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展经济与管理

会展经济与管理

时间:2023-05-29 17:41: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展经济与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展经济与管理

第1篇

一、前言

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对发开发水平逐步提高背景下,会展行业也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也带来诸多发展契机,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对于会展行业来讲,看似高效、顺利的发展过程,其实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风险管理。

二、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速度较快,当前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并在总体上以年均百分之二十的速度递增,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也带来了诸多发展契机,专业的会展场馆也在不断完善。

(二)办展水平上。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办展水平与专业化展览比重也在不断提升,展览规模与知名度也在不断增加。

(三)经济效益上。在推动地区经济贸易合作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大幅度的提升了经济效益。在世博会后,我国会展虽然获得诸多的发展契机,但是也没有盲目的去办展,而是着重考虑了办展质量,将质量与效益放在同等地位。相比于前几年,我国当前的办展质量已经得到了显著提升,并且是在不减少展会数量的基础上,逐步的提升办展质量。

(四)在地区分布上。我国会展经济由于刚发展出一定规模,展会地点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和北京,东南沿海地区也有零星的分布。这三个地区以自身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具有的优势,其三个地区的会展总收入往往能够占据全国会展收入的百分之九十左右。

三、会展经济风险管理措施

(一)宏观风险

宏观风险主要涉及到会展和社会效益产生的风险。作为一种具有很强联动性的行业,会展的举办,能够带动该地区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地区的就业率与GDP都会有所增长,因此,会展企业若经济效益不佳,不能一味的否定会展自身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

对于这类风险的管理来讲,首先应对会展存在的宏观风险进行合理评价,不仅要对会展行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进行量化考核,还要对相关的边缘产业的宏观经济效益进行科学的考核分析。其次,在规避宏观风险时应着重考虑机会成本问题。机会成本,主要是指会展企业为了投资某项目,希望从中获得更高的效益,而放弃另外一个项目。而为了尽可能的规避宏观风险,且必须要对机会成本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将会展投资可获得的经济收益与其他项目能够取得收益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在获得理想投资收益的同时,更好的规避会展可能产生的宏观风险。

面对会展可能产生的宏观风险,政府也应该做出正确的取舍。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会展行业的发展往往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并在发展给予一定引导。但这种支持与引导必须要掌握好范围,在会展经济发展中,应在那些方面、给予多大程度的帮助与引导,才能够对其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政府应给予重点考虑的。另外,会展经济作为一种服务性产业,政府也应该充分利用其优势,结合地区客观条件,在努力发展会展产业的基础上,还要建立相应的基础设施,不断优化会展管理机构,进而使其发展能够全面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建立起完善的会展行业规则。

(二)微观风险

对于会展的微观风险来讲,首先应明确会展企业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并做出细致的分析。通过利用相关公式的计算,会展专家提出,会展企业获得的收入,税后的利润应控制在所得收入的百分之三是以上,若该说法成立,那么百分之三十的税后收入也就是会展行业可能面临的风险临界点。

1、企业应明确自身的独特优势,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面对炙手可热的会展行业,很多中小企业都想加入其中,而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常常是不择手段,进而导致会展市场陷入了恶性竞争的局面,严重制约着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企业不能一味的投机取巧,针对自己具有的独特优势,制定出科学的发展目标。

2、为了更好的规避微观风险的产生,在时间上,企业应尽可能的错开同类会展。一般的会展企业竞争的都是同一产业下的会展项目,不是不同展会项目。而同类会展项目,其展商与参观者通常都是相同的,面对这种不具绝对优势的竞争,普通展会是无法与同类的知名展会进行竞争的。因此,必须要在时间上错开同类展会。

3、政府及相关管理机构应积极倡导会展行业的良性竞争,坚决抵制恶性竞争与垄断组织,从而促进会展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而且,只有建立起完善、良性的行业竞争机制,会展企业、参展商,以及购买者的权益才能够得到有力保障,才能够获得高品质的服务。另外,良性竞争机制的建立,也有助于实现企业之间的优胜略汰,促进各会展企业能够积极通过正当手段与路径来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第2篇

2000年以来,关于我国高等院校会展专业的设置、批审、专业性质、专业归类问题,引起了行业内较大的关注,为此笔者多次与国家教育部负责人探讨。2005年3月20日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张庆国副处长对此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会展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充分重视,从2003年已经开始作为目录外专业在一部分大学进行试点。

根据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教育工作基本指导性文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所知,与会展专业相关的专业名称有“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艺术与技术”两种。其中“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专业代码是 110311 S,11为学科门类“管理学”,1103为“公共管理类”,“会展艺术与技术" 的专业代码是050427S,05为“文学”学科门类, 0504艺术类, S均表示在少数学校试点。

查找教高函〔2004〕3号和教高函[2005]7号“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名单”两份重要文件的附件1而知,2003年经过教育部批准的“会展专业”试点全国高校本科学校有2所,即上海外贸学院、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为3所,他们是沈阳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广西财经学院。此外,2004年全国还有317个申请设立的新专业未能获得教育部的批准,在这些没有获得批准的新专业中,共涉及全国200多所大专院校,2004年度经教育部审批不同意设置的“会展专业”的学校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四所大学。根据教育部教高函〔2004〕3号文件中的意见,没有同意增设专业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完善、专业论证不够充分,新专业的名称不够科学规范,以及有些专业布点过多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广州、杭州、四川、重庆、哈尔滨、昆明等地有50-60余所大专院校设立了会展专业和专业方向,对于开设会展管理专业或者会展管理专业方向的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来讲,连续两年来5所大学新专业的申报成功,无疑给各个学校开展会展专业建设工作提供了成功的案例,是一个积极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引导会展专业的健康发展,至于该专业的专业布点、学科属性、专业建设、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教材建设、科研建设、招生就业等相关问题,有待相关部门和专家进一步探讨。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会展专业能够办出特色,由更多开设会展专业的学校入能够通过国家教育部审批正式开展专业招生,也希望正在选择未来大学专业的学生更多的关注会展专业,投生我国的会展事业。

2003年教育部批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校名单

853 上海师范大学 110311S 会展经济与管理 四年 管理学 865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110311S 会经济与管理 四年 管理学

2004年教育部批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校名单

478 沈阳师范大学 110311S 会展经济与管理 四年 管理学 751 上海大学 050427S 会展艺术与技术 四年 文学 1988 广西财经学院 110311S 会展经济与管理 四年 管理学

2004年度经教育部审批不同意设置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校名单

23 北京市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10311S 会展经济与管理 四年 62 河北省 河北经贸大学 110311S 会展经济与管理 四年 197 河南省 河南财经学院 110311S 会展经济与管理 四年 256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民族学院 110311S 会展经济与管理 四年

第3篇

论文摘要:会展业能刺激和带动所在地的城市(群)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近几年涌现出一批会展城市,那么在我国如何布局会展城市,发展会展经济,则是一个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会展经济谈起,对我国推进会展经济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意见,力图为我国会展经济及会展城市的发展奉献绵薄之力。

1会展与会展经济

1.1会展的定义

在欧洲,会展被称为C&E(Convention and Exposition)或者M&E(Meeting and Exposition),会展的内容仅包括会议和展览,会展业也即会议和展览业。[1]

国内对于会展定义的理解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种认为会展是会议、展览及大型节事活动的统称。这是从概念的外延定义会展,该外延表述简洁,与我国很多会展界人士认为的广义会展概念外延相一致。

一种照搬国外概念,认为会展就是MICE(Meetings,Incentives,Conventions,Exhibitions,即会议、奖励旅游、集会、展览),会展的外延就是公司业务会议、奖励旅游、协会/团体组织会议和展览四个部分。

另外一种将会展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会展的内容仅包括会议和展览,广义的会展就是会议、展览、节庆和其他活动的集会。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作出的对会展的定义为:会展是一种人们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的交流活动。狭义的会展指展览会和会议,广义的会展包括展览会、

会议和其他大型活动。

1.2会展经济的定义

国内学术界对会展经济做出了众多界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会展经济是以会展业为支撑点,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会、博览会和国际会议,传递信息、提供服务、创造商机,并利用其产业连带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如运输业、电信业、广告业、印刷业、餐饮业、旅游业、咨询业、礼仪服务业等发展的一种经济。

(2)会展经济是伴随着人类会展经济活动,会展产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跨产业、跨区域的综合经济形态。具体来讲,就是通过举办各类会议、商品展示和展览等活动在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达到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

(3)会展经济是以会展业为依托,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会、博览会和专题会议,形成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流,创造商机,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

(4)会展经济是人类会展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以会展业为中心、以相关产业为依托的,跨产业、跨区域的经济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消费数额大、持续时间较长、计划性较强、抗风浪性较大、联动性较强、组织安排较为方便的产业特点。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对会展经济的定义表述如下:会展经济是以会展业为依托,借助各种会展活动的举办拉动城市及其所在地区相关产业发展,并能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形态。

2会展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会展经济由于其涉及服务、交通、旅游、广告、餐饮、通信和住宿等诸多行业,不仅本身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着城市的发展。

2.1会展业对交通、通讯业的带动效应。

会展业对城市交通、通讯业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带动作用。在会展活动举办期间,会有大量的人流出行,会增加对城市交通的需求,增加交通运输业的收入。特别是较大型的展览会都会有外商参展,这对该城市的航空业及市内的交通运输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会展活动的进行拉大了人们在地域空间上的距离,提高了人们之间通讯联系的频率,增加了对城市通信服务的需求,从而为城市通信业创造了收入。[1]

2.2会展对旅游业的带动效应。

会展与旅游均是联动性非常强的活动,它们将所涉及到的行业资源,按照市场规律和顾客需求进行组合,以发挥资源的整体效能,形成一种放大效应,即1+1>2,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在会展与旅游的互动发展中,旅游是会展旅游发展的基础,旅游业的繁荣必将为会展活动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加速会展业的发展。会展业的进步可以优化社会资源的组合,带动其他行业更好的发展,也为旅游业带来更多的客人、更多的消费,延长客人的逗留期,增加旅游业淡季时设施设备的利用率。会展与旅游的互动性可以更为充分地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全面地展示所在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风貌,扩大对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2.3会展业对零售业的带动效应。

会展业对零售业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带动作用。会展活动期间,大量的人流涌入会增加对生活用品和服务的需求,促进举办地零售业的发展。比如,参加大型展览会的外地参展商在展会间隙或结束后,通常都会采购一些自己喜爱的当地物产,还会为家人、朋友带回一些纪念品,这对零售业的带动作用是很明显的。

2.4会展业对酒店业的带动效应。

在展会的举办期间,酒店的入住率和就餐人数会大幅提升。除了为展会参加者提供必要的住宿与餐饮服务外,酒店业也可通过进一步的宣传来带动店内其他辅助设施的利用,促进就餐和入住者对店内其他服务的消费。如“广交会”对广州酒店的影响很大,有很多的酒店是为“广交会”而建的,包括广州最早的五星级酒店。

3对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3.1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引导会展经济健康发展。

政府应该在会展业的发展中起到规划指导作用,在会展经济带的形成过程中应有一定的政策导向,不应任其自由发展、自由成形。应通过制定一定的会展产业政策来合理配置资源,因为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具有发展会展业所需要的条件,会展业不可能遍地开花。

3.2应建立全国性会展协会。

欧美大部分国家的展览业为理顺关系、协调展览活动,大都组织了展览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范,来实现整顿秩序、提高展览业水平的目的。我们应该借鉴这些国家的行业管理经验,在认真分析研究我国会展经济现状的基础上,尽早成立全国性的会展行业管理组织,充分发挥相关中介机构的行业自律作用,加大协调和管理,加强产业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协调会展活动。

3.3应打造中国的品牌展会。

会展业是一个十分强调品牌效应的产业,品牌是会展业发展的灵魂,也是中国会展经济在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本质上讲,会展业提供的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平台,其灵魂是人。任何一个展会要吸引人流,就必须对展会进行品牌建设。只有让展会具有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培育起观众对某一品牌展会的忠诚度,这样的展会才能在行业、参展商及观众中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展览业的品牌建设,是一个需要多方努力的系统工程。

3.4应推进会展业的规模化发展。

当代国际会展业的规模化趋势,一方面表现为主要会展城市会展业发展的规模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单个会议或展览的规模向巨型发展,规模偏小的会展经过优胜劣汰逐步消失。规模大则名声大,规模小则名声小。而随着会展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各举办机构已不再局限于吸引本国、本地区的参与者,也不再满足于国内甚至是地区范围的影响力,而是力争提高国际参与程度,这就导致了展会的规模越办越大。

3.5应加强会展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培训。

会展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运行规律,需要大量相关的专业人才。会展人才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核心型人才,主要是会展策划和运营管理人才,这类人才需要具备宏观把控能力、组织运营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会展业的核心人才;第二类为辅助型人才,主要包括场馆和展位设计、施工管理、会展宣传、物流、场馆物业管理等人才;第三类为支持型人才,包括翻译、接待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后两类人才主要为会展提供专项服务,需要在某个专业领域有特殊的专长。在以上三类人才中,会展业最急需的是会展核心人才,即会展策划和运营管理人才。[2]为此,一方面国家要制定政策规划会展人才的培养,要在高等院校开展会展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目前教育部已将会展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少数大学进行试点,经教育部批准与会展专业相关的专业名称有三种: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艺术与技术、展示设计。这方面的教育今后应继续加强。另一方面要注重通过专业化培训方式大规模培养配专业人才。另外还要特别强调人才的流动性,吸纳新鲜血液,引进国内外的会展专业人才进入到会展行业程度一部分管理工作,以此来提高国内会展管理的水平与理念,保障会展业的管理体制更好地运转。

参考文献;

第4篇

学习内容: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

课程设置:

行政学:行政案例分析、公共关系学、组织行为学等。

管理学: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项目管理、培训管理、公共管理学、财务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法学:经济法、公司法、公务员制度、政治学原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社会学、公共政策分析、管理信息系统、领导学、地方政府与政治。政治学类:中国政府与政治、西方政府与政治、中国公共政策、西方行政学说史。

文秘:行政秘书与公文写作。

就业方向:事业单位行政工作、机关公务员,该专业是公务员的招聘大户;中外各类型企业前台秘书、行政主管、行政总监、总经理助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涉外经济管理部门、经济监督检查等管理部门,从事政策和法规研究及实际工作;学校、科研部门的教学或科研工作等。

信用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用管理国际惯例及相关的法律、规则,掌握风险管理、资信调查、信用评级、公司信用管理、消费者信用管理、国际业务信用管理、基金管理、投资组合设计与管理等专业知识。同时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管理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信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作为主要知识框架,掌握文献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

课程设置: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市场调查与分析、会计学、财务管理、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信用和市场风险管理、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征信数据库应用开发、资信评估、客户关系管理、信用经济学、投资项目评估等。

就业方向:国家公务员,如工商管理局、海关、征信局、财政部等;金融行业,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用卡公司等;大型企业中的会计审计部门、风险控制部门;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信用管理部门;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部门和资金借贷部门;科研单位和高校。

物流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的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

课程设置:物流概论、物流规划与设计、采购与供应管理、采购项目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国际物流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采购过程演练、运输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物流配送中心设计、国际物流实务、成功学、创新学、素质拓展训练等。

就业方向:在企业从事物流工作,如仓库(收发货,保管)、计划、采购、运输管理、进出口关务等;在物流企业从事操作、销售、客服、报关、运输、货代、物流咨询策划;国家机关公务员,如国家物资储备局、警用装备物资储备中心等。

会展与经济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学习会展业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会展业经营管理的惯例与细则;会展活动设计、策划、管理与服务的全流程;会展经济研究;会展营销、会展招展、会展项目开发与管理、会议组织与管理、展位设计等。

课程设置: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实务、基础会计、经济法、美术基础、三大构成、展示设计制图、展示设计概论、展示环境与空间设计、展示信息传达、计算机网络应用、多媒体辅助设计(Photoshop、Autocad、3Dmax等)、商业展示设计、广告学、商务英语、会展营销、会展策划与组织、会展管理与服务、接待服务业管理、商务会议、沟通交流技巧、旅游消费心理、大型会议沙龙管理、商务谈判、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展概论、传播学、会议运营管理、会展项目管理、会展管理信息系统、会展政策与法规等。

就业方向:政府会展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从事会展政策法规制订和会展产业管理工作;在会展企业从事会展策划、会展设计、会展营销和会展项目管理等工作;在酒店、物流公司、商务服务公司从事会展相关服务工作;在贸促会、涉外服务机构从事出国展组织与服务工作;在大型企业从事参展设计、参展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车展、房展经营等。

物业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学习物业的管理专业知识,兼备建筑工程学、管理学、环境科学、公共关系学等理论及实践运行知识,掌握物业管理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承担物业管理岗位工作的技能。

课程设置:管理学基础、物业信息管理、物业管理财税基础、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管理法规、房地产营销管理、物业设备设施管理、房屋构造与维护管理、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社区规划与管理、合同管理、物业估价、商务物业管理等。

就业方向:从事各类物业的物业管理、咨询、中介服务;房地产行政管理服务;房地产销售;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协会相关岗位;物业公司客服、行政、人事、办公等岗位;国家、省市各级机关公务员,如广东省国家税务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房地产管理司等。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能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第5篇

【关键词】郑州市;会展经济;策略

会展经济指的是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招商会等,吸引大量商务人士前来洽谈贸易,旅游观光,进行技术交流和文化交流,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会展城市的交通、餐饮、住宿、通信、广告、旅游等行业全面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会展经济蕴含巨大商机,被称为城市经济的拉力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年来郑州市会展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是与其他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笔者就如何更快更好地促进郑州会展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想法和建议。

一、发展现状

郑州是全国重要的商贸中心,经济实力在中部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处中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成功举办了全国百货、糖烟酒、钢材、医疗器械、建材等多次会展活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得到了国内外会展界的认同,被推选为最具潜力的会展新锐城市,获得了中国十佳会议中心等荣誉称号。郑州市现有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和中原国际博览中心两个会展场馆,展馆硬件水平居全国前十位。2005年10月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标志着郑州会展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据统计郑州会展经济年均增幅超过20%,会展数量与规模都在逐年提高,2005至2011年,郑州市自主品牌展会占展会总数的85%,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展会品牌。郑州市政府把会展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势产业进行大力扶持,为会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存在问题分析

会展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一次会展的成功举办就是一次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集聚,不但能够给城市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产生巨大的产业带动效应,从整体促进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然而随着郑州市会展经济的蓬勃发展,不少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

1.会展类人才稀缺

作为新兴的会展城市,郑州的会展教育起步较晚,与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会展中心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2006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才开设了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其他大学会展类专业的学生数量不多,毕业生数量匮乏,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同时,郑州市会展业缺乏了解熟悉会展流程,掌握会展管理和营销策划等实际经验的专门人才,人们对于举办会展的意识仅停留在展销会、成果展览的水平上,限制了郑州会展水平的提高。

2.定位不明确,会展质量有待提高

郑州会展业普遍缺乏品牌意识,虽然多次成功举办了在国内外较有影响力的会展活动,但是缺乏真正能够代表郑州会展经济的品牌,自主品牌很少,展会的专业化、国际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缺乏地方特色。虽然每年都有大量展会在郑州集聚,但是展会的品牌影响力并不突出,会展业发展比较混乱,重复办展、会展内容混乱等现象突出,缺乏品牌主导的大型展会和国际展会,这与郑州展会的定位不明确有关。

3.市场化程度不高

郑州会展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会展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没有形成完善的接待服务体系。政府对会展管理干预较多,大部分会展的管理、举办、接待、服务都由政府安排,郑州现有的会展公司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会展经济存在严重的行政管理色彩,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会展经济市场化的需要。

三、发展策略

大规模高品质的会展能够提升一个城市的知名度、经济实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同时能够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贸合作,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合理规划会展经济发展路径就显得十分迫切。

1.培养会展专业人才

郑州市会展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培养,首先是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扶持会展、旅游、广告、酒店管理等专业的发展,支持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对开设会展类专业的院校,给予相关政策和财力支持,建设专业教师团队,与企业合作建立会展实践基地,培养理论基础与实际能力相结合,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会展人才,为郑州市会展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第二是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开展会展职业培训、人才引进等方式,在行业中培养会展人才,充实人才队伍,提高现有会展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职业技能。

2.建立会展经济品牌,加强宣传

会展也需要品牌,会展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能够增强会展城市的竞争力。据统计,培养一个会展品牌至少需要十年时间,因而郑州对于会展业的发展应做好长远计划,对每次展会都做好调研,控制展会数量,宁缺毋滥,争取办成会展精品,建立自己的会展品牌。主办方应结合郑州自身特点举办一些专业展,比如食品、农产品、食品加工、农业机械、汽车等展览,找出具有地方产业基础的品牌展会重点培养。对于已经初步形成品牌规模的展会,要不断创新,争取打造成高质量、有影响力的专业会展品牌。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开拓新的展会项目,引进一些高水平的国际会展品牌,提升城市会展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各个品牌展会之间的促进作用,将会展经济与地区经济发展相融合,以品牌带动郑州乃至河南的会展经济发展。

会展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宣传。要充分了解目标市场,集中力量进行宣传,同时借助网络、媒体等手段,有针对性地宣传郑州会展,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3.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完善配套设施

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被授予中国展馆新锐奖,拥有2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与国际接轨的先进配套设施。然而建展馆是物质条件,只是会展经济发展的第一步,重点是后续如何发展,如何合理利用优势资源提升服务水平和办展能力。虽然近几年郑州会展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与国内会展业发达城市以及世界发达国家的会展业相比,规模、级别,特别是办展水平都有很大的差距,可以选派优秀人才到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进行学习参观,取长补短学习先进会展经验才能不断进步。

作为行业、地区乃至国家间交流合作的纽带,会展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郑州市应借助这个平台加强交通、餐饮、住宿、银行等会展配套设施,在办展意识、方式、技术上转换思路,创新技术,不断完善会展经济的软环境。

4.调整政府角色

目前郑州市的会展经济发展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但是由于过多行政干预,形成了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现状。但是由于处在会展经济发展初期,产业链不够完善成熟,而且会展经济涉及交通、卫生、公安等多个政府部门,因此如果完全把办会展交给普通会展企业,也存在很多不易解决的问题。会展业需要市场化的纵向融合,需要更多的会展企业来拉动发展,在市场化与行政化之间,政府应遵循会展业发展规律,在发展初期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培养市场主体,正确引导、干预,培养和扶持一批了解本地会展情况并且经验丰富,能够适应市场发展,适应全球化经济需要的会展企业,增加会展经济的市场化氛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随着会展市场的开放和成熟,政府可以通过简化会展审批手续、提供政策和资金优惠,创造良好的投资办展环境等实际手段予以支持,努力使会展经济向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政府对会展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需要顺应市场发展合理调整其在会展经济中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武钰敏.郑州发展会展产业经济的对策研究[J].科园月刊,2010(11).

[2]夏静.会展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及前景浅析[J].考试周刊,2010(2).

[3]林绍贵.郑州市会展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0(6).

[4]刘殿敏.加快河南会展经济发展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作者简介:

第6篇

应丽君女士,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2000年10月归国创建“中德合作重庆海钠会展研究所”任所长,主持和参与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大型工程项目和科研课题,主编专业文集《会展经济发展新理念》。

加强区域联合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西部发达会展经济中心城市为中心,辐射带动西部其他城市和地区发展会展经济,从会展产品的配套组合入手,组成西北、西南两大会展经济板块,将各省市重要会展资源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推向国际国内市场。

坚持会展与相关产业联合发展,形成西部会展经济大发展机制。树立西部大会展经济的观念,广泛宣传会展经济的关联和带动作用,以及联动功能产生的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西部地区形成共识,共同来推动西部会展经济的发展。

树立大市场观念,争取会展市场持续增长。要树立西部会展经济大市场观念,形成政府与企业联合促销的新模式。制定西部会展整体规划,采用灵活多样的促销方式,争取国际、国内、西部和新老会展市场都能保持持续增长。

不断完善城市会展服务功能,营造会展业发展大环境。要进一步完善城市会展服务功能,营造一个良好的会展外部环境,努力在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旅游会展配套设施、会展服务意识等方面形成综合配套体系,增强西部会展中心城市的吸引力。

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强化会展管理。由政府牵头制定西部各会展中心城市“城市会展发展5-10年规划纲要”,颁布和完善会展管理条例等法规和规章,依靠政府宏观管理和市场的导向作用共同推动会展业的有序发展。

树立西部会展整体形象,提高会展中心城市会展竞争力。西部会展中心城市要以“展示和销售西部会展产品”为根本任务,制定促销策略,突出西部会展的整体形象。

积极开发会展新产品,促进会展业持续发展。会展产品的不断创新和优化升级,是保证西部会展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实施会展产品名牌战略,树立品牌形象,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会展,做精、做大、做新,大力宣传产品知名度。

第7篇

关键词:会展旅游;中国;发展

在国内会展旅游的概念是随着会展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而提出来的, 直到20 世纪90 年代末才被我国学术界所重视,近几年学术界和实业界在会展旅游方面的研究迅速增加,对会展旅游的概念和内涵、运作模式、市场开发、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由于对其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在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

一、会展旅游的内涵

毋庸置疑,会展旅游是会展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对会展旅游的界定是MICE, 指包括各类专业会议、展览会与博览会、奖励旅游、大型文化体育盛事等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活动。王春雷通过对搜索到的国内关于会展旅游文献的分析认为国内学者主要从产业表象、经营行为、旅游方式、旅游供给及需求等四个角度对会展旅游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与分析。旅游主要是以获得心理为目的,而大部分会展与会者此目的性并不明显,所以笔者认为会展活动的参加者只有参与了“游”,旅游中这一最重要的活动之后,其进行的活动才能成为会展旅游活动。基于此,笔者认为会展旅游是借助于会展活动招徕参展商与参观者,这些与会者不仅进行会展活动,在此之外,又参加以“游”为主的旅游活动,会展旅游是两种活动的集合体。

二、 我国会展旅游发展现状

1. 市场化程度较低

由于会展业带来的强大的经济效应及社会效应凸显,会展旅游成为旅游企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无论是会展举办权的获取或会展旅游市场的开发从表面看都出现了激烈竞争的局面。但是目前我国的会展业发展专权性与竞争性并存,且专权性占主导地位。几乎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政府在会展举办中采取大包大揽的形式,尤其是对大型会展,有些所谓的会展公司其实是政府的“附属机构”。

2. 会展行业标准缺乏,审批程序复杂

目前我国只有一项行业标准与会展业相关,即《专业性展览会等级的划分及评定》,还没有任何会展业的国家标准。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促进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像北京、上海等会展旅游发展较好的城市也只是在其2004年新出台的旅游管理条例中简单的涉及到了会展旅游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会展业与旅行社的合作方面。目前我国会展业管理审批办法主要是按主办单位的隶属关系进行分渠道、分级审批,如果不同系统的主办单位举办主题相同或相近或交叉的展览会,在审批过程中由于审批渠道不同,有可能都获得批准,最后导致重复办展[10]

3. 会展的专业人才缺乏

会展业尤其是展览业是一项操作性极强、政策性极强、专业性很高的产业,它的健康迅速发展需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由于我国会展业起步较晚,同旅游业一样很多会展从业者都是半路出家,经过专业化培训的较少,因此管理水平及发展理念都比较落后。

4. 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会展旅游品牌较少

国际博览会联盟(UFI) 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资质评估制度,因此取得了UFI 的标记便成为名牌展览会的重要标志[11]。目前得到国际博览会联盟(UFI) 资质认可的展览会有661个,中国有32个,但是大陆却只占有10个。这10个展会多以工业展会会主,专业性较强,与旅游关系较紧密综合性的博览会较少。

5. 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会展旅游逐渐增多

虽然我国会展业发展存在许多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会展业也蓬勃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区域及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会展发展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逐步落脚我国,像1999年昆明世园会、2001年APEC会议、博鳌论坛、、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的2011西安世园会等。

三、会展旅游发展建议

1.提倡理性对待会展旅游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年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大大高于我国其他领域经济总量的增长。由于会展旅游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应,各地纷纷有意识的发展旅游。而目前我国很多区域不符合会展旅游所要求的条件,盲目的强调发展会展旅游,这不仅起不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反而阻碍了目的地形象的塑造。所以我们要理性的看待会展旅游的发展,在大力发展其之前,要先创造支撑其发展的条件,如若没有创造条件的能力,会展旅游发展只能是死胡同。

2.创新会展旅游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我国目前重复办展严重、办展水平低、市场开放度不够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目前会展申报和审批的体制机制造成的。我国应借鉴会展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区域的先进经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有利于我国会展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毋庸置疑,会展发展初期政府作为主导者是必要的,但是政府只是应作为管理者和协调者,投资和支持展馆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应该直接办展,把会展的具体策划和运作交给实力雄厚的专业会展公司,这样有助于会展的市场化运作。另外建立统一权威的会展管理机构,避免多头管理现象,对会展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简化申报和审批程序。

3.会展旅游危机管理

会展旅游是以会展活动、旅游资源为旅游吸引物,把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贯穿其中,将会展代表及受众转化为旅游者的一个过程,其产业关联性带动作用是其他活动无法比拟的,当遇到危机且管理不当是造成的损失也是很难估量的。会展旅游危机管理应以会展协会和会展旅游企业为主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对应应策略,包括危机的规避、危机的控制、危机的解决与危机解决后的复兴等。

参考文献:

[1]王保伦.会展旅游发展模式之探讨 [J].旅游学刊,2003,18(1):35-39.

[2]贾洁贞.会展业: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J].社会科学家,2001,(4):63-65.

[3]许峰.会展旅游的概念内涵与市场开发[J].旅游学刊,2002,(4):56-59.

作者简介:

第8篇

[关键词] 体验经济 会展 品牌塑造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强化市场化运作,提升会展策划、组织、服务水平,引导会展业向品牌化、集团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表明了重庆市政府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打造会展品牌的决心。重庆是我国内陆和西部惟一直辖市,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正努力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大都市,其区位优势、水陆空的交通优势、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及综合性经济优势,是其他任何城市不可替代的。不过,在业界看来,整个重庆会展业至今尚在起步阶段,“重庆会展业目前居于第三层次”(林茂廷,2006)。就重庆会展品牌而言,缺乏特色,主题不明确,知名度不高;缺乏名牌会展和精品会展,竞争力不强。这与重庆现正蓬勃发展的经济社会和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和定位极不相称。在体验经济逐步走入我们生活的今天,发展会展经济,塑造重庆会展品牌,提高重庆知名度和城市形象,推动城市全面进步,已势在必行。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未来的冲击》中提出了“服务业最终会超过制造业,体验生产又会超过服务业”的观点。他同时预言:“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体验经济被视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美国战略地平线LLP顾问公司的创始人派恩和吉尔摩在1998年《哈佛商业评论》宣称“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当下,美国、欧洲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正以发达和完善家服务经济为基础,在逐步展开大规模的体验经济。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环绕消费者以提供体验作为主要经济提供物的经济形态。其中,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体验是令人难以忘记的。体验经济把商品、服务由消费者的外在行为变成了内心的体验。这种体验表现出与传统不同的特点:一是体验存在于个体之中,是个体知识、情绪等参与的结果;二是体验是有差异的,没有两个人体验完全一梯,体验是个体所处特定心境和事件相互影响和互动的结果。所以,体验经济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倾向。

在一个品牌至上的时代,品牌应该是值得记忆的美好体验而产生的感官、情感和认知的丰富源泉,是知名度、承诺与体验的集合体。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和使用品牌时的感受,对彰显个性的产品或服务品牌的需求越来越高,消费者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更加追求某种特定产品品牌与理想的自我概念的吻合,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品牌。显然,会展经济与体验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会展要获得成功,必须要使参加者去参展或参观,愿意接受体验,我们可以这样说,会展经济就是体验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体验经济的灵魂或主观思想核心是主题体验设计,在体验经济中,“工作就是剧院”和“每个企业都是一个舞台”的设计理念受到广泛运用。在国外,主题设计或主题体验设计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一专门的设计行业。在会展中,通过参展企业与会展企业的价值链的深层次的对接,不仅是会展企业提供“舞台”,为参展企业提供“道具”,而且二者通过融合,使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等消费者融入情景之中获得体验价值,会展企业获得价值增值。因此,会展品牌塑造的核心在于关注会展客户的心理满足、提供难以忘怀的体验,探索如何通过体验,实现会展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增值。

“在一个城市召开一次国际会展,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上空撒美元。”一位世界展览业巨头如此评说会展经济的综合效益。这说明成功的会展能够给会展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又能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般来说,一个成功的会展品牌是具有一定规模,能代表这个行业内的发展动态,拥有权威机构的支持和专业化的服务,能对该行业有指导意义并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会展。同时对于举办城市来说,就可能成为某一行业的中心或龙头,或成为城市的品牌。这种会展效应和城市效应都获得提升的双赢局面,是最佳的效果。从实际过程来看,如何会展对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有好处,那么就会获得政府的强有力的支持,如何有政府的强有力的支持,就使会展能够在规模、层次、质量上有很大的提升。因为,政府可以利用公共资源(如:公安、交通、医院、学校、广播电视、报纸等)为会展提供完善的服务。会展品牌的基本构成要素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图1)。

会展品牌塑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会展企业微观层面对自身资源的整合,还需要政府机构、相关产业宏观层面的支持和支撑。结合会展品牌的要素构成和体验经济的特点,我们认为重庆会展品牌塑造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

一、宏观层面:政府、协会、产业联动,打造会展经济的道具和舞台

1.利用优势产业,支撑会展经济

产业优势对会展的参加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因为他们可以获得更多、更为详细的市场动态信息,得到更周到的服务。所以会展品牌的塑造要建立在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基础上,会展内容越是能反映产业发展动态和趋势,其品牌的号召力越强。直辖十年来,重庆工业取得长足进步,工业销售值2006年达到4200亿元,比1996年翻两番,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为主的机械工业,以优质钢材、铝材为主的冶金工业,以天然气和医药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三足鼎立的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更要继续加快发展汽车产业,着力打造资本构成多元化、企业组织集团化、生产经营规模化、产品市场国际化的现代汽车产业基地。依托大型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整合产业资源,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制造、研发、商贸服务为一体的“中国汽车名城”。摩托车产业要努力实现“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形成整车;注重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占领高端摩托车消费市场,形成3个~5个国际知名品牌,建设国内规模最大、配套能力最强、技术水平领先的“摩托车之都”。在高技术产业方面,以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等为重点,构建高技术产业基地;以集成电路、软件、通信系统及设备、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家用电子信息产品等领域为重点,推动信息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制造业突破性发展。基于重庆产业的优势和定位,应充分利用重庆汽车、摩托车制造业的明显优势,在做大做强汽车和摩托车产品品牌的同时,可以考虑通过举办汽车展和摩托车博览会,着力培养重庆的汽车和摩托车会展品牌,创造独具风格的世界展览会。同时继续办好“渝洽会”和“高交会”,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渝洽会”和“高交会”已经连续举办了多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应当继续努力培育和提升这两个会展品牌,使其成为在全国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品牌会展。

2.动用政府功能,支持会展经济

在会展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的重庆,政府的参与程度往往决定了会展品牌塑造成功与否。为适应重庆会展经济发展的需要,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市政府应尽快成立“重庆市会展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和“重庆市人民政府会展工作办公室”,研究制定全市会展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及措施;负责全市会展业的行业管理,规范会展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公正的会展环境;培育品牌展会,发展会展市场;承办以市政府名义在本地和异地举行的展览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外地各类大型专业展览活动;负责宣传会展优势和动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改善外部环境,吸引国内外会展企业在重庆市举行展览活动;负责申办全国大型展览活动;负责审核以市政府名义举办展会的申报工作;指导会展行业协会工作。加强组织领导,使会展经济在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和统一管理下健康发展。具体操作中,市政府可以加强引导会展公司采用多种形式实施集团化经营,如通过资本运作进行兼并和重组,以扩充公司的规模和实力;也可以与其他会展公司建立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松散联合体。2006年6月,由重庆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重庆市商业委员会和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联合主办的“港澳台渝会展合作论坛”在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拉开帷幕。此次两岸四地会展业在渝共商结盟,其目的便在各取所需,共同打造精品会展品牌、完善本地会展产业链。优势互补之下,重庆会展业软、硬件将相得益彰。这类的强强联合与区域间的对接、交流,作为政府部门应加强规划和引导,以更好更快地打造重庆会展品牌。

3.发挥协会作用,指导会展经济

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间于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由它来组织有关的会展会使会展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会展行业协会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决定了协会将是市场中会展主要活动的组织者。其不仅熟悉国内外的行业情况,并与国际相应的协会有多方联系与合作,而且与国内企业联系更为紧密,内引外联,具有很好的组织会展的有利条件,如果会展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到会展活动中来,会展品牌也容易形成。重庆市会展行业协会成立于2003年9月,现有会员单位近40个,几乎涵盖了重庆市会展及其相关行业,初步具备了行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重庆会展协会应该在重庆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的指导下,努力发挥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自律、协调及管理作用,拥护和支持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重庆――这个西部最年轻的直辖市的整体经济水平,借助会展推动和宣传重庆城市形象,打造品牌会展,制定会展发展规划,规范和完善会展市场管理机制,建立行业与政府、行业与行业、行业内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平台,积极与国际国内相关机构和社团建立广泛的交流与联系,为开展更大范围的交流与合作打下基础,建立重庆市会展统计数据库,培育会展专业人才队伍,把推动和提高重庆市整体会展水平和打造会展品牌作为协会工作的终始目标。

二、微观层面:整合自身资源,打造会展经济的道具和舞台

CIS 战略是会展企业塑造鲜明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形象识别系统中,品牌形象主要通过企业的理念识别、视觉识别以及行为识别来传递给受众,而上述三个方面正好是会展品牌化的表现途径。会展要建立具有较高知晓度和美誉度的品牌形象,应全面导入 CIS 战略,并把服务质量作为树立独特品牌的保证。并且只有理念识别、视觉识别以及行为识别三个系统交集的区域,才使会展企业整合自身资源最佳,此时会展品牌也达到最优的强化。受参展商和参观获得最佳的体验效果(图2)。

1.运用理念识别系统树立重庆会展品牌形象

理念是会展品牌形象的支柱,也是会展品牌形象的原动力所在。主要包括会展的宗旨、办展观念、展会精神、展会风格等。会展文化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企业的全部精神意识。理念和文化都有助于会展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增强参展商归宿感,加深公众对会展的认同程度。被国家定名为“历史文化名城”重庆,迄今为止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大足宝顶石刻、大足北山石刻、巫山龙骨坡古猿人遗址、涪陵白鹤梁、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歌乐山中美合作所6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使得重庆必将吸引众多的历史学家、抗战研究者、派人士以及海外华侨、港澳台胞、文化工作者、抗战文化爱好者等众多人士在此举办大型会展。所以重庆会展品牌塑造首先要打出文化牌,用文化重庆和先进的会展理念来吸引参展商、专业观众等消费者。一方面会展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宣传引导,让全面关注顾客体验的理念融入到品牌文化中去,让关注顾客体验成为会展企业内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另一方面重庆会展企业应该向参展商、普通公众和专业观众教育和传播重庆品牌文化。比如2007年6月18日至28日在重庆直辖市成立十周年之际举行 的中国重庆文化艺术节就是很好的范例。在全市范围内举办国内外舞台精品剧目展演、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博览会、艺术展览、文化艺术讲座等一系列大型文艺活动,秉承了“搭建一流展示平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对外文化交流,提升重庆文化形象”的宗旨,推动了重庆会展品牌的塑造;还有重庆“火锅节”,同样可以大张旗鼓地宣传重庆饮食文化,让消费者得到切身的文化体验,使其有利于打造长江上游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会展品牌。

此外,会展理念识别系统还体现在会展主题上,界定适当,有独特、鲜明风格的会展品牌,能够给参展者带来强烈的体验和心理认同感。为此,重庆会展应紧贴顾客体验需求,制定主题突出、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体验式会展品牌塑造策略,吸引目标受众的眼球,这项工作需要会展企业与参展企业共同完成,要求会展活动要在一定的时间、地点,紧紧围绕特定、鲜明的主题和目标市场(顾客)。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把会展和旅游结合起来,为会展客商量身定做专业性旅游产品,或者一日旅游项目(以参观重庆市内主要景点及购物、休闲为主要内容,便于与会客商了解重庆)或者结合“美食节”,安排一些娱乐项目或观看文艺演出,或者游览著名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游,如长江三峡游和大足石刻游等。

2.运用视觉识别系统展示重庆会展品牌形象

视觉识别系统指通过识别符号来展示形象的设计系统,它包括标识、标准色、广告牌、员工统一规范着装、区域布置等多个方面,是品牌形象的外包装。在进行会展品牌形象设置及市场宣传方面无论会展场地在何方,其内在的装修、展馆的陈列、形象的展示以及宣传的主题、图像的应用均要做到统一,所有的设置都要以突出品牌、提升品牌、建立品牌美誉度为核心。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场馆的选择。对会展中心的场馆和设施设备进行管理是为了提供优质的服务。每个展览或会议活动都有不同的特性和要求,会展中心的经营者应了解不同项目的需要,提供恰当的项目策划、场地布置、视听、通信、保安、清桔、餐饮等服务,以便使活动顺利进行,尤其是给参展商、观众和当地居民带来“畅”的感觉。重庆会展品牌可以选择将南岸区打造成为中国中西部的会展强区,在设计上以简洁、方便、快捷、优雅为原则,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功能和作用,在设计思想上强调通透、简单、环保,充分体现了大方、国际化的特点。整个客户服务中心可以划分为迎候区、办公区、商务区、登录区、洽谈室等几个部分。其中的备用办公室可供主办单位(或组委会)作现场办公之用,这样就解决了主办单位找不到展馆职能部门的麻烦,也解决了参展商因对场地陌生而找不到组委会和展馆工作人员的麻烦,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体验性的设计思想,使重庆国际会展中心的场馆的外在设计和内部布置给顾客带来美好的回忆。二是展台的设计,在体验理念的引导下,重庆品牌会展的展台设计为了给观众留下审美的感觉和印象,从主题、设计、材料、颜色、图案、灯光、声音、服装、人员等方面精心打造,摒弃以往单调的展品设计和材料散发,以精致精品为导向,在展台中渲染一种气氛,制造一种意境,给人一种体验。

3.运用行为识别系统提升重庆会展品牌形象

行为识别系统,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所有的企业行为、员工行为实行系统化、规范化的统一设计和统一管理,是理念识别系统的落实和直接显现,也是企业贯彻理念和发展战略的基础,涵盖着企业活动的全部过程。体验式会展应该根据产品本身的不同特点,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的某个、几个,甚至所有的环节都要以顾客体验为导向,至少要在销售环节上要让顾客感受体验。说到底,就是会展企业的服务品牌,其意不可代替的优势为会展企业赢得声誉和丰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会展品牌实质上是一种服务品牌。建议体验式重庆会展品牌定位借鉴深圳高交会展经验,成立客户服务中心,为主办单位和参展商提供“一站式”服务,将商务、海关、工程、货物运输等机构一揽子集中起来为主承办机构、参展商提供一条龙服务。客户服务中心为主办单位提供的服务项目包括展馆租赁、会务预定、展位搭建、消防报建等等,为参展商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展具租赁、展品运输、仓储等。此外客户服务中心还提供票务、酒店、商务等配套服务,同时还为主办单位、参展商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务。成立客户服务中心最直接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标准,通过提升服务在全国起到带头作用;二是培养一支各个岗位有机合作的展览服务队伍,形成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三是将人的服务素质和服务技能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般来讲,一个会展品牌城市须具备的起码条件有以下五点:(1)适当的地理位置并且交通、运输发达;(2)一流的会展硬件及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3)可为会展活动提供全面、高效的社会化市场化服务;(4)发达的文化与交流环境;(5)一定的产业基础。根据这几点条件,笔者相信,在认真分析重庆区域、交通、产业、文化等环境情况的基础上,全面比较,准确定位,结合体验经济的时代特征从产业支撑、权威机构支持宏观层面和会展企业本身微观层面入手,制定正确的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切实突出重庆特色,塑造重庆会展品牌,一定能够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

参考文献:

[1]B・约瑟夫・派恩等: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127~132

[2]陈祝平: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172~178

[3]王保伦:会展经营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11~116

[4]刘立韵江:体验经济时代的会展业发展对策研究[J].理论界,2006(2):55~56

第9篇

关健词 会展旅游 发展 城市 清远

1 会展旅游的内涵

国际上的定义,会展旅游就是MICE,即会议旅游、展览旅游、节事旅游和奖励旅游。“会展旅游”是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它是一种新型的主题式专项旅游产品,其呈现出以下特点:不受季节影响,客户消费高、停留时间较长、团队规模大、行业带动性强、创汇能力较强、综合效益大,它综合了会展业和旅游业的优势,促进了旅游服务行业的强大和稳健发展。

2 会展旅游与城市的关系

会展旅游的开发与其城市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如:2010的上海世博会、广州的广交会、深圳的高交会等的举办,这些都为城市旅游业开发出一个极大的市场,会展旅游为其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2.1 城市的发展为会展旅游提供强大的支持

没有雄厚的城市经济实力作后盾,与会展旅游相配套的管理和服务将无以立足;无论是餐饮、住宿、交通,还是通讯、金融和旅游都是会展旅游的所期望城市能提供的,所以会展活动需要选择城市,而且是选择那些能够提供充足、及时、有效支持的城市,当然,没有会展旅游,现代城市也将大为失色。

2.2 会展旅游能为城市带来直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会展旅游有很强的产业带动作用,大批游客涌入城市,给旅游、餐饮、交通、通讯等行业带来了收入,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近几年来,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会展经济发展迅猛,其会展旅游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并且城市环境也不断美化、公共服务能力也不断提高,这都为城市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会展旅游的开发实现了城市产业的升级,并扩大社会就业

为了迎合需要,城市必须建造大型的场馆设施,展示并了解了企业产品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引进和吸收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了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方向合理演进,促进了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

同时由于会展旅游的发展,相应增加了对导游、翻译、会展服务人员以及有相关人才的需求,从而扩大劳动就业。

2.4 会展旅游促进城市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会展旅游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和经济秩序,通过会展旅游,规范不同国家、地区、城市的经济活动,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深地区间的分工和合作,并且有利于政府间加强经济一体化的协作,协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形成知识、信息、技术的交流,从而加速经济一体化的无形资本的流动,形成城市经济的一体化。

3 清远会展旅游与其城市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清远会展旅游与其城市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清远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把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紧密相结合,将会展旅游与其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发展优化组合;走一条会展旅游经济与其城市战略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3.1 清远城市化是其会展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城市是会展旅游发展的物质载体,并且城市化进程使城市本身成为会展旅游的产品,拓宽了会展旅游市场,城市的国际化提升了会展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会展旅游者,城市为会展旅游的发展提供各种支持,离开城市的会展旅游是不存在的。

当然,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进行准确定位,走城市定位的会展业发展的健康道路。因此,清远必须根据城市特点进行合理定位,凭借其区位条件、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等发展其优势产业,清远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具有陶瓷、汽车、冶金、土特产优势,这有利于清远会展旅游的发展和培育。

同样,清远在城市管理上,按照市场规律引导会展旅游健康、持续发展,以会展经济发展为重要突破口,执行会展旅游总体发展目标,建设国际性的宜居、宜商、宜游“华南休闲之都”,充分发挥会展业带动旅游业的协调发展的优势,把清远的会展旅游经济活动作为一种商品或品牌来经营,走清远 “无污染,高效益”的会展旅游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3.2 清远会展旅游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目前,很多城市会展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旅游有“城市建设的加速器”之称,它不但优化城市资源、而且对发展城市经济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城市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在推动清远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清远的会议、展览和奖励、节庆旅游已初具规模,良好的基础会议、展览设施,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以及特色的风景旅游区等基础设施已经具备,清远会展旅游是开发清远旅游产业的一种新模式。

3.3 清远会展旅游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和城市形象

清远通过发展会展旅游,城市在基础设施、城市环境以及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等方面不断完善,并吸引大量具有创新思维和战略眼光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前来与会、参展和旅游,将外来的技术、文化、产品给清远这个发展中的城市带来激励,给城市带来灵感和创新。通过会展旅游的桥梁作用,清远将与外部世界在文化、技术、理念上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以利于吸引外来投资者来创造和发展,从而推动清远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与国际会展业及旅游业接轨,将逐步培养清远的全球性视野,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清远的知名度和城市形象。

3.4 会展旅游促进清远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区域就业

第10篇

关键词:会展业;会展经济;区域经济

会展经济主要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销,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会展经济在我国有了迅速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会展经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一,会展活动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直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会展活动的利润率一般都在20%-25%左右,属于高收入、高盈利的行业。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带动了北京基础建设设施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北京服务产业的发展,为北京赢得了10亿元左右的经济收益。

第二,会展活动能够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会展经济与交通、服务、旅游、装饰、广告、餐饮、通讯、酒店等多个行业都有紧密的联系。这不但能够推动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同时对相关产业的发展会起到直接或是间接的推动作用。据资料显示,发达会展产业的带动系数在19左右。这种高的产业关联度,让会展业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第三,推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间经济合作。会展活动不但能够扩大区域内的市场规模和容量,同时还能够影响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通常会展活动都汇集了大量的信息并且统一进行,客观上就促进了区域内和区域外的交流、合作,会展活动往往会成为购销合同及投资、合资、转让等意向书的谈判、签定的协议场所。

第四,缓解区域内的就业压力。会展活动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相关资料表明,如果会展场地的面积增加1000平方米,那么就可以多提供100个就业的岗位。而我国人口众多,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大,会展经济的发展,能够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如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就为我国新增了近300万个相关的岗位。

二、我国会展经济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会展的场馆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功能单一。会展场馆是会展经济的硬件设施,严重影响着区域会展经济的竞争力。但是目前,我国的会展场地普遍的存在着规模偏小、设施差和配套不齐全、场馆功能单一导致的重复利用率偏低等问题。如天津国际展览中心在2003年扩建后,场地面积达到了30000平方米,但是却没有室外使用面积,这就导致了停车等问题无法解决。

第二,会展活动缺乏明确的主题,展会过多,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办展现象。由于受到会展行业利润的刺激,导致着许多城市的会展活动过多过滥。展会既没有特色也没有实质内容,对会展的主题也缺乏明确的定位。重复办展严重,降低了对一些厂商的吸引力,即使有厂商参展,也往往由于收益不明显而失去了对会展的信任。

第三,对会展活动的管理不力。目前我国尚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和行业约束,导致了会展活动的组织管理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呈现混乱的局面。并且有的地方政府的过多干预,降低了会展的市场化水平。如很多展会是政府作为主体举办的,导致了展会看似有很大的成交量,但是实际的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却非常低,展会沦为了政府的“形象工程”,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既不利于会展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进一步推动会展经济的发展

第一,充分认识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会展在经济的发展中,能够传播知识、信息和观念;沟通与之相关的主体如政府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推广新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另外会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因此各地都应该加强对会展业的重视和研究,对会展资源要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使之成为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支柱。但是重视会展经济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应该由政府直接办展。政府办展,往往会向管辖区域内的各单位、企业摊派展位,既浪费了资源,又增加了企业负担,更不利于会展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会展的举办应该市场化,政府要逐渐退出主办方的角色,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新模式。

第二,健全相关法律,规范市场运作。针对会展行业制定并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使会展的主办主体明确化,市场化、动态化的评估和认证展会的质量以及展览公司的资质,保证会展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还可以建立区域性的会展管理自律性组织,避免重复办展和行业秩序混乱。通过法律法规的监管,逐步建立起公平、公正、公开的会展环境。

第三,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会展人才。人才的培养对现代会展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展行业可以选派一些优秀的人才去世界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学习,也可以邀请国内外的精英来传授会展业在经营和运作中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技术。另外,还可以利用本地的高校对会展人员进行培训和培养人才,天津市目前就通过天津美院、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

第四,会展经济要向品牌化发展。会展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要想做到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坚持向品牌化发展。品牌化的发展首先离不开行业协会支持和认可,其无形之间增加展会的影响力和可信度;其次还要做到专业化,会展要能代表某个行业的发展方向,要能对其专业市场的所有信息进行涵盖,体现出会展的前瞻性、专业性;再次会展的服务要专业周到;最后坚持走品牌发展战略路线,这要求参展的企业树立长远的品牌发展战略。

现代会展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的会展业还存着一些问题。我们必须抓住发展的机遇,解决现存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会展业的发展,从而更进一步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大勇.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3(16).

第11篇

[关键词]会展;竞争力;产业链;会展旅游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4-0120-03

[作者简介]方忠,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与会展经济。(福建福州35000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但是,与世界会展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如德国、美国、英国等相比,我国会展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国会展业,就必须借鉴国外会展产业发达国家的产业模式、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会展发展道路。那么,这就要求我国会展学术研究领域必须构建一套科学的理论研究体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当前首要的就是对现阶段的会展理论进行系统研究。

一、国内会展经济理论的研究现状

近几年,我国会展理论取得了较大进步。笔者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会展的论文进行检索整理,截至2008年10月的统计结果显示:有关会展的期刊论文有2208篇,其中涉及会展经济的论文有138篇;有关会展的硕博论文达428篇,而涉及会展经济的有86篇。目前,还鲜有博士论文专门围绕会展经济问题进行研究。

(一)当前硕博论文的研究现状

对会展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2000年开始逐步深入,而到了2007年特别是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会展理论研究论文篇数逐步增加,研究视角也日益深化及新颖化、细化(详见下表)。通过归纳,可以发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中国会展产业综合性研究,一共涉及8篇论文。方敏(2006)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理论来探讨中国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后发潜在比较优势;林俊蜂(2006)对中国网络会展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三篇关于中国会展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趋势研究,如薛华(2007)通过考察中国会展产业集群情况来分析中国会展业的竞争力情况等。

第二个方面是关于会展业区域性问题研究,其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此问题:一是以我国经济区域作为研究背景,一共涉及论文4篇,如付桦(2006)结合海外会展业发展实践,研究长江三角洲未来的空间格局走势;李新月(2005)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研究北京地区周围会展产业效率低下问题等。二是关于我国各省份会展业发展问题研究,一共涉及论文3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林蔓(2006)从城市会展发展能力因素入手,探讨浙江省会展能力及提高能力方面的对策。

第三个方面是把会展与相关行业联系起来进行实证研究。如黄玉探讨了如何建立一体化会展物流模式与报价体系。此外,还有6篇论文则是探讨了会展旅游问题,主要是结合城市特征来进行具体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是郑秀娟(2007)关于会展旅游战略联盟的研究,该研究首次将价值链理论引用到会展产业中,提出构建会展旅游战略联盟模型,并指出联盟核心是会展组织企业。此项研究为构建会展旅游价值链提供了参考依据

第四个方面是关于会展业竞争力的评价及相应指标体系问题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的:一是关于会展旅游竞争力研究,一共涉及到3篇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国娟(2007)采用基于粗糙集的评价方法,建立重庆会展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关于城市会展竞争力研究,一共涉及到9篇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是王程凯(2006)通过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而对上海会展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第五个方面是关于会展产业链问题研究,一共涉及到论文3篇。分别是殷瑞普(2006)以产业链为分析工具,分析了会展业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表现、机制以及约束因素;徐佳(2005)从会展产业链规律人手,分析基于世博会的上海会展产业链整合模式;应彩虹(2004)应用SCP分析框架建立会展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模式,对我国会展产业组织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期刊论文研究概况

笔者通过对有关会展经济的138篇期刊论文进行归纳整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如库瑞关于我国会展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实施(2008);赵成效关于中国会展产业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2003)。二是关于会展产业与城市经济之间的互动研究。如罗薇的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2008);郭先登关于城市发展现代会展产业研究(2005)。三是关于会展地区或城市的具体规划研究。如叶莉的湖南会展业与产业基础的互动关系研究(2007);徐文的上海世博会与会展产业集群化研究(2007)。四是关于中外会展产业对比分析,如王春雷关于中美会展产业发展系统比较研究(2006);徐丹的国际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及借鉴(2008)。五是关于会展教育发展研究。如何颖的建立面向中国――东盟会展产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006);沈丽关于会展教育市场化研究(2006)。

(三)国内著作研究概况

自2000年以来,我国会展业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一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市场,有关会展产业的研究著作也日益增多,涉及各个领域,其中有关会展经济管理类著作达上百部,代表性著作作者是过聚荣、刘大可、施昌奎、应丽君、程红、龚平、陈来生,等等。过聚荣的《会展导论》在综合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演变特征,较详细地对会展概念、会展产业链、会展管理原理及方法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当今世界几个会展业相对发达国家的经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实用性。程红的《会展经济:现代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会展经济的基本经济功能、运行原理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采用了现代数量分析方法,对会展经济的优势、关联性与制约因素、市场需求与竞争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这也加强了作者分析过程的科学性和分析结论的可靠性与可操作性。此外,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会展经济蓝皮书,即年度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通过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采用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分

析当年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特征、相关问题以及变化趋势,探索中国会展经济内在发展的基本规律,并通过与国际会展企业的比较,提出相应的专家建议。

二、国外会展经济理论

笔者通过World Scientific全文数据库检索有关“Exhibition/MICE”等信息的检索,截至2008年8月,共收集相关论文156篇,其中涉及会展产业理论研究的论文有128篇,较多集中于实务分析。如MCCab(2007)的论文《Strategiesfbr care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nvention andExhibition industry in Australia》通过对126个供职于会展业的职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会展业的职员大多受过良好教育,而且女性居多,往往都有一个相对成熟的职业规划。Luis Rubaleaba-Bermejo and Juan R.Cuadrado-Roura(1995)的论文《urban Hierarchies and Territorial Competitionin Europe:Exploring the Role of Fairs andExhibitions》则针对展览业在城市区域竞争力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论述。Kay.Li Kuen.Anderw(2007)的论文《INTERNATIONALEXHIBITION ORGANIZERS IN CHINA AND THEIR PER- FORMANCE》,通过运用描述研究设计与探索性因素,从展览组织者的角度分析如何构建会展业战略规划,并以中国会展市场作为案例展开论述,研究如何进入中国展览市场的问题。此外值得指出来的是,Hugh Pizey and Chris Huxham(1991)在《1990 and Beyond Developing a process for groupdecision support in large scale event planning》中提到用决策技术方法来研究大型展会如何抓住各个时间段的机会,进而提高展览会对产业链上的各个部门的影响力。

国外关于会展方面的研究专著大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代表性作者有富兰克、克里斯汀・克林斯曼、卡林・韦伯、米尔顿T・阿斯道夫,等等。他们的著作大多集中于研究会展商务运作、后续工作、前期策划、会展营销等方面。如米尔顿T・阿斯道夫和詹姆斯R・阿比合著的《会展管理与服务》把饭店行业与会展业结合起来,特别是向那些目前从事饭店行业的人士提供鲜活的例证,并探讨会议布展的各个层面的因素构成。卡林・韦伯所著的《会展旅游管理与案例分析》通过讨论和对比北美洲、欧洲和亚太地区3个举办展会和会议的主要地区,来展望全球会展业的发展情况。此外,为了宣传世博会,研究世博会,举办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世博会信息中心组织出版了《世博信息丛书》,分批推出了相关译著,比较有代表性的译著包括由克劳德・塞尔旺和竹田一平合著的《国际级博览会影响研究》,马塞尔・加洛潘所著《20世纪世界博览会与国际展览局》。前者以实际数据为基础,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向博览会举办者和参加者提供了极其有用的基本信息,这对于人们更好地评估国际博览会性质和价值提供了一项重要工具。后者则详细地描绘了博览会辉煌的历史,并介绍了博览会组织问题,主办国与参展国的关系,揭示了他们各自的动机与目标,重要经济和财政筹码,也勾勒出了未来博览会的理想发展方向。

三、会展经济理论研究的未来

第12篇

关键词:会展 会展业 会展形象

社会学家与文化研究者认为,人类目前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就是形象消费方式与形象导向思维模式。可以说,我们目前的生活已经被形象包围,当今世界“形象就是实力和财富”的观点也得到了普遍认同,形象学的研究领域正在逐渐扩大。在各城市之间,会展实力的竞争已经被人们所关注,但是会展形象的竞争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占领会展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一个鲜明、独特、富有吸引力的城市会展形象。各大城市如果没有鲜明的会展形象,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城市会展形象相关研究

目前专门研究城市会展形象领域的文章还没有,但已有学者在其学术论文中提到城市会展形象的作用和提出应该塑造一个鲜明的会展地形象。

城市会展形象的塑造,可提升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冷晓(1999)认为通过会展活动可以改善和塑造新的城市形象。王书占(2002)等认为通过会展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树立国际大都市的形象,提升城市经济效益。陈晓阳(2002)等认为城市形象的经营离不开大型主题商业文化活动,而会展是重中之重,具有知名度的城市多数是靠会展活动经营起来的。卞显红(2002)认为会展活动可以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地位。何昀(2002)认为会展旅游对一个城市树立国内、国际形象能起到一个助推器的作用。刘英茹(2002)认为会展经济能够推动城市经济,创造高效、快捷的形象传播渠道,其主题要与城市形象契合。朱立文认为发展会展业有利于一个城市或地区提高知名度,产生国际影响。吴艳坤认为会展活动的社会效益可以使会展双方以及会展主办城市的知名度、社会影响力和示范效应得到有效提高。宋建军认为会展活动可以扩大城市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任兴洲也提出会展经济可以提高主办城市的知名度。

城市会展形象的塑造需要有一个鲜明的会展目的地形象。何建民认为应该通过系统的营销方式全面提升城市作为会展目的地的形象。杨玉莉等认为应该有一个会议会展中心地的形象。刘德艳提出了会展胜地的概念,认为会展胜地就是举办会展活动享有盛誉的地方。卞显红也认为目的地形象是会展旅游者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会展目的地形象可以影响人们的决策活动,提升会展目的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两种看法都认识到了城市会展形象对于城市整体形象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城市的名气,提升会展目的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这些只是研究了城市会展形象的作用,而对具体城市或地区的会展形象要素的构成并没有进行研究。

会展形象界定

本文所理解的城市会展形象就是城市作为一个会展目的地在人们头脑中应该具有的形象,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城市会展形象是在各个构成要素有机综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才能成为城市会展形象的整体表现,形象的整体表现又会对各个要素的发展产生影响,城市的会展形象能够影响人们是否前来该城市参加会展活动。城市会展形象是城市形象的一个功能表现,是城市形象的一个子系统,它具备城市形象要素中同城市会展业发展相关的要素。

会展形象的作用

(一)有利于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管理

一个城市有了明确的会展形象,可对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政府可以根据城市的会展形象制定城市会展业的营销计划和营销口号,并且还可根据这个会展形象制定对会展业和城市的基本建设部署等。

(二)有利于城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城市明确的会展形象可以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可为城市吸引到更多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拓宽客源市场,吸引到更多的外来投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城市的对外合作与国际交流,加速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为城市会展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引导作用

城市明确的会展形象可对该城市的会展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会展业可以在城市会展形象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自身的结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达到健康发展的目标。

(四)吸引更多人来参加会展活动

城市明确的会展形象可对人们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士前来参加会展活动,并且增强人们前来该城市参加活动的信心,可间接地促进城市会展业的发展,达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会展业发展条件

(一)国际会展名城发展现状

国际会展名城在空间发展模式上,呈现出集聚的发展模式。在展会级别上,会展发达国家国内各城市有不同的分工,会展发展规划合理,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品牌展会,并同城市的支柱产业等相关联。在品牌营销上积极实施海外扩张战略,在国外成立办事处、合资公司、兴建会展场馆和移植品牌展会等。在人才培养和网络应用上都非常成熟。另外,交通网络的发达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国际会展名城会展业发展条件分析

从国际会展城市的发展现状来看,它的会展业发展条件主要包括支撑条件和辅助条件两个方面。支撑条件是城市发展会展业的基础和支撑;辅助条件是城市发展会展业的外在表现。

而我国会展业的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一个城市或地区还不可能同时具备所有条件。因此,本文认为会展业能够在一个地区发展的必备条件包括:

1.内部条件。这方面包括有一定量的会展人才、较好的会展服务水平、较多的大型会展企业、建立会展行业协会、具有一定规模的会展场馆等,并且当地居民也要欢迎前来参加会展活动的人们。

2.经济条件。会展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因此,一个地区会展业能够发展起来需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够吸引人们前来这个地区举办和参加会展活动。

3.硬件条件。人们前来参加会展活动,该地区需要解决人们的吃、住、行等一系列问题,并且也需要提供在会展活动举办期间的一系列配套设施,如满足人们在供电、供水、邮政、电信等方面的需求。

4.政府的支持。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为会展业的发展建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从宏观方面保证会展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城市会展形象构成要素分析

在对城市会展业发展条件和对城市会展形象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城市会展形象的构成要素分为核心要素和基础要素两部分。核心要素是该城市会展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要素是该城市会展形象的基础组成部分,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一)核心要素

1.会展场馆。任何一个知名的会展城市都有大型的会展中心,甚至在有些城市,大型会展中心同时也是一个旅游景点,是该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已经融入到了市民的生活中。比如因而闻名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现在就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同时也是内地游客参观的一个旅游景点。大型的会展中心也可以是一个城市的标记,向人们展示着城市的会展形象。

2.会展行业协会。专门的行业协会,可使会展行业的自律性和内部协调能力增强,这样就避免了政府直接介入会展活动的尴尬状况;一个强而有力的行业协会也是一个城市会展形象的突出表现。另一个方面,健全的行业法规,也可使会展行业结构清晰,并且利于管理和更好的发展。健全的行规也会从侧面宣传良好的城市会展形象。

3.会展企业。会展企业类型可以有很多种式样,包括会展策划组织企业、会展场馆物业企业、相关服务企业等等,本文中的会展企业仅指会展策划组织企业。会展企业是城市会展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企业的规模、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的数量等对于城市会展形象的塑造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4.会展人才。会展人才可以为会展活动提供更齐全、更详尽的管理和支持,可以保证会展活动的顺利实施,是人们感受一个城市会展形象的表现要素。

5.会展服务。会展服务是我们在构筑城市会展形象时必须要重视的一个环节,服务质量好能够提升城市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可以间接地起到对城市的促销作用,能够使城市在今后的招商引资方面拥有更多的优势。

6.会展营销。营销是形象传播的有利辅助条件之一,形象的宣传也必然需要一定的营销手段。对于城市会展形象来说,营销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注意到这个城市的会展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加会展活动。核心要素是城市会展形象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同城市会展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因素。

(二)基础要素

1.城市设施。一个城市设施的完善程度是人们来到这个城市所首先感觉到的因素,它能否为人们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需求,直接影响着这个城市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

2.政府的支持与服务。政府的支持和完善的管理可以给会展活动提供更为长久的生命力,同时也可以创造出一个更利于会展业发展的环境,创造出一个更有秩序的环境,是城市会展形象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

3.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指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活动中,共同创造出的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等。本文所指的城市精神仅指该城市居民的精神,即城市的居民是否欢迎人们前来参加会展活动,是否具有一种能够容纳外来文化的精神状态。

4.城市经济水平。会展活动总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举办。会展业要求城市具有一定的经济水平,因此经济水平是城市会展形象的一个要素构成。

5.城市目标和支柱产业。在发达国家,会展业的发展体现出了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趋向于城市支柱产业的趋势。比如汉诺威的支柱产业是工业,它的名牌展会是汉诺威工博会;巴黎是一个时尚之都,它的化妆品展和时装展就非常出名。因此,在分析城市会展形象时,城市目标和支柱产业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基础要素是城市会展形象的基础组成部分,是城市会展业发展的宏观支持因素。基础要素和核心要素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城市会展形象的要素。

参考文献:

1.冷晓.杭州会展业的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9

2.王书占,郭敏.城市会展经济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商论,2002

3.陈晓阳,许维祥.促进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2

4.卞显红.会展旅游参与者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学刊,2002

5.河昀.湖南发展会展旅游业的优势、不足及对策[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