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0: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亲情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寓亲情于课堂教学之中
1.在阅读中进行亲情教育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取知识、获得情感享受、提高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透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影响,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并且提高思想境界。教师可以从情境的创设入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引发学生强烈的共鸣。教师将课文中所记述的情景和现象真实地还原于学生的眼前,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加深对情感教育的理解。例如在教授朱自清《背影》一文时,教师可以选用符合文章内容的背景音乐,在音乐中用富有感情的声线,为学生朗读“望父买橘”的段落,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很容易被带入戏,在头脑中重现父亲步履艰难地买橘的背影,父与子之间那种与生俱来的爱油然而生。教师再回到学生自身父母的实际:在为生活而起早贪晚、为孩子筹措学费而彻夜未眠……这样可以让学生开始心疼父母,产生感恩父母的想法。教师还可以在教案中加入“懂得感恩、寄托祝福”的内容,并且在有关亲情课文的讲解中,对于突出情感冲突和关键语句,重点培养学生解读分析这些语言文字的能力。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亲情美的教师,才是真正懂得亲情教育的人。教会学生多角度思考阅读内容,充分挖掘人物身上的美,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亲情的感受和体会,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亲情观。
2.在写作中进行亲情教育
写作,需要学生选取适当的材料,整合思路,训练自身的文字组织能力。要想自己的作文能够打动读者,就必须让它充满真挚情感。只有情真意切、融入你对生命真切体验的文章,才能够从内心深处打动读者。教师可以在学生开始写作前进行指导,例如写作“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公益广告《洗脚》和音乐《懂你》,先营造一个温馨感人的气氛;然后教师诵读自己准备已久的感人肺腑之言:“孩子们,是父母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之所以温暖,是因为我们的身边有亲情: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声琐碎的唠叨、一杯香浓的牛奶、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是我们的力量之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味这份属于我们的温暖……”帮助学生从记忆的材料中抽取有关“亲情”话题的古诗词,让亲情与诗意充分结合起来。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排比或者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来描述亲情,增加学生文章的词采,让他们的文章变得生动且文采斐然。为了更好地打开学生有关亲情的记忆大门,可以让他们留意生活中的小细节,从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中提取出“爱”的成分。采取了这一系列的措施,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不再是矫揉造作、无病,而是更具实感、有笑有泪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寓亲情于课外活动之中
1.第二课堂的亲情教育
在课堂短短的45分钟的教学中,要想完全将亲情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需要在课外语文学习活动中,继续开展对学生的亲情教育,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将读和写的环节融入课外学习中,例如让学生到图书馆寻找有关亲情的诗歌、散文书籍,然后组织主题班会,进行亲情诵读大赛;还可以举行以亲情为主题的校园文学创作大赛,让学生挥洒自己对亲情的感悟。也可以开展感恩亲人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制作礼物送给为自己付出过的每位亲人,增进他们与亲人之间的感情,同时也为他们的情感表达提供一个平台。最后还可以通过文艺汇演活动,邀请学生的亲人团聚,学生在台上进行歌曲、舞蹈、小品相声等节目的表演,献给台下的每一位亲人,让亲情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这样的亲情教育,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积累,升华了情感,还可以改善亲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之更加融洽。
2.利用课外资源的亲情教育
关键词:同堂异步;基础教学;作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认真贯彻同堂异步的教学理念,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一、在语文基础教学中实施同堂异步
在传统的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课堂基本上呈现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当中,根本找不到学习的乐趣,看不到语文的价值。而且,这种教学模式最直接的结果是在同一课堂上,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采用分层教学,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发展平台。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为了将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保证同堂异步课堂的顺利实施,在授课的时候,我将学生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层次:A层、B层、C层,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A层教学方法
这一层的学生主要是优等生。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采取的是自主学习模式。(1)让该层次的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我;(2)我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自主学习的效率;(3)我还鼓励这部分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亲情的课外读物,如《疯娘》《妈妈再爱我一次》《我爱父亲 一个农民父亲》《第一次抱母亲》等优秀的文章,进而使学生在独立的感悟中体会亲情的价值,感悟父母的伟大。
2.B层教学方法
这一层的学生主要是中等生,他们相对于A层的学生来说自主性较差。所以,我采取的是问题情境创设法,首先,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本文主要描写了怎样的一件事?(2)全文四次描写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思想?(3)为什么说儿子理解父亲的深情?(4)看见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文本,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对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C层教学方法
该层主要采用的是教师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这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引导。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跪羊图》这首歌,渲染气氛,使学生在动人的歌词中体会父母亲情。同时,形象的展示也有助于学生快速地将精力集中到课堂当中,接着进入正文的学习当中,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愿意走进课堂学习当中,从而使学生获得纵向发展。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能力水平,最终,使学生在同一堂课中获得不同的进步。
二、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实施同堂异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等方面。学生作文水平的差异化决定了我们的课堂势必要采取同堂异步,以促使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写作小组。如,优秀作文交流小组、基础作文交流小组。
优秀作文交流小组主要是由写作基础扎实的学生组成的。在这里学生可以不受命题性作文或者是材料性作文的限制,自己随便写。可以写自己近期对某本书、某部电视剧的读后感和观后感;可以写自己的一些感悟,如母爱、父爱、生命等。当然写作形式也不会限定,可以是散文、议论文、记叙文甚至可以是诗歌等等。这样的写作过程,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发挥,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基础作文交流小组主要是由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组成。学生主要还是写一些命题性作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方向。而且,还要引导这部分学生写周日记。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可以在学生锻炼中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当然,不论是哪个小组出现优秀的文章,我都会拿出来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进而,让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大幅度提高。
五根手指,各有长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贯彻实施同堂异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个性获得展示的平台,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亲情教育
一、引言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正面临着急剧的时代变化,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渐渐淡薄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甚至有的学生稍有不如意就会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伦理的根基。不懂得孝敬父母,不懂得珍惜亲情的人,学习成绩再优异,他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不利于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安定。亲情是家庭幸福的源泉,亲人之间关系的紧张严重影响了家庭和睦,进行亲情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安全快乐的度过人生中最关键的情感、人格发展期,让他们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生活,这是语文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学生潜能开发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完善学生品德,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因此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情感教育,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情感教育是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研究语文教学中进行亲情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亲情教育的路径选择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教学水平的高低往往是取决于课堂效率的高低。近几年,“高效课堂”引起广泛的关注,成为课改的焦点。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学科,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追求语文学习的有效性,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永恒目标。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也正是对“语文高效课堂”的追求。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亲情教育离不开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我们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形式,使语文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让学生们在欢声笑语的课堂中学到知识,更得到亲情教育的熏陶。“细读”课文内容,体悟亲情,“细读”一般和阅读教学同行,是指从文章中的字、词、句等文字材料入手,分析其表达方法、修辞手法,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整体感知之后,就开始对文章进行细读。教师要竭力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中闪光的语句,找出让自己感动的词语,仔细分析、品味它,让作品中的亲情唤起学生的真情,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品发生共鸣。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吸收了别人的观点同时也有了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全面、更透彻的了解。文章中饱含亲情的语段正是通向学生内心深处的纽带。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关键段落的品读,可以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围绕初步的感知扩展思维,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并体悟文章的关键。例如: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们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的讲解,完全可以抓住父亲疼爱儿子这个关键,带领大家一起品读全文的四次“背影”。同学们可以找出对“背影”描写的语句,感受每一次“背影”带给我们的感动,尤其是“望父买橘”的背影,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关爱,通过文中细致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感受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引导学生懂得感恩,了解父母的艰辛,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2.善于联系生活实际
抒感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亲情”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合理的运用,教育学生懂得感恩,珍惜亲情,语文教育将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强大育人功能。但是仅仅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生活就是一个万花筒,语文从生活中来,生活处处是语文,在平时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紧扣课文的内容,更有许多生活中的事时刻感染着我们。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个有心的人:妈妈早晨的催促声、生病时担忧的眼神、精心准备的晚饭、悄悄披上的外衣;父亲送孩子上学时骑车弓下的背影、穿越风雨的雨披、成功时的嘉奖、失败时的鼓励等等,这些都是父母对子女爱的的体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深刻感受父母的爱。初中生正处在叛逆期,总是和父母、老师产生不同的意见,产生所谓的“代沟”问题。学生不能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不能理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生活中有太多孩子和父母意见不一致的事情发生,面对矛盾,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处理。经过实验证明了“下水作文”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这是作文教学的新尝试。所谓“下水作文”中的“下水”,是借用游泳中的术语,要想学会游泳,必须要亲身下水实践。学习写作,也是这个道理。叶圣陶先生把教师为了教学,结合教学活动,自己经常动笔写文章形象地称之为“教师下水”。
3.积极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现在的学生都喜欢听流行歌曲,但是歌曲的内容,教师要加以引导,有不少抒写亲情的歌曲悠扬动听,好像在诉说身边感人的故事,使人听了倍感亲切。积极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唱亲情歌。比如《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让爱住我家》、《妈妈的吻》、《常回家看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歌曲,吟唱中品味,品味中吟唱,这些都能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亲情,感悟亲情的温暖与可贵,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亲情。例如:在《枣儿》一文中,讲述了“老人盼儿子回来,孩子盼父亲归来”的故事。老人孩子呼唤各自的亲人,回来吃家乡的“枣儿”,却无人回应,这深刻的反映出现代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而《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正是唱出了天下父母们的心声才变得家喻户晓。全班同学齐唱《常回家看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感动。让学生体验、享受亲情,在亲情的温暖照耀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在亲情的感召下懂得如何感恩父母、关爱亲人。
参考文献:
[1]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王燕北、王德玮.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J].教育探索,1996(6).
一、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其信息资源的丰富,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直观性、仿真性和感染力强,课堂容量大,效率高,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1、提供示范,激起兴趣,强化听说教学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利用录音,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朗读录音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的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和作品蕴藏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同时,录音教材还有可重复的特点,因而运用录音教材进行听说、朗读训练,效果颇佳。如朗读难度较大的《陈涉世家》《出师表》都可以通过跟读录音教材,迅速地感知内容,还能利用录音教材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
2、形象生动,直观可感,增强理解能力
多媒体能将静止的、抽象的文字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复合载体,将教师难以表达的原理、现象生动条理地表现出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直观形象 地提示出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同时用Flash课件展示一,对对斑羚飞渡的情景,那是一幅多么壮美的图画啊!“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瞪了一下,下坠的身体奇迹般的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则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老斑羚用悲壮慷慨的死亡升华了生命,诠释了崇高。他们的壮举,是伤心崖上的彩虹,是生命之虹,是精神之虹,是灵魂之虹,美丽、绚烂、久远……他们的爱是世间最伟大最纯洁的爱,形象的多媒体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可见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将实物情景真实、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3、再现情境,拨动心弦,陶冶学生情操
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学生对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不甚了解,很难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难以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我国的“辫子文化”。让学生独立理解这些“清国留学生”的本质是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使学生体会到鲁迅白描手法刻画灵魂的高超艺术功力,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与其说是写外貌,不如说是画灵魂――他以简洁而又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之效。使学生的艺术认识能力有所提高。让学生感受到鲁迅抱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4、搭建平台,激发写作,提高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作文教学的难点在于教师知道无从下手、学生苦于思路没有头绪。教师可于课前收集整理与本节作文训练主旨有关的文字、图像、声音等,或搜集相关的资料网址,将枯燥的材料,题目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写作兴趣。如学习了朱自清《背影》后,我 让学生以“亲情”为话题写篇作文。事先要求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我校已上互联网,具备条件),我找到有关亲情的文章如《妈妈喜欢吃鱼头》等,得知学生曾看过《妈妈再爱我一次》、《暖春》等有关亲情的电影,我找到这些电影截取其中最感人的片段,做成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爱”的伟大,学生鸦雀无声,静静观看,虽曾看过但依然被感动得眼中含泪。因势利导,我要求学生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寻找“爱”的痕迹,这样训练,不仅使学生关注、体贴他人,而且又训练了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自然的感情流露于笔端,写出的文章有血有肉,真挚感人。
二、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
1、过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学生能力的培养
其一,由于多媒体的介入,许多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具体化,学生的思维想象会因这种“包办”而受到限制,并影响到学生思考的深度,其二,多媒体将一种以文字形式为主题的抽象的信息表达方式转化成一种以一列画面为载体的直观的信息表达方式,久之多之,会削弱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其三,多媒体课件一般是按事先设定的程序进行,这种定势会挫伤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造成学生思维和推理的单一化,束缚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2、过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多媒体课件所控制的教学过程比较严密和紧凑,师生间会因此少一份自如而多一份拘谨。师生间的交流应该是双向互动的,有知识传授和反馈,也有感情交流;而“人”与“机”的交流却多是单向的,即便有人机交互程序,也只是知识传授和反馈,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代替不了教师充满情感的话语和生动鲜活的体态表演。
三、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注意的问题
1、避免重使用,轻开发
依赖现成课件,即不顾自己的教学风格,也不结合教学的实际,对现成课件拿来就用,这样不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重视课件的二次开发,把课件改造成适合自己教学的课件。切忌不论讲什么课都用多媒体课件,或者一节课都是多媒体课件在唱主角。
2、避免重技术,轻实效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地位是辅助作用,对突破教学的难点,抓住重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要求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切忌把课件制成动画、花里胡哨,喧宾夺主。
高中生大多处于16~19岁年龄段,这一时期既是青少年身心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思想的叛逆期,容易和家长之间形成代沟。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的疏导,通过《论语》主题阅读将“孝文化“带入课堂,倡导孝道文化,让学生懂得感恩,将这一理念渗透到作文教学中,进而关注当下社会民生,通过合作互助,形成通过文字表达自己思想的意愿,乐于诉诸笔端,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当代高中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与传统美德有所弱化,有些学生和父母之间出现代沟,有的出现叛逆心理,也有的和父母之间感情淡漠,这些问题都是青少年教育工作中应当引起重视的。强化高中生的孝文化渗透与熏陶,既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需求。将孝文化渗透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切合孝文化主题,优化教学设计,致力于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孝文化,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帮助学生消除代沟。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孝文化,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认真回头审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重新定位父母为自己的付出,这是消除学生与父母之间代沟的极好机会。只要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父母,对父母充满感恩之情,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和谐。二是引导学生酝酿情感。情感是作文创作的源泉,也是精华所在。高中生在作文创作中如果无病,则会陷入作文质量低下的困境。在作文指导中开展孝文化的渗透,这是与他们生活最为接近的内容,也是生活中最为宝贵的情感,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创设恰当的氛围,他们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情感就会被激发出来,为作文写作带来真情。三是指导学生获得技巧。结合孝文化渗透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无论是主题阅读还是讨论交流,学生在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很多的技巧方法,加上教师开展的范文示范,对提升作文写作能力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利用传统文化,积累感受
教师可以选取《论语》中有关“孝文化”的相关内容,按照章节的顺序编成资料――“论语・孝文化”,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取向,将更多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富于哲理、发人深思的孝文化故事片段充实到选编中来。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避免以“疏通文意”代替“扫清字词障碍”,以逐段讲解代替文章赏析,通过古与今的比较来让文言字词句“活”起来,将作品蕴涵的深刻意蕴与今天的社会生活生成联系,让学生能够触摸那些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辉的思想,感受古今一体的见解、抱负和胸怀。只有真正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欣赏的东西其实就在他们身边,才能真正发动他们去和文本对话。教师还要加强字词句的理解训练,使学生养成初步的古代汉语的感知习惯,了解古今语言表达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努力做到古为今用。同时,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古人身上得到启发,从古代文化中吸取精髓,认真鉴别,去粗存精,兼收并蓄。
二、引导学生回忆,感恩父母
现在的高中学校大多以寄宿形式办学,学生在校时间长,和父母聚少离多,不知不觉之中会淡化了亲情。有的学生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和父母见面一次,有时候对父母的教育存在抵触情绪,表现出叛逆的性格。对于这样的状况,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有关孝道和感恩方面的思想,引导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引导学生从生活之中寻找素材,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让他们的心中充满温暖。通过这样的回顾,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获得了生动的素材,并且,这样的素材完全来自自己的生活,是真实情感的再现和回顾,对提升孝道文化题材文章创作的质量,可以起到积极的辅助和支撑作用。
要将爱表达出来,用心来表述。许多家庭父母与子女之间出现代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沟通。沟通是增进感情、化解矛盾、巩固关系的重要手段,往往是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是因为表达爱的方式和路径与孩子的观点不一致,导致出现代沟甚至是矛盾。教师应引导学生与家长沟通交流,加深对父母的理解。有了这样的情感作为基础,学生在创作孝道文化的作文中,一字一句之间都饱含着亲情,赋予了文章灵魂的升华。
三、畅叙感恩情怀,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心中有感恩,说出来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教育。在作文前的指导环节,教师可以开展“孝文化”主题班会,事先安排几名学生,由他们带头上台讲述自己和父母之间难忘的事情,带动其他学生一起讲述。采取这种事先确定部分学生、现场即兴安排学生相结合的方式,使整个班级洋溢着爱的氛围,大家在倾诉畅谈之中感受到了孝的真谛。同时,学生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整个讲述的内容要具有条理性,要层次分明,要遣词造句准确,确保整个表达过程思维缜密、用词准确、主题鲜明。
口语表达能力也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相对于书面表达形式,口语表达对学生构思能力、语句组织能力以及临场发挥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这样的专题活动,学生既能够感受到浓浓的爱意,同时也提高了表达能力,为作文创作质量的提升奠定了扎实基础。
四、结合范文引导,掌握写作方法技巧
作文示范对提高作文教学成效帮助很大,尤其是在孝文化主题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展示父母亲情、长辈关心等方面的优秀文章,如席慕蓉的《小红门》、梁晓声的《父亲》(节选)等作为教学开展的引子,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在范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四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带领学生深入研究这篇文章,对文章中蕴含的孝道思想进行发掘,从思想与情感上把握文章的精髓。第二步是对文章的手法特色进行分析研究,对文章运用的刻画人物手法、表现主题的手法等深入分析研究,并总结提炼出来。第三步是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把握这一类型文章的布局结构。第四步是组织开展交流讨论,分小组拟定自己的写作提纲,进一步完善之后开展自主创作。采取上述四步进行学习研究,学生从范文的分析理解中可以汲取孝文化文章写作的经验技巧,可以在相互交流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触类旁通,实现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开展专题活动,实现情感与能力提升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孝文化,不仅需要在作前指导环节强化,也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活动载体进行深化。教师可以从提高学生感恩思想、提高作文构思与写作能力等角度出发,组织开展一系列专题拓展活动,组织学生成立写作互助小组,了解关注当下社会的孝文化现状,积累写作素材。开展孝文化系列写作活动,如读书笔记、辩论赛、小专题研究、习作展示等,能让学生情感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升。实践证明,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的确能够提高学生对孝的认识,对“孝文化”形成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思想在字里行间得以充分展现。倡导学生采用“自主,互助,探究”模式,学生感到新鲜,有想法,或成熟或不成熟都有表达的意愿,将积极的互动关系上升为良性循环,愿意表达,敢于表达,进而乐于表达。
[关键词]作文审题训练思维能力培养
2006年以来,《考试大纲》“写作”部分的变动之一是,将“发展等级”中“深刻”的表述调整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将起初的“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调整为“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考纲》将“深刻”明晰化,改“问题”为“事物”,改“产生的原因”为“内在的因果关系”,传达出了重视思维能力、推理能力、思维展示过程的重要信息。这告诉我们:作文训练应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但考场作文反馈出来的信息却不容乐观,随着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限制性加大,越来越多的考生作文偏离题意。这些考生栽倒在审题立意上,主要原因是思维单一、思路单线,平时缺乏思维训练、功夫不到家。有关作文应忠实于试题设置的题目、材料、要求与限制等方面的话题常见诸报端,在此无须赘言,本文只想就激活学生思维,把好审题第一关,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正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指在前人或自己对客观事物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沿着已知的东西顺向作进一步的分析、思考,以求得更接近问题实质的思维方式。作文正向思维就是考生在看到作文命题时顺着作文题目或材料告诉的方向,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去思考,去审题立意。
如2006年高考辽宁题“肩膀”,顺着题目含义运用已知的东西可作如下思考:①写各种各样的人的肩膀;②由朱自清的《背影》启发,可考虑写一个与“肩膀”有关的亲情(依靠)故事;③由“肩负重任”一词可想到“承担责任”;④由常说的“并肩作战”可想到“团结协作”;⑤由牛顿所言“我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谈“基础”……经过思考就会发现,可写的内容相当多,关键在于如何精选的问题。
正向思维属常规思维,虽然在立意上容易与大多数考生“撞车”,但它能紧扣文题材料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可有效地避免“剑走偏锋”、贻笑大方的错误,这种审题训练不可忽视。
二、逆向思维
作文逆向思维是指从作文的命题或提供的事例、现象的反面提出问题,即从命题、事例或现象的相反途径去思考的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常可以使知识深化、活化、有创新。如我们常说盖房需要砖、瓦、木材,写字需要纸、笔、墨等,这些都是正向思维。而我们可以问,不用砖瓦木材就盖不了房吗?不用纸笔墨就不能写字吗?这样逆向思考就会得出许多新见解。用逆向思维审题也是如此。
“忙”是2004年上海高考题,很多考生都盛赞人们忙事业、忙工作、忙生活,有考生另辟蹊径,在“忙”的表象下对人的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让人们领悟到:“忙”要忙得有意义,忙得精彩,忙得快乐。再如2006年广东高考题“雕琢心中的天使”,有考生逆向思维,以《用心雕琢自己的天使》为题,指出“别企望把别人雕琢成我们的样子”、“别让自己的个性被他人的思想所修剪”而获得了满分。
当然,逆向思维在立论上是取与常规相反的方向,如果把握不当,就会“脱轨翻车”,所以一定要注意辩证分析,才不至于走向片面。但逆向思维构思出的文章往往会更有深度,让人耳目一新,容易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加强这种审题思维方式的训练就显得更有必要。
三、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由一个信息引出多个结果的一种思维类型,或者说是对一件事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搜索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就像一个光源发出的无数光线,每条光线就是一种思维。高考作文十分强调思维的发散性、多元性、多角度、立体化,所以针对一个话题我们应注意从实与虚、正与反、形象与抽象等方面去审题思考。如2006年江苏考题“人与路”,综合分析话题提供的材料,我们至少可作如下图所示的思考:
从上述思维角度去审题,考生应该会有“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良好感觉,而考场作文得分的高低,将取决于作者思考问题的深浅与语言的优劣。
四、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联想思维的类型主要有相关联想、相似联想、相反联想三种。相信大家对朱自清《绿》一文中有关“绿”的种种联想仍有深刻印象吧?其实联想除了能拓开作文思路外,它还能活跃思维,架起命题与脑中贮存的材料之间的桥梁,快速审明题意。例如2005年江西高考题“脸”,话题虽只有一个字,内涵其实十分丰富,它可以让我们联想到相关的各种人不同的脸,与“脸”有关的词如“露脸”、“丢脸”等,还有与“脸”相关的问题,如“笑脸相迎”、“才与貌”等;从相似的角度,可以联想到“学校的脸”、“城市的脸”、“国家的脸”等;而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则可以联想到“打肿脸充胖子”、“讲排场”、“图虚荣”等等。学生平时如果有意识地加强这几种联想方式的思维训练,很快就能找到题目的切入点构思行文,写出合乎要求的文章来。
五、因果思维
因果思维方式主要适合于供料作文。它主要是指从材料提供的现象出发,通过分析现象,深挖根源,寻找原因,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具体步骤是:先尽可能地列出有可能产生结果的各种原因,然后对这些原因集中分析、判定,考察它们与结果关系的远近、亲疏等,从而确定与结果关系最密切的原因,如2006年全国乙卷考题,事情的结果是乌鸦被抓住,原因是:①乌鸦盲目模仿老鹰的动作;②乌鸦身子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飞不起来;③乌鸦不自量力,好高骛远,盲目从众,违背客观规律。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原因①②是表象,原因③是实质,抓住这点确立题意并深入分析,作文即可从容应对。作文训练中若能充分应用这种方法分析问题,就有可能在高考应试作文中脱颖而出。
那么,怎样提高记叙文审题的精准度和新颖性呢?
一、 善作比较
有比较,才有发现。审题也是如此。例如《发生在身边的变化》与《可喜的变化》,两者虽然都有“变化”一词,但因为其修饰语不同,隐形要求也不一样。前者所写“变化”,必须发生在“身边”,可写正面的、可喜的,也可写环境恶化之类负面的“变化”,以叙写自己的忧患意识;后者所写“变化”则不受“身边”之限,但必须写正面的、令人欣赏的,绝不能写负面的。又如《总有属于我的季节》中的“季节”明显具有比喻色彩,指能够展示自己个性和才华的空间、平台,但“审题”不能到此为止,你还可以将此题与《属于我的季节》作比较,明确添加“总有”两字后审题的隐形要求——叙述中要包含一段失落的经历,写出失落后的不气馁,凸显自信。
二、逐字扫描
例如这样扫描《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那天”:写某一天具体发生的事;“我”的行为主体一般是作者自己;“捡到”、拾取、拾到,属于无意识行为,与“拿到”“找到”这类意识行为不同,所写应突出“无意识的捡”;“快乐的钥匙”比喻快乐的方法,不能只叙叙快乐过程而不见方法。
三、抓住关键
每个作文题目中,都有关键词,也就是“题眼”,找到题眼,就能理解写作范围,选材才有依据。例如作文题《奖励自己》的关键词“奖励”是指以精神或物质进行鼓励、表扬,重在“奖赏”。有的记叙文却叙写自己失败后在英雄精神激励下终于获得成功的过程,很明显,这位考生以重在“鼓励”的“激励”替换了“奖励”,混淆了概念,造成了失误;有的关键词隐藏在暗处,更要注意。例如作文题《书香作伴》,其中就暗藏着关键词“我”——“书香”是谁的“伴”呢?是“我”!有的考生写了很多“书香”,但其中看不见“我”的经历、体会和感悟,如此作文,何“伴”之有?作文题《跟自己赛跑》的关键词是“赛跑”,“赛跑”不同于“同行”,它的比喻意义的核心是“自信自强”“不断超越”,只有审出了这一点,立意才与文题吻合;又如《悄悄地提醒》的关键词是“提醒”,“提醒”与《让我悄悄地告诉你》中的“告诉”不能等同,“提醒”可以是“告诉”,但“告诉”不一定是“提醒”,只有带有善意,能给人启示,帮助的话语行为才是“提醒”,文章记叙的人与事都要“锁定”这一点才行。
四、多向拓展
审题时,要求作者一定要打开思路,展开想象的空间,才会有话可写。例如作文题为《凝聚》,很多考生看到提示语第一句“凝聚亲情,才会有……”审题就到此为止了。于是思路都往这条路上涌,“送雨伞”“做好菜”“备牛奶”等事件大量出现,“拥堵”严重,令读者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如果拓开思路,我们可以发现,“家庭”“校园”外的社会、自然、人生、历史……都能成为“凝聚”的指向,如能“审”出这些落笔方向,文章也容易出新。又如《远方》,没有一字提示,平时习惯于依靠导语进行审题的后进生不知所措——这“远方”指什么呀?这些考生不知“远方”不只是个地理空间概念,它可以指理想、目标、境界……所指可实可虚。追逐远方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写古人,也可写今人。可以是“本我”,也可以是“他我”…..如果你多向拓展和想象能力强,就会写出下列精彩:对蚂蚁而言,“远方”是一粒米,一个洞穴;对石缝中的小草而言,“远方”是贫瘠的土壤,一点微不足道的阳光;对江河而言,“远方”是大海;对日月星辰而言,“远方”是宇宙;对学习后进生而言,“远方”是老师变得温柔的目光和一次亲切的交谈……你的联想天地如能如此广阔,何愁没有与“远方”有关的事件叙述?
五、“化”中出新
这里的“化”,包括虚实之间、大小之间的“化”。泛泛而谈,令人困乏;善于点化,才能出新。
例如作文题《送他人一朵花》的“花”,本是很“实”的概念,审题时必须“化实为虚”一—一句衷心的祝福,一声真心的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善良的提醒…...都可以成为“送他人的一朵花”。又如作文题《日子》的外延很大,审题时要“化大为小”——在相遇〔相约、相知……〕的日子里;在无忧无虑〔失败无助、烦躁郁闷、被冷落、想放弃…… 〕的日子里。
六、审出诗意
拿到一个作文题目,首先,要确立好主题,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选择可写的材料;其次,要选择自己能把握的材料来写。如,关于“爱”的话题作文,爱的内涵丰富,可以表现亲情、友情、师生情等;可以表现特定环境下人与人的关爱帮助,如医生对病人的关爱、人们对弱者的关爱等;也可以表现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如,陆游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文天祥对故国的赤胆忠心等。一般来说,表现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温馨情感的作文我们最熟悉,写起来可能最顺手,表现特定环境下人与人的关爱帮助的作文更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易写出新意;表现对民族、对祖国热爱的作文立意更深刻、展现的文化内涵更丰厚。第一类作文好写、但也是最多人写的,所以难有新意,自然更难得高分;第二三类如果把握得好,更易得高分。所以,写作之前,一定要先立意,确立好写什么主题。
二、“凤头”展文采
“文似看山不喜平”,讲的是文章要曲折生动,咫尺兴波,才会吸引别人往下看;“凤头、猪肚、豹尾”讲的是文章开头要像凤凰的头,精美亮丽。在悉数的文章技能中,开头是最重要的。开头写得好,写得精美生动,阵容夺人,受到传染,引发共鸣,疑团迭生,疑窦顿起,才会吸引别人往下看。不然,正文内容写得再具体生动、趣味无穷,没有一个好开头,文章吸引力大大减少,文章分数则大打折扣。于是才有:“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那么,写人叙事的作文常用的有哪些精彩的开头呢?
1.巧用修辞,凸显文采。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在考场作文中,考生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扮靓语言,开头不凡,自然会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印象。
2.突出矛盾,渲染气氛。文章在一开头就抖出一个矛盾冲突。故事有矛盾才会有吸引力,在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文章的曲折性、可读性会大大加强
3.描写环境,烘托背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记叙文、散文的写作中,环境描写是不可少的。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广泛引用,突出主题 。引用法是一种很常见的文章开头法,内容是很丰富的,若是议论文则常引用名人名言以增强论证效果,突出主题。此外,还可引用古语、俗谚、对联等等。
三、新鲜生动事例构主体
作文怎么写才能“新鲜逼人”?只有做到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新的发现,跳出前人的窠臼,另辟蹊径,才能写出好的考场作文。首先,选材新融入时代新意。把作文选材的视角投向时事,获取新的写作素材。白居易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就是说文章应该写时代新人,论时代新事,绘时代新风,传播时代精神。中学生最容易接受新事物,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关注时代大事、社会热点和大众话题,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与时代脉搏合拍,与时俱进,用自己的笔把对时代的思考记录下来,让自己的作文闪耀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表现、新要求、新趋向,富有时代的气息。
优秀的作文,语言应该生动形象,事例宜具体。文采斐然,但不能华而不实,材料充实,却不是完整情节的记录。具体方法有:
1.五觉描写法。“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个事物从不的角度去观察所得到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要写一个事物时,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并调动每一个感官去感受,那所写之物自然就生动形象。
2.增添细节法。文章可围绕中心,联想一些与事或物有关的细微末节,以达到具体感人的效果。
3.正面侧面结合法。正面描写是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须形神具备。侧面描写是有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4.点面结合法。点面结合就是主要场景和中心人物与场面的总貌相结合。“面”是人物活动的空间平面,是作者的观察视野从横方向上充分展开,让笔触伸向场面的每个角落,对全场的鸟瞰,与“点”相结合后形成立体画面。
5.远近相衬、动静相映法。在景物描写中我们往往会像《苏州园林》中的建筑艺术一样,远景近景相映衬,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层次感、立体感。又会把动景与静景相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
其次,作文要把握好结构。作文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总分总式。这是最常见最朴素的写人叙事结构。它的特点是有一个点明题意的开头(A),简洁醒目,作为文章的总起部分。主干部(B、C、D)也可以说是文章的分述部分,它的几段互相独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心,在编排先后的次序上还需要有一定的斟酌。结尾E是文章的总结部分,它不仅是D的自然过渡,而且常常是对B、C、D的归纳小结,又是对A的照应。第二种,逐层进入式。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用一件事写人叙事。它的特点是:第一层次A,写事情的起因;第二层次B,写事情的发展;第三层次C,写事情的;第四层次D,写事情的结局。文章的二三层次是全文的灵魂和力量。这两个层次写得好,常常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起来。
四、豹尾现力度
古人在谈到结尾时常以“豹尾”为标准,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结、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
1.首尾呼应,凸显主旨式。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
2.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摘 要】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承载者、设计师和迁移者。语文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情感产生心灵共鸣,学生也只有拥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如今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语文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这些作品的情感内涵,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呢?
1. 创设课堂情感氛围,引导学生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以澎湃的激情,创设课堂情感氛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首先要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设计一个巧妙的导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创设恰当的情感氛围,把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做学术报告式的讲解,缺乏激情的表述,往往使课堂没有了生气,学生没有了激情,这将在无形之中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创造力。而课前一段声情并茂的导语,课堂中一些富有激情的手势,一段感情跌宕的表述,一个个真情流露的微笑……都会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情感的氛围,感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文时,在导入课题的时候,我满含深情地讲述了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在导读的过程中,我注重了有感情的领读,使整个课堂自始自终都流淌着浓浓的亲情。这种氛围也感动着学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课文的主动探索,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学生们得到了深刻的情感熏陶。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以澎湃的激情营造课堂氛围,以澎湃的激情叩开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潜力。
(2)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课堂情感氛围。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创设课堂情感氛围的另一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借助多媒体,通过音乐、幻灯片、影视片段,可有效地营造课堂情感氛围。藤格尔一曲《父亲》,可以为阅读《背影》一文奠定情感基础,深深打动学生善感的心;一组优美动人的春景图,可以引发学生对美的向往,激发学生对朱自清的《春》的热情……例如教学《黄河颂》,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对黄河的赞颂,这对于一个没有身临其境到过黄河边、对历史还不甚了解的学生来说是困难的。这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黄河实景,介绍历史背景,创设情境学生有了真切感受,即使没有见到真的黄河,但是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黄河的魅力,提高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能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
2. 立足教材,强化延展,丰富生活体验,积累作文教学素材 (1)结合课文内容,加强课外比较阅读,寻找感动,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积累。教材中所选文章,自然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对训练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思想素养,不无裨益。但教材中的阅读量对中学生来说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推荐相应的课外阅读书目,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比较阅读。如读了《背影》,可推荐散文《父亲的信》、《傅雷家书》等;读了《孔乙己》,可推荐《祝福》、《药》等……这样,学生在与课文相关的比较阅读中,更容易找到情感的触动点,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
(2)走进生活,寻找感动,丰富生活体验,积累写作素材。①用心观察生活。在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应当从小就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带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观察生活、去享受生活、去感受并创造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调动他们的作文兴趣,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社会,引导学生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与社会主旋律联系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表达爱他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挚感情。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才有可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并从写日记、周记,写读书笔记等方面做起,树立他们正确、健康的作文情趣,养成积极生活,健康作文的习惯和心态。
②用心抒感。一旦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枯一荣,便可以看见其内在的美与价值,为此,在这些非常普通的东西上面,他们也能演绎出许许多多曲折婉转、可歌可泣的故事。客观世界也会因为人的情感附着与渗透鲜活起来,文章也会字立纸上,其间人物便会栩栩如生,情感便会充盈饱满。他们用笔与心写下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
③运用评语传递情感。作文评语在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学生健全人格上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殊作用。好的作文批语能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褒贬美丑,抒发感情,激励精神,对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健康人格起着重要作用。因为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周记时,可以发挥时间、空间的优势,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与学生有更多的接触与交流,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正确指导。而好的作文评语在教会学生作文的同时,更教会学生做人,达到情感的传递。
总之,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于教学工作之中,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与书本、生活的情感契合点,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感知能力,让学生懂得爱,才能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
作文的情感比作文的方法更为重要。余华曾说过:“一个人的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是封闭起来的。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敞开胸怀,大胆表达我们的情感,可以这样做――
一、与亲人相约
家庭生活是中学生作文的一大题材,多数同学都写得比较平淡、肤浅,细腻不足,厚重不够。写这类文章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向深处挖掘,通过细节描写,挖掘出亲情中最珍贵的东西。例如:
初三下学期要上晚自习,妈妈天天来学校接我,也太辛苦了。细细看去,妈妈的眼角多了好多皱纹。曾经美丽的脸庞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从生我下来的那一刻起,妈妈就这样辛苦了整整16个春秋。我意识到,妈妈真的老了。(金蒙莹《我的母亲啊》)
二、再回首,往事如烟
写往事的文章,要写自己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东西,写喜则情动于笔尖,写悲则伤恸于内心。只有把事件与感情真正地结合起来,才能写出文质并茂的文章。例如:
我的记性并不是很好,但是我跟我的朋友一起过的日子却一点都没有忘记。我们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在山花烂漫的春天踏遍千山万水;济州岛的夏天很美,蔚蓝的海水,低低的小木屋,留下了我太多美好的回忆;我们一起在黄叶飘飘的季节里荡舟湖上,在大雪纷飞的冬天里一起在山上露营。(韩国学生卢英浚《那些难以忘怀的日子》)
三、如何写童年
经历了成长后,最让人回味的是童年,而童年也是最难写的,毕竟那时还小,除了回忆起来开心外,总是难以写出那些深层次的感悟。当然,开心的往事作为写作对象,细细品味个中真情,也可以写出好文章来。例如:
写了好多文章来怀念幸福、自由自在的小学时光,怀念过去的辉煌:校鼓乐队队长、国旗升旗手、红领巾气象站站长。此时如果真的让我站在儿童时代,回到那个让人怀想的年代,我还会如此风光无限吗?(沈健《我的小学时光》)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让我们描绘有关自己身上的最温暖、最动情、最隐秘的细节,把文章写简单一点,写出真性情,写出好文章。
一、认真准备,积累素材
平时,学生们看到老师捧了作文本过去,大部分人常不自觉地哀叹一声,笔者心里同情学生的同时,也提醒自己要好好地加强作文训练。学生们之所以会有那样的反应,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觉得生活平淡,没有吸引阅卷者眼球的内容,他们愁的是没材料可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材料无技巧可以成文,无材料空有技巧难出佳作。从学生考试作文的实际来看,他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有:无材料———以讲道理代替引材料,或讲别人的长篇幅的故事,这样有“凑数字”之嫌;材料陈旧,常写父母亲恶劣天气送雨具,生病了送医院的故事,缺乏鲜活、有力度的生活材料,这样的作文容易让阅卷者产生审美疲劳,难得高分。
初中生作文材料主要有三个来源: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也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平时学生要养成阅读和写作的好习惯,及时记下自己身边发生的、有感触的事,博览课外读物,咀嚼时文英华,多摘抄背诵精彩的语句段落。笔者也精选了一些现代诗,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断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整理了一些名家如毕淑敏、泰戈尔、周国平等的语录,还有《读者·言论》的精彩语句等,让学生熟读背诵。
考试前夕,学生抽出一两个星期或更长时间,翻翻家庭生活的老照片,和家人聊聊,回忆以前的乐事、趣事,整理自己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故事,写成几个片断;也可以整理一下自己平时写的日记、随笔、杂感、作文练笔等,回忆自己在学校和老师、同学之间的精彩故事,写成片断文章;还可以浏览报纸杂志网络,关注时事新闻,观看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积累富有时代气息的写作素材。考场作文的题目对选材的要求都很宽泛,几个方面的材料多准备一些,写作时自然会游刃有余。
二、深入思考,巧妙立意
考试作文常要求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就是文章的“立意”。
中学生的生活大多平平淡淡,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且越接近考试,学生生活难免更机械单调了,考场作文就是要善于从平淡的生活故事中挖掘提炼出深刻的内涵,这是阅卷老师最为欣赏的。作文立意要从大处着眼,纵向开掘,树立由小见大的意识,通过小事情、小场景、小角度、小细节来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揭示出深刻的社会主题。比如,有的考生通过记叙自己和农民工偶遇发生的小事情,挖掘出农民工“精神上的大”和自己“皮袍下的小”;有的考生通过记叙自己旅游时的三次经历,将海安人和外国人进行比较,总结出“国民素质要从小事抓起”。深刻的立意会使得文章脱颖而出,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得到较高的分数。反之,语言再优美,立意偏离要求,分数也高不上去。
笔者要求学生阅读中考热点作家如季羡林、周国平、毕淑敏、林清玄、丁立梅、鲍尔吉、肖复兴等的作品,也常向学生推荐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这部作品内容取自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旁征博引,平实幽默,真挚深刻。读这些美文,思考大作家在选材立意上的方法,定获益匪浅。
三、适当练习,合理借鉴
学生考场作文水平的提高有老师的功劳,更是学生勤学苦练的结果。平时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积累的写作素材运用到实战练习中,提高选材立意的能力。在写作中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借鉴平时看到听到的优秀作文,借鉴别人在选材立意、构思谋篇上的优点,比如拟题的抒情性、思辨性和文学性等,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重点谈谈借鉴的问题。借鉴要有度,借鉴的是方法,不是素材,也最好不是情感。有的学生背了别人的精彩语句(特别是一些精彩的开头),觉得在某篇新作中正好可以用到,心中欣喜,舍不得删减,哗哗写来,一不注意就一个小节五六行文字了,有时甚至是两个小节。这样的借鉴痕迹太明显,也冲淡文章中心了,虽然辛苦背了,也借鉴了,却起了坏的作用。
如果确实有些精彩的内容不错,想全盘照用,一定要注意跟自己的文章是否和谐,是否恰到好处。比如题记,确信是亮点就用,不是的话哪怕是再优美、再独特的语言也坚决舍弃。要牢记:借鉴决不是不自然的生搬硬套。也有个别同学搬用优秀的课外美文或在其他试卷上做过的课外阅读,甚至有同学照抄自己当时做的试卷上的语段,这样的行为冒险而幼稚。虽其情可勉,但其行可蔑,大凡有点尊严的读书人都是不屑去做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想象力;参考信息
注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有效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整体的作文写作水平,为他们未来语文方面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了使相关的培养措施在使用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及学生整体的写作状况,促使各种作文想象力的培养措施使用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想象力在小学语文作文写作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活跃,对于各种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为了不断地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提升小学语文整体的教学水平,需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有效培养。通过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使学生逐渐地提高学生以后写作过程中的积极性,结合自身想象力的实际作用,不断地拓展写作过程中的思维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将各种事物的特征在写作过程中体现出来,丰富作文内容的同时确保作文质量的可靠性,为后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全面培养,采取必要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参加各种作文教学活动,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能够在作文教学计划实施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对自身想象力的充分发挥有着正确的认识。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概况,注重对学生写作潜能的有效激发,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确保作文质量的可靠性,促使学生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能够形成自身的写作风格,为日后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现阶段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实际发展状况,可知学生作文想象力培养计划的实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使得学生在良好的作文教学模式中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将潜在的写作潜能逐渐地激发出来,全面提高自身的写作积极性,促使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目标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实现,最大限度地满足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需求,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整体的写作水平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阶段,其整体写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可靠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通过学生写作过程中想象力的不断发挥,将会使自身的写作水平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不断地提升,为各种写作问题的有效处理及作为内容的丰富提供了可靠地保障。因此,为了确保学生未来写作水平能够保持在更高的层面上,需要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采取科学的引导方式鼓励学生写作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突出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地保障。
二、加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相关措施
(一)注重学生综合储备的培养
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自身作文质量及写作水平的提高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想象力,需要老师注重学生写作方面综合储备的有效培养,确保学生今后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1)作文教学计划实施中引导学生加强对周围事物的认真观察,活跃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思维;(2)组织学生对经典文艺作品进行一定的赏析,利用由浅入深的方式加强对作者写作风格的理解,促使自身的写作水平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得到不断地提高;(3)选择质量较高的写作素材,加强作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促使学生可以在日常的写作过程中享受到更多的写作乐趣,丰富自身作文教学中的想象力。比如,老师可以通过布置有关亲情、助人为乐等方面的作文题目,促使学习在完成作文的过程中能够积累一定的写作经验,增加作文方面的综合储备。
(二)加强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系着学生写作水平及学校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因此,为了使学生在完成作文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老师在具体的教学计划实施中应加强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的培养,促使写作过程中相关事物的特点能够变得生动、形象,在作文完成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需要老师在日常的语文作文教学中采取灵活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的写作能力可以得到必要地锻炼。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完成一些简单工艺品的制作,完成作文时将制作的心得进行必要地说明,促使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可以得到针对性地培养。
(三)注重学生自由式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差异性,作文完成的过程中质量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想象力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实际作用,老师应在日常的作文计划实施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注重他们自由式思维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出来,提高学生完成作文过程中的写作自信心。比如,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某些事物特征进行较为准确的描绘时,老师应对不同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地肯定,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文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丰富作文内容,逐渐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
结束语:
在相关的措施支持下,增强小学语文作文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效果,有利于提升小学语文整体的作文教学水平,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同时将会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使他们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可以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提高作文质量的同时激发更多的学习兴趣,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确保新课程改革目标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实现。
参考文献:
[1] 杨西容.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亚太教育,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