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1: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典语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现在的眼光,未来的理想,它们总能在生命的一个拐角相遇。
2、每个人都有一首属于自己的歌,不是因为歌的旋律有多动听或歌词写的有多美,而是因为这首歌在说着你的故事!
3、不管是身处上坡还是下坡,适当的时候一定要懂得让自己停下来,驻足回望是为了更好的迈进。
4、女人好像任何事情都注重过程,爱在时,总是无节制享受爱到过程,分手时,总是喜欢把已经不复存在的爱折腾得千回百转。
5、爱情就如一杯牛奶咖啡,香香地飘在外面,甜甜地浮在表面,酸酸地含在里面,苦苦地沉在底面,模模糊糊地把你倒映在咖啡里面。
6、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段荒唐;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世叹息。
7、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让人看出来。
8、爱情因执着而幸福,爱情也因执着而痛苦;爱情因缘份而诞生,爱情也因缘尽而分手。
9、前20年我们吃饭,睡觉,玩乐,享受生活;接下来的40年为养家糊口疲于奔命;而最后的10年呢,每天蹲在门口,和过往的行人打着招呼…
10、学会承受痛苦。有些话,适合烂在心里,有些痛苦,适合无声无息的忘记。当经历过,你成长了,自己知道就好。
11、你被别人嫉妒说明你卓越,你嫉妒别人说明你无能!
12、可我还是满怀欣喜的说:我等你。
13、可以逃避很多,命运除外。可以改变很多,缘分除外。可以放弃很多,记忆除外。可以忘记很多,你除外。
14、爱,很简单,有时就是一杯水,只要有爱存在,谁会计较外在的东西,那些把爱情搞得异常隆重的人,一定是还没有真正的相爱。
15、我忘记了,有多久没见过纯澈的眼眸。我忘记了,有多久没见过这倾城的温柔。我忘记了,有多久不再惦念你的从前。行走在消逝中,无关岁月流逝,经年弥散。
16、我们常说有些人、有些事只有在失去后才发现它是重要的,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也有些事物只有在失去它以后才会发现它并不重要。
17、年华缱绻荒芜,遗落的前世今生。我没有坚定的姿态,我和你,()就像我和我的灵魂,终年不遇。所以我只能带着一副空洞的躯体和饱满的思念苟延残喘。
18、女人一定要经得起谎言,受得起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诺言,放得下一切!
19、猫和老虎的寓言告诉我们,任何事情一定要为自己留一手。
20、知深浅、明尊卑、懂高低,识轻重。
21、如果还有明天,理想怎样装扮你的脸;如果没有明天,要怎么说再见!
22、曾经。我有想过等在烟雨飘渺的尘世,只为与你相见。曾经。我有想过在你满眼荒芜的世界一眼望见你!与你共赴此生。但这仅仅是曾经而已。因了这念想只能落空,亦因了我此时才能吃力的敲打键盘,把这不成文的文赠与你。
23、有些人和你注定只可能是两条不会有交集的平行线,尽管你们每天都会相遇。
24、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人或事,所谓的沧海桑田其实不过就是弹指一挥间而已。
25、红颜知己是绿茶,愉悦身心,推心置腹;情人是红酒,让人酩酊大醉,醉生梦死;老婆是白开水,平平淡淡,离开了却受不了。
26、这世上只有两种人:凡事都想得开的人,和凡事都想不开的人。
27、有的时候,品一盏茶,如同品一段人生,淡中有思,思中有悟,点滴回味,点滴人生。
28、我把我们相识的季节做成诗篇,写在即将走进三月春雨的路上。我默念着你一个又一个的心情符号,我听见有条河流在你我之间,它比季节还长,比天空还远。
29、距离,可以产生美,也能酝酿出苦涩。
30、你说,多年以后,你若未嫁,我若未娶。我们就在一起吧。我在地球的另一端沉默良久,我知道,这只是一个没有边际随口而出的约定,
31、所有的等待逐渐在命运的显影液里渐渐清晰并且成像。但最终,只看到曾经的希望走过来对我说再见。时光对我说再见。你对我说再见。
32、我心眼儿有些小,但是不缺;我脾气很好,但不是没有!
33、我用指腹抚摸着你所在的城市的地图。我走过你专注的方向。数着你深浅不一的脚印。我听见了记忆倾塌的声响,属于我们短暂的时光开始漫长的阵亡。
34、一女生要和男友分手,男友问为什么?女生说没共同语言,男友说都是中国人怎么会没共同语言呢?
35、生活中一半麻烦是由于你说Yes说的太快、说No说的太慢。
36、好东西都是相对的,你所谓的好东西别人也许不以为然,但别人的好东西你或许也觉得不值一钱。我们大多数人穷其一生都在追寻着别人眼中的垃圾。
37、很多改变,不需要你自己说,别人会看得到。
38、痛苦常来自比较,而幸福多源于感恩。
1、人生,是一场盛大的遇见。若你懂得,就请珍惜。
2、我喜欢好东西,比如你,更喜欢用旧的好东西,比如咱俩处很久之后的你。
3、你也许不会再受伤,也不会再让自己出糗尴尬,但是你也永远不会再体会到那样的爱。你不是赢,是孤独。
4、给自己时间,不要焦急,一步一步来,一日一日过,不要急,请相信生命的韧性是惊人的。跟自己向上的心去合作,不要放弃对自己的爱护。
5、人生只有三天,迷惑的人活在昨天,奢望的人活在明天,只有清澈的人活在今天。
6、那么多当时你觉得快要要了你的命的事情,那么多你觉得快要撑不过去的境地,都会慢慢的好起来。就算再慢,只要你愿意等,它也愿意成为过去。而那些你暂时不能战胜的,不能克服的,不能容忍的,不能宽容的,就告诉自己,凡是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
7、生活的有趣还在于,你昨日的最大痛楚,极可能会造就你明日的最大力量。
8、别人站得远,我们就走近,距离便会缩小;别人若冷漠,我们待以热情,就会逐渐热络。惟有主动付出,才有丰富的果实获得收获。用微笑面对人生,也要面对自己的悲伤与痛苦,我们能面对悲伤,就是因为心中有信念。没有什么事难得到自己的,坚信光芒,铭记于心。
9、当有一个人走进了你心里,其余的人都要被赶出去。这就是爱。
10、朋友,我就有骂他的责任,他也有骂我的责任。在事业上、感情上、人生上就有着互相的义务,每次见面都应该有收获,彼此对对方的存在感到一种愉快,而不是整天厮混在一起。——陈道明
11、怀旧,不是因为那个时代多么好,而是那个时候,你年轻。
12、活得优雅些:也许你的生活并不富裕;也许你的工作不够好;也许你正处在困境中;也许你被情所弃。不论什么原因,请你在出门时,一定要把自己打份得清清爽爽,漂漂亮亮,昂起头,挺起胸,面带微笑,从容自若地面对生活。(经典语录 )只要你自己真正撑起来了,别人无论如何是压不垮你的,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13、一个女人的优雅在于,即使沉默也有笑意嫣然。
14、人应该执着,但绝不可偏执,世界上有许多事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应该学会,改变一切所能改变的,适应一切无法改变的。改变世界是很难的事情,改变自己就比较容易。既然改变世界很难,那就改变自己。在人生的旅程中,要做生活的智者,执着而睿智地做人做事。
15、因为不知道下一辈子还是否能遇见你,所以我今生才会那么努力把最好的给你——只是太爱你。
16、我想爱一个人,是抛却一切惟愿与她相守的决心,是当她撕毁你时无怨无悔,当她要求你时仅遵从视她为一切,是除她之外无所冀、无所忆;是接受她的放任、强横、专制,也接受她的自卑敏感啰嗦;是接受她容颜的衰没,身体的残损;是坚守,是执着,是耐心;是拥抱和亲吻,是无止尽的温柔。
17、没有一百分的另一半,只有五十分的两个人。
18、我对幸福的看法日趋朴实了。在我看来,一个人若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靠这养活自己,同时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使他们感到快乐,即可称为幸福。
近几年,相继出现了一些有关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策略性研究的论文及研究报告,一方面肯定了在幼儿阶段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认为死记硬背的方法,违反了现代教育科学理论。鉴于此,幼儿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时,既要积极剔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又要对其诵读方法有很好地把握。但在实践教学中,幼儿诵读经典在整体上并未引起太多的重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国城乡之间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活动,但是收效甚微。笔者曾在西安市的小学及幼儿园做过详细的调查,对经典诵读较为重视的是本市的几个重点小学,利用课余时间,教师要求学生背诵了《论语》、《百家姓》、《三字经》、《笠翁对韵》、《弟子规》、《声律启蒙》等国学经典,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绝大多数幼儿园中,对经典的诵读相对较为缺失,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科学研究证明,孩子13岁以前是记忆力的最好时期,也是语言文化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道德观念、人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无疑是最佳的。并且人们还通过各种方法增强孩子的记忆力训练,诸如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通过鼓励增强记忆信心、在游戏中训练记忆力、在兴趣中促进记忆力,而国学经典诵读即是一种一劳永逸最为有效的训练方式。
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重视国学经典诵读,使幼儿自小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和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思想积淀,对于幼儿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有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总的来说,现如今对于国学经典的诵读个别小学实施得比较好,而绝大多数幼儿园就缺失得多,这将是幼儿教育的一个极大损失,希望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要在幼儿阶段积极开展经典诵读,必须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认识到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的积极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智慧的结晶。张瑞敏曾说:“孔子教我做人,老子教我做事,孙子教我赚钱”。老庄的达观,屈原杜甫的忧国忧民,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的高洁人格,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这些都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精神瑰宝。再如,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除了具有高度的史学文学价值之外,在为人处事方面也给当今的人们以很大的启发:褒贬善恶,歌颂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这里有爱国精神、忧民精神、奋发有为的精神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包括注音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以及《四书》、《五经》等等,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以“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的态度,使幼儿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使其道德、文化修养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民国时期,我国之所以出现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与他们从小形成的国学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当然,这也是经典诵读的必然有效的结果。古人一向就比较注重国学经典诵读,从秦汉时期到清朝末年,语文教育最基本的教与学的方式就是熟读精思,口诵心惟,那么唯一的课程就是国学经典。古人尤其注重《四书》、《五经》的学习,比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称为《四书》,据说它们分别出自于曾参、子思、孔子、孟子之手,合称为《四子书》。南宋著名儒学大师朱熹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与此同时,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也是符合党的十《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核心价值向传统文化回归的宗旨。
当今社会,许多与国学经典诵读有关的研究报告、教学计划,往往强调的是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经典诵读习惯,而忽视了幼儿阶段,其实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是非常必要的。“诵读”,顾名思义即为朗读和背诵,而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品,古人写诗作文,往往注重音律和谐,注重对仗对偶,讲究平仄相间,要求“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追求读起来琅琅上口,“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文言文骈散结合自不待言,诗词曲赋更是精美绝伦了。而幼儿又是记忆力“一心多用”的关键时刻,在长期的培养中,熟读成诵,这样才能从最初的“不求甚解”到日后的慢慢体会文本的内涵,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学习。另外相对于孩子的中小学阶段,幼儿阶段学习的压力相对较小,可以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播放一些国学经典篇目,日积月累,效果自然是相当明显的。
三、幼儿国学经典诵读切实可行之方法
清代散文家刘大??在《论文偶记》中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记忆力的强化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增强、幼儿人格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亦应有切实可行之方法:
1、熟读熟诵、持之以恒
经典诵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坚持,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都强调了熟读熟诵的重要性。
2、营造环境、激发兴趣
在家中,可以通过播放CD,播放背景音乐,营造国学经典诵读的环境;父母也可以同幼儿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互相学习,或同幼儿一起观看一些有关国学经典的综艺节目,提高幼儿诵读的积极性;同样,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竞赛,通过比赛,从而激发孩子们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据研究证明,幼儿的学习能力一直处于一种变化过程中,从出生的“一心多用”到长大后的“一心一用”,这个过程是一个衰退的过程。家长和幼儿园应该抓住幼儿这个特点,诸如,在幼儿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播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录音,使幼儿“一心百用”,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育目的。
3、积极探索、提炼方法
关键词 经典阅读 文化传承 阅读推广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必须在文化传承中育人
文化的起源是“由人变文”,文化的功能则体现“以文化人”。文化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时刻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思想和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是因为两国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即文化,教育的本质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建构。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校必须在的文化传承中育人。路径在哪里?
2 阅读经典文献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
所谓文化传承,简单地讲,就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传递。而要传承所谓的传统,就要站在巨人肩膀之上。这个巨人就是千古圣贤。千古圣贤不复存在,但是他的心灵留存在人间,唯一的媒介就是文献记录,这种出于人类的本性、流传千古、永垂不朽的文献,我们谓之“文化经典”。经典是一个文化所拥有的我们可以从中选择的全部精神宝藏。文化经典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恰似乳汁对于孩童,不断孕育催生出新的思想和知识;一个时代人文领域的各个层面,都是彼时彼地该民族对传统经典消化吸收的结果。恰恰是文化传承连接了社会再创造的文化密码,连接着一代又一代、一个历史阶段又一个历史阶段,使文化得以创造。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讲,文化经典作为文化传统的载体,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着落点。经典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在阅读、理解、研究传统文化经典的基础上才能温故知新,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价值。因此文化传承的最佳方法是阅读经典。
3 图书馆天然肩负文化传承的历史担当
高校图书馆蕴藏着上下五千年的浩瀚典籍,以其深厚的文化积聚力,保存和积累了人类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使它有条件成为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图书馆把人类的文化传统与现实和未来连接起来,为同时代和不同时代的人学习与继承文化传统提供了可能。图书馆与文化这种本质的、内在的天然关联,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存在。图书馆因传承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而产生,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保护人类文化基因的使命。因此,图书馆天然地承载着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换句话说,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图书馆的逻辑起点与终极目标。哲学家波普尔曾说,“假如世界毁灭了,图书馆还在,很容易重建世界。如果图书馆也没有了,我们就会变成原始人。”这一语道破了图书馆在记忆历史、传承文明、传播文化中的作用 。
然而,承载着文化传承美好期待的图书馆,经典图书借阅率并不高,重大的经典阅读活动中也很少出现,既没有充分发挥典藏优势,也没有成为经典阅读的引领者。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图书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阅读推广工作。
3.1 阅读推广专职化
鉴于文化经典阅读之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文化经典的阅读推介不该是昙花一现,更不是应景的,而应该像传统的借借还还一样,成为一个重要的常规工作;就像查收查引一样引起图书馆决策层的足够重视。为了将文化经典的阅读推介更加长效化、正规化,可以考虑专门设立类似“经典阅读推介部”等专职部门,由专人来负责。专职从事经典文献资源的采集、整理、加工和推介,具体负责经典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组织、运作和协调。发掘馆内人力资源,组织导读队伍。良好的导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读者要潜心研究目录学、文献学的相关知识,研究各种经典选读目录,适时联系专家学者拟定向读者推荐的经典书目,负责经典文献的组织、推介等具体工作。同时,导读者还要加强古代汉语的阅读功力,道理很简单,一个民族是依靠她的文化站立起来的,而文化又是在母语中创造的,因此只有掌握了记录中华民族历史的古代汉语,才能获得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胚胎,才有能力鉴别经典文献的“经典”。仿照“学科馆员”可以冠以“经典导读馆员”。如果导读者本身热爱阅读,崇尚经典,那么他将会非常热切地希望将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与更多的人分享,从事这项工作的过程就会非常愉悦,更加自愿自发地投入到经典推介中来,将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用心地甄选经典文献,随时随地发掘好书展示经典,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读者分享阅读体验。
3.2 馆藏组织精细化
从文字中体悟经典深厚的精髓,是经典阅读最根本的也是最高的境界。因此,纸本文献与电子文献的配比方面,还是应该以纸本经典文献作为馆藏的重点。
在文献采集方面要严把质量关,提供丰富而全面的经典著作,让读者“读有所选,选有所需”。首先,采集“原著”。经典文献的原著就那么多,选择口碑较好的版本及出版社,尽可能采全。其次,采集“校译”。经典文献的校译价值不在于它版本的新旧,而是忠实原著的注解、翻译水平,这需要严格考察目录学、文献学的相关介绍,再做出选择。其三,采集“推荐书目”。推荐书目是针对某一特定读者群或特定的目的,围绕某一专门问题,对文献进行选择性的推荐,以指导自学或者普及知识而编撰的书目,比如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王余光教授的《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等。推荐书目都是先行者的经验总结,对于阅读的起步者来说,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可以它避免一个人在黑暗中孤独地摸索,进而提高阅读效率。最后,采集“解说品读”。主要是指一些学者文人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心得,帮助入门者走近原典。尽管对此有些负面评价,但对于想读又读不懂的读者有激发兴趣、引领入门的积极意义。当然时下各类品读文献也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这就有赖于采集者的慧眼识珠,将一些精品发掘出来。
4 结语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需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著名学者朱自清的观点阐释了开展经典文化教育之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是一个大课题,图书馆得天独厚,应该深入研究、勇于担当。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N].中国教育报,2011-08-29.
[2]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3] 周久凤.图书馆的文化观照[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6):16-17.
[4] 德卡尔・波普尔著,陆衡等译.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走进高新第二学校,阵阵传统文化的馨风扑面而来:国学经典流动在教室里,张帖在走廊上,回响在耳朵里,交汇在心灵间。国学课堂书声朗朗,学生会诵读《论语》、《弟子规》、《三字经》以及许多古诗文的名篇佳作;教学楼走廊挂有京剧脸谱、剪纸艺术、中国结……学生举步移目都能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们的言行。浓浓的文化氛围让师生们如人芝兰之室,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陶冶,行为受到规范。经典,尤如一支清幽的古莲,在二校人辛勤的汗水中优雅地绽放。在这里传统文化已成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凸显了办学特色,同时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不断进步。
高新第二学校“国学经典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文明儒雅的书香校园为氛围,以高雅蕴藉的国学课堂为阵地,以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为支撑,全面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截至目前,学校的“国学经典教育”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初步形成了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
一、用儒雅、健康、文明的书香氛围感染人
古埃及就流传着一句谚语:“要寻找智慧,就到中国去。”前印度总理尼赫鲁曾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你要好好地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叫中国。”听到这样的声音,炎黄子孙们能不为之骄傲和自豪吗?
为了扎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2010年元月,校长就向全校师生发出了“与圣贤为友,砥砺品学;与经典同行,奠基人生”的倡议,使之成为全校师生爱经典、学经典、用经典的出发点和总目标。引领师生从思想上树立文化主体意识,从精神上向往中国传统文化精萃、发掘国学经典在现代生活中实际意义,从而调动师生们学习国学经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们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和赏析国学经典,丰富文化底蕴,彰显校园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徜徉于国学经典宝库中。诵读古诗文,学做儒雅人。文化浸润了师生心灵,规范了人人言行,彰显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实现以经典滋润心灵,用文化打造名校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同时,学校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宣传。如:以班为单位利用教室的板报、壁报展示国学经典内容、古典诗同,使书香墨韵弥漫在教室:以年级为单位利用走廊墙壁举办年级开展的学习“国学经典”的手抄报、读后感、书法作品等,使文化韵味充溢整个校园;以校园广播为喉舌,每周两次进行国学经典的宣讲,让先贤的声音敲击时代的耳鼓:以班队会为契机,邀请学校内外专家作国学经典解读和指导,让学习经典的热情一再升温。
二、以严谨而高雅蕴藉的课堂为阵地教育人
国学典籍浩如烟海,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人云:“学海无涯苦作舟”,又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知识积累相对薄弱、文字辨析能力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讲,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必须在老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进行,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进展。因此,国学经典课堂,成为我校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最有力也是最主要的阵地。
为此,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教研室主任、教务处主任、德育处主任为组员的周学经典进课堂活动领导小组。该小组为学校常设领导机构,带领全体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制定了符合学校实际、具有学校特色的国学经典进课堂活动实施方案。该方案旨在通过国学经典进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文学、思想的积累和熏陶。所谓积累,即积累丰厚文化底蕴,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所谓熏陶,即陶冶思想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学会做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该方案在为此项活动提出的总体目标“与圣贤为友,砥砺品学;同经典同行,奠基人生”的基础上,还根据各学段学生特点制定了具体目标,即小学低段:学国学,司礼仪;小学中段:读经典,长智慧:小学高段:品论语,学做人;初中阶段:亲先贤,养志趣。
现在学生不知道传统文化,缺少模糊科学,从民族的明天来讲,西方科学没有改变世界内心的幸福感。如今,上海,台北的学校都在进行经典教育,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渗入,让学生读经典。作为中学生,很多学生没有读过《三字经》《论语》《道德经》……而国学经典只有通过语文教学这个纽带渗透给学生,怎样渗透呢?主要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经典
1.1 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本文由收集整理
《汉书·孙宝传》:“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於经典,两不相损。”《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唐刘知几《史通·叙事》:“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祭祀之理,制於圣人,载於经典。”
1.2 指宗教典籍
如:《圣经》《古兰经》《大藏经》等。
1.3 指文献典籍
如:李约瑟《中国科技史》,司马迁《史记》,李二和《中国水运史》等。
用一句话简单概括:经典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
2 学生必须知道为什要读经典
中学生读经典就是因为让他们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
博尔赫斯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朱自清曾在《经典常谈》一书的“序言”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重于文化与人文,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所传递出的与人类普遍命运、终极关怀、人文思想所共通的精神价值,在于其作为民族、国家、社会可以藉此长传不断滋养后人的高尚品性与内质。经典之为经典,正在于其所携带的“形上”价值。没有这一点,经典便称不上经典。
在经济全球化、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让学生多读经典,于己于国,都大有裨益。人的素质单靠学英语和电脑是培养不出来的。人的素质只能靠人文教育来培养;而阅读经典,应该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中学时期,对于文字已经有了相对较好的理解能力,中学生读经典,不但能培养其内涵,也可以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导向。
3 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的方法
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读什么书是学生时代就养成的习惯,现在的学生常对漫画,杂志,故事类的书比较感兴趣,一让他们读经典,他们常会唉声叹气,说经典乏味难懂,所以应让学生从小学养成读经典的习惯,把经典当作最主要的读物。
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应该以正确的态度,轻松的方式来阅读。只要有正确的态度,有兴趣,有自己的判断力,会活读就好。把阅读经典看作是一件轻松、简单、有效的事情。
第三是绝不能将任何一个经典绝对化,神圣化。在阅读经典的同时,还要阅读生活这部“大书”,关心、参与现实生活的创造,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都一定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是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作为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读不读书,读什么书,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在现今社会的应试教育下,很少有学生去读经典。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时间;另一方面,如果有一点课余时间也耗在影视和网络阅读上。我并不反对影视和网络阅读,并且认为影视和网络确实提供了阅读的新的可能性,扩大了人们的视野,这都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其局限也是明显的:有可能削减,以至取消了深度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因此,如果以影视、网络阅读代替经典文本阅读,就会有很大的问题。
这里还有一个读什么书的问题。像鲁迅所说的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大口地吞下的阅读—— 这颇有些类似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鲁迅大声疾呼:“我们要有批评家”,给青少年的阅读以正确的引导。
经典阅读正是这样的导向:要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
4 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国学经典
我国的国学经典有很多,我个人认为,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完成《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的阅读。而初中阶段则应该阅读四大名著,《庄子》《道德经》《古文观止》。
5 国学经典在我班的渗透过程
(1)每周课时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好合理的计划,才能在保证正常教学,又不给学生增加压力和负担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渗入。教师要做好每学年,每学期,每个月,每周,每天的阅读计划,按照计划给学生布置阅读经典的任务。至少保证每周一课时的经典阅读。
(2)要求学生准备阅读经典的记录本,记录经典语句,读后感以及对经典内涵的理解,从而明白做人的准则,原则。
(3)要做好五个一。
第一,每天都读经典,可以是一则论语,一章《老子》,也可以是一首古诗。
第二,每周都要写读后感,不限字数,但一定要写出人生道理或者自己最大的收获。
第三,每月都有笔记展览,口语交流。同学可以通过交流进一步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第四,每学期都有一次经典阅读竞赛,学期末小组评比。
第五,每学年每名学生至少要读一部完整的经典,并有阅读笔记。
小学阶段是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语文的学习,将会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语文教育教学应该回归传统,其中重要的表现就是对于经典的关注,经典诵读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有着深远意义。
小学生对各方面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之心,语文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接触经典,在诵读中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基。
诵读是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一种方式,有了坚实的读的根基,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当前受电视、电脑、手机的影响,很多学生懒于表达,因此对语文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课堂上或课前,如果长期进行诵读训练,可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诵读还可以增进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语文学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使学生勇于表达,应用到生活中,学生读得流利了,就会更加喜爱语文这个学科。
经典诵读,对于学生领回和理解经典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也将起到很大作用。很多东西,在读过之后,才有可能做深入的思考。经典的东西更是这样,往往看一遍未必就能完全领悟,况且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对于经典的领悟也会不同。传统文化中的哲理,是前人的感悟和体会,经风雨而不衰,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经过长期诵读经典,学生也许一时不能领悟,但必将在未来的生活中体悟到其中的道理,并将指导学生未来的工作或生活。理解是一个过程,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领悟,需要时间,也需要方法。对于经典,我们应持一种敬畏的态度,在实践中将其发扬光大。
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钟爱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并发扬“中国”精神。唐诗里有山水田园,宋词里有婉约,元曲里悲凉世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世界文化中有着重要位置,对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也发挥着作用。当前,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更加凸显中国文化的恒久魅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孔子学院在各地的建成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此外,语文学习包括读和写,读、写的结合也一直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经典诵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读了很多经典,头脑中自然会有无数感想,到了想要表达的时候,写就可以顺利地实现“水到渠成”了。
可见,通过经典诵读,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会有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关注经典诵读,希望有更多的学生投入到经典诵读的行列。
一、四顾山光接水色,凭栏十里支荷香――管理引航
1.创设环境展经典。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某种环境,周围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的重要。营造校园环境,打造儒雅书香环境,“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在校园里、教室里张贴诗人画像,名诗名句,并定时更换;草坪、花圃的栅栏、路灯柱等都写上了诗意的语言;将《论语》、《弟子规》、《唐诗宋词》等诗、文学作品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板报、橱窗、走廊常年刊录。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孔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等古代先贤对话,让校园一砖一瓦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让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成为一种随时皆可行的事情。
2.落实课时诵经典。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语文课前三分钟,背诵经典诗文;红领巾广播站定时播放诗词曲赋和诗词音乐;学校电视台定期推荐一首(篇)古诗文。让整个校园充满诗韵,让学生沐浴在中国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走进校园,便有“书香满园关不住,一屡墨韵顺风来”的感觉。发动家长积极支持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人人拥有经典读本,保证学生每天诵读经典20分钟。
3.课堂教学渗经典。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材中选用了较多的经典诗文,各单元也安排了相应的主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单元主题,补充相应的经典,让经典渗透在课堂中。
4.创办专刊载经典。从众多古诗中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诗文,分低、中、高段编辑成册供学生阅读。学生也可尝试作诗,并在专刊上发表。那一首首稚嫩的小诗不仅让学生们享受着成功的快乐,更激发了学生对经典诗文的浓厚兴趣。
通过以上措施,全校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现代校园环境,使大家置身在诗意盎然的温润氛围中,随时受到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多背
传统经典诗文,语言精炼,对仗工整,具有节奏美、韵律美,非常适合学生诵读,一卷在手,朗朗上口。如何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词?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挖掘教材,实现“法”的引导。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读懂教材中的经典。以教材中的经典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读懂经典,运用经典。其次结合教材补充经典。小学语文教材按单元主题来编排,每个单元分别渗透了爱心、惜时、诚信、勤奋等内容。针对每一单元的内容,组织各年级老师将传统诗文中表现相关单元主题的经典名篇等进行整理,呈现于学校网站上。布置预习课文时将相关网址提供给学生,供他们查阅、搜集相关资料。教学中老师们还适时、适量地为学生拓展经典内容让学生诵读、积累,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学习经典兴趣。
2.引导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在教学中我主要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1)表演背。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法多用于低中年级学生。
(2)据意背。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将诗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言志诗等,每一大类还可分成若干小类。
(3)据时背。是根据经典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让学生吟着经典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顺着四季走来,一路朗朗童音。
(4)创设情境背。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创设一种吟诵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地背诵。譬如,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背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背诵。
3.开展活动,实现“趣”的激发
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经典诗文诵读训练的关键是动之以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开展活动,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注入强有力的动力,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1)借助传统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都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为庆祝传统佳节可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经典诗文,或摘抄,或交流,或办手抄小报。让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过程中,既了解了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了经典文化。
【关键词】国学经典;课程;开发;运用
苏轼曾说过“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而现在,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当神州大地掀起经典诵读的热潮时,我们学校也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我深深地被那些文质兼美、博大精深的经典所陶醉。在对经典诗文的不断深入学习中,我越来越认识到,经典诵读是人文教育的好载体,应该把它跟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让那阵阵浓郁的经典书香伴随孩子们的童年。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引领孩子们进行经典诗文诵读的。
一、按年代选择诵读的篇目
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是长远的,也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古代有《诗经》、《论语》、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诗作;近现代代表坐:冰心诗歌、朱自清散文、诗词等。
二、按儿童的不同年龄、认知特点提供诵读作品
(1)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他们的记忆特点是无意识记忆,效率依赖于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和情境性。我们可以选择《弟子规》来诵读,《弟子规》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些内容,短小、有趣,有生活的情境联想,还能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2)中年级的学生,由于学习动机日益增强,记忆已经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这时,我们可以选择诵读《三字经》。它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传播面是家喻户晓,而且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生动,言简意赅,这个年段的同学既能琅琅上口,又在诵读中积淀了各方面的素养。
(3)高年级的学生记忆的策略性更强,理解能力也非低年级孩子能比,所以我们推荐诵读《论语》。《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共有20篇,包含为政、教育、学习、修养四方面的内容,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等长久以来都是人类生活、做人的准则。所以,《论语》的诵读不但积累了名家语句,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一举两得。
至于唐诗,更是由于它的琅琅上口,韵律优美,浅显易懂而为孩子们喜爱,所以唐诗的诵读可以贯穿整个童年。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古诗文诵读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的系统工程,也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培育民族自豪感,为学生成长奠基的文化之旅。让学生与经典为师,以圣贤为友,在与上下古今大师的对话中变得高雅而高尚,为学生的生命底色撑起一片诗意的天地。为当下的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沃土;为语文教育的未来指引了路径。因此,我在指导学生运用经典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以写助读,在日记中灵活运用――“多读胸中藏汇,勤写笔下生花”,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国培学习中管建刚老师说过,他的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日记本,及时随意记载下自己课外诵读的古诗文,并记下自己的感想、受到的启发。没有任何形式的约束,他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有血有肉,也能表达出真情实感,他的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闽江两省名列前茅。同时,学生也可将日记本美化,对古诗文的理解意境可以配上自己的图画,也可以改写成 现代诗文,配上 现代诗 画。如读了《三字经》中的“如囊莹,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通过讲述晋朝的车胤没有灯就去捉萤火虫来照明读书,和孙康没有灯借着大雪的反光来读书的故事,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画出诗句中的场景。并可以引用学过的诗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来概括这些场景等。 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然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启迪心智,在说话中灵活运用――教语文,目的是为了不教。同样,学生积累了知识就是为了运用。《语文 课程标准 》在实施中建议: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十分有利于学生对成语、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的积累,对精美词语句段的积累熟读成诵后,才能化为自己的语言。所以要能在语言中“信手拈来 ,旁征博引 ”,就要在语文教学训练中引导学生在说中运用。例如在上《别董大》这篇饱含深情的古诗时,我对学生以“朋友的分别 ”为主题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把自己对朋友的难舍难分,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并且用上积累的成语、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许多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引用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的引用了“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还有的引用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名句,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
学以致用,在习作中灵活运用――学生的习作是最好播种经典之花的园地。引导学生在习作中灵活运用。诵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积累学生的人文素养。读与写是相互结合的,在习作中只有恰当的明引、暗引或使用活化了的词句,能使他们的语言表达得更生动隽永。例如五年级上册在习作中要求写借物喻人的作文,有一个学生写的是《小草》,在文章中,他在描写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时,就引用白居易所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又如在写《雪》这篇习作时,学生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写同学时,对常犯小毛病的同学以“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相劝,“不患人之不已之,患不知人也。”等句子。写某个学生热爱学习,勤奋学习时,用了“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杵磨成绣花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用上了论语“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语句。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可见,学生已学会在习作中引经据典了,逐渐做到学以致用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经典流芳千古,让我们诵读经典,运用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与操作流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人生百年,立于幼年。”儒家一贯讲究“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倡导“童蒙养正”。小学阶段若能诵读国学经典,不仅能领悟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懂得文明、礼仪等方面的规范,从而提升涵养、净化灵魂、启迪智慧,更能利用其精粹的语言、典雅的韵味、为人的睿智,凝聚班级的灵魂,形成“浩然正气”特色的班级文化。
一、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儒家文化亦即宋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其著名的《朱子家训》中言:“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进而具体来讲,“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故此,笔者在每周一节专设的国学诵读课上普及国学经典常识之外,还对学生吟诵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利用晨读15分钟,课前5分钟和中午10分钟时间,每天保证半小时的诵读国学经典的时间,坚持在固定的时间内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好习惯。此外,每天大课间,在学生做完体操之余练习“太极拳”、通过“太极加吟诵”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独具特色的“经典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
朱熹在倡导要读书的同时,更注重读书内容要“精。”“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训学斋规》)在诵读内容的选取上,笔者参考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根据学段特点选择不同的国学经典读本供学生诵读。例如:一年级《三字经》、《弟子规》,二年级《百家姓》、《千字文》,三年级《大学》、《笠翁对韵》,四年级《论语》、《诗经》,五年级《中庸》、《礼记》,六年级《道德经》(其中也穿插《春江花月夜》、《出师表》、《岳阳楼记》、《师说》等经典篇章以及一些小学生必背的古典诗词)。这些国学经典的背诵与阅读,不仅增加了低年段学生的识字量(读一部国学经典可识字数千,读国学经典两年最少可轻松认识3000多个汉字),也拓宽了中高年段学生的阅读量,直接、间接地提升了语文素养。学生以书为友,在与古圣先贤对话的过程中,广博知识,淬炼为人“正”气。
二、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班级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充分利用儿童节、学校艺术节(以经典诵读、舞台剧表演等艺术形式展示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情况)、国学书法赛与故事会、国学感想征文、手抄报等活动,不仅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体会阅读的快乐,同时还以每次活动为契机,带动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此外,笔者还建议家长开设“一家经典时刻”,希望家长尽量抽出一定时间,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与孩子一起学习,进行“亲子诵读”。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诵读、调查和评比的基础上,每学期会评选出每个班的“书香家庭”3-5个,颁发学校的奖章和证书,并在学校范围内大力表扬。
当孩子早上贪睡不愿意按时起床时,父母可以跟孩子说:“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当孩子与人攀比衣着时,可以说:“衣贵洁,不贵华”;教育孩子要尊敬师长,言语表达要大方得体时,可以说:“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当孩子因为一点小事与人争执不休时又可以说:“事虽小,勿擅为”、“言语忍,忿自泯”。等到孩子慢慢长大后,他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孔子谈“礼”,理解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涵养与做人的境界;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聊聊老子论“道”,洞悉“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与玄机;更可以在心情愉悦时和李白一道举杯邀明月,体味“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人生豪放;还可以同梁启超一同高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勉励孩子从小立志。
家长们非常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国学经典就是教育孩子的典范。经典教育不仅仅在遥不可及的古书中,更在当下自己每日对孩子一点一滴的教育中。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其效果是单纯的说教所不能比的。
【关键词】 小学;经典教育;做法;作用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42-01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观念的深入人心,整个社会都日益功利化、物质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开始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功利主义不仅成为我们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同样的进入高等学府、政府机关”。
为了不使中国传统文化断层,为了不让人类被自身创造的现代文明所毁灭,很多学者就提出:我们应该去传承古人智慧,学习古人经典。笔者所在的通渭县贾家山小学自2005年开始试行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诵读经典,四年多来,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全校近500名学生都在诵读经典,迄今为止,大部分同学已能将《三字经》、《弟子规》、《大学》《中庸》、《笠翁对韵》等整本经典著作熟练背诵,有的能将《论语》熟读成诵过半。本人想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小学推行“经典教育”的做法及作用。
1 背景及做法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属全国贫困县之一。通渭县贾家山小学,位于土地贫瘠、山大沟深的通渭县什川乡,是六年制乡中心小学。现有学生494名,教师22人,设10个教学班。
学校自2005年3月份接到ESS项目(美国科技教育协会)所捐赠的儿童经典教育读本后开始实施“儿童经典诵读”工程。当时共有《大学》、《中庸》、《三字经》、《笠翁对韵》、《弟子规》、《论语》等六种经典读本200多册,2006年该项目又捐赠《论语》300册。
一个学期后,学校举办了第一次成果展示会,成效显著。此后,学校进一步整体规划,强力推进“儿童经典诵读”工程,具体做法如下:
1.1 学校从实际出发,作整体规划。书目有限,学校就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经本难易程度作了具体安排, 一年级背《三字经》、《千字文》,二年级背《笠翁对韵》、《大学》,三年级背《弟子规》、《中庸》,四、五、六年级背《论语》。一年级由教师用大字抄写经本悬挂在教室前面领读,一学期下来也能背会一本《三字经》等易读篇目,其他年级完全凭借汉语拼音自行诵读。
1.2 让教师理性认识,敢于放手让孩子去读。为了让读经活动得以有序开展,学校将学生读经成果跟班级和班主任考核直接挂钩,将读经纳入教师考核;同时学校根据实际制定了“经典诵读活动方案”,将读经活动纳入到了教育教学管理当中。有了方案的指导,教师有据可依,大大增强了操作的主动性和可行性。
1.3 每天晨读20分钟,让孩子人人读、日日读。让学生每天利用自习前20分钟左右时间专门来读经,起初要成为制度,而后可养成习惯。绝不能因“及格率”等短期效益而急功近利,更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哪怕每天诵读一点点,只要能坚持下来,就是最大的成功。
2 成效及作用
事实证明,只要能坚持下来,背诵经典对学生的教育,不论是从知识技能还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产生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德育、人文教育方面,其作用非常大。
2.1 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学生识字量和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我校三年级孩子大都可以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弟子规》等,即可自然轻松认识2000多汉字,相当于四、五年级的识字水平。像六年级黄斌、董亚东等同学,在三年级时,其作文能力很差,说话结结巴巴,通过近三年多的诵经积累,据老师反馈,他们所积累的字词明显增多,而且很多词语都是来自经典内容,其说话和作文能力提高很快。
2.2 经典诵读,能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孩子起初背时速度慢,一次记住的少,随着读经活动的持续进行,他们逐渐会背得越来越多,而且记得越来越快,记忆力明显增强。
2.3 经典诵读,能增强孩子的自律性,促进学校、家庭的和谐。随读经活动的开展,孩子渐渐懂得了礼仪廉耻,知道了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如《弟子规》中的“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勿言,退恭立。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切近学生生活,教师略作引导学生就易理解,也能做到。
3 问题与不足
我校的“经典诵读”活动虽然坚持下来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3.1 教师的诵读没跟上。在这几年的读经活动中只注重学生诵读,教师只是督促学生读,但自己读的太少,在这样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中,教师更应该和学生一起读,给学生示范读。随着我校近几年年轻老师的增多,如何激励老师更好的和学生一起诵读经典,将是我们奋斗的又一目标。
3.2 读经成果必须要巩固。从整个小学阶段看,孩子从一年级到小学毕业,六种经本全读完了,但实际情况往往是近期背的记住的多,时间越长记忆越模糊。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六年级毕业前能将六种经本都背会,但如何能够在时间安排更合理的情况下让学生背会新内容,不忘旧章节,这又是我们下一步重点探索的问题。
3.3 经典读本有待补充和丰富。随着读经活动开展四年多,因孩子小不会保护、假期发放等原因,有相当一部分经本页面残缺不全、字体脱落,影响以后的学生诵读。学校打算与相关项目部门取得联系,补充和丰富经本。即使学校自己筹钱买,也决不能让读经活动半途而废。
4 结语
儿童经典教育――“润物细无声”!
学校自2000年建校到现在虽然还不足10年,但学校今昔的变化是明显的。作为管理和组织者,我们都曾不止一次地思考过,原因虽然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挖掘其根源,我们一致认为,儿童经典教育对师生人格的塑造和心灵的熏陶,是其变化的内因和动力,在这个变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但愿更多的学校及家长能够传承经典,让孩子在享受网络、高科技等现代教育的同时,也享受一下经典雨露的滋润。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人事厅、继续教育协会.《从和谐自我到和谐社会》
[2] 易中天、于丹.《从星空到心灵》
【关键词】教学模式;经典诵读;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2-0068-02
工匠,是对一些有着娴熟技术的人的褒称,这些工匠不仅以某种技术谋生,更以这种技术立命。因此,工匠对自身技术的坚守、对品牌的维护和对产品的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高职教育的“人才观”与我们理解的工匠之间,“同”在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异”在今天的工匠不与新技术对立,而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时代赋予了“工匠精神”更为全面和积极的精神内涵: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谨敬业、勇于创新、积极探索,这些新时期“工匠精神”的标签,在很多领域都是于激烈竞争中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这些精神是职业技术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备的品质,也是高质量产品的保障。基于此,本文着力探讨通过经典诵读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方法。
一、经典诵读活动的内容选择
通过文学与人文素养关系、经典文学与“工匠精神”关系的研究,首先选择有丰富研究成果的代表性国学经典,这些“经典”指的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时间淘洗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中华古代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慧结晶的古书,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庄子》《诗经》《史记》及古代蒙学读物《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内在品质方面仍能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耐心、专注、坚持的工匠精神,还可以开发更多的经典诵读内容,范围将拓展到一切被历史证明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体现匠人精神的经典,比如《日式管理精神》《纪念白求恩》等外国经典文学或红色经典。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提到:重读经典,不仅意味着对一种阅读记忆的重温,更意味着站在今天的角度对经典的重新解读,以释放出经典所蕴藏的跨越时空的巨大能量。
二、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模式
诵读不仅局限于课堂,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灵活性研究各种诵读形式、探索各类诵读模式,针对不同年龄段(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诵读模式,比如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社团组织等。
课内,我们可以将经典诵读融入语文课堂,从现有教材中充分挖掘可用素材,还可以开设经典诵读选修课,补充更多的读本。这一模式适合低年级同学。课外,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社团活动进行经典诵读,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诵读比赛,参与诵读公演。这一模式更适合高年级同学。
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刘国钧分院为例,经典诵读分为两个实施阶段:第一阶段针对一、二年级学生,第二阶段针对三、四年级学生。第一阶段的诵读内容主要来自课本,有现代诗歌、古典诗词、经典散文等,然后结合高职语文教材中的“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活动”环节在课上进行诵读训练。第一阶段的经典诵读从内容上看,是对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为高年级引入课外经典打下基础;从形式上看,诵读训练的过程需要学生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第二阶段的诵读内容由语文课本转向校内读本,以体现“工匠精神”的主题文学为主,如红色经典、西方经典等,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直接感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一阶段的诵读形式更是丰富多彩,有诵读社团、经典诵读选修课、经典诵读网课等,教师还可以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等专业比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建”,力求将经典诵读对“工匠精神”培养的作用发挥极致。
三、经典诵读活动的评价方式
在以经典诵读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过程中,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可以考查学生对诵读材料的理解,既可以课堂口语形式汇报,也可与书面阅读理解相结合进行考查,还可以结合校园信息化平台上传学生诵读声频资料,学生互评,教师打分。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刘国钧分院为例,校园信息化平台――“超星泛雅”平台已被广泛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交互性授课,能及时有效地完成教学评价,并以大数据的形式反馈给教师。关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成果,学校将与用人单位密切联系,做好追踪调查。
四、经典诵读活动的成效与反思
通过经典诵读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活动经大力推广和实践后,已取得一定成效。早读课时校园里书声琅琅,图书馆数据统计显示学生借阅量大大提高,与诵读有关的社团活动如火如荼。最重要的是学生气质的转变:经典诵读使学生人格优化、身心健康,表现在学生更知礼仪、更懂是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典诵读也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并对其他科目以及技能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生表现得更专注、更一丝不苟;经典诵读还让学生多了一个知人论世的途径,从名人传记和经典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