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6 22:33: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师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师新课程教学 角色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扮演的角色产生了巨大影响,语文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声筒,照章行事的盲从者,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而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积极的反思、研究的实践者。通过近两年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下面本人就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语文教师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扮演开发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学中,语文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消极的接受者,盲从语文课本,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是课程实施的消极者。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是课程的积极开发者,是课程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是提高课程的适切性的重要的举措,一方面对于反映学生个性,更好地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参与课程的开发,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新课标在课程开发上给予语文教师广阔的空间,尤其注重语文教师在校本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教育环境等实际情况着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使课程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和谐、均衡发展。
二、摈弃“教师中心”论,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我国传统的教育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教师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注重教师知识的单向灌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转变自身的形象,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关注学生主体,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有意义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语文教师应当很好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如何选择研究的题目,如何拟订研究活动的计划,以及研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等等。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走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三、教师应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扮演反思性实践者的角色。教育论文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很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维往往定位于教材或以往的经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改革的深入探究,开始对教学实践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提出了教学反思的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积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反躬自省自身的不足,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走向教学反思的捷径是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师生交流结果的反思。只有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冷静地、客观地进行评判,具体地对某一课文、某一教学环节甚至某一个讨论回合展开“回头式”思考,从而积累经验,成为进一步教学的背景,萌生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因此,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在教学中应当扮演反思性实践者的角色。
四、语文教师应拥有创新意识,扮演学生创新精神的使者的角色。
关键词:高职语文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23-01
不少人认为在高职院校就只是要学会一项专业技能,以便学生一踏上社会便有用武之地,语文学不学不重要。这种认识不仅来自学生,也来自学生家长、甚至是专业性很强的教师。基于这种认识,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就可想而知了。如何正确定位高职语文教育,如何提高高职语文教学水平,这应该是每一个高职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1 明确思想认识,更新教学观念
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科技时代,就像以往每一次社会变更一般,在一开始,人们都只热衷于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崇拜,生活中的顿悟、美感、灵性、想象力、人文精神往往会被忽视。所以,在功利主义日趋严重的当今社会,“是否学有所用”一直是困扰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很多高职学生进校后,想的就是学一两门技术,出来找份工作,对文化课、基础课不够重视,缺乏最基本的学习动力。虽然高职院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决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专业技术培训,前者是基于大量基础学科学习的,提高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办学宗旨的体现,是保证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根本认识;而后者只是一种急功近利式的肤浅的想法,如果把二者等同,这种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无法经受住时间和社会实践的考验的,最终必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2 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参与
虽然教育模式的改革在中小学搞得轰轰烈烈,然而高职院校内的教学依然是以传统的教育方式为主。这对即将走上社会的高职生的创业和继续学习是很不利的。再加上许多高职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本来就不是太高,这就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1)教师可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如今高职语文课的教学时间较少,不可能像中学语文教学那样逐篇讲解,而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以点带面地教学是较为可取的。把教学任务分成若干专题,紧密围绕一个中心观念或学生的切身实际,以文学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为底衬,在课堂上进行生动的讲解,这样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适当增加讨论研究课。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就教学内容多设计一些研究性课题。允许学生说“不”,鼓励创新思维。教师在课堂上应大力支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特别要肯定那些敢于提出与教师相异的观点的同学,然后带领全班一起共同研究,寻求正确结论。平时教师还要特别关注热点文化现象,并及时使之介入课堂。讨论时可采用分组式、辩论式、设置情景式等,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4 与其专业相联系,注重教学实用性
如果说,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功课的基础,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工具;那么,高职语文应该是高职生们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是他们现在学习,将来工作和科研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来看,高职语文应该具备其独特的功能。应该与普通语文不同,高职语文的独特性主要应该表现为:实用、实践以及为学生学习专业服务。高职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高职语文教学应根据其专业性质,面向市场,针对学生实际,大胆调整教学内容,切实把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上来,将目标瞄准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上来,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因此要求高职语文教师在加强自身文学修养的同时,还要了解所教专业的特点,不断搜集此类专业的新知识、新信息,研究有关论文的写作,并用这些信息丰富语文教学。
当然,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事情,它需要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本着培养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理念,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提高高职语文教学质量,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著.语感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7.
以市教育局的工作思路为指导方针,结合本校特点,围绕新课程标准,继续推进“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能力为重”的课堂教学转型,坚持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强化课堂常规,提高教学效率;开展教学反思,积累教学经验;改变观课视角,关注学生学习;突出问题查找,研讨教学方向,分析教学方法,为新课标析疑解难。确立“作业管理”为重点,组织教师开展作业设计、有效的作业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具体如下:
二、工作要点与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增强课程改革的意识
1、利用业余学习时间,继续组织组内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教育论著,每位教师每周必读教育家的教学理论,研究作业的有效设计和管理,并定期开展研讨活动,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思想。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观摩活动,认真做好记载,活动后及时进行反思。
2、加强教研学习,紧紧围绕校长室、教导处制定的工作目标,切实订好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扎扎实实开展教学工作。要求语文教师积极参加作业设计、论文评比等各种竞赛活动,争取获得好成绩。
(二)完善常规工作,构建和谐课堂
1、改革备课形式,尝试电子备课,同级段教师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并针对本班实际进行修改,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调整,写好教学后记。全体语文老师以集体电子备课为突破口,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的具体落实。课堂教学倡导真实、朴实、扎实的教学风格。
2、加强课题研究,要做到:在平时处处实践自己的研究,勤于动笔记录自己的点滴收获,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规范教研组活动,提高教学实效
2、要夯实一年级新生的拼音教学,做到每个学生都要进行过关测试。扎实做好低年级的识字、阅读教学,注重情趣性、启发性、互动性、自主性。要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自主识字的兴趣、相互交流的习惯。加强低年级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从而使每位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积极探索低年级写话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二年级学生尝试写每日一句,每周一段。鼓励中高年级学生每天写成长日记。 开辟作文写作的源泉,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3、进一步强化写字教学和朗读教学,加大写字教学和朗读教学的研究力度,不断提高写字和朗读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端端正正地写字。
4、加强教学质量监控。要将语文教学质量追求分解到每一课每一单元的评价上,减少或消除错误积累。特别重视提优补差工作。教研组将配合教导处在期中时进行随机质量调测,及时分析反馈调控。同时加强各类素质竞赛,一、二、三年级学生每个月一个主题开展活动:10月份一年级学生的借助拼音识字比赛;11月份二年级学生词语接龙比赛;12月份三年级学生趣味词语竞赛。以此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坚持不定期的作业、备课检查。严格把握作业的质量,控制数量、及时批改、及时调控教学。
5、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学校图书室的作用,全体语文老师要通力配合,高度重视抓好这项工作。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指导学生利用早读课、阅读课、下午放学时间及双休日广泛开展阅读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从读书中收获知识、明白事理、陶冶情操。让读书成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行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xx最新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
6、期末做好教研组工作总结,做好组内档案资料积累工作,教学资料、教学论文、教研组计划、教研活动记录、教研组总结、教学成绩统计等都要认真做好记载,健全档案。
三、活动安排:
九月份:1、校教研组长会议,商讨电子备课如何操作。
2、教研组制定教研计划。
3、参加市教研组长培训。
4、校教研组成员会议。
5、全体语文教师参加区域“作业设计与实施”培训活动。
十月份:1、学习沙龙“作业设计与实施”。
2、组内教师开展作业设计竞赛活动。
3、一年级拼音教学研讨活动。(教导处、教研组)
4、四年级段教师“同课异构”活动。
十一月份:1、五年级段教师“同课异构”活动。
2、二年级学生词语接龙比赛。
3、集体探讨:如何有效设计与实施课堂作业。
4、中青年教师参加市优质课评比。
十二月份:1、六年级段教师“同课异构”活动。
2、三年级学生趣味词语竞赛。
3、课题探讨活动。
4、校内论文、案例评比。
一月份:1、常规检查、总结。
2、试卷的出题研究、交流。
关键词:语文;农村中学生;偏科;兴趣;自主学习
近年来,笔者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大部分学生均是留守学生,所任教的班级语文综合成绩都还不错,但还是有许多农村中学生的语文学科存在偏科现象。我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联系农村留守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现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农村中学生的偏科现象,提出自己的浅陋看法。
一、造成农村中学生偏科的原因
俗话说:“男女有别。”确实如此,现在农村中学许多男生擅长理科,偏文科,而女生又重文偏理;也有部分学生对所学语文科目不感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方式很反感,在反感抵触情绪的支配下,思想不能集中,从而使该科学习成绩每况愈下。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受小学阶段的影响,许多农村小学为了要成绩,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而对其他科目则不重视。还有些家长爱好语文,家庭文化氛围浓,则孩子往往偏爱语文;家长爱好体育,喜欢活动,则孩子偏爱上体育课;还有农村学生由于受经济压力的影响,很少买名著、童话等课外书,导致阅读范围窄,语文素养欠缺,从而使语文偏科等。
二、偏科现象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合作中的处理方法
1.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在学习语文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农村中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的不同,在学习语文上也表现出很大差异,如有的学生从小就喜欢阅读,对各种书籍都有很大的兴趣,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有的同学喜欢大自然,喜欢探索,头脑反应迅速。因此,教师要利用这些学生浓厚的兴趣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强烈的欲望。如,我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首先让部分学生考察一下家乡各地的石拱桥数量、位置、形状、长度等,又让有美术基础的同学画一副石拱桥图画。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既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又丰富了语文知识。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农村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对每位学生都要一视同仁,都要和蔼可亲,使学生觉得教师爱自己,喜欢自己。平时教学中应该提倡多表扬、少批评,进行正面教育。对待成绩不好的学生要抓住他们可能出现的每一次进步,甚至是微小的进步,进行表扬。使他们由“学习成绩不好―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批评―同学不尊重―学习成绩更不好”这种恶性循环中转变为“学习成绩提高―教师表扬―同学尊重―增加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这种良性循环。要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更要从传统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创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转变角色,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
3.因材施教,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爱好等)参差不齐,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年龄、智力、性格等因素因材施教。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语文”,在语文教学中要创造宽松的环境,使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在学习《故乡》时,我把整个班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在上课前一周,分别让学生收集故乡的趣事、对联、风土人情、特产等。由于我们的故乡就是故里,第一组同学则利用课余,在网上收集到故乡(故里)的风土人情、特产等。另一组同学则亲自到故里琳琅山景区收集到许多对联、小时候的故事等。第三组同学则收集到他们爷爷奶奶所讲的故乡的一些传说、趣事。第四组同学则收集到故乡经纬度、天气、气候等。在整个学习课文及写作《故乡》的文章中,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了收集实践,因此,学生既锻炼了动手收集及运用能力,又有素材可写,从而积累了语文经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矫治农村中学生的偏科现象,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加强和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帮助他们逐步克服学科差异在语文学习中的不良影响,尽量充分发挥“强科”之长,以长促长,取长补短,不仅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成绩的提高,而且促进学生更全面、更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 兴趣 能力 实用性
中职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对中职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成为国家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现实中,学生却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当然,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职业学校的生源差,学生的素质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厌学情绪较为普遍;他们大多是考大学无望、成绩差,才选择职校的,加之许多学生在认识上也有一定的偏差;同时,职高语文教师也没有彻底转变观念,教学方法单一,潜意识里还存在“唯分数论”的思想,并没有着眼于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这些因素造成了学生越学越不想学,教师越教越没劲,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如何改变中职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尴尬处境,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中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转变教育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达到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合格劳动者的目的。
一、转变教育理念,因材施教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由于培养目标及对象的不同,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个性,因此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高教育,中职生在完成三年中专课程之后大多会选择就业,这就要求中职院校的学生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身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使他们树立岗位意识,又要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培养出能说、会写、善于沟通、踏实肯干的职场新人。
中职语文教学必须要认清现实,从基础抓起。中职生大多语文基础较差,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骛远。针对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一定要在教学内容上多下功夫。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对于一些缺乏时代感的课文,教师应注意结合时事,做到与时俱进;平时,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兼顾中职生未来的就业与再就业知识的积累。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寓学于乐
1.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喜欢、热爱语文学科,其语文学习水平必将会有长足的进步。因此,语文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变成一个愉快的情感体验过程。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它就像戏剧的序幕:序幕一拉开,就应当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某种气氛或情境之中,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其次,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将课文中包含的各种自然美、音乐美、形体美绘声绘色地表述出来,或用现代视频技术形象地呈现,必将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或感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赤壁之战》时,可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一千多年前的古战场,亲眼目睹那火光映天、金戈铁马、惨烈厮杀、血流成河的悲壮场面。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情境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消除了对文章的陌生感。
2.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建构主义也特别提倡协作式学习。所以现代课堂应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摒弃“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感知、自我欣赏、自我评价、自我总结,鼓励学生积极思想、大胆质疑,注意发现和挖掘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学以致用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语文是职高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体验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内容也应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使语文教学进一步贴近生活,以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满足中职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需要。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对学生进行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例如:举行形式多样的演讲比赛、辩论赛及模拟现场的求职应聘等活动,激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目的。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手段,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语言的实际运用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从而较好地完成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任务。
【参考文献】
1.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中华教育论文萃选》第四卷
2.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今学期有幸成为开发区一中小学部的一名骨干教师,为了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和同事的信任,我励精图治,拼搏进取,力争获得自我提高和模范带动双丰收。下面将工作情况总如下:
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素质,这样才能担当起教学、教研等各种重任。这学期我坚持业务学习和理论学习并重,业务上向名家学习、向同事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经验,学习他们成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理论上向书本学习,我网络读书,学习了王金战老师的《读书哪有那么难》,获得了许多关于读书、学习及成长的经验,大所裨益。为了保证学习的质量,我坚持每天学习时间不少于2小时,并及时写好读书笔记。
工作与积累并重,探索与交流同行
在日常的教学教研工作中,我及时地把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教训,困惑等写成教学随笔、教学案例,并连同读书感悟一起写在自己的博客上,以实现经验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在教学之余,我还积极撰写论文,并向《山东教育《滨州教育》等教育刊投稿,据悉我向《滨州教育》投的稿件已被选用。
发挥模范到头作用,引领大家共同进步
为了探索新的作文教学模式。我携手三级部的语文教师参加了随笔化作文教学改革。为了更好的实施这项改革,我为三级部制订了写作教学计划及与之相配套的阅读教学计划和背诵教学计划。从教学设计,课堂实施,作文评改等方面我们按着计划要求精心研究,科学操作,认真总结,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不但课堂作文教学焕发了新的生命,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而且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的编辑了三级部的教改成果——《快乐随笔集》
支持学校的发展,维护学校的形象
作为一名骨干教师,要具有大局意识,除日常教学之外,我还力所能及的做一些有利于扬学校正气,树学校形象的的事情。我经常在开发区教育信息网的教育论坛版块中的教学交流、德育工作及学校管理栏目中发帖、跟帖,为学校的各项工作助威、喝彩。我还积极参加了全区的随笔化作文教学改革论坛,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骨干教师之路辛苦而幸福,我坚信只要坚定目标,有信心,肯付出,这条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光明。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不H仅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发现,同时也能够制定出相应解决措施,对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提高。因此针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
1目前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育语言存在着的问题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具有着一定不可预知性和复杂性,这也是每位教师所能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特点,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学生群体中,自身的年龄比较轻,对学校环境个性化需要也是存在不同,教师人员教学偏好存在着一定差异,将会直接导致初中语文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存在语言方面比较大的区别,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人员必须要对自身语言进行重点掌控,同时也需要对自身教学方法做出适当改变,从而满足学生需要,带动学生学习水平提高,最终也能保证初中语文教学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1.1由于教师人员的性格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因为教师人员在课堂中身份较为特殊,同时一些教师人员自身行为将会对教学行为带来直接影响。对于教师人员来说,存在的第一印象主要是通过班集体交往方式等活动所形成,在教学时教学特点对于语文有效性是存在着直接影响。要是一个教师人员自身性格较为急躁,那么在课堂教学时语速会比较快,学生在听课中会存在着囫囵吞枣现象。如果是一个脾气较为缓和以及讲课中也是慢条斯理,那么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会会有昏昏欲睡感觉。
1.2教师自身的教学语言对于学生缺少着鼓励性
俗话说的好,一个好孩子是需要经常被夸奖的,这样才能在教师鼓励之下取得一个良好成绩。在初中进行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是在一个青春期的阶段,并且自身思想也不是十分成熟,所以教师可以对其作出适当夸奖,然而根据现如今情况来分析,很少一部分教师人员在课堂当中会采用一些鼓励性语言来表扬学生,并且对于一些课堂上表现优异学生也是视而不见,这样不仅仅导致课堂氛围十分沉闷,同时也将会对学生带来不利的心里影响。
2关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语言有效的措施分析
2.1必须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师语言表达的精准度
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语文课堂存着严禁性的一个特点就行,进一步要求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指导时,应该使用比较合理以及有效教学方式,对教育语言进行丰富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不断完善。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一些词语一定要清楚、明了和简洁,避免教学中使用口头禅,语言方面的表达以及交流要精练,尤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范文所存在不同的体载,教学时选择使用不同教学方法,这样做目的能够让教学方法和语文题材这两者之间相互协调,不断加强教学过程中质量和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散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选择相对来说比较抒情的语调,语速方面也要缓慢写,这样才能带领学生对散文中语言美进行充分领悟。然而说明性或者是议论性的文章来说,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简单明了以及思维清晰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及促进学生学习水平上升。
2.2必须要充实初中教师的语言以及提高语文课堂互动的教学有效性
对初中进行互动教学时,主要是教师以及学生之间一个互动,构建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进行知识学习过程中既不是在学生听讲的过程,也不是在教师讲课的时候,然而是在构建师生互动的时候,既然学生在对知识吸收的渠道主要是课堂上面的沟通,所以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需要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互动进行培养,对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进行激发,带动学生学习成绩以及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个充实的语言必须要教师不断的去充电,并且一个语文教师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阅读来提高自身的语文艺术,通过采取阅读方式来对一些其他教师人员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提高自身教学的有效性。此外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可以采取有效的互动和沟通,来不断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带动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水平。
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分析可以得出,现如今在对初中语文进行教学时,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更加清楚了解到语言选择将会对实际课程教学质量具有着十分重要影响。因此,对于部分教师人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使用比较有效的措施对语言精准度给予加强和提高,同时还要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不同的表达技巧,使用具有鼓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在学习时积极性,加强语文在课堂教学中互动性,这样能不断提高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整体质量,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提高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水平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总结
对于上述内容进行分析之后,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效性主要是对教学质量衡量标准,同时现如今已经是受到了广大教育人员的认可,但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同时,教师人员需要从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个性化差异进行出发,综合两者的优点,通过因材施教并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对教学过程中的内容作出积极的改善,对教学中内容作出适当的反思,使其在多个方面来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提高,最终也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整体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瞿春慧.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12(24)112-11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高效发展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那么,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发展呢?
一、教学主体――重视一个“人”字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的格局发生了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在前、“学”在后,“教师一言堂”的场面被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平等参与等生动局面所代替。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积极转变观念,准确定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角色性质。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基础,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始发、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的质量。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即以学生为本,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彰显出学生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个性美。正如《语文标准课程》所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通过“导演”式的作用,促进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二、教学目标――聚焦一个“简”字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教学活动起着定向作用。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具体到教学目标上即要做到简明、具体、可测,聚焦一个“简”字。这里的“简”不是简单、草率与省事,而是通过“板块式”的目标简化改变那种繁琐的、对课文内容面面俱到地分析,着力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以此来构建简约、实用的语文课堂教学。例如,一位名师教学《夹竹桃》一文时,紧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这一中心句,独具匠心地从“韧性”、“幻想”两大方面设计具体教学问题:(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夹竹桃的韧性?(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想象和幻想?等等。如此目标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照顾了学生学习的个,充分体现了特级教师薛法根所提出的语文课堂“板块教学”的思想,起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实效。
再如,教学《鸟岛》一文,笔者将其教学目标简化为:(1)了解我国青海湖鸟岛的特点;(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喜爱鸟类、喜爱鸟岛的情感,进而激发他们自觉地爱鸟、护鸟。
三、强化训练――体现一个“实”字
强化训练时要注重及时、有效、扎实,体现一个“实”字。所谓“实”就是扎实,即在打好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底子的基础上,抓好语言文字的读写训练。
1.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种对语言的直觉感知的能力。实践表明,具有一定的语感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阅读片断的内容。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能力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强化学生语感的培养。以一位特级老师教学《两只鸟蛋》一文为例,教学时教者采用层层深入,逐步提高的方式,通过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1)初步范读,感知大意;(2)自由朗读,掌握字词;(3)分自然段指名读;(4)重点赏析品读;(5)加动作表演读;(6)背诵读。如此朗读指导训练,促进了学生的读中感悟与理解,学生读出了层次,读出了智慧,读出了诗歌的韵味,从而轻松自然地体会到了文章所蕴含的主旨――爱护鸟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随文练笔
读与写是相伴相成的,“写”的过程可以牢记“读”的理解,更好地丰富语文知识的积累。然而,据笔者调查发现,许多老师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常将写的训练安排于课外进行,变成了课外的作文练习。如此则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实践表明,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给予学生一定的当堂练写时间,将练笔落实在课堂之上,让学生当堂练写,加之教师的的巡视指导,不仅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且可以提高训练的效果―字写得更好,文章更通顺。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完《妈妈的账单》一文后,教者设计了如下“真情式练笔”:读着妈妈的账单,小彼得不禁想起了;想起了;想起了。且看一位学生在纸上工整地写道:“读着妈妈的账单,小彼得不禁想起了自己所过的每一天,他想到了每天早上起床后,妈妈会准时送上一杯散发着香味的牛奶;他想到了每天中午回到家,妈妈所烧上的那桌可口的小菜;他想起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寒风呼啸,自己突然发起了高烧,妈妈快速背上自己奔向医院的情景……”小小的随文练笔训练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化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深深的爱。
四、教学方法――突出一个“活”字
实践表明,学生的创造性与教师有着密切关系,要想实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创新显现,教者就应积极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教育观念,不断增强教育创新意识,要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以中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为例,识字教学是这一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呢?我们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往往可采用游戏的方式,有意识地把一些生字编成谜语故事讲给学生听,或教学生自编儿歌进行识字。如学习“碧”字,可让学生猜谜:王姑娘、白姑娘、一起坐在石头上(打一字);学习“法、丢”两字时,可在复习“去”字的基础之上,以旧字带新字,教会学生自编儿歌:“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这样的识字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非常便于学生记忆。如此活化教法,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姚风荣,刘哲.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A].探索创新发展[C].2000.
[2]王玉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
[3]肖静芬.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浅论[J].宁夏教育,2002,(03).
关键词:“2115”;“一体化”;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32-03
本教学改革是建构“2115”课堂教学体系,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改实践,强化教学实践,探索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改实践。我们在本课程为重庆巿重点课程的基础之上,2007年正式开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并编写出版了《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2011年获重庆巿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辅助本门课程的教学,从理论与实践上有力支撑课程的教学改革;2009年本课程为学校精品课程,同年又开始了“2115”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于2011年成为重庆巿高等教育立项研究的教改项目,现已编写完成课程的配套教材《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艺术》,2012年5月正式出版,特总结报告本教改项目的实践研究成果。
一、教改实践的价值意义
“2115”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做”为切入点,围绕“做”去研究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做什么而确定教什么、学什么,怎么做去确定怎么教与学。它是以“做”贯穿教与学的始终。它最大的特点,是把过去重“教”轻“学”“做”的教学,转变为突出学生的“学”与“做”。但也同时强调“教学做”的三位一体,绝不可能忽略教师的“教”。因而,其教改研究的价值意义就在于:
1.“2115”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限于本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也适用于文科其它课程的教学,比如,我们在《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也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在应用型普通高校中,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具有其普遍推广的价值意义;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实际应用,在当今,对于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其重要的实践研究价值,这在我们所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中得已证实;
3.本教改实践研究,对于促进高师学生,未来的语文教师角色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其创新与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同时,通过对现在师范生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将会对以后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其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4.本教改实践研究,植根于当前语文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之中,针对本门课程教学中出现新的实际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而进行的教改实践研究,这将对本课程学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教改实践的目标、对象与方法步骤
教改项目是建构“2115”课堂教学体系,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平台,培养高素质的语文教师为目的的教改实践,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专、本科学生,对语文教学难做、怕做、不愿做转变为敢做、愿做、乐做,达到了让学生“能做(100%)会做(40%)艺术做(10%)”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教改实验的预期目标。所谓艺术做,是指潜创造力(中级创造力)的做,即能独立改造设计出新的语文教学方案,能上好具有自身个性风格特点的语文教学课。教改项目,是以汉语文学教育专、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是在2009届、2010届、2011届三个年级共二十六个班中进行教改实验的。我们采用了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挖掘与开发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增强教改实验的效度与信度。分三步三阶段实施:第一步调研分析阶段(2007.1-2008.12)调查分析,准确定位、编写出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以支撑课程的教学改革、拟定教改实验方案;第二步教学实验阶段(2009.1-2011.12)选择两所学校实验,一边实验,一边验证、总结与完善教改成果;第三步总结撰写阶段(2012.1-2012.12)编写出版《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艺术》配套教材,撰写教改实验报告,进一步完善与推广教改成果。
三、教改实践的具体措施
1.建构“2115”课堂教学体系以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2115”课堂教学体系,即每节课45分钟:20分钟教师讲述;10分钟学生阅读;10分钟操作练习;5分钟反思总结。大学课一般为2节或3节连上,可以从整体综合安排、灵活分配每次课的教师讲述时间,但教师讲述时间应控制在课堂总课时的二分之一,以强化“教学做”中的“学与做”的部分,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
2.强调“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彰显高素质教师培养。本教改最大的特点,是在突出“学”与“做”的同时,又强调“教学做”三者是一个整体:教不能没有学,学不可能没有做,做又离不开教与学的一体化教学,以凸显培养高素质的语文教师。不只是能做会做,还要成为艺术做的高素质语文教师。这只有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才能实现。下面列出本课程“教学做”三部的内容,同时它分别又是,教师20分钟讲述的内容、学生10分钟阅读的内容与学生10分钟操作练习的内容。(1)“教”的内容。教的内容为教师理论讲授学习的内容。主要有:语文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标准解读;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设计;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教学;语文教师发展与教学研究等六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概念。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此指导学与做,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实践者和富有创新性的探索者。(2)“学”的内容。学的内容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阅读,包含着大量做的练习。引导自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倪文锦、王中敏、黄麟生等主编的教材为自主学习材料。同时从图书馆资料室列出80余种书目与报刊杂志,供自学选读,以利学生及时了解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夯实理论基础;网络教学,微格训练。微格进行课堂教学示范观摩、课堂教学实践和评价反馈,使学生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提高语文教学能力;教育见习。每学期2周,通过观看语文教学录像和到附小附中与我校30多个教学实习基地观摩现场教学,加深对教学的感性认识。(3)“做”的内容。本教改强化操作实践以凸显培养应用型人才。做的部分,是教和学的最终结果。做的每一实践环节,最突出的特点是所有要求做的内容,都制定了考核评价标准,形成严密的考核体系,通过评价标准指导学生做,引导学生实践,又通过考核评价手段,促使学生去做去操作实践。①教材钻研。按照10条《语文教材阅读与练纲》要求,让学生研读中小语文课材。②教学计划设计。按照10条《语文教案编写质量评价标准》,学生先自我编写自我评价,再互相对照标准互评,最后由指导老师照标准评价。③说课训练。教师说课要领指导,请一线语文教师示范说课;学生进行说课训练之后,让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总结,根据6条《语文说课评价标准》指出其优点及需改进的地方。④试讲。照8条《语文教学授课质量标准》试讲验收,每位老师指导15~25名学生。⑤试教。共20周,分2学期进行。照8条《语文试教授课质量标准》试教验收,每位老师指导1~3名学生。⑥毕业设计。改变传统的单一论文撰写为毕业设计,它要求先写出教学设计方案,再阐述所设计方案的理由根据,运用课程标准的理念,从理论的高度给予阐释,以突出综合素质的训练,照10条《毕业设计评价标准》写作验收。
3.加强多元融入以凸显课程特性的整合效应。本门课程既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又不能离开语言文学的广袤土壤,这就决定了本课程的兼容性、交互性的特点。因而,我们加强了8个方面的融入,以凸显课程特性的整合效应:(1)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融入汉语文学专业的课程教学;(2)将语文课程的实践教学融入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3)将对基础教育的改革研究融入高等教育的教改研究;(4)将观摩名师教学教改实录研究融入高校教研教改研究;(5)将传统实践手段融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6)将课内实践培训融入课外教学活动;(7)将课程理论的系统性与专业性融入能做会做艺术做的实践性与应用性;(8)将期中期末的综合性考核评价融入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分散性考核评价。
四、教改实践的成果
1.已出版专著《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2011年评为重庆巿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已《尊重学生主体,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中国校外教育》2011.7;《新课程课堂优化教学策略》、《新课程学习》2011.7
2.编写完成了《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艺术》配套教材,由中央编绎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3.取得系列教改成果:(1)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见前三部分内容);(2)作业练习改革(教案设计、说课设计、试讲试做、机智类口语作业、说课演示、微格训练、即席评课等);(3)考试方式的改革(口头实践性作业练习、书面考试和操作实践考试相结合、开卷与半闭卷考试相结合);(4)检测评价的改革(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由注重知识转向能力。注重过程考核:平时作业类20%;实践设计类30%;期末综合类50%)。
4.学生层面的成果。我们从3届学生调查分析,普遍认为他们已经转变了过去怕做、难做、不愿做为敢做、愿做、乐做;既能从理论上认识提高,培养自己教学艺术的意识,又能指导自己的教学操作实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从以下综合分析考核对比结果看出,已实现了“能做100%、会做40%、艺术做8%”的预期目标的良好效果。
近几届学生获得系列成果:2009届学生获得省师范生讲课比赛一等奖、09届学生获得2009年省重点中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2010届学生获省讲课比赛一等奖、2010届学生获得省师范生素质大赛文科组一等奖、2009届学生获得重庆市师范生讲课比赛一等奖、2010届学生获得重庆市讲课比赛一等奖、2011届获得重庆市师范生素质大赛文科组一等奖、2011届获得重庆市重点中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总之,这都说明实行“1215”课堂教学体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实现了预期的教改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是成功的,是可推广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1.
[3]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4]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论文摘要】七年的语文新课改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语文教学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但仍有“任重而道远”的沉重。本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课程改革还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语文新课程下个阶段一是要坚定“语文课程非改不可”的信念;二是要摒弃“矫枉必须过正”的思维模式的干扰;三是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全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于2001年颁布实施,历经七年了。小学阶段六年一轮的实验已经完成,初中阶段第二轮实验也已结束。按一般教育改革的工作程序,也到了该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的阶段了。
这七年,是语文教育观重建的七年,是着重于观念探讨日益向实践层面深人的七年,是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进行反思的七年,是积极探讨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教育发展格局的七年。
一、七年语文课程改革:亮点多多,实现了厉史性的跨越
新一轮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与颁布,是语文教育新理念的高层次的集中展示,全方位反映新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标准》比照历次《语文教学大纲》及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在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突破。七年语文课改,特点鲜明、亮点多多。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1.《语文课程标准》追求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价值观,反映了面向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当代教育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为特征的时代精神。
2.《语文课程标准》“有鲜明的人性化倾向,处处表现出对人的尊重,对学生的关爱,把人从技术主义的侄桔中解放出来。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教师,让师生都能按照人的发展规律和语文教育规律去教语文、学语文。”
3.《语文课程标准》继承了优秀的东西,发掘了现代语文教育史中有价值的东西,又吸纳了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做到了继承中有发展,发掘中有创新,吸纳中有整合。
4.《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第一个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凸现了以“语文素养”为利好的价值追求。语文素养作为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向,其概念提出的本身就是巨大的进步。
5.本次语文课程改革声势之大、影响之巨是前所未有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现代语文教育发展了近百年、但长期处于高耗低效而屡遭垢病的背景下展开的。它的目标,是一次整体的改革,是针对语文课程基本范式的改革。对于这样一场全局性、范式层次上的改革,理性的高强度介人,是改革成功的基本保障。”
6.本次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国家采用先在少数地区试验然后逐步推开的办法,这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保证语文课程改革健康、稳妥地向前推进。经过七年的实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已在学校、社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积极的实践。
二、七年语文课程改革:成效显著,语文教育发生巨大变亿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在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七年,课程理念和课堂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文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都肯定了语文新课程的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语文课改践行七年,一线教师普遍感到“语文教育变新了:新的教材层出不穷,新的理念深人人心,新的学习方式得以落实;语文教学变活了:教学方法活泼了,评价机制灵活了;语文教学变宽了:教学目标增宽了,教学渠道拓宽了。”语文教育专家在谈及语文课程改革的成就时认为,至少在四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语文教学从‘真理模式’取向调为‘言语实践’取向;全面引人现代阅读观、写作观和言语交际观;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学习方式重熏陶、感染、体验、感悟等。七年的历程值得回顾,七年的成就值得肯定。
七年来,跟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广大教师、教研员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育理念,提升了课程意识。他们用生动的课程范式诊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氛围,活跃了教研空气,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
七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现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儿童“六大解放”在课改实践中得到了初步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又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就能够在自主活动中释放。
七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推行,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或正在明显改变。教师的教学策略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走向语文学习的前台。
七年来,《语文课程标准》催生了十余套国标语文教材。新课标实施以来,我国的语文教材的整体格局和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文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吸引了很多关心、热爱语文教育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参与其中,为教材建设献计献策。
七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人,众多研究者聚焦科学发展观如何融人语文教学,展开了积极的探讨。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在较深的层面上探寻和剖析语文教学诸多方面的问题,运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加以诊释,寻找改革的途径,初步构建了和谐框架。
七年来,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研工作者积极探索适应新课改创新教育要求的语文教学新模式,单一的课堂教学开始“裂变”,演绎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如“学教式教学模式”、“活动教学模式”、“非预设性模式”、“生成模式”、“非指示性模式”等。
七年来,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培育了一大批教坛新锐,涌现出一大批颇具影响力的教学流派:有王粗舟的“诗意语文”、孙双金的“情智语文”、刘云生的“心根语文”、李卫东的“感悟语文”、孙建锋的“享受语文”、陈建先的“本位语文”、吉春亚的“爱在语文”。他们凭借对语文教育的睿智,大胆开展语文教学实验,摸索了一套套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具有个性特色的先锋理念和创新设计,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七年来,随着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深人发展,语文教育观在各种精神教育、课程理念和教学智慧的碰撞与融合中不断得到新建构。有钱理群的“以立人为中心”的语文教育观、王富仁的“大语文论”与“小语文论”、童庆炳的“语文教学认识论与存在论”、潘新和的“语文教育:走向表现与存在”、韩军的“重建与反思:新语文教育论”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揭示了语文教育观的多层建构。这些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成功经验,具有学术价值,整合升华为理论,将能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七年来,语文教育领域各种问题的争鸣为语文课程建设提供民主参与的平台,不断推动语文学科建设向公开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当语文教学改革进人一个新阶段,无疑对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要重新审视,免不了产生思想碰撞、观点交锋,学术争鸣成了语文教学中一道新的景观。众多语文专业报刊相继推出“争鸣”专栏,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和广泛参与。
七年课改历程,实现了时代的新跨越。语文课程改革之所以取得成绩,一方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反映了教师的实践智慧。
三、七年语文谋程改革:步及维艰,面临一系列两难挑战
总结七年来语文课程改革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课程改革中同样存在不少问题。这七年是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困难更大、矛盾更多、瓶颈制约更突出的时期。不少语文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理念,无所适从。在课程改革中由于认识上、实践中存在着片面性和绝对化,课堂教学一度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近年来频频见诸语文报刊的是反映语文教学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的种种误区,被谈论得较多的有十种倾向应引起人们的关注:虚假自主、无效合作、孤立文本、随意探究、曲解对话、讨论泛化、滥用媒体、追求前卫、盲目综合、弱化基础等。语文教育专家杨再隋对“课改”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用“虚、闹、杂、碎、偏”五个字作了概括。
语文教育工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审视和分析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倾向。有论者从深层次来揭示语文教育改革中的几种倾向:“泛语文、反文本、无中心拓展、无效讨论、教师不作为、多媒体化”。有论者指出在新课标实施中有许多伪善、虚化的现象,最突出的是“非语文”现象充斥着课堂,语文逐渐地空泛和虚化。表现为:为信息技术所累的“非语文”现象;学科整合荫庇下的“非语文”现象;“讨好”学生和“观众”的“非语文”现象。有论者概括了新课标语境下的强势话语对“真理”遮蔽的三个方面:泛人文强势话语下的工具性遮蔽;泛多元评价话语下的常识遮蔽;泛合作强势话语下的前提遮蔽。有论者提出,课改中语文教学出现的新问题还表现在:课堂“讲”“读”的“变味”;合作学习的“变形”;探究学习的“变僵”;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变量”。还有论者指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现象,使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出现了新的歧路。过分强调“合作探究”,忽视实际效果;过分注重“学科整合”,迷失“语文本质”;过分突出“主体地位”,削弱“主导作用”;过分推崇“赏识评价”,缺乏“真情实感”。
七年来的语文课程改革,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课程改革的不良因素究竟有哪些,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从各个角度和不同层面进行探寻。归纳起来有下面几方面原因: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存在诸多落差;实施者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缺失辩证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是发展着的,又是不完善的;对“语文素养”内涵的过分演绎使语文教学承载了不应承载的重任;社会上出现的虚假浮躁之风影响了语文教学领域;不恰当的评价已成为课程改革的“瓶颈”;强化了横向的借鉴,弱化了纵向的继承;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和专业知识难以适应课改的要求。
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李海林撰文认为,“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是方向性的问题,语文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从语文课程改革整体来看,从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这样的角度来看,目前语文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本体论’层次的问题,即‘课程内容’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实施需要时间来磨合,正如李海林所说:“语文课程改革总的态势是‘软着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错误的理念、方案和技术操作上的失误不断暴露,不断得到纠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语文课程改革问题的揭示、质疑和反省,是语文课程改革向前推进的必要条件。”
四、七年语丈课程改革:任重道远,课改的信念不可动摇
语文课程改革七年的历程,我们已经有了前进的坚实基础,面临着难得的机遇。面向未来,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会遇到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语文课程改革下一步怎么走”受到语文界业内人士普遍关注,语文教育专家、教研人员以及一线教师紧紧围绕这一个统领全局的大问题发表见解。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要坚定“语文课程非改不可”的信念。七年的语文课程改革步履维艰,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不能动摇“语文课程非改不可”的信念,正如巢宗棋教授说得对:“当前的语文教育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转型的道路是漫长的,也许充满了曲折和风险,因为语文教育问题原本复杂,而我们原有的教育基础又十分薄弱。在这转型期中,问题也许会层出不穷。然而社会的转型、语文教育的转型,是必然的趋势,因此顺势而改革的决心,不可动摇。”
有论者指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处在一个十分关键时期,坚定课改信念,应着力排除两种干扰。一是排除对课程改革存有抵触心理、畏难心理、观望心理的干扰。近年来,特别是2004年以来,在语文课程改革遇到困难的情况下,语文界滋生了某些值得关注的否定改革的思潮。有人觉得课改改错了,到现在问题百出,有些偏激者甚至对改革叫停。目前有一种现象应该引起重视,“那就是人们在反思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上升到理论高度,对新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表示怀疑,产生动摇,有的甚至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想要回到老路上去。”有论者指出,目前这种回潮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普遍,给一线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二是摒弃“矫枉必须过正”的思维模式的干扰。在语文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不少语文教师面对课改新理念领会不深,理解不透,产生了诸多的困惑和迷惘,未能从“矫枉必须过正”的思维模式中摆脱出来。比如一强调弘扬人文性,便松开了语文的擅绳;一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便忘了教师自身作用的确立和发挥;一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便忽略文本的价值取向;一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便出现教学内容的泛化。若以这样的思维方式,将很难避免语文教育思路的大幅摇摆。有专家指出,“矫枉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欲速则不达。应该多次‘矫’,不断‘矫’,一次‘矫’一点,慢慢接近‘正’。这样才能避免大幅震荡。”还有论者提出,中小学语文课改要从长计议,“语文课改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搞颠覆式革命,不能离开国情,也不能丢弃以往的经验和好的传统。”
2要正确应对一系列“两难”的挑战。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正面临一系列“两难”挑战。在课改实践中,既要重视基础工具性,又要对人文性给予更多的关怀;既要让学生自由释放个人阅读文本的体验,又要尊重文本的特定的指向性;既要强化横向的借鉴,又要注重纵向的继承;既要学习外国的教学理论,又要以“我”为根,以汉字、汉语特点为根基;既要倡导创新精神,又要注重扎实严谨作风的养成;既要强调阅读的拓展性,又要注重文本语言的解读;既要重视探究性学习,又要重视打好语文基础;既要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预设,又要关注动态生成;既要加强合作精神的培育,又要注重独立思考能力的造就;既要“教教材”,又要“用教材教”,等等。可以肯定,这些“两难问题”,如果处理得好,语文课程改革就能比较顺利地向前发展;处理不好,就会影响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延缓课程改革的进程。
3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全局。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复杂关系,我们要以系统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全局。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和谐的语文教育格局:坚持“工具性”、“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坚持“继承”与“创新”相互渗透;坚持“三维目标”整体推进;坚持“标准”与“多元”融于一体;坚持“主体”与“主导”互动互补;坚持“实”与“活”有机结合。追求平衡、和谐发展,向语文教育的本质回归,这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作文教学;教师问题;观念;方法
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相对阅读教学而言,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显然要多一些。存在问 题的原因很多,但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师自身的作文教学水平存在问题。
一、观念有偏差
教师作文教学的观念问题是作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一旦教师作文教学观念有偏差, 其作文教学也就必然会出现方向性的偏差。目前语文教师在对学生写作能力形成机理的认 识上普遍存在着偏差,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不能正确为学生写作定位。写作是一种智力技能,它是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而练就的 ;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不是靠写作知识,写作知识对写作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不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技能有两类: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写作是一种智力技能。无论何种技 能,其形成都要经历两个阶段:技能认知和技能形成。技能的水平有高低之分,技能的形成 与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实事上,它是从技能初步认知到技能初步形成,再从技能 认知水平的提高到技能水平的提高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技能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有较 高的技能认知水平基础之上的,但是较高的技能认知水平本身不能直接转化成较高的技能水 平,较高的技能水平只有通过对建立在较高技能水平的认知基础之上的不断训练才能逐步形 成。 学生对写作的认知,有的是教师教的,有的是自己通过阅读得来的(从读别人的文章中体会 的,或是别人在文章中介绍的),有的是自己在写文章时自悟的。但对写作最有用的 就是作者在写作中自悟出的对写作的认知,唯有这样的认知最真切,对写作的指导作用也最 大。从根本上讲,对写作的认知水平与写作的实际水平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学生对写作 的 认知水平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写作而得到不断提高的。另一方面,写作的认知水平提高了 , 写作的实际水平才能提高。但是写作认知水平本身并不能直接转为写作的实际水平,写作实 际水平的提高是通过建立在写作认知水平提高基础之上的不断的写作训练而逐渐生成的。因 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写作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扎实的写作训练。
其二,很多教师都认为,写作主要(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阅读来促进的,这导致读对写的作 用被不适当地夸大了。俗话讲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对“以读促写”语文教学传统的最好 注释。这句俗语的直接意思很明白:你如果读了大量的唐诗,就会写诗。这句俗语的意思再 推广开来就是:你如果大量地阅读,就会写作。纵观中国语文教育史,这种“以读促写”的 教学范式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占据了语文教育的主体地位。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语文学界对语文教学的各方面问题都进行了大量的反思,这其中也包 含了“以读促写”语文教学范式问题。但长期形成的“以读促写”这种语文教学范式在大多 数教师的头脑中似乎根深蒂固,很难改变。持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就可以达到提高写作能力 ”观点的人,其观点的实质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就可以达到充足的语言积累,获取大量 的写作知识;有了充足的语言积累与大量的写作知识,也就具备了良好的写作能力”。 大家都知道,写作主要就是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是以语言积累作为前提的,没有适量的语言 积累,语言表达就难免会遇到困难。然而有丰厚的语言积累未必就一定有良好的语言表达。 我们从阅读中获得的与写作有关的语言积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词汇、语句的 积累。阅读所形成的这种语言积累要转换为写作中的灵活应用需要一个漫长的写作训练过程 ,只靠阅读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还有一个积累是获得语言使用上的认知(明白语言可以如何 用)。事实上,语言的认知水平与语言实际应用水平是不一样的,一个人有较高的语言认 知水平,并不意味着他就有较高的语言表达水平,就像很多知名的语言学家与文艺理论家不 是(不能成为)文学家一样。语言表达是一种技能,任何一种技能都主要是依靠练习才能逐渐 形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建立在一定语言积累之上的、且须经过不断的写作实践才逐步形成 的。 大家也都知道,文章中的语言表达还要借助一定的篇章结构等笔法形式来显现,这些一定的 篇章结构等笔法形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作知识。其实,我们通过阅读可以大量获取的那些写 作知识,仍是停留在对写作方法的认知层面上的知识。要说这种写作知识的作用,正如我们 前面所说的那样,“写作知识对写作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不大”。
因此,“通过大量的阅读就可以达到充足的语言积累,获取大量的写作知识;有了充足的语 言积累与大量的写作知识,也就具备了良好的写作能力”的认识显然是错误的。
二、方法不妥当
讲作文教法与写法的文章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当然,我们的作文教学可以从这些文章中汲取 一些可资借鉴的方法,但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作文教学的效率普遍不高的尴尬局面。我 个人觉得,作文教学要超越这些“铺天盖地”的“方法”,就得站在“方法”之上,也 就是要把握作文教学的“原则性”的“方法”。笔者认为,这“原则性”的“方法”就是 作文教学要核心化、要序列化。
1、要核心化。 作文教学应抓住两个核心: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对生活的感知力。写作是将思维转化为文字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语言表达。学生学习写作在本质上就是学习 语言表达,而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取得更好的成效,则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所要重 点去研究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影响语言表达的因素很多,如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心理因素等等。但从语言本身的层面来 看,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语言积累,一个是语言表达本身。先说学生的语言积累问题。 大家都明白,语言表达是建立在语言积累之上的,没有丰厚的语言积累就不可能有良好 的语言表达。教师可以通过听说读写多管齐下,使学生实现适量的语言积累。教师不仅要重 视 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言积累,也要重视学生在写作中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多写作,把阅读中学 到的或是听来的词汇、句子等语言表达尽可能用到写作中去。这样,才可能使语言积累越来 越丰厚。再说语言表达能力问题。一个人,如果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无论要写什 么文体,他也应该是可以应付的。
真正的写作绝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创造,它要求写出自己的独 特感知。尽管我们的作文教学,不是专门为了培养作家、新闻工作者或是研究者等专业人员 去 教学生写作的,但写作的本真指向始终都是创造和表现自我。
作文教学一定要把握这个大方 向,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对于学生而言,在作文中能写 出自己的感受,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作文了。当 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学生对生活要有良好的感知能力。学生只有对生活有了良好的感知力,才可能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这样的写作才能真 正表现自我,这样的写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写作。因此,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对生活 的感知能力问题作为作文教学的核心问题来研究。 2要序列化。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抓住上面说到的两个核心问题外,还要把握一个序列化的问题。 在作文教学中,需要教学的东西很多,应该把初中或高中看做一个教学的整体,在此基础上 对作文教学进行序列化的安排。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标”的要求,拟定出初中、高中作文 教学的序列。譬如,初一年级语言表达方式可以确定为记叙和描写;文体写作确定为一般记 叙文和应用文中的通知、启事、申请书和倡议书。初二年级语言表达方式可以确定为说明 和抒情;文体写作可确定为说明文、记叙文中的消息与通讯以及应用文中的感谢信、表扬信 、公约和计划。初三年级语言表达方式可以确定为议论和表达方式的综合利用;文体写作可 确定为议论文和应用文中的海报、广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如此这般,整个初中的作 文 教学在语言表达方式和文体写作上就会有一个较为合理的序列(主要体现作文教学内容的连 续性与渐进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作文教学往往没能抓住核心问题,往往未能对初中或高中整 个学段的作文教学进行序列化安排。教师的作文教学有很大的随意性,常常是这次作文课 讲写作的这个问题、写这个题目,下一次作文课讲写作的那个问题、写那个题目,几次作文 课讲的若干个问题或是写的若干个题目,它们之间往往缺乏合理的序列,作文教学的核心 更是难以体现。
实事上,关于作文教学的核心化与序列化问题,不能全怪我们教师,语文教材也需负很大 责 任。就目前出版的三套初中语文教材看,人教版的教材把写作与“综合性学习”合二为一, 强调从生活化的角度去写作,强调学生把不同的生活作为写作对象,教材很难看出写作教学 本身所特别要求的核心化与序列化。和现行三套初中语文教材相比,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的核心化与序列化方面的处理就好得多。教材在作文教学方面的编写能基本体现作文 教学的核心问题,单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力”这一核心问题,在第一册的高中语文教 材的“写作、口语交际”部分就设计了三个单元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即“用心感受生活”、 “ 深入思考生活”和“表现主观情意”。作文教学的另外一个核心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在教材中也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在六册语文教材总共三十四个写作单元中就 有近二十个单元是有关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方面的 编写不但能凸显作文教学的核心问题,也能基本体现出作文教学的序列化要求。它不仅在 语 言表达方式的教学安排上有清晰的序列性,在文体写作安排上同样具有清晰的序列性,从叙 述性文体逐渐过渡到说明性的文体和议论性的文体。2001年,这套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高 中的起始年级开始使用,它在写作教学方面显现出的独特优势也逐渐被大家所认可。
总之,作文教学只有做到核心化与序列化,作文教学效率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 平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三、缺乏写作的直接经验。
前些时间,笔者就本地区中学语文教师写作现状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学语文 教师坚持写作的人很少,而且写作的质量普遍偏低,很少有人能在有关刊物上发表文章。这 说明了语文教师本身写作直接经验的缺失[2]。
前面说过,写作是一种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通过不断的写作练就的。如果语文教师不写作 ,或是写作的数量很少,教师自身的写作技能不仅很难提高,而且会逐渐衰退,其直接后果 必然是教师自身的写作直接经验逐渐缺失。那么,指导作文教学,语文教师只能靠间接经验 ,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然后依据别人说的(或是加上自己的推想)去教学生写作文。
教作文如同教练教人游泳。试想,一个游泳教练自己不会游泳,哪怕他看了再多的游泳方面 的 书,请教再多的游泳高手,他也很难教会别人游泳,更不可能培养出游泳高手。因为他得来 的是间接经验,他未必能理解。再说,游泳时可能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有些东西在间接经验中可 能根本就没有。作文教学也是一样的,别人讲的写作经验你往往很难彻悟(它还可能是不准 确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这样的经验不好用来指导学生的作文;再说,在学生的实际写 作中,再多的间接经验也不可能涵盖在实际写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形。写作的实际情形 是活的,是千变万化的,只有教师本身在写作上既有丰富的直接经验又有丰富的间接经验, 才能真正地从容应对学生在写作时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形,才能真正做到指导学生写作游刃有余。
关于语文教师写作的直接经验,叶圣陶先生在《“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过,语文教师写下 水作文,能“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 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 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1]488。由此可见,教师 写作的直接经验对作文教学是多么重要。语文教师只有自己常写作、多写作,才能不断积累 写作的直接经验,才可能在作文教学中讲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四、对作文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
对作文教学重视不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是作文教学的观念有偏差。这一点,前文已有论述。
其二是教师自身很少写作、怕写作,在其头脑里定然潜伏有对写作不够重视的因素。有些教 师往往不能很好地利用每周两节的作文课。上作文课前不认真备课;作文课堂上,有时只是 随意在黑板上 写个作文题目,让学生自己去写,而没有进行任何的写作指导。有的教师,干脆把作文课改 为上其他内容的语文课。对作文教学的不重视,还表现在以下几点:作文批改不及时,讲评 缺乏针对性,写作数量严重不足,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才写三四篇作文。
另外,教师对作文教学重视不够的问题同目前的应试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作文分数在 整个语文考试中所占的分数比例不是很高,一般的语文考试,作文只占30%到40%,而且学 生 在作文上得分的分差也拉得不开。因此许多语文教师都持有这样的观点:与其把力气花在提 高学生语文的作文分数上,还不如把力气花在提高学生语文的其他方面的分数上。
总之,作文教学效率不高,除了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观念、方法上存在问题,教师本身写作经 验不足,以及教师本身对写作教学重视不够外,还与教师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有关,诸如 对作文的评价水平问题等,这些都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及做法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种竞争压力无处不在。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社会大背景下,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除承受普通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外,自卑心理、恐怖心理、抑郁心理则更为普遍存在,由此导致的心理事件也时有发生。除了开设心理学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校园活动外,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有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学生心理健康培育做出贡献。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结合实际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等多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实现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一、语文课在心理健康培育中的作用
1、语文课是一门具有丰富情感性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具有带给人情感体验与感染的独特优势。“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它既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又有着极强的思想性,应该让学生在具有情感的语文课堂中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受到情感熏陶。语文教材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文质皆美的典范,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则对于学生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是行之有效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指导学生欣赏作品,辨别真假、善恶、美丑,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充分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使之心灵得到净化,达到性格塑造的目的。
2、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带有浓厚的情感性,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和它们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让学生有机会去认识善良、勇敢,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认识到生命的神圣、个体的尊严、自由的无价,为个性发展储备下必要的精神资源。在阅读中,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领略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崇高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教育,充分地感受人物坚毅的形象美、崇高的品行美和庄严的生命美,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纯洁、内心充实、精神丰富的人,形成了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
3、语文教学形式丰富,易于进行心理健康培育
在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章赏析、课文(诗歌)朗诵、小话剧、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亲身体验中,形成师生互动,既感染教育了自身,又使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渗透性心理培育目的,收到比枯燥说教更好的教育目标。
二、具体做法
1、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心理健康培育的渗透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心理健康培育完美统一,有的放矢的地进行教学。例如在课文《父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教会学生以旁观者角度客观反映社会现实,展示亲情这一美好情感的写作技巧,也要通过作者为什么选取的父亲形象均是农民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即使身份卑微的父母,心中也有着最伟大的亲情之爱,而子女给予父亲的爱可以使像草芥一样的父亲象山般挺立,子女给予父亲的伤害,可以使象山般坚强的父亲轰然倒地。引导学生明白这一道理后,教师还应进一步发出这样的问题“你伤害过你的父母吗?你以后怎样对待为你而辛苦工作的父母?”帮助学生树立即使再卑微的父母也值得我们去热爱的情感。
2、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情景感染中潜移默化接受心理影响
语文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师生的智慧碰撞、情感交流、人格感染的过程。教师应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教师在课堂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达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上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无意性和情绪性较为明显,注意力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如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化抽象为形象,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获取知识,又在和谐美好的氛围中接受健康心理引导。
3、在开展专题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专题性语文活动,如“唐诗宋词交流会”、“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欣赏”、“主题演讲会”、“辩论比赛”“话剧演出”等,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特征,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进行心理健康培育的有效渠道。教师要以专题性语文教学活动为契机,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爱国热情、血缘亲情、师生友情,从而体会多彩人生,谋划未来世界,激发对社会、人生、生命的思考。教师还可以语文活动中涉及的“合理化”“移情”“投射”“宣泄”“静心”“升华”等语文概念与心理学相似概念巧妙渗透,从而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解决能力。
4、巧妙利用作文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作文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生活原态。教师提倡作文从“真实”入手,表达真实的情感,展示真实的内心世界,让生活成为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让作文走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展示他们生命的轨迹。让学生们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进行思想的洗礼,放飞心灵的歌唱。在作文点评课上,作文不传阅、点评词不涉及学生姓名,在就作为本身进行技巧评点外,还对学生作文中抒发的情感进行肯定、表扬或引导,并且细心呵护学生作文的真情流露,交作文时,学生可以不署名,让学生无负担的写出心里话,让作文成为学生书法真情实感、畅谈个性理想的家园,让学生和作文一起成长。
5、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资力度
我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周二下午为我院固定养成教育时间,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等多方面教育。另外,我院还积极引进心理辅导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教研室。但心理健康教育并未普及。很少有学生主动走进心理辅导老师寻求帮助。故学校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心理健康的良好校园氛围,采取定期召开讲座的方式进行宣传,还可以为大家播放心理健康视频。
6、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让心理健康教育光明正大的走进大学课堂,让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对心理健康的误解,敢于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敢于剖析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习如何构筑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成长,所以只有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才能内化为学生心理成长的雨露,成为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的自我修为能力。
7、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根据对大一新生的心理调查问卷,对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辅导。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康复情况进行追踪,直至学生建立了较好的心理防御机制,能进行自我内在问题的剖析和解决。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语文教育的前提,帮助学生成人、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的任务。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下,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着力组织和激发学生进行研究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历史上,孔子倡导“仁”,孟子进而倡导“仁政”,强调“民贵君轻”;屈原坚持追求国家的兴盛、人格的完美,“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应是每个人的终生追求。屈原的词、杜甫的诗、关汉卿的杂剧等等,其中包含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忧患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多元并立、多样共存,是万事万物的自然存在状态,也是“和”的前提。在多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滋长的前提下,求得人类社会的协同发展和持续繁荣。“和而不同”,无论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或国际关系,还是对活跃思想、清明政治、繁荣学术,都具有无庸置疑的积极意义。大学语文教学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即缘文释道,因道释文,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树立达观、进取的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论文百事通
3、重视学生语文作业的批改和评语的作用
教师每学期应适当多留一些语文作业与练习,并认真进行批改,写上恰当的评语和鼓励的话语,这也是人文精神与情怀在教学中的体现。它可以成为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一个平台,从而使学生喜欢做语文作业并对语文课产生深厚的兴趣。
4、改革考试方法,使之更适合于高职办学的特色
传统考试的一个特点是多题型,如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论述等,学生需要背很多内容,而听说能力与实际写作能力却得不到突出锻炼,所以我们取消了一些需学生死记硬背的题型,保留了选择题、改错题、写作题(情景模拟),给出结合社会或校园实际生活的题干,培养学生实际写作能力,并结合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通过以上做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充分重视起每学期的语文作业训练,起到了高职教育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作用。
四、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探究
1、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参与。可以采用让学生表演话剧的形式,如在讲到老舍的《茶馆》时,可把学生分为几组,让学生根据原著自编自导并扮演剧中的人物。表演结束之后,要求学生评论他们表演的好坏和对剧情以及课文的理解,既让学生在创新中体味了获取知识的快乐,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2、加强讲练结合,培养学生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
应改变以往满堂灌的讲授方法,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在其中穿适当的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练习,做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如,在讲到《世说新语》(三则)中《雪夜访戴》中的以行为传精神的特点时,适时地加进让学生试分析《雪夜访戴》中充满诗意境界的三幅画面的相关的练习,在美的享受和愉悦中强化新知。再如在讲到季羡林的《二月兰》时,加进《二月兰》中作者对亲人的怀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人生意义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动人心弦的美文,让灵魂在真挚的感情海洋里畅游。教材中所选课文,流溢出的都是股股真情挚爱,带给人的都是阵阵心灵的颤动,“推己及人”不仅是感情的扩展,更是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飞跃。如此无限延展,才真正体现出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尽量使学生对当堂的教学内容能够掌握和吸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3、注重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可与人文素质讲座相结合,如安排宋词系列讲座或外国文学系列讲座等。也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如开展大学生辩论比赛、普通话语言基本功大赛、语文知识竞赛等,笔者经常作为此类比赛的评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也可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等。还可与校园文学刊物合作,鼓励学生开办校报、开展大学生假期实践活动等。这些社会实践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调动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也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人文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每个高职院校的教师都能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对学生的一份爱心,在教学中锐意改革,不断地努力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并在语文教学中始终贯彻素质教育,就一定会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人文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