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课程

大学课程

时间:2022-07-12 19:32:21

大学课程

第1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科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传输,而是对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化学学科作为一门中心科学与应用型科学,与物理学、材料学、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已成为许多高校非化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运用化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审视公众关注的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国防、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热点问题。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大学化学课程教育,培养具有一定化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它顺应了教学改革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拓宽学生的人生发展道路。而《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如何尽可能的调动所有有益教学的因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服务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针对《大学化学》课程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包括从教学内容、考试模式、活力课堂建设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本文将针对我校材料专业的《大学化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等特点,结合多年的高校一线教师的授课经验,就大学化学课程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思考,浅谈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大学化学》课程教学质量。

二、前沿问题

大学化学是一门中心性和实用性的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课程。国内各高校根据不同的非化学专业的需要开设的基础化学课程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大学化学(或普通化学、应用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相关实验课程等。因此《大学化学》这类课程的开设目的,并不是培养化学家,而是旨在使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化学学科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初步掌握化学领域内必需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和各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与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调整,使其能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内容能为其所用,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既要掌握丰富的化学科学知识,涉猎有关化学的前沿领域和历史动态,掌握与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有关的各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学习任务相对教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把学生教好,是每位大学化学老师要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现有的该课程设置在各大高校中主要是理论课,而无配套实验。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将化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大学化学课程学时通常较少,根本无法开展实验教学。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上诸多问题都是现在化学课程开展中的不利方面,因此大学化学课程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学过程的思考

非化学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任课教师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时应十分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培养目标及专业背景等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调整。既能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又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一定基础。因此面向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课程重点在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注重对整体化学体系的把握和观察,而不是仅局限于某个理论的详尽解释或某一复杂化学问题的计算等,在给学生们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之时要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及前沿动态。本文认为:“突出重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为达到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目标的有效途径。具体内容如下:

1.突出重点,适当把握及精选《大学化学》教学内容大学化学课程的内容选自四大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内容多、渗透性强,这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对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可以说它既是一门基本理论学科,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如果试图全面详尽给学生提供化学各学科基础知识及严谨理论计算,很容易使非化学专业的学生进入一种“云深不知处”的学习状态,对于并非立志从事化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还没领略到化学之美就只被铺天盖地的化学知识给掩埋了,给学生的印象也就成了知识的堆砌。这时何谈学习的乐趣及动力呢?因此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笔者所处的化学教学是面向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开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化学的基本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包括调整后的内容能使得学生可以整体把握大学化学的学科脉络,但对某些复杂的化学计算部分,比如化学平衡的各种计算,进行了淡化处理,引入前沿科技或应用领域时加强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和联系,介绍一些现代化学的前沿领域或教师本人的科研课题,并适当围绕智能材料、纳米材料、液晶材料、新型陶瓷材料、光电转换材料等新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应用进行阐述。以此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方法是促使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素质的手段,起着导向、中介和内化的作用,不同的课程内容要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匹配对应,才能相得益彰。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开展讨论,推行多媒体教学和启发式、讲座式教学,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在本人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例如物质结构基础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往往多引用模型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为主。例如元素和化合物性质这部分,因为大多学生高中时学过相关知识,因此可以由学生自学,组织课堂讨论,教师引导答疑。例如表征体系混乱度的“状态函数—熵”时,多延伸举例各种体系从有序到无序的倾向性案例,利用认知心理中用已知经验去理解未知事件的心理行为,帮助学生们快速拉近与新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从而深刻理解该部分概念。在教学的同时不要拘泥于原有框架,应鼓励学生有新思想和新见解,培养学生开拓未知领域的兴趣,也有利于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注重实践,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创新技能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学科的魅力在于其生动及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及生动感。通过实验可以把书本学习中的复杂科学理论和严谨的化学语言进行生动再现及验证,同时实验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动手机会。具体实施中,应增加该类课程中的实验学时,利用各自学校的化学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实验条件。相应设计配套实验内容,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开放性实验。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开放性试验面向部分学生开放,主要形式以学生自学和独立实验为主、教师辅导为辅,鼓励他们勇于探索与创新,主要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非化学专业学生们来说,受条件制约,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但实验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改变教学模式,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内容中封闭被动的模式,向开放型、主动性模式转变,都具有极大的作用。

四、小结

第2篇

1改变课程定位

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直接就明确了要以职业技能为主,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作为学校培养目标。这样的培养目标促使了高职高专院校在大学课程的设置上往往重视技能性的课程,而轻视人文性的课程,尤其是工科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因此大学语文这门课在很多高校里一直是作为公共课来设置,甚至于有些院校还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来设置,学生想选就选,不想选就不选。而事实上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不仅在文化层次上要差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在人文素养上也往往是落后一截。这时学生再以公共课、选修课的态度来对待大学语文,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就更难以得到正确的引导。事实上每一个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都应学学语文课程,学生不应以选修课、公共课的态度来对待。学校在设置这门课程时应列入必修课程,从宏观上首先确立它的地位,重视它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和老师在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便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2技能和人文并重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精力主要是放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尤其是理工科类学生。所以我们为了培养全面性人才,应针对他们多开设文史哲方向的辅助课程,便于大学语文的消化吸收。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也应以文学审美为主,以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完善、修养的培养作为学习要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的大学教育不应该培养学历高、文化低,知识多、素养差的“半成品”。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职业所需的技能,也需要掌握为人处世的法则。这样当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才能真正的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懂得如何生活,学会正确的活着。另一方面,大学语文课虽然重视人文性教育,但绝不是对技能教育的忽视或者不进行技能培养。大学生在自己的专业课程上可以学习掌握本专业技能,而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里也能学得某些未来职业所必备的技能。实际上在语文的教学里除了有人文素养的陶冶,还会穿插了部分技能训练。比如在写作这一部分,其实就是对学生将来的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可避免地会写工作情况汇报等类型的应用文,大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能有效地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而作为授课老师还可以在教学里适当地进行人文和技能的双结合,比如写读后感既能培养文学素养,还能提高写作技能。总体上,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职业技能的完善,职业技能的充实体现了个人素养的水平,二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3改变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往往比较传统,少有革新。比如在讲解作品这一部分,一般是按照作家简介、作品赏析、作家总结三个步骤进行,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古板老套单一。所以学生久而久之会产生审美疲劳,逐渐失去学习热情。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讲授中可以多运用几种方法穿行,使大学语文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现在高校里基本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丰富教学。比如讲解诗歌的时候播放一些朗诵的录音,让学生从听的过程里感悟诗歌的情感、意境,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模仿录音去朗读作品。这样的做法可以避免教师从头讲到尾过于单一的缺点,也能使学生更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之美。再比如讲解小说的时候,由于长篇小说很长,有不少学生并没有读过原著,所以大学语文课本里小说节选的部分还不足以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信息,这时老师就可以播放一些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或者电影,一方面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迅速掌握小说内容,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小说的人物有了感性的认识。此外针对不同系别的学生,在课堂上还可以调动他们的专业特色以丰富教学,比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根据诗歌内容、诗歌意境画上一幅生动的画。而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将某些诗句、小说改编成歌曲。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突出了他们的专业特色,还加深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印象,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堂”现象,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以上只是借助外在手段来丰富大学语文教学,而在实际教学里更多的还是要借助教师自己的方法来丰富教学。比如在讲解过程里可以穿插使用比较法、体验法、联系法、探索法等方法。如将多个作家进行对比,或者将多个作品进行对比,甚至进行古今对比,中外联系,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使学生温故知新,既学习了新的作品,又不忘以往学过的知识,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文学素养。另外,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这一部分时,向老师反映学习起来很吃力。因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文言文,有些字词学生不认识,语句也看不懂,很难理解作品内容,更难以对这部分作品产生兴趣。而目前全社会都处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潮里,作为大学语文老师,必须要有耐心地去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想方设法使同学们对这部分作品感兴趣。比如可以给他们讲讲古代人的生活,吃饭穿衣出行礼仪等等,使学生对古人的生活状态有一个稍微感性点的认识。然后再联系作品给学生分析作家的生活状态,思想状况,写作背景,这样就有利于使学生把兴趣转移到要学习的作品里去。

4调整教学重点

为了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除了可以改变教学方法以外,还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重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调整教学内容,第二是增强学生实践。在大学语文的教学里,很多教材在选取作品时基本上是以中国文学为主,外国文学为辅,古代文学为主,现当代文学为辅来设置讲授内容的。所以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里也是主讲古代部分,略讲现代部分,主讲中国文学,略讲外国文学。当然这样的情况也有一定的原因,那就是大学语文课程课时量确实有限。在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的课时一般都只有32节课左右,课时的压缩也不可能让老师在课堂上有太多的发挥,做到面面俱到。尽管课时有限,我们也要尽量使教学内容的涉足面变得宽阔一些。所以我们应改变固有模式,尽可能地做到古代与现代并重,中国与外国齐举。我们不应把视野局限于某一点,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给学生一个更为宽广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培养他们完善的知识体系和人格修为,而不是让学生只掌握了单一的知识点就大功告成。在这一点上就正如中国古人所说的要兼收并蓄,厚积薄发。此外,在大学语文课程里主要还是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实践的部分很少,甚至没有。所以我们还应在教学里多加强学生读、写的练习,让学生多读书,多写作,以免造成只会空想,不会动笔的结果。比如在课堂上要经常让学生站起来朗读文章,既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又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再比方说,很多学生现在文体不分,连基本的常用文体都还搞不清楚。一份请假条包含几十个字但都还说不清楚请假原因,或者一份求职信不能恰当地介绍自己,甚至还错漏百出。更有甚者,连基本的写作格式都是错误的。还有的同学遇到要写的作业,通通去网络上下载抄袭,就算抄好了还存在一大堆错字。造成这样局面,不仅仅是大学生在中学里没有学好语文,还有身为大学语文老师也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所以作为大学语文的教师,在教学里不仅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还要适当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适时地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去锻炼,通过练习发现学生的问题,以此给学生纠错。

5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

目前,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虽然不少,但是教师水平却各有差异。有些大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抱着应付的心态来对待,而有些老师是临时抽调来上这门课,还有的老师是由于刚参加工作不久,以大学语文课程作为跳板,为自己将来转专业做准备的,总之这支队伍是良莠不齐的。而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大学语文教师才能使这门课在时代的发展中不被边缘化,不被抛弃。所以亟需建立起优秀的大学语文师资队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每位老师都应具有认真踏实的教学态度、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身为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甘于奉献,在大学语文的教学阵地上要站得住、站得久、站得稳。其次,做为通识课,大学语文教师还要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较为全面的专业技能。最后,大学语文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几十年如一日地按照老套路上课,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了解最新教学动态。比如同校教师之间可以经常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技艺;又或者多参加学术探讨会,与外校教师、专家共同讨论取经。这些都有利于开阔眼界,提升教学水平。综上所述,大学语文课程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个大学语文老师去积极探讨,认真学习。为了这门课的延续传承,更为了培养学生较高的人文素养,我们责无旁贷。

作者:杨慧 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第3篇

浙江大学法学专业公司与金融法方向(同等学力)

申请硕士学位课程 招生简章

经济的全球化,使得金融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也使公司与金融法成为各国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业是一个以规则运行为特征的特殊产业。实践证明,经过高素质法律训练的人尤其适应该行业的竞争与生存,因此,法律人往往会从事该行业工作,已经具备其他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如实现与法律专业知识的复合,成为复合型高端人才,则优势凸显。具备传统法律知识的人员,对于专业很强的公司与金融法律也有知识转型、更新和提升的需要。

浙江大学法学院为应对这种社会需求,特开设公司与金融法硕士课程班,综合浙江大学法学院和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及金融管理实务部门的优质资源,为学员提供硕士层面前沿热点国内外公司与金融法律知识,使学员的公司与金融法理论和实务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

【课程对象】

公司、证券、银行、保险、信托、期货、担保、贷款公司等相关行业人员;公安、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及仲裁委等公司与金融法律从业者;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等“一行三会”监管官员。

专业背景不限,免试入学。

【课程设置】

法理学、法学前沿、硕士生英语、民法总论、物权法学、债权法学、商法、金融法、票据法、公司法、股权投资法、证券期货法、保险法、银行法、投资基金法、信托法、国际金融法、金融刑法、行政法(金融监管)、房地产法、民事诉讼与仲裁、货币金融专题、证券投资专题。

富有特色的实战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进。

【学习时间】

1年半,双休日学习。

【证书颁发】

经考核合格后颁发浙江大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课程班结业证书。符合条件,通过考试和硕士论文答辩可获得浙江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课程费用】

学费:21000元。

书本费:1000元。

教学地点:浙江大学之江校区

【联系电话】 010-51656177 010-51651981

【免费直拨】 4000,716,617

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大学,特别是大学教育的核心―课程,越来越关注。对大学课程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归纳了大学课程的概念,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及改革的发展趋势等研究方面。在此基础上,立足于研究不生或缺乏的地方进行延伸。

关键词课程 课程改革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126-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等, 使得高校要完成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任务,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因此,大学教育的核心―课程,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对大学课程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特别是在大学课程的概念,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及改革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居多。

一、 课程概念

对课程而言,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在不同的学者间存在着一些争议。中外关于课程的概念总共不下百余种。其中《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概括出了九种经典的课程定义:1、学校将潜在经验组织起来, 就叫课程。2、学生在学校指导下的经验的全部历程。3、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一整套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4、课程是旨在探讨能够体现教师、学生、学科、环境影响学科内容的各种方式方法。5、课程是学校的生活。6、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7、课程是学习的成果。8、课程基本上由五个方面的学科构成, 即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语。9、课程被认为是关于人类经验的可行的思维模式。

我国深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长期把课程看作与学科等同或学科的总和。一般而言,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随着课程研究的逐步深入, 我国的一些研究者对课程的定义提进行了修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施良方对课程进行了词源分析, 归纳了六种类型的课程定义: 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在此基础上, 施良方分析了课程定义的方式, 认为每一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都有一定的指向性, 即都是指向当时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课程所出现的问题, 所以都有某种合理性, 但同时也存在着某些局限性。

二、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由于学者们在课程观上的不同, 导致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上一直也是众说纷纭, 没有定论。在国内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1、包含模式。主张教学包含课程或课程包含教学,持论者较少且有越来越少的趋势,典型者如黄甫全对大课程观的内涵及以之整合教学的必然性所进行的论证和人们普遍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课程包含教学的关系观体现。

2、独立模式。认为课程与教学是两个彼此独立又互不相干的概念。课程主要涉及课程决策权、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等方面, 教学主要涉及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风方面。、课程就是课程, 教学就是教学,课程和实际教学工作分离。但是“二元独立论”在促进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3、交叉模式。一些学者认为课程与教学时相互交叉的两个范畴。我国学者施良方指出“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之间比如存在着各种联系和交叉重叠部分,课程理论必然会考虑到课程实施问题,而教学理论则肯定会涉及与教学方法相关的教学内容问题”。

4、循环模式。这种模式认为两种系统虽然是相对独立的, 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 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 相反教学也影响着课程。塞勒等人提出的三个隐喻可以说明这种观点。隐喻一: 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 教学则具体的施工。隐喻二: 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隐喻三: 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首乐谱; 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

三、 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1、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当代知识发展高度综合,越来越多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具有相当的必然性。课程内容综合化包括专业与非专业知识的综合、教师经验与学生经验的综合,以及学术与实践的综合等。要求课程设置上的文、理、工相互渗透。开设跨学科课程或建立跨学科专业等。

2、课程设置更加多元化。课程设置多元化主要表现为:首先,多样化的课程目标,可以依据学校、学生的的实情和社会的需求等,确定课程目标,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其次,开设大量选修课,学生可以自由选学适合自己需要的课程,发挥个人的特长和才能,促进个性的自由发展。第三,多途径的课程实施和评价。在课程实施中既采取传统的教育传播方式,也应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促使实施方式的多样化。而课程评价体系的重点应是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和通过课程学习后服务社会的实效性。

3、课程性质职业化。教育部学生司司长瞿振元认为: “大学作为培养学生的主体, 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调节, 与未来的就业形势很好地统一起来, 在教学中把眼前要求和长远要求、基础性要求和应用性要求、人文教育要求和科学教育要求、学术性要求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统一起来, 这些都需要认真研究。每一所大学都要有自己的准确定位, 全是学术性的肯定不行。”

4、课程结构灵活化。封闭和僵化的课程体系已无法适应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实,大学必须建立开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努力建构一种充实而富有个性的、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建专业课程需,加强教育内容的综合性,结构的灵活性,软化学科边缘,加强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上的联系。

5、课程趋势的国际化。经济的全球化,国际交往的频繁,要求大学教育的国际化。一方面, 在课程内容上增加国际化课程的份额, 使课程内容具有国际倾向;另一方面, 在课程目标上, 应当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和国际活动能力的人才为目标。

四、 研究不深或研究缺乏的地方的延伸

1、在课程的概念方面,学者们往往都是按自己理解去解释的,因此大多数的概念只看到或只抓住课程的某一要素、某一环节、某一现象, 而未从整体上、深层次上去把握和理解, 未把课程当作一个矛盾复合体来研究。模糊的不全面的概念给我国大学课程研究造成一定的阻力。

2、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方面,我国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一直处于分离状态, 虽偶有交融, 亦只是局部性的。然而,课程与教学应该是统一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课程制约着教学模式, 即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教学模式与之适应, 一定的教学模式总是服务于一定的课程教学。因此, 课程与教学是相互联系的, 课程结构的改革必须同教学模式的改革同步进行。

3、在加强课程的国际化的同时还应该大力发展民族化、个性化的课程,提升我国教育实力。国际上主流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本身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没有一个万法归宗统一的轨道。有的只是种种个性化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对于一些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在相互借鉴,学人所长服务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而且各大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开设特色课程,发挥自己的优势,将重心放在逐步由国际化转向民族化,形成特色、加强国际竞争力。

4、高校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很多,但是子实证研究上却很缺乏。理论的好坏程度,适应程度等都不能凭主观的臆断,应该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实效性。要证明一个理论能否有效的指导我们的课程改革,除了进行可行性论证外,还应该选择一些高校进行一个局部的先行试验,进行实证研究。不仅可以在实践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理论,跟有利于改革的逐步实施。

参考文献:

[1]廖哲勋.课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是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课程・教材・教法,2000(5).

第5篇

记者从主管此项工作的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了解到,目前,实施新课程计划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课程设置学校有了自主权

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实行一级管理,即由教育部颁布全国统一的中小学课程计划,规定中小学课程的门类、开设的年级、每一门课程的总课时数及周课时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开齐课程和开足课时。因此,中小学的课程基本上均为国家课程,学校根据统一的课程计划即可编排课表,安排教育教学活动。

据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钟作慈介绍,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从一级课程管理变为三级课程管理,也就是说,中小学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部分。国家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在中小学必须开设的各门类课程,但是教育部仅规定这些课程应在哪个年级开设和各门课程在九年总学时中的比例范围,而不再具体规定各门课程的总课时数和周课时数。地方课程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开发和设置的课程,供本地区学生选择学习;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和设置的课程,供本校学生选择学习。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将占总学时的10%左右。

综合课程品德科学是必修课

据钟作慈介绍,新课程计划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传统的分科课程,如语文、外语、数学之外,增加了综合性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其中,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生活课以及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都是将原思想品德、社会综合在一起;初中的历史与社会课是将历史、人文地理综合在一起并增加了有关社会知识;初中的科学课则是将原先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门课程综合在一起;而艺术课是将原音乐、美术综合在一起。综合实践活动则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这些课程都是以前中小学所没有的课程。

据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小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必修课。

小学英语暂停读写先练听说

新课程计划充分体现了北京特色,钟作慈介绍,新课程计划给予了“外语”特别的关注,教育部提出外语可以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也可以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根据北京市两年的课程改革实验情况,特别是考虑到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新课程计划规定自今年秋季起全市均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外语课,外国语学校和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用地方课时安排,供学生选修。此外,北京市教委还在中小学进行多语种教学的实验,并在外教、教材、建立友谊学校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

钟作慈告诉记者,从一年级起就开设外语课程,最担心的是如何处理外语与母语的关系,如同时学习汉语拼音字母和英语字母极易使学生产生混淆,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新课程计划规定在小学一二年级英语先不进行字母的读、写,而是进行听、说练习,使学生逐步建立英语的语感。

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两门课也受到重视,在新课程计划中,这门课被单独设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内,北京市教委鼓励具备条件的区县和学校利用劳动教育基地和信息技术中心等机构和场所,集中使用课时,集中进行教学。

毛笔书法每周保证一课时

新课程计划规定,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要把写好硬笔字作为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在小学三至六年级要利用地方课程课时安排毛笔字教学,每周一课时。而关于“预防艾滋专题教育”、“毒品预防专题教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安全和自救互救教育”等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

作为新生事物,如何设置和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成了许多学校首先面对的“难题”,对此,钟作慈告诉记者,新课程计划规定,学校可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进行,既可开设与国家课程相关的选修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也可开设时事政策教育、国防、环境、人口等专题人,开设有关本地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内容的专题研究,还可开展校、班、团等集体活动,开展校外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活动。钟作慈特别提醒,在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不要盲目跟从,看到其他区县和学校开发什么课程,自己也一定开发什么课程,既力不从心,又脱离学生实际。同时,还要注意不要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变成全体学生必须同步学习的课程,而要在设置少量的全体学生必须统一修习的课程之外,更多地设置可选修的课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

教师培训照本宣科必须革除

作为教学的直接组织者,教师对课程计划的最终落实起着关键作用。钟作慈告诉记者,与传统的分科课程教学相比,新课程计划对教师的数量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一些综合性课程以前没有教师教过,需要广大教师进行知识的大量更新;而随着外语等课时的增多,教师的数量将变得紧张;以前小学“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是两支教师队伍,现在都面临着转向承担“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教学的新任务。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迫切需要改革,而“照本宣科”、“满堂灌”等违背教育科学规律的做法更是必须革除。今后的教学方式则更加多样,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法都鼓励去尝试。

第6篇

在现代大学课程建设中,课程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顶层设计问题。

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的一些实训,是用一到两周或几周的时间在对该门课程进行实习.具体的时间由每个学校对该课程的安排和课程的性质来决定。

徐同文编著的《大学课程设计》共六章节,内容包括现代课程设计理论研究述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大学课程管理与课程改革、国外大学课程建设案例述评、现代大学课程设计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延边大学现有教学条件和体育课程现状分析,探讨大学体育课程新的教学模式。1.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收集、查询有关国内外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认真的整理、讨论、分析。②访谈法。采访部分体育专家、体育教师和在校大学生。

2、结果与分析

2.1场馆条件2.2学生人数。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万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生3000余人,本科生1万6千人,留学生700人,预科生、成人脱产班学生及进修生500人。以上教学条件可以看出,场馆稍显不足,但通过调整时间段等方式也能够满足大学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需要。2.3大学体育课程现状。根据教育和体育发展的需要,从1996年起,结合师资、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将传统大学体育课改革为选项体育课,发展至今,已有足球、篮球、排球、网球、健美操、跆拳道、游泳、剑道、滑雪等九个项目。通过十余年的选项制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充分显示了大学体育选项制的优点。①选项体育课充分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选项体育课给了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项目,因此,他们抱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在课堂上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使体育课更加活泼。②选项体育课迅速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学生在某一运动项目上学习时间较长,较系统,运动技能就会迅速提高。③选项体育课能合理地进行因材施教。选项体育课教学适合不同学生的身体条件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存在差异,技能形态各异,学生可根据自己条件选择最佳项目进行学习,从而为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创造了条件。④选项体育课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由于选项体育课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专项练习中能够刻苦努力,不断进取。通过几年的系统学习,学生中必将不断涌现较优秀的体育骨干,为组建学校各项体育代表队参加各级比赛打下了良好基础。⑤选项体育课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体育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侧重学生个体的体验,尽管我们在教学中面对的学生属于同一年龄阶段,但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而教学目标的构建应有一个适宜的空间,要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选择余地,能合理展现自己的特长,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运动体验,探求最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和健身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健康发展。2.4存在的问题。①学生可选择项目范围仍显狭窄。虽然有九门课程供学生选择,但乒乓球、羽毛球等大众运动项目仍没有列入选项课程,现阶段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多种体育爱好与兴趣的需要。②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选项的第一志愿。受各项目班级人数限制,不能满足部分学生首选项目,只能选择第二预选项目,势必影响学生上课积极性。③学生选择项目不可更改。为了便于管理,学生在两年内不可随意更改,这种不可更改性直接导致学生体育课程的单一性,缺乏选项的灵活性,从而难以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要。

3、课程改革构想

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教体艺[2006]6号精神和我校现有场馆设施、师资队伍等现状,通过3-5年过渡,实现我校大学体育课“选项制”教学向“俱乐部制”转轨的过渡。过渡时期教学改革方案。①一、二年级增设开课项目,扩大项目的选择性。学生的兴趣是在大学体育选项课教学中,选择授课项目的主要动因,它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课的兴趣。因此,有计划、有组织、科学地调整和开设多类项目的教学,满足学生的体育欲望,培养学生的参与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同时,加强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增加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内容,建立体育与健康为主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的课程结构。对同一项目的教学群体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成若干个级别的小团体教学活动模式,为“俱乐部”制奠定基础。②三、四年级与研究生实行开放式的“俱乐部”制教学。学生自选教师、自选时间、自选项目。网上公布各项目任课教师指导的时间(包括短学期)、场馆,学生可根据自己课余时间和爱好每周进行两次每次90分钟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在巩固其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同时,享受体育、享受生活,从而达到最佳锻炼效果,使其终身受益。③加强理论指导。除正常的体育理论教学外,充分利用校园网等手段扩大学生体育知识面,掌握锻炼与保健方法,懂得体育鉴赏、自我评价、享受体育、享受生活。④。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在办好体育积分赛和休闲运动会的同时,抓好院级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把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延伸,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提高运动技能及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水平,在体育活动中增加学生间的感情交流,从而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⑤学生成绩考核。一、二年级体育基础理论课闭卷考试,成绩占30%、专项成绩占70%。三、四年级与研究生根据出勤率和锻炼时间分通过和不通过,通过则给予相应的学分。

4、小结

体育课程归属于课程的范畴,就应该与任何课程一样遵循文化传承这一课程的基本属性。但是,从大学体育教育的实施环境(人文、物质)的现状看,传承体育文化只选择教师课堂面对面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与终身体育学习能力为主线,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校校园网络,在体育传统文化、体育理论(体育保健、体育医疗、体育鉴赏、健康自我评价等多方面)知识的获得上,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如网上音视频课件、网上论坛等,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这样有助于灵活安排学生的体育学习时间,拓展学生的体育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地点、自主选择学习群体”,即运用“三自选”模式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品位和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专业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命过程的体育活动与健身活动,进而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作者:秦立忠陆阳单位:延边大学体育学院

第8篇

一、大学语文教材五花八门,讲授水平、讲授方法都有不足

1.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材编纂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我国各个朝代、各个时期,好的文艺作品数不胜数,从中挑选出一批符合教学标准,适合学生口味的作品并不困难。但大部分教材重古轻今,选文绝大部分集中在古代文学部分,现当代所占比重较低。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审美倾向,应调整“古”、“今”文学各自的比重。同时,由于备选文章有许多都已脍炙人口,导致编者为了回避中学阶段学习过的篇目而另择他文,使得一些不是太适宜的篇目入选教材。所以,选择文章时,要严格把关,力推精品,观点要严谨。对于为大家烂熟的选文,通过寻找新的切入点,同样能够讲出新意。切忌泛泛而谈,流于肤浅;也不要故弄玄虚,而要通过深入剖析,在解读高度上进行提高,才能够讲出新的特色。

2.目前,高校普遍采取自编教材的方式编纂大学语文课本好处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学术资源,较为方便。但各高校中文专业的水准不甚相同,学术体系互有千秋。你专工魏晋,我独尊唐宋,从一开始,教材的选篇就已经打上了各自的烙印。须知,大学语文不单是展示自身学术价值的阵地,其首要任务是要大力加强学生的母语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利用选文弘扬中华民族之真精神,提高学生的人生观、审美观等价值是其最终目的。因此,在教材编写方面要求编者们时刻牢记,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是大学高级母语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起点,它绝不同于中文专业的教材,应更易普及,更易推广,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执著精神和超越意识应予特别关注。有基于此,编写大学语文教材应首先考虑到:“对大学生性情的涵泳作用,应有助于大学生性情和人格的塑造。应有助于高雅审美趣味的陶冶和审美能力的形成。”

3.高校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由于大学语文在一些高校倍受冷落,导致老师不愿讲,学生不愿听。因此许多院校在授课教师的安排上,也不愿将最优秀的一部分师资投放到这门课程上。就任课教师而言,因为不被重视,因此,在讲授方面往往是照本宣科,好像是继续在为中学补课;要么就是图省事,把给中文系学生的讲义全盘照搬,不顾及听课对象的接受情况。这都进一步导致了课程质量和课程魅力的下滑。因此应选择知识结构宽泛,讲课特色鲜明,比较有感染力的教师担任授课。讲授过程中,应善于深入浅出,突出时代感,让学生真正感到高中到大学的一种飞跃。此外,在教学中应对以下几个方面多加关注:第一,教师的讲授应与学生讨论有机结合。教学中力争改变教师一个人满堂灌,唱独角戏的局面,鼓励、引导学生参与教学,通过讨论,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探索。可以尝试在课堂上多组织专题讨论,也可鼓励学生在授课过程中随时发言,对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及观点进行提问、质疑、反驳。第二,采用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教学的方式。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应借助多媒体手段,制作各种教学课件。同时可以利用网络,成立网络课堂,同学们在网络上既可搜索各类参考文献、补充资料,还能在网上进行讨论,发表意见。这样不仅能及时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三,课堂讲授与课外自学结合。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我们应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一步阅读文学原典,提交读书心得等。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根据学生要求和意见,对讲授内容和形式做出相应调整。课程结束时,最好让学生写出对课程的建议。

二、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多管齐下,搞好课程建设

通过大学语文这扇窗,我们可以由小见大,从文本的知识跨越到文化历史的精神之中,吸取到更宝贵的精神营养。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做一门公共课,教育主管部门应提高对它的重视程度。要想更好地提升大学语文的魅力,不能仅凭高校一己之力,我们“应大力纠正中小学中的‘唯智教育’和‘唯理教育’倾向,大力加强学生的母语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具有奉献精神,在已有的教学基础上,继续深入调查和研究,精心组织这门课,确保其质量和魅力。让大学语文对培养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中国人,发挥最大的作用。

作者:王晓非单位:河北工艺美术学校

第9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学分制;专项课

我国社会经济正处在一个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并迅速与世界融为一体的大变革时期,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课程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时代的发展要求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具有自主意识、合作能力和社会意识。我国高等教育正适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与时俱进融入世界教育改革洪流。学校体育也要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大学体育课程以何种方式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呢?本文提出了“学分制专项课”的课程模式,供大家探讨。

1.制定大学体育课程的“学分制专项课”的背景

1.1课程观的更新:传统的课程内涵较窄,仅将正规的课堂教学视为课程。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课程的内涵在扩大,超脱了传统意义的课程。著名教育家李秉德教授认为:“课程不仅是正规的课堂教学内容,还应包括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应当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的内容有机统一起来。”

1.2 教育部2002年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新纲要),废除了1992年颁布的“老纲要”。“新纲要”对大学体育课程目标提出了新标准;对课程建设和课程评价提出了新要求;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都作出了新的规定;并要求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03年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要求2004年9月开始在各级学校全面实施。

1.3 学校“学分制”教学在高校全面推行。“本科教育学分制”在全国各高校中普遍实施,大学体育课程是高校公共必修课程,牵涉到学校所有本专科学生,与各学科专业教学衔接密切。大学体育课程自身也是学分制改革的重要课程之一,主动适应、积极改革在所必然。

2.学分制专项课的教学实验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体的教材内容,重新构建适合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教材体系,以满足学生对体育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选编教材内容时不仅要选编一些简单易学,锻炼价值大的项目,还要根据大学生的心里发育特点选编一些比较时尚的运动项目。为此大学体育部组织教师进行了多次讨论,咨询了部分专家,对江西某大学学生进行了问卷(850份)(表1)。又在03级第三学期体育课中进行了“体育专项选项课”的教学实验,开设了“三大球 两小球”、健美操、体育舞蹈、太极拳等十一个专项,学生自选项目,自选教师修习体育课,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教师与学生都对这种教学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可见开设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表1 你希望体育课应设哪些项目调查统计

为了更好地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适应学校学分制的改革,我们调查访问了全国多所兄弟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情况,研究了他们的教学模式,同时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学分制体育专项课”的课程模式:即学分制条件下的“1+3”模式。 “1”为第一学期的排课形式,“3”后任意3个学期的选项课形式,4个学分,全面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

3.学分制体育专项课内容及评价

3.1 课堂课程的内容和评价

课堂教学是课程结构体系的主体部分,毋庸置疑,课堂课程结构的优化至关重要。根据“新纲要”的要求,遵循课程设置的规律,依据课程目标任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求,学分制体育专项课建立了以必修课、选项课、俱乐部课、保健课为主的课堂结构。(表2)

表2 体育课程课堂结构与评价

3.2课外课程的内容和评价

课外课程是课堂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是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深化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必然要拓展课堂的时间与空间,将课外体育也纳入到体育课程体系之中,注重课外体育课程的开发。课外体育课程可以开展体育辅导课,帮助体育困难生完成课程任务。

3.3体育文化的内容和评价

聘请校内外知名教授开展体育专题讲座,讨论体育热点问题、终身体育、体育时事新闻、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增强终身体育意识;开展群体竞赛(每月一赛),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运动水平,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课外课程的评价是一项软指标,对积极参加课外课程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

4.学分制体育专项课的实施

4.1大学体育课程暂定6学分,1―2年级每学期1学分,一专项,36学时,每周2学时,学生选课每学期内容不能重复。3―4年级2学分,俱乐部式教学。

4.2必修课:体育基础课和游泳课。体育基础在第一学期完成。以院系、行政班级为单位统一安排体育课。游泳课在后三个学期选项课中完成。

4.3选项课: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开设。实行网上选课。课程专项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太极拳、散打与防卫、武术等十一个项目。根据学校条件师资配备增减内容。

4.3.1每周一至周五的白天1―7节课开设上述所有的十一个项目课程。

4.3.2每周一至周五的晚上开设武术、羽毛球、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等五个项目课程。

4.4体育保健课:对部分身体异常、特型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学生,开设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时间另外安排。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学分制专项课”是以课程理论为指导,以新《纲要》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身心健康为依据,结合高校的实际而提出的,体育课程的内容大大拓宽体育教育的时空与教育渠道,有效地开发课堂与课外课程的功能,并使课内外体育教育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产生最优化的教育效益,符合高校体育的发展方向。

5.2建议:“学分制专项课”是在我校的教学实际的基础上提出的,只在我校进行了教学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希望各高校根据各自的场地条件,师资力量,教师配备,制定出最优的体育课程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多媒介沟通;课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81-01

0引言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大学英语老师,我觉得对于做好教学的关键更多的还是在课堂外。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老师和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上对于学科的教学与学习是极度有限的,那么这就需要师生双方,在课外进行更多的准备与研习。下面,我主要从教师这方面对于大学英语课外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那么对于老师而言,课外教学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整体规划

这里的教学规划是指不仅除了在传统课堂上应该讲解的重点外,而且在课堂后应该在课外应该让学生知道哪些内容是需要作为课外知识要去理解与掌握的必备过程。首先,很多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只针对本章节或者将要讲授的课备课,而忽视了整体观,其实,整个课程和教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课程中,应该以整门课为单位让学生对课程目录以及大体框架了解的基础上在对于每一章节进行细致把握,并且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做到每节课要相互联系,承上启下,让学生的思维在横向纵向上都得到扩展。让学生享受课堂的时候,激发对此门课程的兴趣,从而在课外依据老师的知道去学习课外的知识。其次,备课模式与内容要与时俱进。很多的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还只是只抱住教材里的内容或是参考书不放,其实在今天信息化的时代,很多课本上的知识每天都在进行变化,如果不能对上课的模式和内容进行更新,那么学生们会觉得知识毫无新意且实用性较差,最终将造成课堂教学的失效性。所以在备课的模式上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视频等新型模式对原有模式进行适当补充,并把理论和实际进行有效结合,对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做好准备,并在课上启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让其课外搜索并研究相关问题。再次,要分析学生心理与实际能力。很多的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都只是把教材的东西一口气的传授,信息量大而且实用性差,并且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学习能力在现有水平不能够很好的接受,甚至是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们需要以学生的角度,而非老师的角度去备课,甚至可以找学生谈话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解,对上课内容进行调整或修改。只有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才能让学生参与进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现在的学生对什么话题感兴趣,在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知识点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保持对这门课程的乐趣。最后,教师心态调整。其实如果老师每次把教学当成一种与朋友聊天甚至是聚会的机会,那么这样课堂教学的时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的老师都把课堂内外的教学作为一种任务或工作去完成,这样带着压力的教学往往让老师疲惫不堪,甚至也会让学生也有一种压力之下的紧绷状态,最终会影响教学效果。只有放松心态才能最终在教学时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教学的一份子,甚至老师要弱化自己的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想,并全体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

2非课堂式的授课模式,即课外教学活动

传统课堂授课过程也是所有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但是只凭课堂仅有的两个小时并不能满足课堂教学授课效果。对于英语科目而言,其实本人觉得以下几种方式是可以做为课外教学模式的:①英语角。英语角的作用毋庸置疑,对于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并且可以在英语角遇到自己学业上的朋友共同进步,做到在信息上互通有无。②课外的影视欣赏活动,每周老师可以推荐一到两部英美原声电影作为课堂外的知识补充,并且带领学生们一起欣赏,不但在欣赏过程中学到了语言,而且还掌握了英美文化,了解了文化差异,从而使学生们对文化,人性等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大学的教学一定要既要注重技能型,还要培养学生有思辨的头脑。影视作品无疑是最能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媒介。③课外网络教学。在现今网络和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进行课外的补充。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微博等方式教会学生每日一句地道的美式口语,或是利用一张图片及一个故事发到博客上让学生们学到关于英美文化等知识,又或者通过语音视频聊天的方式和学生们用英语聊天,甚至举行网络模拟的英语会议和辩论。并把平时与老师在网络上的互动作为平时成绩的一种参考,督促学生在课下与老师交流。④举办英文主题的聚会等方式,比如在介绍英美文化的时候,可以依靠旅游系的现有设施,现场讲解英美国家的餐桌礼仪等。当然课外教学类型可以根据所在学校的设备设施等现有条件,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可以多样化,但是一定要注意课外教学的学生的安全性,趣味性及实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渐培养学习的自主性。

3课外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其实无论是课内和课外,教师都要反思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并且在课后要与学生保持沟通顺畅。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老师要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内容,方法,技巧做成思想上的反思与总结,以便对下次教学做出改进。并且在课后通过面对面,电话,甚至是网络等方式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学生课后学业上进行帮助与辅导数。并且在批改作业方面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通过作业可以看出学生们的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以此来作为自己教学改革的依据的一部分。在作业的布置方面,一定要做到,针对重要知识点,深入浅出,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知识的重要性和理论结合实际的效果。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通过网络来让学生提交作业,并即时通过在线修改,是课外教学做到即时性与互动性。

当然教学是师生双方面的一个互动过程,要想学好包括英语在内的每一门科目,除了教师在课外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和工作外,做为教学的另外一方学生也应该在课外进行大量的准备和学习以及练习工作,在课堂内外发掘对科目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技巧,并积极配合好老师在课堂上和课堂外的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达到教学中的双赢局面。

任何科目的学习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完美的程度,只有师生双方不断交流,不断进取,在课堂内外找到适合彼此的方法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刍议

一、问卷调查结果

85%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应该学学语文; 90%学生认为,无论是文科学生还是理工科学生,都需要学学语文; 84 %学生希望(包括很希望)开设这门课,其中外语系高达 99%。

50%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应该作为必修课开设,40%学生认为是任选课,7%的学生则选择“无所谓”。86%的学生认为“语文是一门工具课”,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人格,认为大学语文对专业课的学习有较大的帮助。

以上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大学语文是喜欢的,是抱有很大希望的。问卷调查说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有着现实意义。

二、改革教学内容与方式

(一)明确授课内容

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首先编写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的教学大纲,明确这门课的性质、目的、要求,使老师教有方向,学生学有目标。

由于教材内容繁多,而教学时数有限,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了授课的范围。

教材分上、下编。上编以阅读为主,结合有关阅读技巧与方法的专门知识讲解,精选优美而声情并茂、便于充分感悟的古典文学和表现时代精神的现代、当代文学。主要授课内容是:《快速阅读的方法》、《燕昭王求士》、《又是一年芳草绿》、《听听那冷雨》;《精读的方法》、《谏逐客书》、《文学的趣味》、《论言谈》;《朗读的方法》、《春江花月夜》、《声声慢(寻寻觅觅)》、《雨巷》、《西风颂》;《创造性阅读的方法》、《风波》、《老人与海》、《哈姆雷特》等。

下编以写作为主,较系统地介绍有关立意与选材、构思与布局、文体与表述、语言与风格、修改与文风等方面的写作基础知识。

在教材的处理上,应尽量突出读、写能力的培养训练。做到读为基础,写为提高,以读助写,写以促读。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

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学欣赏的表现形式也是日新月异,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介文学以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电子图书、网络文学、DVD影视光盘等。这些新颖的文学形式给人们的文学阅读与欣赏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对年轻人的影响尤其明显和深刻。正因如此大学语文课程运用多媒体教学,尝试多种教学形式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如,经典影视作品赏析、情景模拟训练等等,把语文与音乐、美术结合起来,使大学语文教学更具特色、更加生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加强课外阅读,大力推荐名著,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网络上的文章,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鼓励学生自学教材中必讲以外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

(三)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长久以来,大学语文的课堂和初、高中没有大的区别,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老师满堂灌,学生默默听,由于忽略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使学生们失去了主动性,教学效果平平,随着教改的逐步深入,大学语文教学也要逐步探讨一些新型的教法。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已经采用多媒体设备,语音设备,这为教学方法趋于多样化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课堂上进行经典影视作品片段赏析,情景模拟训练,这势必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但如何争取有效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

三、策划创新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多媒体教学直观,但是容易流于感官的直观印象,传统教学有不同程度的枯燥,缺少刺激信息接收的手段。两者结合,能够既丰富教学过程、充分展示教学内容,又能够讲解得有深度、有拓展。

文学作品的最大魅力在于以情感人,情感是生命的源泉,离开了情感的熏陶,离开了生命激情的飞扬,就不可能培养出有灵性、有创造力的人,也不可能培养出有坚定信仰、健全人格的人。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创设情景,首先自己要走进作者的心灵,要把自己的情感带入作品,表现自己的气质和性格,真正做到用“心”上课,从而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在《长恨歌》的讲授中,先安排播放了《红楼梦》中“宝玉诉衷肠”一段视频,在结合演员们非常到位的角色把握加上有声有色的画面和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来分析这个片段中四个男女主人公不同的性格、体态语言所表达的心理活动,细腻的情感变化、微妙的爱情冲动,引起了青年学生对爱情的思考,再导入课文的阅读分析。因为教学导入较为新颖,不仅让青年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不同类型的爱情,而且对爱情的鉴赏理解也更会深入一步。

四、发挥立体化教学艺术

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发挥立体的教学艺术。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学学语文课程的兴趣。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三点素质:(1)“一点上知道一切,一切上知道一点。”“一点上知道一切”的“点”指的是教师的学科专业,教师所知道的“一切”不仅指what(什么)、when(何时)、where(什么地方)、why(为什么s)、how(怎样),还要娴熟驾驭教材的能力,洞察学术前沿信息的灵感,灵活应对学生的艺术等。“一切上知道一点”教师不仅在自己的学科专业上是行家,博学多才,还需要通晓其他育人的艺术,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用科学的理论来充实自己,用理念来支撑课堂教学。如果“一点上知道一切,一切上知道一点”,就能塑造专业强,理念新,有时代感的新型教师形象。(2)将大学语文课程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找出不同的结合点。(3)教学中一定要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去体会文学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情感。

五、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第12篇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

总学时:64

总学分:4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适用专业:物理学

一、课程描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光现象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以及基本分析计算方法。使学生熟悉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基本理论,掌握其规律,对一些基本的光的本性的问题能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考试内容

第一章  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  

1.1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1.2费马原理

1.3全反射

1.4成像的基本概念

1.5光在球面上的折射

1.6 光在球面上的反射

1.7薄透镜

1.8理想光具组

考试要求

掌握光的传播的基本概念,如光线,波面和光速的实象和虚象,虚物等。理解光程的物理意义;理解费马原理的物理思想。掌握光的成像原理。

考试内容

第二章  眼睛 视觉与色觉  

2.1眼睛

2.2色与色觉

考试要求

了解眼睛构造的一般情况,眼睛的调节机能以及简化眼概念。掌握非正常眼了解光色与五色的由来,了解三基色原理。

考试内容

第三章 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

3.1照相机与投影仪器

3.2放大镜目镜

3.3显微镜

3.3望远镜

3.4象差概念

考试要求

扼要介绍照相机,投影仪和电影放映机的基本构造与作用原理。理解阐明放大镜,目镜,显微镜的构造,原理和放大本领。理解光通量,发光强度和亮度基本概念。

考试内容

第四章  光的干涉

4.1光的电磁原理

4.2干涉的基本理论

4.3杨氏实验

4.4菲涅耳双面镜  劳埃德镜  半波损失

4.5空间相干性与时间相干性

4.6薄膜干涉概述

4.7等倾干涉

4.8等厚干涉

4.9迈克耳孙干涉仪

4.10干涉现象的应用

考试要求

掌握了解光的干涉现象,阑明光波的时空特性及其表达式。以杨氏双缝干涉为重点,分析双光束干涉形成的条件以及光强分布的特征。掌握在薄膜干涉中半波损失在光程差公式中体现的条件。重点掌握等厚干涉(劈尖和牛顿环),的规律机器应用。

考试内容

第五章   光的衍射

5.1光的衍射现象

5.2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  

5.3夫琅和费单缝衍射

5.3夫琅和费双缝衍射

5.4光栅光谱

5.5夫琅和费圆孔衍射

5.6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5.7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

考试要求

掌握光的衍射现象,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的积分表达式的意义。 掌握利用半波带法,分析费涅耳圆孔衍射, 重点掌握夫琅和费单缝衍射,并用费涅耳积分公式定量计算光强分布。利用单缝衍射和双缝干涉从物理概念上会分析双缝衍射形成的原因,找出双缝衍射光强分布的规律,并说明干涉和衍射的区别与联系。

考试内容

第六章  光的偏振

6.1偏振现象与光的横波性

6.2线便振光与自然光

6.3二向色性与人造偏振片

6.4起偏与检偏,马吕斯定律

6.5反射与折射起偏布儒斯特定律

6.6双折射现象

6.7 晶体双折射仪器

6.8椭圆偏振光与圆偏振光 偏振光的检验

6.9偏振光的干涉

考试要求

掌握自然光,平面偏振光,部分偏振光,圆偏振光和椭圆偏振光的器方法。惠更斯波面作图法解释双折射现象

考试内容

第七章   光的量子性

7.1热辐射普郎克量子假设

7.2光电效应 光子 爱因斯坦方程

7.3康普顿效应

7.4波粒二象性

考试要求

理解量子论的早期发展过程和普郎克量子假设在微观领域的重要地位,适当介绍科学家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根据光电效应的实验定律,利用爱因斯坦量子概念解释光电效应,掌握爱因斯坦方程。介绍康普顿实验极其规律,进一步认识光的量子性。阐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意义。

三、考试形式及要求

1.考试方式:本课程实行闭卷笔试、考勤、课堂笔记、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考核。命题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考试内容反映大纲规定的深度和广度,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