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趵突泉教学设计

趵突泉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29 17:40: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趵突泉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趵突泉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结尾艺术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84-01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强调:“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如同一本精彩的小说,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而且也应该有一个让人感到韵味无穷的“结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里,结尾所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举足轻重,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它能帮助学生整理概括,加深感受,深化认识,巩固记忆;它还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通过反馈,引导学生冲刺,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正确的观点,并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完成《大纲》提出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对语文课的结尾艺术,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 激励式结课

教师在即将结束教学时,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厚望于学生,打动学生心扉,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教《趵突泉》时,讲读完课文后教师小结:“趵突泉美丽极了,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将相前往观赏。可是,现在的趵突泉没有课文所写的那样美丽了。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降低了,美丽的趵突泉水小了很多,有的小泉也干涸了,真是可惜啊!祖国的名山名水需要我们好好地保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也需要好好地保护,希望你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把我们美丽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教师的情绪感染了学生,这种结尾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远的。

2 归纳式结课

归纳式结课要求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主要是对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归纳,使学生加深理解,进而完全掌握。如在教《景阳冈》时,教师这样设计:“《水浒传》不愧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景阳冈》这个故事中,作者用神来之笔,抓住了人物的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塑造了一位勇敢机智、武艺高强、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打虎英雄。”通过老师归纳式的结语,学生对武松的形象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3 延伸式结课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已经取得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时,为了加深拓宽学生的视野,经常要跳出教材,把他们的目光引向课外更深更远的空间。上《白公鹅》一课,教师这样结尾:“我们已经知道了白公鹅走路的姿态和平时的活动特点,你还想了解什么问题?”学生争着回答。趁学生兴趣正浓,教师建议学生可组成小组,共同探讨研究种子发芽、母鸡生蛋等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很自然地沟通了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

4 启发畅想式结课

这是教师们常用的一种课堂结尾方法。这种方法并非课文前面情节的延伸,而是在学生学完课文后,作为一种设想,教师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拓展性,而有意识地设计的一个训练环节。人教版《穷人》一文,主要讲了渔夫和桑娜这对穷夫妻不顾辛苦劳累主动照顾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孤儿的故事。针对文章非常富有戏剧性的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教师设计了以《桑娜拉开帐子后》为题,展开丰富想象的结课法。学生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了合情合理的想象。通过这样的课堂结尾,不仅深化了文章主题,丰满了人物形象,而且锻炼和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会有极大地促进。

5 辩论式结课

教师在结束课文教学时,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索,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延伸。人教版《灰雀》一课写的是列宁和一个小男孩对待灰雀的故事。文中很多地方直接描写了列宁是如何喜爱灰雀的,却没有直接写小男孩是否喜爱灰雀。教学该课时,教师给学生留下如下思考题:小男孩喜欢灰雀吗?为什么?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持男孩喜欢灰雀的态度,另一组持不喜欢的态度,他们反复讨论,积极发言,课的结尾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辩论现场,学生妙语连珠,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组织语言,并寻找理由支撑自己的观点。在课堂结尾的字里行间,通过辩论提供给学生联想、思索的余地,使课文内容更耐人寻味。学生在相互交流辩论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共享语言带来的美的享受,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6 欣赏式结课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防洪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137-01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意义与现状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积极思维、启发学生创造性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替代的作用。课堂提问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问点随意,缺乏目的;有的问题肤浅,缺乏思维深度;有的问法呆板,缺乏技巧;有的不考虑时机,机械发问;有的习惯于包办代替,不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

(一)找准提问时机

1.在导入新课时提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生独具好奇与猎鲜,在导入新课前巧妙设疑,以独到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它可以是问题式的,也可以是图片式的,更可以是Free Talk式的,关键是要能引出该课时的新授内容,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2.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提问。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的地方,往往是课文重点所在之处。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通过采用铺垫性、辅的提问,降低坡度,减小难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知识,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般的小学生思维总会停留在一般或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满足于一知半解。教师及时发问,步步深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向纵深拓展。深究性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深探和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思维水平。

3.授课关键处提问。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教师围绕中心句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句引发的,首先让学生读懂中心句,初步明确课文的中心,然后弄清围绕中心句所写的内容,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方面的训练,最后抓住关键词语,把握课文的中心。

(二)提高提问技巧

注重直问曲问相辅相成。直问是直截了当,毫不含糊地提问,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例如,教〈趵突泉〉〉:“文中‘不知疲倦’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而曲问则能增加思维含量,并使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教〈〈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一句时,可问:“作者登上百尺的‘危楼’,心里不感到胆怯吗?”通过讨论,学生便理解了“危”不是“危险”而是“高”的意思。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研习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这样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例如在教授《落花生》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提问的:先问“什么是‘爱慕之心’?‘之’是什么意思?‘生爱慕之心’的‘生’是什么意思?”再问“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爱慕之心?”最后,再问生活之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他事物?你能用上爱慕一词说出来吗?”这样按作者思路,循序深入,层层剥笋,化难为易,逐渐加深理解,自然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讲究提问艺术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富有感染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合理、科学并且巧妙,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营造活跃的答问氛围,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要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并通过课堂讨论或辩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此外,教师提问的形式要有趣味性,还要注重对学生课堂学习心态的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调节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知道学生的学习,何灵活妥当地处理课堂提问时的偶发事件,因势利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动力。

总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全成长,为了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探索向学生激疑设向的方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