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赞扬老师的文章

赞扬老师的文章

时间:2023-05-29 17:40: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赞扬老师的文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赞扬老师的文章

第1篇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师角色,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多开动脑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遇到问题不回避、不埋怨,而冷静对待。教师要转变教学态度、改变教学方法。多一些赞扬,少一些批评;多一分和蔼,少一分严厉;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淡,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能够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被人肯定的人。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人欣赏,因此,一个人只有收益大于付出才会付出,只有幸福大于苦难才会接受苦难,只有“行”大于“不行”才会承认“不行”,只有“赞扬”大于批评才会接受“批评”。只有当批评在被批评者看来是在充分肯定自己“行”的基础上的批评时,批评才更容易为被批评者接受,也只有这种被接受的批评才是最有效的。记住:承认学生“行”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总是竭力证明自己“行”,学生则“不行”,这样往往达不到批评的效果。绝大多数学生需要用赞扬的方式去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都给予赞扬,课后经常与他们聊聊天,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课堂教学中,潜藏着巨大的心理教育因素,是能够有效扩大心理教育影响的主渠道,是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的极好机会。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一次不经意的表扬,可激起学生千百次的希望。”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应该给予更多的赞美、表扬和鼓励,真正做到热爱学生,包容学生,允许他们犯错误,多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相信一定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慷慨地赞扬我们的学生吧,让他们永远生活在希望之中。记得我们班何亮经常不做化学作业,每次只要听到没交作业的有他,我就火冒三丈,三步并作两步走到他面前狠狠的批评他,根本不给他辩解的机会。而他呢也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到后来干脆对我的问话置之不理。最后竟然发展到连试卷也不交的地步。我向别的老师请教,他说:对待这样的学生要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有一点点进步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在长期的自卑中抬起头来。于是,在上课的时候我开始留心他的一举一动。一次,他上课坐得很端正,我不失时机的表扬了他,然后我发现:他不仅上课不捣乱别人,专心听讲,当周围的学生主动找他说话时,他还对那个学生做出不要说话、要听老师讲课的手势。从前的他不仅不交化学作业,就是课堂上的化学作业做得也很慢,别人一节课的作业,他要花两节课完成。一段时间后,虽然他的作业做得还是很慢,但为了不落在其他人的后面,他主动找出本子提前做作业。再过一段时间,我欣喜地发现:他的化学作业不仅能按时完成,而且比以前做得好多了,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其实,后进生也渴望关怀,渴望老师注意他们,更渴望大家能发现他们闪光的一面。有一次,我抽何亮同学站起来回答“什么是元素?”,他却一句话也不说,问他会不会,也不吱声,同学们哄的一声笑了起来。何亮的脸涨得通红,我制止了同学们的取笑,轻轻的抚摸着何亮的头,大声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知道吗?其实何亮答得出来,他只是不喜欢在答问的时候,听到同学们讲话,即使何亮答得再好,因为有噪音,我们也听不到,何亮,你说是吗?”他轻轻的点了一下头,在我的鼓励下,他轻声地回答了,声音很小,同学们还是忍不住笑了起来。“他的声音像蚊子哎……”!我微笑着,看着何亮,大声对同学们说:“我认为何亮答得非常好,一个字都没遗漏,大家来点掌声好不好。”在我的表扬鼓励下,大家都鼓起掌来。何亮抬起了头,心中充满了感激和快乐。我大声地对何亮说:“何亮,再给大家回答一遍,好吗?声音再大一点,让所有喜欢你的同学们一起给你热烈的鼓掌。”

从这以后,每逢化学概念,我都会让何亮和几个胆小、不爱表现的学生起来回答。通过我不懈的努力,他们从开始的不愿意回答,到后来的回答不清晰,再到最后的回答很清楚。在他们的影响下,其他同学都愿意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气氛很好,教学效果明显提升。通过这件事,我深刻的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我把这件事给其他老师讲,有些老师也尝试着,效果很好。所以请大家多给同学们一份表扬和鼓励吧,他们会表现得越来越好。

那么怎样赞扬学生呢?

一、做一个美的发现者

教师要在细微之处见真谛,善于在平凡中找出不平凡。我在学生作业中发现一个学生喜欢生活中的小实验,并把这些小实验融于作业的探究题中,于是我在作业评语中写道:“你富有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我愿与你同行。”谁知,这一激发,他每周都会在双休日利用家里的资源做如:空气的存在、简易净水器、分子的基本性质等实验,并把实验现象和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带到学校找我或同学们探讨,有时还会演示一番,从而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挖掘学生不明显的优点加以赞扬

爱因斯坦这样说过:别人赞美他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他一点都不激动,他作为大科学家听这类话听腻了,但如果谁赞扬他小提琴拉得棒,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因此,赞扬不要老是停留在学生习以为常的优点上,而是要去挖掘学生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表现出教师的独特眼光,让学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效果反而更好。有个学生带我去家访走到哪里他都有认识的人,并且主动跟人打招呼,于是我不是表扬他带我家访之事,而是赞扬他人缘好,很懂礼貌,他兴奋不已。

三、最少期望时赞扬学生

最少期望时赞扬学生,不但容易让学生领受你的赞扬,内心还会产生压力,没做好,还被老师赞扬,真不好意思,这种压力会激发学生更加努力。

四、赞扬行动和品性而非本人

赞扬学生,怎样才能做到既有效力,又不养成学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呢?这就要赞扬他所做的事和他的品性而不要扩大到他这个人。学生经过努力,成绩提高了,就该赞扬他经过努力而成绩提高这件事。因为赞扬他努力,让他知道受赞扬的真正原因,他就会继续发扬光大。而赞扬他聪明,就可能导致他产生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的情绪。

五、微笑是一种不着痕迹的赞扬

第2篇

关键词:言语态度 情绪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38-01

1 幼儿情绪的特点

1.1 情绪的易冲动性

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很强烈,不能自控。年龄越小的幼儿,这种冲动越明显。例如,幼儿想要一个贴画得不到,就会开始发脾气,之后嚎啕大哭,一段时间内这种情绪无法控制。即使家长轻声哄劝也是没用的。

1.2 情绪的不稳定性

婴幼儿期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容易变化,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互相转换。例如当幼儿由于得不到喜欢的东西而哭闹时,成人递给他一块糖,他就立刻会笑起来。这种现象在小班尤为明显。幼儿晚期,孩子情感的稳定性会逐渐增强。

1.3 情绪的外露性

婴儿期的孩子,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在外,丝毫不加控制和掩饰。例如,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到了2岁左右,孩子从日常生活中,逐渐了解了一些初步的行为规范,知道了有些行为是要加以克制的。幼儿晚期,儿童调节自己情绪表现的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

2 教师言语态度的双面性

“言语态度”是指人们对语言的看法,这种看法也许是积极的,也许是消极的,所以对幼儿产生的情绪影响也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

2.1 教师言语态度对幼儿情绪的积极影响

在幼儿园里我们时常听到“今天老师给xx班小朋友请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看是谁?对了,是呼噜噜的,小猪。”“突然!有一只大灰狼跑了出来!”等类似语言,这时你会听见孩子们有趣地哈哈大笑,听到紧张的地方会不自觉严肃起来。

案例:午睡时,多数幼儿已经进入梦乡。突然,杨老师听到一阵哭泣声。杨老师走到床前看发现是多多坐在床上哭了起来,轻声对多多说:“多多,怎么了?怎么突然哭起来了?有什么事吗?”多多可能刚醒,对杨老师的话没有反应,只是仍坐在床上哭。

杨老师快速帮多多穿好衣服带到活动室,先帮她把眼泪擦了擦,然后一边帮她梳头一边轻声的对她说:“多多,为什么哭呀?告诉老师好不好?”

“我妈妈,妈妈她出差了,我好想妈妈。”多多哽咽地说着。

“啊,原来是是因为这个呀!妈妈出差是为了工作呀,工作做完了一定会回来的!”杨老师轻声细语的安慰道。

多多擦着眼泪问:“那我妈妈还会回来吗?”

“当然会回来了,多多可是妈妈的小宝贝呢,说不定妈妈已经再给你买好看的娃娃啦!”杨老师笑着说。

在这里,杨老师用轻柔的语调和安慰性的言语,对幼儿的情绪进行了一定的安抚。让多多觉得妈妈出差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感受到了幼儿园以及教师的温暖。

很多时候教师的一句赞扬、鼓励、肯定、安慰的言语,能够起到稳定幼儿情绪、激发幼儿积极情感的作用,幼儿感受到被尊重、关爱,也有一定的安全感。[1]

2.2 教师言语态度对幼儿情绪的消极影响

积极的言语态度对幼儿产生了积极的情绪影响,反之如果教师对言语态度是消极的,比如在教学中没有积极性,讲故事时言语平谈,用词单调或不苟言笑等,那幼儿在教师这种消极的言语态度影响下,根本不会感受到趣味性,只会觉得无聊,这时就会思想开小差,坐不住。

案例:今天是中班年级组开家长会,有部分幼儿没有接回家要在午睡房里玩一会儿。小楷被分在建筑工地搭积木玩。小楷总是拿很多积木出来,真正玩的时候就拿几块,其他的就堆在了一边。家长会快结束了,于老师让孩子们开始收玩具,就看到小楷把积木都堆在一边,准备穿鞋子出来了。于老师看见后提醒小楷:“收玩具了,我们应该将积木怎么放啊?”小楷就像没有听到一般继续穿鞋子。这时,于老师又提醒他还是没有效果。于老师开始生气了,提高声音批评小楷:“玩具应该怎么收的啊,会不会收积木了?不会收积木下次就不要再玩游戏了!”小楷听了之后愣了一下就开始大哭,一边叫着:“不行!我要玩儿建筑工地。”正好爸爸进来了,小楷一看见爸爸就扑进爸爸的怀里。爸爸问他怎么了,他也不回答使劲的在那哭。

案例中,幼儿因为教师的批评性言语产生了消极情绪。面对错误教师确实应当正面对幼儿指出来,但在言语上应多加考虑。长久用消极言语批评下去,会造成幼儿不喜欢这个老师或者害怕老师等负面情绪。

3 幼儿教师需提升言语魅力

3.1 学会赞扬幼儿

赞扬是一种对幼儿情绪产生积极影响的方法,但并不是所有赞扬对幼儿都很灵验。面对赞扬,应当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什么时候该赞扬幼儿?什么时候不该?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赞扬?什么样的不可以?这些都是教师该思考的。而赞扬也并不是一句“你真棒!”可以包涵的,应从多个角度使用丰富的言语来对幼儿进行赞扬,让幼儿真正感受到自己受到了赏识与肯定,从而有继续前进的动力。[2]

3.2 学会做到艺术的批评

幼儿教师批评幼儿的目的是为了指出幼儿错误的行为,并让幼儿学会去改正不再犯。不恰当的言语批评会对幼儿心理产生消极影响。在批评幼儿时,首先要去尊重幼儿。对待幼儿的错误要客观公正的对待,也要看到他的闪光点。幼儿教师的言语态度应当以委婉、温和的口吻来进行说服教育,让幼儿在轻松的气氛中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另外,在批评幼儿时,教师应当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当批评幼儿时,眼睛应该正视幼儿,握着他的手或者摸着他的头,这样让幼儿在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同时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护。[3]

3.3 学会控制自身情绪

教师的自身情绪也是影响自身言语态度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控自己的情绪,以最好的状态来迎接幼儿。敬业爱岗,要抱着爱与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面对幼儿的错误,要以冷静的态度来处理。面对自己的消极情绪,学会克制,去合理宣泄。切勿将自己不良的情绪带给幼儿,以免用过激的言语态度给幼儿造成消极的情绪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雪梅主编. 试论幼儿教师的语言素养及其思考[J].大观周刊,2012年(第9期).

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特点;赞扬;批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9-01

中职学生群体有其特殊性,普遍表现在文化课上的落后以及学习动力不足的状态。但从终生发展的观点来说,中职学生也能在专业技能上表现出优越性。为了突出这种优越性,如何促进学生自身成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肯定性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要让中职学生更投入其中,教师的鼓励与批评的技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职教育工作者,更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给予赞扬与批评,让他们在成长道路上有更大的进步。

一、针对“自我评价低”学生的具体化赞美

中职学生往往中考失利,在学习上表现出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对学习成绩的高低毫无感觉。产生这种感觉的很大来源是“习得性无助”,在学习过程中一次次受挫,内心体会了难过、低落、沮丧的感觉。再次遇到类似的事情,他们未曾参与就会体验到这种消极的感受。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我做不到。逐渐的,他们身上的负性的标签也越来越多:“我不会”、“我做不到”、“我不能”……而负性标签的影响通常不会只针对个别事件,更会泛化到看不到自身能力上。

中职教育工作者若能了解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自我评价比较低的原因后,有针对性地给予鼓励,相信学生会有很大的改变。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你真棒”、“很好”等不痛不痒的夸奖。而是更有针对性,特别是细化到某一个具体事件或某件事的某一具体环节。从事件的最终结果来看,可能是不尽如人意的,但细化事件的每个环节,我们总能在学生身上找到闪光点,以此赞扬到学生。太久没听到赞美的学生可能会比较惊讶,但渐渐的,这种赞美的力量能够落到学生内心,开始形成一股有形的力量,原来我也能做好这些。当然,我们也要适当表达自己的期待,期待能在更多的环节中表现更好。此时的“更多”要注重不要“太多”,仅比现在做好的状态多一点点足以,这样学生稍稍跳一跳,才能够得到。

二、针对过分注重外在形象的“赞扬式”批评

许多中职学生因为自身学习能力较差,会更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来获得他人的肯定。作为班主任,在班级里会看到一些女生化妆的情况,而这样的行为不符合学校的规定。私底下找过学生几次,提出让学生把妆卸掉,学生都比较配合。但一回头,学生又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怕伤及学生的自尊心,在沟通交流的时候大多是一对一。在一次早自习上发现学生又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我只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来讲这件事了。“你今天怎么又化妆了?”学生只是低头不说话。“G呀,你本身就很可爱了,打个粉底完全遮盖了你本来的美丽啊。”我尽量表现很惋惜的样子。学生有点脸红,抬头看了一下我,又低下了头。同学们也都笑了。这件事之后,我做了适当的反思。这个学生本身比较可爱,所以当着同学的面评价她可爱,并不会给她带来老师只想要批评感觉,既满足了她自己想要在外表上得到夸奖,又达成了不再化妆的目的。这种满足感成了内在动力促使自己改正这个违规行为。当化妆的学生并不是那么可爱,那我们可以采用的就可以具体化,具体到脸上的某个部位。另外,其他学生的笑,也不是嘲笑。这笑的形式在整个事件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否则会对她造成伤害。因此,这样“赞扬式”的“批评”更要注重周围学生的氛围,教师更要对班级有一定的了解,做一个大方向的预测。否则得不偿失,破坏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又把老师的一片心意当成了一把利剑。

三、不稳定情绪状态下的“三明治”式批评

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情绪状态起伏波动比较大,容易冲动。而中职学生对情绪的把控和调整能力表现出来要稍弱。因此,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

班级的团支书是一个性格比较强硬的学生,她的处事比较严厉,开展活动时,如果一些同学的表现不仅人如意,她就会比较严厉地指责他们。时间稍长,同学们就怨声载道。当我找到团支书,问及她对这段时间的工作有什么感想时,她觉得自己很委屈,很想把这部分做好,但是同学们拖拖拉拉,自己性子又急,所以说话就会比较严厉,自己也挺累的。作为班主任也能感受到学生的这部分心情,一方面如何支持学生在工作上做得更好,另一方面又能让她与同学相处好。于是我采用了“三明治”批评方法。先肯定学生所做的投入与努力,她的用心老师和同学都看得到。这部分的赞扬主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被肯定的。“预防针”之后,真正的“批评”才到来。针对她有时候控制不住情绪会对他们发脾气。于是我提出我的观点,作为班干部我们在享受荣誉的同时,也要承担更多责任,接受更多挑战。如果班干部就以为做了“官”,可以随意指使同学批评同学的话就失去了“民心”,今后的任何政策和活动都难以展开。这样的批评对个性如此强的学生来说已经是一剂强心针了,紧接着的赞扬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试着分享自己学生时代的经验,与当时的我相比,你现在已经做得很好。此时学生心理上就排除了不是我一个人犯错的孤独感,而更有信心能够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缺乏学习动力状态下的内在赞扬

第4篇

一、从课文题目入手,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有一些课文,一看题目便会让人产生好奇心或联想,吸引着学生去探究。如《鱼游到了纸上》、《可爱的草塘》、《飞夺泸定桥》等这些课文题目与课文内容、中心紧紧联系。从课题人手,紧扣题眼就能激发学生思维,从而使他们读懂课文。如《可爱的草塘》,教学时让学生齐读课题后问:草塘的哪些地方可爱呢?这个问题因扣住题目而提在文章中心处,学生顺着题眼“可爱”的思路,一步步阅读思考,必然会找到重点段落,从而体会出草塘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样直扣文章中心质疑就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兴趣。

二、从课文内容入手,启发学生思维兴趣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可这样教学第一段:①先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出重点句子。②读所画的句子,谈你体会到什么?抓重点词谈。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谈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再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课文的其他段落,这样就教给了学生思维的方法。学生运用这个方法去思考课文的每一段。就会体会出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即:体现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三、从课文形式入手,启发学生思维能力

作者总是根据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来组织和安排材料的。虽然文章的叙述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材料怎样组织、安排,其间必有内在联系,抓住这些联系,把学生导人其中,就能为学生打开广阔的思维天地。

四、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课堂上老师提问要清楚、具体、明确,面向全体学生。克服“是非式”提问,或漫无边际的“撒豆式”提问。问题要灵活多变。有一定的难度。针对难易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解答。这样才能激发思维。

五、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第5篇

对初学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老师会介绍一般的格式给他们,让他们有所遵循。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它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花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其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至于写读后感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没有任何规范。可以写成很抒情的散文,很尖锐的评论,很精辟的分析,很周详的比较……要看书的性质,也要看你感想的性质。

二、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什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就要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要可以发挥的。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以便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它有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会有分量得多。

三、不要只读一本书

四、赞扬与批评

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可是赞扬与批评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画入微,感人肺腑,文章清丽……全是废话。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批评当然比赞扬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读书报告会更容易受到欣赏。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常用的做法,可是很容易变成一种公式,四平八稳的结果是不汤不水。因此赞扬不容易,批评难,又赞扬又批评也不简单。 ...第 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五、点与面

读书报告可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结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样都谈到了,但只是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几点来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六、不要引用太多

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见为主要内容,原文可以作为举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它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连篇累牍的抄。否则看过之后,只觉得大部分是别的唾余,写读书报告的只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抄录者。

七、读书报告的内容可包括:1、作者简介、内容概要;

2、本书在表达(如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处理等方面的特别之处;

3、书中叫人深刻难忘的部分;

4、作者在书中传递的讯息;

5、个人最喜爱的部分;

6、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如是否值得向其它读者推介);

7、读后感:(1)书中情节引起的联想

(2)书中内容引起的疑问

(3)本书令你有何提醒、启发及反思

(4)本书引起的思想上的转变

(5)本书令你引发的期望

8、从本书有何收获;

9、引用本书或其它书籍的内容,或日常用语。

八、读书报告的撰写步骤:

(一)写版本阅读:为了比较准确理解原著精髓,推荐阅读“全本”;

(二)确立论题:每人根据阅读感受,自由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确立一个论题;选择的角度要小,挖掘要深;

(三)收集资料:1、摘记原文:根据论题,摘录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制成摘记卡;

2、查书籍杂志到校图书馆,区图书馆或市图书馆,依据目录检索相关书籍。同时也使学生更清楚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

3、上网搜索:

第6篇

【关 键 词】教育教学;赏识教育;学生;需求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29-03

一、引言

“赏识”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1]赏识教育是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以尊重、信任、宽容、鼓励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出发点,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育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顺应学生心理的成熟过程,对学生进行褒奖、鼓励、赞赏,使其不断增强自信心,体会到人生价值与力量,不断获得成功和发展的一种教育过程,是一种最具有活力的教育方法。[2]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渴望被别人信任、被重视、被看得起是学龄儿童或青少年最大的心理需求”。赏识理念在国内外的教育思想中早有体现,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调查研究说明

1. 调查对象和方法。本文在大量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某市的4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45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435份,有效率为96.67%,这充分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调查的小学生有117名,中学生121名,大专生84名,本科生127名,其中男生占56.6%,女生占43.3%,有41.4%的学生来自城市,58.6%的学生来自农村,学生来源涵盖全国各省份,具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同时,又对近百名学生进行个别访谈,被访学生分为三个对照组:纪律好成绩优异的学生、学习成绩和纪律均不好的学生、担任班干部有文体特长的学生。

2. 研究工具。本次调查自编赏识教育问卷调查表,问卷共7个题目,全部为单选。内容如下:(1)你是否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2)当你有过错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对待你?(3)老师经常对你表扬和赞赏,你有什么想法?(4)得到老师的批评后你的表现如何?(5)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后你的心情如何?(6)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后你将会有什么样的表现?(7)你认为老师应该怎样对待学生?调查数据均运用SPSS13.0进行处理。

3. 研究目的。基于其他研究者认为赏识教育受个体因素的影响,本研究计划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考察学生对赏识教育的需求是否受个体因素的影响,学生对赏识教育的需求情况,探讨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哪种方式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及学生对赏识教育的渴望程度、得到教师的赏识后心情和行为有什么变化,从而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为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供参照依据。

三、分析和讨论

1. 绝大多数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赏识,人口统计学特征不存在差异。被调查的学生中有73.1%(329)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仅有3.4%(15)的学生直接表示不需要老师的赏识,23.4%(105)的学生认为一定情况下是需要的。在渴望得到赏识的学生中,男生174人,占男生总数的68.3%,占所有渴望得到赏识的52.8%;女生158人,占女生总数的81.0%,占所有渴望得到赏识的47.2%。经卡方检验,显著性值为0.0750.05,说明男女生对赏识的渴望是不存在差异的。同时,三个对照组的近百名学生的访谈记录显示: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都表示需要得到教师的赏识。

在表示渴望得到赏识的学生中,来自农村的有208名,占农村总人数的78.8%;城市的有124名,占城市总人数的66.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对赏识的渴望度不存在明显的差异。经过T检验,显著性值为0.3>0.05,通过直观的观察和T检验,说明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对赏识的渴望度是不存在差异的。另外,从近百名学生的访谈了解到无论是农村的孩子还是城市的孩子,他们都渴望教师对其赏识。

对于受教育程度来说,本文首先采取分层抽样的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到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学生中绝大多数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学习的动力,他们渴望得到赏识,尤其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赏识。然后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表示渴望得到赏识的学生中,小学生有78名,占小学生总人数的65.8%;中学生87名,占中学生总人数的71.8%;大专生68名,占大专生总人数的81.5%;本科生96名,占本科生总数的75.6%。经过卡方检验,显著值为0.350.05,说明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学生对赏识的渴望度不存在差异。

2.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性的对学生进行表扬和赞赏。调查结果显示,有71.7%(323)的学生表示教师经常性的表扬和赞赏,将会有持续的激励作用;15.2%(68)的学生对教师的经常性表扬习以为常;13.1%(59)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表扬是不真诚的,而是有一定的目的性。访谈的近百名学生中有88%的学生认为偶尔的赏识只能起到短暂的激励作用,经常性的赏识和表扬才会对他们产生长期的激励作用。其中学习和纪律均不好的学生表示,如果教师能经常性地对其赏识和表扬,他们能够遵守学校纪律并且努力学习;学习好并且纪律好的学生表示他们之所以会有这么好的表现,是因为教师的长期表扬和赏识促使他们不断的进步;学习成绩一般但有特长的学生认为,如果教师能经常的表扬他们,他们会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并且弥补自己的学习缺陷。

3. 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后的行为和心情均有所变化。得到教师的赏识后,学生的心情和行为都会有相应的变化。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得到教师的赏识后他们首先是心情愉悦,在愉悦的心情下就会产生一种动力。问卷调查显示,83.4%(375)的学生表示在得到教师的赞扬和欣赏后心情是愉悦的,并且更加乐观自信;66.2%(298)的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赏识后行为出现了变化,他们比平时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加支持教师的工作;14.5%(65)的学生表示在短时间内尽量保持教师对自己的好印象,尤其是访谈中学习成绩一般但有特长的学生组,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学生表示得到教师的赏识后,会短时间内保持老师对自己的好印象,这说明赏识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这部分同学需要不断地对其赏识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仅有19.3%(87)的同学认为得到教师的赏识后行为没有变化,在访谈的近百名学生中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赏识对他们不起作用,但这部分学生几乎都属于学习和纪律均不好的学生组,由于长期受教师的批评,他们有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4. 批评会导致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变化。30%(126)的学生在得到教师的批评后,产生悲观、情绪低落甚至自暴自弃的想法。尤其是访谈中的差生组,他们得到的多是教师的批评与指责,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自暴自弃的甘做差生,言谈举止中他们都透露出对赏识教育的需求。有60%(261)的学生得到教师批评后产生自强不息的心理,通过追踪访谈,这部分学生表示,当得到教师的批评后,他们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批评――逆反心理――自强不息――动力,由此可见批评教育的方式虽然会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从实施到最终的结果需要一个过程,并且学生是带着逆反的心理学习和生活。而赏识教育的接受过程是赏识――认同心理――动力,通过这两个过程相比较,可以得到结论:赏识教育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要以赏识教育为主,批评教育为辅。张耀灿认为,“运用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的原则,激励人们不断调整自我行为方式”。[3]

四、建议

1. 科学辩证的运用赏识与批评教育。在赏识教育的理念下,教师到底能不能批评学生,这个问题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焦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学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可能由于错误的行为方式而得不到实现。个案访谈中,有6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批评能让自己产生自强不息的心理,尤其是学习成绩优异和遵守纪律的学生组,他们经常得到教师的表扬,偶尔的批评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孔丘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因材施教”,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4]教师不能一味地赏识学生,要在“识”的基础上对其“赏”或者“批”,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如果学生真的犯错了,我们一定要对其进行批评指正,批评要讲究艺术。正确的赏识,可以给学生以极大鼓舞;适当的批评,也同样能激励学生。

2. 赏识要持续进行真诚地表达。赏识一般表现为赞扬,赞扬只要动一下嘴或一个满意的举止就达到目的了,几乎是零成本。7天一次,这是重复赞扬和赞赏应有的频率,由此可塑造一种忠诚、信任的工作环境。[5]高斯蒂克和埃尔顿在《胡萝卜原则》一书中提出要经常性的赞赏员工,7天一次是最佳的频率。同样,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也要遵循这个频率,力争每周都能让学生得到一次真诚的赏识,真诚的赞扬会让学生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这样往往能激发出更大的潜能。

3. 公开的赏识与婉转的批评。赏识教育应该掌握黄金法则:公开赏识,私下批评,赞美学生时应该在大众场合,最好是当着其他同学的面。在赞扬的时候,教师不能自觉高人一等,要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交流。虽然赏识教育有很多优点,但是批评教育也不能丢失,批评教育运用适当,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甚至可以让学生产生自强不息的心理。在访谈中,三个对照组的学生表示批评要婉转、选择场合进行,学生不小心犯了错误,教师可以单独把学生叫到办公室,首先指出其所犯的错误,然后对其进行严厉批评并且指正错误,最后对其鼓励并提出一定的要求。这样的批评教育可以辅助赏识教育,从而更有效地教育引导学生,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05.

[2]张兴民,张秀伦.赏识教育在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6,(3).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9.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9.

第7篇

一、让学生主宰课堂,互换师生角色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都是被动角色,教师一直是整个课堂的主角,老师只是负责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学习。这种传统教学只是老师单方面活动,师生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成为:我讲,你听;我写,你抄等被动的“互动”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定会给课堂造成一种教学代替学习的氛围,这些小学生都是被教会的而并非自己学会的,这会让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如此一来课堂也就成了老师自己的表演舞台,这些学生最终成为了忠实的观众。曾经有关于传统教学的一段话:课堂上,教师画了一个看似像月亮的半圆,教师然后就问学生们他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众说纷纭,有说是柳叶,有说是镰刀,有说是弯刀的……但老师最后却非常肯定的说是小船。然而从这则小故事中就可以看得出在这种传统课堂上,教学对学生思维的约束,所以,老师还是让学生主宰课堂,从而实现老师和学生互换角色,这样的情况现在看来也是势在必然了。新时代的课堂上师生之间要充分的达到双向交流,互相启发和补充。

在课堂的互动中互相交流、分享对方的想法和经验,也可以在感情以及观念方面进行交流,尽可能的去发掘学生的自身个性特征,放飞心灵,给予学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比如教师在讲《曹冲称象》的课时,老师在导入这篇课文的开端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他们自己大声的去朗诵题目,之后再让学生说出自己在这个题目中想知道了什么。有学生说想了解曹冲是什么人物?有的还想知道大象是从何处来的?有的想了解曹冲如何是称象?……这些学生有各种想法,如此一来就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最后让这些学生们带着自己想到的问题去阅读课文。如此一来学生们就占据了课堂,并成为了课堂的主宰人物,同时教师也把时间还给了学生,自己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促进者。

二、善用评价,活跃课堂,让学生们活动起来

教学中的评价和赞扬都要始终伴随着的,一定要贯穿整个课堂。课堂中的对学生的赞扬和评价要注意每个学生的感受,主要以激励为主,极力去捕捉每个学生表现出的光芒,尽力去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切记使得师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互相评论。一些小学生在评价自己同学学习时,总是只顾找毛病和缺点。像这样的评价很容易打击小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不能使得他们养成去欣赏别人优点和宽容别人的习惯。要想纠正这种传统课堂学习的习惯,教师必须要去指引学生去互相学习,去评价和赞扬学习优秀的同学,这样可以有效的去活跃课堂氛围,同时也能够教会学生最基本的做人道理。教学课堂上要要求老师要“弯下腰”去和学生们互动。而且老师也不要只用简单的“不错” “好”等简单的话语来赞扬小学生,要求老师要用发自内心的话去赞扬,如: “小朋友,你太棒了啦啊! ” “老师相信你能做的很好! ” 。表扬的同时老师也可以带上动作,以表示对学生的鼓励和喜欢,比如摸摸头发之类的。这样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会更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不时的活动起来,唱唱歌、跳跳舞、表演、画画等,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最佳精力,让他们用心去体会生活中的乐趣和感受学习中的快乐。如此课堂不仅不会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也会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而就能消灭“一视同仁”的教学中没有具体到个人的教学现象,与此同时也可以相应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教师在讲《咏鹅》一课时,老师讲完以后要让学生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尽情的发挥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情:尽情陶醉的吟出一首诗而,随后添上一直美丽的大白鹅,颤动双翅翩翩起舞“白鹅舞”……

三、阅读教学为辅,朗读为主

阅读学习是小学教学的基础,小学生从阅读中可以对了解的知识有所感、有所悟。显而易见,自从课改后小学课本有很大的改进,教学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改进,相比较改革之前小学教学有了很大的时代气息,根据儿童自身特点改进后,增强了小学阅读的可读性,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乐趣,熏陶了他们幼小的心灵。这些都是要要求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阅读上,而且阅读的方式也要活跃,科学阅读。但是始终都要坚持课堂朗诵为主、课后阅读为辅,必须要有“读为本”的意识,尤其要注重阅读后的感悟积累。自古都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分析文中出现的问题,这样能够很好的去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主动和创新能力。

四、利用先进教学仪器,尽量让学生离开课本的约束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先让学生尽可能的去了解课本上的知识,大概获知文章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学生才能自主的去寻找自己想要的“景色” 。教材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也是短暂和无趣的,那 “粉笔、讲台、教鞭”的时代早已过去了,我们要迎来具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仪器,如今已经有很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网络信息的传达方式如今也成为潮流,充分借助这些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教学设备,可以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寻找自己学习的方法,从中吸取更多的营养知识,这样他们能够飞得更高、更远……

第8篇

1 兴趣是使学生积极阅读的前提

1.1 兴趣来源于对成功的体验

适时的鼓励、表扬可以使人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就是产生兴趣的源泉。老师要充分运用赞扬的形式,对学生的各种积极地表现给予鼓励,学生也会在这赞扬中,对学习充满信心,获得成功感,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借助拼音进行阅读,速度慢,而无法及时体验到阅读给人们带来的喜悦,造成他们只愿听、不愿读的现状,影响对阅读的兴趣。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一年级上册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大识字量,多认少写,老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处处是儿歌、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及时体验到阅读的成就感、喜悦感,从而调动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1.2 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特别是那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内容生动活泼的儿歌、故事、童话,他们都显出极大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想学生所想、乐学生所乐,利用教材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感染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先进的教学设备,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老师不产生畏惧感,也是在赞扬声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在赞扬声中更容易建立起来。如新教材《影子》一课,它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读读有趣的语句,体验语言文字的幽默与俏皮,说一说影子的特点,在灯光和阳光下,看看自己的影子,使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对儿歌的兴趣,主动去阅读儿歌,体验儿歌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之中。在学科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要使学生获得成功,老师必须设计好探索知识的台阶,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

2 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产生学科兴趣

学生对学科的喜爱往往是从对教师的喜爱开始的,对教师的美好印象是学生学此学科的第一外在驱动力。首先喜欢这位教师,才喜欢接近这个教师,而后对教师所任教的这门学科就想知道的越多,随着知识的积累,认知的深入,他们学习的兴趣就会渐渐地从需要外在的驱动力逐渐转向对学习的内驱力。正因如此,每一位教师在接手新的班级教学的时候,应该重视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要努力使自己在学生心中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如果一个老师整天板着脸,动不动就对学生的积极思想冷嘲热讽,甚至听到一些与自己不同的意见便勃然大怒,不难想象,他很难博得学生们的好感,就算他长着一张刘德华的脸。记得有家企业要求员工微笑时必须露八颗牙齿,老师也是一种服务行业,虽然不必做得露八颗牙,但脸上挂着微笑,是最起码的。

3 背诵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基础

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其中包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背诵就是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激励学生自觉背诵的愿望,指导背诵的方法,可在游戏中背,在表演中背,举行“朗读比赛”、“我是小小朗诵家”等多种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课上读、课下背、校内读、校外背,在读中笑、笑中读的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语言词汇,培养语感。如在教《四季》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边表演边背诵,在背“小草发芽”、“谷穗弯弯”、“雪人大肚子一挺”时加上合适的动作,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词语、句子的含义,而且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祖国的语言美。

4 培养学生想象力是提高阅读的有利保障

课程标准对一年级的阅读有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美。学生可以借助于想象,把课文内容从头脑中再现出来,所以在阅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是相当重要的。 4.1 在“看”中启发学生想象

丰富表象是创造想象的必要条件,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如实物、图片、动画等,让学生学会观察,为想象积累丰富的素材。如教《比尾巴》一课,为学生提供各种小动物尾巴的图片,使其观察各种动物尾巴的不同,丰富学生的表象。教《小小的船》时,我利用课件让学生观看小女孩坐在弯弯的月亮上,遥望夜空的情景,发挥想象,理解弯弯的月儿像小船一样,两头尖尖的。并想象自己也能坐在月亮上看到夜空中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空,在头脑中展现一幅美丽的画卷,并用绘声绘色的朗读传情达意,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4.2 在“听”中启发想象

听优美的文章、动听的故事、美妙的音乐,头脑中联想人物景物的形象,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能加深对作品的感受。教《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想象江南鱼米丰收、小竹排在画中游的情景,加深对儿歌的理解。

4.3 在“读”中启发想象

第9篇

低年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渗透在课堂中,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通过字词训练,感悟文本,理解和领会故事和人物形象。

如何将工具性和人文性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低年段语文教学彰显活力,是我关注和思考的问题。现以《画家和牧童》课堂教学为例,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识用结合,积累字词

在低年段教学中,学生的字词处于积累阶段,教师要通过对字词的听说读写来刺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顾此失彼,要么注重对教材的文本挖掘,忽略语言文字,要么过分注重字词积累,忽略人文性的渗透。我认为,可以从识用的角度,贯穿字词积累的主线,并结合特定的语境和课文语义,提高学生对字词的运用能力。

《画家与牧童》中有25个生字,要求学生会认13个,如果单纯地让学生抄写,会挫伤学生对文字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低年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为此,我将生字分散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下环节进行字词积累。

(1)识字书写:用多媒体展示“批评、拱手、价钱、购、挤、抹”等生字词。

师:这些字你会写吗?写下来,说说你是怎么记住的。它们分别在课文的哪些句子里。

学生采用小组竞赛、集体评议的方法认读,积极性非常高。

(2)识字运用:针对学生朗读中的漏读、少读问题,让学生进行评议,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当场更正,能促进学生对生字词识记的正向迁移。

二、情感渗透,领悟字词

《画家和牧童》讲述了著名画家戴嵩在画斗牛图时,向牧童虚心求教的故事。让学生理解戴嵩的人物形象,既能渗透情感,又能发展字词的理解力,这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

我抓住“著名、夸赞、称赞、赞扬”来进行字词的教学,体会不同词语的表达效果。“什么叫‘著名’?(很有名)你从哪里看出来?”学生根据文本理解“著名”: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有钱人争相购买,看画的人都赞叹不已。“从‘著名’这个词,你能看出戴嵩是个怎样的人?(技艺高超的著名画家)从哪里看出他技艺高超呢?”学生找出句子:(1)他有一天要画一幅《斗牛图》,沉思片刻,很快就画成了;(2)围观的人纷纷夸赞。

师:(出示“浓墨重彩、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藏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他一会儿浓墨重彩,一会儿轻笔细描。”)“一会儿……一会儿……”说明什么?(他画得非常熟练,非常快。)“浓墨重彩”怎么理解?“轻笔细描”是怎样的?

多媒体展示戴嵩的技法,让学生建立直观概念,理解戴嵩的画法有密有疏。

师:(出示“夸赞、称赞、赞扬”)“夸赞”是什么意思?“夸赞”的近义词是什么?“夸赞”、“称赞”和“赞扬”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通过对比,学生从情感色彩上理解了词语,并能够和文本人物建立联系,培养语感,同时领悟字词的特定含义。

三、说写构建,运用字词

低年段语言能力的发展,要着眼于长远,不是读读写写那么简单,而是要实践和运用,构建说写模式。

“夸赞、称赞、赞扬、浓墨重彩、轻笔细描、著名”等词是文章的关键字眼。为此,我从这些词语入手,发展学生的仿写和说话能力。

师:“一会儿……一会儿……”是说戴嵩做了两件事,你们能学着说句话吗?

生:妈妈一会儿跑过去做饭,一会儿跑过来指导我写作业。

学生的仿写是对文章中句式的理解和实践,这样就有了特定语境的使用基础,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学生造句时存在机械模仿的问题,如“著名”:“他是个著名的画家。”这句话在句子的运用上没有问题,但不具体,于是我就指导学生继续造句:他的著名体现在哪里?学生这样仿写:“他是个著名的画家,每次只要一画画,就有好多人来观赏,人们赞叹不已。”

表示对人的肯定的词语,学生找到了“夸赞、称赞、赞扬”等词,情感色彩非常浓。那么如何进行仿说呢?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完整:人们都说戴嵩画得好,可以用哪个词表示?(夸赞)有人说戴嵩画得很像,用哪个词更好?(称赞)还有人说戴嵩把牛给画活了,可以用哪个词表示?(赞扬)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明白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示。

第10篇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小站》这篇课文。它主要讲了一个地处山区,无人注意的小站,由于工作人员的精心布置和认真工作,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赞扬了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精神。

这是一个北方山区常见的小站。它不像太原火车站那样华丽,只有一间红瓦的小房和一排白漆墙。我很奇怪,这样一个小站,怎么行把作者吸引住呢?老师讲完课文,我终于明白了。原来作者是被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精神感动了。你看小屋左边的那张红榜是为了让旅客们注意安全;出站口旁的宣传画;是为了让旅客们注意讲卫生而设计的;小黑板为旅客们了解国家大事带来了方便;喷泉和杏树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这一切不都是小站工作人没设计的吗?他们用汗水换来了旅客们欢乐。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人活着就要有意义,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要为别人做出贡献。

第11篇

心理学家提出:经常受鼓励、表扬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独立思考、想象力、创造力、人际交往等方面远远超过受批评的学生。虽然现在鼓励已被认为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在教学中也被广泛应用,但并不能准确、适当地运用,特别是当前新课程标准改革,鼓励教育被更广泛的提倡,为使其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我们有必要学习并掌握更多更好的鼓励的方法。

一、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俗话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再差的学生也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一些学习差的学生可能会在音乐、美术或体育方面有特长。因此,教师对待学生要因人而异,在班级工作中,老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为他们提供或创造能取得成功的情境及自我表现的机会,设置适合他们个性、长处的岗位或职务,利用其长处,发挥其潜能,在取得成绩时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对于他们薄弱之处适时的提醒、督促,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精神愉悦的同时,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约束自己。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在被多数教师列为“不可造就之才”之后,另一位老师从他的“笨拙”之中找到了他的办事认真、谨慎的性格特征并予以赞赏,让瓦拉赫学化学,终于使他成了“前程远大的高才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就是“瓦拉赫效应”。

二、表扬要适时。真诚、坦率、得体的鼓励能创造奇迹,要掌握好时间、地点,需要花费些时间。《圣经》中所罗门谚语说:“那种在合适的环境说的话,就像银幕的布景下映衬着一个金苹果一样。”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发现了学生的点滴进步或闪光点,要趁热打铁,及时表扬、鼓励,才能激励学生巩固好的思想和行为,不要等到学生的进取心和上进心冷却了再表扬,那就一点用处也没有了。

比如:学生课堂回答得好,老师应随时赞扬,不要等到明天再表扬,当天某同学做了好事当天就表扬,某同学成绩一直不好,这次考试进步了,应马上表扬、鼓励他。

三、表扬不能太廉价或过度。人人需要表扬,这是渴求上进,寻求理解的表现,是满足自尊和增强自信的正常心理需求,但应该有个度,总是表扬,容易使孩子产生满足感,削弱进取意识。太廉价或过度的表扬会起反作用,能拉大名与实的距离。心理学认为,要提高表扬、鼓励的价值,就不能滥用。过度使用会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表扬不是真心的,而是一种惯用的手段。如果老师对学生的一些好的行为感到太惊讶,学生会理解为反面的不良行为也不会很严重,而且这类行为很快就会发生。从心理学解释,老师太多赞美他所期望的行为,则隐含着他原来正期望相反的行为可能会发生。一味地表扬、鼓励使得学生往往对自己没有清醒和全面的认识,反而不利于他们进一步成长。所以不能认为说好不说差才是表扬,对学生要有全面和客观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优势和进步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才是成功的表扬、鼓励。

四、表扬语言要随机应变。有些老师在课堂上为了不伤害学生,无论学生说什么都用表扬通用语:“对!说得很快!”“好!讲得很好!”不予指正,一味肯定,不加分析,赞不绝口,这种让学生不知道自己好在何处的通用表扬,会让老师在学生中失去威望,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降低辨别正误的能力。这样的表扬语言听多了,会使学生很乏味,没有新鲜感,也不会促进学生的进步。因此,老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表扬语言,如:“你已经非常尽力了,效果要慢慢才会显露出来。”用于那种心里虽想进步,但能力、自信较差的学生;“继续努力,加油干吧!相信你下学期一定会在班级里崭露头角的。”用于那些好胜心强、敏感度高的学生;“我认为你虽然是年级中的佼佼者,但应到县、市里去比试比试,不知你会不会名列前茅?”用于那些聪明,但易自满的学生。

五、树立正确的鼓励榜样。根据学生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很多老师都选取一些榜样教育学生,使其受到激励和鼓舞,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但由于认识的偏差,有些教师所树立的“榜样”值得推敲。

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表扬:“某同学高烧不退,仍坚持到校上课。”这里老师树立的榜样是不是值得广大同学效仿?老师应积极劝说学生去医院治疗,因为高烧对学生的身体和学习都是不利的。因此,老师的表扬准确性要强,所树的“榜样”要的确是积极意义上的榜样,以防对学生产生误导。

六、表扬学生的行为和品性而非本人。赞扬学生,要做到既有效又不使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就要赞扬他所做的事和他的品性,而不要扩大到他这个人。学生经过努力成绩提高了,就应该表扬他经过努力而成绩提高这件事。因为表扬他努力,让他知道受表扬的真正原因,他就会继续发扬光大;而赞扬他聪明,就可能导致他产生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的情绪。正例:“这篇作文水平很高,他对中学生的心理有深刻的描绘!”反例:“老师觉得你很了不起,文章写得很棒!”“最近我认为你变成好孩子了。”这些对人格自身的赞美,往往会使学生认为自身的价值必须依附在他人给予的赞同上。同样,面对一群学生时,老师不能对一些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说:“很棒!很聪明!”因为其他未能回答出问题的学生听后会感到自己“很差!很笨!”所以表扬学生不应附带对学生人格的评价。

第12篇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动机,它在学习中是最活跃的因素。对于数困生,开始他们并不一定对数学无兴趣,须首先通过适当的方式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动机。引起动机的主要因素有三个:

1.内部动力因素。它包括兴趣、理想、信念、态度、习惯、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要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很重要的。而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一旦连续几次听不懂,或是连续几次考试成绩落后,便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进而学习兴趣大减。所以,必须通过多种渠道诱发数困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帮助数困生树立良好的个人理想,增强他们经过努力必能成功的信念,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也是诱发内部动力的重要方法。

2.目标动力因素。它包括新奇内容、赏心悦目的形式结构、奖赏与赞扬等。数困生由于成绩低下,对教师的讲授内容是懂非懂,不能全面理解与掌握,久而久之,发展为注意力不集中。越是这样,听不懂的内容就越多,越听不懂就越不注意听课的内容,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从分析数困生的成因来看,往往是对某内容一时忽视,没有学或没有学懂,又不能及时补上或弄明白,致使在一环紧扣一环的知识链中出现了断环而衔接不上,这样就影响后面的内容,进而不懂的内容越来越多。所以,教师若能出示新奇内容或赏心悦目的形式结构,则可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保持较强的学习动机。另外,奖赏与赞扬也是诱发数困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渠道。

3.外界压力因素。它包括家长期望、老师督促检查、竞赛评比等。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有适宜的外部条件的诱发,指导才能顺利进行。如果缺乏适宜的外部条件,数学学习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持久,这一点对数困生来说尤其重要。通常这个外部条件就是数学教师的教学和家长的期望。因此,数学教师的教学,是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另外,教师对数困生的爱与期望是他们产生数学学习动力的源泉。因为教师的爱能直接感染学生,一旦被他们理解和接受,就能激发起学习数学的热情,产生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并鼓舞他们去克服困难,勤奋刻苦地进行学习。

由于数困生学习动机明显低于优等生,所以在学习上表现出的热情、兴趣和积极性就不高。这就是一部分教师对他们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的原因,长此下去,就使他们失去了由差生转为优等生的机会。转化数困生的工作虽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或利用他们已有的学习动机来促其转化是关键。

1.利用交往动机转化学困生

交往动机是指人们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建立友谊关系的需要倾向。在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交往动机表现为主动参与探索讨论和小组学习活动、喜欢和其他同学交流学习问题等。美国心理学家麦基奇研究表明,交往动机水平高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交往动机水平低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数困生来说,由于他们在班级中成绩落后,难免在同学中间受冷落,产生自卑心理,自然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这对转变他们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千方百计地利用一切机会,创造条件,提供给他们交往的机会。如与教师的交流、与学习较好同学的交往、积极参加各种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才能使交往动机在转变数困生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2.利用赞许动机转变学困生

如果做一件事获得别人的称赞,就会感到满足,这一类动机被称为社会赞许的动机。众所周知,学生在受到老师、家长的赞扬后,激发起的学习热情是不可估量的。不可否认,很多优秀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赞扬声中成长起来的。对于数困生,更需要来自家长、老师、同学的鼓励和赞扬,尤其是每当他们取得成绩,哪怕是很微小的成绩,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实践证明,如果数困生认为不论怎样做也不会得高分,也不会受到老师表扬的话,那么他们就不可能有最大限度的学习动机。同样,如果他们认为无论怎样努力也会不及格时,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就基本上没有了。

3.利用成就动机转化学困生

成就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出应有的贡献。优等生有自己认为在学习中取得的成就,而数困生也不例外,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往往对优等生取得的高分、名次、成绩加以肯定,而对数困生取得的成绩却不屑一顾,殊不知这又失去了一个转化数困生的极好的渠道。利用成就动机转化数困生,首先要做的是使他们获得成功的经验。其次是对数困生的成就动机进行训练,通过与他们的谈话、讨论使其注意到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行为。

4.利用正确归因转化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