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写自然景观的作文

写自然景观的作文

时间:2023-05-29 17:41: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写自然景观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写自然景观的作文

第1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乡土资源;乡土情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每读到朱老先生的这两句诗,我便思考我们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在哪里。在作文创新的今天,我们要求学生的作文要努力做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而作为一些生活在农村中学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写作题材比较狭窄,他们在写作文时,总会觉得无话可写,内容空洞,缺乏真情表现,有时只有假情假意,语言干巴巴,情思不见影,进而害怕写作文。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之一是学生手头题材匮乏,没有“真事”,也缺乏发现,就很难抒发真情。其次是他们不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其实,他们生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从小就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蓝天白云、落日晚霞、绿水青山、村落炊烟、花草树木……这些都能带给他们美的熏陶,并为他们描写优美的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只要让他们从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农村事物入手,他们就不会感到没有东西可写了,也就乐于写作了。因此,我认为,只要能好好地把握住农村教学的特定优势――乡土性,努力地培养他们的乡土情结,在指导思路上能始终贯穿“乡土”二字,农村作文教学就能闯出一番新天地。

《新课程标准》指出:当今之急就是要强化课程资源和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在这里,“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主要指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秩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因此,要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要合理充分地利用乡土资源,实行一套切实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欣赏自然风光,激发乡土情感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田园风光美,自然景观美,农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学生写作的好素材。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罗丹论艺术》)。因此,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写作时,要让他们学会多角度地观察身边的事物,在自然风光中寻找美。例如:水稻、油茶、小麦、桑田、菜地……,无论哪景哪物,均能各见风韵,随着农村四时变化,何时都能组成了一幅幅美的画卷。闹春图、青苗图、丰收图……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事物中,去发现美,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因此,我在作文命题时,让学生能从自己的家乡,从农村中最熟悉的、有兴趣的题材入手,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抒发所感。例如:我在教学生写《故乡的春天》时,我便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家乡有的,也能观察到的事物,并且不怕失误,于是学生们便在作文中写进了绿芽、绿叶、柳枝、春花、春草,有些学生甚至把春水和蝌蚪带进了作文中,这些实物也就造就了作文的素材,他们的作文写出非常形象生动,不失为成功的作文,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领略民俗风情,增进乡土情结

孩子们出生在乡村,自有乡村的风俗,成长在农家,自有农家的欢乐。农村情浓、趣浓的题材,很多邻里的、交往乐、纯情美、婚俗寿礼、买船造屋、庆贺开业的规矩等等,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如“清明挂清”、 “冬至祭祖”、 “做寿庆礼”、“母女哭嫁”、“上梁唱彩词”。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有其它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这些都在学生的作文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增进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深厚情感。例如要求介绍学生写作家乡风俗的文章时,可以先让学生深入农村或家庭,实际体会家乡风俗活动,然后请长辈介绍风俗的源由,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字既有内容,也贴近生活和实际。如果教师加以点拔和引导,学生定会兴味盎然,写作水平会有所提高。

三、搜集民间故事,深化乡土情结

第2篇

一、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摄取信息

摄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但如果教师对小学生不认真指导,他们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任何信息也摄取不到,更谈不上储存和提取了。因此,指导学生广泛摄取信息便是作文教学中第一需要做的事。

1.观察摄取。观察是摄取信息最有效的一条渠道。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指导他们学会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从班级到学校,从家庭到社会,从街头小景到大自然景观,都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思考,细心分析、判断,以使之达到熟练的程度。

2.访问摄取。访问是摄取信息的另一条重要渠道。因为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许多的人、事、景、物尚不熟悉,特别是与之有关的历史材料,他们所知甚少,而这些往往是习作的重要信息,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通过访问、调查摄取信息。譬如,练写《我与爷爷比童年》《家乡的变化》《学校今昔》之类的作文,都需要指导学生通过访问调查获得翔实的信息,这样才能达到小语新大纲提出的要求,“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

3.视听摄取。现代社会各种媒体迅猛发展,并迅速普及千家万户。我们要因势利导,认真组织、指导小学生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看电影电视等多种视听渠道,让学生摄取信息。有必要指出的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学校或老师禁止学生看电视,理由是“影响学习”。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诚然,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学习绝不能只限学习课本知识。应该说,电视上有许多栏目对小学生的学习是有益的。如“新闻联播”、“东方小故事”、“动物世界”、“体育天地”、“道德与法制”等等,小学生如若经常收看,注意摄取一些信息,就能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习作能力。

4.查询摄取。随着学校图书室藏书量的不断增加,以及社会上计算机和电信业的飞速发展,指导学生通过查询摄取信息已显得十分重要,且具有时代特色。我们可凭借“大阅读课”,把学生带到图书阅览室,教给学生查询资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行查询图书资料,摄取信息。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指导学生通过“168”电话信息编码和国际互联网查询摄取信息。譬如,学生可通过拨打“168”电话,向“希望工程”查询:捐赠人能否将助学金直接寄给失学儿童?可以向“希望工程”捐赠的物品有哪些?结对资助失学儿童的手续是什么?这些信息与小学生密切相关,对于他们做人、作文章都是有好处的。

二、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大量储存信息

指导学生广泛摄取信息,目的在于储存,便于提取使用。若只摄取不储存,摄取则是无意义的。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大量储存信息,并建立信息库,以供在作文时随心所欲地提取有关信息。

1.写观察日记。这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储存信息的方式。观察日记可分为:人物类、事件类、景物类、动物类、植物类等,学生可将随时随地观察到的人、事、景、物等分门别类地写在观察日记本上,以便作文时查阅参考。

2.写读书笔记。这里所说的读书笔记是以写“摘抄型”的为主,当然也可以写心得体会。“摘抄型”读书笔记可分为:“丽词佳句”、“精彩片断”、“精美短文”等。“精美短文”还可以分为“名胜古迹”、“自然景观”、“名人趣谈”等等。教师可指导学生把课内外所读的内容,在读书笔记上分类摘记储存起来。

3.制作信息卡。学生通过阅读、查访、视听、查询等多种渠道收集到许多信息,教师可指导学生制作信息卡片将部分信息储存下来。信息卡片可分为:“名人格言”、“谚语古语”、“新名词新概念”、“动植物之最”等,并指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分类抄在卡片上。

三、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提取加工信息

提取加工信息是指导学生习作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提取加工信息,以迅速提高表达能力。

1.创设交际情境,组织学生交流信息。小学生习作要坚持从说到写、先说后写的原则。小语新大纲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据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定期举行“小组信息会”,让每个学生都交流一下自己收集到的新信息。可以是简短的一句话新闻,可以是一则最新消息,也可以心里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交流欲。如有的同学说:“电信局最近在电视上发出通知:用17909代号拨打长途电话,能节省2/3的通话费。”有的同学说:“昨天晚上我在电视上看到,我国第一个机器人诞生了。”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互相交流信息,增加了信息量,又有利于互相鞭策,促进信息的广泛收集,同时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2.改革作文命题,激发学生提取加工信息的兴趣。学生不爱写作文,已成为一个不争的“老大难”问题,这与作文命题有很大关系。一位叫上官子木的作者曾撰文指出:“导致中国孩子不爱写作文的一个直接原因是作文题目缺乏趣味性和求知的广泛性,使学生在作文时只能进行文字的排列组合,而不能进行知识、经验、兴趣、爱好的排列组合。”我们也有同样的认识,教师要注意改革作文的命题,尽量使作文题目多一些宽泛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有信息可提取加工,以调动学生广泛收集信息的积极性。譬如,把原来常见的写人物的题目《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拓宽到《我想象中的一位古代诗人》《我想象中的机器人》《我想象中的一位发明家》;把原来一般的写生活的题目《我学会了炒菜》,拓宽到《我学会了弹古琴》《我学会了打手机》《我学会了操作电脑》等。这些题目,既有趣味性,又有求知的广泛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鼓励自主拟题写作,提高学生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我们一贯主张:让学生在自由练笔中学习作文,鼓励他们想写啥就写啥,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自拟题并不是放手不管,教师要适当地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使之做到“表达真情实感”。

此外,组织学生创办手抄报、壁报,为学校广播站、校报及各地少儿报刊写稿投稿,也是引导学生提取加工信息的有效方式。

总而言之,生活是一个信息源,图书是一个信息源,大自然也是一个信息源,只要作文教学向这些信息源开放,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地去采集、储存、提取和加工信息,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就能步入新的境地。

第3篇

不能弱化的引领——关于习作指导情境创设的点滴思考

系统观照,凸显汉字的意义教学——以“栽”字为例谈汉字教学

把平淡的内容教得风生水起

长城啊,长城——《长城》教学解读

本位不同,同样精彩——特级教师王崧舟《与象共舞》同课异构教学赏析

延迟性评价:与精彩有个约会

作文教学要粗讲解、细修改——人教版四上“我最喜欢的小动物”教学思考

读出味写出味——以《石榴》第二课时教学为例

教学“羊”字的故事

怎一个“绝”字了得——《伯牙绝弦》备课历程

小语五年级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

领略景观之奇妙——“自然景观”习作指导课实录

给孩子一段“奇思妙想”的生活

写字教学,赢在起跑线上——一年级写字教学指导手记

追求变化——创造第一课时的精彩

回到原点,提高效率——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的理性思考

精导妙引,有效感知——第一课时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的几种途径

还第一课时以完整的教学目标

遵循学习规律,实施有效教学——《菩萨兵》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语文教师应该像中医

行走在作文教学改革之路上——访上海特级教师徐鹄

《一枝白玫瑰》教学片断及赏析

走在绿草如茵的路上

仅有感悟体认是不够的

言语表达与阅读积累

《上好小学语文课》:诗意与理性精神的交融

说课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有效方式——兼谈“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说课教研

改弦更张教服务学

开心一刻

古文教学的可贵探索——朱文君老师执教《蜀鄙二僧》的启示

“水”到渠成——《水》体验习作教学实录

享受本色之美——读贾志敏老师《我们怎样看课》有感

文贵自得,书忌耳传——与你相见恨晚

朴实些,再朴实些——三教《钱学森》

让写“挤”进课堂——对《望月》不同效果的“写”引发的思考

小语常识性课文教学例谈

让课堂呈现文化的源远流长——《孔子游春》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第4篇

关键词:本土资源;作文教学;有机结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在农村,有着丰富的人文底蕴,独特的自然景观,也充满着现代的气息,处处是写作的素材。因此,我们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借助乡土文化,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努力挖掘写作素材,让独特的乡土文化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资源。

一、走入李乡,读懂李乡之“李”

我的家乡山清水秀,孕育广东名果――三华李,被誉为“广东三华李第一镇”。学生耳濡目染的都是三华李,我们要引导学生真正走入李乡,融入李乡,积累写作素材。

1.春天是李乡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是我们引导学生写作的绝佳资源。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走进花海,观察李花。教师可以设计三个问题:第一,写李花可以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二,写李花有哪些表达方法?第三,怎样安排写作顺序?

2.夏天,是李子收获的季节,是最具有魅力的季节。同样,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李园,采撷生态文化资源。

教师要做好指导:(1)多种感官参与观察。用眼看、用鼻子闻、用口尝、用手触摸、用耳听。(2)抓特点,有序地观察。A.有顺序地观察。描写三华李的顺序一般有:按生长过程和按由整体到部分的结构顺序。B.抓住特点。对三华李的大小、形状、颜色、滋味、吃法、营养价值等方面进行观察、了解后,还要对不同的生长时期作为重点进行观察。C.将自己对三华李的感情融入进去。

二、进行综合性学习,学做“三华李”社会调查

教师可设计好内容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1)三华李家庭销售情况调查:总收入、总产量、平均单价、大果情况、电商情况、你的感受或建议等。(2)三华李管理技术调查:李花管理、果实管理、修剪技术、施肥方法、病虫害防治等。学生要先讨论制订活动方案,之后进行考察,打听调查,交流感受,分析活动情况,都需要从口头到书面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这些实践活动,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丰富了写作素材。

三、深入李乡,了解人文资源

我们引导学生要时时处处留意,把自己的眼睛当做摄像C来捕捉和记录信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点入手:(1)收集与家乡有关的民间文化素材;(2)留意本地的风景名胜、古迹建筑等,试着表达自己对它的热爱和赞美之情;(3)特产、餐饮文化,如家乡的小吃等也在收集之列。

四、师生齐动手,共建李乡文化资源作文素材库

通过引导学生做个时时处处注意积累的“有心人”,学生有了较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要指导学生并亲自参与,分门别类地处理素材,把相同或相近主题的素材归为一类。素材的形式可以是编排的目录、日记等文字载体,也可以是图片、音像软件和网络资源等。假以时日,就能逐渐建立起强大的李乡文化作文资源素材库。只要仓库中堆满了“粮草”和“米”,军队还用愁饿着肚子打仗吗?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种薄收”“厚积薄发”。

五、要多写,书写“我眼中的李乡”

1.要多写。读不能代替写,要写好文章,要尽可能多写,全情投入地写,坚持写。写多了,自然就熟能生巧,写作水平也就提升得越快。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的语言运用创造条件,激励学生把积累的语言和获得的感受写出来,充分运用本地熟悉的素材,逐步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习惯。

2.要多修改。好的作品是经过反复推敲和修改而成的,会让作文从平庸中脱颖而出。多改,并不是依赖老师给学生改,而是要求学生自己修改。小的方面,改字、词、句、标点;大的方面,要从整体着眼,比如结构、条理、思想内容等。

六、注重素材、得意之作的交流分享

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我们可引导学生利用本地网站了解本地信息并上传自己的得意之作,也可以创建班级Q群,进行讨论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2.发挥班级“学习园地”应有的作用。我们定期把学生搜集的精彩材料及学生的精彩之作在“学习园地”上展示,能激起他们的参与热情,引发兴趣。让学生学会和大家分享学习,并感受到和大家分享的快乐。我们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展示不同层次学生的亮点,切忌少数学生唱主角,多数学生充当旁观者。

第5篇

一、农村小学生作文的现状和分析

(一)学生学写作文的优势

首先,其实我们农村的孩子身边就有很好的写作资源。就好像我们的一个三年级学生在她的日记上写道:今天我上学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怪事,就是路边有一种草,叶子很细,绿绿的,就像春天刚刚长出的嫩嫩的草芽,可爱极了!花是粉红色的圆圆的小球,花边有点金色的粉末,美丽极了。它的叶柄是朱红色的,上面还带有小刺,像玫瑰花的柄,不留心就会被刺到。轻轻碰一下它的叶子,它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似的合拢起来。起初我不觉察,可是碰了几棵都是这样。你看,这种意外的观察,城市的孩子是没法碰到的。于是我趁着这股东风,鼓励学生多观察,并把自己的新发现写在自己的日记上。这就是农村的优势所在。

(二)学生学写作文的劣势

1.表现在作文题材的雷同、单一

相对城市孩子而言,农村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孩子见得少,听得少,读得也少,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所以学生的作文很多时候题材都是雷同的,内容单一。

2.作文内容的贫乏,有大、空、抄的弊病,缺乏真情实感

学生很喜欢找来一些作文书、作文刊物照搬照抄,根本不是自己亲身经历,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二、策略

(一)为孩子的作文找活水之一――挖掘生活资源,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1.欣赏田园风光,谈家乡之美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如教《写一处自然景观》这篇作文时,我用课件出示我们在村里照的图画:河边的翠竹,绿油油的菜地,果实累累的香蕉地,又高又直的甘蔗地……他们都为之惊叹了,接着就议论纷纷,有的说:太美了,这些景是在哪儿?有的说:这景我好像在哪见过。让他们议论完后我就说:“其实这景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我们村子里,只要平时大家细心留意,细心观察,美景就在我们的身边。”课后我让学生用图画把村子里最美的地方画下来。经过这样的观察和描画,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2.挖掘生活中的趣事

文学艺术讲究“真、善、美”第一位是“真”。只有真的,才是善的,才是美的。他平时是一个贪玩又调皮捣蛋的孩子,学习吊儿郎当,作文更马虎了,可是这次他却写得很生动。文章写道:“今天妈妈交代我一个任务,记得放学时喂一下小鸡。我一放学回家,就看见那群小鸡已经饿得不得了。于是我很不情愿地拿起中午吃剩的饭就去喂,这时,我突然间萌生了一个坏念头:何不捉弄一下它们呢。于是我拿来一条线,把准备好的饭搓成一颗颗小饭团绑在一条线上,引小鸡来吃,只见那饿得不得了的小鸡见了就去抢着吃,根本不知我的“诡计”。小鸡咬住饭团,我立刻把小鸡“钓”起来,这样,一只只小鸡给我“钓”起来又摔下来,摔得呱呱叫了,我心里不知多高兴。正在我高兴时,妈妈回来了。我的屁股开了花。我把握好这机会,在班里表扬了这个学生:虽然这件事是有c恶作剧的成分,不过他把握住这件生活的小事来写,非常好,同学们也可以多找一下生活中的题材。

(二)为孩子的作文找活水之二――快乐阅读,快乐积累

1.让学生快乐读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为此,我班成立了“快乐读书”俱乐部,学生把自己的课外读物都捐献出来,成了班内所有学生的公共读物,让学生尽可能涉猎多方面的知识。而且班里还设立了一个读书奖励办法,谁看得书多,老师就奖励一本他一本书,每个星期评一次。目前,一股争读书、爱读书的氛围在我班已经初步形成。

2.快乐积累

(1)从课外书中积累。我们要多想办法为学生建立一个外阅读的平台。因为农村学生语言底子薄,孩子更需要读书,有好书相伴,犹如结交了一位良师益友,在孩子苍白的生活中填充一些亮色,这是孩子一生的幸福。具体的方法在阅读时摘录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为了鼓励学生积极积累,定期举办优秀积累作品展。

(2)加强课外练笔,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积累

第6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作文 创新 自主

探究性学习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当成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是与直接接受式的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生来就有一种好奇的倾向,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传统的教学多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它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而探究性学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语文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

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作文教学的随意性

作文教学中,常常会见到这样一种令人深思的现象:在每学期初制定教学计划时,只是粗粗的计划写多少篇,至于写什么,怎么写,一切都不甚了了。于是,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什么时候想起来写就写,或者是什么时候没备好课就改上作文课,有时候看到一个好题目就心痒痒也来写写。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一个学期有写五六篇作文的,也有写两三篇的。作文教学的随意与无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文教学的无计划无系统必然导致教学的高耗低效甚至失败。

二、作文教学的功利性。

作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写作练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思想。中考、高考话题作文一出现,指挥棒转了,作文教学马上跟着转。于是,从初一到高三,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甚至连小学也开始出现话题作文了。试想想,这正常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话题作文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许多学生不会写有明确文体特征的文章,只会生搬硬套或是胡编乱造了。可见高中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制约了他的良性发展。

三、文本意识的约束性。

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将从事写作理论研究的理论当成教学的指导方针,强行向学生灌输了文本的条条框框,形成了诸如议论模式(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中间用并列或层进的方式论证,最后总结全文)之类的模式化作文。更有甚者,挖空心思的寻找作文的“格”,诸如“20句快速记叙文”、“15句议论文成文描红”、“排比段式散文”之类应运而生,泛滥成灾。

纵观我们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教学点是封闭型的,重课堂轻课外,为分数,为应试,为升学;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出题学生写,学生习作教师评。这种落后的作文教学模式使孩子们失去了广阔的时空,致使学生被动作文,心态消极,生编硬造。这种境况使他们无法撷取更生动的作文素材,因而每当作文的时候,“干瘪的作文素材仓库”使他们感到“囊中羞涩”,言之无物。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一、激趣,自主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常常把学生关在教室里,照老师的命题,按一定的指导程序进行写作。客观生活中许多鲜活的东西,常被传统教学所制约,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和探究的心理得不到激活,只能闭门造车,写起作文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或者空话连篇,对作文常感到索然无味。我们应该在作文教学中,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去探究有关问题后,再进行写作。这样,每一次探索,学生都有很多发现,很多收获,写起作文自然会言之不尽,兴趣盎然。如有一次我们让学生写秋天,可是我们却不曾深深的体会秋天带给我们的感觉,如果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写,看到的只是高高的书本,学生自然会无从下笔。在教学中,我就先引导学生总结文人对秋天的感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让学生看关于秋天的画面,把直观形象的画面引入课堂,再结合课外活动,让他们分组走进校园中的秋天,使秋天的人文、自然景观直接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获得了丰富的资料和深刻的感受,自然有不少话欲倾注于笔端,写起文章言之有物、抒之有情,议之有理。

二、鼓励创新,大胆探索。

探究是一种发现性的学习,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以探究问题为载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阅读资料等方法,获得与作文内容有关的更多的信息资料,这就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写出的作文不仅内容丰富生动,而且有真情实感,让人耳目一新。应该说,创新探索贯穿于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构思、作文,小组修改等。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叫是探究性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了。在探究学习中,首先要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问题和学习伙伴,再组成若干小组,进行探究。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所处的环境、个性、兴趣爱好不同,在探究中关注点也不尽相同,获得的材料感受、体验也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小组成员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要把小组成员中个人获取的信息资料与他人进行交流,以丰富大家的写作材料。同时,在向别人表述自己的感受的时候也要珍视别人的感受,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

四、关注过程,健全人格

第7篇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流,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愿活泼地流个不停。”这是他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思想的深刻阐述。的确,生活是一本大书,一个大舞台,离我们很近,与学生很熟,它拥有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要引导学生打开思维之门,主动、快乐地写好作文,必须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让学生融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抒写生活。

一、开展活动,让学生参与生活。

经常组织或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可以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地参与,真实的情感在作文中就能自然地流露出来。在“记一次活动”的作文课上,我把课堂搬到操场上,叫学生做自己最喜欢的游戏。同学生兴奋不已,活蹦乱跳地做起了丢手绢、老鹰捉小鸡、跳皮筋等游戏。做完了游戏,回到教室里,同学们还津津乐道地回味着游戏的精彩部分。这时,我开始引导:“同学们,做游戏可真开心呀,现在我们把刚才做游戏的过程写下来好吗?”由于是亲身经历,真心投入,同学们自然乐意写,没等我把要求说完,教室里就鸦雀无声了,笔在纸上欢快地跳跃起来。我在教室里巡视,只见同学们写道:“……黄亮身子半蹲,睁大眼睛,张开大嘴,表情凶恶,五指弯曲,活像一只又饥又渴的老鹰,而李明怒目圆瞪,张开双臂和若大的‘翅膀’保护着身后的‘小鸡’们……”;“冯艳把手帕轻轻地放在的身后,便使劲向前奔跑,一眨眼工夫,就跑了一圈,等有所发觉时,冯艳已飞一般地抓住了她……哈哈,要向大家表演节目了。”这样改变了学生认为作文难的惧怕心理,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让学生乐学乐写。同时,还可以利用中队会、课余时间开展其它有意义的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我为集体做好事、争做活雷锋、班级小歌手大赛等等,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参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真实感受,快乐地作文。

二、走进自然,让学生感悟生活。

自然是万物之本,在自然界,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奇妙的变化。万物的繁衍,四季的变换,记录着自然的循环往复。让学生走进自然、感悟自然的俊美和神奇,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写出质朴的文章来。写四季景色,我把学生带入辽阔的原野、静寂的乡村,让学生仔细观察,从小草的顽强、稻禾的蓬勃、红叶的辉煌、寒风的潇瑟中体验四季之美;写自然景观,让学生走进夕阳的余晖,欣赏壮观的火烧云,让学生看风、听雨,感受季节变换,写作文片段。教学《养花》一文后,我让学生亲自种一盆自己喜欢的花,并记录好花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及自己的感受,两个月后,同学们每个人的《种花日记》都是几大篇,文笔朴实,感受深刻,既提高了作文水平,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走进社会,让学生体会生活。

社会生活精彩纷呈,复杂多样,各行各业、人间世事,千姿百态。学生也生活在社会之中。父母的言行,邻里之间发生的事情,集市上的新鲜事,生意买卖等很多事都让他们亲身经历、感受、熟悉,这给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记一个人”或“记一件事”的作文课之前,利用午休时间,我把学生带到热闹的集市,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集市上的人或事,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特点来观察,看清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由于同学们目的明确,对象广泛,观察仔细写出了农民、小贩、生意人等不同人物的特点,活灵活现;写出的事情生动、具体,思路清晰。这样,让学生充分体验了社会生活,积累了素材,增长了见识。

四、劳动实践,让学生体验生活。

劳动可以创造一切,更重要的是劳动可以让人拥有真实的情感体验。有了这些欢乐的、愉悦的、失败的、成功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真正抒发出自己的情感来,写出来的文章才有血有肉。如写《一件有意义的事》,如果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凭空想象,写出的作文不一定有顺序,也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为了让每个学生参与,我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回到家里,亲手做一件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然后再把做的事情的经过具体地写下来。第二天,同学们交来了让我满意的作文:有的写了回家后看见爸爸妈妈很忙,没时间做晚饭,于是他学着好了晚饭,他认为有意义;有位同学写道:家乡的一口井里掉进了一只死老鼠,回家后,他约了几个小伙伴,拿了工具把死老鼠夹上来,舀了井里的水,并用生石灰消了毒,他们认为这样有意义……。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体验了生活,感受到了快乐,也写出了内容充实的好文章。

五、动手设计,让学生创造生活。

第8篇

关键词:阅读 语言表达 素材 生活 情感 语言

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

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

有位作家,曾用这样的一幅对联形容作文时的情景。作文真的如此痛苦吗?学生怕写,老师怕教。主要原因有三:(1)应试教育的痕迹明显。作文教学念念不忘高考指挥棒,训练单一,模式陈旧,训练过程封闭、残缺、单一;(2)老师怕教怕批作文有畏难情绪,也有的急功近利,舍本求末,不从开源上做文章,而是领学生走概念化、模式化的套路;(3)学生的问题,阅读量小,生活面窄,积累太少,对写好作文缺乏兴趣和信心。大量事实证明,写作已经成为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瓶颈”,改革写作教学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读与写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通过阅读,学习语言表达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在理解字词、文言句子的基础上,领悟作品的内涵,学习它的语言表达。如《孔乙己》一文,鲁迅笔下孔乙己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身材高大,脸色青白,一部乱蓬蓬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鲁迅先生惜墨如金,寥寥几笔即勾画出了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摧残的读书人的没落形象,人物外貌描写出神入化。可以在阅读后组织学生学习语言表达,对身边熟悉的人进行外貌描写,作一个作文片段训练。再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道:雪下得正紧。“紧”字极妙,写场景写雪势一字尽矣!行文多么简洁而传神。再如,《劝学》《阿房宫赋》等文章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使语势足,语意明,读之酣畅。学生就会潜移默化,深受其影响。

总之,不同体裁的文章有其不同的语言表达特色,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即使是同一作家在不同的情感里,语言表达也不尽相同。通过阅读可以加深体会,受其影响,进而应用于写作,这样才真正是达到了读与写的完美结合。

二、通过品读,积累作文素材

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起来就比较容易。”写作是有弹性的。素材匮乏,写起文章来就会搔首抓耳,江郎才尽;素材丰富,写起文章来就会逢山开路, 遇水搭桥,文思泉涌。学生要写好作文, 必须做“杂食”动物,广泛涉猎,不断“充电”。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酿蜜”, 还应指导学生“采花”。我们不妨给学生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从“题海”中爬上来,从“作业堆”里钻出来, 加强阅读。

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训练语言的多样性,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再加之学生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学生遣词造句就会灵活多变,语言表达也会异彩纷呈,飞跃而又畅达。除此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在自己文章中灵活的引用名言警句以及旋律优美、健康积极的校园歌曲的歌词,从而增加文章的深度,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拓宽学生的语言思维。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生动而形象,自然而活泼。

三、通过悟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有人说:“语文就是生活,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 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臧克家说过:“生活是海洋,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

感受就是体会,也就是用心去琢磨、去品味、去体验、去发现。观察是感受的基础,感受是观察的深入。生活中,一种自然景观,一件平凡小事,一个甜甜的微笑, 一声轻轻的叹息只要我们用心去品味, 就会因观察者的不同而产生各自不同的内心感受;只要我们善于捕捉这些细腻的情感波动和微妙的情绪变化,就会找到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因此,在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处理段落大意,记载中心思想。更应留心观察作者是怎样生活的,作者是如何用心感受生活, 对生活“细嚼慢咽”的,作者又是如何敏捷地捕捉内心情感变化的瞬间,抒写成文的。如《游褒禅山记》作者怎样写游历过程,又是怎样引发议论的,那就是善于感受生活,由日常小事引起情感波动的极佳范例。悟读玩味,深思慎学,方能在单调枯燥的生活中通过书籍神游千里,思接万载,方能学习名家文思文路文意从而写出好的作文来。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佳文美文,通过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深入思考,进而使学生能从特殊中发现一般, 从偶然中发现必然, 从现象中挖掘本质。

四、通过自读互读,修改评析作文

海德格尔有句话:“语言是存在的寓所。”离开语言,抛弃文本,一切内涵意蕴也就消失殆尽了。有老师在讲述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歌时,将其翻译了一遍:“很多很多的山上没有鸟飞了,千万条道路上见不到人影,只有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披着蓑衣的老头。尽管天下着大雪,江水冷冷的,但他还是一个人在钓鱼。”意思虽翻译的不错,但原文的意境却全部丧失了。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要耐读,才成其为好文章。

面对学生作文,不妨让学生自己做忠实的读者――认真阅读;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再做客观的评论家――评论具体中肯。通过自读、互读,使学生既看到长处,又知道存在的问题及怎样修改。在评价上,可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诸多模式。尤其是学生互评,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极好方式。一开始时就可以通读一遍让学生找出文中写得好的句子,用得好的词、典故,指出好处。与此同时,让学生学会修改文章的不足,可以从修改字、词、句入手,把用错的标点符号、错别字、不通的句子改过来,这也是一种锻炼,学生能由别人的不足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学生改完后,两三人相互交换、再读一遍进行评改,有不同意见相互进行讨论,在争议较大一时拿不出具体意见时,老师可参与讨论。改完字词句后再修改段落结构,最后下评语,把自己对这篇文章得失的看法表达出来,改完后还要相互交流(改的好的加以吸收,不好的找准原因),把评改的心得与别人交流,通过这样的互评,借他人之酒,浇自己心中块垒。最后再读一遍,体味作文与名家文章的差距所在,找出努力的方向。

总之,阅读有两个功能:一是为读的能力而读,一是为写的能力而读。实现第二个功能,阅读与写作就结合了起来。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每天读一点,每天写一点,长期坚持,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在读中汲取精神营养,提升精神境界,增加知识的内存,学习优秀的表达技巧;多写――在反复历练中体味揣摩写作要领,使写作技巧熟练,各种文章常写常通。

参考文献:

[1]材料作文教学设计.

[2]中学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3]怎样写好作文.

第9篇

一、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开创一片清新的天地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当然,在如此浩繁丰富的资源群当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资源,只能是人的资源,即教师与学生。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课堂上机智的点拨是一种课程资源开发,学生能动地学习和相互启迪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注意的是,把学生作为资源,意味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课堂上宜根据生成随时对预设进行调整,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此外,语文课程资源还包括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网络、展览馆等等。

语文课程又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的课程,凡是现实生活中有的且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如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家庭生活与日常生活话题都是学习语文的活水源泉。而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等都是语文课程的宝贵资源。如何让资源为己所用,关键在于师生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树立大语文的学习观念,因为生活处处皆语文,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

二、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掘永远的活水

在课程内容上,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家庭的、自然界的、社会生活中的,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源远流长的淙淙溪流。

策略1:倡导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利用课堂资源

我们在合理利用好语文教材的同时,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要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自由读写课,课外识字交流与展示,故事会、朗诵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策略2:拓展教育时空,开发校本资源

校园中语文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校内的课程资源包括校园历史、校园景观、图书馆、红领巾广播站、校园网、校内师生的活动等。松阳县实验小学历经百年的积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建设,丰富多彩的中队活动,毓秀社团活动等。

此外,我校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也是难能可贵的语文课程资源。我们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的同时,也可开展专题读写活动。2005年是我校的百年华诞,校庆期间,我们组织了“钟灵毓秀100年”专题活动,如“学习校史”、“访问身边的校友,给校友写信”等,让学生了解百年老校的辉煌历史。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庆宣传、书画展、花卉展、校庆典礼等活动,活动后及时让学生畅谈感受,写一写活动作文,学生下笔如有神,而且文章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激动和自豪之情。如此鲜活的课程资源,我们怎么舍得与它擦肩而过呢!

策略3:打开校门学语文,丰富语文实践活动资源

生活是一本丰厚的书籍,是学习的大课堂。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去,为学生的学习插上一对强有力的翅膀。我校每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包括观察小动物、环保行动、越野挑战赛、今天我当家和参观浙南茶叶市场等。这是语文与生活连接的桥梁,是做人与学文的融合剂,更是学习语文的鲜活的课程资源。组织这类实践活动,首先重在体验,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同时,让学生把这些体验写下来或办小报,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

松古平原,青山绿树花映红;鱼米之乡,虾肥粟丰人欢笑。自古以来以农业发展为主的松阳,农耕文化在这儿源远流长。本学年,我校在望松乡中心小学建立了农耕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在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同学们参与春耕秋收等活动,体验劳动的快乐与艰辛。在农耕文化展览室,大家认识了风柜、犁、耙等古老农具,不少同学还兴致勃勃地磨起了豆腐……这种体验活动带给学生的惊喜难道能用课本知识来衡量吗?转贴于

策略4: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扩充学习资源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成为不可缺少的语文课程资源。学生们课后也可以经常上网查询各种学习资料,完成一些有益的研究性课题的作业,使语文学习彰显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之中。如上了《太阳》一文,便开展了“我对太阳知多少”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学习《台湾蝴蝶甲天下》前,学生上网查看五彩缤纷的蝴蝶图片,自主阅读相关资料,激发兴趣。课后开展以“可爱的宝岛”为主题的网上阅读活动,收效显著。

另外,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为我们提供了紧扣时代脉搏的课程资源。看电视几乎是每个孩子都非常感兴趣的活动,许多优秀的电视节目知识性很强,又引人入胜,深受孩子们喜爱,我根据学习需要有选择有指导地让学生集体观看。如看了动画片《猫和老鼠》之后,我让学生写一写《猫和老鼠新编》,学生笔下的文章同样极富想像力和创造力,而且妙趣横生。在他们看来,写这样的作文是一种享受。此外,如对北京奥运文化、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等鲜活的重要的事件,还有战争与和平、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有价值的社会现实,我们可以组织“新闻会”、讨论会等活动,让学生在用语文的同时,关注社会,学会做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读书人。

三、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开设一道亮丽的风景

应当看到,校本课程的开发,给教师提出了极具挑战性的问题。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备齐的教科书,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会编有地方特色的语文课程。

丽水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犹如徐徐展开的一幅返朴归真、重回自然的美丽画卷,为我们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构建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应关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开发。

1.开发自然资源,走进自然用语文。学校开门办教育,学生开门学语文。丽水自然资源丰富,拥有缙云仙都、丽水南明山、青田石门洞等名胜风景区,800里瓯江,流出了一缕缕清纯,淌下了一片片绿韵。我们可根据“仙都石笋”、“石门飞瀑”、“箬寮原始林”等绿谷十大景点开设自然景观地方课程。松阳历史悠久,山川秀美,被世人称为“金瓯玉盘”,是浙南的桃花园。拥有石仓古民居、竹源瀑布群、板桥畲乡情等十大摄影创作基地。我们可凭借极具历史内涵的山水景观,开设“摄影”地方课程。让可结合首届特产之乡——中国香菇之乡、中国青瓷之乡、中国宝剑之乡、中国石雕之乡、中国木制玩具之乡、松阳晒红烟、绿茶等地方特产创设绿谷特色经济地方课程。让学生走进自然,拥抱自然,在天地阅览室里学语文、用语文,不仅拓宽了教育时空,激发了兴趣,提高了效率,而且增进了对家乡的了解,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10篇

对于作文教学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浅谈以下几点:

一、指导观察生活,激发写作兴趣

作文源于生活,学生害怕作文,一个根本原因是觉得没啥可写。要是指导学生观察自然生活,帮助学生找米下锅,那他们就会感到写作其实并非难事,也就有了写作的兴趣。

1、观察自然景观,激发写作兴趣。

大自然以它绚丽的色彩、动听的音响、美好的形象感染着学生,这些是发展学生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源泉。据此,教师根据教材中有关作文训练要求,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如春天带领学生观察学校周围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燕子北归等春天的足迹,感受春的气息。秋天,组织学生观察上学途经的山坡上盛开的山、田野里丰收的景象。冬天下雪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欣赏雪景,在雪地里尽情堆雪人、打雪仗……通过这些观察,学生有了第一手的材料,然后根据课本要求,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学生很快就写出了生动、具体的习作。

2、观察身边生活,提高写作兴趣。

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平时学生写作文之所以常常三言两语,无话可说,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对生活缺乏观察,甚至对家人、老师和同学这些熟悉的人物都缺乏观察。有一回布置学生写《我的老师》,在学生的笔下的教师大都是中等身体,不胖不瘦,不高不矮,都是满面笑容、和蔼可亲……针对这个问题,评讲作文时,我先把外貌描写几乎相同的作文读一读,然后说,这里有的是写语文老师,有的是写数学老师、英语老师,最后问学生三位任科老师(形态各异)是否是三胞胎?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此时,学生才意识到,因缺少认真的观察,连老师的外貌也不大清楚。为此,我启发学生写人物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这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一周后,再写同题作文,学生觉得这次的作文好写了,有东西写了,再读学生作文时,同学们都能异口同声地准确地说出文中写的是哪位老师。如此巧妙地将作文教学寓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生不再为无米下锅而发愁,写出来的作文也就真实、具体。

二、借助教材,引导阅读欣赏,诱导写作兴趣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好的文章对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充分利用课文的感染力和诱导作用,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会有很好的帮助。

首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字优美,感情丰富。教学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从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到精读课文再到理解、复述、讲解这就包含一定的欣赏。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技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引导学生认真理解课文的生动内容,仔细体会作者的匠心,使学生在增进技能、吸取知识的同时,不断增添写作兴趣。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课文时,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了解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西沙群岛的美丽风景和丰富物产等特点后,教师又引导他们分析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来写景物特点,表达作者对景点的喜爱之情的。这样,学生不仅喜欢小兴安岭和西沙群岛,更想把自己喜爱的景物写出来介绍给同学,一个个跃跃欲试。教师抓住这个机会,带领学生到海边观察大海的美丽景色,先让学生现场口头描述,回校后再写下来,不到半个小时大部分学生就完成了习作。

三、指导新颖,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积极诱发学生产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至关重要。例如,在“我发现的……”的习作中我是这样指导的。课伊始,我提出问题:“现在外面刮得是什么风?”(早晨时刮的是南风,现在却刮起了北风。)学生回答后,我指出:“有的同学之所以回答正确,是因为他们留心了周围事物。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牛顿因为发现苹果落地的秘密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们就会给人们带来多少惊喜。可见发现是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个本领,谁就有可能成为有本事的人。正值童年的你们,一定也有自己独特的、有趣的发现,想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学生听后纷纷举手抢着说。如此导课,不仅抓住了关键,而且更好地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四、评价鼓励,促进兴趣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实践中发展的。抓住闪光点及时给予良好的评价,就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兴趣愈加浓厚。如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新发现时,我会说:“你真是个有心人,或老师佩服你!或祝你成功!或继续下去,你可能成为有本领的人……”。学生的兴趣立时增添了,思路拓展了,从而达到发现智能,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习作中乐说、爱写、好评的内驱力。

第11篇

关于剪纸的作文范例【1】

剪纸是一门艺术,但很少有人懂它。

现在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剪纸吧!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证,证实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1100年。

过去剪纸常用于民俗活动和宗教仪式。

而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以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

由于地域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的不同,全国各地剪纸存在不同的风格,而广东佛山剪纸就是其中的一种。

佛山剪纸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明朝时期。

从明代起佛山剪纸艺术在民间广泛流传,并远销南洋各国。

佛山剪纸按其制作原料和方法的不同,分别有铜衬、纸衬、纸写、铜写、银写、木刻套印、铜凿、染色、纯色等九大类。

剪纸分为阴刻和阳刻两种不同的剪纸表现方法,可以剪人物、花草、动物等。

要想学好剪纸,先要学好它的基本功:绘画,等绘画过关后就可以开始学习最简单的用剪刀来剪。

剪纸艺术中的基本符号有小圆孔、月牙形、锯齿形、柳叶形、水滴形和三角形。

等绘画和用剪刀剪的基本功都练得很好之后,就可以尝试着用刻刀刻了,但是用刻刀时一定要非常小心。

我以前所就读的学校三年前就开始开设了剪纸这门学科,因此学校的同学和老师的剪纸都非常出色。

《圣诞琴声》、《收获》、《花舞》等作品都是我们学校的师生精心创作出来的,在多次剪纸比赛中获奖。

剪纸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现在已被列为省首批文化遗产重点抢救对象,让我们用心去学,用心去剪,做好剪纸传承的接班人吧!

关于剪纸的作文范例【2】

剪纸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的装饰艺术。

和刺绣一样,它是智慧和技巧的结晶,又蕴涵着生活的美。

其实,剪纸也并非一桩难事,只要经常动手,坚持下来,就会功到自然成。

那么究竟该怎样剪纸呢?

剪纸,选用工具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根据造型先进行纸张的折盈。

例如,剪四方形的,对折再对折;五方形的,对折后,再按1:3的比例折成‘’V”形。

折一定要折得整齐、严实,并要压平。

初学者可先将花纹用淡笔画上。

第三步,根据画出的笔印剪。

花样应多采用曲条纹,因为曲条纹往往耐看,富有流动感。

在剪的过程中,手对纸的转动要和剪的方向配合好,胆大而心细,这样剪出的纹路才清晰连贯。

最后,除去多余的部分,再剪出一个外框。

这时,一件小小的作品即告完成。

对于另一类剪纸,也就是画面形的,如一个人物或动物,一座房屋,山、树等的具体形象的剪纸,更需要作者的细心。

若是临摹,首先需把画面搬出,可利用铅笔涂印的方法;若是自我创作,则先要构思画面。

它不同于画图,有的地方必须巧妙地连接,且不伤大局,否则一脱节就不能称之为剪纸了。

值得注意的是,剪时不要先剪大块的部分,应先从细小的部分着手,由小及大,最后剪出外轮廓,否则细小部分不易固定,易剪坏而前功尽弃。

剪出的作品可以收藏在书中或空白笔记本中,夹在两页之间,上面再攫上一层半透明的纸,保持整洁。

待心静时翻阅欣赏,嘿,?那才是其乐无穷呢!

学习剪纸,可以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品性:精细、专注、耐心、灵活等。

在不断实践中,’你会感受到剪纸艺术乐趣无穷。

关于剪纸的作文范例【3】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不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了。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

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鸟,虫,鱼,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

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

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喜”、“寿”等贴在窗户上,门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

一只穿着彩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发现它在偷灯油。

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对似的,葫芦里的灯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从灯台上跳下来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剑似的舌头贪婪的舔着地上的灯油,那滑稽的样子真是逗人喜爱!

剪纸艺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就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来夸赞。

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

第12篇

【关键词】生活 习作 素材 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离开了学生丰富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学生的习作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流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流水自然会活泼的流个不息。”这就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写作题材来源于生活,习作教学应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习作,在学习习作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而传统的习作教学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思维的同一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与思维发展。使不少学生讨厌作文,害怕作文。写作文时,就会出现仿范文,抄范文,造作文的情况。我对本班39名学生做了一个小调查,情况如下: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留心生活,善于观察的占少数,一般学生对学校里、社会、家庭生活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并未达到留心观察的地步,只是处于似听非听,似见非见,似想非想的状态。因此,习作教学呼唤在生活中习作,将习作引向生活,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充分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的闪光点;指导学生提炼生活,将生活引向作文,用作文来表现生活;提供展示舞台,焕发写作热情,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一、让习作走向生活

叶圣陶指出:“生活充实,才会表达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学生作文是否有创意,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历是否丰富。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深入实践,观察体验生活,使“源头活水”常新。

1.走进生活,摄取素材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生活积累对于写作是多么的重要。为了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我们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现实,在生活中摄取素材。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

(1)开展多彩活动,激发生活乐趣。班队集体活动是学生生活的极重要的M成部分,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往往会给学生生活带来乐趣,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此,我常常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工厂,投宿农村,访问军营,参加公益活动,游览风景名胜,开展登山、划船、野炊、采集动植物标本等各种活动,给他们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激发他们热爱学校生活的情怀,为大胆描写自己的生活提供丰富的素材。

(2)指导过好双休,丰富生活体验。双休日是学生自由活动的好时机,我便在班内建立五个“一”的双休达标活动(学一种家务,种一盆花草,帮助一个有困难的人,参加一次志愿者活动,为“创建”××出一份力)制订双休日活动计划,组织去农村观光,到郊外游览、垂钓,去文庙看展览,去黄山爬山;在家做实验,推动全班双休日有意义开展,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摄取了写作素材。

(3)争取家长配合,拓展生活空间。只有家长的支持,班队活动,双休日活动的开展才有保证。每逢家访和开家长会时,我总要求家长有意识地在平时带领孩子接触社会,参与生活。如一家人去野炊、郊游;放心大胆地让孩子购买物品或干家务活;带领孩子外出参观、旅游,并积极支持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及双休日活动。聘请热心家长做校外辅导员,让家长人人参与,为丰富孩子的生活出力,创造机会,拓展空间,提供指导,使学生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在欢声笑语中体验生活,摄取素材。

2.观察生活,丰富素材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目标。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形形的自然景观、社会现象、人类活动等,这都会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善于从身边人、事中挖掘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为生活中的感动而记录、丰富素材。

(1)指导按顺序观察。利用课文中写景状物,记人叙事等文章,让学生学习如何有顺序地进行观察,懂得观察空间采用方位顺序,一个事物可以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也可以先背景后主要事物,等等。在实践中掌握观察方法的操作,让学生学会选择方法有序进行观察。

(2)指导抓特点观察。观察事物不但要全面,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比较法来总结事物的特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提高观察的质量。让学生在学用中不断掌握抓特点观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