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1: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楹联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花果山风景区大门楹联的文学形式剖析
楹联是最具中国特色文化园中的一支奇葩,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加之与书法的美妙结合,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瑰丽多姿的艺术独创。
1.楹联的文学知识
楹联亦称对联、对子,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我国现存最早的对联是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题在桃符板上,置于寝门左右。由此可见楹联习俗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意义。楹联的内容、领词、断句、书写格式都有严格的要求。在我国为数众多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景区,对联是最常见也是极富导游意味的点景艺术。
2.花果山风景区大门楹联文学形式的缺陷
按照中国楹联学会制定创作对联的六条基本规则,花果山风景区大门的楹联则错误百出,如上联“此山半步”与下联“小说所言”的词性、结构均不一致;上下联之间,对应的音节平仄不相对;上下联语意不相关,称作“对开”,是对联中一忌。
花果山风景区大门楹联的书写格式也存在着明显纰漏。楹联的书写应竖写,不用标点符号,上联在右,从右至左写;下联在左,从左至右写,最后一行要空几格,形成“门”字形,称为“龙门写法”。而花果山风景区大门楹联的书写格式则是山寨版的龙门写法,不仔细看真的很像,仔细一看让人哭笑不得。
二、花果山风景区大门楹联的内容剖析
1.上联“一部西游未出此山半步”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们把花果山与《西游记》两者紧密联系,但是,“一部西游未出此山半步”这句话未免说的太大了。什么叫西游记?显而易见是向西这个方位游的记录,全书故事主体是唐僧师徒四人一路向西取经,降伏妖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西天取回真经。而不是“未出此山半步”一直停留在花果山上绕圈子,只有离开花果山往西前行,才能发生那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取经故事,因此,说《西游记》处处离不开花果山实属牵强。
也许有人提出那是因为吴承恩以花果山为蓝本,来到花果山,把所见所想运用其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述,写出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因此赞叹“一部西游未出此山半步”。但是如果您稍微了解《西游记》,便会知道这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例如,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如《酉阳杂俎》《百怪录》之类的小说野史,为他创作《西游记》奠定基础。再如,唐僧取经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从《大唐西域记》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唐僧取经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为《西游记》提供创作背景。吴承恩创作出令中华民族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是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通过改造完成的,并不是“一部西游未出此山半步”。
2.下联“三藏东传并非小说所言”
上联错误百出让人贻笑大方,下联更是不应该出现在景区大门上。
“三藏东传并非小说所言”这句话本身,无论是形式或内容皆无错误,意思是历史上唐玄奘从西天取回的经书三藏(法一藏、论一藏、经一藏)传入我国,并非像《西游记》这部小说里描述的那样。联语是由镇江金山寺首座和尚梦初为花果山海宁禅寺撰写的,挂在海宁禅寺的山门上。高僧题写的的联语是站在佛教徒的角度上,澄清《西游记》里唐僧取经的一些说法。
联语出现在寺庙门前无可厚非,且相得益彰,给远道而来的游客增加游兴,给海宁禅寺画龙点睛。但出现在花果山风景区的大门上,则让人不可思议,瞠目结舌。大家都知道花果山以“神奇浪漫”为最大特色,奇异的山水特色与多彩的神话传说,使花果山充满了神奇的魅力,是花果山经营旅游业的最大亮点。游客朋友们为了体验《西游记》描述的仙境,不远千里来到这个神话世界,刚到门口还没进门,就迎面被泼上一头冷水,满怀憧憬的游兴大打折扣,真是大煞风景。即使接下来行程中所欣赏到的与《西游记》有关的景点让人惊叹不已,但一想到大门口的“并非小说所言”,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三、如何更改楹联的提议
一副楹联立意再好,但与对联的写作基本规则相悖离,又出现那么多纰漏,便再也无法算是一副上好的佳联。既然美人的脸出了问题,“修脸”势在必行,如何修、如何改,这个问题发人深思。
1.全国范围广泛征联
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这就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其灰头土脸地更换楹联,不如由花果山风景区管委会大张旗鼓的面向全国广泛征联,借着全球信息国际化的东风,在征联的过程中无形地为花果山做宣传,这样既免费做广告,又能征联,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征联也给人们提供参与国家级重点景区建设的机会,这种主人翁的光荣使命感,激励人们尽心尽责地为花果山风景区的大门楹联出谋划策,同时也能让大众感受到景区管理的民主,对花果山景区增添一份好感。
广而集之的楹联再从中选优,取前列进行一次网络投票活动,再次产生广告联带效应。把决定权交给老百姓,那么最终确定下来的楹联必是人们的心声,届时花果山不再只是孙大圣的老家,更是全国人民的家!
2.书法艺术表现楹联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韵味无穷,连云港市虽然只是中小城市,但卧虎藏龙,有许多优秀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并且早已成立市诗词楹联协会和书法协会。相信只要有需要,这些民间书法家必会竭诚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由家乡人民书法艺术表现出的楹联将成为花果山景区一大新亮点。
当然,上述对花果山风景区的大门楹联的剖析与修改意见,仅是笔者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其缺陷和不足在所难免。但我相信,在众多热爱旅游事业、热衷于家乡旅游建设的朋友们共同努力下,我们家乡的花果山必会被建设得愈来愈美,以更佳姿态,迎接享受幸福生活的四方宾客。
参考文献:
[1]陈凤桐.从两副对联说起.连云港日报,2009.
从小到大,教过我的老师很多,我最敬佩的是作文老师——苏荣伟。
苏老师今年40多岁,脑门倍儿亮,肚皮滚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苏老师最大的特点是学识渊博,讲课旁征博引、幽默风趣。
有一次,我们上课时讲到纪晓岚,苏老师就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说纪晓岚某日到某庙宇欣赏佛像。庙里的法师知道纪晓岚的学问非常人可比,尤其擅长题写联语,脍炙人口,巧妙无比,便请纪晓岚写一副楹联,准备刻在楹柱上。纪晓岚也不推辞,略思一会,便写成一联:日落香残,扫去凡心一点;炉寒火尽,须把一马牢栓。联中之意,不但合乎佛家的生活规律,而且创造了一种恬淡幽美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法师和众僧徒自然高兴,不久便请来工匠,将这副楹联刻在柱子上,沾沾自喜。
半年过去,本县秀才张琏来庙里,看见柱子上的楹联,仔细端详起来,良久开口大笑起来,笑得前仰后合。张琏笑累了,望了望旁边聚集的僧人,指着楹联说:“诸位请看,这‘日落香残’,是说‘香’字去了下面的‘日’字,只剩下‘禾’字;‘扫去凡心一点’,那就是个‘几’字。上下结合,就组成‘秃’字。”众人似有所悟,这才体会到联中另有深意,催着张琏讲解下联。张琏接着说:“‘炉寒火尽’,只剩下‘户’字;‘须把一马牢栓’,即在‘户’字旁添一‘马’字,那是个‘驴’字。此上下联暗含的两个字就是——”“秃驴!”众人齐声大笑起来。
苏老师的故事让同学们笑倒一片。笑过之后,大家都觉得,汉字的魅力真是无穷啊!
在苏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每天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上课,就连简简单单的“起立”,也经常是变化万千,丰富多彩。例如那天上课时我们无精打采地喊了句:“老师好!”苏老师没有让我们坐下,反而说:“老师不好,同学们更糟!”“扑哧!”大家都笑了,精神状态自然得到了振奋,苏老师才让我们坐下,开始上课。还有一次,上课之后我们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地喊:“老师好!”苏老师笑容满面地说:“同学们更好!请坐。”说完还深深地鞠了一躬。
苏老师爱好写作,经常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在他的悉心指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们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仅我们班就有十几个同学的习作刊登在不同的报刊上,因此,我们都十分敬佩他。
山西定襄县实验小学五年级七班杨少妍五年级:杨少妍
关键词:山水、建筑、植物、匾额楹联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这是红楼梦中贾元春游览大观园之后所题的诗词。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宝黛读西厢的桃林,黛玉葬花的花冢,湘云醉倒的芍药园,宝钗扑蝶的滴翠亭等,令人赏景追情,感念红楼中悲欢离合的故事情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不仅反映了曹雪芹的造园思想,也集中体现了我国源远流长的造园艺术。
一个优秀的园林,是靠各种园林要素的合理搭配而成。下面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谈一下山水、建筑、植物、匾额楹联等各要素在红楼梦大观园中的运用。
1 山水要素
中国传统造园崇尚自然,园林构图一般以山水为主,其它景物围绕山水来布局。《画论》云:“水令人远,石令人古”,“胸中有山方能成水,意中有水方许作山”,“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刚”。山与水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很早就积累了自然山水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构成了“山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我国悠久的古代造园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1山石
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描写,为此,又常称之为“假山”。《园冶》说:片山有致,寸石有情。秦汉的上林苑太液池,营造“一池三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清代造园家,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峭壑。
大观园中的假山的营造手法,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造园手法。第十七回: “开门进去,只见一代翠嶂,挡在面前,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远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这是园林中障景的手法。“往前一望,见白石棱,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充分体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
1.2水
与山石一样,水是构成古典园林的基本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故山得水而媚。山与水是不可分割的两个要素。
大观园的造园设计遵循了我国古典园林传统的理水原则。造园时从园子的东北角引进活水形成沁芳河,弯弯曲曲的绕大观园一圈,最后从东南角流出园外。在细处也充分考虑水元素形成的园林景观。“进入石洞,只见佳木葱茏,奇花烂漫,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缝之下……俯而视之,只见清溪泻玉,石磴穿云;紫菱洲、藕香榭一带也建有池塘渔港,第四十回写道,“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兴。”
正是山与水完美的结合,相得益彰,遂建成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大观园。
2、建筑
古典园林中,建筑斗拱梭柱,飞檐起翘,具有庄严雄伟、舒展大方的特色。它不只以建筑单体美为游人所欣赏,还与山、水、林、木等周围环境相配合,共同形成古典园林特色。园林建筑物常作景点处理,既是景观,又可以用来观景。因此,除去使用功能,还有美学方面的功能。
大观园不是一般的私家园林,而是为元妃省亲而建的,相当于皇家园林的一种。大观楼背靠大主山,为水所抱,俯瞰全园,巍峨壮观,豪华壮丽,“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轻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头”。形成主体建筑雄伟,四周建筑衬托的皇家园林格局。
滴翠亭“四面是游廊,盖在池中水上,向东是门,三面皆是雕镂子糊着纸”;如沁芳亭“绕堤柳借三蒿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园中还有廖风轩、秋爽斋、潇湘馆、藕香榭等建筑。又融合了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特点。此外,大观园里还利用了舫、廊、桥等建筑形式,以及园门、漏窗的巧妙配置。园路设置合理,游玩便利。
3、植物
在《“造园”词义的阐述》一文中曾对“园”做过引证:“种果为园”;“园,所以种树木也”。植物是园林艺术构图的主要组成元素。植物四季变化的季相景观,植物本身的形态美、色彩美、风韵美的观赏特性及其景观作用是园林造景有生命的题材。
大观园的植物种类繁多,树木花卉有翠竹、梨树、芭蕉、杏花、桑树、榆树、桃树、垂柳、牡丹、芍药、蔷薇、藤萝、荷花等等,不胜枚举。潇湘馆里栽植湘妃竹,竹尾森森,竹叶斑斑,恰好代表了黛玉经常洒泪的特性;秋爽斋里种植芭蕉,代表了探春性情豪爽,才自精明的品性。正是因为这些植物,才使红楼梦的人物更加丰满,使大观园更加美丽。
4、匾额楹联
匾额多为长方形,横置门头、墙洞门或山石等上面,多为景点的名称或对景色的概括、赞美、通常是三字、四字。楹联字数不限,讲究平仄对仗和意境情趣。楹联要与匾额相配,题在门、厅、堂、亭、榭的墙石、楹柱上。匾额楹联不但能点缀堂榭、装饰门墙,在园林中往往表达了造园或园主的思想感情,丰富了园林景观,唤起了观者的联想,增加了诗情画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就写到:“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大观园中的匾额、楹联极多,题写在不同的地点上,精炼准确,充满诗情画意。如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材题对额,”大观园山口处有一块“镜面白石”,后题上“曲径通幽处”;稻香村题在门口处的“石碣”上;题在酒幌上的是“浣葛山庄”。稻香村的是“新绿涨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蘅芜院的是“吟成豆寇诗犹艳,睡足奢靡梦亦香”。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匾额、楹联,才使得大观园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我们对红楼梦的博大精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结语:园林中的上述要素,孤立起来看都不愧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体现了造园家的独具匠心和审美趣味。但是,这些要素质有根据不同的地势和环境完美、和谐的结合起来,色彩鲜明,景物突出,营造别致的意境,传达特定的感情,方称的上是园林胜景。正是因为这些景观要素在大观园中的完美结合,才使得大观园成为我国园林建造的艺术总结,代表了当时园林的最高成就。
参考数目:
[1] 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岳麓书社,2005年5月
[2] 郭毓玲 南方都市报 2002年01月
[3]彭凤. 四川园林的置石艺术. 中国园林[J],2003(2).
[4] 潘运告 宋人画论――中国书画论丛书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年10月
[3] 任明华,红楼园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5] 王晓俊 风景园林设计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年1月
[6]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2月
南天门位于泰山十八盘的尽头,在泰山景区。南天门又名三天门,位于十八盘的尽头,是登山盘道顶端,海拔1460米,古称“天门关”。南天门坐落龙岩与翔凤岭之间的低坳处,双峰夹峙,仿佛天门自开。由下仰视,犹如天上宫阙,是登泰山顶的门户。
上即绝顶。它建在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的低坳处,双峰夹峙,仿佛天门自开。元中统五年(1264年)布山道士张志纯创建。门为阁楼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额题“南天门”。红墙点缀,黄色琉璃瓦盖顶,气势雄伟。门侧有楹联曰“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很多都提到南天门,如《西游记》、《八仙过海》、《封神榜》、《哪吒闹海》、《宝莲灯》等神话故事中都多次提到南天门。在虚拟的道教神话中,南天门是人界和神界的入口处。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地位尊崇,南天门既是泰山之顶,地位超然。
(来源:文章屋网 )
民间流传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南来北往的人们常在这儿洒下一掬同情之泪。庙中有楹联这样说:「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孟姜女哭崩长城的故事,反映了秦代徭役对百姓所带来的深重痛苦。也有的认为该故事出自战国时期。
【有关遗迹】
据说庙东南4公里处两块露出海面的礁石便是孟姜女的坟与碑,而庙后巨石上的小坑,为孟姜女望夫所踏足迹。所以石上刻有“望夫石”3个大字。庙内殿门两侧还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朝”、“长”两字按汉字不同读音才能读出有几种不同的意义。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夫范喜良(卫辉人)被魏王征召修筑长城(今卫辉与辉县交界的战国长城)劳累而死,埋于长城之下。孟姜女寻夫哭至卫辉池山段长城,感动天地,哭塌长城,露出丈夫尸骨。至今在卫辉池山乡歪脑村一带还流传其故事,山上能见到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泪滴石。新乡市区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桥等名称。
这次,我们去了蓬莱阁,那里好玩极了。 蓬莱阁位于蓬莱县西北一点五公里临海的丹崖上,占地三点二八公顷。层楼重阁,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海水浩淼,云雾变幻,素有“人间仙境”之称。蓬莱阁创建于北宋嘉佑年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它主要由吕祖殿、蓬莱阁、三清殿、天后宫、龙王宫、弥陀寺等建筑组成。主体建筑蓬莱阁雄居丹崖之顶,处在众星拱月的位置上。
蓬莱阁有着许多的动人传说。《山海经》和《封禅书》中,都把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描绘得活灵活现,于是便引得齐威王、燕昭王派出探险家到海中寻求神山,秦始皇东巡求药、汉武帝御驾访仙。据史籍记载,蓬莱城北海面常出现海市,散而成气,聚而成形,虚无缥缈,变幻莫测。后来人们又流传着八仙的故事,以蓬莱为八仙过海处,使人感到蓬莱阁的奇幻与奥妙。
一进门,便看见一道大门,上面题着“人间蓬莱”四个大字,两旁是书画名家刘海粟题的“神奇壮观蓬莱阁,气势雄峻丹崖山”和费新我题写的“丹崖琼阁步履逍遥,碧海仙槎心神飞跃” 楹联。听人们说,只要进入了这个大门,就是神仙之旅了。一条条用石头铺成的林荫小道,两旁是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古木,给人一种古朴气息。
我首先进入了弥陀寺,弥陀,是号称西方三圣之一的阿弥陀佛的简称(西方三圣指的是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弥陀寺,是供奉阿弥陀佛的寺庙。参观过了弥陀寺,又到了龙王庙,在龙王正殿,一尊龙王像端端正正的摆在大殿上面,十分威严。龙王两旁是雷公电母、巡海夜叉、千里眼、顺风耳、赶鱼郎和风婆雨神,他们一是保护龙王的安全,二是帮助龙王施雨。
蓬莱阁主阁高踞赭红色的丹崖山顶端,以大海蓝天为衬托,以田横峻岭为屏障,北望长山列岛,南临刀鱼水寨,别具一格,生动传神。登上高阁,确有超凡脱俗之感。阁上原有一幅楹联:“九千仞天,登梯得路;三万里海,破浪乘风”,道尽了高阁之气势。阁四周环以明廊,是观海赏景、俯瞰古城的最佳场所。在这里举目远望,可谓海阔天空,一片苍茫。人们常说江海的宽广,可以涤俗虑,洗肺肠,在这里你才会深信不疑。这蓬莱阁二楼长度为13.75米,进深8.55米,四面绕以回廊,木栅格扶栏,东、西、北三面木屏风,北侧开窗,供游人凭栏观海。南门外额书“碧海春融”,内额书“神州胜境”。阁内北侧正中悬清代书法名家铁保手书“蓬莱阁”匾额,字体雄健浑厚。室内木质梁柱彩绘“蓬莱十大景”、“风竹图”等图案。四周摆放八仙桌、八仙椅,渲染了神仙文化的氛围,使游人感受神仙文化的意韵。1984年,越南友人黄文欢游览蓬莱阁,题联于阁上,“八仙过海,传闻如此多奇;万事由人,风景这边独好。”
参观完了蓬莱阁,感觉像是真成了仙似的,真棒!
在北京星罗棋布的旅游景点中,位于西北郊的百望山似乎名不见经传,文人墨客也似乎还未来得及给予更多的描绘,更不曾被炒作,但她仍然保持着鲜活宁静的本色。在呼啸的旅程中,风尘仆仆的游人偶然与其相遇,宛若在闹市中发现了一位小家碧玉,很快就会被她那天生丽质和默默含羞的纯真形象所吸引……
说她天生丽质,是因为她林木扶疏,郁郁葱葱,体态玲珑,逶迤跌宕,恰似的婀娜多姿,由于她位临平川,登上她的顶峰便能登高望远,纵览京华。于是,整个景点便处处突出了一个“望”字。来到山门前,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临东海拥京华太行第一哨,仰天际察万象百望醉游人”的楹联。待进了山门,没走几步,抬头便可见一巨石矗立崖上,石面毛毛糙糙的,呈原生状态,上面却赫然刻着张友渔题书的“百望山”三个大字,显得苍劲而古朴。在陡峭的山壁上拾级而上,要途经一层层镶嵌得整整齐齐的碑林石刻,宛如与那的百褶裙衣擦身而过。碑林上面便是峰巅,建有太君庙,是整个景点的核心。太君庙背后衬有塔形“百望楼”,楼门上有“观水观山观气象,望东望北望京华”的楹联。这一个个“望”字把游人一层层地往上引,一层一种感觉,令人襟怀大开,心旷神怡。
百望山的“望”字,不仅使游人望尽了整个景点的自然景观,而且还望穿了历史的一幕幕,使整个景点有了灵气。在主峰的东侧,有一座傍主峰而立的小山岭,小山岭上筑有一方平台。据传北宋年间,辽侵宋境,杨门名将杨延昭率兵战韩昌于山下,杨母佘太君登山立此台上,望东北、西北观阵助威。后人尊崇杨门忠烈,故称此山为“望儿山”,此岭为“太君岭”,并筑台雕像,以此缅怀杨门爱国之情。佘太君身着长袍,双手提袖作挥舞状,双眸凝望山下,神态庄重而自信。游人依像而立,顺其目光而视,展现在眼前的已是一片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大都市景象。山上还建有太君庙,供奉着三尊塑像,佘太君居中,杨六郎居左,杨排风居右;三尊塑像背后有一连串脍炙人口的故事。庙门左书“尽忠报国杨家将士惊天地”,右写“碧血丹心巾帼英雄扭乾坤”,把这百望山的“望境”升华至极。
百望山整个旅游景点的核心是一个“望”字,而这个“望”字的灵魂则是佘太君的望儿鏖战,佘太君的形象在游人的心目中萦绕回环,挥之不去。由此可见,百望山这个似乎是名不见经传的旅游景点的设计者既抓住了自然景观中的“望”,又抓住了佘太君望儿鏖战、望国平安中的“望”,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互相辉映,浑然一体,可谓一绝也。
你的1828年,父亲去世,你回到福州守孝。你得知家乡的小西湖变小了――地主豪强把土推到小西湖里去,淤积起来就成了非常肥沃的农田。小西湖缩小,会对家乡的防旱、止涝、农田灌溉等造成很大影响。你毅然站出来,征得了当时闽浙总督孙尔准和福建巡抚韩克均的同意,撰写了《清厘福州小西湖界址告示》。
告示贴出来之后,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但同时也刺激了那些豪强劣绅。他们造谣说,现在疏浚小西湖不是时候,你这样做是为了谋利。他们勾结了前闽县知县张腾,指控工程与农田水利无关,还一直告到了朝廷。钦差大臣来闽,经过一番调查后,支持疏浚小西湖工作。
你将办公场所设在了小西湖内的宛在堂,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疏浚小西湖的工作中,还周密地部署了具体的施工方案。一年有余,西湖疏浚。
为了长期维护湖址,杜绝日后再被人侵占,你在小西湖边砌筑了1236丈的石驳岸,还将李纲祠移建到了小西湖边,并题写了楹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这对楹联应该就是你当时的心境吧。
你的1850年,抱病请辞,你再次回到家乡福州。发现英国驻福州领事馆领事金执尔带一名英籍传教士和一名英籍医生强租了乌石山神光寺的两间房。当时《五口通商条约》中规定:英国人只能住在城外。但这种侵犯我们的行为竟然被当时的县令默许,使得英国人侵略的气焰更加嚣张。你知道,家乡一到雨季,房屋比较容易坏,就发动百姓不去给他修房。英国人发现待不下去,就不住了。
虽然英国人从福州城内搬走了,但是对侵占福州并没有死心。为了防止英国人卷土再来,66岁的你拖着病弱的身躯,亲自视察海防。你雇了一条小船,沿着闽江一路视察两岸的形势及炮台情况,然后一直到海口。
已经告老还乡,本应该安享晚年,但为国家和人民,保卫边疆,建设海防,是你义不容辞的职责。在长达半年的考察过后,你做出了一个详细的报告,对于福州沿海的海防需要加强之处,都做了科学的分析和详尽的说明。
惊天动地的故事从来不会被风化,惊心动魄的情节从来不会被遗忘。你的1828,拥有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气魄;你的1850,更具心系国家、高瞻远瞩的情怀。这是一个人对家乡的态度,对自我心灵的要求。你的时间,常常被我们念及。我们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肖尧点评
写林则徐,选择了很有创意的角度:两个时间点,两个关于林则徐与故乡的事迹,表现了林则徐性格中的不同侧面,颇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感。这就像是看到一座别具一格的桥,一件别出心裁的艺术品一样,创意会点亮我们的眼睛,进而可能会有阅读的快乐。
相关链接:
林则徐与“十无益”
林则徐50多岁的时候,写了一个“十无益”。他将一些常被人们看作有益的东西,分别做了界定。这“十无益”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具体如下:
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二、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三、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四、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五、做事乖张,聪明无益
六、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七、时运不济,妄求无益
八、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问号一:是大明国寺下沉形成的大明湖吗?
相传古时济南北郊有个大明国寺,寺内每天经声佛号,看上去极为庄重。然而寺内和尚却不守教规,勾结官府欺压百姓。尤其可恶的是经常利用信徒烧香还愿,祈求得子等机会,坑害奸污来寺拜佛的良家妇女。传说有一个官人的母亲病了 官人妹妹想去大明国寺为母亲烧香许愿,官人不同意,她便每晚偷偷地朝大明国寺方向烧香祈祷,1个月后母亲的病好了。
妹妹趁哥哥不在家时独自来到大明国寺还愿,被几个小和尚悄悄跟踪,报告了老和尚,老和尚立即派人把她拖到寺内。官人得知后,抄起大刀骑上战马,奋力向大明国寺追去。刚到大明国寺附近,突然天空乌云滚滚暴雨倾盆,一声霹雳顿时天塌地陷,那座金碧辉煌的大明国寺就这样沉入地下。接着从地下冒出一片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湖泊,就是现在的大明湖。
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实际上在北魏年间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便有记载:“泺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东,北两面则湖。”其位置在今五龙潭一带,而现今大明湖带水域则名“历水陂”,它见诸文字已有1400多年,六朝时,因湖内多生莲荷,曾名“莲子湖”:唐时名莲子湖,又名“历水陂”。宋代时又有“西湖”之称。至金代诗人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始称大明湖。明代重修城墙,大明湖遂初成今日形貌。1958年,大明湖正式辟建为公园。
问号二:大明湖为什么久旱不涸,逢雨不涨?
作为一处天然湖泊,大明湖水来源于城内珍珠泉濯缨泉芙蓉泉王府池等诸泉,有众泉汇流之说。大明湖水源充足,排水便利,故有‘恒雨不涨,久早不涸’的长处,经年水位恒定。水深平均两米左右,最深处约4米,沿湖岸边1米左右。
实际上,“久雨不涨”是因为大明湖北面有北水门一汇波门,为宋代济南太守曾巩所建用来调节大明湖的水量。逢雨涨水湖水便通过北水门流入小清河排走。“久早不涸”是因为大明湖的水是众泉汇流而成,它源源不断地得到泉水补充。同时,大明湖底是不透水的火成岩,这也保证了湖水不会枯竭干涸。
问号三:夏天大明湖里的青蛙为啥不叫?
老济南人说,每当夏季有大雨下过或在夜间大明湖北面的水塘稻田中蛙声阵阵,不绝于耳,而大明湖中的青蛙却是一片沉寂。据说,有人曾把会叫的青蛙投入大明湖中,奇怪的是竟也一下变成了“哑巴”。在夏天大明湖里的青蛙为啥不叫呢?
据说有一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济南,就住在大明湖南岸的巡抚衙门内。湖中的青蛙和地上的蛇欢呼跳跃,鸣歌载舞。但这叫声却吵得乾隆爷难以入眠,便下了一道圣旨:“不准大明湖里的青蛙再叫!不准蛇在大明湖爬行!”由此,大明湖里的青蛙便哑口无言,蛇也不敢在大明湖爬行了。
当然,这只是传说,大明湖的青蛙不叫,决不是这位乾隆皇帝能决定的事,也不是自乾隆时湖里的青蛙不叫的其直接原因与水质有关。有关专家分析大明湖的水主要来源于湖南部的泉水,一年四季恒温,水质清凉,且含有多种矿物质。青蛙之所以叫,是因为水温不适宜,一旦水温适宜青蛙自然不叫了。
问号四:阴历七月三十大明湖为啥要放河灯?
每到7月份,大明湖的“荷花艺术节”就在风景如画荷莲飘香的大明湖闪亮登场。而在历史上,每到阴历七月三十在大明湖边还有放河灯的习俗。
济南人自古以来就有在荷花节游大明湖赏荷花的习惯。大明湖的荷花节一年两次,一次是阴历六月二十四日 这天被定位“荷花生日”也被称为“迎荷花神节”,另一次是阴历七月三十日,这天被称为“送荷花神节”。
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大明湖的荷花刚刚开放,人们便穿着艳装,抱着孩子,携带酒食,雇上小船游荡于荷花深处。也有人在岸上野餐然后买上荷花,荷叶莲蓬带回家去。
阴历七月三十日“送荷花节”,多是老妇与幼童参加。老妇为迷信,幼童为玩耍。这天又是大明湖的孟兰盆会(佛教徒追荐祖先的一种仪式),济南的习惯是放河灯。河灯是用面捏成碗形,安上灯芯,放上菜油,然后点燃放在河里。据说,河中冤鬼见到灯光便可得以超生。
放河灯本来是佛教的 种佛事活动,可大明湖北极庙里的道士,也和汇泉寺里的僧人一样,定在每年的七月三十打蘸超度亡魂。第二天,大明湖中游人麇集,船只增价,道土和尚湖民得利。
古时,大明湖与东北郊华山湖舟楫相通。放河灯的时候人们从大明湖荡舟北去沿途小桥人家,绿柳夹岸,稻荠飘香。华阳湖湖淘数里,华山高耸于水中,山南华阳宫殿巍峨松柏苍郁。因此,“七月三十放荷灯,大明湖到华阳宫”成为济南的一大水中奇观。
问号五:南丰祠院子里为何种棵杜梨树?
在大明湖的东北岸边的南丰祠院内,有一株大树有20多米高,树形挺拔修长,枝干道劲,树干不是很粗,树皮却很粗糙。这株树叫做杜梨树,树龄有100多年,春天杜梨树会开出白而小的花,一簇簇地拥在一起,朴实而无娇艳之态。这株老树不仅是济南市的古树名木之一,而且还记录着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呢!后来,这段传说竟然被琼瑶阿姨搬上了屏幕,成为电视剧《还珠格格》里的故事情节。
相传大明湖北岸以前曾住着一家姓夏的人家,夏家有一女名雨荷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有一年乾隆下江南,住在历下亭,被夏女悠扬的琴声所吸引,并见钟情,私定终身。乾隆临行时在琴的背面写下“知音难觅”四个字,并表示公务办完自会来接夏女进京。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夏女日思夜盼不见心上人来,思念成疾。一晚,古琴被烧去一块,夏女精神崩溃,不久便离开人世。时隔百年后,夏家一后代夏凤启在京为官,出资在夏女原住处修建雨荷厅,并在院内种上这株杜梨树。
一般家庭都在院内植石榴,以求多子多福,或种海棠以求富贵那他为什么种了株杜梨树呢?一是这夏凤启对杜梨树有种偏爱 二是认为它花白如玉似雪,给人以高洁孤傲之感,和夏女的身世有几分相似。这杜梨暗含了“独丽”之意,是为了纪念夏女高洁孤傲的一生。
问号六:一副对联为何挂了204年?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可以说是济南知名度最高的一副对联,由于它准确传神地表现了济南城市环境之美,所以一直被济南人引以为傲。对联的作者是时任山东提督学政的历史学家刘凤诰,书写者就是时任山东巡抚的满族诗人书法家铁保。这副对联已经有204年的历史对联的石刻现在仍嵌在大明湖公园铁公祠西门内两侧。
一、加强民族文化课程的建设
在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学校教育中黎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黎族文化资源的地方课程的开发研究”等科研项目的带动下,专业课程内容改革走向深入,陆续开设了《海南文化概论》、《海南黎族文化概论》等课程。通过地方文化课程的讲授,激发学生研究地方文化的热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届毕业论文选题中,海南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成为同学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
1.基于“文本细读”的课程内容改革与建设。随着高等教育育人理念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教学方法改革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突破口。基于文本细读的合作式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源于当前文学课程教学的困境,在指导中文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试讲时,我们发现教学的技巧和一般方法是学生易于掌握的,最难的是他们不知道怎么进入文本分析,自己认真阅读过的文学作品非常少,几乎不具备解读作品的能力,一旦遇到具体的文本语言问题就无从把握。大学的文学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视文学思潮和史料知识,轻文本细读的问题,文学专业课在学生的理解中只不过是背熟作家生平、主要作品以及文学史意义而已,在浮躁的心态下,学生们倾向于阅读一些经典作品的简缩本、了解一些故事的梗概、写一些印象式的读后感或概念式的说教。课堂上的文本分析则越来越走向简单化和程式化。针对这些问题,本专业尝试实施基于文本细读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改革,该项目2014年获得省级教改项目立项,强调主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原典作品阅读,在课程建设上从三方面加强力度:文学类课程以作品阅读阐释为核心,辅以文学史线索;试题多从理解作品角度出发,增设原典导读课程。增设课外古诗文背诵的实践必修环节。通过这些做法加强学生对原典作品的阅读深度。
2.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为了改变文学课程大班教学困境,同时也为了解决学生文学理论知识概念认知与学生文学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的教学冲突,我们对教材具体内容的讲授环节上积极开展了基于文本细读的合作式教学方法改革。首先,把以往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文学史课程进行提炼,对不同时期的文学史教学注重以经典文本细读为主。其次,在课程上注重研究性课程的开发,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和将来的发展需求为依据来开设。如开设读书报告实践课程,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名著细读,提交读书报告,以读书会的形式进行研讨交流。再次,将课堂知识讲授与合作式小组研讨相结合,变课堂教学“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课堂讲授“讲到没有问题”为“讲出问题”。根据教材及相关备课资料,教师事先分配研讨任务,确定讨论焦点———指定具体文本,明确文本细读的内容和研讨的题目,分发拓展阅读资料或告知资料检索途径,同学在备选研讨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查阅资料,学习委员对讨论题目进行分类、分组,并确定组长,每组6人左右,8人一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文本研究性细读,并写出个人学习报告,之后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并形成汇报课件,由一人代表进行汇报。经过6年的实施,基于文本细读的合作式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知识学习和研究应用能力。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文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文学理论学习向实践能力迁移;合作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对课堂的参与度。第二,有利于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对改变高校文学课程课堂照本宣科、盲从教材、效率低下,学生被动学习等状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第三,促使教师关注学科发展和研究的前沿动态,引入最新的研究内容,给学生指出发现问题的空间,留出探究的空间。第四,通过文本细读,教师有了自己的阅读体会,教师也在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文本解读,在教学中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从教学层面上说,文本细读教学法还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吐故纳新,改变一个讲稿用几年的状况,促进教师做教学反思,从而提高教师水平,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三、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
1.实践教学大纲完善。本专业在201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前已组织全体教师对专业核心课、选修课、集中性实践环节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培养方案上体现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的“全过程”培养,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拟定《汉语言文学专业背诵熟读篇目600篇》、《汉语言文业必读书目100本》,写作训练4年不断线,有各种文体类型的写作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一体化。为了强化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增强人文素养,增设《诗文朗读与背诵》实践课程,为了解决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难的问题,增设《论文选题与写作专题训练》,为了开阔文化研究视野,同时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及介绍》要求,增设《海南文化考察》实践课程。
2.特色项目。毕业论文写作呈现鲜明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研究特色。许多毕业论文写作呈现鲜明的海南地域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特色,其中不乏优秀毕业论文,如校级优秀论文《海南黎族民间故事中英雄人物》、《黎族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促进了毕业论文指导,如2014年省教育厅科研课题“黎族与其他百越后裔民族民间故事比较研究”,2014年海南省哲学社科科学研究课题“海南黎族民间故事中世居黎族历史研究”,黎族民间故事研究成为毕业论文选题的一大亮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诗文创作、论文写作、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朗诵比赛、创业大赛、研究生考试中表现突出,成果丰硕。学生在各类诗词楹联刊物上发表作品百余篇,部分作品在中国诗词界最高刊物《中华诗词》发表,海南省诗词学会、海南省楹联学会专门为我校开设师生创作栏目,许多毕业生在我省各地成为诗词楹联教学和创作的骨干和新秀。四、继承师范办学优势,积极参与“国培计划”顶岗支教实习,培养学生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综合素质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较长的师范教育办学历史,积累了教师培养的宝贵经验,教师的培养实际上也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范畴,因此,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改为非师范专业,但仍然继承师范办学的优势,积极参与“国培计划”顶岗支教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分别派出了两届毕业生参加海南省教育厅“国培计划”顶岗支教,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9个市县的57所初中学校提供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参与“国培计划”顶岗支教的实习生留下数百万字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顶岗实习记录汇编》,完整记录了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三个半月的实习经历,师范生面对真实教育情境的困惑与难题对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提供了参考。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文科中的传统基础学科,办学历史都比较长,“在全国同类专业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基本教学内容与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上,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破原有的教学理念,增强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性的问题,以上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是我们在长期专业建设中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作为一项教学成果获得了2014年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成果的获奖激励着我们在专业改革发展上继续走向深入。
作者:郑力乔 单位:琼州学院
好不容易找到退思园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我对这个刚过了120岁生日的名园充满了好奇,因为它的多舛命运。仔细看看几家苏州名园,虽然个个都是有故事的,可是退思园却比别的园子更多了几分迷茫怅惘。
它的落成,便是缘于一个三品武将的仕途失意。园主名叫任兰生,在投身宦海20年后遭遇弹劾,落职回乡。当时他年过半百,心态半是郁闷半是不甘,所以才会花十万两银子建造这座府邸,借明月清风浇心中块垒;却又取名为“退思”,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还是要自我表白一下。
暮色中的退思园游人寥寥,因为快闭园了,反倒没有了苏州园林常见的拥塞,偌大的庭院显得空阔。我们按常规向里走,转过正厅,不想迎面却被一堵高墙挡回。原来这退思园的建筑格局与众不同,改纵向为横向,正厅后面啥都没有,要从东边回廊进中庭,穿过中庭,才见到别有洞天的后园。据说形成这样的格局原因有二,客观上是囿于地形所限,主观上是任老爷子想低调,不愿意显富。
退思园的建筑中,最有名的是天桥、闹红一舸和菰雨生凉轩;陈设中最珍奇的要数《归去来兮》碑拓、石鼓文和灵壁石。这中间我最喜欢嵌在九曲回廊漏窗上的先秦石鼓文,奇巧古拙,一共九个字: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石鼓文文字仅存一百多字,从中提炼出这一句诗极不简单。诗句出自李白《襄阳歌》“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与同是苏州名园的沧浪亭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惜的是,任兰生却没有机会多享几年清福。园子竣工那年,光绪皇上又想起他来,准其捐复,发往安徽。第二年4月,任兰生病死在颖州。那一年是1888年。
退思园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是在100年后。当年为制定太湖风景名胜区规划进行资源调查时,人们无意间发现了这座古园,当时它被5个单位占用,园内堆满垃圾,假山变成乱石堆。经过专家的判识,认为这个古宅很有价值,1982年开始,有关方面着手对其进行全面修葺,前后耗时8年,耗资近百万。
退思园的故事至此峰回路转,柳暗花明。1986年,美国纽约以退思园为蓝本,在该市斯坦顿岛植物园内建造了一座面积为360平方米(3850平方英尺)的江南庭院,算起来是退思园面积的二十分之一,取名为“退思庄”。这座百岁古宅就此在另一块大陆上投射了自己的影子。
退思园让人感慨。任兰生为官22年,在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史上默默无闻;他用最失意的两年时间建造了这座退思园,却借此在建筑史上留下了一席之地。 我们在管理人员的催促中,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退思园。看着黑漆大门缓缓台上,浓重的暮色霎时从四面围上未,眼前这座百年古宅渐渐模糊了轮廓,恍若退入到时光深处,咫尺对面却已是遥不可及。
好一座古墙、水渠紧紧环抱的古祠堂,远联峨山,近傍岷水,座落于眉山城内西南隅。它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建为三苏祠。因苏氏一门三杰雄视百代,使这眉州古祠早已远近闻名。这不仅仅是由于它具有一般名园动人的风姿,尤其是它还藏有苏氏大量的文物珍品。所以,从明代以后,不知有多少骚人墨客来这里饱览了奇巧的景色,吟出了优美的诗篇;不知有多少高人雅士来这里留下了永久的楹联,拓出了珍贵的字画。近年来,来华观光的外宾和眷恋祖国的归侨到这古祠游览的,更是络绎不绝。
我和朋友随着南来北往的游客相携跨进了三苏祠。进入祠内,迎面是两棵高大的银杏,巍巍然站立在殿门的两旁,冠盖相接,千枝万叶,遮天蔽日,宛若两把巨伞,据传为清代所植。
银杏冠盖之下,绿荫掩映之中,由数十盆奇姿异态的盆景镶边的通道直达殿堂正门。“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楹联灿然夺目。跨进门去,就好像走访苏府,拜谒文豪似的,令人顿有超脱时代、回溯往古之感。端庄的殿宇,改建于明洪武元年,几经修葺,宛然新建,檐角欲飞,画栋雕梁,耀人眼目。这殿堂内,原有三苏父子三尊高大的彩色塑像,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可惜在“”时期被毁掉了,谁不叹为恨事?且喜胜地逢春,很快就要为三苏重塑金身了。眼下,殿内虽无三杰塑像,但匾对颇多,皆富诗情画意。巨型木刻珍品如清代眉州直牧冯会所作的《三苏图》,明代仇英所作的《东坡笠屐图》,形象逼真,耐人寻味。还有很多当代名家的诗画,丰富多彩,使人流连。殿前两旁的东西厢房,也陈列着大量元、明、清以及当代的名人字画。殿堂对面是东西两座碑亭,东亭内存有苏祠立祠记祀碑,西亭内存有难得一睹的东坡手迹石碑。古今过客,于此拓字者不胜其数。
大殿后是启贤堂、木假山堂、洛美堂,鳞次栉比,堂廊相接。启贤堂前,有三株并立的珍贵的金银桂树,黄的如金,白的如银,花团锦簇,缀满枝头,金风徐徐,飘来浓香四溢,游人都禁不住合掌叫绝。这是后人为追念三苏父子的文章“天香云外”而专门培植的。邻近那棵并蒂丹荔,已有三百多岁了,依然亭亭如盖。这株并蒂丹荔沿于东坡三十三岁离家时,与其亲友手植荔树送别待归的故事。东坡曾为诗云:“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而今古祠复苏,丹荔仍秀,东坡先生该回来了!思念着东坡先生,步入启贤堂内,堂内存有东坡先生的书法影印手迹和珍贵碑文的拓本。东坡先生的书法实在是气魄雄奇,出入百家,自成一派。人们见了,不能不情思飞动,浮想联翩。来往游客,或诵“赤壁”之赋,或歌“大江东去”之词,纷纷沉醉于一代文豪翰墨馨香之中。
启贤堂的背后是木假山堂。这是清代康熙四年(1665年)本于苏氏故宅的木假山而设置的。原老泉家中蓄有木假山三峰,并撰写了《木假山记》和诗。因老泉珍爱此山,父子三人于宋仁宗嘉v四年十月离家赴京城开封做官时,将木假山运至京城所居的南园庭前。当时著名诗人梅圣俞因爱此山而有韵赞;后来陆游等人也多有木假山的题咏。我站在木假山堂前,诵诗读文,观山看景,品赏那三峰突起,峭然挺拔,直刺苍穹的态势,顿使我神思飘逸,无限感怀。
木假山堂的右前方是云屿楼,始建于清光绪三年。因有三分水,二分竹,故文有“岛居”之称。此楼面临大池,万竿绿竹掩护。前有石砌雕栏围成的无水方池,置有奇花异草的盆景,游人到此,甚觉别有天地,兴致为之猛增。尤其在云屿楼头,凭栏眺望,峨眉之姿,古祠之丽,远景近景,尽在一览之中。俯瞰那抱月亭前一汪澄碧的池水,映着天光,白茫茫的,真像一幅巨大的白练。
西去数十步是披风榭,这是清光绪二十四年仿南宋时期眉州城内环湖中的披风榭重建。爱国诗人陆游有词云:“故乡归来要有日,安得春江变酒从公倾!”足见对坡仰慕之忱。而今披风榭后虽无春江,但却有赛过春江的一块数亩方塘,名日瑞莲池。登临披风榭,坐定飞来椅,只觉得阵阵凉风拂面,股股馨香扑鼻。抬眼望去,好一片绿的海洋!莲花刚刚开过,剩下一池莲叶、莲蓬。池水是绿的,莲叶、莲蓬也是绿的,绿得那么深,绿得那么美,连池上的天空、云朵也染上蔚然深秀的色彩。我,简直醉了!尤其是那座落在半池之中的构思精巧、古色古香的飞檐尖顶亭子。由长廊连接东西,变成一个通道,时时有游人经过,或坐于亭上观景,亭子和游人都好像浮在绿海上。纵在冬春季节。满池荷莲隐匿后,这池上的景致也够使人动情的:亭子、长廊、朱栏、游人,通通倒映水中,但遇一阵风过,池面一时闪动,水中倒影顿时会变得更多、更可观了。东坡有诗云:“乱我须与眉,变为百东坡。”据说这亭子即据此诗而造,名曰“百坡亭”。但我想,后人建造百坡亭,恐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即激励后辈儿孙追赶和超越坡,在文学艺术上有更大的建树。三苏故地,物华天宝,不该只出一个东坡,应该出十个、百个东坡。
百坡亭西端池畔,有座近年来新造的碑亭,虽是新造,但却具有古建筑的特色:所辟两门如亭,檐绕龙凤浮雕,朱栏和窗棂着色讲究,两副楹联:“木假山堂怀旧柏,瑞莲池畔读遗碑”“亭上雄文凿青石,槛前修竹忆南屏”,十分醒目,令人触景生情。亭内有珍贵的马卷碑、柳州碑等,石碑林立,碑文甚美,真书、行书、草书兼备。往来游客,深受感发,往往奋袖出臂,挥指描摹,迷恋其间,良久不去。
跨弓桥,过小渠,抬头可见一亭建在三水汇集的圆池中央,名曰鱼亭。鱼亭北面的弓桥之下,浓密的树荫之中,一亭如船,名曰船坞,浮于渠水之上。从船坞岸上的桥头,向西极目,可见百花圃、式苏轩、八角亭、半潭秋水,都在竹树掩映之中。近处有一块八角小池,名曰洗砚池,相传为东坡兄弟青少年时期写字、作画、为诗、为文后洗砚的小水塘。这池中水与别处不同,碧绿得发黑,然而又是洁净得闪亮,真如一块碧琉璃。人在池边,影在池中,令人感到“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委实是一幅淋淋漓漓的水墨画!我忽然想起坡的有名譬喻“雪泥鸿爪”,不自觉地去寻觅坡兄弟二人在此洗砚所留下的故迹。可惜人世沧桑,故迹已不复存在了。但这洗砚池本身就是东坡兄弟留下的故迹。看它池水尚墨,甚感“源远流长”四字的含义。
游兴未减,不觉月已东升,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三苏祠。不知是谁情不自禁地朗诵起坡的诗来:“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仰望天上的明月,勾起我多少遐思啊!“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苏轼一生反复歌颂过的明月,把我和他联结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