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0: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培养兴趣,发掘潜能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长期的语文实践,使我感觉到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乐之者”的重要。
1.组织活动,激发兴趣。
写作是一种真实情感的表达,离开现实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师要用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产生表达欲。因此,教师可以精心安排一些活动,如排演生活小品、组织踏青或秋游等。学生在参与后有了真情实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叙,也就有了写作冲动,更有表达的欲望了。
2.讲究方法,发展兴趣。
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具有不稳定性。由于年龄原因,小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往往容易转移。在作文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是我们教师所应关注的。郑板桥曾说:“作诗非难,题为难。”意思是说作诗不难,难的是给诗拟一个好题目。小学生的作文命题何尝不是这样?现在,很多教师总是拿“一件小事”“难忘的一件事”“春游”等这些老套命题让学生写来写去,时间一长学生便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小学生的兴趣特征本身就是不稳定的,因此,需要不断地变换方法来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果把这些老套命题换成“这件事可真不小”“美丽的七色光”“春天的脚步”等,让学生透过题目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极积性。
3.多多鼓励,保持兴趣。
作文是创造性劳动,与抄写之类的作业相比要有很大的难度。当学生把作文交给老师时,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指导和赞赏,而不是过多的责备。教师的肯定与称赞,都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能激起学生的进取心。在批改作文中,教师要尽量找出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加以肯定,使学生获得更上一层楼的动力。
二、加强训练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通过多种形式的作文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1.立足范文,强化写作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对范文进行扩写、仿写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好方法。
(1)扩写。让学生在学过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扩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在写作中体会写作的乐趣,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另一方面,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基本功,特别是训练学生准确用词的一种好方法。
(2)仿写。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学生仿写,让学生在模仿中摸索领悟,在模仿中成熟创新。
2.发挥想象,自主作文的创新。
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1)多角度想象。因为人的智力、情绪以及爱好各有差异,所以每个人的想象都不是固定的。因此,习作也不会是一个思路。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想象从不同角度进行写作。此时,学生的灵感就会不断闪现,各种想象就会跃然纸上,习作也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2)奇思妙想。奇思妙想带有更多的随意性,它更能充分地展示学生的个性和才华。如有的学生写“未来我家的居室”“××的绿化景观”“如何使水更清,天更蓝,树更绿”等,这些奇思妙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和对未来的向往。这种写作方法不仅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还充分显现出学生的习作个性和创造才能。
三、作文的评改要创新
一、正文前,拟好“题记” 先声夺人
目标锁定:
(1)拟写题记起到提纲挈领作用;
(2)拟写题记为了提示全文内容;
(3)拟写题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白云飘飘网网整理)
能力阐述:
题记是写在文章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文字。
题记,指示或凸现文章的主旨及情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常常收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写作文巧妙地拟写题记,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作品锦上添花。
不少作者常苦心孤诣,拟写出的题记具有生动的形象性和深刻的哲理性。
(一)、 映衬式
利用名言或语句作题记,映衬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核与人格品质,亦映衬出潜隐文间的浓郁情感与审美取向。
例:一学生写母亲对儿子的挚爱与眷恋,拟题为《煤油灯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游子吟》)---题记
以此作题记,映衬出沉甸甸的母爱,亦折射出对母亲的挚爱感激之情,让读者未阅读全文便先感受到了情感的张力。
一学生写其父的坚强不屈,题拟为《父亲的脊梁》: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的《题竹石》)---题记
以此作题记,映衬出父亲刚毅坚定的人格,亦表现出对父亲的景仰赞美之情。
(二)、 注释式
籍用题记,对题目内涵作具体的解释,让人对其内涵有更为清晰的把握。
例:上海一考生写的《“回声”的启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题记
此题记将“启示”内涵具体化、明确化,给予人生启迪,亦令人感受作者底蕴的厚实与思想的深邃。
陕西一考生写的《五彩的幸福》:
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诗,意境深远;生活如梦,绚丽多姿。---题记
此题记富蕴诗意,诠释出幸福的多彩性,显现出习作者丰富的情感特质与良好的语言素养。
一考生写的《感悟中学》:
那是心灵深处一股清泉,流不尽,吐不完,一直奔流到永远永远,去浇灌我人生旅途中的一草一木。---题记
小作者对中学生的感情作了诗意的阐发,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挚爱与赞美之情。文章情感因之升华,立意随之深化,具有厚重的质感。
(三)、 悬念式
以题记创设一个富蕴悬念的氛围,吸引读者。
江苏一考生写的《一生的思索》:
可笑的我啊,竟要用一生来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席幕蓉《疑问》)---题记
此题记故置悬念:“可笑”为何?“一个问题”又是为何?“一生思索”又为何?令人一见题记,必欲读之而后快。
一考生写的《那山、那月、那人》:
一面是贫困的小山村,一面是繁华的现代的大城市,这位刚毕业的师专学生将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呢?---题记
推出悬念,刺激读者阅读情绪,调动读者阅读兴趣。
(四)、点题式
以题记来点文旨,让人对文章承载的思想与情感有个明确的领会。
例:一同学写的作文《化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自己只是一只毛毛虫,盼望着有蝴蝶那样优美的舞姿。---题记
以屈原的诗作题记,直接点明了文章所寓的人生理念,表达出习作者执著与不懈的人生追求。
另一同学以《追逐》为题记写作:
我不一定在快乐地活着,但我一定是在追逐生活的快乐。---题记
(白云飘飘网网整理)
二、正文中,分小标题作文,显得大气
一般情况下,从不同角度分拟三个小标题最适宜。小标题可以用古诗文名言警句,也可以用富有个性化的词语。再续以尾声.
如有一话题作文《守望家园》:全文如下:
守望家园
青山傍着绿水,小鸟依着佳人。。。我的家园就在这里。----题记
1、小桥 流水 人家
。。。。。。
2、春面不寒杨柳风
。。。。。。
3、哭泣的胡杨。。。
。。。。。。
尾
一、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新作文的写法
现在颁布试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写创新作文已成为作文教学的重头戏。
生活和阅读―――创新的沃土。要丰富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生活,使他们情绪饱满地投入其创新写作的摸索,让他们去充分感受生活,从生活中提取创新写作的材料。诚然,教师也应该充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其动口、动脑、动手,纷繁多彩的生活会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激起波澜,馈赠给他们写作的素材和灵感。教师要教给学生筛选素材,及时捕捉灵感的方法,使学生创新作文的土壤越积越肥沃。同时,还应转变纯语文教学观和为写而读的功利化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将阅读内容拓展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中外名著、名人名言,丰富自己的知识量,提高自身的素质等。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和信息,增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使他们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吸纳精华,达到“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的效果。
二、写自己缘于生活真实的新体验
1、求真和想象――创新的方法。首先要更新观念,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要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反对套话、空话、假话;要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与做人密切相关;要使教师认识到,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也是‘立人’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使学生认识到作文也是生活的一种实际本领。而不是为了应试;要培养学生简洁、明了、准确地表达信息的能力,包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认真写作、反复修改的习惯等。”创新作文提倡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让学生写自己的话,不油滑、不轻浮、不虚无,释放出充满热情、饱含生命的蓬勃张力,这应该成为我们作文教学努力的方向。
2、仿写到创写―――创新的途径。仿写就是对文章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和表现手法进行模拟训练。要多仿形式少仿内容,力求仿中有创,创中有新。学生可仿课文,因为课文都是佳作,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可仿课外文章。如读过童话,让学生仿写,这是一种从仿到创的过程。再让学生自选素材另写童话,这则是深层次的创新。
3、我笔写我口―――创新的秘诀。创新作文的一个秘诀是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创新作文应还学生作文的自。学生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用什么方式写就用什么方式写。如学生可选择喜欢的话题,可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或记叙,或说明,或议论,或抒情,或想像等。同时,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创新。
三、“新”――作文教学的新理念
1、题目要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常规做法是教师命题,写“我的老师”、“校园一角”、“桥”等等,这些老掉牙的题目,学生写烦了,很大程度上难以达到练好笔的目的。有时候老师也想到了要变个花样,出点有新意的有特色的题目,可一旦题目“新”起来,学生就无从下笔了。更多的时候,则是老师们难以命出一个有新意的题目来。那么创新题目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命题权还给学生,学生就会根据自己写作的需要,根据自己对众多创新类作文的借鉴,拟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题目来。
2、“视角”要新。有一个全新的题目,仅仅是创新作文的第一步。接下来,是要确定写作的新视角。从哪里入手,怎样围绕话题立意,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像2001年围绕“诚信”话题创作的新类作文《赤兔之死》,2002年围绕“心灵的选择”话题创作的新类作文《老张算命记》,就从拟题到行文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指导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构思作文,就要切实要求他们善于捕捉生活、情感、理性等诸方面的瞬间感受,深入挖掘。
3、语言要新。近几年的满分作文都在语言上占据了先天优势。有的靠风趣幽默取胜,有的靠清新明丽夺魁,有的靠婉曲动人得宠,……总之,在创新类作文中,语言本身的魅力无疑是成功的关键。缘于此情,语文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有意识地借鉴和模仿,修改锤炼,努力打造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
其实,关于作文原点的问题,古代早有“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的说法。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心声”与“情动”当是作文的发端。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见解或说法并没有得到弘扬,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由于受到了“政教合一”科举制度的干扰,作文应有的起点发生了很大的偏移,使它成了“代人立言”的差事,而且此风蔓延至今,并没有根本的改观。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作文教学的实际做法吧。上课伊始,老师首先出示命题。小学生面对老师的命题,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写,有没有东西可写都必须写,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写。而命题呢,绝大多数是命题者出于某种目的、一厢情愿的设想、规定、要求。学生接题后,先是要对命题的意思进行一番猜测与揣摩,以求对命题的意图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与把握;随后便是在命题限定的范围、时态、数量、重点、中心的圈子里苦苦思索――尽力在自己的头脑中搜寻那些符合命题要求、规定的写作素材;并最终在规定的时间之内,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按照规范的文章样式写出思想健康、中心突出、段落分明、用词准确、首尾呼应、说话得体的文章来,去实现命题者的假设,去适应批阅者的口味。正是因为限制和规定如此之多,如此苛刻,常常使他们动辄得咎,很难得到命题者与批阅者的首肯。对一位年纪尚小、生活经验不足、写作能力有限、写作素材和书面语言积淀尚不丰厚的小学生来说,不编不抄,不去说那些一百年都不落后的假话、空话、套话来应付,还能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呢?难怪他们惊呼: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创新作文是如何把自主的写作权还给学生,弘扬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 感受生活──创新的源泉
叶圣陶语生:“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写出新鲜的文章,就要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的投入生活:布置教室,设计黑板,组织班队活动,编辑手抄报,参加文体表演,语数竞赛,参观科技展,公园花展……充分放进去学生的感官,实行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解放大脑──让学生思维,解放双手──让学生动手,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当学生在一起创造感受充满激情的学校生活时,生活也馈赠给写作的素材和灵感。《难忘师生情》,《调皮王变乖了》,《我成功了》等文章写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样,家庭、社会纷繁复杂场景也给他们内心世界荡起涟漪,他们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自主写作的欲望,那么写作的素材──创新作文的土壤,就会越积越肥沃,创作热情必然高涨。
2 激发兴趣──创新的动力
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激趣。
2.1 鼓励学生自主表达熟悉的生活
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学生快乐的活动。“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学生“情动而辞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写作兴趣一旦被 激发起来,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
2.2 尝试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欲父望。”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可以展开作文竞赛,办手抄报,发表学生习作,优秀习作巡回展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人人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3 大胆想象──创新的翅膀
《语言新课程标准》规定:“要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黑格尔也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学生习作,创新作文就在自主作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学生的神思飞扬,文思泉涌,浮想联翩,写出来的文章就与众不同,很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自己的独特创意,大胆想象就是创新的翅膀。如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呢?
3.1 教材拓展延伸,进行想象练笔
小语教材中许多地方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中结合阅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主,进行想象练笔。如学习《凡卡》一文,让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可能产生的新结局中,学生在他人的想象中互相启发,拓展思路,编写了许多不同于他人的故事结局,这样的练习,既训练学生自主作文的权利,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
3.2 借助插图,观察想象
形象生动的课文插图,具有情节浓缩性的特点。如果就图讲图,学生的想象就会受到插图内容的局限,使插图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想象的羁绊,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引导学生去推想插图中未曾出现的内容,把插图作为想象的发端,为学生开辟想象的广阔空间。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展了想象力。
3.3 大胆假设,虚构幻想
【关 键 词】 作文教学;创新作文;写作;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作文水平直接反映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反映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反映出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写作能力是语言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如何贴进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等等,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必须积极面对并努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把作文教学作为专题,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广大的语文教师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尤其是新课标颁行之后,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作文教学的各种研究更是层出不穷、百花齐放。笔者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作文教学的创新思考,以此抛砖引玉。
一、引领学生,认真思考
学生写作时遇到的问题,往往打不开思路,找不到写作的切入点。这时,就需要老师在写作前,带领学生大胆去想,勇于思考,不怕犯错。
首先,要明确题目对所选材料在时间、空间、数量、对象及内容上有哪些限制。搞清楚这些限制,对于文章的立意和组织材料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作文时就很容易出现跑题现象。如《暑假生活片断》,限制了选材的范围:暑假生活;《我的好朋友》,点明了记叙的对象:好朋友;《快乐的星期天》,规定了选材的时间:星期天。
对于复杂的作文题目,要学会从语法结构上进行分析。如《我所经历过的一段有意义的生活》,这个题目比较复杂,它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①内容应以“我”为主;②要求写“所经历过的”一段生活,不能单纯写感想;③要求写“一段生活”,不能只写一天或一件事;④要求写进文章里的生活题材一定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第二,要注意充分分析作文题目,进而确定写作的重点。如《雷锋的事迹教育了我》,这个题目的重点要求在“教育”二字上,既要写“雷锋的事迹”,又要写“我”从中受到哪些“教育”。如果只写雷锋的事迹,而没有写对“我”的教育,那就成了雷锋的故事;如果写了对“我”的教育,只是表表决心,也是轻重倒置,重点不突出。
第三,在审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涵盖范围比较广的某一类题目。这类题目涉及到的可写内容较多,如果面面俱到,就成了大杂烩,所以必须让学生们学会从众多的可写内容里选取一个角度或者一个侧面,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二、思维训练,口头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语言能力。作文课就是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倾听、应对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形成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说,可以组织语言,检查思考的结果,同时又促进思想,有利于书面语言的发展。由想到说是一项很重要的过程,是思想转变文字的过程,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要让每位孩子都有机会说,哪怕多挤出一些时间,也要全面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你说我说大家说,相互补充,相互引导着,哪怕是一个词也要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来。
如写关于小动物的童话,开始学生只是叙说一段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笔者再启发说,各种小动物们说话了,但还是不够生动形象,我就在黑板上画一幅大森林中小刺猬、小狗、小鸟、小鹿、小猪参加的大联欢场面,再让同学观察图画,说一说每个小动物的表情、心态和动作,尽量让每位同学都说,丰富他们的语言。同学们可高兴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想象故事的情节,同学之间还互相补充,语句风趣幽默。
三、换位思考,多层修改
学生把作文写出来后,老师的批改也是一个大任务。尤其是农村教师,是包班的,既要教数学,又要教语文,还要带上科学、美术等其他课程,每天工作量很大。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想了一招:让学生写完后读第一遍,接着自己读自己改,第三遍全班读。全班在读的过程,简单的错误如错字、句子不通顺这样的小毛病就没了,同伴之间会找到意想不到的错误。这样,老师就节省大量的时间来备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有利于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最后,老师在批改时选出最优秀的文章,让学生再读给大家,欣赏,批改,再欣赏。文章不厌百回改,精雕细琢出好文。学生改后的文章语言流畅,用语准确,写作能力也就这样一天天提高了。
四、他山之石,重在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道出了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笔下生花。语言的积累是一个过程,课内课外都可以积累。学习课文,学生们都会把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句子摘抄在摘抄本上,一学年下来很厚的本子记得满满的。笔者又给学生搭建各种学习平台,如讲故事比赛、读书比赛、背诵比赛,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等活动,所带的班每人每两周从学校图书馆借一次书。学生们阅读各种题材的读物,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各种比赛活动中都是轮番上阵,人人都能得到锻炼。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与语言表达有关的各种比赛,是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方.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创新;作文;语言;质量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纵观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可以发现:这些文章皆有语言新颖、生动流畅的特点。可见,创新作文语言,是考场作文赢得高分的关键。
一、激发想象
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搭配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巧妙新颖的想象能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呆板为神奇。在描述人物心情时,可通过想梦境、幻觉等方式来创造情景,再用文字叙述出来。这样的描写虽看起来滑稽,但合情合理,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如:一学生在《多想拥有课间十分钟》一文写道:“下课铃已响过了五分钟,老师仍旧在津津有味地讲着。看他一手拿书一手紧握粉笔,时而侧转身,时而弯腰瞅着前方。不知不觉,我眼前模糊了,只见一白色物体从前方飞扬而来,我几乎想要用球拍去接。不料,那白色物体正中我的脑门,原来是粉笔头。”这段描写就借用幻觉,把一个爱打乒乓球、急切盼望下课的学生的个性形象塑造得真实丰满。
二、引用或化用古诗名句
古诗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如同陈年的美酒,香醇而令人陶醉。作文时,不防引用古诗名句串接造句,这样雅俗结合,使文章更富有新意。
诗句可以这样化用,如思念就是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就可化作“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垂泪千行”。思念就是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就可化作“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杨柳岸”。
三、力求语言幽默风趣
爱看小品的观众都知道,往往那些幽默风趣的小品更能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其原因在于小品演员的语言诙谐搞笑。写作也是如此,偶尔诙谐、搞笑的一反常态的语言表达也会给辛苦的阅卷者以会心一笑,这样可以使学生的作文脱颖而出。
如“自从上次被狗热情地吻了一下后,我见狗就怕。可如今眼前这只狗偏仗势欺人,两眼冒光,直对我穷追不舍。我见势不妙,抄起地下一木棒,以打高尔夫球之力气,用力一挥,那狗便如高尔夫球般滚至天边。”其中“热情”“吻”“如高尔夫球般滚至天边”等用语都不乏诙谐、幽默之风格,优化了作文的语言。
四、巧妙运用修辞
大凡一些成功的考场佳作,都少不了贴切生动的修辞格的运用,特别是排比、比喻。
运用排比叙述、说理或抒情等,能使文章富有气势,给人一气呵成之美感,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那么,怎样构思组合排比句呢?可针对同一种行为或同一事件的看法、同一物的阐述介绍,甚至对某一直接或间断性的动作串接等,都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语句,把相关的意思并列或递进式地连续说出来,而每一分句中的相对应词语,可用含义相近的词语去替换。
比喻句是高考满分作文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时,往往就可借用具有形象感的事物或情景来描述较抽象的事物或道理。比喻的运用,能化抽象枯燥为具体形象,这样的文章颇受阅卷者的青睐。
在生活当中,尤其是在我们每天闲暇的时光里面,你会觉得做一件事情就会很有成就感。
以前的时候我们总是感觉要和别人聊天,要和同学在一起出去玩耍才是最宝贵的时光,可是后来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发现自己独处也是挺难得的。
因为在成长的路上本身就是遵循着越长大越孤单的订立,而习惯孤独,这也是你成长路上的必修课。
也许在电视剧当中你会看到那些所谓的宝贵情谊,慢慢的都变得廉价,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哗众取宠当中变得无所谓了,因为所有的情感似乎都是这样的,没有任何新意。
所以无论你是搞艺术的还是搞文学的,或者是其他的不相关的职业,你都应该从中汲取教训。
因为创新很重要。
之前的时候看电视醉《明日之子》,就听说华晨宇对这一方面很有研究,而且华晨宇的三观都特别的正,他说无论做什么都需要创新。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能看清楚,那些人的思想当中确实就好像有珍珠在串联起来。即便是我们自己不能从中得到任何经验,我们也可以从他们的行为处事当中学到一些东西。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也许本身就是你自己的一种很强的生活能力,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了。而在语文教学中,对老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是作文了。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治疗这个“头痛”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汹涌而来,崭新的教学理念激起了师生的创造热情,这无疑是解决教学顽症的良方。下面谈谈个人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思考供同仁们切磋。
(作文库网zuowenku.net整理)
一、生活最神奇
生活是作文之母。离开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文就应该与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生活给了我这样一条真理:让作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作文。
不少中学生作文脱离生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的浅显见解是:出示作文题之后,不要立即逼迫学生写作,而是倡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在生活中实地考察;让他们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获得第一手资料;保证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并尽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作文情境,注重学生真实体验。这样,学生就会有感可发,在有话可说了。例如我让学生写《我的老师》一文,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内容雷同,语言枯燥乏味,有非常明显的编造痕迹。殊不知,老师的兴趣、爱好及业余生活等,同样能反映老师的品格和形象。因此第二次同题练笔前,我先让学生采访教过自己的老师,详细询问他们的生活、兴趣、爱好等,并认真做笔录。这样,学生写作时就有了真实可感的内容,写出来的老师形象就丰富了,也丰满了许多。
“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吧!
一、观察最实惠
鲁迅先生说:“如果要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怎样观察呢?鲁迅提出多看的原则:“看得越多越细致周密,作文往往就会成功。”孙犁说:“我们既然打定主意写东西,便要对一切东西,采取一种关心的态度,极密切的关心。大至生活中的种种,小至一鸟一木,风云变态,四季风光,都要比别人多花费几番眼力。”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中的事物,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它;我积极倡导学生观察某一事物对象时要在共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挖掘出事物的个性。给大家讲一个耐人寻味的观察细节:“比如听见对方厉害的话,暴躁的人就会按捺不住,脸红筋胀地发言反对;有涵养的人便会镇静异常,从容不迫地加以驳斥;爱生气而不喜欢讲话的人定会一言不发,脸变青了,紧紧咬着嘴唇;世故很深的人就装着满不在乎的样子,只微微地冷笑一下;胆子小的人就脸色灰白,禁不住冒出冷汗;老实的人便局促不安,手足都不晓得放在哪里好。”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能勾画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果我们动笔之前能有这样细致的观察,这样深入的挖掘,那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了。
二、积累最便利
人生的经历与对现实的观察毕竟是有限的,一个人不可能做到事事身临其境。要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写作时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金先生曾说:“书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地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写文章的调子。”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消化为自己的东西;提倡多读书,多吸取别人的知识,拿来充实自己,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进行分类,做好标签,以便“零存整取”;放手让学生阅读自己喜爱的文章,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受。
一位女同学在读到教材中《紫藤萝瀑布》,被深深地吸引了,于是我指导她找到类似的散文阅读,并要求她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抄”要“记”要“取”要“用”。她阅读文章后,写下这样一段话:“在人生的跑道上,总有许多的不平坦之处。窗外,树长出了新,绿绿的、嫩嫩的,偶尔会有几只燕子飞过,欢唱着,草坪上的小草挺直了腰,闪烁的阳光在草间跳来跳去,一切显得那么生机勃勃。而我无心欣赏这一切,只是无声无息地坐着,唉``````寒冷的冬天过去了,等待你的将是阳光明媚的春天。为什么一定要斤斤计较命运呢,人生何处不快乐。我依旧凝望窗外,只是嘴角边多了一丝笑意。”她给这篇文章起名为《人生何处不快乐》,流露出自己的真情。
总之,只有在生活、学习中注意积累写作素材,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源头活水,滔滔不竭。”
三、想象最美丽
创新精神源于学生兴趣上的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想像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是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
作文需要想像,好的作文融入了想像,那无疑是锦上添花,应了列宁说的一句话:“想像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如何让学生在写作时展开丰富想像,?这是一个难题,我的解难方法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想像力的培养。例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就是一首联想宽广,想像丰富的好诗。我在教学时请同学们先分析哪些地方用了联想和想像,是怎么用的,并且比较如果不用的话效果有什么不同。通过讨论分析,学生明白了想像是文章的翅膀,它可以穿越空间,穿梭古今,超越时间,载着自己和别人的思想任意飞翔。于是我趁热打铁,立即让学生展开想像,续写一、两节诗。学生的作品出来后,我知道了“联想、想像”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但这不是我的最终目的,最终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以后的作文训练中能使用联想和想像,使作文锦上添花,更准确、生动、传神。
此后,我在课堂教学中都有意识地进行一系列的片段训练,一年下来,学生的作文比起以前明显丰厚了,学生分析、比较问题、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也有所增强。下面列举三个训练片段供大家参考,片段一:《古代英雄的石像》中的石像倒塌前的小石子说了些什么?片段二: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你能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吗?欣赏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试写一种情感。片段三:出示一幅漫画,请同学们加入自己的联想和想像,设想人物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
四、合作最动人
作文,无疑是一种个体自主参与创造性劳动,但同时也不可忽视集体创作的神奇力量。比如,在写事物特征性说明文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一、老师给出事物特征性说明文题目——明确合作目标;二、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说明对象——了解写作对象的特征;三、老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由小组成员推荐出文笔好且能负责的同学担任小组长——筹建合作组织;四、在小组长带领下,小组讨论会上各成员轮流汇报观察、感知结果,小组长作笔录并共同修改,定稿成文——开展合作活动;五、各小组长代表所在组向全班交流写作成果,老师给出公允的评价——展示合作成果。这种合作型的集体创作,焕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提高了写作能力,确是一举多得的好设计。
在学习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时,我要求学生分组概括课文内容,可以不拘形式。其中一个小组集体创作了一首打油诗:“明月邀我去,寺里寻怀民。漫步月光里,愿做闲散人。”这首诗既叙述了事件,又揭示了主旨。师生欣喜万分,初尝到了合作的甜头。
一、引导学生走近生活
走进大自然,收集、积累创新素材。把学生引向比他们自身生活更宽广更深人更真实更缤纷的生活,特别是奇妙的大自然,与养育人类的大自然进行真实地“对话”,在花草树木、山川湖泊中陶冶自己,在阳光中感受泥土的芬芳和飞鸟的痕迹,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感受,用心去思索……这样,在学生的心灵上,就下载并保存了许许多多原汁原味的生活底片,再经过未来生活的不断浸泡、冲刷、烘干,其色彩一定丰富而鲜明。这些素材就是创新的种子,一旦有土壤、阳光、雨露,它就会发芽、拔节、开花,灿烂一片。
二、教会学生热爱生活,蓄积创新
热爱生活,要有健康的生活心理,积极、乐观、进取地融人生活,轻松愉快地走进生活,而不是为了写作而去刻意地观察、挑剔生活。大自然是人类的乐园,作为学生要走进它,亲和它,让它在未来社会化的思考里提供一些纯净的空气与感悟。当然,在21世纪的科技时代,我所谈的生活不仅仅是个体参与的直接生活,还指通过各种媒介(包括书籍、电视、电影、特别是网络等等)获得的虚拟的生活。比如,学生喜爱的动画、卡通(如“葫芦兄弟”“西游记”“神奇山谷”、“宝莲灯”、“罗宾汉”等等)、英特网上的风光片(如黄山风光、九寨沟风光、沙漠风光;动物世界、科教之窗、科技大观园等等)等等。这些虽然是虚拟的,但同样可以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我们完全有理由把他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人的情感的流动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离不开人与大自然的“对话”,离不开人与社会的“对视”,因而让学生举办辩论会,在节假日观日出看日落、下河游泳、上山观光、唱歌跳舞、聚会联欢、观看演出等,使他们从中受到人情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陶冶。“这种陶冶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因而就摄入了大量的潜意识信息”,而这些“潜意识信息”也正是情感流动之所必需,并且它“也可因一定的原因而向显意识转化,以至突然爆发”,从而产生写作灵感。生活是创新的原材料,又是一座火山,是创新的巨大能量。
三、学生品评优秀文化艺术,追求创新之美
艺术精品,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和灵感灵感的闪现,都具有独创性,充分展示了作者的个性风采。品评优秀的文化艺术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画、名雕塑、名音乐、名建筑、名设计(服饰、饮食等等一切)都是我们的好教材,都是丰富的“营养食品”。当然,语文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同其他教师(或有一定专长的人)和科类(音乐、美术等)联手,打开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张扬学生对未来创造美的渴望和梦想。巴金说:“我们有一个非常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据有关资料介绍,音乐院校的教师遇到学生不能充分理解音乐作品或学生的感情不够丰富时,往往指导学生去读文学作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丰富其情感。可见,文学作品对人的情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文学作品的这种特殊功能启示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使他们不断接受优秀文学作品的情感的沐浴。
四、锻炼学生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作文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当然需要更高更远,而联想是实打实的相近相关的思维。运用联想和想象,能使文章内容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自然与社会、具体与抽象、主观与客观,都得以贯通,给读者创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联想与想象,又往往与类比、对比、比喻、比拟、夸张、通感等等众多的修饰并驾齐驱,让具有创造价值的、生动形象的语言缤纷出现,可谓锦上添花。想象和联想,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古代的神话,现代的科幻,就是杰出代表。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创新的灵感是在大脑中潜意识运行的。具有敏捷性、突发性、灵验性和神奇性。它是睿智的头脑迸发出的机警、隽永的思想火花,是创造思维活动中经过丰富的定向积累和艰苦探索后爆发的精神状态,是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因受物激发、感触而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或独到的领悟。创新作文灵感的获得,需要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全身心地投入真实的生活,全自由地游弋于生活,设身处地的全方位地接触与体验,打造真实的情感,然后把紧阖于心灵深处的生活体验与感悟,迅速聚焦、突奔,撞开心灵的闸门,喷射而出,使独特的心灵感受犹如一道闪电照亮读者的眼睛和心灵。
1、写出个性
正如鲜明独特的个性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样,个性化仿写也会令人拍案叫奇、过目不忘。而大胆运用求异思维,突破思维定势,想他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是个性化仿写的必由之路。如对“护士如天使,捧出自己的爱心,温暖了每个病人”的仿写,很多同学下笔不是“老师如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就是“农民如蜜蜂,奉献自己的辛勤,酿造生活的甜蜜”。虽说,这样的仿写无论在修辞句式上,还是在意境上,都与例句极为吻合,但千人一面,众口一词,陈词滥调,新意全无,这样的仿写便是失却自我,泯灭个性。而有位同学却别出心裁,另辟蹊径,写道:“妈妈如酒精棉球,驱走针扎的疼痛,留下清凉的慰藉。”“诗人如明月,撒下温柔的清辉,抚慰痛苦的心灵。”前一例写妈妈,不落窠臼,以酒精棉球为喻,关合母亲的职业,新颖别致,且贴切自然,写出母慰心灵的特点;后一例更是有个性,有灵气,以明月喻诗人,写出了诗歌心灵鸡汤般的作用。
那个“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时期,如今更多的是阳光明媚,那个“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夜晚,如今也不时被乌云笼住月色。因此有人则说:“世界变化太快,来不及驻留,来不及回味二十四节气已不适应于当下。”我却言:“纵使沧海桑田,世迁,但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不要死板的运用,而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多少脸孔茫然随波逐流,他们在追寻什么?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留住我们的根。”曾几何时,一首名为《把根留住》的老歌,感动了无数华夏儿女。“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根,它的申遗成功是值得所有华西儿女自傲的,可是却有一部分人对“二十四节气”持无用论的态度,还有人对此听都没听过。面对这种现象,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对传统文化了解过于浅薄,从而缺少敬畏之感,其次是过于功利,无法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得其精华,三则是没有给它注入新的因子,没有新突破因而被人淡忘。
对以上的问题,愚以为:“我们要继承文化,不是原封不动的传袭,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样才可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在继承中创新,我们要牢记:“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在生机也,不新见死”的告诫。真理不是一陈不变的,无论是《论语》《孟子》的仁义礼智义,还是《老子》《庄子》的无为而治;无论是《楚辞》的高洁特立,还是《史记》的忍辱负重,都不能在现代社会中完全运用开。但并不意味着就该被否认,被舍弃,而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进创新,灵活运用。对于“二十四节气”亦如此,我们不该坐享其成,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样才可使传统文化永葆生机。
在创新中继承,我们要明白:创新不可离宗,若脱离根基一味寻求发展,只会使我们陷入困境。屠哟哟正是立足于中医研究才发现青蒿素,若她一味的求如破舍去继承,便会走很多弯路。传统文化如同一本古书,无论其封面如何泛黃,也无论内容如何粗糙,它始终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无数先辈无数次实验的证明,更是民族的根!抓住民族的根,在创新中继承,才能使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中华民族长久不衰。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正如尼采所言:“我们需要骆驼精神承载一切传统,接着需要狮子精神打破这些规则,在打破规则中创造。”
一、创新的理念——鲜活的流程
生活是作文的的源泉,真诚感受生活,充实源头活水,作文就是这个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新”起来呢?这就要求作文要有创新的理念,写作要有鲜活的流程。
1、题目要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那么创新题目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命题权还给学生,学生就会根据自己写作的需要,根据自己对众多创新类作文的借鉴,拟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题目来。
2、“视角”要新。有一个全新的题目,仅仅是创新作文的第一步。接下来,是要确定写作的新视角。从哪里入手,怎样围绕话题立意,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从拟题到行文都要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指导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构思作文,就要切实要求他们善于捕捉生活、情感、理性等诸方面的瞬间感受,深入挖掘。
3、语言要新。语言是文章的基本要素。“言为心之声”,大凡好的文章,有的靠风趣幽默取胜,有的靠清新明丽夺魁,有的靠婉曲动人得宠……总之,在创新类作文中,语言本身的魅力无疑是成功的关键。
4、故事要新。好故事总能抓住人心,《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等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就因为它们都有一个个好故事。而好的故事都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懂得“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深刻道理,关注现实生活这个巨大的写作“故事库”,写出让人久读不衰的文章来。
二、创新的沃土——生活和阅读
1、丰富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通过观察分析自然、社会,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态度和看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生活是作文之源。鲜活的作文才能取得读者的信任并打动读者。而要写鲜活的作文,必须“以我手写我心。”教师教会学生捕捉灵感,那么写作的素材——创新作文的土壤,就会越积越肥沃,写作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2、广泛阅读。课外的各种阅读和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为他们的说话、写话、作文从生活方面积累材料。因此,我们应转变狭隘的纯语文观和为写而读的功利化的读写结合的训练方法,将阅读内容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关课文的小资料、童话寓言、名人名言、中外名著、科普读物、诗歌散文……
三、创新的秘诀——让学生倾吐心声
1、提倡个性化的语言。
“个性”是创新的基础,它体现了个性独特的观察、思考与独特的创造,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有个性就有真情。小学生的语言要个性化,是说语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特点和个体特点等。因此创新作文的一个秘诀是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独特的见解。如一个学生写她套被套:我边推着爸爸边恳求说“爸爸,爸爸,我求求你快出去吧,我万一闹出笑话来,被你看见多难为情!”
宽松自由的作文教学氛围作为创新的温床,有利于促使学生更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表达的魅力,提升他们表达的兴趣,促使其更快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便于他们大胆地把对生活独特的观察创造性地描述出来。那么,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该怎样创设呢?
一、努力营造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注入“催化剂”
一个民主、平等、自由融洽的氛围,有利于开阔思路,丰富想象,从而激发创新思维。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做到师生平等,建立起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要大力表扬,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生活、思考问题,促使学生创新思维源源不断地涌出。
于永正老师曾强调: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问”的本领。记得在学生学会采访后,一次作文课,笔者刚刚踏进教室,发现黑板上赫然写作“采访戴老师”几个大字,再看看学生那一张张略带诡秘又不乏兴奋的小脸,笔者只能老老实实地坐在讲台前接受他们的采访。问题五花八门,大有招架不住之感,在实话实说后,无须笔者作任何要求,学生都提笔洋洋洒洒写下了自己感受最真、最有趣的内容:《戴老师采访记》《嘿,瞧我们的老师》《老师也顽皮》《我的朋友老师》等等,批阅着这些富有情感的文章,内心满是一种为人师独有的自豪与幸福。实践中,我们都深有感触: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一剂催化剂,它解除了师道尊严带给学生的心理障碍,时时处处为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
二、在习作的前期准备中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添砖加瓦
作文的真谛,是在厚实的积累下迸发灵动的火花,写出与众不同的文字。对此,平时的积累就显得非常重要。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语言材料又是写作的工具”,而对“源泉”和“工具”的这种前期的积累,主要是通过观察生活和阅读来实现的。
1.创设实践氛围,体验生活情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如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春游、秋游,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另外,利用班队课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近日新闻会”“带你去旅游”“说说我的环保建议”等等来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写真情实感的作文。
甚至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用相机、画笔、录音、采访等手段记录生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活动带来的乐趣。让学生以一种愉悦的心态融入生活中,去细致观察,尽情享受,积累的素材也会无意地增加。而学生做了生活的有心人,便能写出生动有趣活泼鲜灵的文章。
2.创设有利条件,品味阅读乐趣。“厚积而薄发”,积累是提高的基础,没有肥沃的泥土长不出参天的大树。教师要在平时做个有心人,创设各种便利的硬件条件,充满激励机制的软件条件,让学生喜欢上阅读,从中品味阅读的乐趣。阅读自己喜欢的读物;摘抄、剪贴自己认为写得美、用得精的词句段篇且熟读成诵;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诵、对诗、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培养学生更为广泛的阅读兴趣。
如三年级学生要写有关动物的文章。在前期准备中,教师就确立了“走进动物世界”的主题,并努力创设各种积累素材的机会:带领学生到红梅公园认养孔雀,给孔雀喂食;在学校的“新苗”动物园精心饲养金鱼、乌龟、鸟儿;细心观察周围可爱的小动物;观看有关动物的电视节目并收集相关资料,等这种开放性的作文教学给儿童的创新思维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插上了强健有力的翅膀。
三、在具体的作文指导中创设宽松自由的氛围,为学生的创新思维铺路架桥。
1.作文的命题要有利于展开学生的生活画面。使每个学生有话可写;要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内心感情,激发起他们作文的兴趣与表达欲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命题的时候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与偏见,惟据平时对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积蓄了些什么,而就在这范围之内拟定题目”。只要做到这一点,绝大多数儿童写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容易下笔,容易思考,自然会对作文感兴趣,至少没有惧怕的心理,从而为创新思维扫除了障碍。
2.作文的要求要以学生的生活和认识实际为依据。要求适当扩宽,降低一定的难度,不但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便于再现学生储藏于大脑中的知识和经历。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写起作文来自然就水到渠成。我们应该让作文走近学生,使其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不在呆板、被动、乏味的心态下写作,而是轻松地在自己熟悉的氛围中展开思路,有话可说,抒发真情实感。
3.指导学生选材时,给儿童的自由度要大一些。新课程改革对作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来写,虽然提供的内容很广泛,但学生有可能有更想写的内容,这是允许的。”因此,教师对习作内容的要求要适度放宽,以“真实”为主,如能写出有一定新意的文章更好。如果不能,大可不必为难儿童,只要内容真实,儿童又觉得有趣,愿写,就可以放手让他们写。给学生一个思维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使儿童能够打开思维的闸门,畅所欲言。而教师则是努力去帮助学生拓宽写作空间,鼓励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只要能充分说明文章预定的角度,就“诸事均可入文”。
四、在作文批改过程中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蓄“源头活水”
儿童往往只注重写作内容,而很少注意自己是以怎样一个顺序在思考、构思、写作,他们很难反省自己的思考过程。教者在批改作文时必须注意儿童这一心理特点。批改中应尽量尊重儿童,少划少改。可改可不改的,宁可不改;非改不可的,也要尽量顺着儿童原句的意思少改几个字,特别涉及到写作技巧、立意深刻等方面的要求要从宽。作文批改要富有启发性,使儿童能够懂得教师为什么改;改了以后,比自己原来的写法好在哪里。同时,对儿童作文中的闪光点尽力捕捉,并毫不吝啬地赞扬,让学生在心理上不对作文造成厌恶和害怕,造成大脑的抑制,阻碍新形象的产生、灵感的爆发。
同时,我们改变教师单一批改的制度,实行学生自我批改,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学生相互批改,既创设新的表达氛围,再次激发写作兴趣,又在大家相互的交流中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再次批改,切实起到指导作用。另外,以商量、鼓励的语气写好儿童作文的评语,使儿童汲取力量,让他们感到自己就是一块金子,自己有巨大的潜能,愉快地修改自己的作文。并对认真修改的学生予以一次乃至多次加分,促使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最后,在佳作的宣传上创设宽松自由的氛围,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再增动力。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自己曾花费了一番心思写下的作文能得到他人特别是教者的肯定。针对这一心理,教师还可以在佳作宣传的广度和力度上做文章,再次激起学生的习作热情。
1.发挥展板作用。在学校或班级的墙壁上辟出一些专栏,贴上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全班乃至全校的学生欣赏。在这些专栏中还特设一块“瞧我的栏目”,由学生自由张贴自己的得意之作,并记录在成长档案袋中,教师予以一定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