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调查显示

调查显示

时间:2023-05-29 17:41: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调查显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调查显示

第1篇

无数的案例证明,一款车成功的关键取决于营销,而营销的关键在于抓住消费者的心理。近年来,为了打动消费者,汽车营销花样频出,网络营销,文化营销,精准营销,电影广告植入,音乐会营销等等全新的营销方式也应时而生。然而,这些营销方式究竟能不能对消费者购车产生影响,哪种营销方式最容易打动消费者呢?由北京波尔卡汽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设计问卷,新浪汽车与《北京交通台都市调查组》栏目联合推出“suv热销为哪般”的网络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028份,揭示了网友对汽车营销的看法。

八成网友认可厂家开展营销活动

调查显示,近七成的网友在购车时参与过厂家举办的各种营销活动,而有超过八成的网友认可厂家开展营销活动,认为汽车营销是消费者了解汽车特性的一个必要途径。不过,这八成中有五成网友同时认为,厂家搞营销活动应该有个度,不应花过多的钱在上面。而另有17%的网友坚持认为,汽车行业营销活动费用过高,羊毛还是会出在羊身上,消费者是最终的受害者。

互动营销颇受欢迎

对于目前各汽车厂家层出不穷的营销模式,调查显示网友能参与其中的试驾活动仍是最受欢迎的,支持的网友达32%。其他能给网友带来理论认识的各种评测文章和感性认识的各种车展,也颇受网友追捧,支持率分别为28%和23%。而厂家唱独角戏的各种营销活动,如挑战赛,各类体育文化活动以及各种类型的广告等,关注的网友均不超过10%。

就网友的兴趣度而言,厂家铺天盖地的广告最不得网友喜爱,24%的网友表示对广告不感兴趣。而就厂家赞助的各种活动而言,对体育活动感兴趣的网友远比对文化活动感兴趣的网友多。

为了加深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各汽车厂家使出浑身解数,各种花样频出不穷,网络营销,电影广告植入营销以及文化营销纷纷应运而生。然而,厂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策划的节目,在网友的眼中却并不感新鲜。近6成的网友认为,他们对品牌的认识更多的是来自从各种渠道来的口碑,而不是厂家一厢情愿的宣传。如近几年刚刚兴起而又迅速遍地开花的电影植入广告,只有8%的网友认为能够加深品牌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

对于另一个各厂家乐此不疲的营销方式-各类挑战赛,近5成的网友认为挑战赛的结果丝毫不会影响他们购车的选择,因为参赛者往往不是普通消费者,不能代表汽车的真实水平。另有四成的网友表示,挑战赛的结果对其购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同时还要参考其他因素。只有一成的网友认为他们购车时会受到挑战赛结果的影响。

售后营销大有可为

第2篇

仅2.9%老人选择机构养老 老人大多不愿离开现在居住环境

【数据】65到75岁年龄段的老年人,数量超26万。

武汉一婆婆2.1万元买“期床”

统计显示,我市65到75岁年龄段的老年人数量最多,达到26万多人,占全市总数近六成。这就意味着,10年后,波峰将后移,75岁到85岁的老年人将大量增加。

“这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需要住养老院的老年人会越来越多。

房地产行业火爆时,开发商想出了“期房”的点子,没想到在养老中,竟然出现了“期床”。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老年人对“一床难求”心有顾虑。

“以后老年人越来越多,养老院床位供不应求,这可怎么办?”前天,东方社区72岁的肖秀文婆婆告诉记者,她去东湖边上一家养老院,花2.1万元钱买了个床位。

肖婆婆说,这在她人生中算得上“大手笔”的投资,很是犹豫了一会,但为将来着想,还是决定买了。养老院会在前三年每年返给她1600元作为利息,到第三年连同本钱一起还给她,这个床位将来她想住的时候仍可以住,费用还打九五折。有了床位,肖婆婆心中的一块巨石落了地。

【数据】57.2%的老人退休收入在1700元/月以下,每月退休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老人占11.6%,2500元以上的仅占12.5%。

退休金全交仍住不起养老院

“我们压力也蛮大,吃饭、穿衣倒是小事,将来年纪大了,看病、住院才是大花销”,家住花桥一村66岁的吴爹爹退休前是一家工厂的技术人员,拥有工程师的头衔,可退休工资只有1500多元,老伴的退休工资还低一些,每月1300元。

“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工资高些,企业的要低很多”,吴爹爹说,他和老伴很为将来的养老担心,前年他眼睛动手术花去了2万多元,又患有高血压、脂肪肝等病,需长期靠药物维持。

“将来动不得了,就要去住养老院,私人办的价格会高些,承受不起,希望政府多办公益性的养老院”,这是吴爹爹对未来养老的忧心与期望。

黄鹤楼街今年75岁的张菊香婆婆因车祸造成行动不便,几年前她就想住进福利院,可是她的退休金即便全部交给福利院,也还差200多元。不愿给儿子增加负担的张婆婆说,她每月的退休金只有1500元,她联系了多家福利机构,床位费、护理费、医药费等每月最少要开支1700元。

【数据】84.7%的老人选择了居家养老,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只占2.9%。“选择养老方式的原因”中,80.3%的老人不愿离开现在居住环境。

中国还是美国婆婆很纠结

“能跑能动的时候,没必要去养老院,在家自由些,没拘束……要是有一天生活不能自理了,还是会去住养老院,现在年轻人生活、工作压力都大,我们老了不给子女添麻烦”。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武昌区一位陈婆婆说,去年,为了换换环境,她选了一家生态养老院,去住了2个月,后来就搬回家了。吃住都不错,总感觉少了一些热闹。“回家后,熟人多,不孤单,几个街坊经常喊我一起打麻将,‘我煨了汤,等你来’”。

青山区的梁婆婆也有着同样的困扰,两个女儿先后移民美国,还给梁婆婆也办了美国绿卡。现在,梁婆婆已78岁,老伴去世多年,女儿们想把她接到美国一起生活。

“去年到美国住了一年,还是觉得很不适应”,梁婆婆说,美国的环境、生活条件都还不错,但人生地不熟,她不懂英语,除了家人,她无法跟人交流。白天女儿女婿上班、孙子上学,她自己在家非常无聊。

看到她白天无聊,女儿又想到为她找一家养老院,“若是住养老院,那还真不如住国内的养老院呢”,梁婆婆说,在国内,老人们住在一起可以相互聊天,春节后,梁婆婆一个人回了武汉,看了四五家养老院:“两边各有各的好,我还在犹豫”。

【数据】全市的居家老人中,60%选择了“与晚辈同住”,其余为“空巢”、“独居”。

“藕断丝连”式养老受老人热捧

72岁的张思斗老人说,他中意在家养老,现在和儿子一家住在一起,每天看着孙子在屋里来回跑,是他最开心的事情。老伴是一名退休老师,可以辅导孙子学习,自己负责后勤,儿子儿媳没有后顾之忧,一家五口其乐融融。

但张爹爹也有自己的顾虑。“就怕将来动不了了”,打算到时他和老伴还是会去养老院,不给儿子一家添麻烦。

也有老人拒绝与孩子同住,觉得独居对双方更好。长航退休职工汤家培今年90岁,耳聪目明,88岁的老伴身体不太好,平时由汤爷爷照顾。汤爷爷告诉记者,他有4个女儿,都住在武汉,好几次提出想把他们接过去一起住,但都被他拒绝了。

“她们都有自己的小家,也都有孙子了,一家三代住在一起,过去都不方便。”汤爷爷和老伴执意要自己住,请了个钟点工帮着做饭。

家住东方社区、67岁的张大祥老人说,“我们愿意分开住,两代人之间有代沟”。儿子结婚后,就买房搬出去住了,儿媳做服装生意,中午出门晚上归来,在观念、习惯上也很不一样,分开住好,孩子们能周末抽空回来看看就好。

【数据】90%的老人实行的是居家养老,但只有不到8万的老人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常客。

送餐服务因人数太少而偃旗息鼓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是做什么的?有哪些服务项目?

唐家墩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全市最早设立的街道养老服务站,昨天,唐家墩西桥社区书记董守芝告诉记者,每天都有三四十位老年人过来。老人们可以看书、健身、打牌、聊天、上网,“除了打牌每人每天交1元钱茶水费,其余项目全是免费的”。

调查中有一项结果出人意料。“起初,我们以为老人的主要需求是吃饭、送餐”,市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员说。

唐家墩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刚对外开放时,为老人提供每顿6元、荤素搭配的午餐,但过了不久,就因为就餐的人太少而取消了这项服务。很多老人吃了几十年自己做的饭菜,口味上更倾向于自己做的,而一顿6元的收费也让不少收入偏低的老人望而止步。

不仅如此,送餐也让一些老人感到不安心,采访中,张大祥老人就说出了自己的顾虑:“送餐的质量如何界定?假如我点一碗热干面,送来的是蔡林记还是路边摊?”

【数据】养老基本服务需求中,医疗巡诊达到51.2%,送餐只有7.3%,家政服务14.6%,水电维修20.6%。

最大的需求是随时能看病

既然老年人对服务的最大需求不是送餐,那究竟是什么呢?答案是医疗巡诊。

“老年人年纪大了,难免有头疼脑热的”,发展社区的刘汉林爹爹说,2012年11月的一天,老伴出门办事,自己一个人在家,突然觉得头晕、胸闷,急忙按下“一键通”上的红色求救按钮,并挣扎着走到门口打开了门。几分钟后,120救护车、社区工作人员都赶过来,将刘爹爹送到附近的医院。

“我们希望为老人们建立健康医疗小分队,定期或不定期地进社区为老人进行巡诊,养医结合,会提高居家养老的生活品质。”

武汉市65岁以上老年人中,女性占54.4%,男性45.6%,女性比男性高出十个近百分点。对此,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称,由于生理、心理、社会的原因,女性较男性高寿,在高龄老人、百岁老人中,女性也更常见一些。

“我们需要思考社会如何为高龄老人尤其是女性高龄老人服务的问题”,周运清说,目前政府和社会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他建议早作准备,根据不同的养老需求,建立养老院、发展养老服务,同时也加大对社区独居女性老年人的关注。

我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37万人,而据民政局统计,全市65岁以上户籍人口为58万人,他们养老情况怎样?今年2月底,我市印发了65万份问卷,对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养老调查。截至记者发稿时,已经收回45万份有效问卷。

第3篇

相比于汽车行业的70%,白酒行业的90%,医药行业的50%,空调行业的60%,食用油行业的70%,作为国民经济支柱行业之一的房地产业,网络口碑整体健康度只能用“不及格”来形容。通过对2009~2010年度房地产行业22个知名品牌的监测结果显示,平均网络口碑健康度仅为16%。这是本报委托网络调研机构瑞意恒动所做的一份房地产品牌网络口碑监测报告中显示的数字。

房企的网络口碑有可能将作为中国房地产报每年推出的房地产企业品牌价值榜的新增研究项目,拟定期研究数据及趋势报告,以此作为房企提升企业形象、品牌管理的可参考数据。

关注度与健康度

根据瑞意恒动公司研究总监梁海宏介绍,这份报告针对的是2009年至2010年年度部分主流房企品牌的网络舆情。

报告显示,房地产企业整体关注度较高,但健康度低。健康度是指一定时期内房地产企业在网络上的舆情口碑健康状况,是负面房地产品牌信息与正面房地产品牌信息的比较值。研究者特别强调,舆情口碑健康度差并不一定是品牌本身及其产品有问题,只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的网络舆论、口碑状况,某种程度上指出了企业在网络品牌维护、推广中的不足。

从该监测报告中有一份完整版的房地产品牌KPI排名榜单,即通过选取22家品牌地产企业作定向舆情监测,最终根据网络关注度与健康度做出排名。但由于涉及到诸方因素,该报告并未向市场公布,本报此次只披露部分内容。

所谓网络舆情口碑,通俗的讲就是互联网上针对某个企业或产品的各类舆情、网议的汇总。随着互联网舆论影响的深入,消费类企业率先意识到网络口碑监控及调研的重要性。最初的舆情口碑监控依靠大众版的搜索引擎,但由于互联网数据增长过快,普通的搜索引擎根本无法全面、及时、详细显示企业所需信息,尤其是各种社会化媒体例如论坛、、、SNS中的网评,行业更缺少相应的分析研究,因而专业的网络舆情口碑研究应运而生。

近年来,汽车、家电、个人护理、IT数码等行业舆情口碑监控、研究发展迅速。但房地产业显然落后于大趋势。梁海宏认为,这是由于房地产近年超常增长所致,房子不愁卖,以及部分房地产企业的粗放管理,使得本应重视的口碑建设被长期忽视。

“该报告的数据基于其自主研发的监控系统iWOM-Trends,全天候24小时实时抓取信息,并通过自动、人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符合甄别条件的有效信息。”梁海宏表示,从数据中可以看到,房地产行业22个品牌的平均健康度为16%,远低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

口碑营销缺乏

业内人士分析,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于网络营销方面的重视不够是导致网络口碑健康度不高的原因之一。尽管房地产企业开始关注互联网宣传,但在网络口碑营销方面似乎并未引起重视,比如一些正负面信息的收集处理以及分析工作并未被重视。

而这些,恰恰是影响企业品牌的关键因素。

另外,在企业品牌网络建设上也有一定欠缺,例如一些知名房企甚至没有自己的网站或公司完整信息,给客户的直接印象是不正规或不可信任感。对于网络中的负面消息没有足够重视,如果不及时纠正或解决就会对企业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事实上,目前大多数开发商更愿意将宣传费用砸在单纯的广告宣传上。

房龙网创始人肖勇告诉记者,房地产网络口碑不佳的主要原因有几种,行业整体形象不佳、企业硬伤、用户体验被放大以及竞争对手攻击。

截至2009年6月份,中国网民数量突破3.38亿人,如此庞大的受众群是网络营销市场发展的根基。

专业人士表示,网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极大提升,年龄结构多元化,随着网络营销的逐渐成熟,广告主选择网络广告投放的意图日趋明朗,品牌推广和促销相结合,成为广受欢迎的营销模式。口碑营销作为网络公关的重要手段也应引起开发商的重视。网民的意见与建议给房地产企业撑起了新的发展空间。只有不断地完善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口碑。

行业浮躁隐忧

监测报告显示,在网络上,房地产行业在品牌和营销话题方面以正面话题为主,而在产品方面,负面评价较多。

具体来看,产品中,周边配套及小区品牌受到较多的肯定,而房屋品质的负面相对突出;品牌方面,诚信感与责任感是普遍存在的负面,而企业实力的正面声音较高。此外,营销方面的正面话题主要集中于推广活动方面。

“房地产行业的竞争程度远低于汽车、IT数码,乃至FMCG等行业,这些行业中有很多竞争的交叉项,而房地产行业的竞争交叉就明显要宽松很多。过去1年中不同的品牌给客户留下的印象差异很大。即使包括大品牌也因为一些特殊事件被与特定的标签联系在了一起。”梁海宏分析。

从关注度较高的品牌竞争环境可以看出:万科在2009~2010年度被贴上了价格标签,恒大的推广活动则被提及较多;保利、富力和绿城在企业话题上有一定竞争关系,如企业实力、诚信与责任感等。有很多真正意义上跟品牌有关的网络“好标签”尚处在待领状态,例如好的房屋质量,好的物业服务等。因此房企的网络品牌发展及提升的空间还很大,特别是在当前行业低谷期更应重视完善基础性工作。

梁海宏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有些知名上市房企,在2008年以前一直埋头做基础工作,但这两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越发火爆,这些企业也不甘心埋头苦干了,转而疯狂拿地、卖房。“因为当时不管你做与不做,房子都照样卖。因此踏踏实实做事的房企越来越少了,行业里充满了浮躁”。

从监测结果来看,房屋质量为万民所诟病。如果房地产企业不在产品质量上全面改善,行业网络舆情口碑健康状况就难以提升。长此以往,房地产业在百姓尤其是广大网民心中的口碑会越来越差,真正影响到的是今后房地产行业整体形象的健康度。

舆情监控不应或缺

随着房地产企业同业竞争进入深水区,网络舆情口碑监控与管理亦被部分品牌企业所关注。

“有些企业网络舆情口碑健康度不佳并非企业产品不好,而是对网络舆情口碑不重视或产品后继服务不到位。”梁海宏说。

从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出,某些房企的负面评论可能是被对手攻击,被放大,而被攻击企业却不能做到及时监测并采取措施。这对企业本身以及消费者的认知都是一种伤害;另一些情况是企业相关服务出现问题被用户网上曝光后未及时与用户沟通,使差评积累并扩散,甚至达到爆发的程度。

据记者了解,2010年初,河北某房产项目在北京设售楼部,因网上负面信息较多,引起了一些记者的注意,并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是部分负面信息属实,部分信息不属实。

对于一些不属实的信息,开发商对记者表示:“很冤枉,消息者并没有到项目售楼处核实”、“没有想到网络口碑的作用这么大,那些负面的帖子我们也是刚刚看到,以后应该多关注这方面的维护了”。

最近,记者在该楼盘业主论坛上发现,负面消息已经逐渐少了下来。公司对于项目将要延期交房的负面事件也公开进行了说明和道歉,并表示做出相应赔偿。这样一来,增强了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

另外,高竞争的FMCG、IT数码、汽车灯行业企业的做法也值得房企借鉴。

梁海宏介绍,如某些国际品牌的汽车、家电、化妆品等就开展了网络舆情口碑24小时监控,一旦出现网上投诉,企业可在当日获知投诉帖出现的论坛及投诉内容,企业可在第一时间与用户沟通,补充服务或排除误会。监控还可以查明恶意攻击的源头及路径,及时应对,从而消除不必要的品牌资产损失。

第4篇

公众对小学生减负的态度如何?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搜狐新闻客户端,进行的一项调查(17 476人参与)显示,75.9%的受访者支持为小学生减负,但52.3%受访者直言不看好《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实施效果。

52.3%受访者直言不看好《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实施效果

山西太原某小学班主任吕艳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她所在的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就不再有书面作业,而是布置一些需要实践的作业。不过,她注意到很多小学生依然不轻松,因为现在小学生的负担不光是来自学校和老师布置的课业,很多负担是家长给的。不少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周末都被家长安排得满满的,学奥数、学英语、学钢琴、学绘画……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是因为社会的竞争压力太大了。”现在江苏苏州工作的李慧岗说,现在社会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大多数家长仍然觉得学习好是唯一的出路,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够多,所以家长根本不敢放松,孩子们压力很大。由于工作关系,李慧岗曾将儿子带到新加坡上小学,他觉得那是儿子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每天下午一点半就放学了,几乎没有作业,剩下的时间由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支配。

江西省抚州市某县城小学教师李玲(化名)表示,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下,小学生的确减轻了一些课业负担,但也只是限于学生在学校的课业。对于老师来说,作业布置得少了,工作量自然而然也就少了,可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没有了作业作为一种反馈的形式,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不能很好地被巩固和加强,学生的成绩就没有保障。

“虽然这次教育部的减负规定,小学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但是,在‘小升初’竞争依然激烈的今天,这条规定能否执行?当前对于老师而言,学生成绩就是衡量能力的指标,如果学生的成绩很差,老师评职称、评优、评模等几乎不可能,而绩效工资可能也只能拿最少的那一份;学校方面也必须考虑升学率的问题,如果因为减负而导致整个学校的学生成绩不好,校领导就要担心自己会不会被‘下课’;对家长来说,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将来‘小升初’孩子成绩太低进不了好学校怎么办?所以在学校、老师的暗示或者明示下,在家长的担忧下,孩子们就在课后进入各类补习班。这样的减负不仅没有减轻孩子的负担,反让孩子的身心疲惫不堪。家长也将承担更高的补习成本。”付玲说。

调查显示,67.5%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小学生减负效果较差,仅9.6%的受访者认为较好,18.3%的受访者感觉“一般”。52.3%的受访者坦言并不看好此次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实施后的效果。

64.8%受访者担忧“减负”后校外补课培训更泛滥

调查显示,多达98.4%的受访者对小学生校内减负有担忧。具体包括:校外补课、培训更泛滥(64.8%);减负难以落实(43.5%);降低学校和老师的责任,课堂质量下降(31.7%);加大家庭教育支出(31.2%);加大不同地域和家境学生之间的教育差距(24.9%);一些学生无法合理安排大量课余时间(19.8%)等。

李玲发现,在县城里能上补习班的孩子多是家境较好的,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只能靠自己努力学习,但是不少孩子的自主性不够,这样一来,孩子之间的差距就拉大了。而且,减负之后孩子的课余时间增加了,但是一些家长忙于上班,根本没有时间陪同看管他们,少年宫之类的地方又形同虚设,于是孩子们放学之后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去,要么在车流很多的马路上追追打打,要么经常出入网吧、游戏厅之类的地方。

中部地区某市的小学生家长王莉坦言,为了争取到好的教育资源,孩子一刻也不能松懈。每年自己给孩子报课外班的钱已经超过3万元,周一至周五的晚上有时也会给孩子安排一些课程。“晚上上课的话就是6点半到8点半,孩子回到家就九点多了,吃点东西开始写作业,等到上床睡觉也就11点了。”现在孩子面临“小升初”的压力,很多好学校还会和一些培训学校联手偷偷举办考试,然后向成绩优秀的孩子伸出橄榄枝,提供各种好政策。“这些考试考的都是奥数,学校平时不会教,这就逼着家长给孩子报补习班。”王莉说。

“家长为什么不能给孩子减负?就是因为社会评价机制没有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家长当然愿意孩子去快乐地生活,但是现在社会评价机制、教育体制不变,单纯给孩子少布置作业,家长能接受吗?谁会愿意孩子将来中考、高考“吃亏”呢?

调查显示,99.1%的受访者担心出现小学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情况。究其原因,71.5%的受访者首选“以分数选拔学生的中高考制度未根本改变”,51%的受访者认为原因是“以升学为诱饵的补习班、辅导班泛滥”,分别有29.4%的受访者认为原因是“家长望子成龙,给孩子加码”和“义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55.1%受访者建议用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为小学生减负

“现在一些地方的教育是穿着素质教育的外衣,内里依然是应试教育。”李玲说,有些学校一味的追求分数,以致教师只教考试的科目,综合科目基本不太上,为了应对上面部门的检查,还早早给孩子教好了一套应对的办法。她认为,小学生减负肯定是要减的,但是如果教育制度不发生根本的改变,所有的规定都难以落实。像现在,减负并没有真正减掉孩子身上的负担,反而将这种负担进行了转移和扩大,还加大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家长的压力,父母必须为教育减负去买单,另外花重金请家教补课,还要挪出更多的时间去看管孩子。

储朝晖表示,小学生减负要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管理体制的问题,现在的教育体系中,专业性越来越弱,行政性越来越强。需要给学校和老师一定的自,以设定自己的教学计划;二是评价体制的问题,学校应该根据孩子不同的天性因材施教,保证教育的多样化。单一的评价体制容易让孩子丢失天性。强迫孩子都去学习,都拿考试成绩证明自己,不仅不利于孩子的自我发展,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吕艳认为,小学生减负实际是对老师提高了要求,教师必须要提高效率,利用有限的时间给孩子提供更多的信息。她建议减负后学校应该为孩子提供更全面的教育,比如组织一些兴趣班。“我们的音体美老师都是专业性很强的科班出生的老师,可以好好利用这些资源,一来家长可以节省部分财力,二来可以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第5篇

社会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共青团广西区委日前完成的“广西社会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状况调研”显示的状况却并不乐观:广西青少年社会教育总体上存在资源不足、经费缺乏、设备老化、师资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据调研组组长、广西民族大学教授郭云涛介绍,他们从广西14个地级市中随机抽取了6个市,调研收回问卷1224份,实际有效问卷为1200份。从统计数据看,校外图书馆、公共体育场、公共剧场或电影院、纪念馆等是青少年课外较为青睐的场所,而到过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宫、科技馆等场所的比例则比较低。

“数据表明,参加过公共场馆活动的青少年在性格行为特征和人际交往维度上均高于没有参加过活动的青少年。”郭云涛说。

根据调查,半数以上青少年至少参加过一次各类公共场馆和学校组织的活动,近50%的青少年上过至少一种校外培训班,但去过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的比例却只有32.8%,这实际上与青少年宫发展严重滞后有很大关系。

“只有个别城市的青少年宫拥有充足的活动场地和相应设施,大部分市县甚至连办公场地和培训教室都很紧张。”郭云涛说。此外,其他公共场馆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南宁、桂林、柳州等主要城市的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场馆资源相对丰富一些,但其他市县却很少、甚至根本没有。

除了硬件建设上的诸多困难,广西青少年社会教育事业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也不容乐观,部分市县青少年宫整体人手不足、专业技术队伍不稳定等现象非常普遍。

从调查来看,1/3的青少年生活在农村,超过70%的家庭经济水平为一般或贫困,50%左右青少年父母的社会地位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西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城乡不均衡现象。

“总体来看,广西各地青少年宫的发展状况差异较大,整体硬件设施建设水平较低。”共青团广西区委书记白松涛说。青少年服务项目存在的主要困难包括资金和人员不足、设施设备老旧而无法开展新活动、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对外宣传不足等,而关于青少年宫自身发展方面存在的困难则集中在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政策支持和专业人才、体制束缚而难以创新运营模式、服务项目缺乏竞争力等方面。

在今年的广西两会上,白松涛建议:在有条件的社区、乡村建立起青少年活动场所;更多关注留守、流动青少年,增强社会教育的公益性;加强专业人才方面的建设,提升社会教育水平。

(来源:人民日报记者:庞革平、谢建伟)

第6篇

昨天,“中国首次汽车内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活动”公布北京地区调查结果,结果发现,有93.82%的被调查车辆存在不同程度的车内环境污染。

据介绍,在接受调查的1175辆汽车中,全部检测项目达标的只有52辆。在接受调查的新车中,车内有害物质甲醛超标的达190辆,占被调查新车总数的23.4%,车内苯浓度超标的达610辆之多,占总数的75.1%,而高达81.6%的被调查新车甲苯超标,让人担忧。

通过对从1994年5月至XX年12月之间购置的汽车进行检测后发现,旧车车内环境污染也相当普遍,但与新车相比污染物质浓度较低,在采取正确的通风措施或有效治理后,可以达到安全标准。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汽车内环境首要污染物质为甲苯,其次为苯、二甲苯和甲醛等,如果这几种车内污染物质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将对驾乘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危害。

第7篇

第三季度,全国房地产价格继续保持平稳上涨。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对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调查显示,三季度与去年同季相比,房屋销售价格上涨4.1%;土地交易价格上涨8.8%,房屋租赁价格上涨 1.8%。

一、房屋销售价格上涨幅度小幅回落。

三季度,伴随着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的持续增长,房屋销售价格继续保持上涨,与去年同季相比,三季度全国房屋销售价格上涨4.1%,涨幅比二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不同地区房屋销售价格有涨有跌。东部地区如上海 21.5%,涨幅比二季度增加 3.4个百分点;宁波16.1%,减少0.3个百分点;青岛15.9%,增加2.5个百分点;南京8.9%,减少0.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如昆明和乌鲁木齐等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则继续呈现降势,且降幅比二季度有所增加。分类型看,商品房销售价格比去年同季上涨5.3%。在商品房销售中,住宅价格上涨5.9%,其中,经济适用房和普通住宅销售价格分别上涨1.2%和6.6%,豪华住宅价格上涨2.9%;非住宅用房销售价格上涨 3.4%,其中,写字楼和商业用房销售价格分别上涨 3.7%和3.1%,其他用房销售价格上涨6.8%。公房销售价格比去年同季上涨0.8%。

二、土地交易价格涨幅增加。

三季度,土地交易价格比去年同季上涨8.8%,比二季度涨幅增加1.7个百分点。其中,居民住宅用地交易价格上涨13.1%,比二季度涨幅增加1.3个百分点;商业旅游娱乐用地交易价格上涨 7.1%,增加 3.1个百分点;工业用地交易价格上涨 1.0%,涨幅与二季度相同;其他用地交易价格上涨3.5%,增加1.6个百分点。35个大中城市中,土地交易价格比去年同季保持较高涨幅的城市仍是杭州42.0%、太原30.8%、沈阳14.0%。

三、房屋租赁价格上涨1.8%。

三季度,全国房屋租赁价格比去年同季上涨1.8%。受部分地区上调公房租价和城市改建拆迁等因素影响,住宅租赁价格上涨9.2%,涨幅比二季度增加4.5个百分点,其中公房和私房的租赁价格分别上涨0.8%和19.5%。办公用房和商业用房租赁价格则分别下降 0.9%和 1.4%。厂房仓库租赁价格下降 1.0%。

2003年1季度~3季度累计,全国房屋销售、土地交易和房屋租赁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4.6%、8.1%和1.8%。

第8篇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工业企业规模明显扩大,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从主营业务收入前1000位的工业企业调查看,工业企业发展呈现出六大特征。

国家统计局按照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筛选出2004年10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从数量上看,1000家工业企业仅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0.36%,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34.7%。

国家统计局在分析1000家企业的状况后认为,它们体现了工业企业发展的六大特征:

一是总体规模明显扩大,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1000大”企业2004年实现全部主营业务收入比2003年的“1000大”企业增长31.2%,拥有资产上升27.3%,实现利润提高27.6%。平均每户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加16亿元。

二是企业规模效益显著,劳动生产率较高。“1000大”工业企业资产利润率为 7.3%,比整个工业平均资产利润率高 32.7%,明显体现出大企业规模效益和集约化发展的优势。“1000大”企业人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人均实现利润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人均水平高出1.1倍和1.7倍。

三是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成为主角。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有“1000大”企业中的934个席位。此外,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等也有少量入围。

四是行业分布体现重化工业特征。“1000大”工业企业前6位分别是电子通信设备制造、钢铁、以汽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化工、石油加工。此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煤炭行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纺织业等也有较多企业进入。

五是区域分布上,显示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1000大”工业企业中,有 663家企业聚集在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有211家,西部地区有126家。

六是企业效益状况差异明显,利润分布不均衡。利润总额前10位的企业实现利润1805亿元,占“1000大”企业利润总额的33.9%。位列利润后10位的企业亏损近117亿元。盈利主要集中在石油开采行业、钢铁行业、汽车行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以及化工、电力等行业,这些企业全年实现利润占“1000大”企业利润总额的近3/4。

第9篇

关键词:学龄前幼儿; 独立性; 家庭生活;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05-001

独立性是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中的热门话题,目前许多新的家庭做不到独立,许多问题不会自己处理,家长们仍然要从生活的各个细节去操心。随着幼儿独立性的增强,自尊心、自信心也会不断树立,同时也会养成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善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个性特征。

一、调查结果

(一)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在家长问卷调查中,收回有效调查表74份。在调查表中就下面12个问题进行了调查。

1.独立进餐情况。调查显示,有45%的幼儿在家能够吃饭时不离席独立进餐,有51%的幼儿在吃饭时边吃边玩,4%的幼儿不会自己吃饭要大人喂。

用筷子情况是有80%的幼儿能用筷子夹住小东西,20%的幼儿能夹住大一些的东西,不会用筷子的幼儿人数为零。

2.独立穿鞋情况。调查显示,有92%的幼儿会穿不系带的鞋子,有5%的幼儿分不清左右,3%的幼儿不会穿。但系带子的鞋子只有8%的幼儿鞋带会打活结,有28%只会打死结,64%的幼儿都不会系。系鞋带是一种较难的动作,平时为了方便,许多家长不给孩子买系带子的鞋,即使买了也是由家长帮助穿。

3.穿衣服情况。调查显示,会自己穿整齐的幼儿占68%,能穿上但不会整理的占18%,需家长帮助穿的占15%。从幼儿穿衣服结果来看,一些家长嫌幼儿动作慢包办代替,使一部分幼儿养成不愿自己穿而依靠大人帮助的不良习惯。

4.大便后揩纸情况。调查显示,能自己擦干净的幼儿占23%,能自己擦但擦不干净还需家长帮助的幼儿占57%,自己不会擦的占20%。这一项幼儿独立性表现得更差一些。

5.刷牙习惯。调查显示,有30%的幼儿会主动按时刷牙,68%的幼儿需在成人提醒下刷牙,2%的幼儿不会刷牙。早晚按时刷牙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它可以使幼儿做事不拖沓,这个习惯形成对上小学很有帮助,因此这方面还有待注意培养。

6.女孩自己梳头情况。调查显示,自己会扎小辫子的占13%,会自己梳理整齐头发的占40%,不会梳理的占47%。

7.独立睡眠情况。调查显示,有10%的幼儿自己能一个房间独立入睡,51%的幼儿与父母同一个房间但能自己入睡,39%的幼儿需在成人陪伴下入睡。

8.自己整理玩具情况。调查显示,玩玩具会自己分类整理的幼儿占8%,在成人提醒下整理的占72%,不整理的幼儿占20%。

9.在家独处情况。调查显示,能独自在家一小时左右的幼儿达到42%,不能做到的幼儿占58%。独处是幼儿独立性的一个表现,现在好多幼儿都是大人陪同照顾,很少有独处的时间。

10.独自去玩的情况。调查显示,能够自己到本楼或本院朋友家去玩的占78%,有22%的幼儿做不到。这说明独自去玩大部分幼儿做的不错。

11.独立处理问题能力情况。调查显示,不小心碰着别人时,会主动说“对不起”的幼儿占54%,在别人提醒下说对不起的占43%,提醒也不愿意说的幼儿占3%。这方面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幼儿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独立解决朋友间的纠纷、矛盾,是独力性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但幼儿往往在解决问题时依靠大人而不会自己解决。成人也往往不给孩子机会,取而代之。

12.看图书情况。调查显示,能安静独立认真看书的幼儿占60%,不认真看书的幼儿占35%,不喜欢看书的幼儿占5%。

二、调查结果分析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目前5―6岁的幼儿独立性状况不容乐观。首先是家长虽然对幼儿独立性有一定认识,但是认识的程度还不够,给幼儿的锻炼机会还不多,包办代替的现象依然存在。第二,许多幼儿会自己做的事情而没做,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整理玩具,在家只有8%的幼儿自己整理。第三,幼儿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欠缺,幼儿遇到问题不会解决,往往求助家长,说明幼儿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第四,动作技巧方面的训练应该加强,家长教方法,平时让幼儿自己做这些事,熟能生巧,能力逐渐才能提高。

三、几点建议

1.要提高家长在思想上的认识,搞清独立性的内容不只是独立的生活能力,还包括独立的学习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独立的思考和做决定的能力,等等。

2.多给幼儿提供发展独立性的条件与环境。在训练幼儿生活能力的同时,给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不要过多的干涉幼儿。遇事不要急于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经受点磨难,这样才能使幼儿成长起来。

3.注意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要靠幼儿园及家庭双方面共同配合才能达到。幼儿独立性的培养更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幼儿影响极大,必须家园一致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否则会形成在园里自己做在家里就不做的两面性,从而影响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4.5-6岁幼儿是学龄前的最后阶段,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能力的同时,培养独立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自己安静看书,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情,专心致志做某件事情,如整理书包学具等,这些都为幼儿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美)阿瑟J.S.里.《课堂观察、参与和反思》

[2]张宏霞.高学历家庭幼儿的个分析与教育对策,《幼儿博览》

第10篇

[摘要] 当前,专业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以白城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为例,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高师地理专业渗透创业教育进行相关分析,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自身情况、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等四大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地理师范生对于创业有一定了解,创业教育有一定成效,但是其创新创业素质迫切需要提升。最后,提出了高师地理专业渗透创业教育的对策,主要有明确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内涵,注重运用多种方法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以及创设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

关键词] 创业教育;高师地理专业;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5?0082?03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6-26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师地理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GH11316);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

项目“绿色家居文化创意公司”;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高等师范教育内涵建设研究”[作者简介] 崔红艳(1975-),女,吉林白城人,白城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课程开发与素质教育,区域经济及可持续发展;寇丽(1991-),女,满族,白城师范学院学生.

一、高师地理专业渗透创业教育的意义

地理科学的核心内容是人地关系,高师地理教学内容围绕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知识,来全面分析区域发展问题,进而积极思考解决的对策,从而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创业型人才[1]。

高师地理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发展普及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高师地理专业肩负着为基础教育输送创新型创业型师资的重任,对于实现创业教育贯穿整个中小学教育阶段的目标,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二、高师地理专业渗透创业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方法

为了更好地在高师地理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本文以白城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为例,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分析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对创业及创业教育的相关认识。本次问卷的对象是地理科学专业2009 级、2010 级、2011 级、2012 级学生,涉及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8 份,回收问卷168 份,其中有效问卷163 份。调查问卷共有三十二个问题,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自身情况、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等四大方面。

1. 大学生自身情况分析

问题“大学生是否有过工作经验”的调查显示,有58.9%的学生选择“有过工作经验”,其余学生选择“没有工作经验”;问题“你做过兼职吗”的调查显示,有68%的学生选择“做过兼职”, 其余学生选择“没有做过兼职”。该项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有过工作经验,对于未来创业有一定优势。

问题“大学生家庭是否有创业背景”的调查显示,有67%的学生选择“没有创业背景”。该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家庭多数没有创业背景,对创业的认识和兴趣可能依靠学校教育。因此,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 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分析

问题“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的调查显示,有16.6%的学生选择“开办一个企业公司”,有73.6%的学生选择“只要开创一份事业都可以叫创业”,有9.8%的学生选择“开发一项前沿的科技项目”。其中,年级比较发现,2011 级学生83.1%对此有正确的认识,比例最高。该项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创业的内涵有所了解;而且,经过对2011 级学生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问题“大学生对大学生创业看法”的调查显示,有44.8%的学生选择“很感兴趣,是实现理想的一个途径”,有89%的学生选择“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1.8%的学生选择“反对,大学生还是应该以学习为主”。该项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创业都很感兴趣。

问题“大学生是否有过创业方面的想法”的调查显示(见表1),有5.9%的学生选择“根本没有考虑过创业方面的想法”,有37.3%的学生选择“有时会有这样的想法”,有51.5%的学生选择“想过但缺乏系统思考”,有5.3%的学生选择“有较成熟的考虑”。此项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有创业意向,但是仅停留在初步想法上,需要进一步强化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

问题“大学生对创业想法来源”的调查显示,有49.7%的学生选择“创业想法来自学校教育”,有50.3%的学生选择“来源于家庭,朋友影响,传媒影响和其他影响”。该项调查表明,学校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问题“对自己创业前景预测的感觉”的调查显示,选择自信的学生只有11%,大学生普遍对自己创业前景感到迷惘、有压力。该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明显不足。

问题“对自己创业能力的评价“的调查显示,有29.4%的学生选择“自信”,有70.6%的学生选择“缺乏自信”。该项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都对自己的创业能力缺乏自信。

问题“选择创业之前会做哪些准备”的调查显示(见表2),有68.1%的学生选择“到企业实习”;还有34.3%的学生选择“看创业书籍”,有40.5%的学生选择“学习创业有关课程”。该项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创业希望能到企业去实践,还有很多学生希望通过课程和书籍来学习,这就需要学校能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及大力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满足大学生对创业知识和技能的需要。

问题“你认为所学专业与创业的关系“的调查显示,仅有7.4%的学生选择“密切相关”,还有46.0%的学生选择“有关系但是不大”。该项调查表明,高师地理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尚需全面深入展开。

综上,根据对大学生创业认识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对创业的内涵有一定了解;虽然大学生具备初步创业的意向,但仅仅是停留在想法上,对自己的创业能力缺乏自信,认为自己现在学习的专业与创业的关系不大,想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丰富自己的创业知识和技能。

3. 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分析

问题“你认为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是什么”的调查显示,有50.9%的学生选择“大学生创业最需要学校或社会提供的各类创业培训和服务”。该项调查表明,大学生自身缺乏相应的创业素质,迫切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创业教育。

问题“你觉得校园氛围和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的调查显示,有93.3%的学生选择“校园氛围和社会舆论支持、包容大学生创业”。该项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创业环境和氛围较好,多数大学生思想积极、乐观。

问题“如果创业,你认为最大问题是”(多选)的调查显示,有61.3%的学生选择“资金缺乏”,有63.8%的学生选择“经验缺乏”,有41.1%的学生选择“能力不足”。该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经验和资金以及能力不足。

问题“在创业中,如果遭遇失败和挫折你将会以何种心态来应对”的调查显示,有85.9%的学生选择“积极面对、勇往直前”。该项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正确对待失败,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

问题“你认为你现有的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创业的要求吗”的调查显示,有3.7%的学生选择“满足”,有14.7%的学生选择“基本满足”,有23.3%的学生选择“说不清”,有63.2%的学生选择“不满足”。该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素质急需提高。

问题“你最希望通过怎样的途径获得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调查显示,有8%的学生选择“老师授课”,有28.8%的学生选择“活动加训练”,有85.3%的学生选择“亲身实践”。该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缺乏的不仅仅是相关知识,更多的学生希望得到真正的锻炼。

综上,大学生对于创业具备较好的心态,积极的意愿,但是相关创业知识与技能极度缺乏,需要加强创业教育,同时注重结合专业教学,增加实践性项目,来实现创业素质持久、内化、提升。

4. 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分析

问题“你对创业教育的理解”的调查显示(见表3),有77.9%的学生选择“提高今后创业所需素质能力开展的教育”,有22.7%的学生选择“核心是加强创新意识的教育”,约占总人数的92.6%;其中,年级对比发现,2011 级学生选择这两项的比例分别为81.1%和42.2%,均为最高。该项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内涵有较为正确的认识;2011 级学生在专业教学中实施创业教育的渗透,成效较为明显。

问题“大学生对高校开展和普及创业教育的看法”的调查显示,有85.0%的学生选择“有必要在高校开展和普及创业教育”。

问题“你认为最重要的创业教育的方法是什么”的调查显示(见表4),有72.4%的学生选择“创业模拟训练”。该项调查表明,大学生较关注的创业教育方法是创业模拟训练,需要多加强这方面的机会供给和实践强化。

问题“你认为较有效的创业实践活动的形式是”的调查显示,有79.8%的学生选择“到公司、企业实战”。该项调查表明,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创业实践活动形式是到公司、企业实战,需要多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问题“你在学校参加过科研活动吗”的调查显示,有84.7%的学生选择“没参加过科研活动”;问题“你在上学期间有过创新成果吗”的调查显示,有92.6%的学生选择“上学期间没有过创新成果”。该项调查表明,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应该加强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综上,大学生对创业教育有着一定的理解,认为最有效的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是创业模拟训练以及去公司、企业实践;而目前,学校创业教育发展局限,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急需加强,迫切需要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

三、结论与思考

经过对问卷的统计,并结合主观分析,得出本次调查结论: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的师范生对于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内涵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都向往创业,并具备积极的心态;并且,2011 级学生经过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初步实践,对于创业和创业教育的认识有明显的提升;但总体来说,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迫切需要提升,这就需要加强创业教育,注重结合专业教学,增加实践性项目,来实现创业素质持久、内化以及迅速提升。

第一,明确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内涵。只有明确创业和创业教育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学生才能更好地提升自我,开展创业。

第二,注重运用多种方法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案例教学、启发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成为关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要指导学生参与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创新精神的同时,注重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素质。

第四,创设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首先,要注意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实践活动,比如参加全国环保科普创意大赛,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引导、激励学生参与到其中,例如,注重创新能力的考核;采取灵活的学籍管理措施,鼓励学生创业、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等。

参考文献:

第11篇

接到猎头电话自信增长

调查显示,认为猎头是帮助企业和职场人找到更合适的彼此,持这样的观点职场人比例高达83.4%。而且有59.7%的职场人明确表示自己希望接到猎头的电话,44.4%的职场人表示猎头能够帮助自己完成职场成长和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

通过调查职场人在接到猎头电话的心情也可以发现职场人内心对于猎头的肯定。调查显示,接到了猎头电话会有一种被认可感,比例为61.2%;47.6%的职场人会感觉自己增加了自信。

工作年限成为猎头锁定条件之一

在此次调查中,参与调查的职场人中近6成表示自己接到过猎头打来的电话,具体比例为58.3%。

调查显示,工作3年以下的职场人中仅22.3%的接到过猎头的电话。而在工作3-5年的职场人中,这一比例已经增加到56.2%。工作了5-10年的职场人,已经成长为中流砥柱,属于猎头服务的主要对象,因此这部分职场人接到猎头电话的比例最高,达到了75%。

猎头职位薪酬增长幅度控制在50%

通过猎头跳槽的职场人的薪酬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调查显示,表示猎头提供的职位比目前所在单位高出30%-50%的职场人为37.3%。其次比现在所在单位高出10%-30%,比例也达到了34.9%。从调查可以看出,猎头职位如果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薪酬水平上还是会有一个提高的,但基本控制在50%以内。

但对于某些行业和比较高端和特殊的职位,薪酬也能比原有的高出50%-100%。而且,调查中60%的职场人表示自己的猎头职位薪酬比所在单位多出一倍以上。

跳槽是为拓宽职业发展空间

调查显示,51.2%职场人表示愿意到新单位就业的主要因素是对方企业的平台更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跳槽的原因除了对新单位的向往外,还有对现有单位的不满,21.7%的职场人表示自己愿意跳槽的主要原因是对现有工作的诸多不满。值得一提的是,8.7%的职场人是满意于猎头的专业服务及与猎头的良好沟通才勇敢地迈出职业发展的一大步。

24.9%表示因为自己不能胜任而拒绝

第12篇

[关键词]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调查

[中图分类号]D916 3

[文献标识码]A

2005年底,国家统计局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有流动人口14735万人,在今后一段时期每年还将以一定的数量持续增长。流动青少年是流动人口中的特殊群体。一方面,流动青少年的许多合法权益经常被忽视,甚至被肆意侵害,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另一方面,某些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流动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持续攀升,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个新的突出特点。

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流动青少年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研究”课题组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成都、郑州、沈阳8个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城市25岁以下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所在机构主要包括:拘留所、看守所、劳教所、普通监狱、重刑犯监狱和未成年人管教所。在调查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的同时,课题组也调查了一定数量的本地违法犯罪青少年作为对照。共计调查违法犯罪的青少年3427名,其中有效样本3162个。在有效样本中,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2101名,占66.4%;本地违法犯罪青少年1061名,占33.6%。在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有效样本中,699人违法,占33.3%,1402人犯罪,占66.7%。

一、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状况及主要特点

调查表明,流动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类型以侵犯财物为主,团伙作案的较多,违法犯罪的年龄在14岁17岁之间的居多,有过多次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占有一定比例。

(一)抢劫、盗窃和故意伤害是流动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类型

调查显示,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类型主要是:抢劫(33.3%)、盗窃(29.4%)、故意伤害(12.2%)、聚众斗殴(6.4%)和抢夺(5.9%);他们违法犯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钱财(46.1%),为了朋友(26%)和为了好玩(25%)。由此可见,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类型和目的是财物,这与当前我国整个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是一致的。

(二)团伙违法犯罪的比例较高

在本次调查的2140余名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中,有1568人在本次违法犯罪中有同伙,占总数的72.9%;其中同伙数在l~4个的居多,占73.9%,5个及5个以上的占26.1%;31.9%的宣称在共同作案的过程中自己是主犯,53.9%称自己是从犯,11.8%称自己是被胁迫、被诱骗参与违法犯罪的从犯。这表明,在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中,团伙违法犯罪和有组织犯罪的比例较高。

进一步调查显示,在团伙违法犯罪中,团伙成员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朋友或哥们(68.3%),同乡(19.4%),同学(9.9%),同事或工友(9.6%);在本次调查的参与团伙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有551人报告说在自己的团伙中有同伙有违法犯罪前科,占总数的35.1%;此外4.6%的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报告说自己加入过专门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团伙。

(三)有过2次以上违法犯罪的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超过20%

在本次调查的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中,有555人在此之前有过违法或者犯罪行为,占总数的25.8%,其中有过违法行为的450人,有过犯罪行为的350人。这表明,其中有245人此前既违过法,也犯过罪,属于多次违法或者犯罪的屡犯。

进一步调查显示,在此前违过法的流动青少年中,其中有过1次违法的205人,占45.6%,有过2次违法的156人,占34.7%,有过3次以上违法的89人,占19.8%;在此前犯过罪的流动青少年中,有过1次犯罪的223人,占63.7%,有过2次犯罪的90人,占25.7%,有过3次以上犯罪的37人,10.5%。

调查还显示,在本次违法犯罪之前,17.7%的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进过工读学校,21.3%进过拘留所,33.1%进过看守所,11.4%进过少教所,9.3%进过劳教所,13.1%进过未成年人管教所,14.4%进过成人监狱。这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有一定比例的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可能是惯犯。

(四)14岁―17岁是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初次违法犯罪的高发年龄段

在本次调查的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中,13岁前违法的占12.2%,14岁-17岁违法的占50.6%,18岁以上的占37.2%;其中14岁-17岁犯罪的占56.3%,18岁以上的占37.5%。由此可见,流动青少年初次违法犯罪主要集中在14、15、16、17岁。这与当前整个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年龄特征相似。

(五)街道里巷、娱乐场所是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作案的主要场所

从违法犯罪发生地点看,在本次调查的已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报告自己本次违法犯罪发生的地点主要是:街道里巷(37.2%)、娱乐场所(16.2%)、被害人家(10.9%)、宾馆饭店(9.8%)、自己的住所(8.1%)和商场集市(7.8%)。

从违法犯罪发生的时间段看,他们实施此次违法犯罪的时间主要是:33.4%在晚19点-24点,27.2%发生在上午7-12点,22.7%发生在下午13-18点,16.6%发生在凌晨1-6点。

从违法犯罪侵害的对象看,31.7%称自己侵害的是本地人,27.4%称自己侵害的是外地人。

(六)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有一定的偶然性

调查显示,77.1%的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没有预谋;70.4%认为自己违法犯罪“不是故意的,是忍不住”;41%的流动青少年犯称自己在违法犯罪之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违法犯罪;51.7%虽然知道自己在违法犯罪,但没有意识到行为性质的严重性。这表明,有一定比例的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某种偶然性,可能是在某种特殊的情境下违法犯罪。

(七)相当多的流动青少年将自己违法犯罪归因为交友不慎和家庭环境不良

调查显示,流动青少年犯认为自己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交友不慎(41.1%),家庭环境不好(25.4%),性格脾气不好(22.9%),抵不住物质诱惑(21.8%)和生活空虚(15.3%)。

进一步调查显示,流动青少年交友不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他们流出前的同伴中不良行为的比例较高:数据显示,在其流出前就读的学校中,同学中经常或有时吸烟的比例为83.7%,喝酒的78.1%,厌学的83.6%,拉帮结派的70.6%,打架斗殴的78%;其次,上文列举的

调查数据表明,在他们当中为了朋友,参与团伙共同违法犯罪的比例较高,甚至加入职业性犯罪团伙作案。

在家庭方面,调查显示,23.4%的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家庭处于贫困状态,他们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其中父亲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为39.8%,初中为32.1%,二者合计达71.9%;母亲的文化程度为小学以下的为48.5%,初中的为32.6%,二者合计达81.1%。

调查还显示,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的家人中有不良行为的较多,其中66.7%的流动青少年称家人经常或有时在家打麻将、玩牌,25.8%称家人有赌博行为,9.1%称家人经常或有时跟别人打架斗殴,6.3%称家人中有人被拘留、劳教或劳改过。

调查还显示,41.3%经常或有时在家里受到辱骂,30.5%经常或有时在家里受到体罚,18%经常或有时在家里受到暴力伤害,57.9%经常或有时在家里目睹家人吵架,31.8%经常或有时在家里目睹家人打架,30.2%经常或有时在家目睹家人破坏或摔砸东西,26.8%经常或有时在家里没人照顾,21.2%经常或有时感受到家人对自己漠不关心,39.3%经常或有时被独自留在家里,20.3%经常或有时受到意外伤害。这表明,相当多的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在家里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照顾,时不时还会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暴力伤害。

此外,调查还显示,相当多的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在学校遭受过不公正对待或权益侵犯,其中49.2%在学校就读期间经常或有时被老师体罚,37.7%经常或有时被老师讽刺挖苦,39%经常或有时被老师打骂,20.7%经常或有时被同学殴打,25.6%经常或有时被同学辱骂,18.5%经常或有时被同学排挤,14%经常或有时被强行索要财物。这表明,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中过早失学的比例较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就读期间受到的种种不公正对待或对学校生活的种种不适应。

二、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前的基本状况

调查表明,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与普通流动青少年相比,在生活、学习教育、工作就业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在违法犯罪的流动青少年中,在生活、学习教育、就业等方面遭受困难和挫折的更多。

(一)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中无业人员的比例较高

调查显示,77%的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为农业户口,23%为非农业户口;72.4%出生在户籍所在地,属于初次流动的第一代流动人口;在他们离开户籍所在地前,44.9%在学校上学,21.8%是无业人员,15.6%在家务农;他们离开户籍所在地的主要原因是:出来挣钱(44.3%),见见世面(27.9%),不喜欢读书(13.5%),跟着周围的人到外地打工(12.7%),跟随家人一起生活(11.4%)。由此可见,在违法犯罪的流动青少年中来自农村居多,与普通流动青年一样,他们流出的主要原因也是外出挣钱,但流出前他们当中无业人员较多。

调查显示,在此次违法犯罪之前,44.5%的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是无业人员,23.3%在单位上班,13.7%是在上学,8.4%务农,5.4%是个体户或私营老板。

以上数据表明,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中无业人员较多,与流出前相比在他们违法犯罪前更多的人成为了无业人员。这可能是导致他们违法犯罪一个重要原因。

(二)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中受教育程度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超过60%

调查显示,流动青少年犯的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26.3%属于小学以下文化,其中小学未毕业的达14.5%;初中文化程度的为57%,其中初中未毕业的达到34.6%。由此可见,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中没有达到初中毕业水平的达到60.9%,也就是说他们当中可能有60%左右的人没有完成义务教育。

调查显示,他们没有完成初中教育的主要原因是:觉得上学没有用,中断学业(32.2%),学习不好,不合格(30%),想出去见世面或工作赚钱(25.4%),不适应学校生活(15.9%),家里穷,供不起(15.2%),被学校劝退或开出(8.5%)。以上数据表明,在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中,因为种种原因,相当多的人放弃了学业,成为过早失学的青少年。在目益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当今社会,这种状况可能导致他们在就业中遭遇到重重困难,职业早期发展陷入困境。

(三)大多数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自己租房子住,相当多的人与朋友一起生活或自己独自生活,居住环境较差,其中超过40%的人没有稳定的住所

调查显示,在此次违法犯罪之前,33.3%的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与父亲生活在一起,32.8%与母亲生活在一起,22.3%与兄弟姐妹一起生活,23%与恋人一起生活,37.6%与朋友生活在一起,14.8%自己独自生活;而在从家乡流出之前,他们中85 1%与父亲一起生活,83.4%与母亲一起生活,64.9%与兄弟姐妹一起生活。

调查显示,在此次违法犯罪之前,43.4%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称自己没有稳定的住所,他们的居住方式主要是:自己租房子(62.6%)和自己买房子(11.5%)。

调查显示,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居住环境与大多数普通流动青少年一样,整体环境较差:63.1%称居住的地方是外来人口聚居区,62.4%称居住的地方社会青年街头游荡,57.5%称居住的地方没有工作人员管理,54.1%称居住的地方没有安全感,53.5%称居住的地方失业下岗人员多,52.7%称居住的地方治安混乱,50.7%称居住的地方卫生环境差,39.6%称居住的地方公共设施破损。

(四)超过50%的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没有稳定的收入,70%以上的人不满意自己的经济状况

调查显示,57.8%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在违法犯罪之前有经济收入,其中56.2%的称自己的收入不稳定;其中22%月收入在800元以下,34.6%月收入在800--1200元之间,19.7%月收入在1200--2000元之间,23.7%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

调查显示,76.1%的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不满意自己的经济状况,其中35.5%称自己的钱勉强够用,28.9%称自己钱不够用,7.7%称自己身无分文,3.5%称自己欠债。

(五)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参加工作的初次年龄偏低

调查显示,70.9%的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在违法犯罪之前工作过;其中28.2%初次工作的年龄在15岁以下,55.6%在16--18岁之间初次参加工作,第一次参加工作在18岁以上的占16.2%。这表明,大多数违法犯罪的流动青少年初级就业的年龄偏小,其中相当多的人可能在初中毕业,甚至是初中还没有毕业时就外出工作了。

(六)有过工作经历的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普遍认为工作难找,工作辛苦,待遇差

调查显示,在违法犯罪的流动青少年中,59.7%在违法犯罪所在城市找过工作,在他们当中76.4%觉得找工作困难,其中21.9%觉得找工作非常困难;他们认为找工作困难的主要原因

是:学历低(73.1%),缺乏技术(67.1%),没有熟人(40.2%),缺乏工作经验(38%),找工作人太多(36.7%),没有当地户口(30%),缺少面试经验(27%)。

调查显示,在违法犯罪的流动青少年中,40.3%没有在违法犯罪所在城市找过工作,主要原因是:想和社会上的朋友玩(36%),年龄小找不到工作(21.4%),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工作(21.3%),工作太辛苦,不想工作(20.7%)。

调查显示,在违法犯罪前有过工作的流动青少年中,55.5%觉得自己工作太辛苦,54.9%认为赚钱少,待遇低,44 7%觉得工作没有发展前途,主动放弃工作,14.6%遇到过不发工资的情况,18.5%被拖欠过工资,14.2%觉得工作环境不安全。

进一步调查显示,在有过工作的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中,51.9%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内,27.6%每天工作时间在9-11小时,20.5%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45.9%称工作的地方有噪声和振动,27.4%报告说自己工作的地方存在高温、高压,23.4%~212作的地方有刺激性气味;60%T资被拖欠2次以上;49.1%认为在自己工作的地方存在外地人与本地人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调查表明,不同青少年群体在违法犯罪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本地违法犯罪青少年(户口在当地)和外来流动违法犯罪青少年(户口在省内其他地区或外省市),男性违法犯罪青少年和女性违法犯罪青少年,未成年犯和成年(青年)犯在违法犯罪的某些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三、流动青少年与本地青少年与在违法犯罪方面的差异

通过调查表明,流动青少年与本地青少年在违法犯罪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暴力型违法犯罪方面,本地青少年所占的比例高于流动青少年

调查显示,在一般违法行为方面,本地青少年在以下几类违法中所占的比例高于流动青少年:吸毒(本地16 1%,流动10.5%)、聚众斗殴(本地13.9%,流动9.7%)、(本地5 5%,流动3.4%)、赌博(本地4‰流动2.3%)。

在犯罪行为方面,本地青少年在以下几类犯罪中所占的比例高于流动青少年:故意伤害(本地16.1%,流动14.4%)、(本地10.1%,流动4.3%)、聚众斗殴(本地6 5%,流动5%)、杀人(本地5%,流动4.2%)。其中,暴力型犯罪中,本地青少年所占的比例为37.7%,流动青少年所占的比例为27.9%。

以上数据表明,本地青少年(基本为城市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中暴力型违法犯罪高于流动青少年。

(二)在侵财型违法犯罪方面,流动青少年所占的比例高于本地青少年

调查显示,流动青少年中因钱财而违法犯罪的比例高于本地青少年,46.1%的外来流动违法犯罪青少年称自己违法犯罪的目的是“为了钱财”,而本地青少年为了谋取钱财而实施违法犯罪的比例为39.8%。

另外,调查显示,流动青少年在以下两类违法犯罪中的比例明显高于本地青少年:盗窃(流动29.4%,本地24.1%)和抢夺(流动5.9%,本地4.7%)。其中,在一般违法行为方面,与本地青少年相比,流动青少年在盗窃和抢夺两类违法行为中的比例较高:盗窃(流动41.1%,本地33%)和抢夺(流动6.7%,本地2.6%)。在犯罪行为方面,与本地青少年相比,流动青少年实施盗窃犯罪行为的比例较高,其中,流动青少年所占的比例为23.5%,而本地青少年所占的比例为20.9%。

(三)在违法犯罪的团伙规模、成员身份、个人所起的作用和团伙成员有无前科方面,本地青少年与流动青少年存在一定差异

首先,与流动青少年相比,本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团伙规模更大。在本次调查的1061名本地违法犯罪青少年中,有786人称自己是与他人一起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占74.1%;在所调查的2101名外来流动违法犯罪青少年中,有1568人与他人一起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占74.6%。

在违法犯罪的团伙人数方面,调查显示,同伙数在4人以下的在本地违法犯罪青少年中占67.3%,在流动青少年中占73.9%,同伙数在5-9人的在本地违法犯罪青少年中占26.8%,在流动青少年中占21.6%;同伙数在10人以上的在本地违法犯罪青少年中占6%,在流动青少年中占4 7%。这表明,在本地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中,5人以上共同作案的团伙违法犯罪所占的比例更高,这也说明本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团伙规模更大。

其次,在违法犯罪的团伙成员身份方面,本地青少年违法犯罪团伙的成员以朋友和同学为主,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团伙的成员以朋友和同乡为主。调查显示,在本地青少年共同违法犯罪中,同伙是朋友的所占的比例为78.3%,同伙是同学的所占的比例为17.5%,合计为95.8%。在流动青少年共同违法犯罪中,同伙是朋友的所占的比例为68.3%,同伙是同乡的所占的比例为19.4%,合计为87.7%。

再次,在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角色、地位方面,本地青少年在共同犯罪中充当主犯角色、发挥主导作用的较多,而流动青少年充当从犯角色、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较多。调查显示,起主要作用的主犯,本地青少年占35.2%,流动青少年占31.9%;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从犯,本地青少年占52.1%,流动青少年占53.9%;被胁迫参加犯罪的胁从犯,本地青少年占9 o%,流动青少年占11.8%;教唆他人实行犯罪的教唆犯,本地青少年占3.7%,流动青少年占2.3%。

最后,在违法犯罪团伙成员中有前科的比例方面,本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团伙中有前科的比例要稍高于流动青少年。调查显示,在786名与人共同违法犯罪的本地青少年中有306人称自己所在的团伙中有同伙有违法犯罪前科,占38.9%,而在1568名外来流动违法犯罪青少年中有551人称自己所在的团伙中有同伙有违法犯罪前科,占35.1%。

(四)在违法犯罪侵害对象的选择、作案场所和时间方面,本地青少年与流动青少年存在一定差异

首先,本地青少年违法犯罪前有预谋的比例高于流动青少年。调查显示,28.8%的违法犯罪的本地青少年对违法犯罪侵害的对象不清楚,而违法犯罪的外地流动青少年中的相应比例为38.4%;25.8%的违法犯罪的本地青少年承认在违法犯罪前有过预谋,而流动青少年的相应比例为22.9%。

其次,本地青少年在违法犯罪中侵害本地人的比例更高,流动青少年侵害外地人的比例更高。调查显示,在违法犯罪中,50.7%的本地青少年侵害的对象是本地人,而外地流动青少年侵害本地人的比例为31.7%;17.7%的本地青少年侵害的对象是外地人,而外地流动青少年侵害本地人的比例为27.4%。

再次,从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场所看,本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作案地点在被害人住地和娱乐场所的比例更高,而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作案地点在车站码头和工厂企业的比例更高。调

查显示,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在被害人家里的,在本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占12.7%,流动青少年占10.9%;在娱乐场所的,本地青少年为17.7%,流动青少年为16.2%;在车站码头的,本地青少年为2.9%,流动青少年为5.7%;在工厂企业的,本地青少年为5.3%,流动青少年为6.8%。

最后,从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时间看,本地青少年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在晚间的比例更高,而流动青少年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在早间和上午的比例更高。调查显示,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在19 24点的,本地青少年所占的比例为41%,流动青少年为33.4%;发生在7--12点的,本地青少年为20.8%,流动青少年为27.2%。

(五)在多次违法犯罪的比例方面,本地青少年多次违法犯罪的比例高于流动青少年

调查显示,本地青少年有过违法犯罪的比例为27.6%,流动青少年为25.8%。在一般违法的青少年中,本地青少年中有41.6%有过违法犯罪行为,流动青少年为36.7%;在犯罪青少年中,本地青少年中有22.4%有过违法犯罪行为,流动青少年为20.5%。

从违法犯罪的次数看,违法犯罪次数在2次以下的,在本地青少年中占79.4%,在流动青少年中为80.3%;在犯罪青少年中犯罪次数在2次以下的,在本地青少年中的比例为90%,在流动青少年中为87.4%。这表明,本地青少年多次违法犯罪的比例高于流动青少年,尤其是在一般违法方面。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虽然本地青少年多次违法犯罪的比例略高,但是本地违法青少年进过少教所的比例低于流动青少年。调查显示,在一般违法青少年中,有15.5%去过少教所,其中本地违法青少年所占的比例为9.4%,而流动青少年为18.1%。

(六)在犯罪年龄方面,初次违法犯罪的年龄在14周岁至18周岁的本地青少年的比例高于流动青少年

从初次违法犯罪时的年龄分析,调查显示,第一次实施违法行为时年龄在14周岁到18周岁的违法犯罪青少年中,本地青少年占67.1%,流动青少年为59.7%,二者相比较,高出7.4%。第一次实施犯罪行为时年龄在14周岁到18周岁的违法犯罪青少年中,本地青少年占73.4%,流动青少年为67.3%,二者相比较,高出6.1%。

进一步调查研究显示,在一般违法青少年中,第一次实施违法行为时年龄在14周岁到18周岁的,本地青少年占60.6%,流动青少年占54.9%;在犯罪青少年中,第一次实施犯罪行为时年龄在14周岁到18周岁的,本地青少年占76.5%,流动青少年占70.8%。

以上数据表明,初次违法犯罪年龄在14周至18周岁的青少年中,本地青少年的比例高出流动青少年5-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城市青少年违法犯罪低龄化趋势可能更加突出。

(七)在违法犯罪影响的评价方面,违法犯罪的流动青少年更担心“被人看不起”或者“不被家人收留”

调查显示,在违法犯罪的流动青少年中,58.9%的担心因违法犯罪“被人看不起”,12.8%的担心“家人可能不收留”,而本地青少年的相应比例分别为52 1%和7-7%。另外,在外地犯罪青少年中,担心“被人看不起”的比例达到61%,在外地违法青少年中担心“家人不收留”的比例达到17.8%。这表明,在违法犯罪影响的评价方面,违法犯罪的流动青少年更担心“被人看不起”或者“不被家人收留”。

四、预防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几点建议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预防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需要在综合治理方针的指导下,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未成年人的教育与保护工作。应进一步加强未成年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和社会保护,尤其应加强对特殊未成年人群体的保护和帮扶,如贫困家庭的青少年、学校中有特殊需求的青少年,防止他们过早失学或脱离(或游离)于家庭和学校的有效监控之外。

2.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违法犯罪的防控工作。主要应加强对闲散青少年、流动青少年(尤其是闲散流动青少年)、有违法犯罪前科的青少年以及青少年团伙等群体的防控。

3.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青少年就业,帮助青少年解决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业是青少年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处于违法犯罪边缘的青少年和有过罪错的青少年,应从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的高度,促进青少年就业,维护其在工作过程中的各项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