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找规律课件

找规律课件

时间:2023-05-29 17:40: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找规律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找规律课件

第1篇

课题:找规律

我说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主要是发现生活中熟悉事物的隐含规律,这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也有数字、算式及图形的排列规律。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也是本教材第1次出现找规律这一单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在教材分析方面认为,“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及1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知识。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找规律”在新教材中也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而本节课找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如果这节课把握不到位,那么将会对学生后面的学习造成障碍。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注重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本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也可以说是三维目标,主要围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1.知识与技能: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并会根据规律找出下一个物体;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根据找出的规律往下摆、往后涂,加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中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不断地发现事物的规律。

教学难点: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教学准备:

为了使教学达到效果,还将在课前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准备了水彩笔、各种颜色的图形以及装有“入场券”的信封袋。

二、学情分析:

在学情分析方面,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学生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容易焕散,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教学中应予以高度重视的学情问题。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另外,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及10以内数加减法,这就为课堂上认识数字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再过渡到数字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三、教法学法:

在教法学法中,我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教学效果。“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配合现代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生动活泼、快乐的学习氛围。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境游戏导入法,并构建了以下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二)引导探索,动手实践,联系生活,进一步认识规律。

主要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认知“规律”;第二环节发展“规律”;第三环节创造“规律”。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这三个环节,从看一看、说一说,、涂一涂、摆一摆、做一做、演一演、找一找等活动中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这样学生会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得投入,说得流畅,合作得愉快,真正地体现出了积极的情感投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从而也落实到了“三维”目标。下面我将具体介绍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意图。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上课一开始,先做了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看哪位同学能按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我分别做了两组动作,我的第一组动作是嗒嗒

拍拍肩、嗒嗒

拍拍肩;哪位同学能接着做?学生做后问他做得对吗?并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做?接着又做了一组动作,上上

下下

左左

右右、上上

下下

左左

右右(拍手)。又问谁来接着做?并让大家一起做一次。目的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知事物是有规律的,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起学生对学习规律知识的兴趣。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像这两个游戏一样,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也可以说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板书:“规律”)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规律,就让我们一起来找规律(补充板书课题:找),通过做的两组游戏,体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以此来揭示课题《找规律》。

(一) 认知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排列的,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素材。因此,创设了同学们亲身体验过的活动,就是在每年元旦孩子们都会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庆祝新年的到来这一情景(点击出示主题图)通过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图上情境,孩子们会说出小朋友在唱歌、跳舞,图中还有小花、彩旗和灯笼。说后先夸奖学生们观察得仔细!并紧接着提出你从这些彩旗、花朵、灯笼中又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相关的图片)这个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创设熟悉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说一说,后面的彩旗应该是什么颜色的?是黄色吗?看看对不对?

(点击,出现黄旗)真是聪明的孩子!为什么呢?

生:因为小旗是按照黄色、红色、黄色、红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接下去应该是黄旗。

师:你们真会观察,如果让你给彩旗分分组,能把彩旗排列的规律看得更清楚,你准备怎样来分?谁来说说?

生:红色、黄色一组。(课件配合)

③课件出示花朵、灯笼图

师:彩旗的排列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你还发现了什么?请把你发现的秘密很清楚的与同桌交流。(生讨论、交流)

教师随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课件并提问引导。

师:下一朵花、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呢?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彩花是按照红色、绿色、红色、绿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朵花是绿色。

生2:灯笼是按照红色、紫色、红色、紫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排列下去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紫色。

你来给花朵和灯笼分分组,让大家把排列的规律看得更清楚。

④课件出示小朋友的队列图

师:同学们真能干,除了这些还有哪些地方也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

生:图上围成圈圈的小朋友们。

师:对了,老师请这群小朋友们排成一行,猜一猜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答案)

(二)发展规律

动手实践、应用规律

师小结:联欢会真热闹呀,看来规律能给我们的联欢会增添不少色彩,你们想参加吗?

生:想。

师:好,老师就带你们去参加他们的节日联欢会吧!你们看(出示入场券)这里有一张涂有颜色的入场券,可是还有好几处图形没有涂。只要你能按入场券上的要求涂色,就能参加联欢会了。

师:请大家取出信封袋里的入场券,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赶快涂一涂。

(学生涂色,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涂的?(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生:第1排正方形是按照黄、绿、黄、绿的规律排列的,所以我第1个问号涂上黄色,第2个问号涂上绿色。

第2排的三角形是按照蓝、黄、红、蓝、黄、红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他说得对吗?和他涂得一样的同学请举手。请把掌声送给自己。

师:谁接着来说说下面的三组?

师:恭喜一(2)班同学们已顺利拿到入场券,欢迎来到联欢会场,节目正式开始。

(三)创造规律

1、火眼金睛

师:第1个节目是“火眼金睛”。游戏的方法是:看谁能在短时间里看清楚画面所出现的小动物,并且记住他们的排列顺序,再来说一说下一只动物朋友是谁?准备好了吗?

(播放课件)

师:谁来说说下一只是什么小动物?

师:下一只呢?

师:再下一只呢?

2、点星星

师:第二个节目,点星星。

师:谁来说一说,这颗星星是什么颜色?(学生说,教师点)

同上。

3、欣赏美

师:节目好看吗?同学们表现得真棒!可见呀,规律在我们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有规律的事物常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给我们带来的美吧!(课件出示图片)

(1)美丽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有规律的;

(2)动听的音乐旋律和节奏可以是有规律的;

(3)我们的动作可以是有规律的,大家看看,他的动作有什么规律。

(4)自然界的动植物,它们的颜色或形态也是有规律地,就像斑马,还有绿叶。

(5)规律使我们生活中建筑物的装饰变得很漂亮。

(6)连我们身上穿的衣服都因为规律而显得格外美丽。

欣赏完这么多有规律的事物,你还能找到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吗?

4、让我们自己动手来创造规律吧。请大家拿出信封袋中的小图片,自己排列一组有规律的图形。

请同学在投影上展示并说一说自己排列的规律。

5、律动

师:不仅图形、图案的排列有规律,连声音、动作也是有规律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放松放松,跟着老师边唱歌边做有规律的运动吧!

(播放音乐:幸福拍手歌)

师:在我们的音乐与动作里,大家发现规律了吗?

(拍手、跺脚、拍肩、拍手、跺脚、拍肩)

6、表演规律游戏

师小结:你们也能象这样创设其他的动作或声音的规律吗?

生:能!

师:先听清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主持下先讨论按什么规律进行表演?想好了,可以站起来排练排练。

(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组先来汇报?其余的小朋友当评委,一起来发现他们创造的规律。

师:你们表演得太精彩了,评得也很好。老师认为,每个小组都能按一定的规律表演,大家都是创造规律的小能手,把掌声再一次送给自己吧!

(四)全课总结

看来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只要我们不断地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规律会让我们周边的一切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那么,下课以后请同学们在校园里继续去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评课

陈素兰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是一年级小朋友在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找出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找出下一个物体。还要通过涂、摆、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整堂课陈老师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各个教学环节紧凑,又十分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活泼设计,下面谈谈几点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以游戏情境带学生进入教学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陈老师设计“找规律”这一课时,在导入部分设计游戏“猜一猜”,让学生看着屏幕画面猜下面出现的是什么水果,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老师的问题“你是怎样知道的?”,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学生也马上会用流利的准确的语言回答“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二、以活泼语言形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陈老师能关注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整节课组织教学中,充分展现个人教学魅力,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动听,例如陈教师根据插图内容提问:如“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真棒!”“你很聪明”等等,老师因此因势利导,用概括的语言加以总结,教师恰当运用引导性的语言,通过学生亲身的感受,较好较快地接受了新的知识,学习印象也特别深刻与自己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这样的语言既开启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从中发现或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而另一面也让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和交流,更重要是有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热情。

三、把握好教学时机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动手操作

皮亚杰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陈老师能很好设计教学环节,把握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最佳时机。一年级学生课堂集中注意力有限,对知识的认知发展过程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陈老师巧妙设计动手环节,让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基础上动手操作,通过摆图形、设计手链等环节,投其所好,抓住童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参与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物体排列的规律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2篇

>> “找规律”题型中的求解规律 《变异的基本规律》课堂实录 浅谈《找规律》的教学策略 找规律在中考中的解答 找规律与简单的搭配 《找规律》教学背后的数学思想渗透 通过找规律培养学生的数感 浅谈锡矿在地质找矿中的成因规律 画图策略在《找规律》中的应用 试论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找规律”的特点 试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找规律”的特点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找规律”的特点分析 浅谈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中的数学建模 浅谈初中数学中的找规律题 “找规律――图形覆盖”的教学与反思 浅谈初中数学找规律题的解法 “找规律”贵在“找” 跳出“规律”找“规律” 《大堰河――我的保姆》课堂实录 《我的梦想》课堂实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更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能够表述发现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水果,课件,磁铁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上周星期天,老师去魔法城学习了魔法,今天就给大家变变魔术。猜一猜,老师会变出什么?(老师变水果)苹果,再猜一猜,老师会变出什么?(梨子)继续猜一猜,老师会变出什么?(苹果)再接着猜会变出什么?(梨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

(二)新授

复习微课视频,到魔女城――找规律。

提问:什么是规律?

几个物体为一组重复出现就是一种规律。

你还能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有规律的事物吗?

(强调音乐、舞蹈中也有规律)

(三)讲解自学任务单的错题。

(四)游戏练习。

同学们, “乱七八糟魔女城”这么有趣,大家想不想去?

(想)但是魔女却说:想进魔女城还得过三关。

第一关火眼金睛找规律。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规律,从而直观感受、理解规律的含义。)

第二关进阶检测闯关。

(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

第三关小小设计师。

“乱七八糟魔女城”要举行联欢会,请你为联欢会的入场券设计出有规律的花边。

学生上台展示作品,交流欣赏。感受规律美。

(五)小结

恭喜大家顺序地闯过了三关,下面请拿着各自的入场券准备参加下次的联欢会吧!

(六)教学总结: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翻转课堂的家教混合式教学,通过四个步骤进行教学。1.创设情境变魔术引入“乱七八糟魔女城”微课,在课中继续巩固新知。2.讲解自学报告单的学生错题。3.“乱七八糟魔女城”闯关练习。通过圈出重复部分,有节奏的读出重复部分等操作活动,突出“重复”这个规律的核心,加深学生对规律含义的理解。4.小小设计师。以“乱七八糟魔女城”的联欢会为情境,设计有规律的花边。让学生自己创造规律,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总而言之,翻转课堂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需要引导学生充分掌握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前预习、课中研讨以及课后提升的教学规划中落实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同时加大学校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在此基础上使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清晰,从而更好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杨豫晖,魏佳,宋乃庆. 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探析[J]. 数学教育学报,2008(04).

[2]刘娟娟.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05).

[3]徐燕. 改变习题呈现方式――例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习题利用和开发的策略研究[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08).

第3篇

教学目标:①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②使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③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这类排列问题。

教学难点:计算策略中,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课之前老师先和同学们做一个游戏,测测你们的记忆力怎么样。老师有两个银行帐号,男生请记住上面的号码,女生记住下面的号码,时间只有3秒钟。男生:72865470。女生:72647264。”谈话:“我宣布女生的记忆力好。有男生不服气的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可能这样回答:“女生的数有规律……”谈话:“其实不仅有些银行账号里有这样的规律,有些手机号、QQ号等也有这样的规律,想和老师一起探究这样的规律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观察场景,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到那时天安门前肯定被人们装扮一新,老师也为此设计了一个摆放方案。”

1.出示场景。师:“从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它们各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在小组里说一说)“彩旗是按两红两黄、两红两黄排列的,盆花是按蓝红、蓝红排列的。”师:“我们可以把几盆花看作一组?(课件演示)为什么这样分组?”学生可能的回答:“这样分每组的个数,颜色、顺序都是一样的。”“彩旗可以怎样分组?”(课件演示)

2.先研究盆花。谈话:“找到了规律我们就找到了研究问题的方向。我们先来研究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先猜想,让学生说一说)“你能把你的理由画在或写在作业本上吗?试一试。”学生可能的回答(学生上黑板展示):

(1)画图法(图略)

(2)列举法。单数:1,3,5,7……是蓝花,双数:2,4,6,8……是红花。

(3)计算法。15÷2=7(组)……1(盆)。

重点介绍第三种:“这个算式由15、2、7、1组成,你能说说分别表示什么吗?”学生可能的回答:“2表示2盆花一组,7表示一共有这样的7组花,1表示还余下1盆。”提问:“这个余下的1是第几组的第几盆?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学生可能的回答:“是第8组的第一盆,每组的第一盆都是蓝花,所以第8组的第一盆也是蓝花。”(学生说起来有困难,教师可适时引导,并多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谈话:“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学生可能有多种选择)

4.最后研究彩旗。“从左起第( )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彩旗?请你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学生可能的回答(学生展示,并说说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4=( )(组)……( );( )÷4=( )(组)……( )。谈话:“前面两个式子除数是3,而后两道式子的除数却是4,除数的大小都和什么有关系?”学生可能的回答:“和每组当中的个数有关,比如每组有5面彩旗,除数就是5;如果每组有6面,那除数就是6了。”

小结:“要解决我们今天的问题,首先要看清规律,找准除数。你能根据哪个数迅速判断出彩旗的颜色?可以怎样判断?”学生可能的回答:“如果有余数,余数是几就看每组的第几个是什么颜色,如果没有余数就看每组的最后一个。”小结:“所以要寻找到今天这些问题的结果,重点要看余数。”

三、巩固练习

谈话:“今天通过同学们的共同研究,我们找到了规律,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就让我们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小红和小明在玩摆棋子的游戏,照这样摆下去第21枚摆的是白子还是黑子?”列示:21÷3=7(组)。答:“第21枚是黑子。”(2)“小红正在按绿、黄、蓝、红的顺序穿一串珠,第18颗珠是什么颜色?第24颗呢?”列示1:18÷4=4(组)……2(颗)。答:“第18颗珠是黄色。”列示2:24÷4=6(组)。答:“第24颗是红色。”(3)按照规律在括号里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①32÷3=10(组)……2(个),是圆。②32÷4=8(组),是正方形。③32÷5=6(组)……2(个),是三角形。

四、生活中的规律

谈话:“其实,大自然中的许多现象、我们身边的许多物品,都蕴含着这种规律。(课件显示图片):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潮涨潮汐,红绿灯、装饰花边、花纹饰品……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还会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五、游戏中的规律

谈话:“其实,有些游戏当中也蕴藏着这个规律。想玩吗?”请6位同学上来,大屏幕显示儿歌:一二三四五,敲锣又打鼓。搬进新楼房,大家来庆祝。游戏规则:每个同学依次读一个字,谁读到“祝”字就被淘汰。

谈话:“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第4篇

关键词:关键词:小学数学;找规律;能力培养

一、 引言

    小学数学是人的知识学习中重要一环。而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是教师最大的愿望。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特尔指出:“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再创造的方法。”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由学生把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通过自主活动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则是设计组织好学生活动,并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在设计这堂课时可以采用自主参与式创新性学习教学模式。创新,从小学生就要开始培养。

二、《找规律》的教材与学情分析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找规律》知识体系的起始内容,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领悟“规律”的内涵,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新起点。简明自然辩证法词典中对规律是这样定义的:“规律是现象内部的本质的联系,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的特点是: 它是现象内在固有的本质属性。因为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是辩证的,个别中存在一般,一般寓于个别之中,普遍规律也与特殊规律、个别规律相联系,并寓于特殊和个别的规律之中,并通过对个别表现出来。”从哲学中可以看出,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哲学范畴。而数学里面的《找规律》则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与观察能力。这部分内容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下册。小学生虽然很小,但是他们在从小的观察活动中对事物的观察很仔细,这样就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精要巧设计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重难点的把握、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达到培养小学生的分析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方面要让学生通过找一找、猜一猜、摆一摆、涂一涂、演一演等活动理解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并联系实际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并发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找规律》部分的重点在于能发现简单的有规律的排列并用语言叙述,而难点则是创造规律,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规律。

    在教学中要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若干、课件等,以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小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具体的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探究新知、发现规律;动手操作,建构规律;联系与深入生活,寻找规律。

(一)、创设情境,培养感性知识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日?学生们回答:儿童节。教师接着问:那你们打算怎样庆祝节日呢?小学生举手回答:唱歌跳舞表演节目。老师根据这个情景再说:一班的小朋友已经把舞台布置好了,那我们去看一看!

    老师让学生观察一班学生布置好的舞台,问本班小学生:你们感觉怎么样呢?小学生会说美呀、多漂亮之类的话。在这个时候教师循着学生的感性知识,接着问: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然后学生分组来作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这个过程可以控制在5分钟左右。

(二)、 探究新知,发现规律

    1、找彩旗规律。教师要求学生要重点观察彩旗,深入理解。

    教师:仔细观察老师贴在黑板上的彩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了……

    教师:这些彩旗是随便摆放的吗?是怎么摆放的?先自己看看,再把看到的和同桌说说。

    学生甲:彩旗是按照一面红一面黄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学生乙:彩旗是按照一面红一面黄又一面红一面黄这样的顺序一直摆放下去的。

    教师:为了让我们看得更清楚,能不能按它们的排列顺序,给彩旗分分组?

    学生在答题纸上试分。

    2、展示学生分组的答题纸

    教师展示一些孩子的分组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两个一组用圆圈;2、长方形;3、正方形;4、竖线;5、横线;6、分类。

    3、师生共同解读分法

    (1)教师:能看懂他们的分法吗?他们是怎么分的?

    学生:他是红黄为一组这样分的,红黄又为一组这样分的……

    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小结一下:这其实就是我们学过分类,但如果这样分,我们就破坏了这些彩旗本身的排列顺序了,而且不能让我们把这样的排列看得更清楚,所以,我们要注意:分组是在不改变排列顺序的前提下。

    (3)、找共性:让我们来看看这三种分法,他们都是怎么分的?

    (4)、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几组彩旗,要求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并且猜想:后面的彩旗是什么?

    教师小结:像这样按一面红旗一面黄旗的顺序两个为一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现象,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找规律。

    (三)、动手操作,建构规律

   1、第一关:涂一涂。

    要求:请你用我们刚才找规律的方法先分分组,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最后涂一涂,比一比谁最快?学生涂——交流——汇报。

    2、第二关:猜一猜

    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3、第三关:摆一摆:

    要求:结合自己手上的材料,商量一下你们自己要创造什么样的规律,再动手。

    还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如声音与动作中的规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这样的规律。然后教师小结。

四、结束语

    通过学生在找规律过程中的观察、动手操作、联系生活实际去发现规律,这样卡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索、创新的能力。小学生是每个人学习生活都要经历的角色,而小学数学的学习为每个人一生的学习作出了铺垫与支撑的作用。如何寻找规律,还需要每个人坚持辩证法,努力做到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

第5篇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规律

周期问题这一内容是学生在四年级教材中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生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初步具备了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

上课伊始,我就直接用课件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已经布置好的儿童乐园,并创设情境:少儿文化艺术展准备在儿童乐园举办,为此管理人员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仔细观察一下,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教师适当指导,深化学生认识,为下一环节的探索做好准备。

二、探究交流,深入体会规律

(一)深入研究,探索规律

1.探寻规律

师:我们先来看盆花。盆花的摆放具有怎样的规律?引导学生逐步把规律表述完整:从左边起,每两盆花为一组,每组分别是一蓝一红。注意说清每组的数量以及每组的摆放顺序。

设计说明:“找规律”的重点在“找”上,学生看出某类物体的排列顺序并不难,但对规律的认识是浅层次的,缺乏理性的理解。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研究,让学生自己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创设机会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想法,及时利用课件、板书,帮助学生理解、提炼、分层突破。在找规律的方法上,教师适时渗透了观察、比较等数学思想方法。

2.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如果照这样排下去,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呢?

把你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记录下来。

(2)学生自主探索,并展示思路。(实物投影展示)

(请学生自己表述各自的方法,教师适当点拨和评价,并穿插统计每种方法使用的人数。)

生1:画图:

生2:列举:左起第1、3、5……盆是蓝花,第2、4、6……盆是红花。15是奇数,所以是蓝花。

生4:计算:15÷2=7(组)……1(盆)

(3)请学生结合图形具体解释每个数的意思。

同桌互相说说这道算式的意义。

设计说明:以上环节,学生探索解决生活情境中的问题。相信学生的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互相交流、学习,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解难点。

(二)初步运用,优化策略

1. 课件出示:彩灯图

(1)彩灯的排列具有怎样的规律呢?

提问:左边第17盏是什么颜色?18盏呢?请学生自己完成。

(2)学生汇报

A.17÷3=5(组)……2(盏)

你是怎样想的呢?(第17盏是第几组的第几盏,它和哪组的第几盏是一样的?)

B.18÷3=6(组)

你能看到第18盏吗?你是怎么想的呢?

(3)两个同学的发言都不约而同地应用了计算的方法,其余同学呢?为什么?

总结:选择一种好的方法非常重要,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让学生逐步认识到计算方法的简便,实现策略的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充分的交流,集众人的智慧,得出不同的方法,再用事实说话,让学生自己选择,实现自主建构。通过几次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基本掌握这一方法。

2.课件出示:彩旗图

(1)在彩灯的上方还有规律地插着一排彩旗,依次展示彩旗的颜色,找到规律喊停。(至少重复出现两次规律才算成立)找到了什么规律?

你想算第几面彩旗的颜色?(学生一起算,并说说原因。)

提问:左起第21面是什么颜色?再次指名学生讲清原因。

(2)为了快速判断旗子的颜色,我们只要看什么呢?(余数)

板书:理清余数。

提问:余数是什么的情况下是红旗?什么情况下是黄旗?

生:余数是1或者2的时候是红旗。余数是3或者没有的时候是黄旗。

设计说明:此环节让学生体会“周期规律”成立的要义,并用优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强化这样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感悟升华

盆花、彩旗、彩灯,它们都是一组一组不断重复出现的,像这样的现象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周期现象。(板书:周期现象)

出示名言:数学的伟大使命在于从混沌中发现秩序。——坦普·倍尔。

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哪些周期现象呢?(学生举例)

课件展示:欣赏自然界以及生活中的周期现象,感悟数学之美、规律之美、秩序之美。

三、反馈完善,巩固应用规律

新课标中提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想如果能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课堂上学的数学知识能切实地解决身边的问题,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一定会油然而生的。为此,我们要创设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1.手工坊

(1)欣赏完美丽的周期现象,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的手工坊看一看。小红正在用红黄蓝三色珠子穿项链:

课件出示:红黄蓝红黄蓝……照这样穿一下,左起第17颗珠子是什么颜色?

小明穿的珠子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红黄黄蓝红黄黄蓝红黄黄蓝红……,照此下去,左起的第17颗珠子是什么颜色的呢?

比较:为什么都是求第17颗的颜色,一个÷3,一个÷4呢?

(板书:找准除数)

把小明的珠子从最左边起依次先去掉一颗红珠子,再去掉一颗黄珠子,分别算算左起第十七颗珠子的颜色?

比较:为什么都是4组余1颗,但是第17颗的颜色却不同呢?

总结:我们不仅要找到每组的数量,而且要看清每组的摆放顺序。

(2)看到他们穿出了这么漂亮的项链,同学们肯定也想试一试了吧!

课件出示规则:以5颗珠子为一组,照这样穿下去,左起第24颗必须是红色。

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并把完成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提问:怎样才能很快地判断出对错呢?(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

(3)除了第24颗珠子是红色以外,前23颗中还有哪几颗也一定是红色的?

2.儿童游艺厅

课件出示儿歌:

小老鼠,上灯台,偷吃油,下不来。喵喵喵,猫来啦,叽里咕噜跳下台。

规则:请6位同学上台围成一圈,依次一人说一个字,谁说到最后一个字,谁就输。

(1)指名6位学生上台做游戏,提问:谁愿意第一个开始呢?(如果都不愿意就问为什么,如果有人愿意就直接开始,然后第二次游戏的时候问谁愿意第一个开始,并说出原因。)

(2)请下2位学生,老师参与游戏。

老师先站定一个位置,提问:4位同学怎么站,从最左边开始读起,最后老师肯定输?(全班参与,共同思考,最后说说原因。)

第6篇

一、教材分析

本课折纸动物是一节集折、剪、撕、贴、画为一体的综合制作课。折纸动物用两条纸条分别折压后粘拼出动物的形态,并通过剪、贴和添画进一步突出动物的形象特点。 小学美术教案一年级下:13课 折纸动物

学生曾经学习过折纸,认识基本的折纸图示,折纸动物所以一般都能通过自己识图来制作。学生通过对一些动物身体比例的了解、把握,折出不同的动物形象,教材上的范图也能给学生一定的启示。折纸动物如将马儿的脖子加长,身子缩短就变成长颈鹿的基形等等。所以启发帮助学生抓住动物形体比例的特点折出动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折叠粘拼出动物的大形后,动物的嘴、耳可用剪的方法,动物身上的花纹、皮毛既可画又可以撕贴,可以不受动物本身的花纹、色彩的束缚,自由地选择色彩、添画花纹。也可以巧妙地利用挂历纸、包装纸上的色彩和花纹来完成作业。

本课制作方法简单,难度不大,但留给学生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却很大。

二、教学目标

掌握折纸动物的方法,并能运用此方法制作出自己喜爱的动物形象。

学会把握动物的比例及外形特点。

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和热情。

三、教学设计

本课折纸动物教学设计建立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从学生自己识图制作,到发现探究问题的讨论,再到寻求解决的方法,创造制作出自己喜爱的动物形象,均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不断地交流、寻找规律,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为了便于学生讨论和活动的开展,可将课桌摆成四个圆圈,学生分四组围坐在周围。课前应制作CAI课件,它既能将各种动物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又能直观地分析动物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从而为学生创作成功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激趣导入——自学方法——观察分析——指导实践——创新探索——交流评论——游戏活动

激趣导入这一过程中,教师快速折出不同的动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学生看书上的折叠示范图,自学折叠方法,试折出马儿。接着再寻找规律:折动物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头、脖子、身子、四足的长度、宽度的大致比例关系。

在观察分析这_阶段,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的动物形象,师生共同分析它们身体的比例特征。随着学生的总结,课件将动物图片用阴影的形式把各部分大的形体比例概括出来。接着欣赏教材中通过剪、撕、贴、画几种方法装饰出来的动物,了解多种装饰方法,来指导学生实践。

接着学生巧妙地利用各种纸张的花纹、色彩,将喜欢的动物折出来,并把问题提出来,小组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评价环节中各组学生把做好的动物摆在桌上,大家自由地走动交流、评价。

游戏活动时,每组把前一节课做的小树摆出来,还可以做些小草、石头等,再把动物放进去,玩一玩“森林王国”的游戏。教学中还应注意渗透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教育。

作业要求:

每位学生先折出一匹马,再运用这种折叠方法自己折出一个动物形象,并且完成其中一个的添画装饰。

四、教学建议

第7篇

学习方式 探索规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A-0057-01

新课标指出:“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可见在数学课堂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呢?我就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课谈几点想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9的乘法口诀》这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文、图、声并茂的特点创设了一个孩子喜闻乐见的动画情境:端午节到了,人们在进行划龙舟比赛。这种欢天喜地、热火朝天的场景,马上就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练习部分,课件又以游戏“转盘”“小猪吹气球”“口算超市”的形式进行,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教学融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优越性,使他们自始至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优化结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多媒体课件的配合下,我让学生自主探索出9的乘法口诀:

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口算,补充乘法口诀等复习题,让学生酝酿编乘法口诀的思路。

2.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说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并自主发现:需要把这些乘法算式按一定的规律排列。

3.尝试根据每一道乘法算式编出一句乘法口诀。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主编出乘法口诀,并说一说每句乘法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三、化难为易,让学生乐于探索规律

在学生自主编出乘法口诀后,要他们记忆。我引导学生找出每句口诀相应的规律帮助记忆。

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我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所说的观察点用颜色、闪烁及声音的变化来显示规律的层次性。如果学生找不到其中的规律,我就适时突出观察点,提醒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用多媒体课件纵向出示:

1×9=9 2×9=18 3×9=27

4×9=36 5×9=45 6×9=54

7×9=63 8×9=72 9×9=81

2.当有学生说出“每个积的十位上的数字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而积的个位上的数字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这条规律时,我先把每个积的十位上的数字变颜色,并且闪烁;再把个位上的数字变颜色,闪烁。这样可以让学生聚焦观察点,形象地看出这条规律。

3.如果学生探索不出其他的规律,我就用巧妙的问题,配合多媒体课件的提示,引导学生观察。比如:

(1)要揭示“每个积的十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相加的和都是9”这条规律时,先提醒学生:“请你依次观察每个积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你会发现什么?”然后依次把几个积的十位数和个位数进行变颜色,闪烁,因为强调了观察点,学生很快便得出了结论。

(2)要揭示“积的十位上的数字比9的个数少1”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强调几个乘法算式中的9的个数和积的十位数,让学生观察。

(3)要学生运用“每个积的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的和都是9”和“积的十位上的数字比9的个数少1”这两条规律快速算出积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先强调9的个数,接着出现积的十位数,最后让学生很快说出积的个位数。

第8篇

[摘要]近年来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中,一直探究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参加了两次教育教学学习之后,结合我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当前的高效课堂教育有了一些更新的认识,也有一些思考与大家交流交流。

[关键词]数学本质;思维体操;交流经验;语言交流

2012年9月22日,我在延安参加了《初中数学精品课展示暨专家学术报告会》学习。听了北京曹凤梅老师的课对我触动很大。曹老师这节课上的是《找规律》。这节课分为两个大环节,第一环节是看幻灯片中的月历并找规律,由此规律过度迁移到找一列数字中的规律。接下来做两道有关找数字规律的例题,之后明确找数字规律的方法――观察、猜想、验证。第二个大环节是找图形规律,这里也是通过看幻灯片观察找规律,在做例题中用规律,最后明确找规律方法。在小结中是学生明确了做找规律题的方法,并进行了归纳。

整堂课从形式上看,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处处教师引导,像是传统课。但是从实质上看,学生时时在思考,处处有方法归纳,学生整整做了一节课的思维体操。这正是一节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课,一节课之后才发现这是思维的过程,方法的渗透,是数学的本质。这正是具体的学习过程。这节课教师确实做到了“授之以渔”。

去年深秋,我在下寺湾中学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高效课堂教学方法学习,一节数学课震动了我。当时是柴老师上的课,学生的表现让我震惊。上课前,教室里就摆放好了一个移动多媒体设备,教室后边的黑板分成了几块。这节课学习的是等腰三角形,上课之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熟练的汇报了基础知识之后,就按照老师发的导学案,在教室后边的黑板上写起了自己对导学案中例题的解答方法。一会儿之后,就有同学主动举手点评各位同学的做法。同学们点评的声音洪亮、条理分明、几何逻辑性强,而且表现大方。之后老师又引导同学完成了习题,小结了整节课。一节课下来,我想法很多,但是总也理不顺。我震惊同学们的表现,但是也有说不出的疑问。直到对比了上次延安的学习之后,我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想发。作为一名家长,我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这样的教育,想让自己的孩子也能大胆的发言,大方的表现;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这样一节课中没有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没有思维过程,而且我更急切想知道这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怎样的?照这样的教学,那么一学期的学习任务能完成吗?学生学期末的考试成绩又会怎样呢?带着这些疑问和收获,我在自己的教数学实践中刻意的注意把握与探究高校教学方法。

综合这两次学习来看,我发现:延安的那次学习就是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而下寺湾的这次学习是学生学习之后的展现。在延安《初中数学精品课展示暨专家学术报告会》学习中,北京曹凤梅老师的《找规律》这课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做了一整节课的思维体操,是具体的学习、思考、归纳的过程。在下寺湾中学县教育局组织的高效课堂学习中,柴老师的课上,学生是已经学会了,在课堂中大胆的汇报学习成果,交流学习经验,互相切磋学习方法,思维碰撞、语言交流呢。那么这两节课那一节课更好一些呢?我认为这两节课都是成功的。我们只是看到了这些成功课堂的一部分。那么我们把这两节课糅合在一起会怎样呢?在教学中,先经过具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观点,然后再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现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展现能力、表达能力不都培养了吗?

带着学习之后的思考,我在上课时也改进了自己的教学方法。课前要求学生学习,有时还给以指导。课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根据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为了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最终实现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合格公民。在个人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我认为,高效课堂要向以下目标努力:1、“三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2、“三动”身动、心动、神动;3、“三量”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4、“三学”肯学、想学、学会;5、“四特点”主体式、轻负担、低耗时、高质量。要“学生为主、当堂训练、个性教学、合作学习、目标三维、面向未来”的具有创新的意义的进行教学。在新教学方法的引领下,我们师生都“干劲”十足,学习气氛活了很多,学生也自信、积极了。但过一段时间以后,又有问题出现了。个别学生跟不上进度了,学习很是吃力。所以,我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了辅导对象和内容。针对我班情况,主要是查漏补缺、解答疑难、方法指导这几方面的辅导。处理好“学会”与“会学”的关系.。课堂教学的每个行为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长期的自我实践和锻炼中,学会了应用,如此长期的培养。最终由“学会”变成“会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创建高效课堂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除了做好课堂上的引导和指导之外,还要课前要求学生学习,课后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只有通过个别学生的查漏补缺,才能保证后续课堂上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延续性。对于这两次外出学习,我收获很多,更是引发了好多的思考。当然,我们还是要不断研究才能是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加完善。

第9篇

关键词:数学;一年级;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把培养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见,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阶段,低年级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学生只有掌握好低年级计算的算理算法,才能运用它们进行知识的迁移,触类旁通,是为后续计算学习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一、重视加减法含义的理解

首先,在情境中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加法表示把几部分合起来,减法表示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减法含义的情境图是加法情境图的继续,因此可以在加法含义教学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如:在教学加法含义时利用课件动态演示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合并在一起的过程,使学生明确:把气球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用加法计算;而减法含义的理解可以借助加法含义的情境图:课件动态演示合并在一起的那4个气球里,飞走了1个气球,还剩几个气球的过程,使学生明确:求还剩几个气球,就是从4里面去掉1,用减法计算。通过课件演示全过程,学生在对比中加强了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

其次,设计摆一摆、演一演、画一画、说一说等多种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强化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如: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2块橡皮擦和1块橡皮擦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几块橡皮擦用加法计算,算式是2+1=3。

接着,让学生感受加减法算式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加减法算式可以表示生活中的哪些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让学生的感受更真实、更直观、更深刻。

再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加减法算式的含义。如:在表示算式2+1=3的含义时,学生有的用自己的手指表示,有的用画图形的方式表示等等,让学生在作品交流中,加深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与认识。

最后,让学生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两个加法算式和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减法。如:在教学8的加减法时出现算式5+3=8、3+5=8、8-5=3、8-3=5,可以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发现其中的规律,直观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讨论:“在加法算式中整体在哪儿?两个部分在哪儿?两个部分在哪儿?”还可以提出“看到3+5=8你还能想到哪些算式?”等问题,使学生联想出其他3个算式,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二、注重算法的理解过程

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需要经历实物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的基本思维过程。教师可以设计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展现计算过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特别要关注学生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中“想”的活动上,强调让学生口述思考过程,同时引导帮助学生简缩思维过程,从而让学生在理清思路、熟悉思考的过程中,做到“理清”“法明”。最后应向学生说明:熟练以后,哪种方法的过程都可以不再一步一步地想,做到直接说出得数。

如:在9加几的教学中呈现的实物图,为学生提供了实物操作,接着在算式下面标注出口算过程图,组织学生进行表象操作,让学生在头脑中重现分一分、摆一摆的过程,并用数学语言表征出来。这是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桥梁。这是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抽象的符号操作,直接说出计算的结果。如:9+4,学生口述思考过程:把9凑成10还需要1,从4里拿走1给9,4还剩3,10加3等于13。当学生充分理解算理后,可以让学生简缩思维过程,如9+4,想10,13。

三、计算练习注重丰富性、坡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20以内的加减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是学生需要练好的基本功之一。为了避免学生在计算练习中感到枯燥,因此计算练习在内容上要体现丰富性,在形式上要体现趣味性,同时计算练习的内容和形式要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而变化,即体现坡度性。

学生计算中的难点是如何拆数,在学生刚刚学完每一小节新内容时,可以先从“如何拆数”练起。如:出示“9+3”,要求学生能说出“把3分成1和2”。在学生能够比较正确、熟练进行“拆数”的基础上,进行“凑十说得数”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将“拆数”的过程在头脑中完成,而把练习的着力点放在“拆数”以后的部分——两数凑十,再加上拆得的数。如:“9+3”,要求学生只说出“9加1等于10,10再加2等于12”。在学生熟练掌握凑十法的计算算理的基础上,进行直接说、写得数练习,之后可以适当进行对比练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收集学生在计算中易错的题目加强练习。如:教师可以将易错的口算题分成三组:先练第一组,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第二组练习,学生就会达到一种认识掌握;再练第三组,逐步熟练掌握。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行为跟进训练,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最后是找规律练习,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寻找规律。如:列出另一组算式:2+1=、2+2=、2+3=、3-2=、3-1=、4-1=、5-1=,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发现: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不断变化,和也随之变化;减数不变,被减数不断变化,差也随之变化以及数的组成中3个数之间的关系,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发现的这些规律对我们有什么用处?最后设计一组习题让学生利用规律巧计算,感受利用规律计算带来的便捷。

除了练习内容的丰富,教师还应不断变换练习形式,注意从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在情趣盎然的气氛中计算,在“玩儿”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快自己的计算速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如:设计有竞赛性质的计算游戏:爬山比赛、射击比赛、投篮比赛、数学转轮等形式。另外,学生不仅能视算,还可以进行听算练习,帮助学生逐步加快计算的速度,以达到对学生计算的要求。

四、对所学计算进行简单的梳理

本册教材所涉及的计算问题不论是数的范围,还是计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材采用“分类”加”举例“的方式对所学习的计算进行整理。学生在正确计算的基础上,应能将算式进行分类,并按要求举出每一类的例子,形成对所学计算的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能结合具体算式,对计算方法进行回顾。

教师把上面的算式以算式卡片的形式贴在黑板上,首先让学生观察运算符号,挑出不同的2道题,使学生明确:我们学习的计算有加法,也有减法。接着,比较8+5和13+2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法有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再让学生指出卡片上的加法题中哪些是进位加法、哪些是不进位加法。最后,让学生举例分别说一个减法算式、一个不进位加法算式和一个进位加法算式。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准确判断出怎样计算,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同时,可以通过加法算式表、减法算式表和进位加法表对所学习的计算进行整理,对加法表和减法表的整理要全面而有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并让他们切实经历这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如:进位加法表的整理:让学生根据9+1=10,说出9+几的其他进位加法算式,确认其他的进位加法算式都写出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算式。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竖行找规律,再按横行找规律,最后从全表找规律,找出哪些是大数加小数的算式、哪些是小数加大数的算式,并说说分别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同时感悟得数不变的情况下,两个加数的变化规律。

五、自选算法,不必统一。

不同算法是不同思维发展水平的体现。在学生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得到计算结果后,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进行计算,不必强求一致。在计算时,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喜欢或掌握得比较好的方法进行计算。

在多种计算方法中,10以内的计算主要是采用“接着数” 和“想数的组成”两种方法。随着教学的进行可以慢慢引导学生按数的组成进行计算,注意逐步提高对学生计算的要求,让学生从看图计算逐步过渡到想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因此,在练习中要加强学生用组成进行计算的训练,引导学生能用数的组成较快地算出得数。在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中,“凑十法”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方法,教材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突出了“凑十”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包括“拆小数,凑大数”和“拆大数,凑小数”两种。如:在“9加几”部分呈现“接着数”“凑十法”,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口算的方法;在计算“8+9”时,有“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和“交换加数的位置”的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应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解读教材和做好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把课改中的新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计算教学中,才能不断改进、完善计算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教育论坛.2011(19):68

第10篇

教学目标:

1.建立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棵树等于间隔加1的数学模型并能灵活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掌握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发现规律,初步的感知“化规”的解题方法。

3.感受现实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灵活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会拍手吗?(会)今天你可不一定会喔!信吗?(不信)那好,请把左手背后面,伸出右手。预备,拍。看来,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小小的一个动作都需要我们在一起合作,对吧?老师希望今天这节课我们能够合作得非常愉快,你们愿意吗?(愿意)请用热烈的掌声预祝我们本次合作成功,好吗?(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认识它吗?(出示课件。)就让我们带着快乐一同进入神秘的数学王国。谁来猜谜语?(出示课件。)手上也存在着数学问题,伸出你的右手,张开手指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多少个空隔?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多少个间隔?

师:4个手指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2个呢?

像这样与间隔有关的问题,其实就是数学上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植树问题。

二、发现规律,创建模型

1.创设情境、寻找规律

师:为了美观,在植树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相等,叫做等距离植树。

师:在实际生活中,在路的一边,等距离植树,存在3种情况,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演示课件:哪种属于两端都栽。)

2.发现规律,构建模型

今天,我们主要来探讨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1)(出示题目)在一条长15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

要求:

小组讨论,动手操作。设计方案。

小组交流。

(2)展示设计方案。

师:如果小路的全长是25米、30米又需要栽多少树苗呢?请同学们小组内研究。并将解决的方法写在本上。

(汇报研究结果。)

师: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间隔数与棵数有什么关系?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

生:师板书:间隔数+1=棵数(两端都栽)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个规律填表。

尝试应用。

师:如果总长改为100米,你们能解决吗?

(出示题目)同学们在一条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课件展示结果:

100÷5=20(段)

20+1=21(棵)

师:20是什么?为什么要加1?加1求的是什么?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植树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抓住关键,建立模型

1.变式练习(p118页做一做)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2.与例1作对比

四、巩固练习,应用规律

1.六一儿童节前,同学们在教室一边的墙上挂了16盏红灯笼,现在要在每两盏灯笼之间挂3个中国结,一共要准备多少中国结?

2.市政府广场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3.在万泉河沿河路的一边,设有16个节能路灯(两端都设),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60米,这条路有多远?

(此三道巩固练习是结合学生生活周围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五、总结

师:那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11篇

由于小学生活泼爱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传统的教学模式又比较枯燥无味,导致孩子们学习效果不是太好,因此直观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常常受到学生的喜爱。多媒体课件中适当选用视频教材,能使课件更富有感染力和真实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是数学课件,多媒体影像视频能提高小学生学习热情。多媒体教学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用动漫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来激发我们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此,学生就能热爱学习,这样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比如,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中,一边播放幻灯片,一边给学生讲故事:一天清早,一只顽皮的小猴子在树上东张西望,想看看有什么好吃的没有。突然,它发现亮亮和小红正对面坐在树下石凳上,她们面前放着两个有红又大的桃子,她们正要伸手拿桃子吃,小猴子一看急了,心想我还没吃早饭呢,这时小猴子嗖的一下窜了下去,拿起一个桃子说:“我也要吃”,小红笑着说:“那就送给你一个桃子吃吧”。亮亮不高兴地说:“两个桃子,送给小猴子一个,还剩一个桃子,我们怎么分呢?”小红说:“那就一人一半吧”。这个时候,同学们看图听故事已经很兴奋啦,问题也出来了,一人一半怎么分呢?同学们带着问题开始了新的学习。借助电脑课件上课,故事和图像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烈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2. 应用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既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又能使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到课堂学习上来。多媒体清晰精美的图画和优美动听的声音,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课件上课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化,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和触觉,能够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易懂化。这样难懂的知识点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应用电脑多媒体上课,比传统教学法有着很大的优势。

3. 应用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更适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中数学课的创新教学几乎就没有,要么就是一道题多种解法,要么就是归类套公式计算,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本就没有得到培养,而应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层层思考,来依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因为这样,应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不仅优于传统画图示意的和教具演示,而且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中,通过观察找出图形中规律,然后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摆出有规律的图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应用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师能把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变成的生动形象的图案,又能使课堂既轻松愉快又节省时间。这样老师不但可以节省大量时间,还可以节省大量的体力和精力。

5. 应用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既能因材施教,又能因性施教。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有些孩子学习基础好,有些孩子聪明好学,也有些孩子顽皮捣蛋,多媒体教学可对于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上新课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课件制作时要有难易层次性、有不同的个性化,允许孩子可以对新课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对孩子可以有不同的要求,这样学习好的孩子就会学得更出色,学习一般的孩子就会学习得更充实。上练习课时,课件更是能制作出不同类型的题目,可以有难的,有容易的,有拓展性的,有变化性的,可以让孩子自己有选择性的进行练习,然后让孩子对自己所做的题目进行评价,最后再自己总结出学习的收获和不足。

总之,应用电脑多媒体课件辅助数学教学,为数学教学开创了新的天地。因此,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既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增加学生的印象与记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多媒体教学毕竟还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并不能完全替代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不能改变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通过合理地应用这种现代化教学工具,将会大大地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而且这种现代化教学工具和先进的数学教学模式相结合,会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调动起学生积极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强烈掌握科学知识的愿望,自然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这充分证明了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优势。

作者简介:熊卫民,河南省新蔡县蓝天双语实验学校,小学高级。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数学味 现状 方法

一、前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加大开放性与多元性。新的教育形势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更多地显露出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抵制了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禁锢了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堂没有“数学味”。促进“数学味”回归数学课堂,在教学中突出数学知识的本质,有利于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华而不实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许多小学数学教师都在积极引进新的方法,像合作教学法、自主学习法以及情境教学法等。但是,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于这些创新型教学方法理解并不到位,没有有效地发挥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一些教学方法的使用还给课堂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像有些教师为了应用合作教学法而应用合作教学法,在合作学习中,一些学生讨论与课堂无关的事,一些学生则在讨论非重点问题,虽然课堂热闹起来,但教学实效并没有得到提高。华而不实的数学课堂,淡化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数学味”,不利于数学教学成效的提高。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于片面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进步,许多新的教学设备出现,给小学生数学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像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常客。但是,教师并没有因为新教学技术的引进而改变教学模式,许多教师将多媒体设备当成了另一个黑板,将课本内容搬到多媒体课件中,从引导小学生看书到引导小学生看课件。这样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改变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更影响了小学生积极性的提高,使课堂氛围过于沉闷。

三、“数学味”回归小学数学课堂方法

(一)利用情境教学法,让“数学味”回归课堂

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生动形象且具有情感色彩的场景,促进学生具有数学学习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减轻数学学习的心理负担。要正确利用情境教学法,需要教师正确理解情境教学法,认可其在小学生数学认知以及知识理解方面的作用。另外,教师要积极掌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小学生的成长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学生喜爱的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情境教学法应用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的力量创设情境,更可以通过有效的班级活动组织教学情境。

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在课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学生的收集成果进行展示,并拿出身边的三角形实物,像小学生所用的三角尺以及每天必戴的红领巾等。利用真实的情境,让小学生意识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存在,通过情境教学优化课堂导入,在小学生融入情境之后,再传递有关于三角形概念与性质的知识,让数学课堂更加具有“数学味”。

(二)利用趣味教学法,让“数学味”回归课堂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在小学学习期间,小学生对于事物的感知具有无意性与情绪性,逐渐发展到有意性与目的性。因此,小学生只能记住一些形象具体的数学知识,很难快速消化抽象的数学概念与数学公式。要让“数学味”回归小学数学课堂,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数学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有效调动。在趣味性活动的调动中,学生的思维运动速度加快,有利于掌握数学知识。

同样在讲解三角形知识后,通过情境对三角形知识进行引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个拼三角形的游戏。教师给小学生分发几根长度不同的小木棍,让小学生从中选择三根组成一个三角形。这一游戏虽然看似简单,但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拼三角形的兴趣。于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有利于加深“数学味”,促使小学生爱上数学学习。

(三)利用合作教学法,让“数学味”回归课堂

合作教学法,倡导学生的全体参与,让小学生在合作中互动,在互动中进步,有利于课堂氛围的活跃。促进“数学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回归,需要让每一位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在分组时,教师要考虑小学生数学学习上的差异性以及性格之间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合理分析,让小组内每一个成员的优势得以发挥。同时,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给小学生设计合理的合作学习任务,只有设计出具有讨论意义与合作价值的学习任务,才能让小学生的合作学习围绕数学主题开展,促进课堂“数学味”的强化。

比如在讲解《找规律》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图形找规律入手,给每个小组一个图形找规律题目,让小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合作找到规律,再从图形过渡到数字,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合作,让合作学习具有实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弱化了对学生数学知识掌握量多少的要求,更加突出学生的自身素质在学习过程中的提高。让“数学味”回归到小学数学课堂中,促进小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认可数学学科的魅力,才能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数学教学氛围的浓重,从而让小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