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找规律课件

找规律课件

时间:2023-05-29 17:40:57

找规律课件

第1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学具、水彩笔、板书的教具,磁铁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1、孩子们,你们看,谁来了?(课件出示:聪聪、明明。学生主动给聪聪明明打招呼。嗨,哈罗。然后聪聪、明明给小朋友打招呼:小朋友们,你们好,我们又见面了,聪聪说:今天,我和明明要带你们到一个很好玩的地方,猜一猜,是什么地方?师:知道是什么地方吗?

2、出示“数学乐园”明明说:瞧,数学乐园可是我和聪聪布置的哟,怎么样,漂亮吗?)师:他们的布置不仅漂亮,而且还藏有一些小秘密,找一找,有什么秘密?(停5秒)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开始吧。(学生分组交流,师指导观察)

3、小组汇报:谁来说说你的发现?充分让学生说,(学生肯定回答较为哆嗦如:是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同时师跟着指主题图当说到主题时,师:哟,你找到了彩旗排列的规律,你真聪明!你能大声地再说一遍吗?(师点课件引导生说出规律。)师补充:说简单点说是一黄一红为一组不断地重复出现,他说得真好,小朋友,把掌声送给他,送你一个智慧星。再让其他生说出灯笼、彩花的排列规律。(每说出一个规律课件跟上)

3、揭示课题:刚才,小朋友找到了不少的规律,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找规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猜一猜,(师做神秘样)这面旗的后面一个应是什么颜色的旗?(很惊讶)你是怎么知道的?对,说得真好,他是根据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依次不断地重复排列这个规律知道答案的。

这个朵花的后面一个应是什么颜色的花?这个灯笼的后面一个是?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你们不但找到了规律,还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好了,我们一起去数学乐园去玩玩吧!

二、动手实践,找规律

(一)教学例1中跳舞图

1、师:看一看,迎接我们的是什么呢?(歌舞表演。)

2、(出示场中小朋友跳舞)仔细观察,跳舞的同学是按怎样的规律站队的?(抽生说并表扬生:你的规律找得好。)(一男一女或一女一男)师:他们是围成一圈跳舞,如果以男生为开始,就是一男一女,如果以女生为开始,他们站队的规律就是一女一男。(课件演示)。

(二)教学例2

1、聪聪:小朋友,我们去观看魔术表演吧。师:看魔术去。(魔术师出现)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数学乐园,注意了注意了,魔术表演开始了,1、2、3变!(魔术师吹口气,变出例2第1图)

2、师:魔术师变出了什么呢?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照规律照着摆吗?试一试,找出规律,用学具摆一摆。(每个问之间稍停一会儿)

3、抽生上黑板摆。师:来,告诉小朋友,你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师问:你们也是按照这个规律摆的吗?还有其它的发现吗?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同时发现魔术师变出的图形既可以从形状上找排列规律,还可以从颜色上找排列规律。

4、师表扬学生:真聪明,继续加油,魔术还要变。(变成例2第2图)

师:魔术师又变出了什么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你能接着摆吗?试一试。

5、生上黑板摆。你能说出它们排列的规律吗?(从形状、颜色上谈)

师:小朋友摆得真好,不仅能从图形的形状上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还从颜色上找到了排列规律。

6、好,把学具推上去。出示课件魔术师抛花:魔术师说:呵呵,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变!这些鲜花送给你们。师问:你们喜欢吗?

(二)教学例3和“做一做”

1、师:孩子们,数学乐园里有很多游戏,我们去玩玩涂色游戏吧。(出示课件)出示课件:聪聪明明拿着画板,聪聪说:我能按照这些图的规律涂色,明明,你会不会?明明:我当然会啦,小朋友,你们会不会呢?

2、师:那就请孩子们按照规律把没涂的涂上正确的颜色。翻到书第89页,开始吧!

3、展示学生作业,并说出为什么涂这种颜色,让学生说出规律。问:哪些孩子也涂对了,好,表扬自己。

4、出示“做一做”第2题:一群小星星和一些正方形跳到舞台上。其中一颗星说:唉呀,我们怎么都没涂色呀,一点儿都不好看。小朋友,你们能帮帮我们,给我们涂上有规律的漂亮的颜色吗?让我们来当一次小小设计师,给这些图形设计出有规律的美丽的颜色来。(收2本,逐一展示。可根据实际问:你是怎么涂得又快又好的?)

课间休息:多么欢快的音乐,孩子们,来,跟老师一起随着音乐活动活动吧。活动中:师问:会了吗?自己跳跳。(师生共舞,左拍一下,右拍一下,上左挥一下,右挥一下有规律的音乐和动作。)

师:孩子们,你们怎么这么快就把老师的动作学会了?让生说出老师跳舞时动作的规律。

三、创造规律、表演规律。

那你们能不能像老师刚才那样用不同的动作或者声音有规律地表演吗?不同的动作或者声音(请几生表演,同时请学生说出其表演的规律,来,请小朋友跟你一起做。)

四、生活中的规律。

第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找规律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我们的教育要先于时代的发展社会才能进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信息技术已频频走入课堂,并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等特征服务与数学教学,为数学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无可比拟的教学效益。这种技术将我们难以呈现的教学情境、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练习等,用声音或静态、动态的图像任意地结合在一起,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跃了起来。我在使用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它的优势,但也发现了一些使用不当的问题。下面我就以二年级下册《找规律》为例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1.激活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入教学氛围,深化主题。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需要从生活中总结归纳、引入课堂,因此,只有教师讲或是用书中的主题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认识也较为片面。如《找规律》一课,直接出示主题图,内容就显得单一,而且有为了讲课本而特意编题的嫌疑,像把学生生拉硬拽到课堂中。而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提前把生活中各种有规律排列的图片、场景集中起来,展现给学生,既生动又形象,学生也乐意去观察。自然会发现这一些图片和场景中存在着共同点,就是有规律。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主题内容。并且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学习兴趣也高,也使学生加深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

2.简化难点,优化数学过程。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操作性强,光让学生听和看并不能让他们牢固掌握知识,只有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在二年级下册《找规律》这节中,规律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有在脑中形成动态的变化影像,学生才能理解。利用教具操作是有局限性的,逐行逐列之间的变化很难连贯地展示,但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动画的形式,过程鲜明、有连续性。让学生的思维能从实物的变化中抽象出变化规律的模型,再动手操作时就不会手足无措。

3.激发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对数学的认识。鲁迅曾预言:“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是的,时代进步了,教学课堂也在不断改革。现代化教学手段,正以形象性、生动性、情趣性、直观性、快速性代替教师的讲和写的教学手段。如《找规律》这节课因为有生动、真实的多媒体课件,学生从开课就对这节课很有兴趣。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从观察中发现规律、思考规律并操作发现的规律,从而创造新的规律。正是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声音、动态的影像等多种媒体相结合构建了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生活化、趣味化。学生才能始终保持兴奋、愉悦,对知识保持高度渴求的状态,在无意识间吸收了大量知识。让学生学得轻松,变听课为主人,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产生了优化的效果。

多媒体课件如果运用得当,与数学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就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但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广泛应用,也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一支笔、一块黑板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都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已。所以,它的运用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必须前提,若一味贪图它的热闹就会走弯路。

二、使用过程中的反思

1.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而非复制书本。如果我们只为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将课本内容简单地复制到屏幕上,机械地点击、讲解,那我们与放映员和解说员又有什么区别。所以,在制作课件之前要精心设计,使其能辅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时时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现在很多上优质课或观摩课的老师都在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只突出了个人的“表演”性,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数学教育不是片面的、表面的,而是深入的、长远的。一切以学生的能力、素养的提高为前提,不能只顾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过程而不深入讲解,忽略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3.从知识点出发,突出知识而非课件。教学课件是辅助教学而产生的,所以在制作使用过程中一切要以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不能只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将课件制作得过于花哨。在《找规律》一课中,有位老师引用了唐僧师徒四人来演示循环排列的规律。结果学生只看画面,而没有用心观察。虽然课件演示得很清楚,但学生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找规律上,只觉得这四个人蹦来蹦去很好玩。当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时,没有人能回答上来。因此,教学课件的设计还是应突出知识点,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制作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一切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使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突出教学的核心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小学教育是人发展的根基,只有根基扎实,我们的教育才能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第3篇

1法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数据库教学法的应用

1.1初建法规、案例数据库,培养学生法律职业能力之一———搜索查询能力我国传统法学教育课堂上使用的案例和法规都由老师提供,学生不仅学习被动,而且从未意识到搜索查询能力和积累案例、法规资料的重要性,而这些能力对于未来从事法律职业相当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查询搜索能力,美国法学院有一门必修课,叫做LegalResearchandWriting,其主要是向学生讲授法律资料、法律信息的情况,包括如何查找案例和有关立法,查找书面法律出版物和网络上的法律信息资源。这源于美国是判例法国家,但培养搜索查询的能力对于对于我们成文法国家也同样需要。而我国没有相关课程,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考虑将搜索查询方法穿插于日常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搜索查询能力,笔者以建立法规和案例数据库为指向,让学生在学习过课程章节后,针对章节内容收集相关案例,课程内容全部学完,形成总的案例数据库。法规数据库则由学生在学期开始时就进行整体收集建立。最初形成的案例数据库比较杂乱,需要对案例进行分类,可以按收集时的课程章节分类,这种分类方便学生按课本章节内容查找案例;还有种方法就是按民事案由进行分类,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和法律实务直接接触。数据库教学法的优势在于:①自建数据库便于教学。国内的法律资料数据库,如,北大法宝等,内容过于繁复,不太适合教学。自建数据库内容简短,和课程章节结合紧密,便于教学。②自建数据库使学生学习变得主动,教给了学生搜索查询法律资料的技能,便于学生养成积累案例法规资料的职业习惯。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老师的作用在于:教给学生收集法规、案例的方法、途径;帮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类,案件归类较难,需要对案件有深入理解。

1.2整理数据库资料,培养学生法律职业能力之二———归纳能力法律实务工作要求从业者能迅速概括案件事实,找出争议焦点,即要求从业者有极强的归纳概括能力。而我国法学日常教学对学生这方面锻炼较少,学生常常废话连篇、词不达意,概括归纳能力急需提高。对案例数据库的整理可以达到此目的,具体方法是:①让学生对案例资料进行案情提炼,提炼内容可以书面形式进行,也可口头进行,案情表达应在不失本义的情况下用最少的字数表达;②归纳争议焦点。争议焦点的归纳对于分析案情特别重要,需要学生准确把握案件争议,归纳也要力求简洁;③对案件进行简要法律分析。这种练习可课堂口头进行,也可作为课下作业让学生完成。对案件的分析应做到法律适用准确,条理清晰,文章简洁。通过这种方法反复练习,学生归纳、捕捉重点信息的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法规数据库的使用主要是学生课下阅读,让学生掌握课程的背景法规知识。

1.3分析使用数据库案例资料,培养学生法律职业能力之三———案件分析及文书书写能力分析使用案例库资料使我们想起判例教学法。判例教学法产生于美国⑥,是通过分析判例给学生提供运用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问题的实战机会。判例教学法为美国培养了大量杰出的法律人才。判例或案例教学法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受到了法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然而,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学者认为:目前中国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只在有限的功利和不甚合理的意义上发挥作用。⑦笔者观察课堂中的案例教学法,发现其有这些问题:案例分析重实体法分析,轻程序法分析,实体法课程和程序法课程老师割裂案例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分析,学生无法实现实体法、程序法知识的衔接;重案例直接相关法条的运用,轻案例其它背景法条的分析,学生缺乏对相关法条分析整合的能力。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其外在体现———文书书写能力,笔者建议按下列方法使用案例数据库:①学生案例分析的结果应以法律文书或分析报告的形式呈现。法律文书形式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②对法条的使用,建议学生自己收集案例相关法条,老师不主动提供,让学生在寻找相关法条的过程中跨越单个法规的局限。③对学生的回答不断质疑,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对自己、对权威质疑。④上文中提到的学生思维局限的问题是对法学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法学专业应开设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相关课程,弥补法学专业学生视角的缺失。

2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

打造理论扎实,实务能力强的法学专业学生。加强法学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法律职业对大学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大学法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但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建立在对知识的系统掌握之上,因而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依然不能被偏费,建议传统教学法和职业能力教学的时间安排是三比七,甚至四比六。职业能力教学和传统教学的配合加深了学生对法律基本知识的理解,教给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综合能力,使学生在走入社会后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

作者:焦娟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第4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5~5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对应的思想探索并发现简单覆盖现象中的规律,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和发现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1.出示问题:提问:你想拿哪两张天文台参观券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10张参观券上标注1~10,参观券淡化,闪烁出示方框,用红框框住1、2。

2.出示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

学生思考、探索后汇报。引导学生体会:有序思考。

完成板书:

拿券/张 拿法/种

2 9

3.出示问题:如果要拿3张连号的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

学生思考,汇报时交流。

课件演示红框向右平移,每移动一次,红框内对应的第一个数闪烁。

引导发现:框在最左边,是第一种拿法,以1打头;平移方框,2、3、4,第2种拿法,以2打头;3、4、5,第3种拿法,以3打头;继续平移……8、9、10,以8打头,有8种拿法。即:以几打头,就有几种拿法。红框每平移一次,拿法也就与打头的数——对应。

4.出示问题:如果拿4张连号的参观券呢?

探讨:有没有简捷的方法,找到有几种拿法呢?

预设:方法1:将红方框从框1、2、3、4直接平移至框7、8、9、10。打头数是7,一共有7种拿法。

方法2:列式计算。

5.出示问题:如果拿5张、6张券,分别有几种拿法?

学生互相交流拿法有几种,各是怎样想的。教师完成板书:

拿券/张 拿法/种

2 9

3 8

4 7

5 6

6 5

观察板书,交流: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6.改编问题:将“10张天文台参观券”改为“15张天文台参观券”。学生思考,解答。体会:题目在变,规律不变!

三、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1.花边覆盖问题

2.旅游日期问题

3.“购物街”问题

教学思考:

与其说,我是反思这一节课的形成过程,还不如说,我是注释关于这节课的一些想法。

“找规律”是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学校内听课时,一位老师基本遵循教科书的编写思路实施教学,当时我头脑中生成了一些不同于上课老师的朦胧的教学处理方法,也就产生了上这一节课的冲动。

作为以“找规律”为课题的数学课,要找的规律是什么?研读教材以及相应的教师用书,我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课教学把图形沿着一个方向平移,根据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通过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探索规律的意识和水平,提高从数学角度认识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我在研读教材时发现:方框按顺序平移,体会对应关系,是更为本质的规律。

怎样找规律呢?也许,我们更多地关注找怎样的规律,其实,我们更需要在“找”上做文章。找规律的教学价值与重点是在“找”的过程中。学生有哪些关于这节课的学习的经验可以支撑他们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呢?研读教材,以例题中第一个问题为例,这道题陈述的内容也就是:从10个数中,每次框出相邻的两个数,有多少种不同的框法?我感觉,例1设计的问题,是用探索有多少个不同的和的问题,引入可以框住多少个相邻两个自然数,但这样的转化,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好像在这个转折点上,不少学生都绕不过弯儿来。当我读到其后的练习第1题时,我立即觉得可以由此问题引入。拿两张连号的天文台参观券或电影票等,这是学生生活中耳闻目睹甚至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件,这样的问题,更容易诱发并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让学生带着原有的力量起跑。智慧的培育,需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其后的设计,我又想怎样过渡到像例题这样的“框数字”问题呢?眼睛突然一亮,学生在口述如何拿参观券时,会很自然地将参观券编号,这样,我就可以引导学生将10张参观券编号,从而通过“符号化”,抽象成框数字问题了。这是否又可以看作将一个现实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呢?

如何拿相邻的两张参观券,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一共有多少种拿法呢?我放手让学生探索。不过,在方法上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做了这样的引导:每位同学独立想一想怎么拿,可以写一写怎么拿,有多少种拿法;也可借助材料纸上的数,用笔框一框、圈一圈、连一连,试一试能找到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学生交流,他们的方法也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也许采用了圈圈、连线等不同的形式,但实质一样,都是用一一列举的思路解决问题。我教学的落脚点也就是引导学生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地通过枚举,找到问题的答案。

接下来,框3个数的问题,学生仍然沿用刚才的枚举方法,我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放慢节奏,采用近似慢镜头放映的方式,让学生朦胧中感觉:每次框3个数,框法有多少种,正好与框内的第一个数相同。紧接着,我再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对以上的“对应”发现鲜明感知,紧接着,我又回头让学生回顾刚才框两个数的平移过程,再次让学生感知“对应”关系。我的认识是,这是本课探索规律的第一条重要的规律。正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应该说,这是我对本课找规律的第一点理解。

其后,框4个数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应用“对应”的规律解决问题。这时,学生还是逐个平移红色的方框,我又提出:是否有更简捷的方式找到一共有多少种拿法呢?我的意图是:红色的方框不再逐个向右平移,而是一下子从最左端平移至最右端,通过找框内第一个数,找到一共有多少种拿法。而且,这样也为学生后面的算式算出有多少种拿法提供解释算理的形象支撑。事实上,学生在此即提出算法。有学生用“算”的方法,这是比较抽象的。如果没有形象支撑,我觉得学生难以理解,也许最后就演变为套模式解题。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往往总结出“算法”,这是否意味着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抽象?这是否标志着学生新的重要的进步?为什么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求解会归结为某种算法的应用?学生为何会思考“算法”?是否是因为学生潜意识中存在着数学问题是需要计算作出解答的潜在观念?……问题,不能简单地一算了之。

“算法”的抽象,应建立在形象的模型的基础之上。因而我在课堂上着重引导学生建构数据排列、再框出相关的数的解决问题的模型。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一共有多少种框法,与框内的第一个数对应。解决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对学生来说,应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齐头并进。

框5个数、框6个数的问题解答,既是对刚刚发现的规律的应用,并让班级中部分人对规律的理解应用扩展到全班每一位学生,又为后继进一步从解决问题的答案中发现规律积累观察的材料。

课堂上,教师的预设如何实现,也许就在这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捕捉学生的发言,从而捕捉学生的想法,并进而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产生真正意义的、深层的互动。找规律,我们既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在解决问题之后。规律,对于解决问题来说,是解决问题之后的进一步思考与发现,但又促进了解决问题时寻找不同的路,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这后一层意思,是否又意味着:“找规律”,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接下来的解决问题,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例题中的问题进行“变式”,从而让学生感悟规律应用的广泛性。

例题中的变式,是框几个数,由少到多地变化。接下来,被框的总数,从10个数,变为15个数,继而150个数,在拓展应用中让学生感悟:题目在变,规律不变!我们的方法不变!“花边”问题,引导学生标注数据,化归成已解决的“数字”问题。“旅游”问题,学生“无中生有”,构建出7个连续的自然数,自然也就化归成框数字问题了。

在这之前,学生所框的数字,都是连续的自然数,如果不是连续的自然数,如何?一次偶然的机会,同事提供给我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一节目中“妙手推推推”的游戏,这样,借用游戏素材,我引导学生:把一串没有规律的数,转化成有规律的连续自然数。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找规律 教学 高年级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中,教师想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教会学生通过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找到数学中的逻辑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解决数学课堂中的问题,这种学习方法便是“找规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方面途径引导学生“找规律”,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教学目的。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中“找规律”教学法的特点

为了满足现阶段新课改的要求,“找规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首先在素材的选取方面要注重其实际性,使数学的学习在具有挑战性的同时更加趣味化,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经验基础上更加主动地进行数学的研究学习。其次,“找规律”教学法要具有情境趣味性,基于学生活泼富有活力的年龄特点,应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是一切追求的基础,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就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平台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兴趣。另外,“找规律”教学法要具有一定的结构合理性。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掘学习中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要教师合理规划,使教学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合理化的教学结构中,教师的讲解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学生在教师的系统讲解下,会通过自己的判断力建立起合理的学习结构,也会更容易发现数学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结合“找规律”法的启迪就会很快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基础。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找规律”教学法除了具有素材实际性和情境趣味性的特点,还具有一定的结构合理性,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保障。

二、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实行“找规律”教学法的具体途径

1.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对数学教学中的规律具有初步认知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推行,教学已不再单单作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归纳到课堂内容中,而是讲究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践认识到事物规律,从而进行自主探索。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将课程的学习融入到趣味十足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课程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探索和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自主的从中找到数学学习的规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找到自信,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对数学的理解能力。但是,应注重教师在此过程中的积极引导作用,并且要注意实践活动的尺度把握,挑选适合课堂教学的活动内容,防止学生将数学课堂变成看热闹的地方。否则,不仅不能达到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寻找到数学学习规律的目的,还会引起学生成绩的下滑,不利于数学教学的下一步进行。教学方法的设计也应该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用层次递进的方式挖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潜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主“找规律” 学生通过参与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引导,就会对学习中的规律性获得初步的认知,此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比较,总结其中规律,加深学生对数学课程规律性的认识。例如:可以在数学课堂中出题,按照相关规律填出下面第57位空格中的数字,1、2、3、1、2、3、1、2、3、…( )…在这样的题目中,教师应注意,在除了列出相关条件以外要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题目中数字的规律,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完成题目的解答。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课堂中的引导教会学生“找规律”。在收集相关规律的过程中,如何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课程的设计首先要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基础,多选取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进行测验,否则,容易禁锢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不等同于将教学的主体变为学生,而是需要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调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课堂气氛,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

3.通过给予学生锻炼空间提高“找规律”的学习效率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已不再局限于教授知识,而是通过课堂中系统而全面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意识和数学解题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课堂中。同样,“找规律”教学方式的重点不在于规律,而是教师要懂得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让学生通过认知、了解、解决的过程,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运用“找规律”教学法,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让学生切实领悟数学知识中的解决规律,提高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解决问题能力。而教师通过不断地在实际教学中将“找规律”教学法与学生的个性进行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均.《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之我见》[J].科学导报,2013,12(10):62-63.

[2]张祯国.《让“解决问题的味”浓一些――由“找规律”教学引发的思考》[J]. 新课程.小学,2011,16(11):24-25.

第6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事物有规律的排列,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循环排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例1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地板图的画,电脑课件,白纸、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小东家做客,你们想去吗?那我们快点出发吧?

(1)引入

大家看,一路上春光明媚,蓝蓝的天上漂着朵朵白云,地上绿草青青多美呀!连路旁的电线杆的颜色也是这么的漂亮,你们发现这些电线杆的颜色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汇报规律。

(3)教师小结:像这种重复出现的排列规律,是我们一年级已经学过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好吧!让我们继续走吧!

二、探究新知

(一)门的规律

1、引入

师:好了,小东家到了。

师:他家的门可是最新科技的产品--密码门。只要输入正确的密码,门就会自动打开。

2、出示密码门。

(1)导入

师:小东已经输入了三排密码,最后一排他想留下来考考我们。这排密码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比一比哪组最快找到密码。

3、学生汇报规律(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规律)

(1)竖着看--每排都有哪4个图形,缺少哪个图形就填哪个图形。学生说教师演示课件。

(2)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所以根据斜行来填。学生说教师演示课件。

(3)横着看--根据学生说的演示课。

师:从第一排到第二排有什么变化?

师小结:第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第二排的最后一个,其余三个图形都按原来顺序往左移动一格。

师:第二排到第三排有什么变化?

第三排到第四排会有什么变化?

师小结:第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第二排的最后一个,其余三个图形都按原来顺序往左移动一格。第二排到第三排,第三排到第四排......

像这样的排列规律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的循环规律。

4、开门进入

大家找的密码正确吗?我们来试一试。老师输入秘密后同学们一起喊“芝麻开门”,好吗?

(二)地板的规律

师:密码正确!二(4)班的小朋友真聪明,我们进去吧,小东家可真漂亮,他家地板砖颜色更美呢!大家想看吗?可是老师还不想让大家看到,我先拿了一部分地板砖的图样,我们一起来研究地板砖颜色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1)课件演示地板砖的图样,学生独立思考。

(2)汇报规律。

(3)展示铺满地板砖的房间:小东家的地板是这样的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4)小结:哦!难怪小东家的地板砖颜色这么漂亮,原来它们的排列是有学问的,看来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啊!

(三)水果的规律

1、教师导入

小东的妈妈热情好客,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好吃的水果,但在吃水果之前小东想考考大家,设了两道闯关题,大家有信心吗?

(A)我们一起来看看:原来是一组图形,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前三组图形是按什么规律摆的?然后想一想第四组该怎么摆呢?同学们拿出学具小组合作摆一摆,比一比哪组同学最快。最快的一组可获得一朵合作之花,展示练习。(板书:例1图)

(B)请小组代表说想法,说得真好!把掌声送给这个小组的同学。

(C)下面进入第二关:做一做,请组长拿出练习2小组讨论完成。

(E)请小组代表说想法,说得太棒了!把笑声送给这个小组同学,送合作花(板书做一做)。(对比两种规律)找两个同学展示。

祝贺小朋友们顺利通过闯关题,小东的妈妈正在厨房准备水果呢!让我们一起去厨房看看吧!这水果的排列也藏着秘密呢?你们仔细观察,看谁先发现。

2、学生思考,讨论,找出规律。

(1)学生思考

(2)汇报规律

师:对比第一盘和第二盘有什么变化?

第二盘和第三盘比较有什么变化?

从这三盘水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第四盘该怎样摆?

(3)我们请电脑博士来验证一下我们的想法对不对。再来看水果练习第二题,小明说二(4)班的小朋友们太棒了。

(四)排队的规律

1、师:我们在小东家一边吃水果,一边玩个游戏吧?

请四个小朋友上台扮演四个小动物--虎、兔、猫、熊。

大家看一看现在哪个小动物排在第一?谁排在第二?谁排在第三呢?谁排在最后?按照刚才发现的规律要让小兔排在第一,该怎样办呢?请一个同学来当指挥官,指挥它们调换位置?

如果让小猫排第一呢?......

2、师:谁会根据刚才所学的规律,说说下面他们该怎样变化?

请一个同学来当指挥官,指挥他们调换位置。

学生指挥换位置,教师板书

师:他们这个指挥官当的真好,大家都想当指挥官吗?那我们一起来指挥他们吧!它的排列规律是什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下面谁来说说生活中那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找的可真多,老师也找了一些,一起来欣赏吧!

(五)争当小设计师

(1)这些图案太美了,大家能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数学规律,来设计一幅美丽的花边或图案吗?下面各小组比一比,哪组设计的最有规律,最有创意。老师发给每小组一张白纸,你们可以在上面画图案或用你们收集到的材料来设计

(2)作品展示:

第7篇

关键词:电磁场与电磁波;电子信息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27-02

一、引言

《电磁场与电磁波》这门课程是电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是电气工程师必备的基础知识,而且《电磁场与电磁波》这门课程知识非常系统,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训练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磁理论在我们生活中各个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电磁场作为能量的一种形式,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电磁波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和获取信息、探测未知世界的重要手段。但是要学好这门课程要求学生的数学基础要好,由于很多同学高等数学和数学物理方程的基础太差,导致他们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难度很大,以至于大多数同学感觉这门课程太难,被同学们称为理工科学生的“四大名补”之一。实际上这门课程知识非常系统,掌握住课程的主线,掌握住解决问题的固定步骤,学习起来并不难。

二、《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存在问题

目前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开设《电磁场与电磁波》这门课程,安排的大三上学期,学生大一、大二两年学完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数学物理方程等课程,为学习《电磁场与电磁波》这门课程储备了一定的数学和物理知识。但是由于部分学生数学基础打得不牢固,而且又间隔了一年左右的时间,造成再用这些知识的时候不能得心应手。《电磁场与电磁波》这门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公式繁多,需要掌握的定理和定律20个以上,重要公式40个以上,这些公式和定理如果不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的题目就无从下手,而且教材上电磁场的基本规律都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学推导而得到的物理场的数学规律,继而对数学物理模型的解析解和数值解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最终得出电磁场的物理性质。在推导过程中,不仅要求具有基本的物理知识,还要能灵活地运用高等数学、复变函数和数学物理方程中的一些经典性的解法。此外,由于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电磁场的三维特性和电磁波的波动性等抽象内容无法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得许多学生无法理解从这些模型中建立起来的许多概念,从而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总体说来,这门课程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考试不及格率较高。

三、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1.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这门课程的第一节课我都要先讲一个绪论,讲这门课程的用处,讲电磁场理论的发展历史,讲电磁场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讲电磁场理论的发展历史的时候,讲到学生曾经在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中见过的很熟悉的名字,他们会觉得很有意思,名人重大发现的经历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很大的激励。讲电磁场理论的应用时,讲到电话、电报、电视、广播、卫星通信、GPS定位、3D电影等技术,更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学们很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讲到第二章中一节媒质的电磁特性时,我们生活中的电器微波炉就是利用电介质的极化特性实现食物的加热,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加深了其对内容的理解。

2.及时总结发现规律。《电磁场与电磁波》里有太多的定理和公式需要记忆,这也是同学们学不好这门课程的重要原因,如果这些定理和公式根本都记不住就更不要提应用,大学生们到了大三,都对自己的将来有了规划――考研或者工作,考研的学生对考研的课程学习非常认真深入,其他课程过关就好,找工作的学生更多关注学什么能对找到好工作有帮助,考研的课程里面考《电磁场与电磁波》这门课程的专业很少,所以大部分同学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都是为了学分,不愿意下很大的功夫深入学习。所以要求老师对基础知识及时总结,通过不断地总结发现里面的规律。比如真空中电磁场的基本规律和媒质中电磁场的基本规律,方程的形式类似,有了这些基本规律得出麦克斯韦方程顺理成章。

《电磁场与电磁波》中的习题都有一定的难度,但里面都有规律可循,比如已知电荷分布求电场,经常要用到高斯定理,找到电场分布的对称性,找到高斯面,问题的求解迎刃而解。第五章均匀平面波在无界空间中的传播中,解决问题的时候也是,首先写出波函数的一般表达式,然后根据条件分别求出电场的振幅、初位相和传播因子,根据电场和磁场的关系求出相伴的磁场。

3.多媒体授课结合板书。电磁场的量大部分都是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大小和方向随空间和时间变化,对矢量的数学处理复杂度远远超过标量,遇到矢量的面积分、线积分学生无从下手。教材中关于均匀平面波在无界空间中的传播、波的极化和驻波、行波等,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抽象和难想象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的优点,以动画、图形的形式将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使复杂的物理过程变得更加简单直观,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授课作为一种新技术有很多的优势,每堂课的知识量大,授课方式较为单调。不知不觉老师就讲了太多的知识,学生长时间连续听讲,易形成枯燥的情绪和疲劳的心态,为缓解学生听课的紧张度和疲劳度,不仅要求教师授课运用丰富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语言,同时也要求教师用课堂教学常用的示范法、教练法等各种教学技能去配合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做好多媒体授课和黑板板书的合理结合。采用黑板板书的形式,板书课堂教学内容的框架及重点,同时为学生做好课堂笔记赢取时间。并通过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去激发、引导和配合学生的思维活动,既锻炼学生的基础思维,又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所以教师平时要注意加强形象化知识的积累,比如收集图表、动画,制作Flas,不断丰富完善多媒体课件。

4.多讲例题加深理解。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规律、公式非常多,为了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应该多做题加深理解,每个知识点都选择典型的例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归纳出解题思路规律。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高斯定理的理解,这方面的例题一定要精讲,让学生通过电荷的分布形式找到电场分布的某种对称性,找到容易进行积分的高斯面,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到高斯面,通过解这类题目,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电位移矢量对封闭面的通量仅仅和该封闭面所包含的电荷量有关。恒定磁场中的安培环路定理也是描述磁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由电流的分布分析磁场分布的某种对称性,找到所要积分的环路,这一步是确定磁场的关键,通过积分确定磁场。通过解这类题目,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到磁场强度对闭合曲线的环流仅仅由该闭合曲线所铰链的电流决定。

另外,利用课外时间定期对学生进行答疑,电磁场电磁波教材的内容非常多,在课堂上能够讲的例题非常有限,基本上每个知识点最多1~2道,仅仅利用上课的90分钟要让同学们都理解很难做到,如果学生在课下看书或者做题是经常会遇到不会或者不懂的地方,如果不及时地解决,学生慢慢地就会掉队,导致最后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所以老师应该多抽时间采取各种途径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比如电话交流、网上交流或者电子邮件交流等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老师可以及时发现同学们的问题,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鼓励他们好好学习,通过这样的沟通相信同学们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会更浓厚,老师也能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5.尝试开设新实验。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开设相关的实验内容,我校开设的《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54个学时,全部为理论学时,目前很多高校尝试开设《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实验。但是硬件实验设备大都为单台套,仅适合实验演示,实验过程程序化呆板,学生动手机会少,缺乏手脑互动,因此虽然投资大,但收益少。利用软件仿真可以实现“少投入,高收效”的建设目标,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比如利用Ansoft Maxwell软件进行静电力、静磁力、电容、电感等的计算,并与理论结果相比较。学生可以通过仿真实验,学习边值问题的求解,学会如何加载源和边界条件,从而加深对电磁场的理解。Maxwell软件提供了非常形象直观的电力线分布和磁力线分布矢量图,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设计的仿真程序观察到电磁场分布的情况。所以我们《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建设的下一步的目标是增加课内实验内容,通过实验验证并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论

通过分析电磁场电磁波这门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个教学改革探索的方向,通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发现规律、把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有机结合、多讲例题加深理解和开设实验,最终让学生能够愿意学习这门课程,并且能够学好这门课程。面对《电磁场与电磁波》这门公认的难教又难学的课程,我们要发挥知难而进的精神,多下功夫,多探索,多创新,相信功到自然成,有付出也必然有收获,用自己对待工作的精神感悟学生,所谓教书育人的道理就在这里。

参考文献:

[1]谢处方.电磁场与电磁波[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丁兰,陆建隆.电子信息专业《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内容体系结构改革的探索[J].菏泽学院学报,2010,(9).

[3]刘万强,孙贤明,王海华.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物理,2012,(12).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学科整合

本文将从生活实际的需求、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发展四个角度出发,简要阐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的必要性,总结论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的应用策略,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分析探讨。

一、从生活中寻找例子,导入课堂教学

儿童心理学认为,引发小学生好奇心的“兴奋点”来源于生活:生活中遇到了但不能解决的问题、听到了但不能解释的事物、见到了但对之知之甚少的东西。下面以计算机病毒这节课为例,说明如何从生活中的例子导入课堂学习。

一上课,教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老师生病了,反应的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头痛,请学生给老师诊断。

学生:老师感冒了!

师:感冒是怎样引起的?

学生:流感病毒传染。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人感染了流感病毒会发烧、咳嗽,出现各种各样不好的反应,这个时候,就要去医院请医生帮忙。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的电脑是不是也会感染病毒呢?电脑感染了病毒以后是什么样的?会发烧、咳嗽吗?谁来给电脑看病呢?

在这个例子中,我选择了生活化的话题导入病毒,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描述遭遇计算机病毒的经历,紧接着提出研究课题——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尽管接下来的教学方法是讲授,但不用担心学生心不在焉,因为生动的导入已经提起了学生的兴致。由此可见,将抽象的课本知识转为学生密切接触的生活常识,对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学科整合,凸显信息技术课程优势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了学科整合的概念,在实际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可以融合其他学科内容,为我所用同时服务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笔者现在使用的西安交大版《信息技术》课本中从三年级开始就已经接触到互联网的基本操作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由此信息技术教师可经常与其他学科老师沟通,将学生的预习查找资料的环节放置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完成。

三、运用类比,使讲授深入浅出

类比作为人们所熟知的几种逻辑推理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一种,尽管不能代替论证,但可以为理解新知识、概念和规律提供依托。同时,教育学当中提到,儿童记得最牢固的知识就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鉴于此,笔者认为,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意义的东西类比计算机当中的概念来进行讲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融合生活让学生懂得生活规律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却容易忽视其中的规律,而简单的生活规律又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如,在教学《我给文件找个家》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将简单的生活规律融合到实际教学中的。

第9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模式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采用“导学案+四环节”教学模式(简称“1+4”教学模式)。编制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合作探究的导学案,采用“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运用检测、课外延伸”四个环节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第1课时实验与收集证据的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探究、合作探究、分析论证,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一、提出问题(重温实验)

(1)复习:什么是焦距(f)、物距(u)、像距(v)、实像、虚像?(《物理》八年级全一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第70页图4-37,教材第72页图4-40及“加油站”。)

(2)观看《凸透镜成像》视频(2分钟),温故第1课时进行的实验:凸透镜既可以成放大的像,又可以成缩小的像,既可以成倒立的像,又可以成正立的像,那么,凸透镜成像有何规律?教师投影一组学生实验数据(表1),分组讨论后,完成下列活动。

根据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在展板的适当位置贴上蜡烛火焰的像,进行“物像大比拼”(图1)。课前准备一块展板,若干放大、缩小、等大的可贴的蜡烛火焰的像。

二、合作探究(分析论证)

活动2:议一议。

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和“物像大比拼”得出的物像模型,前后4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活动3:说一说。

根据找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以及交流讨论得出的结论,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交流发言,其余组员补充,共同分享探究成果。参照(表1)横向分析论证,填一填下面的结论。

各组交流,比较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所得的结论是否相同。说明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具有普遍性。

活动5:再议一议。

(1)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2)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实像?

(3)像的正倒: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倒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

(4)像的变化:成实像时,当物体从较远处向凸透镜靠近时(物距变小),像距如何变化?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活动6:再说一说。

根据找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以及交流讨论得出的结论,每个小组另推荐一名代表交流发言,其余组员补充,共同分享探究成果。参照(表1)纵向分析论证,填一填下面的结论。

教师投影两组不太理想的数据,让学生评估。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的数据,哪个数据有问题?为什么会这样?为改进实验提供依据。(可能读数错误。可能蜡烛烧短了。在实验中当蜡烛离凸透镜很近时,在光屏上找不到像,而看到的是一块模糊的光斑。)

(最后用flas演示凸透镜成像中的静态和动态规律,作为本节课的小结!)

三、运用检测(学以致用)

活动8:用一用。

(1)物体放在焦距为16厘米的凸透镜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则该物体离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

A 10厘米 B 20厘米 C 30厘米 D 40厘米

(2)摄影师给全班同学合影,通过取景框发现站在边上的小明和小刚没有进入取景框,请问摄影师应该怎样才能照好这张合影。

四、课外延伸(拓展深化)

活动9:想一想。

(1)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那些应用?

(2)查找相关资料,利用凸透镜自制一个光学仪器。(放大镜、望远镜、照相机)

(3)“当物于凸透镜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与“物近像远像变大。”这两句话中,前者“放大的像”和后者“像变大”的含义相同吗?若不同,有何区别?

(4)探究u、v、f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否满足一定的公式?

学习体会(总结反思)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收获?

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做一做”、“议一议”、“说一说”、“评一评”、“用一用”、“想一想”的小活动,合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降低了“科学探究”的神秘感,参与积极了,互动增强了。探究表明:“1+4”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有效途径。该方案以学生使用的导学案为主线,是学生导思、导学、导练的学习方案,以学生“活动”为载体,从“做”中学。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合作探究,分析论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①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初步分析能力。③初步培养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评价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打开物理世界大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1]廖伯琴.物理八年级全一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2]阎金铎,陶洪.物理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3]廖伯琴.物理教学参考书八年级[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第10篇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孩子活泼、热情、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但由于年龄小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多以形象思维为主。

教学目标:

1.教给学生看书、利用表格梳理单元知识的方法,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退位减法,并能熟练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整理能力。

2.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发现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不同的规律,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创设激励情境,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渗透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 教学生梳理本单元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并能从不同角度寻找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用表格梳理知识的方法,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今天的数学课有些与众不同,我们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来学习,哪个小组积极动脑、大胆发言、认真倾听,就奖励给哪个组一朵小红花,下课时根据红花的多少评选出优胜组!

二、运用表格,梳理知识

1.回顾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经验。

师:同学们,回忆这个单元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学到的知识真不少!但是同学们都只说出了这个单元的一部分内容,它们就像是一颗颗撒落的珍珠,想不想把它们穿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呢?(想。)下面,我们就运用表格一起来梳理本单元的知识。

2.教学生利用表格梳理知识。

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6个例题,每个例题都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同学们要自己举例并写出解题的方法。请看大屏幕,这是教科书第10页例1的内容。你从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生1:我看到了“十几减几”。

师:你真会学习,用找小标题的方法,找到了学习内容,奖励你一朵小红花。如果没有小标题,我们也可以用找关键词的方法找到学习内容。

生2:我发现书中有一个例子就是15-9。

师:对,我们在举例时可以举书中的例子,也可以自己来举例,奖励你一朵举例之花。

师:15-9这道题,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求出得数?

生3:破十法和想加算减。

师: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师: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地圈出每个例题中的小标题或关键词,找到学习内容。(学生汇报。)

师:例5这里没有小标题了,你是怎么知道讲的是有多余条件的问题呢?

生4:书里说“踢进了4个球,这个信息没用上呀!”所以就是解决有多余条件的问题。

师:你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没有小标题,我们用找关键词的方法,也能找到学习内容。这朵认真读书之花奖励给你。

师:同学们,经过你们的梳理,学习的内容就一目了然了。其实前4个例题讲的是十几减几的计算,后两个例题是用退位减法解决问题。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就自己填写表格吧!

3.根据学习要求,自己梳理知识。

学习要求:打开书,看10~21页中例1~例6的内容,回忆本单元的知识并填写表格。

4.学生自由填写,教师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5.找同学来汇报例1到例4中举出的例子和解题方法。

三、观察表格,探寻规律

师过渡:孩子们,刚才我们复习了例1的十几减9,例2例3的十几减8、7、6,例4的十几减5、4、3、2的有关知识。这些题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呢?我们来填表格,找规律。

1.合作要求: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性?再根据规律,把表格填写完整。填好后,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交流后汇报。

生1:我是横着观察的,我发现:被减数不变,减数一个比一个少1,差一个比一个多1。

生2:我是竖着观察的,每一竖行的减数不变,被减数和差都一个比一个多1。

(竖着观察后,让学生找到被减数的个位与差的关系,渗透十几减9就是几加1,十几减8就是几加2……这样的规律,引导学生在破十法的基础上探索更快的方法。)

生3:斜着的规律是:被减数增加1,减数也增加1,差不变。

师:填一填:11-5= ()-()。

小结:孩子们,你们的思维真活跃。刚才我们不但根据表格找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的规律,还能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真了不起!

四、继续梳理,完善表格

1.师:刚才我们梳理了计算的方法,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些计算方法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打开书第20页,快速读读例5,想一想:这道题你是怎么解决的?

生:我没有用进了4个球的条件,因为这个条件和问题没关系。

师:那也就是说解决有多余条件的问题就要找到和问题有关的条件。

3.例6是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用减法。)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的表格终于梳理完了,书中好几页的内容就被我们变成了一张表格。这样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一看表格就会回忆一个单元的内容了,这样做怎么样?(方便)。是呀,零散的知识在我们的梳理下变得清晰有联系了,就像是我们穿起的项链一样美丽。回家后希望你们把表格填写完整,贴到书上,这样我们复习时就会更加轻松了。

五、综合训练,拓展知识

1.说一说生活中能用2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的问题。

2.从红花榜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六、总结升华,创造活力

师:说一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生自由说。)

师小结:孩子们,你们的收获就是老师最大的快乐,希望今天这节数学课能在你们心中种下了一颗整理复习的种子,也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整理复习的方法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帮助大家去梳理更多知识,让每个人的心中都盛开出一朵美丽的大红花。

反思:

一、勇于尝试,找准一年级的整理复习课的定位

“上整理复习课难,上好低年级的整理复习课更难。”这是很多老师的心声。一年级的孩子刚刚上学还不到一年时间,他们天真、活泼,但在自学、书写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困难。那么如何对一年级的整理复习课进行定位呢?经过团队研究,我们把目标定位在“帮助一年级的孩子梳理单元知识”上。第一次试讲,由于对孩子们估计过高,放手太大,孩子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费时而低效。课后我进行了深入地反思,我们重新把目标定位在教孩子们看书用表格梳理单元知识。这个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一步步地将本单元知识梳理在表格中,纵成线,横成片,在头脑中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积累了宝贵的整理经验。

二、大胆创新,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中“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一单元最大的变化就是减缓了坡度,知识点呈现更为立体:原来的教材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中从十几减9直接跳至十几减几,而新教材中间增加了十几减8、7、6和十几减5、4、3、2两课时内容。并且还增加了解决多余条件和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内容。由于新教材内容有很强的层次性和连续性,所以在整理复习时给孩子很大的抓手。我也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大胆创新,引导学生利用表格,看书梳理知识,教给学生整理的方法。

为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我大胆地将书中的练习与本节课相结合,创设了“小组竞赛夺红花”的情境,使孩子们上起复习课来也兴趣盎然。在课即将结束时,我还引导孩子们从红花榜上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对解决问题进行了综合训练,做到“情境”与“数学味”的统一,可谓一举多得。

三、经历过程,有效渗透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虽然是一年级的孩子,我也积极地把这两种学习方法渗透其中。如在看书梳理表格环节,我采用了“先教再放,自主探究”的方法。孩子们由不会填表格,到在书中圈画小标题或关键词找到学习内容,再到举例子总结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了梳理知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整理能力。我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从不同角度,共同探讨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的规律,并巧妙地在变与不变的规律中渗透了函数思想,使学生获得了新的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11篇

师:上课之前,我们跟着视频来做一段佳木斯操,边做边想,这段操的动作和音乐有什么特点?(学生跟做一组佳木斯操)

生:动作重复,音乐有节奏感。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重复”的奥妙。(揭题)

二、 探究中发现规律

1.逐层深入探究规律

师:看大屏幕,这是一幅节日的广场, 你能找找里面的规律吗?(选任意一组规律为例)

生:我发现了“红旗红旗蓝旗红旗红旗蓝旗红旗红旗蓝旗红旗红旗蓝旗”。

师:这里面有什么样的规律? 谁在重复?

生:红旗红旗蓝旗在不断重复。

师:我们把“2红1蓝”这样不断重复出现的图形归为一组。(课件圈出一组)这条规律里面有这样的几组?

生: 7组。

师:如果给一组中的每个图形标上序号,这是1,这是……,这是……,然后接下去又是……(理解每组图形的组成)

师:如果我还想往下插旗子,会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色。

师:这条规律除了“2红1蓝”重复出现以外,还有其他规律吗?

生:2面方旗1面三角形旗重复出现。

师: 这是按照什么来观察的?

生:形状。

师:刚才红旗红旗蓝旗呢?

生:是按颜色观察的。

(说明:通过对其中一组规律的深入探究,让学生理解可以从颜色、形状、数量等不同角度观察,体会在“重复”规律中,是哪一组简单图形在不断重复出现,以及感受规律的可延续性。这是“重复”的奥妙之一。)

2. 同桌共同寻找、探究规律

师:你还能在图中找到其他规律吗?和同桌说一说。

生一一举例:灯笼、花、花盆、气球、小朋友、蒙古包等。

3. 探究活动小结。

师:这么多条规律,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这些规律都是由一组图形不断重复出现的。

三、表达中感受规律美

1.用声音或动作演绎规律感受美

师:现在我们回到有小朋友的这组规律中来。作为数学老师,我想用数学老师的方式来表达一女一男重复出现的规律。12121212, 你听懂了吗?1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2合在一起表示什么?你能用数学的方式读读其他几条规律吗?(比如旗、花)

师:(课件出示语文教师、英语教师、音乐教师、体育教师)其他老师会用什么独特的方式表达这组规律?

生1:我是音乐老师。嘣嚓嘣嚓嘣嚓……

师:一起拍一次。你们觉得怎么样?(很有节奏感,美感)

生2:我是体育老师。(生演示动作)

生3:我是英语老师。ABABABAB。

……

师:你现在明白为什么要用重复的图案布置节日广场了吗?你感受到了吗?(很有节奏感、美感)

(说明: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演绎同一组规律,妙趣横生,生动活泼,学生比较深刻地感受了“重复”带来的节奏美、韵律美,这是“重复”的奥妙之二。)

2.妙笔丹青书写规律感受美

(1)师:还是这组小朋友的图案,你能在作业纸上表示出它的规律吗?

(板书展示。归类,学生们大都采用文字、数字、图形、字母等方式来表达)

师:这么多方法里面,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

生1:我喜欢用数字。因为这样简单。

生2:我喜欢用字母的,这样也很方便,很快。

(2)师:请你在节日广场图上任意选择一组规律,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在纸上。

(作品展示。学生看图猜测画的是哪一组规律)

(说明:将规律的表达方式从具体的图案到文字,再到符号、数字,是一个不断提升、抽象的过程。亦是“重复”的奥妙之三。)

四、探究与感受并重小结规律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发现重复的奥妙是什么?

1. 什么是重复的规律? (一组图形或事物或现象重复出现)

2. 重复有什么好处? (很有节奏感,很美)

五、生活中寻找规律,体会价值

师:生活中有哪些重复出现的现象?或者因为重复而变美的事物?

生:一年四季,按春夏秋冬重复出现。

生:教室里小朋友按男女男女男女排座位。

生:做早操时几组动作都是重复出现的。

……

师:你能用重复的方法,给笑笑的裙子画上美丽的花边吗?

(说明:从生活中发现美,然后回到生活创造美。留给孩子们课后作业,去创作一幅美丽的图案,体现规律的价值。)

第12篇

“数学广角”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其内容新颖,与生活联系密切,活动性和操作性较强,教与学都有着较大的探究空间。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实验操作。这些内容虽然不多,但大多数内容都比较抽象,蕴含的数学思想较深;而信息技术将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几何图形的变换过程直观地显示在学生眼前,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和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为学生提供操作示范,便于学生动手操作,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理解知识,突破重难点,恰好可以弥补传统教育方面的不足,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使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现代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

一、多媒体教学在创设情景中的“辅助”作用——激发学习热情。

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学生看一节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电视小片段。

师: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师:猜猜看,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的可能回答:①电脑程序出错;②天气不好;③零件不合格;④宇航员操作失误……

师:是的,经调查发现这次的事故就是有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可见次品虽小,危害却很大,严格检验不让“次品”流入市场是多么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研究如何找次品(出示课题:找次品)。

接着就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至少”和“保证”的含义;进入本课更为重要的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环节。

在此多媒体生动的画面、惊险的事件,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让学生明白”次品”在现实生活给我们造成非常大的危害,明白找次品的重要性,渗透了严格检查,学好数学的思想。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多媒体教学在“操作演示”中的辅助作用——规范操作程序。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学广角烙饼问题,在学生通过硬币或课本进行烙3张饼的过程尝试实验后,老师再用课件演示:先给3个饼编了个序号分别标明饼①,饼②,饼③:第一次,同时烙饼①饼②的正面,(正面和反面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别),用了3分钟;第二次同时烙饼②的反面、饼③的正面,又用了3分钟,这时饼②烙熟了;第三次同时烙饼①饼③的反面,又用了3分钟,了。结果烙好三张饼用了9分钟。

通过学生实验,合作交流,老师讲解,课件演示等多种形式来化解三张饼合理洛法的难点。但学生在合作交流时,很难把一个复杂的、抽象的思维过程表达得那么流利,那么清晰,大部分学生都感到茫然。这时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每次烙的是三张饼的哪两个面,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烙三张饼的完整过程,并配有声音解说,既清晰又规范,让学生对这种优化过程理解得更加明了透彻。

三、多媒体教学在“联系实际”中的辅助作用——展现多彩生活。

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和不同的声音表演出了不同的规律,看来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那谁能说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让学生充分回答后

接着用多媒体展现生活中形式不同的规律。如:我身上衣服的花纹、地板上的瓷砖马路上的斑马线,我们跳动的音符,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

又如: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字与编码》

在知道邮政编码和身份证的含义后,

师:其实我们的生活已步入到数字时代,你在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数字编码呢?

在学生互相交流后,老师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加以补充:生活实际中的电话号码、飞机票、车牌号、图书编号、商品条码……

这样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既拓展了学生视野,又启迪了学生思维,达到了很好地辅助教学的目的。

四、多媒体教学在“拓展练习”中的辅助作用——留出想象空间。

练习是学生巩固已经学会的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手段。同时,它需要有层次、有梯度、多角度的练习,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大容量、超高速、反复地给学生操练和巩固新授内容,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提高教学的密度和广度,提升学习效率。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围棋问题,在学生掌握规律最后的拓展练习中,用多媒体课件显示课件出示美丽的校园情景:

学校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改变校园环境,想全校范围内征集校园花坛设计方案。有以下三种预选图,请每组同学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图形,算一算如果每边放三盆花,一共可以摆放多少盆花?如果有10盆花,每边放三盆,你会设计哪种图案?

又如:五年级数学下册《找次品》。

找次品的方法其实和以前所探究的烙饼问题、田忌赛马问题等一样,就是一个最优化的方法。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如果你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那么解决问题时一定能够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