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1: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属的化学性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学生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主要通过实验、图片和讨论等途径获得。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探究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加深体验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我在授课时应以实验探究的方式突出化学学科的特色,以此激发、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前期分析
1.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为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的内容,从教材的设置看,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始,既是学生在初中所学金属和金属材料的知识基础上的深化,又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同时本课时要介绍的金属性质研究获取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将是学生在后续章节里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课时乃至本章的内容将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有关金属的性质,在知识目标实现方面没有障碍;在学习钠、铝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具备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等基本理论,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设计实验以及如何提取重要信息,避免学生只顾看实验现象而忽视了思考的情况出现,需要教师适时且适当地点拨。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
2.教学难点
化学学习方法的养成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北京奥运烟花营造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美景,引出本节内容。
学习新课
1.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金属有许多共同的物理性质,如良好的导电、导热性,不透明,有金属光泽,延展性,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
【师生评价并出示化学方程式】
【思考与交流】这些反应表现了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小结】略。
【深入探究】金属这些化学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请同学们完成教材46页思考交流3。
【释疑】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去电子,因而性质活泼。也就是结构决定性质,Mg的性质初中已经学过,下面重点学习Na、Al两种金属的化学性质。
【过渡】在大家的桌上有一种新的金属――钠,看一看它是如何保存的?
【观察回答】闻、看后答出是煤油。
【设疑】钠为什么存放在煤油中呢?钠有什么样的性质?
【实验探究1】指导学生分组做实验3-1。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实验现象。
【设问】同学观察钠的切面的颜色发生了变化,为什么?
【追问】钠常温下尚能与氧气反应,如果是加热呢?你估计反应现象如何?
【实验探究2】演示实验3-2。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说明:钠的燃烧实验在坩埚中进行比较规范,但不易观察,改在石棉网上进行。操作时注意:钠开始燃烧后立即撤掉酒精灯),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 现象:钠先熔化成白色小球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小结】 以上两个反应中还原剂都是Na,氧化剂都是O2 。Na与O2反应条件的不同,产物不同。
【过渡】相当多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与氧气反应,比如铁和镁,回忆镁带燃烧有什么现象?也有些金属的性质我们不是非常熟悉,比如铝,铝能否在酒精灯焰上点燃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探讨这个问题。
【科学探究1】加热铝箔。
现象:铝箔熔化并失去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
原因:Al2O3的熔点(2050℃)远高于铝的熔点,所以熔化的液态铝不会低落。
【科学探究2】先用砂纸打磨铝箔后加热。
现象: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原因:铝很活泼,在空气中很快又生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视野拓展】阅读资料卡片,了解铝的氧化膜。
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单质都表现出还原性。当遇到氧化剂时,就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除了能被氧气氧化外,还能被Cl2、S等其他非金属所氧化。
【过渡】铁、铝或铜制水壶可用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不反应,是不是所有金属都不与水发生反应呢?
【板书】2.金属与水的反应
【师生小结】略。
五、教学反思
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在括号中注明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常温时金属镁在空气易被O2氧化;
()
②在空气中铝表面形成致密氧化膜
()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④加热铜会变黑
()
【实验探究】通过镁、锌、铁、铜分别与的反应,比较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以下问题提醒你注意:
1、现象不是很明显时,可将实验时间延长些;
2、每次只用一种固体跟一种液体药品反应;
3、金属表面一般都有氧化物的保护膜,实验前应先打磨;
4、小组分好工,注意记录、观察、分析;
5、将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分析,得出结论与书上的对照,你若认为有问题可以修改方案,最终找到你认为最佳的实验方案。
探究问题镁、锌、铁、铜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A组B组
实验方案
和操作在简易反应盒中,分开放①一小镁片②一小锌片③一小铜片④少量铁粉,向金属中各滴加一滴管稀盐酸。在简易反应盒中,分开放①一小镁片②一小锌片③一小铜片④少量铁粉,向金属中各滴加一滴管稀硫酸。
现象记录镁片
镁片
锌片
锌片
铁粉
铁粉
铜片
铜片
体会和发现
质疑
实验改进
及反应现象
反应化学方程式
得出结论
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
收获、体会比较不同金属的化学活动性强弱时,反应条件应当(“相同”或“不相同”),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提出问题】
以上金属与酸的化学反应的类型和以前学过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类型相同吗?如果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去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
【基础知识】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之三:
定义内容:
思考前面学过哪些化学反应也属于置换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回家完成)
【课堂练习】
1.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
2.不法商贩常常用铝制的假银元坑害消费者,小明在市场上买了一枚银元,请你用化学方法帮他鉴别这枚银元的真假。
【课后思考】
还可以通过什么反应可以比较不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课后作业】
1、(05年广州市中考试题)实验室现有下列药品:盐酸(5%),硫酸(5%);大小相同的镁片、铝片、铁片;铁粉,铝粉某同学为了比较金属与酸的反应,按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从实验开始到反应5分钟,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如下,
编号①②③
现象金属表面立即有大量无色气泡冒出,反应不到5分钟金属已消失金属表面慢慢有少量无色气泡冒出,反应到5分钟时,铝片还在冒气泡铁粉中不断有无色气泡冒出,气泡的量比②中多,溶液逐渐显浅绿色,反应到5分钟时,铁粉还在冒气泡
该同学根据上述试验现象得出结论: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按镁、铁、铝的顺序减弱。
你认为该同学的结论是否合理(填“合理”或“不合理”),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请你在上述设计的基础上完善该实验,在下图中填写所需的化学用品;如果合理,可以不填。
2、书写钾、钙、钠、镁、铝、锌、铁分别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理解
置换反应的定义。
稀盐酸稀硫酸
钠
镁
铝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A.
认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B.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A.
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实现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B.
通过符合认识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
难点:判断某种金属与另一种金属化合溶液能否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具
铝箔、铜片、氯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试管、镊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以生活中的事例“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在配制波尔多液时不能用铁制容器来配制,否则会降低药效。这是为什么呢?”引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新课
课题2
金属化学性质(第二课时)
二、金属活动顺序
1.探究Mg、Zn、Fe、Cu活动性顺序
提出问题:Mg、Zn、Fe、Cu四种活动性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假设:学生讨论并做出假设。
方案设计: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方案,然后进行交流评价。
得出结论:Mg>Zn>Fe>Cu
2.探究Al、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提出问题:
Al、Ag、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假设:学生讨论并做出假设。
方案设计: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对实验现象进行交流评价。
得出结论:Al>Cu>Ag
3.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氢)铜
汞
银
铂
金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给学生指出初中化学常用到的几种金属活动顺序,让学生有目的的记忆。
4.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除钾、钙、钠外)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除钾、钙、钠外)
课常练习
(1)、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
(2)、用化学方法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
A、铜粉中混有铁粉
B、FeCl2溶液中混有CuCl2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教师再加以补充
课后作业
课本14页5、8题
板书设计:
二、金属活动顺序
1、探究Mg、Zn、Fe、Cu活动性顺序
Mg>Zn>Fe>Cu
2、探究Al、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Al>Cu>Ag
3、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氢)铜
汞
银
铂
金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初中化学是基础学科,侧重于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以经验型的抽象思维占优势。综合启发性教学的起点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基础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其特点是以下几方面:
1、主导和主体结合:
教师启迪、引导、学生及时反馈,自我调控。
2、加强双基和发展智能同步:
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分析和综合,得到理性知识,才能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和形成各种能力。
3、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
化学的学习包括了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而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思想品德的养成还是智力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均离不开人的认识规律,所以,一个好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将二者有机的统一。
二、综合启发性教学的形式:
谈话式、讨论式、探索式、实验式
三、启发教学的四个阶段:
1、自学阶段
2、探索阶段
3、整理阶段
4、发展阶段
四、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
1、各种启发性问题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围绕着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2、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是否出色?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参与讨论的程度和收效怎样?
3、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能否统一?
课题:第五节、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盐的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理解复分解反应。
2、使学生自己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金属和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并结合有关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1、盐的化学性质,强调金属和盐的反应以及盐和盐的反应。
2、复分解反应的判断及其发生条件。
(三)、教学难点:
对盐的性质以及复分解反应规律性的掌握和应用。
(四)、实验用品和仪器:
小黑板、投影仪、NaCl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丝,铜丝,CuSO4溶液,ZnSO4溶液
(五)、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盐的分类和命名,以及盐的溶解性规律,这一节学习盐的化学性质以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请一学生上黑板完成化学方程式,其他同学可在笔记本上完成。
(讲述):现在我们来分析以上的四个反应,并观察它们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它们分别是哪一类物质和哪一类物质之间的反应?
(讨论):1、2是酸与盐的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在学习酸的性质时学习过。3、4是碱与盐的反应,在学习碱的性质时学习过。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认识到,1、2既是酸的化学性质,也是盐的化学性质,3、4既是碱的化学性质,也是盐的化学性质。
(讨论):
1、盐的化学性质:
(1)、盐+酸新盐+新酸
(2)、盐+碱新盐+新碱
(演示):下面请大家观察两个实验,仔细观察反应现象,并完成化学方程式。
向NaCl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
反应方程式:
向Na2SO4溶液中BaCl2滴加溶液:
反应方程式:
(启发):白色沉淀是什么?
(板书):
(3)、盐+盐另两种盐
(启发):除了具有以上的化学性质以外,还有其它的化学性质吗?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实验,观察生成物的特征和溶液颜色的变化。
(演示):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铜丝放入硫酸锌溶液中
(讨论):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到,盐可以和金属发生置换反应。但并非所有的金属均可和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在学酸的性质时我们知道,只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H之前的金属才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那么盐和金属的反应又有什么条件呢?请看刚才的实验结果。
(投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讨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Fe在Cu之前,可以将Cu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Cu在Ag之前,可以将Ag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Cu在Zn的后面,则不可将Zn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启发):由以上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活动性较强,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讲述):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早在宋代,于盛产胆矾的地方,利用置换反应,进行"湿法炼铜"。可见我们的祖先是非常的聪慧。
(强调):通过以上的实验分析和讨论,我们得出了盐的四条化学性质,但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反应条件。
(投影):
反应条件:
(1)酸和盐反应时,盐必须可溶,碳酸盐可不溶。
(2)碱和盐反应时,二者均可溶,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种是沉淀。
(3)盐和盐反应时,反应物必须可溶,生成物至少有一种是沉淀。
(4)盐和金属反应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要求盐是可溶性的盐,反应在溶液中进行。(K、Ca、Na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很强,和盐溶液反应较复杂,一般不用于此类反应)
(设问):黑板上的六个反应,从反应的基本类型上看,属于什么反应?
(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的特点,可初步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归纳):是两种化合物之间的反应,反应特点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且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水或沉淀生成。
(板书):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设问):那么不符合以上条件的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举例:NaCl+ KNO3
(说明):假设它们能反应,生成物应该是NaNO3、KCl,但二者均可溶,反应前后溶液中始终是四种离子:Na+、Cl-、K+、NO-3,没有产生新物质,也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所 以,此反应因没有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难以进行的。
(练习):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我们所学的盐的化学性质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来做练习:判断下列反应能否进行?能反应的请完成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1)、BaCO3+HCl
(2)、MgCl2+NaOH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酸的化学性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比较、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来看,初三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要通过各种情境资料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活跃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全面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难点:酸、碱化学性质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在整理实验室药品时,有两瓶无色液体的标签模糊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是蒸馏水和稀盐酸溶液,你能帮助老师通过实验的方法确定它们的身份吗?同桌之间相互讨论,有哪些方法?
【学生活动】
思考分析,汇报交流:稀盐酸的性质,根据它们的性质,交流鉴别方法。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生之趣,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区分蒸馏水和稀盐酸。
【教师活动】
组织、引导学生利用桌面上的药品和仪器完成探究方案的设计。
药品:紫色石蕊试液、锌、铁、镁等金属、大理石、生锈的铁钉。
【学生活动】
分析交流:学生鉴别酸溶液和蒸馏水方案很多,如:①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学生知道石蕊试液遇酸变红);②锌、铁、镁等金属(锌、铁、镁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气泡);③可以用大理石(学生知道大理石中碳酸钙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④可以用生锈的铁钉(有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还有学生想到用闻气味的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引导型”问题,理清知识脉络,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师活动】
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鉴别方案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评议,得出可行的方案。
【教师活动】
活动与探究:我已经将这两瓶溶液分别标上A,B的字样。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你可以选择一种或者是几种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哪一瓶溶液是稀盐酸。
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取少量待测液体,放在试管和小烧杯中鉴别;
2.注意记录实验现象、结论;
3.注意块状和颗粒状药品的取用方法,避免打破试管;
4.注意药品的用量,避免浪费;
5.实验后试管和小烧杯中液体倒入废液缸中。
【学生活动】
自主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分析归{,交流讨论,提出不同的鉴别方法,最后确定方案。
确定实验的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哪一瓶溶液是稀盐酸。
【教师活动】
教师对学生实验时的错误操作进行评点,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结论作评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完成知识的整合过程。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经过实验验证,哪一个是稀盐酸?
同学们通过实验都能鉴别出酸溶液和蒸馏水,通过这些实验,同学们知道了酸都能跟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学生活动】学生总结能与酸反应的物质
1.酸碱指示剂;2.活泼金属;3.金属氧化物;4.碱;5.某些盐。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我给你准备的金属分别是锌、铁、镁,为什么没给你准备铜呢?说明酸和什么样的金属能反应?(下转第106页)
我们刚才实验里所用的酸是稀盐酸,如果换成稀硫酸的话,现象完全一样吗?
根据刚才实验的内容,完成54页的表格。
【学生活动】
让学生完成课本上活动与探究,并填写实验报告。(最后用幻灯片显示正确的答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酸的化学性质。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分别分析上面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幻灯片显示)根据以上探究的内容,我们得出酸的化学性质共有4点。
【学生活动】
归纳总结: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盐酸、硫酸等酸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中和反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突破难点,温故新知识。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为什么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根据酸的定义分析)
【学生活动】
思考后回答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
【教师活动】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酸的化学性质,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常见的酸的用途。把书翻到52页仔细阅读。
【学生活动】
1.盐酸的用途:重要化工产品。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药等;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帮助消化。
2.硫酸的用途:重要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以及冶炼金属、冶炼石油和金属除锈等。
浓硫酸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它作干燥剂。
【教师活动】
本节课我们总共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谈论后,由代表发言,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五、板书设计
一、酸的化学性质
二、酸的用途
1.酸与指示剂反应
2.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谈一谈关于氯气第一课时的一些想法: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体系看,它是前一章碱金属学习的延伸,共同完成无机物及其应用学习,又是下一章学习元素周期律的基础,所以本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氯气是典型的非金属,对以后研究其它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具有指导意义。从教育目的看,氯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本课具有如下作用:①构建知识呈现的有序性,即“结构―性质―用途”;②构建认知规律的有序性,即“事实―分析―实验验证―结论”。
2.教学的目标
a.知识和技能:通过实物展示观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通过分析氯原子结构特点及实验探究掌握氯气的主要化学性质,认识氯气是一种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b.过程和方法:通过对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通过问题讨论,掌握闻气体的方法,通过探究氯水的性质,体验实验探究过程。
c.情感态度价值观:利用氯气的毒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氯气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增强学生对化学、科技与生活之间联系的认识。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是理解氯气的存在、制法和用途的重要依据,也是后续学习溴、碘的性质的基础,所以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学生缺乏化学平衡的知识,较难理解氯水既有氯气单质的性质,又有盐酸和次氯酸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好,将很难理解氯水跟不同物质反应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所以氯气与水反应是本节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任务
1.说重点突破:氯气的化学性质
2.说难点突破:氯气与水的反应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主要采用:
①实验演示
②实验探究法
③讨论法和归纳法
2.学法
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引导学生:
⑴课前做好本节内容的预习
⑵指导学生观察和动手做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
⑶指导学生讨论、分析、对比和归纳
⑷指导学生练习,巩固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上海一化工厂氯气泄露实况。
设问:通过上面的新闻,以及课前学习,你知道氯气那些性质?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从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和理论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实物展示,总结归纳氯气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氯气,学生闻氯气的气味,让学生亲身体验氯气泄露现场的状况,学生观察记录,交流讨论,总结出研究物质物理性质的一般思路,同时得出氯气重要的物理性质。
学以致用:在氯气泄露现场,如何运用氯气的物理性质进行自救:
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过渡:除了物理方法,我们也可以用很多化学方法,下面我们来研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3.理论分析
(1)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分析推测―实验探究―解释与结论。(2)推测氯气的化学性质,请学生画出氯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氯气可能的化学性质――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理论。
4.实验探究,观察记录
A.学生动手实验:铜丝,铁丝在氯气中的燃烧。设问:燃烧一定需要氧气吗?让学生重新认识燃烧现象。设计交流与讨论:铁与氯气反应的产物分析;让学生知道氯气是一种活泼非金属单质,与金属发生反应,都是生成高价态的盐,但是液氯为什么可以用钢瓶存储运输?学生明白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
B.实验演示:氯气和氢气混合光照爆炸实验,和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燃烧的实验,让学生知道化学反应条件不同,现象就不同。
设置情境:1.某地氯气泄露后,附近绿油油的油菜被漂白了,说明氯气具有漂白性,这句话是否正确?2.某化工厂氯气泄露,工作人员对环境喷水稀释,这是为什么?学生交流与讨论:氯气溶于水有无化学反应发生?假如有,生成物可能是什么?氯水中有哪些微粒?
依据讨论结果确定可行性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教师为学生提供药品,让学生分成五组进行实验探究氯水的成分和性质。
提供的药品可进行的主要实验:实验1:将红纸放入一干燥的氯气瓶中;往另一氯气瓶中加水并放入红纸,通过两个集气瓶中红纸的现象差异分析,氯气和水发生了反应,干燥的氯气没有被漂白性,但变成氯水后有漂白性。
实验2:取少量氯水滴在PH试纸上,观察。确定氯气与水反应生有酸性,进一步说明氯水有漂白性。
实验3:取少量氯水通入碳酸氢钠中,观察。确定氯水有酸性。
实验4:取少量氯水滴到硝酸酸化的硝酸银中,观察。
实验5:把盐酸滴到红纸上。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得出氯水的成分,教师通过原子守恒引导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Cl2+H2O―HCl+HClO,并结合课本信息掌握次氯酸的性质。
5.氯气与碱反应,激发思维
从反应 Cl2+H2O=HCl+HClO 推测Cl2与NaOH反应的生成物。Cl2+2NaOH=NaCl+NaClO+H2O。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讲述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制备漂白粉。
再次提问:面对氯气泄露,我们应如何处理?使化学知识再次与生活实际碰撞。
6.借助网络收集的材料展示氯气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用途
让学生明白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强调事物的两面性。我们应多使用化学知识的有利面为人类造福。
五、板书的设计(设计意图:使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一节 氯气
1.氯气的物理性质:
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液化;
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
2.氯气的化学性质:
(1)氯气与金属的反应
Cu+Cl2 CuCl2
2Fe+3Cl2 FeCl3
(2)氯气与非金属的反应
H2+Cl2 2HCl
(3)氯气与水的反应
H2O+Cl2 HCl+HClO
2HClO HCl+O2
(4)氯水与碱的反应
2NaOH+Cl2 NaClO+NaCl+H2O
2Ca(OH)2+2Cl2 Ca(ClO)2+CaCl2+2H2O
六、说练习
1.书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通过方程式的书写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2.课后作业
推测久置氯水的成分,并设计出可行性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知识目标
通过铁广泛的用途,认识铁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关系紧密;
了解纯铁的物理性质,知道铁的用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铁的性质;
掌握铁的化学性质(与氧气、与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能理解金属活动性的差异,并能应用于对置换反应做简单的判断;
了解锈蚀的条件及防止生锈的简单方法,认识铁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
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归纳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炼铁史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通过性质决定用途,激发学生活用知识为社会造福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建议
关于课前探究的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是铁的性质。教材在章前言中,从钢铁的简史和用途出发,在本节以设问方式提出了铁的有哪些性质的问题。这部分的教学建议在课前布置探究课题:“铁的发现和存在、用途和冶炼简史”。这样学生认识会更深刻,对铁性质问题的提出就很自然了。
关于铁生锈的教学建议
关于铁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教材中分三点来讲述(铁与氧气、与酸、与盐溶液)。关于铁与氧气的反应,可在复习第一章中学过的氧气与铁的反应的基础上,讨论铁生锈的原理和防锈的方法,关于铁生锈的条件实验可做为家庭探究活动,在一周前安排给学生。并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此处的推理过程和方法与第一章中的关于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推理相似,所以从分析问题的方法上,学生一般不会觉得太困难。最终得出结论,铁生锈是由于铁和氧气、还有水等物质作用发生的复杂的化学反应。
关于铁与酸反应的教学建议
铁与酸的反应可通过复习氢气的制法原理,引出几种不同的金属和酸的反应,如锌、镁、铁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可加入铜与酸的反应做对比。加深对铁是一种中等活泼的金属的认识。也要提醒学生注意铁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时生成+2价铁,当与强氧化性的酸反应时,生成+3价的铁。
关于铁与盐溶液反应的教学建议
与盐溶液的反应,可通过实验观察,提问反应类型(置换反应)。并引出问题,为什么铜不能把铁从溶液中置换出来?从而在氢气制法原理基础上初步接触金属活动性有差异后,进一步引出金属活动性有强弱顺序,为以后酸碱盐的学习做好准备。在这部分教学中不宜做太多的扩展。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留在讲酸的性质时再介绍。
关于铁的变价的教学建议
在铁与氧气反应的教学中,教师也可进一步将教学深化,指出铁与氧气反应的产物是四氧化三铁(+2、+3),而铁锈是三氧化二铁(+3),为什么会表现这样的不同。在这儿可结合在第二章中有关元素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密切关系入手,铁为26号,最外层有2个电子,处于不稳定结构,易铁电子,当与弱氧化剂作用时,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显+2价;当与强氧化剂作用时,还要失去次外层的1个电子,显+3价。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铁的性质
重点:铁的化学性质
难点: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探究:
1.查阅资料开展“铁的发现、存在和冶炼简史”、“铁的用途”的课题研究。并思考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用途。
2.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等形式开展关于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的课题研究。
3.通过一组铁生锈的家庭实验:分析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及防止钢铁生锈的措施。(可以把书上的演示实验改进,如加热试管可改为在密闭容器中加入造量干燥剂。也可只做一个生锈的实验,并让学生思考“一个有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在以前研究灭火原理的基础上,运用相似的思维方法,总结分析出铁生锈的原理及防锈的方法。
4.通过观察、做社会调查等形式总结出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用于防锈的方法。
课上教学:
汇报、展示课题1的结果。
并思考: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用途?为什么我们用的菜刀、锤子等是用铁制的,而不是用铝制的?看下面的图,讨论。
(菜刀、锤子都应是由硬度大的物质做成,从表中可见,铁的硬度远远大于铝,所以,铁用有以上用途是因其硬度较大。学生也可能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不用铬呢?这里要讲解,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性质不是唯一决定因素,还需考虑价格、资源、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及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同理,铁的其它的用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铁的性质决定。
那么铁到底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呢?
板书:一、铁的物理性质
铁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它具有一些多数金属共有的物理性质,比如:能导电,导热,常温下是固体等。此外,铁还有其自己的特性。
生活中见到的铁多不是纯铁,展示纯铁图片:
纯铁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质软,有良好的延性和展性。密度是7.86克/厘米3,熔点是1535℃,沸点2750℃。铁是电和热的导体。
铁的用途不仅与物理性质有关,还和化学性质有关。比如铁为什么会生锈?为什么铁制的器皿不能盛装酸溶液?
板书:二、铁的化学性质
观看录象:(铁生锈:1分29秒)
讨论课前铁生锈的实验:
展示:一周前开始做的三个铁生锈对比实验结果。
分析思考:
1、三个实验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2、三个实验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3、这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4、如何防止铁生锈?
5、举出你所知道的防止铁生锈的例子,它们的原理是什么?
小结:铁生锈是由于铁和氧气、还有水等物质作用发生的复杂的化学反应。
如果铁锈不除去,大家还会看到铁生锈的速度加快。这是因为铁锈很疏松,易吸水而加快生锈。
如何防锈?总结常见防锈方法。(视频)
启发:铁锈的主要成份是什么?
是氧化铁()。在氧气的化学性质学习中我们知道铁在氧气中点燃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生成产物是四氧化三铁。在这两种产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不同的,三氧化二铁中显+3,四氧化三铁中铁显+2、+3价。为什么同一元素在不同的物质中会显示不同的化合价,即有这种变价现象呢?
在排外电子排布知识学习中,我们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排布关系密切。我们来看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铁是26号元素:
最外层有两个电子,处于不稳定状态,所以它易与氧化剂作用失去电子,当与弱氧化剂作用时,它只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显+2;当与强氧化剂作用时,它还要失去次外层的1个电子,显+3。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如何去理解?
板书:1.铁与氧气的反应
由氧气的性质知,氧气可以与金属反应。如与镁、与铁。这两种金属与氧气反应有什么不同呢?仔细观察反应的现象,描述其反应现象。(观看镁在空气中燃烧、铁在氧气中燃烧的视频)
小结:镁与氧气更容易反应。
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金属除了可以和氧气反应外,还可与什么物质反应?(实验室制氢气的原理)
2.铁与酸反应
做铁与酸反应的实验,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生成物颜色、状态)并据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在氢气的制法中,我们知道某些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我们来做一组对比实验。
金属与酸的反应的实验:锌、镁、铁、铜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操作注意:加酸顺序从铜-铁-锌-镁)
提示学生要注意观察反应进行情况及放氢气的速度。
小结:镁与酸反应很快就有大量氢气泡放出,锌次之,铁更次之,而铜与酸不反应。由此,由上,镁的化学性质在以上四者中最活泼。铜最不活泼。
提问:以上几个反应,是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哪一个?(置换反应)什么样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3.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演示实验:
观察现象:
提问:铜为什么不能置换铁?
小结:铁置换出了铜,因为铁的化学性质比铜活泼。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只能是化学性质活泼的单质置换出不活泼的单质。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常识性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能力目标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与原子构成。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
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同时还要简要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即: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当电子将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离核稍远的电子层。
通过对前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进行对比观察,找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核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介绍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氮原子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们原子结构联系到了一起。通过分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并与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相比较得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所以,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化学性质较活泼,易形成化合物。这样为介绍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做好的理论准备工作。
在讲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可借助课件的动画演示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微观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化合价的学习,起到了桥梁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
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新课引入]: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视频演示]:原子的构成
板书: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视频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结合视频2讲述: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称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板书]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怎样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呢?
2.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原子的结构并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练习]
1)下列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2)在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下面标出该原子的元素符号
3)画出钠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思考: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小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即结构决定性质。
画出Na、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讨论]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应当叫什么?如何表示?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
的最外层电子数。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课件演示]Na+及Cl-得形成过程。
[思考讨论]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离子与原子有何区别和联系?镁离子和镁原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为什么?
(3)离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展示]
原子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结构质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电性不带电带正电带负电
表示法NaNa+Cl-
联系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设问]不同元素的原子是怎样形成化合物的呢?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课件演示]氯化钠和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课件演示]HCl和H2O的形成过程。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板书设计:
第五节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核外电子的排布: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2.原子结构示意图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探究活动
原子的秘密与科学家
形式:课外分组查阅资料,课上汇报讨论
1.下列四幅漫画描述了生活和自然中的现象,其中一幅漫画所描述的物质变化类型与其他三幅不同,这幅漫画是()
A.饮料瓶变痷 B.云的形成 C.燃放烟花 D.酒精蒸发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2.013年冬季的雾霾天气给我们的环境保护敲响了警钟,形成了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物,即PM2.5,PM2.5的形状因含不同种类的工业污染物、微生物等而有很大差异,能被肺吸入并进入血液,对人体危害很大,PM2.5.()
A.在物质分类中属于化合物 B.因悬浮在空气中而不受重力 作用
C.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源 D.是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
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3.某电镀厂的电镀液中含有金盐,为了回收其中的金元素,技术人员制作了如图的“吸金球”,“吸金球”是装入一些“吸金”物质的纱袋,把“吸金球”浸入电镀液,能“吸”出盐溶液中的金,据上所述,“吸金球”中的“吸金”物质可能是()
A.活性炭(C) B.磁石(主要成分是Fe3O4)
C.铁屑(Fe) D.胆矾 (CuSO4•5H2O)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4.太湖流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保存下来的历史碑刻十分丰富,如图用宣纸紧贴在碑刻上,用吸取墨汁后的拓包拍打宣纸,就能将碑刻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到宣纸上,这张拷贝了文字或图案的宣纸就是拓片,它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墨汁是纯净物
B.墨汁中含有碳,常温下化学性质活泼
C.拓包对括片的压力和拓片对拓包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拓包拍打宣纸时会变扁是由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答案】D
【解析】
考点:碳的化学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5.“舌尖 上的中国”第二季的热播让厨房再次成为人们施展厨艺的舞台,其实厨房也是 同学们的家庭实验室,利用厨房中的物品不可以进行的实验是()
A.探究铁制品在什么条件下生锈 B.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C.用燃着的火柴检查天然气管道是否漏气 D .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防范爆炸的措施
6.建立模型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在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时往往引入模型,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模型,有关该模型的途述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C. 和 化学性质相似 D. 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微粒
和二氧化碳由于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错; D、氧气的化学性质是由氧分子保持的,故对.答案 :D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7.下列实验操作中,其中一项的操作目的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类,该项操作是()
A.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预先留少量的水
B.做中和反应实验时,事先在碱溶液中滴入1~2滴酚酞试液
C.闭合电路开关前.将滑片移协到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处
D.转动显微镜的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双眼从侧面注意物镜
考点: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8.图甲是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乙烧杯中盛有t℃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溶液质量为100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 高而增大 B.升高温度,该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C.在t℃时,恒温蒸发烧杯中的水分有晶体析出 D.在t℃时,该溶液中A物质的质量是a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据图看出,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 B、升高温度,该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可以继续溶解该物质,该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正确; C、在t℃时,恒温蒸发烧杯中的水分有晶体析出 ,正确; D、在t℃时,100g水中含有A物质的质量是ag,100g溶液中含有 A物质的质量不是ag,错误;故选D.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 转变的方法;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二、简答题
9.(6分)2014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亚信”峰会期间,我国与俄罗斯签署了天然气供销合同.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考虑节能减排,小吴想知道天然气和无烟煤 哪种燃料更有利于减少碳排放,他需查阅资料并计算,比较这两种燃料释放相同的 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的多少来判断.
考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三、实验探究题
10.(4分)为增加拉面的韧性,制作过程中浅耕加了用蓬草烧制而成的草灰,即蓬灰,蓬灰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科学兴趣小组猜想蓬灰的主 要成分可能是K2C O3,小组成员分甲、乙两 组进行部分探究。
实验过程中的操作A的名称是 .你认为 (选“甲”或“乙”)组实验方法比较理想.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盐的化学 性质
11.(6分 )为了比较甲、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和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小吴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如图),他取两种金属(表面积相同 )各m克,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相同质量和质量分数)进行反应,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不同时间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实验记录如下表:
反应时间(秒)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毫升) 甲金属 25 60 95 130 160 170 170
乙金属 30 75 120 150 150 150 150
(1)由实验结果可知:金属活动性较强的是 .
(2)为了使得到的实验数据准确,小吴开始收集气体的时间点应该是 .
A.导管口一有气泡冒出时 B.冒出气泡连续且均匀时 C.检验产生的气体纯净时
(3)根据已有实验数据,要比较 甲、乙两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还需知道 .
A.参加反应的硫酸质量 B.生成物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四、分析、计算题
12.(7分)电解水实验中,为了增加水的导电性,可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
(1)实验过程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 璃管内产生的气体是 .
(2)某次实验中,将10克10.8%的稀硫酸倒入 盛有98克水的烧杯中混合均匀得A溶液,则A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其中具体运算阶段是指能运用具体事物或是具体形象来进行逻辑思维,而形式运算阶段是指能运用演绎、推理等逻辑运算解决抽象问题,即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初三学生具有较好的具体形象思维能力,并正在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此时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在此背景下笔者提出了“问题引领”教学模式,将课堂的教学过程或者教学结构进行变化,既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演绎、推理的抽象思维转变。
二、“问题引领”教学模式的提出与解读
“问题引领”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中起导演或是穿针引线的作用。其基本结构如下:
“问题引领”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是指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将教材的资源进行问题化,这些问题可能是生活中接触过的现象或者是学生在以前就接触过的知识,也可能是一些生活中并不接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还可能是一些具体的物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是直接呈现这些问题,来引领学生进行讨论或是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讨论”和“探究”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既往知识的应用能力。
结论和评价是在探究之后,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实验结论进行自评,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评,还可以是小组之间的互评等,这些点评的形式不拘一格,让学生都能有话说,在这些互评中都有所收获。
结语是指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最后的归纳与升华,将经过讨论、实验探究、点评等环节得到的一些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使整个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突出而得到升华。
三、“问题引领”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初三化学教材中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节的课堂教学为例来展示“问题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学习的程序
金属的化学性质在生活和在教材所提供的资料中都有所体现,笔者在课前的时候采用了“头脑风暴”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来讲述其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金属的化学性质,此时不需要对学生在“头脑风暴”中所述内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进行评价,在学完本单元知识后,可以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的评价或是在互评中进行澄清。将一些课前预设与“头脑风暴”中学生提到的问题进行整合呈现给学生。
问题1 通过讨论请你来说出镁、铁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然后写出它们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问题2 回忆实验室制备氢气的方法,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3 古代有“曾青得铁化为铜”的记载,它是指将铁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发生反应而生成了铜,请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将得到的答案写在笔记上。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学生逐渐回忆出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及氢能源时所学的相关知识。并通过问题2及问题3归纳出置换反应的定义和反应的特征。请各小组的代表展示他们小组讨论而得到的一些结论,并通过学生间或是小组间的相互点评,进一步澄清相关的概念,也让学生在辩论中加深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认识,将一些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合理或不合理的想法通过相互讨论和相互点评进行去伪存真。
其次,再设计一些实验,如用Mg、Zn、Fe、Cu分别与盐酸反应的实验,铜加入到盐酸中无氢气放出,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置换反应的反应特点,并通过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比较而能得到金属的活泼性不同,它们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从而比较出四种金属的活泼性的不同。
通过以上学生的相互讨论以及实验的探究,学生可以归纳出:
(1)置换反应的定义和反应的特征;
(2)金属与盐酸的反应中会产生氢气,但不是所有金属都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等。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程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可以先设置出如下一些问题:
问题4 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可以燃烧,而镁却可以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由此你能得出铁与镁的金属活动性哪个更活泼;
问题5 铝制品如热水壶等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用具之一,它为什么很耐腐蚀呢,“真金不怕火炼”的俗语说明了金的什么特性,由此你能比较出铝与金的活动性吗?
问题6 结合刚学习的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你来猜想一下,还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比较或是判断金属活动性的顺序?
通过学生进行以上三个问题的讨论,可以将学生从刚刚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情境中拉出来而进入到金属的活动性的知识学习中让学生进一步猜想比较和判断金属活动性的一般方法。根据学生展示其小组讨论的结论及提出的一些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来证明学生在讨论中形成的结论以及提出的猜想或假设的正确性。如可以设计多种金属Mg、Fe、Cu、Ag等投入到盐酸中,根据反应的现象进行比较和判断,从而得到它们的活动性顺序;再如将铝投入到硫酸铜溶液,再将铜投入到硝酸银溶液中等,通过实验中铝将铜置换出来,铜又能将银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来,从而可以得到铝比铜活动性强,而铜的活动性又比银的活动性强,这样就可以验证学生在讨论中得到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金属活动性表中后面的金属,即可用金属的相互置换来比较和判断金属的活动性的强弱。同时还可以通过这样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来进一步地巩固刚刚学习过的置换反应的定义和反应前后物质的特征。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升华,让学生能够在课后复习时有充分的依据。
关键词:五步教学法;自学;小组协作
五步教学法是以多元智能观和赏识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让每一个学生成功、快速学习为方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的教学形式,它体现了新时代的教学理念。五步教学法要求把学生分为知识学习小组,把课堂内容分为“导”“学”“议”“赛”“结”五部分,这五部分是紧密相连,步步为营的。
一、“导”为定向
1.引入新课,根据这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设上几个问题,或者讲个化学方面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2.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这个可以由教师直接导出,也可以由师生讨论商定,具体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而定。例如:“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节,可设计为:什么是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金属,它们大多数是以 态存在于自然界中,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能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学”为自学、探究
要求学生按照课前发的导学提纲(导学提纲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一个指导学生进行自学的“路线图”,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教法及“导、学、议、赛、结”五步的内容),迅速进入自学,并把导学提纲“学”的部分内容填写上,这部分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前进的,先学会的可以帮助后进生。“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学的提纲可设计如下:1.总结钠的物理性质:______;2.钠与氧气反应的两个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钠在两个反应中各有什么变化?等等。五步教学导学提纲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方向,提高了职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他们增强了信心。
三、“议”为讨论、解惑
要求学生把自学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难题向本组同伴请教、讨论,或者教师由教材引申出问题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解决。如:“金属的化学性质”这节,我们可以设置问题,画出钠、镁、铝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与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什么联系?学生互帮互助,在轻松地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增加了他们的小组协作精神。
四、“赛”为展示、竞赛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给各个小组分配展示讲解的任务,展示的结果代表着各个小组的总体水平。如:“金属的化学性质”这节赛的题目:
(1)下列关于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钠燃烧时发出黄色的火焰
B.钠燃烧时生成氧化钠
C.钠有很强的还原性
D.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
(2)把5.4gAl放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完全反应,计算生成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等等。这个环节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现学习成果的机会,也让我了解了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
五、“结”为总结提高,测评验收
要求教师制定达标检测题,学生随堂测评,各个小组相互批改。这个环节是整个课堂内容的归纳总结,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达标检测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导”“学”“议”“赛”“结”五步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演”,但职高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好多老师反映课堂纪律不好控制,因此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课堂展示形式要多样化,要有趣味性,我把每堂课各个小组的纪律分也算进去,这样很好的约束了纪律差的学生,利于控制整个课堂,让教学在一个快乐有序的气氛中进行。
【关键词】化学实验 兴趣 方法 创新能力
初三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剧烈变化的时期,身心的变化同时也导致他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生改变,他们不再愿意做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模仿者、执行者,而是力求成为生活中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选择者。而传统的初三化学教学由于长期的应试压力,大都比较习惯于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往往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学习方法得不到培养,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
一、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生喜欢化学,其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对化学实验感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实验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绪言课》教学中,教师先演示“魔棒”点灯实验,再由师生一起完成一个实验“烧不坏的手帕”,最后完全由学生演示实验:向酚酞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马上由无色变红色等。学生第一次在化学课堂上感受到化学的奇妙,这样就可以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看到参与演示实验的学生成功了,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大多数的课堂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一起参与完成。师生的演示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利用家庭小实验维持和稳定学生的兴趣。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制简易净水器、石墨电极的导电性、利用蜡烛燃烧自制炭黑、鸡蛋壳和醋酸反应、用石灰水检验产生气体、制取蔗糖晶体、自制汽水、自制叶脉书签(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一些家庭小实验。这些家庭小实验能维持和稳定学生的兴趣。
这样既激发、维持、稳定了学生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强化了所学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互助、合作的快乐,在交流和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二、利用实验探寻学习的方法
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是事半功倍的前提。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学法上与其他学科有许多共同点,同时还有它独特的学法,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好实验,让学生亲手做实验。“学化学就是做实验”是很有道理的,利用实验进行对比、类比复习旧知的同时,又可以探究新知。
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学生亲自做了镁、锌、铁、铜与等量等浓度的稀盐酸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金属单质与酸能否反应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化学性质的强弱。在反问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金属化学性质的强弱时,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后提出根据前面在《氧气》一节中讲的金属与氧气是否反应及反应剧烈程度的不同也能比较金属化学性质的强弱。
再如学习《盐的化学性质》时:
生: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1)向石灰石中加入稀盐酸;
(2)向稀盐酸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3)向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师:我们知道像碳酸钠、碳酸钙都是属于碳酸盐。刚才的实验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能否归纳出碳酸盐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生:能与酸反应,能与碱反应。
师:很好,你能猜测盐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生1:能与酸反应;
生2:能与碱反应。
学生能通过小组间合作、思考、交流、分享,在旧知的复习中归纳、总结出一连串的新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书写化学用语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学习化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让学生充分接触实验,学好并用好实验。
三、利用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发现问题并能通过思考、探究等方法解决问题。
比如在讲《二氧化碳性质》这节内容时,将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有学生马上提出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引导学生猜想、实验、观察、总结。
猜想一:是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
猜想二:是水使石蕊变红;
猜想三:是二氧化碳与水共同作用使石蕊变红。
学生实验:
(1)将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紫色石蕊小花没变色;
(2)将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喷上水,紫色石蕊小花没变色;
(3)将湿润的紫色石蕊小花放入收集的二氧化碳集气瓶中,紫色石蕊小花变红色。
学生通过自己参与并设计的实验,对比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是二氧化碳与水共同作用使紫色的石蕊变红。通过阅读书本知道,其实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之后还在“燃烧与灭火”“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实验中设计了一些让学生参与的探究性实验。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3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203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