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寒江独钓

寒江独钓

时间:2023-05-29 17:41: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寒江独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第2篇

自古以来,秋是悲伤的象征,是没落的表现,是人生愁绪的晴雨表。屈原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曹丕在《燕歌行》也有同样的诗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自然界万木萧条落叶纷飞,首先映入人的眼帘,自然界的物象使人产生了心灵的共感,由宇宙的四季自然联想到人生的四季,“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秋叶飘零,及物及人,悲从中来,正如陆机《文赋》所言“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物之枯荣引发心之悲喜。

愁,心之秋也。诸如李白“人烟寒桔橘,秋色老梧桐。”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柳永“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孟浩然“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元萨都刺有五绝云“秋风吹白波,秋雨鸣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唐朝诗人马戴更把这种愁绪推到极致,“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羁旅他乡,忽见落叶纷披,秋气袭人,孤灯独坐,情思顿生,纵使少年也添老。空园白露,孤壁野僧,极为清寒寂寥之境,沧桑至极,欲说还休。杜子美《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常年在外,忽逢秋叶飘零,联想身世之苦,多病的时节,失落的人生,他的满腔愁绪劈空而来,万里与百年,无涯的空间与飘渺的时间,艰难苦恨,潦倒新停,尽付昏昏浊酒滔滔江水。他的《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旅居夔州时期,飘摇难料的身世,颠沛流离的老境,欲济无楫的失意,国难家愁与秋的荒凉冷落浑然一体,苍凉的悲壮,苍茫的愁绪,排山倒海,风云变幻,动荡不安,正如“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之际,诗人酬志无门,只能游于江渚之上,当他体验了底层的苦难,便获得了精神的回归,“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秋,却是意境的写照,清冷、萧瑟、寂寥、悲凉、质朴,是人生繁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是艺术家孜孜以求的凄寒之境。“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秋霄日色胜春霄,万里霜天静寂寥。”王勃的意境更为开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李白则以豪放见称,“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苏轼这个大才子,心境随世态而渐老,他的笔下既有色彩斑斓的五色之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又有往事如烟不可追忆之苦,“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了无痕。”还有人生如梦不堪回首的浩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宋林逋则把秋的景象意象化,“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多情善感的柳永,此刻抛开了浅盏低吟,唱起了“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豪放之歌。对于唐人柳宗元的寒江独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清人王士祯则是独钓了一江秋意,“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诗人遗世独立超然物外,其境旷世高古摄魂夺魄。世人总喜欢春天的繁华似锦,排斥秋天的无情与落寞,然而,秋天却是人们回避不了必然经历的季节,无论是时令之秋,还是人生之秋,有了阅历有了苦难有了沧桑,才有秋天的成熟与丰收,才有艺术的苍老之境。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唱响了嘹亮的秋的赞歌:刘禹锡有《秋词》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诗人杨万里则从另一个角度领略了秋天的别样美景,他的《秋凉晚步》云: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第3篇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出自于《江雪》。《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于永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江雪》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全诗构思独特,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2、漫步虚幻、夜清幽、殘花為誰悲、沫沫

3、汐言、空谷音寂、浪徒与酒、陌寒

4、清狂一卷、紫冰、气质并非本质、浪痞孤王

5、惊鸿独舞、男人必须洒脱、琉璃眸倾城泪、冷非宸

6、孤我为王、云烟、狗和人的差距、莫紫郁、冷逸轩

7、独孤网霸,寒霜绛,寒璃汐,已沾不起高傲

8、万世浮华,女人要有骨气,独钓寒江,冷晟夜

9、何必太在乎你,寻幽者,无视沵的存在、耍酷是爷的资本

10、云淡风轻、一生孤妄、澜汐、冷到痛德美丽、谁的年少不轻狂

第5篇

《江雪》和《夜雪》写的都是冬天的雪景。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于永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

《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触觉、视觉、感觉、听觉的角度来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连 松

小序:是夜,携三五友人共饮,席间极尽口舌之娱,觥筹交错中,遍议人生、理想、社会诸多话题。众人皆醒而我独醉,骤然想起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之名句,故提笔作此篇。

翻一页历史

如饮一杯醇酒

倒一世沧桑

醉倒的却是寂寞惆怅

金樽清酒

玉液琼浆

我愿穿越

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与屈大夫共饮

一起倾听

秦人战马嘶鸣中

楚子泪撰的华章

二月的春分

吹醒三月的柳叶

捧一手最为奢侈的 五月的阳光

淹没我的愤怒

泛起我未曾经历的惆怅

共同掬起一杯

浑黄的叫人失望

汨罗的江水

任长泪扣地

独钓寒江

钓起的可曾是

漫长的春秋 酝酿下的

浊了又清

清了又浊

苦涩的忧伤

饮一口汨罗

愤懑从我的肝胆心肺间

穿行

如同在雾雨的季节

穿越三峡的蛟龙

看江上

两三渔舟

碧空尽处 孤帆远影

归去来兮间

将寂寞盛入酒中

一饮而下

屈原醉了

醉倒在汨罗的浑浊中 叹息

我也醉了

第7篇

意境,原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作品流传千古,是文学艺术长廊中的奇葩,其深远的意境,教师很难用语言具体地传授,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如果不深入体味意境,是绝难理解诗歌的内涵,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的。然而遗憾的是,当前的诗歌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和片面,只注重对字、词的解释和诗句的简单对译或表面理解,把完整和谐的诗词艺术品分解得支离破碎,把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扫荡殆尽。笔者认为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

一、启发想象,体味诗情

古诗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在意境的创设中,诗人往往会故意留有空白,而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积累去填补这些空白。此时,教师须要独具匠心,根据诗词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从记忆仓库中调动有关表象加以补充、组合,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如贺知章《咏柳》中千古佳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如果教学仅停留在串讲句意上:“这细嫩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这无疑把鲜活的诗句缢死于苍白的解释中。在教学中,我们启发学生想象,“春风看不见,摸不着,作者为什么把它比作剪刀呢?”学生说:春风轻轻地吹过柳条,柳叶悉悉梭梭响,仿佛春风正在修剪柳叶,等等,这样的再造想象,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能使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各种物象所构成的和谐的艺术整体形象。接着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是谁在握着这把剪刀呢?”学生的想象进一步被激活了,是“春姑娘”,“春天的使者”,“风婆婆”,“春天的力量”,“大自然”……学生思维的灵性和创造的活力,升华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诗的情韵徐徐展开,让人思接千载。

二、斟酌“诗眼”,感悟诗魂

古诗形式短小,是对现实生活高度集中和概括的反映。为人千古传颂的优秀诗词,往往是从“几千吨语言的矿藏”中提炼出足以表达内容的词句,“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文情并茂,文质兼美。朱熹提出读书要“虚心涵泳”,强调用心揣摩,深入感悟。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找准揣摩对象,特别是那些堪称“诗眼”的词句的隐含意义,细心品味,作深度把握,才能感悟其中的妙处。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劈头而下,气势磅礴,格调高亢,令人惊绝。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卷”“折”“即”“飞”等字用心揣摩,可以感悟“卷”之风狂、“折”之风疾、“即”之雪早、“飞”之雪暴。若把“胡天”改为“轮台”,仔细揣摩,则不仅领略到了广袤塞北浑天风雪的奇景异采,又感悟了诗句大气磅礴的广阔意境。

三、了解诗人,走进诗心

人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曾说过:“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古诗的意境,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更好地体会诗境。

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短短的二十个字,营造了一个独特的极品意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体味,在深思。“诗心”何在,莫衷一是。

其实,如果我们深入地了解诗人,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就会使我们受到不小的启迪。《江雪》,通篇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的孤独心情。白雪皑皑,鸟雀无影,阒无人迹,烘托了孤舟寒江、孑孓独钓的意境。石涛画的《寒江独钓图》中有这样两句诗:“可怜大地鱼虾尽,犹有垂竿老钓翁。”诗人生活在“安史之乱”的中唐,此时他被贬为永州司马,远离朝纲。苛政猛于虎,重赋比蛇毒,连大地都剥削光了,还能“钓”什么?江中本无积雪,也不可能“钓”,“无”中生“有”,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 也揭示出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谪后的不屈精神和悲愤心情。

第8篇

更感卞峰颜色好,晓云才散便当门。

雪下孤村淅淅鸣,病魂无睡洒来清。

心摇只待东窗晓,长愧寒鸡第一声。

多情多感自难忘,只有风流共古长。

座上不遗金带枕,陈王词赋为谁伤。

甫里先生未白头,酒旗犹可战高楼。

长鲸好鲙无因得,乞取艅艎作钓舟。

花濑濛濛紫气昏,水边山曲更深村。

终须拣取幽栖处,老桧成双便作门。

阴洞曾为采药行,冷云凝绝烛微明。

玉芝敲折琤然堕,合有真人上姓名。

长叹人间发易华,暗将心事许烟霞。

病来前约分明在,药鼎书囊便是家。

酝得秋泉似玉容,比于云液更应浓。

思量北海徐刘辈,枉向人间号酒龙。

羊侃多应自古豪,解盘金槊置纤腰。

纵然此事教双得,不博溪田二顷苗。

偶然携稚看微波,临水春寒一倍多。

便使笔精如逸少,懒能书字换群鹅。

昔闻庄叟迢迢梦,又道韩生苒苒飞。

知有姓名聊寄问,更无言语抱斜晖。

雪侵春事太无端,舞急微还近腊寒。

应是也疑真宰怪,休时犹未遍林峦。

数尺游丝堕碧空,年年长是惹东风。

争知天上无人住,亦有春愁鹤发翁。

谁使寒鸦意绪娇,云情山晚动情憀。

乱和残照纷纷舞,应索阳乌次第饶。

古往天高事渺茫,争知灵媛不凄凉。

月娥如有相思泪,只待方诸寄两行。

本来云外寄闲身,遂与溪云作主人。

一夜逆风愁四散,晓来零落傍衣巾。

渊明不待公田熟,乘兴先秋解印归。

我为余粮春未去,到头谁是复谁非?

云拥根株抱石危,斫来文似瘦蛟螭。

幽人带病慵朝起,只向春山尽日欹。

月淡花闲夜已深,宋家微咏若遗音。

重思万古无人赏,露湿清香独满襟。

南岸春田手自农,往来横截半江风。

有时不耐轻桡兴,暂欲蓬山访洛公。

贤达垂竿小隐中,我来真作捕鱼翁。

前溪一夜春流急,已学严滩下钓筒。

水国君王又姓萧,风情由是冠南朝。

灵和殿下巴江柳,十二旒前舞翠条。

强梳蓬鬓整斜冠,片烛光微夜思阑。

天意最饶惆怅事,单栖分付与春寒。

无多药圃近南荣,合有新苗次第生。

稚子不知名品上,恐随春草斗输赢。

第9篇

怎样才能创设良好的意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古诗(词)的熏陶呢?

一、走近诗人,感悟诗心

孟子说:“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古诗的意境,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更好地体味诗的意境。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短短的二十个字,营造了一个独特的极品意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体味,在深思。“诗心”何在?莫衷一是。其实,如果我们深入地了解诗人,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就会使我们受到不小的启迪。《江雪》,通篇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的孤独心情。白雪皑皑,鸟雀无影,阒无人迹,烘托了孤舟寒江、孑孓独钓的意境。石涛画的《寒江独钓图》中有这样两句诗:“可怜大地鱼虾尽,犹有垂竿老钓翁”。诗人生活在“安史之乱”的中唐,此时他被贬为永州司马,远离朝纲。苛政猛于虎,重赋比蛇毒,连大地都剥削光了,还能“钓”什么?江中本无积雪,也不可能“钓”,“无”中生“有”,是艺术创作的昀高境界。这样就揭示出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谪后的不屈精神和悲愤心情。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教学要把握好“度”,做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对于教师来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二、放飞想象,催生诗情

冯骥才在他的《创作的经验》中写道:“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如果不出现画面,没有可视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们。 ”在理解古诗词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形成意象。要根据诗词提供的信息,从记忆仓库中调动有关表象加以补充、组合,进行再造想象,形成诗词的意象。

在意境的创设中,作者有时会故意留有空白,而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积累去填补这些空白。教师要善于借助这些“空白”,以调动阅读者的想象,从而对作品的境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如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想象,这对老年夫妇在聊些什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透过纯净简约的语言,再现了一个丰富生动的生活画面,体会到了两位老人安适恬淡的心境,也感悟到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的热爱。

我们在指导学生透析古诗词意境的过程中,首先也要让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形象画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意境的艺术美。

三、音画联璧,拨动情思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正因为诗如鼓琴,声声见心,易唱动听,悦耳感人,“俯而读,仰而思,熟读精思理自知”,运用吟诵引入法,在实践中是奏效的。

1. 配放乐曲,创设氛围,寓教于乐

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物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 ”文字是理智的,音乐是情感的,用音韵之美诱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把诗词意境与音乐意境融为一体,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感受、理解诗词的意境。选取音乐,要因文而异,应以中国民乐为主。

如学白的《静夜思》,用多媒体出示月夜清冷的画面,同时播放古筝或琵琶演奏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曲子,亦或长笛、箫的独奏,能很快把学生带进一个明月当空,诗人倚窗思家的环境中。如果再辅以缓慢、低沉的朗诵,诗人客居他乡孤独的思乡情就充分地表现出来。

2. 绘画激趣,体味美感,享受诗意

兴趣是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使学生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美感逐渐在心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如教学《渔歌子》,我先让学生说说这首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动笔,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词中描写的景物以及自己想象的的景象勾勒下来,展示给大家看,并给孩子们创造说的机会,为自己的作品当解说员,其他同学可以提问。通过展示、解说,师生一起评议,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我还让让孩子们把词中人物、景物加以想象丰富,加上自己的见解,写成小练笔,把隐含在诗句中的情境描述出来,更进一步剖析诗句意境,使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古诗这一文体独特的魅力。

四、潜心涵咏,体验意境

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精神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诵读是进入古诗词意境的入口,是打开体味诗词情感大门的钥匙。吟诵要得法,注意适当的节奏、速度、轻重、表情;注意采用个人读、齐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多种样式;注意采用音读、意读、情读、美读等多种形式。通过诵读,领略诗词意境的韵味、气势、情致,陶冶情操。

如教学《暮江吟》,可以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跳跃的节奏,赞美的语调反复吟诵:一道 /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 /九月/初三/夜,露似 /真珠/月似/弓。吟诵时努力揣摩诗人的情感,在脑海里浮现诗中描绘的场面,呈现形象鲜明的画面,充满情趣,以享受美的艺术。

五、自主选择,活化意境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可以自己单独学习,可以和自己相信的学习伙伴一起学习,甚至可以邀请老师一起学习,从而打破了师生之间的隔阂,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抛下了思想包袱,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体验到了自己主动获得知识的喜悦,进而激发了自觉诵读与积累古诗的积极性。

老师还可以向学生出示自己在课外收集的与本课学习有关的同类的古诗,并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在课外收集相关古诗,给古诗配插图,为古诗谱曲再唱出来,写读后感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10篇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作者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借山岭上自由自在的白云来表现自己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与迷恋,十分巧妙地回答了梁武帝提出的问题。既有所托之“物”,又有所寓之“志”,巧妙而协和。这得力于形象思维在古诗词中运用的妙处。

古诗词中的形象思维源于比兴,是封建专制高压统治下的产物,是一种用隐晦方式抒情寄意的手法,也叫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这类诗又称“咏物诗”)。这种写法的关键在于“物”与“志”、“情”与“景”有机结合。舍此,则可能会走向歧途。唐代诗人李商隐所写《锦瑟》一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曾被人认为不好——此诗只有形象而没有寄意,或者说其所寄之意至今还让人捉摸不透,成为历史之谜。诗作只注重外在形象,忽视了感情的内化,有时甚至有意隐去某些敏感问题,让人摸不着头脑,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要想写出成功之作,必须将“物”与“志”、“情”与“景”有机结合起来。

其实,“形象”二字就是“物”与“意”的结合体。“形”是物质的、具体的;“象”是物作用于人的意识的反映,是印象,它包括视、听、味、触等感觉在内。所以“形象”一词,既是客观的反映,也有主观的因素。“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红杏枝头”是形,但仅此还构不成“春”的形象,须有“闹”字才有意味。再以柳宗元《江雪》一诗为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四句是运用“形象思维”的绝妙好诗。说它好,不单是形象美,而且通过形象构成了令人别有所会的意味。柳宗元当年被贬离京,无人相送,可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下着大“雪”的严酷环境里,只有驾着一叶“孤舟”的“蓑笠翁”在寒江“独钓”。钓什么?钓的是“雪”,是“志”。这首诗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形象之后暗藏的那股抑郁难平之气。读这样的诗,可以激励身处困境之中的人,这便是诗的力量。运用形象思维有两种情况:其一,由内而发,客观与主观暗合,这是高手所为;其二,由外而做,美而不足动人,后者并不足取。

再看唐“八司马”之一刘禹锡所写的《游玄都观》。这是他在被贬10年后回到朝中,游览玄都观时所写:“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当权者认定“桃千树”讽刺了新贵,于是又将他贬谪。14年后,刘禹锡又被召回京城,再次游玄都观,写下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第11篇

一、图文并茂,领会古诗内涵

古诗内涵丰富,意境优美,诗与画是有共通点的,很多古诗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便可以用图文互配的方式指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感悟诗歌所独具的艺术魅力。例如,在教学《江雪》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用简笔画的形式展现诗的情景,学生简简单单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寒江独钓图,由此引出“千万孤独”,形象地刻画出柳宗元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那么,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再遇到寒江独钓图,《江雪》这首古诗便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吟诵于口中。再如,教学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到底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这句诗的理解感受,最后,投影映示西湖荷塘图,生活中的小荷塘和西湖荷塘的对比,给学生的视觉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势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这样,无需教师多讲解,诗歌的情景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印象难以磨灭。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指导学生做诗画互配小报、黑板报等,一幅幅图文并茂的作品便是学生对诗文理解和感悟的最佳诠释了。

二、主题诵读,感受整合韵律

中高年级同学的古诗文储备已经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适度的拓展诵读,如可以通过学习一首诗词,带动几首或一组诗词,也可以通过一位诗人的作品拓展到他的其他作品,还可以从诗歌的类型、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主题整合,做到温故而知新。每个学期,教师都可以指导学生在班级举行古诗主题诵读比赛,这项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潜能,学生用各种方式解读了主题诵读的内涵,他们按照小组分别确定各自的主题,如母爱主题,四季主题,友情主题,还有田园诗系列,边塞诗系列以及以一位诗人为主题的诗歌诵读,如李白诗歌主题诵读,王维诗歌主题诵读等。在确定主题的同时,学生还要加上适当的串词,把一首首古诗串联在一起,并通过排练把这些诗歌声情并茂地诵读出来。整个过程中,学生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不仅让学生对每一首诗歌的意境、内涵了然于心,还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和交际能力。这种资源整合式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背景,有利于诗歌的理解和深化。

三、实践运用,强化情境体味

在古诗文的积累背诵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诗文的感悟和应用训练。如在春游的路上,让学生比赛“见物咏诗”活动,学生们一个个会诗兴大发,见到杨柳便吟诵“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遇到鲜花,就齐诵起“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看到空中飞翔的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又脱口而出……一路上,学生定会诗情飞扬,这样,既进行了语文实践,活跃了活动的气氛,又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了诗歌的有效应用。在学生的习作当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古诗积累应用到文章实践中去,那么,学生在写探究事物的时候,往往用上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描写滂沱大雨,苏轼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让文章顿添文采;写到思念,用上王维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思念亲人的忧伤便跃然纸上……同时,还可以把诗歌的演唱引入班级举行的联欢会或者主题班会上来,针对不同的场合让学生自主选择诗歌演唱,如中秋节晚会学生会排练《但愿人长久》《别亦难》等诗词,清明节学生会演唱《春晓》《清明》这些诗歌。我们都知道,记忆一首歌的歌词要远比记住一整页的词汇容易得多,音乐能使人的身体和头脑和谐一致,使学生进入一种放松的开放的状态。在这种放松中,大脑最开放,理解和记忆也可以达到最佳状态。

另外,在学生的板报设计上,在学生的读书笔记里,在学生的口语交际中,都可以进行古诗文的应用实践。让古诗文的实践应用经常化、生活化,是实现从积累到运用转变的有效策略。

(作者单位:徐州市丰县教育局教研室)

第12篇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你在寒江独钓。万籁俱寂,天下生灵仿佛与冬同眠了。你还在聆听着什么?

你说,还有松柏的呐喊。

它们用生命的高度站立成一道风景线,正如历史上的他们用人格铸就不朽。

你或许可以忘记“田忌赛马”故事中他的胸有成竹和取胜的大智慧,但你应该铭记他的松柏式人格。遭同门兄弟背叛,以致无端被膑型折磨。那年寒冬于他而言异常酷寒,如柳絮纷飞的白雪似要将他与尘土同埋――他再也站不起来了,然而却又真的站了起来。流传千古的兵法使他的人格永不倾倒。他叫孙膑。

你或许可以忘记承天寺里他笔下的“藻荇交横”,忘记《水雕歌头》意境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忘记《石钟山记》中他面对茫茫渺渺的水面,发出的纵情呼喊……但你应该铭记他的松柏式人格。“乌台诗寒”使他承受了人生的沉重之冬,流放荒蛮之地的他却仍旧坚持清白做人,为民谋福祉。历史记住了他的才名,也镌刻下他的人格,他是苏轼。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不只是松柏,还有松柏式的他们也在为等待春之复苏而坚持。投汨罗江的屈原,用自己的生命反抗楚国的“寒冬”。守卫南宋的文天祥,用书生的气节维护国尊。再到戊戌六君子,用鲜血唤醒民智……

任何一个冬天,都湮灭不了松柏的灵魂。无论是历史长河中腾起而溅湿后人衣襟的小浪花,还是新时期注入的新泉,都融了松柏的精神。

我喜欢周云蓬的诗,因为九岁意外失明的他让松柏式人格也成了他的“文格”,他在《中国孩子》中如是写道――“人生苦短,我大概没有时间去经历所有的风景。那么,我就隔着山山水水和它们握一握手。”当人们问他是否觉得不幸时,他莞尔一笑:“我让灾难扑了个空。”中国的山山水水被盲人旅行家的他洒满了松柏的气息,也让人们记住了他的松柏式人格。

记得拿破仑・波拿巴说过:“要想了解一个人,要在不幸中观察他。”人生之冬何其稠密,我们还是要把松柏的灵魂种入心灵吧!

松柏式人格是严冬的一道风景线,若遇岁寒,你能否如松柏般“后凋”?

请你记住它们的不屈、它们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