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学教学

生物学教学

时间:2022-12-12 08:22: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学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学教学

第1篇

关键词: 生物学 探究性教学 实验 现代教育技术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关注社会热点,以能力立意,联系生产实际,考查学生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物学教学活动,落实探究性学习是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探究性教学可以依托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性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创新发展,是实施生物教学新课改的关键。

1.探究性教学使知识多元化。

在实际的生物探究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结合课内外知识,使学生的知识不局限于教材,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例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一俗语生动地说明了基因的遗传与变异。

2.生物学探究性教学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可以举三国演义中“望梅止渴”的故事。为什么将士在想到梅子时口不渴了?口不渴的原因是产生了唾液。为什么人想到了梅子就能产生唾液呢?这就是条件反射,可见曹操不仅仅是奸雄,还很懂生物学知识,这非常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想学、乐学,进而自主地去学。

3.开展生物学探究性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生物学探究性教学更多地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运用发散思维去解决生物问题,从而使学生创新能力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今生物学科新课改的目标和教学要求。

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落实探究性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要在实验中落实探究性学习。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或验证某一理论常用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生物实验中,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使学生形成认真严肃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落实生物学探究性教学

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调查中落实生物学探究性教学

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天下,生物科学是领先学科,在学生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当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不应仅对科学技术的信息进行简单的罗列和介绍,那样必然空洞无味,激发不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而应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

五、采用提问方法,落实生物学探究性教学

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要教学生“学问”,必须首先从教会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从而产生认知冲动,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所以“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是他们思维活化的源头。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在预习新课、学习新课、课外阅读和实验观察等环节中,努力做到多发现,多提出,多思考问题,让学生逐渐走出没有“问题”的困境,能够慢慢地发现问题,自然而然地促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产生疑问努力解决疑问”的良性循环。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及对学习的兴趣,生物学探究性教学就容易实施。

此外,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尊重师长、爱护学生的基础上的。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十分成熟,教师要对学生倾注热情和爱心,多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关心他们。教师应信任、尊重、热爱学生,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只有学生注重了实践,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生物学探究性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改春.浅谈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

第2篇

1、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其核心强调: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强调学生要发挥首创精神、实现自我反馈和知识外化。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就是说,一方面学习者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化而受到重新建构。由于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学习,必须时刻保持认知灵活性。

3、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人创造的并受他们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学习者的意义建构是多元化的,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这个原因就在于,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每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着独特性,因此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所以,为了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必须发挥学习者的群体优势,教学活动过程应该力求促进学习者的合作与互动。

4、由于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因此,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合作者。教师要改变以往单向控制教学活动的角色观念,从一个给学生提供知识的权威形象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名高级伙伴或合作者。从一个已有信息的载负者、传递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和学习观的变革。它为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更合乎认识规律的理论指导。没有正确的学习认识论指导,任何一种学习模式无法发挥理想的效果。利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中的一些积极观点,有助于促进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完善和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设计应遵从的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出发,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应体现如下原则:

1、设计应以“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一个人的主动性是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去思索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是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是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2、创造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个教学环境中,教师能给学习活动带来帮助与支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进程是以个人的经验为基础的,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不完全相同,有时会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社会协商”,才能达成共识。因此,研究性学习模式要重视协作学习环境设计,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

在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中,学习活动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的内容要不限于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还可以面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自然、社会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其它问题。

3、体现探究性原则

建构主义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建构主义用问题来驱动学习。研究性学习模式要把提出学习任务,视为整个模式设计的核心和重点,要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目标、任务,使得学习者在利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确实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建构主义是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比较有效的研究性教学习模式实例如下:

(一)在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本科生“植物生物学主题研究报告”活动。主题研究模式是一种集中关注学科的中心概念或原理,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旨在把学习者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之中,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让学习者积极地进行探究与发现,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建构。这一模式的一般步骤是:

1、教师根据植物生物学课程内容和学科发展,提出一系列的研究主题供学生自由选择,如: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植物基因工程、植物克隆、维管组织、植物的无性繁殖、植物雄性不育、结构植物学、植物的向地性、光合作用、光呼吸、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有性生殖、双受精、被子植物起源、……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题。

2、指导学生查阅文献。由于大多数低年级本科学生没有做过科研工作,也极少阅读文献,对文献查阅方法了解甚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如何查阅文献。学生在确定选题之后,教师先给学生介绍各种有关中、英文刊物,学生可到图书馆查阅纸介文献,也可指导学生上网查阅电子文献。教师应帮助学生,直至学生查到所需文献为止。

3、阅读整理文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遇到的困难是:大量的英文专业词汇不认识;对一些中文专用术语不理解;是对一些生物学科学研究方法的原理、操作不了解。这些因素影响了学生对论文的理解。为此,教师要简单介绍阅读文献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要介绍相关的辞书、工具书和实验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师对个别有困难的同学要进行单独辅导。

4、报告写作与设计研究方案。这一步骤可有采用两种不同形式:(1)可实施合作学习,在这种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进行。个体在各自的小组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小范围的争论、交流、协商和综合。小组选出代表归纳、整理本小组的意见。(2)部分能力较强的个人对所查阅的文献进行综合写出报告(或大摘要),对该专题进行综述,少数学生甚至可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策略。

5、班级报告会。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同学将查阅和研究的专题的主要内容制成PowerPoint,并进行大会交流。各小组代表和个人代表发言,小组任一成员可随时补充,对相互间的不同观点可据理力争,甚至驳斥、批评。在这种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组织者、主导者,又是群体中的一员,和学生共同讨论,交流发表个人见解,并进行总结性发言。

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是一种结合课程进行的模拟研究,学生通过教材、期刊文献、电子文献,特别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广泛收集所选专题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地研究训练。在专题研究活动中,将学科概念、理论等得以产生的起因和研究过程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弥补了理科教材中的知识多以结论的方式呈现,或由于受学时和表现手段的限制,对科学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论形成过程介绍较少的缺陷。

(二)课题研究学习模式。课题研究模式是一种教和学的实践型模式。目的在于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加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亲历探究是真正体验科学之魅力的最好途径。这一模式的一般步骤是:

1、选择课题。学生个人或组成小组根据课程内容确立研究主题。

2、师生协同研究开展课题项目。

(1)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方案和技术中路线。

(2)围绕主题开展各种室外调查与实验室内的研究活动。

3、撰写研究报告或组织课题成果展示会。

4、课题评价或课题答辩。

教师在布置各种研究课题时,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常遇到的困难,要适当给予帮助,为学生提供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路线、研究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从而更深入、更持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既培养了学生刚毅的意志品质和科学精神,又激发起了他们探索、积极思维和以求得逞的欲望。

在组织课题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联系了师生间、学生之间的情感,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心境。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过程中,使他们时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学习活动的价值,求知欲望就会愈来愈强,培养了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使学习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课题研究性学习比较适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题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现成的参考资料少,就需要自己构思,相互讨论,查阅各式各样的资料,克服种种困难。教师对学生取得的任何成果,要给予鼓励和充分的肯定。在课题报告或小论文完成后,还可安排答辩,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由于以上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注重了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生复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在高年级进入毕业论文设计,实验阶段时,接受训练的学生能够马上开展研究工作,在有限的毕业论文时间内能够做出更多的研究结果,受到指导教师的普遍夸奖,毕业后也得到校外用人单位的好评。

第3篇

【摘要】为了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通过探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讲授过程中以及中采取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技术等内容,对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新颖的教学手段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44-01

《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临床、护理、预防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以其广度的多交叉性和深度的多层次性,成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无可替代的桥梁学科。现代医学微生物学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医学、药学、生物学各领域,其发展速度相当快,特别是分子水平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开拓和深入发展,使人们对于所致疾病的病原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环节,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围绕医学微生物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地提高其教学质量,充实和完善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知识积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教学的关键。

1课程特点

1.1课程内容多、课时少。

在医学教育中,各院校为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压缩教学学时是我院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我院的医学微生物学学时也在一再缩减;然而,随着医学微生物学深入研究,以及新病原微生物不断出现,如SARS病毒、H5N1禽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等,该课程内容正不断增加,使得教学压力日渐增大。

1.2学科交叉多。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内容涉及很多学科,既有基础学科,又有临床学科。众所周知,微生物学的发展派生出免疫学课程;微生物学与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也密不可分,同时该课程与临床多学科内容相互渗透,如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外科学、内科学等。

2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教与学探讨

2.1优化教学模式。

在目前我国教育的大环境下并根据我院实际情况,逐步引入了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减少死记硬背,旨在调动学生主动、自觉、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明性,训练学生科学思维、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提供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病例,然后提出相应的思考题。如该疾病可能由哪些病原微生物引起?临床上需进一步检查哪些指标?如何进行相关的防治包括必要的鉴别诊断等。学生分组搜索相关文献资料并讨论,最后老师总结与答疑。通过PBL教学法的部分课时实践,可明显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2.2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占总教学课时一半比重,重视实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增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进行了如下改革。首先,根据现代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我院教学的条件,重新编写了实验教学指导,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重组并增加了部分设计性实验内容;其次,通过课前提问来促使学生养成实验课之前应该预习的习惯,对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有很好的效果;再次,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实验教学质量控制,包括老师实验课之前的预实验、实验集体备课、实验报告的阅改及实验考核办法等。

2.3多媒体课件教学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变抽象为形象,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医学微生物学所涉及的常为一些抽象的、微观的、描述性的内容,按传统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不易直观理解和接受。为此,我们将许多优秀的国外原版微生物学教材中与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精美的照片、示意图等扫描到计算机中,制成色彩鲜艳、高分辨率的微生物学图库。此外,还利用数码相机、数字摄录机等对平时教学的实验操作及其结果进行记录,或利用视频采集系统将保存的微生物学教学录像进行剪辑后转换,制成内容丰富的数码影像资料。在平时我们非常注意收集报刊、电视、因特网等现代传媒中涉及医学微生物的科技报道。例如我们在讲课中有关疯牛病、埃博拉病毒的肆虐、防治的最新进展、人间禽流感的防治、国内外艾滋病疫苗研究进展等内容都是在科技新闻报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后整理的。这样拉近了医学基础课课堂与学科前沿的距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十分注意利用因特网上与微生物学相关的网站资源,因为这些网站上有大量精美的医学微生物图片、有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历史及最新进展等内容。所有这些都可供制作课堂讲授内容时随时调用。

2.4推荐适宜的学习方法和易记的口诀

2.4.1三性两法。

学习医学微生物各论时,将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预防与治疗方法归纳为“三性两法”。通过总结与梳理,建立每种致病微生物的个人名片。学生们常常感到致病微生物太多,容易弄混,不好记。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建立名片的方式,认识病原体。俗话说得好“一回生,二回熟,三次见面成朋友”。在课余、在休息时,都可以把名片拿出来,帮助记忆。

2.4.2横向比较法。

在总结了“三性两法”的基础上,建议学生们按照某种相同特性,将所有学过的病原微生物知识分类记忆。比如,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感染而不入血的细菌,两次入血的细菌等。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既对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了复习,又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4.3纵向比较法。

对于相同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排除共同特性外,比较不同微生物的特点。在肝炎病毒一章中,可以按照感染途径的不同,将5种主要的肝炎病毒分成两类,一类是经过粪-口途径传播,另一类是主要通过血液传播;还可以根据核酸的类型,将5种主要的肝炎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这样做的好处是重点突出,容易让学生抓住重点,还可以减少学习负担,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

总之,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也要重视对学生正确学习方法的传授,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我们应全面地认识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关系,只有两者“双管齐下”,才能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金红,张晓梅,邓伟江,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4):60-61.

[2]薛惠平,陈佩,张艳萍,等.诊断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0):907-908.

第4篇

生物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两种,教法主要有语言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及讨论法),直观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实习的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教法,还要对学法进行正确指导。以下主要介绍几种基础生物学的常用教法: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既可用来传授新知识,又可用来巩固旧知识,且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常要与讲授法配合。因此讲授法是生物学教学常用的方法。

讲授法的优点是:可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在短时期内就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教师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生动形象的描述以及善于设疑、解疑等,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进行思想教育。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学生无充分机会对所学内容作出反馈,学生的主动性不易发挥。

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法,而生物学则主要采用讲述法和讲解法。

讲述法是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现象的方法。生物学中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分类及应用等知识,属于对生物界对象或现象描述的性质,一般都采用讲述法。实验、实习、参观等的指导也常用此法。初中低年级采用较普遍。

讲解法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概念、原理、规律的方法。生物学中的生理功能(包括生长和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生态学等知识。属于对生物界自然现象说明、解释或科学论证,一般采用讲解法。中学高年级尤高中多采用。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

二、系统性。

三、启发性和趣味性。

四、语言要清晰、准确、精练,并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机动性。

五、要运用好板书。

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问,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师生相互交谈的教学方法。谈话法的优点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教师来说,可对不同学生提不同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并能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检查、提高教学效果。此法一般适用于从已知到未知,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有时也可利用合乎逻辑的思维,从当堂了解的现象、事实和规律,去比较、推导、归纳以解决新的问题。此法不适于从未知到已知,因此,不是所有教学内容任何情况下都可采用谈话法。

谈话法在生物学教学中应用较广泛。就教学环节来看,传授新知识、检查复习、巩固新知识、参观及实习的指导性和总结性谈话均可用。这些环节中进行演示和观察时应用尤多。就教学对象来看,年级越低,采用此法的比重越大。有的国家进行初中生物学教学,主要采用此法,因为初中生的年纪小,自我控制注意力的能力较差,不能长时间集中听取讲述。

话法根据在不同教学环节的运用,可分为三种:一是启发式谈话,用于传授新知识。教师借助提问,启发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或演示的教具和实验,或对课文的分析综合,经独立思考回答问题。二是问答式谈话,用于检查复习和巩固知识,教师就已学的内容提问,由学生回忆和运用已学的知识。三是指导性或总结性谈话,用于参观、实习、实验等教学实践之前后,通过谈话以指导学生顺利完成独立作业或总结活动收获。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有:一、要充分准备;二、要妥善组织;

讨论法

讨论法又称课堂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上海育才中学创造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其中"议议",就是采用讨论法。讨论法的优点是: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集思广益,从而获得比较完整、深刻的认识和知识;通过对问题的相互争论,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经过共同切磋琢磨,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讨论还有利于生物教学联系实际,包括联系自然、生产和生活实际。此外,讨论中有时会提出一些教师未考虑到的新问题、新见解,这可促进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讨论法在生物教学中,一般应用于教师讲述后、独立自学后、实验和复习后。这种方法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高年级应用较多。讨论方法应灵活多样,可以小组先讨论,再在全班交锋;可以小组先讨论,再选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发言;可按题分组讨论;也可按相反意见分两组辩论;还可由教师直接组织全班讨论。初中不宜讨论整堂课,适于在上课中讨论一两个问题。若分组讨论,最好按前后两桌四人为小组,以免课堂混乱,同时这四人中要有学习好。中、差的学生,既可相应启发,又能保证讨论顺利进行。讨论法有以下基本要求:

一、明确讨论课题

二、写好讨论发言提纲

三、讨论时要引导、点拨

四、讨论结束应小结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陈示生物或标本、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来说明或验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是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使用的。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动物、植物、人体等具体的生物,而演示法直观性强,它在生物教学中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一是能使学生形象、生动地感知生物及其生命现象,为形成正确的概念和掌握原理打好基础。

二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加深、巩固所学的生物学知识。

三是能引导学生对具体生物及其生命现象进行观察份比,分析综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中学生物学演示物即直观手段多种多样,常用的主要有:

一、活的生物、标本和模型、"模具"

二、挂图、黑板画

三、演示实验

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法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利用投影仪、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等,作为师生教学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运用,是整个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其优越性集中表现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突出表现以下作用:

一、是可使学生充分感知所学生物学教学内容。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和迅速表现生物界各种生物及其现象。可以化远为近,不可亲自涉历的海底生物或原始森林,可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可以化古为今,已逝而不可返的古生物或石炭纪植物景观,可使之重现学生眼前;可以化长为短,生物界长时间的生长、发育过程及进化历程,可缩短为数分钟、几小时全部呈现。几个月甚至数年的生物实验,如不同色粒的玉米杂交,其结果片刻即可见。书本上根本听不到的鸟鸣、虎吼,也能清晰听见。

二、是使学生易于理解,便于记忆生物学知识。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可直观地揭示生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创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如消化,呼吸等生理作用,脊髓控制的膝跳反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蛋白质的合成,许多不易见或见不到的生物现象,都可用动画或特技摄影-一呈现。三是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感染力强,还要求学生去看、去听,独立主动地接受信息。

生物学教学中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投影仪、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等。

实验法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界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生物教学实验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按照指定的条件去进行的生物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引起所要求出现的对象或现象,以便观察、研究去获得或验证、巩固生物学知识。实验法不同于观察法,后者是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益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观察不必作实验,实验往往要观察。生物学实验可以向学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认识,从而深刻,巩固地掌握生物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综合及运用知识等能力;此外,还可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可见,实验是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世界各国都把加强实验教学作为生物教学改革、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也逐步重视实验教学。各个中学应从各方面创造条件,改进和提高生物实验指导。

第5篇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172-02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随着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更新,要培养21世纪的高级医学人才,细胞生物学作为必修课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是非常必要的。细胞是机体组织器官的基本单位,在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掌握细胞各部的结构与功能又是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可见细胞生物学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充当着前沿与基础双重作用。因此在国内许多医学院校都为本科生硕士生开设了此课程。

在临床医学、麻醉、影像、检验、口腔和预防等专业开设了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虽然代课教师遵循教学大纲进行了系统地、充分地准备,但由于现代自然学科内容研究水平深入,微观的结构,抽象的理论,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始终不理想。我校医学细胞生物学开设在大学第一年第一学期,就是为了让新生慢慢适应大学的授课进度和在已有的高中理论知识基础上拓展知识内容。但是,医学细胞生物学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为24学时,试验为8学时。为了解决高等医学院校对低年级开设的基础学科的掌握及临床上更好的运用,我教研室对此进行了一些改革。

1.教学方面:

理论学时少,因此在第五章内膜系统授课结束后,进行一次网络(无纸化)考试。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进行网络考试,对已学过知识内容进行一次总结。同学们对此也很赞同,从中看出自己对前几章节的知识内容到底掌握了多少有一个了解。

对于一些重要掌握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看教科书以及课堂的授课内容相结合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按照教科书上内容来找答案,有的学生按照课堂上授课时所讲知识内容找答案,还有一部分学生就按照课件上内容来绘图并解释,这样可启发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教研室实行课前十分钟讲课活动,这样可激发学生对于学过内容总结并讲解的能力。从第四章细胞膜与物质的穿模运输开始,给学习委员安排任务,把班里学生分小组,每次开课前安排一个学生来講解上节课讲的重要内容。每小组由4-5个学生组成,一起讨论制作小课件或绘图的方式也可总结出重点内容。既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也可培养学生的讲解能力。

2.教师的评价和考核方面:

通过课前提问形式,了解学生的复习情况并给予一定评分。另外,对于课前十分钟内容进行评价,给学生鼓励和支持,强化学生的自学、总结和思考能力。对于网络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并进行解释和更正。这样对大一的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和掌握大学教材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把握,也可以渐渐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总结等方面的基础能力。

3.教师授课及培育学生方面:

授课时,不仅要讲清楚重难点还要带领学生一起讨论相关内容的病例。分析病例时,让学生清楚所举病例与所学内容的哪个部分有联系等问题,以免发生错误的理解。作为高校医学院校教师要注重医德教育,应贯穿渗透于整个专业教育中。在医学细胞生物学课中,时刻加强学生医德医风的教育。教育学生认真细致,因为将来他们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他们对病人的诊断不容许一点失误,否则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不善于总结分析的学生,要提醒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出现错误或者没有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认真的分析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医疗纠纷。通过发现的问题教育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庆平,王仁军,宋梅 .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实现.大连大学学报,2005,25(6),38-40. 

第6篇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方法;主体作用;学法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27-01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改革,随之出现了诸多科学又实用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探索法、实验探究法、情景教学法等,通过对这些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和分析,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下,探讨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生物学教学方法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和内容:

一、构建好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在具体制定单元课题的教学目标时,要全面、具体、恰当。所谓“全面”是指在文化科学、学习技能方面应明确达到的水平;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学习能力方面要通过哪些内容或活动,培养哪种能力或品德。所谓“恰当”是指从学生实际出发来制定教学目标应达到的水平。例如:初中《生物》中“种子的结构”部分,教材中有三个知识点:种子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单、双子叶植物的概念;单、双子叶植物种子中子叶的不同之处。此外,还有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实验。基于这些因素,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理解有关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的基础知识,明确认识单、双子叶植物种子中子叶的不同之处。

(2)明确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3)通过对不同类型种子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

能否制定一个全面、具体、恰当的教学目标,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的第一步。

二、使主体作用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认识规律,在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才能,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独立进行观察分析和实验操作,并能在信息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在实验探究法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

(1)以学生实验为核心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始终置身于亲自动手实验和积极思考的学习情景中,既要动手操作,又要动眼观察,还要动脑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的过程体现出生物学科的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观察和测量、分析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实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和科学家的工作方法,而且培养了对科学的兴趣,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了科学素质。

三、重视学法设计

在教法设计的同时进行学法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学法指导是生物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学法设计以章、学段为单位整体设计为宜,因为这样可以在一个更大范围内对学习过程有一个整体规划。学习方法很多,结合生物教材可以进行如下几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1)自学方法。这种方法可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学习阅读。即老师通过出示预习提纲,指导学生逐句阅读,理解关键的概念和词语,然后逐段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第二步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先由教师给出提示,学生自己总结,再通过讲评交流,过度到学生自己写出提纲,进行总结。第三步让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整体学习的方法。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的思路进行自学。一本书从绪论开始让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再深入到局部学习,每一章,每一节都是如此,也就是让学生先见“森林”,后见“树木”,这样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3)讨论交流法。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思辩方法,表达方法,可以发展学生的交流互动素质。

(4)整体归纳法。提炼要点,列表归纳知识网络等。知识网络的整体归纳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很有帮助,列表归纳可以梳理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学习方法的指导要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依据教材环节的不同而有所选择,要做到与教学方法有机地优化组合,总之使用要恰当,避免用的过死,失去应有的作用。

四、进行多边信息交流与及时反馈

多边信息交流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如课堂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知识竞赛。这种交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应为主导者和信息传递的中心,把握好时机,及时反馈,不仅能帮助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控制教学过程,而且能够及时带给学生成功的欢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精神,这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一个重要标志。

五、优化课堂教学手段

在选择教学手段时首先要了解各种媒体的优缺点。传统的教学媒体如实物、标本有利于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所以选择使用教学媒体时要从素质教育出发,从有利于学生参与出发,把各种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组合,相得益彰。

第7篇

医学生物学教学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使“教”与“学”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医学生物学方法的指导。

1 “学导式”教学法

“学导式”教学法教学思想的核心是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让学生自己握着一把金钥匙去开启知识和智慧宝库的大门[1]。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的重点由以传授知识为主转移到以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来,并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形成高效率的自学能力,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教学目的。

巧设疑是“学导式”教学法的前提,疑要设在教学的“重点、难点”上,学习知识要善于解决重点、难点,若能在重点、难点上突破,其他内容的学习就会得心应手。如在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章节中,重点是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异同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阅读,列表分析,绘图比较、概括,从而找出问题的答案。设疑要把握好“度”,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所谓“度”就是要难度适中,太容易学生会不屑于回答,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放弃思考,这样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要让学生“跳一下,摘得到”。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从具体内容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在单基因遗传病章节中,提出我国新婚姻法中禁止近亲结婚的理由是什么?这样,教师能通过设疑来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通过设疑来创设一种使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的意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巧妙引导学生是“学导式”教学法的中心,“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是我们早已熟知的教学原则,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想以教师自己的主导作用,来代替学生的主体作用,结果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不得要领。如在遗传的分离定律章节中,根据人群中白化病人的父母往往肤色正常,引导学生掌握白化病人的父母都是白化病基因的携带者,引导学生知道我们每个个体都可能是某一种病基因的携带者。这样,注意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巧妙设疑,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中,并及时启发、引导、点拨,分析、概括、比较,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效果较好。总之,在教学中运用“学导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从“学会”到“会学”,形成自学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可终身受益,跟上时展的需要。

2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中的板书、挂图、投影这些素材都是来源于书本。学生获得的信息资源非常有限,缺乏灵活性和方便性。充分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尤其对于医学生物学来说要涉及大量的图例,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制作课件时,立足医学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课件设计上,注意采用外版教材和网站的生物学彩图;对一些复杂的概念采用动画,作了直观的模拟,使死的图像活动起来;博采众长,对于兄弟院校的教学课件、教学素材不是盲目照搬,而是采取去劣取优的方式进行借鉴,并根据我校教学特点,重新编辑,制作适合本校的教学课件。但应该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不能取代书本式教材,两者应相辅相成,共同体现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供医学生物新信息

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让学生记忆各种知识,而在信息社会,重要的是如何获取知识和进行知识的分析、加工,掌握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网络资源在数字化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优势:一是信息量大,而且不断更新,随时可以检索到最新的资料、图片和数据;二是信息的成本低,共享性高,周期短,时效性强[2]。医学生物学的发展大多能在第一时间内反映在网络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不断吸纳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在教学时向学生推荐这些生物学相关的国内外网站,为同学们提供参考,开拓知识面是有帮助的。

4 结合临床病例分析的教学方法

生物学内容相对枯燥抽象,其知识零散难以记忆,运用病例分析教学可以加强基本理论的掌握。病例本身是对教材的补充,而病例更具有鲜明的真实性、直观性,学生学起来亦感到具有很大的趣味性。通过病例分析,会对学生产生强化和巩固基本知识的作用,并且通过引入病例的回顾,更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记忆[3]。如在单基因遗传病章节中,结合家族性结肠息肉症、多指症、短指症、苯丙酮尿症、色盲、甲型血友病等遗传病的相关临床病例分析, 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单基因病的分类及其归纳各类遗传病的系谱特点。最后由教师总结,指出分析病例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向教学活动。教师需备课充分,要准备好教材、病例、进展、课堂设计等。教与学的协调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不但在教学中研究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5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重视素质教育,转换教学理念。教师不但要扎实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新兴学科的内容,而且还要熟悉有关临床知识,并具备相关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教师自己要不断探究医学生物学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还要给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把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等有关的生物科学技术切入课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朴贤玉,于海涛,郑立红,等.“学导式”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4):428.

[2] 刘 合.本科生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初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43.

第8篇

一、实行目标教学 

典型的教学大纲只是罗列了课程内容的一些主题,基本没有明确学生将要达到的理解水平和要掌握的技术技能。例如,分子生物学中的DNA转录过程,可以在许多层面来理解,但是教学大纲中它们通常未被区分开来。相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则要明确指出。譬如,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说出主要酶的名字”或者“解释模板DNA两条链与RNA转录产物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关系”,再者“图示RNA转录本延伸里的一步,并表示出局部的核苷酸序列以及DNA和RNA链的极性”,或者“预测一种核苷酸缺乏时转录的结果”。 

注意教学目标针对的是学生需培养的技能而不是要掌握的知识。例如,说出一个酶的名字或描述一个过程所要求的能力只是记住相关信息(级别1),而能够预测结果(级别3)或基于证据而捍卫原理(6级)需要更深入的理解。注意前三级属于初级层次的认知,其相关问题一般有直接的、明确的、无歧义的答案,而后三级中通常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可能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结论。按照人类的认知层次体系建设好生物学的教学目标(Crowe,Dirks et al.2008),不仅能超越“授之以鱼”而达到终极的“授之以渔”,还有利于学习的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教学的可比性。 

二、创造活跃课堂 

教师照本宣科的宣讲态度是所有死寂课堂的特征,而引导学生理解即使是路人皆知的常识也会使学生乐而不疲。教师口吐莲花而学生专心致志是不是不重要呢?非也,但学生只是被吸引而没有被激发,他们的反应充其量是知识上的涟漪而绝不是思维上的荡涤,这样多半带来安静缓滞而不是热烈甘怡的课堂。这一点已不再是认知理论的预测和课堂教学的印象,而是大规模数据的统计结果(Freeman,Eddy et al.2014)。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发起多种课堂活动,如就一个话题各抒己见,抢答“一分钟试卷”等;不过讨论的最多的是多项选择题。第一轮回答后,学生可能觉得好笑或感到惊讶,但他们想知道谁对谁错,并且情绪也被调动了。这时不要揭示正确答案或试图再次解释概念,而要求学生在小圈子里进一步讨论。几分钟之后,教师只需要再组织一次答题并给予简短总结,因学生经常比教师更能通过同学识别有漏洞的推理以及更能说服同学相信正确选项,此乃著名的同伴教学现象。有人会认为在此过程中对问题了解较少的学生有可能感到来自那些知识更丰富的同学的压力,但学生实际上是在讨论中学习,即开始时小组里没有一个人知道正确答案。多选题可通过是否包含基于学生错误认识的不正确选项而培养不同层次的布鲁姆理解力。 

在这其中,需注意到及时的评价保证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传统的课程通过将评了分的作业和试卷返给学生来提供反馈,这往往因为太迟而没有发挥出最大作用,因为注意力分散到了新的主题上。相反,就刚刚被讨论的话题来一个测试有着重大意义。那些自以为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发现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明白了一个他们觉得很清楚的表述;学生可能也会震动,因概念展示得似乎很清楚,可自己就是不会解释或应用它。幸运的是反馈马上发生了,问题被发现了,被解决了,并且是在最有效的时候,当然这种形成性评价也锻炼了教师的认知能力。 

三、加强课外学习 

开展以上的课堂活动的一个顾虑是没有时间讲到一个知识点的细枝末节,解决这种困境也许可以通过将更多的学习任务堆到学生自己身上(Moravec,Williams et al.2010)。事实证明,在这种方法下,虽然很多教师没讲到,但学生不知不觉已掌握了,并且这种能力也增强了。在讲授一个主题之前,给学生布置阅读材料并要求他们提交在线作业。这样教师就能浏览结果从而确定哪些概念学生似乎已经自己掌握,然后教师就能把课堂活动集中于学生觉得很难的部分。也可以在课前就把自己制作的讲稿或者多媒体课件提供给学生,而课堂时间则用来回答选择题、解决问题、解释数据等。 

四、展开实验探究 

在传统的学生实验里,学生按规定的程序操作,基本上只能获得一些技能。不过,与研究生甚至博士后一起工作即使打杂也会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对认识和从事科学的能力更自信,对科学的看法更正面,退学的概率更低,效果在少数民族上尤其突出。因此,热衷于推进生物学教学的工作者甚至对整个实验课进行了革新(Luckie,Aubry et al.2012)。例如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以前是每周两次的菜谱式实验,先是被改成每期两次、每次七周的探究性实验,最后是一期一个长为十四周的探究性实验。四人一组,提出问题,草拟方案,进行实验,展示结果。在第一种改革中,一周教科书实验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术,接着的一周则是学生运用这个技术进行自己的探索;在第二种情况下,集中头两周教会学生相关技术,剩下的十二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 

五、准备教育理论 

许多认为传统教学较为舒适的学生可能会反对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施加给他们的要求:担负更多课外学习的责任,按时上课,强调以小组的形式来工作,想知道答案时教师不告诉他们,等等。面对这些反对意见,最好的方法是开诚布公地与学生讲解在教育学上实施新措施的原因以及带来的收益,从而由衷地鼓励学生。例如教师能花上几分钟介绍布鲁姆水平层次,并提醒学生可能决定他们成功的技能对应于级别3~6而不是级别1~2。将学生分成小组能将课程经历从竞争转化为合作,这样学生既能向教师学习也能相互学习,并且有助于调动参与性不强的学生,特别是小组的工作效率会随着成员的多样性而上升(Jensen and Lawson 2011),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Haak,HilleRisLambers et al.2011)。

    六、结论——大学生物学课程的双重作用 

生物学教学一是吸引、激励和培养下一代的生物学家,二是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生物学知识,理解科学的本质,懂得实验证据的重要性和生物系统的基本原则。作为21世纪的公民,他们需要这些知识去做出一些明智的决策,如在个人卫生、媒体报道、气候变化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方面。 

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会阻碍学生的进步,让大多数学生感到沮丧,他们将生物学视为一堆毫无联系的事实以及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没有联系并最终将之遗忘。作为大学的生物学教师,我们不仅应该知道教什么,还应该知道怎么教。希望这里所述的做法可被广泛采用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Crowe,A.,C.Dirks,et al.Biology in bloom:implementing Bloom's Taxonomy to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 in biology[J].CBE Life Sci Educ,2008,7(4):81-368. 

[2]Freeman,S.,S.L.Eddy,et al.Active learning increases student performance in science,engineering,and mathematics[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14,111(23):5-8410. 

[3]Haak,D.C.,J.HilleRisLambers,et al.Increased structure and active learning reduce the achievement gap in introductory biology[J].Science,2011,332(6034):6-1213. 

[4]Jensen,J.L.and A.Lawson Effects of collaborative group composition and inquiry instruction on reasoning gains and achievement in undergraduate biology[J].CBE Life Sci Educ,2011,10(1):64-73. 

第9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 生物科学专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43-002

自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整合为病原生物学后,大部分高校进行了两者的融合,并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融合成病原生物学促进了两者的交融,适应了国家提出的综合素质教育。但是就目前来看,医学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学整合为病原生物学后导致了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评估方法落后等缺点[1~3]。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生物科学专业特点,因材施教,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在有限的学时内就如何提高病原生物学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生物科学的专业和特点与医学院校的不同,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按照病原体的感染途径为主线,将《医学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学》进行融合、重组与优化,其内容包括常见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病原生物的检查方法、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治原则,同时加强与临床的结合,淡化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界限,克服在旧医学模式下大家所习惯的基础和临床分离的现象[4~5]。另外新教学内容要保留传统内容的精华部分,删除过时陈旧重复的部分,充实新进展、新技术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以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二、采用课堂导入教学方法

所谓课堂导入,是指在课堂教学伊始的3~5分钟内,教师和学生所有教学活动[6]。导入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虽时间不长,但却十分重要。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学导入得好不好,是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段精巧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堂导入,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思维随着导入的展开,进入主题,渐入佳境,为教师讲授新课做充分的预热。如本人经常采用的设疑式导入方法,就是根据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用简短的语言创设一些疑问,设置悬念,引起思考,努力激发学生想知道、想弄清问题的欲望,然后引入。例如,在讲述“厌氧芽胞梭菌”一章中的破伤风梭菌时,首先向学生介绍一个相应病例并提出问题:对这个病人的伤口处理得对不对?为什么不包扎伤口,反而要扩创呢?同样是神经外毒素,为何肉毒毒素和破伤风痉挛毒素所导致的临床症状不同?如何紧急预防和进行特异性治疗?此时,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求知欲倍增。教师因势利导,这时导入授课内容――厌氧芽胞梭菌,能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采用该法的要点是,在章节开始,编拟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发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联想,达到设疑激趣的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项中心工作,是推动高校前进的不可或缺两个车轮[7]。对教师而言,既要教学,又要科研,存在时间精力上的矛盾。但应看到彼此促进的一面。教学利于打好基础,掌握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对科研中扩展思路、增强后劲、深化创新均有助益;而通过科研,则利于理论和实验的更新和发展,利于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较高水平的人,同时产出较高质量的成果。多年来,我在主讲多门课程的同时,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南京市等多项科研任务,通过指导大学生完成他们的学位论文,将教学与科研、培养人才与产出成果有机结合起来。另外我还特别关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注重做好临床诊断服务工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关爱学生,教学相长,共创佳绩。因为只有关爱学生,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切实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才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平等待人,互助互学,教学相长,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大家共同的智慧和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绩。正是因为师生们共同努力奋斗,克服一个接一个的困难,解决一个接一个的难题,我们才在共同开拓的研究方向上取得一个接一个的新进展。目前,我们的研究工作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好评,我们在完成多个国家级省市科研任务的同时,也培养出不少出色的学生,他们现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已获得不错的成绩。这说明科学发展观在我们的教学科研中得到了落实和贯彻。

最近,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8]:“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深刻领会,身体力行,决不辜负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希望。一定要立足本职,把教学和科研工作做得更好,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产出创新成果而努力奋斗。

四、考核和学生成绩评价的改革

改变一次期末考试定本课程结业成绩。为教学全过程和理论实训全面考核。平时考核占总成绩20%,包括考勤、学习状态、作业和随堂测验;实训考核占总成绩20%,对学生实验报告按A、B、C、D 分等进行批阅,批改实验报告中的错误,让学生清楚实验失败所在之处,以吸取经验教训,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最后一次实验进行实验技能操作考试;期末理论考核占总成绩60%,命题要结合专业实际,要融入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和题型,同一专业的不同班级使用一套试题,逐步实现教考分离。

五、结语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烈的兴趣往往成为学生乐于刻苦钻研、勇于攻克难关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应灵活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善于采用多种新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在生物科学专业中也能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修全.谈谈病原生物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4):88~89

[2]李念红.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教学内容改革之我见[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2,4(3):199

[3]孙雯.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如何巧用激趣法[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67~168

[4]柏银兰,薛莹,柴春雨.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5(6):566~567

[5]陈建林.浅谈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4):634

[6]杨朝晔.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1):72~73

第10篇

关键词:环境生物学;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环境生物学实验是环境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技术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1]。近年来,环境生物学发展迅速,尤其是环境生物学实验理论、技术和方法都有较快的发展,已渗透到环境科学的各个相关领域[2]。因此如何通过环境生物学的实验教学改革,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改革前的环境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院自2006年设立环境生物学实验课程以来,经过三年的实践,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实验课程开设时间不够合理

根据教学计划,环境生物学及其实验安排在第四学期修读,但此时学生只修过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化学等专业必修课,与环境生物学及实验联系密切的相关课程如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生态学及相应实验课程等均未修读。由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实验技能较差,学生对环境生物学实验兴趣不大。

(二)实验内容简单,课时数少且实验条件不够完善

学生所用环境生物学实验指导书为教师自编讲义,由于实验课时数少,仅为17学时,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偏重于验证型和操作型,且内容简单,学生虽然易于掌握,但不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验项目之间知识点联系不紧密,不便于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系统化,并且实验与现实环境相关性很小。目前环境生物学实验与植物生理学实验共用一个实验室,部分实验欠缺先进仪器和设备,既无法向学生传授与该学科相关的新技术和方法,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成绩评定主要以实验报告为唯一考核依据,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实验课,自己不愿动手,而且学生中存在相互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使实验教学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二、环境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尝试

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组进行了多次深人细致的调查研究,并对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改革进行了尝试。

(一)优化环境生物学实验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环境生物学内容跟环境专业的其它必修课程如环境毒理学、环境微物学、生态学、环境监测等出现了交叉和重叠。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同时避免重复教学,根据环境生物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依据学院当前实验条件和学生的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并重新修订了实验讲义。在实验教学内容上,主要围绕水体污染物对环境生物的毒性影响而展开,以综合性、研究型设计性为主的实验,并结合教师科研成果,努力将教师科研中所用实验方法和技术转化为实验项目。2010年开始,17学时的环境生物学实验可供开设的具体实验项目如下表:

(二)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科研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化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等相关学科和成就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的监测和评价[2],所以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当前环境生物学领域常用的实验方法和先进的实验技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鉴于学生修读了普通生物学实验、无机有机化学实验以及生物化学实验等课程后,已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环境生物实验的教学应着重于科研思维的训练,在实验过程中应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记录实验中的实验数据和问题,并进行数据分析以及如何撰写实验报告等。在教学中,采用如下图所示模式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建立环境生物学研究型设计实验的科研思维:

这种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开设的研究型设计实验,只给学生一个研究课题,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很多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都显得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所以教师一开始,必须先告知学生查阅文献知料的途径和方法,并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同学们做好详细的记录比如受试生物的规格、对污染物的反应、水体温度、pH值等。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要求由学生自行完成,在实验翔实的记录之上,要求学生写出格式工整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方法、具体步骤、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强调了团队精神。教师在实验之前着重强调合作的重要性,要求大家在实验过程中高度负责。通过实验同学们意识到进行一项独立的环境生物学研究型设计实验,必须综合考虑实验过程中的种种因素,无论是实验材料的选择,污染物浓度的配置,技术路线的优化,还是观察记录过程都需要小组成员间的相互配合,否则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影响到后面的结果。另外,为锻炼学生撰写规范论文的能力,要求学生将最后一个环境生物学研究型设计实验的实验报告以科研小论文的形式撰写上交,从而为以后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设计撰写做准备。

(三)完善实验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实验积极性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教师仅仅以实验报告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对于学生中存在相互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教师往往无法准确识别,故易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准确。因此,学生普遍缺乏积极性,做实验也只是敷衍了事。这种现象对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存在不利的影响,教师在没有挑战性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也易产生惰性[4]。为此从2010年起,本课题组对实验考核方式进行了完善,实验课考核成绩由实验报告、平时实验态度和科研小论文三部分组成,其中实验报告成绩占40%,平时实验态度和操作占30%,科研小论文的撰写占30%。

三、结语

一年多的改革实践发现,通过优化实验项目引入研究性实验之后,学生的协作精神、操作技能、思维模式以及创新意识和求知欲都较往届学生有很大的进步,说明这种改革是有效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暴露出学生和老师准备不够充分、老师指导不及时以及设备和实验室冲突等问题,经常影响实验的进度及结果。因此,为了更好的贯彻教解决好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实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只有这样,我们的专业才能办出特色,才能真正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孔繁翔,尹大强,严国安.环境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佘晨兴.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福建轻纺,2009,(1):51-52.

第11篇

在职高和中专教材是把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免疫学合为一本教材,即《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它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就为临床医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医学生普遍反映本门课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在此将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教学技巧和大家共同探讨。

1 上好第一堂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堂课是培养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1.1树立良好形象

教室第一次走进教室前,学生已经在心里对新老师的形象有种种猜想,所以教师在第一堂课前应注意外在形象,对自己的服装和发型应讲究一点,打扮得体,朴素,自然,大方。整洁的穿戴、得体的衣着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树立较高的威信,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2简单自我介绍

面对新教师,学生往往有很强的好奇心。如果开口就讲书上的内容,学生会有种失落感。此时不妨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姓名、出生地、参加工作时间等。介绍这些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因为可能有同学跟老师是同一个地方的,或者是相邻地方的,也可能跟老师同姓,或者同名、同字。这样学生会感觉跟老师亲近了很多。不过,也不是讲得越多越好。可能有老师认为把自己取得了多高的学历,获得了多大的成果告诉学生,学生就会很崇拜你、喜欢你。其实不然,第一次接触就讲这些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学生不禁会怀疑这老师爱吹牛,反而从内心开始抵触老师。就算是学生主动问起,也应谦虚地简单带过,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信服你。

1.3介绍所要学的这本书

学生拿到一本新书,不免会想这本书会讲些什么东西呢?那我们这时就可以解决他们这个疑问。首先解释这本书的书名。我首先会问学生看到这书名有什么感觉,学生会说:好长,好复杂。那我就解释为什么这么长。其实它是由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免疫学三门课程合为一本。 那我们从这本书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此时提一些可以激起他们学习本门课程兴趣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一些什么寄生虫呢?”同学们会讲蛔虫。“那蛔虫会干什么呢?它除了要吃我们吃进去的饭,导致我们吃不胖,还可能导致侏儒症,也可能钻到肝脏、胆囊、阑尾里面,也可能引起肠梗阻、肠穿孔,严重的可以导致人死亡。”学生一般都会感到惊讶,想不到自己熟悉并且没怎么重视的蛔虫还可以引起如此严重的疾病。此时趁热打铁:“一种蛔虫就能引起这么多病,而我们人体常见的还有几十种,它们又会干什么?这些我们将在人体寄生虫学中一个个的讲。”继续提问:“有些人一年到头从不感冒,而有些人经常感冒,这是为什么呢?到底是他们体内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要怎样才能增强自己的抵抗力?为什么有些人吃了虾会肚子痛?为什么有些人会青霉素过敏导致死亡?我们该怎么预防和抢救呢?这些我们将会在免疫学中找到答案。”继续讲些与微生物有关的问题:“如果被生锈的钉子刺进了皮肤,我们该怎么办?应该怎样预防破伤风呢?是不是打了疫苗就可以了呢?到底有那些细菌会引起疾病?我们该用什么药?这些就是医学微生物学将要学的内容。”这样学生就有了明确的目的,也有了学习的欲望。

1.4内容要控制

第一堂课的内容如果讲得太多,学生会认为这门课太复杂太难记,给学生对今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且学生刚刚放完假回来也还需要一个调整时间。第一堂课给学生留下轻松的感觉,这样学生不至于担心再上这门课。

2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2.1集体式回答问题

每堂课的最初几分钟,我都会把上一堂课的重点回忆一遍,用的方法也是提问式,但我一般不单独点人回答,而是全班一起来回忆。并且把我这种做法明确告诉学生,学生会恨乐意地参与。采取集体式回答,可避免有同学恰巧对某个问题一时回答不出而造成的尴尬,而且就是有同学根本没复习,而其他同学都讲得出答案,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压力,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学习。

2.2面带微笑,神情愉悦

微笑是缩短距离的最好方法。老师每次上课前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就是有再不愉快的事,身体再难受,只要你没打算请假,就要确保走进教室时是面对微笑的。老师精神饱满,讲话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学生也会受到鼓舞,课堂气氛活跃,便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2.3巧妙惩罚违纪学生

如果上课有学生违纪,就停止讲课,用微笑的眼神注视着他,其他同学也会出于好奇而一齐看向他,甚至有人会帮你提醒他停止违纪行为。这样既起到了批评的作用,又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也会更加尊敬你。

3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并不能说那种教学方法就一定是最好的,关键的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灵活确定。

3.1课堂导入技巧

课堂导入技巧是指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某项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行为的一种教学技巧[1]。比如讲Ⅰ型超敏反应,此章为免疫学的重点,亦为难点。预先设计问题:大家听过青霉素过敏吗?过敏时有些什么表现?这时就会有同学零碎地讲到一些:皮肤发红,痒,四肢冰凉等。此时老师还可以补充一点:有些人甚至注射屁股的针都还没,这人就倒下死亡。此时学生会对青霉素过敏有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原因,也就自然地进入到了教学内容,也轻松完成了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3.2形象性比喻

生动有趣的比喻可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最佳的记忆效果。比如讲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把免疫球蛋白的单体比喻成一个举起手的人,手(fab段)是抓敌人(抗原)的,腋窝(CH2\CH3)是激活补体的,脚(fc段)是踩细胞的。超敏反应的概念很难理解,可以把它比喻成打蚊子。有蚊子来咬我们的脸,正常的反应是轻轻一拍把蚊子打死。而超敏反应就像扬起一大巴掌使劲打过去,结果当然不再是起保护,而是把整张脸都给打肿了。什么情况才会如此打法呢?应该是曾经被蚊子咬过,深受其害,它再来咬才会有如此过分之举。再来理解超敏反应的概念:抗原再次刺激机体后产生的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免疫应答。同时超敏反应是异常的,病理性的免疫应答的特征也就很好理解。微生物学里细菌的基本结构可比拟成鸡蛋的结构:细胞壁相当于鸡蛋的硬壳,细胞膜相当于鸡蛋硬壳内膜,细胞质就像鸡蛋清,核质相当蛋黄。这样细菌的结构就很分明,并且有利于理解各层的功能。

3.3避免独角戏式教学

独角戏式教学就是整个课堂只有老师一个人在讲,同学们只能听,没有参与的机会。讲课的过程中应给学生留一定的空间,比如问些与课程相关又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或者根据老师的课堂思维逻辑能推出的下文都可留给学生自己讲。如此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便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3.4与临床有机结合

学生来卫校是来学医的,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怎么看病。而第一学年学的全是基础,如果纯粹地讲基础理论,学生就会觉得枯燥甚至失去学医的兴趣,这也是第一年学生退学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教基础课程的更应多收集与本课程相关的临例,既满足了学生的欲望,又能帮助理解该课程。除此外,老师还要多积累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因为学生知道你是学医的,就会拿自己或周边人的健康问题来请教,如果你能帮他解决,或是能给出很好的建议,学生会更加崇拜医生这个职业,也就会更加重视这门课程。

第12篇

1 缄默知识

1958年,英国物理学家、思想家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中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人们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图表、数学公式等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达的,很难用言语、文字或符号表达的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后一种知识就称为缄默知识。缄默知识分为三个层次:无意识的知识,能够意识但不能用言语表达的知识、能够意识且能够用言语表达的知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其实存在着“连续性”和“衔接性”。在显性知识的获得方面,缄默知识可以起到一种基础、辅助和向导作用。也可能干扰和阻碍与之不一致或相冲突的显性知识的获得。

纵观科学家的科学探索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在科学活动中,首先要发现并提出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当时并不能得到充分的逻辑说明,因此科学家们总要做出许多预设,怀着某种信念,结合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巧如观察、记录、描述、资料分析等,并根据判断选择个人认为是正确的方向,尝试着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直到发现真理。正是借着预设、信念、判断等缄默知识的力量,科学家才能不断有新的科学发现,提出新的科学知识。因此,研究缄默知识及缄默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缄默知识与中学生物学教学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也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如教师的自身缄默知识、学生的缄默知识、具体教学内容的缄默知识、教授与学习行为的缄默知识等等。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没有注意或没有能够给予充分的注意,这样,各种各样的缄默知识在教学活动中自发地产生影响,那些对教学活动有关的缄默知识常常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而那些教学活动不利的缄默知识又可能干扰和阻碍教学活动的进行。

如何在教学中使缄默知识充分的发挥作用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

2.1 备课过程中使缄默知识“条理化” 在以往的教学备课过程中,我们比较关注的往往是教材内容,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基础及如何组织教学等问题,基本忽视了缄默知识的存在。从缄默知识的原理出发,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2.1.1 备教师 在教学中,每位教师首先应该对自己进行一个严谨的分析,分析个人的成长过程、性格情绪、知识层次、对教育的理解及自身角色的定位,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缄默教学模式和认知模式,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客观地分析、总结,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教学工作的促进者、引导者、创造者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者。

2.1.2 备学生 在备学生时,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已学过的显性知识,还应当分析学生因年龄结构生长环境、生活体验所带给学生可能的缄默知识及缄默认知模式。

2.1.3 备教材 首先应当熟悉教材的结构知识,具体内容,相关概念,然后从内容上、概念上分析可能存在的缄默知识及这些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影响。

2.1.4 备教法 显性教材是课程的中心内容,因此在备教法时首先应考虑显性教材,同时利用多种教法,渗透缄默知识,努力促使学生的缄默知识显性化,并对它们进行检验、分析、修正并充分利用。

2.2 教学过程中使缄默知识“显性化” 教学教程就是显性知识传递、掌握和应用以及缄默知识显性化并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缄默知识显性化呢?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尝试:

2.2.1 尝试问题讨论 教学过程中,缄默知识的显性化首先应是一种语言化、符号化而后自我反思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杜绝填鸭式的教学,多采用对话、交流的形式,使学生能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使个人的缄默见解“显现出来”,从而为问题的讨论做好准备。如在教授“生长素的双重作用”时,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讨论法:“同学们认为生长素有哪些生理作用呢?”“当然是促进生长了!”“不完全对,应是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太低或太高可能都没有效果。”“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生长素促进作用增大。”“不对,我见过农业技术服务部卖的生长调节素上的说明书中要求一定的配比。”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

2.2.2 尝试方法探究 教育如果仅是传递已有的显性知识和发现学生的缄默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培养他们缄默的认识信念、方法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在问题提出讨论后,学生设计实验检验他们的观点:“取一定数量的根,分别浸在一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一段时间观察他们的生长情况。”“不够严密,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每组根的数量一定,温度、水分条件相同,溶液量一致。”“还要除去根尖,因为根尖会产生生长素。”通过讨论,大家设计出了以下实验:将燕麦幼苗的胚根末端4mm切去,再将剩下的10mm的胚根每10条一组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和水溶液中,2天后,观察结果。

2.2.3 尝试结果分析 经过统计,表1为实验结果:

通过对以上结果分析,学生们总结得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根的生长程度越大,超过一定的浓度,促进根生长程度减弱,甚至被抑制。

从上面的实例可看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缄默知识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大胆假设,通过探究,尊重实际,并对它们进行理性分析和检验,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使他们学会不断地从自己显性的观点和想法中分析自己所使用的缄默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创新意识、科学素养。

2.3 评价过程使缄默知识“个性化” 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评价功能已从注重甄别与选择转向激励、反馈和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成绩转向多方面潜能的发展,评价的角度也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通过自我陈述的调查表来分析学生能够意识且能够使用语言表达的缄默知识,还可以通过学生作品展出、调查报告、成果交流等开放形式,使学生从个人缄默的知识出发,对显性知识进行充分理解、阐释、批判、综合,能围绕相关知识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发挥自己的想象,表现自己的个性,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使缄默知识个性化。

【原文出处】生物学教学

【原刊地名】沪

【原刊期号】200608

【原刊页号】16~17

【分 类 号】G382

【分 类 名】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

【复印期号】200612

【作 者】翁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