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1: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名人名言赏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了确保读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读书活动领导小组,苏校长亲自挂帅。活动伊始,学校教导处、语文教研组、图书管理员共同商议,确定了读书活动的指导思想,以及读书活动的主要内容。对于读书活动的开展,学校还制订了关于读书活动的相关计划和措施,并由班主任负责具体落实。活动开展不久,全校便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创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
二、精心策划,全体学生积极投身读书活动中
经学校研究决定:每周拿出两个自习师生共读一本书,间周进行一次聊书或系列丛书赏析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建立一本“读书成长册”(即平日积累词句的本),从原有的好词积累丰富到阅读过程中收集到的精彩片段、名人名言、心得体会,学期结束进行“优秀读书册”的评比展示,评出优秀的作品,奖励好书一本。每月利用一节课举行读书交流会,交流所读书的内容,喜欢的人物,喜欢“名人名言”,格言,谚语,经典名句,畅所欲言,谈自己对书,对句,对名言,格言,警句的理解与感想,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选出合适的推荐书目。如一、二年级推荐的分别是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的注音版《小猪唏哩呼噜》和《小木偶奇遇记》这两本书;而高年级教师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向学生推荐了离学生比较近的《大林和小林》、《马小跳系列》、《窗边的小豆豆》、《第七条猎狗》等,目的是先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保证阅读质量,教师一般在学生阅读之前自己先读一遍,然后对学生做适当的引导,这样学生就会有足够的阅读兴趣。其次,因为学生的阅读速度不一样,我们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读书,并利用晨会或班会等时间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收获。
三、借助各种读书活动,展示读书成果
学校以读书活动为载体,从学生、班级、学校三个层面设计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敲开语言的物质外壳,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从而形成激励机制,推动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1、个人活动:全校学生做好摘录、、写等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
2、班级活动:在班内开展的评比、交流、展示活动;开展全班汇报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开展“班级读书之星”的评选。
3、全校活动:在学校内开展的评比、交流、展示活动;开展“学校读书之星”、“学校书香家庭”的评选。
四、家校携手,家长与孩子一同幸福在共读时光
活动目标
1.通过对青春各类知识的搜集、整理,感受青春的真谛。
2.积累材料,赏析青春美文、格言,提高鉴赏能力。
3.把握青春脉搏,珍惜青春岁月。
准备活动
1.搜集有关青春的名人名言,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2.课下准备讲述成功人士渡过他们青春的故事。
3.印发《青春的宣言》,组织有关同学表情朗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以《青春进行曲》为背景音乐)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有关青春的话题。在每个成年人的心目中,都有着对过去的一段的美好回忆,那青春岁月发生过的一段事情,像一本纪念册,永远珍藏在他们的心中。因为青春岁月,充满了真情,充满了渴望。今天,让我们一起唱响青春之歌,走进《青春岁月》。(出示课题)
二、诉说青春的心愿
每个人都有心愿,特别是像你们这样的孩子,处在十五六岁,处在花季的孩子,你们一定有许多愿望,要给别人来倾诉,今天这里,我们来交流一下,我相信对你、对我、对所有的人都会有很多的启发。下面谁来谈谈自己的心愿?(学生回答后教师适时点拨)
生1:我的心愿是长大后能当一名心理医生。(为什么?)因为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许多人因工作原因,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内心积攒着许多困惑,我希望能通过这个职业来帮助他们,来解决他们心中的烦闷,让他们微笑着面对每一天。(非常好!)
生2:我的心愿是当一名医生。因为……
生3:我的心愿是成为一名歌手。我热爱音乐,我用歌声来打动每个人,给他们带来快乐。(教师可评论这个同学的歌)
生4:我希望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这与我的偶像有关。(你在实现这个心愿时有没有困难?)(有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都谈了自己的心愿和理想,更多地谈了自己的理想,大家考虑一下,心愿与理想是一个同等的概念吗?
生5:不一样。我认为心愿我们可以任意去想,可无限扩大,甚至是不实际的东西,但理想,我认为是实际的,扎扎实实的,走一步是一步,是人生的目标,所以是不同的。(还有没有补充?)
生6:理想要与客观现实条件相结合。比如,身体不太高的人,他(她)想当一名空姐或篮球运动员,也是不现实的,理想是我们为之拼搏的一个目标,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理想。(理想根植于现实的土壤,它有现实性。)(板书)
所谓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或希望,跟空想和幻想不同。
那么,我们在树立青春理想时,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呢?大家思考,小组讨论一下。交流小组成果。
生7:要联系实际,制定远大的理想,并脚踏实地为这个理想去奋斗。(理想要联系实际)(还要补充吗?)
生8:理想是要科学的,是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的、非常有意义的。
生9:理想是要有兴趣的。若无兴趣,根本不可能为这理想去奋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生10:制定理想不要好高骛远。在制定一个较高理想时,我们可以分步完成,但必须要切合实际。(若理想较高,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来完成它)(板书)
几点建议:
1.树立正确的理想观
确立理想时,理想既应远大,又应顺应社会的发展,它根植于现实,能够照亮生活中的每一步。
2.努力为理想而奋斗
既要认真学习,打好基础,又要注意培养意志力,只有坚其志,恒其志,才能一步步接近理想。
3.用正确的心态对待理想
当生活发生变化的时候,当理想看上去遥不可及的时候,要对现实进行客观的分析,可以适当调整理想,坦然地对待变化,对生活仍抱有积极的态度。
三、摘写青春的座右铭
刚才听到同学们的一番谈话,每个同学心中都有理想,都有心愿,每人的心愿都如此美好,我们把心愿变成现实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坎坷和挫折,我们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完成,这时,我们可翻翻书本,找一找那些名人曾给我们留下哪些经典的话语。课下,我让同学们搜集了名人名言,把它拿出来,重读一下,声音要响亮。
生:蓦然回首,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为什么喜欢?)
生:失去了理想,就如同失去了生命。――阿普漠拉维奇(理想是人生的航标)
生:缺乏理想的现实主义是毫无意义的,脱离理想的现实主义是没有生命的。――罗曼罗兰
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优美的经典的语句,很多同学被其中的精神力量所感染,我们可不可以写一条名言警句,来激励自己也送给别人?下面大家开始自己为自己,为同学,为同龄人写一句话。(学生练习写)(你的格言是送给自己、同学的,还是送给朋友的?把它标注出来,在交流时,大家可以点评一下。)
按小组交流,然后推荐小组中最精彩的语句全班交流。开始。(教师巡视、查看)
精彩发言展示:
组1:(我写给自己和所有追梦的人)人生如天平,左边是荣耀,右边是艰辛。
组2:(送给全体同学)世界上最美丽的不是未来,而是现在,我们要把握现在,放眼未来。
组3:(送给同龄人)请到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最美好的时节里留下汗水,留下希望,留下拼搏的足迹,让我们高呼:理想万岁,青春无悔。
组4:(送给悲观厌世之人)世界上没有既定的命运,用你青春的利剑去斩断厄运的锁链吧。
组5:(送给所有的青少年朋友。祝愿他们都有美好青春)青春是美好的,因为她拥有未来,她充满着力量、充满着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和信心。
四、歌颂青春的绚丽
同学们写的都非常有文采。我们有梦想,也有努力,我们在成长着,我们从别人身上汲取了养料来不断地丰富自己。下面请××小组为大家歌颂青春。(主持人上台)
主持人:青春是绚丽多彩的,古往今来,许多成功的人士都在赞美青春,歌颂青春,让我们步入他们的青春岁月,感受他们的青春情怀。下面请×同学讲述一下名人是怎样渡过他们的青春岁月的。
生:……
生:……
感谢这两位同学为我们作了精彩的介绍。由此可见,每位成功人士都有一段美好灿烂的青春岁月,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虽然青春岁月中有坎坷、有挫折,但是积极向上,永远是青春的主旋律,让我们一起歌颂青春、唱响青春的宣言。请朗诵小组,为我们朗诵《青春的宣言》。(4位学生上台)
(齐)青春的宣言(学生手头资料)
主持人: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是绚烂的,把握住青春岁月,实现我们的青春理想,愿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完美的青春、精彩的人生。谢谢大家!
小结: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来感谢这些上台来展示他们成果的同学,因为他们用辛勤的劳动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用以前所学古诗的方法自学这首诗,通过解诗题知诗人名诗意悟诗情诵诗文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颂母情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能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并能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2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3 教学过程
1)上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并出示许多名人赞美母亲的话语。
(设想意图:通过音乐和名人名言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的情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教师与学生交流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而后总结学习古诗的常用方法,即:解诗题知诗人名诗意悟诗情诵诗文。
(设想意图:通过交流学习方法,为如何有秩序地自学古诗做好准备。)
3)合作学习,教师检测自学情况。
①《游子吟》中的“吟”指(吟诵),“游子”是指(出门远游的人)。
②孟郊是(唐代)诗人,他一生(穷困潦倒),但性格(耿直),他多善写(五言)古诗。此诗是作者50岁那年在江苏溧阳做官时,回想起当年进京赶考(临行)时的情景而做。
③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通读本首五言古诗。
(通过自由读、欣赏配乐朗读、个别读、全班读等多种朗读方法通读古诗。)
游 子 吟
唐·孟郊
慈 母/手 中/线,
游 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④根据影视情景发挥你的联想说说诗句的大意。
(出示影视《游子吟》情景剧。)
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哪些诗句最能表达孩子对母爱的感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⑥教师提问:能展开你的想象说说母亲除了给孩子密密缝衣,还会对进京赶考的孩子说些什么?
当老母送孩子将要远行时,孩子为何不直说“母亲啊,你的爱,孩儿难以报答”?根据刚才的影视情景,发挥你的联想,说说你的理解。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 ??
喻游子之心???喻慈母之爱
⑦请同学们再读此首诗说说诗中吟诵的是什么?
(设想意图:为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选用练习填空以及划分节奏读古诗和欣赏情景剧说诗意的形式,全方位巩固学生的自学结果。并通过关键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深入理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深层内涵。此设想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声情并茂地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诗中真情自然跃于学生脑海。)
⑧通过汶川地震的影视资料再次体会母爱的伟大。
(设想意图:通过观看主持人讲述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留给孩子的短信,升华学生的情感,深刻地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实内涵。)
4)教师小结本诗,衔接现代诗歌《妈妈的手》。
①学习了《游子吟》,我们知道临行前母亲密密缝衣的细节让作者久久难以忘怀。作者深情地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悟到母爱的伟大,故而此句成了赞颂母爱的千古绝唱。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同样赞颂母爱的现代诗歌《妈妈的手》,先听老师朗读,同学们仔细听,想想本首诗作者是重点抓住哪个细节来表达母亲对孩子的爱的?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游子吟》的主旨,以及指明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古流传的原因,再次加深学生对本诗的理解。通过引荐现代诗歌《妈妈的手》,让学生对比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母亲的细节动作感受母爱的。)
妈??妈??的??手
作者:吾桐树
我洗手的时候 河说
把你的手给我
那是1992年 最冷的冬天
我的手钻心地痛
流水简直要割掉我的手掌
割草的妈妈从山坡上飞奔下来
她说 把你的手给我
她揉搓着 一边呵气
然后把我的双手
放在她衣服里
那温暖的肚皮上
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此首诗并和《游子吟》作对比,《游子吟》的结尾和本首诗的结尾是否相同?哪首诗的结尾更能感人肺腑?(不同,《游子吟》的结尾作者一句就道出了母爱难以回报,而这首诗的结尾并没有道出作者的感受,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习,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体会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母爱的难以回报。同时学习细节描写能使文章有声有色,以及学习两首诗歌结尾的不同,再次体会《游子吟》中作者感人肺腑的千古名句。)
5)课堂练习。抒真情写我心:学习和赏析了这两首赞美母亲的诗歌,相信你的感受颇深。或许此时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母亲为你操劳的画面,或许你的心中有很多想说给母亲的话……那就请拿起笔把你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以情煽情,趁热打铁,充分打开学生的情感空间,让学生自己回想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真实地写想对母亲说的话,练习的目的在于再现学生的真情实感。)
板书:
游 子 吟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兴趣;能力;巧用
一直以来,人们对历史学科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就是死记硬背,把知识点背下来就行了,学生认为中考开卷考试,也不重视。那么,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如何巧用教材――打造高效历史课堂?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善用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
一段段精辟的课前引言,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激发着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和兴趣。如在上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的时候,我就问学生“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而且是唯一一位女皇帝,你们知道她是谁吗?”有的学生说是武则天,有的说是慈禧太后。等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我才开始讲新课。进而,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知识,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二、巧用历史文献资料,增强学生理解运用能力
现在的历史教材中往往穿插着大量的文献资料,有些是重要文献,有些是名人名言和警句,有些是民间谚语,这些是教材立论的依据。恰当运用,既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又能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增加对历史的亲近感,还能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活用历史地图,提高学生读图识史的能力
人们常说“政史地不分家”,特别是史、地两门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学得的历史知识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利用历史地图,架构历史的空间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也有助于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可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四、妙用辅助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教材的正文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主要内容,而课文中大部分的楷体字,则是供同学们自学和阅读的内容。有的是与课文密切相关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知识;有的是对历史人物的简介。利用得好,就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
五、利用历史图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打开现行初中历史教材,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历史图片,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精美的艺术作品等,这些插图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教学中恰当组织学生赏析,既能形象直观地再现人类社会过去的历史,又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应用引导,优化讨论
作为教师要应用、引导课堂讨论,使讨论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进行,以教材为依托。因而教师要适时引导讨论,有效监控、管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行为和反应,不要让学生的讨论偏离讨论主题,课堂讨论要始终围绕实现讨论的目标来进行。
总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打造高效课堂关键在老师。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就让我们抱着吸纳革新的态度,将打造高效课堂的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吧。
参考文献:
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并非是一日之功,必须是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点习得和技能的获得是密不可分的,是统一认识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额的。在学习过程中,单靠教师的讲授和阅读书本知识,还不能掌握完全的知识,只有通过相应的技能操作和练习才能进一步理解并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现以我几年来注重阅读习惯培养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1.重视名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激发学生阅读名家名著的兴趣。现在不少学生对名家名著知道的不多,有的只知其书名,不了解其内容,有的甚至连书名都不知道,但对一些漫画故事、港台小说却如数家珍。为此,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向他们介绍中外名著,要使学生知道这些书的内容是健康的,语言是美的,情节也不逊于言情武打小说与漫画故事,使他们对这些书产生阅读兴趣,主动去读。有些课文本身就是名著的节选,我们在指导学好课文的同时,可介绍前后相关情节,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到自觉地去读,提高阅读生活气息浓厚的名著的兴趣。
2.加强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教学,新授课时一般要经历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练习等几个环节,如果教师自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地听,必然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新课标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学生处于主导地位。师生之间平等相待,人人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W习中培养良好的习惯,从而学会学习,学会阅读。因此,本课题组成员在实际操作中,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努力创设生动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索、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学习语文的阅读技能,将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养成自主阅读、探究阅读的习惯。
3.开辟读书环境,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要强化一种意识,必须营造相应的氛围,使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断受到这种意识的提醒和冲击,这样才能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烙印,由无意注意逐步形成为有意关注。因此,学校要特别注重校园书香氛围的营造。如:利用廊柱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利用展窗开设读书交流园地,让孩子们一走进校门,马上就会被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所包围。各班的图书角不仅要装满孩子们喜欢的好书,还要有一个个美丽的名字,如"豆丁书架"、"琅琅书吧"等,孩子们一看到名字就有要走近的冲动。
4.展示摘抄成果,养成阅读习惯
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在实践中,课题组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课堂上教学的渗透,如用"课外朗读摘抄本"的方式,让学生记录自己的课外阅读成果。小小的摘抄本上有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有学生阅读的相关链接。定期检测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同学们的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慢慢的,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一、作文评讲把握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作文评讲课也应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以学生为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去参与课堂,而不只是让少数“写作尖子”频频亮相,师生共同参与,要努力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体现作文教学学生的主体性,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评讲作文时,选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让学生去听读,思考、讨论并评价:该篇作文最大的亮点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改进作文才更出色?这样问题的设置,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如精彩片断赏读,尽可能多地展示学生作文中的精彩文段,让学生去发现文中的精彩之处;又如经典范文赏析,包括教师的下水作文都让学生去评价它的优劣。作文评讲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和手段,其核心必需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不是高高在上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这样作文课堂不再是少数作文尖子的专利,而是变成了全体学生的课堂。
二、作文讲评激励学生参与课堂
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从心理学角度讲,激励赏识能唤起积极情感,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就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写作多么重要。为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在作文讲评时,我时时不忘对学生的鼓舞和激励。例如:学生的优秀作文我让小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
三、深入引导 创新发现
一切的知识都是对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发现,作文评讲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明白,写什么?怎样写?通过讲评作文,学习和借鉴别人写作技巧,就需要老师适时点拨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作文讲评时,特别注意学生思维的一些小细节,在小细节上做文章,从而发现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美丽的火花。比如我引导学生欣赏一位学生作品时,作文读完后,我趁热打铁,对小作者进行了简短的采访,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你能不能给大家说说,为什么文章中会有两处写 “窗外的天空?第一次是‘窗外天空飘来一朵乌云’;第二次是‘一朵白云从窗外的天空飘过’”?小作者回答让人有了意外的发现,她说:“我这是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得来的启示,通过景色描写来渲染烘托人物的心情,第一次飘来乌云,来形容我当时沮丧的心情,同时也表明我的内心被嫉妒笼罩了一层乌云;第二次是我理解了好友,我被她的真情感染时,内心充满了阳光。景色描写表现了我当时由沮丧到快活的心理变化”。小作者发言引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由此激发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异常灿烂。
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
作文评讲特别注重激励学生参与,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和激发,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民主的氛围。创造这种氛围,教师要树立民主教学的思想,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参与者,共同研究合作促进的伙伴,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还学生讨论、参与、质疑、发挥自由的权利。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作文评讲课理应充满民主气息,面对作文,师生平等对话,积极营造百家争鸣氛围。为充分发扬民主,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小组选定一个中心发言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仅评价其他学生作文,还要敢于在太岁头上动土,对老师的下水作文评头论足,从中找到可以修改的字、词、句、段。对学生提出的意见正确与否,我都诚心地表示感谢。 师生平等的地位,和谐的民主氛围,真诚的对白,幽默智趣的话语,让作文评讲课始终充满着欢乐的笑声。
五、合作交流 共同提高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新课标中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问题,它要求中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点”“有较丰富的积累”。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间接向社会、向生活学习,对他人经验教训可反复咀嚼体味,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自我。可以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那么,如何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外阅读 思考
埃及人阿巴斯、阿长德说:“阅读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生命更多的东西。”他把阅读看成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的确,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倘若还有一个精神家园需要固守的话,那读书便是这个家园中的一道亮丽风景。那么如何用先进的理念来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呢?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兴趣是阅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看卡通漫画书好象已不合时宜,看名著似乎又不感兴趣,所以慢慢的失去了阅读的欲望。因此,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尤为重要。首先,在实际教育中,语文教师自身的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阅读,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崇拜和学习的对象;其次,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将阅读量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年段,每个学期,并有意识的在课常上加以引导,和学生共同的体验感悟,要定期举行一些阅读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己对指定书目的阅读成果,感受因为阅读而取得的成功体验,以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动力;第三是努力在班上创造一种“阅读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力量,比如说在教室的后面开辟一块读书园地,贴上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读书的瞬间等,还可以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学生人人拿出自己喜爱的书,在班上设立一个读书角,营造一份浓浓的读书氛围,再加上老师和学生对书的认识和评价,这种浓郁的书香必将引领着学生踏上与书为伴的人生之路。
二、加强阅读内容引导,树立正确的阅读价值观。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量”因此不少学生盲目的认为“开卷有益”,不管什么书,只要自己感兴趣就去阅读。在当今这个多元化交汇的时代,我们常会发现很多学生书中捧着的是作文选编,通俗文学或是流行杂志,这种浅层次的、功利性、娱乐性的阅读,占去了学生们的很多课余时间,尤其是家长们觉得作文用书对提高孩子作文成绩有用,而看其他的书则是“闲书”,导致了孩子们阅读观念的偏差。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反之,坏的书籍则可能引发各种不良习惯的滋生。因此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千万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但在实际阅读中,很多经典作品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学生不易读懂,也没兴趣去读,所以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阅读的氛围,利用课余时间介绍一下推荐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重点赏析作品中的精彩情节,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感染,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中自觉地去尝试、体验,主动地与作者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充实自己、提高素养,培养一种正确的阅读价值观,同时这种价值观又指导学生有选择的进行语文课外阅读。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在阅读中积累。
知识在于积累,那种“囫囵吞枣”的读书方法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中学语文课外阅读要达到的要求是有“较丰富的积累”。俗语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所以应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认知并赞同作品的观点,并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或改变,随着阅读的深入,还可能产生一些新颖的、富有创造性的“灵感的火花”,但这种感觉都常是零碎而飘忽的,如果不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组织,那么对阅读书籍的感想很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也就谈不上扩大知识面和知识的积累了,所以要指导并鼓励学生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点评,体验感受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学习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阅读也应伴随人的一生,对中学生而言,培养主动阅读的兴趣,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自己受益终身,愿所有的中学生将阅读贯穿于学习生活的始终,成为未来书香社会的主人。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城关一中)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120―01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对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人文素养非常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名著阅读题在近三年各地中考中连续出现,所占分值为4分。考查范围广泛,考查方式灵活,题型难度逐年增大。通过对我校中考生调查发现,学生名著阅读的答题情况不容乐观,平均得分较低,有些学生甚至得零分。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培养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以身示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首先教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胃口择优推荐,把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经常带进教室传阅,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平时阅读中,老师要言传身教,把自己阅读时流露出的热情、趣味与学生共勉,让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以养成阅读的自觉性。同时,要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兴趣,逐步品味到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营造氛围。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教师要利用课堂有意识地赏析名著的精彩部分,把学生的阅读名著的胃口调动起来;积极开展课前5分钟“名著推荐”活动,让学生推荐名著的精彩片段,或推荐一位作家,让学生写读后感,特别优秀的在全班欣赏;或利用录音机、电视等视听媒体多让学生“听”书,诱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互相带动激发,养成读名著、谈感受、话乐趣的良好氛围。
3.活动引导。巧妙地组织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名著知识竞赛、读书比赛、手抄报,制作读书卡片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片,设计一次语文活动,或出一期黑板报,班会课上让学生讲讲老舍的故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亲近名著,热爱名著,让名著温暖他们的心灵。
二、明确阅读目标 古今中外的名著,卷帙浩繁,不可能博览全部。应重视《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篇目,对其推荐阅读的篇目和教材中要求了解的人物、相关故事情节和主题等要了然于胸。如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繁星春水》,七年级下册:《童年》《昆虫记》等,还有一些经典的作品如《格列佛游记》《西游记》《水浒传》等,这些名著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进行合理安排。每学期至少要有计划地阅读三至五本名著。另外,教师还可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名著。如,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可向学生 推荐林海英的《城南旧事》,学习《在沙漠中心》可向学生推荐圣埃克絮佩里《 小王子》。这样,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三、讲究阅读方法 读书有了方法,就像拿到了知识宝库的钥匙。由于名著的内容大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加之篇幅较长,学生要真正读懂读完并非易事,因学生进入中学之后的课业负担太重,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阅读的乐趣更为有益。
1.略读,精读。略读就是略观大意,知其梗概,不要固执,咬文嚼字,前后贯通了解大概内容。如一些外国作品,常有大段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可以采用此方法。精读就是要用心阅读体会,常识性的知识要记准,精彩片段要反复品读,欣赏佳句,读出自我感受。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感情的熏陶。阅读初期,一般以略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进行有选择性地精读。对于必读书目要精读,逐章逐句地阅读,细嚼慢咽,精彩片段可以朗读、背诵、摘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前提条件,对学生的写作起着最现实、最直接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达到学生将“厌写”、“怕写”变成为“愿写”、“爱写”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进行字词句训练,消除他们对作文的畏惧心理
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思想意识不高,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强,因此普遍基础都较差,尤其是作文这一块,总觉得无从下手,没什么可写,句子不通,语言混乱,基础稍微好一点的学生写作文也是记流水账,毫无特色。面对这种状况,经过这几年的分析和总结,我认为最基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对句子的组织性不强,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认识到文章是由词和句组成的,只有把每句话写得清楚明白,整篇文章才会给人清晰明快的感觉。刚开始的时候要求不是很高,只要把句子写通顺,把词用准确,慢慢地再要求给句子增添些文采,一学期下来,效果比较明显。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把文章的结构安排完整,有的还能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名人名言给自己的文章增添色彩。通过这一种方法的尝试,从基本上消除了学生写作文的畏惧心理,并树立起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三、组织学生积累素材
生活是作文之源,离开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种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许多学生见到作文题,不知从何写起,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勉强开了个头,又不知往下该写什么了,或者干脆就像挤牙膏一样,想一句写一句,好不容易凑成五六百字的文章,回过头来问他在文章里写了什么,他连自己都不知道。究其原因就是肚里没有积蓄所需要的写作素材,所以笔下就无话可说了。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解决好学生的材料积累问题,扩充学生的材料库存。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素材,只有抓住了生活,才会有源头活水。除了从生活中获得资料以外,我们还可以从阅读书籍中去获取资料和积累写作素材。俗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这方面,我改进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再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而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读课外书籍。例如,在讲到课文作者的时候,穿插一些作者的生平趣事讲给学生听,他的思想,他的著作有什么特色等等,引起学生想去了解作者的兴趣,从而达到他们自主去阅读书籍的目的。在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如果某些文章语言优美,就引导学生去赏析,去学习它的写作手法,并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而在这个学期,我特地组织了学生进行课外书籍阅读,规定每周的星期一下午最后一节课属于阅读时间,在阅读的时候要求准备笔记本,随时做好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每周进行检查,并把写得好的文章读给学生们听。以这样的方式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们读书和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作文水平也提高了很多,在教室也随时可以看到他们阅读和交流的身影。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素材多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有所增强,潜移默化中也学到了很多写作知识和技巧,在实际写作中,他们的文章不仅内容变得充实起来,而且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总之,学生只有从多彩的生活和浩渺的书海中采集了丰富的“花蜜”,积累了丰富多彩的素材,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来。
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发掘写作契机
作文来源于生活。所以,我引导学生在参与生活中学作文,在审视自己的生活中写作文,在品味自己的生活感悟中写作文,这样符合学生习作的心理,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通过几年的语文教学,我经过思考和分析,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难,是因为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挖掘作文素材。由于我们学校的地理位置优越,给我们创造了很多的写作素材,我的语文课有意识的向课外延伸。
五、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借鉴名家名篇,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学习了课文中写人、写事和写景比较有特色的文章后,我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也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例如,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在赏析课文的过程中,我们着重赏析父亲月台买橘的片段,找出文中的动词以及作者为刻画父亲对“我”的深沉的爱的表现方法。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而且瑶山里的学生路途遥远,不得不离开家在学校住宿,也因此,对于离别的场景他们深有体会,稍加指导他们就能读懂文章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我要求课后借鉴文章的写法写一个离别时的场景,在评改的过程中,我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运用一些动词和对人物的刻画来展现离别时的伤感场面。在评讲过程中,我告诉同学们,我们要对自己所掌握的素材学以致用。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
六、教师评改作文与学生互改、自改相结合,教师重在讲评、鼓励。
关键词:作文教学 写作水平 广泛阅读 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作文并不是单纯的文字练习。我们从学生的作文中,不仅可以看出他们的语文水平,而且可以看出他们认识的高低。作为语文教学重要一环的中学作文教学改革在我国倡导了多年,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争论与探讨一直在继续,社会各界广为关注,人们曾寄予很高的期望,但改革的效果至今仍不尽如人意,比起其他基础教育学科的迅速崛起仍显步履蹒跚,困难重重。尽管作文教学在许多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与《课标》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下面就如何提高初中生的写作的水平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要抓好生活这个“源”。所谓“生活”包括的面是很广的。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接触社会,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接受教育,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让学生通过电视网络、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新人新事:每天可以进行五分钟校内外新闻会,在板报上开辟“每日新闻角”,也可以举行故事会、演讲会、朗诵会等活动。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劳动体验:布置教室或自己的卧室,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义务劳动等。可以把作文训练的触角伸向每个角落,让学生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倾吐的欲望。
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那么就必须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的要多,知识才能厚实,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有如“神”助。读什么呢?内容很广:如有关语文的小资料、童话寓言、名人名言、中外名著、诗歌散文、科普读物等等。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阅读,如上网浏览、阅读电子报刊、听广播、看电视等。还可以设计课外阅读栏目展示阅读成果。如“好书介绍”,“读书心得”,“佳句欣赏”,“资源共享”等。读书的途径多种多样。每周抽出两节课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地的阅读,最重要的是要收集和积累雅词丽句美文,以读促写,获取能量,为写作文准备充足的养分。
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俗话说: “乐此不疲”。要学好一样东西,兴趣至关重要,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写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要想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释放和愉悦感,就得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一是让学生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运用富有魅力的话语和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到作文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文和做人密不可分,学作文就是学做人。尤其当今网络时代,要交流思想,表情达意,作文更为重要。学生对作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自然就有了写作文的心理要求和内在动力。二是创设展示平台,让学生树立起写作的自信心。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面对学生的畏难情绪,要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勇敢地去写,用我笔写我心。作文一旦完成,教师要及时修改,充分挖掘和捕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个成语;一句话写得妙,也要给圈出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获得成功的体验,评讲时将优秀习作展示给全班欣赏。这种方式是对学生最好的表扬,也是学生倍感骄傲的事。教师可以将这些作文往报刊杂志上投,一旦获奖或发表,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就为时不远了。
四、教学生学会选准切入点
怎样才能写好文章呢?要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切入点,找准突破点、立足点、观察点。比如写入要选准突破点一一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或心理活动人手,先突出一点,然后再展现整个人物。写事要选准\足点一一对事物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从自己的看法人手,调动思维和情感,使自己投入其中。写景要选准观察点,也就是选准观察的角度,因为观察包括动态观察和静态观察。在教学中,我紧扣教材写作要求,在现实阅读感悟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生活和事物的,进而帮助他们寻找写作的切入点,以强化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理念。
五、指导学生多写多练并及时讲评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作文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能力,任何一种复杂的能力,都要经常的练习才能形成。事实证明:仅靠丰富的生活体验、厚实的阅读积累,是不可能写好文章的,还必须多写多练。在教学中我要求写观察日记,在日记中记录着学生自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经验:如对自己身边的人评头论足或描写,对新近发生的事详细叙述或描写,对眼前的景物进行渲染铺陈或赞美。让学生能在日记中尽情的释放自己的感情: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教师要指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人手: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一言一行等,在日记中精雕细刻,抓住特点,绘出神韵。当然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写出来,也会带着浓厚的兴趣期待。因此教师决不能草率对待,只在日记上写个“阅”字就算了事。因为那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认真批改,抓住闪光点作详细的记录,评讲的时候,或赏析全文,或赏析片段,即使只有一两个闪光点,或少许进步也要表扬。日记不但要写,而且要反复写,有的学生写的太粗糙,改过后我就让他重写。通过反复练习,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
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
一、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我们会发现许多孩子手中捧着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和流行杂志等。这种感性化、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占据了他们许多课余时间。功利阅读的需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放松,二是应试。放松是因为学生学习生活紧张,读一些轻松休闲的图文,可以调节情绪。为应试而读则更为明显一些。家长把作文选、作文辅导用书当作孩子最好的读物,认为对提高作文成绩有用,于是累案的作文书包围了孩子,最终导致他们阅读兴趣的失落。
功利性阅读是需要的,但绝不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这已是形成共识了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
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还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空间。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计划,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在实际阅读中,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
二、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
兴趣是阅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讲,阅读活动主要表现为兴趣化的阅读。他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但不感兴趣的读物很少顾及。实际上,仅靠兴趣来维持阅读是不长久的,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而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推荐的读物,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学生不下一番苦功夫也是难以完成的。然而,这规定的阅读量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必须完成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就要求学生有高度的阅读自觉性、自制性,需要他们用意志来支撑,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这一点来看,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于学生的兴趣,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重阅读意志的磨练,促使他们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
培养阅读意志,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阅读量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年段、每个学期,甚至每一天,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其次是要运用阅读成果来强化意志的培养。阅读过程是艰苦的,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定期举行读书节、报告会等阅读活动,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以成功的体验来补偿过程的辛劳,增强战胜阅读障碍的信心。三是要发挥阅读兴趣与阅读意志的相互促进作用。学生在阅读开始阶段往往受兴趣的支配,随着阅读任务的加重,困难越来越多,兴趣就渐渐失落。这时就需要意志来维持阅读活动的进行。学生在意志的支撑下,阅读取得明显成效的时候,又会增强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阅!""#年第$期读兴趣的激发,又要注重阅读意志的培养,充分发挥两者的互动作用,推动阅读活动持续深入地进行。
三、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共生
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不爱阅读的语文教师肯定是不称职的。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大力倡导学生阅读的同时,也要自我反思一下:自己的阅读状况如何?读了多少书?读了哪些书?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之间要努力形成“共生”效应,达到相互依存、彼此有益的境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共同阅读。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目,教师要先去读。同时,教师的阅读面一定要拓宽,既要读好经典作品,还要关注当代作品,及时为学生推荐优秀读物;不仅要阅读原著,还要阅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和背景材料,以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其次是共同感悟。师生在阅读中都有体验和感悟,但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别,他们的感悟和体验是有区别的。因此,师生及时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不仅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而且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第三是共同打造班级“阅读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师生合力打造的“阅读文化”,能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文化”的打造可以从氛围营造、环境布置、活动开展等各个层面进行。如教师和学生人人拿出自己喜爱的几本书,在班级建成“小书屋”,再辑录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张贴上墙,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又如,教师与一些学生结成书友,定期交流阅读情况,对师生双方的阅读都能产生激励和督促作用。这种浓郁的书香将引领学生踏上与书为伴的人生之路。
新课程理念 学校德育 班会课 班级特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实施班会课则是现在学校最常选用的一种以对某个班级学生集中进行德育的途径,是班主任向学生德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
班会,就是在班主任和班干部的组织领导下开展的班级会议,是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及班级、学校、社会现象进行交流、分析与正确引导,对班里学生思想的转化和良好班风的形成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班主任作为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一个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就应该充分重视班会课的力量,用心研究、精心策划并严密组织开好班会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有力的保障。传统的班会形式有以下几种:(1)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为目的的班会;(2)以交流沟通、学习借鉴为目的的班会;(3)以才艺展示、活动娱乐为目的的班会;(4)以竞争比赛为目的的班会等。
我所带的是一个学习成绩比较差、学困生人数比较多的班,这个班入学摸底考试时,50位同学中成绩在240分(满分300分)以上的没有一人,最高分才236,上180分的同学只有26个,而其余的都在180分以下,也就是说,24个人都不能达到及格线。更要人命的,是有3位同学总分竟在60分一下。看到这个入学成绩,我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作为老师,作为班主任,谁都想教好学生,谁都想带好班,但现实是依然有许多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学习很费劲,成绩很不理想。那他们难道就没有活路了吗?他们就不要老师教了吗?咬着牙根,我深吸一口气,鼓足勇气,我开始了我的新一轮教育教学与带班之路。
入学以后,在不断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中,我发现,我这个班的学生大多数学习兴趣低,知识面窄,学习主动性差,特长贫乏,不大方,能力差,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清楚,管理不严格,要求低,惰性大,而且极度缺乏自信。于是,针对这种班级特殊情况,我钻研了许多教育书籍,当我读到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时,我眼前如划过一道亮光,顿然开朗。在书中,他在21节《兴趣的秘密何在》中写道:“这件事鼓舞了孩子们,他们的思想变得非常好奇和活跃。他们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类的自豪感:我们是事实和现象的驾驭者,在我们的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在22节《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中写道:“如果一个学生没有爱上一门具体的学科、一个具体的科学知识的领域,那就没有个性的智力充满性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对于那些对知识和脑力劳动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自己所有的‘智力工具’拿出来试验一番。”在23节《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中写道:“怎样才能使学生为了自己好好学习而感到自豪呢?怎样才能使学生从自己取得进步和学到知识中体验到自尊感呢?我坚定地相信: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就在于要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学生个性的自我表现。”在24节《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写道:“当青少年给同学们讲述那些真理和规律性的时候,他们抱着珍视的态度,把他们看作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得来的财富,而同这些财富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他们产生了对于劳动、创造和未来的思考。”综合这些睿智的思想,结合班会课的性质和本班学生实情,我决定在班会课上除了执行学校统一的德育内容外,以学科为导向组建1107班兴趣活动小组,并邀请任课老师做各小组的指导老师,让兴趣小组的成员在班干部的领导、协助下一条龙式的全权负责每节班会,而我只给他们当建议者、观众和配合者。在我的宣传鼓动下,班里的同学终于由胆大、自信、积极的几个学生带头,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历史、生物、政治、天文、体育、音乐、美术、军事12个兴趣小组,学生们渐渐由不敢参与变为积极尝试,由扭扭捏捏变为大大方方,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由思维枯竭变为花样百出,由捉襟见肘变为游刃有余。生物兴趣小组专门负责生物方面的资料整理与班会设计、讲解、研究,只要是有关生物方面的知识,管你老师讲过没讲过,初中的还是高中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植物动物还是微生物,都统统被搬上了班会课,成了大家了解、研究的对象;政治兴趣小组专门负责政治方面的资料整理与讲解、研究,语文兴趣小组则专门负责语文方面的资料整理与班会设计:如名人名言、名家名著、名人轶事、名篇赏析、语文知识、学习经验、课文解读、诗词积累、朗诵比赛、辩论演讲、习作范读、书法比赛、课本剧表演、语文活动等,异彩丰呈,欢声笑语……
一学期下来,本班兴趣小组共组织特色班会12次,每节班会课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展现着不同的内容,既增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创造、组织、协作、交流、表达能力,又很好的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同时也休养了学生的身心,还解放了班主任,起到了寓教于乐,德、智、心全面养育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我认为,在“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班会课也应该转变传统形式,勇敢尝试有益于学生品德、智力、心理协调统一发展的新形式,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第2版).高教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