电缆,将设备端口进行连接,实现通信的目的;如果距离较大,要在计算机通信网络的整个系统中,将计算机与通信设备进行连接,利用不同媒介,达到数据信息的输送。计算机通信的形成实现了用户之间信息的分享,最大发挥每台计算机的利用率,通信的变通性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3.1.2信息技术对于信息时代的今天,对不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现代信息技术集合了多种高科技技术,充分体现了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例如,计算机技术与电信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对图像、信号等信息的获取,同时进行及时的分类和有针对性的处理,满足整个社会不同领域的需求。同时,信息技术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信息产业逐渐跃居全球规模最大的产业类型,影响着诸多领域的发展速度。

3.1.3蓝牙技术蓝牙技术是通信与计算机技术融合的重要体现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实现了小范围内的无线连接,传输的内容上文件、信息和数据,不需要耗费过高成本。同时,蓝牙技术能够实现一点对多点数据的传输,操作简单,效率较高。蓝牙技术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专用IC和通信协议栈,而基带处理和射频模块构成了专用性的蓝牙,是蓝牙的硬件部分,也就是发挥接收装置的作用。蓝牙的核心协议主要有RFCOMM、SDP等,主要用于主机或者处理器上,实行对设备的确认和安全处理。当前,蓝牙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手机和电脑上,很多企业参与相关组织,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蓝牙技术正在逐步向计算机、电信等多个领域扩展,是通信领域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3.1.4实时远程通信在无线或者有线方式的应用下,将终端连接成为一个网络结构,使得信息传输的范围被扩大,尤其是无线通信技术,能够弥补有线的不足,在一些难以达到通讯的地方建立网络系统。

3.1.5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采用多媒体形式的通信技术,主要的控制核心为计算机,运行手段比较多,能够达到多媒体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和传输。多媒体通信突破了原有信息类型的局限,实现数据通信的统一化,为相关领域的相关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如远程教育等。

3.1.6数据库计算机通信技术所形成的数据库系统的内容更加广泛、结构更加灵活,呈分布式,能够将不同的管理项目进行有机的整合,同时体现一定的规则性,排列有序,条理清晰地表现在数据库的平台之上,提高了数量管理的效率,同时对办公条件进行协调和处理。

3.2现代计算机通信的优势

3.2.1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迅速的信息传达服务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得计算机形成网络模式,在其内部各个终端实现数据的传达,打破原有设备信息处理的局限,传递的质量和效率得以提升。

3.2.2应用的领域更加广对于计算机通信技术,其对网络资源的处理和使用为企业的发展策略提供依据,实现决策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同时,在办公系统中的应用,使得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得以提升,实现资源在不同领域内的共享。

3.2.3通信服务的安全性提高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融合,使得对信息的处理和保存使用了加密的技术,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同时,强化了编码技术使得数据通信服务的精确性,整体上提高了服务的优质性。

4对未来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的展望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通信技术 融合

中图分类号:O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037-01

在20世纪兴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而到了今天第三次科技革命仍然方兴未艾,这次科技革命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电话的发明和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而电视机的问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能够越来越清楚的看清整个世界;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则在极大的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和研究,电子计算机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同时能够与之并驾齐驱的技术就是通信技术。而随着全球经济化进程不断加快,无论是人们的生产还是日常的生活,都要求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样要求促进了电子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之间的不断融合,下面笔者将分别对其进行介绍和浅析。

1 迅猛发展的电子计算机技术

电子计算机技术主要是指在电子计算机中会使用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其包含的内容甚为广泛,可粗略的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电子计算机的系统技术

电子计算机系统是计算机作为一个完整系统所运用的技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为结构技术、管理技术、维护技术和应用技术等,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分别有不同的功能:

系统结构技术的主要功能是:提高电子计算机的解题效率,同时制定电子计算机科学合理的性价比。

电子计算机功能的实现主要是依靠相关人员对其进行操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系统功能,通过电子计算机系统功能的实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子计算的吐能力、解题时效,使电子计算机的使用更加的便捷,同时提高了电子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1.2 电子计算中的机器件技术

众所周知,电子计算机是由各种电子器材组装而成,是电子计算机的物质基础,电子计算机由一系列的复杂逻辑组成,其中高级的线路逻辑,就是通过电子器材来实现的,而且电子计算机在进行革新时一般是指在应用器材上面的发展。

1.3 电子计算机中的部件技术

电子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比较复杂,既包括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电子器材,同时还包括各种数量众多的部件。这些部件的技术含量非常高,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

1.4 计算机组装技术

随着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生产工艺的变革,对其组装技术产生了很大影响,计算机组装技术的不断进步始终跟随计算机的换代相适应,并不断的向微型化发展。

1.5 综合分析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前景

电子计算机技术自被人类发明以来,一直都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而今,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电子计算机技术面临一场新的重大变革。现下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建立更加复杂快速的电子计算机应用系统势在必行。但是,这样重大的变革需要技术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和探索,同时也需要其他相关行业人员的支持。

2 通信技术简介

21世纪,电话、手机等通信设施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而且其更新速度更是惊人,这从侧面上反映目前我国通信行业的迅猛发展。通信技术的实质就是实现信息数据的传输,其优点是方便、快捷,便利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历史上的通信活动:从人类产生以来,就采用各种方式进行不断的沟通和交流,而在语言和文字产生之后,这种沟通就更为频繁。在奴隶制社会,通信主要体现在战争之中,在战争发生时,传递情报。主要有两种方式:通过马匹和人力的流动传递,后来逐渐形成了邮驿制度,现代邮政制度就是由此发展而来;另一种就是通过点燃狼烟的形式,这些都是中国的通信手段,而在非洲则主要使用的则是鼓点接力的方式。

3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产生了许多新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以及蓝牙技术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了解这些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3.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关键技术,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内容复杂,涉及面也比较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它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是计算机的核心技术,计算机把搜集起来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利加工。计算机技术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加工厂”。通常指的信息技术内涵非常丰富,凡是与信息开发、收集以及存储、处理、传递相关的技术都可以成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大,从统计结果来看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逐年增大的。

信息技术本身是由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形成的,单个计算机可以看做是神经元,由程控交换机、通信卫星以及光纤网形组成的通信网络则可以称之为神经系统。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的价值越来越大,信息技术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今后应该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研究。

3.2计算机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的典型产物。计算机通信技术主要指得是通信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通信技术,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数据。在通信技术中数据通常都是通过二进制的方式表示出来的。文本文件、数据库文件、电子表格、语音、音乐等信息都可以用二进制的方式来进行表示。在数据转换之后再通过计算机来进行通信。近距离的数据通信非常简单,只需要把终端设备串行口或者是并行口联结起来就可以实现通信。对于远距离的数据通信则通常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来实现。远距离数据通信可以通过电话线、分组数据交换网、卫星信道等内容来实现通信。通信手段的多样化最终会使得计算机用户之间能够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能够使得单个计算机作用能够发挥大最大。数据通信的快捷性和准确性都将得到有效提升。?

3.3蓝牙技术。蓝牙技术是一种短距离无线连接技术。这种技术是在1998年5月由各大通信公司共同确立的无线数据通讯技术标准。蓝牙技术能够在10m内实现单点对多点的无线数据和声音的传输。传输宽带能够达到1M。我们通常所指的蓝牙技术主要指的是蓝牙专用IC和蓝牙通信协议栈。当前蓝牙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中。蓝牙技术本身具有明显优势。加强对蓝牙技术的研究十分重要。

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当下应用十分广泛且发展非常快的技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两者逐渐融合。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加强对这种趋势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详细分析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各自特点,而后重点论述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互融合形成的计算机通信技术、蓝牙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这三种技术潜力巨大,加强对这三种技术的研究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同计算机技术相融合必定会变成社会发展的主导科技,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深入对两种技术进行研究,从而推动社会稳定、快速发展,为民众提供更优质服务。因此,对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事情。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技术;机械制造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电子计算机辅助技术对机械制造业的影响

1.1计算机辅助技术是机械制造业设计制造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以及辅助工程等相关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为自动化流水线的实际运用创造了有利的技术条件,这也在一定意义上预示着机械制造业在产品研发、生产技术、生产能力等方面发生巨大变革。自动化流水线适宜信息作为导向,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动力,同时依托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影响范围广泛涉及到机械制造企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

1.2计算机辅助技术推动了机械领域的交流互动。当前很多机械制造企业已经对交互式多媒体网络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认识,借助连接技术,进一步强化了与供应商以及承包商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少制造企业依托于互联网平台,使产品研发制造周期大大缩短,诸如新产品研发、生产安排及控制、人力资源配置等均离不开信息交换,而借助计算机辅助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工作负担及压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强化,借助计算机多媒体会议系统这一现代化“以太”会场,全球各地的机械制造厂家进行交流变得更加密切。多媒体会议作为网络系统,可以实现对声音、数据以及视频等的实时准确描述,在工业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一体化交互以及网络会议系统实施的重要基础就是计算机多媒体传输及处理技术占据主流地位。

2机械制造业中电子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

2.1产品研发

利用性能优异的计算机,可以促进研发设计过程中的繁重工作量的大大降低。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图像图形处理将会变得十分轻松,新产品的研发设计效率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软件就是AUTOCAD,此软件不论是在之前的DOS版本上还是目前的32位平台中,一致都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领军者。

首先,运用CAD进行设计计算,确定主要几何参数,受力分析、强度和寿命计算、刚度计算,然后根据给定的设计条件和功能要求对机械部件的许多主要参数进行数值选择。最后,合理布置各部件的相对位置,绘制二维或三维图形。

包含产品生命周期理念在内的计算机辅助工程实现了产品单一研发向系统工程管理的过渡,立足于产品生命周期对诸如成本、利润以及价值等技术经济因素相互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预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确保在当前条件下,通过全面评估,获取最大效益。在此背景下,计算机辅助技术势必充当新产品研发利器。从一定意义上讲,计算机辅助技术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计算机辅助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并为二者占据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基础性地位提供有力保障。

在机械制造业的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对应于虚拟设计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与计算机辅助技术的有效结合,对虚拟产品设计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使该过程中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举例来说,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一方面,可以在进行模拟开发时对新产品的部分性能加以模拟提供便利,另一方面,设计人员修改产品设计方案的难度也会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对于具备技术条件的企业而言,在设计虚拟产品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以当前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构建起相应的模型,之后再向虚拟环境转移,并为设计人员及准客户提供体验机会;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还可以在虚拟现实系统基础之上对新产品的设计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比如,在设计汽车时,设计人员所处的就属于交互式环境,借助头盔显示器、专业数据手套以及位置追踪仪等专业化设备,可以将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连接到虚拟概念产品上,不但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且可以十分便捷的检查并评估虚拟产品设计方案,对于发现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调整和完善。

2.2生产控制

在机械制造领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生产控制就是围绕产品质量控制这一中心内容的有限次PDCA循环,对生产过程的能力、质量以及产品质量实施有效控制是其主要目的。简单而言,借助计算机辅助技术实现的机械制造业新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可以归结为:输入、转换、检查、及时反馈、修正以及输出等。对于批量生产自动化流水线而言,计算机控制系统实时反馈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对信息及数据进行反馈,也就是对数据的自动化处理以及对加工参数的及时修正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中心内容。通过向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引入多媒体及相关技术,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系统描述性能,这样,之前极为抽象乏味的数字描述形式将会被更加直观和形象的图形图像以及仿语音形式所代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产人员及控制人员对实际生产过程、过程质量以及产品质量的变化掌握能力,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以确保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状态的稳定性及最佳性。举例来说,在计算机辅助技术占据计算机控制系统主流地位的背景之下,模具的加工控制过程的难度将会大大降低。在之前诸如凹面加工等掌握及控制难度相当大的信息及数据,如今可以比较轻松的在控制终端以相应的截面图形或者是三维影像的形式准确的展示出来,这样对于生产及控制人员,整个生产工序将会变得更加直观。

对于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过程而言,借助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系统,即使是非同一领域的工作人员也可以为实现相同工作目标而合作。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远程监控主要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得以实现的,对于操作人员而言,能够在同一时间对处于相同制造单元中的几台机器进行操控。借助图形用户界面以及一套能够具备互相作用性能的多媒体信息传输机制,可以达到对交换结果进行适当强化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具体产品设计制造过程给出相应的解释。比如,借助计算机多媒体音像视频可以较为详细的进行操作示范;同时,如果在运行过程中发生超差情况,多媒体控制系统还会自动向操作人员发出通知,使其可以及时采取措施,确保设备处于正常状态。

除此之外,机械制造行业中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实际应用还体现在企业员工的培训方面,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针对企业员工进行技能培训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可以组织大量员工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效果也更加明显;教学方式及手段有所改进;员工对培训的兴趣得以激发,参与积极性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化计算机辅助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影响范围日益扩大,对传统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机械制造业中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实际运用,为制造业实现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与此同时,机械制造业现代化及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计算机辅助技术的要求也相应提升。当前形势下,应努力寻求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结合点,促进二者实现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进而实现健康稳步发展,机械制造业的世界一体化趋势也会逐步加强,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占据主流地位的将会是集成化程度以及自动化程度均更高的产品研发、生产以及营销模式,而计算机辅助技术为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技术电气技术作用安装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与传统的建筑电气技术相比,智能建筑电气技术具有管理效率高、节约能源、建筑安全系数高的特点,有利于智能建筑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电气技术得到不断的提高,智能建筑电气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建筑领域中,智能电气技术具有自动化能力强、扩展性强及电气系统功能重塑性强的特点,通常情况下,采用模块化功能设计,将多种建筑电气设备和控制系统集成在一块。另外,随着智能建筑电气技术的不断应用,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系统的控制也逐步走向专业化的控制系统,通过开放系统的通信协议,实现设备监控系统间互联和互通。

一、智能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作用分析

(一)数字视频监控报警系统。据调查显示,视频监控系统大多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CCD摄像机,作为监控系统的报警探头。报警探头通过获取视频信号,采用光电转换的方式传输到主机,而主机里的高速图像处理器对传输到主机的视频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视频信号形成的图像与背景图像相比较,如果发现两者之间有差异,监控系统就会发出报警信号,虽然这种全屏幕报警具有不易漏报的特点,但是该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光发射机的光端数据接口Rs422和监控室外摄像机的防护罩配置的冷却风扇、温度继电器、电加热器及雨刷器容易被烧坏,造成这些电气设备时常更换和维护,工作也不正常,其主要原因是受数字视频监控报警系统的电力负载的开关频繁、负荷频繁变化的影响。对于低压配电线路,应具有雷电过电压、EMC、LEMP的保护功能,从而改善、提高电源的质量,保证整个智能化系统安全运行。

(二)高层智能建筑中的电梯控制系统。由于智能建筑的楼层较高,需要电梯系统的智能服务,并且具有较好的性能和自动化系统。电梯系统是以计算为核心构成的电梯监控系统,其属于BAS的一个子系统,并与整个BAS系统协调运行,同时电梯系统也受BAS中央计算机的管理、控制和监视。然而,电梯系统在实际运行中时常会遇到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如电梯不按操作指令进行正常工作,甚至出现忽上忽下的工作状态,其主要原因是电梯系统未作功能性的接地设置,为了该变这种现状,施工人员应在机房内的绝缘线缆与动力线等截面安装一根独立的接地线,利用非金属接地模块,独立式的接地,并且接地电阻小于0.3欧,接地极、原接地极两者之间的距离为21m~24m时,接地极与原接地极呈零电位,完成电梯功能性接地后,电梯系统才能正常运行。

(三)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的电子计算中心的接地装置不仅要充分考虑人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应满足电子计算机的正常工作及计算机网络系统设备的安全。由于高层建筑受施工场地、投资等条件的影响,并且电机计算机的接地系统装置属于比较复杂的工程,若接地系统处理不当,则容易造成电子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在弱信号条件下,也会造成数字设备接地线的脉冲干扰。据统计,目前使用的计算机工作频率多为100MHz和200MHz,今后计算机工作频率可能会达到1000MHz和10GHz,高频率的计算机工作会产生分布电感,分布电感会造成电流通路的阻抗发生巨大变化,谐波的产生也会危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分析研究高层建筑的接地方式,电子计算机的安全保护接地、防雷接地、工作接地及交流工作接地等联合接地应充分考虑建筑钢筋结构、基础钢筋的接地装置,若接地电阻小于0.4欧,则适合电子计算机的接地装置。

二、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安装质量控制措施

智能建筑具有设备齐全、智能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为了确保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发挥智能作用,加强智能建筑电气技术在安装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认真阅读图纸是电气安装质量控制的前提

在施工前期,一般会进行图纸的阅读,只有认真阅读图纸并仔细审图和小兔,尤其是施工环节中的每一份设计修改通知单应认真的进行管理,并把修改的地方逐一描绘到设计蓝图上,只有做好设计的修改工作,才能在施工阶段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和正确性,认真阅读图纸才能对建筑施工质量做好提前预控。

(二)做好智能建筑电气设备安装质量的预控

实现安装质量目标的预控,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应注重施工工程中的重要环节,明确分工,建立施工管理制度;第二,在电气质量监控过程中,应确定电气安装的电气设备,特别是配电装置、配电箱、电力电缆等设备管、补管、交接的重点环节,明确关键环节,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按照规范进行提前监控,从而达到安装质量预控的目的。另外,做好质量监控的重点环节后,应以点带面,促进智能建筑整个系统安装的质量监控,电气工程不仅需要做好设备材料的施工控制,也应做好系统功能的正常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大量的先进设备不断融入到市场中,其功能也比较强,即使是同一个产品,功能不同,也会造成价格的明显变化。因此,在电气工程的质量监控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实现电气系统的功能,以达到优质工程的目的。

(三)了解规范,控制好施工质量。由于电气工程的质量规范条例较多,监控人员应牢记规范条例,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做事认真负责。另外,材料的好坏是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监控人员应把握材料设备的质量,严禁伪劣的材料应用在电气工程中,确保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

结束语:

智能建筑中的电气技术是通过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智能建筑技术有机的结合形成的集成自动化控制系统。做好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才能达到优质工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龙华.关于建筑电气技术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01:51.

2]朱强.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0:53-54.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发展 趋势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史

为了计算导弹的运行弹道,历史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肯尼亚克)于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到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后,计算机除应用于军用单位以外,很多政府部门和大型的科研机构,甚至一些比较有实力的企业部门也开始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之后,Intel4位中央处理器的问世让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更深入,并于1982年创造了第一台个人计算机,促使了计算机成本的飞速降低,实现了计算机除有能力的单位或研究组织和军事机构之外的家庭和小型企业也能使用。20世纪90年代开始,很多企业和家庭也使用了计算机。同时计算机向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往微、往小、往便宜发展进入家庭;另一个向高、向难、向大发展,仍然运用于军事、科学技术。现在,计算机在互联网、公司、政府机关、家庭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从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项历史突破性技术,不断的在快速成长、更新和发展,而它的每次更新也都必然促进它自身的发展与推广。

2、新型计算机系统的出现

2.1 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是以光子代替电子,将光子作为计算机的传导粒子,将传统的导线连接创新为光互连接,传统的计算机硬件也将被光硬件设备取代。在运算形式上,光子计算机能够在并行度及运行速度上得到飞跃式提高。光子计算机的通讯量也是传统计算机望尘莫及的,此外,光子计算机还具有十分强大的纠错特性,能够确保当某一计算机出现问题时,其他的计算机能够继续安全运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的计算机是计算结果的正确程度。

2.2 纳米计算机

纳米计算机使计算机在外观上大有改变,在能源的消耗方面,纳米技术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纳米计算机技术使电脑耗材的使用量大大减少,提高了相关硬件的使用年限。因此,在诸多新兴计算机当中,纳米计算机可以说是最先进。

2.3 分子计算机

分子计算机的运算过程就是蛋白质分子与周围物理化学介质的相互作用过程。计算机的转换开关由酶来充当,而程序则在酶合成系统本身和蛋白质的结构中极其明显地表示出来。DNA计算机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电子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由于生物芯片的原材料是蛋白质分子,所以生物计算机既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又可直接与生物活体相联。

2.4 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基于量子效应基础上开发的,它利用一种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表示开与关的状态,利用激光脉冲来改变分子的状态,使信息沿着聚合物移动,从而进行运算。量子计算机在特征上介于器件与架构之间,量子计算机中数据用量子位存储。

3、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预测

3.1 纳米技术将广泛发展和应用

由于纳米技术突破了计算机集成和处理速度的双重限制,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该项技术,它也将随着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成为未来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量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万亿次,储存容量可达到1万亿亿二进位。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可以产生量子计算机和生物计算机,而它们的运算速度,存储能力都远远超过目前的计算机,因而纳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

3.2 改善计算机的体系结构

计算机是一个组合体,是一个具有不同功能的体系结构。当前计算机在结构设计方面主要是进行多任务的并行计算,这样可以利用同一台机器进行多个任务的处理。对于大型电脑来说,另一种发展趋势是集群系统,它能够给用户提高可靠性以及相融性。因此,为了提升当前计算机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应该重点发展集群性的计算机系统,强化系统的可靠性以及兼容性。

3.3 网络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是网络的出现与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计算机的发展已经离不开网络。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的成熟和发展,人们和网络之间的联系也在不断的密切。这就使得未来的互联网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大力发展网络技术有利于计算机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将步入物联网、智能电网的时代,这些都必须基于先进的网络技术。

3.4 软件技术

对于计算机来说,软件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性能作对比,软件性能作用不小。用实际使用系统来说,属于Microsoft的都形成了工业台式计算机的占多数的实际使用系统,还能促进对企业工程区域进展。数据库的作用越来越完整,不过针对数据内容的解决会脱离仅仅限制在数字与符号等,对于多媒体消息的解决还可以超过仍然还处于单一的进制代码文件的储备。程序语言是

软件性能的主要构成类别,因为互联网的通用性,多种类的语言逐一实行支撑互联网新技术。计算机协调工作性能同样仍然是现在软件技术进展的相同目标。

3.5 多媒体性能

多媒体性能的开拓与进展把服务器、路由器以及转换器诸多互联网需要的设施的技术明显提高,其中包含有用户端、内存、图形片诸多硬件性能。互联网使用人不再像原来一样被动地接受解决信息的形态,而是更加以踊跃主动的形式来进入现在的互联网空间。除此以外还有蓝牙技能的发明运用,令多媒体通信技能无线电、数字信息、个人区域网络、无线宽带局域网等快速更新。

事实上,多媒体性能数字化是促使将来技能扩展的主要方面。由于多媒体性能是电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数字多媒体芯片性能就会变成将来多媒体性能生命里的核心。

4、结语

计算机技术是一个自我生存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极其强大、前途无量的一门新技术,软件、互联网、计算机系统组织、纳米等技术的运用,不仅是实现发展高速化、智能化、多元化和微型化的前提,还是未来计算机技术提高的关键环节。因此,总结和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预测,能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发展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产业,更好地让计算机技术服务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彭斌.计算机技术发展中的创造与选择[D].南京:东南大学,2004.

第7篇

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我国教育的目的。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基础教育,正是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方针的具体体现。现代化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的标志,而人是现代化的主体。如何使21世纪的主人更好地适应“地球变小了”的时代,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等问题就放在教育者的面前。让他们学会自行获取知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法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用电子计算机来辅助学生学习是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众多学习途径之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当前,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基本国策,这些动向预示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及早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近十年,全球信息总量呈爆炸性增长,世界将进入新一个千年,这是一个真正的新时代,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浪潮使全球实现资源、信息的互享共用,“地球村”的概念已不是理论的存在。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逐步了解,电子计算机将进入到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的日常用品。电子计算机的多方面应用带给人们一个信息量大,打破区域界限的新知识、新信息、开阔眼界的学习与交流的崭新天地。它的应用会使青少年能高效率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从而走向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应用电子计算机对青少年进行教学辅导、科普知识传播、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是一种现代“学习”的趋势。

有人认为,计算机能同时地去扮演着多种角色,它扮演着老师和学生,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能够发挥出以下的作用,我们能从计算机里学到很多的东西,我们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内容很丰富地吸纳知识,并且进行操作,计算机作为终端工具同时也是使用工具。计算机在做辅导者的时候是可以进行管理工作的;计算机也可以作为被动的一方,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他们的作业,还可以来检查自己的作业质量;当计算机是被当作工具的时候,学生们使用数据库里的资料都是很方便的。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今天,它在教育上的贡献是越来越重要了。

计算机当学习的工具的时候是很有实际作用的,帮助学生获得,储存,还有交流的整个过程,计算机的这些功用都是通过一些软件来得到实现的。计算机里都会能安装很多的软件的,我们会使用到的有数据库处理的软件,文字处理的软件,绘图用的软件,都是很有用的软件。除了这些日常用的软件还有一些是专业用的软件,比如动画制作用的软件,计算机的编程用的程序语言,还有用来制作多媒体的软件;学习领域的软件也是有的,在通过选配了一些很不一样的装置以后,可以用来给学生提供很有效的帮助,一起来组成一个实用的组件,学生们可以选择来掌控实验要设定地条件,要测量的数据和实验得出的结果。计算机教学的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进行实时地学习上的辅助,辅助可以通过图像,文字和声音各种形式的传达,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的效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

二、计算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管理作用

(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教学要想有很好的效果就要和老师进行交流,老师们对我们整个的教学的程序上所做的工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统一地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要对整个教学程序进行管理是需要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评测,还有要对班级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在一般的课堂里,这些工作都是由班主任来做的,这些事其实是非常繁琐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师对学生们进行更能互相理解的交流和辅导,也影响了老师发挥其创造性地一面。计算机的很多的软件其实都能对计算机管理整个教学系统起到帮扶的一面,我们也要看到在管理的教学上,计算机的集成系统能够计算和检测各种软件,还可以在管理的时候给老师腾出时间和空间来辅导更多的学生学习。

(二)远程教育的开发

计算机教育离不开远程教育,现代的远程教育是在通信技术的作用基础上来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计算机的之间的相互性和网络的广泛分布的情况都是综合性的体现,计算机的这些功能是能够使人们得到广泛地远程教育的机会。整个世界现在都已经对教育有了很大程度上的重视,在全世界的范围内,现代的远程教育都是一个受到很多关注的项目,许多的科技创新人员和教育研究的人才都把这个远程教育当作了重点的研究的对象。和传统的电视教学的区别是,现在的远程教学是拥有实时性的能进行交流的一个程序,学生能够根据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和声音进行多种信息的转换,每一个学生在随便一个地方的任意时间都能够学习各种自己想学习的知识,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的进度的。

三、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机教学的贡献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用计算机来制造出学生掌控这个能发现很多新信息的学习环境,这是我们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里可以看到的一个大的趋势。像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们都能够很快地掌握学习方法,并且在探索的领域里得出正确的假设和实验的结果。这种模式是把学生的自知的能力摆在了首位,充分地发展了学生进行复杂思维的能力。教师们也会使用到信息技术来给学生进行组织和解释一些用普通教学方式难以传达的知识。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是很能帮助计算机学习的人得到很多现在社会所产生的有用的新信息。多媒体是在开发电子技术的时候针对信息传达的环节能进行更好地交流而开发的一项技术,它具有提供与学生进行无障碍的了解并且参与到学生中去的能力,制造出把学生当作中心的学习计算机的环境。

(二)电脑的职能性辅导

第8篇

【关键词】电子档案管理;特殊性;知识技能

随着办公自动化的进一步扩展,特别是信息产业和网络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许多电子文件归档后形成了电子档案。电子档案虽然与纸质档案都遵循着收集、整理、鉴定、保存与利用等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但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仍有很大的不同——因为纸质档案的信息内容一旦与载体结构形式构成相互关系后就永远无法分离,人们不依靠任何技术就能识别档案的内容。而电子档案则须使用技术和设备把信息内容记录于存储载体上后,就离不开这种技术和设备,并要利用这种技术和设备进行逆处理才能识别它的内容,这就造成了电子档案管理的特殊性。

研究电子档案管理的特殊性,探讨建设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具备一定知识技能的电子档案管理队伍,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必须解决的课题。

1.电子档案管理的特殊性

电子档案管理与纸质档案管理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电子档案管理要依赖电子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平台。因而电子档案管理的特殊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电子档案管理的信息内容数码化

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是将文字图形、影音影像等信息,转换为数码或符号来存储和传输的。人们对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所记录的信息必须通过相应的软硬件技术还原后才能阅读。

1.2电子档案管理必须实行文档处理一体化

从管理的角度看,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之间很难划分出明显的界限。纸质档案在归档前的文件阶段,档案人员无须参与管理,但电子文件在形成阶段,档案人员就要参与设计指导,使产生的电子文件能按归档要求归档管理;同时还要了解电子文件产生的背景、设计思想、数据格式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因此,在电子文件时代,电子文件的形成者,电子档案的管理者,必须通力协作,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才能保证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可存取性、可用性、可理解性。

1.3电子档案保存保管技术复杂化

纸质档案只要符合保管保护条件,就能达到长期保存目的,而电子档案长期保存就要面临许多的技术上的问题,例如电子档案可存取性、可用性、可理解性因素,电子软件所依赖的计算机软硬件发展水平,电子信息存储载体的耐久性等等因素,都会影响电子档案的有效保管,必须要有一整套的技术措施来给予支持。

1.4电子档案开发利用形式多样化

对于纸质档案的开发利用,我国已有一整套的方针政策和方法,但电子档案的开发利却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如电子档案的利用是通过通信传输,还是提供存储载体的拷贝件,抑或是直接利用计算机系统提供利用;还是电子档案的利用场所、保密问题、开放时间、应用范围等等,这些都要根据电子档案的特性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方法,并提供足够的软硬件技术保证才能开发利用好电子档案。

2.电子档案技术管理

2.1电子文件分类

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全部电子文件,按照业务类别划分,可分成公务文书类、科技图文类、财会文件类、人事文件类等,这是按业务范围进行的分类;目前比较普遍而公认的分类方法是按照电子文件的来源划分,这种来源是形成电子文件的软、硬件设备。据此电子文件可分成文本类、图形类、数据类、程序类、图像类、声音类、多媒体类等。如通过文字处理软件形成的文件为文本类文件,通过AUTOCAD等软件形成文件为图形类文件,通过编程软件形成的文件为程序类文件,通过照相机等设备形成的文件为图像类文件,而通过音频设备形成的文件为声音类文件、通过多媒体软件制作的文件为多媒体类文件。这一分类方法基本涵盖了档案管理中所有电子文件,是科学而实用的电子文件分类方法。

2.2电子文件的检索原则应当是方便利用和便于文件保密

但电子文件只有做到科学分类,才能实现查找便捷。计算机对文件的检索。基本上也是模拟人工检索,只不过是信息处理速度远远地超过人脑对检索词的反映速度。但是,如果机内文件杂乱无章,文件名称不规范,同样会制约机检速度和准确率。查找网上文件,更不可以盲目检索.而必须知道所查找文件的网址、系统、文件制发单位和文件名称等等一系列检索符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命中目标,否则如同大海捞针。另一方面,电子文件也需要保密或限制利用。对于这一部分文件一般的用密钥加以控制。随着网上窃密技术的不断完善.进入网络中的任何文件都再难以做到绝对保密。所以,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机密,应当采用更加稳妥的保密手段。

2.3电子文件的鉴定也存在着区别真伪问题

档案部门所保管的电子档案,应当是电子文件的原件或真实的电子文件;否则.电子档案就失去了凭证价值。归档的电子文件还应当区别出原件与复制件。文件制发单位必须将电子文件的原件归档,以保持该电子文件的原始性,以维护电子文件的凭证性和依据性。

2.4电子文件的归档方式

目前普遍是光盘归档和电子文件在线归档两种方式,即通常所说的物理归档和逻辑归档。光盘归档要归A、B套,A套作为母盘保管,B套提供利用。光盘按照电子档案的编号规则进行编号和管理。网络之中的电子文件在移交前应通知档案部门做好电子文件接收准备工作,然后由文件管理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向档案部门传送归档文件并将文件管理权向档案部门移交。电子文件的在线归档也应打印出文件目录以备交接查存.重要文件应刻录光盘备存。

3.电子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

电子档案管理的特殊性,要求电子档案管理人员既要具备档案管理基础知识,又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和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才能对电子文件及电子文件归档后形成的电子档案进行有效管理。这些知识和技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电子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档案管理基础知识

对档案学概念、档案管理学、文书学和档案保护技术学等知识予以深入了解和掌握,能熟练运用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来指导档案管理实践,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探讨新的管理方法,才能对电子档案按档案管理的原则和要求不断深化,实施常态化管理。

3.2电子档案管理人员还必须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

对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微电子技术知识、电子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现代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在档案部门应用知识必须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而对计算机操作、保养、维护的实际操作技能应达到国家规定的中级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对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和归档后形成的电子档案进行有效管理,达到长期保存和开发利用电子档案的目的。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电子档案管理队伍,一方面应引起各行业单位的高度重视,把培养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人员当作大事来抓,通过继续教育、学历提升等途径,尽快培养高素质的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人员;另一方面档案部门可以引进具有计算机技术的人员,改变档案部门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带来的不足。

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既给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又为开展电子档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相信只要敢于迎接挑战,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电子档案管理的特殊性、规律性问题,并加强电子档案管理人员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迅速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电子档案管理队伍,我们就能够管理好电子档案,保证在电子时代人类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得以长期保存。 [科]

第9篇

【关键词】 电子文件 档案 管理

随着办公自动化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信息技术产业,过去用纸墨、照相形成和传递的政府机关公文以及图书、图形、影像、文献资料、科技情报、商业信息等,都可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由此而产生电子文件。对电子文件进行及时的收集和归档并使之得到长期保存,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广泛运用,医院管理手段不断进步,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已迫在眉。

1 电子档案管理的现状

1.1 电子文件的优点

电子文件有重复使用的特点,允许若干个查询者同步利用一份电子文件,同纸质文件比,使用更快捷、更方便,信息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满足利用者一般需求。

1.2 多种类型数字化信息的档案化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记录档案信息的载体日趋多样化,包括文本文件、电子报表、电子邮件、图形、图像文件、视频文件、网页文件、数据文件等,在管理方式、载体形式、信息互动等方面对纸质档案形成巨大的冲击,原有的档案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档案工作的发展要求。因此,实现档案管理的计算机化和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是档案工作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前提。

1.3 电子文件的收集范围

凡是在医院工作中形成的、真实反映本院各项工作活动情况并且有考察与利用价值的磁盘或光盘等化学磁性材料载体上的文件者是收集对象。其中包括:一是文体文件: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文字处理形成的文字文件、表格文件等,重点是定稿电子文件和正式电子文件;二是图像文件:主要是通过数码相机拍摄的图像文件;三是影像文件:各种会议或重要活动通过视频设备并经计算机处理的动态图像文件;四是多媒体文件:运用多媒体技术形成的需要借助多媒体体现反映出来的文件。

1.4 电子文件的开发利用

合理运用声像档案,让其服务于医院中心工作,在医院建设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

2 医院电子文件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电子文件不能取代纸质文件

医院的电子文件只是纸质文件生成、运转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附属品,没有完全独立存在的能力和价值,尚不能取代纸质文件的存在。

2.2 声像档案归档

声像档案多形成于宣传科,开展各项活动主要由宣传科负责拍摄。因此多数声像档案都还保存在宣传科,没有统一到综合档案室里保管,今后综合档案室的工作是积极和宣传科联系,及时将医院的声像档案归档。

2.3 及时了解医院信息

医院各科室有时也自行拍摄一些资料,比如临床科室开导的新业务、新技术,护理部、医务部等部门组织开展的一些活动等,其中不乏有保存价值的声像资料。如果不及时了解医院的信息情况,很容易遗漏这部份资料的归档。

2.4 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的时间短,缺乏实际贮存的验证,所以电子文件中原始信息的长期保存问题是有待档案管理人员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2.5 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有待提高

档案管理人员新技术知识贫乏,加强档案管理的继续教育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任务。

3 医院电子文件管理的对策

3.1 加大投入,实现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用计算机储存整个医院的各种业务、行政上的档案,方便使用者及时查找、阅读,既节省时间也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利用计算机管理可以减少档案的有效空间,保存信息方便简单,也增加了其保密程度。因此,医院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应用设计完善的软件和网络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现代化。

3.2 健全制度,明确责任

由于电子文件具有分散性,医院每个科室都有可能成为电子文件的形成者。因此必须建立医院档案管理员的网络。为防止重要资料的遗漏,在医院各科室设立一名资料管理员,及时上报各科的电子文件资料。

3.3 档案工作者必须更新思想观念,确立新的管理理念

传统的纸质档案都是在文件办结后在第二年的上半年收集资料归档。电子文件在遵循全程管理,前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的原则,以功能完善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和国家对电子文件管理的标准规范不依托,对各种类型的电子文件从其产生开始就实行档案化管理,将电子文件从产生、办理、归档、保管利用,到鉴定销毁整个运动周期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保证电子文件长久保存和有效利用。

3.4 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的变革迫在眉睫

档案人员要适应信息技术和档案事业的发展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抓好知识更新,引进、消化、适应信息技术的成果,使档案人员拥有广博的知识,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快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变革,多途径、多层次培养人才,是档案工作者迎接信息技术革命最根本的对策。过去档案管理大多采用手工操作的方法,与电子文件处理手法相差甚远,需要新的知识和技术手段,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通过业务学习和技术培训,尽快地掌握信息管理自动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担负起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重任。

3.5 电子文件归档份数

对于长久保存的电子文件,拷贝到耐久性的载体上,一式三套。封存保存一套,借阅一套,异地保存一套,并要定期进行复制,以防止信息损失,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

3.6 电子文件的保存对策

电子文件应存放在具有防磁性能的装具中,以保证磁盘、光盘的稳定性。由于电子文件载体与传统纸质载体有明显区别,其存放环境和防护设备要求有控温、调湿、防水、防尘、防光、防盗、防鼠、防早、防雷电、防磨损、防强震、防病毒等措施,还要特别注意对电子档案进行定期检测和拷贝。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218-01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笔者作为一名历史学科的教研员在听了太多的常规课以及所谓的公开课、观摩课后,一直被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扰,这就是"多媒体课件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应用,才能使历史课堂真实、有效?"。我们现在的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这种现象:某些轰轰烈烈的课堂,那只是表面现象,学生思维停滞不前,甚至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目前,一些公开课所推崇的课堂,几乎到了学生为多媒体课件服务,学生为教学活动服务,花哨的课堂设计使学生成了木偶与道具。如果我们的历史教学不尽快的从这种"假象"中走出来,还历史以"真实",尽而达到"有效",那我们的历史课堂很难有鲜活的生命,也很难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真正学到、感受并热爱上我们的历史课。

历史虽然由鲜活的人物和事件组成,然而历史毕竟是过去的事情,它是不能重复的。由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老师纵然口若悬河,仍常常使学生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因此,选择适当的教法并辅之以相应的教具就显得尤为重要。时下有很多流行时髦的教法和众多的教具,现只就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提出自己的拙见。

想让历史课堂"真实有效",所选教法和教具就必须简单、实用,而不图花哨。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展现了一个新的天地。为了使演示型多媒体课件更真实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运用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应把握如下原则:

1.适度运用原则

在浓厚的传统教学理论背景下,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并非令人满意。出现了课件满堂演示,出现了新的形式的满堂灌。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主动性被抑制。课后,回忆教学内容,除了多彩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外,实质性的课程内容所剩无几,更谈不上主动学习。适度运用原则就是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如果没有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思考,让他们理解,让他们交流,让他们质疑,那么多媒体课件(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学科教学中的使用效果将打大折扣。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不能滥用,否则,多媒体课件便有花拳秀腿之嫌。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在学科教学中应适度运用,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理解、思考、合作交流、激发创新。

2.适量信息原则

演示型多媒体教学课信息量太大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多媒体课的信息量就是要大,只有大信息量,才能体现多媒体的优势。信息量太大使学生囫囵吞枣,甚至是听课的同学科教师产生"累"的感觉。这就是"电灌效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线式地点击鼠标。有教师感慨地说:"不是我们在用课件,而是课件在用我们。"信息量太大,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机智受到制约,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现场表现及时做出反应。只能回避学生的临时问题,师生交流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被淹没。太大的信息量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挤满了,剩下的只有一项工作点击鼠标。在大信息量的制约下,有限的师生交流也仅限于一些简单的知识性问答,对质疑性问题、创新性问题无法正视。显然,太大信息量有悖于创新教育。适度信息原则就是以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主要手段,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信息资源,提供适量的信息,在解决教学难点重点扩大视野的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3.有机结合原则

是否所有的课都用多媒体技术表现效果最好,回答是否定的。"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学媒体的采用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可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不同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用恰当的表现媒体和方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各有特点,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就生动活泼,事半功倍。教师以富有情感的启发式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以表情、姿态、板书、演示、实物等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能适应学生变化,督促学生学习,言传身教;多媒体课件以丰富的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手段,加上虚拟现实技术和图形、图象、三维动画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宏观为微观,化微观为宏观,形象生动;创设情境,使学习理论中情境学习、问题辅助学习、激发兴趣和协作学习等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独立学习为群体合作学习,变复制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因此,只有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用,取长补短,才能真正实现真实有效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多媒体课件与历史课程整合,不是把课件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课件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这才是多媒体课件在构建真实有效的历史课堂中所要做的。

第11篇

关键字: 演示型多媒体课件 电灌效应 适量运用 开放设计

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d Assisted Instruction——CAI)系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在课堂上使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被称为课件或多媒体课件。根据课件的使用对象不同,多媒体课件可分为两类:供教师使用的是演示型课件,供学生食用的是导学型课件。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演示型课件在学科教学中更常用,是CAI应用的主流。由于种种原因,相当数量的演示型课件不尽人意,CAI的应用现状也不令人满意。因此,演示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的问题,与学习理论及教学理论的结合问题,值得探索。

一、演示型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原则

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展现了一个新的天地。为了使演示型多媒体课件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运用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应把握如下原则:

1.适度运用原则

计算机不仅具有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功能,而且还可以把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视频图象等多种媒体有机地集成一体,建立在多媒体技术上的多媒体课件,使得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了本质的改变。但是,在浓厚的传统教学理论背景下,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并非令人满意。出现了课件满堂演示,出现了新的形式的满堂灌。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主动性被抑制。课后,回忆教学内容,除了多彩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外,实质性的课程内容所剩无几,更谈不上主动学习。李克东教授尖锐地批评之为“口灌”加“电灌”。

适度运用原则就是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如果没有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思考,让他们理解,让他们交流,让他们质疑,那么多媒体课件(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学科教学中的使用效果将打大折扣。

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不能滥用,否则,多媒体课件便有花拳秀腿之嫌。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在学科教学中应适度运用,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理解、思考、合作交流、激发创新。

2.适量信息原则

演示型多媒体教学课信息量太大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多媒体课的信息量就是要大,只有大信息量,才能体现多媒体的优势。信息量太大使学生囫囵吞枣,甚至是听课的同学科教师产生“累”的感觉。这就是“电灌效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线式地点击鼠标。有教师感慨地说:“不是我们在用课件,而是课件在用我们。”

信息量太大,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机智受到制约,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现场表现及时做出反应。只能回避学生的临时问题,师生交流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被淹没。太大的信息量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挤满了,剩下的只有一项工作枣点击鼠标。在大信息量的制约下,有限的师生交流也仅限于一些简单的知识性问答,对质疑性问题、创新性问题无法正视。显然,太大信息量有勃于创新教育。

适度信息原则就是以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主要手段,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信息资源,提供适量的信息,在解决教学难点重点扩大视野的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3.有机结合原则

是否所有的课都用多媒体技术表现效果最好,回答是否定的。“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学媒体的采用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可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不同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用恰当的表现媒体和方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数学的方程求解、物理的公式推导等,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不会比教师与学生一起边推导边板书好;化学实验教学用多媒体课件就不会比演示实验更直观更有说服力;至于立体几何教学,宜按教学的不同阶段,或用实物模型、或用多媒体课件、或用文字描述,实现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理论问题、微观世界的活动、宏观世界的变化等,采用多媒体课件则有其明显的优势。

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各有特点,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就生动活泼,事半功倍。教师以富有情感的启发式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以表情、姿态、板书、演示、实物等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能适应学生变化,督促学生学习,言传身教;多媒体课件以丰富的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手段,加上虚拟现实技术和图形、图象、三维动画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宏观为微观,化微观为宏观,形象生动;创设情境,使学习理论中情境学习、问题辅助学习、激发兴趣和协作学习等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独立学习为群体合作学习,变复制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因此,只有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用,取长补短,才能真正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二.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原则

应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要设计制作相应的课件。如何设计制作课件,笔者认为也有三个原则:

1、理论指导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目标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以实现教育和教学的优化。对多媒体课件设计影响较大的理论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初期,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基于框面的、小步骤的分支式程序设计方式,这是早期CAI课件开发的主要模式。它对今天的课件设计仍有影响。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阶段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CAI课件设计中,人们开始注意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开始研究并强调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不再把学习看作是,对外部刺激被动地作出的适应性反应;而是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对当前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主动作出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

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标志着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成熟阶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 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所谓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于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在上述学习理论中,认知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对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促其学会学习有积极作用。建立在学习理论上的教学设计理论不论是对整个一门课程的设计,还是对一个单元、一节课的设计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2.开放设计原则

设计制作过多媒体课件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设计制作课件较常规教学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若能直接采用现成的课件或对原有课件作少量修改就能为己所用,必将使多媒体教学大为普及。

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涉及到任课教师与课件设计制作者之间教学思想兼容问题,如果教师使用的课件不是教师自己开发设计或参与开发设计的作品,那么溶解在课件中的思想、行进的思路、表现形式、体系结构和技巧运用可能与任课教师相去甚远,若再加上教学对象的差异,课件的针对性问题就暴露出来。这也是影响多媒体课件被广泛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调查也证明这一点。因此,教师使用不经再加工的课件的可能性不大。设计制作开放性的课件有其必要。

基于积件思想的微软产品Powerpoint,是一个很好的开放式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容易上手,用它可以很方便的创作出一个演示型课件。与其它创作工具相比,用它制作的课件很容易被修改,如果提供给学生自学使用,学生的误操作可能使它被改的面目全非。这既是它的短处也是它的长处。用它制作的课件容易修改,而教师使用误操作的情况基本为零。那么,利用现成课件,为减轻教师劳动提供了条件。

表面上看,Powerpoint的缺乏定轨动画功能,缺乏交互功能,实际上可以通过挖掘它的功能实现。如动画功能有多种方式实现,其中一种是通过“自定义动画”的闪烁定义加以实现;交互功能通过“动作按钮”或“链接”来实现。Powerpoint还有“控件工具箱”及VBA提供功能扩展。

开放式课件设计工具还有金山公司的“WPS2000”, “几何画板” ,CSC的“CSC多媒体课件创作工具”等;Frontpage也可以用作制作开放式多媒体课件。WPS2000 和Frontpage 相对于Powerpint更有优势。不打包的AuthorWare等课件也应列入开放式多媒体课件。

3.动态交互原则

演示型课件似乎不存在交互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点击鼠标,按预先设计的的步骤一步一步往下走即可,这是静态交互。静态交互远不能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不同的教学班级,不同的教学对象,参与课堂教学交流的学生不同,针对学生的反映,教师的教学节奏及教学流程也应作适当调整,这就需要动态交互。动态交互就是为更好的配合教学,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件中加入的一种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课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第12篇

[论文摘要]当前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它是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一系列最先进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晶。通过对智能建筑的网络布线、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以及电子技术在建筑智能领域的应用等问题进行分析,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智能建筑产业是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诞生,且迅速发展起来的。涉及的专业领域广,新的弱电系统不断地加盟到智能建筑技术领域。智能建筑需要不同行业的专家共同参与,除了建设单位和设计师外,还需要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及电气技术等的众多专家们一起密切合作才能得以实现。

一、网络与布线

综合布线系统作为全新概念的布线系统,其优越性是传统布线系统无法比拟的。主要体现在综合布线系统的开放性——向所有的通信协议开放;灵活性——设备的开通更改只需增加设备和跳线管理;可靠性——器件通过ISO等组织认证,星形拓朴结构使得一条线路故障不会影响其它线路的正常运行;先进性——采用最新通信标准的5类、超5类、6类双绞线或光纤,实时传输多路多媒体信号;经济适用性——将分散线缆综合到统一标准布线系统中。从网络架构上分,网络可划分为控制网、局域网、广域网和城市网。TCP/IP协议使得局域网和广域网间实现了无缝连接。城市网是在局域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数据网,介于广域网与局域网之间,是把多个局域网互相连起来,构成覆盖范围更大,支持高速传输和综合业务,适合城市范围使用的计算机网络。

二、目前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1.我国智能建筑缺少一整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施工和验收标准。现有的智能建筑施工验收标准国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 50312-2000)、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智能建筑评估标准》、新疆工程建设标准《综合布线施工验收标准》等。这些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对智能建筑的施工、验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还缺少智能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计算机房等施工验收的标准和规范。现行的标准和规范针对不同类型的智能建筑的可操作性还有些欠缺,这给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施工和验收带来了较多的难点。

2.智能建筑的设计应由具有智能建筑设计资质总承包单位的设计院来承担,再由集成商进行多次的深化设计并交设计总承包单位审查方可招标施工。这是因为设计院熟悉国家、行业、地方的设计标准,设计中始终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技术先进成熟、经济合理、实用可靠,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符合标准,且要求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设计院掌握设计程序和全过程,与施工、监理、质量监督和业主沟通较为容易,与各专业也可密切配合,同时设计院能给集成商创造一个良好的建筑平台环境。

由于建设单位并不完全了解智能建筑的内涵,如系统多、复杂、施工周期长、设备和线缆的性能参差不齐多,也不完全了解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重要性、综合性和技术难度大等特点,故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大多数是单独招标、独立签约,中标后集成商自行采购、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管理、自行约束,这种智能建筑将给今后弱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管理带来极大的后患。

三、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智能建筑是在建筑平台上实现的,因此脱离了建筑这个平台,智能建筑也就无法存在。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的设备和缆线安全必须依靠电气技术,如:电源技术、防雷与接地技术、防谐波技术、抗干扰技术、屏蔽技术、防静电技术、布线技术、等电位技术等诸多的电气技术来支持方可有奏效。

下面列举的我实际工作的案例就能验证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1.案例1:某智能建筑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保安系统对整个建筑物内外现场实况进行监视。

该系统设备的选型:摄像机为日本松下产品,云台、防护罩、及光端传输设备数据接品选用某知名公司产品。

该系统开通后,光发射机的光端数据接口RS422、室外摄像机的防护罩配置的温度继电器、冷却风扇、电加热器、雨刷器经常被无故烧毁,更换和维护工作量很大,设备工作极不稳定,用户意见很大,集成商也很头疼。经分析是光发射机的AC220V电源质量存在问题,尽管选用了高精度稳压电源也还是承受不了瞬流(包括电涌)的冲击。瞬流可以损坏任何一种电器,何况耐受电压很低的电子和微电子设备呢?摄像机因距大楼较远无法保证AC220V专用线供电。前端机电源就近接在30KW直流电磁铁的配电线路上,该线路上的瞬流和电涌从发生到消失的过程极快,属于微秒到皮秒级,其电压幅值可高出工作电压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几千倍。

2.案例2:电子计算机中心的接地装置不但要满足人身安全的要求,还应满足电子计算机正常运行和网络系统设备安全要求。办公自动化系统包括:计算机、数字化设备等,除产品系列的不同外,高层、超高层建筑由于场地、位置、施工和投资等条件的限制,在计算机的接地问题上国内有着不同的见解,而发达国家也同样持有不同的观点。计算机接地系统是比较复杂的,如处理不好将直接造成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工作在弱信号条件下数字设备接地线的脉冲干扰更是不容忽视。目前计算机工作频率多在100MHz、200MHz,今后甚至可以达到1GHz、10GHz,这时分布电感、分布电容会引起电流通路的阻抗发生很大的变化,当这些参数对谐波产生谐振时又会产生超出常态的阻抗和能量,将会直接危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

有关电子计算机的接地有以下几种方式: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工作接地、防雷接地等方式,在智能建筑中宜采用联合接地(共用接地)。在钢筋混凝土的高层民用建筑中功能性接地、保护性接地与防雷接地的三组接地装置要达到相互独立的要求是很难做到的,而联合接地还可避免雷电的反击危害。经过大量高层、超高层建筑接地方式的调研,联合接地完全可利用其结构钢筋和基本钢筋做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一般值不会超过0.4Ω,很适宜作为电子计算机的接地装置。值得注意的是联合接地做功能性接地用时接地线需从基础接出,不得与其它接地线混接、短接,接地线宜选用25-35mm2绝缘缆线。为保证人身安全和弱电系统的抗电磁干扰,局部等电位联结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应用已遍及各行业各部门乃至每个家庭。因此,要求将外部防雷措施和内部防雷措施(接闪功能、分流影响、均衡电位、屏蔽作用、合理布线加装过电压保护等多项重要因素),作为整体来统一考虑,从而使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网络系统、布线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真正成为标准、灵活、安全、无误的网络与布线系统。

参考文献

[1]杨国忠、姜伟文,智能建筑中设备工种的地位与作用.浙江建筑. 2005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