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操场上教学设计

操场上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29 17:40: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操场上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操场上教学设计

第1篇

科目

劳动

年级

单元

主讲人

课题

整理书桌

主题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习目标

使学生们认识到整理书桌的意义,学习整理书桌的方法。

学习重点

学会按物品种类及数量摆放。

学习难点

摆放物品要整齐,要有一定的顺序。

学习方法

游戏激趣

学习准备

带有抽屉的书桌1-4张,每桌配有大小不同的书、杂志、字典、日记本、笔记本、铅笔,水彩笔等文具用品,还可以配有台灯、小花瓶和有课程表的小镜架等物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教师可根据课文向学生讲讲零零平时是怎样注意整理书包的,通过一起讨论,让学生明确养成经常整理书包的习惯,对提高学习效率是有好处的,而且知道我们要养成注意整洁,做事有条理的良好习惯,就要从整理书包这些小事开始。

二、可让几个学生向全体同学示范一下他们是怎样整理书包的,在整理的过程中要注意请这些同学向大家说明乱摆放物品有什么坏处,为什么要这样整理?

从而让同学知道:

1、物品乱堆乱放,会浪费桌面和抽屉的空间,摆放整齐会使。可利用空间扩大。

2、物品堆放太多和放置杂乱,不但妨碍书写和阅读还会干扰视线,使人的注意力分散。

3、物品乱堆乱放,取用时要东翻西寻,很不方便,浪费了时间,而且难以清点,甚至遗失了也不清楚。

三、可引导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判断怎样摆放才合适。

四、由于个人家庭条件不条件不同,所以各人的书桌大小物品种类和数量也不一样。

说说自己家里的书桌是如何摆放物品的,这样放带来什么好处?

五、可以进行整理书桌的比赛,在每轮比赛前,教师摆放物品实在物品种类数量和位置上都要做些变动,以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条件整理的能力,同时也增添比赛的气氛。

六、本课还要求学生学会经常整理好教室里的书桌,要向学生提出整理教室,书桌的要求,可让学生动手练习整理,然后进行检查评定,提出表扬。

修改或补充

说课稿

时间

科目

语文

年级

一年级

单元

课题

操场上

撰写人

周洪林

主题

如何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生字

说教材、学情分析、说目标、说重点、说难点、说教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

一.说教材

《操场上》以图文并

茂的形式表现学生的校园生活,引导学生看图学词学句

二.说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对事物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动。

三.说目标

1.认识“操、场、拔、拍”等12个生字,会写“打、拍、跑、足”等7个生字,认识“火”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能够说出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

四.

说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火”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说难点

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能够说出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

六.说教法

朗读感悟法,游戏法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同学们,你们下课的时候最喜欢到哪里去?”(生:“操场上。”)

2.出示课题,板书课题:操场上。齐读课题,指导认识生字“操、场”。

3.教师:“你们在操场上都干什么呢?”“你们玩儿的内容可真丰富啊!”

4.出示图画。观察:下课了,操场上可真热闹,他们玩儿的和你们一样开心!谁能说说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5.我们试试用这样的句子来说一说他们都在干什么:“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有的在……,有的在……,还有的在……。”

二、互动。

1.你们可真棒!那么关于这些体育活动的生字宝宝你们都认识吗?

2.出示图片和对应的生字,看图认读。(打,拔,拍都是提手旁,跟手有关。跳,跑,踢都是足字旁,和脚有关。)

3.小老师教读。

4.去掉拼音读。

5.男女生比赛读。(或者小组比赛读,读得好的小组奖励一颗星。)

6.你喜欢什么体育活动?(要求孩子句子说完整,可以说说为什么喜欢。)

三、展示。

1.出示儿歌,学生借助拼音自由练读。

2.学生代表读。(教师或者学生纠正评价。)

3.学生齐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找出儿歌中的生字宝宝,和同桌交流你用哪些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6.全班集体交流,学习新的偏旁火字旁。(操,拔,拍都是提手旁,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跑、踢都跟脚有关,都是足字旁;身体的体和人有关,所以是单人旁;炼铁离不开火,所以是火字旁;铃铛是用金属做的,所以是金字旁等。)

7.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此项要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没有预习需要教师指导。)

8.游戏检测

四、指导书写。

1.学习“打、拍”。

(1)呈现“打、拍”2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对比这2个字的偏旁、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笵写,学生观察占格位置。

(3)学生描红,书写。

2.自主学习“足、跑”。

3.学习“身、体”。

(1)出示“身、体”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让学生观察两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范写,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

(3)学生描红,书写。

(“身”字笔顺:撇,竖,横折钩,横,横,横,撇。第四、五笔横不连通,留缝隙。“体”字书写时笔顺比较容易识记,注意观察好占格位置。)

4.学习“声”。

(生字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并选择优秀的进行展示。)

五、趣味活动,动词训练,进行评价。

写完字都累了,我们也一起运动运动。根据出现的词语,一边拍手,一

边做运动。

拍拍拍,拍皮球。

拔拔拔,拔拔河。

打打打,打打球。

踢踢踢,踢足球。

跳跳跳,跳得高。

跑跑跑,跑得快。

坐坐坐,快坐好。

《操场上》教学反思

《在操场上》一课画了小学生在操场上所玩的大部分体育运动,儿歌概括了操场上活动的情形。通过学习这一课内容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可使身体更强壮,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在执教这一课的时候,感觉有几点做的比较成功,总结如下:

一、看图说话,培养表达能力

1.按顺序说话。一年级的孩子在看图的时候,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什么顺序而言,为了纠正学生无序看图的习惯,今天教会他们从左至右的看图顺序,图片中还有上下位置的人物活动,在学会从左到右的看图顺序学会后,我继续教他们按从左至右兼先上后下的顺序看图说话。孩子思路慢慢清晰,学会了看图的方法。那么从看图开始。

2.说完整的话。孩子的说话需要大人的引导,尤其在课堂上。我提问,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孩子一站起来就回答,拔河。我会提示,聪明的孩子回答问题要使用一个完整的句子,你应该说,图片上有许多小朋友在拔河。孩子照着说了一遍。我马上鼓励,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接下来回答问题的个个都表述得很完整,感到很欣慰。

二、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

人教版教材在识字的编排上,注重渗透汉字的构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汉字构字规律,掌握识字方法。本堂课中教“打、拔、拍”和“跳、跑、踢”时,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它们的秘密,发现有些字都是与“手”有关,有些字都是与“足”有关,揭示构字规律。学生还提到“报”和“抱”跟手有关,所以也用提手旁;走路的“路”跟“脚”有关,用足字旁做偏旁,达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第二,表演动作体会词义。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并且有很强的表现欲望。那么老师要抓住这些特点及时的予以引导。像今天学习的拍皮球,打篮球,打排球,打乒乓球,跳高,拔河,在熟读的基础上,我带领他们边读边做动作。孩子们积极性特别高。课堂气氛在此时也达到了一个小。第三,学生的识字基础、识字方法的应用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因此,教学中我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式识字。课堂上,我让有一定识字基础、表现欲强的孩子当小老师,教识字慢的小朋友识字。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可以借助拼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通过自主识字,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三、指导写字,加强板书示范

第2篇

下面我将以“圆形接力”教学设计为案例,浅析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小学体育教学设计。

本节课以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发展为本,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活泼、求胜的心理特点以及场等因素,充分利用游戏与竞赛活动,有针对性地讲解传接棒的简单技术和4*100米接力常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在该课中,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正确跑姿,发展快速奔跑的运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对当前感兴趣的时尚元素,如“航母style手势”“两人三足”等游戏活动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并充分利用场地与器材及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形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一、 教材分析

教学分析就是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设计是要求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和策划,制定出“教什么”和“”如何教”“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的操作方案。

例如,“圆形接力跑”中的教材分析是《九年义务教育普通课程标准(1-6年级)》中3-4年级第三章“走、跑与游戏”中的教学内容。它以几个人互相配合,密切协作,分别跑完各自规定距离的集体项目,又是在田径运动中唯一体现集体合作的运动项目。它深受学生的喜爱,并有较多的德育思想教育因素。接力跑和快速跑的技术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接力跑有传递接力棒的技术,要求各棒队员之间的协调配合,保证在快速跑中完成传接棒。所以,接力跑既可以发展速度素质,协调性和培养快速奔跑能力的有效手段,又可以培养密切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在“齐心协力跑”游戏环节,主要是通过同学间的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发展身体灵敏、协调素质,发扬相互配合协作的精神,促进下肢力量的发展,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充分体现活动的即时与潜在的自身价值。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要解决为什么教,明确具体教学任务,教学重点、难点。

例如,在“圆形接力跑”中的教学目标分别为:

1.在奔跑游戏中,改进跑的动作,培养跑的正确身体姿势。

2.发展灵敏、反映、协调、力量素质和位移速度能力。

3.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与行为,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4.培养竞争意识,发挥顽强的拼搏精神,加强同伴之间的友好合作与交往。

三、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解决“教什么”“选什么”“教什么最好”“教到什么程度”“采取什么呈现方式”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解决“怎么教”“怎么学”,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设想安排。

(一)“圆形接力跑”中的教学内容

1.教师在课前准备好游戏场地,足球操场圆心位置并将隔离墩摆放好。集合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在背向阳光或风沙位置成四路纵队站立,由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师生问好;教师安排见习生,必须要检查服装、鞋带。这是体育课安全注意事项的重要环节。另外教师着运动装,教态自然、大方。在课的开始前教师应当宣布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并提示活动中注意安全的事项。

2.接下来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集体进行准备活动(慢跑:2*200m)和专门性练习(徒手操),使身体各部位得到充分活动。

(二)详细讲解传接棒的动作方法

教师讲解并示范传接棒的动作方法,如下压式传接棒:接棒人的手臂后伸,掌心向上,虎口张开朝后,拇指向内,其余四指并拢向外,传棒人将棒的前端由上向前下压,放入接棒人手中。

讲解结束后,学生持接力棒以纵队形式进行“体验式”原地练习。

(三)学习提高技能

学生成四路纵队在操场圆形位置站立,各队队尾的学生手持接力棒,听到哨声后,立即沿着圆周右侧方向跑出,跑一圈后将接力棒交给本队的第二名学生,然后站到本队队列前面,保持队形,依次完成比赛。

安全注意事项及要求:在跑的过程中注意与同伴的传接棒,在超过其他同学的时候严格按照从右侧超越。比赛中时刻保持本队队形的整齐,这也是最终判定胜负的关键。四队互相监督彼此队形。完成接力后以最先举棒判定胜负。

在第一局进行完毕后,教师针对错误动作进行纠正、讲解。然后继续进行游戏(可根据学生运动量进行调整)。

(四)发展身体素质

游戏,“航母style—齐心协力跑”。游戏方法:学生分成若干组,小组合作,每组4-6人,成横队排列,双手搭在同伴的肩上相互连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走、跑练习。这能够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使他们体验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在进行比赛的过程中,可以由身体素质稍差的学生做团队“指挥官”以“航母style”手势指挥同组队员参与比赛。这样可以使每一名学生参与到游戏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名冲到终点的组,可以以“航母style”的手势进行庆祝,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氛围。

安全注意事项:同伴之间要从走开始练习,步调做到一致。如果同伴不小心跌倒,要立即停止练习,保护同学避免摔倒。

四、师生总结、评价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在操场上做静止性的伸展、拉伸等放松练习。促使学生消除肌体疲劳,身心得到适当的放松和恢复。要求动作呼吸自然放松,使身体状态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

在放松与恢复之后,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总之,体育教学设计是体现课堂标准精神的主要渠道,体育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立,《体育教学设计与教案编写》,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徐世贵,《新课程这样听课评课》,天津教育出版社

3.杨文轩、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 高等教育出版

4.《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师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3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为此,我作了如下探索。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课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改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一个严重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数学的应用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圆的认识”时,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一个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这个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在课堂上,让学生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第4篇

我省现行的自然教材是在“知识本位”和“教师本位”等传统观念下编写的,教材中存在偏重知识点,偏重按教师教学意图设计教学等缺点,并且自行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少。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完全照搬现行教材进行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保证,难于完成由“自然课”向以探究为中心、以科学方法为主

一、把“封闭”的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

开放课堂教学,就要以儿童为中心,尽量要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和特点出发,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尊重儿童发展的一般特点和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等与成人不同,儿童生来就好奇、好动,有求知欲望,只要有适当的环境,有丰富的材料放在他们面前,他们就会去摆弄、去探究;只要有收获,他们就会有信心继续学下去。在开放的课堂中,教师已不再是活动的决策者、指挥者,也不是权威的象征,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和设计者。

如《昆虫》《益虫和害虫》两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室里运用标本、图片或是模型进行教学。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根据课堂的开放性特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开放了课堂的空间与教学内容,把两课合并在一起,并把课堂搬到了操场上。让学生在各小组组长的带动下,先到操场上捉虫子,把自己小组捉到的虫子都放到昆虫盒中进行观察,然后根据找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哪些虫子是昆虫?把昆虫从中挑出来,各小组之间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的理论依据、观察结果,探究出昆虫的共同特征。最后再让各小组成员给昆虫分类,再次进行汇报交流。

二、把“齐步走”的实验变为“探究式”实验

在我省现在正在使用的教材中,许多实验课都是限定实验,教材中的实验一、实验二等已经为学生规定好了,学生只需在教师的指挥下“一二一”齐步走。我在教学中依据教材并有所突破,变“齐步走”为自行探究,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我体会,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进行的,如某些课侧重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制定计划和收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例如:教材第六册《花》一课,我改变了教材中只限定观察花的构造的实验,而是先把学生带出教室,去欣赏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鲜花,并且将一些鲜花带回教室。其次让各小组制定探究计划:打算怎样研究花?研究花的哪些方面?小组同学根据计划进行分工,收集信息与资料,制定观察步骤,然后进行探究观察活动,各组观察、分析、整理,最后进行汇报交流。

三、把限定实验材料改变为“多样性”的实验材料

现行教材中的许多实验都限定了学生的实验材料,这样也就限定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例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师可以改变分组实验中各组材料相同的老做法,给每组提供多样的有结构材料,进行设计实验。如:把玻璃杯罩上保鲜膜,密封后放进冰箱;把瘪了的易拉罐放入热水中等。这样处理教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鼓励那些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还可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想象,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求异性”教学内容

“求异性”教学内容就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揭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和运用教学方法等方面,尽量选取新奇、独特的角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探究的内容力求其答案不是惟一的,是一种多元的解决方案或方法,追求结果的丰富性,努力培养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毛细现象》一课,教师为各小组提供了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创设了思维的空间,各小组的设计方案各具特色。组1:把手纸、毛巾、海绵、吸管、毛笔等材料依次放入水中,分别测出同一时间内不同物体吸水所需的时间;组2:把砖块、木块、土壤、吸管等材料同时放入相同高度的水中,10分钟后看水在物体上的高度;组3:把四种规格的吸管,同时放入水中,在相同时间内用格尺量出水的升高数据等。各小组的设计方案不同,探究的过程就会不同,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也就不同,从而思维的方式也就不尽相同,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活动的领域。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不难看出,教师改革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在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以师生双方都能拓展求异思维为出发点,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既给学生,也给了教师一个探索的机会。

五、使课堂的评价多元化,增强学生的评价意识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由于它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具有反馈、调控、改进等功能,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不单纯是教师的责任,也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必要手段。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都喜欢评价自己的优点,很少评价自己的缺点,口气都是“我们组的方案如何如何好”等,听不进别人的方案。这就需要教师逐步地引导,首先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方案,并且给会倾听的小组适当的奖励,比如一朵红花。接下来让学生在各小组的方案中找出认为最科学的地方在哪里,哪些地方是别人想到而你没有想到的,你最佩服哪个组的方案等等。经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将逐步学会评价别人与自己。在评价过程中就会对所探究的知识形成一个反思的再认识过程。

第5篇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的美感,还在于懂得欣赏音乐的人们就等于拥有了快乐的源泉。它能唤起无尽的暇想、陶冶人们的情操、舒缓人们的情绪。每个人都有各自喜欢的音乐,只是每个人喜欢的风格不同。音乐课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感受、欣赏、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领域。因为音乐课是一门艺术课,所以课堂教学就不能单一化,就如多年来曾经历过的把音乐课当作唱歌课、乐理课、听歌课(欣赏)、综合技能课等。而是应该把相关内容引进音乐课堂,形成一种多元化的教学主题,以达到辅助教学,优化教学,延伸教学的目的。

多元化教学即: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师根据不同的内容,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学习特点,采用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一、 赋予教法新的活力

传统意义上的音乐课教法过于单一,枯燥。虽然是音乐课,但重复的范唱、一遍遍的教唱、填鸭似的知识灌输,让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有的甚至整节课下来连嘴都不张一下,让整个音乐课堂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与原本的艺术魅力,更不用说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了。因此,教师要有深刻的创新理念的意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设计中要围绕学生的思维、喜好、进行创造设计,在环节的设计时,要把重心和立足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而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

二、语、美、科、体的多元融合

艺术课堂决定课堂学习信息、内容的多元性。因此我们将多种学科的教学艺术与音乐课堂的内容,进行相关信息的重组、相融,形成多元信息融合后,呈现在课堂上。由教师作为引导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提供者,利用其它学科的信息点,也就是能聚集感观、激发思维、多角度、大视野的教学信息对学生进行学习的指引。这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的可能性。辟如说:我们可以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将所听到的音乐画成图画,将一种无形的美转换成有形的美。音乐和绘画是姐妹艺术,,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当我作曲时,心里总是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有许多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的意思,可以用图画表达;许多让学生难以想象的事物,可以靠图画再现。俗话说音体美不分家,在音乐的课堂上加上动作的创编,节奏的打击,让学生自己表演。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表演的兴趣。特别是胆小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都积极勇敢的加入进来了。利用语文课中优美词汇的积累,去描述所聆听到的音乐。既真实的感受到了音乐所描述的内容,让学生产生了无尽的想象,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科学课、人文课中的异地风貌、风土人情、情感表述都可以丰富每堂音乐课的内容。让学生不仅是在上一堂音乐课,而是徜徉在广阔无边的知识的海洋。体验人文、感受风情、丰富情感、获取知识。

三、 室外也是音乐课堂的天地。

其实,音乐课也不必完全拘泥于课堂上,也可结合教学内容,将课堂拉到室外去。我在教学《转圆圈》一课时,就将学生带到了操场上,一台手风琴,全班学生围成圈,在大自然的辉映下,自由、快乐的唱歌、跳舞。学生积极性、参与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教学《春天在哪里》时,也可将学生带到室外,让学生在校园内寻找春天,在视觉上、感观上、心理上、体验上都有益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学习。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智力也不尽相同。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分析学生的需求,精心设计,组织开展能够展示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特长的活动,消除或缩短不同学习能力的隔阂,让所有的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6篇

【关键词】课堂情景;审美;形象;欣赏与体验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总是觉得一堂课里教师如何“凭借课堂,立足文本,扎根语文”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一堂课如果没有发现美的老师,就不可能有感受美的学生。而美育教育的及时有效介入恰好可以让老师和学生照得很好的结合点,从而让课堂充满趣味和教育性。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研究学生,巧妙设计课堂生成

对一堂课来说,预设和生成和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如车的两轮,鸟的翅膀。教师要在备课时研究自己的学生学情,多花时间去考虑和设计课堂每一个环节和问题,教师多花时间可以有效增加课堂的有效性,增加课堂参与性,让学生迸出思维的火花。

如我在进行《我们的错误》这一首坦桑尼亚诗歌教学时,在备课过程中我研究我的学生学情,觉得学生在走向成熟过程中对错误都普遍是一中排斥态度。为此,我设计中抓住“错误是必修的一课啊/每个人都要细细地研读/细细研读啊,把他读懂/把它读懂啊,你才会成熟。”让学生讨论错误与成熟的关系,学生的课堂反映十分积极,最终一致赞同要善于接受错误,并从中汲取走向成功的营养。学生发言都认为犯了错误及时认错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善良,是一个人的闪光点。我相信他们以后在生活中会欣赏美,接受美。

二、对语文问题进行审美关注

对于语文课堂里的问题,有时候从审美角度引导学生去关注,会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惊喜。

如我在指导学生合作自学《绿色千岛湖》一文时,基于这一单元主题是:家园的呼唤。文中写道:“大自然造福与人类,人类要和大自然保持和谐。千岛湖是一首人与大自然合写的诗,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我把“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这一语文问题转换了一个角度,让学生思考探讨“既然我们要保护家园,那为什么人工创造的千岛湖是美丽奇迹,是一首优美的诗。”学生通过合作和交流发现千岛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是人类科学的设计和利用大自然的丰富资源为人类造福,它是美的,对人类有益的。既解决了语文问题,同时又教育学生认识到对人类有益的美是多么的伟大神奇,长大后也要奉献社会,创造美,真是一举两得。

三、发觉课程内涵,展示教师美

语文课程的资源是开放性的,不仅限于课本,生活处处皆语文,而美又存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二者可以有水融的。

我在教学“礼物”这一单元《微笑》这一首西班牙民歌的时候,恰好是我们五年级举行班级间的拔河比赛。我们班同学虽然精心准备、尽力拼搏,还是失败得很惨。操场上同学们顿时失去了生龙活虎的身姿和灿烂的笑容,神情暗淡,早早的回到了教室。这一点让我震撼。与我内心正在构思如何教学《微笑》这一首西班牙民歌的想法不谋而合,找到了极佳的结合点。我及时回到办公室修改了教学设计。

在第二天的早上,我迈着勤快的步伐,怀着喜悦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同学们问好后就座,看到我仍然在微笑都显得不解。我说:“同学们,昨天我在操场收到了你们的礼物。”我在黑板写下:责任感、凝聚力。我说,这是你们昨天给我最美的礼物。我发现你们有责任感,有凝聚力。这是一种崇高的美,我的微笑就是我送给你们的表扬和礼物。学生听到这里不约而同露出了笑容,热烈鼓掌。这样既化解了同学们怕挨批评的忧虑、担心,又让他们懂得要在人生旅途上发现美、欣赏美、赞美美、对人善良。从而可以容易地理解“在人生的旅途上/最好的身份证就是/微笑。”

四、字斟句酌、诵读中品味美的魅力

语文接触的就是语言文字,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课文是锻炼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载体,我在指导学生自学《千锤百炼为一“绿”》时,对王安石《泊船瓜洲》“井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分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的神妙之处,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色彩、春的气息、美感等去想象和感受春天到来时水乡江南之美。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发现感受美的存在。

只有教师做到自己美,善于发现美,才能培养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重视美,感受美,把学习语文和美的教育相结合,学好语文,贴近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仇春霖著《美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克罗齐著《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低年级阅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学习目标和学生年龄、身心、思维的特点,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相互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去学习朗读、默读,去理解、积累词句,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

一、积累词语的方法

大多数学生把积累词语当成额外的作业,即使积累,也非常零乱。其次教师重视的程度不够,缺少精心的指导以及为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1、从课文和课外读物中积累:如叠音词:安安静静、叽叽喳喳、笑盈盈、绿蒙蒙;的字式短语 :弯弯的小路、洁白的雪莲;表同类意思的词语:微笑、大笑、冷笑、嘲笑;表颜色的词:雪白、通红;表声音的词:呱呱叫、沙沙响等等。

2、生活中积累:如看电影、听广播、下载。

3、活动中积累:如成语接龙、中心开花组词语、古诗名句记心中。

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点滴的指导。开始,教师必须同与学生一起勾画文中的好词佳句,并交流其中好处。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展示学生积累的成果,让学生感受积累的快乐。为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可选取其中的几个词语,让学生照样说几个,如“白茫茫”,学生可说“红彤彤、绿油油”;也可利用这些词语说一两句话,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有条理。再把这样的话记在积累本里,说与写结合,达到思维的同步训练。

二、了解词语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以理解词语为主转变为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对课文中词句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方法一:形象直观法,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差,但对事物的形象很感兴趣,因此对一些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如“雪莲”“丝绸”可通过图片观察形状、颜色以及特征,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这些事物有个清晰地认识。

方法二:联系生活实际,有些词语就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个客观事物、一种现象、一种体验,学生很容易联系事物对照着联系理解词语。如“颜料”、“云霞”、“寒冷”可联系身边的事物及亲身感受让学生理解。

方法三:联系上下文 ,如《我和我的小伙伴》中“齐心协力”这个词语,字典解释为“形容思想一致,共同努力。”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中“唤来了我的小伙伴,”“流到木船下”“肩并肩,手挽手”等词语来想象当时小水滴伙伴们解救干枯的禾苗同使劲、齐用力托起了木船的情景。

方法四:启发想象,一些词语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注入了新的生命,这就需要引发学生想象。如 “秋姐姐的地毯哪去了?、冬爷爷的白被子盖住了”,这种“地毯”、“白被子”就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季节变化时的情景。

方法五:动作表演 ,如《小乌鸦和妈妈》中“依偎”一词的理解,让学生靠在一起,搂一搂,抱一抱,通过“搂”“抱”等动作来体会小乌鸦和妈妈之间的温情。

方法六:近义词置换,如“窜”和“乱跑”,把不常见的、难理解的词语置换成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词语。

运用这些方法了解词语,避免了传统运用概念进行解释的抽象、枯燥的做法,重在教给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感受阅读的乐趣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语文课程标准》对此特别强调:“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一)、在读中感受乐趣 ,如《老师的话语》,文章语言通俗流畅,读来令人回味无穷。教学设计简要:放手学生,自读自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初读,整体感知;指导情感朗读(体会语句的轻重缓急,重点感悟“老师的话语,一句一句暖暖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播放音乐,再读课文(升华学生的情感,感受朗读的快乐)。

(二)、在想象中感受乐趣,如《柳树》,文章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优美的“绿柳垂钓图”,这个简单的意象,在作者的笔下,在孩子们的眼里,却产生了无尽想象。上课伊始,绘画激趣,让一株高高的柳树,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让学生在无尽的遐思中尽情表达,感受柳树的婀娜多姿和似垂钓之景。

(三)、在表演中感受乐趣,如《自己去吧》,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演一演,如文章第三段――小鹰在妈妈的帮助下学会了飞翔,这段情节可设计为:

小鹰:(扇动翅膀,甜甜的声音)妈妈,山那边有什么呀?

老鹰:(抚摸着小鹰,和蔼的表情)风景可美呢,自己去看看吧。(手指向远方)

(小鹰向远处飞去,假装在飞行的过程中遇到大风、高山,吃力而艰难的飞行。)

通过创作表演,学生易感受人物情感,体验到了表演的乐趣。

(四)、在创作中感受乐趣,如《地球妈妈》,文中介绍了地球妈妈为她所有的孩子安排了一个个“小小的家”。学生在感悟了课文内容以后,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小小的家?”,象“清清的河水是青蛙的家”“茂密的森林是老虎的家”这样的“创作”,学生会脱口而出,其乐融融。

(五)、在实践中感受乐趣,如《江南》,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色调鲜明欢快,其中文中的“东、南、西、北”四个字要求学生会写,这时带学生走到操场上认识方向,学生像放飞的小鸟在操场上边认边背,享受着大自然带给他们的无限快乐。

(六)、在歌唱中感受乐趣,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歌中正描述了课文《小乌鸦和妈妈》的情景,学生边唱边看动画,轻松愉悦的感知了课文,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七)、在画画中感受乐趣,如《雪地里的小画家》讲的是一群“小画家”:小鸡、小马、小狗、小鸭以独特的画笔在雪地上留下了独特的画,这些小动物都是农村孩子所熟悉的,那么它们的“画”也自然成了孩子们最想表达自我的机会了。

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多样化的,我们还可以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和自我表现的舞台。

四、阅读素材拓展

1、课前3分钟,让学生通过讲故事、背儿歌、猜谜语、交流电视节目,给学生创设说的机会,让学生爱说会说。

2、利用晨读要求学生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唐诗三百首》等经典诗文。

3、充分利用班级宣传栏,展示学生积累的精彩内容,丰富积累,激发学生的阅读乐趣。

4、和书交朋友,教师为学生推荐好书,在家建立小书架,在班级建立图书角,鼓励亲子阅读,经常开展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8篇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越来越多教育人士所关切的问题,那如何打造农村小学高效课堂是教育界非常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素质教育讲究培养和造就德、智、美并能创新的人才,长期以来我们教育的还受传统教育影响,如挤压小学生课余时间,让学生反复进行机械练习等等,是当今农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因素是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成绩不理想. 这种教学现象不仅是学生,就连我们老师也深感劳累、厌烦. 那如何改变呢?我觉得必须从40分钟课堂教学开始探索. 我是一个在农村教学15年的小学数学教师,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平常教育教学中如何打造农村小学高效数学课堂,与大家共享.

一、课前规划好课堂教学时间

根据科学家实验表明,一个正常成年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那么一个小学生能集中精力的时间就更短了. 一节课40分钟,这就是造成课堂教学误区的根本所在,也是造成低效、无效课堂的根本原因. 所以,我们要根据孩子能集中精力的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学生的学习最大效率. 这就和我们老师的教学安排有非常重要的关联,基于这原因对我们老师设计教学预案就要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重点内容时间段的安排就显得非常关键了,因为设计得不好就会造成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身在农村教学的老师因为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教具配置不完善,所以我们就更要做好课前设计,特别是课前对课堂教学时间规划,只有做好了对学生有效时间的充分利用,才能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大大提高,这是打造农村高效课堂的关键第一步.

二、设计趣味题,激发趣味性,打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趣味低、要求高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也是一种情感过程,它更是一个应用于生活、社会的过程. 对于这门学科的教学我们要注重的是教学例题的生活性、趣味性,并打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平常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兴趣的:

首先,提高课堂素材的趣味性,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课前的教学设计,特别是数学教学例题上的设计,我都会跳出课本,走进生活,真正让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人教版第十一册“圆环的认识和应用”的教学中,我首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个操场,让素材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就提高学生的情趣,然后我会问:你们想象一下操场上有什么设施?从而引出跑道,然后在课件上展示跑道,引出主题”圆环的认识和应用”. 这样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变得新颖、有趣. 这样的教学:一方面使数学知识不再抽象,让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使数学知识在学习中不再枯燥、乏味,并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体现情趣;再一方面使数学知识真正体现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宗旨. 这样让学生感到了数学学习的直观、有趣、为生活服务的特性,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积极性会大大增加学生课堂的活跃氛围,同时无疑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走下讲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严师出高徒”在这句教育名言的误导下,使我们教师变得高高在上,变得孤立,这也是课堂教学低效的一个重要问题. 所以教师在课堂经常走下讲台,时刻面带笑容,这样使课堂氛围很和谐,给学生一种很亲切的感觉,营造出很融洽的师生关系,既提高了老师的亲和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每节课以真诚的笑容、和蔼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孩子,使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名学生都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 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更应积极发现优点并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增强信心,会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使每名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学习,欢乐学习,这也是打造农村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三、巧设课堂动手实践,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和联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为学生多提供实际操作题,并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际操作中去.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镜面对称的特点”时,我们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准备一面小镜子,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照一照身边的物体、数字等物品的成像,并让学生在照的过程中发现镜里面和镜外面有什么不一样说出来. 这时学生就会说:“镜子里的物体、数字等都倒了,都变反了. ”这时我们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怎么样倒的?是上下倒了还是左右倒了?”并可以请学生上黑板把数字倒了的像画下来,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和学生自己操作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 其次,让学生在课后找找生活中的对称图,这样课上学生自作,课后学生利用新知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双管齐下,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的. 我觉得如果老师让学生多参与动手实践操作,一方面可以打破数学知识不切实际的说法,并且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操作加强了学生的关注率和精神集中率,从而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 无论课程改革怎么走,“有效、高效的课堂”是我们老师永恒的追求.

第9篇

教师课堂上的口头评价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率,一个正确的课堂口头评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一个正确有效的口头评价策略应该是即时与延时相结合,把赏识学生作为启发学生思维的工具,平等地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把发展学生的能力作为评价的出发点。

一、课堂中教师口头评价的地位与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课堂中的教学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纽带,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兴奋剂,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活动,支配着学生行为的发展。而口头评价则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评价方式,也是对学生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评价方式。教师合理的口头评价,能有效激励学生,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然而,从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教师的口头评价策略使用存在着很多缺憾,有些不合理的口头评价,还会产生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结合多年的课堂观察以及教学反思,总结了几种不当的口头评价行为:过多的廉价表扬,不敢批评学生,大搞物质刺激,评价时机不当。

二、课堂中教师口头评价具体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理想的口头评价,应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成功的满足,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为目标,正视学生具有的多元智能,多角度地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做出不同层次的评价,发展学生潜能。结合具体教学案例的分析,合理、高效的口头评价策略要做到以下几点。

1.即时性策略

【片断一】

师:瞧,同学们已经排好了整齐的队伍站在操场上呢!这里还有一组信息,你发现了吗?

(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回答自己的发现。教师邀请了一位学习成绩偏中下的学生来回答)

生1:操场上有22排队伍,每排13个同学。

师:你的眼睛真亮,一下子就发现了很重要的信息。

(这个学生美滋滋地坐下,整节课都处于积极参与和思考的状态)

生2:我发现要解决的问题是操场上大约有多少个同学?

师:你的观察很仔细,还想到了该解决的问题信息。那么要求操场上大约有多少个同学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课件出示:学校给我们租了11辆车,每辆车准乘31人,三年级段286名学生能坐得下吗?)

师:你会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决吗?请大家试一试。

(学生埋头独立估算起来,偶尔有学生抬头看教师)

师(提醒):如果你觉得有困难,可以找好伙伴帮助自己一起解决。相信优秀的同学一定有合作精神,会做到互相帮助,共同学习的。

(教室里开始看到了三三两两的合作小组,优秀生带动着学困生共同学习。在反馈时,我看到了每一位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笑意)

从上述“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做出了有针对性的、艺术性的、激励性的即时评价,显现出不同层次学生的闪光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对不同学生运用了不同的激励性评价,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知和接受,同时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课堂学习成效得到了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赏识性策略

【片断二】

“红红做一道除法题时,把除数45看成了47。结果得到的商是21。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教学时,学生想当然认为就是用一种基本方法解决。

生1: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先用得到的商乘看错的除数,就可以求出原来正确的被除数;然后用正确的被除数除以正确的除数,就得到问题所需要的解答。

(学生都笑着附和,点头表示赞同。此时,一位平时成绩比较一般的学生提出有不同的意见)

生2:直接用47-45=2,再 21×2=42 就可以了。

生3(小声地嘀咕):错。怎么会只有余数呢 ?

(我心里暗暗地高兴,但是我并不急于表达我的想法。我微笑地看着学生)

师:其中有奥秘吗?

(教室顿时一片沉寂。突然一个小手自信地举起来:“老师,我想说说我的想法,不知道可不可以讲清楚。”这正是我期待的,学生立即转向她,看着她)

生4:刚才生2的算式如果再继续下去,就正确了。大家请看,他先发现除数45错看成47,则是少看了2,也就是代表他少看的被除数一共是21×2=42。我们不难发现,42<45,这样的情况下也就是商不变还是21,只不过多了余数42而已。

(我情不自禁地笑了,而其他同学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生5:我刚才也想着应该是对的,但是不知道怎么说。原来就这样简单啊!

(听着学生的感叹,我也不禁感叹:延时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在构思每节课的口头评价方式时,应努力把赏识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及时对每位学生的创新表现做出恰当的赏识性评价,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之处,赞赏每一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热情,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超越。灵感稍纵即逝,如果你善于用赏识评价去捕捉学生课堂发言的亮点,给学生一种思维的点拨,那么学生便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灵感在课堂上自然得到迸发。

3.平等性策略

【片段三】

生1:请大家估算我手中的铅笔有多少克?

(学生立刻抢答起来,因为当时在复习长度单位的应用)

师:他提出的是长度问题吗?

(学生齐说生1的不是关于长度单位的问题。我没有立即评价,因为此时完全可以将评价放在在学生估算完铅笔的质量后)

师:当你的铅笔用短了,想让爸爸再买一根时,你会对爸爸说什么?

生2:我的铅笔只有5厘米长,而不是我的铅笔只有5克。

师(强调):那就对了。我们通常了解的是铅笔的长度。

(此时我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起到掷地有声的作用)

实际教学中,学生一般都能按教师的预设去生成。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到,课堂往往会产生非预设生成,其结果往往有两种——精彩和尴尬。精彩是人人想要的,而尴尬有时也是在所难免的,这就是课堂的另类声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把课堂中的另类声音转变为精彩。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使自己和学生平等交流。其次,面对课堂上的另类声音以及学生提出的一些猝不及防的问题,教师不应敷衍了事,而要因势利导,充分“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延时性策略

【片段四】

在五年级上册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中,学生对于数学的转化思想用得淋漓尽致。当讲完新课,很多学生也都以为万事大吉的时候,一个学困生提出了质疑。

生1:把被除数和除数都转化成整数,那样做起来不是更加简单吗?

(生1通过举例“3.52÷0.4”可以转化成“352÷40”来说明他的想法,并一再强调:这样计算感觉很顺利。当时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这小家伙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把除数是小数的转化成整数再计算从而比较简便的道理。就在我刚想要给出意见时,班上的一个女生悄悄举起了小手)

生2:老师,生1的想法其实也是正确的,那就是当除数的小数位数比被除数少或两者相同的时候。对于他自己来说,本题把被除数和除数都转化成整数计算来得更加方便了。但是,如果此题改变成“35.2÷0.04”,那按照生1的想法就还要再次把除数是小数的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了。所以我认为他的方法不一定时时都方便。”

(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生2的想法,我设计了几道小数除法的计算题)

师:请大家用不同的方法计算(1)3.52÷0.4;(2)35.2÷0.04;(3)352÷0.4 。

生3:我觉得在第(1)小题中无论转化哪个数,两种方法都方便。

生4:我认为还是应该把除数是小数的转化成整数来计算比较方便,因为每道题中都比较合适,而且还能用上刚学会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知识。

学生通过计算很快发现,在不同的方法中,生1的方法使用范围比较小,而把除数是小数的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方法比较普遍性,更方便。生1在大家的一言一行中得到了启示,从一开始的坚持自己的想法慢慢回归到和同学们一直争论的焦点中,通过他自己的质疑和同学的释疑,相互的争论与争辩,大家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生1的最初想法,水倒渠成地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的算理。

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问题马上做出评价,却引发了学生的争辩和新的认识。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感受到“在自己的肩膀上长着自己脑袋”的个性化思想。

5.发展性策略

【片段五】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想出来了计算的方法而感到高兴和兴奋之时,教师提出怎么求无盖和无底的长方体的面积。

生1:只要计算长方体的五个面的面积。

师(表扬):你思维很敏捷,思考很快速。

生2:你只想到了其一,没有考虑是哪个面不用求。

生3:那应该是长方体的上面不需要求。

生4:还有的是侧面不需要求的呢。

(经过这几位学生的提醒,很多同学都愣住了:“对啊,到底哪个面不需要求呢?”)

师(强调):全面思考问题,是每一位要上进的孩子必须具备的。

(听到这样的激励语,学生纷纷讨论起来)

生5:如果是游泳池,那就是不用求长乘宽的上面面积。

生6:我家的一种长方体通烟管道还是只用求前后和上下四个面的面积的。

……

上述案例中,经过教师的口头提醒,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得到联系,应合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激励语每个学生都喜欢听,经过激励和肯定的学习方法将在学生的脑海中得到升华。这就表明正确的发展性口头评价更能发挥学生最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而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正确运用发展性口头评价手段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则取决于教师正确的评价观。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口头评价的建议与思考

课堂上教师的口头评价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教师只有把握好对数学课堂的教学评价策略,把陶冶情操、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步进行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有一个自主的天空,使他们乐学爱学。教师课堂上的口头评价应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即时评价学生表现,凸显学生的闪光点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激励性的即时评价。激励性的即时口头评价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更重要的一点,评价承认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施纵向评价,这便于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调整心态和行为,不断进步。

2.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启迪学生发散思维

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过:“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赏识性的口头评价,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价值和潜能,能透过调整自己的状态展现自己的风采,从而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数学学科的趣味性。

3.平等地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

当另类声音出现时,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新观点和新看法,随时把握有价值的“不确定的因素”展开“创造性碰撞”,进而引导学生不断走向创新,走向成功。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才能交流情感,用心体会,积极思维,大胆探究,勇于创新。

4.适当做延时评价,寻求学习“水到渠成”

一般情况下,当学生有怪问、理解有异议或对问题有多解时,则较为适宜用延时性的口头评价。如果教师对学生正在研讨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普通的身份参与讨论,以鼓励的语言,期待的态度,让更多学生参与想象,驰骋课堂畅所欲言,或只是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以平等的身份表明自己的理解和主张,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5.以发展为评价的目的,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一个具有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教师就能智慧地评价学生,学生在教师科学评价的引导下,不但素质得到均衡协调发展,而且学生能更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和标准来评价学生,要看到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第10篇

(在哈尔滨市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现场会中,参加了“减负提质促发展 快乐健康共成长”的教学展示。)

活动目标:

1.通过对纸球的设计制作,提高创作模型的技能、技巧。

2.在设计、制作纸球的过程中,发展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意识、审美意识和环保意识。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时候玩纸的故事吗?

生:记得。

师:从小时候无意中撕第一张纸,听着嘶嘶啦啦的声音、看着满地的碎纸片起,我们就已经和纸结下了不解之缘,再到后来看着一张张普普通通的纸在爸爸妈妈的手里三折两折变成了漂亮的纸船、纸飞机等,我们就和纸成了好朋友。今天老师也用纸做了一样非常有趣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生:想。

师:看!

生:纸球。

师: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做纸球,玩纸球呢?

生:想。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纸的乐园,用灵巧的双手做一个纸球,共同体验纸球带给我们的乐趣。

(教师板书课题。)

二、制作纸球

(一)总结动手制作的基本规律

师:你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纸球吗?

师: 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总结一下,当我们要做一件手工作品时需要哪些步骤?

生1:观察。

师:观察什么?

生1:观察作品的结构。

师:还可以观察什么?

生2:观察它的材料。

师:对,还要看看我们需要准备哪些用具。接下来呢?第二步,观察材料后观察什么?

生3:观察它的结构和造型。

师:看看它是怎么做出来的。观察作品,思考制作步骤。我们都观察完了,接下来该干什么了?

生:接下来就可以做了。

师:是的,接下来就可以动手做了,尝试完成这件作品。通过大家的总结我们知道了动手制作需要哪些步骤。(课件出示动手制作的基本步骤。)

1.观察材料,准备需要的用具。

2.观察作品,思考制作程序。

3.动手制作,尝试完成作品。

师:这对我们今后是十分有帮助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吧!

(二)分析材料,初探做法

师:想一想做纸球都需要用到哪些材料?

生:报纸、胶带。

师:胶带应该是什么样的胶带?平时用的窄透明胶带可以吗?

生:窄的不行,太细了,要宽的。

师:宽胶带粘的面积比较大,有胶带了我还需要什么工具?

生:还需要剪刀。

师:老师在别的班看到,有的同学用牙咬胶带,很不卫生。那也就是说做一个纸球需要用到废旧的――

生:报纸。

师:还要――

生:宽胶带、剪刀。

师:通过观察你觉得纸球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和你身边的伙伴看着老师的纸球猜一猜,商量一下。

师:谁来说一说你觉得老师是怎样做出来的?

生1:用报纸团成球状。

师:怎么用报纸团成球状呢?

生2:一层一层的团出来。先做一层,再包一层。

师:应该差不多。你再来说说。

生3:先把报纸团成好几个小球,再用大报纸包起来。

师:你们觉得他们两个谁说得对一些?

生4:第一个同学说得对。

师:为什么?

生4:他说得比较科学。

师:第一名同学说的是一层一层包起来,第二名同学说的是团几个小球再一起包起来。大家想一想,两名同学说的方法会做出什么样的纸球?

生5:团几个小球再包这样会不均匀。

生6:里面的纸球大小也不一样。

师:这里面包着几个小纸球就不会成为一个球形。大家觉得第一个同学说得更有道理,我们就按着他说的方法来尝试制作纸球。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材料袋,根据我们的想法尝试着制作一个纸球。你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可要记好,一会我们一起交流,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行吗?

生:行。

师:开始吧!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师:请同学们坐好,老师最喜欢第一个坐好的小组,他们的动作特别快。

师:请各组同学把你们做的纸球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将纸球举起,互相观察后都笑了。)

师:大家都笑了,看来我们遇到问题了,说说吧,制作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教师随机板书学生遇到的问题。)

生1:我们组的纸球团成了方形。

师:我们要做什么?

生:球。

师:他们做的球,形状是方的,并不――

生:圆。

师:这个问题还有哪个小组遇到了?举手。

(生举手反馈。)

师:那么,聪明的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克服这个问题呢?

生1:不圆的地方用胶粘上。

师:粘回去勒住,是吗?还有什么办法呢?

生2:用手按回去。

师:用手用力往回压。还有吗?

生3:一边转动球一边粘胶带。

师:用胶带缠的时候适当的转动。其实如果球不够圆,可以在下一层包起来的时候进行调整,可以包得圆一点。这些办法都可以。你们还遇到什么问题了?

生:球太大了,纸包不住了。

师:这个问题你们遇到了吗?纸容易散开,这个问题怎么办?

生1:3个人按住,然后用胶带包上。

师:你们组合作得不错,3个人同时按,然后再用胶带固定,缠上去,好方法。还有吗?

生2:按得时候是这样的,然后又回来了。

师:你出现这个问题了,那怎么办?他们小组合作不错,3个人同时按,然后再用胶带固定,他们分工合作很有默契,你们小组也可以试试。还有什么问题?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球。(师举起了一个小组的纸球。)你们发现什么了?

生1:出来一个角。

生2:有的报纸翘起来了。

生3:我们可以把多出来的报纸剪掉。

师:她的办法是剪掉。还有什么办法?

生4:用胶带缠一下,把报纸缠回去。

师:今天我们做的是纸球,纸的特点就是容易破碎。想要做得结实,我们可以要用胶带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还有什么问题?

师:看看他们这个球。(师又举起了一个小组的纸球。)感觉很大,但是――

生:像包子,不圆。

师:你摸摸看。

生:摸起来有点软,一摁就回去了。

师:再看看个球,比它小,这回你来摸摸,

生:这个摸着有点硬。感觉还有点弹性。

师:大球软,在桌子上没有弹性。这个小球就稍微好些,为什么呢?

生1:因为胶带多,所以有弹性。

师:不完全是这个原因,还有什么原因?

生2:我们的球做得比较松。

师:你看问题很准,是因为这个纸球还不够紧。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生:再使劲勒住。

师:那团的时候呢?

生:也要使劲团,多团几下。

(三)改进并制作属于自己的独特纸球

师:刚才我们总结出了做纸球容易出现的问题,看来在做的过程中也要思考。现在,就来试着克服刚才的一些问题改进你们的纸球,让它变得更完美吧!

(学生再做纸球,教师巡视。)

师:再把纸球举起来看看。

(学生互相观察。)

师:大家的纸球已经基本成型了,看看老师做的这个纸球,漂亮吗?

生:漂亮。

师:我是把废旧的塑料袋剪开了包裹上纸球,就变得很漂亮了,你有什么办法能让你的纸球变得更漂亮一些吗?

生:用有颜色的纸包在外面。

师:很好,有颜色的报纸也行啊。还有吗?

生:我想把纸球做成米老鼠头的形状。

师:你很有创意啊,那你做的就是工艺品了,可以回家试试,今天,我们先做一个球,一会我们还能派上用场呢!

师:我用的是旧包装袋,你呢?

生:我用的是有颜色的塑料袋。

师:可以啊!还有吗?

生:还可以用书皮来装饰。

师:大家有这么多想法,想不想把你的想法实现?

生:想。

师:这么多的好主意,一会看看谁的纸球做得既好玩又好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一些材料。有废旧的纸袋,有包装袋,还有糖纸、包装纸、书皮,彩色胶带,你们想要吗?

生:想。

师:每组派一名同学来取材料。

(教师发材料。)

师:现在和小组同学用最短的时间把你们的纸球包装的更漂亮,开始吧!

(学生开始包装纸球,教师巡视。)

师:一张张废报纸在你们的手中变成了有趣的纸球,大家现在最想做什么?

生:玩。

三、玩纸球

师:我有一个提议,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到操场上享受纸球的乐趣,你们说好吗?老师这有个纸球的游戏你们想不想玩?

生:想。

(教师播放课件,宣读游戏规则。)

师:我们一会就到操场上去做游戏。

师:纸球做好了我们还可以发挥我们的想象力,老师希望你们能创编出更多的纸球游戏。

师: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评析:

谷老师善于带领孩子们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大家一起玩纸球》这节课就是谷老师根据资源包的内容创新开发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整节课学生在做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学生积极投入到了活动中。

一、用简洁流畅的教学设计使目标达成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来说,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重要的环节,谷老师通过几句简短而饱含真情的话语娓娓道来儿时记忆,不仅引起了学生对纸的兴趣,回忆起了儿时的美好记忆,更重要的是这个教学环节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纸球――这个特殊的球的兴趣。

这节课谷老师制定了这样一个教学目标,“在设计、制作纸球的过程中,发展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特点以及这个课的教学目标来看,动手操作中的探究相比较单纯的制作显得更加重要。在本节课中我们能比较明显地感觉到,教师是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观察、动情地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不断启发学生在做中探究纸球制作的方法。教师通过两次动手制作把引导学生发现纸球制作的技巧,把这样一个做中探究、边做边探究的教学理念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改变了资源包中固有的环节与模式,顺应了学生求新、求变的意识,进行了教学方式的改变与创新。教师正是通过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简洁流畅的教学设计真正达成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二、在简单而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共同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不在教师设计的如何,而在于学生收获如何,而这里的收获并不仅限于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而是要努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亲历学习的过程,动手动脑,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这节课中,谷老师把重点放在了制作纸球上,没有更深的难度,老师带领学生亲历了动手操作的全过程,对学生来说真实而有趣,使他们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在身边。虽然学生们有着相当强烈的探究精神和动手操作的兴趣,但是仍然不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整节课的授课过程中,老师都能和学生站在同一个高度去思考,真的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之中,与学生共同寻找纸球的问题,与学生朴实的交流,一起动手制作,体现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三维观;快速跑;游戏;寓教于乐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98-01

体育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体育训练的愉悦感,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倡导“玩中练、练中玩”。因此,游戏教学、多样化的训练方式的使用,应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的重视。本文以“快速跑”为例,探讨如何“让学生跑起来”,并通过游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实现“健康三维观”的培养。

一、开始环节――情境教学,激发“跑”的兴趣

每一节体育课开始,教师应以最快的速度把学生安全集中到操场上,简明扼要地介绍学习内容和目标,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基本要求。在学生整好队形后,教师明确“快速跑”的要求和目标,让学生认识快速跑,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快速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借助奥运明星刘翔夺冠的视频,让学生从刘翔的快速跑以及冲线等过程,初步感知快速跑,再以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对快速跑的兴趣。

二、准备阶段――热身活动,提高“跑”的兴趣

体育活动前,一般应进行“热身活动”。体育教学中的热身运动,形式可以多样,一般以慢跑、徒手操等为主。第一,体验跑。热身环节中的“跑”,可以设计为“圆型慢跑”,既起到“热身作用”,也与“快速跑”相呼应。第二,徒手操。在快速跑运动前,热身运动除了体验跑之外,徒手操也可以起到热身的作用。徒手操能使学生由静到动,既能激发他们练习的兴趣,也可以预防、减少和避免运动损伤。第三,“踩尾巴游戏”。踩尾巴游戏的开展,使教学活动由热身阶段迅速过渡到教学的主题――快速跑,并且游戏的开展也增强了“跑”的趣味性。

三、基本部分――丰富教学方式,提高“跑”的运动能力

教学的基本部分,也是课堂的主体部分,是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提高运动能力、发展身体素质的关键环节。为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跑”起来。一是情境法。快速跑一般以短跑为主,短跑起跑方式的选择,决定快速跑的成绩。蹲踞式起跑是快速跑的主要方式。教师先呈现奥运赛场上运动员在50米、100米、200米等项目中所采用的起跑方法,并思考为什么要采用蹲踞式,从而引发学生感悟快速跑主要采用蹲踞式起跑的意义和原因。二是跳绳游戏。在学生快速跑之前,教师可安排一个“前脚掌跑”的环节,开展跳绳游戏,让学生以掌声调控节奏,既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也能锻炼学生前脚掌跑的技能,从而为快速跑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50米快速跑。在项目训练时,教师一般以讲解、示范为主,然后让学生记住动作要领,再指导学生进行加速跑、50米快速跑。四是石头剪刀布游戏。在学生自主交流了快速跑的动作要求之后,为了强化快速跑,提高快速跑的教学效果,教师再次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游戏――生活化的“石头剪刀布”。这个游戏的引入和运用,可以凸显体育的生活化,体现体育运动的趣味化。五是抢物游戏。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爱玩的抢物游戏融入其中,在30米处放置卡片等小礼物,让学生快速跑到放礼物处,并拿到礼物,谁先抢到,礼物就归谁。这样的游戏,与教学的主题紧紧相扣,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充分体现课程的趣味性、生活化。六是移物游戏。教师将一些轻巧的物体如篮球、小凳子等平均分给每个组,学生分成5人~8人一组,让学生每次一人带一个物体跑向距离起跑处的20米的地方,将物体放到指定地点,再快速跑回来。第二个学生接力,运送第二件物品,依次下去,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运物、移物的任务。这样的游戏,既能提高学生的快速跑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四、结束部分――多元评价,促成多元互动

在一节课的结束部分,除了放松运动之外,教师应关注多元评价机制,体现多元互动。包括小组合作评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定量与定性评价,重视定性客观描述,注重表扬鼓励,激发学生运动的积极性;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五、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这节课,教师不仅仅教学生“快速跑”,而且注重课程的开放和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赘龇矫妫旱谝唬课内资源的开发。首先教师要挖掘学生资源。同学之间的互助训练、游戏的合作开展、快速跑的体验交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要利用教材资源。教师可让学生根据体育教材上的训练动作要领、方法和应注意的事项,自主进行训练。第二,课外资源的开发。教师既可利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包括操场、体育器材等,为快速跑教学提效。

六、结束语

总之,“快速跑”的教学设计,无不以新课标为准绳,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同时兼顾学生的发展以及运动的愉悦感,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而多样化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资源的多元化运用,能让学生在“快速跑”的课堂上“跑”起来,并使课堂活起来。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品德;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1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一切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的这一教学理念。我们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对进行孩子理论上的德育教育,更要珍视孩子们的童心世界,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并加深印象,根据其切身体验来引导,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我想再逼真的虚拟构造,也不如真实的感受。苏霍姆林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就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惫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因此,我很少完全按《品德与生活》课本上的程序走,大部分的时间我把课堂留给孩子们,因为丰富多彩、条理清晰的图片很容易让孩子们去理解文章的意图。让他们自学,从愿学到乐学,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能充分发挥孩子们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我在教《我爱家乡山和水》一课时,在两个班都进行了同样的教学设计,但是由于一个班的孩子没有准备充足的关于家乡的材料,课堂上仅靠我的引导显得很单调,很被动,教学效果不好。而另一班的孩子在课前搜集到了许多素材:有的带来了家乡的照片,有的带来了图片,甚至有的还带来了家乡风光介绍的VCD光碟,许多是老师都没有准备到的东西,这些“小家伙”们却找到了,这节课的效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这让我在感慨学生潜力的同时,还让我感受到课前探究活动关系到整堂课活动的开展,要引起老师们的足够重视。但值得提醒的是课前探究活动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发的“生成”,“规则”没有先行,教师不给予指导,也不加以掌握,让孩子们开着“无轨电车”,课堂上就很容易出现“散乱”的答案,显得“有形”而“无神”了。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探究活动做出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引导、示范,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们高效地进行活动。

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从小入大,从浅入深”,抓住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体验中引导认知

案例:活动课时间,孩子们都在自由活动着,一个女孩子跑来给我打报告说班上的某某男生把操场旁边的一朵很漂亮的花摘下来了。听说我要叫那个摘花男孩,很多的孩子马上就拉着那个耷拉着脑袋,好象犯了罪的男孩走到了我的面前,同时还有一个男孩手中拿着“证据”――被摘下来那朵花。看着孩子们满脸“疾恶如仇”的表情,并好象很得意抓住了一个犯错的孩子,此刻就等着老师狠狠的责罚那个犯错的孩子。

看到那样的情景,我当时真的是感觉又喜又忧,喜的是孩子们很明确的知道摘花是一件不该做的事情,忧的是孩子们那不能原谅同学的态度,对于他们来说抓到别人犯错是一件很可喜的事情,而对“宽容”两个字却并没有什么意识。

我回头看看,孩子们都已经在我身边了,我想何不就此展开讨论呢?让孩子在这件事中意识到宽容的概念,并学会去宽容。

于是,就在学校的操场上,我们席地而坐。首先我表扬我的学生们,表扬你们长大了,懂事了,知道摘花是一件不该做的事,班里大部分的孩子都做的很好,好好的保护了小草小花,我想小草和小花肯定很愿意和你们做朋友了,孩子们都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同时又有很多的孩子,开始指责起刚才的那个小男孩,而小男孩明显也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错的,一直在旁边坐着不发一言,摆弄着自己的手指。

师:不知道小朋友有没有去观察某某同学的表情?学生很迷茫的看着我……

生:他好象很难过,他快哭了,他一直低着头……。

我:那你觉得他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很伤心,知道自己做错了,很难过。

我:我也看出了,某某同学很难过。那若是你是某某同学,你现在想什么?

摘花男生:我不是故意摘花的,下次再也不了。我已经知道错了,可同学们还一直责备我,我很难过,希望同学们原谅我。

我:是呀,要是我,听见那么多的同学在批评我,我也肯定很难过,我们请摘花男生来说说自己现在的感受吧!好吗?

此时,孩子们的眼神已不如先前那么的锐利了,柔和了很多。

摘花男生:我知道自己做错了,我下次再也不了。

我:那小朋友们,这时的你想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某某同学?

“我们要……”

“我们不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