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智障碍

心智障碍

时间:2023-05-29 17:40: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智障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知识共享;隐性知识;五项修炼

一、隐性知识与学习型组织

关于知识,迈克尔・波拉尼将其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用文字记录和语言表达的知识,它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组织生活中,为组织成员所使用;而隐性知识则是无法借助语言、文字或是图像表达出来的,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之中。由于个人的经历、个体所处的环境、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心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个体所储备的隐性知识不同,因此,相对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具有个体性、非系统性、情景性、稳定性、文化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从学习型组织的视角来看,隐性知识的共享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以来,国内外对学习型组织的研究不断深入。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创造和持续创造的组织,它是适应内外部不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一个组织。在组织中,知识是组织学习和创造的源泉,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起点,充分挖掘和激励个体内含的隐性知识将有助于组织学习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将成为研究重点。

二、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与组织学习智障

(一)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建立了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转化的SEIC模型(见图1)。

野中郁次郎介绍了知识转化的四个过程,即社会化、外化、内化和综合化。在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的共享过程同样可以借助这一模型展开。

(一)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的知识共享过程依赖于组织中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各种社会化活动。在传统的社会化过程中,隐性知识共享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交流、观摩、模仿等途径获得,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运用和广泛发展,知识的获取途径和流通方式发生了变化,共享渠道也更加多样化。Blog、RSS、Wiki、Podcasting、Social Bookmarking、IM、Mashup等各种网络虚拟社区的出现为个体间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了便利。在虚拟化的学习社区中,每个个体不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主动创造者,人人可以摆脱时空限制和心理障碍,自由地发表和共享自己的经验、看法和观点。所以,这种虚拟化的社交平台为潜藏于不同个体内隐性知识的拓展、传播与共享提供了便利。

(二)外化过程

隐性知识的外化过程就是将个体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或团体的显性知识的过程。组织中的个体将知觉到的隐性知识清楚地表达和呈现出来,以易于别人理解和接受的表述方式和传达形式,将个体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团体的显性知识。不同于显性知识“人到文档”的共享形式,隐性知识强调的是“人到人”的方式,即通过强调人与人间的相互交流来实现知识的传播。从学习型组织的角度来看,这一过程的实现有赖于深度会谈和讨论。因为一个团体如果要拥有持续性开创学习的能力,必须在深度会谈和讨论中擦出知识的火花。鲍姆认为,在深度会谈时,大家以多样的观点探讨复杂的难题,每个人摊出心中的假设,并自由交换他们的想法。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探索中,人人将深藏的经验与想法完全浮现出来,而超过他们各自的想法。而讨论则会碰击彼此观点和想法,震荡出新的知识,可以看出,经由讨论与深度会谈不仅可以共享知识,而且可以更新、创造和传播知识。

(三)综合化过程

野中郁次郎的SEIC模型告诉我们,知识的综合化过程是知识的转化、组合、系统化的过程。这是构成组织核心的学习力、竞争力和核心文化的关键。在学习型组织中,个体将接收到的零碎的显性知识加以整合、转化,以知识扩散的途径,被个体中其他成员所认知和理解,在共享平台上,通过个体间的交流和讨论,将接受到的零碎的显性知识加以整合,转化为团体的一般知识,打造组织的核心知识库,为组织中每个个体的学习提供智力支持和共享资源。

(四)内化过程

知识的内化过程是一个显性知识隐性化的过程,即在组织学习中,个体将接收到来自各方面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共享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每个个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知识共享平台,在共享平台上,借助于虚拟化的组织学习环境,通过与不同知识主体间的交流与讨论,主动将获得的显性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进行对比,通过同化和顺应,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这个过程是个体知识的建构过程,它不仅积累和创新了知识,也丰富了个体原有的知识体系。

这四个过程很好地诠释了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在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的共享贯穿于社会化、外化、综合化以及内化过程的始终。一方面,组织中的每个个体通过社会化的交流与共享平台将个人的隐性知识加以表述,外化为显性知识,在个人、团体和组织中不断地传播和分享,凝聚成组织的核心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价值增值,为显性知识的进一步传播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在知识交流的过程中,不同知识主体通过传递、表达和交流等知识共享手段,将接收到的显性知识加以综合化;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力。这一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内化阶段不仅是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过程的终点而且也是起点。在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首先从个体隐性知识共享开始,通过这四个阶段的不断更替和融合,将个体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团体和组织的显性知识,最后经过内化阶段,丰富和更新了个体原有的知识结构,促进了每个个体的发展。个体学习是组织学习的起点,所以这一螺旋式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不仅增强了个人的学习力,而且带来了组织竞争力的提升。

三、从知识共享角度解读组织学习的智障

彼得・圣吉断言:组织智障是影响组织学习和成长的最大障碍。在学习型组织中他提出了组织学习七个方面的智障:局限思考、归罪于外、缺乏整体思考的主动积极、专注于个别事件、煮青蛙的故事、从经验中学习的错觉、管理团队的迷思。不同于彼得・圣吉对组织智障不同层面的解读,笔者将从组织学习智障这一具体角度来分析导致组织智障的主要原因。学习智障是组织智障的关键和核心,而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障碍则是组织成员学习智障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学习型组织中,人不仅是知识的载体和创造者,也是知识共享的主体。组织中的个体在将自身的隐性知识分享给组织和团体的过程中,由于组织和自身等方面的原因,没有充分共享和外化隐性知识,从而导致组织学习智障,影响组织发展。在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的共享障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个人;二是组织。

(一)就个人而言

1 组织中个体的学习能力、对知识共享的态度和意愿等因素影响了知识共享行为。由于个体表达能力和心智模式的局限,无法将内含于自身的隐性知识清楚明白地呈现给组织中的其他人,这就妨碍了员工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同时鉴于隐性知识内容的不确定性和私人性,当隐性知识的可靠性没有得到确证时,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在接受时会产生抵触情绪,这是隐性知识共享的最大障碍。同时,学习型组织中成员的价值观对知识共享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私的人毫无保留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而自私的人则是带着事不关己的态度被动地共享知识,或是分享别人已经知道的知识。

2 由于隐性知识是个人在实践过程中个体经验的积累、总结和升华而成的,是个人努力而得的,也是构成个体竞争力的优势所在,而当将个人的隐性知识分享给组织时,这种优势无形中就丧失了,所以在组织中有些学习者由于对知识的垄断心理,不愿将个人的隐性知识拿出来分享。

(二)就组织而言

首先,隐性知识共享受组织体制的制约。隐性知识共享更多的是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传递,如果学习型组织沿用传统的管理体制:领导和员工有明显的层级和工作界限,两者只是工作上的沟通,较少有接触机会;员工对领导有畏惧心理,不敢自由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等,都会阻碍隐性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其次,隐性知识共享受组织目标和文化的制约。知识共享的主体是人,当学习型组织不重视人的价值,或是缺乏一个衷心向往的目标和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时,则会降低个人进行知识传播的动机和意愿。最后,隐性知识共享受组织激励机制的制约。良好的激励政策是一种有效的促进知识共享的手段,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被认为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当组织中个体的知识共享行为得到组织的肯定、褒奖或是一定的奖励时,则表明组织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和认同,则会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其他个体的参与度。

由于个人和团体的因素导致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从而阻碍了组织间成员的交流和发展,最后抑制了组织整体学习力的发展,这无疑是组织智障的源头之一。而学习型组织的真谛或是学习的真谛之所在即是通过学习能够重新创造自我,重新体认我与周围世界周围人的关系,从而拓展创造未来的能量。所以,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从某一方面体现了学习型组织的真谛。但是在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中这些障碍的出现不仅从知识层面造成了组织学习智障,而且也从精神层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不信任,导致了组织核心凝聚力和学习力的丧失。针对这两个方面的原因笔者试图从五项修炼的角度来探讨隐性知识共享障碍的解决途径。

四、隐性知识共享障碍的解决途径――五项修炼

五项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彼得・圣吉从系统动力学角度提出了五项修炼,具体包括自我超越、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他认为,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是基础,自我超越和共同愿景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动力,系统思考是核心,这一完整的理论模型对于提高个人和组织整体的能力和价值、提升组织的整体效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解决隐性知识共享障碍应努力从这五个方面着手。

(一)自我超越――相信自我、挑战自我

“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精熟自我超越的人能不断地创造,突破自我,敢于自我挑战,激发自己的潜能,形成真正的投入与奉献。所以,在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需要每个个体的自我超越。组织中的个体应树立信心,相信自己的知识可以使其他成员获益,促进组织的发展。随着Web2.0广泛运用和发展,知识共享平台更加先进和多样化,隐性知识共享途径由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向网络平台的转换,这无疑提高了组织个体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所以,组织中的个体应加强网络共享平台的实践操作和训练,培养自我效能感,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敢于运用和挖掘网络化的平台和其他共享平台实现个体隐性知识的传达和共享。

(二)改善心智模式――打破思维定式,消除沟通障碍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甚至图像、印象,通俗意义来说就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习惯,即思维定式。所以,当我们的心智模式与认知事物发展的情况相符,就能有效地指导行动;相反,则会阻碍行动的发挥。同样,在隐性知识的共享过程中,组织中的个体应改善思维定式,学会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方面以及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将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清楚明白地呈现给组织中的其他人;同时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鼓励每个个体的发展,消除沟通障碍,促进思想、情感交流,鼓励质疑和讨论。集体改进心智模式,促进团队学习。

(三)共同愿景――改革组织体制,打造核心价值

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解决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应努力将成员的个人愿景培养成组织的共同愿景,打造组织的核心价值观,让所有人为了组织未来的美好蓝图而共同努力。首先,领导者应改变传统的管理体制,建立一个扁平化的体制结构,加强领导与成员、成员与成员的交流,加强彼此间的信任,为彼此间开诚布公地共享自己的隐性知识扫除障碍。其次,组织应尊重人的价值,鼓励人的发展和贡献,对工作出色的主体应适当地给予一定的激励手段,鼓励个体积极奉献自己的知识,供组织成员学习和借鉴。同时,通过对个体价值和劳动成果的尊重和鼓励,培养成员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使每个个体衷心地贡献出自己的知识成果,从而促进组织的发展。

(四)团队学习――消除习惯性防卫,构建民主宽容的知识共享平台

团体学习的关键在于理清团体学习的目的,有效开展深度会谈与讨论,消除习惯性防卫。习惯性防卫是阻碍组织交流和学习的屏障,它是指为使自己或他人免于说真话而受窘或感到威胁而形成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性。在学习型组织的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中,有些人不敢或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怕受到攻击;还有些人觉得自己比别人知道得多,一味维护自己的观点,只想让对方让步。而这两点都是习惯性防卫的典型表现,而且也是影响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的关键。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组织的隐性知识共享,领导者应该试图致力于以下措施来消除习惯性防卫。首先,时刻警惕和敏锐地察觉防卫的发生,深入分析和研究组织成员产生习惯性防卫的原因,继而提出治本之策。其次,营造一个开放、合作、民主、宽容、诚信的优质组织文化,每个个体都可以自由地共享自己的知识,无论荒谬与否,不存在嘲笑和责备,成员之间各抒己见,毫不保留地摊出自己的想法,消除防卫心理障碍。同时结合第三项修炼,通过确立组织的共同愿景,打造组织的凝聚力,使全体成员为了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团结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和克服习惯性防卫。

(五)系统思考――把握全局观

第2篇

一、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营造氛围,切实解决一个思想认识问题

要在全社会实施“阳光行动”,并在一定区域内建立“阳光之家”,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看待这项工作的问题。在这里,我认为必须积极倡导,正确树立并着力强化以下三方面的观点(关系)。

一是权利和义务的观点(关系)。由于智力功能低于平均水平,智障人士与正常人的行为障碍差距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决不能意味智障人士不享有与正常人同等的权利。在一个充满和谐人性的社会里,智力障碍导致的不应是权利的减少,而应是关怀与支持的增加。智力障碍者,包括极重度的智力障碍者,都是与我们一样平等的权利主体,享有与我们同等的权利。同时,现代文明社会所积极倡导的是尊重和博爱,尊重和保障他人(包括智障人士)的权利,关心和帮助他人(特别是智障人士)的生活,这既是我们的一份责任,也是一份应尽的义务,是现代文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所必然的要求。

二是关爱与融合的观点(关系)。很久以来,智障人士们只是人们同情怜悯的对象。对智障人士往往习惯上比较多的是给予一定的关心和帮助,特别是捐款捐物、走访慰问这一方面的献爱心,这固然也确实为智障人士解决了一定的实际困难,也很有必要,仍需继续提倡,但从心理学角度看,在智力障碍群体中,绝大多数尤其是轻度智力障碍者的病因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不同程序的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早期社会隔绝、人为情感剥夺、缺乏母爱、孤儿无人照顾、文化闭塞、不适当的教导方式归为影响智力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智障人士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心灵上的引导,智障人士不仅享有与正常人平等的权利,而且应在融合的而非隔离的环境中实现其权利。

三是接纳与期望的观点(关系)。当今的国际社会越来越坚定地认为社会态度是残疾人取得平等权益的最大障碍,并将提高社会对残疾人的接纳度以及提高对残疾人权利、需要、潜能和贡献的认识作为实现平等参与的先决条件。过去,对智障人士的长期低期望使我们过分关注智障人士的缺陷,面对其潜能缺乏应有的认识。其实,大量的事实证明,社会期望与个人能力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社会的接纳以及及高期望将会成为智障人士奋力前行的巨大动力。

任何思想认识的确定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方法。因此,我们在实施并推进“阳光之家”建设过程中,必须十分注重教育宣传的作用。善于通过发放宣传资料,邀请社会人士参观“阳光之家”、组织有关方面人员与智障人士共同联谊、举行智障人士劳动成果展示及义务活动、开辟“阳光之家”学习园地等,多方面地展示“阳光之家”的成效,来营造氛围,扩大影响,提高认识,从而为进一步促进“阳光之家”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合理布局,联合互动,资源共享,切实解决一个场所设置的问题。

场所设置是建设“阳光之家”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要合理规划选址,将“阳光之家”列入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另一方面要针对区域大小和智障人士的需求,合理布局及设施配套,便于智障人士培训、娱乐、劳动、康复,在具体实施进程中,应重点地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注重强化功能。建设“阳光之家”必须立足于集“教育培训、简单劳动、康复训练、特奥运动、劳动就业”于一体,功能分布上应根据需要设立康复健身区、生活情景区、简单劳动区、文化活动区、阳光服务社等,有条件的应建有一定面积的室外活动区,便于组织智障人士室外活动。

二要注重面上辐射。针对农村区域面积大的特点,在集中建设1-2个标准化规范化“阳光之家”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其示范、窗口、指导、辐射作用,因地制宜地在各村设立智障人士活动点,以点带面,联合互动,形成活动培训全覆盖。

三要注重资源共享。为了进一步促进“阳光之家”与社会的融合,充分整合各类资源,确保智障人士阳光行动顺利推进,要紧密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建立资源共享,结对共建制度,充分利用地区内文化活动、社区服务中心、医疗服务站等公共资源以及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等社会资源,开展各类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健全机构,配好队伍,建章立制,切实解决一个队伍网络问题。

要保证“阳光之家”正常有效的运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配强配好工作队伍,制订完善制度是十分重要的。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从管理和协调两个方面,明确地区残疾人联合会为“阳光之家”的行政主管部门,民政、劳动保障、文化、卫生、财政

、教育等部门为智障人士“阳光行动”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参与协调“阳光之家”相关工作。

二是组建工作队伍。聘用专职管理人员1-2名,助残员1-2名,同时招募一定量的志愿者,参与“阳光之家”的管理服务,要强化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明确岗位职责,注重专业培训,加强工作考核,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三是制订工作制度。主要有“阳光之家”章程、学员个人档案台帐、财务管理、教学活动计划、[:请记住我站域名/]安全要求等制度。

四、丰富活动,拓展领域,注重实效,切实解决一个有效运行问题。

“智障人士阳光行动”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各种活动,来逐步提高智障人士的认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简单劳动能力,使他们能够走出家庭,融入社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丰富活动是“阳光之家”建设真正体现成效的重要环节。根据智障人士的特点和“阳光之家”的工作目标要求,在开展活动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活动的针对性。要根据智障人士不同的特点,尤其是根据他们不同的智障程度、动手能力、兴趣爱好等特点,采取分配编排,分类施教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安排活动,以增强他们对活动的适应程度,有效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社会交往、简单劳动等能力。

二是活动的益智性。所有活动的设计、组织都应有利于智障人士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认识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劳动能力、自控能力、驾物能力、是非能力、体锻能力、交往能力、鉴赏能力、安全意识、协作意识和关爱意识,使每个接受“阳光行动”的智障人士的能力都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在心智、能力等方面得到不同中程度的康复。

第3篇

作者/莫小米

他的儿子生下俩有智力障碍,看上去,样子也有点怪怪的。他却不像有些父母,将这样的孩子寄养到乡下,或关在家里不让出门。他到哪里去,总是尽量地带着儿子,迎着别人怜悯的、轻蔑的,或是大惊小怪的日光。一路上,他对儿子讲许多话,指着让儿子看这看那,小厌其烦地教他、夸他、启发他。

儿子后来就迷上了画画。一路上所见,回家都能描摹下来,儿子画中的那些人物景物,完全与别人眼见的两样,但,出奇地准确,是本质的准确。尽管如此,智障仍是智障。儿子无法独自在家,因为生活不能自理;也不能单独外出,因为找不到回家的路。这个儿子,现在已经二十多岁了。

他也过了知天命,老了。好在下面还有个女儿,女儿是健全的,15岁,在澳洲读书。

多年以来,他从未停止过为儿子寻医问药,希望治疗或改善儿子的状况。亲人、友人,同事也都对此抱以关注,市场给他提供一些信息、偏方。忽一日他获知一个好消息,说是有一种新的手术治疗方法,效果明显。但手术是有风险的,任何手术都有风险。他十分慎重,咨询了许多专家。专家说:成功的把握还是大的,术后,你儿子的智商将明显提高,起码能够生活自理;失败呢,失败的话,他连目前的智力也要丧失殆尽。

他与夫人商量了又商量,权衡了又权衡,倾向于做。他们想,等自己也需要人照料的时候,这个傻儿子,谁来照料他呢?

正犹豫,这件事让远方的女儿得知了。女孩就在越洋电话里哭了,义写来一封长长的信。女孩责问父母:为什么要给哥哥动手术,哥哥现在,不是很好吗?

做父母的震惊了。他们从未想到,自己这么努力,亲友那么热心地为儿子治疗,都是基于一个缘由,这孩子不行,要竭力让他更好—些。

而在15岁女孩的眼里,哥哥——很好。从小到大,她对这一点没有疑义。原来真正接受了他的,唯有她。

难怪在哥哥画的所有人物中,妹妹最美。

莫小米文集之已经很好之评论:理解才是美

作者/孙侃

这位智障者是个幸福的人,他的父母始终关爱着他,二十多年来,一直悉心养育照料着,一直努力寻找提高他智商的方法,他们甚至还考虑到自己老去之后,这位智障者将如何自我生存。没错,父母全身心的爱令人感动,正因如此,智障者二十多年来始终生活得很好,还把画画当成了生活的寄托。

然后,当父母准备冒险给他做一项提高智商的手术时,父母与智障者的妹妹意见出现了分歧。心智健全的妹妹不同意手术的理由是,我哥哥已经很好,他的一切已被我接受,用不着再冒手术这个险。

第4篇

关键词:儿歌;低段培智学生;朗读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研究表明,中重度智障儿童80%都带有语言障碍,语言发展和交往能力明显落后正常儿童。朗读能够促进智障儿童语言的发展。从日常语文教学中不难发现,低段培智学生在朗读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朗读错字、丢字、添字、重复、唱读、读破句子、缺乏感情、声音不响亮等。朗读水平低是智障学生的普遍现状。儿歌内容浅显易懂,朗朗上口,且句子短小、语言活泼、易学易会,非常适合他们朗读。培智学生应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以适应社会群体生活。为此,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合理利用儿歌,使其成为训练朗读不可多得的教材资源。

二、儿歌的内容选择

利用学校收集汇编的《校园行为养成儿歌集》。这些行规儿歌贯穿于学校的常规教育中,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这为朗读训练提供了现成资源。利用培智语文教材中的儿歌资源。教材入编的儿歌难易适中,语言适合智障儿童学习,贴近学生生活,也非常适合语文教师开展朗读教学。收集语言康复需要的功能性儿歌资源。针对智障儿童构音发音、语音语调障碍、口齿不清、语言不连贯等情况,借助训练语言能力的不同类型的绕口令或儿歌,有效促进智障儿童语言的发展,改善语言缺陷带来的各种障碍。

三、教学儿歌,提升朗读能力

1.多形式开展,激发朗读兴趣

(1)营造吟诵氛围。为积极倡导“让每一面墙都说话”,学校借助广告公司将自编配乐的行规儿歌上墙,在教学楼、走廊、楼道口、厕所都贴上图文并茂的温馨提示儿歌,每一首儿歌都配有我校学生示范的样式。借助校园广播系统,以儿歌的形式安排作息时间,如《三字经》《上学歌》《走路歌》《上课歌》《就餐歌》等定时播放。这样,学生无论行走在校园的哪个角落,都能时时看到儿歌,驻足朗读儿歌;每天的不同时间段,都能听到这些曲调优美、轻快活泼的儿歌,激起吟诵的欲望。在耳濡目染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儿歌的热情;在充分的听觉刺激中,营造了朗读儿歌的氛围。

(2)在课堂搭建朗读平台。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鼓励学生“看谁读得最认真”。当学生朗读不正确时,教师要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纠正,直到读正确为止。教学儿歌时,教师要借助多媒体,从视听觉入手理解儿歌内容,再创设情境,通过多形式变换朗读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学习儿歌《小小的船》时,笔者设置了四个活动环节:一是听一听,通过看视频、听儿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说一说,引导学生用语言讲述图片内容,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三是做一做,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理解儿歌内容,加强记忆;四是学一学,学会读背儿歌,会认、会写儿歌中的汉字。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学生朗读起来更加轻松。

(3)利用一班一品,创建诵读特色。结合学校大力推进班级文化建设,实施一班一品的创建契机,本班选取了诵读儿歌为主题的特色申报。首先,从班级文化布置入手,将儿歌图文并茂地张贴在教室墙面,板书于黑板一角,定时更新。在晨读、主题实践、阅读写字课等教学时间段,通过多媒体视频、音频,循环播放儿歌,并组织亲子共读儿歌,鼓励家长参与。笔者还定期将收集整理的儿歌以及创编的儿歌汇编成册,便于学生随时复习巩固。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将朗读进步的学生、开展的朗读活动拍成榜样照片、视频宣传播放,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多层次指导,习得朗读技巧

(1)利用儿歌的通俗简短的特点,奠定朗读基础

智障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以笔者所带的301班,全班8名小朋友中有3位学生存在构音困难、发音不准、吐字不清等问题。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绕口令、简短儿歌,对低段智障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矫正发音,训练吐字,让学生学会表达,为其能够顺利接受语文学习、学会正确朗读奠定基础。

矫正口型。语音是发展语言的基础,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发音。针对学生发音不准、吐字不清的情况,可以让学生在看清教师的发音动作以及口型的基础上,巧用绕口令配合教学来矫正口型。如自编单韵母儿歌:“张大嘴巴a a a,圆圆嘴巴o o o,扁扁嘴巴e e e,牙齿对齐i i i,小圆嘴巴uuu,嘴巴拢圆üüü。”年龄较大的儿童,反复朗读“十四和四十”这类儿歌也能帮助其矫正发音。

训练语调。语言的发展是语调先于字词的发音,班内有自闭症以及听障的学生说话时声调大多不够准确。儿歌童谣里面蕴含了丰富的语调,具备儿童语言发展的超音段特征,通过不断重复,有利于培养此类学生语调的发展。例如,《大猫和小猫》:我是一只大猫,我的声音很大,喵喵喵喵喵――(大声模仿猫叫的声音);我是一只小猫,我的声音很小,喵喵喵喵喵――(小模仿猫叫的声音);我是一只小狗,小狗长大了,汪汪汪汪汪――(声音渐响)。

发展语言。有些儿歌篇幅短小且有一定的重复性、规律性,符合构音困难以及听障儿童听能发展中“重复关键词”的康复策略。通过创设情境,以游戏、表演的形式反复朗读,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在不断刺激大脑皮层语言功能区中,逐渐让学生开口说话,促进语言能力发展。例如,《我爱我的小动物》:我爱我的小猫,小猫怎样叫?喵、喵、喵;我爱我的小狗,小狗怎样叫?汪、汪、汪。当学生能自如说出后,教师可自行创编类似儿歌,在变动内容的同时,丰富了训练形式,避免反复训练带来的枯燥乏味。

(2)踩着儿歌的韵律节奏,提升朗读技巧

在日常教学中,智障学生朗读普遍存在一字一顿拖沓现象,齐读时多有“小和尚念经”的唱读现象,所以教师要重视朗读技巧和方法的训练,加强理解朗读内容,丰富朗读方式,增加朗读情趣,努力达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音清晰。

认知事物连贯读。选用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其心智年龄的儿歌来教学,在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概念、初步认识事物的基础上,能较好地培养他们语言的连贯性和表达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教师反复播放视频儿歌《小白兔》,当学生对小白兔的外貌特征非常熟悉了解时,“小白兔,三瓣嘴,蹦蹦跳跳四条腿儿”便会牢牢记住,张口吟诵。

踩着节奏欢快读。有些儿歌形式短小整齐,朗朗上口,说唱起来铿锵有力,如《青菜萝卜我喜爱》:青菜青,萝卜白,青菜萝卜我喜爱。吃饭香,不挑菜,健健康康才可爱。合上节奏,边拍边念,学生朗读起来容易整齐一致,在节奏的影响下,学起来也很精神。除配乐的儿歌定时播放外,在训练朗读时,也可加入打击乐器,既增加了诵读的趣味性,又增强了朗读的节奏感,增强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设情境表演读。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语言的表现力,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教师可以选择表演性的儿歌加以训练。如儿歌《风来了,雨来了》:呼呼呼,风来了,刷刷刷,雨来了,雷公打着鼓来了,我不怕,你不怕,从小锻炼胆子大。让学生挥动手臂模仿风的动作,用手指的起落模仿下雨的动作,用小拳头模仿打鼓的动作,学生边表演边跟着教师朗读,停顿、重音、语调就能慢慢领会到,多次重复后会逐渐牢记掌握。

3.多平台展示,提高朗读水平

(1)班级课堂闯关比拼

在诵读儿歌中,开展竞赛式朗读,让学生学有展示,体验成功感,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例如,班级开展“朗读小达人”“朗读进步之星”评比展示,让学生都有上光荣榜、获得奖励的机会。结合学校的代币制活动,设立儿歌闯关大比拼活动。根据学生的能力分层,制订闯关等级,定期举行。学生的朗读热情得到激发,收获的不仅仅是语言的发展,更是综合能力的提升。

(2)学校活动登台展示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才干、体验成功、收获快乐,学校出台了月主题教育活动方案,教师紧紧抓住“庆国庆诵经典”“情景剧比赛”等活动契机,把学生平时熟读成诵的儿歌作为诵经典的内容,通过组织指导,将儿歌配上拍手表演、动作演示、情景剧等生动活泼的形式登台展示。边表演边朗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技能,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四、成效与反思

1.在朗读中积累词汇,丰富了口头语言

儿歌内容浅显通俗,深受学生喜爱,是语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背儿歌,既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又贴近生活。学生在朗读儿歌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加强记忆,也是广泛吸取语言的过程。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所学的儿歌不下二十多首。随着语言的丰富、技巧的提高,口头语言也随之提高。

2.在朗读中发展语言,提升了表达能力

儿歌朗读,把书面上的儿歌语言变为口头上说的语言,把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提高了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提升了口语表达水平。只要儿歌的音乐响起,班上的学生便会不由自主地哼诵起来,在儿歌的熏陶下,学生开口说话的人多了,同学之间主动表达、喜欢交流的氛围日渐形成。

3.在朗读中促进认知,学会了有规有矩

运用儿歌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发展,也是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在行规儿歌的耳濡目染下,在适时的诵读体验、恰当的强化反复、有效的评价激励等多样手段的运用下,学生的行为表现步入正常轨道,学有规范,行有规矩,学生的进步有目共睹。在儿歌的熏陶下,班内自闭症学生的情绪变得稳定,班级管理随之井然有序。

以儿歌教学为突破口,能有效提升智障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好地促进智障学生语言的发展,提升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今后,我们还将努力拓宽儿歌的内容和领域,与智障儿童发展的阶段特点相匹配, 针对不同程度、不同年级学生量身定制,使儿歌在增长知识、补偿缺陷、培养品德、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智障儿童的幸福人生打好生命的底色。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

21世纪是一个剧变中的新时代与新世界,人们面对的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加速与信息的爆炸,特别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它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去,它既充满着危机,也带来巨大的契机。在这种形式下,各类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为了适应这种迅猛的变化,以便能在新环境中有效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的进行自我调整与改造,这就要求企业组织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要使企业茁壮成长,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即将企业变成一种学习型的组织。关于如何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傅宗科、袁东明等在《(第五项修炼)管理法则》中,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步骤。检验你所在的组织是一个怎样的组织;认清建立学习型组织得障碍;构建一个适宜组织学习的组织构架;在组织内营造学习和组织学习的氛围;五,学习和整合五项修炼。而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彼得圣吉博士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法则:

首先,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是一种个人成长的修炼,是以不断厘清和加深我们真心向往的事情为起点,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这项修炼是组织中整体价值观的形成、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的认同、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的基础。高度的自我超越,要求个人永不停止的学习,有非常清楚的个人愿景,正视现实,给自己的心灵“解套”,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其次,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我们心中,并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城建、思维方式、甚至可以是图像或印象,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周围的世界。“改善心智模式”对个人来说,对提高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具有重大影响,而对于组织来说,其心智模式作为整体的心智模式,这项修炼可以大大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凝聚力与学习能力。凯恩斯曾经说过“开发新的观念并不难,难的是从旧观念中跳出来”,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改善心智模式的各种技巧,这样才能突破旧的思维模式,旧的观念。傅宗科提出了改善心智模式的几种方法:首先,克服习惯性防卫;然后,培养一套核心的组织价值观再进行未来情景企划。

再次,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是在人们心中一股深受感召的力量。共同愿景是一个方向舵,它能够是学习过程在遭遇混乱或者阻力时,继续遵循正确的路径前行,共同愿景对于组织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对于组织凝聚力、驱动力和创造力的强化具有重大影响。同时,这一修炼是组织目标形成和组织成员目标认同的必要前提,没有共同愿景就没有学习型组织。

然后,团体学习。团体学习主要表现为一种有组织的学习方式。在组织修炼中,团体修炼是最基本的形式,改善心智模式,发展共同愿景,进行系统思考以及在组织中超越自我,都必须通过团体学习来达到。其重要作用在于可以大大提高组织的整体素质,提升组织的价值观,使得组织成员之间达成“完善的协调和一体的感觉”,强化组织的各种能力,包括思考能力、行动能力、应变能力。修炼团体学习能力,要求善于利用冲突,然后定期在团体中联系深度会谈,最后可以建立个学习实验室,来促进组织成员共同学习。

最后,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一种心灵的转变:从将自己看作与世界分开,转变为与世界连结;从将问题看作是由“外面”某些人或事所引起的,转变为看到自己的行动如何造成问题。它是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部分,它使我们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认识我们自己所处的世界,系统思考可以使我们纵观全局,掌握重点。系统思考的艺术在于看穿复杂现象背后引起变化的系统结构,把许多混杂的片断结合成为前后连贯的“故事”,明白指出症结所在,并找出较为持续有效的方法。在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中,最特殊的就是“整体动态搭配”能力,其核心就是强调系统思考。对企业而言,最最根本的就是成长与稳定的搭配。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是一本开创了学习型组织管理思想的巨作,自从在1990年出版后,连续三年荣登全美最畅销书榜榜首,并且被译成多种文字风行全世界,它不仅带动了美国经济近十年的高速发展,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浪潮。迄今为止,彼得圣吉博士提出的五项学习型组织修炼法则,一直为众多企业家管理者所借鉴和使用,使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有章可寻,可以说,《第五项修炼》给组织管理带来了一个全新理念,而这些理念转化为实际管理制度与行为,就可能引起管理方式的大变革。同时,彼得圣吉博士也当之无愧的被世界称为“学习型组织理论之父”。

当掌握这些力量,个人的生命空间就会变得很大,如此方能成为一个全神贯注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又兼顾生命中最重要事情的“学习者”;组织也因为脱胎换骨成为“学习型组织”――在其中,人们得以不断扩展创造未来的能力,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愿望,并持续学习如何共同学习。今后的世界将更加息息相关和复杂多变,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各种变化与挑战,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就是能够设法是企业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企业,也就是“学习型组织”,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否则个人只有被这些巨大的力量所困,而组织则产生了书中所描述的各种令人困惑的“组织学习智障”,即使目前最成功的企业也不例外。其实,书中所探讨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企业为组织,小至家庭,大致全球的问题,都具类似的组织学习智障。我们应该善于利用这些法则,利用它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相信,作为管理者的我们,一定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今后会更加用心地钻研与研究管理法则,为我国的企业与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中信出版社,1990.

[2]傅宗科,袁东明.(第五项修炼)管理法则[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第6篇

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的蔡聪,小时走的是“父母老师逢人就夸”的路线,成绩好、懂事。10岁时,这名南方少年的人生跌落谷底。那一年,蔡聪因为药物性青光眼导致视神经萎缩,视力迅速下降到不足0.1。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得到的回答都是“没希望了”。这样的打击对于他,是巨大的。他似乎听到,周围所有的声音都在说:你这辈子没戏了,完蛋了。

虽然眼睛看不清,但他成绩依旧很好,刚进初中时,第一次月考就考了年级第一名,“人生轨迹就变了,开始进入‘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模式”。每逢学校开大会表彰,老师们总是会把蔡聪作为榜样来教育其他同学。“人家蔡聪眼睛都这样了,学习还能这么好,你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

一开始,蔡聪对此感到洋洋得意,但越到后来就越觉得“不是那么回事”。这种不对劲让他变得脾气暴躁,成绩也下降了。“班主任把我叫到了办公室,她问我成绩为什么下降了那么多。我低着头,瞬间热泪盈眶。”老师的质问无疑是对蔡聪的肯定,证明他可以做得很好。

蔡聪醒悟了,他想尽一切办法像普通少年那样生活,他掏钱买球,只为了和同学一起踢球,哪怕当个肉盾也好;他让小伙伴来自己家里学习,他和朋友们溜冰、打台球、玩扑克,打电玩……他想获得跟别人一样的青春。

父母把生育二胎列为计划表,让蔡聪再次陷入痛苦中。父母的心思他懂,希望将来有人能照顾他。但他特别反感,他觉得侵犯了自己的尊严,他害怕别人尤其是家人认为自己是“废物”。在他的强烈抗议下,父母最终选择了放弃。

一进入高中,蔡聪就主动跟老师沟通,打消他们对视障者的疑虑。很快,他通过学习成绩表现出不但能跟上课程,而且还学得十分优秀,只不过,每次考试和写作业,他都需要有人帮忙念题。

2004年高考,老师们对蔡聪寄予厚望,特地与教育部门沟通,能否让蔡聪在考试时获得念题的帮助。但这个申请并没有被批准,理由是没有先例。家人想方设法为他寻求出路,父亲在杂志上看到了一个“盲人女孩考上了一所特殊的盲人大学”的故事。蔡聪学了盲文,办了残疾证,终于考上了这所单考单招的大学――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针灸推拿系。

虽然看不清世界依然可以看世博会

在学校里,蔡聪接触到了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盲胞,“在那里我头一回接触到了盲人,发现他们多才多艺,弹钢琴,吹笛子,拉二胡,还有一些英语非常好,去考了雅思还到英国留学。”新的环境与生活圈,让蔡聪有了新的感受。盲人不是生活在黑暗里,对世界一无所知。盲人依靠的是听觉、触觉、嗅觉,还有感觉。蔡聪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和同学一起踏上一场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蔡聪的毕业旅行就是跟同学一起去上海看世博会。

盲人的传统三大行业是“乞讨”,“卖艺”和“算命”。大部分盲校学生毕业后,都选择了老师家长心中的“三好”职业――按摩。但他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毕业后,他收过垃圾,卖过旧书,开过小卖部,尝试了很多没有做过的事情。

蔡聪在网上投简历找工作。他遇到了改变他人生的一个公益组织―― “一加一”残障人文化发展中心。“一加一”是2006年由7位视障人士、1位肢体残障人士创办的关注残障人士的公益机构,当时正在招视障广播节目制作人。蔡聪发了封简历过去。对方回了邮件,并提出了5个问题――就是这5个问题,让蔡聪坚定决心,要去一加一工作。

他记得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电视相亲节目《非常勿扰》开办残障专场,你怎么看?

蔡聪早就思考过类似的问题,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顺利被录用。2010年8月初,他给父亲打了个电话,让他买张去北京的火车票。父亲问:“去北京干什么?”他答:“工作。”

在“一加一”,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做广播节目,认识了英国BBC的盲人主持,还曾报道过特奥会。2008年,他们成为中国奥运会首家来自民间的残障人媒体,开通了自己的网络电台,奥组委还授权他们做了100集残障人广播宣传片。

蔡聪去美国采访一个考上了哈佛大学的聋盲女孩,他问她:你生下来就看不见听不见,这么多年你是怎么生活的,你的父母有没有过遗弃你的想法?那位女孩儿听后很惊讶,她说,我为什么要考虑这些问题,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一样,都是父母最珍贵的礼物啊!

不同的路,相同的生活

不久,蔡聪开了自己的公司,成为了哈佛大学法学院残障事业发展项目培训师,非视觉摄影培训师等。“盲人还能拍照?” 一个盲人领着一群盲人拍照,他们端着相机常被人笑话,但蔡聪不这么认为,“盲人也通过视觉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所感。”

2012年9月,蔡聪获得了“寻找成长之星”公益摄影大赛“自叙”主题金奖。他拍过红白相间的导盲杖和黄色的盲道,放大镜中模糊的世界与周边清晰世界的对比。

人生只有一种可能的蔡聪,走出了无数种可能。自2010年至今,学会用“拥抱世界”的方式,向所有人传达观点,解答所有人对残障群体的好奇、甚至误解。而他感到最幸运的事就是,他有机会,每天和残障、和他自己对话。现在,蔡聪的微博置顶文章,便是有关盲人怎么用手机等各类“残障冷门知识”的解答。

他也遇到了自己喜爱的女孩儿,她也是一名视障人士,两人毫不犹豫地结了婚。虽然有了家庭、有了尚算成功的事业,长辈仍旧觉得他的未来很“危险”。尤其在两人决定要孩子时,父母很是纠结:如果孩子遗传了视障怎么办?

蔡聪认为,决定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需要考量的是自己的人生观,至于对方是否是视力障碍,孩子是否是视力障碍,这不是决定性因素,也不应该是决定性因素。2016年1月14日凌晨,当孩子从产房被推出来的时候,蔡聪觉得很幸福。虽然看不清他,凑近孩子握着他的手时,那种欣喜无与伦比。

蔡聪所工作的机构,一直致力于改变人们的态度。他也观察到了社会传媒在用词上从“残废”到“残疾”再到“残障”的不断演进,“未来在‘残障’之上可能还有更多的词,就是希望去掉残障的疾病化、无能化、非正常化的标签,让大家渐渐意识到,‘残’是和‘满’相对的状态,这些人所面临的问题,是来自社会的物理障碍和负面态度,不是‘残’本身是一个毛病、问题或者悲剧。”

第7篇

随班就读使残疾儿童成为普通班级中的一员,他们与正常儿童一起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班集体内最容易忽视的群体就是随班就读学生。怎样使随班就读学生更快地融入这个集体,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接受教育、茁壮成长呢?

一、创设和谐环境,消除心理障碍

随班就读学生由于自身缺陷,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自卑、胆怯、孤僻、自闭,或“我行我素”、“破罐子破摔”,甚至执拗、偏激。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帮助生命正常生长。作为特教的随班就读教育就更要突显“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突破口,帮助学生走出生命的沼泽,以健康的心态走上正常的人生发展轨道。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之一,是为这些学生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1.真诚接纳

教师和学生要以平等的心态热情接受智力落后或有残疾的学生,让他们觉得“我也是普通一员”。

2.友情链接

为每个随班就读生成立“爱心小伙伴”小组。这个小组有数人参加,他们分别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和帮助每一个随班就读的学生,使随班就读生在与这些小伙伴的交流、学习过程中消除孤独,感受到友爱,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3.和谐互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知识竞赛、劳技竞赛、体育竞赛、趣味游戏等,给随班就读生营造一个和谐互动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体验生活,增加兴趣,丰富内心世界,在充满关爱的校园里真切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愉快地接受教育。

4.给予厚爱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热情地面向每个随班就读学生,对他们做到“三个一”:“每天一问,每周一谈,每月一次家校联系。”班主任与科任教师走近随班生,通过沟通,通过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亲切的交流,让随班生消除自卑心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理解与关怀。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强化,并且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他们施展才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种成功的愉悦能改善他们的自我评价,激发和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5.家校沟通

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家校相互沟通、协调,鼓励家长自强负责,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承担起教育、训练随班生的责任。

二、实施个别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随班就读学生由于身体或智力上的障碍,相对普通学生而言接受能力差,行为能力弱,知识迁移迟,往往是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只有对他们加强个别化的指导,才能使他们融入学校集体。因此必须根据每个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运用随班就读生乐意接受的教学形式,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辅导,使他们在学科文化知识、生活自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为使随班就读学生能够接受符合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着重以“教师个别化辅导”、“助学小伙伴辅导”和实施“分层教育”三种形式优化教育教学,实施个别教育计划。

1.教师个别化辅导

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学习中实际存在的差异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有些学生由于持续的学习困难,知识障碍的积累,造成了较长时期的学业失败,这就使他们缺乏自信心,更丧失了学习知识的愿望和兴趣。教师采取必要的“补救”教学措施,对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全面诊断,重在查漏补缺,尤其在知识之间相互联系上帮助他们打通关节,串通思路,从而使他们有一定的发展。

2.助学小伙伴辅导

为使随班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拓宽视野,除了教师的积极指导外,发动同伴参与补救,可帮助随班生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助学小伙伴与随班生年龄相当,心理发展基本处于同一发展阶段,比起教师、家长而言更容易相互沟通,相互接纳;另一方面,这种精诚团结的合作关系,可以增强孩子们之间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再则,从另一个侧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所以,在学生中培养骨干,成立互帮互助的学习小组是优化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

3.实施“分层教育”

目前的大纲要求教学采用的是一刀切的方法,对所有同年龄段的孩子采取统一要求,有普遍的意义。但随着弱智学生的随班就读,这种要求就不能满足他们的个体需要了。为此,教师对特殊学生,应采取有利于智残学生发展的新举措、新方法,分层设定目标,分层布置作业,分层建立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的信心。

(1)分层设定目标。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学科基础、智力水平等,制定针对他们实际的学科教学目标。这个,根据大纲的规定与他们的实际学力进行标准的设定,应立于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水平。可根据残疾程度降低学段、年龄来设定。

(2)分层设定作业。随班就读学生对于正常作业的完成存在较大的困难,我们经过尝试,将随班就读学生的作业量减少,作业内容以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点为内容,可以以口头作业形式来代替书面作业等,激发了随班就读学生的心智。

第8篇

关键词:学习型学校 内涵 特征

随着时展要求,实现传统学校向学习型学校的转变,成为当今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沿课题。要实现这个转变,首先必须弄清楚学习型学校的内涵与特征。

一、学习型学校的内涵

我国有学者以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框架概括学习型学校,台湾学者林新发(2003)将学习型学校定义为“符合学习型组织理念的学校,是一种不断在学习转化的学校组织,藉着学校成员不断超越自我及改善心智模式,在交互学习下,以统一思维模式,来解决学校问题,并透过共同愿景的建立,使学校能在校长、教师、学生与家长相互学习下,发展创新的学习文化,以强化学校变革与成长的能力,推动校务革新,达成学校教育目标。”柳恩铭(2007)认为“所谓学习型学校是指以共同教育价值观为基础,以共同的愿景为导向,以系统思考为整合工具,以学习克服智障、实现组织结构和功能自主优化、发展的教育组织。”也有学者在综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方国才、蔡守龙(2003)认为“所谓的学校学习型组织,是指学校内部或者外部建立起来的规模不等,以人为本以学习为中心。以体现人的生命价值、追求教师(校长)与学校同学习共发展为宗旨的一种教育组织形态。它首先表现为一种管理理念,其次体现出一种组织结构,再隐含着一种学习机制。”杜育红(2004)认为“学习型学校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的模式,实施学习型学校的目的是使学校成为校本知识的创造者。使学校管理有利教师的创造性;使学校教育从简单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转变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学校成为社会的融合机制,而不是社会排除机制。”

综合上述分析,一些公共要素体现在现有研究中:持续学习、交互学习、建立同愿景、学校变革与发展。但是现有内涵研究往往忽视学习型学校建设过程中校长导角色的转变和协同文化对管理变革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所谓学习型学校,在学习型校长的领导下,以共同的教育价值观为基础,以共同愿景为导向,以系统考为整合工具,以文化协同组织管理要素,以共同学习和实践克服组织发展障碍,最终实现人的可持续性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组织。

二、学习型学校的特征

范国睿(2002)指出学习型学校应该具备以下特点:学校组织成员拥有共同的愿景,学校领导作用的新阐释,学校组织效能结构与创造性团队建设,学校组织的学习机制,学校组织中的自主管理机制,学校组织的开放性。

盂繁华(2003)的观点与范国睿相近。他把学习型学校的特征概括为:共同愿景、扁平化的学校结构、弹性管理制度、形成团队的学习制度、构建纵横交错的沟通机制、提倡自主管理。

张兆芹(2005)认为学习型学校强调的是一个有效能、能创新改变的学校,以人为本的学习共同体。

第9篇

随着胡道余的娓娓讲述,我们在被深深震撼的同时,逐渐走进他遭遇毁灭性打击后顽强站起,并在困境中为更多特殊儿童坚守一方家园的大爱世界……

毁灭打击,

智障儿求学之路曲折艰难

19年前那一幕,在胡道余的心中,至今仍清晰如昨。

那是1994年底,儿子胡舒洋出生了。可是,在看到儿子的一瞬间,胡道余还没来得及高兴,心就揪了起来。他发现儿子的面部特征与普通婴儿明显不同――两眼之间距离更宽,手指也更粗。妻子看着他凝重的表情,不禁担心地问:“儿子不会有什么问题吧?”胡道余不知如何回答,他不敢多想……

1969年8月,胡道余出生在舒城县棠树乡三拐村,读到职业高中一年级,就因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打工。成绩优异的胡道余一直没有放弃学习的念头,因母亲身有残疾且常年生病,他萌生了学医的想法。1989年,他考入合肥市庐阳中华职业学校西医士专业。1993年,学成回乡的他打算开一间诊所。考察了一圈,他将诊所地址选在与老家隔湖相望的六安市双河镇白洋村。在这里,他认识了爱人朱自清,两人于1994年初结婚。婚后,胡道余的诊所经营得风生水起。

日子一天天过去,胡舒洋的身体始终瘫软,到五六个月大,头部依旧无法抬起。不好的预感在胡道余心中越来越强烈,他带儿子到合肥市妇幼保健院做了详细检查,结果显示:胡舒洋患有唐氏综合征,这是一种先天性智力和发育障碍疾病,终生无法治愈。拿着结果通知单,胡道余站立不稳,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天塌了。

胡道余不肯相信儿子的病治不了,为了给孩子治病,他关掉诊所,带着儿子去了南京、北京、广州等地的各大医院,一边打工一边给儿子治病。辗转治疗了两年,医生都给出同样的诊断结论。其中一位医生说:“病症确诊,但不能确定智力低下的程度,要到14周岁才能确定。”正是这句话,让绝望的胡道余又看到了希望。带儿子回家后,只要有机会去大城市,他都会把胡舒洋带去治疗。

所有的成长都会经历伤痛,对于胡舒洋这样的特殊孩子来说,更是充满血泪。胡舒洋4岁还不会走路,胡道余就用布带拴在他的腰部,一点一点训练他。半年后,胡舒洋终于可以摸着椅子慢慢挪步,但仍常常摔倒。摔在稚子身,痛在为父心,胡道余再心疼也要硬着心肠坚持让他练习。

胡舒洋无法控制大小便,到6岁才能独立走路,一直不会说话……每次带儿子出门,周围都会有人指指点点,“傻子”、“痴呆”的嘲笑声不绝于耳。胡道余的心碎了,但他除了坚强,别无选择,为了身边稚嫩的弱子,他没有倒下的理由。

胡舒洋7岁时,在胡道余日复一日的努力下,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但改掉了之前好动的坏毛病,原本暴躁的脾气也温和起来。胡道余有了让儿子进学校学习的念头。可是,胡舒洋只在当地小学一年级读了10天,老师就生气地找到胡道余:“他根本学不会,还在教室里乱跑,没法控制。大人必须陪读!”可即使有大人陪读,胡舒洋还是经常扰乱课堂秩序,别的学生家长意见很大。胡舒洋不得不退学了。

就在胡道余为儿子入学无门苦恼时,他听说舒城县聋哑学校接收这样的孩子,连忙把儿子送去。虽然聋哑学校接收了胡舒洋,他却无法适应。跟不上同学的学习进度,还被欺负,胡舒洋不愿再去学校。

2004年,胡道余的女儿朱晴出生,女儿一切正常。胡道余在照顾年儿的同时,一直在为胡舒洋上学的事情忙碌奔波。这一年,他来到合肥,找到安徽省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智障部主任,希望能让儿子来这里学习,得到的答复却是:“训练中心只收0-7岁的孩子。”而此时的胡舒洋已经10岁了。焦急的胡道余在老乡的介绍下,又找到合肥一家接收智障儿童的民办机构,一打听,每个月的费用高达1000元,他根本付不起……

胡道余没有想到儿子的求学之路如此艰难,自己付出比别的父母多出千百倍的努力,却依然四处碰壁!儿子懵然不知,他人嘲笑不解,自己身心俱疲,所有这一切几乎将胡道余击垮。他诘问苍天:这个家的苦难已经够多,为何还要如此?但没有回应,没有答案,所有的一切,仍需他一肩扛起……

举债办学,

倾力帮助更多特殊孩子

儿子的病不可能治愈了,这是胡道余多么不愿相信却又无法逃避的残酷现实。正值壮年的胡道余生出华发。拭干泪水,他只能勇敢面对。现在,儿子惟一的希望就是坚持康复训练,在他心里,让儿子进学校的愿望愈发强烈。

求学无门的日子里,胡道余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儿子的训练。智障的孩子说话不清楚,往往只说一个字,而且说出来还是“变音字”,胡道余就用自创的“舌操”帮儿子练习,从单音节到双音节,从一个字到两个字。

2005年,胡道余联系上合肥市太湖路小学,这里有一个二三十人的“辅导班”,专门接收智障儿童。至此,11岁的胡舒洋终于能够进入适合自己的学校学习了。激动不已的胡道余泪流满面,黑暗迷茫的前路终于泄下一丝光亮……

为了方便儿子学习,胡道余举家来到合肥,他在包河区一间药房仓库找到工作,赚钱维持生活。胡舒洋在太湖路小学学习两三个月以后,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2008年,胡道余接到舒城县残联打来的电话:“安徽省第二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要举行,胡舒洋能不能参加?”让儿子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一直是胡道余最大的心愿,这是让儿子站上一个平台表达自己的机会,胡道余当即答应下来。在积极准备期间,合肥市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率先举行,胡舒洋获得了50米田径优秀奖。接着,在安徽省第二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胡舒洋代表六安队参赛,取得50米铜牌和400米银牌的好成绩。当胡舒洋胸前挂着奖牌回家时,朱自清一看到,泪水就顺着脸颊止不住地往下流,太多的艰辛和委屈涌上心头,她嘴唇哆嗦着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当初,无数人劝胡道余放弃这个没有希望的孩子;如今,儿子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有目共睹,胡道余心情激动,百感交集。他清楚,任何家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遭受的都是毁灭性打击,儿子走到今天这一步太过艰难。

在为期4天的运动会上,胡道余看到那么多和自己的儿子如此相似的孩子。这些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被嘲笑、被排斥,但他们的内心是那么纯净美好,他们对生活无比执著热爱。在老家舒城,不知有多少这样的孩子,或许因为经济困难,或许因为家长不愿面对,或许因为求学无门,都没有条件到正规机构接受康复训练,因而错过了0-6岁的最佳黄金康复年龄段,太可惜了。想到这些,胡道余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回舒城创办智障儿童康复学校!

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朱自清时,起初妻子是反对的。胡道余发自内心地说:“你知道我们的苦,我们的难。你想,舒城还有多少这样的孩子,他们都和你儿子一样的情况啊,我们能用自己的经历和能力帮帮他们。”这句话触动了朱自清,她沉默良久后抬起头,眼眶噙泪,说了一句:“我都听你的……”

2009年,胡道余和全家人一起回到舒城。他们手头没有一点积蓄,想要创办学校谈何容易?首要问题就是筹集资金。胡道余先是到别人的洗车店打工,接着又自己出来单干,接一根水管,铺一块铁板,5元钱洗一辆车。有一次刚下过雪,地上结满厚厚的冰,朱自清着急洗车,脚下一滑,摔伤了头部,简单包扎后她又继续干活。冬天的水冰冷刺骨,胡道余和妻子的双手长满了冻疮,至今留着深浅不一的疤痕。为了多洗一辆车,胡道余和妻子从早忙到晚,到2010年,攒下了几万块钱。可这离创办学校所需的资金还差很远,胡道余和妻子商量后,一咬牙卖掉了房子,又用女儿的教育保险作抵押向保险公司贷款……

经过多方筹措,2010年4月,胡道余在舒城县租下三间铁皮房。2010年6月24日,“春蕾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的资质得到了民政部门的认证。9月,中心正式对外招生。胡道余梦想中的学校终于有了现实的样子。

困境坚守,

一生守护“折翼天使”家园

尽管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创办康复学校的困难还是超出了胡道余的想象。创办伊始,学校有一个出资合伙人,可开学仅仅3个月后,合伙人看到办康复训练中心太辛苦并且根本无利可图,立即要求散伙。孤立无援的胡道余看着已经入校的几个智障儿童,其中一名还是孤儿,这些孩子的家人都外出打工了,如果连自己也放弃,他们还能去哪里?决不能让这些命运坎坷的孩子更加不幸!他暗暗对自己说:“只要我还活着,就要撑下去。”

办康复训练中心,最重要的是保证孩子的安全,这些特殊儿童无法自理,更不懂配合,胡道余夫妇每天像照顾自己的儿子一样照顾他们,耗尽了心力。学校里有一部分孩子住校,胡道余每天早上4:30起床,做饭烧水,打扫卫生,准备学习教具,忙碌一天仍然不能休息。有些孩子作息紊乱,经常白天睡觉,晚上吵闹不睡,胡道余要时刻看护他们,常常彻夜不眠。孩子们经常将屎尿拉在裤子里,胡道余和妻子就赶紧给孩子换洗。寒冷的冬天,为了节省水钱,胡道余每天抱着大堆的脏衣裤到漂着冰块的水塘里清洗,手冻得红肿发紫失去知觉。

承受着巨大的身体和精神压力,胡道余太累了,有时他会想:能不能休息一天,哪怕只有一天也好啊!可是第二天一睁眼,他又告诉自己:这是你的选择,你就要负责任!撑起疲惫的身躯,他又开始了烦琐劳累的新的一天……

最让胡道余焦心的还是缺钱,连孩子们吃的菜都常常需要好心人捐助,他每天想的都是去哪里“找米下锅”。胡道余也想过能否向这些孩子的家庭收一点费用,可这些家庭普遍困难。到最后,胡道余还是给全部的孩子免费进行康复训练。

胡道余的老母亲有高血压后遗症,他却无暇照顾,有时甚至几个月都不能回去看一趟。母亲已经80多岁,可身边这群孩子离开他就无法生活,愧疚始终萦绕在胡道余心头。女儿上小学了,有时会对他说:“爸爸,人家都买花衣服,我怎么没有?”听到这样的话,胡道余只能无语泪流。

2011年3月,在舒城县政府各部门的帮助下,胡道余的康复训练中心终于搬出了三间铁皮屋,租下三层楼房,让孩子们有了一个更安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然而在2012年,朱自清被检查出患有甲状腺肿瘤,医生要求立即进行手术,可他们一点钱也拿不出来,学校的工作也忙得无法抽身,朱自清硬是拖到2013年5月才去做手术。当时学校里有七八个孩子住校,胡道余要在学校24小时陪着孩子,连朱自清做手术都没有去陪护一个晚上。当妻子拖着术后尚未恢复的病体回到家中,胡道余抓着她消瘦的肩膀,流泪道:“我对不起你……”

尽管胡道余夫妇一心扑在康复训练中心上,还是有人不理解,甚至传出风言风语:“他不赚钱怎么会搞这个学校?”对此,朱自清愤怒不已,胡道余劝慰她:“我们凭自己的良心做事,这就够了。”

随着来康复中心的孩子增多,胡道余发现很多孩子是孤独症儿童。他们无法与人交流,多动,还常常有暴力行为甚至自残倾向。有一个名叫张丽丽的11岁女孩,每次一见到胡道余就脱下鞋子追打,别的老师赶紧上前拦住。胡道余知道这是孤独症儿童的刻板行为,他告诉老师们:“要安抚孩子,和孩子产生亲切感,等他们平静下来之后再慢慢交流……”来到康复中心一段时间后,张丽丽在老师们的努力下,暴力行为明显减少了。孤独症儿童往往伴有癫痫、心脏病、哮喘、血液系统疾病等,针对不同的孩子,胡道余要做好不同的预防和治疗准备。每天早晨上课之前,胡道余都要挨个检查孩子的口袋,防止他们携带纽扣、剪刀、针等物品,给他们自己或别人造成伤害。

数年来,在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面前,支撑胡道余继续前行的,就是看着孩子们一天天进步。经过在这里的康复训练,已经陆续有五六个孩子回到正常的幼儿园和小学学习,这让胡道余感到无比自豪,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如今,康复训练中心已经有30名孩子,胡道余给每个孩子都做了详细评估,并建立一份学习档案,为每个孩子制定“一对一”的康复训练计划。胡道余一直十分重视教师培养,他把老师送到安徽省残联以及北京先进的孤独症教育机构学习,把最有效的经验和最先进的方法带回来,帮助孩子们更好更快地康复。

2013年8月22日,经舒城县残联帮助申请,相关部门给胡道余的“春蕾孤独症学校”批复了10亩土地,并发放部分配套资金。新校区预计2014年底开工,到时,学校可免费接纳100名0-10岁的特殊儿童。

胡道余说:“这么多年,我没有积蓄,没有房子,什么都没有,但我有这些孩子……”这项承载着爱的事业也终于挺过最艰难的时光,迎来新的希望。面对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帮扶,胡道余的想法依然如初,简单而坚定,他说:“这些孩子都是‘折翼天使’,能通过我的付出让他们有一点进步,我就满足了。”

第10篇

关键词:台湾;早期疗育;特殊教育;发展迟缓儿童

一、台湾早期疗育的发展概况

1、早期疗育的概念界定

根据2004年公布的《儿童及少年福利法实施细则》指出早期疗育是指,“由社会福利、卫生、教育等专业人员,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依未满六岁的发展迟缓的儿童及家庭之个别需求,提供必要之教育、咨询、治疗、转介安置与其它服务与照顾”。早期疗育的目的和重要性,对特殊儿童而言,减少障碍程度,防止二次障碍发生;对家长而言,提高特殊儿童家长的疗育水平和能力,增进家庭功能;对社会而言,可以有效地减少教育投资和社会负担。

2、台湾早期疗育的发展

1991年台北政府委托心路文教基金会办理“心路儿童发展中心”,服务0-3岁的障碍儿童,台湾第一个早期疗育中心成立。1992年,中华民国智障者家长总会成立,积极倡导相关法律的修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台湾早期疗育事业的发展。1993年修正的《儿童福利法》用法律的形式规定要求建立早期疗育的通报系统,规定由社会、教育及医疗系统结合民间团体共同执行“发展迟缓儿童疗育转介中心实验计划”,成立鉴定中心以及早期疗育转介中心。1997年修订的《特殊教育法》提出要将学前特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的。同年,《身心障碍者保护法》,明确规定相关单位的分工、权利和职责。1999,台湾内政部儿童局成立,台湾早期疗育的工作开始朝向跨部门、多专业整合的服务模式。随后2003年颁布的《儿童及少年福利法》、2004年《儿童及少年福利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和促进了台湾早期疗育的发展。

3、台湾早期疗育的服务流程

台湾早期疗育服务流程通常包括儿童发展筛检、发展迟缓的儿童通报与转介、评估与鉴定以及提供早期疗育等服务。

(1)发展筛检

儿童发展筛检是发展迟缓儿童进入早期疗育服务系统的起点,早期疗育的契机在于及早发现及早介入,因此及早发现是整个流程中极为重要的工作。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来说,采用不同的发展筛检策略。在婴幼儿时期儿童的发展筛检主要由保健单位执行。当儿童进入幼儿园以后,筛检工作就由幼儿园的保教员来执行,一般在新生入学时候定期进行筛检。

(2)通报转介

《儿童及少年福利法》第22条规定:“各类儿童及少年福利、教育及医疗机构,发现有疑似发展迟缓儿童或者身心障碍儿童及少年,应通报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应讲接收资料,建立档案管理,并视其需要提供、转介适当之服务”。通报转介中心在接受通报发展迟缓儿童以及疑似发展迟缓儿童的资料以后,社工人员首先建立个案资料库,其次,要与通报者确认家长是否同意通报,以及接受后续早期疗育服务的意愿,对于同意通报的个案主动走访其家庭,并开始个案服务,提供家长早期疗育的资料。对于不愿意通报的个案,提供通报者可行之策略与相关早期疗育讯息,让通报者在日常生活中,协助疑似发展迟缓儿童的家长了解早期疗育的服务和好处,进而提高早期疗育的意愿。

(3)评估鉴定

目前在台湾地区发展迟缓儿童的评估坚定工作,是由卫生署指定的“发展迟缓儿童联合评估中心”医院执行,参与联合评估的专业人员包括:小儿神经科医师、儿童心智科医师、儿童复健科医师、耳鼻喉科医师、眼科医师、临床心理师、物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语言治疗师、社会工作师和特教人员,各专业人员根据多专业评估模式和跨专业评估模式进行评估鉴定。

4、台湾早期疗育的专业团队

台湾的早期疗育专业团队成员包括医疗体系下的物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听力治疗师、视力治疗师、临床心理师、护理师、专科医师,特殊教育体系的包括特殊教育师、普通教育师、特殊教育行政人员、特教巡回访视人员、教师助理等以及及社会福体系的社会工作人员、职业辅导人员以及家长。专业人员之间往往采用多专业团队模式、专业间团队模式、跨专业团队模式和合作式团队模式。多专业团队模式是由一般的医疗院所发展出来的一种平行服务模式,各个专业人员各司其职、独立作业,分别对服务对象提供诊断、评量、制定服务计划;专业间团队模式重视团队各个专业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相互协商和商讨的基础上对服务对象拟定服务计划;跨专业团队模式是以机构和家庭为中心,突出家庭在整个团队中的重要性,团队成员中会指定一个人成为直接服务的提供者,与个案和家庭共同讨论,执行服务计划;而合作式团队模式是根据儿童和家庭所面临疗育问题和需求采取弹性模式,兼具多专业团队模式和跨专业团队模式的特性,满足儿童和家长的需求。

二、台湾早期疗育发展特点

1、健全的法律保障

受西方先进国家特殊教育立法的影响,台湾在1993年、1994年通过修订《儿童福利法》、《儿童福利法实施细则》,1997年通过《身心障碍者保护法》、修订《特殊教育法》,2003年通过《儿童及少年福利法》、以及2004年《儿童及少年福利法实施细则》,在这些法律中,不但明确规定对未满6岁的发展迟缓的儿童提供早期疗育的服务,并针对早期疗育的服务方式、原则、团队合作的形式、乃至发展迟缓儿童的定义均给出了清楚的规范,同时更进一步将特殊教育学生的入学年龄向下延伸至2岁。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根据时代要求就尊重差异性以及融合教育等方面,《特殊教育法》被不断完善和修订。

2、专业的疗育团队

台湾早期疗育的服务团队由来自医疗体系、特教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个成员组成,通过专业不同的团队模式,让每个成员发挥其专业领域的职能共同致力于发展迟缓儿童的诊断康复和治疗。例如物理治疗师主要负责对特殊幼儿的肢体动作发展、身体关节活动、神经肌肉和动作平衡等方面进行诊断和训练。职能治疗师主要对特殊幼儿进行日常生活、感官动作、手眼协调能力进行训练和调整。学前特殊教师是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的合格者,或是学前教育专业在校期间特殊教育修满一定学分的专业教师负责特殊儿童在幼稚园的教育活动。

3、规范的服务流程和多元的服务模式

台湾的早期疗育形成了比较规范化制度化的服务流程,从发现、筛检、通报、转介,到评估鉴定,

早期治疗等。通过制度的规范,台湾绝大部分特殊儿童在早期都可以及时被发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目前台湾早期疗育的服务模式大致分为时段、在宅服务、学前特教班、特教机构/早期疗育中心及融合式幼托机构服务。多元的服务模式可以让特殊儿童根据自己的不同水平和障碍程度选择适合的服务模式,以达到最好的疗育效果。

三、台湾早期疗育发展对大陆的启示

1、完善立法,增强法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早期疗育在大陆被称作“早期干预”,在相关法律条文中并未对此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其中与早期干预相关的法律条文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以及《残疾人教育条例》这些法律条款主要是倡导性的、号召式的,其规定过于空泛、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指导残疾人教育的具体实践。应当增加对于早期干预、早期干预对象等概念的界定,细化早期干预评估、鉴定等相关流程,明确政府、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部门的职责和具体程序。

2、加强早期疗育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团队合作

大陆目前缺乏专业的早期疗育服务人员,尤其是缺乏大量的学前特殊教育教师。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康复机构,从事学前特殊教育的老师主要来自师范院校,大多数缺乏特殊教育背景和实践,专业能力不足。大陆特殊儿童总数、特殊教育学校数量都远远多于台湾地区,但是所培养的教师数量却要低很多,所以大陆应当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改变传统的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建构学前特殊教育的支持体系,从质和量上提高学前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此外应当加强专业人员团队合作,针对大陆特殊儿童的家长缺乏社会和支持,幼儿园的很多教师缺乏专业医生的指导,应当结合起医疗卫生、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的共同力量。

3、落实早期疗育服务流程,健全服务模式

大陆目前早期疗育缺乏规范的流程和体系,从特殊儿童的发现筛检到治疗,并未能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和落实。例如很多发展迟缓的儿童由于在早期表现症状不是特别明显,在缺乏专业筛检工具和评量工具的条件下,又未能落实在医疗单位尤其是幼托机构的发现及筛检,很加之多家长和老师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因而造成很多特殊幼儿没能在早期得到发现和治疗,延误了疗育在最佳时期。此外,大陆应当借鉴台湾形成多元的早期疗育服务模式,政府应当进一步建设各类早期疗育机构、幼托机构,在幼儿园开设特教班,大力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幼儿园的硬件与软件建设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万育伟、庄凤如.从医疗与福利整合的角度探讨我国发展迟缓儿童之早期疗育制度之规划.社会发展季刊,72,48-61,1995

[2] 孙世恒.早期疗育发展迟缓儿童筛检模式之建立.中国医药大学研究计划报告,台北:中国医药大学

[3] 杨希洁.我国大陆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研究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03,(4):63-68

[4] 传秀媚等着.早期疗育.台中市:华格那企业,2009.02

[5] 周文丽、邓丽珍、慧芳.台湾早期疗育的发展与未来展望.文教新潮,2000,(4):7-12

[6] 曾红、雷江华.台湾地区特殊幼儿早期疗育的发展之路.现代特殊教育,2011,(10):42-44

第11篇

■营销观念

市场营销观念从产品观念、生产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到营销观念的逐步演进是基于当时的市场环境发展和变化的,每一种营销观念都深刻地烙上了那个的印记。如今新经济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整个营销环境。美国营销大师唐?舒尔茨称当前的市场为“21世纪市场”。他说:“21世纪的市场是消费者统治的市场,是互动以及不断发展的。它是互联网和万维网时代,也是电子商务的时代——便捷、快速、消费者居于统治地位——不幸的是,我们现在的营销和营销传播思想与都是按市场来设计的。”的确,我们的营销观念还存在诸多与新经济不相适应的方面,应该看到当前一个时期以至未来,营销观念的发展着重体现在“四个更加重视”:一是更加重视战略。传统计划经济下诞生的国有企业,甚至包括一些知名的民营企业,大都没有明确的经营目标和长期的战略规划,常常为了追求眼前的利润,只重视商品一时的畅销,不注重维护、创造企业的经营特色,在生产经营设施和技术开发上不愿进行大的投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特征明显。未来企业营销将更强调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营销必须重视战略的制订、战略与战术的协调以确保市场营销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是更加重视合作。“商场如战场”,竞争的成功建立在对手失败的基础上的,这是传统的竞争观念。这种观念在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看到的国内企业竞争基本上都是低水平的价格战和广告战,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这种传统的营销竞争观念显然落伍了,客观上要求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双赢的战略联盟、企业间合作已是大势所趋。

三是更加重视“知本”。以前企业营销活动中更多地依靠的是有形的资本,一旦资本缺失,营销活动就难以开展。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重视资本更要重视“知本”即营销人才的作用,没有资本但如果有“知本”,企业营销同样可以开展。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曾经说过:“如果我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的财产,而只要我们的员工还在的话,我同样可以重新开始。”从这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营销“知本”的重要性。“知本”,是未来营销致胜的核心资本。

四是更加重视顾客。从营销观念的发展进程中就可看出,每一次营销观念的重大变革,无不是向重视顾客方向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未来营销观念的演进也是如此,不过,更加重视的是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差别化需求亦或更加细化、深化的需求。

■营销策略

提到营销策略大家会想到营销4P,那么首先我们还是分别来看看4P的发展趋势吧。一是在产品方面。随着市场由以“产品技术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服务正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据有关调查显示,服务正在成为IBM最大的一张王牌。2001年IBM服务的营业收入占IBM全部营收的1/3.在IBM的盈利模式里,有这样一个算式:产品+服务=1+3=4,也就是说,1元的产品加上服务后可以卖到4元,这充分体现了服务的价值。二是在价格方面,价格构成因素发生变化,知识因素、创新成本等计入价格之中;价格导向发生转变,即由传统的以生产成本为导向的定价策略转为真正以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定价策略;定价方式也发生变化,通过技术运用价格策略的方式出现。三是渠道方面。渠道结构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转变。如有的企业由多层次批发环节变为一层批发,还有一些企业在大城市设立配送中心,直接面向经销商、零售商提供服务。这种扁平化结构的销售渠道通过通路层次的减少来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增加了品质保证;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把握消费者需求。渠道方式实施E化分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企业渠道E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E化渠道以跨时空、交互式、拟人化、高效率为特征,能够适应新经济时代消费者快速、便捷并富有个性的需求。四是在促销方面,网络广告、网络公共关系兴起。网络使得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公众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互式沟通,站点宣传、网上新闻、栏目赞助、参与或主持网上会议、发送电子推销信、在网络论坛和新闻组发送信息传单等等网络公共关系出现。与此同时,电子邮件广告(E-mail)、电子公告牌(BBS)广告、Usenet广告和Web广告等新型网络广告形式将成为未来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从营销策略的发展趋势,营销策略并不一定就是4P,营销组合的变革趋势明显。“4P”是产品(Production)、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手段(Promotion)为代表的以生产为中心的营销四要素组合的总称。在整个20世纪80代与90年代,企业的营销更多的运用“4P”策略,后来在“4P”营销观的基础上,加上了“权力(Power)与关系(Publicrelation)”形成6P营销策略组合。近年来,营销学者从顾客的角度又提出了新的营销观念与,即“4C”组合理论,包括Customer(顾客的需求和期望)、Cost(顾客的费用)、Convenience(顾客购买的方便性)以及Communication(顾客与企业的沟通)。最近随着高产业的迅速崛起,高科技企业、高技术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营销新组合出现,即“4V”营销组合。所谓“4V”是指“差异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价值(Value)”、“共鸣(Vibration)”的营销组合理论。它强调的是顾客需求的差异化和企业提供商品的功能的多样化,以使顾客和企业达到共鸣。如今美国营销学教授舒尔茨提出了4R营销组合,即与顾客建立关联(relance)、提高市场反应速度(response)、运用关系营销(relationship)、回报是营销的源泉(reward)。4R营销组合的最大特点是以竞争为导向,在新的层次上概括了营销的新框架。它根据市场不断成熟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着眼于企业与客户的互动与双赢。

■营销组织

营销组织的发展趋势主要朝三个方向发展:型营销组织。《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是彼得。圣吉博士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它是在以往理论的基础上,并通过对4000多家企业的调研而创立的一种具有巨大创新意义的理论,如今愈来愈引起理论界及企业的浓厚兴趣,并被喻为“21世纪的管理圣经”。彼得。圣吉在中发现,1970年名列美国《财富》杂志“500强”排行榜的大公司,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有1/3销声匿迹。这些不寻常的现象引起了彼得。圣吉的思考。通过深入研究,他发现,是组织的智障妨碍了组织的学习和成长,并最终导致组织的衰败。组织智障,顾名思义,指的是组织或团体在学习及思维方面存在的障碍。这种障碍最明显地表现在:组织缺乏一种系统思考的能力。这个障碍对组织来说是致命的,许许多多的企业因此走向衰落。因而要使企业茁壮成长,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即将企业变成一种学习型的组织,以此来克服组织智障。建立学习型组织前提是进行五项修炼: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第四项修炼,团队学习。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

型营销组织。近年来,随着竞争的激化和复杂、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很多已逐渐认识到要保持竞争优势必须改变组织结构,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靠单干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战略联盟的道路,营销的重点从交易转至关系,采用关系营销战略,进而又不断地转移到管理独立组织间的战略联盟,企业从交易型营销向网络组织型营销模式转变,企业及其市场环境间的传统外部界线变得日益模糊不清,企业不断开发与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的战略营销伙伴关系,以取代传统的竞争模式。西方国家已出现了营销交流公司、营销联合公司、虚拟公司等网络组织形式,通过网络的开发,网络成员都提供了一种其他成员所缺乏的核心能力,网络成员通过高度复杂的信息和决策支持系统互相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价值增值系统,为企业带来优势。

虚拟营销组织。所谓虚拟组织,是指为实现对某种市场机会的快速反应,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以及时地开发、生产、销售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战略联盟共同体。在这个经济共同体之中,在有限的资源背景下,为了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合作各方仅保留自身最关键的功能,而将其他功能通过各种形式借助外力进行整合弥补,以最大效率地发挥协同优势,构造强有力的战略竞争联盟。

■营销管理

营销管理的趋势主要体现为“三个转变”:一是从硬式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转变。传统宝塔式等级组织相对应的是,传统营销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为集中管理和硬性管理,通过大量硬性指标和规章制度来强化对营销人员的管理,且营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双向沟通缺乏,营销管理的效率不高,组织绩效低下。可以说这种滞后的营销管理在新经济的冲击下不堪一击。在传统经济,生产和经营是通过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来获得高效率的;但是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型营销人员增多,靠强制性的硬式管理不但不能见效相反只会起反作用。知识型员工更需要与管理者的沟通,过去你说我听的指令型管理模式需要改变为双向沟通。知识和信息在营销中的正成为营销管理的方向,如以数字化管理为代表的柔性营销管理。此外,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不再把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速度、数量、产值作为追求的目标,不再只注重以往的流水线、节拍等严密的分工组织形式和工艺流程,而是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是从忽视企业内外部协调向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联结内外部营销管理转变。传统营销管理观念存在着明显与新经济不相适应的方面,即营销管理缺乏内外部协调。传统营销管理要么是只重视内部的产品和人员的管理,要么只重视外部公共关系的开展,而没有将内外部营销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新经济强调的是持续发展,重外轻内或重内轻外都将妨碍企业的长期发展。营销的目的是要满足顾客的需求,因而企业要在重视企业内部营销管理的同时,将重心转移至外部顾客服务上来,特别注意通过加强内部的管理来实现外部的顾客满意目标。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一种倡导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管理思想和,成为未来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

三是从忽视营销管理的整合到大力实施整合营销管理的转变。市场营销策略包括4P,营销管理的整体效果取决于4P的整合程度。根据木桶原理,即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木桶的最短边而非最长边。那么营销效果的高低实际上是取决于4P中的最弱的方面,而非做得最好的方面。我们的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非常重视促销(尤其是广告)和价格。这未免有失偏颇。可以预见未来在营销管理中强化营销组合的整合程度将是营销管理成败的关键。整合营销(IM:IntegratedMarketing)是一种通过对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的系统化结合,根据环境进行即时性动态修正,以使交换双方在交互中实现价值增值的营销与营销方法。这一营销方式必将成为未来营销管理的又一趋势。

■营销领域

第12篇

关键词:迟发性癫痫 缺血性脑卒中 卒中后癫痫 危险因素分析 继发性癫痫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的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从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类疾病[1]。脑卒中疾病往往对于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的危害性较大,其致死率、致残率和复发率使其成为目前临床医学中最难解决的医学问题,有国内文献指出[2],缺血性卒中会导致患者出现继发性癫痫,同时癫痫也会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对于缺血性卒中病症造成一定的影响。癫痫的发生则主要与患者的大脑神经元出现异常放电有关,缺血性卒中则对于患者的大脑神经细胞会产生一定的伤害,因此极易导致癫痫的发生,尤其是老年患者,此类疾病发生往往对于患者的神经系统有一定的阻碍恢复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一定的威胁。所以在脑卒中的临床防治中,针对于卒中后癫痫的症状也要多加注意,针对于此现状,该研究选择2017年2月—2019年6月该院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癫痫组患者16例,非癫痫组患者184例来分析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资料均为首次发病患者。按照患者是否发作癫痫分为癫痫组与非癫痫组,该次研究中200例患者中,男87例,女113例,年龄37~79岁,平均年龄为(63.12±11.22)岁,其中癫痫组患者16例,非癫痫组患者184例,总有发作发生率为8.00%,该次研究中对于患者均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且该次研究中200例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且经影像学检查后证实[3]。患者在首次卒中后出现2次以上的癫痫发作,且癫痫症状需要药物进行治疗控制的,判定为卒中后癫痫情况。卒中后14 d内出现癫痫判定为早发性癫痫,卒中后14 d外出现癫痫判定为迟发性癫痫。该次研究中,患者均无头部外伤与原发性癫痫病史与相关的会引起癫痫疾病的历史,该次研究中患者均采用SSS评分(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为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4]。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次研究所选病例已经得到患者同意。

1.2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癫痫发作时间与特点分析

该次研究中的研究病历资料中缺血性脑卒中后出现癫痫患者为16例,总有发作发生率为8.00%;其中的6例在患者出现卒中情况后14 d内出现癫痫情况,判定为早发性癫痫,10例患者在出现卒中情况后14 d后出现癫痫情况,判定为迟发性癫痫。早发性癫痫患者中1 d内出现癫痫的患者为4例,2~7 d内出现癫痫的患者为1例,8~14 d内出现癫痫的患者为1例;迟发性癫痫患者中14~30 d内出现癫痫的患者为1例,30~180 d内出现癫痫的患者为7例,180 d外出现癫痫的患者为2例。

2.2 患者癫痫发作类型分析

在该次研究中出现早发性癫痫的患者中全面性发作的患者有3例,占有比例最高;而迟发性癫痫的患者中部分性继发全身性发作的患者有6例,占有比例最高,见表1。

2.3 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癫痫发作原因与危险因素分析

该次研究中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后出现癫痫患者为16例,其中6例出现两次以上的癫痫发作情况,随后病情演变成卒中后癫痫,将此6例卒中后癫痫患者进行分析后发现,其均为迟发性癫痫患者,提示迟发性癫痫与卒中后癫痫的关联性,同时经SSS(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发现,得分<30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出现癫痫发作的可能性较高,见表2。

3 讨论

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主要有大脑中动脉栓塞、颅内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狭窄、闭塞或血栓的形成。脑卒中属于高危突发疾病的一种,临床病症包括但不限于:偏瘫、运动障碍、心智障碍、语言能力障碍、面瘫等,病情若不加以控制,往往容易造成永久性伤残。由于该疾病会引起患者出现突发性的眩晕、复视、双眼黑朦,并且会出现侧肢麻木、力弱和感觉障碍等临床症状,严重的脑卒中疾病还会造成患者出现偏瘫、偏盲、意识障碍等,最严重的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降低生活质量水平。由于该疾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且存在反复发作的风险,因此针对该类疾病需要及时地进行检查诊断,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降低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在该次研究中不难发现,缺血性脑卒中与癫痫发作的关联较多,有文献指出[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组织出现急性缺血,导致了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异常改变,同时血氧供给不足所导致患者的谷氨酸大量释放,导致了癫痫的发作可能性上升。也就是说心源性的脑卒中患者与皮质梗死的患者往往在出现缺血性卒中疾病后往往更容易出现癫痫发作的可能,原因主要是由于心源性的栓子会对患者的末梢动脉皮质分支造成一定损伤,也就是说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会出现癫痫的可能性就越高。该次研究中的研究病历资料中缺血性脑卒中后出现癫痫患者为16例,总有发作发生率为8.00%;其中的6例在患者出现卒中情况后14 d内出现癫痫情况,判定为早发性癫痫,10例患者在出现卒中情况后14 d后出现癫痫情况,判定为迟发性癫痫。早发性癫痫患者中1 d内出现癫痫的患者为4例,2~7 d内出现癫痫的患者为1例,8~14d内出现癫痫的患者为1例;迟发性癫痫患者中14~30 d内出现癫痫的患者为1例,30~180 d内出现癫痫的患者为7例,180 d外出现癫痫的患者为2例,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后出现癫痫患者为16例,其中6例出现两次以上的癫痫发作情况,随后病情演变成卒中后癫痫,将此6例卒中后癫痫患者进行分析后发现,其均为迟发性癫痫患者,提示迟发性癫痫与卒中后癫痫的关联性,同时经SSS(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发现,得分<30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出现癫痫发作的可能性较高;同时经SSS(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发现,得分<30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出现癫痫发作的可能性较高,且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出现癫痫较大的危险因素是迟发性癫痫发作,这与曹小帅学者[6]研究观点相似。而肖远流等[7]学者则指出,人脑内的皮质是神经元细胞体较为密集的地方,细胞体的新陈代谢较为旺盛,对于患者的血氧不足状态特别地敏感,同时外脑皮质中的缺氧去极化能够释放大量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在在患者脑部的基底节区无谷氨酸能突触,所以能够推测皮质梗死更加容易使得癫痫发作。Xie Xun等[8]学者在其文章中指出,患有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往往会出现继发癫痫的情况,据其统计指出患者出现继发癫痫情况的比率为8.21%,而癫痫的发生率为3.67%,其认为脑梗死的病灶往往分为两个部分,主要在患者的中心坏死区与周边缺血半暗带,其中缺血半暗带中往往存在侧支循环,有活动的神经元,但是往往血供不足导致代谢障碍的出现,也使得患者的神经细胞会出现兴奋反应,从而导致放电的异常引发癫痫。

针对于缺血性卒中导致的早期癫痫治疗往往采用针对于原发病的治疗为主,并对于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针对性缓解,主要以控制患者的脑水肿情况,纠正体内电解质紊乱治疗为主,同时也要对于患者的呼吸道畅通情况进行保证。通过对于患者的原发疾病的有效控制从而达到减轻患者脑部损害的目标,对于早期的癫痫发作控制效果较好。当患者处于癫痫发作期时采用苯二氮卓类药物进行控制能够有效减低患者的脑部损伤,而在实际的治疗中,应该基于患者的首次癫痫发作情况、药物禁忌证、药物副作用3方面进行考量,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

综上所述,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患者出现缺血性卒中后7 d内与30~160 d两个阶段最容易出现首次癫痫症状,而SSS评分<30分或者出现皮质梗死情况的患者更加容易出现癫痫发作的情况,同时有迟发性癫痫发作的患者出现癫痫反复的可能性更加高。

参考文献

[1]梁楠.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昆明: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8,39(10):129-133.

[2] Yongchang, Chen Shixin, Liu Yamin, et al.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J].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2017,34(4):105-107.

[3]张振帅,周欣,白金平,王梅.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7,76(31):86.

[4]李小勇.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全国颅脑及颈部血管超声学术大会.2018,12(8):34-35.

[5]张美林,黄斌,陈阳美.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4,35(4):608-612.

[6]曹小帅.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7):116-11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