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口技翻译

口技翻译

时间:2023-05-29 17:41: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口技翻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口技翻译

第1篇

(一)知识目标

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能力目标

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

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多读文章(小组读、个人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明确重点实词的读音及含义。

2.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复述3个场景的描写。

3.通过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能理解两种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写这一技艺的文章。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这,又是一种享受了。(如有可能,可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表演一下,以创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明确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2.直译全文(课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课下自译完成二、三、四段)

(三)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注释①,请学生简介文学常识,教师补充。

《口技》节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公元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2.朗读课文

①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字音。

顷qǐng倾qīng呓yì絮xù叱chì间jiàn许许hǔ曳yè几jī

②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一遍。

③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第一自然段

(1)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施:放置会:集会,恰逢但:只

闻:听见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2)请一学生依注释翻译,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这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口技表演前的情况。介绍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的情况及开演时的气氛。

特别注意“善”字,它是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它。

(4)朗读、背诵

教师提示,学生背诵,再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读成诵,比比谁背得快。

(5)抽查背诵情况,鼓励完成情况好的同学

比如:教师提示“表演者的情况”,学生齐背“京中有善口技者”;提示“演出时间”,背“会宾客大宴”;提示“舞台布置”,背“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提示“道具”,背“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提示“听众情况”背“众宾团坐”;提示“开演时的氛围”,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以下当堂背诵同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2.第五段

(1)朗读第五段,注意几个词语。

绝:消失、没有之:指屏风里面

(2)学生直译文段,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4)朗读、背诵(同上)

(5)抽查背诵情况。

3.第二、三、四段

(1)朗读。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3)准备这三段内容的复述。

(五)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一部分同学还当堂背诵了第一、五段,完成得很好,熟读、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我们不仅要会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内容,请认真做准备,下节课要求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最好。

(六)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熟读、翻译了课文,基本上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是怎样描摹出精采场面的,很值得我们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这篇文章。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部分实词。

2.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

3.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检查学生自译第二、三、四段的情况

(1)部分实词的词义理解(请学生起来回答)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其—他的乳—名词,,动词,喂奶毕—全绝—极、最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放松虽—即使中间—中间夹杂许许—拟声词名—说出股—大腿奋—卷起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

(2)请了个同学起来翻译这3个文段,一人一段,教师学生共同点评。

2.齐读3个文段,准备复述

3.请几个同学来复述,一人复述一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好。要求:(1)复述的内容要与原文相符,要抓住要点;(2)口齿清楚,语句连贯,要一气呵成。

(请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裁判来点评)

4.分析这三个文段

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

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作者是怎么写“声”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第二场景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第2篇

在五步三查的教学模式中,展示是一个重要流程,是高效课堂的核心环节。展示技巧的高低直接决定课堂的实效性。要想达到真正的高效,就要把握好展示的方法,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近一年来,我在语文课上逐步尝试高效课堂,有得有失,尤其在文言文教学中感受颇深,现就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展示技巧做一些反思与总结。

一、掌握标准,明确方法

语句翻译指的是把给出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要求是准确、通顺,在此基础上尽量做到语句优美,符合原文语言风格。严复先生用“信、达、雅”来概括翻译的标准。信,指的是翻译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指译文的通顺畅达,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句子通顺,没有语病;雅,指要有文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优美自然。一句话,展示时,翻译只有做到准确、通顺即可,还可以采用“留、换、补、增、删、调”等方法。

二、把握时机,适时点拨

在展示时,要让学生把握时机,明确什么时候小展示,什么时候大展示;哪些句子需要独学完成,哪些需要讨论合作完成,不能盲目追求高效课堂模式。一般的,句子简单,没有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就可以独学完成,组内小展示即可。如《卖者言》一文中“杭有卖果者”可译为“杭州有一个卖水果的人”。展示时就可采用“字字落实法”即可突破。如果句子难度较大,就应该注意技巧,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这时需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议、一词多义等。还要考虑特殊句式的要求,把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翻译原则,准确把握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三、前后联系,举一反三

在学生展示时,除了遵循方法、掌握时机外,还要注意技巧,想办法化难为易,更深刻的巩固。如以前学过的词语、句子的用法可以拿来我用,做到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如在讲《永之氓》一文时,字字落实后都能通顺翻译,但精彩之处在于某组一名学生在展示“善”字时分别举出《口技》中“京中有善口技者”一句和《传》一文中“者善负小虫也”中一句两个“善”字都与本文相似。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识记“善”的意思了,做到了知识的前后联系,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再比如文言虚词难度大,展示时也可以采用此技巧。如“之”字的用法多,教师点拨时可以归纳一下,是代词还是助词还是标志词,这样学生在展示时就容易达到一定的深度和精彩度。

总之,文言文句子翻译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展示、更好的掌握,应该注重方法讲究技巧,才能真正达到课堂的时效性。

第3篇

要做好这类试题,避免无谓的失分,读懂文言文的文本内容是关键。笔者结合多年来的阅卷实践,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如何读懂文本及解答此类题目的技巧,以帮助考生提升文言文阅读的解题能力。

一、积累文言词汇

病症举例:[江苏泰州](第12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微使君之赐()

有位考生写的答案是:细微。正确答案是:非,(如果)没有。

病因分析:这位考生答错的原因,是因为平时不善于积累文言词汇,导致头脑“仓库”中的文言词汇积累匮乏。

对症下药:要解答好对文言字词的解释的试题,平时要注重文言词汇的积累:①常见通假字。如《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的“强”通“僵”,是僵硬之意;②古汉语常用字词。掌握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如实词诚、或、书、闻、遗、坐等的意思,虚词之、而、乎等的意思;③词类活用字。词类活用就是词语的词性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发生转变的语法现象,常见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互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④古今异义词。如《桃花源记》中的“率妻子邑人”中的“妻子”的意思是妻子和儿女,而现在的意思是男子的配偶。

二、熟悉文言句式

病症举例:[江苏淮安](第20题)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有位考生是这样翻译的:忠心的属性,可以来打一仗。

病因分析:这位考生对常见的文言句式不熟悉,“……也”是判断句的标志,“可以一战”是“可以(之)一战”的省略,正确的翻译是: (这才是)尽了职责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对症下药:要弄懂这类句式的意思,我们一定要熟悉常见的文言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判断句式。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见的表判断的词语有者、也、乃、则、即、皆、悉等,如《出师表》中“此悉忠良死节之臣”;②疑问句式。一般用疑问代词(谁、何、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耶、欤等)提出问题,如《公输》中“胡不见我于王?”;③省略句式。文言文中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情况下,某些句子成分往往省略,从而使语言更加简练。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括号中的谓语省略;④倒装句式。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陋室铭》)正常语序是“有何陋?”定语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正常语序是“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如“细若蚊足”(《核舟记》),正常的语序是“若蚊足细”。

三、掌握翻译方法

病症举例:[江苏泰州](第13题)翻译下列句子。

(1)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译文:

有位考生翻译的答案是:像水一样单独怀疑它,留下它在监狱里,几天也没有处决。

病因分析:这位考生翻译出错的原因,一是平时没有很好地积累文言词汇,“狱”在这里的意思是案件;二是没有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若水”是一个人的名字,只要把它留下来就行了。正确的翻译是:只有若水怀疑这个案子,留下了案件,好几天都没有决断。

对症下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翻译同样如此,我们要掌握常用的翻译方法。主要有:①扩充法。即在翻译文言文时,把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扩充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也叫前缀、后缀),或加一个同义词、近义词;②替换法。是扩充法的补充办法。用现代汉语中的同义或近义词替换文言文里的原词;③保留法。文言里有两类词语,一类是古今通用的词语,如“天、地、山、水”等,一类是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在翻译的时候要原封不动照搬过来,若强译硬译,非但译不好,反而画蛇添足;④删略法。文言文的句首、句中、句尾有大量的虚词,它们有时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可删去不译;⑤增补法。省略的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等。译成现代汉语时,要让译句完整通顺,就应将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⑥调整法。主要针对文言文里大量存在的倒装句。从现代汉语的语法角度看,这类句式内部的顺序有一些“颠倒”,翻译时应按现代人表述的习惯,对原文的顺序进行调整。

四、把握人物形象

病症举例:[广东梅州](第9题)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驽,持满”,正面表现了将士们的,侧面表现了周亚夫将军的。

有位考生的答案是:严肃;善战。

第4篇

古文中有些表示地名、人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名、官职等专用词语及所引用的诗词名句,一般都不需要翻译,也不必翻译,可以直接从原文中抄录下来。如《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可译为“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又如,《三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译为“所以捕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词语替换法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在翻译时,最好选用现代汉语中能与之对等的词语来替换,也可以在单音节的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字,使它成为双音节的词或短语,这样就解决了译文上的难度。

如《伤仲永》中“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中“收”可解释为“聚”,这就可以用“团结”一词来替代;“养”加上“赡”字,组成双音节词“赡养”就比较通俗易解了。

三、词义解释法

在理解古诗文名句中,要把握关键性词语予以解释。如《观潮》中“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字,就可以结合原文解释为“景象”,可翻译为“钱塘江的涨潮,是天下壮伟的景象”、“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这种词语,如不解其意,翻译就无法进行。

四、省略添补法

文言文中,句子或短语中的某些成分及介词常常省略,数词后面不带量词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为了使翻译的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句式的规范,在翻译时,一般应根据添补完全之后的内容来翻译,即凡是省略的词、成分,都要添补上去。

如《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翻译时要补上“桃花源中的人”和“渔人”。再如《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译时要补上被省略的量词,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五、句式调序法

在文言句式中,一些特殊句式往往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结构不同,如:状语后置及宾语前置等倒装句式,在学习翻译这类特殊句式时,要根据现代表述的习惯,处理好句式中的语序关系。如《记承天寺夜游》中“相与步于中庭”,动词的限制成份“于中庭”在翻译时应从动词后面调整到动词前面,译为:(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再如《陋室铭》的结句“何陋之有”,译时就要将宾语“何陋”调到谓语“有”的后面,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六、删除虚词法

文言语句中,有些表示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虚词,如助词“之”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时(如“何陋之有”),或作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标志时(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意义,翻译时就可以删略不译。

七、词语瞄准法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翻译,只要根据上下文仔细推敲,瞄准句中的重要词,重点突破,就基本上能保证句子翻译的准确性。如《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此句中的“及”只有理解为“到……的时候”才算正确。

八、“互文”理解法

古诗文中,常常会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在翻译这类诗句时,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文中的“互文”现象,充分感悟其上下句的内容互相渗透交错、互为补充的特点。

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就不能翻译为“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而应翻译成“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次的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这样,就会避免对古文内容产生误解的现象。

又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译成“不因外物(好坏)或喜,不因为自己的(得失)或悲”,就曲解其意了,应译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才符合文意。

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句,应该理解为“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角弓,都觉得铁衣太冷,难以穿上身”。

九、繁句简缩法

第5篇

第一部分⒈D⒉婉转悚然葱茏3B.⒋A.⒌略⒍①野渡无人舟自横②双袖龙钟泪不干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④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第二部分(一)

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春夜洛城听到有人吹奏折柳曲(而引起思乡情)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二)⒏C.⒐C.⒑A⒒描写了口技人表现的情景;描写了听众的表情;描写了口技人表演是简单的工具.

(三)⒓一颗图钉;小米求职的戏剧性过程;为他人着想,做好身边的每件事情.

⒔"小米"是在应聘受挫出来后,身心疲惫,眩晕之时看到的;她怕图钉扎伤行人的脚.

⒕"小米"具有强烈的上进心,不满现状,有爱心,为他人着想,能做好身边的每件小事.

⒖出奇制胜,一波三折.开始心存侥幸,自我欣慰——应聘受挫——应聘成功.

⒗为他人着想,做好身边小事的人,总能(容易)成功.

⒘在深圳,靠眼泪博取别人的同情是行不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不相信眼泪;略.

⒙略(四)

⒚这篇文章用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21.一直前进,客观,公正22.只要你珍惜时间,你就会成功.

第三部分

1,截塌震撼2,D3,D4,C5,例:孙行者苦战妖道勇降妖魔对于是否戴紧箍咒的问题,有自己的理由即可6,7,8,略9,凡事不会伸手而得,需要付出时间和代价.(或:时间是及其宝贵的,一寸光阴一寸金.)10,(1)"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投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和温暖.写出了塞外开阔鲜明,气势雄伟底独特风光.(2)略

11,全国哀悼日,*广场万人为逝者致哀,为中国加油12,愿逝者安息13,白常用来表示哀悼,国旗是强烈的爱国精神的表现.14,面对广场上的半旗向四川汶川地震遇难者致哀,静穆肃立,人们用这些自发制作的小标语,表达着和远方灾区同胞血脉相连的心声.同意,理由略15,略,表述得当即可.

16,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描写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荷的倔强,荷的勃勃生机.这样写突出了荷在恶劣环境中不言屈服的抗争精神.17,使荷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形象更为丰满,表现了荷美好品行是千锤百炼的结果.18,写诗作文,赞颂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19,不论在何种恶劣的环境和情形下,遭受怎样的痛苦和创伤,都应该坚持高风亮节,保持生命的伟力.20,象征了那些不屈不挠,刚正不阿,淡泊宁静,节操高尚的人们.

21.略22.略(个别字词没翻译到位适当扣分)

第6篇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考核方式;师资力量

作者简介:周玉(1979-),男,安徽枞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电力学院,讲师;苏海滨(1965-),男,河南南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电力学院,教授。(河南 郑州 450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11年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82-02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工科,尤其是电类本科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掌握微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接口技术及硬件连接,建立微机系统的整机概念,使学生具有微机系统软硬件开发和应用的基本能力,为微型计算机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该课程的前续课程包括“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后续课程包括“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技术”、“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测控技术”等。该课程是大学四年时间里,学习的唯一一门能衔接“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程序设计”、“计算机检测技术”和“电机电器”的综合应用技术课。[1]因此,该课程对电类专业的本科生而言非常重要。

鉴于该课程的重要性,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课程的精髓,很多教学专家提出各种改革措施,如在教学内容上的选取上、[2]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革新,[1,3,4]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的改革较少。基于此,笔者重点讨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在考核方式方面需要进行的革新。

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实施研究性教学,激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而考试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正不断得到重新认识和重视,甚至被视为“教学改革的切入口”。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考核工作是该课程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的重要内容。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其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督促和指导学生系统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检验其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并以此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基本依据。同时,合理的考核制度是评定该课程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参考。因此,高校应该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让其不但适应教学改革的发展,更应该与社会的发展紧紧联系起来。

二、国内考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考试制度大都是传统的考试制度,即最后的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加权,60分及格。所以,在大学生当中,“60分万岁”的理论一直盛行,这种考核方式呈现出种种弊端。例如,学生为了平时成绩被动上课,教师被动考勤点名,这严重影响了上课效率;学生为了拿到平时成绩,以敷衍的状态写作业,抄袭现象严重,这使教师批改作业的劳动变得毫无意义。另一方面,假如学生有了一个好的平时成绩,就会不重视最后的考试,进行几天的突击学习就可以拿到60分,这更加严重影响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核心任务。

这种传统的考试制度在某些课程当中(如“高等数学”),有其优势的一面,但是,对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程而言,该考核方式不但没有任何优点,反而会对教学评估和改革带来负面一下。也就是说,“60分万岁”的理论完全背离了该课程的考试初衷。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也不利于教师的教。鉴于此,笔者认为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紧密围绕课程培养目标,适应该课程的改革及课程的特点,既要考查学生对课程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又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考核方式改革的目标

考试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考试改革是贯彻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一项目,考试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新的考试制度,能有效反馈学生学与教师教的核心关系,弥补传统考试的弊端。新的考试制度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放在第一位,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考试改革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考核方式改革措施

抛弃大学传统考试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模式,注重过程考核,以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为根本任务,竭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课程的终点不是考试,而是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基于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考核方法要遵循以下原则:理论与实践上综合考核,不只是关注最后的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该原则的指导下,本校的具体考核措施有以下四个方面:

1.闭卷考试

这也是传统考试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的考试方式。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情况的题型设置为: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以及简答题;考核学生对一些方法技能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题型设置为:分析题和设计题。

2.平时成绩的考核

重视平时成绩是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有效手段。重视平时成绩也是避免学生闭卷考试前死记硬背和考前突击的有效方式。一般课程的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考勤、习题作业等,而该课程的平时成绩除了这些还涉及更多内容。为了提升学生的知识量,开阔其视野,应让其了解一些学科前沿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同时进行一些提问,鼓励学生回答,并将答题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比如,笔者在讲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时候会问学生,“除了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还知道什么计算机体系结构”这个问题。对不知道答案的学生不做处罚,而对那些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会适当增加他们的平时成绩,进行奖励。这样做的一个突出优点就是鼓励学生阅读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另外,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该课程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专业英语能力。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除了有意穿插一些英文授课外,还给学生布置一些外文的翻译和技术材料的阅读等任务,并把其列入平时成绩的考核。由于大多数芯片的产品说明书都是英文的,这样做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英文材料,独立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实践证明这对学生未来的工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实验考试

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环节。“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也决定了实验考核在总成绩中将占据较大的比重。实验考核是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而反映实验教学效果的指标主要体现在考核方法和考核内容上。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实验考勤,主要包括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二是基础技能的完成情况,目的是检验学生每一次实验的完成情况,这一步是基础,是进行更高级实验的基石。这一部分的实验主要要体现出基础性,以难度适中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同时实验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师在现场指导,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当次的实验,使学生掌握每一次实验所需的基本技能,教师需要在当次实验结束前对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进行逐个检查。三是综合设计应用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该类实验难度较大,教师需提前布置实验内容,给学生一段较长的时间(如3周左右时间)去完成,在该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对学生进行面对面地答疑,而是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收集资料、设计方案等,利用课余时间来做实验,巩固所学知识,在实践中体会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微机系统整机的概念。实验评价的结果是检验学生的实验成果,并对学生进行口试考核,用以考核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合理解释以及独立见解。

4.将差异性培养原则引入考核环节

差异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学生个体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程中呈现出多元化的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的特点,所以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将差异性培养原则引入考核环节,用来引导和促进不同学生个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对于该项内容的实施方法,可通过选拔优秀的学生完成两种形式的考核: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中心,让其帮助教师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设计并顺利完成实际的微机系统;对于参加过诸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等以微机系统为内容的竞赛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可以以项目为驱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项目设计代替该课程的期末考试,即实行“优生免考”的措施。

通过各项考核,最后得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最后成绩的计算方法为:总成绩=闭卷考试成绩×50%+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30%。对于免试学生的最后成绩可根据指导教师、项目组成员和各专家根据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打分。

五、实际中遇到的困难

在实际过程当中,闭卷考试是最容易实现的;平时成绩的考核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而第四项考核方式,为个体是最难实现的一项,因为它涉及“好学生”的选拔过程,对整个学生进行额外辅导、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过程,对学生成果进行评定、验收与解题的过程;整个过程需要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较长的时间。同时,该项措施的实行最好是有相应的科研项目支撑。因此,对于第四项考核在实际进行中可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进行。

对于第三项考核,虽然在实行过程当中也会遇到实际困难,但这一项考核是普遍性原则培养的一部分,是必须严格执行的。实验考核目前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由于对实验部分考核分量的增加,实验课时也随着增多,这样会使原有的实验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解决该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学校改变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确保实验室在时间、空间、设备资源和实验内容上的全面开放,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学员实际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另外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是通过资金购买更多的实验室资源。

第二,师资力量不足。解决该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建立一支实力雄厚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师资队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课程建设和改革不断有所成就的关键。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可以通过内部挖掘和外部引进两种方式。当然,一定要保证课程师资队伍在学历、年龄、职称、知识结构等方面合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甘于奉献、学科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长期保持稳定的实验教师群体。

六、结束语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一门承上启下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整个专业的学习过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化该课程的改革,笔者对该课程的考核改革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其课程考核中既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要考核学生掌握该领域的前沿知识、阅读专业资料的能力,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方式的改革对该课程的教学意义重大,本校在后续的教学进程中将还将继续健全和完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孙琦,韩亮,李秀芝.《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A].

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

[2]李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究与实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2011,26(2):50-51.

第7篇

新课改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目标笔者给出以下建议,希望能给语文教学一点点改变。

在教师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学到自己要学,需要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课堂,构建“引发兴趣―自主创造―合作互动―解惑―实践”的一般流程。

一、引发兴趣

语文教学讲究身临其境,在教学之前应先引发学生的兴趣。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类似的情景可以有效完成这一目标。例如,《口技》这一课,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这一口技音频,先通过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激起学生的兴趣,使抽象的文言文转变为情景交融、身临其境的立体画面,以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的感知,营造一个互动空间。

二、自主创造

现在的初中生,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对新事物接受快,感知能力强。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开放思维。帮助学生形成多元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等去创造丰富多彩的思想。例如,在文言文《曹刿论战》的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是逐字翻译,解释。但在教学中,其文章内容仍有很大的研究探讨空间,曹刿的机智、鲁庄公的昏庸与否等等,都是可以作为发散思维的鲜活例子,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鼓励类似的思维火花。

三、合作互动

语文课堂中是非常需要合作互动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教学中,师生互动中产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课堂中充满变化,把教学活动变成一种师生交流。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十分重要,教学中,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学习了新的知识后,学生在小组内发现问题,分享自己的想法。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合作,从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与同学合作的意识。

四、解惑

教师的作用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很多学生学习语文有兴趣但没能力,同时不乐于思考,不善于思考,没有上进心,得过且过。当然,问题的造就原因多样,首先感悟自身,有时过于重视孩子的成绩,轻视能力,造成孩子只听不讲,使学生不能主动地考问题,形成我不想老师最后也会讲的想法,使学生越来越懒于动脑。其次,由于各种原因,有时不能吃透教材,教学辅助工具跟不上自己的教学设计,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却不能帮助学生继续下去。所以,教师要充分重视解惑这一过程。

第8篇

心理学对于迁移的定义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好比我们通常所说的“触类旁通”。而我所说的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所引用的迁移法,是指学生利用自己有的知识背景,解决与已有的知识背景具有相同原理的陌生问题。

这种迁移的方法大致有二种情况:

一、词语的迁移

(即将词语在一个语境中的意思迁移到另一个语境中去。)

这种迁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虚词的迁移;一是实词的迁移,包括已学课文中的实词和生活中常见的实语。

我们知道,在中考试卷中关于文言虚词的考察所呈现出的内容,看似新的、陌生的,但实际考察的知识和技能却是来自于课本的,只是稍微改变了形式,有些甚至连形式都没有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首先对常见的、重点的文言虚词进行明确,如: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同时指导并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准确掌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得法于课内”“万变不离其宗”。

其次 ,对于生活中常用的实词,我们要在课堂讲解的时候,将今人与古人语言交流上的不同加以明确和强调,并以具体实例生动、形象的展现给学生,如:词类活用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例如: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这句中的“名”本是名词,这里由于前受能愿动词“能”的修饰,后带有宾语“其一处”,故活用为动词,有“说出”的意思;名词作状语的:例如: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这句中的“空”是“在空中”,修饰谓语“游”,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这句中的“利”原为名词,现用作意动词,可译为“认为……有利”; 动词活用为名词的: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这句中的“伏”作“有”的宾语,表示跟“伏”这种行为有关的人,活用为名词,意思是“伏兵”;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例如: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这句中的“穷”原为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走完”。 古今异义词中的妻子,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交通,例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开张,例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一词多义词等,让学生充分体会古人与今人在语言交流上的共性和差别,记忆深刻鲜明,从而达到了“举一反三”的迁移效果。更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用学生所熟悉的文言文翻译方法解决对陌生文言词语的理解

我们知道,初中阶段,学生在课内所学过的文言文翻译方法无外乎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翻译的,即对词语的理解角度(活用、多义、单音、古今异义等)和对句式的掌握角度(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关于词语,我刚刚已经说过,在这里就不在重申,而现在要说的是句式上的。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而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这也正是我们能采用迁移法解决陌生文言词语的最好途径。

第9篇

一、多读课文,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叶圣陶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古人也有“三分文章七分读”的说法。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获得牢固而丰富的感性认识,促进语感能力的发展,获得良好的文言语感。诵读的作用首先体现在节奏和断句上,还体现在以音辨义上。如《口技》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句中的“中间”应该分开读,而且“间”读“jiàn”,义为“夹杂”。要提高断句和翻译上的得分,诵读不容忽视。

但现在很多学生尤其是理科生会经常用理科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语文,抛弃诵读,搞题海战术,结果可想而知。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能力不是靠做几道题就能提高的,语言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离不开诵读。有些急功近利的学生认为,朗读费时费力见效慢,远不如做几道题有效,这是极其错误的观念。试想,哪位国学大师是靠做题做出成就来的?

当然,诵读重要,也不是否定做题的价值。试题要做,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诵读的重要作用。高中生应该利用课堂或早读时间,把练习过的课外文言文多诵读几遍。这样下来就会发现语感强了,学过的知识也记得更牢了。总之,遇到文言文先读它几遍没错。

二、考场“默读”应有两个“意识”

知识点分布意识。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者常常是用有限的题目量来涵盖较多的文言文知识,这样可以使考查的范围更大、知识更广。命题者的命题策略也正是我们复习和考试的策略,即同一个“知识点”在同一份试卷中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整体把握意识。文言文句子翻译需要了解修辞格、文化意义,以及人物、事件、观点等。古人在写作时,受所处社会的政治氛围、道德规范、文化背景、民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作品染上了较明显的时代色彩,这是我们“默读”时需要注意的。

三、端正心态,细水长流

不少学生认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比其他学科慢,尤其是文言文。其实语文能力的提高快不快,要看你确立怎样的时间范围。一星期或许不行,但一个月或者一学期绝对不比其他功课慢。语文成绩提高慢的重要原因是在语文上投入的精力与时间远远低于其他学科。进入高三,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要多给语文一些关爱,相信它一定会“投之于木桃,报之于琼瑶”。高一高二的语文学习主要是打基础,还没有真正进行应试训练。历届高三学生都有一个共同体会:高三的专项复习见效最快。只要按教师的要求认真去做,经过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语文成绩会有明显提高。

四、利用教材,学会古诗文阅读

到了高三,有部分教师认为高考古诗文考的是课外阅读,没有必要对教材中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复习,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在高一高二阶段学生所学的古诗文知识是零散的,如果能够采用他们熟悉的教材来对文言现象进行整理归类,尤其是掌握分析文言现象的方法和规律,结果会事半功倍。

五、不陷题海,把握要点,一击即中

文言文复习,要结合语境、字形、修辞方式等推断词义,做到以少胜多。对做过的试卷不能只求解题,还要做到逐词逐句翻译,结合语境、字形、修辞方式等推断词义,勤翻词典,真正弄懂。对古文翻译,要按照“字字落实”的直译要求,认真做到书面表述,对照老师的讲解认真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这样做题数量可能不是太大,但能够以少胜多,有利于强化积累、训练语感。

历年高考文言文试题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写,其中的例句基本都是课文原句,所以必须加强课本复习。复习名句名篇,对国家考试中心规定的30篇基本篇目一定要会背诵会默写。考生要对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逐篇落实,加强抄写、默写,力求准确无误。

六、 简练沉思,忙里偷闲

第10篇

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的。因此,如何让初中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

一 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

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三个“中心意识”:首先,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其次,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再次,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背诵这些内容,明天检查!”这样就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此外,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具有深远的影响。如《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 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文言文学习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马说》中有两个句子出现了“策”字,即“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这两个“策”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驱使”的意思,后者是“鞭子”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以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列来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等,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字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

三 师生互动,有效促进

我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合作者、朋友的关系,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对话,才能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文言文的课堂中,若能有合作、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与学生共同成长,则效果会更明显。如教学《口技》一课,告诉学生描写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由于文字浅显,完全可采用“说、读、论、评”的方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展开讨论交流;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1~2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的活动。

四 及时复习,保证学习质量

无论如何,教学要保证质量。要想知识记忆得牢固,必须经过学习和复习,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记得就越牢固。因此,必须严格做好文言文的复习。教师可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如复习《爱莲说》,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然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写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如“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如可以提问学生文中能表现出作者高标傲世、独步于尘俗之外的美好情操之意的句子有哪些。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就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最后,让学生自己出一份试题进行自测。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又不至于机械重复,既巩固了知识,又增强了记忆力。

总之,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犹如“天书”,深奥难懂,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然而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也是令老师头疼的问题,投入多而收效甚微。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不能不学。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之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生受益。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效果。学习语文,

第11篇

关键词:培养 ;学习;古诗文;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47-01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查找根源,正如孔子所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如果我们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意识,可以使教和学得到和谐发展,教学效果显著。我想最主要的是在学生和古诗文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通过这座桥走进古诗文的殿堂并畅游其间。那么怎么去做?

一、让学生与古人“对话”――巧妙导入

好的导入,是一块磁铁,能抓住学生的心魂,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诱发他们学习兴趣。古诗文因时隔久远,且内容深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导入时要激发起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如有一位老师上《口技》这一课时,就为学生表演鸟叫,并让学生仿火车声,仿马蹄声等,再放一段洛桑的拟声表演录像。这时,老师才说:“洛桑不过对三五种声音同时模拟,明朝林嗣环写的《口技》中的表演者却可以讲几十种,几百种声音一齐发出。”老师话音未落,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翻书了。这种导入方法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让学生马上明白什么是:“口技 ”,而且想知道那人是如何能干。这样更容易让学生进入了学习角色。

平时,从流行音乐入手渗透古诗的教学。中秋节的时候,我先试着给学生唱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结果,效果出奇的好。还有一些学生因为爱唱流行歌曲,便不知不觉把这些诗词给背了出来,而且丝毫不见痛苦,乐在其中。于是,我进一步要求学生自己去找类似的歌曲来唱。在同学们都能熟练吟唱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体会其韵律之美,给学生讲解诗歌的意思和表达的感情。我告诉学生,古诗本来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是可以谱成歌曲广为传唱的,不少优秀的古诗词在当时其实就是“流行歌曲”!这样一来,原来遥远的古诗词一下子在心理上被拉近了,感受古诗词,走进古人心灵。

二、激发学生古诗文学习兴趣――由陌生到熟悉

用入情的朗读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情的示范朗读就是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也可以选优秀的音像材料播放给学生听。如再上《桃花源记》时,配一曲古筝乐,带着郊游是欣赏美景的享受心情,贴近桃源人惊讶叹惋的脉搏,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听了有置身其中的美感,在朗读中,教师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包括朗读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朗读课文,从而形成能力。熟读成诵是古诗文学习的必经途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多遍的诵读与课文反复接触,能更深刻地领会作品的语言节奏,受到直接强烈的语言美的感染。

三、让生动课堂吸引学生――教学手段多样

课堂是整个教学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所谓把课上得有趣” ,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设计教学形式时,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初中生的感性思维比较发达,表现欲较强,对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我们可以让学生自成小组自编自导自演,以小品或相声,讲故事的形式学习文言文,如学习《狼》一文时,就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屠夫和狼。不好好揣摩课文,是不能准确抓住人物形象,洞察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四、教给学生学法―― 授之以渔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背诵法;自主翻译法;字词归纳积累法;课外阅读迁移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73-02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害怕写作文,更害怕学文言文,作文不会写,好歹还能胡诌几句,凑凑字数,而文言文读不懂,做题目就是牛头不对马嘴,乱蒙也没个方向。文言文枯燥,文言文难学,特别对于刚刚上初中的孩子而言,现代文中的许多词语尚未理解,又多了一种新的晦涩的语言表达方式,初中的孩子学起文言文来就越发惧怕了。事实上,初中文言文教学确实是一个挑战,但既然是挑战,一旦解决,其作用就越发的巨大了,如果在初中阶段调动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就奠定了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就能很好地应对高中强大的文言文阅读压力,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能对古典文学的学习,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开辟一片沃土。

要让初中文言文教学容易起来就要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我总结了几条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更轻松更易于掌握的方法,具体如下:

一、背诵法

中国有句古话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学文言文的首要方法就是朗读,熟读能诵。说到背诵,学生马上又会反感――语文就是死记硬背!其实背诵的方法有很多,而且掌握了就会发现,流畅地背诵并不难。

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几条有效又简单的背诵方法:

1.画图画法

例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因为课文特别长,第一段的语言又不对称,学生难记忆,我就让学生根据课文第一段画一幅画,画上交代:“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望之而蔚然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一边画画,一边将第一段的介绍部分就轻易地背诵出来了。画画其实是一种形象记忆法,特别适合景物描写的课文。

2.关键字记忆法

例如,在教学《口技》一文时,因为文章长,对场景的描写细致,故背诵时容易混乱。我就把课文整理出一些关键字,如第一段是:善,大宴,施,坐,团坐,少顷,闻,满坐。第二段是:遥闻,妇人,其夫,既而,儿醒,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妇拍,大儿醒,当时是,妇,口中,儿,大儿,夫叱,一时齐发,宾客,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此类推,关键字实际上是在帮助学生梳理情节,关键字记住了,文章就很轻易地背诵出来了。

3.减字法

例如,《木兰诗》中的第三段背诵,第一遍减一部分容易记些的字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_____,南市买辔头,北市买_____。旦辞爷娘去,暮宿_____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_____ 。旦辞黄河去,暮至_____,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_____。”接下来,第二遍又减一些字词“东市_____,西市_____,南市_____,北市_____。旦辞_____,暮宿_____,不闻_____,但闻_____。旦辞_____,暮至_____,不闻_____,但闻_____。”简单的内容两遍就可以背下,难些的内容就多减几遍,背诵也就很容易了。

4.表演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些课文我们是可以使用表演法来促进背诵的。比如,在教学课文《孙权劝学》时,就可以根据课文角色吩咐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小组合作背诵。《孙权劝学》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人物,所以运用“表演法”是最合适的,文章涉及到以下几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另外再安排一个旁白,全文就能表演出来了。“表演法”不仅能使学生快速地背诵课文,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对人物性格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对于初中生,课堂表演的形式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让课堂趣味横生。

二、自主翻译法

当学生熟读能诵后就等于大脑里储存了大量的资料,也形成了一定的语感,有了背诵的积累,要想让学生学得容易,其次必须让学生学会运用,学生懂得了翻译的规律,就是没有老师从旁指导也能读懂课文。

在教学中,我会布置学生课前、课上自主阅读,指导学生自主翻译,我们可以提供以下几个自主翻译的方式:

1.搬运课下注释法

就是在学习课文之前,要求学生先作预习,预习时,要将课文下面的注释搬运到课文内。很多学生在学习古文的时候都有两种很不好的习惯,一是找参考书背翻译,二是忽视课文注释,认为反正在课文中,不会主动记忆。背翻译的后果就是离开了文段就不知道文言的翻译,或者生硬地套译,最后必然学不通。而忽视课文注释就等于失去了自主阅读的拐杖,自己不会翻译,又没有重点字词的指导,最后也必然以不懂终结!

学会在预习时搬运课文翻译,其实就是一种在预习阶段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有了课文翻译,学生就可以不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基本阅读课文,有了这一步,既有利于提高正式课堂的效率,又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值得提倡。

2.组词翻译法

在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组词翻译法是最简单,最容易掌握,也是使用最多的一种。例如:《伤仲永》一课“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这句话中“生”“识”“书具”“忽”“啼”“求”都可以使用组词法,“生”即“出生”,“识”即“认识”,“书具” 即“书写工具”,“忽”即“忽然”,“啼”即“啼哭”,“求”即“求取”。学生一旦学会组词法,翻译的问题就容易多了。

3.旧知识联系法

所谓旧知识联系法其实就是学生借助已学的文言字词知识解决在新的文章中遇到的同一文言字词或同类文言字词。例如,学生在七年级上学了“智子疑邻”的“智”是意动用法,接着在七年级下再学“邑人奇之”“奇”的用法相同,那么在翻译时学生就懂得如何翻译了。又如,学习了《河中石兽》中“求之下流,固癫”的“固”字是“本来”之义,那么在《伤仲永》中学习“固众人”的“固”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4.常用俗语、成语联系法

学生在课本上学习记忆的文言文的知识量实际上是远远不足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补充和迁移尤为重要。而补充迁移的知识最好就是使用俗语或成语,这样,学生既熟悉,又便于记忆,效果很好。例如,我们在教授“汤”一词的古代意思时如果能举出“金城汤池”或“汤泉”的例子,相信学生会很快记住“汤”为热水一义。同样的词汇还有如:“原形毕露”的“毕”、“亡命之徒”的“亡”、“岂有此理”的“岂”、“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是”“孰”等。

5.查字典法

此种方法其实也就是告知学生,只要想学,即使没有以上的种种办法,最笨的一种方法就是查字典,只要愿意学,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6.询问老师法

询问老师法当然是最直接的一种方法,不过,学生似乎大都不是很爱用,因为这是风险性最大的一种方法,遇上老师细心也耐心,可能很快就解决问题了,遇上老师心情不好或自己想偷懒的想法被老师破译,那后果恐怕又有些令人惶恐不安了。不过这一招却是最容易生效的。

三、字词归纳积累法

当学生学习的内容慢慢增加,词汇量也有了一定积累后,接下来在教学中就可以教会学生字词归纳积累法。

字词的归纳可以根据学习课文时遇到的字词作基础,学习新知识,迁移旧知识,,一边学习一边归纳,归纳的同时要学会迁移旧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峡》一课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归纳“绝”字、“虽”字、“素”、“自”等。归纳字词一定要举例子,且例子最好能遵从几类:

1.典型课文中典型语句

例如,学到《伤仲永》一课的“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的“是”的翻译时,我们就可以举出《河中石兽》中的“如是再啮”和《论语》中的“是知也”的“是”的例子,当然,这时我们提倡学生多读多背其实也就用上了。

2.常见俗语、成语

这一点在翻译方法时已经举过例子,俗语与成语简短,易于记忆。例如,学到《孙权劝学》中的“孰若孤”中“孰”的翻译,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记住“孰是孰非”或“孰轻孰重”中的“孰”的意思。

3.古典诗词中的例子

古典诗词中的文言词汇虽然不硬性要求掌握,但事实上,学生背诵得最多、记得最牢的却是古典诗词,所以,古典诗词同样是积累文言词汇的极好词库,从古典诗词中找例子其实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我在教《孙权劝学》中的句子“但当涉猎”的“但”字的翻译时,我就会让学生归纳积累学过的“但”字的诗句,如“但余钟磬音”、“但闻人语响”、“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等,这些例子学生可以顺手拈来,其实这也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学习的素材,让文言文的学习更广泛,更轻松。

四、课外阅读迁移法

当学生轻松完成了以上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后,最后,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迁移拓展。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以致用的收效是最好的。对于初中学生,我一般推荐他们读以下的文言文篇目:

1.《世说新语》

因为这本书故事短小有趣,学生容易读懂,故事性较强,往往能吸引学生。《世说新语》中的很多小故事简单而富含深意,学生易读懂,我会安排学生在每周一天的课前推荐阅读《世说新语》小故事,这样积累下来,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2.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学生熟悉,同样短小精悍,学生阅读时既能积累文言文语感,同时也是对成语知识的积累,一举两得,学生学得轻松。

3.名句名篇

名句主要指一些经典文言作品中的句子,这一类的在《论语》中能找到很多,名篇除了教材里出现的外,还可以是古典诗词,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更有趣味性。

课外阅读迁移能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成功感,而丰富有趣的课外篇目更为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素材,既充实了文言文的教学,更为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奠定了基础,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