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1: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标准化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标准化;现状;对策与措施
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1.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和科学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必不可少的基础手段和基础工作。现代企业的生产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严格分工和广泛协作基础上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标准化,不论是企业新产品开发,还是工艺创新,从研制到鉴定都需要标准把关,只有符合标准才能在生产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才能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标准化工作是企业联系各部门的纽带。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而它们之间又存在内在的联系,只有通过各种标准来约束彼此,才能使整个生产过程按照科学的规律运行。避免仅是依领导指令行事,而不是依章行事,也可以防止人浮于事,责任不清的现象发生。
3.企业标准化是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产品的质量管理离不开标准,没有先进的标准,就谈不上有高质量的产品,产品标准是否先进、合理以及能否在生产实践中正确地贯彻,都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全面质量管理所强调的是全部门、全员、全过程的管理,而它们都是以标准化为基础。企业通过贯彻标准还能揭示出产品质量的差距,使企业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促进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4.企业通过标准化对某些零部件合理归纳和简化、控制了多样化和复杂化。如果对产品品种规格合理简化,就能为企业高效率利用工装设备和专业化生产创造条件,达到提高效益、降低消耗、降低成本的目的,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现状
1.管理层对标准化工作重视不够,一提起标准化工作,管理层就认为有制度就行了。没有配备专职从事标准化工作人员,只有在企业起草产品标准时,才做一些必要知识的学习。许多中小企业的标准化人员和企业管理层的思想还会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标准化观念影响,认为企业标准化就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一些计划,达到某种标准就算完成了任务,没有从市场经营的角度去重新认识标准化的作用。
2.标准化人员水平有限,平时的工作只限于开开会,查查资料,不再追求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工作方式的改善,有些企业没有专职的标准化从业人员,就根本谈不上去学习业务,提高业务水平,导致从业人员水平有限,标准化实施起来有难度。在制定标准时就会走弯路,花费的时间长,修改的次数多。
3.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多数企业管理层一心想通过产品销售、产品开发、生产进度提高摆脱企业的金融危机的困境,忽视了利用标准化工作来促进产品和销售,改善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
4.有的企业制定标准要求过低,按常规来说,企业制定自己的产品标准时,一般应不得低于同类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标准促进产品质量的目的。
三、当前做好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1.建立完善标准化体系,健全组织结构。企业的标准化体系要根据企业内部结构,按照企业的管理目标与发展要求,有机地组织、协调,使之有序,有效地正常运转,使企业全体员工的标准化观念和意识得以加强,使标准化综合效应充分发挥。成立有管理层参与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小组,提出和企业方针、目标相适应的标准化任务,制定有效的标准管理制度,并设立专职兼结合的高素质标准化工作队伍,负责企业标准化的全面工作。
2.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调动标准化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标准化人员必须加强学习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不断补充标准化相关知识,特别是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业务知识,熟悉本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状况,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同时要有较强自学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善于利用最新知识和技术。
关键词:标准化 企业 管理
一、企业标准化是重要基础
企业标准化是一套分层次的控制网络,具有很强的控制功能。企业标准化工作是企业组织现代化生产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改善产品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标准化体系中所提及的指标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企业以这些成熟标准为依据,必然会使企业标准在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及安全可靠性等方面得到保证,从而为我们提供先进合理的衡量尺度。企业标准化要求企业整个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各项工作以及全体职工都要按标准办事,真正使每个部门、每个人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效果有奖惩,从而彻底扭转企业技术落后、管理落后、互相推诿、效率低下的局面。
二、经济发展与标准化
经济发展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简单地说,就是基于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和传统经济相比,它的基本特征是高技术化和全球化。具体表现为:经济主体交往趋向全球一体化;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交换手段;以集约型生产方式为主;以高科技、信息技术为经济增长原动力;它的资源是共享的,对人类的供给是无限的。我们所面临的新经济时代的主要标志有:信息化、网络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交通运输业的长足进步;经济呈现全球一体化趋势,这集中表现在市场全球化、资源配置全球化、竞争规则的国际化三个方面;资源更加匮乏,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保护问题更加突出,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日益广泛关注的焦点。经济时代的出现,既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经济欠发达国家的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事实上,历次经济技术革命无一不在资源配置的手段、途径及效率上产生了重大变革,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经济下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更需要利用有限的资源投入,生产出更多符合顾客需求和期望的产品,以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企业必须把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加以系统、科学的管理,降低成本消耗,提高质量和效率,以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标准化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标准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为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的问题指定共同和重复使用规则的活动,它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可运用到生产、开发设计、管理等诸多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标准化表面上看起来是业务流程的优化和规范,但实质上是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的再生,通过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使企业获得更大成功。从宏观发展的角度看,通过标准化以及相关技术政策的实施,还可以整合和引导社会资源,激活科技要素,推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加速技术积累、科技进步、成果推广、创新扩散、产业升级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标准化管理是科学的管理手段
企业加强标准化,不仅仅表现在技术领域,也表现在管理领域。标准化为企业实现各项管理职能提供共同准则和科学依据,企业只有借助于标准化这个重要手段,才能更有效地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和各个环节合理地组织起来,使每个部门、每个人分工明确,职责清楚,以实现企业管理工作的高效化、合理化、科学化,这样才能促进和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作业计划,成本核算等,都是首先制订工时定额标准,通过标准化来进行的。当时,美国的各种企业看到标准化的显著经济效益,对标准化大为重视,事事都追求标准化,标准是企业的法律,使标准化思想牢固地树立在企业的每个职工头脑之中。
四、建立企业标准化机构的必要性
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涉及企业内各个部门,贯穿于生产,经营和管理各个环节。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同企业的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和生产管理等一样,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立企业标准化机构是搞好企业管理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需要。现代的企业标准化工作,并不局限在某个部门,而是各部门,各车间,各个岗位都需要开展标准化工作。因此,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实际上任务是十分繁重的,需要一个统一的职能机构来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等管理工作,否则影响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建立企业标准化体系对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是摆在每一个企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只有通过标准化才能达到此目的。企业标准化体系中所提及的指标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企业以这些成熟标准为依据,必然会使企业标准在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及安全可靠性等方面得到保证,从而为我们提供先进合理的衡量尺度。企业标准化要求企业整个生产过程、各部门的各项工作以及全体职工都要按标准办事,真正使每个部门、每个人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效果有奖惩,从而彻底扭转企业技术落后、管理落后、互相推诿、效率低下的局面。
五、我国企业标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层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标准是由国家行政部门制定,由质量管理部门和企业来执行,在标准的制定上仍没有脱去计划经济的烙印,行政色彩浓厚,标准修订周期长,对市场反应不够及时。某些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滞后,标准水平偏低,标准制定没有很好地与技术水平结合,与世界贸易准则结合,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低。
(二)、企业层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的标准化管理体制的制约,企业在制定标准上不是主动参与,在标准的采用上是被动的执行。标准制定和使用的脱节,带来了标准执行难的问题,更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例如生产型的标准体系和现在的市场需求不协调,由于企业不是制定标准的主体,造成标准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的使用要求,难以调动企业使用的主动性。造成的结果就是领先企业的标准往往代表所在行业的最高水平,没有企业的主体作用和竞争环境,使得标准的水平不够高。
(三)、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
在新经济下的企业发展以及所需要的标准化管理都需要一个更为健康的发展环境,标准化管理环境是对标准化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机构或力量,可以对标准化的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目前我国标准化管理的外在环境主要体现在社会因素。现阶段我国企业行业协会只是政府机关的附庸,而非民间企业自发组成,无法成为本行业企业利益的代言人,人才短缺,经费拮据,机制僵硬,不能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标准的制定以及标准化管理的推广过程中没有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其组织功能、研究功能、推广功能都被弱化。
六、加紧完善企业标准化管理对策
(一)、制订明确的标准化战略
标准的形成和制定的背后,反映了一个国家在某个行业或领域的平均发展水平和技术能力。在新经济下标准体系建设应该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力度,要站在全球竞争战略的高度进行标准化管理。目前我国的整体发展水平正处于急剧上升的阶段,但在综合实力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政府向民间机构适度授权
标准化体制建设应充分发挥专业团体的作用,应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提高其在制订和推广标准方面的积极性,促使其在相关标准的制订中能有效地反映本行业的呼声,维护本行业的利益。
(三)、企业要全面建设标准化管理文化
企业标准化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程,标准化运行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上至最高管理者,下至企业普通职工,上至产品技术研发,下至日常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卫生管理,确保覆盖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涉及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章林京.新经济下的企业标准化管理浅析[J].经济与管理,2010(9)
[2].邱湘煜.探讨新经济下企业标准化管理[J].科学之友,2011(3)
1 标准化管理在家族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标准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企业管理工作贯穿其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尤其是在企业规模扩张之前,要做好基础性工作,这就要求做好标准化管理工作。此外,现代企业劳动分工多为详细,协作关系复杂,生产过程紧密相连,这就对各部门协调有较高的要求。企业标准化则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
2 我国家族企业标准化管理中的问题
2.1 管理者个人绝对权威,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家族企业中管理者通常是一个复合型人才,他们的作用非常明显,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容易形成个人的绝对权威,限制了下层人员的技术创新之路。而且家族企业往往局限在家族成员中选择人才,企业管理人员大多是非专业性人才,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很难为本企业高层提供有效的信息。
2.2 对标准化工作流于表面,形式化大于职能化
许多家族企业对于标准化内涵理解不够,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各种问题。有的企业建立了相关标准化制度,但在现实运行管理中,相关制度并没有真正“落实到管理上,体现在实践中”,仅仅在每年汇报总结或者接受领导检查时才抛头露面,平时基本是束之高阁。
2.3 投资扩张盲目,缺乏标准性
家族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下,管理者常常主观臆断,夸大市场需求或者低估了成本,对于零散的支出没有标准化的预算,项目尚未建成就出现资金短缺,造成投资效益低甚至投资彻底失败,这些错误的评估都是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的根源。
2.4 成本控制薄弱,缺乏风险评估机制
目前来看,大多家族式企业成本管理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控制,缺乏有效评估,忽略了事前预测和管理决策,导致了账面成本的不完善。对于现金问题,资金闲置使资金没有充分发挥其货币时间价值,资金不足又会造成资金呆滞,长此以往,资产流失浪费现象会非常严重。
3 家族企业标准化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3.1 家族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下
家族式企业自己人管理自己人的方式存在很大问题,比如没人愿意建立束缚自己及亲人的规章制度,也无法成立具有激励约束的机制。目前仍有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仅仅是“纸上谈兵”,形式大于实质,失去了应有的执行力度。
3.2 家族企业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存在不规范现象,就财务机构而言,财务机构设置不健全,财务与会计分工分配不合理或者没有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此外,由于当前社会环境、组织结构变化越来越快,而管理者忙于其他事务,使企业组织机构不能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致使企业很快被淘汰。
3.3 家族企业产权不明晰
企业产权制度是其他制度是否有效率的决定因素,产权模糊是影响家族企业发展的一大弊病。其表现在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产权界定不明,还有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产权不明,原始产权主体界定不清,人力资本在企业股权安排中缺失,这样就为日后的产权纠纷埋下了隐忧,阻碍了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3.4 企业深受市场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各行各业都深受影响。为了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并适应经济发展规律,每个经济周期国家都会对经济政策进行有效的调整,这些经济政策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与企业的生存发展密不可分。企业如果没有对市场的调整做出相应的改善,就会管理失灵,最终没落。
4 解决家族企业标准化管理问题的相关建议
4.1 摒弃家族观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竞争加剧,家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随之显现,如果企业想持续经营,就需要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家族企业中,要求其有制度的跟随。因此,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决策监督制度等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要向市场竞争需求靠拢,向优秀的企业靠拢,向建立国际化、规范化管理大目标靠拢。
4.2 提高人员素质,加强技能培训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标准化更是如此。提高全体员工的标准化认知度是企业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企业管理人员要对全体员工进行有关理论知识、业务技能以及政策方针的培训,不断补充新知识,学习新技能。由此来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企业员工的标准化观念和意识,调动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综合效应。
4.3 加强企业的标准化控制
企业要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注重预算管理。在企业生产中,采购、管理、销售等一系列标准化管理控制制度必不可少,应将预算作为所有当期财务配置的根底,分清各岗位的责任,树立一套规范的预算管理体制并且进行有效的执行和严格的监控。企业要建立科学规范的项目投资决策程序,进行严格的考察,减少财务决策的风险性。同时,企业也要对投资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有防范措施,能够进行有效控制,适时地推进资本扩张和产业扩张。
4.4 兼顾各方利益,有效实施企业标准创新
要加强与企业相关人员的合作,如供应商、政府、主管部门、科研机构等,集各方优势于一身,建立企业标准化制度。在标准的确定及执行中要有所创新,打破传统,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展现个性化企业特征,突出自身优势。同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5 结论
总之,家族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避开家族企业的弊病,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拥有一套规范标准化的管理体制,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不断提升家族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拒绝贪污、腐败现象。在具有良好发展基础的同时,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构建有效的资金体制,提高企业的创造性和整体素质,带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
作者简介
【关键词】物业服务;标准化;管理
一、物业服务标准化的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有关物业标准化服务的立法受到了国家的重视,早在一九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就对标准化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案,按指定标准不同可以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四项,这四种标准的水平不一样又可以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立法对于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是有利的,行业内也对标准化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首先从国家立法层面来说,物业标准化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有详细的立法内容和实施细则来规范物业服务企业的行为,而在我国除在2008年实施的《物业管理条例》中对物业服务企业的相关权利义务及内容有了简单的规定,却并未对这一行业的服务标准作出更详尽的规定。很多时候,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找不到相关法律规定,没有标准也就容易产生问题。许多大的物业服务公司为了提升自己客户的服务体验通常采用一些国家推荐性的指标要求自己,这也是一些企业的自愿行为,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加深,物业服务作为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亟需一部相关的国家标准来作为行业的指导性文件。
物业服务企业目前遵循的最高法规是有我国建设部修订的《全国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大厦、工业区)标准》,也就是行业内统称的国优标准,这是物业服务行业最为熟悉的标准但并不是硬性指标而是带有示范意义的标准。它是通过对申报参加全国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商业区,工业区三类物业的企业进行评估和验收,更多的是对企业的评比而不是规范,所以,这项标准只能算作是示范标准而不是行业标准。
在我国各地方都颁布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物业服务标准规定,如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都颁布了一些关于物业管理服务等级的评定的相关标准的文件,来鼓励物业服务企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规范当地物业服务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无论是从标准上还是从全面性上都不能都做到对整个行业起到指导性作用,不能涉及物业服务的所有方面,而在我国许多其他地区甚至没有相关的地方性规定。
令人可喜的是,随着物业行业的不断成熟,许多大的有实力的物业公司为了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满足当前客户的需求,迎合国际化潮流提出了企业内部的相关管理及服务标准。从自身的服务实际出发为整个物业服务行业水平的提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物业服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好的物业服务实贴心的让人舒适的,而差的物业服务给业主带来的往往是生活上的巨大不便。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物业服务公司的服务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打着某某洋品牌服务标准,生成自己的物业服务能够怎样怎样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只知道扩充自己的服务范围却不知道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表面上看着是高标准严要求高收费,但是却在实际实施当中大打折扣,这样的物业服务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让业主大跌眼镜。从长久来看,这对物业服务企业是十分不利的,物业服务没有严格的标准而是依据简单的从业人员的个人意志来决定很可能造成物业公司的经营失败。而只注重经济利益不注重服务的提升也是一种短视行为,对行业本身也是不利的。
二、对于物业服务标准化的认识
人们对于标准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某些产品上的硬性标准上,如某产品的安全指标,含量指标等一些具体化的指标上面,但是服务的标准就不同了,服务不同于普通产品,它是无形产品,对于服务没有硬性的规定,如怎样才是好服务,怎样才是坏服务,这种客户体验超强的产品的标准完全来自于客户的反馈,当然也与一些具体化的事情相关,如暖气管道热不热,小区环境好坏等有关系。一套完整的物业服务标准应囊括物业服务端的各个方面,使业主能够有直接并客观评价服务的依据,也是物业服务企业展开服务工作的依据,这关系到业主对企业服务的认可和评判。管理标准也是实现制度化管理的依据。
物业服务公司在开展工作之前要将自己的服务标准体系划分为服务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部分,这样明确的划分不仅能让从业人员能够明白服务内容也能让业主明白服务的标准。服务标准就是物业公司在为业主提供物业服务之前要承诺给业主什么样的服务体验,这是业主判断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产品好坏的准则,也是相关企业进行企业管理的基础。
管理标准是在进行物业服务过程当中企业自身服务规范的重要方法,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要求从业人员决定了物业公司能够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涉及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与服务模式的创新,服务质量的创新,人员管理,安全职业健康管理等等与物业服务相关的管理方面。
工作标准更多的是执行层面,即行为规范。它规定了某一岗位的某种职责,这种规定能够把责任落实到人,对从业人员有着基本的规范作用,对提升客户的体验有着积极的作用,严格的工作标准是良好物业服务的开端。
服务标准化是需要企业与客户共同探讨得出的,企业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客户在体验服务的过程当中提出的一些建议被总结出来作为行业的行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服务提供企业的服务质量,这种不断的提出问题,总结经验的过程促使了物业服务业的发展,对物业服务标准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物业服务企业实施服务标准化的思考
一个行业发展的成熟的标志就是细化了的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标准化的重要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竞争越来越激烈,物业服务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增加,市场上开始出现了一些定制的物业服务内容,这样一来,客户挑选的余地越来越大,物业服务企业由原来的单纯抢占市场正逐步转向向客户提供定制服务的阶段。建立与客户要求相符的服务机制已经成为一个物业服务企业存在的重要核心竞争力。
一些优秀的企业在提升自身服务品质方面一直在不懈的努力着,通过制定严格的企业标准,管理标准和执行标准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客户体验。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客户需要美好的服务体验,企业需要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而生存。现如今一个服务企业要向生存一定要靠良好的客户体验。
四、结束语
物业服务的标准化对物业服务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喜的看到无论是国家,本行业,还是企业本身都在市场的推动下进行着变革,物业服务有了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提升物业服务质量是要靠一套完整的制度才能完成的。
【参考文献】
[1]李薇薇,苏宝炜.物业服务企业的标准化运作模式[J].中国房地产,2009(10).
关键词:安全标准化管理;影响因素;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所谓标准化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管理局风险管理工作组(ISO/TMB/RMWG)的风险管理标准化工作在一些世界先进国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比较有代表性的是ISO/IEC GUIDE 73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制定的、在国际范围内都颇具影响的。业务管理(service management)是指对公司经营过程中的生产、营业、投资、服务、劳动力和财务等各项业务按照经营目的执行有效的规范、控制、调整等管理活动。包括应用管理、大客户业务管理、自定义的业务管理等。
一、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管理机构不够完善
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其中一条是企业负责。企业负责的关键在于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企业法人在整个经营管理中,要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就必须做到安全生产。要做到安全生产首先就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
劳务分包商、个体私营企业许多没有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专职安全员一般也是挂名的,平时根本不到现场,最多只是应付上级的检查。工地的现场主管既是施工员,又是技术员,还是安全员,一兼多职。安全生产制度无法落实,施工管理混乱,安全生产没有切实的保障。国有企业安全组织机构虽然比较健全,也有必要的安全管理制度,但是公司安全部门和项目安全部门的管理权限不够,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现场安全员发现安全隐患不能直接安排人员整改,要先报告,能否落实还得施工队或者项目经理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遇到施工进度与安全发生矛盾时,总是难以摆正关系。
2、安全意识淡薄
从管理人员到基层施工人员安全管理意识淡薄,无论从施工队,还是到某些管理人员,认为安全无所谓,只要重视“质量,成本,进度”就万事大吉,片面错误的认为安全只是一种形式主义,只是一种表面工作,而忽略了项目目标管理中安全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安全无法保证,何谈生产与发展。
“管生产就要管安全”这是施工现场每个施工人员的法定责任,这个方面主要针对项目部的管理人员,认为抓安全的职责就是项目的安全部门负责人,以及政府有关方面的职能监督管理部门,自己管现场施工管理就只管自己的施工质量,这种错误的认识给安全埋下了多少隐患,安全部门即使天天到现场检查,去现场盯梢,也不能保证不出现安全事故,只有现场的每一位施工人员负起自己法定的安全责任及时发现立即整改方是保证安全的上策。
3、 安全费用投资少
有的项目领导和劳务施工队老板舍不得安全费用投入,在采购安全设施用品和劳动防护用品时为了省钱,购买一些既便宜、质量又差的物品,根本不能满足安全方面的需要,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采购的灭火器材到发生火灾的时候才发现根本喷不出东西来,一排的灭火器材成了保管室的装饰品,而造成了事故的发生、扩大。针对这个问题项目应该加强安全费用的投入和管理,对于安全费用绝对不能贪图省钱,该投入的必须确保费用的投入,对于劳务队安全费用的投入也要加强监督管理,实在不行就由项目部统一采购,提供给施工队使用,从源头保证安全资金的落实。
4、重质量轻安全
这方面主要是上级部门的安全检查,无论是公司的还是地方安监部门的检查,每次都会把现场的安全隐患以及不合格的地方下发整改通知,项目部安全管理人员权限太小,只能草草的给了一份书面整改通知,如何落实整改还要看项目经理和分包队伍负责人如何沟通,这种重质量轻安全的态度问题会把安全仅仅当做书面教条,未能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对于项目施工责任重大。
二、采取控制措施,确保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
1、组织措施
生产经营单位组织保障目标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保障;二是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保障。要落实目标控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明确各级目标控制人员的任务和职能分工、权利和责任、改善目标控制的工作流程等。组织措施是其他措施的前提和保障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2、技术措施
技术措施不仅对解决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可以通过选择恰当的设计方案,工艺过程和合适的原材料来彻底消除危险因素,从而做到本质安全化。在许多危险因素不能被根除或很难根除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安全技术措施来限制或减少危险因素,进而保障人们的安全。
3、合同措施
由于施工安全控制要以合同为依据,因此,合同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项目负责人应确定时工程施工安全控制有利的组织管理模式和合同结构,分项不同合同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对每一个合同作总体和具体的分析。合同措施对安全目标控制就具有全局性的影响
4、施工现场危险源的识别管理
危险源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是具有可能意外释放的能量和(或)危险有害物质的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而危险源的存在是发生事故的根本原因。因此应做好危险源的辨识,切实消除危险源或者降低危险发生时的严重程度,才能更好的控制危险源,减少安全事故,使人的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
5、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施工现场作业是人、物、环境的直接交叉点,在施工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直接从事施工操作的人,随时随地活动于危险状态的威胁和伤害,随时受到自身行为和危险状态的威胁和伤害。人为的因素导致事故占80%以上。人的行为是可控又是难控的,人员的安全管理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作业人员安全管理的核心是如何控制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和如何保证作业过程的合理与规范。由于人的行为是由心理控制的,因此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应从调节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决定态度、态度决定人生,要将良好的行为作为一种好的习惯,来保护自己、他人不受伤害,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6、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
由于物的能量意外释放引起事故的状态,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施工生产过程中,所有物的不安全状态,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物的不安全状态既反应了物的自身特性,又反映了人的素质和人决策水平。
三、结语: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标准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企业来讲,要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必须加强标准化建设,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构建标准化体系时,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各种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上,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许成进,潘江桥,等.市场经济下企业标准化的探索与创新[J].航天标准化,2009(2).
[2]孙作盐.全球一体化与企业标准化[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9(1).
[3]陈力,崔永东.运用标准化模式提升煤炭企业财务管理[J].现代商业,2010(3).
【关键词】项目成本特点;石油企业;标准化管理
1引言
石油工程监理主要是指社会化以及专业化的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接受项目业主的委托以及授权等,在有关政府以及部门的许可之下对相关项目的建设、相关项目是否符合我国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督以及度量,同时对项目合同、项目的文档资料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实现石油工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当前来看,石油监理企业作为独立化的企业,在进行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项目的成本控制,通过对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以及税金的控制实现企业发展的最优化。
2石油监理企业项目成本特点
监理公司在接收到石油企业所实施的有关项目建设之后,接受业主所委托的有关内容,制定专业化的管理监督策略,以对项目的建设实施一定的监管。通过规范化的管理监督策略能够有效降低石油监理企业所消耗的人力与物力,保证项目监督的有效进行。同时,项目自身具有唯一性、地域差异性以及业主要求特殊性等特点。唯一性主要是指每个工程项目都具有其区别于其他项目的特殊性,由此导致花费在不同项目上的主要成本结构不同。地域差异性以油气管道工程项目为例,工程范围往往地域跨度大,施工距离长,由此造成了处于不同地区的工程项目,受到该地区地质特点、物价水平等因素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成本支出水平。业主要求特殊性指监理方作为工程施工过程中独立于业主与承包方的第三方,在与业主签订监理服务合同时,不同类型的业主会提出与该工程相适应的特殊条款要求,由此很可能会带来项目监理成本的结构差异。
3目前石油监理企业成本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3.1成本管理意识缺乏
首先,针对我国目前石油工程项目来说,监理企业对于成本管理的意识比较薄弱。很多监理企业没有系统地将工程项目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以及相关的税金利润等划入规范化的成本控制当中。而且部分职工对于成本管理的意识也比较薄弱,最终导致其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严重影响到了监理企业形成规范化的成本管理体系。而且对于石油监理企业来说,其工程管理成本大多数都是人工费用成本,其他费用例如办公费、折旧费以及水电费等占比重非常小。然而很多石油监理公司在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中,会出现人为审批的现象,缺乏事前控制以及预算规划,导致在监理项目的监督管理过程中,没有进行成本管理的规范化,导致石油项目工程成本大幅度上升。
3.2没有规范业主行为
石油监理公司与常规的工程监理公司相同,在进行监理工作的过程中,业主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监督的有效性以及工程项目的预期进度。而在监理公司监管的过程中如果工程发包方过多干涉监理公司的工作,没有按照监理工程师所提出的指令来进行操作,最终便会造成工程成本的上升。对于独立化的石油工程监理公司来说,在进行监理的过程中应当按照监理工程师的计划以及指令来进行,业主所需要做的是做好对监理工作的管理,避免直接参与到项目的成本管理当中。
4规范化的石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
前述笔者针对石油工程项目在成本管理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有关特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发现石油工程项目相比于普通工程项目来说规模较大,在进行成本管理过程中更加应当注重规范、科学的管理体系。下面笔者就石油监理企业规范化的成本管理体系进行研究。
4.1设计阶段
在设计阶段,石油工程项目的监理成本控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于整个项目的建设施工起到了铺垫性作用。目前我国在标准化的管理过程中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在设计阶段进行工程监理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监理企业自身同时也要重视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在设计阶段,监理企业需要对建设单位所选择的承包商资格进行审核,对石油项目承包商的建设标准是否符合项目建设的标准进行确定。同时在设计阶段需要对石油工程项目所采取的施工工艺等进行审核,确定科学、经济的施工工艺,从而实现工程项目的成本最优化。同时需要避免在前期阶段出现设计上的变更问题,避免由于设计方案的反复变更造成工程成本的上升[1]。
4.2施工阶段
监理企业应当实行规范化、动态的合同管理,在不同的施工环节应当对财务费用以及各项费用成本进行明确规定。定额费用标准、人工费、材料费以及机械设备费用都需要进行详细规定,以确保工程项目成本的可追溯性。[2]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进行石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进度款控制时,应当充分结合计算机软件以及程序来核算定额费用,以确定阶段性的成本费用。同时在完成一个具体的施工环节之后,需要由监理企业签字确认才能够予以通过,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有效地保证了石油项目的监理成本。
4.3竣工阶段
在监理企业施工结束之后,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管理环节,主要是对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人员伤亡、突发状况所消耗的费用进行一定的核算和总结。同时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进行监管,避免在石油项目竣工验收环节出现复查及其他状况。因此监理企业在竣工验收阶段的标准化成本管理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针对项目成本特点制定标准化管理
当前项目实施呈现出唯一性、地域差异性以及业主要求特殊性等特点,因此在实际的成本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诸多局限。基于上述项目成本特点,石油监理企业在实际的成本控制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5.1形成以人员为单位的成本定额
由于工程监理往往以人员考勤作为工程进度的衡量标准,根据企业以往的财务历史数据,结合所监理的工程类别、人员考勤得出每人每月的各类成本定额体系,以便在以后进行项目投标估价及中标后的运营控制中,以人员派遣数量为基础,套用相应的成本定额来得出项目预计成本或目标成本。
5.2根据监理工程所在地域设立不同的成本系数
以国内项目为例,各区域的经济环境、消费水平及习惯都会存在着各种差异,企业可根据财务历史数据,对不同地域的同类成本进行比对,形成一套与地区地域相适应的成本系数,以此来对项目预计成本进行系数调整,以求更加接近实际项目成本。
5.3严格实施全过程全周期的监理项目成本管理
企业应当在投标阶段预测项目成本,定好投标报价;项目实施阶段滚动更新项目目标成本,分阶段对项目成本的发生进行监控;项目收尾阶段做好成本支出经营分析。
6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主要从当前阶段石油监理企业的项目成本特点以及标准化管理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和探究,随着当前市场竞争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发展,对于监理石油企业来说,如何有效地发挥出项目成本管理的作用,实现监理企业向项目管理型企业的转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随着当前石油项目规模的逐步扩大,在进行项目监理的过程中,预期成本以及成本的估算误差愈来愈大,如何对石油项目实现全寿命周期的标准化管理、前期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中期阶段的成本控制以及后期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是四个重要的方面。监理企业也应当不断创新观念,进一步提升监理企业项目成本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耿凌.关于监理方加强对石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4(34):259+272.
关键词:国际货运;企业;标准化管理
国际贸易和国际货物运输环节众多,过程繁琐复杂,专业术语深奥难懂,以前中国的国际货运企业门槛很高,政府对自然人直接设立国际货运并没有放开,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各行业都加大了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并且2004年商务部重新和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运输业规定实施细则》,再次降低了国际货代企业的设立条件,准入门槛降低了,目前中小国际货代企业发展迅速,截止2011年,商务部主管部门备案的货运企业达到2.7万家,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货代行业虽然表面繁荣,但是也凸显了服务没有标准化、流程化,货代企业发展水平良莠不齐,货代行业的现实现状跟赋予国际货运行业的重要角色定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实施国际货运行业业务的标准化管理,有利于货代业的高效通畅运作、提高服务水平、优化作业流程、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并且有利于货代企业借机做大做强。
2009年3月,国务院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物流标准制修订工作,完善物流标准体系,实施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工程” ,对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影响深远。该《规划》将物流标准体系划分为物流基础标准、物流技术标准、物流信息标准、物流管理标准、物流服务标准五大部分,并且明确了国际货运业属于公共通用类物流标准。我国已经颁布实施的标准有《国际货运作业规范》、《国际货运业务统计导则》、《国际货运通用交易条件》、《国际货运服务质量要求》、《国际货运企业资质和等级评价指标》等一系列的国家标准,它填补了我国货代行业国家标准的空白,为国际货运业的规范经营、科学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可以见证国家对货代行业的关心和重视。虽然这些标准是推荐性的,但是笔者认为,货代企业应比照以上标准的实施,在企业管理的具体方面做到:
一、培育掌握标准化贸易运输术语的专业人才
国际货运是因应国际贸易产生的,国际贸易运输术语有其专业性和特定的含义,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对应的标准,各种国际贸易运输术语对应了货物不同的费率、风险和责任,因此作为货运人必须熟练掌握贸易运输的基本术语和衍生含义,理解透彻其中的费用构成和贸易买卖双方的义务权利,这样有利于开展业务活动以及为处理业务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了客观依据。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导向、提供增值服务的货运企业必须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贸易运输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将国际货运的知识与具体的贸易业务相结合,才能在揽货、订舱、报关、报验乃至提供一揽子物流运输解决方案的过程中精准、快速地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同时有效界定货主、承运人和货运人的风险角色。
二、合同条款的标准化
国际货运人扮演多重的身份,既可能是国际货物运输的组织者、设计者,也可能作为物流经营人与货物托运人订立运输合同,签发货运单据(提单、运单)。因此,货代企业应根据《海商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海运条例实施细则》,将货运人、无船承运人和实际承运人的法律责任进行清晰界定,作为海上运输合同的条款也需明确与托运人、收货人的关系与责任,特别是签发的提单对客户的责任条款,发生海损、货损,延迟、错误交付货物等国际货物运输中遇到的争议情况和仲裁条款,作为无船承运人的免责和责任条款,在合同中尽可能使用国际化的标准术语进行明确。国际货物运输的货物标的往往价格不菲,而且运费也非常可观,如果不明确各方的责任,海上运输发生的意外和损失,足以对轻资产型的货代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
三、业务流程的标准化
国际货代企业一般的货物出口业务流程不外乎揽货人员接受客户委托、报价、接单、订舱、录入资料、安排装箱、报关报验、缮制提单、收取费用、发放提单等环节,如果是安排综合物流和多式联运货物运输,环节更加复杂一些,操作业务人员需不断跟进与货主的沟通与联系,在这个业务流程包含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三者的结合,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效率直接决定了物流的增值程度,货代行业实施业务流程的标准化显得十分必要。货代企业在梳理目前的流程基础上,对每个环节进行研究、分析、改善,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在工作岗位上,因事设人,根据标准化业务流程的实施设置具体的工作岗位,并且设定相应的工作职责, 只有将货代业的业务流程固化和标准化,才能有效地消除工作中人为的不确定因素,使整个业务流程处于一种可控的状态,才能围绕提高客户满意度提供标准优质的服务。实施标准化的业务流程,也是明确货代企业责任,确保货物快速、安全、准确到达目的地的重要保证。货物的运输过程,是不断反复的确认和资料修改的过程,而最终货代企业交付的提单或者货运单却必须是准确无误的,这就对货代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行业务流程标准化,为提高企业运营能力和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国际货物运输单证的标准化
根据联合国贸易便利化与电子业务中心(UN/CEFACT)的测算,一票货物在交易中平均要涉及27个贸易参与方40种单证,而我们外贸运输中经常用到的单证有托运单、 报价单、放柜通知书、提单、订舱计划表、担保函、运费到付通知书、货物运输协议等等,如果在业务流程中使用标准化的运输单证,将会大大提高货代业操作的工作效率,并且减少由于单证不符造成运输链中断引起的货物延误、滞关、压仓、退货等造成的损失。运输单证的标准化需做好相关的术语定义,单证格式的标准化以及代码、数据的标准化表达等。
五、进行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
摘要:建立完善、科学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ERP、PMS,全面提升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使企业的信息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在ERP、PMS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标准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信息的资源整合与共享。
关键词:信息化标准化ERP 科技创新
随着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一步深入,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规范企业管理、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电网建设和运行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素质、经营质量和生产效率的任务越来越重,在标准化和信息化方面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要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来全面提升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使企业的信息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Internet的迅速普及和应用,信息经济时代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网络经济时代。在网络经济时代,人们通过Internet进行更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而且可以突破传统经济的时空界限。为了在这一时代的经济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企业必须改变各自的经营模式,重新构思工作方法,而这一切的实现必须借助信息化的实施。所谓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通过信息集成应用系统来有效地采集、加工、组织、整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信息资源,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信息化实际上就是一个运用先进管理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不断升华的过程。
我国加入WTO后,广大企业直面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挑战,为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加速了向外向型转轨和参与世界经济的步伐。作为国家能源命脉行业的电力产业也不例外。“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的企业卖标准”,标准化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工作,在目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我国电力企业在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上存在“单独开发,独立运行,分散管理,缺乏规划”问题,企业内部各系统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数据沟通和功能联动,形成“信息孤岛”。要实现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就要充分借助现代化管理手段。通过一套完善、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解决电力企业的“信息孤岛”现象,加快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全面提升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由此,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ERP、PMS等便应运而生。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系统,全面整合企业内外资源,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和模式。ERP、PMS致力于在管理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为企业全局实现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在ERP、PMS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标准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信息的资源整合与共享。ERP、PMS系统的上线运行,使公司初步建立其一体化管理体制,初步实现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的转变,原来的封闭式、条块式管理壁垒被打破,规范化、管理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众所周知,现代电力系统具有大电网、大电厂、大机组、高参数及高级自动化的特点。要保证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安全、经济、稳定的运行,必须进行科学管理,而科学管理的依据就是标准。标准化管理是企业推动技术进步、保证安全、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的基础,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率的有效措施,更是企业内部法制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标准化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对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和理解不够、标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不能很好地协调、配合以及标准化信息滞后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正常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网络,形成自上而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确保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必须成立标准化管理的领导机构,提出与企业方针目标相适应的方针、政策、规定,
标准化管理的主要工作是贯彻实施标准,因此,为了能更好地贯彻实施标准,用标准来指导和规范各项工作,应该使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及时掌握现行的标准,使信息传递通道畅通。目前高速运行的网络资源共享系统为标准化管理信息通道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标准化管理人员只要有新的标准就要马上更新,使实施者能查询到最新的标准,形成一个良好的标准信息管理环境。要加大标准化管理宣传力度,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通过标准化宣传培训,使每个员工熟悉自己岗位所涉及的相关标准,并能正确掌握实施。标准化宣传工作重在落实,完善有关规章制度的同时,要制定严格的保证措施。比如选定培训教材,对基层队主要生产骨干进行培训,再由生产技术骨干队 进行培训,班组长在对每个员工进行培训,由此以点带面,实施层层深入、层层渗透的培训方式,从而实现标准化管理的全员参与,增强员工的标准化意识,提高员工的技术理论素质。“在线”培训,“点课试”培训都是各基层单位根据本单位生产实际所采取的培训方式。即把主要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内容改编成直观易懂的培训教材,并建立起安全生产知识、变电运行基础知识、线路维护知识、微机保护知识、实际技能训练、事故处理、反事故演习等学习资料试题库,利用网络资源、随时查询学习。规范变电站值班人员倒闸操作、设备巡视、交接班、事故处理、记录填写的各项工作的操作标准,真正把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更加直观、科学地进行标准的培训学习。
标准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作。从科技发展的历史来看,每一次进步都会伴随着标准的更新和升级,而每一次标准的升级又会促进另一次技术进步的孕育和诞生。技术和标准提升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成为科技发展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标准化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项科技活动,在促进电网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方面,标准化管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电网企业 标准化管理 现状及改进
一、电网企业现状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之下,各省市的电网企业都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形势,如何在竞争中占领优势地位成为各电网企业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因此,大多数国网公司都提出要建设“一强三优”的战略性目标,并积极准推进电网体系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确保电网系统可靠、经济、安全运行。
由于时代、经济形势和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变化,用电客户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都对电网企业的管理提出了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对电网企业标准化管理的要求。
电网企业自经过80年代的升级和大力整顿后,其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力提升,电网企业进行标准化管理有利于电网企业向现代管理企业迈进。现今,进行电网体系标准化建设为电网企业转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进行电网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是保证电能质量和电网优质服务的前提,也可以通过这一措施提高电网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可以成为实现各个电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因而,高度重视电网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它可以不断使电网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基于此,可以将电网企业逐步打造成以技术、品牌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管理企业。
二、理论基础
(一)标准化定义
企业标准化即指为了能够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维持最好的秩序,为实际或者是潜在的问题制定相同的和重复进行使用的规则活动。企业进行标准化是对当今时代领先的科技、世界上实践经验的总结,对电网企业进行的各项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即凭借先前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认定的规章、约定来落实企业管理。落实标准化管理目的就是能够把电网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环节连接起来,使每个工作活动都达到程序化、科学化以及规范化,建立生产、经营最佳的秩序。
(三)标准化管理的意义
泰勒基于标准化管理这一方式探索出科学管理的理论。亨利・福特,美国福特汽车的创办者将标准化管理的思想运用在福特汽车的生产模式中,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现代企业标准化管理时代。
实践证明,如果电网企业的标准化程度越高其发展的潜力就越大,而且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标准化管理也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主要是由于标准化管理以企业的经营效益为目的,依据丰富的生产经验,标准化的体系来提高电网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管理的方式充分论证了“向管理要效益”这一观点。
三、电网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现状
随着电网企业的整顿和升级等一系列提高管理水平活动的开展,其自身的标准化管理也逐步得到补充以及提高。但在标准化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已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类似于对电网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重视度不够,标准化管理体系与其余的管理体系不能良好地进行协调和配合,因而造成标准化管理的信息传递较滞后、标准化管理可执行性不足等问题,以上的问题都从不同程度上约束着电网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长久发展。
(一)重要程度认识、了解不足
电网企业的员工包括部分领导层对标准化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在自身意识上理解不到位,并没有将电网企业标准化管理看作对企业自身的要求,而是将其看作表面功夫仅仅是为了进行电网企业考核;同时,部分员工和领导单纯地认为所谓的标准化管理仅仅是设计一套标准体系,无非就是整理资料等不需要浪费脑力,机械地执行工作任务,从而忽视标准体系的运转实施以及优化,致使标准体系不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难以周全布局和落实。
(二)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衔接存在问题
在电网企业中,并不是只有标准化管理体系,多数都是环境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并存。然而,在部分电网企业中,标准化管理体系在与其他管理体系进行衔接时,没有办法顺畅地连接,因而,在接口上的衔接性能较差,缺乏一体化的思想,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差错和“两张皮”的现象,影响企业运行效率。
(三)标准信息滞后
信息所具有的时滞性极大地影响着电网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正常运行。目前,部分电网企业标准的制定层与实施层间信息沟通不畅,导致标准实施层不能及时获取最新版本标准要求,造成执行时的偏差,尤其是在电网企业内部进行一些技术类指标传递是,缺乏通用性、先进性和实效性的情况更加明显。
(四)标准可执行性不足
电网企业标准制定层,持整体宏观角度制定统一标准,对标准在基层实施层的可执行考虑欠缺,执行程序在流畅度方面有一定的问题,因此会对标准化管理在基层的实施造成一定的影响。
(五)存在失衡和缺乏创新
在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多数领导比较重视制定,对实施和反馈缓解的重视不足,导致与国家电网的步伐不一致,在不同的时期重点不突出,不便于电网企业进一步进行标准化管理。另一个问题就是创新性不足,经常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创新动力不足。
四、电网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改进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标准化的认识
电网企业要想提高运行效率就必须进行电网企业的标准化管理,而电网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也是一件系统性极强和非常复杂的工作。
首先,电网企业想要实现标准化建设就必须以领导的高度重视为首要前提。企业的领导层作为标准化管理的首要执行者,是带动全体员工践行标准化的倡导者,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的高低。只有领导层对这一体系进行重视,才能进一步调动电网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其次,加强参与标准化管理的人员培训工作。与电网企业自身情况相结合,考虑电网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的员工进行个性化分层次培养,以科学为依据制定与电网企业实际相同步的标准培训计划,多样化培训方式,以行动学习、定期考核、集中授课等形式,将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理念渗透和落实到每个员工生产工作的各个环节,提高对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充分理解,并熟悉所在岗位对应的工作要求,重点关注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根据不同阶段来更新标准化工作思路,做好充分衔接标准化管理建设思想的实际工作,有效提升企业标准化管理建设水平。
(二)正确认识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
电网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其他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持,更是他们的基础,多个体系系统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满足电网企业的内需和外需,也能促进电网企业效益的提高。电网企业在实施国家标准GB/T 19001-2000《质量管理要求》和GB/T 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和GB/T 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规范》等标准时就充分体现了企业内部与标准化管理体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企业标准化管理的要求上,建立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等内部管理体系,各管理体系间彼此配合,紧密联系、协调、补充、制约,联动发挥,实现对电网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全面控制,促进安全、质量、服务及经营效益的结合。
(三)强化标准的制定和监督
具有一套标准且可操作性较强的标准是实现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不可或缺的过程。电网企业标准制定需要以整体为框架,充分结合基层实际情况,重点审查标准的合理性与先进性,确保制度的可执行。电网企业要严格按照要求,依次进行审查、批准和,稳步前行。标准一经,电网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相关要求,加强执行监督考核机制,督促其有效落地,将标准作为电网企业工作的规章依据,更好地推动电网企业的、经营。
(四)畅通标准信息传递通道
充分贯彻标准化管理的实施标准是其主要工作,因而为了电网企业可以更好贯彻执行标准,用标准来指导、规范各项工作,应保证标准信息的传递通道随时保持畅通,沟通效率高。
现在,网络资源共享系统的高速运行已经为标准化管理信息通知渠道提供了坚实强有力的平台,电网管理总公司《标准体系表》内的专业标准在实现网络管理之后,对口的专业人员可根据需要随时查阅和下载,比起之前的管理方式将节约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同时,网络建设也成为信息渠道流畅的有力保障。同时,及时更新标准版本,并结合新闻滚动等形式,促进信息的传递,以最新标准指导企业生产经营,逐步建立良好的标准信息管理环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电网企业来讲,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工程。电网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并结合生产实际,对现存的电网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进行改造升级,使其成为衡量电网企业是否满足要求的标尺。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从技术、管理和工作三个方面入手,不断吸取其他行业或者企业成功的经验。与此同时,电网企业还应该意识到其自身的标准化管理建设还需要漫漫长路的探索,在此过程中,必须积极创新,在实践中落实各项政策,坚定不移地打造电网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特色模式,不断发挥标准化管理建设体系对企业经营效益的正面作用,实现国网公司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宏伟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危化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
引言
本人对福建省宁德市危化生产企业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当地危化生产企业曾长期未运用标准化管理手段,这就使得该市危化生产往往伴随着或大或小的各类安全事故。随着我国《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的相继出台,当地危化生产企业普遍出现了管理理念发生转变、从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预防、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文件资料较好规范、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变化,这就使得福建省宁德市危化生产企业的整体安全生产水平大大提升。但该地企业仍然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理解偏差、作业现场管理不规范、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而为了能够较好化解这些问题,正是本文就危化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推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行政方面的问题
对于福建省宁德市危化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行政方面问题来说,达标评审参差不齐、缺乏多样化标准化运用考评标准、标准化运用考评标准不够细化都是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
(1)达标评审参差不齐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监管部门对于危化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视程度不足,不同的评审人员评审水平往往也参差不齐,这就使得一些监管部门重视缺乏、评审人员评审水平较低地区的危化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推进速度往往较慢[1]。
(2)缺乏多样化标准化运用考评标准
在本人的实际调查中发现,我国当下监管部门对危化品生产企业进行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并没有区分危化品生产企业的等级,这就使得一、二、三级的危化品生产企业使用的都是同套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标准,这就使得考评的实际效果受到一定质疑。
(3)标准化运用考评标准不够细化
在我国当下监管部门对危化品生产企业进行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中,这一考评本身没有考虑不同类型危化品生产企业之间存在的不同,也没有认识到气体类、油漆类、树脂类、石油类等危化品生产企业存在的特殊性,这自然使得推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受到了一定负面影响,例如,在福建省危化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中,这一考评中的12个要素便存在着重复交叉现象,而气体类的危化品生产企业也没有实现考评标准的细化,这一现状自然会影响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效果的较好发挥[2]。
1.2企业方面的问题
除了行政方面的问题外,危化品生产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同样影响着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推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实际调查,笔者将这一问题概括为企业重视程度不足、员工缺乏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深刻认识、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存在缺陷、企业欠缺安全法律法规的及时掌握、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基础较为薄弱等五个方面[3]。
(1)企业重视程度不足
之所以会出现重视不足问题,主要是由于很多危化品生产企业在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前,已经应用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等管理体系,而出于对这类管理体系的盲目自信,很多危化品生产企业认为只有延续这些管理体系,就能够取得不输于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效果,这一认知自然影响着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推行。
(2)员工缺乏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深刻认识
很多危化品生产企业的员工认为安全生产标准化不是国家的强制性要求、没有必要列入到企业安全生产和管理日程中,而这种认识的浅薄就使得企业本身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受到了较为严重的阻碍[4]。企业内所有员工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并未采取全员参与的方式运行安全生产标准化,一般管理安全生产的工作只有厂长(经理)、安全员或分管安全的副总参与,大大制约了安全生产标准化运行的本质提升。
(3)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由于很多危化品生产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存在缺陷,这就使得统一完善的部署、“全员”管理要求、档案的统一规范管理往往无法较好实现,这自然直接影响着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落实。
(4)企业欠缺安全法律法规的及时掌握
由于很多危化品生产企业往往不重视第一时间获取相关法律法规,这就使得相关企业很容易出现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行与现行法律相冲突问题,危化品生产企业的发展往往会因此受到较为负面的打击,其安全生产标准化落实也将遥遥无期[5]。
(5)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基础较为薄弱
我国当下很多危化品生产企业存在着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管理人员缺乏、经济效益较低的发展现状,这些现状自然影响着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落实与开展[6]。
2推行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措施
结合上文分析得到的推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实际调查提出了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体系结构、运用信息化和数据化方式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建立新型的管理机制、加强生产车间管理班组的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建立等五方面措施。
2.1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体系结构
在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体系结构中,相关危化企业需要实现如图1所示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结构落实。结合图1我们不难发现,策划行为、实施行为和可信度行为3个基本域是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结构的主要构成,这三者充分发挥各自的管理功效就能制定合理的安全生产目标,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业绩,达到透视化管理的效用。
2.2运用信息化和数据化管理方式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
对于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推行来说,相关危化企业必须结合信息化技术,建立专属于自身的安全生产信息库,如涉及重点危险工艺、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的危化企业。将工艺、重点监控的工艺参数、安全控制的基本要求、自动化监控系统及重大危险源配备的温度、压力、液位、流量、组分等信息以及检测系统、可燃和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报警装置应具备信息远传、连续记录、事故预警、信息存储等功能在信息化技术中体现,运用安全生产数据化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的本质安全。应运用信息化技术就能够在这一信息库的支持下实现人员、设备设施、物料、安全管理、环境信息的综合管理,其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落实也将由此获得较为有力的支持。
2.3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机制
在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推行中,建立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的管理机制尤为重要。形成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的新格局,切实遏制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风险分级管制可由企业组织公司技术负责人、安管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或邀请专家进行全方位全方位、全过程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科学评定安全风险等级,以企业内生产功能区域的划分,按“最重、严重、较重、一般”4个等级来划分,分别以“红、橙、黄、蓝”的4色来表述,绘制企业“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根据评估结果(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风险程度的不同),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受控范围内。另一方面企业可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在重点区域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以进一步警示和告知企业员工企业内部存在的安全风险及预防和控制措施。企业依据安全风险的分级程度,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安全生产分类分级隐患排查检查表》,强化隐患排查的治理,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闭环管理,从根本上让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企业在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可利用已制定的《企业安全生产分类分级隐患排查检查表》进行综合性、专项检查(消防、工艺设备等)、日常检查、节假日检查的同时,可结合危险分析方法、风险分析方法、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故障树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以整改时间、整改责任人、整改资金、整改方案或措施、验收时间、验收人员等要素的事故隐患信息档案。特别对在重大事故隐患应明确隐患整改责任人、制定整改计划、整改措施和方案、落实专项资金、限定整改时限、制定整改预案六个方面得以实施,且企业应对重大事故隐患提及管理层进行督办管理,对事故隐患全面落实闭环管理。
2.4加强生产车间管理班组的建设,强化从业人员素质技能的提升
从业人员是企业的细胞,是安全工作的落脚点,是控制事故的前沿阵地,只有将从业者的素质和技能得到有效地提高,使他们从根本上掌握各自岗位的安全风险知识、操作技能、预处防防控知识、职业健康管理防护意识、事故应急处置和自救逃生能力等,若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遇险情况,才能沉着应战处置各种事故和各种险情的发生。但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只有加强生产车间管理班组的建设,才能得以实现。在危化生产企业中生产车间下属均以设立班组为单元,一个班组长管理十来个从业人员。先从提高班组长素质为前提,班组长是班组的核心,班组长的综合素质将影响着整个班组建设的效果。因此,加强班组建设,提高班组的实战能力及班组骨干的作用是管理好整个生产车间的重点。在班组应加强做好与从业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形成一个员工可提意见、可出谋画策、可行性的创新观点和意见积极采纳,对工作上有帮助有促进的点子,制定奖励制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让从业人员形成一种“主人翁”的思想,真正地融入工作中。并把责任和权利与班组长相持钩,做到有责权重存,充分调动班组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以管理好班组的从业人员,做好安全生产。此外,应加强班组长自身能力的培养,给予一定的平台和学习机会,进入同行业进行学习交流,锻造一支高素质、懂管理、懂业务、懂技能的班组长建设队伍。以优秀合格的班组长引领从业人员,强化从业人员素质技能的提升。以实现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化、标准化,实现人员无违章,岗位无隐患,管理无漏洞,班组无事故的优秀班组,真正实现安全生产。
2.5建立企业安全文化,巩固标准化创建成果
除了上述几方面外,危化企业还可以通过建立企业安全文化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的较好推行。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应加强企业的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理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作业标准文化、安全环境文化的建设。如美国的杜邦公司,是世界上安全业绩最好的公司,历经了200多个春秋,生产范围的扩大化、多元化的发展,其根源在于建立了良好的安全文化,其安全文化的建立第一步就是“1811年,建立第一套安全章程,强调各级生产管理者对安全负责和员工的参与”开始做起,经过长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具有独特的企业文化:安全是企业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因此,安全文化的建设就应从安全制度文化上着手。在制度文化的建设上,应遵循“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主体,明确责任,落实职责,不断强化安全管理基础工作。应建立完善公司各级各类及各岗位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以公司级、部门或车间级、班组三级岗位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经过各方讨论修改和完善制定各级制度。如部门级,应注重安全管理办法的细化,根据公司的总体部署安排,结合各专业实际特点,对各项管理规定进行进一步细化,把安全措施落实到每一个步骤、细化到每一道工序、分解到每一个动作,确保每名员工能掌握和运用;班组级,注重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根据危化企业生产车间设施设备的排查情况、岗位操作规程是否也设备设施相符合,建立的规章制度是否符合现场从业人员的管理等等,都要安排安全管理人员对现场调查,分析查找危险点源,真正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得到有效落实。只有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构筑安全生产的精神防线。企业安全文化的建立还需要坚持全员参与、坚持循序渐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展开,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安全文化的持续发展和提升,并较好为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推行提供支持,才能有效巩固标准化成果的创建。
3结论
在本文就危化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展开的研究中,本人详细分析了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推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推行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措施,希望这一系列内容能够为相关危化企业带来一定启发。
参考文献
[1]于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12):171-178.
[2]任佃忠,曲福年.推进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策略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11):188-191.
[3]白云凌.推行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措施分析[J].现代商业,2012(36):158.
[4]刘艳萍,孙青松,任佃忠.危化品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一体化管理[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2(11):37-39.
[5]周恩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研究[D].宁波大学,2014.
(一)没有建立较完善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
企业最高管理者由于自身素质等原因,没有制定企业的使命、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愿景,没有制定企业方针和战略目标,也没有对目标在纵向(层次)和横向(职能部门)上进行分解。管理者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由于目标不明确,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没有建立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明显的家族式管理的特点,企业管理者中亲朋好友占较大比例,虽然家族成员忠诚度较高,协作和沟通较容易,但也存在不少缺陷:一是没有进行较完善的组织设计和工作分析:如没有建立正式的企业组织结构,没有对员工(岗位)的任职资格进行认定,没有明确各部门或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和沟通方式;二是没有较完善的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体系:如没有制定企业、部门和员工的绩效目标体系,没有明确绩效考核方式和考核结果的运用方法,没有建立不同系列的员工薪酬等级,没有明确员工的福利类型和福利待遇;三是没有较完善的员工招聘与配置体系。由于企业待遇、企业文化、企业所处的地点等原因,企业不能招聘到适宜的人才;四是没有较完善的员工晋升、激励和辞退机制。由于家族成员的相互影响,员工晋升的随意性较大,员工的利益分配不均衡,没有较好的激励机制,导致关键员工流失率较高;五是没有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或标准),管理方式以人情式管理为主。如没有员工培训计划、没有员工培训实施和有效性评价制度等。
(三)企业运营管理没有实现制度化(或标准化)
民营企业重视成本管理、销售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但在企业营销、设计、采购、生产、检验、服务等运营过程中没有实现制度化(或标准化)。具体表现在:一是注重经验管理,没有制定有效的制度或标准,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二是实行“救火式管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建立预防性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不注重过程(流程)的管理,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当出现问题时也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思考和整改。民营企业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最高管理层的素质和意识。如企业负责人思想观念保守,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又不善于学习等。
二、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
在民营企业的成长期,必须构建企业标准体系,以实施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
(一)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方法
常用的方法是结合企业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管理咨询公司的帮助下,建立企业标准体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体系建立的时间短,体系的内容比较科学、完整,员工经过管理咨询公司的培训,可以获得较多的知识、经验和管理技能。通过建立规范化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稳定地提高产品质量、增强顾客满意度,进而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实施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成熟度。对于管理者素质较高的民营企业,也可以依靠企业本身的力量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如通过派管理和技术骨干参加相关的标准培训(如ISO9000内审员培训和企业标准体系内部评价员培训),到优秀企业参观学习,再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企业标准体系。
(二)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步骤
一般来说,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内容包括:成立领导机构,明确主管部门和责任人,制定工作计划,调查企业标准化需求及现状,收集汇总相关的标准信息。第二阶段:编制标准体系表。内容包括:对标准进行分类(如分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四大类);绘制标准体系结构图;编制标准明细表和标准汇总表;明确待制定标准目录。第三阶段:编制标准。内容包括:成立标准编制小组,进行标准编写的培训,明确标准的格式、排版和内容等要求,起草标准草案。对一些难度大的标准(如产品标准),可以委托有关专业机构编制。第四阶段:标准。内容包括:将标准草案在企业内部广泛征求意见(必要时请管理咨询公司把关),根据反馈意见完善企业标准体系表及标准草案,对标准进行会审,经最高管理者批准,正式标准,明确标准的实施日期等。
(三)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是基础标准:如标准化工作导则,术语、符号、代号、代码、标志标准,工程制图标准,公差、互换性、参数分级标准;二是技术标准:如产品标准,设计标准,工艺标准,检验试验标准,设备标准,安全、卫生和环境标准,能源标准;三是管理标准:如战略(或方针目标)管理、经营管理、设计与开发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环境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标准;四是工作标准:如管理人员(包括最高管理层/执行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工作标准,操作及服务人员工作标准。
三、民营企业成长期的标准化管理对策
(一)最高管理者高度重视,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标准化意识
民营企业标准化管理必须由企业最高管理者亲自来推动。因此,最高管理者应利用各种会议、工作检查等机会,或下达文件、命令,来宣传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的支持。最高管理者应通过制定企业的使命、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愿景,制定企业方针和战略目标,来保证企业管理的正确方向。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民营企业员工可以通过成人教育(如函授、电大)或到高校相关专业进修来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企业也可以根据员工的培训需求,制定员工培训计划,采取企业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两种方式,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与标准化管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标准化原理、与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的编制技能、标准化的管理过程、标准化的效果评价等。
(三)加大员工招聘力度,吸引高素质人才
民营企业人才缺乏,家族成员比例较大,不适合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企业应采取各种方法(如适当提高薪酬、为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提供股权激励、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发展空间),来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公司。
(四)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并不断完善和改进
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是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关键环节。因此,企业应成立专门机构,组织选择、编写和企业标准,形成企业标准体系,并不断实施、改进。标准化主管部门或人员应定期对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必要时对标准进行修改、补充或废止。
四、结论
业内人士分析,一直以来,真正限制中国建材企业发展的不是人工成本增加,更不是同行竞争激烈,而是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着相当大的弊端。许多企业延续着传统家族企业的家长式管治,事无巨细,全凭老板主管定夺。这类习惯于“人治”的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常常碍于人情难以做到赏罚分明,出现过失无人承担,有问题拖延隐瞒,对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佛山圣陶卫浴在公司管理中十分重视“法治”,自主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管理体系,值得广大建材行业的企业学习借鉴。在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避免形式化,圣陶卫浴企管部门花了相当多的时间与各个部门的人员沟通讨论,充分分析各部门工作人员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可能遇见的问题和困难,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形成关于业务流程制度和管理制度两大方面的“法治”标准。
明确工作流程属性 优化制度管理流程
公司的管理流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工作流程是彼此相互关联,优化业务流程的过程,要从明晰工作流程的本质开始。
从逻辑关系来说,工作流程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顺序逻辑关系。如从营销中心接单——计划部安排生产——生产车间组织生产——品管部进行品质检验和监控——物流部组织安排搬运出货。这种关系要求工作流程中所有部门要协同作战,不但要关注自己部门的流程,还要关注与熟悉相关部门的工作流程。在设计自己部门的工作流程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前后部门甚至整个链条上所有部门工作的需要,而不能只考虑自己部门的方便。这就要求相关部门的管理者要有系统的思维,要有团队合作精神,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都不是孤立的。相关部门的工作没做好,说不定就与自己部门的工作没做好有关。
第二种是关联逻辑关系。如人事行政部、财务部、信息部等,这些部门的工作特点是他们所管工作与公司每个部门甚至每个人都相关,他们的职责是统筹、规范、指导和服务。这些部门的工作流程既要考虑专业性和规范性,又要考虑方便和高效。所有相关部门和人要积极配合参与,不要认为这些工作是职能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而一但出了问题,就抱怨职能部门工作没作好。
职责分明且相互制衡 管理迈向科学规范化
企业的管理制度具有保障性。如果说业务流程是做每一件工作的路线图,是告诉大家如何走,那么管理制度就是这条道路上的交通规则,包括如果违反规则该如何处理。目的是确保业务流程这条道路的畅通。
企业管理要想从人治走向法治,从而最终迈向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那管理职责就必须做到清晰分明又相互制衡。这里所说的管理职责主要是指计划功能(决策)、实施功能和监督功能,这“三权”要进行科学适当的分权,做到各自独立又要相互制约。例如,企管部门在整个流程制度的设计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加强了计划部(含物控科)对物料和产品生产的计划和监控功能,使车间和采购更好地做好实施执行的功能,同时加强品管部对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监督功能。
制度改革落到实处 达成企业管理成效
在这过去的六个月时间内,在企业管理部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就金意陶的流程制度建设做了相当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要想使这些流程制度真正落实下去,从法制到法治,并最终达到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费用成本,还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各级领导要将流程制度做为自己管理工作的一种工具,合理有效利用。既然是一种工具,关键是我们如何利用它,如果放在那里,谁都不去用它,它会生锈并最终变成一堆废品。如果我们经常使用、维护,并不断开发其新功能,它定会在管理上助你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