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0: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常记溪亭日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李清照 《如梦令》 《李清照集校注》 细读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嫁与太学生赵明诚后夫妇俩志同道合,幸福美满。然靖康之乱中,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丧夫再嫁,后坚决离婚,无子嗣,漂泊南方,最后郁郁终老。
李清照在诗、词、文领域皆有成就,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她的词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作品集有《漱玉词》《李清照集》,后世多亡佚,流传至今者较少。
李清照被后世尊为婉约派的正宗,她以词名世,流传至今的作品虽然不多,却皆为佳作。她的小令亦写得含蓄蕴藉,具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触。比如二首《如梦令》小令,引得后来评论家赞赏不已。笔者通过细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其他著述对此词的误解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现将这首小令全文抄录如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少数注解者识字不深,未理解“常”与“尝”二者当通用
首先,对于此词起句“常记溪亭日暮”中的“常记”二字,另外的版本作“尝记”。笔者据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所作校记曰:“全芳备祖、杨金本草堂诗余、古今词话、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二作‘尝’。”[1]中国的古籍在流传过程中有字句不同的现象,故而同一作者的作品逐渐演化出不同的版本。有时候一字之差,意思却有天壤之别。有的学者取“常”字的“经常、常常”之意,还有的取“长久”之意,句意可通,却明显违背生活常理。即使看到另外的版本作“尝”,也没有认真地花时间去检索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去求证,就随意地掠过了。
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不同版本的“常”与“尝”,都可以解释得通,而这样的例子在诗词中比较少。笔者检索《汉语大词典》收录“常”字的第17条义项为:“通‘尝’。曾经。”其下举的例子有:《荀子·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王先谦《集解》:“《群书冶要》常作尝,是也。”《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常繇咸阳,从观,观秦皇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三》:“孙权常猎于山下。”唐赵璘《因话录》卷三:“常躬耕得金一瓶。”[2]以上的“常”通“尝”,当作“曾经”的意思。下文产生“误入藕花深处”的美丽错误才是正常现象。如果此处“常”作“经常”或者“长久”的意思,一个成年人,在“日暮”时分,由于视线不太清楚,找不到回家之路也属正常现象。但如果“经常”地“误入藕花深处”,那就明显违背了我们的生活常识。所以此处应该是“常”通“尝”,当作“曾经”的意思,才会令年轻的李清照记忆如此深刻, 写下这首令人赞叹的回忆性小令。
陈祖美在赏析此《如梦令》小词时曰:“词的起拍‘尝记’二字,在这里是‘曾经记得’的意思,它说明此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结婚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公公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就随丈夫赵明诚‘屏居’(即隐居)乡里十年……这首词是作者出嫁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作,也就是李清照十六岁左右到二十三四之间的作品。”[3]陈先生的细致分析笔者十分认同,这也为笔者以上的论述又加了一份佐证。
二、溪亭当为地名无疑,归属地当在李清照之故乡章丘
“溪亭”,众多研究者对它的注解并不相同,而且理解的差异也比较大。陈祖美在《李清照诗词文选评》共列举了四种观点: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二说泛指溪边亭阁;三说确指一处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苏辙在济南时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四说系词人原籍章丘明水一带的一处游憩之所,其方位当在历史名山华不注附近。[4]
众多专家学者中持其中一种观点的比较多。平慧善译注《李清照诗文词选译》在《如梦令》其下“溪亭”下注解曰:“济南名泉之一,临近大明湖。”[5]又王璠在《李清照研究丛稿》中有详细的考证:“溪亭泉原本历下七十二名泉之一,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苏辙《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说:‘竹林分径水通渠,真与幽人作隐居。溪上路穷惟画舫,城中客至有罾鱼。’(《栾城集》卷五)可见泉流于渠,能够行舟,时有画舫出没其间。郭老在《溪亭泉》诗中也说:‘七二名泉莫与京,才见趵突又溪亭。珍珠潭底鱼三尺,一片琉璃入大明。’说明此泉水流直入城西北的大明湖中。大明湖多莲花,这就是‘误入藕花深处’的缘由。”[6]
然而笔者更倾向于《如梦令》中的“溪亭”当为李清照原籍章丘明水一带的一处游憩之所,申辩的理由如下:
其一,《如梦令》起句“常记溪亭日暮”中的“常”字,据笔者以上考证,此处应该是“常”通“尝”,当作“曾经”的意思,即这首诗当为回忆之作。王璠将“溪亭”解释为济南城中大明湖畔七十二名泉之一,又依据词中描述的内容推断“这首词写的是李清照少年时期和女友们在荷花盛开的夏日同游济南城西的溪亭泉”。但这只是他的主观臆断,李清照在济南生活的证据并不充分,大多数学者都是根据此词中的“溪亭”二字所做出的推论。徐北文《李清照原籍考》一文载:“据李清照的几种年谱,我们知道她出生地是郓州(今东平),生长在东京(今开封),嫁给青州(今益都)赵明诚,其后随夫居青州、莱州、淄州等地,金人入侵后,又南奔江宁(今南京)以及江浙各地,后定居杭州而终。她一生并未在济南定居过,然而这一点并不排除她居青州时到济南省视其父亲李格非。”[7]
其二,将“溪亭”落实为李清照的原籍章丘明水一带的一处游憩之所,更符合日常情理。在中国古代社会,绝大多数女性在一生大部分时间里都被局限于家庭之中,很少从事离开家的活动,作为“内人”是女性生活的常态,但是对于不同阶层的女性、不同地域的女性、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情况又是不同的。[8]此小令描述的内容极富生活气息,人物的心情也是相当欢快的,从中可以大体推断此词所描写的当为李清照未嫁时的生活情形。李清照嫁给赵明诚后,家庭遭遇一连串的政治变革与打击,恐怕没有专门畅游济南名胜之地的雅兴,此为其一。二是赵明诚兴趣不在山水,金石图籍与绘画才是他的最爱,李清照自然也是夫唱妇随,生活虽然惬意,自然与往日未嫁时大为不同,在此时回忆往日家乡之美景,少女之轻狂与欢笑,并且形诸笔端跃然纸上,也是理所当然的。
三、本首《如梦令》赏析的重点当在“沉醉”
李清照本首小令起句“常”字点明是曾经的游览经历,虽然发生于昨日,仿佛又刚游历一番,足见此次游历令李清照印象深刻。“溪亭”交待游记之地,“日暮”当为截取的当日游历的一个片断,也暗示李清照在此地观景的时间之长。李清照与众多伙伴游览溪亭,饮酒赏景,兴致极高,酒喝得也欢畅,竟至于黄昏时“沉醉不知归路”。“沉醉”有二义:一作“大醉”;二作“比喻深深地迷恋某种事物或沉浸在某种境界当中”。此处作“大醉”似乎与词中描述更相符,所以李清照待到兴尽,方才回舟,在“沉醉”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荷塘深处方始发觉,急着寻路回家,情不自禁地叫起来“争渡,争渡(怎么渡,怎么渡)”,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寥寥数语,似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无穷。这首《如梦令》李清照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尺幅虽短却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9]
注释:
[1]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页。
[2]罗凤竹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三册),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版,第733页。
[3][4]陈祖美撰:《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5]平慧善译注:《李清照诗文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出版,1990年版,第1页。
[6]王璠著:《李清照研究丛稿》,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114页。
[7]徐北文:《李清照原籍考》,齐鲁文史,2004年,第2期。
[8]张金岭:《中国古代女性出游行为特征新探》,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1、原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译文对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翻译: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来源:文章屋网 )
1、李清照《如梦令》赏析: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记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
2、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
3、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
4、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
5、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6、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
7、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
(来源:文章屋网 )
虽疑者实是无疑——假疑不需化
何为“假疑”?亦即“设问之疑”。有些是教师备课时“造的疑”,这样的“疑”不可或缺,更多的是让教学顺畅地过渡;有些是学生“造的疑”,这样的“疑”,更多的是迎合老师,故意而生。
请看《夜晚的实验》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夜晚的实验是谁做的?
生:为什么要在夜晚做实验?……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疑问,那就让我们打开书,认真读一读,相信你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这样的教学,基于学生的阅读基础,少了假“疑”的迂回,也就多了一份开门见山的直达与通透。
有疑者却要无疑——真疑定要化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之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使是学。”这是“疑”之最高境界,是“真疑”,是必须化开的“疑”。这样的“疑”,犹如娇嫩的幼苗,需要呵护。它没有和谐宽松的氛围是破不了土的;没有细心的捕捉是抽不了芽的;没有充分的预设是开不了花的;没有合宜的疏导是结不了果的。
下面是来自笔者的教学案例:
“老师,聂将军这样对待日本人的后代,这不是‘以敌为友’吗?” 六年级的孩子,面对文字,有了“独到的见解”。《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篇课文还没有开讲,有学生就提出了的质问。
“是这样吗?”在我的反问下,大家开始读起课文来,不少孩子频频点头。
学生的这些认识是我备课时没有预想到的,看着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研读人物行动,感受聂将军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揣摩人物语言,把握聂将军至仁至义、追求和平的“活菩萨”形象——想象美穗子四十年后看望聂将军的情景,升华聂将军“中日友谊使者”的伟大人格),我知道教学必须调整了,以聂将军的语言作切口,不正可以将孩子的疑问迎刃而解吗?
请看以下教学片断:
师:是啊,聂将军为什么要如此厚待这两个日本小姑娘呢?他是怎么解释的?
生:聂将军说: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绝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师:同学们,你们仔细读读这段话,你发现了什么?(生读后无声地看着我。)
师:默读2—5小节,带着对聂将军深深的敬意,一起看一看,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段难忘经历……
都说教学是“一道流动的风景”。是啊,唯有动,才是有生命的;唯有动,才是耐人回味的。这动,是师生问答时的互动,是听说读写时的活动,也会是不可预设的变动。“聂将军不是‘以敌为友’吗?”这小小的质疑,就引出了教学的“变动”。 备课时,我反复研读文本,内心只有一个目标:作者是如何表现“聂将军无微不至照顾日本小姑娘”的?“聂将军至仁至义的‘菩萨’形象如何引导孩子捕捉”?带着“至仁至义、无微不至”这样烙印般的文本印象,又如何会想到“以敌为友”这一看似“偏了的方向”的教学?研读文本时,不妨带上孩子的“心”,揣着孩子的“情”,弯下身子,想一想,孩子会读出什么?教学由孩子的“可疑之处”开始,行走在为孩子“答疑解惑”的路上,课堂的风景会更灵动。
无疑者需教有疑——未疑也要化
有两种情况,孩子会“无疑”,一是“真懂了”,一是“真不懂”。朱子有言:“有疑者需教无疑,无疑者需教有疑”,在孩子“真不懂”处,教师不妨引一引,化一化,方成“大疑则大悟”之境。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孩子们们读着诗,回想着这醉人的一幕幕,显然已经被词人如此悠闲自在的生活吸引。此时,著名歌手蔡琴的歌声响起:“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低沉、伤感的声音,让人恍若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冰冷、凄婉,孩子们跟着哼着,没有了刚刚读词时的眉飞色舞。
师:有什么发现?
生:听起来觉得很伤心。
生:让人高兴不起来,有鼻子酸酸的感觉。
师:是啊,这是为什么呢?明明是写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怎么会是如此凄凉的调子?请你再认真读读词,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
生:我们刚才只顾着看溪亭日暮,只顾着看藕花、鸥鹭,忽略了“常记”这个词。这是“常常记起”的意思。说明这是作者的回忆。
生:我也从“常记”这个词发现郊游可能是词人年轻时的经历,而《如梦令》是词人在后来回忆时写的。
生:老师,上星期在学习《夏日绝句》时,我们知道,早年的李清照家境优越,生活幸福,无忧无虑。可是后来,国家危难、丈夫早逝,让她晚景孤独,凄凉不堪,这一定是她在痛苦的生活中写的。
师:是啊,一个人常常会在忧时思乐,“常忧”才“常记”,词人是想借回忆解近忧啊!可是,欢乐早已远去,美景渐渐模糊,凄凉破败的一切就在眼前,这真是“乐未增,愁更愁”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声音低沉,面色凝重,一如歌手蔡琴,一如词人李清照。
这是《如梦令》的教学记录,对于这首词的“几多欢喜几多忧”,孩子是无从体会的,但一歌起疑,一问生疑,一读释疑,短短一节课,孩子们跟着词人,在快乐的往事中忘乎所以,又在冰冷的现实里怅然长叹,这欢欢喜喜、悲悲戚戚间,留下了语文无穷的魅力。
多数人与李清照的初次照面,都是从这首《如梦令》开始。
而我,不是从《如梦令》这首词中知道她的。
与她初次照面是在《声声慢》中,当时的我,年纪小,姐姐让我背词,便给我找了这首《声声慢》。
因为年龄小,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是很好奇,所以就糊里糊涂的死记硬背。
随着年龄的增长,背的诗词越来越多,渐渐地就把它给忘得差不多了。
再次照面是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第一眼看到作者时,有些熟悉,仔细一想,才知这就是小时候背的《声声慢》的作者,我还依稀的记得前几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虽然我还是不太懂,但是也能感受到她的忧伤。
顿时对她产生了兴趣,他们都是欣赏她的才华,由此记住了她;他们都是沉醉于她的爱情,所以靠近了她;他们都是倾慕于她的人格,才最终爱上了她……
而我也不是这样,我知道她肯定是有才华的,但是我不清楚她到底有怎样的才华,所以我更不会欣赏她的才华,但是因为好奇,我还是记住了她;我也听说过她的爱情,但是我不懂爱情,无法沉醉于她的爱情,但是因为好奇,我还是靠近了她;我知道她一定有让人值得倾慕的人格,但是,我不清楚她的人格,所以,我更不可能倾慕于她的人格,但是因为好奇,我还是最终爱上了她。
走进古诗苑,我看见:西塞山前的盛春,白鹭飞翔,桃花缤纷,落在水中随波流去,鳜鱼正肥,一鱼翁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走进古诗苑,我听见:山村的夏夜,鸟惊、蝉鸣、还有稻田里一片蛙声,编织成一支醉人的乡村夜行曲。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走进古诗苑,我看见:姑苏城外的秋夜,霜天残月,江畔红色的枫树,江中渔舟的点点火光,绘制成一幅精美的枫桥夜景图。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蹄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走进古诗苑,我看见:北国的冬日,万里冰封,天女散花,把整个世界打扮成一个银装素裹、粉妆玉砌的天国。
夜大雪歌(陆游)
朔风吹雪飞万里,三更蔌蔌呜窗纸。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啊!在古诗苑漫步,来到一个美丽的水亭边,我忘却了回家的路:
如梦令(李清照)
李清照无意理会这些,她在尽情享受属于自己的无忧岁月。
当时的汴京城繁华盖世,令很小就随父来此的李清照眼界大开。而开明的家风和书香门第的熏染,更让李清照不受压抑地成长。母亲王氏出身官吏世家,有很好的文学修养。父亲见识广博,丝毫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偏见,而且对女儿的才华赏识到“中郎有女堪传业”的程度,又与苏轼及黄庭坚、张耒、秦观、陈师道等人来往甚密,整个李府文学氛围浓郁。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李清照在十五六岁的花季年龄就已经显示出艺术才华。她个性开朗、无拘无束、博览群书,对社会、历史有着独到见解。
除了最心仪的诗词,李清照兴趣广泛,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还神深通博弈之术,只赢不输。她懂得二十一种游戏,最喜欢的是“打马”(翼:【苦恼】o(︶︿︶)o 唉,打马真的好玩吗,可惜我没玩过啊,真想生在古代呢)(舞:【鄙视】切~~~你是痴人说梦、痴心妄想。做你的白日梦去吧)(“打马”棋艺游戏,又称“打双陆”),入迷时甚至通宵“打马”。
在这个出身名门的少女眼中,生活处处充满斑斓的色彩和勃勃的生机,正如她少女时代的作品《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信手拈来、毫无雕琢痕迹,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荡舟晚游图,读来如闻林间小鸟的清唱,快乐热烈、朝气蓬勃。
六年级:陌汐尘
如水的夜色无声地流进深闺,在这小小的房间里又平添了几分静谧。
此时,成年的我却被寂寥困扰着。说不出,是悲,是悔,还是念。
抬起低垂的眼帘,透过窗子,借着月色向夜的更深处望去——那是我们青春的笑脸吗?举着带有晶莹水珠的莲藕,捧着清香扑鼻的荷花的我们,是那么的快活。
……我和我的好友们又一次来到溪边的亭子游玩,并携带了一壶美酒,几碟小菜,不胜美哉。天边的红日随着醇醇的夕阳红渗透周边的云彩而逐渐隐退了。亭亭的荷花在池中随风飘动,婀娜的身姿在水面投下倩影,连池中的鱼儿都为之心动,跃跃预起,荡起圈圈涟漪。清风拂过我们的脸颊,不禁使人心旷神怡。我们围坐在石桌边,饮酒作对,欢声笑语,不时地猜几下行酒令,不胜快活的我们全然不顾两颊泛起的红晕,浑身也开始有些发热了。隐隐约约的我们听到了蛙声。这才想起天色已晚,早该回去了。
匆匆地收拾好桌上的残局,一行人登上来时的游船往回划去。可是,被夜色笼罩的我们已看不清东南西北,加之喝了许多酒,脑中已没了思绪,更是胡乱地划动着浆。不知不觉中才发现自己已身居藕花深处。酒意逐渐散去,望着周围的处境,我们越发地着了慌,不约而同地操起手中的浆,奋力地在夜色中挥舞,浆碰到了身旁的荷发出沙沙的声音,荷左右晃动着,一群水鸟被惊醒,扑腾着翅膀都飞起来了。估计它们是在瞧,究竟是谁这么放肆,扰了它们的清梦吧。再回头看看我们这一个个手忙脚乱的样子,不约而同地我们相视笑了,笑的那么爽朗,快活,无拘无束。
……想到这里,一丝惬意涌上心头,我不禁笑了。诗性顿起的我,顺口吟道: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渴望遨游书的世界
进入初中要努力学习啊!不能放松。耳边整天都充诉着这些话语。而让我失望的是,从前读书的时间现在几乎没有。从前的我就像一只小鱼在书的海洋里自由自在的游着。而现在的我就像一只小蚂蚁,不停地钻来钻去,一会钻到那本练习册中,一会又钻到那本辅导书中。
还记得我以前一会把自己扮演成大侦探家:一会有把自己扮演成教授:一会有把自己扮演成探险家:一会有把自己扮演成科学学;
还记得我以前为白雪公主而感到担忧:为雷锋而感到光荣:为居里夫人而感到敬佩:为海的女儿而感到遗憾:为灰姑娘而感到幸福
还记得我以前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诗感到清廉:读冰心的“墙角的华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变小了。”而我感悟人生的历程必须是虚心的:读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感受到春天的生机盎然,繁花似锦:读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感受到了曹操的博襟:读孔子的“见贤思其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让我感受到处处都有值得去学习的地方:读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我感受到游子的思乡之情:读李清照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让我感受到李清照的缕丝的情意••••••
我渴望在数的天地中遨游。我吮吸着书的甘露。给我一片遨游书的世界的天地吧!
诗就是语文,语文就是诗,诗中有语文,语文中有诗。
诗需要读、写、听、说,语文也是这样,语文可以读,也可以写,也可以听和说。李白有句诗写得好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何等的气势磅礴。我仿佛看到一个潇洒的诗仙,他在对着飞泻的瀑布吟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个伟大的诗人用生动的文字,写出这么感天动地的诗句流传至今,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为中华富强而读书。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这句诗写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上层人物,是多么令人厌恶,令人发指。语文可以把人赞美的完美无缺,也可以把人写得极为可恶,这就是语文的力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明明是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足见这离情是何等深沉。这首诗写朋友离别之后,是多么地渴望重新相逢。可见语文是多么有趣味。语文处处都在,不仅诗中有语文,生活中也有语文,而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语文多么实用啊!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句诗写的是回忆往日的快乐情景,唱完酒后的副作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诗是写母亲对我们的恩,及我们报恩的心理。诗人孟郊用这么简洁的诗句写出自己,对母亲无限的爱,及强烈报恩的心情。诗人用语文写出这么动人的诗句可见诗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
总之,语文和诗就是一个整体,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语文无处不在,诗无处不在。
好心情是巴黎塞纳河畔的欢快舞曲。飞扬的笑脸,欢乐的歌声,热情的掌声,舞动的脚步。好心情就这么简单。?
好心情是爱尔兰田园里的美丽景色。白云般的牛羊,如茵的绿地,潺潺的流水,成荫的树木。好心情就如此丰富。?
好心情是美国迪斯尼的童真。可爱的米老鼠,美丽的白雪公主,笨笨的威尼熊,活泼的兔八哥。好心情就这样无邪。?
好心情是埃及金字塔的神秘风采。无边的大漠,金色的天空,雄伟的人面狮身像,成行的驼队。好心情就这样随意。?
好心情不仅仅是万千景色,而且还出现在人的生活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给你好心情;"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欢悦给你好心情;"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意外给你好心情。好心情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好心情,是父母无微不至的照料;好心情,是朋友好言相劝的关怀;好心情,是对手真诚的一个握手;好心情是陌生人的相互谦让……给自己一份好心情,让世界对着你微笑,让生活对着你歌唱。给别人一份好心情,让和平之鸽放飞,让友谊之歌响起,让世界从此友爱和睦。不再拥有硝烟战火,让大家同唱一首和平之歌。?
好心情之旅不会结束,请你让自己的人生成为永恒的好心情之旅吧,给自己也给他人一份好心情!
青春是B,是心与心结合开出的美丽花朵,是朋友之间互信互谅的两颗真诚而纯洁的心。
青春是C,是我们的耳朵,让我们去聆听各种天籁之音,聆听长辈们的谆谆教诲,聆听自然的鸟语花香。
青春是D,是一把竖琴,青春的我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弹奏出属于我们少男少女的青春之歌。
青春是E,是书架,是青春的我们遨游于无尽的书海中,不断求知、探索并发现的美妙领域。
青春是F,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是通往成熟、通往收获、通往成功必不可少的希望之心。
青春是G,是自由的化身,“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要做无拘无束,无阻无碍的鲲鹏。
青春是H,是阶梯,是青春路上跨过的的一个又一个坎坷,我们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拾级而上。
青春是I,是挺直的脊梁,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气概,是永远拥有一颗正义之心的坚韧。
青春是J,是翩翩起舞的少女,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
青春是K,是迈出正步的军人,是我们严守纪律,像军人一样以整齐的步伐走出的一片个性蓝天。
青春是L,是一把倒立的锄头,是帮我们在青春路上清除杂草,扫除障碍的工具,让我们少走错路、弯路。
青春是M,是通往心灵的一扇门,只有打开心灵的这扇门,才能获得人与人真诚的交流,使自己拥有更多朋友,更真的友谊。
......
其实,就算26个字母全写出来,也不能把这充满活力的岁月道尽。朋友,为了让我们的生命无悔,生活闪光,用心珍惜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