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一句话概括自己

一句话概括自己

时间:2023-05-29 17:41: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句话概括自己,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句话概括自己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有效导读 激发学生 思维能力

在分层导学实践过程中,目标“导读提纲”的设计在语文教学中占据决定性的作用,它直接引领分层导学的成败。因此本人对此略做探讨。

1.“导读提纲”的设计要注意渗透二条原则。“导学”导读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导读提纲”,依靠自己去熟读精思,而不是只听老师讲授。如教学《草莓》一课,可结合课后习题提出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的问题。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呢?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情怀?课文中有没有直接答案?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悟出文章内含的答案。

2.“导思”“导思”也就是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不断优化思维品质,取得“学”的最佳效果。如《白杨礼赞》一课后第一题:“围绕白杨树的不平凡文章从哪些角度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一般做法是教师着重于“怎样写”,并不注重“为什么这样写”。从“导思”着眼,提纲设计了“文章为什么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白杨树的外在形状有何特点?”“白杨树与北方农民有什么相似点?”这样学生根据提纲边读边想,理出作者的思路,使学生认识到课文是以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特点、内在气质由外到内层层深入的方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法意义。

一、巧设提问导读

教师梳理课文,从课文整体出发,设计出能贯穿课文内容,支撑全文的提问来引导学生阅读。对提问的设计,不要追求答案的惟一性而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提倡教学民主,要求学生真正理解“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时要尽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受自身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的影响,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肯定学生的首创精神和新颖独特的见解。培养他们勤于思考,敏于发现,勇于发言,敢于表达的习惯。

1.以主问题形成导读提纲。

教师设计一系列导读的“主问题”形成导读提纲。“主问题”是指问题群中最重要的,最能拨云见月、道破天机的那一问。特级教师顾德希说过:“凡是好的阅读课,能给学生以启发的是一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抓好了这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学生就会茅塞顿开。”恰到火候的高明一问,才是主问题设计的关键。教师涵泳课文,巧设一组主问题贯穿课文,适时抛砖引玉,引导学生阅读。

2.“一句话概括”导读。

教师对课文整体阅读的检测能让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阅读感受。有的说这是一个发生在草地上的故事……接着熊老师抛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个用生命延续生命的故事。由此切中本文的玄机。问学生是否同意,并说说理由。这种导读能调动学生对课文多角度的理解,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而综合概括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概括,能够把握事物的全貌,能够弄清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向知识的广度、深度进军。学生要“一句话概括”课文,必然要自读、自悟。然后站在一个高度去鸟瞰课文,从而达到自能阅读,“自求得之”。综合概括之所以有认识的飞跃,有创造,是因为总结出了规律,道出了特点,使之有了普遍性,为创造奠定了基础。对学生的“一句话概括”要给予一定的自由度。切不可规定同一内容只有一种概括方式,甚至要求学生的概括与教师的表述一致。只要学生能从一个角度的阅读理解来概括阅读结果,并有新意,就都是创造性的概括。这种导读,能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理解的程度,从而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再如特级教师宁鸿彬教《皇帝的新装》,导入课文后,要求学生快速读课文后给“皇帝”加上一个形容词,用“一个 的皇帝”表述并引用课文中的话说明。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一个自欺欺人的皇帝。这种一句话概括,角度非常宽广,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达成共识时切中课文的主旨,便于教师灵活掌握学生了解课文的层次水平。这种导读,很多课文都可以采用,只要教师善于钻研教材,做到“熟能通其窍,精能尽其妙”,一定能设计出巧妙的“一句话概括”的导读设计。

二、“读”占鳌头导读

即以读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采用多种读的形式,反复锤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使课文“其言如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刘国正曾这样回忆他的语文老师:“他喜欢吟咏,咏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唱,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用了15年时间研究学生的读写量。结论是:“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4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默读超过200小时以上(包括课堂上和在家里的时间在内)。”这400小时就是一个学生获得阅读基本能力所必须的训练量。

以读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采用范读、领读、点名读、听读、自由读、速读、分组读、试背读等多种读的形式来理解文义。在读中批、读中思、读中写、读中疑、读中问、读中摘中完善读的过程。诗词教学中多采用此种导读设计。比如教《木兰诗》,教师先范读再点名读(在点名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纠正字词,扫清生字、生词障碍),接着分组读和听读相结合(课文有8段,可把全班分成8组,每组各读一段,在读的过程中其他组听,并在脑中试着跟读)。接着再大声地自由读一遍(在听读中学生可能对内容稍留印象,但还模糊不清,自己再自由读一遍,加深印象,并要求他们边读边圈画批注)。接着再训练速读(读得快,反应也快,古人读书,一目十行的才子常被传为美谈。)。然后全班齐读一遍(部分学习好的可以不看课文,跟着其他学生读)。最后试着背读(即背诵课文)一遍。教师视其情况再进一步采取点拨、研习,进而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第2篇

看到越来越多的写作者们提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要想有输出,就必须要有输入。

做为一名写字人,你要想有所写,就必须多阅读,而且不能是单一的阅读,需要多涉猎,多元化的知识点,然后经过思考加工,笔下才能有新东西出来。

我也在阅读,想着能提升自己写作能力。可每一回都觉得,看过的东西记不住,记住的也很容易忘却。

后来我看到一个牛人说过一句话,看过的书要想记住,就是要让它的内容和自己绑定。当看过一些书籍文字,自己要用自己想法写出一句话或者一段文字,概括它,或者是与之相关,这样就如同做了一个读书笔记,你看到那句话,那段文字,书上的内容也就能想起。而如果能就书上内容概括段文字,那说明你对它的意思也有一定的掌握。

俗话说,学无止境,看到那些写作牛人几乎都不曾停歇过阅读。有一位我很喜欢的作者说,她刚开始写作时,就是想写就一直写,写不出来就一直阅读,如此反复练习,也终有所成就。

牛人尚且如此,仍况我们这些初学者。

第3篇

把握一句话的意思

把握好一句话的意思,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如果这一环薄弱,整篇阅读能力就提不高。

把握一句话的意思,要正确理解关键词语,正确理解含义抽象的语句,正确领会含蓄的语句。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正确理解关键词语是基础。

理解关键词语

所谓关键词语,指的是在语境中起重要作用的词语。比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 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和“历史科学”就是两个关键词语。注意体会这两个词语,就可进一步理解这句话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这两方面强调马克思所起的作用是无人能够取代的。如果对这两个关键词语的顺序略作推敲,又可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作者强调的是革命实践,这与理论观、科学观完全一致。

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到,一句话中的关键词语不一定只有一个,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常常是逐步加深的,而对关键词语保持稳定注意,确乎是深入理解一句话的“关键”。

词语一般都具有抽象概括的性质,关键词语也不例外。所以,要正确理解关键词语,就必须注意它所概括的具体内容。这可以算是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一种方法。上面的例子就用的是这种方法。这是偏重于深入理解概念意义的方法。

但也有许多词语,不仅是某种含义的抽象概括,还具有很强的感彩或形象性。所以,善于体会感情、补充形象,可以算是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又一种方法。

例①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例②他对她多么温柔多么体贴:他来搀了她去用午饭,几小时地望着她,眼睛的神气差不多是;他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

《守财奴》

如前所说,一句话中的关键词语往往不止一个,这两例中值得注意的关键词语都很多,我们姑且就“答复”和“差不多”“很慈祥”来谈谈。例①的“答复”,是在敌人的攻击已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情况下,马克思所采取的做法,这里作者没用“痛斥”,更没有“反击”,但却表现了马克思从容不迫的气度,举重若轻的斗争艺术,也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钦敬之情。当然,对这句话的思想感情,从“蛛丝”的比喻也可以得到类似的体会。例②的“差不多”、“很慈祥”也是极有表现力的,这是点破葛朗台卑鄙灵魂和欧也妮极其单纯、善良的重要一语。对亲生女儿,老父亲本应很慈祥,这是人的天性,但老葛朗台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具备这种天性了。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他的眼睛里,顶多也只能闪过这种“差不多”― 其实是与真正的慈祥大异其趣的古怪神气。而欧也妮对此却全无觉察,不折不扣是一头任人宰割的羔羊。这里对父女两人的形象刻画,的确是力透纸背,仅以极简省的话语便勾勒出两截然相反的灵魂。

这两个例子所谈的,就是用体会感情、补充形象来正确理解养分词语的方法。这是偏重于深入体会表达效果的方法。

以上两种方法的运用,大体都要遵从联系语境、反复筛选和稳定注意、逐步深化这样两个原则。

联系语境,就是联系上下文;反复筛选是就是对一句话中哪个词语更有助于把理解导向深入要经过筛选,而且有时要多次筛选。这也就是说,孤立地只看到一句话,是难以确认关键词语的,只有对上下文形成一定的综合了解以后才能真正把握住关键词语,而且随着综合了解不断深入,对关键词语的把握也可能有所调整。

稳定注意,就是要对某个关键词语专心致志地进行思考,晴蜓点水式的阅读是不行的。必得让这个关键词语真正在头脑里打上很深的烙印,不仅通过它唤起上下文中有关内容的印象,而且有时还要唤起某些前景知识的联想,这时对它的理解便会不断深化。

理解含义抽象的语句

“抽象”就是不具体,所以,理解含义抽象的语句,最好的办法就是使之具体化,不过,这种具体化是需要通过阐发来实现的。这就是要求读者能遵循文章的思路,结合文章的背景、作者写文章的意图,对抽象语句的含义作出正确的阐述与合理的补充,完善、丰富自己的理解。

比如,《药》中夏瑜有一句名言:“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句话应该什么样具体理解它的含义呢?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夏瑜是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讲这句话的。他身陷囹圄,危在旦夕,还在劝说牢头红眼睛阿义造反,确实反映出夏瑜是一位舍身取义的革命者。然而,红眼睛阿义是什么人呢?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和爪牙,对他宣传革命道理,实在是明珠投暗了,这又反映出夏瑜分不清敌我友,而这恰恰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弊端。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塑夏瑜这个人物来批评的不乇底性的。当然,这句话里还有民主性和民族性的意思。清王朝的天下大家来坐,这显然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专制是针锋相对的。“大清的天下”是异族统治,它,正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精神。

再比如,茅盾在《风景谈》里描绘了“桃园即景”的画面,然后有一段精警的议论: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第4篇

求职信是你事业的第一块敲门砖,一块好的敲门砖将给你无穷的好处!

1、求职信与简历的区别

个人简历并不等同于求职信。求职时简历不能单独寄出,必须附有信件,即求职信。求职信与个人简历的撰写目的一样,都是要引起招聘人员的注意,争取面试机会,但两者有所不同。

求职信是针对特定的个人来写的,而简历却是针对特定的工作职位来写的;简历主要叙述求职者的客观情况,而求职信主要表述求职者的主观愿望。相对于简历来说,求职信更要集中地突出个人的特征与求职意向,从而打动招聘人员的心,是对简历的简洁概述和补充。

2、求职信的结构

求职信文字一定要简洁,字数最好不要超过1000字,它一般由几部分组成:

1)你所申请的职位和招聘信息来源;

2)表述你对该职位产生浓厚兴趣,并说明这种兴趣与你的理想追求或专长有关;

3)与申请职位有关的资历和经验和成绩都是非常重要的证明材料,说明你适合这个职位的原因;

4)表示如能得偿所愿,自信必能胜任此项工作;

5)提醒收信人留意你附呈的个人简历,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回应,如及早答复、予以安排面试等。

3、求职信的第一句话

求职信的第一句话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写的。其实有许多可取的写法,你可以说明是从什么渠道得知公司招聘信息,也可以叙述自己最有利的条件,不过最不稳妥的办法是参照广告的内容作自我介绍。第一句话(不包括称呼)的作用有二:一是吸引对方阅读你的信件;二是引导对方自然而然地进入你所突出的正题而不感到突然。

归纳起来,求职信的第一句话有以下几种形式:

1)概述式。用一句话概括你具备的最重要的求职资格和工作能力。

2)提名式。提及一为建议你到用人单位求职且为用人单位所熟悉和尊崇的人(记住连名带写上,后面可称呼其职衔或官衔,也可以称“先生”或“女士”)。

3)提问式。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和目标,提出一个设问,然后表示你真诚希望自己能够帮助他们实现目标。

4)赞扬式。赞扬用人单位近期取得的显著成就或发生的明显变化,然后表示渴望为其效力。 但记住语气不要过度热情。

5)应征式。说明你通过什么途径看到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并肯定自己的条件基本满足广告提出的要求。

6)独创式。用一个新奇的、能表现你在某些方面才华的句子开头,但申请的职位必须是那种需要丰富想像力的类型,如广告文案、平面设计、装潢设计等。

4、求职信中应注意的几点

1)一些跨国公司或港澳台公司,通常会要求应聘者递交英文求职信和个人简历。不过,即使没有明确规定为了引起对方的注意和重视,最好用英文(或其它外文)信件提出对某些职位的申请,往往会比单纯写中文求职信效果更好。所有的英文求职信都应用电脑打印。

2)求职信的第一句话应该开门见山,让对方尽快知道它的内容。

3)段落要短,句子不宜很长,长的段落更易令人生厌。

4)段落可以加小标题,或是编上序号,使求职信条理分明,层次清晰。

5)求职信的语气应不卑不亢,不能过分客气,也要力求避免无意中伤害他人的尊严。

6)尽量避免用专业术语或俚语、谚语或典故、地方方言,否则在信息传递上可能会出现周折,甚至引起误会。

7)求职信不应有错别字,不要使用涂改液或橡皮擦,纸张不要沾上污迹,以示对人的尊重。

8)最后别忘记签上你的名字。英文信件中本人的亲笔签名,应在打印机打印的姓名拼音的上面。

5、招聘人员最看重简历的哪些部分?

第5篇

例题1(黑龙江中考试题) “1,2,3,5,8,13,21,34, 55,89,144……”这是数学中有趣的斐波那契级数,此级数的最大特征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思路点拨:这道题主要考查同学们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要解答该题,首先要观察研究这些数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可得知1+2=3,

2+3=5,13+21=34,55+89=144,由此可知,后一个数是233(89+144=233) ,归纳得出这级数的最大特征是:任意相邻的三个数,第三个数是前两个数的和。注意表述要明确、简洁。

例题2(湖北中考试题)根据下面图形的特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想象图形代表的人物类型,对应地填在图形下的横线上。

思路点拨:这道题考查同学们的联想、想象和表达能力。根据要求,首先研究图形的各自特点,由初中几何知识可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它代表的是沉稳的人,稳重的人;根据正方形“四边相等、四角为直角”,可知正方形代表的是方正、正直的人;第三个图形是椭圆,它无棱无角,圆圆溜溜,所以是圆滑的人的象征;梯形是上边短、下边长,而两腰斜直向上,所以它代表的是力争上游、积极进取向上的人,也可以想象成是善于向上爬的人、不择手段攀高的人。

例题3(山东中考试题)赵州桥是独拱桥,桥拱不是半圆形,而只是圆弧的一段,因而拱顶到拱桥水平线上的高度不是圆的半径,而是大大小于半径,这个高度叫做“弧矢”。下面是根据“弧矢”的含义所作的图(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弧矢”),正确的一项是:()。

思路点拨:这道题与一般的选择题不同的是备选答案所提供的不是文字,而是图,这就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正确理解“弧矢”这个概念,再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则不难确定B为正确选项。

例题4(温州中考试题)读右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国人口的增长情况。(不超过30字)

参考答案:2000年我国人口已由1949年的5.4亿增至13亿。

例题5(连云港中考试题)学校在校学生人数的多少,往往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教育的发展情况,仔细阅读右边的“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统计表”,回答下列问题,要求语言简洁。

(1)用一句话概括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特点。(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改革开放以后20年的特点。(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话揭示图表所蕴含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这是数学上的统计曲线图,首先要分析纵坐标和横坐标,了解不同时期的学生数,从而判断并概括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参考答案如下:

(1)改革开放以前30年,普通高校在校生数是曲折变化的。

第6篇

高考动员大会的讲话稿高考——听不见隆隆炮声,其实弥漫着战火硝烟!在坐诸位都是即将走上战场的勇士,今天是战前动员会,趁此机会,我耽误大家五分钟,说三句话:

第一:良好的态度:

著名作家柳青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尽管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尤其是当人年轻的时候!”高考,作为我们美好人生的第一站,正是到了柳青先生所说的紧要处,那么我们应该所持的态度是什么,我想用两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全心投入,全情投入,心无旁鹜!用半年的时间,换取自己一生的美丽!我们应当坚信:一分辛劳才有一分收获;我们应当坚信:宝剑锋从磨坜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样,就算万一失败了,再回首高三,我们可以对自己说:我无怨无悔!真的,千万千万别在高三留下遗憾!

第二:起码的信心:

我这里的信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我们的老师有信心,二是对自己有信心。我们的学校很年轻,但年轻的学校在连续几年的高考中竖起一块比一块美丽的丰碑,足以证明:我们的老师是值得信赖的!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老师的人生价值只能通过自己的学生来得以体现,并且延续成永恒!正所谓“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再说说你们:狭路相逢相逢勇者胜,不要埋怨自己过去的种种:基础差、前面的光阴虚度啊,等等等等,那些都没有用!送大家一句话:我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另外,我还想把我以前的一名学生在高二时写在日记当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他年应试补天裂,笑踏神州第一峰!”一年后,他如愿以偿,走进了北大!同学们:决胜高考,我希望大家都有这份豪情、有这份执着、有这份自信!

第三:科学的方法: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都不同,此点不好一概而论。适合你自己,能稳住并且提高成绩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提三点:知识、能力与心理素质,供大家参考。我认为,此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最后,祝愿我们学校20xx届全体同学,包括今天没有到会的艺术班的同学,在这最后的一百多天当中,洒一路汗水,结一串硕果!为我们学校的高考,立下一座后人难

以跨越的丰碑!

同学们:你们都是明天的太阳!只要我们师生同心,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每个太阳都会在东升高中耀眼地升起来——照亮中山、照亮广东、照亮全世界!

谢谢大家!

第7篇

随着新课程标准施行的十个年头,本人通过逐渐的探索,研究将教与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给予总结。因为我始终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以此来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祖国博大的文化情愫。

一、开展“课前推荐好文章”活动,激发学生的“读”的兴趣。

我在教学过程中一改过去课前进行“一分钟演讲”、“介绍一个词语”、“讲一个故事”等形式,开展了“课前推荐好文章”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为课前进行“一分钟演讲”、“介绍一个词语”等形式一开始实施,学生还感到新鲜,可时间长了,学生就觉得乏味。让一个学生“课前推荐好文章”,再让其他同学点评文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广泛搜集资料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的听、说的能力,同时也满足了推荐者“其实我的阅读面还蛮广”的心理愿望。同时,我还让学生在听“推荐的好文章”时,注意用一句话概括所听到的内容;用一句话评析听到的人物;用一句话提取听到的信息;用一句话描绘听到的画面;用一句话展开想象――这种一句话说的活动,形成了众说纷纭的课堂交流,常常让学生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开展“创作自己的作文集”活动,加强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在“创作自己的作文集”时,让学生在文集的开头写卷首语,在每篇文章的后面写自我点评,可以是优点推荐,也可以是不足提示,这样每学期出一本,文体不限,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养成创作的习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当然,这还要求我们老师及时批阅、多多推荐。能得到推荐的,自然万分欣喜;得不到推荐,也会想法赶上。推荐可以是老师或学生在班内朗读,也可以印成某某专集,还可以推荐到网络或报刊杂志发表,这样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情感和素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剪贴积累”活动,激发学生去搜集资料,并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

我每接一个新班,首先向学生展示我常年剪贴积累记载下的几十本资料,如“美文赏析”、“卷首丝语”、“佳作品读”、“人间亲情”等等,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不仅在课堂,更多的是在课下,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随手丢弃的旧报纸,旧杂志,都可以将其收集,然后按内容分类整理便是一本完好资料。这一项活动是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学生广泛的阅读,广泛的搜集,广泛的积累完全一致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日益高涨。

四、开展“美文品读”鉴赏活动,激活学生阅读的兴趣。“人选择书的品位,书培养人的品位”,阅读成一种习惯,是一种熏陶,一种感悟,一种境界。我利用每周有限的课堂,把从报刊杂志中搜集的美文打印,供学生品读,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激发他们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五、借助语文的自身魅力和自己的文学作品,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当你要了解社会信息、科技信息、经济信息时,那就少不了要听广播、看电视、上互联网查询和阅读各种书刊报纸等,参与这些活动,没有一定的语文功底是做不好的。中学生要学好数理化,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能正确解答题意吗?学好语文这门科目的作用是极其重大的,这正如张厚感说的:“有的学者认为,知识有三层楼,最高一层是专业知识,第二层是一般文化科学知识,最低一层就是语文,这比喻非常形象生动,非常深刻,盖高楼大厦,先要打好基础……”这明确指出了语文的基础性作用。中学生假如不明确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能有兴趣主动学好语文吗?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借助语文的自身魅力,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学生的兴趣就会逐步提高。

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还需要阅读大量的与语文教学有关的其它书籍、资料,加以搜集、整理、积累,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求知欲达到满足。知识渊博,左右逢源,讲课才能“形散神聚”,激发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同时,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的感受或教学随笔写下,投寄报刊,用自己的作品,来带动学生的写作,效果也是非常好,学生也将他们的作品交给我,让我修改然后投寄网络或报刊。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我们这些语文老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语文的人文素养及其价值功效才能体现出来。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出路,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出路,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概括能力;读中学写;语感能力;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第二学段处于一种承前启后的“过渡”阶段,它是第一学段学生能力发展的延续与发展,又为第三学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作下铺垫。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这一学段学生阅读习惯及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阅读能力?笔者谨以《小露珠》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想,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一、从句段入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

学好语文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但是,阅读教学不能老是让学生读、读、读,学生究竟读懂了没有,还需要通过检查学生对句、段,乃至对整篇课文的概括来评价。笔者认为小学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加强概括方法的示范与渗透,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

1.用一个词语概括一句话的内容;

2.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3.用一句话来概括几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培养学生把握、领会句、段主要意思的能力

关于第二学段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一条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句话中提到“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文章是由段落组成的,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前提是初步把握段落的内容。如,教学《小露珠》第2、3、4、5四个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就要让学生领会这两部分分别从不同角度赞美了可爱的小露珠,一是赞美小露珠的外表美,二是赞美小露珠的奉献精神。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这两部分内容之后,可运用多媒体出示下面的题目,考一考学生对段落意思的掌握情况:用“√”选择正确的答案。1.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是因为:A.小露珠外表美丽( )B.小露滋润了植物,奉献了自己( )C.小露珠的生命短暂( )。

三、读中学写,融说话、写话能力的训练于阅读教学环节之中

教学《小露珠》课文第2、3、4、5四个自然段,引导学生概括出这几个自然段意思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其中情味。然后再通过“小动物们为什么都喜欢小露珠”这样一个问题,再次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找出描写小露珠美的关键词语:闪亮、透明、圆润。接着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并且要求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语。实际教学中,好多学生仅从一个方面进行了表述,如“因为小露珠像钻石那么闪亮,所以小动物都喜欢小露珠。”“因为小露珠像水晶那么透明,所以小动物都喜欢小露珠。”“因为小露珠像珍珠那么圆润,所以小动物都喜欢小露珠。”原来好多学生并不善于将三个方面的原因综合起来进行表述。于是笔者又加以引导,终于说出了这样的句子:“因为小露珠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所以小动物都喜欢小露珠。”也有的同学说得较为简洁:“因为小露珠闪亮、透明、圆润,所以小动物都喜欢小露珠。”两种说法各有千秋,一个生动,一个简洁,但都体现了一种综合性。当然还可以运用“之所以……是因为……”这个关联词语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总之,这种综合性的概括及说话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引导学生欣赏文本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因此,在三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笔者认为《小露珠》一文的教学设计应围绕“发展学生语言”这条主线,来精心创设语文实践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地、自主地感情朗读,从生动、流畅的文本语言中领略小露珠的特点和作用,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

五、读文与赏图相结合,引领学生进入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第二学段阅读能力的发展提出了“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的要求。中年级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情趣盎然;同时,编者还围绕教材内容绘制了许多精美的插图,使得教材图文并茂,能够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如《小露珠》一文,编者围绕主要的、精彩的内容为课文配上了精美的插图:一是针对小动物们赞美小露珠的内容配了三幅图画,二是围绕“小露珠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这段内容配了一幅图画。这些插图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它同优美的文本语言一样,同样会给孩子们带来美的享受。所以,教师要珍视这一教学资源,结合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品味,引导学生欣赏美妙的插图,引领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欣赏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再加上自己所观察到的景物,进行说话训练。这样可以有效地内化文本语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可谓一举多得。

第9篇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直奔“真情”

1.导入:同学们,人间自有真情在,本组课文的字里行间涌动着人间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人们对一代伟人的无限爱戴、崇敬及怀念;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比海还深比山还高的情谊;母爱的无私,亲情的可贵。关于美好情感的作品很多,我们一起互相把课外积累的展示给大家看。

2.交流、展示积累的有关情感的句子、名言、古诗等。(师生共同交流,出示课件)

3.揭题:今天,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读完课题,你想到什么? 地震给你印象怎样,能用几个词说说吗?“中”又说明什么?

4.过渡:灾难还在继续,危险随时降临,这时父与子之间会发生什么呢?捧起书本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没读通顺没读过瘾,别停下来。

【设计意图】按主题组织编排课文是新教材的突出特点。教师的导语既揭示了本组课文的共同主题,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读题让学生提问,这是对学生“阅读期待”的诱发,凸现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

二、初读课文,浅层理解“了不起”

1.初读课文,用几句话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学生发言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了不起)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三、再读课文,深层理解“了不起”

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多读几遍,和同桌说自己的体会,还可以在句子旁注上自己的体会。

2.集体汇报自己的体会。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①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采用对比的方法读一读,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你认为好吗?)

师小结:多么坚忍不拔,绝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②38小时,漆黑的瓦砾堆底下七岁的阿曼达会遇到什么困难,他如何表现?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③“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3.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他挖了8小时”至结尾。

4.送一句话给他们:“地震中的父与子了不起。”(全班同学看着板书齐说)

【设计意图】“读懂”既包括读懂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表现形式。

第10篇

我知道,时间还有很长,即便是大家都放弃了你,放弃了这个机会,我们依旧愿意守护在这里,看到那些不属于我们的辛苦,突然变成了自己想要的状态。

我记得,他们一起去洗澡,反正洗澡都是用手机连蓝牙的,没有手机,连洗澡都不行了,这个时代。

他们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我突然就有点反胃,这句话在高考之前的作文里,不知道写了几百遍了,感觉都快写烂了,但是现在说起来,还是觉得很实际。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确实找不出来一句,比这个更准确的了吧。

我想,也许生活对于我们来说,都有一些道理,看起来不太相似,可是我们听过的那些歌曲,就算是不被别人知道,我们也可以知道这样的道理,其实生活中遍地都是,其实我们描述起来,也可以懂得这样的心情,突然变成了自己都不能看透的理由。

那样的直播,普遍如此,可是大多数人都不喜欢。

我们该如何去面对,这估计也是个问题。

其实,每个人都喜欢,这样的好看的偶像剧,我记得唾骂根本就不能真的理解,那些从你的内心散发出来的烦恼。其实,如果有人真的去理解,也未必你就真的喜欢。

第11篇

【考点透视】

1.注意把握现代诗歌朗读的节奏、语调、重音等。

2.对现代诗歌重点句的理解与品析。

3.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中某些形象的象征意义。

4.理解诗歌的主旨,评价作品的思想内涵。

5.体验作品中的情景和形象,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真题解析】

(2015・内蒙古呼和浩特卷)学校开展诗词诵读活动,参加这项活动的有知名的研究诗词的专家,听说他不仅要朗诵的《沁园春・雪》,还要请同学们回答问题。如果他问你下面这些问题,你怎样回答?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请写出上阕的最后一句。

2.这首词的下阕是“惜”字统领下文,到哪句为止?请你把这个句子写下来。

3.这首词上阕的前几句写了眼前的实景(现实景象),后几句写的是虚景(想象景象)。请把写虚景(想象景象)的句子写出来。

4.这首词下阕中的“略输文采”与“稍逊”含义相同吗?请写出理由来。

5.这首词上阕与下阕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各写一种)

6.请写出这首词中既是对偶又是比喻的句子。

解析:题1考查考生对现代诗歌的分段能力。让考生写出下阕最后一句,要做好这类题目,一定要对整首词有所了解,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因此考生把握好诗歌的分段点,应该是“分外妖娆”。

题2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惜”字起领起下文的作用,考生就从这个字向下找,本题应该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题3这首词作者借景抒情,上阕写景,所写的景物有实有虚,前面几句是实写,后面几句是虚写。考生了解这些后就能找出虚写的句子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题4考查考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做好本题考生须仔细阅读诗句,思考词语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里的两个词语“略输”与“稍逊”意思相同均为是“稍差”;而“文采”与“”意思也是相同的应该是指广义的文化。

题5考查考生对表达方式的掌握情况。做好本题考生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结合诗歌看,这首词是借景抒情,因此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为主。

题6考查考生对修辞的把握能力。本词使用了不少的修辞,考生做本题要按题干的要求去做,找出使用对偶和比喻的句子。所以考生首先要了解这两种修辞手法,根据定义去判断。

参考答案:1.分外妖娆2.只识弯弓射大雕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素裹”是核心句。)4.(1)含义相同。(2)“略输”与“稍逊”都是稍微之意,“文采”与“”都指广义的文化。5.描写;议论。6.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解题策略】

1.要知人论世。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就是说在鉴赏诗歌时,既要明确作者的创作背景,了解其写作动机,又要从整体上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例如闻一多的《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闻一多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用《一句话》表达出对理想中的中国的热切期盼,用自己的全部情感讴歌了一个永恒的爱国主题。

2.要抓住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语句,是作者精心构思的语句,是诗歌“立言之本意”。考生要抓住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或诗歌的最后一节,这里往往是诗眼所在。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全诗的“诗眼”,表现出作者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死水》中的“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

3.要分析意象。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产物,是通过作者的选择与锤炼,重新组合后产生的一种含有特殊意义的语言形象,是作者借助客观事物来表现其内心世界的结果。例如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连续使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揭示自己的思乡之情、思亲之苦,表达了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迫切愿望。

4.要知晓抒情。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抒胸臆,即在诗歌中直接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一种是间接抒情,即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过程中渗透作者的感情,主要有寓情于事和寓情于景两种形式。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采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的手法,借助一只鸟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挚爱真情。

5.要明确手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我们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如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这样才有助于披文入情,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例如臧克家的《三代》: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诗歌运用排比句式,为我们刻画了一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写出了他们世世代代与土地为伴的艰辛,既有对农民的同情,更有对农民的礼赞。

【即学即练】

一、(2015・山东东营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

1.作者情感随“手掌”活动而变化,试仿照示例填空。

示例:“贴”:向往与期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你对诗中“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含义的理解。

3.就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的赏析。

二、(2015・湖北恩施卷)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完成文后各题。

雨 伞

苏叔阳

你的命运就是陪伴乌云,

注定了要一生经受风雨。

你撑开整个身躯,

为他人创造一片干净天地,

却湿透了,你自己。

(选自《苏叔阳文集》)

第12篇

皮格马利翁效应及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肯定性评价语,对学生学习的进步、成绩的提高能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爱迪生曾说过:“相信自己能行的人就会赢!”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老师都要让他树立一个信念:“我能行!”肯定性评价语则是最好的激励词。肯定性评价语也是教师一番匠心的体现。首先体现教师的爱心――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用心领会学生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举动;其次体现教师的耐心――或等候学生思考,或随机点拨启发,或听取补充解释,教师都须把握好耐心的“度”;最后体现教师的精心――绝不是简单的赞声“好”就了事,而是在在瞬间做出精心的设计:何时肯定,如何肯定,怎样措辞,都力求恰到好处。

常见的课堂肯定性评价语有以下几种:

1.指瑕

一般来说,学生回答问题和做作业时不可能都是正确无误、完美无瑕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瑕,当然要摆好肯定与指瑕的关系。

例如,在操练句式“Whose cap is this? It is Tom?蒺s cap.”时,教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帽子拿在手中并做如下操练:

T:Whose cap is this?

S:Tom?蒺s.

T:Good. 把句子讲完整。

S:It is Tom?蒺s cap.(必要时教师可给予帮助)

T:Good. Very good. Sit down,please.

在这里,教师先初步肯定(Good)同时耐心地边指瑕边诱导(给出更具体的反馈语),最后才作进一步肯定,及时给予表扬,这时,学生一定会收到鼓舞。

2.完善

如果学生的回答或作业稍有不足,但已到了相当好的程度,这时教师对其不足之处避而不谈,在帮助学生完善后再加以肯定。这样,既能使学生受到鼓舞,又使学生领悟到如何才是完美。请看下例:

S:我认为判定“什么时候用过去进行时态”,应从两点着手:1.某一动作或状态应该是过去时间里发生的。2.该动作或状态应是某一时刻发生的。

T:把你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表示过去某一时刻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要用过去进行时态。很好,你说的完全正确。

学生的解答称得上“完全正确”,只是在表述时概括得不够严谨,教师及时帮他做了科学的概括,使他和班里其他学生都从中得益。

3.显微

教师从学生回答或作业中,优选其中的若干长处,并给予突出强调,强化学生的正确理解。例如:

T:maybe和may be是一个词吗?

S:不是。

T:为什么不是,能说出理由吗?

S:maybe和may be只是形似而实非,它们词性不同。maybe是副词,通常只用于句首;而may be是谓语的一部分,may是情态动词,be是联系动词。

T:讲得好,“词性不同”这一点表述的非常准确,讲出了这两个词不同的关键之处。

此例中,学生未经提醒就表述的很明确,教师热情肯定后特地评价学生答语中的“词性不同”这个说法,让运用它的妙处显著化,促使学生充分认识这两个词的不同之处,达到了提高理解之目的。

4.示范

教师在肯定学生某一回答或作业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其他学生注意这一回答或作业,使其起到示范的作用。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注意enough一词在句中的位置时,师生对话如下:

S:enough修饰某一形容词或副词时,须位于该词后面;而修饰某一名词时,一般位于该名词前,也可位于其后。

T:你说的很好,内容全面,关键的地方都说对了。请你再说一遍,大家注意听。

教师不仅称赞这位学生说得好,而且要求在示范一遍,实际上是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5.深化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知识深化。在最佳时机(如学生的求知欲最强时)提出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以求学生从小培养严谨求知精神。如:

T:“the Olympic Games”与“the Olympics”作主语时,句子谓语动词用法是否一样?

S:不一样。前者是复数名词短语,作主语时谓语动词以复数处理;后者是单数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以单数处理。

T:说话要有根据哟?

S:新标准英语Book6第15页练习3中第一句话和倒数第一句话能引以为证:

Yangyang, how often are the Olympic Games held?(复数)

The Olympics has both winter and summer games.(单数)

T:Very good.这个问题大家解决得这么好,我很高兴。

在这里,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为自己的答案找出充分的依据以深化知识,又让学生从小就培养严谨求知的态度和精神。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精神鞭策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就是信心的体现。让学生“抬起头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肯定和赞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