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圆明园的毁灭相关资料

圆明园的毁灭相关资料

时间:2023-05-29 17:40: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圆明园的毁灭相关资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圆明园的毁灭相关资料

第1篇

一、备学生

网络正逐渐成为学生崭新的学习工具,网络上众多的信息拓展了教与学的空间,使学生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必然。因此备学生,既要备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态度还得备学生的信息素养及计算机操作能力。

(一)了解学生已有语文知识水平。语文教学需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只有了解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学习态度,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从而“跳一跳,够到桃子”。

(二)了解学生已有信息素养。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信息的课前搜集会影响他们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他们搜索信息的能力会影响他们的阅读量;他们的打字速度会影响他们在论坛发表言论的速度;他们的幻灯片制作水平会影响他汇报时的效果。因此,对学生信息素养的了解不容忽视。

(三)了解并整合学生课前搜集的信息。网络教学下的语文教学得备学生,也得让学生“备”,即让学生也有准备。网络课课前安排学生对相关资料的搜集,是成功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表现欲,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能力的重要因素及环节。课堂上,当学生在专题学习网站学习时看到由自己搜集来的图片、文字、照片等资料被老师呈现在网页中时,学生就分外的兴奋,由于熟悉的缘故,他们在课堂上的信心就更足,表现欲也就更强,课堂气氛就会非常热烈,学习的效果也就更好。

二、备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很多,已经总结出的就有:网络探究式、师生互动式、协作学习式、任务驱动式、分层辅导式等等。我认为不同的课文应当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课文的特点,我在上《圆明园毁灭》一课时选择使用的是问题探究式。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确定了采用如下环节:初读引导质疑——网上自主探究——情境交流解疑——诵读激发热情——自评互评提高。

(二)巧妙采用教学方法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在以问题探究为模式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①以学定教,以问导学,确定探究学习为教学主线。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体现“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整个课堂教学紧密围绕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关键问题进行,这样做既是对学生质疑问难精神的肯定,还能使教学疏而不漏。当学生通过初读产生疑问后,教学的目的也就随之产生了。②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以网络环境为背景,开展语文训练,指导学生运用“阅读—感悟—想象—表达”结合的方法学习。③凭借网络环境,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描写“圆明园的辉煌”的部分为教学重点,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仅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是不够的。因此凭借网络环境丰富多彩的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让学生运用信息释疑、解疑,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又能让学生在兴味盎然中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从而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教学的重难点就这样得以突破。

三、备软、硬件及操作

网络教学对老师的信息素养提出新的挑战,教师除不断提高自身语文素养,还应当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这种形式的教学。就拿一节课来说,教师既得备网络教室的硬件的使用,学会简单故障的排除,还得备相关的一些软件的使用。在这里我着重说说软件使用的问题。

1、计算机网络教室是一个小的局域网。为了教学方便,实现对学生机的屏幕管理与文件传输管理工作,在教师机和服务器上安装有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这样的软件有教学演示、学生汇报、分组教学、教学管理等等功能。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这类教学软件,只有熟练地操作这些功能,才能在教学时得心应手。网络环境下的课堂组织教学是个难点。常常可以看到由于有的老师对网络教室的管理软件掌握的不熟练,该让学生自主学习时却仍使用的是教学演示功能,导致学生无事可做;在该对学生机控时,不加控制,致使个别学生得以偷打游戏,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一盘散沙。因此,可以说掌握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软件是网络教学中成功组织学生学习的必备前提。

第2篇

我家有一套色彩鲜艳的电脑,我们把他放在书房中一个一米五长的大书桌上。

电脑的主机箱是大红色的,书桌右边的小隔间就是它的家,机箱后面连着很多条电源线,就是它们把鼠标、键盘,显示器连成了一个大家庭。

主机箱上面放着一个黑色的小匣子,匣子的尾部有一根短短的天线,四盏绿色的指示灯在不停地跳动着,这个小匣子叫做路由器,有了它,我们就可以使用电脑来上网。

我们家的显示屏是二十寸的液晶显示屏,它边框小小的、窄窄的,中间的玻璃还真是够大的,和一般的显示屏比起来,体积更轻巧,图像更清晰,还能保护眼睛。看起来真叫人舒服!

电脑有很多功能。看,那个企鹅的标志,就是大家都会使用的腾讯QQ,QQ的功能可多啦:我们可以用它跟同学聊天,增进同学们的友谊;可以通过QQ来发邮件,既方便又快捷,还节省了通讯费用。

如果你点击蓝色的E图标,就可以到网上冲浪啦:网上的世界可真大啊!它包含的知识无穷无尽,就像我的一位好老师,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我可以向它请教。有一次,老师叫我们回家查有关于“圆明园的毁灭”相关资料,我打开电脑,一查,哇—好多啊!足足有740多万个相关网页,把我吓得目瞪口呆!

课余时间,我还可以在网上玩游戏,我最喜欢的游戏是:泡泡堂、植物大战僵尸、赛尔号……这些游戏,既可以让我感到快乐,又可以让我在课余时间放松,还可以增加手指的灵活性,对我弹钢琴也有帮助。但是玩游戏要适度呀!

电脑的功能还有很多,我会尽力去学习,掌握它的!!

红星小学五年级:莫昱珩

第3篇

【关键字】:多媒体 语文教师 好帮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弥补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的不足,多媒体电教化的普及,更为语文教学的不断优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手段,使语文教学的前景一片光明。

一、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完全克服了这一缺陷,能够出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播放,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在教学中,先美景再现,教师播放圆明园昔日景观,让学生亲身感受昔日圆明园的辉煌、美丽,体会圆明园的价值,接着再让学生面对现实,播放《》电影片段,让学生亲眼目睹“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瞬间被毁的情形,体会到侵略者的野蛮和残暴,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从而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变难为易,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由于学生对古桥的认识不多,教学时,我准备了有关赵州桥的录像。课堂上,学生边读,边观看相关资料,对赵州桥有了认识,很快就理解了课文内容。直观生动的形象,快速准确的再现了文章所描写的场景,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赵州桥的雄伟和美观,感受到了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的完美统一。学完课文,学生对于文中作者抒情“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产生了共鸣,从而突出了重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寓教于乐,培养审美情趣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着丰富美学信息的学习情境中去,让学生在这里耳濡目染,主动探索美,发现美,感受美。在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银杏树、枫树、田野、、梨、菠萝等秋天的景物图片,把学生带进秋天的景色之中,让学生直观感受秋天的美好;本文语言优美,重在朗读感悟,教学时,我又适时播放背景音乐《秋日私语》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中体会秋天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丰富表象,激发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想象,是借助表象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创造的热情。例如,在教学《九寨沟》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着九寨沟神奇的画面,在音乐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想象那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的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想象那大大小小的五彩池呈现出的各种不同的形状;想象生活在五彩池的人们过着如何神仙般的生活等等。通过这些想象,大大丰富了课文的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展现了一幅幅比课文中描绘的五彩池更美的画面,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热爱九寨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学生也真正领悟到“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那么有感情地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有效地促进了形象与语言的自然对接和互相转化,让学生体会九寨沟自然风光的神奇与秀美。这样,训练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增加容量,节省教学时间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比较,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让学生能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真正做到了向课堂要效益。例如在出示课堂练习时,不再是一题一题的抄在黑板上,鼠标一点,题目就出来了,节约了课堂时间,增加了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又减轻了老师课堂上的压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4篇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信息技术已在中职语文课堂逐渐广泛应用。然而,当前中职语文课教学仍然陷入了一种“教学双失”的尴尬境地。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状况普遍存在。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没有实现有效的整合,中职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理论与知识掌握不足,大多数老师使用信息技术只为了省板书或者为了上公开课,有些哗众取宠之嫌。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找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点,重新构建适合中职生发展需求的语文教学模式,巧用多媒体,提升中职生的语文课堂幸福感,实现高效课堂。

一、巧用多媒体,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黑板+粉笔”,课堂教学枯燥而单调。中职生本就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他们更不愿意接受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没有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根本就留不住学生的心。这时现代信息技术就给我们教师提供了便利。多媒体能创设出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生动逼真的环境,把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渲染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本人在讲授《诗经二首》的《静女》时,就采取了“渲染气氛,激发兴趣――展现场景,领悟意境――启发想象,训练表达――创设意境,指导朗诵“的古诗学习新模式,整堂课学生都沉浸在欣赏动听的音乐、优美的图片、精彩的表演、深情的吟诵氛围中。我在服装专业班上这一课时,提前让学生们制作古汉服,并x出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身着汉服表演并拍成视频在课堂播放,学生们反响热烈。最后在全班学生琅琅的诵读声中,学生似乎为那流传千古的唯美爱情所打动,这就更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诗词的教学效果,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扎实有效,能更深刻地领会了古诗歌优美和谐的韵律及古代文化的艺术精神与艺术成就。

二、巧用多媒体,实现师生良性互动,拓宽学生学习空间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有着很大的优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一体化,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课堂内外的沟通,我们借助网络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零距离交流,可以使教师掌握最真实的学生心理活动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情感需求,从而将这些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教学问题,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成为师生讨论探究等互动过程的逻辑起点,课堂过程在多媒体展示中收发自如。

同时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合作探究问题,拓展课后作业,拓宽了他们的学习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本人在讲授舒婷的《致橡树》时,在课前就设疑,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上网查资料,橡树和木棉这两个意象到底象征什么?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里没有唯一的标准的答案,学生在查询资料、自主学习中拓宽了知识面。

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欣赏Flash课文朗诵,然后在老师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学生可选择整篇或分段欣赏或背诵,辅助于多媒体提供画面、音乐和名家朗诵。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竞赛,学生参与度高,反映热烈。在研读阶段,鼓励学生在学习小组中深入讨论,从文学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个人感受分析诗歌主旨及艺术特色。课后我把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展示在班级网站里,让学生们在班级论坛里继续交流讨论,这样真正实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巧用多媒体,实现自主发现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的二者结合,他们都强调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通过自主发现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根据学习者的需要以及学校实际,巧用多媒体,完全可以实现上述目标。本人在讲授关汉卿《窦娥冤》中就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多媒体的这种作用。课前我让学生提前进入多媒体室,采用圆桌式布局,学生两人组成一个协作小组,共用一台电脑,八人形成一个大组,便于交流、协作。老师在主机中操控其他学生电脑。首先展示老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电脑上的相关资料及其它网络资料,主要是元杂剧的发展史、元杂剧的特点,关汉卿的文学地位,以及元曲的基础知识与课文的社会背景等等。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课文的单一状况,强调让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并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观看戏剧《窦娥冤》的视频,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获取相关知识并自主领悟到元杂剧的写作特点和窦娥的反抗精神之后,我有针对性地提供了创编与仿编《窦娥冤》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展开头脑风暴,结合本人设置的几个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并创编与仿编出窦娥的不同选择及不同结局,让学生更清晰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在创编与仿编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写作创新能力,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四、巧用多媒体,迎合专业与就业需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中职语文教学由于要迎合专业发展及未来就业的需要,其实践性体现的更为充分。在教学内容上为了全面提升中职生的语文素养,特别突出了表达交流、口语交际与实用文写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是更好地为专业发展和市场发展服务,也是为了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就业与创业,特别是创业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巧用多媒体可以让这种目标成为现实。本人在写作课教学中,合理恰当地使用了多媒体,其主要程序是“情境呈现――讨论――交流――写作――评价。”先运用多媒体将相关文体范式和相关演示场景在电脑中显示出来,然后大家互动,以“故事接龙“的样式传递交流,其趣味性、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随后将这些录制视频搬到电脑上,同学们再以文字形式进行编辑、整理。这种短小而又针锋相对的写作使思维不断碰撞,有效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最终把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结合起来,同步提升。巧用多媒体,让学生自主从网络上获取相关阅读材料,根据自己的选择和思索,进行吸收与创造,从而使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共同提高,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巧用多媒体,渗透思想教育,健全学生人格

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具备很强的人文性、教育性。所以,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课堂,巧用多媒体,尽可能地挖掘课文中具有思想教育因素的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掌握课文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得到启迪,行动上得指导,形成健全人格。例如教学《废墟的召唤》一课,我先用课件向学生展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建筑的宏伟……学生陶醉了,然而这一切瞬间化为灰烬,屏幕上展现了八国联军录象,形态逼真、声情并茂。学生们从内心产生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以及强烈的变革意识。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小学生搜集信息、发展思维、认识世界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应该让学生在积极地情感活动当中,加深体验和理解,有所思考和感悟,让学生受到感情的熏陶,获得启迪,体验到审美的乐趣。”我认为,可以从巧妙设计问题着手,让学生从自主学习中深化对课文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此,笔者就如何巧妙设置问题进行以下探讨。

一、提纲挈领,着眼题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课题则是文章的眼睛,它也可以是文章的主题,可以是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引用文章人物的言语。可以这样说,课题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进入文本的捷径。

在小学阶段,很多课题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如,在讲述《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时,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所遗留下来的历史瑰宝被帝国主义掠夺和破坏,这是我们中国人所挥之不去的伤痛。此时,教师可以抓住“瑰宝”与“掠夺”两个关键词来进行设计问题:应该怎么对待国家的瑰宝?为什么我们的历史瑰宝被掠夺与破坏?由“瑰宝”和“掠夺”两个关键词又能引申出怎样的事物存在关系?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能引导学生渐渐理解我国文化历史与其发生的坎坷变迁,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念。

为了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还可组织学生观看《南京!南京!》影片。看完之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能有效强化他们对于所学课题的认知与理解。这看起来好像与阅读教学并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所阅读文章的内涵,进而通过对电影的感受进行思维发散,以形成他们所特有的阅读与理解方式,从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目标。

二、明确重点,巧抓过渡

为了使文章的条理清楚,结构清晰,文章一般在中间部分用过渡段或是过渡句架起桥梁。学生通过抓住过渡句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更易感知文章事物特点了。如,在文章《秦兵马俑》中,有一过渡段:“秦兵马俑不但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不但概括了前面所叙述的兵马俑规模宏大,而且还引出下文将要叙述兵马俑众多的类型和鲜明的个性。学生通过寻找该过渡段,可以感知整个全篇内容,了解文章所叙述事物的特点。学生也可以学习到作文的构段方法和记叙顺序。

三、把握文章,抓住首尾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通常有中心段或是中心句,它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凝结了作者的情感。这类中心句总起开头,在结尾点题,或是首尾呼应,或是起画龙点睛作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让学生知道学习方向,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这种类型的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尤其是诗歌和议论文。

四、走进内心,抓住情感

情为心生。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这些文章有的是表达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或是让人们爱护动物、植物,或是表达对某种人物的钦佩之情。作者的感情是通过文字的描写表达出来的,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抓住作者的情感设计问题,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心灵的沟通。

如,对于《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文章而言,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那种悲痛之情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很难去体会与理解的。而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可先播放电影《》,引导学生通过真实的资料与艺术元素来了解的经历与人格魅力。之后,再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视频资料,学生在被动欲绝呼喊的感染之

下,才能切实理解教材中所表达出的那种悲痛之情以及对的还念之前。之后,还可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从而让学生切身体验到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实现心与情的交流。

五、把握思路,寻找主线

很多文章的作者在写文章时独具匠心,巧妙地设计了文章的主线。这些主线自然而然成为作者的思路。张中行曾说:“思路是‘流动在脑子里的意念’。”可见,我们要想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就要了解作者的思路,然后根据思路将文章的结构弄清,同时弄清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可以说主线是我们了解文章的捷径,让我们很快完成阅读任务。

六、引发思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实现由“讲”向“问”的转变。在对教材锻炼进行分析时,应多向学生发问,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此时,教师也应针对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答,在此过程中也应注重回答问题的技巧,不能将答案说死,而是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反问学生,并且鼓励他们开放性地回答,以使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中心,我们应该将更大的空间交给学生。在教材学习时可引导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并由他们自主选择课题进行讲解,通过他们对自己观点与想法的充分展示,摆脱教师和书本的束缚。之后,还应引导他们自主反思,在加深他们对文章理解的同时,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自主学习活动中来。因此,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给他们一个“天马行空”的机会,教师所要做的是思考怎样迎合他们的思考,而不是一味扼杀他们

漫无边际的感想。

小学生因为智力没有完全发育,好奇心重,理解能力不是很高,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因为文章的内容不同,体裁不同,教师设计的主要问题也是不同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认真阅读教材,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从本阶段语文教学的要求和学情出发,制订适合自班学生的合理问题,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谭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问题设计的类型、功用、适用时机[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3(29).

[2]谭静.分层分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10).

[3]李颖翠.书中乾坤大,课外天地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内容选择与方法指导[J].考试周刊,20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