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区故事

社区故事

时间:2023-05-29 17:41: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区故事

第1篇

朱法萍是石景山区古城街道天翔社区书记兼居委会主任,从事社区工作10年来,她始终把社区的老年人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创新方面大胆尝试,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单位参与的新型养老体系,活动开展以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推进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营造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了务实的服务,提供了生活的便利,特别是为老年人应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使社区老人解除了后顾之忧,赢得到了居民们的尊敬和爱戴。她曾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

早在10年前,朱法萍在家人的鼓励下,走进了社区,成了一名社区工作者,从那以后,她在父母及老公弦子的眼中,成了工作狂、独行侠。多年来,该社区被评为“北京市敬老爱老为老社区”,为此,她和她的同事们付出了不少辛劳。

为何朱法萍如此钟情于这项敬老爱老的活动呢?原来,朱法萍本人曾在2008年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她在社区实施的“居家养老工作经验”得到了办事处领导的肯定,并在古城街道4个社区进行了推广。

在家中,12年前她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患癌症的婆婆伺候到百年,临终前婆婆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没和这个儿媳过够,就走了。婆婆的离去给年迈的公公精神上造成了沉痛的打击,为了不让公公有失落感,她尽量多和老人在一起聊天,很快老人从痛苦中走出来,现在她每天都要打电话询问老人的情况,周六日都要去看望老人,还出资购买了一套新房让给了老人去住,老人高兴万分,严寒的冬天里室内温度一直保持在26摄氏度以上,让老人在寒冷的冬天感到儿女孝心的温暖。她说,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必须从自身做起。

谈起养老问题,她说构建社区照料体系,服务社区老人,必须跟上新形势。家庭赡养转向社会赡养,政府服务转向社会服务,原则指导转向专业规划,保姆服务转向长期照护服务,这四大转型务必要做到实处。子女们很少有时间陪伴父母,居住环境的改变也让邻里关系逐渐冷漠,少有往来。实际上,很多居家养老的老人已经成为独立居住的“空巢”老人。有人说,父母对子女的爱像路一样长,而子女对父母的爱仅仅像筷子一样长。这话说得许多人羞愧难当。因此,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孝敬父母,让许多人感到非常困惑和迷茫。

朱书记介绍社区的“乐龄合作社”时告诉记者,自2007年3月起,建立了乐龄社区为老服务模式,让社区的老人参与其中,使得他们在兴趣爱好小组里,创造优质的生活之外,也可以为贫困低收入(或无收入)的老人增加相应的收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解决老龄化问题,共建温馨之家。她介绍,郭玉华是天翔社区热心帮扶队的队长,社区低龄老人对高龄老人的简单日常需求帮助做得很到位,尤其是在传统的节日里组织大家一起来关爱老人的集体活动办得有特色。朱书记还展示了该社区专门为社区高龄老人发放的“联系卡”,上面记录着热心帮扶队队员和居委会干部的电话。她说,“老人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事就给我们打电话求助。”从社区居家养老与社区治理角度看,“乐龄合作社”提供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支持;培育了社区社会组织;扩大了社区参与,增强了社区归属感;促进了基层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工作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社区建设。应对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她认为,“专业护老员”和“专业志愿者”很受居民的欢迎。今后,社区要培养更多经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濡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需要切实的行动,需要从每一件具体事情做起。希望我们年轻人能更多地去陪伴老人,也希望每一位老人都能够在家中享受乐龄年华,花甲之后亦乐龄。在天翔社区活动室举办的“健康聊斋组”年度总结茶话会每年都有新特色。健康聊斋,聊什么呢?聊健康,聊社区八卦,聊未来的绿色阳台活动等等。尤其是聊老年人的健康,聊老年人得活到老学到老的劲头等

从棘手的调解工作中得到历练

随着一张张百元现钞落到居民家中,她这颗悬挂已久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脸上也有了这段时间少见的笑容,她那诚恳的表达方式也征服了在场所有的居民,都说:真不容易,工作做到这个份儿上,已经到家了。原来去年4月,消防队建筑工程在天翔社区21栋楼西侧悄然地动工起来,伴着汽车和马达的轰鸣声打扰了居民的正常休息和生活。此时,21栋的部分居民有意见反映到了居委会,她非常重视,深知身居一方“管家”,就要为一方百姓做主的道理;也深知居民维权的难处。于是,她及时找来一些居民和他们一同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认真研究,她开始了行动。一晃就是3个多月,这段时间里,她跑上跑下,一会儿施工方,一会儿建设方,并且又去工地进行现场勘查和找负责人,提出居民的见解和举证,征得施工负责人的认可,又及时向上级进行反馈。这些举措对最后的结果产生的影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关键时刻,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如建设方联系不上,施工方又做不了主,说真的,有时都无法继续调解下去了,但是,她一直很执着,非要弄出个子丑寅卯不可,于是她就采用多方向、多渠道的路子,跑前跑后,不怕费工夫,费口舌,终于把双方叫到一块,一次不成,两次,还不成,再来。有时谈到了晚上六点多钟还在进行耐心调解,同时针对居民提出的各种方案和要求进行了记录和说服,确保能达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她又不断地和建设方加强联系,仔细听取他们的意见,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回头又再和居民联系,经过双方的认可,一旦有出入,又重新调解,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不过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就这样,在她苦口婆心的反复调解下,又经过无数次变故,调解工作终有了结局,结果是双方都退了一步,从而达成共识,为此次调解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新镜头

快乐生活 美好邻里 幸福家园 幸福晚年,来自贴心服务

本报讯(记者彭立昭)您幸福了吗?何为幸福晚年?有一定的经济保障;与亲人和睦的家庭氛围和积极的沟通;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即老有所为;享受专业机构的“贴心服务”。乐龄让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变成最温暖的日子。为了使广大社区居民了解居家养老这种国际化的养老理念及趋势,了解乐龄这个机构的现状及发展,了解乐龄为居家养老所做的努力,使居家养老理念深入人心,使广大社区的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家中享受专业养老机构的上门贴心服务,享受更加幸福的晚年,石景山区乐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功举办了乐龄合作7个社区“关注乐龄幸福老人”宣传月活动。第一场在广宁村三角地广场举行。瞧,乐龄的工作人员在为咨询的老人讲解答疑。第二场在古城街道西路北社区服务站。第三场在古城路社区小东门外举行。第四场活动于1月15日上午在八千平社区路口展开。那天天空飘着小雪,老人们参加活动的人数还是很多。该活动为构建和谐夕阳的为老便民服务,倡导老人健康快乐、积极自主的老年全新生活态度大有帮助。期许着,天下的老人永安康。

传播民俗文化 共享灯谜乐趣

为增强社区青少年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了解,八角南路社区的老人利用元宵节猜灯谜这一传统民俗活动,自觉担当起了文化传播者,在猜灯谜中对社区青少年进行传统民俗文化教育,让青少年在社区猜灯谜中增长知识,共享灯谜文化的乐趣。张积武、郝克昌

第2篇

社区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汇报

xx县xx镇街道塔城路社区党总支注重将党史学习教育与社区重点工作有机融合,通过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提升“疫情常态防控”“文明城区复检”“创卫复检迎检”等重点工作的实效,从完善工作机制,拓展服务阵地,强化服务能力等方面着手,推动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以提升城市基层治理能力的具体实践,答好“为民服务解难题”的时代之卷。

党建引路,弹好“修身学习前奏曲”。形式多样,打造修身阵地。社区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群服务站的阵地作用,积极推进党史学习教育。通过专家讲师、街道指导员、结对老干部、支部书记等“红色”师资力量为党员上党课,丰富党史学习内容,学懂弄通悟透。坚持“走出去”学习,通过参观学习、远程教育、专题党课、领学培训等,丰富党史学习形式,激发学习热情。转变你讲我听的授课模式,感悟分享、挑战答题,参与演讲、日记接力、微考堂、“百人说‘党史’”等方式,交流党史学习收获。深化内涵,提升学习效率。党总支班子坚持每周一次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将提升政治素养与推动社区工作相融合,充分发挥领学促学作用。活动推进之初,由于疫情影响,活动室无法全面开放,对党员活动人数也有限制,为确保党史学习全覆盖,各党支部和党小组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上传下达,针对个别情况特殊的党员开展“送学上门”,送上党史学习材料,并做相应辅导,提升学习效率,得到了党员们的点赞与认可。

用活资源,奏响“身边故事奏鸣曲”。充分挖掘,讲述“好故事”。社区试点开展党员“政治生日”活动,通过建立“党员政治生日登记册”、发送“党员政治生日问候语”、开展“身边的初心故事”“重温入党誓词”“寻找身边党龄最长的党员”等活动,了解“身边事”、认识“身边人”,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让党的创新理论和身边鲜活典型“飞入寻常百姓家”,拉近理论宣讲与群众的距离,身边的“现实故事”更能给广大党员和居民带来思想冲击,也更能起到教育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向先进学习,向榜样靠拢,为属于自己的红色故事书写更绚烂的篇章。盘活资源,汇聚“行动力”。开展线下活动的同时,顺应潮流,用活线上智慧学习阵地,立足学习强国APP、青年大学习等平台,发动社区党员、群众和青年积极参与线上学习活动,织密党史学习教育矩阵。尤其是紧密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社区发展工作等,结合实际,联动协同,牵手辖区共建资源下沉社区,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各类活动,使辖区资源和力量深度融合,拧成服务居民群众的“一股绳”,真正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服务居民。

搭建平台,齐颂“治理实践协奏曲”。聚人气,对接新实践。社区党总支将党史学习教育与社区重点工作有机融合,结合“文明城区复检”“创卫复检迎检”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完善工作机制,细化任务分解,加强联勤联动,实现齐抓共管。“三驾马车”通力协作,同时加强与城管大队、嘉城警署等职能部门的联系与沟通,积极开展联合整治,发现问题共同沟通、协商解决,提升志愿服务力度和整治效率,不留文明创建“盲点”和“真空带”。接地气,共绘同心圆。社区党总支开展党员“亮身份、作表率”“睦邻先锋·为美好定力”等行动,共绘红色同心圆,增强党员身份意识、责任意识,引导广大党员群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以理论学习指导思想与行动,砥砺初心使命,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浓厚比学争优氛围,提升学习成果转化率,着力推进解决居民群众关注的“急难愁盼”等问题,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治理实践,为社区xx与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第3篇

一个35岁的年轻人,辞去工作,用社区戏剧的形式,全身心地投入和孤独老人的对话中,四处奔波。采访他时,他正在为东莞的“十二邻”社区剧场招募志愿者和伙伴,并且筹办江苏昆山十二邻社区项目。

他也获得了人生的礼物,原来生命故事的分享,可以重新发现自己、解放自己,重拾自信与尊重——总有一天你我都会老去,但孤独不再。

大城市的失落

王俊晓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他来到了上海。四年间,他换过很多工作,做过推销员、电脑销售、软件开发等,其中也不乏500强公司,内心却始终找不到一份归宿感:楼房高了,邻居也多了,温暖在哪里?每天穿过匆匆忙忙的人流,没有一个眼神会为你停留,回家也只能面对电脑上虚拟的符号。虽然住在一个楼,居民们彼此缺乏沟通,甚至连名字都叫不上来。一次,为借水壶,他敲遍左邻右舍,竟无人回应。

这让王俊晓非常失落。后来又看到一则新闻。有个独居老人在家去世一周后才被发现。现代社会,空巢老人并不在少数,难道他们都要面对这种凄凉和孤独吗?

有心的王俊晓去图书馆查了一下资料,发现仅上海就有260多万老年人,其中独居老人超过80万,单身独居老人有18万。他们生活不便,精神空虚。

似乎没有人关心这个问题——如何让老人们走出家门,在一个安全轻松的环境里与人沟通、表达自己?

一次,王俊晓听说一位台湾老师创办了与戏剧工作坊有关的公益组织,他决定一试。通过这个类似体验式的培训,平时寡言的宅男王俊晓变得开朗自信。他以前很固执,而在剧中他要扮演别人,想别人所想,和不同性格的人互动合作。在表演中,对自己性格的缺失就会有所观照。

王俊晓非常想把这份收获分享给更多的人,甚至能为独居老人们做些什么。

在1900年~1920年间,美国就出现了社区剧场。社区里的人自编自导自演。演出人员几乎都是志愿者,平时工作,只能利用晚上与周末时间参与活动,很受美国老百姓欢迎。王俊晓从美国社区戏剧的理念中受到启发,决定对其进行移植和改造,创造出为空巢老人服务的社区剧场。

在老一代上海人的印象中,一幢楼6层,一个单元上下住12家,每家都有一把楼门钥匙,大家关系融洽,那是他们记忆中抹不掉的“完美生活”。于是,王俊晓灵机一动,给社区剧场取了个别致的名字——十二邻社区发展中心。

“以前在这个城市干着琐碎低微的工作,我的价值在哪里?我能干什么?我找不到自己擅长的东西,找不到自信和尊重,十二邻恢复了我的激情,让我重新发现了自己。”王俊晓说,现在还有很多人说他像个高中生,他觉得很开心,“做事积极,对事物保持一颗纯粹心和一份童趣,本身就是美好的。”

让老人们表演自己的生活

王俊晓从小就喜欢和老人交往。去同学家,他会去找同学的爷爷奶奶聊天,哪怕老人们口齿不清,他总觉得每位老人都是一本阅历丰富的书。有了“十二邻”的想法后,王俊晓一边自学表演的相关知识,一边走街串巷地向人们“推销”他社区剧场的创意。

“老人们渴望交流,希望在社区大家庭里讲述自己或跌宕或平淡的一生,我们如何回应呢?可以把他们的故事展现在舞台上,让大家一起听着他的故事,和老人一起回顾他的一生。社区里的其他居民可以参加演出,也可以只当观众。”

这就是王俊晓最初的设想,希望通过舞台剧的表演、观赏,重现老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加强社区居民的沟通。随后,他找到了上海市闸北区宝山街道,在征得同意后,正式进入社区演出。

第一场演出演绎的是四位老人一起搭伴过日子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从网上找的,由于志愿者都有工作,所以彩排时间大多都在周末,正式演出之前只排练了4次,王俊晓为此惴惴不安。演出时又没有话筒,剧场后排的老人听不清台词,大部分中途退场。

这次打击让王俊晓有点沮丧,他认真分析失败原因,并且一一解决。比如网上搜索的演出题材与观众有些脱节,于是他与志愿者多次深入社区组织老人讲述自己的故事,一人一故事,给谁写就为谁演,人人有能力、人人能参与、人人是主角;此外招募社工和志愿者,学习社区剧场的理念,并组织社区居民尤其是独居老人参与互动式排练。

重新准备之后,王俊晓在街道又一次给老人进行了表演。

这次选取身边的人物葛爷爷的故事。葛爷爷名叫葛宝根,单身多年找到了一个中意的女朋友,交往期间老太太生病住院,葛爷爷每天去医院护理陪伴。此举引起了老太太几个女儿的反感。但是,老太太被葛爷爷的真诚所感动,病愈出院后就和葛爷爷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葛爷爷的个人情况代表了空巢老人的普遍生存状态和需求,真情实感的讲述与表演,引发了社区老人们的普遍共鸣。十二邻在宝山社区的首次戏剧互动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上海话剧中心一位专家看完一次社区演出后感叹:“哪儿来这么个莫名其妙的人,做了中戏、上戏没人做的事,也做了我们都做不了的事。”

上海话剧中心邀请十二邻去座谈,商讨推动群众文艺和话剧发展的话题。高雅戏剧不下基层、不做公益演出,而先锋和实验戏剧又太封闭、太小众,“高手总在民间”,社区戏剧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

一边工作、一边办剧场,承受不了这样的“混乱”生活,王俊晓决定放弃原来的工作,专心公益。寻找故事、排练、邀请居民来剧场、演出、分享体验、走访不同社区推广他的社区剧场这几乎是王俊晓生活的全部。

王俊晓说:“一场演出完后,很多老人还不肯走,要给我们讲故事。这样的信任,让我们非常感动。”

接受生命中的礼物

从2009年到2012年,十二邻社区剧场的公益服务成功地融入了上海的许多社区,演出百余场,为数万空巢老人做过服务。目前,十二邻社区发展中心的注册志愿者已接近200人,其中既有世界500强企业的员工,也有私营企业主,既有在校生,也有自由职业者。

张建慧是十二邻的志愿者之一,她的父亲去世,母亲独自生活在另一个城市,有心照顾却力所不及。后来她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十二邻的建设里面,把她对妈妈的爱,播撒到同样需要关爱的,和她妈妈一样的独居老人身上。

投身公益事业多年来,王俊晓一直在各大城市奔波,上海、北京、广州,甚至是香港等公益做得比较好的城市,都会见到他的身影。

2011年,东莞启动公益创投项目征集大赛,王俊晓以最快的速度,设计了两个公益创投项目《倾听身体之歌——残疾人表达艺术性康复项目》以及《生命的礼物——独居老人生命经历的故事》,凭借着别具一格的设计理念,打动了大多数评委,从200多个项目中入围并最后中标,获得了一笔可观的公益创投资金,同时还被政府购买。这件事,让他的团队很振奋,大大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在上海做出名气后的王俊晓开始陆续受邀去天津、重庆等地做培训,2012年东莞也成立了“十二邻”社区剧场,杭州、天津等地也开始招募更多的志愿者。

王俊晓经常背着一个双肩包,在公共汽车上一边颠簸,一边想着剧场的事情。参加完一上午的培训后,匆忙地吃几口盒饭,再继续下午的排练。通常忙到很晚,有空就约上三五个志同道合的公益人,一起聊聊天:怎么发展剧场,留住志愿者,筹集资金聊到午夜。

以前,王俊晓的父亲王木旺一直不知道儿子在做什么,过年都不回家,钱也没赚多少,于是买了张车票过来了。正逢王俊晓搬家,王木旺不经意看了儿子的日记本,看到儿子的创业经历时,忍不住落泪了。

第4篇

“本质上,我们是在营建社区”

在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市的灾后重建工程中,居民安置规模最大、投入最多、要求最高、功能最完善的项目便是夏寂书苑所在的壹街区。确切地说,是夏寂书苑筹办的两个图书角,其中之一在壹街区。

夏寂书苑的创办人夏莉莉是都江堰土生土长的人,这里的孩子都叫她侯姐姐。地震后,她从小玩耍的地方被重新规划建设成为壹街区。熟悉这片土地,是夏莉莉将都江堰壹街区作为夏寂书苑公益项目第一个实施点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地震后从上海回到都江堰的夏莉莉发现,新社区修好了,老邻居和从别处迁移来的居民也都住了进来,从前的邻里关系、社区关系却不见了。她想再听到成串的孩子跟在屁股后面叫她侯姐姐。“从前,邻里关系比较紧密,早晨傍晚,大家都会到厂区附近散步,在灯光球场上玩儿。但随着别处居民的迁入,社区的人群构成发生了变化,社区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化,再也没有人组织邻居们一起玩儿了。”

对夏莉莉而言,紧密的邻里关系既是个人成长的记忆,也是社区之所以是社区的原因。她喜欢传统的社区,而眼前的这个崭新的却是生疏的社区,自己能为之做点什么?她想到的是:“重新营建我们的社区。”

“要想把一户人与另一户人拉到一起让他们社交,不管怎么做都会遭到抵触,但家家户户都有小朋友,如果两个小朋友一起玩儿,不愁两家人不打交道。”先是孩子们的社交,再是孩子家长之间的社交,最后是家庭这个社会的最小构成单位彼此来往,一个社区,便可这样诞生。

营建社区,先营建孩子的精神世界

一个完整的社区是什么样的?夏莉莉说:“我很喜欢台湾的社区营建,在社区小广场上,会有人轮流扮演‘故事妈妈’给小朋友们讲故事,这是一个能将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行为。”夏莉莉认为,一个完整的社区,还应当具备教育的功能:“教育并不只是在学校上课那么简单,学校、家庭、社区教育,都应该有。可除学校之外,现在家庭中父母都很忙,家庭教育这部分便会弱化,那么,社区当负起教育的责任。”

教育,并不一定非严肃不可。近一年来,夏寂书苑便在壹街区、都江堰文广新局提供的场地里扮演着社区教育者的角色。“小小朗读者”、“儿童图书角”、“故事大王”、“趣味阅读进校园”虽被夏莉莉冠以“课程”之名,实际上这些是在原本腼腆的孩子们看来趣味非凡的活动。“开展第一次‘故事大王’活动时,在场的孩子都不敢发言,加上他们平时课外知识储备很少,就更讲不出故事。但后来,每个孩子都会花业余时间去阅读,哪怕只是为了下一次,要讲一个没人听过的故事。”

在绘画活动上,由家长陪同前来的孩子们被告知:一切自己动手,上完课画具和桌椅板凳也要自己收拾干净。对孩子娇纵惯了的家长被告知:家长只能围观,在课堂上,不能插手孩子们的任何事。焦虑的家长很快发现,孩子们迅速地习惯了自己打理手边事务。很快,便有孩子一逢周末就吵着要来“上课”。

生性喜欢小朋友的夏莉莉觉得自己想出“从孩子切入”这个点子真是太棒了:“在所有人当中,孩子最容易成为朋友,在一个有目的的教育环境中,孩子们不仅仅是社交玩耍而已,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阅读习惯,增强了对美的感受。”在所有人当中,也没人比孩子拥有更多的希望,未来属于孩子。

“化完缘,请把我从社会服务中淡去”

与夏莉莉认识的人,一定受到过她不定期的“短信骚扰”,短信内容通常是:“提着布口袋为夏寂书苑化缘,施主,家中有适合孩子看的旧书吗?”靠她一个人 而不舍的“化缘”,夏寂书苑现在拥有了八百余册图书,最近一年,书苑筹办的图书角创下服务人次1500次的佳绩。她得意地说:“5月13日举行的少儿诗歌朗诵比赛奖品依然是书,由都江堰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赞助,书本由作家出版社的高级编辑甄选。”她的社区公益书屋项目从一开始,便由她独力支撑,后来的义工,也多由她“游说”而来。

少儿诗歌朗诵比赛一结束,夏莉莉和她的夏寂书苑在都江堰为期两年的项目便结束了。“真是百感交集,小朋友们舍不得我们,我们也舍不得小朋友。但社会服务不是任何个人的大舞台,我可以选择在其中修炼,也可以选择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让自己重新学习。我个人并不重要,必须把个人从社会服务中淡化。”这就是为什么在夏寂书苑的相关报道中,从来找不到主办方、义工姓名的原因。

下一步,她想将夏寂书苑做成一个支持性机构,为想开展少儿教育公益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学校提供支持。“如果书苑依然只做一个社区的少儿公益,依然重复一年来我们所做的事,最多让1500人次受益。但如果我们将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别人,那么每个得到培训的人都有机会让1500人受益,让其他的社区受益。”

一个不张扬的少儿公益从事者的野心,往大里说也不过一个社区的大小。几乎每次周末主题活动,她都会在现场,除了授课,更多是支持开展活动的同事:“我必须保持和孩子的接触,了解他们,对一线服务有自己的心得,才能教给其他人。”夏寂书苑的明天她并不担心:“本人在,书院在。”

第5篇

一、社区教育微课程的开发

(一)微课程内容的选择:还原生活情境1.挖掘生活化的课程资源。社区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这些都是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持。由于这些资源来自民间,贴近市民的生活,符合居民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在心理认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师资民间化。以往的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主要集中于邀请请专家开展讲座等为主,这些教育设计者,距离市民生活相对较远,教学内容容易脱离市民学习的实际。鉴于此,引入具有淳朴性、平民性、大众性、通俗性等生活性的社区课程才能提高社区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生活化的微课程资源,首先要充分挖掘社区中的“能工巧匠”,寻找民间的优秀师资。民间优秀师资,是一个地区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播者。社区教育要利用和发挥他们的余热,借助信息化的传播工具,实现优质资源人人共享。(2)资源本土化。社区教育的发展与社区文化的繁荣密切相关。社区教育微课程内容的挖掘,要与传播地区特色历史文化的要求相契合。通过微课程的方式,充分利用区域的文化优势,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开发为社区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2.选择问题解决的情境。从服务社区居民学习的目的出发,微课程在内容上,应该充分考虑课程使用者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借助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成果,提高微课程在内容的规范性和科学性。(1)追问真问题。问题导向的学习是成人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提高个体学习效率的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组织上的策略。在社区教育的微课程设计中,教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学习内容浓缩为一个“小问题”,只有突出重点,才能有效击破。(2)推出小策略。最受欢迎的微课程,也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微课程是高度浓度的教学组织片段。因此,高效直接的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是微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也是成人学习的基本要求。(3)还原真情境。问题和策略的整合,构成了真实的教育情境。在微课程的建设中,要重视学习者的经验、理解、智慧、感受、见解、问题、困惑等,这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简单或复杂的故事,与小现象、小策略整合,再加上“微课程”这种独特的呈现形式,社区居民的学习开辟了新的空间。

(二)微课程的组织制作:让表达简易化微课程内容的组织过程,是对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国内微课程研究的领航人李玉平,根据课程素材的来源,将微课程划分为:“小经验”微课程、“小现象”微课程、“小故事”微课程等几类,从不同类型的微课程组织,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进行干预和影响。根据社区教育实践中,市民的学习需求,“小经验”、“小现象”“小故事”的微课程内容的组织,具有贴近市民生活的优势。但随着社区教育发展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状,微课程内容的组织也会随着有新的呈现方式。不同类型的微课程,在制作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1.“小经验”微课程的制作。(1)呈现方式层层递进。基于具体操作的方法导向的微课程,“小经验”微课程的功能是经验介绍和分享。此类微课程的制作,一般遵循着“引入介绍总结(注意事项)”。方法导向的微课程制作,要注意方法的表述要具体、新颖。(2)语言表达通俗易懂。在制作经验介绍类的微课程时,就是要以通俗化、民间化、市井化的语言形式、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将社区教育课程真正融入广大市民的社会生活,以提高市民的科技、文化素养、生活品位等。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共识,不仅规定着人们的生活理念,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境界。2.“小现象”微课程的制作。在社区居民的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具体的问题。本类微课程便是基于具体的小现象,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分析,挖掘现象背后的教育意义。小现象微课程,充分反映了社区教育贴近生活的特点。从社区生活着眼,根据情境学习的要求,小现象微课程的基本结构:情境引入过程与细节的深度剖析改进建议。小现象微课程制作中应该注意:选材要小而精,选择社区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的现象更符合市民的学习需求。理想的做法是从一张照片、一件小事、一封信、一段对话等事件入手,做到以小见大。同时,对现象的分析要深入,看到现象背后的问题,通过继续追问等方式,引起学习者的深入思考,才能发挥微课程“小课程,大能量”的优势,提高课程的教育意义。3.“小故事”微课程的制作。将实践经历的故事,开发为微课程,即“小故事”微课程,根据故事情节的复杂程度而有所区别。故事理想化、简单化,谈一次话或鼓励一次就可以转变一个学生,缺少过程,缺少对内涵的发掘。套话多,背景多,真正改革的过程反而少,重点不突出。

(三)微课程的使用评价:学习无处不在来自教育者和组织者智慧的“微课程”,因其短小精干、贴近生活、视角独特、深受欢迎。随着微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其使用方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中。1.零碎时间的有效利用。微课程,更加适合于现代人对快餐式学习的需求。利用各种会前五分钟,播放一集微课程,启发大家的思考,成为组织学习的重要选择,也是微课程最常见的使用方式。此外,利用等车时间学习、公园散步时间学习等等,可以充分满足社区教育“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要求。2.建立微课程生态系统。微课程的有效使用,必然与学习活动紧密结合。因此,需要根据学习的需要,在主题研究中对微课程内容进行不断升华和完善。在相同的课程主题或类型下,开展微课程间的交流研讨,建立微课程的生态系统,集学习培训、研讨活动、交流互动于一体,让教师是学习者,也是创造者。

二、社区教育微课程的管理

社区教育微课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推广与应用上,结合当前社区教育课程管理的实际,社区教育微课程的管理还需要做好资金、人员、平台等各方面的保障。

(一)建立机制,形成微课程开发的良好氛围社区教育微课程的管理,首先需要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发挥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的统筹职能,协调微课程的研发部门、制作和平台构建等工作。为了适应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新形势,适应不同年龄的社区居民对微课程的新需求,推动社区教育微课程资源的共享与应用,引导教师积极开发微课程等教学资源,微课程的管理部门应明确新时期微课程建设的目的意义、建设内容和管理模式,用制度和政策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并将微课程建设成果与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紧密结合,为微课程的开发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培训师资,提升微课程制作者的信息素养除了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微课程建设提供保证,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课程建设,还需要课程制作者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美学概念。在微课程的视频制作中,简易的配置应该包括:数码摄像机(或网络摄像头)、媒体电脑、视频编辑软件,可以实现拍摄视频和格式转换,形成流媒体视频文件,更加复杂的配置对技术的要求也更高。这些都需要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进行操作。社区教育的人员队伍中,专业化信息技术人员比较匮乏,这对微课程的制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微课程开发能力,积极选派技术和业务骨干外出进修,对接受事物快的年轻教师以及社区教育干部进行专题培训,不断提升课程制作者的信息素养。

(三)搭建平台,为微课程的应用提供保障微课程的建设,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持。为了更好地用好微课程资源,还需要对支持微课程的学习平台进行系统设计。一是硬件平台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平台资源的存储量和后续利用扩充量。路由器、交换机和不间断电源按需配置。安装防火墙与外部隔离,及时过滤不良信息。二是做好技术支持。社区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基本上是从无到有、逐步积累的过程,目前各资源库大多呈孤立松散、互不关联的“孤岛”状态。而微课程建设的更高要求是搭建人人共享的“云课堂”。因此,为保证微课程的高效率使用,需要在课程平台开发的过程中要留给学习者互动讨论的平台,为学习者记录学习笔记提供空间,为共享学习资源提供平台。只有这样,社区教育的课程建设才会以点及面,构成一个互相连接的知识网络,通过不断生成,丰富,成为一个立体的课程体系。

作者:徐兴国单位:宁波市北仑区社区教育学院

第6篇

法制故事演讲活动历来是枫泾镇进行法制宣传的传统品牌,其寓教于乐的独特功效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枫泾镇党委和政府也早已充分认识到故事演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意义,所以着力培养品牌,在20*年5月以优秀法制故事演讲员唐秀芳为名,正式组建了“唐秀芳故事演讲队”。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唐秀芳故事演讲队”已经成为金山区优秀法宣品牌;为和谐社会多讲法制故事,也成为“唐秀芳故事演讲队”尤其是唐秀芳老师本人的心愿。

唐秀芳老师身为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金山故事讲述家,长期从事群众文艺工作,热心社会公益活动,她讲述的方言故事很受群众欢迎。多年来她除了下到乡里和社区巡讲故事以外,还经常出现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双周故事会及金山电视台等媒体,通过荧屏、电波,把许多脍炙人口的法制故事传遍金山乃至上海及华东地区。

在唐秀芳讲故事的四十余载生涯中,获得了很多荣誉,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各种荣誉证书有90多本,装满了整整两大袋,20*年我区举行法制故事创作征集暨演讲大赛,“唐秀芳故事演讲队”又积极响应,分别参加了创作和演讲两项比赛,且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有三人闯入决赛,唐秀芳本人更获得了演讲比赛一等奖的殊荣。

唐老师非常善于总结农村中的真人真事,先后创作了一系列有关农村题材的法制故事,如《绢头包里的遗作》、《一张社保卡》、《鸡与谷》、《爱管闲事的大舅妈》、《刘老头打官司》、《血手印》等等。唐秀芳在讲故事中发现,农民们喜欢跋子书和快板等形式,于是,她又创作了快板《唱唱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跋子书《疑心疑出大事体》等作品,深受好评。

到目前为止,在金山区的100多个村里,她已去过五六十个,对于亭林、朱行、廊下、金山卫、张堰等镇的村,她尤其熟悉。唐秀芳不仅在本区演讲,还常常受邀去兄弟区县进行演出。如20*年,“唐秀芳故事演讲队”受奉贤区司法局的邀请,在奉贤的所有乡镇及工业区作巡回演讲,共演出16场,观众近5000人次。

20*年,故事队按照“**”普法和“枫泾镇文明市民教育活动”的要求,于20*年2月18日(大年初一)至3月18日(正月二十九)下基层23个村和6个居委会进行巡回故事演讲,为社区居民带去了8个故事,内容十分丰富,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包括构建和谐社会、遵守交通法规、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动拆迁、保障老年人权益等。故事员的精彩演讲,让村民在寓教于乐中深刻体会到法律就在身边。村民们说,用故事的形式来宣传精神文明和文明礼仪以及普法工作,真的很好,用一则小故事,讲明一个大道理,什么事可以去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什么事不但不可以做,而且这样做了还违法,老百姓听了以后容易懂,记得住,能接受。社区的居民都希望故事队经常去演讲这类法律故事。

一年多来,“唐秀芳故事演讲队”深入各村、各居民小区和企业单位,连演30多场,观众达20000多人次。所到之处,掌声不断、笑声不止。“唐秀芳故事演讲队”既是“故事大篷车”的延伸发展,也是故法制事演讲面向基层的品牌创新,这既是对唐秀芳40年讲法制故事成绩的肯定,也是她事业的新篇章。我们也衷心希望这支法制故事演讲队能够越办越好!

第7篇

通过成立“少先队活动之家”,努力推进少先队的社区活动,充分利用暑假期间让他们融入社区大家庭中,体验其中的乐趣,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并结合“八荣八耻”做好假期的教育工作。

案例:一、“七一听党史”爱国讲座进社区。

活动时间:7月1日(周六)

活动地点:社区活动室

活动目的:结合“七一”这个特殊的日子,为了庆祝建党80周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聘请党员辅导员来到我们“红领巾”之家给队员们进行讲座。

一、活动过程:

1、党员老师进行爱国主义和党史讲座。

2、组织“红领巾小记者”采访有关情况。

3、设计开展体验活动。

二、“劳动光荣”――我能行活动时间:7月8日

活动地点:社区活动室及新石社区

活动目的:结合各个年级认知、情感、行为、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的年龄化特点,制定活动,做到内容连贯性,操作可行性,实践社会性。增进队员们服务人民的意识。

活动过程:

1、五分钟劳动岗,保护身边环境;

2、服务社区,服务居民,培养劳动的习惯。

3、社会考察,社区特点自行发掘的,

三、维护环境,共建绿色家园。

活动时间:7月15日活动地点:社区活动室及新石社区

活动目的:将环保行动带入社区,用我们的小手拉大手,共同维护社区环境,培养环保意识和社区小主人意识。并将争章活动融入少先队社区工作中,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增进队员们的劳动意识。

活动过程:制定环保细则:

队名行动任务评价机制“护绿”小队维护花草、树木和绿地

护绿章“环卫”小队打扫环境卫生,维护小区环境

环卫章“清除”小队清除小广告、小标语和粘贴画清除章

四、“家队沟通”――进社区。活动时间:7月22日

活动地点:社区活动室

活动目的:现在的队员和家长每周沟通较少,通过建立社区家队沟通日,通过小手携大手,大手牵小手,共同开展家队结合的活动架起子女与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

活动过程:

1、母子交流、家家乐文化展示。

2、少先队知识家庭学习竞赛。

3、热点话题讨论,增进沟通。

五、寻访军人艰苦奋斗的足迹。

活动时间:8月1日活动地点:社区活动室

活动目的:结合八一建军,组织队员们追寻军人艰苦奋斗的足迹。从而培养和提高孩子们意识。

活动过程:

1、邀请我社区内的老军人讲讲当年的故事。

2、畅谈感受。

3、文艺演出献给军人爷爷。

六、法制讲座进社区,遵纪守法最光荣。

活动时间:8月8日活动地点:社区活动室

活动目的:使少先队员们在讲法、学法、宣传法、防止青少年犯法的体验教育中开展活动,增强了队员们的法律意识。

活动过程:

1、邀请我校的法制副校长――史永忠来到“红领巾”之家。

2、互问互答,解决有关问题。

3、分析案例,做到知法、守法。

七、诚信小队在行动。

活动时间:8月15日活动地点:社区活动室及新石社区。

活动目的:诚信,自古有之,中国民族文化之精华。从小培养孩子们做一名诚实守信的人,是我们教育的根本。让诚信深深刻在脑海中,体现在言行举止之中,真正做到诚信待人,言行一致。

活动过程:

1、诚信故事大家讲。从古代到现代“诚信故事”听我说。

2、做一件诚信小事。

3、小小辩论赛“讲诚信吃不吃亏”。八.爱心入社区,关爱你、我、他。

活动时间:8月22日活动地点:社区活动室

活动目的:以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学会与他人交往,进一步开展爱心助他人的行动,让我们的爱心之花开遍社区。汇报暑假中的社区活动。

1、说说自己结实的好朋友(包括校外辅导员)。能够真心相处,处处为他人着想。

第8篇

1、加强阵地建设。把社区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工作整体计划,整合社区活动室、服务中心等场地资源,通过资源共享形式,在10个社区全部成立家长学校。

2、形成工作合力。突出家长学校“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养子女水平”的功能,结合社区实际特点,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妇女儿童之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等各项社区资源,形成工作合力,逐步构筑涵盖社区各类人群——包括早期教育、家庭教育、青少年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较为全面的社区教育,形成了指导和推动家庭教育的强大合力。

3、组建志愿队伍。街道妇联联合社区工作站、社区服务中心以及其他各部门,积极发展家庭志愿者队伍,进行志愿者队伍的培训,提供亲子教育和活动的平台,为有需要的社区人群提供服务。如:__社区的“饭美丽”家庭志愿者队伍。

1、深入开展寻找最美家庭宣传活动。以社区工作站、社区妇女儿童之家为载体,继续广泛宣传发动“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今年8月10日下午,街道妇联在新秀社区举办了“好家风好家训”展示及征集活动。活动现场向居民展示“好家风好家训”的海报,居民们也纷纷口头或书面分享自己的家风家训。孩子们更是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画画的形式分享自己的家风家训。19日下午,街道妇联举办了“最美家庭故事会”活动,吸引了辖区众多亲子参加。本次活动旨在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家庭文明建设,积极弘扬家庭美德,彰显社会公德。活动中安排了“家风家训教育小故事欣赏”、“观后感分享”、“我家的家风家训故事”等内容,充分调动了参加者的积极性,使参加者在观影中学习,在分享中感悟,圆满了达成了活动目标。

2、创办“__”家庭关系援助项目。为使家长学习到有效的沟通方法,促进社区家庭亲子关系, 街道妇联成立了“__” 家庭关系援助组,通过举办父母效能训练讲座,帮助辖区父母提升自身存在品质,改善亲子关系,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该项目自创建以来,累计开展各类专题活动约200场,受益群众约1000人次。

3、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各社区家长学校结合居民实际需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如:__社区举办的“爱.出发吧”——亲子金龙鱼参观活动,让社区亲子在外出活动中体验互动的乐趣,促进亲子沟通和邻里和谐;文华社区开展了“美食文化—食品安全跟我行”的安全美食系列活动,活动旨在通过亲子动手参与美食制作的形式,普及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社区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水库社区举办的“大手小手包饺子,这个暑期真快乐”,活动通过让家长与小孩一起包饺子,体验亲子互动的乐趣,增进亲子沟通;__社区组织的亲子家庭开展趣味运动会,家长和孩子在运动中交流情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__岭社区举办的“快乐阅读 快乐成长”亲子读书会,旨在营造浓郁的家庭读书氛围,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等等。

4、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夏令营活动。如:__社区举办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__社区邀请老人__为社区小朋友讲解革命烈士的故事,让少年儿童了解抗战的历史,借此传递爱国主义正能量;新秀社区举办的“暑期安全教育、棋艺学习、绘画、布艺手工学习、经典国学知识学习”等主题活动,吸引了400人次的居民参加,受到居民好评;凤凰社区举办的“儿童居家安全卫生及突发卫生状况的应对”讲座,新谊社区举办的“快乐学习英语和书法小组”;还有组织辖区少年儿童参观3d打印企业;开展“暑假纷纷乐”儿童成长小组活动等。

5、开展生活教育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家长学校的作用,开展各类生活教育宣传活动。如:组织辖区家长开展“拒绝,珍爱生命”活动,学习科普禁毒知识;举办丝网花制作技巧培训活动、“关爱牙齿,我和健康有个约会”讲座等,使家长学到了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举办关爱眼睛保健知识讲座、开展系列法律知识宣传讲座。如:“家,不是你施暴的舞台”---反家暴宣传活动、懿馨守护,丰富了家长的法律文化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家长的学习兴趣。

6、提供个案服务。在活动、小组、工作坊以及免费课业辅导点的基础上,利用社区家长学校广泛接触社区家庭,在这些人群的基础上继续延伸工作触角,挖掘有潜在需求的家庭亲子,或是评估来社区寻求帮助的父母或孩子,提供一对一的个案辅导工作,帮助她们在亲子关系和家庭沟通上实现更好的发展及改善。如:部分学生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通过与家长个别沟通,开展个案服务,学生有了明显进步,家长们也在其中学会了与孩子交流,掌握了更好的教育模式。

今后,街道将继续以家长学校为常规工作,积极引入社会资源,积极推进平台建设。从孩子和家长的需求出发,以个案、小组、活动、工作坊等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为基本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妇女儿童之家的作用提供专业服务。

1、提高认识,落实措施。提高了对家长学校的认识,意识到学校教育只有得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2、形式多样,注重成效。家长学校对家长是否有吸引力,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家长学校的质量。因此我们将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形式,使家长常来常新。与家长面对面地交谈孩子情况,密切了服务中心与家长的关系。

第9篇

我们必须弄清楚这是不是真的。一个方法是,把实验继续下去,看看当小额贷款初次“降临”到某个社区会发生什么。2005年,来自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反贫困行动实验室和扶贫行动创新研究会的四位经济学家一起在印度的海德拉巴做了一个随机对照实验。他们与斯邦达合作,斯邦达是印度的一个小额贷款机构,拥有120万客户,主要发放群体负债贷款。他们与研究人员一起确定了大约100个未曾发放过小额贷款的社区,并且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随机选择其中的一半地区开设分支机构。

在2007年末,也就是大约在这些分支机构成立一年后,研究人员对这里所有的100多个社区进行调查。在建有分支机构的地区,研究人员不仅与获得贷款者交谈,也与没有申请贷款者交谈。他们对作为一个整体的社区的经验感兴趣,想看看整个社区有没有因得到贷款而发生改变,而不仅仅只关注新的分支机构设立时率先获得贷款的那些能人。

研究人员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是,社区内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能人。就像我们以前在斯里兰卡的研究中所看到的一样,在所有符合斯邦达贷款资格的人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被成功地说服提交了贷款申请。而且,贷款极少被投资到小微企业中,实际上他们申请贷款的最主要动机是还清各种各样的高利贷。

调查显示,在斯邦达分支机构设立一年后,妇女权利、儿童入学率,以及社区居民花在健康、卫生和食品上的支出并没有显著变化。要弄清这个事情,还有另外一个方法,那就是跟踪统计家庭的支出总额。统计结果表明,分支机构成立一年后,家庭总支出并没有增加。总体看起来,人们的生活也没有比以前更富裕。

对于贫穷的海德拉巴社区来说,引入小额贷款不意味着能给它带来即时的繁荣。但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

研究人员对这100多个海德拉巴社区的居民进行了分门别类。首先,他们把那些已经拥有自己生意的人分离出来。根据创业决心的强烈程度,研究人员把剩下的这些人又分为两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被贴上了一个标签:或者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或者是“一个有希望成为企业家的人”,又或者是“一个没有希望成为企业家的人”。这一分组工作完成后,研究人员就可以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确定贷款对每个组的成员究竟有什么影响了。

这种三分法直指我们的问题核心。这些穷人在利用小额贷款为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的社区――谋取利益方面具有普遍和相等的能力吗?或者他们当中某些人这方面的能力比其他人要更强一些吗?

通过这三组成员进行的比较,发现了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些结果实际上讲述了一个连贯的故事。

真正的企业家不断地筹集资金扩张现有业务。有希望成为企业家的人们开始削减他们的开支,尤其是削减了在所谓的“诱惑品”上的开支,并变得更加倾向于把钱花在一些耐用品上。他们把钱用于购买开展一项业务所真正需要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他们是裁缝,就购买缝纫机。

所有这些与业务有关的花费意味着,人们正在为发动他们的经济引擎而添砖加瓦。研究人员发现,尽管人们整体上还不富裕,但他们正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人们为了实现他们的创业梦想,削减了有关“诱惑品”方面的开支。这就是说,为了达到目标,他们明智地做出了牺牲。到目前为止,关于小额贷款的经典的故事都是成立的。

第10篇

青云谱区始终扣准传播党的声音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群众需求,谋划好理论宣讲“主菜单”。

紧扣中央精神做好“经典菜”。组织讲坛老师深入学习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精心设计《我看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国梦与青云谱梦》《全面小康与家庭小康》《老阿姨龚全珍的点点滴滴》等课题,组织集中备课,用群众的语言讲好“普通话”。

围绕中心工作做好“特色菜”。围绕全区国企改制、棚改拆迁等工作,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政策宣讲。如解放西路社区针对下岗困难职工多的实际,在讲坛上开设了社会保障专题,将相关法律政策给群众说清讲透,讲好“地方话”。

依托群众需求做好“家常菜”。根据全区受众特点和需求,设计《晒家规、亮家训、传美德》《听父亲说孝道》《修身养生之书法》等讲座内容,讲好“百姓话”。 精心构筑“三条线”,铺就宣讲网络

青云V区按照统一背景标识、统一环境布置、统一时间节点等建设标准,把“书香青云”讲坛这一宣讲阵地搬到干部群众身边。

区镇部门三级联动。在区级层面,多次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书香青云”区委中心组学习会;在街、镇、园区层面,安排党员干部每季度至少听一次“书香青云”理论宣讲;在部门层面,区直各单位把“书香青云”和本单位工作相结合,形成了吸引力大、参与性强的特色宣讲活动。

社区网点密集覆盖。在全区73个社区全面铺开讲坛,每年对各社区采取星级评定、优秀讲师评选和以奖代拨的方式,给予荣誉激励、经费支持,推动宣讲工作常态发展和创新提升。

驻区单位倡导试行。结合文明单位创建和学习型组织建设,参照区里做法,在各驻区单位植入“书香青云”元素。 精心选拔“三支队伍”,组建宣讲梯队

理论宣讲队伍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基层理论宣讲的实效。青云谱区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充实强化宣讲队伍。

海选草根“名嘴”。举办“书香青云”社区百科讲坛“名嘴”大赛,通过微博、微信以及社区宣传栏大赛海报,辖区内300多位选手踊跃参加海选,聘请专业人士组织专题培训和复赛、决赛,最终选出10名“名嘴”,组成“草根”讲师团深入社区宣讲。退伍军人熊锴以《图解五中全会精神》为课题,入围“名嘴”后,场场宣讲人气爆满。

精选专业“骨干”。调动区内民政、司法、房管、劳动保障、卫生、教育等职能部门,精心挑选一批“土专家”组成专业讲师团,围绕就医、就学、就业、婚姻事务、财产继承等专题开讲,为群众梳理政策、答疑解惑。在十字街旧改征收工作中,讲坛及时安排区房管局“土专家”邓峰开讲《城镇房拆迁有关政策》,受到被征收户的认可。

特聘宣讲专家。聘请省、市纪检、组织、宣传和党校领导、专家授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精心打通“三个管道”,扩大宣讲影响

解决好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生动的故事、通俗的语言是核心要素,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有效转变。

用“精品课”提升“小论坛”。精心组织“书香青云・精品微课”选拔大赛,以故事讲述、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绕口令、三句半、快板等形式,选出21节精品微课,在全区各社区开展宣讲。组织相关专家为社区讲师进行集中备课、现场指导,使社区讲师努力练成有“几把刷子”的宣讲能手。

用“小变化”反映“大变迁”。抓住群众身边的点滴变化,讲出群众的切身感受,以小见大。在《照片中的变迁》一课中,青峰社区党支部书记郑秋红通过广州路变迁的照片对比,让听讲群众加深了对发展成就的认同。

第11篇

在上海,可能没人知道王俊晓这个名字,但提及“十二邻”社区剧场,许多老年人都很熟悉,并且对此夸赞不已。王俊晓今年34岁,家住河南省郏县冢头镇达理王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兄妹三人中,只有王俊晓考上了重点大学。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他到上海打工,先后干过工业品推销、软件推销、培训推广等工作。

辗转于繁华而陌生的大城市,王俊晓发现,楼房高了,邻居也多了,但大家住在一个楼,彼此间缺乏沟通,甚至连名字都叫不上来,更无法从高楼大厦中寻找到那份久违的温暖。这让王俊晓颇感不适。有一次,为借水壶,王俊晓敲遍左邻右舍的门,竟无人回应。后来,王俊晓看到一则很痛心的新闻,说有一位独居老人在家去世一周后,才被人发现,可以想象,这个老人平时的生活有多孤独。这件事对王俊晓触动很大。

王俊晓翻阅了大量资料,发现仅上海就有两百多万老年人,其中独居老人超过80万,这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独居老人除了生活不便外,他们的生活封闭,缺少跟外界的沟通,精神空虚。一杯热茶,一个沙发,一台电视机,已成为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由此产生了诸如生命安全、日常生活、精神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那么,如何让老人走出家门,在一个安全、轻松的环境里与人沟通呢?

王俊晓觉得这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一件事情。

一天,王俊晓突然想到自己曾经看过的一份材料,1900年至1920年间,美国兴起一种自娱自乐的消遣活动——社区戏剧,目的是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排练场就在地下室,演出场地是借用的礼堂,现场观众多半是亲朋好友,间或有一些来自当地教会、学区、社团的中产阶层。演出人员几乎全是志愿者,他们平时工作,只能利用晚上与周末时间参与活动,很受美国老百姓欢迎。

王俊晓从中受到启发,决定对其进行移植改造,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剧场。

在老一代人的印象中,一幢楼6层,一个单元上下住12户人家,大家关系融洽,人们在楼道里碰上了总会聊上几句,有什么好吃的也会相互分享,那是记忆中一种抹不掉的“完美生活”。于是,王俊晓灵机一动,给社区剧场取了个别致的名字——“十二邻”社区剧场。

这个想法让王俊晓兴奋不已,他开始一边自学表演的相关知识,一边走街串巷向人们“推销”社区剧场的创意。而且,王俊晓还有个设想,让社区里的独居老人站在舞台上,表演他们自己的生活,其他居民可以参加演出,也可以当观众。王俊晓开始召集志愿者,并且在网上搜集素材,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排演了一个叫《我的狗儿子》的剧目:故事讲的是一个孤独的老人,把自己养的狗当儿子,王俊晓趴在地上,就演那只小狗……

经过简单排演之后,王俊晓觉得可以呈现在老人面前了,于是他走进社区,走进老人的生活。然而,万事开头难,“吃闭门羹”的遭遇很常见,社区居民对王俊晓不熟悉,活动开展不顺利,观众寥寥无几,甚至表演还数度被当成街头卖艺。并且,“请”出长期待在家中的独居老人,可谓是难上加难。这样的情形持续了数月之久,王俊晓咬紧牙关,不想放弃。在坚定了信心之后,他和伙伴们开始及时改变方法。

“四不像”演出引发老人的共鸣

困顿之时,王俊晓结识了一个人。

她叫丁洁明,上海市宝山路街道办事处老龄委、老年协会负责人。

宝山路社区的居民60%都是老人,而其中80%是独居老人。早在2006年4月,这里有一个社区剧场小组——星期六剧场,该剧场是一个由公益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致力于创作性戏剧探索的组织。此前,丁洁明通过一些活动对那些存在心灵危机的老人进行干预,虽然丁洁明没有工作日和休息日,终日劳碌仍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就在此时,经街道办文化科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丁洁明和王俊晓,这看上去不相干的一老一小见面了。

王俊晓需要平台,丁洁明需要资源,两个人能不能合作呢?

见面之后,王俊晓不介绍“十二邻”是做什么的,也不征询社区的需求,只是让给他30分钟时间,然后和“十二邻”的几个年轻志愿者即兴表演了一番。这场所谓的“创作性”戏剧,让文艺工作者出身的丁洁明想不明白,这群缺乏朝气、衣着邋遢、没有一点儿舞台范儿的业余演员,怎么能让老年观众接受呢?

丁洁明态度明确,说你们不做好,就不要来跟我合作。王俊晓执着地给丁洁明“洗脑”:“您观念中的戏剧是大剧场那套模式,不是我们要做的。你是不是可以给我一个点,一个可以贴近老年人的方法?”王俊晓希望通过舞台剧的表演、观赏以及戏剧,之后敞开心扉的体验分享,重现老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加强老人的理解和沟通。

最终,丁洁明答应了王俊晓的请求。

王俊晓打算从“讲出自己的故事”的方式入手,以“一人一剧场”的模式来进行尝试。

没想到,效果还不错,丁洁明先将熟悉的独居老人们召集在一起,由于王俊晓新颖的表演方式,以及精彩的互动环节,首次表演便获得了肯定。当经过一段时间数次演出后,他们的脸孔开始被许多人所熟悉。

随着社区剧场影响的不断扩大,丁洁明和社区老人们的观念也逐步发生了变化。他们知道,每个老人都有故事,人人都能当演员,社区戏剧不是慰问演出,不是由外人演给老人看,老人应该是主体,通过讲故事、排练到表演、互动这样一个全程参与的过程,真正实现老人公共空间的扩展和人际之间的沟通。

可以说,这种非固定的戏剧模式很是灵活,演出到了一半,演员和观众可能唠起家常。也可以在时突然停止,根据观众的意见继续演出,很注重互动,从头到尾都与台下交流,甚至邀请观众亲自上阵体验一把。举一个例子,有一场以“受骗上当”为主题的演出,志愿者们将日常生活中的骗局搬上了话剧舞台:假称电话欠费要求你汇钱、路上拾到钱物有人过来要求平分、假借算命索财……

志愿者表演的典型行骗行径,让曾经有过类似经历的老人,立刻陷入了对骗子狡猾行径的“讨伐”,王俊晓和队员们则在此时开展互动。社区的王老伯站起来指出:“不对不对,还不是这样,他当初说的还要逼真些。我那天就是这样被稀里糊涂骗走300块钱的……”原来,王老伯真的在路边捡到过一只“金戒指”,随后就有骗子出现要求见者有份,于是王老伯被骗走了300块钱。只见王老伯跳上舞台,还原骗子拉住自己的手臂,低声细语的表情,引起全场哄堂大笑。

身临其境的老人们,纷纷上台讲述自己的受骗经历,并亲自参与表演。台下,因为共同话题的讨论,逐渐熟悉的老人们同样没闲着:瞧瞧,同为象棋爱好者的两位老先生,在对骗子的一顿批判后,意犹未尽地继续闲聊,发现竟有共同爱好,相约下午“杀一盘去”……每次互动到“最热闹的时候”,观众们常常因为过于投入的交流而“跑题”。王俊晓说,这正是他们的目的所在。即便在演出结束之后,许多老人并没有离去,他们依然在交流,笑容出现在每位老人的脸上。

这种“四不像”的演出,逗得社区的独居老人开怀大笑。真情实感的讲述与表演,引发了社区老人们的普遍共鸣。作为独居老人的召集者,丁洁明看到老人们这么快乐地交谈,感叹这个互动真是不错。

社会需要更多的“十二邻”

随着十二邻社区剧场活动慢慢推广开来,王俊晓越发觉得时间不够用。2008年,他干脆从软件公司辞职,专心做公益。公益组织常常面临资金问题,虽然街道提供支持,但是社区剧场依然捉襟见肘。王俊晓和志愿者苦苦支撑着,直到2009年“青年公益创业计划”比赛的到来,该比赛才专门针对“十二邻”这类热衷公益但缺少资金扶持的民间公益组织。最终,王俊晓和他的团队赢得了10万元创业基金。

更令人欣慰的是,2009年,上海市民政局购买了十二邻社区剧场项目,并拨资金支持其走进社区,为养老服务提供帮助。同时,为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十二邻”还聘请剧场专业人员和导师开设十二邻工作坊,培养演员的即兴演出能力等。每天,王俊晓就像一块上了发条的怀表,穿梭在大街小巷,寻找故事、排练、邀请居民来剧场、演出、分享体验、参加各种剧场表演的学习、走访不同社区推广他的社区剧场……这几乎是王俊晓生活的全部。

2009年11月,十二邻团队成为联想全国青年公益创业大赛十强团队之一并获得资助;2009年12月,十二邻团队应邀参加香港世界华人戏剧与教育大会;2010年4月,“十二邻”与美国环保协会合作编排和演出低碳世博绿色出行教育情景剧《七彩雪的故事》……

从2009年到2011年,十二邻社区剧场的公益服务成功地融入了上海的许多社区,演出百余场,为数万空巢老人服务,可谓红遍上海滩,随之,十二邻社区剧场的志愿者越来越多,接近200人,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有世界500强企业的员工,也有私营企业主;有在校生,也有自由职业者;有外企的高级行政人员,也有外来务工者。他们的活动范围不仅仅限于社区,而是发展到福利院、民工学校等地。

2011年9月,一部关于十二邻社区剧场的微电影让全国观众深受感动。公益微电影由国际著名导演贾樟柯担任监制、联想集团出品,在北京大学举行首映仪式,这是中国首部记录草根公益团队发展历程的公益微电影。9月22日,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屏幕上播放的微电影讲述的正是王俊晓的故事。现场,王俊晓穿着T恤衫、休闲裤、软布鞋,提着一个粗布包,西服加布鞋的装扮,与隆重而华丽的颁奖典礼的背景似乎不太相符。影片放映结束,灯光亮起,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里掌声雷动……

对于十二邻社区剧场,一位企业的总经理说:“我以前在美国见过这样的演出,没想到现在国内也有了。应该尽快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来做。而且,不仅面对老人,在残障人士、农民工子弟学校等群体中,也有大量需求。”

作为专业的演出机构,上海话剧中心邀请“十二邻”去座谈,商讨推动群众文艺和话剧发展的话题。该中心一位专家在看完了社区剧场的一次演出后感叹:“哪儿来这么个莫名其妙的人,做了中戏、上戏没人做的事,也做了我们都做不了的事。”

据了解,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截至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因此有专家指出,在现实国情面前,我国社会需要更多的“十二邻”。

“十二邻”的梦想越来越大

天天都在忙碌,王俊晓已有三年没有回河南老家过年了。

在王俊晓所在的乡村,村里人只知道他在外工作,但不知他做的什么工作。2012年2月,邻居们在看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流行无限》栏目的报道后,才知道王木旺家的二儿子在上海做公益,成了名人。2012年3月中旬,王俊晓乘坐公交车赶往一个排练现场。谈及今后的发展,他说,现在“十二邻”做起来的剧场项目主要是服务孤寡老人、残疾人,今后,还打算开办针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剧场。在王俊晓看来,关注老人的公益活动,是一项很大的事业。剧场表演仅仅是整个项目的一个环节,更多的工作,是与老人、社会机构的沟通。这些环节中,还需培养一批专业的人才,同时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服务。

随着十二邻社区剧场名气越来越大,剧场随后升格为“十二邻社区发展中心”,国内许多地方找到王俊晓,有人找他取经,有人请他表演。对于这样的要求,王俊晓都欣然接受,天津、重庆、广州等地纷纷邀请王俊晓前去做培训。如今,在全国多个城市都有十二邻社区剧场的长期项目。王俊晓希望将社区剧场的服务模式快速扩展到更多的地方,他说这种剧场形式不是他特有的,谁都可以拿去用,拿去温暖别人。

第12篇

【关键词】亲子阅读;阅读教育;创作绘本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5-0044-02

【作者简介】吴晓峰(1970-),女,江苏苏州人,苏州高新区竹园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

2009年,我园成为苏州市0岁~3岁科学育儿早教基地,同年7月参与江苏省教科院幼教与特教研究所联合香港陈一心家族基金会启动的“0岁~3岁社区亲子中心实验园”项目。多年来,我园树立“学前教育一体化”的意识,以幼儿园为核心,整合各种社区、家庭资源,积极推进0岁~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逐步形成了托幼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尤其在0岁~3岁亲子阅读的探索研究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策略。

一、0岁~3岁亲子阅读的现状与问题

在进行0岁~3岁亲子阅读研究之初,我园联合社区针对幼儿家长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家长在阅读教育上存在一些误区与盲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对幼儿的阅读年龄认识不清。有很多家长认为适合早期阅读的年龄应该是5岁~6岁,认同3岁前开展亲子阅读的家庭仅占总体的5%。

第二,缺乏营造阅读环境的意识。有些家长在装潢亮丽的客厅、舒适豪华的卧房上花费很大,却没有布置家庭阅读空间的意识。

第三,亲子阅读的时间很少。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主要用于去游乐场、买玩具、参加早教中心等方面,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的时间却很少。调查表明,只有不到10%的家庭能保证每天有15分钟左右的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

第四,不懂得选择阅读材料。不少家长在为孩子准备阅读材料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主观性,调查中有70%以上的家长只是凭自己的喜好为孩子选择图书,较少考虑孩子的需求和年龄特点。

第五,指导阅读的方法不合理。许多家长的阅读指导行为具有不稳定性,父母行为受情绪的影响:兴致高和情绪好的时候会陪孩子看看书;不高兴或没兴致的时候就不理睬孩子的要求。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父母不能准确认识孩子阅读能力的水平,考虑不到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方式和特点,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亲子阅读,也不能有效调动孩子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有效开展0岁一3岁亲子阅读的途径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园以推广亲子阅读观念入手,通过组建专业团队和组织丰富活动的形式对0岁~3岁亲子阅读的教育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开展多方合作,推广亲子阅读理念

《纲要》中明确指出:

“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是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幼儿教育理念,说明幼儿园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家庭与社区的教育资源,并纳入到“亲子教育”的整体规划中。针对0岁~3岁亲子阅读的调查结果,我园从争取社区理解和普及家长观念人手,推广亲子阅读的理念。

1.加强与社区联系,获得理解与支持。

幼儿园作为社区早教基地,社区的支持与帮助是不可或缺的,与社区工作人员建立起长期的伙伴关系,有助于亲子教育活动的开展。我们多次主动走访社区,宣传科学的幼儿教育思想,介绍我园开展亲子阅读教育的思路与设想,请他们提出意见与建议。在社区的帮助和配合下,我们成功地开展了散居幼儿情况调查、社区早教宣传、散居幼儿家教与保健讲座等活动。我们还与社区合作开展免费亲子阅读活动,将制作好的义务卡送到社区,再由社区工作人员发放给辖区内0岁~3岁的婴幼儿家庭,扩大了亲子教育的服务范围,使更多的家庭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受到了家长们的赞赏。

2.举办现场咨询,普及家长教育观念。

作为早教示范中心,我园有义务向更多的家庭提供免费的咨询与指导,宣传科学的育儿理念。我们在社区广场举办现场咨询,解答家长对婴幼儿教育的困惑,介绍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正确地进行亲子阅读。通过咨询会我们得知,其实很多家长为了引发宝宝的阅读兴趣,购买了不少图书,可是宝宝不是撕书就是不听,对此家长们也感到很困惑。于是,我们在社区咨询会现场展示了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宝宝的阅读材料,如为0~6个月宝宝提供脸谱大卡片,便于宝宝观察人脸;为7~12个月宝宝准备的硬板书,便于宝宝练习翻的动作;还有适合1岁半左右宝宝的《我要拉巴巴》《刷牙》等生活类绘本。通过现场形象直观地展示与讲解,使家长们逐步瞳得:宝宝完全可以读懂适合他们的书,游戏和玩乐是幼儿独特的阅读方式,家长在付出时间、精力的同时,更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智慧的策略。

(二)组建专业团队,提升亲子阅读质量

为满足辖区内家长的需求,我园于2009年开始开设托班,在借鉴已有亲子园教材和教法的基础上,改革本园2岁~3岁亲子课程,形成了反映本园亲子教学特色和教师水平的课程体系,并通过提高教师资质、开展课题研究与创作绘本故事等多种方式来提升亲子阅读的质量。

1.提高教师资质。

为保障亲子教育的质量,我园成立了以园长为首的亲子教育团队,团队成员都是幼儿园骨干及有经验的一线教师。我们借助省教科院建设0岁~3岁早教基地园的契机,多次邀请专家来园指导,安排教师参观早期教育示范基地,接受专业培训,掌握社区亲子教育理论和科学教育方法。目前全园教师已全部取得育婴师资格证书。强大的专业团队,成为保障亲子阅读质量的基础。

2.开展课题研究。

在实施江苏省“十一五”课题《“品书之味,享棋之趣”园本文化的研究》的研究中,我们针对2岁~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的特点,深入探讨2岁~3岁婴幼儿亲子阅读的方法与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首先,邀请家长来园参加《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爸爸》《大声回答“哎”》等绘本共阅活动,在增进亲子感情的同时,让家长掌握指导孩子阅读的方法。其次,充分发挥网络特点,通过班级QQ群或电子信箱等的方式为家长提供亲子阅读方面的电子图书或自制图画书的PPT,推荐优秀的阅读网站供家长参考。再次,鼓励家长记录亲子共读的趣事,并在幼儿园的网站上交流分享。通过这些活动,家长们反映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有了很大的提高。亲子阅读不但为家长与孩子建立和谐亲子关系搭建了桥梁,也帮助教师了解到家庭亲子阅读的状况。

3.创作绘本故事。

在开展亲子阅读研究中,教师通过观察婴幼儿的喜好、情绪情感、生活习惯,尝试编写0岁~3岁婴幼儿绘本故事,自创亲子阅读的教材。教师自创的绘本故事,其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体现了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很好地激发了幼儿阅读的兴趣。

(三)丰富活动形式,拓展亲子阅读教育

1.以亲子园为载体,入园参与活动。

我园以培训、活动、经验交流为手段,举办了十期面向0岁~3岁婴幼儿家庭的亲子园活动,有近300名家长和孩子参加了活动。为了让亲子园的孩子和家长享受到更多的阅读资源,我们组织了图书漂流活动,购买适合0岁~3岁亲子阅读的绘本,放入我园特制的书包内,书包袋口里的卡片上写有书籍介绍、温馨贴士和随想记录,图书每周漂流一次,教师会定期根据卡片的随想记录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指导。如果遇到家长参与积极性不高或者宝宝兴趣不浓等现象,教师会及时调整图书或进行现场指导。图书漂流活动的开展,不仅宣传了亲子阅读的理念,为家长节约了购买图书的投入,还引发家长们自发地将家中的图书带来一起漂流,扩大了绘本阅读的范围。

2.以个别辅导为主,家访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