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0: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招生合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校企合作;招生;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0日
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模式,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要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重大意义,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高校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实现校企双赢。以进一步提升和突破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促进高校招生市场化。
一、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一)校企合作是高校k学的新模式。校企合作目前来说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的一个方向,是职业院校寻求自身发展空间和服务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高校实现与企业合作,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企业信息、技术、人才储备等进行办学,有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亲和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行业从业能力。这种办学模式,极大地满足了市场需求,从而也进一步促进了招生市场化。高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合作企业提供的现有工作岗位,企业大量高端技术人员参与其中,进行工作岗位剖析、工作岗位能力分解等,安排和重新调整适应企业的课程设置,按照工作岗位现有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等来进行课程设置,开发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专业教学,形成以岗位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使“以就业行业为导向,以创新能力为本位,以学生自身为中心”的课程观真正落到实处。
(二)如何解决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以当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学生之所以就业难,是否存在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高校专业理论学习和就业岗位所需人才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归根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实际需要与岗位工作相近的人才匮乏;二是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针对社会现有情况,高校能与企业合作,把企业的人才需求作为培养学生的教育方向,把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引进到各专业教育教学中去,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产品的更新,改善企业员工素质结构,提前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通过模拟上岗、就业培训与洽谈、专题招聘会等形式,提供给学生最大化的就业信息。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先进一步了解企业的职业内涵,通过在企业应聘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经验,可为将来就业上岗提前做准备。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在开展招生宣传、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等方面指明方向。
(三)产学研相结合,打造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新模式。创办特色教育,走校企合作之路。校企合作新模式――产学研相结合,以研带产学、以学促产研、以产托学研。产的目的是高校与企业共建生产实训基地,高校利用企业真实的一线生产环境,提供具有学、研特色的生产岗位,在企业高端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相结合的模式,把工作车间变成教室、教室变成工作车间,这样不但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又可以减少学校实习实训场地、设备设施等各项资源的投入。学的目的是高校与企业共建基地、共同办学,高校利用现有学生教育教学资源,企业利用现有的岗位技术人才,围绕企业产业所需的人才进行专业建设、安排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学校负责专业基础课及理论课的教学,企业负责专业课、实践操作、实习实训的教学。研的目的是校企共建研究基地。学校以现有的教育教学场地吸引企业研发资源入驻,共同建造实习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带部分学生与企业研发技术人员,一同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创新技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校企合作新模式,产学研相结合开拓一条崭新道路,实现与市场接轨。高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让高校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高校的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可实现互补、资源共享。
二、校企合作有利于高校招生
(一)合理利用校企合作的宣传效应,促进招生市场化。社会企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高校能与一些优质的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并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有利于高校更好地开展招生宣传工作,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深入了解学生们心理需求,改变传统模式对高校招生宣传的看法。传统模式的招生宣传就是集中式的在短时间内向考生传递大量的招生信息,比如专业介绍、课程设置、就业岗位等,让广大考生和家长存在烦躁和抱怨的心理,因为各式各样的招生宣传材料铺天盖地,早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把校企合作融入到招生宣传中,依托校企合作,容易打破这种传统的宣传思想,让广大考生和家长有新颖的感觉,增加考生报考的吸引力。企业是具有说服力的,高校与企业合作可以让学生先去感受企业工作氛围,让所有的在校生知道学校的这种做法就是为了学生毕业以后到企业可直接上岗。校企合作改变了先实践后就业一改原先一贯不适用的思想。高校与优质大型企业合作,不但可以打造高校自身良好的品牌形象,还可以大大提高高校自身的知名度,有利于开展当前高校的招生宣传,吸取更多优质生源报考,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招生生源质量。
(二)加强校企合作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吸引学生报读心仪专业。随着校企合作的实施与不断完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下许多院校可能都以理论性教学为主。校企合作后,高校的教学模式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企业适应能力等都有一定的要求。校企合作也加强了教育的针对性,使高校的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更加合理并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只有企业才能掌握社会各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实现与企业合作就可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从而在第一时间进行调整。企业也可以利用一些产品、项目放在高校让学生参与实践来完成产品更新,取得更多意外收获。校企合作有效整合学校资源与企业生产资源,拓展了办学空间,强化了人才培养能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达到“双赢”最大化,提高了学校的综合实力,无形中有效地吸引学生报读。特别是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有利于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同时还得到了有效的职业指导、获取更多就业信息和得到就业帮助,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校企合作对于招生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当前电视、网络、报纸、报刊、杂志等招生广告铺天盖地,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效果非常不理想。不少学生缺乏对高校开设专业信息的了解,从而麻木报考,最终导致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该专业的学习,更谈不上学以致用。通过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为什么这么说呢?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高校的教育必然要符合企业的需求。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明白各个招生专业方向。招生宣传时可以更加明了地说明各个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就要岗位等情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报读。校企合作可以明确知道企业对各开设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对于招生专业及数量等同样有一定的参考指导意义。
(四)订单培养班使校企合作对接再上新台阶。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培养班可提升学生能力,订单培养班使校企合作对接再上新台阶。“订单培养班”指的是由大型企业提前预定(签约)学生组成的班级。开办订单培养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优秀的职业人。学生在校期间,企业一般提前一年左右组成在校生订单培养班,学院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知识能力结构,对该班所开设课程修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企业派专业人员到学校给订单培养班学生上课,传授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接受订单培养班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对订单培养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同时通过资深管理人员工作经验分享、各种实际案例分析,以及职场环境体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前适应职场环境。通过订单培养班,可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顶岗实习机会,有效提升学校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高校自身一直在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始终以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不断朝着与大型优质企业全面对接、校企深度融合、专业对口的方向稳步发展,推动校企合作再上新台阶。
三、校企合作推动高校招生市场化进程
(一)校企合作是招生市场化的必经之路。招生市场化即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培养企业所需学生资源从而达到人才供需平衡。如何才能获取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呢?校企合作可以给到我们答案。企业人才需求不是学校说了算,企业有它的一个需要,为了避免供需矛盾,高校与企业合作,第一时间了解人才需求情况,可以第一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与培训。也就是说想要达到高校招生市场化,校企合作在现阶段是必经之路。校企合作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特点,是现阶段有效的方法。企业的数据是真实且有力的,只有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以它为导向最终才能走向招生市场化。
(二)招生市龌符合现阶段发展规律。当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似乎成为一种常态化的默认规律,高校的教育同样要满足市场需求,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同时要避免人才供需矛盾。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稳步提高招生宣传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的有效保障。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企业的人才需求成为了高校的一个指导方向,从而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也进一步加快了招生市场化。既然校企合作可以深入进行,那么招生市场化也就成为了一个符合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校企合作谱新篇,互惠双赢共发展。校企合作是以合作育人为目标,合作就业为导向,合作发展为动力,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力争为社会输出更多具有专业知识与实战经验的优秀人才。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也为社会输出更多的量化专业人才。高校将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进程,秉承“合作双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原则,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为社会和企业的竞争与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多赢的有效模式。高校依托校企合作进行招生宣传,打造符合自身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考生报考,争取到更多的优质生源。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经过探讨与研究并符合当前发展趋势的一个产物。职业教育的实施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特点相适应,必须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匹配。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使招生、教学、就业与生产紧密结合。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做好校企合作招生宣传,展示学院的校企合作优势和特色,促进招生市场化。为考生排忧解难,以便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为今后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成后成为社会最需要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使企业获取所需,也可以使高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招生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 the Promo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Admissions Competitiveness
——Thinking based on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LI Weiwei
(Admissions Office, Xiangf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angfan, Hubei 441021)
Abstract One of higher vocational admissions competitiveness path is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adapt to market demand for talent, resolve the examinee worries about the job, better service to the society around the origin cause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is paper delve into present cooperation situatio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ensure higher vocational admissions competitiveness, and strongly promot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quired for cultivating qualified talents for the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admissions; competitiveness
0 引言
近年来,国外多所大学通过设立招生点或联合办学等方式瞄准上大学生生源,加上国内高校招生逐年增加,同行中职学校的招生挤兑,高职面临外忧内困的挑战,高职招生“生源荒”愈演愈烈,如何在夹缝中提升招生竞争力是教育工作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查阅网上2012年国内大学最具吸引力的前10名院校招生资料,①分析显示考生第一志愿选择的院校的基本原因是,这些高校除了具有较高的声誉与实力以外,同时也具备独特优势学科和传统专业。可见,高职要提升招生核心竞争力,关键还在于要拥有自己的“拳头”专业和顺应市场的发展思路和办学模式。
1 校企合作基本动因
校企合作也称“合作教育”,就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将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工作技能有效对接,通过合作办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与职业技能找到实训机会,并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和人才基本要求、以及所学专业的就业信息,从而增强学生职业适应性,快速向社会人转变。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在企业中实习锻炼,学校也及时了解企业实际需求,优化教学课程设置,提高办学水平质量,改善学生就业状况,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增加更多的选择空间。必须要指出的是,有较多的企业参与合作的意愿不强,中小型企业考虑到成本费用的因素,他们不太愿意参与到职业教育中,企业往往需要的是直接胜任岗位工作的技术人员,加之学生跳槽频繁,导致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与高职院校合作相对减少。制约了招生规模扩大,给生源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
2 合作现状
2.1 校企合作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在校企合作中,基本上是校方主动寻求企业合作,而企业因考虑到自身经济利益,普遍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合作往往停留在培训员工上、项目支持等方面,真正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循环机制并没有形成。一方面是政府宏观统筹引导不到位,缺乏规范化的运作模式和相应政策、法制保障。另一方面是在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脱离了学校监管,没有与企业签定保险合同和劳动合同,劳动纠纷和安全风险管理等诸多问题都会相应产生,势必要求政府建立一整套相关的规范化指导意见和运作平台。
2.2 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提升高职招生竞争力,扩大招生规模,独特的专业优势和师资队伍的吸引力是必须的。从现行高职师资队伍上来看,教师主动深入企业的服务动力不够,校方也未能及时派遣教师到合作企业接受锻炼,教少参与合作企业的员工培训。如果单纯聘任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师身份入校讲学或参与校方专业建设,符合校方硬性指标要求的学历、代课资历的老师少之又少,因此,只停留在学生实践上的校企合作,教学水平与质量是与企业技术人才需求标准相脱节的,教师培养的学生掌握的那些理论知识与技术难以满足企业招聘岗位的需求。
(下转第39页)(上接第22页)
2.3 校企合作的学生就业率未能有突破性发展
从学生实习反馈评价上,合作企业往往把校企合作当成了“公益支持”或功利性投资,对高职学生的基本技能、工作态度还是表现出满意,但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则表示出欠缺明显,主要原因是高职在校企合作中,让学生进入企业的机会大多都停留在毕业阶段的见习或顶岗实习,实训结束后,部分企业会选择部分毕业生留在合作企业工作,但是,有的学生在企业工作不久,嫌弃企业没有发展空间选择跳槽,人才的流失,就业率的不稳定又反作用于招生规模及生源稳定的工作开展。
3 提升高职招生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3.1 政府统筹协调,是校企合作扶持力度加大的主要支撑力量
推进校企合作,涉及多个方面,单靠高职是无法解决的,还有赖于政府为创设良好合作环境给予强力支持和积极导向,通过统筹协调促进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一是政府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如出资让教师到企业实践,学生带薪实习,减免合作企业税收和贴息贷款,补偿共建基地经费等方面政策优惠,切实维护双方共同利益;二是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为基准,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如德国“双元制” 校企合作教育,②尽快完善制定推动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法规,以及地方性管理办法,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三是引导取得成功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小范围内试点,并对具体实施方案监督、评价且给予指导,逐步以点带面扩大实验范围。
3.2 师资队伍建设,是校企合作办学质量水平的根本保障
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健全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的运行机制,通过设立“双师型”③的培养目标,大力提升他们在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结构,达到能胜任高职校企合作的教育重任与目标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学院和企业专业“双带头人制度” 的专业设置和建设合作模式,教师在企业方的参与下,制定出的课程定位、课标及教学计划内容,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确保培养出的专业技术等人才是企业所需要的合格品。
3.3 企业积极参与,是校企合作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要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合作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共同为校企合作教育取得实质成效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倡导企业办学,通过建立公共实验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早期就业预备教学中,认同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归缩感,在毕业后快速适应企业环境,减少流失,降低企业招工成本。使企业真正意识到合作所带来的效益,主动参与高职院校合作。二是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或高管讲课或者现场指导学生实践,使高职人才培养方向及时顺应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变化,优化现有专业设置结构,扩大或减少有关专业招生规模,更好地实现与需求的对接。三是定单式培养,以班级冠名的方式招生,校方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合理化配置,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也提升学校的招生竞争力。
4 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生源荒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通过校企合作这种路径,提高院校特色专业品牌的建设,顺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才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招生核心竞争力,使高职院校不断健康稳定地发展。
注释
① 宋正富.高职院校办学思路的探索与实践[N].中国教育报,2012-10-22.
一、我国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目标
为了规范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活动,原国家教委于1995年1月26日《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规定》的第二条首次界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内涵。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0条第3款规定,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之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范畴。我国加入WTO之后,必须把WTO议定书的规则与协议等转化为国内法,为此,2003年3月1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条例》第二条从教育法规层面对“中外合作办学”作了明确界定: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
我国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其国家政策总目标由《条例》第一条明确表述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条例》第三条进一步指出:“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我国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具体政策目标,在《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中概括为“六个鼓励”: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国家鼓励中国教育机构与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普遍认可的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国内新兴和急需的学科专业领域开展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中国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前三个“鼓励”列入《条例》第三条,后三个“鼓励”列入《实施办法》第三条。
归纳起来,笔者认为,我国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目标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合作伙伴上:拥有优质教育资源、具有良好办学水平的外国高等教育机构;(2)在合作领域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的新兴和社会急需的学科专业;(3)在受益地域上:面向全国,但更关注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
二、中外合作办学现状的统计分析
基于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目标主要在高等教育领域,本文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有三个层次: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另外,还有职业培训。由于中外合作举办研究生教育的教育机构为数很少,且大多是经济学或管理学类的学科专业,因此,本文着重对中外合作举办本专科专业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的原始资料均来自于《2005中国大学指南》(五卷本)提供的2004年的招生数据。
笔者认为,中外合作举办本专科专业具有下述四个方面的统计特征。
1.国内合作方高校的地域分布东重西轻
由表1可以看出,2004年全国参加中外合作举办本科专业的高校有47所,其中东部地区32所,占总数的68.1,西部地区2所,占总数的4.3;参加中外合作举办高职高专专业的高校有47所,其中东部地区35所,占总数的74.5,西部地区4所,占总数的8.5。从专业点来看,2004年中外合作招生的本科专业,全国共有136个专业点,其中东部地区76个,占总数的55.9,西部地区5个,占总数的3.7;中外合作招生的高职高专专业,全国共有104个专业点,其中东部地区82个,占总数的78.8,西部地区7个,占总数的6.7。从招生人数来看,本科专业全国共招生7549人,其中东部地区4152人,占总数的55.0,西部地区479人,占总数的6.3;高职高专专业全国共招生4967人,其中东部地区3911人,占总数的78.7,西部地区279人,占总数的5.6。
表1 2004年各地区中外合作办学本专科专业招生学校与专业点数
资料来源:根据《2005中国大学指南》公布的数据整理。个别学校没有公布专业招生人数,所以实际招生数比表中数字略多。
2.国外合作伙伴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成员国特别是英语国家为主
OECD中有一半左右的国家参与中外合作办学,其中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四个英语国家的合作项目最多,排名前四位,其次是欧洲大陆的德国与法国,再次是亚洲的日本与韩国。以2004年的招生为例,根据《2005中国大学指南》公布的数据整理:全国中外合作举办本科专业的专业点数为136个,其中注明合作方国别的97个,在这97个专业点中,与美、英、澳、加合作办学的有76个,占78.4;全国中外合作举办高职高专专业的专业点数为104个,其中注明合作方国别的97个,在这97个专业点中,与美、英、澳、加合作办学的有68个,占70.1。中澳合作举办的本科专业点数、高职高专专业点数均居第一。
3.本科专业以经济学门类、管理学门类为主,专业设置趋同严重
表2 2004年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点科类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2005中国大学指南》公布的数据整理。(X)为目录外专业。个别学校没有公布专业的招生人数,所以实际招生数比表中数字略多。
由表2可见,2004年中外合作招生的本科专业点数,全国共136个,其中经济学门类、管理学门类 67个,占总数的49.3,而农学门类、医学门类只有7个,仅占总数的5.1;本科专业招生人数,全国共7549人,其中经济学门类、管理学门类4075人,占总数的54.0,而农学门类、医学门类只有598人,仅占总数的7.9。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含国际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8个专业,仅占教育部公布的249个本科专业的3.2,而这8个专业共招生4550人,占本科招生总数7549人的60.3,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严重。
4.高职高专专业以财经大类、电子信息大类为主,专业类设置趋同现象同样严重
表3 2004年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高专专业点科类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2005中国大学指南》公布的数据整理。个别学校没有公布专业的招生人数,所以实际招生数比表中数字略多。
2004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将高职高专专业分为19个专业大类、78个专业类、531个专业。由表3可以看出,2004年中外合作招生的高职高专专业,全国共有104个专业点,其中财经大类、旅游大类48个,占总数的46.2,而农林牧渔大类、医药卫生大类只有3个,仅占总数的2.9;高职高专招生人数,全国共有4967人,其中财经大类、旅游大类2082人,占总数的41.9,而农林牧渔大类、医药卫生大类只有215人,仅占总数的4.3。财务会计类、工商管理类、经济贸易类、财政金融类、市场营销类、旅游管理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通信类、电子信息类等10个专业类,仅占78个专业类的12.8,而这10个专业类共招生3770人,占高职高专招生总数4967人的75.9,专业类设置趋同现象同样严重。
当今社会,企业面临“用工荒”,技工院校遭遇“招生难”,这是制约着企业和技工院校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企业面临的“用工荒”,将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使企业无法按时履行合同,限制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最终使企业陷入严重的经营困境。同样,技工院校遭遇的“招生难”,也将使技工院校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首先,学校为了生存下去,只好降低招生标准,这样做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继而影响毕业生的素质,长远发展下去会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不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其次,如果降低生源质量标准还是招不到足够的学生来维持正常办学,那么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财政收入,进而影响到教学场地、实验设备的投入,影响到学校教职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这个难题如果没有及时解决的话,学校的办学将陷入恶性循环当中,进而对学校长期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时将导致学校被其他技工院校兼并甚至倒闭关门。
由此可见,企业面临“用工荒”,技工院校遭遇“招生难”,这都是与自身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重大难题。作为培养生产性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技工院校,如何才能有效解决现阶段办学过程中所面临的“招生难”问题,使办学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是值得每一个技工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二、“招生难”产生的原因
与应届大学生的“就业难”相比,当今社会各类技工院校均享有近100%的高就业率,甚至出现多个企业、多个工作岗位抢一名学生去就业的现象,可以说,技校毕业生有着多种不错的就业选择。在如此乐观的技校生就业形势下,技校招生却面临“一生难求”的尴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现象?笔者经过仔细调研、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1.传统观念的影响
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人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觉得当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低,没有发展前途。目前,绝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走“考高中、上大学”的道路,毕业后成为白领阶层,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才选择技工院校,这种观念的存在使技工院校的招生在先天上已经处于劣势。不过,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种观念也在慢慢转变,许多人开始认识到“学一技之长为一生所用”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2.适龄学生人数减少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人口增长逐年放缓,出生率明显下降。这种情况直接导致报读技工院校的适龄学生总数量逐年减少,未来有可能会面临生源数量急剧下降的情况。
3.高校扩招
过去的10年里,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急剧膨胀,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70万人左右上升到现阶段的700万人左右,整个招生规模扩大了将近10倍。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只要家庭经济能够承担,适龄学生绝大多数会选择到高等院校就读,而不会选择技工院校。至于就读三流大学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家庭和社会就没有过多的分析和考虑。这导致不少大学生到毕业时才发现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甚至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
4.用工荒使企业提前招工
这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面临着“用工荒”。为了缓解“用工荒”给企业经营造成的负面影响,企业采取了很多办法,其中包括降低招工标准、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工源、委托中介机构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发掘工源等一系列措施,这也分流了一部分技工院校潜在的生源,增加了技工院校的招生难度。
另外,近几年随着国家教育产业结构的调整,技工院校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一方面是生源总数不断减少,一方面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再加上上述几种情况的存在,使得技工院校面临严重的招生困境。
三、采取的措施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技工院校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积极应对,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机遇呢?
笔者通过总结长期的工作实践,认为要想解决技工院校“招生难”的问题,技工院校应该根据技工教育的特点,借助现阶段企业面临的“用工荒”,有针对性地调整办学方向,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敲开企业大门,开展多形式、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办出学校特色。这样,一方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招生难”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部分解决合作企业的用工问题。
1.校企联合开展活动
技工院校可联合企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促进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例如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开展技术讲座、将企业建设成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教师和学生可到企业参观学习,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开展调研或提供技术培训,教师企业合作搞科研项目等。在此过程中,学校还可以借助优秀毕业生在企业的良好表现,树立一些优秀典型来扩大自身品牌的影响力,这样既可以作为招生时的宣传资料,又能够激励在校学生认真学习。
2.实行校企合作
技工院校与企业实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具体体现为校企合作中的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企业冠名班级等。在合作过程中,学校根据企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设置专业培养方向和招生人数,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招生,共同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学校负责理论知识、基础技能的培训工作,企业提供专业实习场地;专业技能培训计划完全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制订,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负责培训;企业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定向班级冠以企业名称。这样,技工院校依托企业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力量,实现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三赢。
3.开办“校企联合实体”
这种合作模式的具体表现是针对专业特点,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开办一系列的“厂中校”和“校中厂”。学校利用企业的场地、设备和技术资源,有效改善自己的办学条件,使自己培养的学生更贴近企业的需要,较好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而企业可以解决紧张的用工需求,“量身定做”培养符合企业自身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4.充分发挥所在地区技师协会的桥梁作用
通过当地技师协会,校企双方广泛开展合作,一方面壮大技工院校的影响力和软硬件实力,另一方面为所在地区的中小企业经营保驾护航,服务于当地的经济。
四、应用实例
某职业院校是一家老牌的技工院校,在所在的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近两年,由于企业面临“用工荒”,很多企业都加强了与这家技工院校的联系,希望该家技工院校能帮助他们渡过这个难关。该技工院校的领导从合作双赢的角度考虑,经过深入调研,决定采取以下几个措施,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荒”问题,同时提升自己的办学品牌。
1.设立企业和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增强企业和学生的相互了解
(1)由招生就业办公室牵头,建立一个常设性的企业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场所。合作企业可以随时向招生就业办公室提出开办企业介绍会的申请,招生就业办公室根据申请企业的情况,合理安排企业进场介绍情况,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可直接与之进行沟通与交流。学校起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作用,促进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双向选择。
(2)校企双方开展以下几种合作方式。以系(部)为单位,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开展技术讲座,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增强学生对企业、行业的了解;将企业建设成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专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深入感受企业文化,也让学生了解自己必须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符合企业的需求,企业也借此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教师带领个别优秀学生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协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遭遇的技术难题,这样一方面可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培养优秀的高技能人才。通过以上几种校企合作方式,使学生能够广泛与各个企业接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专业素质,也使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获得一个长期发展的机会;企业切实解决了自身“用工荒”的难题;学校也借此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在招生工作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2.发动合作企业参与学校办学
技工院校根据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办半工半读班、扶贫班、工学结合学历班、企业冠名班、业余学习(弹性学分制)学历班、订单式培训班、联合培养专项技能班、各类高技能人才培训班等一系列教学(培训)班。在与合作企业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共同确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并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联合制订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通过发挥学校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形成学校与企业二元融合、育人机制与用人机制“双制互促”的办学模式。通过这种方式,企业介入到学校办学的各个环节,依托企业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力量,对学生就业、学校招生和企业用工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三赢。
3.开办“厂中校”“校中厂”
企业与学生签订合同,由企业先向学生提供部分学费和食宿,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毕业后如果留在企业继续发展,企业可根据工作表现报销其余学费。这样既解决了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也部分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问题,同时为学校节约了办学经费,将“消耗性实习”转化为“生产性实习”,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营造了招生工作的新亮点。
五、结束语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现有1个博士点和3个硕士点。下设服装设计与工程系、服装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工业艺术设计系、表演系、艺术设计理论部、艺术设计基础部和实验总室。学院现有教师160名,其中,正教授18名、副教授36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6名。伊曼纽尔.恩格罗(Emanuel Ungaro)、米索尼(Vittorio Missoni)、索尼亚•里基尔(Sonia Rykiel)、拉比杜斯(Olivier Lapidus)、丹尼尔•崔部亚(Deniel Tribouillard)等八位国际顶尖设计师为顾问教授。该院艺术学类本科招生专业有: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日合作)、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与科技、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表演)和表演(影视、戏剧)等专业。
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Shanghai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Fashion and Innovation,Donghua University,以下简称“SCF学院”)于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服装与服饰设计(中英合作)”和“环境设计(中英合作)”两个本科专业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东华大学与爱丁堡大学合作创办的国际合作学历教育项目,是东华大学重点建设的时尚教育平台之一。此外,SCF学院还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伦敦时尚学院(LCF)、美国纽约时装技术学院(FIT)等多家时尚教育院校达成了国际合作办学意向。SCF学院致力于引进国际一流艺术设计学院办学模式,每个专业分别与国际知名时尚创意教育院校优势专业合作。SCF学院通过与国际各大时尚之都的多所知名院校合作,本土与国际交融,理论与实践并重,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和体制机制,引进国际一流教育体系、汇聚国际一流师资、缔造国际一流时尚创意学科,培养国际一流时尚创意人才。招生专业有:服装与服饰设计(中英合作)、环境设计(中英合作)等专业。
一、招生专业和计划
文史类和理工类兼收,面向全国招生510名。
1、服装与服饰设计(含:服装艺术设计方向、纺织品设计方向)文理拟招122名
2、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日合作) 文理拟招65名
3、环境设计 文理拟招56名
4、产品设计 文理拟招50名
5、数字媒体艺术 文理拟招50名
6、视觉传达设计 文理拟招50名
7、艺术与科技 文理拟招30名
8、服装与服饰设计(中英合作) 文理拟招16名
9、环境设计(中英合作) 文理拟招16名
10、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表演)专业【详见《东华大学2015年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表演)专业招生简章》】25名
11、表演(影视、戏剧)专业【详见《东华大学2015年表演专业本科招生简章》】30名
以上招生专业均为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学制四年。专业简介见附件一。
二、报考条件
具有参加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所要求的资格,符合国家的体检要求。
三、专业考试
报考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日合作)、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与科技、服装与服饰设计(中英合作)、环境设计(中英合作)等美术类专业的考生(上海市除外)均须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考试。如报考专业在当地属统考范围内的,考生还须参加当地的统考。
上海市生源考生只需参加上海市美术类专业统考,不再需要参加我校专业校考。上海市美术类专业统考的报名考试办法见市教育考试院统一安排。
1、考试科目: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日合作)、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与科技、服装与服饰设计(中英合作)、环境设计(中英合作)等美术类专业:素描、色彩、基础设计。每科满分100分。
2、考试时间和地点(美术类专业)
考点
报名考试地点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南昌
报名请登陆江西省考试院网站jxeea.cn
考试:南昌大学青山湖校区(南昌市南京东路235号)
网上报名1月8-31日
2月4日
南京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南京市建邺区应天大街832号)
现场报名2月1-2日
2月4日
合肥
安徽建筑大学北校区(安徽省合肥市金寨南路856号)
现场报名2月2-3日
2月4日
石家庄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南校区(石家庄高新区信工路18号)
现场报名2月27-28日
3月2日
沈阳
鲁迅美术学院附中(沈阳市大东区望花中路146号)
现场报名2月27-28日
3月2日
郑州
郑州106中学(中原东路124号)
现场报名2月28日-3月1日
3月2日
杭州
浙江理工大学(杭州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928号)
现场报名2月28日-3月1日
3月2日
成都
报名请登陆东华大学招生网zs.dhu.edu.cn
考试: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成都市武侯区簇桥文盛路1号)
网上报名1月25日-2月10日,现场确认2月28日-3月1日
3月2日
武汉
报名请登陆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hbea.edu.cn
考试:湖北省武汉市汉口杨汊湖标准化试场
网上报名2月7-8日
3月2日
青岛
报名请登陆网站wsbm.sdzk.gov.cn/art
考试地点见准考证。(注意2月11-24日系统关闭)
网上报名2月2-10日,2月25-27日
3月2日
北京
报名请登陆东华大学招生网zs.dhu.edu.cn
考试: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街甲2号)
网上报名1月25日-2月10日
3月8日
备注:1、江苏省生源考生限南京考点报考。2、郑州考点只接受河南省生源考生报考。3、河北省生源考生限石家庄考点报考,石家庄考点限河北省生源考生报考。4、青岛考点只接受山东生源考生报考。5、南昌考点只接受江西生源考生报考。
四、文化考试
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有关规定,取得专业考试合格通知的考生填报我校艺术类专业,还须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其中,中英合作的专业的外语科目限考英语,中日合作的专业的外语科目限考日语、英语。
五、报名办法
1、报名方式
现场报名的考点:南京、合肥、石家庄、沈阳、郑州、杭州考点,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到考点面报。
网上报名的考点:(1)武汉考点;(2)青岛考点;(3)南昌考点;(4)成都考点,需要现场确认;(5)北京考点。
2、现场报名须备材料
(1)考生本人身份证原件、复印件各一份。
(2)考生所在省(区、市)2015年艺术类专业考试证件,原件、复印件各一份。
(3)本人近期1寸免冠证件照一式2张。
3、报名手续
在考点按要求填报考生信息、专业志愿。美术类各专业可以兼报,不重复收费。
注意:考生须正确填报所在省的考生号、姓名、身份证号、省份等。因上报时各省电脑系统自动检查,如有错误,考试成绩将无法进入贵省系统备案而只能作废。
4、报名、考试收费基本标准:美术类专业为170元。(各考点所在省另有规定的按该省规定执行。)
六、录取原则
考生须第一志愿报考我校,且高考文化成绩达到我校自行划定的文化控制分数线,具有我校校考专业合格证,并且考生所在省专业统考合格,政治思想品德和体检合格,在此基础上方可按以下原则进行录取:
1、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日合作)、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与科技、服装与服饰设计(中英合作)、环境设计(中英合作)等专业:按考生的综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并按照“分数优先、遵循考生志愿、各专业志愿之间无级差分”的原则择优录取。综合成绩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成绩=专业考试成绩+(专业考试满分÷高考文化满分)×高考文化成绩
说明:对于上海市生源考生,专业考试成绩为上海市专业统考成绩,不需要参加校考;对于其他省生源考生,专业考试成绩为我校组织的专业考试成绩。
2、服装与服饰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与科技等专业要求考生外语单科成绩不得低于70分(满分为150分)。
3、服装与服饰设计(中英合作)、环境设计(中英合作)高考英语单科成绩不低于90分(满分为150分),如英语单科成绩在125分(满分为150分)以上,且服装与服饰设计(中英合作)或环境设计(中英合作)专业为专业第一志愿,该专业综合成绩加10分排队录取。
七、学费标准和就读校区
1、学费标准
(1)服装与服饰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与科技等专业:10000元/学年。
(2)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日合作)专业:国内三年学习期间30000元/学年;日本一年学习期间学费按赴日当年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的标准执行(参考:2014年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的学费标准为860,000日元,住宿费标准为600,000日元)。
(3)服装与服饰设计(中英合作)专业、环境设计(中英合作)专业:国内学习期间30000元/学年。如赴爱丁堡大学学习,学费按爱丁堡大学当年标准执行(参考:2014年爱丁堡大学国际学生学费标准约20050英镑/年,其他费用另计)。
2、就读校区:延安路校区。
八、其他事项
1、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全国招生122名(含上海),该专业下设服装艺术设计、纺织品设计等专业方向,该专业招生录取时不分专业方向。新生入学后,学校通过考核并结合教学资源及学生志愿情况,确定其就读专业方向,考核内容新生入学后公布。各专业方向接受学生数为:服装艺术设计97名、纺织品设计25名。
2、就读中外合作专业全部学业所需费用较高,请考生根据本人家庭经济条件量力报考。因个人原因未获留学签证者或放弃留学者,不能转入其他专业。
3、入学后外语学习语种: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日合作)专业为日语,其他专业为英语。
4、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我校组织的专业考试。参加专业考试时,须携带本人身份证、准考证。若报考专业在当地属统考范围内的,考生还须携带本省专业统考资格证。
5、各科目具体考试时间、考场安排等事项,报名时由各考点通知,请考生届时关注。同时,考生报名和考试期间食宿自理,画具、画板和颜料等考试用品自备。
6、学校不接待电话查分。2015年4月15日起凭本人专业考试准考证号(10位2015******)查询考试成绩登录学校招生网(zs.dhu.edu.cn)查询。
7、对专业考试合格者我校将于2015年4月20日前发出书面通知,请保存备查。
8、新生入学后,学校根据招生规定进行复查,不符合招生录取条件者,取消入学资格。
九、本简章由东华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5月5日,人社部召开全国技工院校招生工作视频会,汤涛副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汤涛指出,“十二五”期间,全国技工院校总体规模基本稳定,政策环境得到优化,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办学质量明显提高,社会影响逐步扩大,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时期,就技工教育而言,既是发展机遇期,也是矛盾突显期。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理清发展思路,转变工作作风,围绕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全面推进技工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要在“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上下功夫,把工匠精神贯穿技工教育始终,培育出更多的大国工匠。
汤涛指出,招生是技工院校生存发展的根本。今年全国技工院校招生规模要达到120万人以上,确保与上年持平,力争有所提高,要通过抓招生带动技工院校各项工作整体发展。各地要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拓宽生源渠道;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规范招生秩序,营造公平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
为了促进技工院校招生,会前,教育部办公厅、人社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各级教育、人社部门在共同做好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中的职责,明确把技工学校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平台,明确不得搞区域间、学校间生源封锁和地方保护。
同时,人社部还专门印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技工院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各地要拓宽生源渠道。在做好常规招生工作基础上,鼓励技工院校积极探索建立多种招生方式和渠道,主要包括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招收中级工班学生的内部招生方式,面向往届初高中毕业生、企业在岗职工等群体的社会招生方式,与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等校企合作招生方式等。人社部还研究提出一批新增专业和专业方向,鼓励各地开展新增专业和专业方向试点招生工作。
人社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出席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部分地级市人社厅(局)分管技工院校工作的负责同志和有关处室人员,全国技工院校负责人在分会场参加会议。安徽省人社厅、云南省曲靖市人社局、重庆工贸高级技工学校、河北涿州技师学院作了经验介绍。
关键词 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制度化;有序化;江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9-0059-05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教育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03]6号)颁布实施以来,江苏省结合本地人才、劳动力市场及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中等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根据不同地区情况,采取联动招生、分段培养、集团办学等合作方式,先后与河南、山西、江西、安徽、湖北、陕西、内蒙古、宁夏、贵州、甘肃、青海、新疆、、云南等省区积极开展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加强了与中西部在职业教育师资、设备、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了中西部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转移就业,弥补了江苏省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
一、江苏省开展东西部合作办学的基本现状
江苏省现有职业学校411所(普通中专168所、职业高中75所、成人中专42所、技工学校126所),其中,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58所,省高水平示范学校131所,三星级职业学校57所,教育系统内公办职业学校全部达到国家级重点(三星级)以上标准。2012年中职招生38.08万人,在校生数116.48万人,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50.3%和49.1%。
为充分发挥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和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就业优势,自2000年起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与中西部省份中等职业教育合作。至2012年底,与十多个中西部省份合作培养了7万余名中职毕业生,涉及机械、数控、电子、服装、汽修、计算机、物流、旅游、焊接等专业,推荐就业率达95%以上,促进了东部资源与西部需求的有效对接。
(一)政府搭台,学校唱戏
江苏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将东西部合作办学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由省、市教育部门牵头组织重点职业学校组成考察组,与中西部省份相关部门、学校深入交流,商讨合作方式,制定合作方案,签订合作协议。如扬州市教育局专门成立扬州民本职业教育人力资源交流中心,落实专人、专业机构推进职教合作办学。该市2004年启动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后,合作招生人数从2005的998人增长到2012年的4311人。
(二)循序渐进,结对挂钩
一是城市之间结对合作,如扬州市与甘肃兰州市、常州市与陕西安康市、无锡市与青海西宁市、苏州市与贵州铜仁市、泰州市与陕西汉中、贵州黔东南州等结成职业教育友好城市,开展合作办学、设备支持和教师挂职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和对口支援。二是学校之间结对交流。江苏省各职业学校拿出最好专业、最优师资、最佳实训平台,与结对的中西部职业学校共享优质资源,如泰州市10所职业学校分别与陕西汉中市8所职业学校、贵州黔东南州16所职业学校分别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
(三)夯实基础,定制教学
各联办学校与中西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及对口学校对开设的专业、课程以及实习等内容进行充分沟通,以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一是进行专业对接,调整优化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江苏省教育厅要求各职业学校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比确定为4∶6。依据“文化够用,技术过硬”原则,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二是推广项目教学法,根据企业的岗位技术规范,加大技能教学。将专业技能教学从教室搬到车间,学生边学习边实践,教师边传授边指导,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三是本着相对集中的原则,单独编班,集中上课。安排沟通能力好、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技能水平高的教师授课。
(四)工学结合,订单培养
近年来,随着江苏省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众多企业出现用工荒,纷纷到职业学校下订单。有了企业订单,校企之间按订单方式培养学生,吸引更多的中西部学生来江苏就读。如扬州市整合本市优质企业资源,汇总用工需求信息,积极推进企业冠名班,仅2011年订单式培养企业冠名班186个。学校、企业与学生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明确三方责任,确定就业岗位、上岗时间、实习期限、就业时间和相关待遇等意向,变招工为招生。以学生自愿为原则,根据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需要,实行学分制等弹性学制,分期分批安排学生到协议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践。学生实习期间,学校全程跟踪学生实习过程,班主任与学生同吃同住,与企业共同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学生毕业后经考核合格,择优录用,安排在协议单位就业,用人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就业手续和保险,并为毕业生缴纳“五金”,实现毕业生优质就业。
(五)亲情管理,优质服务
东部学校根据中西部学生,尤其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生活习惯,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实行亲情化管理;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帮扶家庭经济困难的西部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专门从全校教师中挑选一批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作为教学管理团队,定期学习民族政策、了解民族习惯,交流工作体会,研究工作思路和方法;食堂不定期地为西部学生准备家乡的小吃,让学生在异地也能享受到家乡的美味;考虑到西部学生中贫困生多,学校每月给这批学生每人发放伙食补贴100元,学校还定期给贫困学生发放生活补贴,结对教师定期给予一定的资助;学校出资为每个西部学生办了一份意外伤害保险,学生生病学校也专门给予补助。
(六)对口帮扶,拓展合作内涵
从2005年开始,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年都适时选派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专程到对口支援学校进行考察交流,调研对方学校的招生、办学情况、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并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交流,对合作学校的实验、实习等教学设备进行综合评估。仅在2006~2007年就投入20万元,帮助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高级职业中学加强合作办学专业的现代化建设,帮助对口学校建成一个图书资料室及一个数控编程实验室,改善了对口学校实验实习设施的现状。同时学校积极为联合办班的学生提供就业机会,根据学生意愿和实际表现,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实习就业岗位,做到100%推荐就业,促进了两地合作办学的深入发展。
二、东西部合作办学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合作办学的配套政策不到位
国家有关部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的意见》,但缺乏相关的配套保障和奖励措施,特别是跨省之间合作更需要国家层面对省市级的人员机构、经费、设备等相关配套措施提出明确规定。这是当前江苏省对西部各省合作办学面临的最大困难。
(二)认识有待提高
一是社会对职业教育仍然存有认识误区。一些家长坦言让孩子上职校实在出于无奈,觉得职教“低人一等”。二是中西部学校利益受到影响,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下降。中西部地区学生到东部地区学校就读,西部地区学校必然损失部分学费收益,随着国家中职免学费和助学政策的实施,西部地区学校的经济利益受到很大冲击,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合作办学还停留在联合招生以解东部地区生源紧张的层面上。中西部学校在与东部联合办学上,除了政治层面及学生就业方面,还比较看重对其在资金或设备设施方面的援助,如果没有实质性的援助,可能会影响到中西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经费投入不足
一是中西部学生的培养成本加大。东西部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尽管东部合作学校最大限度降低了学费甚至免除学费,但许多中西部学生仍无力支付。例如,陕西省2008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合作办学中农村学生占所有新生的80%,家庭人均年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学生占38%,500元到1500元的占54%,1500元以上的仅占8%。然而,江苏省职业学校的收费标准一般在每生每学年2000元以上,尽管从2012年秋季起免除了学费,但月均至少400元以上的日常开支以及节假日往返路费使得大部分参与合作办学的学生无力承担。二是现行的中职学生免学费和助学政策资金需地方财政配套解决,财政压力使地方政府对招收外省市生源积极性不高。三是东西合作招生成本较高,学校投入大。由于没有实现财政转移支付,使得学校和当地财政承担了较大的经济压力。
(四)生源急剧下滑
生源锐减是全国职业学校面对的共性问题,中西部地区目前也面临生源下滑、招生困难的状况,中西部一些职业教育较发达地区学校不仅无意与东部地区学校合作办学,还存在生源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参与合作的中西部地区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使得职业教育在当地的吸引力不强,第一学年学生巩固率较低、流失多,使第二学年到东部合作学校来的学生明显减少。
(五)管理难度加大
一是因环境、风俗习惯、观念差异等原因,使得来东部就读的中西部学生出现诸多不适应。由于尚未成年,自我调节能力较弱,违纪事件时有发生。又因家庭路途较远,信息沟通不便,难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学校管理难度加大。二是东中西部学校。在课程标准、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技能考核标准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造成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存在差异,使得通过“1+2”或者“2+1”形式来东部学校就读的学生很难跟上学习进度。三是东西部开展合作办学的学校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使得学生对第二目标学校了解甚少。有的西部学校宣传与实际情况有偏差,过于夸大东部地区的优势,对学生产生一定误导。四是班、新疆班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学校为其双休日、传统节假日安排了各种活动。这些活动极大丰富了学生生活,但对学校的管理、精力投入等冲击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原有教育教学活动的统一安排。由于生活环境不同,中西部学生的文化及思想观念与东部学生有较大的差异,处事方式不同,使之易于与当地学生发生冲突。
(六)就业压力较大
一是由于清真用餐等特殊需求,企业对接收新疆班的学生有所顾虑,愿意接受的单位较少,给学校就业推荐带来很大压力。二是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到位。随着全国“用工荒”的出现,使得一些企业为实现短期利益不执行劳动准入制度,就业门槛降低,技能不高甚至没有技能也可以就业,因而以就业拉动招生的办法对西部地区学校的吸引力已不再强烈。部分西部学校易产生“合作办学不如直接校企合作”、“缩短学校教学、提前输送学生企业”等短视想法,动摇东西部合作办学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推进东西部合作办学的思考
(一)制度政策层面
探索通过国家层面的东西部职业教育专项转移支付手段,建立公正配置教育公共资源的制度,制定鼓励弱势群体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提高就业和发展能力的教育政策。研究探索切实可靠的经济补偿机制,制定职业教育政府购买政策,加强对西部地区骨干职业学校的支持,改善其办学条件,扩大培养规模。教育、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联合出台推进东西部合作办学的文件,明确合作办学详细的配套、补助、奖励政策。特别是对东西合作办学规模大、成效好的职业学校要有明确的倾斜政策,理顺跨省间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要求。
(二)政府层面
1.加强政府统筹
各级政府建立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组成的合作办学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合作交流办公室,牵头负责职业教育的合作办学工作,把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作为对口支援帮扶工作的重要项目之一。各地要有专人、专门机构负责合作办学工作。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人社、经信等有关部门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完善西部学生就业和用工待遇的各项保障监督措施。
2.加大经费投入
一是设立合作办学专项经费。各级政府要安排经费,对联合招生办学规模较大、对学生补贴力度较大的学校给予适当补助。对招收西部对口支援地区学生的学校,财政按招收学生数给予生均一定的经费奖励,支持和保障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的顺利健康开展。二是建立合作办学激励机制。采取多种激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个人为东西合作办学提供支持。三是东部地区要研究制订以国家级重点学校和重点特色专业为主的合作方案,为合作办学的学生提供经费资助和就业援助,使西部来东部就读学生享受和东部地区学生同样的资助政策和奖励政策保障。
3.改革招生政策
一是对口单招面向所有在籍职校毕业生,让中西部地区合作办学的学生能够有资格参加省高职学校的对口单招。二是面向合作办学的中西部地区,省教育行政部门专门投放部分五年制高职教育招生计划,为当地培养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三是政府搭建招生平台,每年适时组织合作学校或利用相关新闻媒体在中西部生源地集中进行宣传,扩大学校在当地的影响。
以专业为纽带,立足于提高西部骨干职业学校的造血功能,对接当地主干产业、新兴产业,每所学校重点打造3~5个核心专业,根据专业匹配度从东部遴选1~2所国家级重点以上职业学校与之结对子对口帮扶。大力开展职教师资及教育管理干部的对流和培训,使更多的西部地区学生、教师和管理干部能够分享合作办学的成果。
5.加强宣传引导,健全激励机制
各级政府和媒体以及合作校应对东西部合作办学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政府每年公布一批东西部合作办学先进单位名单,对送出学生、接收外省学生1万人以上的省区市,对送出学生和接收外省学生300人以上的学校给予表扬、鼓励。定期交流各地各校经验做法,激励先进,促进后进,推进东西部合作办学。
(三)学校层面
1.大力宣传,规范合作招生
东西部职业学校双方通过考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以后,东部学校必须与学生有充分的接触,如播放介绍东部学校办学情况的视频,发放宣传资料,并和部分师生进行座谈,解答师生疑难问题,消除其顾虑,使他们认识到联合办学是掌握技能、摆脱贫困、致富奔小康的阳光大道。
2.突出特色建设,增强吸引力
首先,参与合作办学的学校要突出学校特色建设,打造与当地支柱产业相对接的品牌专业。其次,参与合作办学的双方学校应加强协作,共同制订一体化培养方案。如统一课程标准,学进度,学内容和技能考核标准等。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水平差别较大的学生应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进行分层教学和管理。再次,要进一步拓展合作办学内涵。东西部职业学校不仅要开展联合招生,更要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培养、管理干部挂职锻炼、名师专家支教送教、合作课题研究、图书信息共享等方面对口协作。只有实现优质资源的交融、互补、共生,才能使合作充满活力,真正提高办学效益。
3.加强对外地联办班级的统筹管理
一是合作办学学校可以互派教师,全程参与学生管理, 摒弃那种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的合作模式。东部学校教师可以到西部学校工作一年,深入到合作班级,充分与西部学生接触,向学生宣传东部的办学、经济、社会、人文及就业状况,促进西部学生对东部的向往,从而减少生源流失。二是要主动关心合作办学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采取各种措施,克服因气候条件、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环境改变等诸多因素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困难,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4.做好合作办学毕业生的实习就业工作
提高中西部学生的就业质量,是新时期东西部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是东西部合作学校应实现订单式培养,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培养计划、选拔在校学生、组织实施教学、开展实习培训、进行考核上岗等,落实好西部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努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二是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积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三是东部学校应加强对就业学生的跟踪了解,对有培训需求的学生实施提高培训,确保学生长期就业、稳定就业。
参考文献:
[1]刘贤伟.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困境成因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6):12-13.
[2]张昭文.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与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与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6):5-12.
[3]刘红.营造良好招生环境 探索良好招生机制——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经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6):8-14.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Launching East-West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PENG Zhao-bo
(Jiangsu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njing Jiangsu 210024, China)
就招生制度而言,自主招生是对统一录取制度反思的结果。自主招生的最大特点是将部分招生份额的裁度权交给了大学,所体现的原则是:让属于大学的,回归大学。“卓越联盟”的成立则是应着这一目标产生的新思路。
自信,指的是招生自信。就实力而言,“卓越联盟”成员虽非普通大学,但在世人眼中仍与清华、北大稍有差距。结盟,是展示自信的特别手段,这是团队自信。当这一自信建立在我国高校工科学科发展势头良好的基础之上的时候,自信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各大学自主招生所带来的效益是把双刃剑。对于考生来说,利,是上大学的道路多了;弊,是自主招生考试路上的辛苦多了,家庭支出增加了。因此,虽然大学在根据自身办学特色选拔人才方面功不可没,但却在另一方面造成了考生和家长的四处奔波之苦。联盟招生,可谓有效缓解了这一压力。
“卓越联盟”与其他联盟类似,通过联盟实施集体营销,既压缩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它与“华约”“北约”(分别指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首的高校自主招生联盟)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在于联盟学校综合实力强,招生基础雄厚,受考生和家长青睐。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卓越联盟”成员高校学科特色相对一致,水平不相上下,都是发展势头良好的中国高水平大学。
“卓越联盟”高校,以工程建筑等学科为特长。就建筑学而言,大多数联盟高校是“建筑老八校【1】”,大连理工大学的建筑学也出身不俗,被誉为建筑“新八校”之一。北理工的学科特点也很明显,她以通讯工程专业为主,相关学科齐头并进。学科专业特点的相近,是“卓越联盟”区别于“华约”“北约”的最大特征。
其次,“卓越联盟”高校的综合实力较为接近,没有“华约”中的清华,也找不到“北约”中的北大,所以它更像是一个圆桌会议,没有一家独大的帮主,只有邦联,易于协商。就联盟的粘合度看,“卓越联盟”十所高校在学科方面的合作更为密切,在专业特色方面也更为一致,可谓现阶段高校联盟中最具发展前途的。
其三,卓越联盟的成员校,在我国高校改革和转型(合并、重组、更名等)最剧烈的20年中,很少有走下坡路的,从哈工大到华南理工,她们在创建自己的学科品牌和特色方面,都走在我国大学的前列。通俗一点说,这是一个阵容最为整齐的联盟或团队。
然而,联盟,毕竟是联盟,在其运作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挑战。我们担心的是:第一,“卓越联盟”是否会因为自我否定而走向灭亡;第二,“卓越联盟”是否会因为市场竞争法则而走向式微。
乙方: ____________________
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使中国秘书尽早走向职业化,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甲方授权乙方为______省_____市_____县“北京_______学院_____合作基地”。同时为了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乙方一次性向甲方交纳履约保证金_____元。
二、甲方职责:
1、向乙方提供合作范围内的《授权书》;
2、向乙方颁发“北京_______学院____合作基地”的铜牌;
3、负责协助乙方办理“教育部中国高教秘书学会会员证书”;
4、向乙方提供甲方的办学许可证、收费许可证复印件等有关证明文件;
5、负责学生入学资格的审核、面试及录取工作;
6、负责乙方教学大纲的制定及教学质量的监督和检查;
7、学生在甲方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由甲方负责毕业证书的发放;
8、精品秘书班、现代高等秘书班的学生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甲方负责安排就业。
三、乙方职责:
1、负责在当地办理合作办学的有关手续;
2、负责在当地的招生宣传、报名及入学资格的初步审定等事宜,并及时与甲方联系安排学生入学注册;
3、负责学生在乙方学习期间的教学及生活管理,并提供教学所需要的教室及教学设施;
4、乙方必须严格执行甲方所制定的教学大纲,并及时向甲方通报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 ;
5、负责学生在乙方学习期间的安全并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关责任;
6、乙方办学、培训期间自行管理,自负盈亏,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四、项目名称:
(一)精品秘书班合作项目:
1、生源定位:专科、本科毕业生(年龄在26周岁以下);
2、开班条件:每班不少于____人;
3、合作模式:实施“半年+半年”教学方式;
4、收费标准及结算办法:每年每生学费_____元。前半年在乙方开班由乙方收取学费______元,为保证教学正常进行,乙方可以预留XX元,余款全部交于甲方,甲方从开学后第三个月开始每月向乙方支付1000元,直至余款付清;后半年学生在甲方学习的学费7800元由甲方负责收醛?如乙方不能独立开班而直接将学生送到甲方学习,则甲方按该生全年学费的15%向乙方返利。
(二)校际直升合作项目:
1、生源定位:初中毕业生;
2、开班条件:每班不少于____人;
3、合作模式:“2+3”五年专或“2+2+2”六年本;
4、招生与管理:乙方招生时可使用“校际合作,直升北秘”宣传语,学生前两年在乙方学习,期间的一切教学活动由乙方负责。学生入学后须在甲方注册,甲方将进行全程教学监控。学生前两年学业证书由乙方负责颁发,成绩合格者经面试由甲方直接录取,其后在甲方完成大专或本科阶段的相应课程。如乙方不具备独立开班条件亦可将学生直接送入甲方完成“五年专”或“六年本”学业。
5、收费标准及结算办法:前两年学费由乙方根据当地情况自定并收取,同时向甲方缴纳学费的15%教学质量保证金(不足一万元按一万元收取),为有利于双方长久合作,学生后期到甲方学习期间,甲方每年按学费的15%向乙方返利。
(三)现代办公管理证书培训项目:
1、生源定位:在职秘书及办公管理人员及在校大学生;
2、教学管理:甲方负责制订教学计划并提供师资培训及教材;乙方负责组织招生及正常教学活动;
3、收费办法:由乙方根据当地市场自行制定收费标准并收取费用;甲方每年一次性收取管理费____元;
(四)剑桥办公管理国际证书项目:
1、生源定位:在校大学生、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等;
2、教学管理:乙方负责组织招生及教学管理,如招生人数超过50人(已交费),甲方可协助申请开班;
3、收费办法:由乙方根据当地市场自行制定收费标准并收取费用;甲方每年一次性收取管理费_____元;
(五)合作招生项目:
乙方可作为甲方的招生代言人,为学生及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并代表甲方对学生进行预面试。为有利于双方长久合作,学生到甲方学习期间,甲方每年按学费的15%向乙方返利,直至该生毕业为止。如乙方希望一次性结算的,甲方将按照普通招生标准加100元支付给乙方(普通标准为:招收1?30人每生1500元、31?60人每生1800元、61?100人每生1900元、101人以上每生XX元)。为解决乙方在当地招生时的流动资金,乙方可代表甲方收取预录费300元及30元报名费,甲方统一发放收据,学生入学凭收据可抵等额学费,甲方将此预录费直接冲抵乙方的部分收入。
五、发生以下情况之一者,本合同自行终止,甲方有权收回授予乙方的铜牌及有关证书:
1、乙方以甲方名义从事与甲乙双方合作项目无关的活动;
2、乙方违规办学;
3、乙方违背本合同的有关条款;
4、乙方为地市级合作方的,学历班招生低于20人、精品秘书班低于15人,或总数低于40人;
5、乙方为省会级合作方的,学历班招生低于35人、精品秘书班低于20人,或总数低于60人。
六、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协议履行过程中,如发生纠纷,双方协商解决,协商未果交于甲方所在地的人民法院处理。
七、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正式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两年,届时可优先续签。
甲方法人代表签字:__________ 乙方法人代表签字:__________
1社会实践服务侨校境外招生宣传工作的功能性
在政策制定层面,社会实践是境外招生宣传工作的应有之义.一方面,以教学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实践为两大方向的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提升侨校境内外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而且有利于提升境内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侨校的整体实力,彰显侨校特色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以境内和境外两类在校生为对象的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在读境外学生返乡宣传、随团咨询等社会实践方式,有利于充实侨校境外招生宣传工作队伍,推进境外招生工作常态化发展.在实务操作层面,社会实践是境外招生宣传工作的有效载体.对内而言,招生部门通过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合作,开展以境外招生宣传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境外招生宣传氛围,实现多方联动,形成一种“大招生”的工作理念.对外而言,通过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校董会、驻外办事机构、有合作关系的海外教育机构等作用,有计划、分类别的组织参观访问团、境外中学生夏令营等活动,邀请境外师生来到侨校参观考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会侨校的发展现状,为促进侨校境外招生宣传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与契机.在成果推广层面.社会实践丰富的活动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对于相对单一枯燥的境外招生宣传工作而言,具有提高工作积极性和灵活性的功能,对于维系和发展境外招生宣传工作的社会网络和合作关系,巩固和推广境外招生宣传的阶段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会实践服务侨校境外招生宣传工作的创新性
2.1坚持开展以“寻根之旅”、“中国文化之旅”为主题的境外生冬夏令营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侨校境外生特色文化活动的层次与水平,增强境外招生宣传工作的亮点目前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每年定期开展针对境外生的“寻根之旅”、“中国文化之旅”冬夏令营活动.组织广大在校境外生亲身体验中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文历史风光.这种社会实践模式不仅有利于增强境外生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更为重要的是让其切身体验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强了境外学生对中国的热爱.从而培养一种爱国爱乡爱校的感恩意识,对于在内地侨校求学将产生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和归属感.
2.2积极推进在读境外生返乡宣传社会实践活动,创设“1+N”境外招生宣传工作机制近年来,暨南大学、华侨大学设立专项社会实践经费,组建境外学生返乡宣讲团,不定期、分批次地赴境外开展招生宣传活动.这种不定期的返乡宣传模式,可以避免传统意义上的寒暑假返乡宣传模式,利用境外中学未放假,中学生较多的时段,有利于加强在读境外大学生与境外中学生的交流,更好地宣传推介侨校.在此基础上,侨校正逐步形成“1+N”的境外招生宣传工作机制,即一名专职的招生工作人员带领若干在读境外学生共同组建成一个境外招生宣传工作小组,负责某一地区、某一时段或某一专项的境外招生宣传任务.通过这种工作机制,有利于克服招生部门由于语言沟通、人员紧张、时间短缺等带来的境外招生宣传困难,进而确保侨校境外招生宣传工作的稳步推进.
2.3大力支持以境外中学校长、教师、家长、中学生为对象的境外师生(家长)考察访问团鼓励支持更多的境外师生莅校访问,参观考察学校及所在城市的发展现状,与在校境内外生座谈交流,亲身体验侨校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境外招生宣传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2.4努力创设境外优质生源社会实践基地,为侨校境外招生宣传工作提供良好阵地目前大陆高校境外招生宣传除传统的网络宣传、电话咨询之外,还有就是亲赴境外,通过参加境外教育博览会等形式,进行现场招生咨询,如香港教育及职业博览会等展会.参加此类展会固然可以利用其集聚效应,使更多的境外中学生有机会了解到侨校情况.但是正如内地的大型就业招聘会一样,由于参展单位较多,人流过大、场地有限等方面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境外招生宣传工作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在吸引优质生源这方面,收效甚微.因此,暨南大学、华侨大学两所主要侨校应该充分利用先天的政策优势,发挥校董事会的作用,坚持“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的原则,积极联系境外知名教育机构、中学,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挂牌建立境外优质生源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师生互访、侨校在读境外大学生赴中学志愿服务、“1+1”大中学生学伴助学计划等多种社会实践形式,加强侨校与知名中学的长期联系,为今后开展“定点、专场、长期”的境外招生宣传提供良好的工作阵地.
2.5探索建立境外生“家校联系”制度借鉴大陆家校联系模式,主动学习了解境外生居住地(国)的政治、文化、制度等外部性环境因素,根据学校支持力度,在港澳台地区先行先试境外生“家校联系”制度,如可以组织相关境外生工作骨干教师和辅导员利用寒暑假等时间走访在校境外学生家庭,或者采用寄送新年贺卡,给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推进“家校联系”制度,以在校生家庭为原点,不断辐射当地境外生家庭,为境外生招生宣传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基础.
2.6以“机制化建设、社会化管理、项目化运作”社会实践模式服务于境外招生宣传工作,建立多部门联动、系统化的“大招生”工作格局相较于境内招生宣传而言,境外招生宣传工作更需要树立“大招生”的工作理念,创建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整合侨校各职能部门以及校友会、社会传媒等多方面的资源和平台,共同服务于境外招生宣传工作,为提供境外招生宣传工作的层次和水平提供良好的机制保障.社会实践不仅是构建新型侨校境外招生宣传工作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长期有效运转的强大动力.将社会实践的工作理念、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引入侨校境外招生宣传工作当中,是新时期侨校境外招生宣传工作必须持续关注并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
作者:曾珍 单位:华侨大学
17日下午四时,随着科学考试结束铃声的响起,今年中考落下帷幕。接下来,小伙伴们要关注的事情就是何时填报志愿了。宁波教委官方微信的小编为大家梳理了城区考生的录取安排,一起来看看吧。
1.志愿填报
考生通过网络,在规定时间内,分2次在“中考中招考生志愿填报系统”上填报志愿。老三区初中学校学生志愿填报网址、原鄞州区初中学校学生志愿填报网址登录账号为各自的报名序号,密码为各自的身份证后6位(建议各位学生登录后及时更改密码)。
第一次志愿填报时间为6月20日上午8时至下午20时,考生估分在网上填报二类志愿。第一类为报考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班和中澳合作五年制TAFE大专班考生(填报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班志愿的考生须面试合格);第二类为具有特长生(特色班)资格或报考国际合作项目的考生(国际合作项目报考要求详见各校招生简章),可填报相关的1个志愿,按零批次录取。上述二类志愿不得兼报。
第二次志愿填报时间为6月24日上午8时至6月25下午17时。未被录取的学生,根据已公布的中考成绩,在网上填报两类志愿。第一类为普高统一招生志愿,根据公布的各普高招生剩余名额,在网上依次填报3个志愿;第二类为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志愿,根据公布的招生计划,在网上依次填报5个志愿(5个专业)。上述两类志愿不得兼报。
2.录取
中考后,根据学生志愿填报情况,普高首先零批次录取特长生(特色班)和国际合作项目,招生计划未能完成的,进入双向选择。再根据学生所填报的3个志愿,按各校剩余招生计划数录取,录取中实行第二志愿比第一志愿降低2分投档,第三志愿降4分投档。当录取中出现总分相同时,先比较数学和语文两科合计成绩,高者优先录取;若两科合计成绩相同,再比较数学、语文和英语三科合计成绩,高者优先录取,额满为止。
中考后,根据学生志愿填报情况,职业学校首先零批次提前录取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班、中澳合作五年制TAFE大专班、特长生,录取工作由市教育考试院和市教育局职教处共同负责。然后,各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再按照“遵循志愿,分数优先”的原则进行统一批次录取。
3.双向选择
中心城区高中段统一录取后,市中招办安排考生与学校进行双向选择,未被录取的考生持市教育局中招办印发的分数卡、准考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尚有学额的学校报名,由招生学校择优录取,报市中招办核准。
教育部近日下达了2012年中职招生计划,今后一个时期将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合理安排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达到800万人。
教育部要求,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职普比例不合理的地区,应切实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各地阿在认真做好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工作的同时,要完善招收非应届初中毕业生的招生及教学制度改革,把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城乡劳动者、退役士兵等纳入当地2012年度招生计划。
对不符合国家标准和教学质量差的学校,要坚决调减招生规模,并限期整改。整改工作不力的,要限制或停止其招生。对违规办学、招生管理不善、办学秩序混乱、管理工作薄弱、出现严重不稳定事件的学校,要视情节予以限制招生或停止招生的处罚。对于开设农村医学专业的中职学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会同卫生行政部门,严格审查其办学资质,合理确定招生规模。《京华时报》
已经成功举办4届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6月初正式启动2012年大赛,并首次在天津主赛场外设立10个分赛区。而此次大赛设立的18个专业大类96个比赛项目,均由行业参与组织指导,企业深度参与比赛的设计、命题和裁判工作。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介绍说,每年一届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既是观察中国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窗口,也是展示职业教育改革成果的舞台。参与主办大赛的单位由去年的16个增加到今年的23个,参赛队伍达到4000支,近万人。这充分说明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大赛对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已产生深远影响。
今年大赛的专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三产比例更加合理,同时大幅度改变了以往中职赛项大大多于高职赛项的不平衡状况。大赛组委会也在不影响正常比赛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开放比赛,使本届大赛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开放程度最高的一次比赛。
(中国教育新闻网)
河北省今年将继续实施“送教下乡”工程,计划招收5.5万名农民免费读中职,3年至5年内完成3060个学时的学习任务。
教学采取集中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平时每周有两天集中上专业理论和文化基础课,其余3天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习教学和现场实践。到了农闲时节,学员们集中上课,到了农忙时节,学员们以农活为主,兼顾学习。
在课程设置方面,比照普通全日制三年制教学计划,统一设置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践课3个模块,共3060个学时。课程内容既注重提高学员的生产技术水平,同时又考虑学历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农村社会发展需要,注重提高学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新华网)
为进一步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新疆决定从2012年起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优秀毕业生直升高职试点。据悉,此举旨在扩大高职教育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规模,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据悉,优秀中职毕业生直升高职试点招生计划纳入各接收院校当年核定的普通高职(专科)招生计划总数内,2012年招生计划控制在新疆21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预计毕业生数的5%以内,不超过当年高职(专科)招生计划数的5%。
在校期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以及优秀奖的学生或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一、二等奖获得者,可免试入学。
据了解,新疆要求各院校为“直升专”学生制定专门培养方案,以整班培养为宜。如录取人数不足以单独编班,可插入当年录取新生相同专业培养,但也需单独制定培养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中国教育报》
重庆永川区22所职业技术学校每年输出约3万名高职、中职毕业生,学生就业率连续10年超过96%。
这些学校与400多家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如重庆机电工业学校与重庆摩托车制造商隆鑫公司合作,隆鑫向学校提供发动机和整车供学生实训,而学校为集团输送了上千名技术员工。
让人耳目一新的是,重庆职教基地内的22所学校实行学分互认,培养学生“一专多能”;还实行“学分银行”,学生可以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地分阶段完成学业;各院校的专业涵盖了职业技能鉴定的500多个工种,每个人毕业时至少能拿到一个专业证书。(新华网)
杭州市政府近日出台《关于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企业上岗实习期间每月应获得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50%的实习生活补贴,同级财政根据企业实际接纳上岗实习且实习时间累计1个月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数,按人均每月2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并根据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提高,用于改善学生实习条件。财政承担部分所需经费列入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年度预算,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参照此标准由同级财政予以补助,由学校统一支付给企业。
《意见》还提出,每年将集中组织不少于10%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实践,每年组织不少于100名企业优秀技术人员走进中等职业学校当“老师”,开展不少于1周的支教活动。
据悉,为强化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全面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杭州市提出,到2015年,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政策保障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作机制。(中国教育新闻网)
从今年秋季开始,山西省职业高中、普通中专和技工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将实现免学费全覆盖,惠及62万学生。
据了解,免学费所需资金将由山西省各级财政分级负担,民办学校按属地原则由当地政府负担。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普通技工学校和高级技工学校分别按照每生每年2100元、1200元、2500元和2800元的标准补助;“送教下乡”学生按照每生每年600元学费标准补助两年;体育、艺术类专业也将免除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