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诗词欣赏

古诗词欣赏

时间:2023-05-29 17:41: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诗词欣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古诗词欣赏

第1篇

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夏天古诗词欣赏精选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夏天古诗词欣赏精选一

《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这》

【宋代】司马光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归。

欢趣何妨少,闲游勿怪稀。

林莺欣有吒,丛蝶怅无依。

窗下忘怀客,高眠正掩扉。

春天总是很短暂,稍纵即逝,留春无果只有闲游庭院,黄莺喜夏,蝴蝶愁春,怎教诗人不感春?

《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唐代】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待春红落尽,夏木成荫,静听长风飘阁,闲看叠云吐岭,只是故人啊,没有你们在身边,是何等无趣!

《立夏》

【宋代】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又到立夏时日,万物繁茂,天气回暖,燕筑新巢,诗人喜沐更新衣,一片暖热新夏之感沁人心脾。

夏天古诗词欣赏精选二

《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初夏睡起》

【宋代】杨万里

梅子流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三月晦日偶题》

【宋代】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

夏天古诗词欣赏精选三

一、《诗经·小雅·四月》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二、陶渊明《读山海经》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三、《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作者:韦应物朝代:唐体裁:五律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四、《立夏前二日作》

作者:陆游朝代:宋

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

五、《四月旦作时立夏已十余日》

作者:陆游朝代:宋

京尘相值各匆忙,谁信闲人日月长?争叶蚕饥闹风雨,趁虚茶嬾斗旗枪。林中晚笋供厨美,庭下新桐覆井凉。堪笑山家太早计,已陈竹几与藤床。四月二十八日作又行遍人间病不禁,四月欲尽五月初,九十未及八十余。开口何曾谈世事,收身且复爱吾庐。六、《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这》

作者:司马光朝代:宋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归。欢趣何妨少,闲游勿怪稀。林莺欣有吒,丛蝶怅无依。窗下忘怀客,高眠正掩扉。

七、《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作者:文天祥朝代:宋

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八、唐代诗人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宋代诗人王令《暑旱苦热》: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宋代诗人秦观《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宋代诗人杨万里《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九、唐代诗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宋代诗人苏舜钦《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南京南宋诗人陆游《幽居初夏》: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己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韦应物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十、唐·贾弇《孟夏》

第2篇

南 轩 松

〔唐〕李 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①。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注释:

①绵幂:即绵密,枝叶稠密而又交相覆盖。

赏析:这首诗作者塑造了松树郁郁苍苍、古朴高洁的形象,借物抒怀,表现自己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全诗先从正面歌咏松树孤高、茂盛、临风而立的高大形象,这些描写暗自透露出以孤松比喻人格美:高洁、耿介、潇洒。接着诗人从侧面烘托松树的高大苍翠,最后将树的“理想”――凌云霄,与人的理想合而为一,表现出勇往直前、自我超越的精神气概。诗歌用比兴抒情,显得浑然天成,又不失壮逸之气。

赠 从 弟①

〔汉〕刘 桢

亭亭山上松②,瑟瑟谷中风③。

风声一何盛④,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⑤,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⑥,松柏有本性。

注释:

①从弟:堂弟。这首诗是作者写给堂弟的。

②亭亭:高大耸立的样子。

③瑟瑟:形容风声。

④一何:多么。

⑤惨凄:即凄惨,严酷凛冽的意思。

⑥罹:遭受。

赏析:作者以松为喻,有赞美和勉励的双重意思。经受严寒的松树依然挺立端正,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思想,勉励堂弟要学习松柏,坚守情操,在劲风中傲立不倒,其实这也是作者的自比,表示他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不对险恶环境屈服。

小 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①,而今渐觉出蓬蒿②。

时人不识凌云木③,直待凌云始道高④。

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苗。

②蓬蒿:蓬草,蒿草。泛指杂草。

③凌云木:指长高长大了的松树。

④待:等到。

赏析: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它借小松树成长过程中的境遇,讽喻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对于小松的未能为时人所识,表示了深深的惋惜。杜荀鹤出身寒微,科考不顺,怀才不遇。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吗?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诗句通俗平易,却很耐人寻味,从平常事物中道出了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迪。

竹――

于潜僧绿筠轩①

〔宋〕苏 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②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③!

注释:

①于潜:旧县名,在今浙江省,县南有寂照寺,寺中有绿筠轩。 筠(yún):竹子。

②此君:指竹子。相传晋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③扬州鹤:出自《殷芸小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意思是兼得升官、发财、成仙的一种奢望。“扬州鹤”由此代指人的奢望。本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苏轼认为这是一种奢望,不可能实现,因而拿来解嘲,意思是说又赏竹子又想吃肉,哪有这种美事?

赏析:这首诗以五言为主,但适当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抒写自如,形象生动,情趣横生。全诗议论精辟,发人深省,将“无肉”与“无竹”作比较,认为“无竹令人俗”“俗士不可医”。作者借竹颂扬于潜僧的高雅风节,批判物欲俗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高洁情操。

严郑公宅同咏竹①

〔唐〕杜 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③,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释:

①严郑公:即严武,曾受封郑国公,是杜甫的好友。

②箨(tuò):笋衣,竹笋的外衣。

③书帙:书册外包布套,泛指书籍。

赏析:这是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的同题之作,写出了新竹的娟秀可爱之态:竹的绿色浓郁,映照到书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来;晃动的竹影带来的阴凉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娟娟净”“细细香”,最见新竹的清新风致。全诗清新雅致,观察细腻,值得品味。

〔唐〕郑 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

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①,

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

绕径莎微夏荫浓②。

无赖杏花多意绪③,

数枝穿翠好相容。

注释:

①萧骚:竹子被风吹拂所发出的声音。

②莎(suō):草名。

③无赖:无奈。

赏析:这首咏竹诗,作者不去着意刻画竹子本身的形象,而是别具匠心地将其置于清新秀丽的自然环境之中,以青山、绿水、苍松、杏花等色彩鲜明的形象来衬托竹的青翠挺拔,通过声音、环境与色彩对比的描绘,更加突出竹子的清新可爱。全诗文笔清新,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

梅――

赠岭上梅

〔宋〕苏 轼

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赏析:诗人以品格高洁的梅花自喻,既不和“百花”一起开,也不和“行人”一起来,冷静沉着,孤高雅洁。不在梅子未成熟时就匆忙去尝青梅煮酒,而是等黄梅熟透。全诗比喻贴切,表现出作者孤高而又沉着从容的超脱胸襟。

梅花绝句

〔宋〕陆 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①,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注释:

①坼(chè):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

赏析:赏梅是诗人陆游的酷爱,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咏梅诗词,往往借梅花的高风亮节写出诗人自己的真性情。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笑傲寒风的梅花的爱慕之情。前两句写梅花不畏严寒,纷繁似雪,遍开山中。后两句写梅花盛开,欣赏不尽。诗人设想希望自己化作千万个陆放翁,好尽情欣赏每一株梅花的美。从诗人别具一格的想象力可见作者的爱梅、惜梅之情,感情真切,自然动人。

梅 花

〔宋〕陈 亮

疏枝横玉瘦①,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②,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③,东君正主张④。

注释:

①疏枝:指梅花的枝条。

②变:指梅花由含苞到绽放。

③三弄:指乐曲名《梅花三弄》,其内容是歌咏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品格,因主调反复三次,故称“三弄”。

第3篇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1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2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3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4

行书的五大流派

1、二王行书的概念。书法史上的二王,指的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307-365)和王献之(344-386)父子二人。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是晋代最杰出的代表。尤其是他们开创的行书流派,是中国历朝历代的行书源头。王羲之行书偏于行楷,王献之行书偏于行草。王羲之行书用笔内擪,以骨力洞达胜出。王献之行书用笔外拓,以筋力中圆胜出。王羲之行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尺牍书法,如《王羲之传本墨迹》等,这是王羲之行书作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学写行书,使转之法是一个重要的用笔方法。不会使转,就无法表达笔笔“分得清、脱得开、合得拢、粘得住”的行书所特有的艺术效果。分得清讲的是笔笔交代清楚;粘得住讲的是笔笔气脉贯通。好的使转之笔,转折时须暗过而不露痕迹,其关联处如银丝盘曲。再次,要注意他的锋的运用。锋在何处?锋在笔尖的端处。笔锋要坚持做到时时锐利而勿使折损,笔身要坚持做到常常直立而勿使屈曲,笔毫要坚持做到时时齐整而勿使扭曲,笔尖要坚持做到常常集聚而勿使松散。又次,临帖的早期阶段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重在“似”上下功夫。但是,临帖的后期阶段则最忌做字帖的奴隶。有的人老是拘泥于碑帖的外形,只知道依样画葫芦,搞复印式的临摹,那是徒劳的。一定要“遗貌取神”,要着重在得其笔意上下功夫。

2、颜真卿行书《祭侄稿》的意义。颜真卿(709-785)是中国书学史上,继“二王”以后的又一座艺术丰碑。《祭侄稿》是颜真卿悼念亡侄季明的祭文草稿。作品的文字是在追悼安史之乱中牺牲的兄长颜杲卿和侄子颜季明的,尤其是颜季明正当英年,颜真卿怀着对骨肉亲人的沉痛悲悼有感而发,一泻千里、不拘成法,终成千古绝唱。颜真卿书法大胆吸收了篆书线条的特性,在二王行书的基础上,创立了新派。他一变古法,字成一格,对后世影响极大。王羲之书法纤瘦妍媚,颜真卿书法肥腴雄强。王羲之用的是指力,颜真卿用的是腕力。王羲之墨色温润,颜真卿墨色苍涩。王羲之用笔精到细腻,颜真卿用笔信手拈来。王羲之章法完美极致,颜真卿章法震撼强烈。颜真卿的书法擅长于以情感主宰笔墨,他情感激越,神韵高远,笔力厚重,气势磅礴,雄奇飞动,遒丽天成。《祭侄稿》全篇结构宽博平正,开合聚散洒脱不羁,雍容大度狂而不野。通览全篇,无论是用笔、结体和章法,都极尽变化而自然和谐、浑然一体。

3、宋人尚意书法的意义。纵观中国书法史,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而划分这两个阶段的界限则是在唐代。人们通常以为,唐代以前是书法的探索阶段,唐代以后是书法发展的成熟阶段。而使书法艺术能得以达到更加贴近人性化的意义,则是在宋人尚意书法出现以后。而宋人尚意书法所以能得以出现的先驱者,则是五代书家杨凝式。杨凝式(873-954)传世作品并不多,《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是其行楷书的代表作。《韭花帖》体态整洁秀雅,二王书风毕现,魏晋风神十足。其善移点画,大胆布白,似斜反正,行气宽松,疏敛淡远,肆意洒脱的经典书风,给后人以极大的启发。《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则一反《韭花帖》内敛神韵而景象极为茂盛。此外,《夏热帖》、《神仙起居帖》笔势纵肆,清逸飞动,风格各异,审美跨度之大,令人赞叹不已。杨凝式是唐宋间的过度书家,更是承唐启宋,为后人打开尚意书风奠定了基础。

在宋代,还有一个被称之为“中国书法宿影的”大师级人物,他的名字叫米芾(1051-1107)。在历代众多的书家中,米芾的行书对后代影响最大。关于米芾的学书道路,他有一段自述:“入学之理,在先写壁,作书必悬手,锋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余初学颜,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锺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诅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其书壁以沈传师为主。”从这段自述来看,他走的是一条由浅入深、博采众长、择善而从、食古能化、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的道路。苏轼称赞他的行书是:“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锺、王并行。”范成大称赞他的行书是:“······用大令笔意,稍跌宕遂自成一落千丈家。”米芾二王功夫精深,尤得力于小王,后人称他的“天真超越于王献之。”传为王献之《中秋帖》,有人疑为是米芾的临本。米芾的书法,用笔常常成竹在胸而沉着飞动,下笔凝重而随意痛快,笔墨淋漓而神采飞扬。米芾自称:“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后人即称他为“八面出锋”。他落笔重而中间稍轻,在转折处常常提笔侧锋直转而下。在钩笔的使用上,比别人多了一个蓄势顿挫的动作。米字的结体常常又是随意赋形、欹正相济、多姿多彩。在章法上,字群的排列常常又是十分的强烈,大凡大小、粗细、方圆、开合、疏密、虚实、欹正、长短等,都有出奇不意的表现。虚锋入字,以势取胜;劲健妩媚,贯气流畅;把笔轻灵,使锋飘逸;八面出锋,妙用虚笔等技巧,都是有志于学米书者们值得注意的事情。其行书的代表作有《蜀素帖》、《苕溪帖》等。

4、古意平淡的赵孟頫与董其昌。学习行书,“二王”无疑是正脉,偏离这个主线,凭小聪明走捷径的,大都易犯轻浮急噪、浅薄无知的毛病。赵孟頫与董其昌,是“二王”正脉系统中的杰出代表,是历史上少有的全能书家,应该对他们引起足够的重视。赵孟頫(1254-1322)的意义在于自宋以后,书法界普遍存在着“重意轻法”的问题的时候,赵孟頫向人们提出了反思,他提议要复兴魏晋古法,大胆地打出了“贵有古意”的复古旗号。于是,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上,又发生了第三次大的变革,为大开元明书法新风气,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一生沉溺于古法之中,深入“二王”而不为所囿。正如宋濂所说:“今人临‘二王’书,不过随人作计,如卖花担上看桃李耳。若赵公乃枝头叶底见其活精神者,此未易俗子道也。”唐人学“二王”得其形而失其韵,宋人学“二王”则得其韵而失其形,惟有赵公学“二王”能形神俱得,连董其昌、傅山到晚年时都对他赞叹不已。

正由于董其昌的出现,他为明末形成的书法流派,起到了开宗立派的先导作用。董其昌精于用笔,并有独特的见解。他说:“作书须提得笔起。何为起,何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皆信笔耳。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努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董其昌的墨法也非常讲究,浓淡枯湿,曲尽其妙。学书之人若能于墨法一道有所用心,便是高人一头的表现。董其昌善用淡墨,常常以虚和取韵,志在追求明净爽洁、清润闲逸的风格。他的书法作品,疏朗畅达,高古典雅,看似形散而神不散,字里行间气脉贯通,绝不流露出一丁点的浮躁之气,是书坛当之无愧的一代大家。其代表作有《赤壁赋》、《月赋》、《解学龙告身》等。

第4篇

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8―0102―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古诗词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包括教师对古诗词内容的细化分析,硬性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词、背诵翻译等,致使很多学生害怕学习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无法领略到中国古诗词文化的魅力所在,影响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提升。在新形势下,教师要创新诗词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推动古诗词教学的发展,为更好地传播中华灿烂文化作出贡献。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主要是教师对古诗词内容的详细讲解,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学生识记的是零零碎碎的知识,无法欣赏到古诗词的整体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要实现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有效教学,作为教师,必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欣赏,使学生在诗歌的阅读体验中获得灵感,发展认识。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阅读欣赏,在学生欣赏之后,对诗歌的题材进行分类,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者回忆的方式,选出几首相同题材的诗歌进行对比欣赏。这对于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不断感悟诗歌、不断丰富体验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的方式感悟诗歌的风格,当学生明白这是一首咏物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同一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视野。这种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鼓励学生广泛阅读

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水平较低,在诗歌学习中,很多学生反映自己读不懂诗词,不理解诗词的含义。可见,单靠教师的讲解,是很难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理解水平的。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鼓励学生读。引导学生读古诗词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教师对学生不加以引导,即使学生读了大量的古诗词,理解和感悟能力也不会有明显的提升。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通过指导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的阅读能力。比如,在教学《池上》这首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明白这首诗是围绕童趣展开的,然后引导学生把表现童趣的诗歌搜集起来进行阅读,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这类古诗词的感悟能力。如,在教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教师可列出诗人不同风格的诗句,包括《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欢快激扬,《春望》对国仇家恨的“感时”“伤别”,《石壕吏》对时局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春夜喜雨》久经挫折、仍不消沉的积极态度等等,让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作者曾经经历过哪些事情。学生在理解了作者的诗风后,结合安史之乱,便能了解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经历:由诗反映出当时人民的劳苦、时局的动荡、国家的兴亡。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又能对学生进行历史方面的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爱国主义思想。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第5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改革措施;

1.前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有较大一部分的比重。古诗词作为中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感受古诗词的音韵,感受古诗词的思想境界和写作手法。但在新课改的教学环境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目标,探究高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兴趣,运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充分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体味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2.1教学枯燥,淡化意境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强化学生的背诵,死记硬背中理解和体味古诗词,不仅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还不能正确的理解和领悟到诗词中的意蕴。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不注重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而是更加注重从字词句、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讲解,课堂教学氛围枯燥无味,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影响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2.2忽视想象,缺乏见解

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缺乏学生自主想象力,在学习古诗词时,常常需要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结合古诗词的情景,身临其境才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诗人真正的思想感情和当时的心境。现在的教学中,教师的表达能力有限,并不能很好地让学生理解诗词情景,只能从字词句及写作手法中单一、大概的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对古诗词的分析没有自己的见解,只能死记硬背古诗词,不能充分理解诗词的内涵,失去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课堂的知识灌输式的授课,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不利于学生学习古诗词。

3.影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因素

对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因素,使得学生对古诗词的把握不正确和不理解,逐渐失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一是外部因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国内外的流行文化冲击了中国文化教育,学生接触网络、广播、电视更多一些,更愿意看一些课外书、杂志和小说等,不愿意学习和研究古诗词,加上教师授课方式单一、生硬,致使学生失去学习古诗词,语言水平大幅度下降。二是内部因素,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上越来越懒惰,懒得去思考和学习,没有上进心,只是简单的应对考试才死记硬背一些诗词,不去进行深度的探索和研究,对于诗句的真正含义和意境没有理解。

4.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对策

4.1朗诵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是五千年文化艺术的瑰宝,在学习古诗词时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诵,从朗诵中体味诗人的内心感情。古人在怀才不遇、生活不顺等情况下,会通过书写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大部分诗歌中蕴含着爱国情感、政治抱负及生活遭遇等抑郁之情。只有通过深情的朗诵,不断推敲和琢磨,才能真正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欣赏诗词的真正内涵。

4.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学习古诗词时,需要想象诗词的情景,置身其中才能更好的感受到意蕴,发挥丰富想象力,模拟当时诗词环境,从而近距离的去体味诗人的心情。教师要学会运用新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脑海中出现一幅幅诗词的景象,才能身临其境的去感受诗词所蕴含的经典,才能体味艺术之美,欣赏古诗词的韵美。在实际教学中,创新教学内容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乐意探索研究古诗词。

4.3优化古诗词的意境

现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为了应对高考,大部分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诗词字词句的翻译和讲解,以及写作手法的分析,忽视了对古诗词真正的内涵及意境的讲解。意境是古诗词的主要内容和要点,通过优化古诗词的意境,可以进一步感受诗人的心境。联想诗人作诗词的情景,与诗人产生共鸣,体味当时诗人悲伤、迷惘之情。优化古诗词意境,促进学生学习古诗词。

5.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古诗词作为高中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真正的蕴含,体会诗人的切身感受。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助于中国经典文化艺术的传播。

参考文献

第6篇

【摘 要】古诗词承载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不断地汲取古诗词文化的精华,涵养学生的心灵。但是,在古诗词的教学当中,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推敲,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遵循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学习古诗词的一些语言技巧,又能提高他们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教学中,要充分地体现出古诗词的情境

在短短的古诗词中,所蕴含着的情境则是非常壮观的,诗词中的情境,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能够通过情境的重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对诗词进行诵读,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诗词的热情,将自己的情绪更好地融入到诗词中情境当中,此外,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多元素相融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结合诗词的情境进行欣赏,在这种这种直观的方式下还能够产生更为震撼的感觉。例如,我们在学习《蜀相》这首诗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为学生播放一段成都武侯祠的相关视频,这种以视频教学的方式更直观地把学生的思绪带入到此诗的意境当中,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武侯祠中春意盎然的景象。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展示诸葛亮一生的主要功绩以及主要事件,使学生在学习这篇内容的时候,还能够对主人公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拓阔学生的视野范围。而通过这两段视频的对比,既能使学生在对诸葛亮产生敬仰之情的基础上去主动地学习文章的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促使课堂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想象,在创新思维中明白意象想象

想象也是学习古诗词中比较常见的方法,例如,我们在欣赏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时,可以让学生围绕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句子的生动描述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加深他们的感悟:这些田园风味不仅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在一刹那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心窝和山峰中同时发出,组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在夕阳的陪衬下,美的无语言表,而天空中各种飞鸟正结伴向山中飞回,如此的自然之美,也是超凡脱俗的了,诗人此时也已完全陶醉在其中。因此,我们在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中,一定要激励学生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将诗词中描绘的意境通过自己合理的想象,生动地再现诗词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在美妙的意境中其乐融融地去学习诗词。进而把诗词中所描绘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当中——进而在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地踏入到诗词描述的意境当中去欣赏、进而再与诗人在心灵上打成某种共识。

三、注重课外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普遍认识,在古诗词的鉴赏教学中,诵读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积极地指导学生背诵教材上要求的篇目,除此之外,还要合理地利用早读的时间适当地增加一些课外的篇目,让学生进行背诵。比如,我们在学完李清照的《醉花阴》之后,可以让学生结合李清照的其他阶段的古诗词进行对比、欣赏,比如《声声慢》等,让学生通过对比,将这些课外古诗词的诵读对其悲戚伤感的感情进行深入的感受。背诵完毕后,还可以让他们展开合理的讨论和交流,交流下他们对本词的想法。再如,在对李白、杜甫等名家的诗词进行鉴赏时,也可以将这些名家的其他的主要作品引入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加深对该诗文或该诗人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这种有效的引入,既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范围,又能促进学生学习古诗词能力的不断提高。

四、联系实际,学习古诗词

很多学生认为,古诗词距离自己真实的生活太过遥远,和实际的生活并没有多少交集,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不起兴趣来,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师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个,要把古诗词的学习充分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其实古诗词离我们并不远,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诗词之间的情感距离。例如,我们在欣赏王维的《终南山》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把诗中描绘的终南山与今天的终南山有效地联系起来,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先自行阅读本诗,并且初步勾勒出诗人所描绘的终南山,之后再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关于终南山的宣传视频,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去领略终南山的真正面貌,然后再结合诗人描绘的意境去学习本诗,这种对比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学习学习诗词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觉得古诗词的学习也不是十分遥远的东西,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深刻地去体会到诗人的写作心境,进而有效地领会到诗词的真正意义,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好基础。

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是具有灵魂的。如果我们只是从表象去看待古诗词的话,而不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这样的古诗词教学也将会索然无味,进而也丧失了学习古诗词的具体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古诗词的精华,需要教师在教学诗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联想、分析和感受去体会诗中的意境之美,让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发挥出古诗词独有的灵魂魅力,让学生在吸收养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1]黄丽军.诵读涵泳让高中古诗词教学别有洞天[J].文教资料,2010,(25):66-67.

[2]黎宗斌.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13(12):18-18.

[3]安权虎.如何提高中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6).

第7篇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对于古诗词教学而言,教师首先要对我国的古诗词有浓厚的兴趣,必须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教师必须熟读部分乃至更多的唐诗宋词,了解主要流派代表诗人的生平及文学风格,了解常见诗人所处的朝代风貌,掌握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及心境。教师甚至可以研读现当代名家对诗人研究的著作,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余秋雨的《东坡突围》、林语堂的《坡传》、辛更儒的《辛弃疾研究丛稿》等等,在学习与反思、联系与比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古代文学素养。

二、整合学科资源

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孤立进行,它不仅仅局限于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注重与其他学科和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我们可以在音乐、美术等课堂上积极引导:在音乐课上让学生欣赏和吟唱已经配乐的古典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的《沁园春・雪》、 李商隐的《无题》、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或者尝试给经典古诗配上音乐吟诵;在美术课上让学生画出古诗的意境,或涂鸦或描摹,或想象或欣赏,虽然显得稚嫩,但是从兴趣入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三、创新评价机制

在检测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方法上,要改变当前单一的书面闭卷考试形式,增大诵读、改写等开卷探究题的比例。在教完一首古诗词后布置搜集同类型的诗词,要求诵读乃至背诵,最终检查学生对于古诗词积累量,并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首感情朗读。如在教完送别诗《赠汪伦》之后,要求学生整理出10首送别诗诵读。在开卷探究题的设计上,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讨论题,让学生花上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去探究。在教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后,可布置这样的探究题:“诗人王维的家乡在九月九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我们家乡有这样的风俗习惯吗?这些风俗习惯的寓意是什么?你参加过哪些活动?”这一题隐含的信息量比较大。学生在完成上述题目时必须进行针对性阅读,可以借助网络搜索、可以合作交流,甚至带动父母一起加入诗词的学习。在完成上述题型的过程中,学生的收获已远远超越完成习题本身,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古诗词具有自身的特点,其最大特点是“文言”,对于学生而言晦涩难懂。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直接影响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立足教学实践与学生实际,笔者探索出一套“五步法”古诗词教学模式。

一是做好预习。引导学生借助资料理解古诗词字、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正确诗词,了解诗人生平事迹。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前提。

二是理解诗意。在检查诗文意思预习情况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答案,告知学生并要求记熟。采用“告知式”教学,这是基于古诗文字词解释的统一性,是学生积累诗词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时间不超过10分钟。

三是品诗悟境。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背后就有一个故事,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深刻感悟,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设身处地感知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时间约为20分钟。如在学习《游园不值》时,让学生与叶绍翁角色互换,学生自然就能体味诗人由“满怀希望――倍感失落――欣喜”的感情变化了。“红杏出墙,那园内又是怎样的春色呢?”这一提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面对满园的春色,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让学生脑中的画面动起来了。在古诗词教学中,“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这一提问具有普适性,它能够点燃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古诗词充满色彩、幻化成音、舞出动作、洋溢味道。如果再用上多媒体,通过动画、图片和声音等辅助手段再现古诗词的意境,情境创设就更加美妙成真了。

四是熟读成诵。古诗词具有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的特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如听读、范读、领读、齐读、个人表演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

第8篇

关键词:古诗词 鉴赏 挖掘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072-01

学习欣赏古诗词对于生积累优秀语言素材、提高作文能力,积累传统文化营养、陶冶文学情操都有很大益处。古诗词区别于散文、戏剧、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最大特点在于诗词语言的概括性、凝炼性,其最大的艺术魅力也在于能以最概括凝炼的语言蕴涵非常丰富的景色描写、事件叙述、情感抒发,在诵读欣赏古诗词时,如何才能发掘出古诗词中的丰富内涵?如何才能品读出诗词中的真正韵味?我们不妨插上想象的翅膀,去翱游诗海,去畅观词坛,去享受古诗词的艺术之美。

1 在诵读欣赏古诗词时,先要通过想象去理解诗词中单个字词蕴涵的丰富信息

一个字或词,除了它的词典意义外,放在诗词中,更有它具体的诗词语境意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理解的重点内容。

对于描写人物的字词,我们要能想象到它里面所包含的立体可感的动作、行为、情态、神貌等内容。

如,李白的《静夜思》,每个学生都耳熟能详,但要真正达到理解诵读的境界,必须意识到“举头”、“低头”、“思”、“望”四个词不能做简单的动词理解,要想象诗人客居异乡之夜,因思念故乡亲人难以人眠,忽而抬头遥望明月,忽而低头哀声长叹的神情和心理活动。

对于描写景物的字或词,我们要想象到它所蕴涵的色彩、声音、动静、力度等信息。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据“深”字应该想象到溪亭中莲枝茂盛、藕耗烂漫的情状,否则就不能理解,为何词人驾舟会误人花中;据“惊起”一词应该想象到鸥鹭被惊动飞起时的啼叫声和翼翅拍打溪水的声音及词人反被鸟叫惊吓的呼叫声和奋力挥桨划动溪水的声音,能想象到这些声音、情状,才能体会到词里传达出来的活泼热闹的青春气息。

2 诵读欣赏古诗词时,应该把诗词中所写之景组合想象成一幅立体可感的画面,才能对诗词有一个整体印象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首诗是纯粹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诵读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诗句所写之景在头脑中绘成立体的画面:秋天傍晚,西天夕阳映红半江水,逐渐地,凉露下降,一弯如弓新月挂天边,“可怜”一词将作者的喜爱、欣喜之情直率自然地表露出来。运用想象方法背诵古诗词时,要使学生想象出的画面真正吻合于诗词内容,必须学会借助诗词以外的东西。一是借助生活中的经验,如对色彩、声音、动感、力度等景物特点的想象;二是借助影视剧中的古代人物的生活方式、生活场景、动作仪态等,如古代女性的衣着打扮、神情行动等。只有在生活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并积累这些知识,才能使想象的画面丰富生动起来。

3 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品德素质教育

过去,我们曾片面的认为品德素质教育应是政治课的任务,语文教学只要立足于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即可,殊不知语文教学中品德素质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指的品德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文字传统和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文中学做人。

古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国古文化积淀,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素质教育无疑是一个最佳途径。例如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教学中,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给学生讲述了文天祥誓死不投降的感人事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体现了文天祥人生观、价值观的诗句深深的感动了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堂语文课中也一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又如在《硕鼠》教学中,学生们通过作品不仅了解了奴隶社会中奴隶主们残暴无比的统治、奴隶们暗无天日的生活,还在对比中油然而生出对他们今天拥有的幸福生活的珍惜。在古诗词中这样的品德素质教育题材是数不胜数的,同时这样的教育又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自然的渗透,往往会让学生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故而,教师如果抓住古诗词教学这个契机,一定能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品德素质教育,让学生在学语文中学会做人。

4 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感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第9篇

一、诵读经典,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 

中国古典诗词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韵律美: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能诵能歌。但是怎样让一个小学生体验到古诗词中的那种韵律之美呢?笔者认为诵读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读、对读、群读、默读、朗读、唱读,无论哪一种读法,目的都在于让学生在“读”当中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和韵律。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小儿垂钓》这首古诗的时候,笔者首先让学生正确把握这首诗的节奏: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为了引起学生对古诗词诵读的兴趣,笔者做了一次声情并茂的范读。在读到“蓬头/稚子”时,笔者有意弄乱了自己的头发;而在“学垂纶”时,又学钓鱼的情形;“路人借问遥招手”,就做出摆摆手的样子;用声调的高低来表现“怕得鱼惊不应人”,孩子们一听一看,都乐了。然后是领读,引导学生在准确把握读音的情况下,体会其中的节奏。笔者还着重强调了一、二、四句中“纶”“身”“人”的韵脚,以及句内的平仄交错和句与句之间平仄的相对,来充分表现这首诗的韵律美。再就是讲读,笔者将《小儿垂钓》这首诗逐句讲解节奏、停顿和轻重缓急的变化,让学生做好标记,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对读、群读、朗读、背诵,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地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用“读”的方法让学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不但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且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琅琅童声,音韵和谐,古典之美,油然而生。 

二、情景再现,探寻古诗词的意境美 

中国古诗词的迷人之处还表现在意境美。古诗词的意境很抽象,孩子们的阅历不足以体会古诗词中抽象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想办法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去探寻和感受古诗词美妙的意境。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的时候,笔者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首先播放一段关于西湖的风光片,让孩子们对诗人描述的情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让曾经到过西湖的学生为大家讲述自己眼中的西湖,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对西湖的认识;接下来才是深入地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心境,再来领会和感受诗中的意境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诗人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将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巧妙地捕捉下来,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来,湖水、墨云、雨珠、风吹……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广阔无边。”好一幅美丽的西湖夏雨图,让人身临其境,陶醉其中。孩子们也伴随着讲解,被西湖的美,被诗中的意境所吸引,如醉如痴,心向往之。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体味到诗中的意境,才能更好地贴近诗人,与诗人产生共鸣,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三、研读诗文,感受古诗词的情感美 

古诗词是一种情感的载体,友情、乡情、亲情、爱情,山水之情、民族之情、爱国之情,在许多名篇佳句中都有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需要认真揣摩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以诗传情,读诗悟情,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古诗词中的情感之美。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首先要认识诗人,了解创作背景。笔者先对杜甫和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进行了介绍,让学生理解诗人和妻儿在兵荒马乱之时,颠沛流离辗转来到四川,忽然听到胜利的喜讯,想象着马上就能过上安定日子的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流露,这首诗的语言轻快活泼、爽朗奔放,明白如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和强烈的感情:“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生动的典故,但是自然流露的爱国情感更加深厚和强烈。除了让学生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网进行和服务,欢迎光DYlw.NeT 联系方式QQ 712086966]读懂、背诵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古诗之外,还要让学生去感受诗人因为多年战乱平息后祖国重新统一的欣喜心情,体味诗人赤诚的爱国主义情怀。 

古诗词当中蕴含的情感是古诗词的生命,通过对古诗词的深入研读,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找到作者的欢笑和泪水,感受到古诗词的情感之美。 

第10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审美情操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26-01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盛开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精练优美的语言、深刻丰富的含义、凝练传神的意象、深邃高远的意境,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高尚品格、美好情操和修养。古诗词又以其精悍短小、生动形象、音韵优美、节奏鲜明的人文资源透视出人性美、意境美、自然美等情操,这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获得美的熏陶,培养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行培养审美情操的好题材。“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来的。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的古诗词教学一直徘徊在词语解释和单一背诵记忆的程序化教学过程中,不能激发起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浓厚兴趣,泯灭了古诗词中的审美功能,语文教师应探讨和研究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提升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促进审美心理的成熟。那么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呢?

一、以激情导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美

《淮南子・齐俗训》中说:“夫载哀者闻歌声而泣,载乐者见哭者而笑。哀可乐者,笑可哀者,载使然也。”在鉴赏古诗词时,引导学生以恰当的情绪状态进入,学生的主动性必强,效果必然不错。例如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导入:“《琵琶行》这首诗早在白居易去世前就已经风靡全国了。他去世后唐宪宗在吊唁中写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清代学者张维屏也称赞说:‘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这说明《琵琶行》流传之久,影响之大,让更多人真正体验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复杂情绪,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绪去品读这首诗。”教师创设导入情境,带领学生感受《琵琶行》的语言、情感。

二、在反复吟诵中,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教学的关键是通过诵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古诗词的语言美,也只有通过吟唱、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律节奏、平仄、句读、抑扬、意境、诗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古诗词“读通――读懂――读好”,让学生在朗朗上口、节奏鲜明的朗读中,自然而然地品味其语言的精妙和音韵的和谐,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去感悟诗词中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美。

三、启发学生联想想象,感受诗意中的画面美

苏轼评论王维(字摩诘)的诗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优美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出古诗词中的意境,学生从教师的描述中感受到诗词中的画面美,教师再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阅历进行联想和想象,去感受作者的诗情画意,产生情感的共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意象组合法把九个意象巧妙连缀,用简略的白描为我们勾勒出了“深秋的夕阳黄昏下,身心憔悴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迎着阵阵的凄冷西风,在荒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看着缠满枯藤的老树,盘旋即将归巢的乌鸦,游子饥肠辘辘,疲惫不堪,看到几户流水人家,自己不知身处何处,此时感受到的是漂泊无助,饱含着凄凉、辛酸、孤寂”。 这幅思乡之画浮现在学生的头脑中,因而从中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画面美。

四、以探求丰富的意蕴,理解其哲理美

第11篇

一、品诵

一方面,品诵要采用新颖灵活的方式,初中所学古诗一般都为绝句,具有固定声调音律,而词在古代本来就是唱出来的,两者都具有丰富的音韵内涵,教师可从其本身特点着手,引导学生诵读。另一方面,诵读时要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在诵读过程中了解诗词大意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苏轼所著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一词时,我为学生设计了如下品诵教学步骤:

师:同学们先听一听词朗诵,然后自己有感情地自由诵读两遍。

师:大家已经读了两遍课文了,对这首词有了一个大致印象,那么同学们知道词在宋元以后是用什么样的形式表达的吗?

生:是唱出来的。

师:很好,词开始是用来为某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

教师普及诗词曲三者差别与联系,重点讲解词的发展历史及特点,并介绍《水调歌头》词调及本词作者等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诗词情感及内涵。

师:说了这么多,我们来欣赏传统《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词调与著名歌手王菲所演绎的歌曲《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比较哪一曲调更契合原词情感。

生:王菲的。

师:同学们从多角度品诵了苏轼所写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现在请同学发言,结合教材中对原词部分词语的注解,用白话文对原词进行翻译,并解读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

中国有句古谚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读得通,也就自然而然能通晓文章大意。品诵是古诗词学习的第一步,通过有技巧的反复品味诵读学生能够初步理解诗词大意及情感,发掘诗词中蕴含的文学美,从而帮助学生开启诗词学习的大门。

二、欣赏

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我国数千年古诗词文化的代表之作,作为经典,往往都是寥寥几字便将意境、情感营造得生动鲜明,文学内涵及其丰富,要学好古诗词,必须对其进行深入欣赏、钻研。

例如在教学《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一词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经过品诵,对这首词的大意及情感有了初步了解,同学们觉得词中那一句最好呢?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那你们为什么觉得它写得好呢?你又从这两句词中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同学做出具体赏析。

师:我们再纵观全词,词第一节中有“我欲乘风归去……何似在人间”、词第二节第一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将两者对比欣赏,两句词分别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在全文中又有何意x?

师:第二节还有一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教材中对这一句做出了解释,结合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会问出这样一个问题。

欣赏是在品诵的基础上,对诗词进行进一步赏析,赏诗词意境、赏诗词精彩句子、赏诗词文学内涵,通过深入欣赏、解读诗词,提高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达到基本教学目标。初中生学习经验有限,教师可以巧妙运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赏析,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三、感悟

在品诵与欣赏中每个学生都是得到一个差不多的答案,虽有思考,但学生是站在语文、站在文学的角度来学习,缺乏带有自我情感与自我意识色彩的解读、感悟或体会。教师在教学中要加深学生理解,提高学生主观感受,必须引导学生去悟、去想象、去思考。

例如,在教学《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一词时,教师可以在讲解中播放一段与原词情感匹配、较为轻柔的音乐如《song from Secret Garden》,通过刺激感官唤起学生情感,再让学生随音乐节奏轻声朗读诗词,并回忆自己过去十三、四年的生活,是否有重要的人与现在的自己是离别状态,想象以前在一起的生活,现在他又在哪。最后再深入感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并仔细思考,对当下生活、身边的人应该抱有何种态度。

第12篇

一、营造充满情趣的诗文氛围

我们学校一贯重视经典诵读,开展了“与经典诗词同行,让书香浸润校园”的活动。而古诗的特点就是平仄讲究,声调和谐、对仗工整、语言优美。因此,我们注意为学生创设一种氛围,如早读时,教室里的朗朗书声,是孩子们在诵读古诗词;黑板一角,有每周一诗的固定版面,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大声背诵;放学路上,整齐的队伍伴着诗词的韵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在理解品味中调动情趣

小学生接触古诗词如果一味死背,必将影响兴趣。只有引导学生理解品味古诗词的特有韵味,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快乐。

1.引用古诗激发兴趣

古诗词毕竟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而且孩子知识积累较少,学习一首新诗,理解起来有困难,如学习苏轼的《赠刘景文》,老师可以先讲一个相关故事,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他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有一个叫刘景文的,学识渊博,诗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了酒,非常高兴,就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通过讲故事,不仅很快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而且引起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

2.利用插图帮助理解

许多古诗词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而插图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在教学时适当运用插图,不仅有利于理解古诗词的意思,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更深刻地体会诗词意境。有的字词解释也可以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3.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小学古诗词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在理解诗句的同时,走进诗人所描写的意境中去。如《所见》是一首童趣十足的诗歌,文字浅显,意境优美。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想象牧童骑黄牛、准备捉蝉的情景,还要让学生联想到蝉鸣的声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夏天的树林中,感受诗中的情趣。

三、寓情趣于吟诵之中

1.联系生活实际吟诵

古诗词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我们根据时令节气的变化,选择与之相应的古诗词和学生一起背诵,使学生感觉古诗词离实际生活并不遥远。春天来了,我们吟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雨绵绵时,我们大声吟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遇到传统节日时,我们背诵《乞巧》《寒食》《水调歌头》,了解古时候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既让学生感觉到古诗词表现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又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2.分门别类吟诵

根据古诗描写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吟诵,能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如按四季顺序分类,每个季节,学生踏着诗人的脚步,感受着四季的五彩缤纷。又如送别诗,不同诗人的笔下离别情景各异,但都道出了对友人的一片真情。此外,还有爱国诗,儿童诗、风花雪月等。在反复的吟诵中,不断地积累中华文化的瑰宝。

四、在活动中激趣

1.情景表演

许多古诗词有很强的情景性,适合表演,让学生把古诗词内容演成情景剧,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学生边诵读边表演,不仅有助于记忆,还有利于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感悟。

2.古诗词擂台赛,赛出情趣

举行古诗词背诵比赛,既可以加强古诗词的积累,又可以让学生们体验到背诵的成就感。诗词接龙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形式。让老师或学生出诗的上半句,学生抢答下半句,一时间,学生情绪高涨,诗意浓浓。在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后,我们在班里举行小组擂台赛,看那一组背诵的诗词多。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班级里充满了紧张而又欢乐的气氛。最后,评选出若干“诵读小明星”“背诗小能手”进行奖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背诗热情,增加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情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