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1: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五角星的折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多亏我折纸折的比较好,所以折好不在话下。可是剪出了问题,我剪的五角形是两半的。我又赶忙拿出一张纸,重新折和刚才正好相反的一个五角星。这时妈妈已经在小心翼翼的剪了起来,爸爸正在拆成五角星。我拿起剪刀一剪下去,慌忙一拆。成功了。
可是爸爸比我早一步。我只好无奈宣布:“第一局爸爸胜。”
第二局:看谁剪得最好
我拿了一张纸,小心翼翼的叠的很整齐,对齐了边后又绞尽脑汁想:怎样才能更规整呢?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剪了下去,我展开一看。有点胖,如果在军帽上绣这么个家伙还不难看死。我又重新折好。我看了看爸爸妈妈:爸爸也正忙着修改,他剪的也很胖,剪下去还是胖;妈妈正在对边,由于边不太齐妈妈又重叠了一个。经过了十分钟的修改。全部完工。
仔细对比一番,我的最好。我高兴的喊到:“这一局我是第一。
第三局:看谁剪得最多
我一下撕下来了五张,经过一番手忙脚乱的叠后我用力一剪。爸爸妈妈正在一张一张的叠,显然没看见我这种叠法。我胸有成竹,这局比赛第一准是我的。经过十分钟。我数了数:我的一共是二十四张,爸爸的一共是八张,妈妈的一共是十张。
这次我又是第一。于是我又嚷到:“我是第一。”
第四局:看谁剪得最怪
我思忖了一番,剪出了两半的、少两个角的、胖的无以伦比的、瘦的没法形容的和中间有个大洞的五角形。爸爸剪出了六个角的和一个瘦的没法形容的中间有个大洞的五角形。妈妈剪出了两半的、少两个角的、六个角的,胖的无以伦比的和瘦的没法形容的五角星。
―、转变观念,做创新型教师
实现劳动技术教学的创新,应从劳动技术教师抓起,只有教师先有了追求发展与创新的思想,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被激发,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创新。教师必须要彻底摒弃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培养创造教育的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师生观,在民主条件下师生共同创造。”所以,劳动技术教育要创新,必须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笔者在进行《剪蝴蝶(一)》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先让敢于实践、勇于创新且剪纸技术高的两名学生做“老师”,讲述他们是怎样构思设计剪出形式美妙的蝴蝶的。而到了《剪蝴蝶(二)》的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创意过程,然后推荐一个优秀成员参与到班内的创意交流活动中,最后四个小组再各自推选出一份创意最好的作品在班内进行交流。接下来,是师生互动环节,当学生们进入了紧张有序的创作阶段,笔者就深入到各小组中指导创作。本节教学内容,由于我打破了常规,改变过去“填鸭式”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创设了灵活的教学情景,把课堂教学活动交给学生去“主宰”,不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展示了他们的才能。
二、激发兴趣,做引领型伙伴
在劳动技术课教学中,笔者经常利用各种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神聚课堂,从而更加有效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如:在教七年级第一节剪纸课时,我先将自己用彩色纸精心剪制的式样美观、品种繁多的四瓣花、八瓣花以及美丽的蝴蝶、可爱的小燕子、吃着萝卜的小白兔、银光闪闪的大鲤鱼等作品用实物投影放大在幕布上展示,学生们立刻被那些精美的作品吸引了,对剪纸的兴趣大增,纷纷嚷着让我赶快教他们。
三、因势利导,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学生素质的发展全面提高,最终要落实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在劳动技术课堂教学中,笔者在实施创新教育中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让劳动技术课成为实施德育的载体。
如:在教学生剪五角星时,笔者先不讲五角星的折法和剪法,而是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五角星作为一种艺术图形,在什么地方被采用?你知道多少?红色五角星跟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又有哪些联系?学生们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和讨论后,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国旗、国徽上有五角星;团旗、团徽、少先队旗上也有五角星;帽子上是红五角星;好多国家的国旗上都有五角星,等等。听了学生们的回答,我又进一步向学生提出,谁知道国旗和国徽的图案?它们各有几颗五角星?五角星的大小是否一样?这些五角星的含义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设置很自然地跟德育接上了轨,听着学生们准确的回答,我满意地微笑,不停地点头,并及时对学生的正确答案给予鼓励。一堂关于了解国旗和国徽知识的思想教育,就这样在学生急于动手剪纸前渗透到他们的脑海中了。
四、创设情景,加强学生劳动教育
有研究表明,现代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家长只重视对孩子的知识教育,而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使得现在的孩子劳动意识薄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生活自理方面能力很差,事事都依靠父母。有资料显示,各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差距很大: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参与劳动的时间只有12分钟。这种局面如不及时改变,后果将十分严重。为此,作为一名劳动技术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严格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行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加强对青少年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艰苦朴素、敬爱长辈、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锻炼,在劳动中成长。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指上”。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动手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课堂中千万不可因为难以组织,忽略学生的动手操作,或由教者代劳。让学生在有效的操作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有效的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在有效的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在判断平行四边形 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时候,学生发生争论:
“是的。”
“不是。”
“好像不是。”
教室里好不热闹啊!在刚刚激烈的争论下,好多同学仍旧沉浸在他的理解里,这时教师直接告诉大家正确答案显然是不妥当的,于是我暂不宣布结论,对大家说:“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按照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折一折。然后告诉我你们再次判断的结果。”
“不能完全重合。”
“原来不是轴对称图形啊!”
“我说嘛,不是!”
就在大部分同学都觉得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林阳茜站起来说“老师,我这个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面能完全重合。”
“啊?”
“不信,你们看!”随即林阳茜向大家展示了对折的结果。
“是啊,完全重合了。”
“难道我们刚才的判断是错误的?”
“怎么回事?”好多同学都在纳闷“是不是林阳茜折得有问题?”
“换一位同学试试,谁想来折一折。”我拿着林阳茜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交给了刘知行。
“是轴对称图形。”
我说:“虽然都是平行四边形纸片,怎么你们的对折后就不能完全重合,而这个就可以呢?
接着我提醒学生:“你们比较比较这两个图形,有什么不一样?”
细心的张耀文发现了“林阳茜的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所以对折后能够重合。”
“这是菱形。”下面有人叫起来。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又有人补充。
受同学们刚才议论的启发,林阳茜又有了新的发现,她说:“原来菱形不仅左右对折后两面完全重合,上下对折后两面也能完全重合。”
说得多好啊!没有教师费力的演示,没有教师再三的强调,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知道了原来普通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而且还引申出了菱形——这样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是轴对称图形。适时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展示和研讨,带来了这个意外的收获。这样的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有益的。
接着在练习中,P58“想想做做”第1题:
出现了五角星,在判断它是轴对称图形后,大家对对称轴在哪里又产生了意见分歧,继续将判断交给操作。由于课前没有准备好相应的图形,请大家快速地在纸上描出这个图形剪下来,再折一折。看来剪下来的单个的图案纸片比印在书上的图案更便于灵活摆弄,很多同学都发现了,原来五角星有5条对称轴。
一、趣味读帖,提高学生写字满意度
读帖是写好字的前提。在写字教学指导中,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观察能力是有限的。于是我把读帖分为两步:一是观察记住字形,二是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在引导学生记住字形时他们对故事、图片感兴趣,因此我采用趣味读帖的方法。例如:一年级上册学到了“鸟”字和“马”字,在书写时许多孩子会在“马”字上面多加一撇。这就是读帖不仔细所造成的。我在教学“马”字时就出示了图片,并与“鸟”字进行了对比。让学生观察,引导孩子说出“鸟”字上面的“撇”其实就是鸟的尖尖的小嘴巴,而“马”则没有尖嘴巴。另一个易错的地方是“马”字的第一笔“横折”会错写成“横折钩”。此处,我则先问学生还有哪个地方不一样,激发学生读帖的兴趣。对于这样带有挑战的题目,学生乐于表达。此时,我再强调,小鸟脖子处是短毛,马的毛则要长很多,顺很多,要把马头的综毛写好。
为了把字写美观,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摆放也是很重要的。我抓住了老师范写,学生书空这一教学环节进行提醒。在提醒的过程中我也注重学生兴趣的保护。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识字1》时,里面有一个“七”字,第一笔是横,但是与其他几个字的横又不一样。我在范写时提醒大家“七的这一横呀,很调皮。它坐上了跷跷板,你发现哪里和跷跷板像了吗?”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左边低,右边高的现象。
这样有趣的读帖,让学生的汉字书写变得不再枯燥。使观察字形变得有趣生动。
二、强化“双姿”,提高学生写字的准确度
写字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就是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这也是写字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但是这个教学重点贯穿在整个写字教学过程,需要长期的培养。因此,我采用了多管齐下的方法:
1.教师检查,拍照展示
低年级的学生写字的时间大多在学校里,语文课的时候,我总在学生自己写字时,拍下“双姿”正确的学生身影,并打印出来贴在学习园地里。为了让学生能够保持住良好的姿势,我采用表扬累积制,表扬满十次了,就可以拍照展示。而学生呢,总是希望能够被老师表扬,所以写字时都腰背挺直,极力调整自己的握笔姿势,。
2.同桌互查,互帮互学
对于不是上语文课的时候,我采用了“互帮互学”的方法,让同桌之间相互督促,相互提醒。只要姿势正确同桌可以给对方画一个“五角星”。学生都喜欢“管”别人,我满足了他们这样的心理,但是他又处在被管理的位置,时时督促同学的时候,也是时时被同学督促着。大家互帮互学,共同写好汉字。
3.家长检查,督促提高
虽然低年级的学生学校没有布置回家作业,但是家长还是会自己给孩子布置一些作业,帮助孩子的学习。为了使家长能够更好的配合,我在新生家长会上便强调孩子写字时“双姿”正确的重要性,并把正确的姿势展示,还将正确“双姿”的图片上传至班级的群内,以便家长在家督促孩子保持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我这样的做法也受到了不少家长的欢迎和配合。
三、评价激趣,保持学生写字的新鲜度
1.教师评价
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作业会进行画星星的方式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我主要抓的是两本作业:一本是《习字册》,一本是抄写本。对于《习字册》,在课堂上完成,学生的态度普遍认真写。因此,每学完一个单元我会让学生将自己的习字册再次翻看一下。数一数自己本单元的字得了多少五角星,然后评出单元的“写字之星”,除此以外还会评出若干优胜奖和进步奖。“写字之星”的作业会被复印后张贴展示。得奖的学生会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这样的鼓励方式学生很受刺激,写字的态度认真多了,写字的质量高得多了。
对于抄写本,主要就是抄写新学的生字和词语的本子。让学生利用自习课和回家的时间自己完成。此时,大多数孩子为了多玩一会,就会把字写得“龙飞凤舞”了。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写字多用点心,我采用的方法是展示法,开展“比一比,谁的作业星最多”的活动,每天批改好的作业都会在班级的公告栏中的名单中画上“星”,这样一来,也使写好字的活动变得时时都在进行,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评价
平时,我们在教学中常常采用的是老师批改。我在抄写本上设置了学生自评,开展了“我来当评委”的活动。活动要求是学生可以用“小黑点”的方式在自己认为可以得星的的字下面做上标记。等交给老师后由老师批改,若符合得“星”的标准,那么就画一个五角星,不符的不做标记,并圈出可以修改之处。为了让学生将“好字”的标准了然于心,我会不定期的将学生自评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大家一起来评价交流。有时则是在小组间进行作品交流,让学生在相互的比较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学生都有好胜心,我发现我们个别写字潦草的同学为了不在交流中丢脸,会很努力的写字,他们的字也工整多了。经过这样的自评和互评,学生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也能够展现自己,大大培养了学生写好字的自信心。
四、优化氛围,营造学生写字的舒适度
听课的时候,常常看到展示的老师会在学生写字的时候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感觉身心舒畅,因此,我也效仿了这一做法。
我发现从我开始播放音乐后,学生能够更快的静下来投入到写字中来。舒缓的音乐可以让学生的心情平静,消除疲劳,驱散情绪上的烦躁。曾经一位老师说道:古人焚香弹琴,春天乐挥毫,要的就是一种意境。而学生写字看来氛围也是十分的重要呀!
《分一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一课,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分一分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分一分教学反思范文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法的基础,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了五个环节的内容: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均分;
(三)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五)课堂总结,拓展平均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课的开始,从学生熟悉“喜洋洋和美羊羊”分五角星的故事入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引出三种分五角星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 中体验分五角星的多样化,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分法,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引出分两份同样多,通过 教师的板演圈一圈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份数,每份的个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平均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
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圆片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在课的始终,让学生利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注重分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2支铅笔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动手操 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数量是同样的。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 法。
5、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的过程。
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个别问题提出时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回答、操作不是我所希望的,显得自己有点措手不及。
2、练习题的最后一题处理的有些快,应该让学生充分的看明白图的意思,再圈,就更好了。
3、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有关“平均分”的事例,学生找的都很好,只是表述不是很清楚,教师应抓住动态的生成资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是“平均分”为什么不是。
这节课的设计,没有现代教学设备,有的只是学生自己准备好的学具,教师准备的道具,学生在操作中体验了平均分的分法,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新知,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分一分教学反思范文二这节课是在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后,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对分数的意义不易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时运用具体的事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平均分,说明分数产生的原因;并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2的理解;之后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把分数表示出来。在认识1/2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再认识其他分数,教学中,以“放”为主,让学生主动活动、集中展示、汇报交流,收集学生的不同折法,展开对1/4本质意义的探讨,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分数的读、写法,采取学生直接介绍、教师补充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拓展练习的设计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以充分的拓展空间,同时渗透后继知识的学习。因此,学习时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分一分(一)》这节课,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苹果”游戏,引出分数,在活动交流中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逐步懂得分数的读法、写法以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活动中渗透新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以数学游戏活动—拍手表示结果引入二分之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在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这一方面作了铺垫。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折一折(折不同形状的纸),涂一涂(涂自己想表示的分数),说一说,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的读写。在组花瓣的游戏中,学生充分的活动进一步感悟分数,理解分数,应用分数。在活动之中,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建构。教学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型展开。
2、面向全体学生,让孩子成为学生活动的主人。
这节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全员参与中通过观察、思考、领悟、理解逐步来认识分数。本节课的引入,数学游戏是全体学生参与,在认识1/2这一环节中,每一位学生都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感悟1/2,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中,全体学生又一次通过折一折 涂一涂创造出新的分数,了解2/4,3/4,4/4的意义。在活动中进一步感悟分数。从始至终,全班每一个孩子充分参与动手实践,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实现了让学生成为主人这样的教学意图。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在学生遇到困惑的时候及时引导和点拨。
3、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被激活的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发现,科学上已经被发现的东西,是由学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数学王国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也不止一次的闪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导课时的数学游戏让学生用掌声表示半个,一些同学用手势表示切的动作,有些同学表示掰的动作,这是学生创新的第一次显现;在探究“半个”的表示方法中,学生用1/2来表示。这进一步实现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设计意图,在之后的折一折1/2,折一折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中,学生各式各样的折法和涂色方法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
4、强化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孩子们都爱做游戏,因此我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引入,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吸引他们开展学习活动。
不足之处,学生用描述性语言叙述分数的意义时,语言还要再规范一些,在明白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新授时间再紧凑一些。如果在探究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时,学生说出用1/2表示一半就不要引导其他表示方法了。给练习的说理再留有一定的空间,会把教学内容达到更好的效果。
分一分教学反思范文三《分一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一课,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开始学生掌握分数的意义是很困难的,因此,本单元第一次出现分数时,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和一些图形,着重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意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这一节课教学能为以后深入学习分数系统知识和小数系统知识打下良好而必要的基础,更为以后解答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奠定坚实而重要的基础。
在本节课中,我在数学选材与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方面下了功夫。本节课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第一次操作是让学生说明什么是一半。第二次操作是让学生尝试用学具表示四分之几。在教学中学生以具体实物为依托,借助对1/2的理解,自主迁移到对n/4的学习,通过几次的操作,学生思维越来越清晰,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第三次操作是建立在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创造出喜欢的分数,既是对学生本节课知识的反馈,也是对学生思维的一次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如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自己创造二分之一的写法等。在课堂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自己发现、理解、掌握新知识,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倾听学生发言,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享受快乐的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快乐。
在初中阶段,数学学科增加了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平而几何,它不再用小学阶段学生熟悉的运算方法,而是用学生比较陌生的说理、论证的方法。初中平面几何是一门直观性、实用性、演绎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面对几何这门新课,初学者认为几何难学,往往望而却步。心理学表明“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出浓厚而稳定的兴趣时,他就你会积极的思考,大胆的探索其实质,并使其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表现出主动地去感知事物,对事物的观察就变得比较敏锐,逻辑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情系高涨,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就会增强”。所以,平面几何教学中,必须增强趣味性,如果趣味性不强,或由于多种原因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较多的困难,那么他们就可能丧失学好平面几何的兴趣和信心。因而对初中教师来说,要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应培养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平面几何教学上,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作了如下的探讨:
一、让学生动手,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喜欢动手,因此,对于数学教材中的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内容,教师应不急于给学生讲解,而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剪一剪、折一折、做一做,让他们从实际的操作中发现问题,从中找出规律,这就是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拼搭各种图形,可以增强对几何图形感性认识,培养空间观念。比如,先让学生剪好两块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教师通过示范,把这两块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采用不同的拼合方法,看看还可以拼出什么形状的图形。学生将拼合出等腰三角形、矩形、另一种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感知到各类图形的结构,而且不知不觉地接触、了解了图形拼合的思想方法。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社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与数学息息相关,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讲述数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价值及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白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不可或缺的基础工具。让学生体会图形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并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提问: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如何制作五角星?如果朋友过生日,自己如何包装礼物?让学生明白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学习更多的几何知识,从而使学生产生要学好几何的强烈愿望。
三、利用几何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绝大多数的几何图形都存在轴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两个特性,利用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可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有利于探索、掌握这些几何图形的性质,从而达到使学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1.在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由于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教师首先可让学生将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沿底边上的高对折,学生将会发现它的两个底角互相重合,这样,从感性上认识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为下一步证明这个性质做铺垫.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若沿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中线,顶角平分线对折,它的两个底角是否重合,让学生动手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将会知道“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平分线相互重合”,这就是等腰三角形重要性质,今后简单记成“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
2.在学习了中心对称和轴对称两个概念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在现实生活中哪些图案是中心对称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这个问题的设计,学生是最感兴趣的,有的抢着说某种汽车的标志图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的说国旗上的五角星是轴对称图形,还有的说我们所学的26个英文字母大写体中,既有中心对称图形也有轴对称图形。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了活学活用的目的。
四、注意鼓励与诱导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关键词】拼音教学;培养创新能力;激发欲望
Discussed shallowly raises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Pinyin teaching
Song Chunfang
【Abstract】The innovation is a new topic which the recent years educator explored diligently, how to raise student’s innovative idea, has become the fresh target which the general teachers did utmost pursue unceasingly. But the innovation and openness are precisely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s two outstanding features. The human taught the version compulsory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teaching experiment teaching material to raise student’s innovative idea to provide the general extravagant stages. The semester beginning, I then pay great attention in the Pinyin teaching stage to the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 raise.
【Key words】Pinyin teaching; Raise innovation ability; Stimulation desire
创新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广大教师竭尽全力不断追求的新目标。而创新性和开放性正是新课程体系的两个显著特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学实验教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广大阔的舞台。学期伊始,我在拼音教学阶段便十分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 造宽松安全的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创新能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不仅有知识信息的传递,更需要有信息的交流。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学中,我们应该热爱学生,关注他们的差异,尊重他们的个性,相信他们的潜能。用爱心创设新颖、有趣的学习情境,舒缓学生紧张的情绪反应,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心理体验环境,促进思维的流畅变通。具体做法是尽量运用游戏法:歌诀法、童谣法、动作演示法来学习拼音,并积极采取个体学习、学生当小老师、小组学习、大组交流、自由发言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时空,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再利用评价这一激励调节杠杆,热情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求独求创。从而引导学生在无拘无束、生动活泼的思维情境中,获得思维灵活度的发展,为思维定势的突破打好基础。
前不久,我送教下乡,在上《ai ei ui》一课过程中,我把学生分成了六组,其中有两组小朋友胆子特小,不敢发言,于是我就特别关注这两组弱势的群体。在分组学习时,我多次走近这两组同学,蹲下身子和他们说怎么与同学合作学习、怎么去发现规律,可到汇报时,他们还是不敢举手发言。于是我让他们先在我面前说一遍(我可以指导他们),再在小组里操练一遍,然后充分发挥激励机制。我对其中一位胆子最小的说:“别人说对了奖一颗五角星,你说对了奖两颗星!”并牵着他的手到教室中间来,他终于开口说出了“ei”的字形记忆法,图上的桔树就像“e”,斧子就像“i”,“桔树斧子ei、ei、ei”,一位学生上来做砍树的动作,一位学生上来举重的动作,还有两位学生做起了扳手腕游戏,嘴里都发出“ei、ei、ei”的声音。
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这就是新的发现,新的突破。同学们拍手叫好,这是在宽松安全氛围中产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2 激发探索创新的欲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想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动机,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同学,超越老师。
例如:我在教学复第二题“我会摆”这一内容时,问:用两根牙签能摆出“X”试试看,还能摆出哪些字母来?第一组学生摆出了“Y”我给这位学生奖了一颗五角星,给第一组加了两分,其他组同学很想超过第一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了,摆出了“T”、“I”,一根牙签折一下,还摆出了“Z”呢。这真是一大创新,还想到折一下,多么了不起啊!让学生用手势摆字母时,一开始学生也只是想到c、o、n几种,这时老师启发诱导:手指和牙签有什么不同呢?把两个手指伸直看看会怎样?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老师创设情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创新欲望。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出的答案种类可多了,连老师也想不到学生的思维有如此活跃开阔。两手指分开朝上就是“U”:朝下便成了“n”;食指一钩,拇指一弯就是“g”,再弯点便成了“e”;食指弯曲指尖靠紧拇根。拇指伸直,变换下方向,可分别出现“p、b、q、d”等字形。三个手指又可摆出“w”、“m”,如果用两只手,那么可摆出的字母就更多了。学生还能用毛线摆出二十几种字母来。
3 提供探索创新的内容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时,应对教材进行拓展,增设一些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与创造的学习内容。
如:教学声母“d、t、n、l”时,我发现教材给声母“d”配图是一个鼓、两根鼓椎,不太合适。于是教师就请同学们把自已认为最恰当的图画在书上,结果有的学生画了一个马蹄,因为马蹄形象“d”,马蹄声响d、d、d。有个孩子却在马上画了一个人,手拉缰绳向前跑,他的解释是骑马的人像“d”的那一竖,缰绳与马头到马背像“d”的那个圆圈,再配上马蹄声响d、d、d。这样声、形都有了,这可真有自已的创意。
4 注重合作探究,撞击创新火花
《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给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的机会,因此,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就要为他们自主探究服务,教师在不同的学习过程中应创设一切条件、机会确保学生通过合作自主的学习,探究不懂之处,撞击出创新思维火花。
例如:拼音复习三第一题:我会读ie-ei、iu-ui、ei-er,目的是让学生辨别形近字母的异同。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认真地比一比、读一读、想一想每组字母的异同,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他们各自手里拿着单韵母图卡片,先让学生把两两单韵母组成复韵母。再看看在这拼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发现,然后将合作探索的发现在班里交流汇报,结果他们的发现还真不凡。如:两位学生把“i”和“u”拼在一起,分别组成“iu”和“ui”,并合作编出了一句顺口溜帮助区别记忆。“先脱衣服再游泳iu、iu、iu”,表示“i”在前面的是“iu”,这样剩下“u”在前面的就是“ui”了, 还有两位学生把“i”和“e”拼在一起,分别成了“ie”、“ei”,他们也合作编出了两句顺口溜帮助区别记忆,他们说“ie” 中的“i”像课本中椰树的树干,就编成“先长树干,再长叶”“ie、ie、ie”,枯树斧子ei、ei、ei。
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对称图形并理解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4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
2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对称图形的位置和条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各一,剪刀、彩纸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大家到有趣的图形王国里去游玩,大家高兴吗?可是图形王国里有几个调皮的图形想为难一下同学们,他们把自己的半张脸遮了起来,(课件出示蝴蝶、喜洋洋、狗的半张图片)如果你们能猜出它们都是谁,我们就可以顺利地去图形王国了。下面我们来猜一猜,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猜的?(露出的一半和遮住的一半一样)其实,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像这样左右两边一样的物体有很多,我们就说它们是对称的,对称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就走进图形王国、走进神奇的对称世界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板书课题)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对称
走进图形王国,我们首先来听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课件播放蝴蝶带领蜻蜓寻找家族成员的故事)小蝴蝶为什么说蜻蜓、树叶他们都是一家人呢?(课件展示蜻蜓、蝴蝶和树叶的图片)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左右两边完全一样?(大屏幕演示3个图形两侧重合的动画过程)对折以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对称图形,也叫轴对称图形。
2走进生活,寻找欣赏对称
(1)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2)欣赏生活中的对称。(课件播放脸谱艺术、剪纸艺术、图案设计、车标设计、交通标志、中外著名建筑、千手观音,还有数字、字母、汉字等)
3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对称
创作一幅对称的作品,互相欣赏。
4深化认识,辨析拓展对称
我们在剪对称图形时是先对折再剪,(演示剪出的对称图形――上衣),说明这条折痕就是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我们可以用虚线画出来。请你们在自己剪出的对称图形中画出对称轴。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1基础练习,加深认识。找出五角星的5条对称轴。
2综合练习,拓展思维
(1)折一折。(指导学生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圆折纸,看各有几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汇报逐个利用大屏幕演示折的过程,然后启发学生说出: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2)画一画。(检验学生是否会在小方格中画出对称图形)
(3)剪一剪。(根据对称图形特点)
从我知道怀上宝宝的那时起,我就开始大量阅读有关婴幼儿教育的书籍,希望做一个优秀的妈妈,让孩子从踏上人生之旅开始就有一个好的开端。
我的宝宝终于健康降生了,我和我的先生充满喜悦,精心地呵护着宝宝的每一天:买来更多育儿的书籍研究,每天记录育儿日记,分享儿子成长的快乐,关注宝宝的每一个小变化、小进步。孩子会转头了,认识人了,会笑了,这一切让我们兴奋不已。
宝宝两三个月的时候,已经开始不甘“寂寞”只在他的小床上躺着了。他开始尝试着做一些动作,有意识地抓握东西,翻身看看周围的“情况”,甚至要爬着去前方“探寻”。
为此,我特地为他挑选了一副可以支在小床上的体育架。体育架是天蓝色的,横梁上悬挂有各种形状的五彩玩具。
儿子躺在小床上睁着一双惊奇闪亮的眼睛,好奇地看着头上这个“花花世界”:黄色小五角星的肚肚里面有几颗五彩豆豆,手一摇还会发出哗啦啦的声音;一只蓝色的玩具熊在架子上晃晃悠悠地向他打着招呼;两侧架壁上一触即动的绿色滚动笼……Baby的眼睛似乎有点看不过来了,惊喜的目光一束一束射向这个“花花世界”。慢慢地,他开始伸出一双小手试着去握住它们,一次又一次,小五角星里面的豆豆摇响了,小滚动笼转动起来。Baby触摸到了他喜欢的世界,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能力,或许他正在乐此不疲地在这个玩具世界里编织着一个不为我们所知的童话。儿子最初的自信就这么起锚了。当然,你必须记得每天用棉布蘸上酒精擦拭玩具架,这样既去污又消毒,避免小Baby遭受细菌的“侵害”。 还有,要做一个简单架套,Baby不玩时套上架套,不仅可以防尘,还可以晾晒Baby的小被子。
许多育儿书都说,玩具是儿童的世界语,一个布娃娃、一只皮球,甚至一根被想象成小马的竹竿,在一个孩子眼里可能就是整个世界。对玩具是否热爱,是衡量一个民族的心态和生命质量的天然标尺。玩具,能使孩子突破平面思维的局限,提高空间想象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游戏中感知自然和社会。用玩具引导孩子成长,是一个让孩子聪明快乐的好办法。
育儿专家还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给他买的各类玩具也在增多。我对商场里的儿童玩具也越来越关注。现在,儿童的玩具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复杂。每次走进玩具商场时,面对着琳琅满目、五光十色的玩具,我都觉得眼花缭乱。想挑选一件称心如意的商品那更要大费周折,需要不断地搜寻、挑选和反复地比较,每次都要在整个商场走上几圈,因为我想要的东西可能会存在于任何柜台。每个柜台的销售员都热情地向我推荐各类玩具,他们推荐的每种玩具似乎都适合我的宝宝,让我的选择又凭添了几分困难,这更让我无所适从。现有玩具的种类繁多,每类玩具又都具备其他玩具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突然,我发现我必须面对满屋玩具,而孩子仍然需要购买新玩具的烦恼。
我知道玩具在孩子综合素质提高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令我头痛的是面对宝宝的玩具山。是买更多的玩具还是限制宝宝的玩具数量?是天天面对宝宝的玩具山还是限制孩子的游乐天性?我左右为难,直到我看到玩具租赁的新理念。
这是一家叫“比波尼”的玩具租赁公司。在这里,你足不出户,玩具就可以送上门。要选玩具可以到“比波尼”的专业玩具租赁网上去选择,上面有很多品种,每个玩具都有直观的图片,还有详细的介绍、专家的建议。专家会告诉你哪个玩具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孩子,玩具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因为玩具种类很多,你还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性别、年龄、个性,甚至是你希望孩子拥有的性格来选择玩具,比如:
猪宝宝车。能向任何方向前进,帮助孩子学走路;
金钥匙。适合1~3岁的宝宝识别颜色,让宝宝懂得如何开门,里面有好玩的小动物;
太极平衡板。是单人使用的平衡板,脚掌立于平衡板上,运转球于圆形路径中,可变换两组不同轨道的套盘,增加挑战性与趣味性。套盘可单独拿在手上运球,训练手眼协调能力;
立体四子棋。两人下棋,谁能先在任何方向把四个同色棋子连成一线就赢了。长得像一串串糖葫芦似的棋子让孩子玩的过程更有趣;
天文望远镜。这可是真的天文望远镜,能看见月亮上的环行山;
显微镜。可以看到蚂蚁心脏的跳动,也能看到自来水里的虫卵,还能观察小虾孵化的过程,让孩子了解微观世界;
木工眼。每个洞的深浅是不一样的,看你是否好眼力,一次就能用相应长度的木钉把它填上。
还有许多许多适合不同年龄层孩子的玩具。这样,不管你的孩子长到多大,只要每日花3~6元的价格,就能租来价值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玩具,而且只需打个电话就能换新的玩具或退租,而不需要再面对孩子的玩具山,又能不断有各种新颖玩具,给孩子带来新鲜感,激起孩子的兴奋点,使孩子能较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他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为其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真的这么出色?真的这么方便快捷?我决定试试。
儿子半岁的那天,我和孩子的爸爸第一次去“比波尼”为孩子租玩具。从“比波尼”租了一套带地毯的多功能玩具架,既可以放在床上又可以放在地上。玩具架上有各种形式的可爱玩具,不同形状、颜色,还可以引导宝宝做许多不同的动作,比如拉、摇、推、转等等,小地毯上有许多种能够移动的软体玩具,可以引导宝宝练习爬行。
起初我对这件玩具没有特别的感受,很快我却发现宝宝对这个玩具架情有独钟,并且玩得很尽兴。而且我还发现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我发现宝宝每天早上把那双小脚丫抬到胸前,使劲儿地不断地踹那只玩具架上面的玩具时,不过2分钟肯定会踹出“大便”,准确率达到100%,这让我不费力气就发现了他的早上“大便”作息时间,省了我不少事儿。我觉得很有趣,咨询了育儿专家。专家说这个玩具架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抓握能力,同时还帮助他认知周围的世界,比如形状、颜色、运动等,无形中还给了宝宝类似于“引体向上”的锻炼,使孩子的体能、智能得到综合开发。
源头活水一:用身边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课堂教学中,从生活中提取的数学事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应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找出生活原型中的数学问题并加以整合,使之为教学所使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师可以改变过去一直沿用的教学方法:先回顾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然后过渡到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最后让学生运用新授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事实上,这节课教师可先模拟一个生活场景,然后这样进行教学:“在李叔叔的花园里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这是他种花用的。请你帮助李叔叔计算土地的面积,他好去买适量的化肥。”学生通过对手中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进行分割、拼接、猜测、讨论,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师生交流。学生将他们的发现和数学家的结论进行对比,发现结果是完全一样的,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源头活水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创新的喜悦
这是我执教“认识图形”一课的教学片断。
1.认识四边形
(1)多媒体课件显示从“图形王国”里走出两个卡通小人(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外音:“同学们,我们是图形王国里的一对兄弟,你们还认得我们吗?”
生:你们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2)多媒体课件显示卡通小人,画外音:“我们还有一个秘密呢!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想知道吗?先用手摸一摸我们的四周。”
(3)卡通小人:“你们刚才摸的地方是我的边。”
师:同学们用手摸一摸课前准备的图形,再告诉同桌,图形的边分别在那里?每种图形各有几条边?
生1:它们都有四条边。
生2:我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四边形。
生3:对。因为它们都有4条边,所以叫四边形。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叫它们是四边形。四边形有4条边,同学们能画出其他形状的四边形吗?
(4)学生分组活动,有的小组在纸上画,有的小组在钉子板上围,还有的小组用纸折。
2.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1)师:前面我们利用数一数边的方法,知道了四边形有四条边,那么你们知道五边形、六边形等其他多边形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4:我认为五边形有五条边,六边形有六条边。
生5:我认为一个图形如果有8条边,那么可以叫它为八边形。
师:好,我们现在做一个大胆的尝试,把手中的四边形纸折成五边形、六边形等其他多边形,好吗?
(2)学生分组活动,有的用剪刀剪,有的用纸折。
生6:我在四边形纸上剪去一个角,再数一数,它有五条边,是五边形。
生7:我把四边形的两个角折起一部分,就变成了一个六边形。
生8:我画了一个五角星,它有十条边,所以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十边形。
……
教学中通过卡通小人的引导,让学生先摸一摸、数一数,然后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这里我让学生放飞心灵,自由发挥,充分讨论和交流,并让学生当“小小魔术师”,动手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充分感知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图形。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源头活水三:在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中发展他们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发展和认识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为学生提供丰富、全面、完整的感性材料,给学生建立活动的空间,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去认识、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例如,教学“统计中的平均数”一课的平均数算法这一环节,我把教科书上应用题的呈现方式改成以下呈现方式。
四(4)班同学本月借阅图书情况一览表:
我们四(4)班同学平均每组借阅图书多少本?
……
呈现方式的改变为学生探索与研究平均数的算法留出了空间,且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立思考到小组交流再到写出算式,使学生有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课堂上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算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如,教学“认识角”一课时,当学生对角有了明确的认识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小棒、纸、报纸、图钉、剪刀等工具和材料,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一个角,使学生在做角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角的本质特点。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思考和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去认识、去理解,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源头活水四:在营造祥和的教学氛围中鼓励学生的参与热情
如某老师教学“7的乘法口诀”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探究“7的乘法口诀”这一环节时,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先填好表格,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探索7的乘法口诀,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汇报。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所以教师让学生利用迁移规律自己编写7的口诀。学生那种爱挑战、好表现的天性被激发了,都踊跃举手,积极发言。当一个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说:“发现错误及时订正,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哦!”这样巧妙地化解了学生的尴尬,也正是这句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给了学生勇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当师生共同完成7的乘法口诀后,教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哪一句口诀好记?你是怎么记住的呢?”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有的说:“我认为‘七七四十九’好记,因为我在看《西游记》时,太上老君就是花了七七四十九天时间炼丹的。”有的说:“我认为‘一七得七’好记,因为它表示一个七。”还有的说:“我认为‘三七二十一’好记,因为我们经常会听到‘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写了个二十三’这样的笑话。”……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很快记住了7的乘法口诀。这里,教师把微笑、鼓励带进课堂,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学习。此外,教师注重学生理解和探索7的乘法法则,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学生的比较分析力、观察力、抽象概括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数学不是枯燥的、抽象的,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的,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
标志设计首先要求准、美、异,准;就是能够准确表达其主体意思,美:就是要求标志符合审美的构成要求,异:差异化,就是我们的标志能够其他的标志有区别;再就是应用性,标志可合适各种媒体,制作工艺可靠性高,实施的效果好符合成本预算。
标志的立体效果有利于我们美观、差异化、准确的设计标志。何为立体,指的是具有长、宽、高的空间因素,平面标志的立体表现和我们绘画中的立体感的表现是一致的。为表现标志的立体空间的感觉,设计师们常常在探寻种种最佳的方法,构思巧妙的标志不仅表达了标志不一般的视觉效果,还有着特别的空间感受立体的感受,增强了标志的独特性、趣味性,并能拓展标志含义,增强标志魅力。
为设计标志的立体效果,在标志设计实践和学习研究过程中我总结了十一种方法:
一、透视效果:如正方形的心点透视或者成角透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它的三个面,并且面越在前面的越大,越在后面面越小大;圆柱体,我们可看到在不同水平高度看到不同大小的圆柱面。该种类型的标志有着饱满而厚重的味道,且仰视给我们以正直、高大、雄壮、威猛的味道,俯视给我们平实、广阔、深远的感觉。图1是长城汽车的标志,以长城烽火台的仰望角度为主要元素,展现了长城汽车追求更高品质的气魄。图2是家具的标志,表现了家具厂家带给消费者结实厚重,也有轻巧方便效果的家具。
二、折(面的连接):在平面设计中,面的折可以形成体,而体是空间的实体,因此,能够形成的面都具有视觉上的空间感。折在标志中体现了立体感,体现出实力,组合、发展和方向的内涵,图形简练而意念明确。图3标志面的折叠方式以强烈的立体感受,简练富有动感。
三、共用面:就是两个不同视点的立方体形以一个共用面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此构成视觉上相反方向的空间结构,有种透视变化的灵活性。标志的特点是共有、互助,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的变换中相互依存,给人们提供的是一个捉摸不定而又富有想象的空间。这种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标志艺术的真正魅力。齐白石先生“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一语道破天机。图4伊利乳业集团标志,在伊利的标志设计中,标志采用了蓝天,白云,绿草地恰当的表达了公司的生产优质乳业的优秀环境。标志的蓝色和绿色都与中间的白色共面形成了不同视角的立体感受,以此来表达大草原的迷人。
四、投影效果:客观物体在光的作用下产生,由于投影本身就是空间的一种反应,所以投影的效果也能形成一种视觉上的空间感,如图5标志就是这样进行设计的。如果我们把投影的图形也作些创新,那么它与主体形之间可以增加更多的含义。图6投影是一颗五角星来体现他的星级特色。
五、大小宽窄的变化:由于透视的原因,物体在人们的视觉中会产生近大远小,近的宽远的窄,近清晰远模糊的感觉。这样一来,在平面上大小宽窄的变化越大,就越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空间感觉。图7很好的用了这一手法有强烈的空间感。
六、重叠与透叠:一个形象重叠到另一个形象后,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就有了平面的深度感。图8就是用的重叠,重叠使得构图更加的简洁。如在设计的过程中只是部分叠在了一起,我们且把叠在了一起有意识的按透明材料来处理让他显现,这就是透叠。使得色彩更为丰富,视觉上常看常新。图9用到的是透叠,透叠中色彩的变化效果给我们一种更为新鲜的感受。
七、倾斜变化:由于基本形的倾斜或者排列的变化,在人们的视觉中产生一种旋转的空间效果,所以倾斜也会给人一种深度感,吸引大众的注意。图10很好的表现了这一手法。
八、弯曲变化:弯曲本身就有起伏变化,应此平面形象的弯曲,就会产生有深度的幻觉,从而造成空间。图11东方卫视标志,一颗东方的启明星,“星”线条的弯曲增加了“星”的立体感,同时也增强了圆形的立体感,使得标志更富有魅力。图12标志弯曲变化的面增加了标志的立体感,面上增加的小麦的图案不但装饰了整个标志还深层次的表达了产品货真价实的品质。
九、矛盾的连接:是利用直线、曲线、折线在空间中产生方向上的不确定性,使矛盾形体连接起来。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了数不清的层次,特殊的结构,复杂的关系连带的意味,对标志产生神秘和秩序感。图13广东科学中心标志恰当使用此手法来表达神秘科学探索的魅力。
十、浮雕效果:因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浮雕效果的标志也是立体感受的。如图14,这类型标志简洁且艺术性强。
十一、色彩的渐变填充:渐变的填充有着有着光线照射到立体物体上产生光阴的强烈的立体效果。在电脑没有广泛用到设计的年代,在标志设计制作色彩深浅的渐变的效果是非常难的,随着电脑的普及软件的完善和输出设备的优越表现,色彩渐变的效果非常容易做到。标志的效果是新鲜,干净利落。图15标志是渐变填充方式的标志,图16有渐变填充的效果但是它的色彩不是渐变色,而是通过图形宽窄的变动设计出的视觉上和渐变填充类似效果的标志。在这里注意到的是不是所有的渐变填充都一定是立体效果,只有渐变和图形紧密的结合才能设计出立体效果的标志。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德育实效
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行为以及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都有相应的要求。“德育渗透”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巧用教学内容以及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等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等,适时施加正影响,把德育过程溶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最终,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行为。
教学具有教育性,德育是教育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必然要渗透“德育”。为了使“德育渗透”更有实效的展开,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德育渗透”。
一、数学课堂“德育渗透”的目的和内容
德育在教育中地位很重要,而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能充分体现它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美学价值。但对理性精神的养成与发展却不明显。特别是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论证、发展的过程和认知数学家优良的精神品质,以及数学内容所折射出来的社会优良品德。通过“德育渗透”补充和延续学校的德育。所以说,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是重要和基础的、更能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材。
“德育”的内容很广,我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说,中学的德育内容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遵纪守法教育,良好心理个性品质教育等。如
1、影响学生政治思想的内容。例如,“杨辉三角”“祖恒原理”等内容的教学。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伟大数学成就后,会产生民族的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为祖国建设事业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严格认真、刻苦钻研的态度。
2、影响学生辩证唯物思想形成的内容。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这是“对立统一”的观点。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唯物观并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例如:数学概念的产生及延伸、推广,数、式、方程、函数的应用;四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棱形、正方形之间互相转化。体现了它们之间的普遍联系。又如:平移前后两个三角形,它们的三条边对应平行及对应点连线平行的特点,体现了事物从部分到整体,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3、锻炼意志品质的内容。数学是一门富有意志力培养的学科。中学生富于热情,兴趣广泛,但自制力和意志力比较薄弱,学习上遇到挫折时易失去信心。当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是一项比较艰苦的脑力劳动,没有一定的毅力是难以坚持到底时,他们可能会冒出挑战心理。他们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学习上的成功;或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努力,理解新的知识,解决一道道难题或找到更新颖巧妙的解法,就会激动不已,这种喜悦之情难以形容,他们心中充满了成功的幸福感。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磨练坚强的学习意志品质。
二、“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德育过程由“知、情、意、行”四要素构成,经常出现“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数学课堂渗透“德育”,但学生不一定接受“德育”。因此,“德育渗透”要讲究方法、抓住时机。需要老师说服、树立好的榜样、实际的锻炼、良好品德情景的陶冶以及适当的评价手段等。
1、在学生感知处渗透“德育”
认真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找准契机,适时讲授一些数学史,发挥数学史的激励作用。我国古代数学成就辉煌,数学家在真理面前坚贞不屈的事迹很多,这些史料都能有效地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勾股定理”的历史:“公元前11世纪,《周髀算经》记录商高和周公的一段对话:‘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后人把它说成‘勾三股四弦五’,也称为‘高商定理’。在西方,勾股定理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高商定理’的发现比毕达哥拉斯的发现整整早了500年。”通过介绍,学生感悟到祖国的伟大与辉煌,由然产生爱国主义感,求知欲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学习兴趣嫣然。
2、在揭示数学的美之处渗透“德育”
数学的美没有直接表现出来,学生很难体验数学美的真正内涵。我们深入挖掘教材,展示出数学美的特征,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如:讲到九年级《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的解法时,让学生了解“阅读与思考”栏目,再引导他们了解“黄金分割数”是怎样算出来的。通过这途径,既巩固“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的解法,又让学生体会到“维拉斯塑像”上存在“黄金分割数”;五星红旗上对称、协调的五角星给人以庄重、至尊至美的感觉,是因为五角星有多组边之间构成黄金比。通过这些实例,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进而创造美。
3、在做习题、课题活动处渗透“德育”
借助教材的课题活动学习,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
例:在学习了《七年级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之后,开展课题《从数据谈节约水》的项目探究活动。先让学生明确课题活动的要求,然后查询水资源相关的资料,再抽样调查全校学生家庭每月人均用水量,最后收集全班同学的调查数据并整理分析。通过调查统计活动,使学生对淡水资源和分布、淡水资源的使用等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节约用水和环保意识:“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4、在教师自身的魅力处渗透“德育”
德育过程既是师生双向互动、交互作用、实现“转化”的过程,又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表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如,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表达、逻辑性思维、仪表等在不知不觉中感染、熏陶,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老师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等,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从老师身上体会到责任、勤劳、能干等精神。爱岗敬业的精神也在默化中传承。
5、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互动处渗透“德育”
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探究过程中,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提出、解题方法的确定、解题过程的表达方式等。他们之间积极主动交流,甚至争论。他们的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性心理等出现了碰撞,产生火花。思想上,学习动机上,行为上相互影响。此时,主导思想就指引着他们的行动,渗透“主导思想”顺理成章。
6、在抓住德育“时机”处渗透“德育”
德育“时机”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正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某一个过程、个性心理素质的形成时,教师有意或无意间渗透“德育”,而学生通过自我选择等途径捕捉“时机”,产生德育的“亮点”。如,当学生学习成功或挫折时;当学生在某个方面有突破时。
三、“德育渗透”的基本要求
由于学科特点等因素,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渗透“德育”,不可能跟学校、班级德育工作那样讲原则。本人认为以下要求是基本的:
1、渗透“德育”要适时、适度、量力而行
“德育渗透”是将思想、观点、精神、情操等有意识地影响学生,学生在有意或无意间接受。“德育渗透”依赖着教学内容而存在,牵强附会、形式或政治化,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有失“德育”的度。同时,中学生有特殊的年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认知基础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因人而异,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因此,渗透“德育”要适度、量力而行,也要抓住“时机”。
2、渗透“德育”要讲究重点
数学课堂中,“德育渗透”的素材、内容很多,为了使“德育渗透”有实效,要讲究重点,即一堂课或一定的时间内,要突出一个主要的“德育”的内容“渗透”,不要面面俱到。突出一个“德育”内容,其色彩会浓些、力度大些,取好的效果就会好些。
3、渗透“德育”要溶入“情”
在师生交往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热爱学生,真诚地关心和理解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帮助,一视同仁,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学生在情感相融的和谐氛围中获得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总之,“德育渗透”是一门大学问。在数学课堂中,把“德育”溶化于数学课堂教学中,是新世纪学生现状的要求,也是数学学习的需要。因此,全面把握好中学数学课堂的“德育渗透”,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适时渗透“德育”.寓德育过程于教学过程之中,既提高教学效果,也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蒋长好,李媛媛,杜妹菊《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成冰,《教育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