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因数的定义

因数的定义

时间:2023-05-29 17:41: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因数的定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因数的定义

第1篇

分解质因数和短除法的区别是定义不同。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短除法是先把每个数的因数找出来,然后再找出公因数,最后在公因数中找出最大公因数。后来,使用分解质因数法来分别分解两个数的因数,再进行运算。

在小学数学里,两个正整数相乘,那么这两个数都叫做积的因数,或称为约数。小学数学定义:假如a*b=c(a、b、c都是整数),那么我们称a和b就是c的因数。需要注意的是,唯有被除数,除数,商皆为整数,余数为零时,此关系才成立。反过来说,我们称c为a、b的倍数。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小学数学不考虑0。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1、因数是指整数a除以整数b(b≠0) 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b是a的因数。

2、在小学数学里,两个正整数相乘,那么这两个数都叫做积的因数,或称为约数。

3、小学数学定义:假如a*b=c(a、b、c都是整数),那么我们称a和b就是c的因数。需要注意的是,唯有被除数,除数,商皆为整数,余数为零时,此关系才成立。 反过来说,我们称c为a、b的倍数。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小学数学不考虑0。

4、事实上因数一般定义在整数上:设A为整数,B为非零整数,若存在整数Q,使得A=QB,则称B是A的因数,记作B|A。但是也有的作者不要求B≠0。

5、例如:2X6=12,2和6的积是12,因此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6、3X(-9)=-27,3和-9都是-27的因数。-27是3和-9的倍数。

7、一般而言,整数A乘以整数B得到整数C,整数A与整数B都称做整数C的因数,反之,整数C为整数A的倍数,也为整数B的倍数。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一、 减少规定,让学生有效地经历数学

不难发现,现行教材的有些内容偏于程式化,不利于学生的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应该跳出教材,减少教材的束缚与人为的规定,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使教学过程更加有趣味、有实效,从而让学生在数学的过程中得到l展。

例如,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P14《质数与合数》,教材是这样编排的:找出1-20各个数的因数,看看它们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图中女孩说:有的数只有两个因数,如5的因数是1和5。1只有因数1。图中男孩说:有的数的因数不止两个……我们来给它们分分类吧!

只有一个因数的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 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

要研究的20个数字与分类的标准都是教材直接给出的,能不能从这两方面做文章?答案是肯定的。教师可以让全班学生写出自己学号的因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学号因数的个数,进而根据因数的个数把学号分类。各个小组势必把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分一类,三个因数的数分一类,四个因数的数分一类……此时教师要求同学们思考:(一)每个小组的分类不尽相同,但都有共同的一类,即哪一类?(二)除了这类以外,有的是三个因数一类,有的是四个因数一类,有的是五个因数一类……它们可以综合成哪一类?(三)只有一个因数的数又该算哪一类呢?这样处理教材,一方面学生对自己的学号有亲切感,积极性高,参与面广,另一方面学生们多样化的分类,有利于实现组际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学生自己创造出三种分类标准,尽管研究的时间可能要稍长些,但这个过程对他们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这份体验对他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试想,如果按照教材规定找完因数后直接让学生去填写表格,那么学生势必被牵制到封闭的思维轨道,课堂势必缺少灵动的生命感受,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

二、挖掘含蕴,让学生真正地体验数学

教材中有些习题尽管单调,但不乏一些智力因素。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为了做题而做题,停留在会算的层面,那么题目本身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学生的思维也就得不到应有的拓展。作为教师要充分地挖掘习题所蕴含的“点”,即能发展学生思维的因素,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跳起来摘果子”,在体验数学本质的同时真正提高自身的思维水平。

例如,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20“做一做”第1题“列竖式计算”: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按照被除数、除数的小数位数,你能给这八小题分类吗?学生讨论交流:被除数比除数的小数位数多的――2.19÷0.3 5.58÷3.1 0.84÷3.5;被除数与除数的小数位数相等的――7.05÷0.47 5.88÷0.56;被除数比除数的小数位数少的――51.3÷0.27 25.6÷0.032 26 ÷ 0.13。教师继续设问:例题是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的小数位数多的情况,被除数比除数的小数位数少的时候,又该怎样移动小数点呢?结合算式说明。学生观察得出:2.19÷0.3如果把被除数2.19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那么除数0.3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两位后是30,虽然把除数转化成整数了,但是数字偏大,计算起来麻烦,所以还是根据除数的小数位数来移动小数点更合适。教师让学生试做两题0.84÷3.5、26 ÷ 0.13后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不列竖式,怎样计算这两题?还可以把除数乘以或除以几进行简化?“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活跃,交流汇报:第一题把被除数与除数同时乘以2,即把0.84÷3.5转化成1.68÷7;第二题把被除数与除数同时除以13,即把26 ÷ 0.13转化成2 ÷ 0.01……教师层层设疑,步步深入,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这比在同一层面上反复计算要有价值得多。一道简简单单的习题,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了数学,这不能不说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度挖掘所起到的作用。

三、调整方式,让学生充分地感悟数学

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的对象所吸引,且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像教材中的口算题、判断题、计算题等,由于过于“冰冷”往往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为此,教师要变换课本习题的呈现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从而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比如判断题,教师不妨命名为“数学医院”,告诉学生你们都是“医生”,看看哪位同学是一名称职的“医生”;计算题,采取男女生擂台赛,看看谁能成为“擂主”;口算题,让两名学生头戴黑猫、白猫的头饰捉老鼠,谁先又对又快地口算完,谁就捉住了老鼠,其他学生做裁判,认真观察,仔细倾听……这样就会使学生觉得不是在做数学题,而是在进行一场愉快的智力游戏,往往是乐此不疲。

教材中的习题可以如此处理,教材的例题呈现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52《用字母表示数》例1中小精灵的话“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等于用既定的结论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把思考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使学生失去充分感悟数学的机会。为此,教学中教师不妨把小精灵的话由陈述式调整为疑问式,取而代之为“表示爸爸年龄的式子受什么制约?具有什么样的局限性?”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表示爸爸年龄的式子总是受小红年龄制约,它只能表示出爸爸在某一年的岁数,没有普遍性与一般性。经过这样微小的调整,学生的思维呈现活跃状态,真正感悟出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的目标,增强学习的情感,真是“小调整,大变化。”

四、 补充含义,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

限于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水平,现行教材对有些数学的定义只能采取描述的方式,因此有些数学定义就显得单一与狭窄,学生对数学定义的理解不是很透彻,建构得不是很完整。教师有必要从整体把握,注意教材的前后联系,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第4篇

动摩擦因数读音:μ(miù)。求动摩擦因数公式:μ=f/N(f为摩擦力,N为正压力)。

定义动摩擦因数(或动摩擦系数)是彼此接触的物体做相对运动时摩擦力和正压力之间的比值。当物体处于水平运动状态时,正压力=重力。不同材质的物体的动摩擦因数不同,物体越粗糙,动摩擦因数越大。

公式μ=f/N

(μ为动摩擦因数,无单位,f为摩擦力,N为正压力)

静摩擦力始终等于外力(力的平衡)。

动摩擦力除以正压力就等于动摩擦系数,并且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的合力总是与接触面的切面成一个定角δ=arccotμ。

动摩擦因数一般小于1。

影响因素(1)表面粗糙程度影响动摩擦因数大小;

(2)温度影响动摩擦因数大小;

(3)各种材料表面的不同分子结构影响动摩擦因数大小。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86的因数有1,2,43,86。

因数是数学名词,假如a*b=c(a、b、c都是整数),那么我们称a和b就是c的因数。

需要注意的是,唯有被除数,除数,商皆为整数,余数为零时,此关系才成立。反过来说,我们称c为a、b的倍数。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不考虑0。

在小学数学里,两个正整数相乘,那么这两个数都叫做积的因数,或称为约数。

事实上因数一般定义在整数上:设A为整数,B为非零整数,若存在整数Q,使得A=QB,则称B是A的因数,记作B|A。但是也有的作者不要求B≠0。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55的因数有1、5、11、55。因数指整数a除以整数b(b≠0)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无余数,就说b是a的因数。另外假如a*b=c(a、b、c都是整数),那么称a和b是c的因数。

需要注意的是,唯有被除数,除数,商皆为整数,余数为零时,关系才成立。反过来说,称c为a、b的倍数。事实上因数一般定义在整数上:设A为整数,B为非零整数,若存在整数Q,使得A=QB,则称B是A的因数,记作B|A。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博与奕

以上《魏策》一句中的“博”字,代表“六博”之戏;《左传》中的“奕”字,围棋也。

春秋战国时期,民间而至贵族中流行的游戏,除了斗鸡、走狗、投壶之类,当中最近似现代桌游的,就是“博”与“奕”。围棋从出土棋盘的10路演变成现今的19路,已经有二千多年,玩法相当固定。六博则由战国流行到晋朝,后来失传或演变成其他游戏,约八百多年。有趣的是,三国时代的各路英雄,就算因为汉朝独尊儒术,孔子告诫戏无益故此疏忽训练,或者忙于战事,成就不了这两种游戏的高手,也知道当年此玩意有多流行。《魏策》和《左传》中也用博弈之戏比喻君王办事决策,可想而知,这两种游戏存在一定策略性。围棋固然不在话下,失传了的六博,虽然考究出玩家要用随机数值生成器,例如掷采用的竹箸或骰子。但梟棋的使用就如西洋跳棋(checkers),是由一般的棋子到达固定的目的地,摇身一变成为更强的棋,之后怎样行走食棋,就据有一定策略。

现代数学中的“博弈论”(Game Theory)用博弈一词来翻译“游戏”之一门专业理论,最好不过,比起英语更为精准。笔者不打算讨论“博弈论”中的纳什定理等复杂课题,而是简单从古文字的定义,来讲述一下桌游中的博与弈两种成分。博者,含不可控的随机因数。如何掌握游戏中的或然率分布,从而布置己方阵型局势,暗藏自己的套路与杀着,来取得最大的获益,正为重要。奕者,规则中不含随机因数。全局公开明示兼可控,严格来说要用大量的运算来取得优势,也因大脑运算速度有限,所以经验直觉等也变得非常重要。亦因为是人类活动,心理、猜测、人为错误等未知因数,不论博者或奕者,也成了游戏中举足轻重的关键;而此类情绪因数往往不论己方怎样防范,对方发来乱箭,却是防不胜防。

这样一分,就不难看出近代桌游的设计,都局部采用了博与奕两种手段。版图上固定可推敲的部分,属奕;卡牌中的摸牌堆和对方手牌,属博,打出以后在桌上就成了奕;再收回的话,对记忆力好的玩家,奕大于博;不然,博大于奕。复杂的构筑式打法就把这两者互补得淋漓尽致。不少赌博类别把博的成分大大提高,概率赔率都算好了,绝对保障庄家利益;就像随机成分接近百分百,你想用大脑也用不着。

现代数学中的“博弈论”(Game Theory)用博弈一词来翻译“游戏”之一门专业理论,最好不过,比起英语更为精准。笔者不打算讨论“博弈论”中的纳什定理等复杂课题,而是简单从古文字的定义,来讲述一下桌游中的博与弈两种成分。博者,含不可控的随机因数。如何掌握游戏中的或然率分布,从而布置己方阵型局势,暗藏自己的套路与杀着,来取得最大的获益,正为重要。奕者,规则中不含随机因数。全局公开明示兼可控,严格来说要用大量的运算来取得优势,也因大脑运算速度有限,所以经验直觉等也变得非常重要。亦因为是人类活动,心理、猜测、人为错误等未知因数,不论博者或奕者,也成了游戏中举足轻重的关键;而此类情绪因数往往不论己方怎样防范,对方发来乱箭,却是防不胜防。

第8篇

1、因数,或称为约数,数学名词。定义:整数a除以整数b(b≠0) 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b是a的因数。0不是0的因数。

2、一个整数能够被另一个整数整除,那么这个整数就是另一整数的倍数。如15能够被3或5整除,因此15是3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关键词】 提高功率因数 降耗 方法

交流电路中,电源提供的总功率为视在功率S;在电阻性元件(R)上的电功率称有功功率P;而损耗在电感性元件(L)及电容性元件(C)上的这部分电功率称无功功率Q。同时它们之间有着以下关系。无功功率则给电网带来额外负担,并且因功率因数的高低关系电源的电压损失和电压波动,严重时,会导致设备损坏,系统解列。而在《供电营业规则》中也强调了这一点。

1 功率因数的定义

交流电路中有功功率占视在功率的比率称功率因数cosφ,即cosφ=P/S.功率因数的大小与电路的负荷性质有关。而电力系统中的负载大部分是感性的,电感或电容性负载也同时存在,导致功率因数都小于1。为了最大程度电网和设备的利用率,就必须提高其功率因数。

2 功率因数低的危害

功率因数低会增加供电线路的功率损失,降低输电效率。功率因数低造成供电线路的电压损失导致供电质量下降。连锁反应影响到发、供、用电设备的效率。从而增加供电企业投资成本。而供电企业对功率因数的考核,用电企业加大电费支出。

3 影响功率因数的几点重要因素

3.1 电力变压器和异步电动机运行不合理

变压器的空载会产生大量的无功功率,因而,为了改善电力系统和企业的功率因数,变压器不应在长期低负载或空载状态下运行。在实际中由于变压器容量过大和台数选择不当,导致功率因数的下降。而企业中的异步电动机在额定负载在75%时,功率因数为 0.85,而空载时功率因数仅0.2-0.3,若长期处于低负载下运行,功率损耗增大,也会使功率因数明显降低。

3.2 用电设备自身的功率因数低

时代在发展,节能灯逐渐成了主流产品,加上社会的大力推广节能灯也让大家越来越接受,但这类照明用电的功率因数一般在 0.6-0.7左右,功率因数比较低。节能灯虽然可以节约有功电力,但消耗了大量无功电量。

3.3 补偿切换不及时,负荷偏相调整不及时

一些企业为节约成本,聘请一些工资相对便宜的临时电工。而这些电工经常身兼数职,加上专业水平并不达标,造成客户设备长期无人管理维护,导致电力设备不能处于最佳状态运行。

4 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及措施

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提高自然功率因数,减少用电设备对无功的需要,二是采用无功补偿,在用电设备处安装能够提供无功电力的设备,使无功功率就地得到补偿。

4.1 提高自然功率因数

(1)合理选用电动机的型号、规格和容量,使其接近满载运行,防止“大马拉小车”。

(2)合理配置变压器,恰当地选择其容量。对负载率小于30%的变压器,在考虑供电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撤、换、并、停”等方法,使其负载率提高到最佳值。

(3)安装空载断电装置,避免电动机或设备空载运行。但是对于那些静止力矩大、启动时间长的机械,若停车时间不长,就不宜安装空载限制器,以免引起频繁停车,损伤机械设备。

(4)变压器各项负荷设计均衡。负荷均衡可以减少变压器阻抗中的无功损耗,提高负荷的自然功率因数。

4.2 加装无功补偿

当企业依靠提高自然功率因数的办法已不能满足其对功率因数的要求时,工业企业需装设无功补偿装置,对功率因数进行人工补偿。

(1)就地补偿。就地补偿是将并联补偿电容器组装设在需要进行无功补偿的各个用电设备旁边。也称之为分散补偿。这样的效果是能够补偿安装部位前端的线路及变压器的无功功率。其优点是补偿范较大,效果明显。而投资较大,也成了最大的弊端。

(2)集中补偿。目前大多数企业采用的另一种无功补偿方式,是低压配电侧进行集中补偿。这种方式中的无功补偿装置是采用低压并联电容器柜,其容量多在几十至几百kvar不等。它是根据用户负荷的实际波动,控制投入相应数量的电容器来进行跟踪补偿。其主要目的是实现用户所需无功功率的就地平衡,提高专用变用户的功率因数,同时还能在相当程度上保障该用户的电压水平。

5 选择多元化,合理补偿无功功率

无功补偿的原则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分级补偿,就地平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严格遵循,并以此为切实做好无功补偿工作的立足点和工作思路的出发点。实践中,更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采取补偿方式相结合:

(1)总体平衡与局部平衡相结合。即既要满足全网的总无功平衡,又要满足分线、分站的无功平衡。

(2)集中补偿与分散补偿相结合,且以分散补偿为主,这就要求在负荷集中的地方进行补偿,对用电设备处进行分散补偿,其目的是尽可能做到无功就地平衡,减少其长距离输送。

(3)降损与调压相结合,以降损为主。这是针对线路长、分支多、负荷分散且功率因数低的线路。其显著特点是负荷率低且线路损失大,对这类此线路进行无功补偿,可明显提高其供电能力。

6 结语

功率因数低给企业、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不容忽视的。提高功率因数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企业内、外的通力协作,合理的选择补偿方式,减少投资成本,才能达到增效益的目的。对供用电双方和社会经济效益来看,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仅要抓好生产,还要提高自我用电意识,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黄伟国.《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和方法》.《广东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学报》,1995.

第10篇

[关键词]变频技术;输送机;节能

中图分类号:T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14-01

随着变频技术的广泛应用,煤矿企业的皮带输送机逐步进行了变频改造,对节约社会能源、增加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具有非常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1.变频调速系统简介

三相异步电动机转速公式为:n=60f/p(1-s)?,式中:n为异步电动机的转速;f为电网频率;s为电动机转差率;p为电动机极对数。

由公式可知,三相异步电动机有三种调速方法,即变极调速、变频调速、变转差率调速。

三种调速各具特点:变极调速(多速电机),所需设备简单,但引出线多调速级少;变频调速(变频器),调速范围宽平滑性好机械特性较硬,但所需设备复杂;变转差率调速(电磁调速电机、绕线式异步电机),设备简单,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速,但机械特性较软。

变频调速,是在不改变电动机磁极对数p的前提下,因电机转速n与电源频率f成正比,连续改变电源频率就可以连续平滑的调节电动机转速。因变频调速具有调速范围宽、平滑性好、机械特性较硬等很好的调速性能,所以是三相电机最理想的调速方法。

2.变频驱动的控制

2.1 控制分析

2.1.1 电机关系式:

式中:N1――电动机定子线圈匝数;Cm、KN1――电磁常数;f1――通入定子电源频率;Φm――定子通电后线圈的阻磁通;E1――感应电动势;U1――加在定子上的电源电压;T――电动机转矩;I2、cosφ2――转子电流及转子功率因数。

2.1.2 调速分析:由电机关系式可知,保持U1不变,当电源平率f1增加时定子线圈阻

磁通Φm减小,电机转矩T也减小,将出现堵转;当电源平率f1减小时定子线圈阻磁通Φm增大,Φm增大到一定值,将出现磁路饱和、励磁电流加大损坏设备。为此,只有保持定子线圈阻磁通Φm不变,既保持U1/f1不变,方可变频调速。

2.2 控制方式

变频器的控制方式有:U/f控制方式、转差率控制方式、矢量控制方式、直接转矩控制方式以及很多国家在研究的智能控制方式。U/f控制方式,技术成熟,成本低,在煤矿皮带运输中对控制精度和动态性能要求不高,因而在这只介绍U/f控制方式。

2.2.1 基本U/ f控制线

变频器的输出频率从0HZ上升到基本频率fBA时,满足如图的U/f的控制线。当变频器的运行频率高于f BA时,变频器的输出电压不再随频率上升而上升,如图中的A点后的情况,通常把转折点A称为弱磁点。

2.2.2 恒比例控制存在的问题。

恒比例控制方式在整个调速范围内并不能实现恒磁通Φm控制。在频率较低时,由于定子电阻压降不能忽略,U不能近似等于E,从而即U/f控制线为常数,而E/f不再近似常数。然而磁通的减小又引起转矩的减小,甚至不能带动负载。

2.2.3 U/f控制功能

U/ f控制功能,指的是变频器根据负载的不同特点来适当的调整U/f控制线,并通过调整U/ f比来改变电动机特性的方法。他的实现可以通过U/f控制转矩补偿、预定义U/f曲线选择、用户自定义U/f曲线、转差补偿来实现,不论那一种控制方式功能都必须通过变频器参数设定来完成。

2.2.3.1 转矩补偿功能。该功能是指在低速范围内或变频器与电动机相距较远而压降较大的情况下,通过对输出电压做一些提升来补偿因线路压降和定子电阻上压降引起的转矩损失,从而改善电动机的输出转矩的功能。有图中两种方式:

2.2.3.2 预定义U/f曲线选择。由于电动机负载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变频器预先设置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转矩补偿U/ f控制线,应用时就可以根据负载特性来进行选择,以达到最好的运行效果。如图:

预置原则:低频重载时带的动,低频轻载时不过流。

预置方法:从小到大逐渐加大,加大一档,观察是否满足预置原则。

2.2.3.3 自定义U/f控制线功能。为适应某些负载的特殊要求和特,由用户自己去根据负载的特性设定U/ f控制线,自定义U/ f控制线一般是多段折线,典型的有三段和四段。

2.2.3.4 转差补偿功能。是指当电动机从轻载到重载的过程中,由于负载的变化,会引起转速下降,这时变频器通过预置“转差补偿”功能,在输入给定频率不变的情况下,自动并适当地提高输出频率,使电动机的转速得到补偿而保持基本不变。

3.变频驱动的意义

3.1 真正实现了带式输送机系统的软起动。运用变频器的软起动功能,将电机的软起动和皮带机的软起动合二为一,通过电机的慢速起动,带动皮带机缓慢起动,将皮带内部贮存的能量缓慢释放,使皮带机在起动过程中形成的张力波动小,几乎对皮带不造成损害。

3.2 实现皮带机多电机驱动时的功率平衡。应用变频驱动皮带机时,一般采用一拖一控制,当多电机驱动时,采用主从控制,实现功率平衡。如:某矿主井皮带为3×135KW电机驱动,采用主从控制后,轻载时主从电机电流相差5A左右,满载时相差2A左右。基本实现了皮带机多电机驱动时的功率平衡。

3.3 降低对带强的要求。采用变频驱动之后,由于变频器的起动时间在1s~3600s可调,通常皮带机起动时间在60s~200s内根据现场设定,皮带机的起动时间延长,大大降低对皮带带强的要求,降低设备初期投资。

3.4 降低设备的维护量。变频器是一种电子器件的集成,它将机械的寿命转化为电子的寿命,寿命很长,大大降低设备维护量。同时,利用变频器的软起动功能实现带式输送机的软起动,起动过程中对机械基本无冲击,也大大减少了皮带机系统机械部份的检修量。如:某矿主井皮带采用变频驱动后,仅皮带扣一项年节约费用就达一万多元。

3.5 启动平滑,转矩大,没有冲击电流,可实现重载启动。

3.6 节能。皮带机上采用变频驱动后的节能效果体现在系统功率因数和系统效率上。

3.6.1 提高系统功率因数。通常情况下,煤矿用电机在设计过程中放的裕量比较大,工作时绝大部分不能满载运行,电机工作于满电压、全速度而负载经常很小(也有部分时间空载运行)的状态。由电机设计和运行特性知道,电机只有在接近满载时才是效率最高、功率因数最佳。轻载时,定子电流有功分量很小,主要是励磁的无功分量,因此功率因数很低,造成了不必要的电能损失。当采用变频驱动后,在整个过程中功率因数能达0.9以上,大大节省了无功功率。

3.6.2 提高系统效率。采用变频驱动之后,电机与减速器之间是直接硬联接,中间减少了液力耦合器这个环节。因液力耦合器本身的传递效率是不高的,且主要是通过液体来传动,液体的传动效率比直接硬联接的传动效率要低许多,因而采用变频驱动后,系统总的传递效率要比液力耦合器驱动的效率要高5%~10%。

4 结束语

用变频技术来改造传统的皮带输送机驱动系统,不仅在技术的先进性还是带来的社会及经济效益方面都是巨大的,随着变频调速技术的不断成熟,在带式输送机的驱动上变频技术将占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二)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三)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是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往往语言表述不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问题情境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提高.(板书课题:除法的意义)

口算:

7×5=9×6=()×4=32

35÷5=54÷6=32÷()=8

35÷7=54÷9=()÷4=8

(二)学习新课,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1.教学除法的意义.

(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思考讨论:

(1)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了调换,因此列式和计算方法不同.第①题是已知每班人数和班数,求总人数,用乘法计算;第②、③两题都是已知总人数和分成的班数(每班的人数),求每班的人数(分成的班数),用除法计算.)

(2)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40和4在第①题中叫做因数,160叫做积,40和4在第②、③题中分别叫做除数和商,160叫做被除数.)(板书)

(3)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继续启发: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法的定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学生阅读课本结语(73页).

引导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

(2)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从而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反馈:做74页的“做一做”(联系除法的意义说明怎样改写算式和直接写得数)及练习十五第3,4题.

(3)关于0和1在除法中的特性.

启发同学想:

①一个数除以1得什么数?

自己举例,如8÷1=8,100÷1=100,…

得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②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学生自己举例,如0÷5=0,0÷24=0,…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③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

以5÷0为例.如果0可能作除数,根据除法的意义,商乘以除数0,一定等于被除数5,即商×0=5.根据“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定,商乘以0一定等于0,而不可能等于5.这说明,用0作除数时,商是不存在的.

如以0÷0为例.根据除法的意义,商乘以除数0一定等于被除数0,就是商×0=0,那么按照无论“什么数与0相乘都得“0”的规定,商可以是任何数,即无论商是什么数,它与除数0相乘一定等于被除数0.这说明用0作除数,商是不固定的.

由此可知,用0作除数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这一点很重要.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1)口算:

①4×5②320÷8

20÷4320÷40

20÷540×8

(2)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乘法里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求因数?

从而概括出(并板书):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观察第②组算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最基本的是什么?怎样求被除数和除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4)我们学过这些关系后,可以解决哪些计算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验算方法后,学生按照书上第75页的例子自己验算,并说明应用什么方法验算的.

引导学生概括:

过去我们验算乘法时,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今天我们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用算出的积除以一个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因数.

应用除法各部分间关系,可以验算除法.以前学过的用乘法验算除法,就是应用被除数=商×除数,现在应用“除数=被除数÷商”也可以验算除法,也就是用除法验算除法.

反馈:

试算第75页中间的“做一做”,并说出根据.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讨论、口答)

2.练习十五第3,4两题.(做在本上)

3.引导学生总结.

总结性提问:

(1)你今天学习了什么?

(2)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3)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4)乘、除法的两种验算方法各是什么?

(5)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四)作业

练习十五第2,5,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意义以及对除法意义有一定感性认识基础上,对除法意义加以概括,在已学过的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及应用.

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利用3道有联系的应用题,由学生列出算式,把第②、③题与①题比较.通过讨论,明确除法的意义,并在比较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变化中,理解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还提出了在除法中应注意0和1的问题.

第二部分,通过两组口算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并利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本节课的练习采取边讲边练的形式,对课本上的习题,适当指导,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本课最后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抓住本课所学内容的重点进行小结,培养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除法的意义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④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④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以分成几班?

4×5=20320÷8=40

20÷4=5320÷40=8

20÷5=440÷8=320

积=因数×因数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第12篇

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根据素数和合数的定义来判断。

素数:又称质数,有无限个,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换句话说就是该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的因数。定义中要求大于1,故1不是素数。

合数:指自然数中除了能被1和本身整除外,还能被其他整数(0除外)整除的数。而1除了其本身以外不能再被其他整数整除,所以1不是合数。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